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神经

2024-10-02

外周神经(通用7篇)

外周神经 篇1

随着超声诊断仪器和技术的发展,高频超声已能清晰地显示主要外周神经主干的分布、走行、粗细及回声。我院2004年1月开始应用高频超声对肢体外周神经病变(外伤、肿瘤、炎症、卡压)进行观察,并与 30例肢体外周神经正常者相对照,旨在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肢体外周神经病变的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4-01~2006-05临床怀疑有肢体外周神经病变的患者32例,男28例,女4例,年龄7~52岁,平均31±8.4岁。病程4周~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肢体外周神经损伤25例,其中正中神经损伤10例,尺神经损伤8例,桡神经损伤2例,腓总神经损伤2例,坐骨神经近端损伤3例;肢体外周神经源性肿瘤7例(3例发生在正中神经,2例发生在尺神经,2例发生在胫神经),其中肢体外周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3例。同时在门诊查体中,随机选择30例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21~52岁,平均29±6.3岁。观察肢体外周神经干正常超声表现, 并测量其内径值。

1.2 仪器和方法

使用TOSHIBA NEMIO和GE Logic 7型超声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频率6~12MHz,于病变部位遵循神经的解剖走行纵向、横向多切面扫查,检查上肢神经干(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患者取仰卧位,前臂伸直与身体夹角约60°,于腕关节上方,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扫查正中神经;前臂正中内侧尺侧腕屈肌处扫查尺神经;上臂下1/3外侧,肱三头肌外侧头处扫查桡神经。检查下肢神经干(坐骨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患者取俯卧位或左、右侧卧位,于腘窝上方至臀大肌下缘之间扫查坐骨神经,显示良好,盆部坐骨神经无法显示;于腘窝上方沿股二头肌腱外八字斜切至腓骨小头下方扫查腓总神经;内踝上方至腘窝扫查胫神经。注意与血管、肌腱、韧带回声的鉴别,重点观察神经的连续性、神经鞘膜的完整性、神经内部回声性质及肢体肿物与肢体较大外周神经干的位置关系及连接形式,并与健侧对照。

2 结果

2.1 正常肢体外周神经

纵行扫查为条索状管形结构,其表面为神经外膜的连续带状高回声,内部为多条平行线性回声(图1);横行扫查为圆形、椭圆形,内有散在点状回声结构。实时动态观察神经的位置及粗细相对恒定,不随肌肉肌腱而运动。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内径0.26~0.32cm,胫神经、腓总神经内径0.32~0.45cm,坐骨神经内径0.53~0.65cm。

2.2 肢体外周神经损伤

诊断正确23例,误诊2例。其中外周神经完全断裂8例,其声像图表现为神经外膜的带状高回声及神经内部平行线状高回声连续性完全中断,损伤区为低回声,内部可见杂乱的线性高回声,神经损伤处近端直径增粗,形成瘤样改变,边界模糊,其内回声暗淡不均(图2)。外周神经部分损伤12例,声像图表现为神经外膜的带状高回声及神经内部平行线状高回声连续性部分中断,其近端断裂部分有时可有神经瘤表现,受损神经较健侧增粗。外周神经炎性肿胀粘连5例,声像图表现为神经增粗,内部平行线性回声消失,衰减为低回声,神经外膜平行线状高回声模糊(图3,4)。

2.3 肢体外周神经源性肿瘤

诊断正确6例,1例误诊。神经纤维瘤表现为形态规整的梭形实性肿物,边界清晰,内部为均匀或粗糙的低回声,可见神经纤维通过肿物的中心,在肿物近端(肿物纵切面图像头侧)和远端(肿物纵切面图像足侧)逐渐变细呈尾状,似肿物“进入” 、“走出”神经纤维(图5)。神经鞘瘤表现为形态规整或较规整的实性肿物,呈椭圆或类圆形,边界清晰,有完整包膜,内为分布均匀或粗糙的低回声,仅见肿物与神经纤维相连,但神经纤维不通过肿物的中心(图6)。

