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通用9篇)
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 篇1
在抗肿瘤免疫效应中, 细胞免疫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T细胞具有有效的抗肿瘤作用[1], T细胞亚群是与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有关的重要免疫指标, 它与肿瘤患者的免疫状况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114例均为我院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肿瘤病人。其中男55例, 女59例;肺癌30例、食管癌4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41例;年龄20~78岁, 中位年龄53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CT等确诊, 未经放疗或化疗, 近期无明显感染史, 肝肾功能正常。
正常组为健康志愿者40例, 男32人, 女8人。年龄18~72岁, 中位年龄55岁。
1.2 试剂及仪器
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 检测T细胞亚群水平, 流式细胞仪为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生产, 型号为EPIC-XL;试剂采用三色抗体标记:CD4-FITC/CD8-PE/CD3-PC5, 同型阴性对照为IgG1-FITC/IgG1-PE/IgG1-PC5。溶血剂OptiLyseC由Coulter公司提供, 磷酸盐缓冲液 (PBS, pH 7.2) 由实验室自配。
1.3 检测方法
抽取外周血2 ml肝素抗凝, 取抗凝全血100 μl, 加三色抗体 (CD4-FITC/CD8-PE/CD3-PC5) 20μl, 阴性对照相同 (加同型对照抗体IgG) , 避光室温静置20 min, 加500μl溶血剂OptiLyseC室温20 min。加2 ml PBS离心 (1500 r·min-1, 5 min) , 加PBS 1~2 ml。12 h内上机检测, 分析白细胞中的淋巴细胞亚群。
1.4 统计学处理
方差分析及成组设计的t检验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
2 结 果
2.1 各肿瘤组患者与正常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见表1。
2.2 不同因素对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见表2。
a 与正常组比较, P<0.01
a 与女性组比较, P>0.05; b 与≥65岁组比较, P>0.05; c 与Ⅲ+Ⅳ分期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当不同的T淋巴细胞亚群在数量和功能上发生异常时, 即可导致机体免疫紊乱并诱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其中包括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已证实T淋巴细胞亚群在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1]。
本研究结果显示, 肿瘤患者外周血CD3+、CD4+明显减少, 而CD8+无明显增多, CD4+/CD8+值明显下降, 与朱建军[2]报道的一致。但王虹玲等[3]、江虹等[4]报道, 食管癌患者、恶性肿瘤患者CD8+细胞明显增多, 可能是方法学差异所致。研究也表明, 不同肿瘤类型之间T细胞亚群结果差异无显著性[5]。
CD4+ T细胞主要分泌IL-2、INF-γ和丁NF-p, 在体内发挥重要的细胞免疫功能;CD8+T细胞主要分泌IL-4、5、10、13等细胞因子, 主导体液免疫。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抑制, 主要因为肿瘤形成、发展过程中产生或分泌一些可溶性免疫抑制因子, 后者不仅诱导CD8+T细胞的产生, 而且阻止CD4+T细胞的形成和成熟, 从而使CD4/CD8值下降, 机体的免疫受抑制, 更利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从表2可以看出, 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及疾病种类等因素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无显著性。
肿瘤患者存在细胞免疫紊乱[6,7], 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对评估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疾病的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癌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的特点、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 检测114例肿瘤 (包括肺癌30例、食管癌4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1例) 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患者外周血CD3+、CD4+明显减少, CD4+/CD8+值明显下降, 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而CD8+无明显增加;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及疾病种类等因素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肿瘤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对评估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疾病的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肿瘤,T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术
参考文献
[1]余传霖, 叶天星, 陆德源, 等.现代医学免疫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1041-1065.
[2]朱建军.消化道恶性肿瘤T细胞亚群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2008, 7 (3) :25-27.
[3]王虹玲, 钟本土.食道癌患者T细胞亚群、SIL-2R和TNF水平与细胞免疫状态[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11 (11) :678-679.
[4]江虹, 李菊湘.T淋巴细胞亚群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13) :1361-1362.
[5]梁索原, 白引苗, 李巧霞, 等.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及临床意义[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0 (1) :19-21.
[6]李明, 陈健, 刘国福, 等.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 2004, 12 (6) :534-535.
[7]纪爱芳, 苏丽萍, 郭晓军, 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亚群分析及临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 2005, 13 (4) :485-486.
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 篇2
【关键词】胸腺肽;系统性红斑狼疮;T细胞亚群
【中图分类号】R593.2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35-0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SLE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数的表达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本病目前常用糖皮质激素与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笔者在此方案基础上联合应用胸腺肽,研究对于SLE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水平影响及临床疗效。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科住院治疗的SLE患者98例;两组患者均为女性,对照组49例,患者年龄20~46岁,平均年龄(27.3±6.8)岁,SLE病程0.9~6.2年,平均病程(2.5±1.2)年;观察组49例,患者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26.9±6.7)岁,SLE病程1~6.3年,平均病程(2.5±1.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具有均衡性,无统计学差别。
1.2随机分组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1.3纳入标准 上述患者经诊断,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制订的 SLE 分类标准[1],患者对治疗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有肝炎、恶性肿瘤病史。
1.5退出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有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难以继续治疗者,应用其他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药物者。
1.6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应用胸腺肽。
1.6.1对照组治疗泼尼松1mg/(kg·d),1次/d,口服,6周后,以每周减少10%用量速度递减,减到0.5 mg/(kg·d)时,减慢减药的速度,减至0.2mg/(kg·d)时,维持治疗;0.9% 氯化钠250ml+环磷酰胺0.5mg/m2静滴,1次/3周。2个月为1个疗程,间隔3周随访1次[2]。
1.6.2观察组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应用胸腺肽,用法:0.9% 氯化钠250ml+胸腺肽100mg,日一次静点。6周为一疗程[3]。
1.7观察指标
1.7.1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参考1993年卫生部制定SLE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治疗3~4个月内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消失,检验指标完全缓解;显效:治疗3~4个月内主症好转,兼症大部分消失,指标基本缓解,病情稳定;有效:治疗3~4个月内主症及兼症有所好转,检验指标部分符合缓解条件;无效:治疗半年以上,症状改善不明显,且病情反复[4]。
1.7.2免疫功能判断记录入院及治疗半年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表达水平。
1.8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情况,详见表1。
【摘要】目的:胸腺肽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配合环磷酰胺,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应用胸腺肽,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及组间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4+/CD8+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CD8+细胞水平下调,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胸腺肽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水平上调作用明显,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胸腺肽;系统性红斑狼疮;T细胞亚群
【中图分类号】R593.2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35-0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SLE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数的表达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本病目前常用糖皮质激素与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笔者在此方案基础上联合应用胸腺肽,研究对于SLE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水平影响及临床疗效。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科住院治疗的SLE患者98例;两组患者均为女性,对照组49例,患者年龄20~46岁,平均年龄(27.3±6.8)岁,SLE病程0.9~6.2年,平均病程(2.5±1.2)年;观察组49例,患者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26.9±6.7)岁,SLE病程1~6.3年,平均病程(2.5±1.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具有均衡性,无统计学差别。
1.2随机分组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1.3纳入标准 上述患者经诊断,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制订的 SLE 分类标准[1],患者对治疗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有肝炎、恶性肿瘤病史。
1.5退出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有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难以继续治疗者,应用其他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药物者。
1.6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应用胸腺肽。
1.6.1对照组治疗泼尼松1mg/(kg·d),1次/d,口服,6周后,以每周减少10%用量速度递减,减到0.5 mg/(kg·d)时,减慢减药的速度,减至0.2mg/(kg·d)时,维持治疗;0.9% 氯化钠250ml+环磷酰胺0.5mg/m2静滴,1次/3周。2个月为1个疗程,间隔3周随访1次[2]。
1.6.2观察组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应用胸腺肽,用法:0.9% 氯化钠250ml+胸腺肽100mg,日一次静点。6周为一疗程[3]。
1.7观察指标
1.7.1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参考1993年卫生部制定SLE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治疗3~4个月内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消失,检验指标完全缓解;显效:治疗3~4个月内主症好转,兼症大部分消失,指标基本缓解,病情稳定;有效:治疗3~4个月内主症及兼症有所好转,检验指标部分符合缓解条件;无效:治疗半年以上,症状改善不明显,且病情反复[4]。
1.7.2免疫功能判断记录入院及治疗半年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表达水平。
1.8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情况,详见表1。
