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留置管

2024-06-19

深静脉留置管(精选11篇)

深静脉留置管 篇1

自发性气胸常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哮喘等各种慢性呼吸道疾病, 其次为原发性气胸, 即无明显基础肺疾病, 由脏层胸膜下 (多在肺尖部) 肺大疱破裂所致, 多见于瘦高体型男性青年[1]。目前, 气胸治疗多采用气胸针穿刺抽气法或胸腔闭式引流术。其中, 胸腔闭式引流术多采用普通硅胶管作引流管, 病人往往痛苦大。2006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改用深静脉留置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SICU应用深静脉留置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14例, 均为男性;年龄16岁~35岁;均为自发性气胸。

1.2 器械与用物

深静脉留置管采用单腔, 16G, 1.7 mm×20.0 mm的导管。水封瓶为TH-I型一次性水封瓶。另外需要延长管1根, 玻璃接头1只, 3M透明贴膜若干张, 利多卡因5 mL, 生理盐水30 mL, 无菌手套、注射器等。

1.3 操作方法

操作步骤与深静脉留置方法相同。一般以患侧锁骨中线第二前肋为穿刺点, 置入深静脉留置管3 cm~4 cm, 后接延长管, 经玻璃接头, 最后与水封瓶的长管连接, 操作结束后予3M透明贴膜固定。

2 结果

本组引流管留置时间为18 h至5 d, 平均3 d;引流通畅性良好, 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治疗后肺复张效果佳, 其中9例病人2 d后复查胸片示肺完全复张;病人普遍反映用该方法治疗痛苦小, 夹管方便, 夹管后活动不受任何影响。

3 观察和护理

3.1 心理护理

由于初次气胸病人往往缺乏胸腔闭式引流知识。所以先应向病人介绍此手术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指导病人配合手术。应给予体贴关怀和安抚, 并针对其心理特点, 着重介绍本手术方式的优点及与传统手术的区别, 使其坚定信心, 以乐观的态度主动配合治疗。采用图片、实物、幻灯等工具, 采用小讲课、个别谈话等方式, 向病人介绍本手术的大致过程、置管的部位、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应对措施等。亦可介绍同种病例病人现身说法, 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3.2 肺复张情况的观察

①密切观察水封瓶, 注意有无气泡溢出及水柱波动情况, 如为液气胸病人, 则应定时记录液体引流量。②嘱病人吸氧和加强呼吸功能锻炼有利于肺复张。③注意肺部的听诊, 如水封瓶已无气泡溢出, 且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基本对称, 则考虑肺已复张。④如病情稳定, 次日上午可夹管后送病人复查胸片以了解肺复张情况。

3.3 留置管通畅情况的观察

深静脉留置管腔细, 扭曲后易导致堵塞。尽量不使引流管扭曲, 并在引流管下垫纱布, 以减少引流管成角情况。密切观察水封瓶水柱波动, 如水封瓶无气泡溢出或水柱无波动, 则听呼吸音, 若患侧听诊呼吸音较低或消失, 则考虑管腔堵塞, 可予生理盐水20 mL~30 mL;经处理后可再通。如冲洗数次后仍无效, 可用原深静脉留置包内的导丝经消毒后予以再通。本组发生管腔堵塞1例, 给予生理盐水冲洗后再通, 未重新置管。

3.4 皮下气肿的观察

皮下气肿多发生于引流口的周围, 但亦可能通过疏松的皮下组织发生于颈及面部等处。在通过教会病人自己观察的同时, 护士通过望、触、问等方法, 定时观察皮下气肿的发生。如发现则及时通知医生。本组无一例发生皮下气肿。

3.5 留置管脱出

静脉保护贴膜固定效果良好, 但如用力过猛, 仍可致引流管脱出。我们在术前宣教的基础上, 术后强化宣教, 嘱病人不要进行剧烈活动, 并用别针等将引流管与病人衣服固定, 以防止引流管无意中脱出。本组无一例因活动致引流管脱出。

3.6 感染

术后保持伤口敷料干燥, 在严格无菌操作下, 不必每天更换伤口敷料, 如有弄湿、血渍等及时更换, 预防感染发生。本组无一例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

4 讨论

近年来发表的气胸诊疗指南指出[2], 在气胸的处理中, 尚无证据表明大管比小管有更多益处。在最初的治疗中不推荐使用大导管, 但如果出现持续性气体逸漏, 则应用大导管代替小导管[3,4]。综合各种因素, 深静脉留置管为自发性气胸较佳的治疗选择。在护理上, 重视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护士掌握此方法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 能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使气胸病人迅速地康复。

参考文献

[1]Dov W, Vael R.Pneumothorax experience with 1199 patients[J].Chest, 2000, 117 (12) :1279-1285.