3 讨论

3.1 正常肢体外周神经高频超声显像

近10余年来,随着超声仪器性能,特别是分辨力的提高,使得用高频超声清晰地显示主要外周神经的分布、走行及其形态成为可能[1,2,3,4,5,6],并帮助诊断不同类型的外周神经疾病,如肿瘤、炎症或受压情况等[7]。Silvestri等[8]用高频探头观察离体的神经,并与组织切片进行比较,证实神经二维声像图表现出来的低回声区对应于组织学上的神经纤维束,而强回声带则对应于神经纤维束周围的结缔组织。于亚东等[9]对肢体标本的外周神经及肌肉进行B型超声检查,并与解剖学对照,获得人体正常肢体外周神经的声像图。提出正常肢体外周神经声像图: 纵行扫查为中等回声管状结构,内部有线性的平行回声,横行扫查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回声结构,内有点状回声。本研究对照组30例肢体外周神经声像图特征,与上述报道一致。

3.2 误诊原因分析

3.2.1 肢体外周神经损伤

本组2例误诊为正常。此2例均是肢体外伤行清创缝合术后疗效不佳来我院就诊,欲行二期手术。术前经高频超声检查,发现怀疑受损的肢体外周神经干束状结构连续性尚完整,无明显回声中断,术中发现由于上次清创缝合术将肌腱与受损神经错接,导致误诊。因此,在检查过程中需注意神经与周围肌腱和筋膜组织的鉴别。肌腱回声略强于神经,且渐移行为回声低的肌腹像,同时实施动态扫描,可见肌肉运动时,肌腱位置及粗细的改变,而神经的位置及大小则相对固定。筋膜回声和神经相似,但其纵切面缺乏线性回声,横断面缺乏点状回声。

3.2.2 肢体外周神经源性肿瘤

本组将1例正中神经鞘瘤误诊为神经纤维瘤,由于正中神经解剖发生变异,走向异常所致。因此,检查中还应熟悉掌握神经的走行及其毗邻关系,并根据检查部位选择不同频率的探头,位置浅表神经(如正中神经、尺神经),选用10-12MHZ的探头,位置较深的神经(如坐骨神经)可选用5~7.5MHz的探头。

3.3 高频超声诊断肢体外周神经病变的价值

本研究显示: 肢体外周神经损伤时高频超声可以显示神经近端增粗,神经的连续性及相关形态的改变,具有直观、定位准确等优点,可为选择手术时机、术式和制定治疗方案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对于临床上怀疑肢体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由于神经鞘瘤起源于外周神经鞘,呈偏心生长,压迫而不是浸润神经,有包膜,外科手术很容易完整切除肿瘤而不损伤神经干;神经纤维瘤生长于神经内膜上,是浸润生长,引起神经的肿大,但不破坏神经纤维,手术切除要牺牲神经干。因此,在术前区分两者是非常有必要的。高频超声可以通过观察肢体肿物是否与肢体较大神经干相连及肿瘤与神经干的相连方式,帮助临床鉴别神经纤维瘤或是神经鞘瘤。总之,高频超声在诊断肢体外周神经病变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作为外周神经检查新的形态学诊断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肢体外周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2004-01~2006-05对30例肢体外周神经正常者和32例肢体外周神经病变患者(肢体外周神经损伤25例,肢体外周神经纤维瘤3例,神经鞘膜瘤4例)行肢体外周神经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正常肢体外周神经纵切面超声表现为条索状管形结构,其表面为连续带状高回声,内部为多条平行线性回声;横切面为圆形、椭圆形,内有散在点状回声结构。肢体外周神经损伤诊断正确23例,误诊2例。其中神经完全或部分断裂者声像图表现为神经外膜的带状高回声及内部平行线性回声连续性完全中断或部分中断;神经炎性肿胀粘连声像图表现为神经增粗,神经外膜的带状高回声模糊,内部平行线性回声不清晰。肢体外周神经源性肿瘤诊断正确7例,误诊1例。其声像图表现为实性低回声肿物,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包膜,可见肿物与神经纤维相连,并观察到神经纤维瘤的中心有神经经过,而神经鞘膜瘤无此征象。结论:高频超声对外周神经损伤和肿瘤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对临床治疗和选择手术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频超声,外周神经,损伤,肿瘤

参考文献

[1]姜凡,王玲,陈庆,等.正常腓总神经声像图研究及临床意义.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1,17(2):148

[2]范军胜,劳镇国,谢晓燕,等.外周神经损伤的高频超声诊断研究.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3,26(4):270

[3]徐永强,李松年,马素平.高频超声在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3):220

[4]陈文,贾建文,王金锐.外周神经纤维瘤弥漫型的高频超声检查.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20(11):868

[5]陈定章,从锐,周晓东,等.高频超声在上肢外周神经损伤中的诊断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9):705

