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静脉留置

2024-07-24

外周静脉留置(共10篇)

外周静脉留置 篇1

摘要:外周静脉短导管 (留置针) ——头皮钢针的替代品, 作为新一代的静脉穿刺技术, 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套管柔软、对血管刺激小、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壁等优点, 被广泛用于临床, 不仅使患者的血管得到很好的保护,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对危重急救患者确保了静脉通路的畅通, 便于临床急救。通过对我科80例使用留置针的患者, 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 并加强术后观察, 给予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 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

关键词:留置针,穿刺部位,严格无菌,护理

笔者将我院外周静脉短导管 (留置针) 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6月在我科使用留置针的患者80例, 其中, 女53例, 男27例;年龄3~80岁, 平均42岁。

1.2 方法

1.2.1 血管的选择

应选择柔软而富有弹性且较直的静脉。

1.2.2 穿刺部位的选择

应常规首选上肢远端部位, 再次选择应位于前次穿刺点的近心端。穿刺腕部的桡静脉发生桡神经损伤率高, 如选桡静脉应尽量靠上, 避开关节部位;选择穿刺部位时应避开静脉瓣及肢体关节部位, 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通常选择手背、腕关节以上、肘关节以下的血管, 避开关节、硬化、感染的静脉[1,2];应尽量避免在下肢穿刺, 由于下肢有发生血栓和血栓性静脉炎的风险, 所以下肢静脉不应作为成年人留置针穿刺的常规部位。

1.2.3 留置针的选择

原则上在满足输液治疗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型号小的短细导管。临床实践证明流量为每分钟22 ml的24G型留置针可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性摩擦, 降低机械性损伤和血栓性静脉炎, 从而延长留置时间。

1.3 操作注意事项

(1) 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配合。 (2) 为了保证留置针的安全应用, 在留置针穿刺时, 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不小于8 cm×8 cm。 (3) 穿刺时针头与皮肤成15°~30°直刺血管, 禁止在皮下走行, 见回血减低角度后再进针少许, 然后将套管完全送入血管。 (4) 透明膜固定后再将延长管U形固定, 有利于减少回血, 防止导管堵塞。 (5) 透明膜上应注明时间及穿刺者姓名。

2 护理要点

2.1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保持穿刺点无菌, 以透明辅料覆盖, 保持辅料清洁干燥, 黏性丧失或被污染时及时更换。

2.2 输液前的注意事项

输入刺激性药物前后需用生理盐水冲管, 避免刺激局部血管。

2.3 输液后的注意事项

输液完毕后正确冲、封管, 并且用“小夹子”夹闭延长管。

2.4 穿刺部位的选择

更换穿刺部位时应选择对侧手臂或不同的静脉。

2.5 防止堵塞导管

每次输液前后用生理盐水5 ml冲管;输液结束时用生理盐水冲管后再用肝素盐水2 ml封管。肝素盐水浓度为每毫升盐水含100 U肝素。如果发生导管堵塞, 应拔管重新穿刺, 切忌用力推注, 以免将管内血凝块推进血管内引起栓塞。

2.6 静脉炎的防治

静脉炎是临床输液常见的并发症, 多由于不能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 反复穿刺或静脉内置管时间太长致血管损伤或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导致血管壁纤维增生, 使血管壁增厚, 内皮细胞破坏, 血管内淤血, 周围组织炎症水肿等反应所致[3], 若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或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发红, 提示有静脉炎发生, 应拔出留置针, 进行相应处理:可应用: (1) 静脉炎软膏局部涂擦或局部贴静脉炎贴。 (2) 土豆切成片状, 沿静脉走行方向贴敷于皮肤上, 每日更换数次。 (3) 局部理疗。 (4) 酒精纱布湿敷, 可保护血管, 减少因药物刺激所致的静脉炎[4]。

3 健康教育

(1) 告诉患者穿刺肢体不输液时可正常活动, 但应避免用力过度或剧烈活动;输液过程中注意保护输液侧肢体, 尽量避免肢体下垂, 以免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2) 保持穿刺部位干燥, 沐浴时用透明保鲜膜保护, 避免局部潮湿。 (3) 若出现局部红、肿、热、痛, 应立即告知护士, 由护士拔出套管针。 (4) 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96 h。

4 结果

按照以上操作方法和护理措施, 80例使用留置针的患者中, 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

5 讨论

护士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及熟练的操作技能, 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输液管长短适宜;在应用套管针期间,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注意每次输液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冲管, 防止形成静脉血栓;在静脉留置针应用输液的过程中, 护士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加强输液管理, 完善输液体系, 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提高护理质量, 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黎旌江.留置针导致静脉炎原因分析与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1) :31.

[2]陆玉全.静脉炎的预防性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5A) :62.

[3]任旭东.甘露醇静脉注射对兔外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12) :68.

[4]刘足荣.乙醇湿敷预防大剂量氟脲嘧啶灌注化疗所致静脉炎[J].护理学杂志, 1999, 34 (6) :373.

外周静脉留置 篇2

观察

刘玉芬 王莉燕

摘 要:为改善新生儿采集血标本的操作难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将35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150例,行股静脉穿刺采血;观察组200例,行外周静脉头皮针穿刺采血。结果:两种方法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经统计学处理,Χ2=14.86,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提示:外周静脉头皮针穿刺采血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关键词:新生儿 股静脉 外周静脉 头皮针

Key words:neonate femoralis peripheral vena scalp acupuncture▲

长期以来,新生儿采集血标本常选用股静脉、后囟等部位,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并发症较多。近来我们对350例新生儿进行外周静脉与股静脉分组采血,其结果进行比较有显著差异。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我科1998年1~7月住院新生儿350例,年龄最大为30 d,最小出生30 min。其中200例(早产40例)行外周静脉采血,150例(早产32例)行股静脉采血。外周静脉一次采血量一般3~5 ml,最多8 ml(根据检验需要而定)。方法

2.1 股静脉采血

部位:股静脉位于股三角区,在股动脉内侧0.5 cm处与其平行。用物:5 ml或10 ml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操作盘及采血容器。2.2 外周静脉采血

部位:常选用大隐静脉,其次为足背、手背静脉等。用物:7号头皮针、消毒剪刀、常规采血操作盘及采血容器。2.3 操作方法

股静脉穿刺固定两人操作,助手立于对侧帮助固定体位。将患儿仰卧,大腿外展,与身体长轴成45°角,臀下垫一小枕或沙袋,小腿弯曲与大腿成90°角。操作者以手指触摸股动脉定位,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0.5 cm处。定位后在严格消毒下,用注射器以股动脉搏动内侧垂直进针1~2 cm,或在腹股沟下1~2 cm处呈45°角进针2~3 cm,并持续轻轻抽吸,以便进入静脉后即有血液回流。未见回血可边退边抽吸,至所需血量,拔针后局部按压1~2 min,并重新消毒1次。

外周静脉采血固定两人操作,采用直接滴血法。将患儿仰卧操作台上,暴露穿刺部位,同时注意保暖。操作者立于患儿足端或两侧,助手位于侧旁,选择血管,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操作者用消毒剪刀于头皮针针端硅胶管1~2 cm处剪断后,行常规静脉穿刺,见回血后稍进少许,助手立即将去盖的标本容器斜置于硅胶管端,让血液直接沿容器壁滴入。松止血带,操作者持容器,为防凝血可缓慢转动容器。助手可适当挤压肢体使血流更迅速,至所需血量后拔出针头,局部用无菌干棉球按压片刻即可。结果

两种采血部位穿刺效果见表1。

表1 两种采血部位穿刺比较

采血部位 例 一次穿刺成功 重复穿刺 例(%)例 % 外周静脉 股静脉 200 150 192 126 96.00 84.00 8 24 4.00 16.00

Χ2=14.86,P<0.01

200例外周静脉采血无1例不良反应发生。150例股静脉采血,有29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9例血肿形成;2例早产儿采血过程中出现呼吸暂停;8例标本有溶血现象;10例标本有凝血现象。讨论

