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

2024-05-15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精选8篇)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 篇1

现代化的检验仪器使用方便, 耗时短, 确实能够大大提高检验科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检验的精密度, 但是, 仪器的结果作为一种过筛检测, 它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即检测结果只能反映血细胞数量的变化, 对于血细胞质量的异常及原始细胞或其他异常细胞无法正确识别[1]。本文选取2014年3-7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部和门诊部患者1000例血液标本, 依据复检规则, 对其中的375例标本行外周血涂片检查, 旨在评价外周血异常血细胞形态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7月住院部、门急诊患者标本共1000例, 所有标本均为EDTA-K2抗凝血。仪器:Beckman Coulter LH750全自动全血细胞分析仪;试剂:Beckman原装进口试剂, BASO瑞氏-吉姆萨染色液。

1.2 方法

仪器每天按要求进行保养和维护, 性能稳定, 室内质控良好。按照本室制定的血细胞复检规则, 对375例标本进行显微镜复检, 血涂片镜检条件为: (1) 白细胞计数>30.0×109/L或<3.0×109/L;白细胞分类异常, 中性粒细胞>0.85, 淋巴细胞>0.60 (儿童>0.70) , 单核细胞>0.20, 嗜酸性粒细胞>0.15, 嗜碱性粒细胞>0.03。 (2) 红细胞计数>6.0×1012/L或<2.0×1012/L;血红蛋白<70 g/L或>参考值上限20;平均红细胞体积>105 fl或<75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参考值上限20或<300;RDW-CV (%) >22。 (3) 血小板计数>1000×109/L或<80×109/L。

1.3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

涂片制备:血涂片制作厚薄适宜, 头体尾分明, 血膜边缘整齐, 整个血膜占玻片的2/3左右;染色:按照BASO瑞氏-吉姆萨染色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染色。

1.4 血涂片的观察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形态学检验技师分别计数分类, 油镜视野下分类计数至少100个白细胞, 并低倍镜全片观察以防漏检细胞。观察内容: (1) 白细胞: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注意有无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淋巴瘤细胞等异常细胞存在; (2) 红细胞: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血红蛋白分布情况、细胞内成分, 注意有无有核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嗜碱点彩红细胞等; (3) 血小板:观察血小板的数量、分布、形态、大小、颗粒等特点, 注意有无大/巨大血小板、畸形血小板、巨核细胞等; (4) 其他:注意观察有无寄生虫、肿瘤细胞或其他异常细胞。

2 结果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标本1000例, 根据复检规则, 375例标本进行了显微镜复检, 经过骨髓穿刺及其他辅助检查确诊病例, 其中急性白血病5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8例, 粒细胞核左移15例, 缺铁性贫血18例, 巨幼细胞性贫血2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疟原虫感染1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例, EDTA依赖假性血小板减少3例, 血小板增多症2例。

3 典型病例

病例1:患者, 男, 47岁, 发热入院, 血常规:白细胞36.0×109/L, 红细胞3.78×1012/L, 血红蛋白114 g/L, 血小板69×109/L;仪器分类:粒细胞8.0%, 单核细胞4.0%, 淋巴细胞88.0%, 未出现异常报警。外周血复片:原幼淋巴细胞占84.0%, 骨髓片:原幼淋巴细胞占85.0%, 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病例2:患者, 男, 82岁, 发热入院, 血常规:白细胞30.5×109/L, 红细胞2.71×1012/L, 血红蛋白69 g/L, 血小板570×109/L;仪器分类:粒细胞94.0%, 单核细胞1.0%, 淋巴细胞5.0%, 报警示:未成熟粒细胞。外周血复片:粒系核左移, 原始细胞占4.0%, 骨髓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象 (MDS) 。

4 讨论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临床疾病的诊疗中具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意义, 当机体出现各种疾病、造血系统功能紊乱时, 外周血细胞的质和量都会发生改变, 或出现原始细胞、肿瘤细胞等异常细胞[2]。因此, 形态学检查通过直接观察细胞特征性改变可为许多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线索[3]。

异常白细胞形态包括成熟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颗粒、空泡变, 如白细胞总数升高, 中性粒细胞 (NE) 比例明显升高, 或出现幼粒细胞, 则考虑细菌感染可能性大;如淋巴细胞 (LY) 比例异常增高, 儿科患者需考虑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如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 则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诊断价值, 如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同时淋巴细胞比例高, 老年患者需考虑有无淋巴增殖性疾病, 而儿科患者若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贫血等需注意急性白血病的可能;自动分析仪白细胞分类中单核细胞 (MO) 或者嗜碱性粒细胞 (BA) 比例明显升高, 如果白细胞总数异常增高或减低, 需考虑病毒感染性疾病所导致异型淋巴细胞升高, 或是急慢性白血病导致的原始细胞增多, 另外需要留意肿瘤细胞及其他异常细胞的检出;如自动分析仪白细胞分类中嗜酸性粒细胞 (EO) 比例升高, 首先应涂片排除中性粒细胞的中毒颗粒导致仪器错误分类, 即假性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如血涂片检查与仪器结果一致, 需注意寄生虫感染、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疾病。

病例1患者, 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 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对518例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三系变化的统计显示, 40.9%的患者有这种“一高二低”现象[4]。全自动分析仪分类淋巴细胞比例异常增高, 无异常报警, 而外周血涂片镜检可见原幼淋巴细胞占84.0%, 骨髓涂片原幼淋巴细胞占85.0%, 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仪器无报警的可能原因为此例患者原幼淋巴细胞体积较小, 仪器只凭细胞的物理性状无法识别出原始细胞, 如果不复片很容易漏诊。