[6]陈定章,周晓东,朱永胜,等.超声在诊断闭合性上肢神经卡压症中的应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6):458

[7]Solbiati L and Rizzatto G.Ultrusound of Superficial Strutures.1995,305

[8]Sileverstri E.martinoli C.Derchi LE.et al.Echotexture of peripheal nerves:correlation between us and histologic findings and criteria to dif-ferentiate tendons.Radiology,1995,197:291

[9]于亚东,洪光祥,王发斌,等.周围神经损伤B超诊断.中华手外科杂志,1998,14:111

副肿瘤综合征相关的外周神经病变 篇2

1 感觉神经病变及感觉神经元病变

引起此类病变的肿瘤有前列腺癌、乳腺癌、胰腺癌、子宫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亚急性感觉神经病变 (subacute sensory neuronopathy, SSN) 以严重感染后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的感染性破坏为特征, 主要表现为不对称的面部和躯体的疼痛及麻木。最常见的肿瘤为SCLC, 与SCLC相关的SSN的特征是对SSN特异的抗-Hu抗体的出现[4,5]。另外, 抗CV-2抗体 (CRMP5) 在SSN中也可以见到, 在抗CV-2抗体阳性的患者中, 47%的有外周神经病变, 最常见的肿瘤也是SCLC[6]。当抗-Hu抗体阳性的感觉神经病变的患者接受治疗时, 其表现的神经症状会减轻, 但是预后不理想[2]。

2 运动神经病变及运动神经元病变

运动神经元疾病 (motor neuron diseases, MND) 可以作为一种副肿瘤的形式发病, 如:淋巴瘤可以以单纯的下运动神经元病起病[7], 而乳腺癌可以出现单纯上运动神经元的病变[8]。超过20%的抗-Hu抗体阳性的副肿瘤病变 (paraneoplastic disorders, PND) 出现MND特征, 何杰金病以及其他淋巴瘤患者出现MND时, 可表现为亚急性运动神经元病 (subacutemotomeuronopathy) , 病理主要为脊髓前角细胞非炎性改变, 以及脊髓白质和神经根斑片状脱髓鞘。临床主要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综合征, 表现为亚急性进行性双下肢乏力, 肌电图 (EMG) 为失神经支配, 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正常。其GM及GDlb抗体滴度也有异常升高, 而治疗后, 这些抗体的滴度降低[9]。在2种肿瘤:十二指肠癌和膀胱癌同时存在时, 在抗 Hu抗体阳性的副肿瘤感觉神经病变 (paraneoplastic sensory neuronopathy, PSN) 中, 可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病[10]。

3 感觉-运动神经病变 (类Gullain-BalTe综合征的神经病变)

在急性感染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病变 (acute demylanan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 AIDP) 和Millerf isher变异病变时, AIDP对舌癌、子宫癌、乳腺癌、肾癌、食管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何杰金淋巴瘤等有预示作用。Gullain-Barre综合征是何杰金淋巴瘤最常见的并发肿瘤[11], 最近在小细胞肺癌中也有报道:Nokura等[12]报道了1例以Gullain-Barre综合征急性起病的小细胞肺癌患者, 病理发现髓鞘及轴突脱失, 脊髓前角细胞丢失, 伴有广泛淋巴细胞反应。但是患者抗-Hu抗体阴性。感觉-运动神经病变是发病频率最高的PND, 并发此类疾病的肿瘤患者的死亡率比单纯Gullain-Barre综合征的要高, 可出现于肿瘤的任何时期, 有的甚至早于肿瘤诊断前数年发病。临床上可呈亚急性或慢性发病, 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的四肢远端感觉丧失、乏力和腱反射低下, 下肢较上肢重。重者可累及四肢近端和躯干, 以及面部的感觉丧失。抗GQlb抗体与Gullain-Barre综合征, Miller fisher变异病变相关[13]。用MAGE-3疫苗接种后, 患者会出现抗GQlb的IgM抗体, 与肿瘤细胞作用并与GQlb共定位, 激素治疗后, 神经症状会改善, 但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效。在慢性感染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病变 (chromc demyla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 CIDP) 表现为PND的较少, 在胰腺, 结肠, 肝脏的分泌性肿瘤中可以见到此类病变。在何杰金淋巴瘤时, 特发的臂丛神经炎也可以出现。

4 周围神经过度兴奋 (peripheral nerve hyperexcitability, PNH)