新生儿出生后血流的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内脏,而四肢少,且血管细小,血管充盈度差[1]。故长期以来选用股静脉、后囟等部位采集血标本,但临床操作时定位困难,操作难度大,并常发生下列情况:①股静脉邻近会阴部,易被排泄物污染,消毒不严容易感染。②股静脉旁有股动脉、股神经伴行,易误伤股动脉与神经。③股静脉是大血管,部位较深,穿刺后压迫不当易出现巨大血肿及其压迫症状。④由于股静脉部位深,穿刺不易一次成功,反复穿刺损伤血管易造成血栓形成。⑤股静脉穿刺时,由于大腿外翻及穿刺刺激,使患儿哭吵,容易造成早产儿呼吸暂停现象。⑥后囟紧邻脑组织,且局部有许多毛发,如消毒不严易造成颅内感染。⑦股静脉、后囟采血都是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吸,抽血时间稍长血标本易凝集;由于负压抽吸及注血于容器时,力量稍大容易产生血标本溶血而影响检验结果。

外周静脉采血可避免上述缺点,有下列优点:①外周静脉头皮针直接滴入取血,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较经济(一般一次性注射器每支0.75元,7号头皮针每支0.21元),适于各级医院推广应用。②头皮针硅胶管为一种高聚物弹性体,质地软,有短期抗凝作用,采血过程中很少出现凝血阻塞现象,由于血液沿管壁直接滴入容器,采集血标本不易溶血。③新生儿大隐静脉、手背静脉、足背静脉等血管表浅,暴露充分、直观,操作手法简单易掌握,拔针后按压3~5 min常无血肿形成。可作为示范、带教的首选部位。④除全身血液循环衰竭、肢端有损伤者或需采集血培养及采血量>8 ml者外,均可采用此法取血。■

作者单位:刘玉芬(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武汉,430030)

王莉燕(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武汉,430030)

参考文献:

外周静脉留置 篇3

静脉留置针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它既可保护血管,减轻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方便用药,又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但留置针留置期静脉炎及感染的发生率为30%左右[1],静脉炎的发生缩短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而留置时间的延长又可增高静脉炎的发生频率[2]。为进一步探讨如何既保护血管,又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方法,护士从静脉留置针穿刺上方如意金黄散湿敷入手,进行了相关临床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方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我科2011年3月—2011年7月套管针输液的病人86例,其中男39例,女47例;年龄22岁—78岁,输液时间均大于8d,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43例, 两组均用22号B-D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外用强生公司3M透明敷料覆盖、固定。观察组取如意金黄散适量,以食醋和蜂蜜调成糊状在注射部位上方沿静脉走向持续湿敷24小时。对照组不湿敷,输液完毕,取2ML肝素钠稀释液封管[3],套管针留置后均采用安尔碘消毒。两组病人输入液休中均含高渗性药物及其他常用药物,无化疗病例。

1.2 方法 观察组均用22号B-D静脉留置针,按常规静脉穿刺法,穿刺成功后,连接输液装置,外用外用强生公司3M透明敷料覆盖,固定。观察组取如意金黄散适量,以食醋和蜂蜜调成糊状在注射部位上方沿静脉走向外敷于皮肤,用纱布包裹,每24小时换药1次。对照组不湿敷,两组均用22号B-D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外用3M透明敷料妥帖覆盖、固定。产品为美国B-D公司生产22GY型封闭式留置针、美国强生公司生产3M透明敷料, 自制如意金黄散软膏.以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血管损伤情况为观察指标;统一以3d为观察界限,以出现静脉炎等[4]血管损伤表现为撤管标准。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静脉留置时间见表1,其中观察组最短留置时间为4d,最长为10d;对照组最短仅为2d,最长为7d。两组病例所致血管损伤情况及引起静脉炎情况见表2。

表1 两组留置时间的比较[例(%)]

表2 两组血管静脉炎的比较[例(%)]

3 讨论

3.1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与留置针穿刺部位、输入药物的性质及液体量、留置的时间。在肢体远端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高于近端,可能由于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液回流缓慢,血液在血管内滞留,易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而输入刺激性药液以及高渗性液体,特别是液体量每日超过1500ML者,容易引起静脉炎。由于刺激性药液或高渗性液体进入静脉后刺激血管壁,引起血管收缩与痉挛,病人会感到疼痛、麻木以至于静脉变硬,呈条索状,严重时出现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留置针的留针时间越长,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5]。美国输液护理指出留置针留置时间为5d-7d[6],而我国尚未统一规定。在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相对无菌及周围皮肤清洁情况下,只要没有发生静脉炎、堵塞和渗漏留置时间可适当延长,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最长留置时间达到10天。

3.2 如意金黄散的作用机制。如意金黄散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用于疮疡阳证。方中大黄苦寒,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解痉,泻火凉血;芒硝味苦咸,苦能泻热,咸能软坚,其性善消,入血分,故善消瘀血,能通化一切瘀滞;香油、陈醋辛散芳香,可清除化疗所致热毒、蕴结、脉络损伤。增强诸药渗透之力,助达病所。此散治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跌撲损伤,湿痰流毒,大头时肿,漆疮火丹,风热大泡,肌肤赤肿,干湿脚气,妇女乳痈,小儿丹毒,凡一切诸般顽恶热疮,无不应效,诚疮科之要药也。如意金黄散药物来源丰富,价格低廉,使用方便,通过临床数据的统计比较认为,如意金黄散贴敷的应用,能够对穿刺静脉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留置针留置的时间,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以推广应用。

用醋和蜂蜜调配好的如意金黄散在冰箱中可保存1个月,常温(25%)下可保存1周。为防止药物变质,影响疗效,夏季最好现配现用,存放以<5d为宜。若皮肤有破损,可于破损处先涂一层鸡蛋内膜后再涂如意金黄散。

参考文献

[1]王枢群,张邦熨.医院感染学[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2]刘大为.危重病医学主治医生600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3]林楚玉,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对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置管时问及出凝血机制的影响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0,9(5):12-14.

[4]杨文琴,赵丽华.CHINESE GENERAL NURSING,2009.7

[5]朱雪凤,杨海燕,护理实践与研究[J].2010,7(8):105-106.

外周静脉留置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了1月至6月开展品管圈前后大外科480例PVC病人为活动对象, 并将改善前2014年1月、2月中的240例PVC病人为对照组, 改善后5月、6月中的240例PVC病人为观察组, 纳入标准为:年龄15岁~80岁、单次输液时间≥4h、连续输液天数不少于3d, 治疗药物非化疗性药物, 排除有对碘过敏史, 烦躁、精神异常者[3]。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疾病类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品管圈的成立。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 设圈长1名 (由静疗组长担任) , 辅导员1名 (由护理部副主任担任) , 圈员8名 (均来各科室的静疗小组成员) , 圈名为“脉乐圈”寓意为:维护生命之线, 提高病人满意。小组按照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开展活动。

1.2.1 主题选定圈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静疗方面的4个选题, 再根据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项目并按“5、3、1”进行打分, 最终“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着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分数最高确定为本次活动的主题。定义:指留置针在留置期间静脉血管内膜的炎性反应, 表现为穿刺部位的红斑, 压痛, 疼痛, 发热, 肿胀, 硬结, 化脓或可触及的静脉条索。静脉炎判断标准: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会 (NIS) 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4]。

1.2.2 活动计划拟定主题选定后, 根据每个圈员的能力和职务进行分工, 按照PDCA进行预期6个月的活动。

1.2.3 现状调查制作查检表, 调查2014年1月16日到2月12日的240例PVC病人, 按NIS静脉炎标准进行查检, 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4.6%。

1.2.4 目标值设定根据公式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 现况值- (现况值 × 改善重点 × 圈能力) =54.6%- (54.6%×87%×64.4%) =24.0%。

1.2.5 解析明确目标后, 圈员使用鱼骨图 (见图1) 分别从护士、病人、用物、方法四个方面进行层层分析, 根据特性要因评价确定了引起静脉炎发生的6个小要因。随后圈员依据“三现”再次查检最终确定了4个真因, 分别是:消毒液未待干、培训无针对性, 监管力度不够、护士宣教形式单一, 无针对性、药物刺激性大。

1.2.6 对策拟定与实施针对以上4个真因原因, 圈员经过充分的分析、讨论, 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并积极组织实施。

1.2.6.1 完善静脉输液操作流程 ①增加护士操作准入规定, 所有护士只有通过PVC操作培训考核通过方能进入临床实施PVC的相关操作。②增加操作前评估病人的治疗方案, 确定病人是否适合使用PVC。③调整操作步骤, 操作中要使消毒液充分待干, 先消毒, 再连接输液器及留置针, 以免消毒液随穿刺进入皮下引起静脉炎[5]。④护士长每日随机查看2名护士的输液操作流程, 提高护士执行力。