【摘要】目的:胸腺肽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配合环磷酰胺,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应用胸腺肽,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及组间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4+/CD8+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CD8+细胞水平下调,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胸腺肽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水平上调作用明显,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胸腺肽;系统性红斑狼疮;T细胞亚群
【中图分类号】R593.2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35-0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SLE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数的表达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本病目前常用糖皮质激素与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笔者在此方案基础上联合应用胸腺肽,研究对于SLE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水平影响及临床疗效。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科住院治疗的SLE患者98例;两组患者均为女性,对照组49例,患者年龄20~46岁,平均年龄(27.3±6.8)岁,SLE病程0.9~6.2年,平均病程(2.5±1.2)年;观察组49例,患者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26.9±6.7)岁,SLE病程1~6.3年,平均病程(2.5±1.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具有均衡性,无统计学差别。
1.2随机分组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1.3纳入标准 上述患者经诊断,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制订的 SLE 分类标准[1],患者对治疗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有肝炎、恶性肿瘤病史。
1.5退出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有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难以继续治疗者,应用其他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药物者。
1.6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应用胸腺肽。
1.6.1对照组治疗泼尼松1mg/(kg·d),1次/d,口服,6周后,以每周减少10%用量速度递减,减到0.5 mg/(kg·d)时,减慢减药的速度,减至0.2mg/(kg·d)时,维持治疗;0.9% 氯化钠250ml+环磷酰胺0.5mg/m2静滴,1次/3周。2个月为1个疗程,间隔3周随访1次[2]。
1.6.2观察组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应用胸腺肽,用法:0.9% 氯化钠250ml+胸腺肽100mg,日一次静点。6周为一疗程[3]。
1.7观察指标
1.7.1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参考1993年卫生部制定SLE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治疗3~4个月内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消失,检验指标完全缓解;显效:治疗3~4个月内主症好转,兼症大部分消失,指标基本缓解,病情稳定;有效:治疗3~4个月内主症及兼症有所好转,检验指标部分符合缓解条件;无效:治疗半年以上,症状改善不明显,且病情反复[4]。
1.7.2免疫功能判断记录入院及治疗半年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表达水平。
1.8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本院ICU的住院患者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21~88岁,平均年龄(62.5±10.5)岁。所有病例均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并且近期也未使用过影响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60.3±11.6)岁。两组在年龄及性别构成比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仪器与试剂:流式细胞仪为美国BD公司的FACSCalibur三色单平台仪器,检测试剂
CD4-FITC/CD8-PE/CD3-Per CP抗体、Trucount TM计数管、FACS(10X)溶血素、四色荧光标准微球也来自于BD公司,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所有检测项目均严格执行室内质量控制,质控品来自于BECKMAN COULTER(贝克曼)公司。
1.3方法: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样本处理及检测方法,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2.0 m L,加入含有EDTA-K2抗凝的专用真空采集管中,充分混匀抗凝。分别在Trucount TM计数管中加入CD3-FITC/CD4-APC/CD8-PE抗体20μL,用反向加样法准确加入抗凝全血50μL,充分混匀,室温避光放置15~20 min后再加入450μL专用FACS(10X)溶血剂,混匀,室温放置15 min后上机运行Multiset程序检测获取数据,处理好的样本在2 h内检测完毕。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
注:*与重症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统计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CD4+%、CD4+/CD8+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而外周血CD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见表1。
2.2将观察组按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 O FA)标准,分为重症组(SOFA<3分)和危重症组(SOFA评分≥3分)。两组比较,危重症组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数量、CD4+%、CD4+/CD8+明显低于重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D8+T淋巴细胞变化不明显(P>0.05);而CD8+%明显高于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讨论
重症加强医疗病房(ICU)的住院患者,常常由于重大的创(烧)伤、手术操作、恶性肿瘤、出血、缺血缺氧、休克、急性中毒等非感染因素和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引发的脓毒血症所引起。患者病因错综复杂,病情危重且变化较快,患者机体往往处于一个急性应激状态,主要表现为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旺盛。如果这种应激状态过于强烈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引起机体代谢和器官功能的变化以及组织器官的损伤。甚至会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此时,患者机体就会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凝血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的变化,而免疫系统功能的状况和ICU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密切相关[3]。MODS/MOF是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ICU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对于患者的病情判断以及指导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在胸腺中发育成熟。T细胞(抗原)受体与CD3分子复合物(TCR-CD3)是T淋巴细胞的特有标志。T淋巴细胞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根据其表面标志和功能特性,可以分为CD3+CD4+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h)和CD3+CD8+的抑制性T淋巴细胞(CTL)。CD4+T淋巴细胞在调节免疫系统中对免疫反应的启动、最终表现形式和强弱起着关键作用。CD4+Th细胞在初始阶段接受抗原刺激后,继续分化为分泌型的Th细胞亚群:Th1细胞、Th2细胞、Th3细胞和Th17细胞。Th1细胞能分泌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2(IF-2)。Th1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抗肿瘤免疫,在细胞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病理情况下,Th1细胞还参与迟发型的超敏反应和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Th2细胞分泌一些细胞因子(IF-4、IF-5、IF-6、IF-10及IF-13),Th2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体液免疫应答,并在过敏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CTL细胞通过分泌穿孔素、颗粒酶、淋巴毒素以及通过Fas L途径导致靶细胞的裂解和凋亡。T淋巴细胞是细胞免疫中最主要的免疫细胞,几乎参与了所有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既是直接抵御抗原和肿瘤细胞的效应细胞,又是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反应之间的调节者[4]。其各亚群之间的动态平衡,对于维持与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状态尤为重要。
正常情况下,CD3+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数量处于一个动态平衡并且相互调节的状态。CD4+/CD8+的值反映了机体的免疫平衡状态,CD4+/CD8+明显降低、说明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5,6]。本文研究显示,ICU患者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数量、CD4+%、CD4+/CD8+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CD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说明患者的免疫功能明显低下,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明显抑制状态。其机制可能为:当机体遭受严重创(烧)伤、恶性肿瘤、急性中毒、休克、感染后所致脓毒症等,T淋巴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刺激无增殖性反应,大量的T淋巴细胞发生凋亡。凋亡清除了大量活化的T淋巴细胞,使诱导T淋巴细胞克隆无反应,患者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患者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则呈高度活跃状态;另一方面,一些严重的病因使得CD4+T淋巴细胞分化异常,CD4+/CD8+比值失衡,Th1细胞/Th2细胞平衡状态发生漂移,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也随即发生改变,结果导致了机体免疫功能的障碍[7]。这样一来,ICU的患者就很容易丧失对迟发型过敏反应的能力、清除病原体无力、容易引起医源性感染和罹患恶性肿瘤以及病情迁延不愈,甚至恶化。本研究中,观察组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CD8+的百分比明显升高,是因为观察组中总T淋巴细胞绝对数量明显降低所致,并无矛盾之处。另外,本研究还显示,危重症组较重症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8+淋巴细胞数量、CD4+百分比、CD4+/CD8+明显降低,CD8+的百分比明显升高,说明危重症组比重症组免疫功能障碍更严重,从而说明患者病情越严重,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越严重[8],患者的预后更差。当然,由于条件所限,未能同时进行如淋巴细胞亚群中B细胞、NK细胞以及免疫球蛋白,补体等的检测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如能进行,将会对ICU患者的免疫功能监测更客观和全面。
综上所述,ICU患者存在免疫功能障碍,尽早和动态对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对于ICU患者病情的判断、指导综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分型在重症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重症加强医疗病房(ICU)的住院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5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两组人员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绝对计数)和百分数。另将观察组按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标准,分为重症组(SOFA<3分)和危重症组(SOFA≥3分)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外周血CD3+淋巴细胞(简称CD3+)、CD3+CD4+T淋巴细胞数量(简称CD4+)、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简称CD8+)、CD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外周血CD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组和危重症组比较,危重症组CD3+、CD4+细胞数量、CD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重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D4+%明显高于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8+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重症加强医疗病房(ICU)患者存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异常,表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存在障碍,且免疫功能状态与病情危重程度有关。尽早检测ICU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量,对于ICU患者病情的早期诊断、评估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重症患者,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邱海波,周韶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现代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8-11.