[2]李绍修, 项秀霞, 陈绍奉.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胸腔导管作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33例[J].中国医师杂志, 2004, 6 (9) :1225-1226.

[3]Baumann MH, Strange C, Heffner JE, et al.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J].Chest, 2001, 119 (2) :590-602.

[4]Henry M, Arnold T, Harvey J, et al.BT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J].Thorax, 2003, 58 (1) :39-52.

深静脉留置管 篇2

一、置管前的护理

1.心理护理:耐心向患者讲解置管的目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合作,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做好置管术前患者的健康教育.2.穿刺前的准备:穿刺时,患者应取去枕平卧位,颈背下垫一小枕,头转向对侧。

二、置管中的护理

置管过程中的护理: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尽量减少人员走动,与手术者密切配合,正确选择穿刺点,尽量提高穿刺成功率。

三、置管后导管的护理:

1.保持导管通畅,在输液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输液速度,避免管路打折及脱落,保证液体顺利输入。

2.防止发生局部穿刺处感染。置管期间每周换药2次:用碘伏消毒导管入口及周围皮肤,再用无菌贴膜固定,同时观察伤口周围有无红肿、触痛、液体外渗及导管脱出,以便及时处理。严格无菌操作,预防静脉炎.妥善固定导管,必要时缝合固定.加强观察和交接班,若患者意识不清,烦躁时应加强看护,必要时予约束带固定,以免患者自行拔除导管或移动脱出,避免用金属器械夹持留置管.3.对于出血、凝血机制正常患者,输液完毕后用肝素钠和生理盐水配制液封管。

4.监测体温变化,体温高者行血培养.同时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及穿刺静脉有无疼痛,一旦发生及时做相应的护理和治疗.5.导管的固定:导管固定要牢固,应每天检查导管的深度。为置管患者做其它操作时,应避免导管脱出或推入。

6.预防发生空气栓塞,及时更换液体,避免滴空,不要关闭输液调节器。

四、拔管护理

深静脉留置管 篇3

【关键词】外周静脉留置针;堵管;原因;防范对策;护理

目前在临床上静脉留置针为常用的一种输液手段,其具有操作简单、套管柔软、留置时间相对较长等诸多优势,深受广大患者和护理人员的青睐。然而有调查结果显示[1],尽管静脉留置针的优势明显,但是依旧会引起静脉炎、堵管等问题,对临床输液护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外周静脉留置针堵管原因以及相应的防范对策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接受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展开了分组护理,对堵管发生情况了对比,并比较堵管与未堵管患者的相应情况,总结分析了堵管原因,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接受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抽取其中的21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各105例,在对照组中包括有男:62例,女43例,年龄40-87岁,平均(65.3±12.6)岁,原发疾病包括:冠心病患者25例,高血压患者1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6例,脑梗塞患者22例,脑出血患者14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1例。观察组中包括有男61例,女44例,年龄44-86岁,平均(64.7±13.2)岁,原发疾病包括:脑梗塞患者26例,冠心病患者1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6例,高血压24例,脑出血13例,其他疾病8例。以上统计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以及原发疾病等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比较价值,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临床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210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进行编号,单号患者入选对照组,双号患者入选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防范留置针堵管的护理干预措施,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堵管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比堵管者与未堵管者的相应资料,总结堵管发生原因。