病例2患者, 仪器只出现“未成熟粒细胞”报警, 提示感染性血象, 而外周血涂片镜检:中性晚幼粒细胞占1.0%, 原始细胞占4.0%, 预示该患者不仅仅是粒系核左移, 进一步骨髓涂片结果为原始细胞占7.0%, 三系可见病态造血, 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 此种疾病有高风险进展成白血病的危害, 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本例患者血常规并未出现明显异常, 复片原始细胞的比例较低, 很容易造成漏诊从而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异常红细胞包括细胞大小、形态、血红蛋白的量的改变, 如缺铁性贫血出现的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 巨幼细胞性贫血产生的大细胞性红细胞;细胞内异常结构包括嗜碱点彩、carbot环等;增生性贫血患者由于骨髓红系细胞代偿增生, 常常导致有核红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疟疾患者常可在红细胞内看到疟原虫。

异常血小板主要是大小、数量的改变。如果自动分析仪计数血小板数量减少, 血涂片镜检应注意是否易见大血小板、巨大血小板, 因为血小板体积太大常导致仪器无法识别, 计数结果偏低;另外需警惕EDTA依赖的假性血小板减少[5]。而抽血不顺造成的微小凝块也会使血小板计数偏低。如仪器计数血小板结果偏高, 需注意有无红细胞碎片, 使仪器错认成血小板导致结果假性升高[6]。此外需排除冷球蛋白血症所导致的血小板的假性增高[7]。

血细胞形态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细胞的形态变化, 异常细胞识别率高, 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 特别是对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 血涂片检查是一条重要线索[8]。因此, 由于仪器自身检测的缺陷性, 使得血涂片镜检必不可少, 医院检验科需高度重视血涂片的检查[9,10]。如何规范这项检查, 是保证血常规结果准确的关键一环, 所以制定笔者所在科室的复检规则并认真执行至关重要, 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认为5.0%的复检率是保证患者检测结果安全最大可接受限, 这就要求检验人员能够严格执行复检规则, 保证一定的复检率, 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加可靠的诊断依据, 有效减少疾病诊断的漏诊率[11,12]。

综上所述, 血细胞形态检查对于临床疾病的诊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异常的血常规结果, 或者患者有发热、感染、贫血、出血、骨骼疼痛等症状, 体查有肝、脾、淋巴结肿大, 必须要进行血涂片镜检, 否则易导致临床疾病的漏诊, 从而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

摘要:目的:评价外周血异常血细胞形态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7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部和门诊部患者1000例血液标本, 根据笔者所在科室制定的复检规则, 选取其中375例标本行外周血涂片检查。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标本1000例, 375例标本进行了显微镜复检, 其中急性白血病5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8例, 粒细胞核左移15例, 缺铁性贫血18例, 巨幼细胞性贫血2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疟原虫感染1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例, EDTA依赖假性血小板减少3例, 血小板增多症2例。结论: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血液学检查初筛异常者, 无论仪器有无异常报警, 皆有必要进行血细胞涂片镜检。

关键词:外周血细胞形态,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液病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 篇2

摘要:血液学检查在临床检验中所占比重很大,在临床诊断与治疗观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近年来,自动化的血细胞分析仪在我国已相当普及,它不仅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检验的精密度和准确性,但过分依赖血细胞分析仪而忽略显微镜检查,易导致漏报、漏诊。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形态学检验;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6.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75-01 血细胞分析仪因为操作简单、检测快捷、工作效率高而被各医院的实验室运用于日常检验工作中,导致了血细胞形态学镜检这一基本技能逐渐被忽视[1],因为这类仪器在鉴别血细胞的形态和内部结构等方面仍不够完善,并存在一定的缺陷,它尚不具备识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态的能力,也不能完全替代显微镜对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因此,在利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同时,辅助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镜检,能弥补自动化分析仪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这对于提高医院检验科血常规工作质量是非常有价值的。

1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相对单一

目前国内所使用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基本上都是根据白细胞体积大小而分类,只能将白细胞分为淋巴细胞百分率,中间细胞群百分率,粒细胞百分率三个群,对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则不能很好地区分与识别,更不能辨认原始细胞、幼稚细胞及异常淋巴细胞。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所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足,但是也只能提供正常血液标本中各种白细胞数目的大致分布情况,仍不能准确辨别各类原始细胞、幼稚细胞以及细胞的内部结构,如核的形态、染色质的粗细、有无核仁、胞浆着色性、浆内颗粒性质有无内含物等,而这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却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血细胞涂片镜检虽然操作繁琐,但是它可以直观的区分和鉴定各类细胞形态学上的改变,有效的弥补了上述两种血细胞分析仪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血细胞参数。

2血细胞分析仪难以识别异常血细胞形态

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放射性肿瘤或造血系统性疾病等因素是导致白细胞形态改变的常见原因[2],然而在这些疾病中,异常的血细胞形态变化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中往往难以体现,如急性感染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会显著增多,出现明显的核左移或核右移[3],血细胞体积大小不均、中毒颗料、空泡、杜勒体及核变性等,某些原因引起的大淋巴细胞或大片成簇血小板,红细胞在各种类型的贫血中不仅表现在数量改变,也会出现异常的形态学变化,如点彩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等,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病毒感染、过敏状态等会出现异形淋巴细胞。上述疾病中所导致的血细胞形态学改变,仅仅依赖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将难以获取准确有效的临床参数,因此,通过传统的血细胞涂片染色镜检,获取更为直观的血细胞形态学上的改变,将对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4]。

3血细胞分析仪不能识别异常血小板

对于某些疾病,虽然血小板计数正常,但临床表现有出血体征,那么通过血细胞涂片观察血小板形态变化来辅以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在血细胞涂片上,血小板有无大小不均,形态有无改变,胞质的染色性质,颗粒的有无、多少、粗细以及血小板的分布情况等,这些特别有临床意义的血小板形态学变化,更有利于巨核细胞或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

综上所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筛查,不能完全代替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细胞形态检查作为血常规检测的重要部分,是对血细胞分析仪缺陷与不足的重要补充,因此,在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检测时与显微镜检查有效结合,这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芳.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的临床价值检验[J].医学与临床2012,4.