[2]陈永斌,张敏珍,杨国辉.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在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CD].中国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0,3(6):384-388.
[3]曹相原.重症医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55-83.
[4]金伯泉.医学免疫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1-107.
[5]陈红芳,王香梅,罗建勤,等.脑出血体液免疫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3):177-179.
[6]路静.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在恶性肿瘤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0):35-36.
[7]张庆红,姚咏明.进一步重视创(烧)伤脓毒症的免疫监控[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2):125-128.
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 篇4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白芍总苷;饮水量;唾液量;T细胞亚群;小鼠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以外分泌腺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口眼干燥。SS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目前多数学者将其归属中医学“燥证”范畴,气阴两虚、津血亏虚等是本病的致病因素,虚、疲、毒相互交结是本病的病理关键。目前,尚无根治性药物及方法,多采取替代及对症治疗以减轻口眼干燥等症状。白芍总苷(TGP)是白芍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炎、镇痛、多途径双向免疫调节等作用[1]。有研究表明,TGP能改善SS患者口眼干燥症状[2],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组对TGP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选择鼠龄为8周的BALb/C近交系小鼠60只,SPF级,雌雄不限,体质量20 g左右,购于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SCXK(渝)2006104。严格遵循“3R”原则,实验动物饲养室自然光线,温度控制在18~19 ℃,湿度控制在40%~70%,动物自由摄食、饮水。实验结束以引颈法处死。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TGP,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060301;醋酸泼尼松,天津药业生产,生产批号20060512;百白破疫苗,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06060402;弗氏完全佐剂,Sigma USA生产,生产批号019k8719-81-2; PBS缓冲液,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AR0030;CD4、CD8试剂,晶美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FG260611。
2 方 法
2.1 分 组 将60只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TGP高剂量组、TGP中剂量组、TGP低剂量组、醋酸泼尼松组,共6组,每组10只。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3] 对模型对照组,TGP高、中、低剂量组,醋酸泼尼松组小鼠分别进行造模:各取10只同种小鼠,于无菌条件下取颌下腺,匀浆后加PBS稀释到1 000 μg·mL-1,加入弗氏完全佐剂,调整浓度为500 μg·mL-1,以每只1 mL的总量于小鼠的尾根部多点注射免疫,同时于背部注射百白破疫苗0.5 mL。在造模后第5周处死模型对照组小鼠2只,通过病理形态学观察,模型小鼠颌下腺发现特征性淋巴细胞浸润、腺体萎缩等SS典型病理改变,表明造模成功。
2.3 药物剂量换算 TGP成人每日用量为1 200 mg,
参照人和动物间按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值
表[4],换算成小鼠用量180 mg·kg-1;醋酸泼尼松成人每日用量20 mg,换算成小鼠用量3.0 mg·kg-1,
一般以成人体质量为60 kg为基础计算。
2.4 给药方法 空白对照组正常饲养,不予任何药物;模型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TGP高剂量组予TGP136 mg·d-1灌胃;TGP中剂量组予TGP 68 mg·d-1灌胃;TGP低剂量组予TGP 34 mg·d-1
灌胃;醋酸泼尼松组予醋酸泼尼松0.08 mg·d-1灌胃。
2.5 观察指标
2.5.1 小鼠饮水量的测定 每3天加水150 mL,3 d后称量水量,投入的水量分别减去剩余水量即为每3天每笼小鼠饮水量。
2.5.2 唾液量测定 灌胃2周后将无菌的脱脂棉球制成干重为5 mg的棉球,放入小鼠的后颊部,
5 min后取出,电子天平上称重。唾液分泌量(mg)=棉球湿重-棉球干重。
2.5.3 小鼠唾液腺T细胞亚群含量 小鼠眼眶取抗凝血2 mL,取20 μL CD4/CD8 FITC/PE标记抗体加入流式管底部,取100 μL EDTA抗凝的小鼠外周血加入5 mL流式管底部并轻轻振摇,使其与抗体充分混匀,室温避光孵育20~30 min,加入2 mL红细胞裂解液,混匀后避光放置10 min,溶解红细胞至液体透亮。将样品管以1 000 r·min-1离心5 min,充分倒去上清液,加入2 mL PBS洗液重悬细胞,1 000 r·min-1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
加入适量标记二抗,室温避光孵育20 min;加入2 mL
PBS洗液重悬细胞以1 000 r·min-1离心5 min,
弃上清液;加入0.5 mL PBS洗液重悬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
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各组小鼠饮水量比较 各组小鼠饮水量在造模初期无差别,抗原注射后12 d小鼠饮水量显著增加,模型对照组小鼠饮水量逐渐上升直到实验结束,而TGP各剂量组和醋酸泼尼松组小鼠饮水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维持在一定水平。见表1。
3.2 各组小鼠唾液流量变化比较 造模2周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唾液流量明显减少(P < 0.01)。各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能不同程度增加小鼠唾液流量(P < 0.01或P < 0.05);以TGP中、高剂量组,醋酸泼尼松组作用较明显,TGP低剂量组作用较弱。见表2。
3.3 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CD4+/CD8+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而CD8+T细胞平均含量虽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给药组均能降低CD4+T细胞含量(P < 0.01或P < 0.05),以TGP中、高剂量组及醋酸泼尼松组的作用较明显,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GP低剂量组与TGP高剂量组、醋酸泼尼松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各给药组对CD8+T细胞含量影响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给药组均有降低CD4+/CD8+比值的趋势。醋酸泼尼松组、TGP中剂量组、TGP高剂量组能明显降低CD4+/CD8+比值,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与TGP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图1。
4 讨 论
SS是一种以侵犯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口眼干燥为特征,其病理表现主要为外分泌腺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局灶性浸润,淋巴细胞中又以CD4+T细胞为多,CD4+/CD8+T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并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且B淋巴细胞的活性与T淋巴细胞缺陷有关[5]。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根据细胞膜表面表达的受体分为三大不同亚群,临床通常检查CD3+、CD4+和 CD8+T 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又称辅助性 /诱导性T细胞( T helper/ inducer,Th /Ti辅助细胞),主要功能是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协调细胞相互作用, 激发免疫应答。CD 8+T细胞又称抑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 (Tsuppressor /cy totox ic,Ts/Tc)抑制免疫应答。T淋巴细胞亚群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的基本状况,CD4+/CD8+被称为免疫调节指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细胞免疫状态。