1.2.2 堵管防范对策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防范留置针堵管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 保证封管液剂量准确。多数情况下成人用肝素钠溶液浓度在125U/ML,然而针对出血性疾病则不适宜采取肝素封管,应采取生理盐水作为封管液,保证血管内的药液与血液得以冲净,一般剂量为5ml,但是存在出血倾向者禁用肝素。② 采取脉冲式正压封管。正压封管法就是利用肝素稀释液或者是等渗盐水进行封管的过程中,采取便推注便推出针头的方法,保证封管液可以充满整个管腔,能够使套管内保持足够正压。脉冲式正压封管能够对血液粘附管壁内后引起的堵管进行有效的避免。脉冲式冲管能够保证冲管液在导管与导管附近血管内形成一个小漩涡,对血管壁造成一定的冲击,这样有利于导管内残留药物、血液的冲净,减少了血管内的药物与血液沉积,缩短了刺激性药物在局部血管的滞留时间从而减少堵管的发生。③ 注射高浓度液体后及时充分冲管。在注射甘露醇,脂肪乳、白蛋白等药物时会增加堵管的发生率,因此在输注该类药品时应及时采取等渗盐水进行有效冲管。若是患者需输注脂肪乳剂,则可与氨基酸、葡萄糖等溶液进行混合,在稀释后再输注,也可经三通管将脂肪乳剂同氨基酸注射液同时输注,从而减少脂肪微粒附着在血管壁上。④ 控制留置时间。一般静脉留置针在超过96小时后会增加炎症反应以及堵管的发生危险,目前关于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还未出现一定统一的标准,然大量临床实践与经验表明,留置时间在3-5天时安全性较高,切忌超过1周。⑤ 对药物的配伍禁忌严格掌握。⑥ 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实现患者的自我防范。

1.3 堵管的判断方法

输液速度减慢或停止,静脉推注使阻力较大或者是无法推注,不回血;出现穿刺部位渗液,置管肢体出现局部潮红甚至是肿胀者均可视为发生堵管。

1.4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患者年龄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形式表示,在对比过程中,针对计量资料的对比以t检驗,针对计数资料的对比以Χ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堵管率比较

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在留置静脉留置针期间,发生堵管者9例,发生率为8.57%,对照组患者在留置静脉留置针期间,发生堵管者25例,发生率为23.81%。显然观察组患者堵管发生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降低(P<0.05)。

2.2 堵管原因分析

本组210例患者在留置静脉留置针期间共有34例出现堵管现象,通过与未堵管患者进行比较发现,造成堵管的原因主要为:封管液剂量不足者10例(4.76%),封管操作不当者14例(6.67%),输注营养液以及刺激性药物后冲洗不彻底者6例(2.86%),留置针在静脉中留置时间过长者3例(1.43%),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者1例(0.48%)。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临床上静脉留置针的应用率逐渐升高,其能够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使输液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由于诸多因素会导致静脉炎以及堵管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给临床护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2]。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外周静脉留置针堵管原因以及相应的防范对策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210名接受静脉留置针患者展开了分组护理,结果发现,经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堵管发生率较对照组发生了显著降低,可正式,留置针堵管经合理的防范后可得到有效避免,临床护理人员应对其给予关注。通过对比堵管者与未堵管者的相关资料发现,堵管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封管操作不当,其次为封管液剂量不足,以后一次为输注营养液以及刺激性药物后冲洗不彻底、留置针在静脉中留置时间过长以及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因此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者,相应的护理人员应依照原因,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防范对策,以减少堵管的发生,保证输液工作的顺利完成[3]。

综上所述,造成外周静脉留置针堵管的原因较多,护理人员应加强防范,并应注意患者的健康教育,实现患者的自我防范,最终实现减少堵管发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倪元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预防和处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9,12(01):786-787.

[2] 秦汝娟,周兴萍.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J].海军医学杂志,2011,11(01):453-455.

锁骨下静脉留置管冲管方法探讨 篇4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苏建萍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病人的循证护理中讲到:“冲管是将导管内残留的药液和血液冲入血管;冲管的目的是维持通畅, 避免药物间的反应, 配伍禁忌, 减少药物沉积造成堵塞;没有足够冲管会造成管腔阻塞、血液凝结、药物沉积;冲管应选压力适中的10ml注射器, 采用推一下, 停一下脉冲式的方法, 在导管内形成小漩涡, 加强冲管效果;冲管的正确步骤是:生理盐水→给药→生理盐水。每日检查液体滴速, 如小于80滴/min, 回抽无回血, 导管内有凝块, 可用8125U/ml肝素0.1ml或5000U/ml尿激酶0.1ml, 封管1h, 回抽, 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回抽, 直至管腔通畅。使用输液泵每天至少1次将输液管道脱离输液泵, 检查是否通畅。每日输液毕用50~100U/ml肝素钠盐水溶液2~5ml封管, 注意边注射边退针, 使导管全程均注有抗凝剂。