1.2.6.2 对护理人员进行同质化培训 ①制定外周静脉输液的标准化流程, 以科室为单位进行定期培训学习PVC的操作标准及要点, 实现操作的同质化。②严格执行行业标准, 组织科室操作员学习静脉输液行标的解读, 并传达给每一个护理人员。③增加护士内涵学习, 护理部为护士提供更多有关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期刊, 要求护士不能仅限于输液的过程及结局, 还要了解最前沿的静疗知识的学习[6]。

1.2.6.3 制作特色专用宣教卡、宣教视频 ①制作以绿色为基调圆形为载体的留置针宣教卡, 并悬挂于使用PVC病人的床头, 一方面提醒查房的护士随时关注病人的置管情况, 另一方面方便病人根据卡片内容了解使用PVC的相关知识。②根据病人及家属的年龄、心理、社会及文化程度等制作宣教视频, 使其便于理解和接受。③提高病人主动维护意识, 对有PVC的病人增加宣教次数, 科室定期开展静疗主题讲座, 并邀请病人及家属参与。

1.2.6.4 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①规范操作流程, 输入非化疗刺激性药物后必须冲管[7]。②各科室建立常规药物及新药物说明登记本。③制作科室常用药物渗透压, PH值对照表, 让护士掌握相关药物的性质。④联合多次用药时优先输入刺激性较小的药物, 避免相同刺激药物顺序太近而增强对血管的刺激引发静脉炎[2]。⑤持续性输入刺激性药物时建议病人遵医嘱使用PICC或CVC导管。

2 实施效果

2.1 有形成果改善后查检了5 月19 日—6 月16日的240例PVC病人, 同样按NIS静脉炎的标准进行查检, 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3.3%。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见表1) , 改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目标达标率= (改善后-改善前) / (目标值-改善前) ×100%= (23.3%-54.6%) / (24.0%-54.6%) ×100%=102.3%。

例 (%)

2.2 无形成果通过本次品管活动, 提高了圈员的综合素质和自信心, 尤其在品管手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3 讨论

我院作为市级的三甲大型综合医院, 收治危重病人多, 输液工作量大, PVC也成为我院临床输液中最主要的工具。 通过品管圈活动不仅有效的降低了PVC在留置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 而且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 同时制定PVC的宣教内容也深入人心, 拉近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也是优质护理服务内涵的体现。

通过品管圈活动, 不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 也节省了经济资源。一个PVC静脉炎病人与正常PVC病人相比较, 按尹成会[8]静脉炎的疗效效果好, 时间短, 而且治疗相对舒适的治疗方法计算, 护士为其操作时间平均每人次可节约时间约30min, 病人每人次可节约费用约63元。通过品管圈活动, 使我们的工作理念也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经验式护理工作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护理工作的要求, 需要更多的是科学的、循证的、数字化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品管圈活动的推行, 在一定程度也激发了圈员了自我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实现了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娟, 赵君健.不同形式健康教育对钢针零容忍的影响[J].健康必读杂志, 2013, (6) :6.

[2]叶玉梅, 宋晴.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380例的原因及防护[J].辽宁中医杂志, 2015, 42 (4) :745-746.

[3]莫敏妮.护理干预对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临床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 (1) :139-141.

[4]Infusion Nurses Society.Infusion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J].J Infus Nurs, 2006, 29 (1Suppl) :S1-92.

[5]方华.新生儿PICC临床应用进展[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3 (8) :17-18.

[6]梁秋会.本院静脉输液治疗的现状调查分析研究与对策[J].医药界:学术版, 2015 (1) :3.

[7]王令焕, 徐梅.外周静脉留置针致局部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河北医药, 2015, 37 (11) :1750-1751.

外周静脉留置 篇5

【摘 要】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肿瘤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PICC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6%(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0% (P<005)。 结论:在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开展PICC护理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14-02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是指经患者的头静脉、正中静脉及贵要静脉等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持导管尖端位于患者上腔经脉内的一种输液技术[1]。PICC能够为患者提供长期静脉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笔者在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PICC护理,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肿瘤患者84例,患者均自愿并知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26~80岁,平均为(553±32)岁;病程3~22年,平均为(82±15)年;肿瘤类型:10例肺癌,8例结直肠癌,5例乳腺癌,4例肝癌,3例食管癌,12例其他。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25~76岁,平均为(559±33)岁;病程5~20年,平均为(89±17)年;肿瘤类型:11例肺癌,9例结直肠癌,5例乳腺癌,4例肝癌,3例食管癌,10例其他。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置管前准备、常规置管配合、健康宣教以及置管后病情监护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PICC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置管前护理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PICC技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讲解PICC护理的应用意义,以消除其恐惧、焦虑和排斥心理。介绍置管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护理配合度。

122 置管中护理 强化心理护理,疏导患者缓解个人情绪,保持平稳的心态接受治疗。选择较为粗直且脉瓣较少的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穿刺时保持手臂外展90°,并沿着静脉的走向经预穿刺点穿刺直至腋下位置,然后再穿刺到肋间隙。测量患者的双侧上臂围。穿刺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做到一次性穿刺成功,如遇送管困难,则应嘱患者放松和深呼吸,将导管略微回拉后调整穿刺针的位置,再次进行送管,如果仍然无法穿刺成功,则应选择对侧静脉进行置管。置管过程中注意防寒保暖,并保护患者的隐私。

123 置管后护理 在穿刺置管后24h予以定时更换辅料以及肝素帽,应用3M透明敷贴或者伤口敷料,此后根据患者的病情每周予以更换1~2次。结束常规体液以后,应20ml 09%的生理盐水进行正压脉冲封管,以免发生药液沉积。治疗期间每周应用肝素液20ml进行冲管。置管后按压局部10~15min,并视具体情况应用弹力绷带进行局部加压包扎2h,如发现渗血时应及时予以跟换敷料。加强导管护理,维持导管通畅,避免导管堵塞、折叠、脱落等,以免发生血管痉挛,诱发上肢疼痛、肿胀甚至是静脉炎等。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穿刺部位红肿、硬结且出现脓性分泌物、合并不明原因性发热和血象升高时,应警惕导管相关性感染,应立即进行局部细菌培养和抗感染治疗,如有必要还应及时拔管。

124 出院指导 对于出院带管者,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相关注意事项,例如穿刺肢体勿从事剧烈活动,不可游泳、提重物以及引体向上等,在淋浴前应以塑料保鲜膜封闭置管肢体,并以胶布宽松地粘贴封闭,以免渗水,维持局部的干燥清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以免发生意外事件。结束相应疗程后,应观察拔管指征及时拔管。

13 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科室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量表包括服务态度、护理技术、环境设施以及服务质量四个方面,总分100分,得分≥90分表示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60~69分为一般,<60分为不满意,以非常满意、满意和一般的总和表示总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42例,非常满意26例,满意10例,一般5例,总满意率为9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42例,无1例并发症;对照组有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3例静脉炎,1例败血症,1例继发性感染,3例导管堵塞,并发症发生率为19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endprint

【摘 要】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肿瘤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PICC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6%(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0% (P<005)。 结论:在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开展PICC护理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14-02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是指经患者的头静脉、正中静脉及贵要静脉等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持导管尖端位于患者上腔经脉内的一种输液技术[1]。PICC能够为患者提供长期静脉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笔者在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PICC护理,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肿瘤患者84例,患者均自愿并知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26~80岁,平均为(553±32)岁;病程3~22年,平均为(82±15)年;肿瘤类型:10例肺癌,8例结直肠癌,5例乳腺癌,4例肝癌,3例食管癌,12例其他。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25~76岁,平均为(559±33)岁;病程5~20年,平均为(89±17)年;肿瘤类型:11例肺癌,9例结直肠癌,5例乳腺癌,4例肝癌,3例食管癌,10例其他。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置管前准备、常规置管配合、健康宣教以及置管后病情监护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PICC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置管前护理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PICC技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讲解PICC护理的应用意义,以消除其恐惧、焦虑和排斥心理。介绍置管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护理配合度。

122 置管中护理 强化心理护理,疏导患者缓解个人情绪,保持平稳的心态接受治疗。选择较为粗直且脉瓣较少的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穿刺时保持手臂外展90°,并沿着静脉的走向经预穿刺点穿刺直至腋下位置,然后再穿刺到肋间隙。测量患者的双侧上臂围。穿刺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做到一次性穿刺成功,如遇送管困难,则应嘱患者放松和深呼吸,将导管略微回拉后调整穿刺针的位置,再次进行送管,如果仍然无法穿刺成功,则应选择对侧静脉进行置管。置管过程中注意防寒保暖,并保护患者的隐私。