本实验研究显示,模型小鼠CD4+和CD4+/CD8+较正常小鼠明显升高,提示T淋巴细胞调节紊乱在SS的发生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与众多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对SS模型小鼠,予TGP灌胃后,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其唾液流量、减少其饮水量,尤以中剂量、高剂量效果明显,与醋酸泼尼松组相当。同时实验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均能降低SS模型小鼠外周血中CD4+T细胞及CD4+/CD8+T水平,以TGP中、高剂量组及醋酸泼尼松组作用明显,且TGP中、高剂量组对CD4+T细胞及CD4+/CD8+T比值的影响效果与醋酸泼尼松组相当。因此,我们推测TGP治疗SS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CD4+细胞活化,减少Th1/Th2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维持Th1/Th2平衡。
现代中医认为SS属中医学“燥证”范畴,其发病以气阴二虚为多,脾气虚和肝肾阴虚引起的津液生成和敷布异常是SS发病的关键。在SS的治疗方面,目前西医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在急性期多采用激素治疗,长期服用副作用较大。中医主要采用滋阴润燥、健脾补血,结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宣肺布津等方法,疗效颇佳。由于中医多是采用汤剂加减的方法治疗,效果虽好,但用药不便。白芍性凉,味苦酸,微寒,具有补血柔肝、滋阴润燥之功效,TGP是其主要有效成分,近年来对其药理作用的研究以及在风湿免疫病中的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6],研究者普遍认为TGP具有抗炎、镇痛、多途径双向免疫调节等作用。本研究显示,TGP对SS模型小鼠具有与激素相当的疗效,同时能改善其免疫学异常,可能替代激素在SS中的使用,从而避免其副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5 参考文献
[1]李俊,粱君山,周爱武,等.白芍总甙对B淋巴细胞增殖和白介素1生成的调节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4,8(1):53-54.
[2]鲁静,沈晖,刘永斌,等.白芍总苷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
78-80.
[3]肖林,杨军,暨兴华,等.干燥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J].重庆医学,2003,32(3):306-308.
[4]吴端生,张建.现代实验动物学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83.
[5]唐福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J].中华风湿学病杂志,2000,4(1):50-52.
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64例, 男41例, 女23例;年龄28~85岁, 平均年龄41.8岁;全部患者肝硬化病症均由乙型肝炎所致, 其中LCC患者31例, CC患者33例。另选取经体检确定为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 包括34例男性和26例女性, 年龄22~81岁, 平均年龄37.8岁。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在治疗前给予静脉血采集2~3mL及EDTA-K2抗凝。采用Beckman-Coulter XL4MCL型流式细胞仪进行T细胞亚群的检测, SSC FSC设门淋巴细胞, 对总T细胞、T4细胞、T8细胞、双阳性T细胞、双阴性T细胞的绝对含量和百分含量进行分析, 并对T4/T8的比值进行计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差异, 方差分析百分数组间差异, P<0.05说明各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三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 可知CC组患者T4/T8比值和T4细胞百分含量较对照组有所升高;总T细胞、T4和T8细胞、双阴性和双阳性T细胞的绝对含量有所下降;双阴性T细胞和T8细胞的百分含量有所下降。而LCC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总T细胞、双阴性T细胞、T8细胞的百分含量有所下降;T4/T8比值则有所升高;总T细胞、T4和T8细胞、双阴性和双阳性T细胞的绝对含量同样有所下降。就T4/T8比值而言, LCC组患者下降程度较CC组患者更为显著;对照组、CC组、LCC组T4/T8比值分别为 (1.55±0.52) 、 (3.14±1.49) 、 (2.44±0.79)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具体检测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本组病例研究显示, LC组患者体内T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问题较为明显, 存在T细胞生成抑制、T细胞免疫功能下降、T4细胞功能相对亢进、T4细胞应答能力减弱等异常现象[1]。由此可知, 在LC的影响下, 患者肝细胞容易生成炎性而坏死, 对肝细胞再生有一定的刺激性, 也会促使假小叶的形成, 而随着代偿向失代偿的转化, 肝组织内外血循环障碍也就会更加严重, 从而促成肝功能进行性恶化现象。当前, 对于LC的研究, 调节性T细胞、细胞因子的分析报告比较的多, 而总T细胞、T4和T8细胞等项目的分析报告则比较的少。而要掌握患者T淋巴细胞各亚群的变化规律, 就要对T细胞免疫功能状态进行全面掌握[2]。本组研究显示, LC患者T细胞各亚群的绝对含量与健康者相比均有所下降, 提示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而LCC组患者与健康者相比, T4细胞百分含量较高, T8细胞百分含量较低, 进而T4/T8比值有所提升, 显示LCC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但T4细胞和T8细胞失衡, 有T4细胞功能相对亢进现象的存在;由于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加重[3,4], 失代偿期后的T4细胞和T8细胞失衡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而这则是一种好转假象的呈现, 多是因为T4细胞应答减退所致。对于双阴性和双阳性T细胞而言, 其LC患者的的细胞含量相对减少, 说明T细胞生成得以减少。相关报告指出, 原发性胆汁性LC患者体内存在的CD8+细胞和CD4+细胞侵润至肝组织现象较为明显, 而肝组织中这两种细胞的数量则会有所增加。而事实上, 早期LC患者外周血T4和T8细胞可以向肝组织迁移[5], 而肝组织则会含有大量的T4和T8细胞, 外周血T4和T8细胞的数量则会降低;而当患者病情加重后, T细胞免疫就会受到抑制, T细胞生成、外周血及肝组织中的T4和T8细胞数量也会有所减少。与此同时, T4和T8细胞LC患者体内会出现失衡现象, T4细胞则相对比较亢进。在LC代偿期、失代偿期, 均有T4和T8细胞失衡问题的存在, 但与失代偿期T4和T8细胞失衡相比, 代偿期细胞失衡的程度更为明显[6]。
总之, 通过流式细胞术的应用, 检测外周血总T细胞、T4细胞、T8细胞、双阳性T细胞、双阴性T细胞的绝对含量和百分含量, 对T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的信息掌握非常重要, 可促使患者病情判断、预后评估、疗效检测的有效开展和实施, 同时对疾病相关规律及机制的发现和总结也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摘要:目的 对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迁及免疫功能状态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64例肝硬化患者和6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肝硬化患者分为31例LCC患者和33例CC患者。通过流式细胞术的应用, 对全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 LCC和CC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总T细胞及格亚群细胞的绝对含量均有所降低, 双阴性T细胞百分含量也有所降低, 而T4/T8比值则得以上升, 其中CC组患者T4/T8比值与LCC组患者相比, 升高程度更为显著。结论 LC组患者体内T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问题较为明显, 在病情加重的情况下, T4细胞的应答能力则会减退。
关键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肝硬化
参考文献
[1]吴继周, 周桂英, 罗光汗, 等.细胞免疫状态的慢性乙肝肝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变中的作用[J].中华传染病杂志, l997, l5 (3) :l58.