包括神经肌肉紧张, 痉挛-收缩综合征, Isaacs’s综合征, 持续性的肌纤维活动, 马凡氏肌纤维性肌痉挛等。PNH是一种少见的PND, 最常见的肿瘤是胸腺瘤和SCLC, 其他恶性肿瘤包括何杰金淋巴瘤, 浆细胞肿瘤, 针对VGKC抗体的出现, 是这些PNH的作用机制, VGKC抗体导致运动神经过度兴奋, 增加乙酰胆碱的释放和动作电位的延长[14,15]。有效的治疗措施主要是免疫治疗 (血浆置换, 激素,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和降低神经兴奋性的药物, 如卡马西平等[16]。

5 浆细胞增生性疾病的神经病变

不明确的显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多发性骨髓瘤, Waldenstrom's巨球蛋白血症, Castleeman's病, 骨硬化性骨髓瘤, 这些浆细胞增殖性疾病都发生周围神经病变。Waldenstrom's巨球蛋白血症可有脱髓鞘病变, 出现包括GD1b, GM1的髓鞘相关糖蛋白或神经节苷酯的抗体, 一些患者出现神经轴突病变, 而另一些有淀粉样蛋白的沉积, 最后患者可能发展成为冷球蛋白症性血管炎[17]。对于POEMS的诊断标准应该有以下内容[18]:多种神经病变, 单克隆性浆膜增殖性疾病是主要的诊断, 另外, 患者尚需符合以下的次要诊断:硬化性骨损伤Castleeman's病、水肿、内分泌疾病、皮肤改变、视神经乳头水肿、器官巨大症等。此疾病电生理与CIDP相似, 但是POEMS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不明显, 在低一级终端有更明显的运动幅度的丢失, 更少的传导阻滞。治疗方面: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改善神经症状, 但是死亡率升高。

6 小结

副肿瘤综合征的外周神经病变, 可先于肿瘤本身起病, 对原发肿瘤的诊断及治疗造成困难, 一些抗体的检测, 如抗-Hu抗体对于SCLC相关的SSN, VGKC对于胸腺瘤的检测, 可以提供相应的证据, 但仍缺乏特异性, 再者, 许多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PND与抗体无关, 所以, 必要的电生理检测, 其他的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测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和疗效的判定还是必要的, 相应的治疗方法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摘要:肿瘤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神经抗体, 使患者出现外周神经损害, 可视作副肿瘤综合征的外周神经病变, 包括感觉神经病变、运动神经病变、感觉运动神经病变、周围神经过度兴奋、自主神经病变、单神经炎、浆细胞增殖疾病的神经病变等, 部分针对肿瘤的特异抗体, 如:抗-Hu抗体、电压门控型钾通道抗体可以提示肿瘤的存在, 进一步结合必要的电生理检测, 其他的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测对肿瘤的诊断和疗效的判定有积极意义。

外周神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中, 胃癌22例, 肠癌21例, 食道癌8例, 肺癌4例, 肝癌1例男37例, 女19例, 年龄34~75岁, 均用含辰雅的治疗方案, 均排除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其他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及穿刺外渗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 A组深静脉置管23例, B组外周静脉留置针33例, 2组病种、病期、性别、年龄比较, 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化疗前准备

化疗当日行PICC或颈内静脉置管, 经X线摄片证实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末端;B组采用22G静脉留置针选择上肢粗、直、弹性好的静脉穿刺, 于当日输液结束后拔除静脉留置针, 次日在对侧上肢输液, 减少冷刺激。2组均于化疗前行健康宣教, 告知化疗的目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化疗期间及化疗后注意保暖, 勿接触冰凉物品, 刷牙洗脸用温水, 进温食, 水果用热水浸泡或微波炉加温后再吃, 天冷时外出戴口罩、帽子, 勿吹冷风, 防止喉头痉挛。

1.2.2 治疗方法

根据化疗方案辰雅130mg/m2, 于每疗程第18天静脉给药。因辰雅与氯化钠及碱性溶液特别是5-氟脲嘧啶之间存在配伍禁忌, 用药前后必须用5%葡萄糖冲管。

1.2.3 评价方法

应用L-OHP Levi专用感觉神经毒性标准[2]评定, 0级为无不良反应;1级为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 (遇冷) , 7d可完全消退;2级为21d内可完全消退;3级为21d内不能完全消退;4级为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伴有功能障碍。分别于化疗期间、化疗第7、21天进行毒性反应的程度及持续时间的评估。