123 置管后护理 在穿刺置管后24h予以定时更换辅料以及肝素帽,应用3M透明敷贴或者伤口敷料,此后根据患者的病情每周予以更换1~2次。结束常规体液以后,应20ml 09%的生理盐水进行正压脉冲封管,以免发生药液沉积。治疗期间每周应用肝素液20ml进行冲管。置管后按压局部10~15min,并视具体情况应用弹力绷带进行局部加压包扎2h,如发现渗血时应及时予以跟换敷料。加强导管护理,维持导管通畅,避免导管堵塞、折叠、脱落等,以免发生血管痉挛,诱发上肢疼痛、肿胀甚至是静脉炎等。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穿刺部位红肿、硬结且出现脓性分泌物、合并不明原因性发热和血象升高时,应警惕导管相关性感染,应立即进行局部细菌培养和抗感染治疗,如有必要还应及时拔管。

124 出院指导 对于出院带管者,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相关注意事项,例如穿刺肢体勿从事剧烈活动,不可游泳、提重物以及引体向上等,在淋浴前应以塑料保鲜膜封闭置管肢体,并以胶布宽松地粘贴封闭,以免渗水,维持局部的干燥清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以免发生意外事件。结束相应疗程后,应观察拔管指征及时拔管。

13 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科室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量表包括服务态度、护理技术、环境设施以及服务质量四个方面,总分100分,得分≥90分表示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60~69分为一般,<60分为不满意,以非常满意、满意和一般的总和表示总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42例,非常满意26例,满意10例,一般5例,总满意率为9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42例,无1例并发症;对照组有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3例静脉炎,1例败血症,1例继发性感染,3例导管堵塞,并发症发生率为19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endprint

【摘 要】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肿瘤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PICC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6%(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0% (P<005)。 结论:在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开展PICC护理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14-02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是指经患者的头静脉、正中静脉及贵要静脉等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持导管尖端位于患者上腔经脉内的一种输液技术[1]。PICC能够为患者提供长期静脉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笔者在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PICC护理,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肿瘤患者84例,患者均自愿并知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26~80岁,平均为(553±32)岁;病程3~22年,平均为(82±15)年;肿瘤类型:10例肺癌,8例结直肠癌,5例乳腺癌,4例肝癌,3例食管癌,12例其他。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25~76岁,平均为(559±33)岁;病程5~20年,平均为(89±17)年;肿瘤类型:11例肺癌,9例结直肠癌,5例乳腺癌,4例肝癌,3例食管癌,10例其他。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置管前准备、常规置管配合、健康宣教以及置管后病情监护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PICC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置管前护理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PICC技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讲解PICC护理的应用意义,以消除其恐惧、焦虑和排斥心理。介绍置管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护理配合度。

122 置管中护理 强化心理护理,疏导患者缓解个人情绪,保持平稳的心态接受治疗。选择较为粗直且脉瓣较少的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穿刺时保持手臂外展90°,并沿着静脉的走向经预穿刺点穿刺直至腋下位置,然后再穿刺到肋间隙。测量患者的双侧上臂围。穿刺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做到一次性穿刺成功,如遇送管困难,则应嘱患者放松和深呼吸,将导管略微回拉后调整穿刺针的位置,再次进行送管,如果仍然无法穿刺成功,则应选择对侧静脉进行置管。置管过程中注意防寒保暖,并保护患者的隐私。

123 置管后护理 在穿刺置管后24h予以定时更换辅料以及肝素帽,应用3M透明敷贴或者伤口敷料,此后根据患者的病情每周予以更换1~2次。结束常规体液以后,应20ml 09%的生理盐水进行正压脉冲封管,以免发生药液沉积。治疗期间每周应用肝素液20ml进行冲管。置管后按压局部10~15min,并视具体情况应用弹力绷带进行局部加压包扎2h,如发现渗血时应及时予以跟换敷料。加强导管护理,维持导管通畅,避免导管堵塞、折叠、脱落等,以免发生血管痉挛,诱发上肢疼痛、肿胀甚至是静脉炎等。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穿刺部位红肿、硬结且出现脓性分泌物、合并不明原因性发热和血象升高时,应警惕导管相关性感染,应立即进行局部细菌培养和抗感染治疗,如有必要还应及时拔管。

124 出院指导 对于出院带管者,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相关注意事项,例如穿刺肢体勿从事剧烈活动,不可游泳、提重物以及引体向上等,在淋浴前应以塑料保鲜膜封闭置管肢体,并以胶布宽松地粘贴封闭,以免渗水,维持局部的干燥清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以免发生意外事件。结束相应疗程后,应观察拔管指征及时拔管。

13 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科室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量表包括服务态度、护理技术、环境设施以及服务质量四个方面,总分100分,得分≥90分表示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60~69分为一般,<60分为不满意,以非常满意、满意和一般的总和表示总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42例,非常满意26例,满意10例,一般5例,总满意率为9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外周静脉留置 篇6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异位,预防

为了保护血管和保证化疗顺利完成, 肿瘤病人化疗常选择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 。PICC置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导管头端异位, 其发生率高达34.2%[1]。导管异位是指静脉穿刺成功后胸片检查PICC头端在上腔静脉以外的位置, 其中最常见的是移位于同侧或对侧颈内静脉内[2]。黄艳等[3]报道PICC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7.5%;国外有研究报道[4]PICC颈内静脉异位率为3%~37%。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 若不及时正位或正位不成功, 可导致后颅神经损伤、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堵塞等并发症, 导致非计划拔管, 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和痛苦。如拍胸部X线片定位后才发现PICC颈内静脉异位, 置管后才进行正位处理, 既增加感染机会, 又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和劳累程度。为保证PICC置管安全、成功, 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减少置管后护士导管正位处理的压力, 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为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正在置管过程中就能识别PICC颈内静脉异位并即时进行正位处理也显得同等重要。本研究就影响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因素、置管过程中观察与识别PICC颈内静脉异位、预防PICC颈内静脉异位等方面进行综述。

1 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影响因素

1.1 血管选择的因素

1.1.1 成人的血管选择

PICC置管多由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 导管尖端要到达上腔静脉。其在静脉内走行较长, 进入头臂静脉前需要经过多个静脉汇合的开口, 发生导管异位难以绝对避免。颈内静脉是颈部最粗大的静脉, 且其管腔经常处于开放的状态, 为导管误入提供了解剖上的基础。导管异位最常见的是发生于颈内静脉。张红等[5]研究表明, 头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高于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这与静脉解剖有关。头静脉静脉瓣多、分叉多, 管腔沿走向逐渐变细;贵要静脉粗直、静脉瓣少;肘正中静脉与贵要静脉汇合后与腋静脉相接。

1.1.2 新生儿的血管选择

根据楼建华[6]操作指南, 新生儿PICC置管中, 通常选择上肢静脉, 而选择下肢静脉也较常见。新生儿上肢静脉常暴露不明显、体表位置欠清晰, 定位相对困难, 经上肢静脉置管易使导管误入颈内静脉与胸廓内静脉。沈红五等[7]研究显示新生儿经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操作耗时缩短、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 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经上肢静脉者, 且上下肢静脉置管的出血量、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肢静脉与上肢静脉相比较, 静脉粗直、体表位置明显, 操作者易定位及穿刺, 且在穿刺过程中无需变换新生儿体位, 沿下肢静脉几乎为直线注入深静脉[7], 直接送管至下腔静脉中上段, 操作方便, 成功率高。因此, 新生儿PICC置管、可尝试常规选择下肢静脉。

1.2 病人的血管变异、既往史与所患疾病

病人长期使用刺激性强药物或疾病导致血管硬化、血管狭窄畸形;病人有纵隔肿块、既往有血栓形成史、经血管手术史、放疗史等。以上因素都有可能引起导管异位。

1.3 体位因素

1.3.1 影响病人体位配合压迫颈内静脉方法的因素

病人的强迫体位、颈项强直、颈部纤维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恶病质或肥胖、意识不清或精神高度紧张、语言不通等因素, 病人不能有效采取偏头下颌贴肩的方法压迫颈内静脉, 而有可能导致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