[2]吴本俨, 沙之阁, 司永仁, 等.肝硬化与肝癌患者T细胞亚群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 l989, 9 (5) :284.
[3]张静, 徐维家, 王青.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HBV-DNA含量变化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7 (12) :1081-1082.
[4]贾绮宾, 梁学亚, 吴改玲, 等.肝癌、肝硬化患者血清TNF-α, IL-2, sIL-2R检测的临床意义[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2, 20 (3) :243-244.
[5]吴丽娟, 刘霞, 赵文利.流式单平台和双平台计数定量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实验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2) :143-145.
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1月~2008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均经病理确诊。根据国际新TNM分期标准将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期[3],其中I期2例,Ⅱ期9例,Ⅲ期23例,Ⅳ期46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28~78岁,平均(55.03±13.11)岁。正常对照组22例,为本院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26~58岁,平均(48.38±13.58)岁。所有受检对象均无免疫系统疾病或使用过免疫抑制剂。
1.2 试剂和仪器.
单克隆抗体抗CD3FITC、抗CD4PE、抗CD8PE及CD16+56PE,均由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生产,CD3+、CD4+、CD8+、CD16+56+分别代表总T、Th、Ts、NK细胞。红细胞裂解液由BD公司生产。FACSCan流式细胞仪为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产品。
1.3 检测方法
取肝素抗凝的新鲜外周血100μl,加入上述单抗20μl,混匀,室温避光20min染色;加入1.5ml红细胞裂解液,混匀后室温避光放置10min,破坏红细胞;15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每管加入2ml 0.1%叠氮钠的磷酸盐缓冲液混匀,1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加PBS 1 ml,混匀,2h内上机检测。采用FACSCan型流式细胞仪CellQuest软件获取与分析数据。以FSC2H/SSC2H设定淋巴细胞门,IgG/FITC/IgG2aPE确定FL1和FL2的非特异性结合水平,同时调节FSC、SSC电压,FSC阈值,FL12FL2%、FL22FL1%荧光补偿。每管获取1万个细胞。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表示,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对各指标表达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取α=0.05水准。
2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直肠癌各期患者CD3+细胞、CD4+细胞、CD4+/CD8+细胞比值及NK细胞数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CD8+细胞值则显著升高(P<0.05),尤其是Ⅳ期患者差异更为显著(P<0.01)。Ⅰ期~Ⅳ期结直肠癌患者,CD3+细胞、CD4+细胞、CD4+/CD8+细胞比值及NK细胞数量逐渐下降,CD8+细胞水平逐渐升高,其中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之间以及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CD3+细胞、CD4+细胞、CD4+/CD8+细胞比值及NK细胞数较I、Ⅱ期显著下降(P<0.05),而CD8+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见表1。
3 讨论
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十分复杂,它涉及多种免疫成分,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以及起免疫调节作用的各种可溶性分子。抗肿瘤免疫一般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也起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表明[3,4,5],肿瘤病人常伴有免疫抑制,且随病情的进展而加重。有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CD3+、CD4+、NK、CD4+/CD8+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CD8+细胞数显著增高,表明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受抑制[5,5]。肿瘤患者血清中存在抑制淋巴细胞分化增殖的可溶性免疫抑制因子,包括肿瘤细胞产生的PGE2和免疫抑制酸性蛋白等,导致淋巴细胞表面CD3+、CD4+抗原表达明显减少;CD8+细胞增高是以抑制性T细胞(Ts)增多为主。CD4+细胞的减少及CD8+细胞的增多造成结直肠癌患者CD4+/CD8+比例明显失调。肿瘤患者CD4+细胞释放的白介素-2、γ-干扰素减少,血清中可溶性IL-2受体水平异常增高,必然导致NK细胞数量减少,活性降低,免疫监视功能减弱[7]。本研究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D3+细胞、CD4+细胞、CD4+/CD8+细胞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人,而CD8+细胞则明显高于正常人,与文献报道一致,说明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较正常人明显低下,其机制可能与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分泌大量的免疫抑制因子(tumor-derived immunosuppressive factor,TDSF)有关[8,9],TDSF可广泛抑制杀伤细胞的活性,同时在肿瘤抗原的刺激下,脾细胞免疫抑制细胞前体被激活,分泌免疫抑制因子,从而导致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也有研究发现,大肠癌患者IgA、IgG、IgM、C3、C4低于正常对照组,表明体液免疫功能明显受抑制[10]。恶性肿瘤患者能够针对肿瘤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抗体可以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介导肿瘤细胞溶解,这对防止肿瘤细胞的血流播散与转移有重要意义。抗体与肿瘤细胞结合,可以激活补体而溶解肿瘤细胞(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抗体与补体的减少,必然导致机体抗肿瘤效应减弱。由于这种免疫抑制是肿瘤源性的,因此表现为患者的免疫状态与病情呈显著的负相关。在本研究中,随着结直肠癌患者病情的发展,由Ⅰ期至Ⅳ期机体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逐渐下降,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结直肠癌患者免疫状态与TNM分期呈负相关,患者的病期越晚,免疫状态越差,反之,患者的免疫功能越低下,提示病期越晚、预后越差。故患者的免疫状态可间接提示患者预后。
也有文献报道[11,12],NK细胞是在肿瘤早期发挥作用的效应细胞,不需要预先接触抗原,无MHC限制性,不依赖抗体或补体即可直接杀伤MHCI类分子表达低下或缺如的肿瘤细胞,被称为抵抗肿瘤生长的第一道防线,其表面标志是CD16+CD56+。本研究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患者NK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与TNM分期有关,TNM分期越晚,NK细胞数量越低,其原因可能是在杀伤肿瘤细胞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NK细胞,肿瘤细胞分泌的TDSF使NK活性降低,NK细胞在血液循环中再分布等。
本文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结直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即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低下,导致肿瘤细胞逃避了免疫监视持续生长,因此,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指标可用于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状态监测,提示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辅助治疗应主要围绕提高CD3+细胞、CD4+细胞及NK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对于结直肠癌患者T淋巴细胞变化规律、发生机制以及作为判定肿瘤患者预后指标的临床意义,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与健康人的差异。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活性,以健康人作对照分析。结果: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D3+、CD4+、NK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5),而CD8+细胞水平显著升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量的改变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有关,分期越晚,CD3+、CD4+及NK细胞数量CD4+/CD8+细胞比值越低,CD8+细胞水平越高;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与Ⅲ、Ⅳ期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对判断患者的免疫功能、预测肿瘤患者的预后以及指导临床合理应用免疫增强药物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结直肠癌,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
参考文献
[1] Yoshimura K,Laird LS,Chia CY,et al. Live attenuated Listeria monecytogenes effectively treats hepatic colorectal cancer metastases and is strongly enhanced by depletion of regulatory T cells[J]. Cancer Bes, 2007; 67(20) :10058-10066
[2] 李虹,马莉,杨沽.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活化T淋巴细胞的检测及放疗后对其变化的影响[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6;23(3) :10-12
[3] 张为,曾丽.CD4~+T细胞及其亚群与多发性硬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 :156-158
[4] Wood AH,Zhang X,Farber DL,et al. CD8~+ memory T lymphocytes from bone marrow-immune function and therapeutic petential[J]. Crit Rev Immunol,2007;27(6) :527-537