[2]刘志平.从Kx-21血细胞分析仪测得结果看血涂片的重要性[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10):2817-2818.

[3]孙燕,王雷,杨红英.骨髓涂片常规检验的经验体会[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8:l9(5):87.

[4]李子胜,孙梅,刘宇平,张静.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09,10,(16):64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 篇3

关键词:血细胞形态/参数,大细胞性贫血,初诊

我们在与临床交流中发现, 由于部分医师对MDS认识不足、检验人员对细胞形态认识不足和观察不细, 导致临床对MDS误诊, 延误病情。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MA) 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都可以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 临床表现相似, 但二者检查不同、治疗上也不同。我们对50例MA患者和58例MDS患者的红细胞参数及外周细胞形态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了解MA和MDS实验参数和形态变化差异, 为提高MA和MDS的初诊方向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的108例MA和MDS患者, 诊断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MA患者中男22例, 女28例, 年龄14~80岁;MDS患者中男26例, 女32例, 年龄46~69岁。

1.2 方法与材料

红细胞参数用EDTA-K2抗凝管, 日本Sysmex-XS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同时作血涂片两张, 瑞姬氏染液染色, 奥林巴斯显微镜低倍镜下观察涂片全貌, 油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SPSS10.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均差表示, 数据间比较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A与RA患者红细胞参数的比较

见表1。

MA患者红细胞MCV (fL) (109.8±6.8) 、MCH (pg) (37.7±4.2) 明显高于MDS患者MCV (96.5±10.8) 、MCH (30.2±5.1) , P<0.05;MA患者红细胞RDW (%) (18.8±3.1) 明显低于MDS患者RDW (27.2±5.2) , P<0.05;二者RBC、HB和MCHC无明显差异, P>0.05。

2.2 MA与MDS患者血涂片细胞形态结果

MA患者血涂片异形红细胞多为椭圆形大红细胞和嗜多色性大红细胞, 可见巨中、晚幼红细胞, 血小板形态多正常, 中性粒细胞呈过分叶现象。

MDS-RA患者80%有成熟红细胞形态异常。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 形态不一, 可见小红细胞、大红细胞、球形红细胞、靶状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可见巨中、晚幼红细胞。血小板形态异常, 可见血小板无颗粒、巨大血小板、大而畸形的血小板。粒细胞核异形, 浆内颗粒少或异常大。

3 讨论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以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营养不良性贫血, 治疗预后较好。对于大红细胞性贫血, 外周血一系、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 如果MCV和MCH明显增高, RDW (红细胞分布宽度) 正常或略高, 涂片显示红细胞多为椭圆形大红细胞和嗜多色性大红细胞, 胞体增大, 大小均一, 中性粒细胞呈过分叶现象, 多考虑MA, 可进一步通过骨髓检查或叶酸和VitB12检查确诊。检查条件不具备时, 还可通过服用叶酸和维生素B12进行实验性治疗, 1周即可见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干细胞异常克隆性血液病, 是出现白血病之前表现的一系列血液和骨髓细胞质和量的异常, 临床表现多样化, 缺乏特异性, 治疗预后较差。病态造血是MDS最基本的特征, 也是MDS诊断的核心问题。MDS患者的病态造血表现为红系的巨幼样变或红系巨幼样变程度相对较重, 其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形态的异常, 80%有成熟红细胞形态异常。MDS各系统病态造血检出率涂片高于骨髓组织检查[2]。MCV和MCH正常或偏高, RDW明显增高, 涂片显示红细胞明显大小不一, 形态多异形, 可见畸形血小板, 多考虑MDS, 可进一步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和染色体检查。MDS患者流式细胞仪测定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染色体分析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存在。对于MDS的确诊实验有待进一步研究。

加强检验人员的细致观察与全面分析并及时和临床沟通, 尽量减少MDS的漏诊, 这样既可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又可利于及时正确诊断。血常规和血涂片操作简便, 易于掌握, 尤其适合基层医院的开展和门诊患者的初步诊断。然后根据需要分别进行必要的确诊检验, 降低患者的治疗期和治疗费用, 降低MA和MDS的漏诊率和误诊率。

参考文献

[1]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2版.北京:科技出版社, 1998:20-23.