1.2.4 神经毒性临床分类及表现[3]

按照临床特点分为以下两类:一类为急性神经毒性, 患者在输注奥沙利铂期间或输完24~48h内发生的末梢神经感觉异常或感觉障碍, 主要表现为指 (趾) 末端麻木, 感觉减退, 咽喉部不适, 痉挛;另一类为慢性神经毒性, 累积性迟发型感觉神经障碍, 表现为浅感觉缺失, 感觉性共济失调, 肢体末端麻木和功能障碍, 受寒冷刺激后症状加重。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t检验。

2 结果

2 组外周神经毒性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A组1级3例, 2级2 例, 3级4例, 总发生率为39.1%;B组1级10例, 2级13例, 3级9例, 总发生率为96.9%。经统计学处理, P<0.005, 2组外周神经毒性反应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辰雅为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 每瓶100mL, 含奥沙利铂50mg, 无需稀释, 直接静脉滴注。经外周静脉给药, 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 静脉炎发生率高达57.5%[4], 本组33例经外周静脉给药患者中有32例发生急性神经毒性反应, 表现为穿刺侧上肢疼痛麻木, 有2人因输液过程中出现剧烈疼痛麻木, 肢体功能障碍, 更换对侧肢体输液, 日常生活需他人协助, 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影响其生活质量。在化疗期间我们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辅助用药, 局部按摩, 保暖等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轻不良反应, 但外周神经毒性反应仍较大。而经深静脉置管给药组患者仅1例输液过程中有轻度的手指麻木, 但生活基本自理, 顺利完成化疗。因上腔静脉管径粗达10mm以上, 血流量大, 化疗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迅速稀释, 较高浓度的化疗药物不直接进入外周静脉[4], 从而大大降低了急慢性外周神经毒性反应的发生, 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其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辰雅经深静脉置管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给药后外周神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将56例静脉滴注辰雅化疗的患者, 随机分成2组, A组为深静脉置管给药, B组外周静脉留置针给药, 观察外周神经毒性反应。结果 2组患者外周神经毒性反应比较P<0.005, 有明显差异。结论 深静脉置管给药大大降低了辰雅外周毒性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辰雅,输注途径,神经毒性,比较

参考文献

[1]大同.当代肿瘤内科治疗方案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138

[2]Levi F, Misset J L, Brienza S, et al.A chronopher Macologic phase clinical trial with52fluorouracil, Folinic acid, and oxaliplatin using an ambulatory multi Channel programmable pum.High omtitumor effective eness against metastatic color ectal cancel[J].Cancer, 1992, 69 (4) :893.

[3]胡发明.奥沙利铂的不良反应和安全[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 1999, 209 (30) :184

外周神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我院实施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患者50例。经过临床病理诊断, 均被确诊为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患者。50例患者中, 男33例, 女17例, 年龄53~64岁, 中位年龄56岁。按照对于患者实施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使用常规的症状观察的方法对于患者实施诊断, 即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 及在临床上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

1.2.2 观察组:

观察组使用振动感觉阈值检查的方法实施诊断。使用美国生产的型号为BIO-THESIOM-ETER的感觉阈值的检查仪器对于患者进行检查。在此过程中, 患者需要仰卧并且闭上眼睛, 在对于患者实施检查之前需要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简单的介绍振动感觉阈值的检查过程中, 并将振动刺激的探头接触患者的足部并非进行检查的部位, 通过对于振动旋钮进行调整, 可以将振动的大小进行不断的提升, 从零不断提升, 同时需要让患者将自身的注意力不断的集中在测量的位置。当第一次患者感觉到振动时, 需要立即的对于检察人员进行报告, 检察人员在此过程中从患者的振动的感觉数值进行读取, 同时连续的对于患者实施2次的重复检查。在对于患者实施了3次的检查后, 可以将所有数值的平均值作为在检查过程中的振动感觉阈值。通过使用相同的测量方法, 对于患者另一侧的振动感觉的阈值进行测量完成。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振动感觉阈值范围若<10为正常;振动感觉阈值在10~15v为轻度异常;振动感觉阈值在15~20v为中度异常;振动感觉阈值>25v为重度异常;振动感觉阈值≥10v为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检出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 目前我国人群中, 出现糖尿病的患者的数量较多, 同时在目前也正在不断的提升[2]。由于糖尿病的特点, 糖尿病并发症会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甚至极有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外周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危害较大。