[5] Ling KL, Pratap SE,Bates GJ,et al. Increased frequency of regulatory T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tumou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J]. Cancer Immun,2007;28(7) :1-7
[5] Koch M,Beckhove P,Op den Winkel J,et al. Tumor infiltrating T lymphocytes in. colorectal cancer:Tumor-selective activation and cytotoxic activity in [J]. Ann Surg,2006;244(6) :986-993
[7] Buaaing A,Stumpf C,Troger W,et al Course of mitogen-stimulated T lymphocytes in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Viscum album extracts[J].Anticancer Ras,2007;27(4) :2903-2910
[8] Diederichsen AC, Hjelmborg JB, Christensen PB,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the CD4~+/CD8~+ ratio of tumou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in colorectal cancer and HLA~DR expression on tumour cells[J].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03;52(7) :423-428
[9] Kim R, Emi M, Tanabe K, et al. Tumor-driven evolution of immunosuppressive networks during malignant progression[J]. Cancer Res,2006;66(11) :5527-5536
[10] 邹忠武,胡加鹏,陈德峰.胃肠道癌术后化疗T细胞亚群和sIL-2R的比较研究[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1) :103-105
[11] Milasiene V, Stratilatovas E, Norkiene V. The importance of T-lymphocyte subsets on overall survival of colorectal and gastric cancer patients[J].Medicina,2007;43(7) :548-554
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05年9月至2007年3月鹤壁煤业集团总医院门诊就医的URM患者35例,非孕期,排除染色体、生殖道解剖结构、内分泌异常和生殖道感染,年龄27~34(30.33±3.25)岁;NNP妇女40例,年龄23~32(28.36±5.23)岁。
1.2 方法
(1)标本收集:分别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2mL,肝素抗凝。(2)细胞培养:96孔培养板中取2孔,每孔加入同一份血样标本肝素钠抗凝全血100μL和RPMI-1640培养基100μL,加入刺激剂佛波乙醇脂25ng,离子霉素1μg和莫能霉素2μL。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孵育18h。(3)流式CD4+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检测:取2只试管,分别为测定管和阴性对照管,上述培养细胞混匀,各取100μL,均加入10μLPE-cy5标记的鼠抗人CD4单抗,混匀,4℃避光孵育20min,加1mL溶血素裂解液,混匀,室温放置10min,离心弃上清,PBS洗涤1次。加入500μL破膜剂,混匀,室温放置10min,离心弃上清后进行细胞内因子标记。测定管中加入0.5μg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标记的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PE标记的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对照管加入相应的同型对照,混匀,4℃避光孵育20min,PBS洗涤一次后上机检测。上述试剂均购自美国eBioscience公司。应用FAC-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对FL1和FL2通道分别以相应的同种型IgG染色细胞为阴性对照,设置各通道之间的荧光补偿后,对CD4+细胞胞内的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10进行检测。测出相应的Th1型细胞和Th2型细胞百分比。
1.3 主要观察指标
35例URM患者及40例NNP外周血中Th1和Th2细胞的百分率。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χ—±s表示,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组内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URM组与NNP组比较,前者的CD4+IFN-γ+表达水平升高,CD4+IL-10+表达水平降低,Th1/Th2值升高,见表1。
与NNP比较*P<0.05
3 讨论
T辅助细胞的功能性分化是近年来免疫学研究的热点之一。T辅助细胞分化后产生Th1/Th2两类不同细胞的细胞因子,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平衡。最近的研究表明[1],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调节机制也开始用于解释母胎界面的细胞调节现象。胎儿作为一种同种的半异体抗原能够在母体内生存、生长和发育而不被排斥,其中发生在母胎界面的特殊免疫现象起着关键性作用。
Th1细胞分泌I类细胞因子(T辅助l类细胞因子),包括IL-2和IFN-γ,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功能。Th2细胞分泌Ⅱ类细胞因子(T辅助2类细胞因子),包括IL-4、-6、-10,主要介导体液免疫功能。两类细胞都可产生IL-3、12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类细胞都有共同的前体Th0细胞。事实上,Thl和Th2细胞是在抗原的刺激及细胞因子参与下由成熟但未致敏的Th0细胞分化而来,分别介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Th1细胞以分泌IFN-γ为主要特征,参与细胞介导的促进抗体IgG2α的产生。Th2细胞主要分泌IL-4,参与体液免疫应答,即IgG1和IgE抗体产生和嗜酸粒细胞活化。Th2类的细胞因子属于炎症性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免疫排斥反应中扮演主要的角色。Th2细胞因子被认为是免疫调节性因子。这些反应的产物可刺激B细胞生长并下调Th1反应,诱导母体对胎儿同种移植产生免疫耐受,可能是促进成功妊娠滋养层生长的自然反应。Th2细胞因子的产生缺陷,可能导致反复自然流产。已有研究证明[2],反复自然流产妇女蜕膜免疫细胞产生过量胚胎毒性细胞因子,Thl/Th2平衡偏向Th1,但促成其向Th1偏向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Th1细胞与某种特定抗原反应的倾向是由Ⅱ类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基因决定的。另有研究表明[3],Th1类的细胞因子在正常妊娠前3个月胎盘组织中没有表达,这可能导致局部IL-10的产生增高,有利于胚胎的着床。国外有学者分析相同孕周的正常孕妇及不明原因的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的淋巴细胞,经反复证实,正常孕妇淋巴细胞培养的上清液中以Th2类细胞因子为主。所以研究者认为,成功的妊娠同样是以Th2细胞为主的,而Th1类细胞因子对胚胎有害。通过分析针对丈夫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HUA患者发现,其中能够正常妊娠的HUA患者外周血Th1类细胞因子,如IL-2、IFN-γ下降,而Th2类细胞因子,如IL-10则明显升高。对滋养层组织的研究表明,滋养层具有特殊的免疫学特性,在整个孕期为胎儿提供特殊的植入保护,合体滋养层和细胞滋养层都不表达典型的I型或Ⅱ型HLA抗原,但绒毛外细胞滋养层表达非典型I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即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G。这一抗原具有限制性分布和非多态性的特点,可降低滋养层对天然杀伤细胞介导的、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敏感性。当人体组织的相容性白细胞抗原G表达异常或在接触其他机体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G时释放细胞因子异常,将会对滋养层生长产生负性影响,导致流产。邱丽华等[4,5]报道,正常妊娠与非妊娠妇女外周血Th细胞亚群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URM妇女外周血Th2细胞亚群较正常非妊娠妇女显著下降。陈巧英等[6]发现,早孕期正常妊娠者外周血Th1/Th2比例显著低于早孕期自然流产患者及黄体期育龄妇女。Nishikawa等[7]证实Th2细胞具有强的抑制CD4+CD-25T细胞和T8细胞增殖的活性。Taams等[8]发现,Th2细胞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共培养,单核细胞仅产生最小剂量的细胞因子,而与CD4+CD-25T细胞共培养,则使后者产生大量亲炎症因子(TNF-α,IFN-γ和IL-6)。因此,Th2细胞亚群数量的相对减少不能正常有效地诱导孕妇免疫耐受,容易发生对异型抗原的免疫排斥反应,乃至影响胚胎着床而流产。董琳等[9]应用环孢素A上调孕鼠外周Th2细胞,诱导母胎免疫耐受,可降低孕鼠自然流产模型胚胎吸收率,改善妊娠预后。杨金英等[10]以正常生育非孕妇女(n=20)为对照,以URM(n=25)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转录水平,以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CD4+CD+25T细胞Foxp3翻译水平,结果显示URM患者的Foxp3转录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杨卉等[11]对URM妇女实施主动免疫治疗,妊娠成功者Th2细胞显著多于妊娠失败者。本试验中,通过检测URM患者及NNP者细胞因子发现URM患者Th1型细胞因子IFN-γ表达增高,Th2型细胞因子IL-10水平降低,也表明在URM患者体内存在Th1/Th2细胞功能失调。Th1/Th2升高导致炎症介质大量增加,抗炎细胞因子增加不明显或者降低,致使URM患者细胞因子网络失衡及外周血T细胞杀伤功能增强。
本研究表明,URM患者由于Th1/Th2细胞群的失衡,激活病理性免疫反应,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免疫功能紊乱。孕妇体内Th1细胞亚群升高及Th2细胞亚群相对减少可能是URM发病重要机制之一,并有望成为临床免疫治疗的靶点和疗效监测指标之一。
摘要:目的观察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M)患者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及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河南省鹤壁煤业集团总医院妇产科35例URM(非孕期)患者和40例正常非孕(NNP)妇女,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各组患者进行CD4+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和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水平进行检测,从而测出相应Th1、Th2细胞的百分比。结果URM患者CD4+干扰素γ表达水平和Th1/Th2值高于NNP组(P<0.05),CD4+白细胞介素10表达水平低于NNP组(P<0.05)。结论URM患者存在Th1/Th2失衡,且可能与URM发病有一定关联。