[2]陈早立, 宋玉琼, 唐艳林.外周血、骨髓细胞学和骨髓组织检查对MDS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2010, 14 (8) :1295-1297.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6月在本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患者168例,其中血液病62例,非血液病10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的真空采血管采集外周血3ml。

1.2仪器与试剂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由日本Sysmex公司提供)、Olympus光学显微镜、瑞氏染液等。

1.3方法

1.3.1血细胞分析仪法使用E-cal(Sysmex America Inc)校准,每日按操作要求进行高、中、低3个水平E-check(Sysmex America Inc)质控。当日采集的血液标本应该在4h内进行测定2次,计数每分类100个白细胞计数的NRBC百分率。

1.3.2显微镜法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完毕后,自动推片做血涂片并进行瑞氏染色后,由有经验的检验科医师使用油镜计数血涂片200个白细胞(WBC)获得NRBC(不分类),每份标本计数2次,取NRBC均值。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NRBC计数的相关性分析168例患者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NRBC计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具有良好相关性,相关系数(r)=0.946,斜率=0.943,轴截距=0.246,两种方法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NRBC范围分为高、低值组,高值组(126份标本)显微镜法NRBC范围为10.50%~240.00%,低值组(42份标本)显微镜NRBC范围为0.25%~10.00%,回归分析显示,两组结果高值组与低值组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的r分别为0.852、0.911,两种方法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计数NRBC的重复性比较分别抽取3例NRBC计数百分率为高值(15%以上)、中值(5%~15%)、低值(5%以下)的血液样本,有专业技术人员在4h内重复进行血细胞分析仪及显微镜检测10次,计算NRBC的绝对计数值(NRBC计数)、NRBC百分率(NRBC%)及变异系数(CV),结果显示,血细胞分析仪法在不同NRBC数量的标本中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其CV均低于15%,其中高值标本的CV最小为4%,血细胞分析仪法的CV均低于显微镜法。见表1。

2.3两种方法检测同份标本NRBC结果差异比较将129份NRBC低值标本按血细胞分析仪NRBC范围0.00%~10.00%分为7组,对比相应显微镜法结果分布。见表2。将126例标本按显微镜法NRBC计数结果0.00%~10.00%(NRBC%≠0)分为10组,除8例血细胞分析仪法未检测到NRBC外,93.7%(118/126)的标本,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结果相符,范围为0.50%~16.00%。见表3。

3讨论

NRBC是幼稚的红细胞,具有细胞核,在血液分析时易被当作白细胞而干扰白细胞计数,准确的NRBC计数是保证血液分析结果可靠的前提,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某些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溶血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可以快速、简便地进行NRBC计数,Sysmex XE-21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可以通过试剂表面活性剂溶解NRBC细胞膜,而不溶解白细胞,试剂中的荧光染料渗入白细胞膜,可以染色完整的白细胞细胞,在二维散点图中,根据荧光强弱、容积差异以及前向角散射光强度变化等来区分并计数NRBC,并通过计算NRBC和100个白细胞的比值(NRBC/100WBC)来纠正白细胞计数[5,6]。

熊志刚等[7]曾报道,Sysmex XE-21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NRBC在(0~50)×109/L范围内时具有良好的线性。本研究通过对168例患者分别进行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NRBC计数,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相关性良好(r=0.9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NRBC范围分为高、低值组,结果显示,当NRBC范围为10.50%~240.00%时,两种方法具有极好的线性(r=0.911),当NRBC范围为0.25%~10.00%,时r=0.852。表明血细胞分析仪可以准确计数外周血NRBC,这与王也飞[8]的结论一致。

既往陈晓玲等[9]证实,显微镜发计数NRBC在0.00%~10.00%时与血细胞分析仪法检测到的NRBC相关性好。我们此次将126例标本按显微镜法NRBC计数结果0.00%~10.00%(NRBC%≠0)分为10组,除8例血细胞分析仪法未检测到NRBC外,93.7%的标本,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结果相符,范围为0.50%~16.00%,这与国内学者尤家伟等[4]的报道一致。

另外,笔者对比了高值(15%以上)、中值(5%~15%)、低值(5%以下)的血液样本的CV,结果显示,相对于显微镜法,血细胞分析仪法具有更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好,尤其高值NRBC时更为显著。提示血细胞分析仪法计数NRBC的数量较显微镜法多,可以客观地分析NRBC参数,重复性好。综上所述,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NRBC简便、快速、准确性高、重复性好,可以取代显微镜用于临床NRBC的检测,特别是为急诊患者可以提供快速、可靠的检测结果。不过对于结果异常的标本,最好还是通过显微镜细胞形态学观察进一步确认结果。

摘要:采用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与显微镜方法计数168例患者的NRBC,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血细胞分析仪与显微镜法计数NRBC有良好的相关性(r=0.946),两种方法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细胞分析仪法高、中、低值NRBC标本计数批内CV8.0%。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与显微镜法计数NRBC相关性较好;血细胞分析仪法重复性明显好于显微镜法。

关键词:有核红细胞,血细胞分析仪,血细胞计数

参考文献

[1]KWON MJ,NAM MH,KIM SH,et al.Evaluation of the nucleated red blood cell count in neonates using the Beckman Coulter Uni Cel Dx H800 analyz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boratory hematology,2011,33(6):620-628.

[2]Desai S,Jones SL,Turner KL,et al.Nucleated red blood cells a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mortality rate in patients with surgical sepsis[J].Surgical infections,2012,13(6):360-365.

[3]Kakel SJ.The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automatic Coulter method in estimation of haematological parameters in adult rats[J].Beni-Suef University Journal of Basic and Applied Sciences,2013,2(1):31-35.

[4]尤家伟,祝峰.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对有核红细胞筛查的评价[J].武警医学,2013,24(7):591-592.

[5]朱建锋,张莉,王蓓丽,等.血细胞分析仪对外周血有核红细胞计数性能的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3):1764-1766.

[6]杨明,贾晶媛,李丹丹,等.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性能验证[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3):85-88.