马麟等报道, 置管成功后立即用肝素钠稀释液 (25U/ml) 冲管, 每次输液速后, 用肝素钠稀释液10ml行脉冲式推注冲管, 肝素帽正压封管, 保证输液的连续性, 用输液泵维持输液, 每次换上针筒时, 常会有负压, 应按压快进键数秒钟并确定液体已匀速进入, 治疗心血管病和影响血压的药物应慎用。病人外出检查时用浓度为5U/ml的肝素钠0.5~1ml正压封管, 封管用5ml以上的大注射器, 因为小注射可造成高压, 有可能导致导管破裂。一般液体速度有2ml/h可维持导管通畅, 也可能在常规液体中加少量肝素, 肝素浓度为1U/ml总量<40U/ml, 以1ml/h的速度维持, 能有效防止堵管。输注脂肪乳剂时, 可将脂肪乳剂混合于氨基酸中, 这样可以降低浓度, 也可将脂肪乳与氨基酸注射液通过三通接头一起输入。关键的预防方法是至少每8h用生理盐水冲管1次, 冲管时转动导管的外露部分, 将沉积在导管下面的脂肪乳冲走。推注药物时, 不同药物之间用生理盐水冲管, 以防因药物的配伍禁忌形成的沉淀物堵塞管道。不要经导管采血化验。一旦导管堵塞, 千万不能强行推注液体, 否则有导致栓塞或导管破裂的危险;对长期不输液的病人, 应每7天用肝素盐水冲管1次, 正压封管[1]。

邓慧梅等提出的观点, 常用的冲管标准是:抽血、输血、TPN后, 生理盐水20ml冲洗;化疗药物或抗生素使用后, 生理盐水50~100ml以上冲洗, 冲净管壁药物, 防止直接使用肝素盐水与导管内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微粒堵管, 延长导管使用时间[2]。

刘远玲报道, 正确合理使用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狭窄, 直径只有0.3~0.6mm, 易形成血栓, 故不易经中心静脉导管抽血, 每次输液前后用生理盐水采用脉冲式冲管法, 并正压封管。发现导管堵塞后, 切忌回抽, 也不可强行推注, 以免造成导管破裂或血栓注入体内;如外露导管未见血栓, 体内导管堵塞, 可使用5000U/ml尿激酶溶栓, 使用药液保留在管内15min后抽出药液及溶解血栓, 可达到再通的目的[3]。

陈香花报道, 使用尿激酶溶栓, 使用浓度为5000U/ml。首先在堵塞导管上连接三通, 将空针筒及溶栓剂的针筒分别连接到三通两侧接口, 打开空针筒侧的三通, 回抽8~9ml, 使导管腔内呈负压状态, 然后即打开含溶栓剂针筒一侧的三通, 同时关闭空针筒一侧三通, 利用负压使溶栓剂自动吸入导管, 使导管充满溶栓剂, 关闭三通与导管的通道, 30min后回抽空针筒, 如见回血, 回抽3~5ml弃去, 若反复多次无回血, 重复以上步骤[4]。

陈冬利等报道, 输液过程中合理安排补液顺序, 如有配伍禁忌, 最好能间隔输入, 必要时用生理盐水或更换输液器。先输乳剂, 后输非乳剂;输刺性强的药物前后, 应用生理盐水冲管;输注胃肠外营养液时, 因其浓度高, 粘性大, 刺激性强, 时间长, 极易引起导管堵塞, 故输注前后要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 使冲筒液在管腔内产生涡流, 清洁冲净管壁, 减少营养液在导管内的残留, 防止其中粘附血管壁发生堵管;血栓因素导致的导管阻塞, 不可强行推注冲管, 否则有导致栓塞或导管破裂的危险。可用含肝素生理盐水稀释液使用2ml注射器先回抽血液再缓慢多次脉冲式进行推注, 抽回血者观察有无凝血块, 并将之弃掉, 再用生理盐水冲管后进行输液。如无法输液时, 每间隔8h用肝素盐水冲管1次, 冲管前用10ml注射器回抽导管, 使管腔内形成负压, 以便注入的肝素盐水保留在导管内, 如此反复可使导管再通[5]。