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ICU收住的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30例。纳入标准:①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符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及危重病学会(ACCP/SCCM)的诊断标准[3]和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7年制定的《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4]中有关“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②具备以下至少2条标准:体温>38℃或<36℃;心率>90次/分;呼吸频率>20次/分或PaC02<32mmHg;WBC>12×109/L,<4×109/L。③存在脏器功能失调,或以下中的一项:低血压: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超过40mmHg;低灌注:乳酸酸中毒(>4mmol/L),少尿(<17ml/h)。④年龄≥65岁。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大面积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合并大面积脑梗死者;②严重脑外伤、脑出血量大、严重脑干损伤者;③活动性大出血无法止血及严重腹腔内感染无法有效引流等严重基础疾病无法治愈者;④脑死亡及不可复苏的临终状态;⑤妊娠期女性;⑥年龄<65岁。共纳入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65~84岁,平均年龄(76.5±12.7)岁;基础疾病: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1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3例,胆道感染2例,肠梗阻3例,消化道穿孔全腹膜炎5例,血源性感染4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予以病因治疗,针对病原菌采用积极的抗感染、扩容、纠正酸中毒、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疗、液体复苏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同时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在患者经股静脉或颈内静脉插管留置三腔导管作为血管通路,建立体外循环,均应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方法,机器为金宝Prismaflex连续性肾脏替代机(Gambro prismaflex),滤器为Gambro M100套件(AN69膜),置换液采用上海百特公司生产的三升生理氯化钠,加入0.8ml硫酸镁,同时根据患者血钾、血钙情况决定加入氯化钾及葡萄糖酸钙的量,置换液以前稀释加后稀释的方式输入。置换液72~96L/24 h,血流量150~220ml/h,超滤50~350ml/h,治疗时间3~5天。少数患者需要继续行肾替代治疗而延长CBP治疗。抗凝剂采用最小肝素化法,首剂0.3~0.5 U/kg,2-10mg/h,有出血倾向患者肝素减量或采用无肝素治疗。
1.3 主要观察指标
行持续心电监护,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前与治疗后24h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及MODS评分判断整体病情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h抽取外周静脉血做T细胞亚群(CD3+、CD4+、CD8+)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一次性真空采集4mlEDTA抗凝静脉血,应用由Beckman coulter公司生产的EpicsXI型流式细胞仪,采用免疫荧光法,试剂盒由北京帮定泰克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转归
本组研究30例均完成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消化道出血、恶性心律失常、循环不稳定等相关想不良耐受副反应。本组30例患者中14d时生存14例,病死率53.33%。CBP治疗前后APACHEⅡ及MOD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见表1。
2.2 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变化情况比较,见表2。
2.3 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前后肾功能中尿素和肌酐变化情况比较,见表3。
2.4 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前后外周A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比较,见表4。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ICU导致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全身感染导致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在感染性休克的发病过程中,炎性介质的大量释放对推动病程发展有重要作用,严重感染时一种病理生理机制复杂的综合征,至今尚未完全阐明[5]。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免疫失调是感染性休克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认为是因内毒素及炎症介质的细胞毒素作用而至免疫机制紊乱,是引起“免疫失调”的主要原因。T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一种,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一群T细胞,在维持机体免疫自稳、免疫耐受和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T淋巴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的主要参与者,是免疫应答的核心细胞,其中CD3+T细胞代表总T细胞,CD4+T细胞代表T细胞辅助诱导亚群,CD8+T细胞代表总T细胞。CD3+T细胞亚群检测能够反映T淋巴细胞的总数及功能;CD4+和CD8+T淋巴细胞为机体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CD4+T淋巴细胞能通过细胞接触依赖机制或抑制性细胞因子依赖机制发挥免疫调节、抑制功能[7],具有诱导免疫耐受,维持体内内环境稳定的作用。正常情况下CD4+/CD8+比值维持动态平衡,保持机体免疫机能稳定,是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本组研究结果示,本组研究30例均完成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14d时生存14例,病死率53.33%,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消化道出血、恶性心律失常、循环不稳定等相关想不良耐受副反应;CBP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及MOD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血气分析较治疗前稳定,血PH值、氧合指数、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较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BP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和CD4+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D8+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可见,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能够有利于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纠正机体免疫功能失衡,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寻找到有效途径提高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和CD4+水平,降低CD8+水平,将有助于控制老年感染性休克的发展,有利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免疫病理机制。
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对老年感染性休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观察。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院ICU收住的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30例。全部患者均予以病因治疗,针对病原菌采用积极的抗感染、扩容、纠正酸中毒、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疗、液体复苏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同时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静脉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结果:本组研究30例均完成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14d时生存14例,病死率53.33%,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消化道出血、恶性心律失常、循环不稳定等相关想不良耐受副反应;CBP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及MOD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血气分析较治疗前稳定,血PH值、氧合指数、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较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BP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和CD4+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D8+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能够有利于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纠正机体免疫功能失衡,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老年,血液净化,T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仪
参考文献
[1]李杰,周红卫.血液净化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J].医学综述,2008; 14(3):387-389
[2]赵钗,张玉想.高容量血液滤过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荟萃,2006;21(4):294-296
[3] Bone RC.Balk RA.Cerra FB.et al.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failure an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nnovative therapies in sepsis[J].The ACCP/SCCM Consensus Conference Committee.American College ofChest Physicians/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Chest,2003;101(48):1644-1655
[4]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7;45(4):344-349
[5] Richard S.Hotchkiss MD,Irene E.et al.The pathophysiology andtreatment of sepsis[J].N Engl J Med,2003;348(2):138-150