[7]熊志刚,曾谨忱.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类报警的验证[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2):105-106.

[8]王也飞,周怡,丁磊,等.SYSMEX XN-1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计数有核红细胞的准确性评价[J].检验医学,2014(3):262-265.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 篇5

关键词:血液病,外周血肝细胞移植,造血重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在治疗血液病方面也卓有建树,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PBSCT) 已经作为一种治疗血液病的有效手段被临床所重视。笔者就我院近年来22例经PBSCT治疗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8年4月—2010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22例血液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6例, 年龄在12~66岁之间, 平均年龄 (47.4±12.9) 岁。根据移植细胞来源分为两组, A组4例患者采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 ,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急性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B组18例患者采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uto PBSCT) , 其中淋巴瘤15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 多发性骨髓瘤1例。

1.2 方法

(1) A组患者采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给予移植前7天白消安1mg/kg, 每6h一次, 连续用药4d, 氟达拉滨25mg/m2·d, 连续用药3d, 移植前1天给予患者全身放疗3Gy/次;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给予移植前10天羟基脲80mg/kg, 移植前9天阿糖胞苷2g/m2, 移植前8天给予白消安1mg/kg, 每6h一次, 连续用药3d, 环磷酰胺1.8g/m2·d, 连续给药2d, 司莫司汀250mg/m2。急性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给予移植前5天氟达拉滨30mg/m2·d, 连续用药5d, 移植前2天期给予环磷酰胺60mg/kg·d, 连续2d。

(2) B组患者采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淋巴瘤患者移植前6天给予卡莫司汀300mg/m2·d静滴给药, 移植前5天起给予依托泊苷400mg/m2·d静滴, 阿糖胞苷1.5g/m2·d静滴, 移植前1天给予马法兰140mg/m2·d口服或静滴;急性白血病患者在移植前7天起给予白消安1mg/kg, 每6h一次, 连续给药4d, 移植前3天起给予环磷酰胺60mg/kg·d, 连续给药2d;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给予大剂量马法兰治疗, 马法兰200mg/m2·d。

(3) A组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mg/kg·d进行皮下注射, 连续用药5d, 在用药4d之后利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每次采集血量为10L;B组采用化疗联合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 在白细胞数>10×109/L时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将采集液和细胞冷冻保护液以1∶4的比例混合, 冷冻保存。

(4) 两组患者在预处理结束当天进行干细胞回输。在输入前30min给予患者地塞米松5mg静注, 5%碳酸氢钠液250mL静滴, 细胞液经40℃水浴回温后迅速输入。B组患者在移植3d后给予G-CSF300mg/d皮下注射, 直至白细胞计数达10×109/L停止用药。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计量以 (珚x±s) 来表示, 组间比较则采用t检验;计量数据以百分比显示, 组间比较使用χ2来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以上患者干细胞动员均一次成功, 采集一般在1~2次, 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能够成功获得造血重建,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患者在造血重建后经检测均为完全嵌合体, 血型转为供血者血型。治疗过程中有2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其中12例发生口腔溃疡, 14例出现低热, 3例出现轻度皮疹, 2例出现头痛、嗜睡现象, 经对症处理后均迅速好转。在骨髓移植抑制期无患者出现GVHD、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随访2年, A组患者未见移植相关并发症或死亡现象;B组患者2例骨髓瘤复发、1例急性白血病髓外复发导致患者死亡。

3 讨论

PBSCT相较于骨髓移植术有着造血重建快、抗生素使用少、费用低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同时也有利于扩大供者来源[1]。目前就恶性淋巴瘤细胞疾病而言, 化疗联合PB-SCT是最为常用的治疗手段, 有文献指出, 50%左右的霍奇金淋巴瘤复发患者可以接受allo PBSCT而长期生存[2]。从本文数据也可以看出, PBSCT移植相关的复发和死亡率均较低, 而且对于移植常见的并发症也有较好的预防措施, 使造血功能能够更好地得到重建。

参考文献

[1]SUREDAA.Autologous and allogene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inHodgkin’s lymphoma[J].Hematol Oncol Clin NorthAm, 2007, 21 (5) :943-960.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7年1月-2014年1月正常体检发现白细胞减少并行骨髓穿刺检查者89例进行骨髓象分析。其中男38例, 女51例, 年龄16~70岁, 中位年龄43岁, 其中16~30岁14例, 31~60岁64例, >60岁11例, 89例均符合外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4.0×109/L 3次以上, 86例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 3例有轻度贫血, 都为女性, 分别为:白细胞2.84×109/L, 红细胞2.74×1012/L, 血红蛋白91g/L, 血小板183×109/L;白细胞3.08×109/L, 红细胞3.2×1012/L, 血红蛋白90g/L, 血小板138×109/L;白细胞2.99×109/L, 红细胞3.1×1012/L, 血红蛋白105g/L, 血小板217×109/L。骨髓象检查这3例均为血液系统疾病。89例均为正常体检时发现白细胞减少, 均排除有临床表现的疾病及服用过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

1.2 方法

1.2.1 血常规检查:

严格按操作规程取EDTA-K2抗凝静脉血2ml, 2h内采用XT-1800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血细胞计数, 并用手工法进行复查。

1.2.2 骨髓象检查:

89例白细胞减少患者行骨髓穿刺术并制作骨髓涂片, 选用薄厚适中, 头、体、尾分明的涂片用瑞—姬氏染色和组织化学染色后, 显微镜检查, 观察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各系增生情况, 各阶段细胞所占比例及异常细胞等。仔细辨认全片细胞形态, 骨髓形态学检查标准参照标准图谱[2]。