我院在2009年5月~2010年12月, 护理锁骨下静脉置管病人86例, 采用以下方法冲管, 有待大家商榷。置管成功后, 立即用1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 连接输液器开始输液, 双腔管, 如侧管暂不用, 用10ml盐水冲管后肝素钠盐水正压封管;每日启用前, 先抽回血, 见回血冲管后, 开始输液, 并检查液体速度是否大于80滴/min, 病人剧烈咳嗽、抽搐后, 立即冲管, 输注高渗性、高pH值、抗生素、高刺激性等药物后, 立即冲管, 至少每8h冲管1次, 输液完毕, 冲管后用50~100U/ml肝素钠稀释液3~5ml, 正压封管, 侧管不用, 接微量泵, 每日同法冲管封管。冲管用10ml注射器10ml生理盐水推一下停一下脉冲式冲管, 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麟, 王荣丽, 盖晓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常见并发症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9) :88-89.

[2]邓慧梅, 郭宇红, 黄妙艳.深静脉置管后预防并发症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 2009, 2 (8) :80.

[3]刘远玲.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7) :35-36.

[4]陈香花.危重患者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09, 8 (1) :58.

深静脉留置管 篇5

引言

浅静脉留置针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材料柔软,对血管损伤小,对病人活动影响小,可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精神刺激,符合安全输液的要求,同时又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在临床上已得到很广泛的使用。我科收住的多为老年病人,且长期反复输液的病人居多,故自1月至月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浅静脉留置针的置管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与传统的方法做了对比,发现新的方法在置管成功率上明显由于传统方法,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传统方法穿刺置管的54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年龄55岁~80岁;采用改进方法穿刺置管66例病人作为改进组,年龄50岁~83岁。穿刺部位为常用的手背、前臂的浅静脉。

1.2材料。全部选用24G的BD留置针,透明敷料为3M9534HP透明敷料。

1.3方法。因为老年病人住院频繁,长期治疗,血管条件差,手背、前臂的浅静脉大多存在管腔细且弯曲,血管脆性大的问题,操作时护士能自主选择血管的机会较少,大多是好不容易才能选到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常规输液排气后,选择24G的BD留置针备用。扎止血带后用手轻轻按摩备选血管,尽量使被选择的血管局部充盈暴露,用0.5%的复合碘消毒一遍,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使针尖朝上,将套管针的针芯往外拉出0.1cm再送回,检查留置针的完好备用状态,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绷紧穿刺部位的上下方约3cm的皮肤,右手拇指与食指持针翼进针,进皮肤后即降低角度,平行缓慢进针,见到回血后,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即轻轻的固定住留置针不动,将针芯退出0.3-0.5cm后,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绷紧穿刺部位的上下方的皮肤,平行推入外套管,再将针芯退出0.3~0.5cm后如上法推入外套管,最后一次将针芯全部退出,慢慢将所剩下的外套管全部推入血管,在推入时操作者会明显感觉很顺畅,没有任何阻力,让软的套管沿着细小血管的走向合适内置,右手松开止血带,外用透明贴膜妥善固定,留置针的尾部用胶布固定于穿刺点上方,避开透明贴膜处,进行静脉治疗。

2结果

改进组66例病人中一次置管成功者为64例,一次置管成功率达96.9%,仅2例老年长期输液病人因操作中最后一次送入软管速度太快导致软管折屈,置管失败。对照组54例病人中仅42例一次置管成功,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7.8%,其中有12例病人在送管过程中送管与退针芯的节奏掌握不好而致刺破血管,穿刺失败。(见表)从上表可见,改进组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经x2检验,x2=10.615,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改进组与对照组结果有显着性差异。

3讨论

3.1实验组方法分析。传统方法穿刺置管时一般都要求被选择血管粗直、弹性好,病人皮肤弹性较好,比较紧绷,操作中穿刺见回血后可右手退针芯与左手推外套管同步进行。

但是,该方法用于老年病人的输液时,往往会因为所选血管的管腔小,血管脆性大,血管走向弯曲等原因,在操作时将外套管穿出血管外、血管破裂、外套管发生折曲而导致置管失败。