1.3.2 病人的卧位

吕玉芳等[8]报道, 仰卧位时导管尖端异位的发生率为25.0%, 半卧位时导管尖端异位的发生率为4.4%。

1.4 置管者因素

置管者临床经验不足, 缺乏预防颈内静脉异位的相关知识和信心, 宣教、指导病人体位配合工作不到位。临床实际工作中, 首选的贵要静脉条件差, 或乳腺癌术后禁忌患侧上肢PICC置管的制约, 又没有B超机帮忙, 迫使置管者选择头静脉。置管者送管速度过快, 也容易发生导管异位。

2 置管过程中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观察与识别

2.1 送管过程中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观察

送管过程中留意导管送入是否顺畅, 注意导管有无送进去后又往后退的现象, 感觉有无阻力;如果导管送进去又往后退或者有阻力, 把导管轻柔地部分退出, 退出至导管不会再有阻力和往后退的表现, 然后让助手重新做好压迫颈内静脉的方法后再送管, 可以避免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

2.2 导管送至预测长度时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识别

导管送至预测长度时回抽导管, 注意有无回血, 如无回血或抽回血有较大阻力时, 要判断有无PICC颈内静脉异位。可借助B超机或胸部正位片定位发现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 如果没有B超机, 可将导管再轻柔插进3cm~5cm, 让助手用三个手指触摸插管侧锁骨上窝, 置管者轻轻往外拔导管, 助手细心感觉有无导管推拉感, 如有推拉感觉, 说明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

临床置管中发现送管顺畅、抽回血顺利的情况下也会发生导管异位。送导管至预测长度后, 最好能即刻行颈静脉超声检查[9,10]判断导管有无异位于颈内静脉, 在导管置入时需请助手将B超探头固定在颈内静脉处, 操作者边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边超声观察颈内静脉腔内涡流产生的显影。常规B超下影像情况[9]:正常状态下颈内静脉的B超横断面显影为一个透亮的圆圈, 有时可见瓣膜在内飘动;导管的B超横断面显影为一个小强回声亮点;当导管异位到颈静脉时, 即可在颈内静脉看见导管显影的亮点。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显影情况[9]: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时会产生涡流, 呈现出高亮度水流显影, 且随着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力度的强弱而改变;当导管不在颈内静脉时, 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颈内静脉则无涡流和异常显影。如确诊异位, 即刻在术中进行调整复位。

3 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预防

3.1 充分评估, 严格落实血管选择原则

选好血管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10]。充分评估病人, 严格落实静脉选择原则:首选贵要静脉, 次选正中静脉, 最后选择头静脉。对无可视血管及/或无触及的血管时, 采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置管。有条件的话, 尽量首选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B超引导下PICC置管, 可在术中利用B超检查有无颈内静脉异位。或盲穿置管后, 还未撤无菌物品时也可借助B超机超声检查颈静脉, 从而识别有无发生PICC颈内静脉异位[9,11], 可在术中即时正位处理, 可有效预防术后PICC颈内静脉异位。

3.2 到位的心理护理, 有效的健康教育

术前向病人详细介绍PICC的优缺点、操作过程、操作中的配合要点, 操作后的维护要求,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采用现身说法的作用, 带病人去认识已行PICC置管的病人, 让他们沟通, 交流置管体会和感受, 告知置管时的疼痛与平时静脉穿刺差不多, 疼痛是能够忍受的, 不影响置管侧肢体的日常活动, 置管者操作经验丰富等, 以消除病人顾虑, 增强其信心。现身说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病友间聊天, 可让病人很快掌握PICC置管的相关知识。置管时, 助手一直在旁关心、体贴病人, 与病人聊天, 必要时握着病人的另一只手, 让病人全身放松、感到温暖。

3.3 阻断颈静脉的方法

3.3.1 病人体位配合的方法

送导管至肩部位置时, 目前有3种病人体位配合方法可以阻止导管误入颈内静脉, 可根据病人情况选择: (1) 病人将头转向穿刺侧, 下颌紧贴肩膀, 送导管至预定长度; (2) 病人穿刺侧上肢与头部形成20°~30°。张雪花等[12]研究发现, 病人穿刺侧上肢与头部的夹角小于30°时, 导管不易进入颈内静脉; (3) 病人穿刺侧上肢与躯干成钝角。黄敏清等[13]改良PICC置管体位, 改变传统置管上肢摆放的体位, 使穿刺侧上肢与躯干成钝角, 其研究表明此体位可有效预防导管颈内静脉异位。PICC置管上肢摆放为钝角预防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原理:上腔静脉为一粗大的静脉干, 在右侧第一胸肋关节后方由左右头臂静脉汇合而成, 头臂静脉左右各一, 在胸锁关节的后方由同侧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汇合而成, 汇合处成夹角。通过对穿刺侧上肢摆放角度的改变, 穿刺侧上肢伸直举高, 与躯干成钝角, 使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的夹角变小, 加大锁骨下静脉通向头臂静脉的角度, 阻断导管在颈内静脉处的异位, 使导管顺利向头臂静脉走行, 最终入上腔静脉, 可减少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率。

3.3.2 助手配合的体位方法

送导管至肩部位置, 病人因为肩颈部疾病、颈项强直、呼吸机辅助呼吸等特殊情况无法进行体位配合时, 可由助手配合阻止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有3种方法, 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1) 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14]:助手站于病人头侧, 以同侧手掌尺侧置于病人同侧锁骨上窝与锁骨自然平行, 在颈总动脉搏动外侧1.0cm~1.5cm处采用小鱼际肌垂直向内按压, 按压力度以能阻断颈内静脉血流为度, 至导管进入预测长度停止压迫。柴长梅等[14]研究表明, 在PICC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 可明显降低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 (2) 指压法[15,16]:助手站于病人头侧, 将一只手拇指向上, 四指并拢在病人同侧锁骨上窝靠近胸锁关节中内1/2处向内下方用力按压颈内静脉, 操作者匀速送入导管。 (3) 按压器法[15]:助手站于病人头侧, 手持锁骨上颈静脉按压器 (简称按压器) 手柄部在病人同侧锁骨上窝靠近胸锁关节中内1/2处, 将按压器压板的弧度按锁骨走行放置, 用力按至最底部, 置管者匀速送入导管。

胡倩等[15]研究显示, 按压器法、正确的指压法均可防止颈部静脉异位, 但指压法容易使手指酸痛、劳累导致按压不均, 按压不均就有可能造成导管颈部异位;指压法与按压器法阻断颈部静脉的原理相似, 但采用按压器法时, 按压所用的压板类似于一个横着的手指, 用于放置在锁骨上窝压闭颈部静脉入口, 较之手指按压, 明显改善了指压法用力不均且不能连续发力的缺点, 避免了由于助手手指酸累、疼痛, 用力不均造成的颈部异位。所以按压器在防止颈部静脉异位方面效果明显, 优于指压法。按压器法比指压法更易被病人和助手接受, 因按压器的使用方法容易掌握, 操作便捷、省力。

3.3.3 病人的卧位

吕玉芳等[8]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在PICC置管过程中, 病人取半坐卧位可以显著减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是有效、可行的预防PICC导管异位的方法。病情允许时也可选择病人坐位置管。半坐卧位或坐位送管, 导管可借助重力的作用向下不易进入颈内静脉, 而较易进入锁骨下静脉, 最终到达上腔静脉。

3.4 置管者沉着、谨慎、专业

置管者操作时稳重、不急不躁、沉着、自信, 善于控制情绪, 经专业化培训, 善于总结和积累经验, 掌握置管技巧, 送管动作注意缓慢、匀速, 细心体会送管过程是否顺畅。置管者上进心强, 能不断交流和提高PICC专业技能, 善于学习, 不断掌握PICC新动态、新进展。见识广博、专业精湛、技术熟练可有效减少甚至尽量避免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

3小结

影响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因素有很多, 有病人、助手、置管者等的因素。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病人、助手、置管者互相间的默契配合, 阻断颈内静脉方法的落实到位, 置管者熟练、灵活而专业的置管技术, 是有效预防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关键;小鱼际肌法[14]、指压法[15,16]、指压器法[16]等压迫颈内静脉新方法的临床研究, 为病人在颈项强直、呼吸机辅助呼吸等特殊原因而无法自行配合体位的情况下, 提供了预防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有效措施。