2 结果

89例年龄在31~60岁多见, 占64例 (71.91%) , 峰值在41~60岁占50例 (56.18%) 。89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1.75~3.92) ×109/L, 峰值 (2.51~3.50) ×109/L, 有68例 (76.40%) 。89例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者骨髓象检查结果和形态学特点见表1。89例患者均无明显诱因, 无临床症状, 在正常体检时偶然发现。

3 讨论

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免疫细胞, 它不仅能抵御细菌、病毒和其它异物对人体的侵袭, 还能吞噬人体内的异物而产生抗体, 白细胞减少会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 从而诱发各种疾病, 影响人体健康, 应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白细胞产生的根源—骨髓象的分析研究, 查找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的原因, 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力的实验室依据。

本组资料表明, 正常体检外周血白细胞减少89例中骨髓象异常20例 (22.47%) , 尤其较为严重的有1例MDS, 2例恶性血液病。这表明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有血液系统的疾病,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另外, 白细胞减少者的年龄分布具有极为明显的特征即随着年龄的增长, 发病率明显增加, 尤其集中在41~60岁的年龄段, 占56.18%, 1例MDS与2例恶性血液病都在此年龄段, 这可能与这些人较其他小年龄段的人受饮食、环境等有害物质的影响时间比较长及机率大有关。因为当人体受到感染、药物、放射线、毒素等有害物质影响时, 能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伤害是深层次的, 它不但对白细胞会产生较强的杀伤作用, 而且还对骨髓及人体的其他正常细胞造成影响和伤害, 甚至导致其发生变异, 从而导致人体白细胞的大量减少。长期接触农药、苯、砷等剧毒药物时, 不仅会直接对骨髓产生毒副作用, 抑制骨髓产生血细胞, 降低骨髓的造血功能, 而且可以对骨髓内的造血前体细胞或外周血液中心粒细胞造成伤害, 从而降低人体的造血能力[3], 由于白细胞较其他细胞更新较快, 故白细胞减少先于红细胞和血小板。HPVB19、细菌等感染性疾病常常会在人体内产生大量的毒素, 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紊乱, 这样也会对骨髓产生抑制作用, 从而导致骨髓的造血功能下降。同时大量的毒素还会导致外周血液细胞分布异常或者大量白细胞被破坏等问题, 这样也会导致人体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减少[4、5]。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器官, 造血组织出现病变可导致骨髓细胞出现质量和数量的异常。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液细胞形态学研究和血液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根据骨髓涂片观察细胞的数量、质量的变化, 可以反映出多数血液病的病变状况。所以骨髓象检查对有些血液病具有绝对性的诊断意义。某些恶性血液病的早期仅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减少, 了解它的骨髓象特点, 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资料表明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 诸如血液系统疾病等。69例骨髓象未见异常, 无任何临床症状者, 可能是发病初期或者发病缓慢机体慢慢适应, 无任何感觉。对于骨髓象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 也应动态观察外周血象, 必要时复查骨髓象, 尽早查明原因, 以免耽误病情。因此, 对于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者即使临床无明显症状也应早行骨髓穿刺, 以提高对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检出率, 为患者及时争取治疗时机, 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正常体检人群,外周血白细胞减少,骨髓象检查,恶性血液病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J].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99-101.

[2] 王前, 张蒙恩, 裘宇容.血细胞形态学诊断图谱[J].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3] 李小民, 黄作良.白细胞减少伴骨髓细胞增生活跃200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17) :114-115.

[4] 蒋红, 杨迎, 何进, 等.小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31例相关因素分析与探讨[J].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10) :22.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 篇7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连续选择2011年1~12月前来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门诊就诊的白癜风患者, 纳入标准: (1) 合全国中西医皮肤性病学色素病学组制定的白癜风临床诊断标准 (2003年修定稿) [4]。 (2) 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参加本次试验研究。排除标准: (1) 近期患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 (2) 肝、肾功能异常。 (3) 近3个月内用过激素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本文共入选79例白癜风患者。对照组选取同期体检结论正常健康者21例。两组对象基线参数资料比较见表1, 结果表明, 白癜风组和对照组年龄和性别分布接近 (P均>0.05) 。

1.2 方法

1.2.1 白癜风分期及分型 (亚型) 标准

根据全国中西医皮肤性病学色素病学组制定的“白癜风诊断、临床分型及疗效判定标准 (2003年修定稿) ”进行白癜风分期及分型 (亚型) 。 (1) 白癜风分期: (1) 进展期组:就诊前3个月内出现新皮损; (2) 稳定期组:就诊前3个月内未出现新皮损。 (2) 白癜风分型: (1) 节段型组:皮损分布呈沿着某皮神经节段皮肤区域走向, 多为单侧; (2) 寻常型组:除了节段型皮损表现外其它皮损表现患者。 (3) 寻常型各亚型:根据皮损分布部位及面积大小不同, 寻常型白癜风又分如下亚型: (1) 局限性亚型:局限于某一部位的单发或群集的大小不等的白斑。 (2) 散发性亚型:散在多发性白斑, 可发生在周身任何部位, 总面积不超过体表面积的50%。 (3) 泛发性亚型:白斑超过体表总面积的50%以上, 多由久病发展而来。 (4) 肢端性亚型:白斑初发时主要分布在手足指趾端及头面部等。