3.2改进组方法分析。改进组采用的方法避免了传统置管法的缺点:穿刺见回血后将针芯退出0.3~0.5cm后,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绷紧穿刺部位的上下方的皮肤,平行推入外套管,再将针芯退出0.3~0.5cm后如上法推入外套管,最后一次将针芯全部退出,慢慢将所剩下的外套管全部推入血管,既避免了因皮肤紧绷度不够或血管走向弯曲使针芯在血管中潜行时对血管壁的损伤,又避免了一次退出针芯后推外套管而发生的外套管折曲,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和护理质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4小结

从2010年1月开始,我们采用改进方法穿刺,两种方法比较可以看出,传统的穿刺送管法主要针对血管较好的患者,程序简单直接,是大多数护士选择的穿刺送管方法。但在临床上,对于血管条件不好的长期输液的老年病人,采用改进的方法进行穿刺,既避免了对血管壁的损伤,又避免了外套管折曲,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值得在老年病人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显春,封悦,等.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8(1):42.

[2]苗宏,万建君.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使用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3(10):1551-1552.

深静脉留置管 篇6

【关键词】多孔静脉留置针;细菌培养;药敏;泪囊炎;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20-01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我科自2008年采用敏感抗生素结合多孔留置针管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泪囊炎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流泪、流脓病史。眼部检查泪囊区无红、肿、疼痛等急性泪囊炎表现。挤压泪囊区可见有脓液自泪点溢出。泪道冲洗:上冲下溢,下冲上溢,有脓液溢出。排除外伤性泪囊炎及鼻腔肿瘤、鼻息肉、鼻甲肥大等鼻腔病变。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细菌培养+药敏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冲洗后敏感抗生素药水点眼,共27人。b组采用常规妥布霉素冲洗后用妥布霉素眼药水点眼,无效后再加用其它抗生素眼药水,共25人,所有患均冲洗无脓性分泌物后植入自制多孔留置针管。观察两组患者插管前冲洗至无脓性分泌物溢出时间,进行t检验(P=0.05为检验标准)。

多孔留置针制备:选用德国产留置针,将直径约1.1mm静脉留置针尖端磨平,在其套管上每隔3~4mm做一直径约0.5-1mm的小孔,浸泡于消毒液待用。

插管方法操作步骤:(1)以碘伏消毒患眼,(2)方法:锥形泪点扩张器插入上泪小点,向内眦部倾斜进入1-2mm后取出锥形泪小点扩张器。(4)将8号泪道探针自上泪小点垂直插入1-2毫米后,变为水平方向插入泪小管,进针方向以水平略向睑缘方向。轻轻缓慢推入碰至骨壁,退后1~2mm,然后把针上转90度插入泪囊,再缓慢向下向后插入鼻泪管,当探针顶端达到阻塞处,感有阻力,稍用力插入,穿过阻塞区时可有落空感,留置15分钟后拔出探针。(5)同样方法插入静脉留置针,拔出针芯,自五号针头注入妥布霉素8万单位,地塞米松5毫克,确定鼻泪道通畅后,针芯内注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药膏约1ml。(6)将多孔留置针套管留出下泪小点外约0.5厘米,将头部用5-0丝线固定,丝线另一端用胶布固定于额部皮肤。术后2周内每2天冲洗泪道1次后再次注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疗效标准治愈:泪道冲洗通畅,无流泪症状;好转:泪道冲洗欠通畅,有少量液体自上泪点返流;无效:泪道冲洗不通

二.结果

a组植管前平均治疗天数为3.96±0.21,b组平均天数为5.68±0.34,二者行t检验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冲置管前用药时间明显缩短。所有患者并发症:a组术后3例患者感眼部异物感,b组患者有2例出现异物感,调整固定缝线位置后好转。a组治愈23人,好转3人,无效1人,b组治愈20人,好转3人,无效2人,两组术后治愈率及好转率比较P>0.05,显示治疗插管后效果无明显差异。

三.讨论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常见的泪道疾病,它多由鼻腔炎症致下泪道阻塞,使泪液等不能流入鼻腔,潴留后细菌感染所致,临床出现流泪、流脓等症状,挤压泪囊可见脓性分泌物溢出,它多发于农村,多因农村卫生条件差所致。由于其内有大量脓液,故眼部一旦有伤口,如手术或外伤时,很容易导致感染,故需要引起重视[1]。