[6]眭维国,孙燕燕,黄河,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J].中国血液净化,2007;6(9):484-486
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 年5 月~2014 年5 月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儿科住院的HFMD患儿150 例为研究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诊治指南(2013 年版)》诊断标准分为两组,其中100 例患儿无合并症,作为普通组,男55 例、女45 例,年龄2~5 岁,平均(2.2±1.7)岁;50 例患儿出现并发症,作为重症组,男29 例、女21 例,年龄2~5 岁,平均(2.6±1.2)岁。 对照组:为我院儿保科正常体检儿90 例, 男56 例、 女34 例, 年龄2 ~5 岁, 平均(2.8 ±0.5)岁。 各组性别、年龄、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取得了研究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研究方案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入标准
①诊断符合国家卫计委颁发的《手足口病诊治指南(2013 年版)》诊断标准,2011 年5 月~2014 年5 月于我院儿科住院的HFMD患儿;② 咽拭子标本利用实时荧光PCR技术确定病原为EV71 或大便病毒检查明确病原为EV71 的患儿;③肝肾功能均正常的患儿;④乙肝和丙肝病毒血清指标显示阴性的患儿。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患儿;②就诊时病程≥3 d的患儿;③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的患儿。④有免疫抑制剂和激素使用史的患儿;⑤有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缺陷疾病的患儿;⑥有家族性疾病史及传染病史的患儿。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对各组研究对象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进行统计比较,并分析其与HFMD发病的关系。
EV71 型HFMD患儿病程第3 天及对照组儿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 m L,缓慢注入含有EDTA抗凝管中。 管中依次加入3 种抗体10 μL,室温避光孵育25 min,每管加入200 μL溶血素,轻轻吹打,在室温下避光静置15 min,裂解红细胞,观察溶液澄清透明后,加入预冷PBS液1 m L,室温下分离血清(3000 r/min离心10 min),去上清,加入1 m L PBS液摇匀,滴加1%多聚甲醛液100 μL固定,采用美国BD公司的FACS Calibur四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并用Simul Set软件自动分析结果,分别得出CD3+、CD4+、CD8+在外周血中的百分数及CD4+/CD8+细胞的比值。
重症组患儿按手足口病诊治指南规范治疗5 d后再次检测上述相关指标,采血保存及测定方法同上。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
EV71 型HFMD重症组T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数均低于普通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普通组T细胞亚群CD3+、CD4+百分数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普通组CD8+T细胞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重症组CD4+/CD8+比值低于普通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普通组及对照组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注:与普通组比较,*P < 0.01;与对照组比较,△P < 0.05,#P < 0.01
2.2 HFMD重症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
HFMD重症组患儿治疗后CD3+、CD4+、CD8+百分数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CD4+/CD8+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中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手、足和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和溃疡,个别严重的患者还可出现肺水肿、心肌炎和无菌性脑膜炎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是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 来种,但以CVA16 和EV71 为主要病原体。 其中EV71 感染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7,8], 比如2008 年在中国报道的4 888 955 例手足口病病例,其中还包括126 例死亡患者病例中,EV71 也是最主要的致病菌,因此,EV71 感染已成为目前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并且,近年来相关研究还表明EV71 感染的HFMD在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 尤以3 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且易快速进展为重症病例。 轻症患者表现为自限性手足口病或者疱疹性咽喉炎,而重症患者可出现肺出血、神经源性肺水肿和脑干脑炎,甚至出现心肺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9]。 这是因为婴幼儿的免疫功能常处于生理性免疫低下的状态,因此,婴幼儿发病率较高,且易进展为重症型手足口病[10]。 EV71 感染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无明确报道, 但有相关研究表明,机体内的某些炎症因子会在EV71 感染后表达水平升高,比如IFN-r、Th2、IL-6、IL-8 等,并且这些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相关性[11],通过对细胞免疫完整的小鼠进行研究也发现,在感染了EV71 后,缺乏CD4+和CD8+T细胞的小鼠更容易发展成为重症病例,同样的,通过建立新生小鼠EV71 感染模型也发现, 感染后IL-6 持续升高会引起组织损伤[1]。 所有的这些研究均说明了EV71感染致病和发病过程中,细胞免疫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在免疫应答过程中,T淋巴细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1]。 T淋巴细胞根据表型可分为多个亚群,包括CD4+、CD8+细胞亚群[12,13,14],正常机体下,这两个亚群的数量和CD4+/CD8+比值是保持稳定和相互协调的,以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其中。CD4+细胞主要发挥免疫辅助性细胞的作用,即促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而CD8+发挥细胞毒性细胞或抑制性细胞的作用,即抑制免疫反应,因此,正常情况下CD4+/CD8+比值维持动态平衡,从而使机体免疫功能稳定,这也是机体免疫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15,16]。而当婴幼儿感染病毒时,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 比例发生异常,机体免疫功能将紊乱[17],因此,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对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对于临床的治疗和病情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在EV71 感染手足口病中发挥的不同作用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例如有临床研究表明,Th17 细胞参与了EV71 感染的病理过程, 而CD4+和CD8+T淋巴细胞则与手足口病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关系[13],然而,至今为止,尚无EV71 感染手足口病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的系统分析,而且临床目前也无治疗EV71 感染的理想的药物或者防止感染的疫苗,因此,通过本次进一步的研究,将对EV71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有着指导作用。
1979 年,Reinherz等[18]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多种抗人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这使鉴定T淋巴细胞亚群有了最可靠的实验室指标,其下降则提示该机体免疫功能出现了降低。 因此,为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在EV71 型HFMD患儿中的临床价值,本实验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V71 型HFMD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数。 结果显示EV71型HFMD重症组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数及CD4+/CD8+比值均低于普通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柯江雄等[19]研究亦表明随着病情的加重,CD3+、CD4+、CD8+百分数不断降低。 本实验上述研究结果提示EV71 型HFMD患儿普遍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其中重症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更显著。 其机制可能是EV71 急性感染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分子与CD8+分子结合,参与T淋巴细胞受体(TCR)/CD3 介导的信号传导,启动MHC-Ⅰ类限制型T细胞应答,细胞毒T淋巴细胞活性增强并识别和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数量减少, 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引起CD8+杀伤T细胞的不断减少,不能有效地清除病毒感染的细胞,导致病情加重[20,21]。 同时,CD4+和CD8+亚群数量的减少,会促使B细胞的分化、抗体合成及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等功能减弱,体液免疫功能也相应降低,因此,导致免疫反应平衡严重失衡,从而造成患者组织损伤。 本研究还显示HFMD重症组患儿按指南规范治疗后活化T细胞比例虽有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表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在短期治疗后不能很快恢复,病情好转后仍需避免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
【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推荐阅读:
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12-16
外周血免疫T细胞亚群09-06
外周血T淋巴细胞12-26
T淋巴细胞亚群/血液05-30
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10-26
淋巴细胞亚群06-12
外周血单核细胞07-23
外周血干细胞09-06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10-08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