送管过程中观察、体会导管送入过程是否顺畅、有无阻力、回抽血是否顺利, 从而初步判断有无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导管送至预测长度时, 利用B超机检查颈内静脉, 观察颈内静脉有无导管的强回声亮点和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显影情况, 可在术中识别有无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如有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 可在术中即刻调整复位, 不必等拍胸片定位后再来正位, 避免了二次置管带来的麻烦。B超机为成功置管带来了福音, 但置管后胸片PICC定位仍是金标准。

外周静脉留置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2月我科收治的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新生儿80例, 男42例, 女38例;入院日龄15 min~10 d, 平均3 d;体质量1 175~3 268 g, 平均 (2 135.0±478.0) g;其中新生儿窒息复苏20例, 新生儿感染伴高热7例, 巨大儿6例, 呼吸窘迫综合征11例,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3例, 新生儿硬肿症13例, 早产儿10例, 新生儿肺炎10例。按住院先后顺序将80例新生儿分为外周静脉组和胸腹部静脉组各40例, 2组新生儿在日龄、性别、出生体重、喂养方法、病情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操作方法

留置针采用BD公司生产22~34GY形留置针, 3M敷贴覆盖, 注射器抽取5 m L盐水连接头皮针, 将针头刺入留置针肝素帽内, 排尽空气备用。将患儿平躺在开放式远红外线辐射台上, 注意保暖, 在要穿刺的一侧胸腹部下垫软枕, 稍抬高, 暴露胸腹部皮肤。选择胸肋骨周围粗、直、弹性好的静脉, 由2名穿刺水平高的护士配合穿刺;在此处穿刺受胸腹部上下起伏的影响不大, 对进针的深浅比较好把握易成功。局部用安尔碘消毒, 直径在8 cm以上, 将针芯柄与留置针三通处重叠, 左手中指、拇指绷紧穿刺处皮肤, 呈向心方向穿刺;右手持针柄, 在吸气末以10°~15°角从静脉上方缓慢刺入皮肤[2]。见回血后降低角度, 大拇指将针芯柄勾起, 示指抠起针芯柄使其退出少许, 将软管缓慢送入, 用注射器抽吸见回血, 拔除针芯。以穿刺点为中心, 再次消毒后, 针座下垫小棉球, 再粘贴3M敷贴固定, 注明穿刺日期、时间、责任人。2组患儿封管方式相同 (采用10 m 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脉冲式封管)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在临床上由于新生儿血管细, 管壁薄, 喜哭闹及四肢上下运动, 易引起血管脱落, 打折、渗漏等, 缩短了留置时间, 多次穿刺易对外周血管造成破坏[3]。中心置管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PICC) 技术要求高, 在基层医院尚未开展。为了满足临床的需要只好选用较少采用的胸腹部静脉穿刺, 以保证治疗需要, 实践证明其确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3.2由于分娩不顺利导致窒息、硬肿症、皮肤发绀、感染、外周血液循环不良、水肿、烫伤、巨大儿等情况增加了穿刺难度, 多次穿刺不成功既影响治疗效果, 还易危及新生儿生命, 引起不必要的护患纠纷[4];而新生儿胸腹部静脉丰富表浅清晰, 走行直, 易操作和固定。临床上常选择脐以上静脉进行穿刺, 此处静脉充盈度好。本文结果显示采用此静脉穿刺成功率高, 留置时间长。在外周静脉不宜进行穿刺时, 其可作为临床静脉穿刺的首选。

3.3操作时动作应轻柔, 严格无菌操作,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每班严格交接班, 观察穿刺处皮肤有无红肿、外渗, 软管脱出等;敷贴潮湿或使用3 d后, 及时消毒更换;发生外渗及时拔除留置针, 涂以喜疗妥进行局部按摩;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 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苍白甚至坏死等情况, 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刘志红, 温芳芳.小儿胸腹部静脉留置在小儿外科的临床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5, 25 (5) :652-653.

[2]左大可, 高兴玲.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1995, 10 (4) :45.

[3]林彩杏, 陈梅花.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静脉营养液输注中应用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 2012, 8 (24) :86-88.

外周静脉留置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前未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的患者1284例。2009年12月—2012年1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人性化护理后患者1164例, 其中男680例, 女484例;年龄31~96岁, 平均56岁。实施前后患者年龄、性别等各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析总结2009年12月前影响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的相关因素, 并统计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本科特点, 制定人性化护理措施, 加强输液过程的管理, 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和加强技术培训, 对穿刺方法做出改进, 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为患者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使其感受到人性化的照顾和关怀, 从而得到患者的信任和尊重[2]。

1.3 观察指标

调查患者满意度,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由专人负责记录, 统计患者的满意度, 所有问卷发放以后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 对阅读有困难者或者活动受限者, 由专人为其逐条诵读条目, 让患者给出自认为最恰当的得分。

1.4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实施人性化护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静脉输液为一种侵袭性操作, 患者由于疾病、心理及环境因素, 往往对穿刺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情绪, 因其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 出现问题应对无效;护理人员由于工作量大、任务繁重, 缺乏对患者关心体贴。护士缺乏自身素养的提高和对技术操作的严格要求, 造成了患者的满意度低, 针对上述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

3.1 完善输液流程, 加强输液管理

完善输液流程, 使其合理化、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加强输液管理, 要求护士严格执行操作标准, 建立健全输液管理的长效机制, 从而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3.2 树立空杯心态, 提高心理素质

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素养, 转变服务理念,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培养专注认真的工作作风。穿刺前护士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克服外界种种压力, 克服自身在心理、个性、生理上的不良因素, 护理人员的情绪状态与护理质量呈高度相关。护士应怀着愉快的心情, 充满自信地去操作, 才能保证穿刺成功。

3.3 做好患者输液、穿刺前的心理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做好沟通与交流, 消除其恐惧、焦虑、紧张等情绪, 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3.4 充分做好穿刺前的血管准备

3.4.1 湿热敷

由外界气温的影响, 寒冷刺激, 或者是由于休克及严重脱水导致血液浓缩、循环障碍, 血管弹性降低。肉眼可见静脉血管但穿刺困难, 穿刺前采用温水 (39~41℃) , 充分泡手泡脚, 或用毛巾湿热敷15~30min可改善血管内充血程度以利穿刺[3];也可将穿刺部位均匀涂擦1%硝酸甘油后, 再用湿热的小毛巾置于被穿刺部位约3min, 这时浅表小静脉均可迅速充盈。该方法利用了硝酸甘油的渗透作用, 使小静脉有效扩张, 血管直径及充盈度也相应增加。

3.4.2 指压静脉法

全身及肢体水肿的患者, 采用注射前指压静脉法。常规方法扎好止血带, 沿血管方向拇指进行按压, 血管显露后扩大按压范围, 至血管左右1cm使组织间隙的水肿液排开, 充分显露血管, 即可穿刺。另一种方法是选用14cm×50cm血压计袖带绑在水肿上肢的被穿刺部位, 然后打气至刚能听到动脉的搏动, 保持充气30~40s后, 在血压计袖带上缘结扎止血带, 松开血压计袖带, 可见水肿上肢数条浅蓝色静脉, 选择充盈较好的外周静脉进行穿刺。血压计袖带面积大, 与患者穿刺部位接触的面积充分, 加压至一定程度后可使水肿的液体较全面较彻底地推离穿刺的部位, 使穿刺部位静脉显露时间较长, 有效地提高了穿刺的一次成功率。

3.4.3 压迫穿刺点法

老年患者、长期多病、消瘦的患者, 血管壁脆弱、弹性差, 肌肉松弛、皮下活动度大。静脉穿刺时应绑紧局部皮肤, 压迫穿刺点两端, 以助针锋准确刺入血管。

3.4.4 血管保护法

使用特殊药物如营养药、化疗药、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选择比较粗、直、弹性比较好的血管以确保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和尽量减少血管的破坏。

3.5 穿刺技巧

3.5.1 血管的选择确定是穿刺成功的前提

血管选择确定的原则是做到心中有数, 对穿刺血管的位置、方向、深浅、活动等做好充分评估, 不做无把握地穿刺, 更不做实验性穿刺, 否则进针后立刻出现盲目感, 容易失败, 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血管的选定决定穿刺的成败。

3.5.2 握拳的时机与技巧

手背部静脉穿刺时扎好止血带后, 掌心要呈空心状态, 特别是老年患者、消瘦的患者做手背静脉穿刺时, 嘱其被穿刺的手自然松开, 操作者用左手将患者的被穿刺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 或者操作者的左手握紧被穿刺手的四到五个手指使手掌面弯曲成弧形, 可使手背血管充分显露, 利于穿刺成功。外周静脉留置针常选用手臂部较大静脉血管穿刺, 扎止血带后用力握拳, 肌肉收缩使血液向心回流, 使手臂静脉充盈明显易于穿刺。