由于为细菌感染的炎症,故插管前先控制炎症,术前如果不控制炎症,插管后极易造成眼部的感染,发生急性泪囊炎等并发症,我们所做细菌培养的慢性泪囊炎的主要致病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与文献报道相同[2],但随着现在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的抗药性增加,故以往敏感药物对现在的细菌并不能达到很好的作用。我们采用细菌培养+药敏实验选出敏感抗生素,然后用敏感抗生素冲洗后点眼,发现敏感抗生素治疗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而插管后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治愈率均无明显差异,总有效率均达90%以上,显示插管对治疗泪囊疗效较好,与文献报道一致。[3]

我们的治疗方法有以下特点:

1.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缩短了治疗前的准备时间,由于应用敏感抗生素,减少了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2.泪道阻塞探通后在泪道内留置插管可隔离创面、扩张泪道、避免粘连和瘢痕挛缩。

3.取材容易,由于静脉留置临床应用极为普遍,一般单位都可以应用,由于有针芯,故避免了用腰麻等导管还需要另行制做针芯的步骤。

4.可重复性,对于治疗后泪道仍不通的患者可以再次进行操作,如果再次不通的,还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5.由于留置管为多孔管,具有如下优点:(1)注药时药物可以通过小孔进入泪囊内,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为一种软膏,存留时间长,且可以通过小孔渗透到泪囊,其中的妥布霉素可以抑制细菌生长,地塞米松可以减轻组织的水肿,防止瘢痕形成,达到治疗效果。(2)泪囊内的分泌物可以通过小孔渗入到留置针的导管内,由重力排出,解决了无孔置管后,由于下泪道阻塞,导致引流物不能排出,潴留于泪囊插管后仍流脓的缺点。

6.无需手术切口,简单方便,患者痛苦小。

插管操作时,探泪道时不通时忌用暴力,否则易导致泪道损伤。缺点是泪道不能探通者无法使用本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有外伤史的骨性鼻泪管狭窄,不宜置入泪道再通管。鼻息肉、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等鼻部疾病应先治疗痊愈后再行泪道再通管植管术。

通过本文的统计显示,泪道植管结合敏感抗生素治疗慢性泪囊炎,可以明显缩短患者门诊治疗的时间,达到减少患者痛苦及加速治愈的时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堪兴,主编.眼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2-73.

[2]刘先宁,兰雅娴,杨华,等。慢性泪囊炎患者优势致病菌及耐药性分析.国际眼科杂志,2010,10(2):401

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改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3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需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病人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 两组病人均无出凝血障碍, 性别、年龄、穿刺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材料选用德国BD静脉留置针, 型号统一用20G, 冲管、封管液均采用5 mL生理盐水, 敷贴为美国3M公司生产的3M留置针专用敷贴。

1.2 方法

1.2.1 封管方法

实验组在每次输液完毕及封管8 h后, 抽吸生理盐水5 mL, 采用脉冲式推注方法, 进行二次封管。对照组仅在每次输液完后抽吸生理盐水5 mL, 采用脉冲式推注方法封管1次。

1.2.2 判断标准

每次输液时连接输液管道, 滴速>60 gtt/min时为通畅;若抽取无回血, 推注有阻力, 拔出留置针可见凝血为堵管。观察两组病人留置1周后堵管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例 (%)

注:χ2=36.27, P<0.01。

3 讨论

随着护理技术不断发展, 静脉留置针已成为化疗及危重病人抢救首选的输液方法。通常静脉留置针的一般留置时间为3 d~7 d, 为尽可能使留置时间达到7 d, 减少堵管率, 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我院于输液完毕封管6 h~8 h后进行二次脉冲封管, 取得了明显效果。研究结果示, 实验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改进后的封管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深静脉留置管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了1月至6月开展品管圈前后大外科480例PVC病人为活动对象, 并将改善前2014年1月、2月中的240例PVC病人为对照组, 改善后5月、6月中的240例PVC病人为观察组, 纳入标准为:年龄15岁~80岁、单次输液时间≥4h、连续输液天数不少于3d, 治疗药物非化疗性药物, 排除有对碘过敏史, 烦躁、精神异常者[3]。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疾病类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品管圈的成立。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 设圈长1名 (由静疗组长担任) , 辅导员1名 (由护理部副主任担任) , 圈员8名 (均来各科室的静疗小组成员) , 圈名为“脉乐圈”寓意为:维护生命之线, 提高病人满意。小组按照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开展活动。