对于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患者的症状进行分析后我们能够发现, 患者的年龄不断的增长过程中, 环层小体会出现变小以及变得不规则等情况, 在此过程中会呈现出一种退缩性的改变, 同时患者的神经也会出现纤维减少或是脱髓鞘的症状[3]。因此患者会持续按外周神经病变的情况, 对于患者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同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往往较高, 在此过程中, 也会导致患者的外周神经系统出现氧化应激的情况, 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不断发展, 同时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也会随之降低, 最终出现细胞能量的代谢以及细胞信号的传到出现异常, 会出现细胞死亡的症状, 导致患者出现外周神经病变的情况。而目前在临床上对于外周神经病变患者实施诊断的过程中, 使用感觉检查的方式已经得到了公认[4]。对于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患者在实施诊断的过程中, 通过振动感觉阈值的相关方式对于患者进行诊断, 能够对于患者的感觉改变情况进行较好的观察, 因此能够较好的对于患者实施诊断。本次研究表明, 使用振动感觉阈值检查进行诊断的观察组患者在临床实施诊断的过程中, 检出率明显高于使用常规诊断方式进行诊断的对照组患者。在临床对于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患者实施诊断的过程中, 对于患者进行振动感觉阈值的检查方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可以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沈娟, 曾辉, 李连喜, 等.振动感觉阈值 (VPT) 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 中的诊断价值[J].复旦学报 (医学版) , 2013, 30 (1) :31.

[2] 玛依努尔, 古米娜, 严利君, 等.振动感觉阈值测定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7 (31) :5-6.

[3] 鹿斌, 王妹, 龚伟, 等.振动感觉阈值检查筛查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价值评估[J].复旦学报 (医学版) , 2010, 9 (2) :127-130+161.

外周神经 篇5

患儿, 女, 4岁。因发现左肩背部肿物9d就诊。查体:患儿左肩背部偏腋后线可见局限性隆起, 表面皮肤无红肿、溃破、凹陷, 扪及一皮下肿物, 约3.0cm×2.0cm×2.0cm, 质软, 表面光滑, 边界清楚, 无触痛, 可移动。超声扫查:患者左肩背部距皮0.5cm处探及实性占位性病变, 形态欠规则, 局部呈分叶状, 边界尚清, 约2.8cm×2.2cm×1.8cm, 其内部以不均质弱回声为主, 夹杂着条状强回声 (图1) 。CDFI:占位内部血流信号丰富, 可探及低阻性动脉频谱。行手术摘除术。

术中见肿物呈分叶状, 边界清楚, 质中, 与背阔肌相联, 内有乳白色液体。术后病理提示送检组织内可见片状的异型瘤细胞浸润性生长, 纤细的纤维血管分隔其间, 瘤细胞体积小, 胞浆少, 大小相对较一致, 核圆形、卵圆形, 核仁不明显 (图2, 3) 。免疫组化标记:神经元特异丙烯醇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 、神经丝 (neurofilaments, NF) 、波形蛋白 (vimentin, Vim) 阳性;病理诊断: (左肩背部)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

2 讨论

原始神经外胚层瘤极其罕见, 发病率极低, 好发生于男性青少年、是组织学形态原始的、向神经外胚层分化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生长的、预后不良的原发性高度恶性肿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 (primitiveneuroectodermaltumor, PNET) 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1], 也可发生在交感神经和外周神经。起源于外周神经系统的即为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 (peripheral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tumor, pPNET) 。pPNET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嵴衍生的小圆细胞恶性肿瘤。全身各处均可发生, 但以骨[2]和软组织[3]为多见, 也有发生在肾脏、胰腺、卵巢和睾丸等实质性脏器或皮肤。该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 结构复杂, 声像图缺乏特征性表现, 但该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无明显的起源关系是超声影像的特征, 提示本病的特点。而且超声检查简便、及时、无创、无放射性, 能迅速决定肿瘤的位置、形状、大小、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 为手术探查及术后随访提供确切依据。pPNET的预后比较差, 5年生存率为45%, 病死率70%~77%, 在过去10多年中, 手术治疗、化疗及放射治疗的联系应用, 使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

图2片状的异型瘤细胞浸润生长, 纤细的纤维血管分隔其间 (×100倍) 。图3异型瘤细胞体积小, 大小相对较一致, 胞浆少, 核圆形, 核仁不明显 (×400倍) 。