注:与寻常型组比较:aP<0.05, bP<0.01;与泛发性组比较:aP<0.05, bP<0.01

1.2.2 血清调节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表达水平测定

入选对象均在空腹8h后抽取静脉血8ml, 高速离心10min后, 分离血清, 保存于超低温冰箱待检。机器采用美国FC-500-MPL流式细胞仪, 检测项目: (1) 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 (CD4 CD25+Treg和CD4+CD25+Foxp3+Treg) , 使用EBioscience公司提供的试剂盒; (2) 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 (CD3+、CD4+、CD8+、CD4+/CD8+) , 使用海丰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分别按照两种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步骤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在医学专业统计学人员指导下, 应用SPSS统计学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调节性和辅助性T细胞表达参数用均数±标准差 (±s) ) 表示, 应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显著性测定;部分基线参数用百分 (%) 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进行两组间显著性测定, P<0.05以上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对象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比较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bP<0.01

2.2 不同分期白癜风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比较

79例白癜风患者中, 进展期组54例 (68.35%) , 稳定期组25例 (31.65%) 。不同分期白癜风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比较见表3。

注:与稳定期组比较:aP<0.05, bP<0.01

2.3 不同分型及其亚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比较

79例白癜风患者中, 节段型患者23例 (29.11%) , 寻常型患者56例 (70.89%) 。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各种亚型分布如下:肢端性亚型组9例, 散发性亚型组39例、泛发性亚型组11例和局限性亚型组20例。不同分型及其亚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比较见表4。

3 讨论

白癜风是一种获得性、且以局部和/或全身色素脱失为表现的皮肤病, 其明确特征为长久局限性皮肤白斑, 表皮黏膜黑素细胞逐渐脱失。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5,6]认识到, 白癜风属于多基因遗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细胞免疫发起对黑素细胞攻击是其发病的重要途径之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 一些国外研究者通过免疫荧光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水平测定手段发现白癜风患者体内CD4+/CD8+比值显著下降, 细胞毒性-抑制性T细胞 (CD8+) 表达明显加强, 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CLA) 增多, 后者属于皮肤区域淋巴细胞归巢受体, 可促进各类T细胞强烈表达, 释放Ⅰ型细胞因子直接杀伤黑素细胞;另CD8+细胞还司分泌IL-17、IFN-γ、TNF-a和颗粒蛋白酶B功能, 这些炎性因子也可诱导黑素细胞迅速凋亡。在实践中, 研究者们又逐渐认知了调节性T细胞扮演角色, CD4 CD25+Treg是抑制性T细胞中一个亚群, 其作用为控制自身反应T细胞活化、抑制传统T细胞增殖以及促进相关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等, 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和各种免疫应答中发挥作用。另一种CD4+CD25+Foxp3+Treg是X染色体编码Foxp3的转录因子, 为前者发育、成长和发挥作用所必需, 属于其表达状态特异性标记物, 陆续有报道证实, 白癜风患者体内有明确的CD4+CD25+Treg细胞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异常。本研究选择79例近期在我院就诊的白癜风患者为观察对象, 在同一观察样本中同时完成调节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检测, 并与体检结论正常健康者 (对照组) 比较, 我们发现, 这些白癜风患者外周血外周血CD4CD25+Treg、CD4+CD25+Foxp3+Treg、CD3+、CD4+表达强度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下降, 而CD8+水平则明显增加, 国内外大多数同类研究[7~9]与本研究看法一致。

白癜风的分期和分型分别代表着患者病情不同阶段及临床表现的区别及差异, 不同分期、分型白癜风病人体内细胞免疫学状态及发病途径也是很不一致的, 迄今为止, 国内涉及这方面内容的报告较少。本研究数据证实, 进展期、寻常型以及泛发性白癜风患者大部分CD4 CD25+Treg、CD4+CD25+Foxp3+Treg、CD4+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下降, 而CD8+水平则明显增加。国内外多数报道[10,11]中与我们结论相同, 他们都发现发现, 进展期、寻常型以及泛发性白癜风患者外周血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表达低下, 这提示这些患者体内CD4+、CD4 CD25+Treg缺乏或是绝对量减少, 促使CD4+/CD8+比值失衡, Thl/Th2趋向Thl偏移, 在这样一种状态中, 辅助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不能有效地担当免疫抑制防护角色, 表皮黑素细胞群容易遭遇免疫攻击, 由此而发生一系列病情分期和临床表现分型变化, 产生了进展期、寻常型以及泛发性等白癜风具体疾病特征分化。

总之, 白癜风患者, 特别是进展期、寻常型以及泛发性患者存在明显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表达低下或绝对量不足, 并可能是该病发生机制之一, 由此推论通过各种方法补充或刺激机体产生上述两种T细胞, 促进他们体内表达平衡, 可能成为治疗白癜风的新思路。同时, 这些细胞免疫体内表达水平也可能成为白癜风确诊标识和评估疗效参照数据。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分期、分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表达水平。方法:连续选择近期就诊的白癜风患者79例, 进行了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 (CD4 CD25+Treg和CD4+CD25+Foxp3+Treg) 和辅助性T细胞 (CD3+、CD4+、CD8+、CD4+/CD8+) 检测, 并与同期体检结论正常健康者 (对照组, 21例) 相同测试结果比较。结果:白癜风组外周血CD4 CD25+Treg、CD4+CD25+Foxp3+Treg及CD3+、CD4+、CD4+表达强度、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CD8+水平则明显高于后者 (P均<0.050.01) 。不同分期白癜风患者各种T细胞表达比较中, 进展期组外周血CD4 CD25+Treg、CD4+CD25+Foxp3+Treg及CD4+水平、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稳定期组, 而CD8+水平则明显高于后者 (P均<0.050.01) 。不同分型及其亚型白癜风患者各种T细胞表达比较中, 寻常型组及泛发性亚型组外周血大部分CD4CD25+Treg、CD4+CD25+Foxp3+Treg及CD4+水平、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节段型组, 而CD8+水平则明显高于后者 (P均<0.050.01) 。结论:白癜风患者存在着明确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异常表达, 在进展期、寻常型以及泛发性亚型患者中, 这些异常更加显著。