3.5.3 试验穿刺方法

将输液瓶接一次性输液器、留置针一次排气成功后, 关好调解器, 选择确定血管, 常规碘伏10cm×10cm以上消毒两次, 放平一次性输液瓶与输液器, 置于已经铺好的治疗巾和治盘上, 使其与穿刺点在一个水平面, 操作者持留置针的针翼, 针尾与皮肤呈40°~60°进针, 针头斜面完全刺入皮内后, 打开调节器, 见回血后, 进针1~2cm, 退出针芯, 同时将内套管沿血管方向平行推入血管内, 至针梗完全无外露为止, 此过程中操作者可以见到通畅的血液回流, 然后挂起输液瓶至输液架上, 点滴通畅, 确保穿刺成功, 贴膜固定。放平输液装置, 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 打开调解器, 因为液体对血管内血液压力为零, 血液容易回流, 退出针芯的同时, 内套管平行送入操作者能够观察到通畅的血液回流, 及时发现内套管在血管内碰于血管壁或者折叠与血管内或穿出血管外等造成回血停止, 减少了穿刺次数, 避免了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有研究显示。穿刺见回血, 进针1~2cm成功率为100%, 过浅送导管时不易固定, 过深容易穿透血管, 本调查结果显示, 改良后的穿刺方法, 与对照组穿刺方法相比, 降低了置管所需的穿刺次数, 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在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 在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今天, 只有实施人性化的护理及周到细致的服务, 加强护士自身素养的建设及技术操作的训练, 不断改进穿刺方法, 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 才能使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提高。

参考文献

[1]于海英.人性化护理对提高患儿输液治疗依从性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6) :34.

[2]张红梅, 张明娟, 于学凤, 等.影响PICC穿刺成功率相关因素分析[J].齐鲁丁培护理杂志, 2010, 16 (8) :59-60.

外周静脉留置 篇9

1 静脉炎诊断标准

PICC置管致静脉炎主要多见的是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根据静脉输液护理协会 (INS) 《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中静脉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局部无疼痛、无红肿为0级;局部有或无疼痛、发红为2级;局部有疼痛、发红或肿胀, 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为3级;局部有疼痛、红肿, 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2.54cm为4级。

2 原因分析

2.1 导管对血管的刺激损伤

PICC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的机械摩擦引发的变态反应可导致血管痉挛和血管内膜损伤, 激惹静脉壁发生静脉炎性反应, 血液凝固作用增高, 血液黏稠度增高所致[2]。血流缓慢、血管内膜受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导管送入及导管长期留置于血管中, 导管壁对深静脉产生机械性刺激, 引起局部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 损伤血管内皮, 诱发血栓形成[3], 静脉血栓致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2.2 导管因素

吴倩[4]对132例病人进行导管管径型号与静脉炎发生率关系的研究表明, 导管的管径 (型号) 越大对静脉摩擦越大, 对血管内膜的损伤越大。导管过粗和血管不匹配, 导管和血管摩擦使血管内膜受损。导管过短, 导管尖端未能到达上腔静脉, 导管的尖端易随血液流动而漂流刺激血管内皮, 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导管的材质, 较硬材质 (聚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 导管置管成功率高, 但感染和机械性损伤并发症也高;而较软材质 (硅胶、聚亚安酯) 导管发生栓塞、创伤的几率低, 长期使用有一定的优势[5]。

2.3 置管技术

Leung等[6]认为, 护士的经验、操作技术可影响PICC置管的成功。护士置管技术不熟练, 反复穿刺、牵拉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送管过度、过快易损伤静脉瓣引发机械性静脉炎。周雪贞等[7]研究结果显示, 穿刺次数与静脉炎的发生呈正相关。

2.4 导管尖端位置

导管尖端的最适位置应位于上腔静脉的下段与右心房的交界处[8]。此处静脉管腔大、血流速度快并发症少。在PICC置管操作中会出现反复多次送管仍无法到达预测长度, 而以中等长度保留导管, 导管尖端未达到深静脉可致药物化学刺激, 当输注高浓度药物时导致血浆渗透压改变, 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而变得粗糙, 血细胞易聚集成血栓, 药物刺激局部静脉使静脉痉挛收缩、变硬, 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形成静脉炎[9]。

2.5 置管部位与方式

传统盲穿置管穿刺部位选在肘正中以下, 置管后由于手臂活动, 导管会随手臂的屈伸与血管摩擦, 产生机械性刺激, 损伤血管内膜, 增加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10]。赵洁等[11]认为, 肘部以上静脉进行穿刺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张晓菊[12]和鲍爱琴等[13]研究显示, 利用B超引导下Sedinger技术行上臂置管, 操作者可清楚看到血管走形, 穿刺时不易损伤周围组织及血管壁, 减少PICC相关静脉炎的发生。

3 预防措施

3.1 实施安全管理模式

汪晖等[14]研究表明, 在PICC置管操作者资格认定的基础上, 对需要行PICC置管的病人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模式, 并进行流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是保证PICC置管病人置管过程及使用期间安全的有效管理方法。成立PICC治疗小组选择穿刺技术好的护士进行培训、考核进行资质认证, 培养一支PICC置管专家, 熟练掌握操作技术, 降低操作过程中的风险, 减少不安全因素,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2 合理选择导管及穿刺部位

置管前准确评估病人病情、血管情况、置管相关因素, 选取管径合适、材质优良的导管。正确选用导管是减少PICC并发症的第一步[15]。临床一般选用硅胶管、泰福隆等刺激小的导管。导管口径的选择在输液流速允许情况下, 原则上应选择型号小、管腔小的导管。因为较粗的导管易引起血管腔管腔狭小, 局部血液流速慢, 肢体水肿, 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硅胶细孔径PICC导管是一种极柔软的高弹性亲水性导管, 对血管壁和周围组织的损伤极小[16], 应尽量采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进行肘上穿刺[13], 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3 置管前的准备

3.3.1 为病人提供心理支持

大多数病人由于首次置管, 对其过程不了解, 易发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 置管过程中血管收缩。梁海华等[17]对102例患儿进行心理支持, 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冯丽等[18]对60例老年病人进行心理干预也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可减轻穿刺针对血管壁和血管内膜的损伤, 减少静脉炎发生[19]。

3.3.2 导管的处理

乙苏北[20]研究表明, 插管前将导管浸泡在无菌生理盐水100mL、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2mL混合液中1min, 穿刺成功后缓慢匀速送管, 可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彭阳等[21]研究提示, 应用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加生理盐水纱布擦拭导管后插管与用生理盐水擦拭后插管比较, 前者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3.3 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皮肤消毒后充分待干再穿刺, 穿刺时在接触导管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附着于手套上的滑石粉或应用无粉手套, 避免微粒污染导管而刺激血管。周雪贞等[22]研究表明, 保证皮肤消毒后消毒剂干燥, 去除操作者手套滑石粉刺激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穿刺时动作要轻柔, 避免反复穿刺, 尽量一次置管成功;送管动作要轻柔, 速度要适宜, 要匀速、缓慢送管。吕谓红[23]报道, 最佳的送管速度是每次0.3cm~0.6cm;还指出止血带松解时机的选择也可影响到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置管时见回血后先送管至扎止血带处再松开止血带, 使送管时初始静脉充分保持充盈状态, 可有效减少导管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送管时如遇阻力, 可适当调整手臂的方向及高度, 或稍回撤导管, 轻微调整穿刺针, 解决静脉瓣引起的送管困难。也可抽取适量生理盐水, 边冲边送管。

3.4 预防插入不全, 保证导管在体内的最佳位置

预防导管插入不全的关键是操作者掌握熟练操作步骤, 熟悉解剖结构, 尽量选择右上肢静脉置管, 因其充盈度较左侧上肢静脉好, 同时要掌握好正确的体外测量方法[24]。雷国华等[25]研究整理推导出PICC长度测算法, 并将计算出的成人PICC体内留置长度设计成长度测量卡尺, 提高了PICC置入上腔静脉中下段的准确率。黄敏清等[26]研究提示, 年龄1岁~7岁患儿置管长度测量方法为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减1cm。李建等[27]研究得出, PICC病人体表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的相关性, 所取得的回归方程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其中右侧贵要静脉置管体外测量与理想置管深度的相关性最好, 所取得回归方程有较强的临床意义, 有助于减少末端位置不当。