关键词: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超声

参考文献

[1]李铭, 赵江民, 揭冰, 等.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MRI诊断.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7 (1) :49

[2]丁晓毅, 杨晓玲, 陈克敏, 等.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影像学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87 (11) :1141

外周神经 篇6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神经刺激仪,老年髋关节手术外周神经阻滞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种机能条件下降, 对药物的承受能力减弱。老年患者往往会患有各种疾病, 如糖尿病, 高血压, 心脑血管疾病等, 这也加大了医师麻醉的难度, 医护也面临挑战[1]。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外周神经阻滞包括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后路腰丛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以及坐骨神经阻滞等。应用神经刺激仪医师可以不依赖患者的配合找准神经独立完成, 且对患者神经损伤小[2]。右美托咪定是患者麻醉后的镇静药物, 右美托咪定联合神经刺激仪应用于老年髋关节手术外周神经阻滞相比于对患者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更加高效, 安全。现将该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接受治疗的符合研究标准的84 例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2 例。男46例, 女38 例;其中, 实验组男23 例, 女19 例, 年龄58~75岁, 平均年龄 (66.3±6.8) 岁;对照组男23 例, 女19 例, 年龄54~73 岁, 平均年龄 (61.3±3.8)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实验组患者实施外周围神经阻滞[3], 实施神经刺激前患者注入稀释好的4 μg/ml右美托咪定注射液, 神经刺激仪的正极与患者皮肤连接, 负极与绝缘针连接, 待针刺入皮肤后启动神经刺激仪, 以频率为1 Hz, 电流轻度为10~15 m A进行神经刺激, 当刺激神经处出现明显颤动后, 再适当调节电流的强度, 并注入0.5% 罗哌卡因15~30 ml。对照组患者实施腰硬联合麻醉, 脑脊液顺利流出后, 注入0.5% 罗哌卡因2 ml, 并将阻滞平面控制在T8以下。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后的情况并记录。

1. 3 观察指标在两组患者麻醉的后的15、30、50、70、90 min观察患者的MAP值, 并记录相应时间点出现的并发症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MAP比较实验组MAP与麻醉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MAP与麻醉前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满意度比较实验组麻醉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本组麻醉前比较, aP<0.05, bP>0.05 ;1 mm Hg=0.133 k Pa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小结

麻醉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但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 身体各方面机能减退, 对麻醉和手术的耐性降低, 这就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和难度, 所以老年患者的手术麻醉成为医护人员的巨大挑战[4]。从以上两组患者的对比中可以发现, 神经刺激仪在老年髋关节手术外周神经阻滞相比于传统腰硬联合麻醉, 其麻醉定位准确, 效率高, 安全, 并发症发生率低, 患者满意程度较高。右美托咪定为麻醉中常用的镇定药物, 右美托咪定联合神经刺激仪在老年髋关节手术外周神经阻滞中二者相互促进, 更有利于患者麻醉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 右美托咪定联合神经刺激仪应用于老年髋关节手术外周神经阻滞中取得了较好的麻醉效果, 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金立民, 韩树海, 许丽杰, 等.神经刺激器用于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8) :1131-1132.

[2]高建瓴, 詹英, 杨建平, 等.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患者的镇静及全身麻醉药物的节俭作用.上海医学, 2010, 33 (6) :525-527.

[3]徐卉芳, 金波, 于芝, 等.高龄患者下肢手术行外周神经阻滞的效果.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4 (10) :1092-1094.

外周神经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5例病人, 男182例, 女143例;平均56岁;脑外伤48例, 脑出血107例, 脑梗死11例, 动脉瘤110例, 胶质瘤49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采用PICC置管进行长时间补液治疗, 采用的PICC导管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 型号为4Fr;留置时间为34d~309d。

1.2 结果

本组325例病人在PICC置管期间无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 未出现脱管、断管、拔管困难等情况, 未发生PICC相关医患纠纷。

2 安全管理

2.1 护士管理

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及管理, 选择具有相关资质的护士进行置管和日常维护能够有效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 而PICC护理团队不仅有益于病人, 而且可以得到专业发展。

2.1.1 PICC专科护士管理

PICC专科护士均经严格理论知识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考核, 取得PICC资格证书, 负责置管、维护、质量控制及PICC培训指导、院内及院外会诊。