关键词:白癜风/分期、分型,调节性T细胞/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外周血

参考文献

[1] Lili Y, Yi W, Ji Y, et al.Global activation of CD8+cytotoxic T lymphocytes correlates with an impairment in regulatory T cells in patients with generalized vitiligo[J].PLOS ONE, 2012;7 (5) :375~381

[2] Sandoval-Cruz M, García-Carrasco M, Sánchez-Porras R, et al.Immunopathogenesis of vitiligo[J].Autoimmun Rev, 2011;10 (12) :762~765

[3] 吴成, 周晓鸿.白癜风细胞免疫研究新进展[J].医学综述, 2012;18 (9) :1338~1340

[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白癜风临床分型及疗效标准[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37 (7) :440~403

[5] Shi F, Kong BW, Song JJ, et al.Understanding mechanisms of vitiligo development in Smyth line of chickens by transcriptomic microarray analysis of evolving autoimmune lesions[J].BMC Immunol, 2012;5 (13) :13~18

[6] Byrne KT, Turk MJ.New perspectives on the role of vitiligo in immune responses to melanoma[J].Oncotarget, 2011;2 (9) :684~694

[7] Pichler R, Sfetsos K, Badics B, et al.Lymphocyte imbalance in vitiligo patients indicated by elevated CD4+/CD8+T-cell ratio[J].Wien Med Wochensc hr, 2009;159 (13~14) :337~341

[8] 姜昱, 雷立清, 叶楠, 等.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D4+、CD8+检测及免疫调节剂对其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23 (5) :287~288

[9] 李强, 蔡大幸, 陈光, 等.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50 (1) :133~135

[10] Ali R, Ahsan MS, Azad MA, et al.Immunoglobulin levels of vitiligo patients[J].Pak J Pharm Sci, 2010;23:97~102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60例处于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来自于该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均为女性, 年龄17~57岁, 平均33.6岁, 所有患者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诊断标准。对照组选择同期60例年龄相近身体健康的女性体检者作为比较对象。

1.2 检测方法

检测仪和分析试剂均来自BD公司的产品。用真空采血管取检测者早晨空腹静脉血1 mL, 轻轻混匀。向A、B 2支试管中各加入50μL混匀的抗凝血;将10μL CD3/CD8/CD45/CD4抗体加入到A试管中, 将10μLCD3/CDl6+56/CD45/CDl9抗体加入B试管中, 涡旋混匀, 然后在室温避光环境下放置15~20 min;加入450μL溶血素, 充分混匀, 再避光放置15~20 min;于24 h内上机获取15000个细胞进行检测分析[3]。

1.3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两组检查者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 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CD3+、CD4+、CD4+/CD8+、自然杀伤细胞 (CD3-CDl6+CD56+) 明显偏低;而CD8+、CD19+明显偏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多器官、多系统损害, 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作为全球性的治疗难题, 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 无论从社会、心理还是生理上均会降低。目前的研究表明其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但具体发病原因不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皮肤出现蝶型红斑、易疲劳、怕光、关节受累等是其主要表现, 同时还会对心血管、血液、肾脏、消化、神经等多个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4]。该病多发于青年女性, 总体患病率不高, 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理表现为免疫功能异常, 在活动期会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 引起体内淋巴细胞异常。虽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必然会引起淋巴细胞指标异常, 但淋巴细胞异常不一定就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其它疾病也可能导致淋巴细胞异常, 因此在检查中还需根据患者表现出的症状来确诊[5]。临床在判断患者表现出的症状后, 再进行血液中淋巴细胞指标检测, 就能为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提供准确依据。淋巴细胞指标的异常变动, 必然与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有关。从该研究的检测结果来看, 处于活动期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CD3+、CD4+、CD4+/CD8+、CD3-CDl6+CD56+几项淋巴细胞检测指标中明显偏低, 而在CD8+、CD19+两项检测指标中明显偏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观察组相比, P<0.05。

人体正常的免疫过程与各种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某一细胞的数量发生大的变化, 或者其功能发生变化, 就会连带影响其它免疫细胞的作用过程, 导致机体出现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继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与某一具体免疫细胞是何作用原理, 或者是其它原因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免疫细胞均出现异常, 目前医学界还未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还需要人们进行大量的工作来进行研究。但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淋巴细胞亚群的功能紊乱有密切相关, 这已经能得到证实, T细胞亚群的异常改变、活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发病中起很大作用, 同时对全面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 正确判断病情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临床可凭借对淋巴细胞亚群中部分免疫细胞指标的异常变化, 以及与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 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辅助诊断, 为病情判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德杰, 向阳, 黄世林.7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4) :427-430.

[2]赵高阳.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3 (2) :179-180.

[3]张玉玲, 朱芸, 李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类细胞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 2011, 51 (49) :75-76.

[4]杨亚敏, 李宝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J].天津医药, 2010, 38 (8) :674-676.

上一篇:卫星地面天线下一篇:留置针的应用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