3.5 早期护理干预

徐元英[28]报道, 置管4h后将小毛巾在45℃~50℃热水里浸透稍拧干, 抖开平铺在穿刺点上方2cm, 至三角肌中部, 每天2次, 每次20min, 连续3d。叶秀琴[29]于置管后4h用红花醇浸湿纱布进行局部湿敷;段培蓓等[30]用金黄散沿静脉走向外敷取得明显的效果。王玲等[31]置管当天给予消炎镇痛膏沿静脉穿刺点上方的静脉走向适量外敷, 连续7d。杨月华等[32]应用双氯芬酸钠乳膏制剂预防也有一定的疗效。另外, 置管术后48h~72h内抬高患肢, 放松肢体, 穿刺侧持续热敷, 喜疗妥乳膏外涂[33,34];水胶体敷料的应用, 置管后开始除常规方法护理外, 在贴膜上方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周围皮肤待干后, 贴上舒康博H水凝胶敷料, 保持2d~7d[35,36,37,38]。综合来看, 置管后早期采取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4小结

外周静脉留置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肿瘤患者92例, 男56例, 女36例。年龄31~64岁, 中位年龄48岁, 其中胃癌14例, 肠癌21例, 肺癌32例, 乳腺癌10例, 淋巴瘤15例。文化程度:最低小学二年级, 最高大学本科毕业。选用德国贝朗医疗股份公司生产的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管径16G, 导管长度70cm。 穿刺部位:72例为贵要静脉, 5例为肘正中静脉, 15例为头静脉。

1.2 健康教育方法

采取个别指导:患者提出问题, 医务人员给予解答;书面材料;健康卡片阅读;实际操作示范;患者之间经验交流等方法进行健康教育。

2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患者置管前评估

通过与患者和家属交谈、病情观察、阅读既往史、检查报告等方面和途径收集主观、客观现实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个人生活习惯、对肿瘤疾病的认识、患者全身的情况、全身皮肤、穿刺点局部皮肤情况、感染症状、出血倾向、外周血管情况、选择置管静脉的情况等。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估, 确定患者是否适合穿刺, 拟定健康教育的方法、计划。

2.2 PICC置管前的健康教育

置管前的健康教育重点应该放在所用化疗药物名称、剂量、作用机理、所用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策的指导, 置管的目的、优点、方法、风险、简单的置管过程、需要配合的事项等, 也要向他们说明虽然风险有可能发生, 但在操作及护理过程中, 会采取各种措施预防, 当风险真的发生时, 也会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减少对机体造成的损坏, 在患者及家属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签订知情同意书。

2.3 PICC置管过程中的健康教育

嘱患者平卧, 手臂外展与躯干成90°, 暴露一侧上肢, 穿刺肢体制动, 插入20~30cm时, 嘱患者头偏插管侧, 问患者有无肩颈部胀痛等。

2.4 PICC 置管后的健康教育

2.4.1 一般的日常工作、家务劳动和锻炼:

置管后仍可从事一般的日常工作和家务劳动, 如吃饭、洗漱、洗澡、做家务、写字、打字等, 但需避免使用置管侧手臂提过重的物品, 可以淋浴, 但避免盆浴, 泡浴、游泳等会浸泡到无菌区的活动。淋浴前用塑料保鲜膜在肘弯处绕2~3圈, 上下边缘用胶布贴紧以保护贴膜不受潮而发生卷边、松脱或贴膜下液体积聚。穿衣服时, 应先穿置管侧上肢衣服, 脱衣服时, 先脱没有置管侧上肢衣服。锻炼身体时, 置管侧上肢切勿剧烈运动, 勿过度弯曲、伸展, 或做一些反复弯曲手臂的动作, 以免损伤导管或将导管拉脱出体外。做握拳运动, 每天4次, 每次15~20min。

2.4.2 导管的维护:

治疗间歇期每隔3天对导管维护1次, 包括检查穿刺侧上肢局部的皮肤情况、测量臂围、上臂围的测量方法是:用软尺在肘窝上10cm处, 平绕上臂1周所测得的数值。注意冲洗管腔、更换贴膜或更换肝素帽等。

2.4.3 预防机械性静脉炎:

静脉炎表现为置管肢体沿前臂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 肿胀, 疼痛, 嘱患者置管肢体勿过度活动, 勿负重, 处理予抬高患肢, 放松肢体, 局部热湿敷 (用热水袋) , 每次30分钟, 休息30min后再敷;另可白天使用33%硫酸镁湿敷, 晚上外涂喜疗妥或扶他林软膏, 经上处理3d后仍无效拔管, 处理后症状缓解继续带管治疗。

2.4.4 穿刺点渗血的预防及处理:

穿刺后24h内有少量出血是正常现象, 穿刺24h后, 穿刺点少量的出血仍是正常的, 可以更换敷料, 穿刺点导管上方轻轻加压包扎一段时间。如果出血量大或出血不止, 出血量不能被敷料所吸收是不正常的。应立即告知医务人员。

2.4.5 穿刺点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告知患者保持局部干燥, 平时应注意观察穿刺点周围有无红、肿、热、痛或有无液体渗出现象, 若穿刺点敷料贴潮湿、粘贴不牢、脱落时立即换药。若穿刺点红肿, 每天使用2%碘酊换药1次, 观察穿刺点情况, 无红、肿、热、痛或有无液体渗出现象, 改为每3天换药1次。

2.4.6 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若穿刺上肢水肿、疼痛、穿刺点液体渗漏或感觉穿刺肢体发胀, 告知医务人员, 指导患者穿刺肢体制动, 按医嘱行彩色超声检查, 若确诊血栓形成, 按医嘱给予溶栓治疗, 必要时拔管。

2.4.7 PICC导管的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PICC导管可用于抽血, 但需熟练操作, 辅助检查如CT注射显影剂时, 切勿从PICC管注入, 防止因高压静脉注射导致PICC管断裂。

2.5 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健康教育

如患者带管出院, 指导患者每3天到当地医院或回本院对导管维护1次, 每天测量上臂围, 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 透明敷料固定牢固。如出现穿刺点渗血持久, 反复按压无效、受污染、或因潮湿而卷边、松脱, 穿刺点处有渗液、脓性分泌物, 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甚至活动障碍, 导管外移、脱出, 有寒颤、发热现象, 上臂围增加>2cm时请及时回本院或就近在当地医院寻求帮助。

2.6 发生紧急情况的健康教育

如导管断裂或破裂, 可在导管断裂处上方或近穿刺点将导管折起, 并用胶布固定, 立即到医院进一步处理, 并将断裂部分的导管一同带到医院, 告知患者及家属及时与医院取得联系。

3结果

92例患者, 一次置管成功90例占97.8%;带管5~150d, 平均留置时间75d;发生机械性静脉炎9例占9.8%, 穿刺点渗血8例占8.7%, 穿刺点感染4例占4.3%, 导管堵塞6例占6.5%, 血栓形成2例占2.2%;全部患者拔管后检查导管全部完整。

4讨论

健康教育是护士应尽的义务。护士良好的形象、端庄的仪表、文雅的举止、得体的语言能使患者获得亲切感。在宣教过程中, 应根据患者文化水平的高低, 社会经济地位、种族、职业、年龄采用适当的语言, 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语言, 避免医学术语;老人反应迟钝, 讲话速度应慢、声音应大、态度缓和, 恰当地使用敬语和谦语, 讲话时语言要清晰、意思要明确;在实施宣教过程中尽量应用安慰性、鼓励性、积极暗示性语言;避免使用直接刺激性、消极暗示等伤害性语言;同时注意与非语言沟通相配合, 注意表情、眼神、仪表姿态、手势以及空间距离等方式进行信息沟通, 这些情形往往是无意识的, 因而显得更为真实[3]。通过护理人员对肿瘤患者留置PICC管操作前、中、后规范、系统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获得了相关知识, 对医护人员增加信任度和依从性, 主动配合, 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穿刺的成功率, 减少或避免了相关并发症, 极大地延长了PICC管的留置时间。

参考文献

[1]谢颖嫦.PICC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7, 13 (8) :39-40.

[2]陈伟菊, 彭刚艺.临床护理文书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9:170-172.

上一篇:图像并行检索论文下一篇:历史观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