2.1.2 科内护士管理

对神经外科护士进行计划性培训, 如专题讲座、业务学习、教学查房、特殊疑难病例讨论等。培训合格的护士具有主动静脉治疗理念, 了解相关血管解剖知识, 能熟练掌握PICC适应证、置管评估、PICC标准化操作流程、相关并发症观察与处理、PICC应急预案演练等。

2.2 充分告知, 履行知情同意

置管同意书为PICC穿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供了依据, 同时也规范了医护行为, 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防。置管前由主管医生及置管护士分别进行置管知情同意谈话, 详细讲解PICC的目的、适应证等。知情同意书与病历一起归档留存。

2.3 病人及陪侍人的教育管理

由于神经外科病人大多数需要康复治疗, 带PICC导管时间较长, 且病人及家属缺乏自我保护导管方面的知识。病人及家属担心置管后及出院后导管的护理及妥善保护, 想知道管道脱出应该怎样预防。PICC留置时间长、治疗周期多, 病人带管回家不可避免, 根据PICC置管不同阶段知识需求, 我们为病人制订了PICC健康教育路径, 并严格按照PICC健康教育路径执行, 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2.3.1 置管前教育

根据不同治疗方案护士协助病人及家属了解有关PICC适应证、并发症预防、置管后自我管理知识, 与其他带管病人交流PICC相关知识, 缓解其紧张情绪。对文化水平低、合作能力较差、边远地区 (当地可能没有PICC门诊) 不能确保正常维护的病人需慎重考虑是否置管, 并反复对其进行教育。

2.3.2 置管后教育

告知病人及家属穿刺侧手臂可正常活动, 无需僵直、制动, 次日起可行手臂的旋转、屈伸、握松拳动作, 避免过度上举、外展及后伸, 避免提拉5kg以上的重物, 保持透明膜的干燥及外形完整, 如有卷边潮湿应及时更换, 标明维护时间等。因为神经外科病人大多数意识不清及烦躁多动, 所以应预防非治疗性拔出PICC导管。

2.3.3 出院前教育

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讲解PICC带管期间日常注意事项、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联系方式等, 使其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及主动性, 主动按维护时间对PICC进行维护, 从而尽量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请病人或家属签署带管回家知情同意书并科内归档留存。

2.4 PICC置管后安全管理

完善各种医嘱签字、护理记录、置管记录、病人PICC维护手册, 在知情同意书上粘贴条形码等。建立PICC病人档案: (1) 病人基本信息, 包括病人姓名、科室、年龄、住院号、床号、诊断。 (2) 穿刺置管记录, 包括置管日期、导管型号、批号、有效期、穿刺部位、穿刺侧肢体臂围、导管置入长度、外露长度、导管尖端位置、穿刺过程记录、穿刺者签名、置管医院及科室、联系电话。 (3) 带管期间维护记录, 包括日期、进行何种操作、穿刺点外观 (有无红、肿、热、痛等症状) 、穿刺侧肢体臂围 (穿刺点以上10cm) 。 (4) 拔管记录, 包括拔管日期、拔管原因、拔管过程、尖端是否完整、拔出导管的长度、是否做细菌学培养及结果、拔管者签名。

2.5 拔管管理

因PICC留置时间较长在拔管时会遇到困难, 如血管痉挛和血管收缩、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及导管异位, 拔管困难时切不可强行或暴力拔除, 以免发生体内断管, 对病人造成极大伤害, 如引起血流不畅、深静脉损伤、心律失常、损伤心肌甚至危及生命。护士需把握PICC拔管禁忌证, 并规范操作。拔管前告知操作的简单步骤, 做好准备工作, 减轻病人及家属的紧张感, 避免由于过度紧张、焦虑等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引起血管痉挛或血管收缩的情况。协助病人取卧位, 置管侧手臂外展, 与身体呈90°, 充分放松, 减少血管的弯度, 热敷肢体, 扩张血管。拔管时手指保持在穿刺点以上1.0cm~1.5cm处, 不可长距离拉管, 动作轻柔, 轻轻旋转向外退管, 速度为2cm/s~3cm/s, 拔管时间不少于20s。拔管困难时应立即停止操作, 抬高患肢, 局部热敷, 同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规范PICC体内脱管及断裂的抢救程序, 制订相关应急预案并演练, 便于突发类似情况时不至于慌乱延误抢救时间。

3 体会

上一篇:假期综合征下一篇:中心支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