1.2.1 主题选定圈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静疗方面的4个选题, 再根据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项目并按“5、3、1”进行打分, 最终“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着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分数最高确定为本次活动的主题。定义:指留置针在留置期间静脉血管内膜的炎性反应, 表现为穿刺部位的红斑, 压痛, 疼痛, 发热, 肿胀, 硬结, 化脓或可触及的静脉条索。静脉炎判断标准: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会 (NIS) 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4]。

1.2.2 活动计划拟定主题选定后, 根据每个圈员的能力和职务进行分工, 按照PDCA进行预期6个月的活动。

1.2.3 现状调查制作查检表, 调查2014年1月16日到2月12日的240例PVC病人, 按NIS静脉炎标准进行查检, 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4.6%。

1.2.4 目标值设定根据公式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 现况值- (现况值 × 改善重点 × 圈能力) =54.6%- (54.6%×87%×64.4%) =24.0%。

1.2.5 解析明确目标后, 圈员使用鱼骨图 (见图1) 分别从护士、病人、用物、方法四个方面进行层层分析, 根据特性要因评价确定了引起静脉炎发生的6个小要因。随后圈员依据“三现”再次查检最终确定了4个真因, 分别是:消毒液未待干、培训无针对性, 监管力度不够、护士宣教形式单一, 无针对性、药物刺激性大。

1.2.6 对策拟定与实施针对以上4个真因原因, 圈员经过充分的分析、讨论, 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并积极组织实施。

1.2.6.1 完善静脉输液操作流程 ①增加护士操作准入规定, 所有护士只有通过PVC操作培训考核通过方能进入临床实施PVC的相关操作。②增加操作前评估病人的治疗方案, 确定病人是否适合使用PVC。③调整操作步骤, 操作中要使消毒液充分待干, 先消毒, 再连接输液器及留置针, 以免消毒液随穿刺进入皮下引起静脉炎[5]。④护士长每日随机查看2名护士的输液操作流程, 提高护士执行力。

1.2.6.2 对护理人员进行同质化培训 ①制定外周静脉输液的标准化流程, 以科室为单位进行定期培训学习PVC的操作标准及要点, 实现操作的同质化。②严格执行行业标准, 组织科室操作员学习静脉输液行标的解读, 并传达给每一个护理人员。③增加护士内涵学习, 护理部为护士提供更多有关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期刊, 要求护士不能仅限于输液的过程及结局, 还要了解最前沿的静疗知识的学习[6]。

1.2.6.3 制作特色专用宣教卡、宣教视频 ①制作以绿色为基调圆形为载体的留置针宣教卡, 并悬挂于使用PVC病人的床头, 一方面提醒查房的护士随时关注病人的置管情况, 另一方面方便病人根据卡片内容了解使用PVC的相关知识。②根据病人及家属的年龄、心理、社会及文化程度等制作宣教视频, 使其便于理解和接受。③提高病人主动维护意识, 对有PVC的病人增加宣教次数, 科室定期开展静疗主题讲座, 并邀请病人及家属参与。

1.2.6.4 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①规范操作流程, 输入非化疗刺激性药物后必须冲管[7]。②各科室建立常规药物及新药物说明登记本。③制作科室常用药物渗透压, PH值对照表, 让护士掌握相关药物的性质。④联合多次用药时优先输入刺激性较小的药物, 避免相同刺激药物顺序太近而增强对血管的刺激引发静脉炎[2]。⑤持续性输入刺激性药物时建议病人遵医嘱使用PICC或CVC导管。

2 实施效果

2.1 有形成果改善后查检了5 月19 日—6 月16日的240例PVC病人, 同样按NIS静脉炎的标准进行查检, 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3.3%。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见表1) , 改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目标达标率= (改善后-改善前) / (目标值-改善前) ×100%= (23.3%-54.6%) / (24.0%-54.6%) ×100%=102.3%。

例 (%)

2.2 无形成果通过本次品管活动, 提高了圈员的综合素质和自信心, 尤其在品管手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3 讨论

我院作为市级的三甲大型综合医院, 收治危重病人多, 输液工作量大, PVC也成为我院临床输液中最主要的工具。 通过品管圈活动不仅有效的降低了PVC在留置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 而且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 同时制定PVC的宣教内容也深入人心, 拉近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也是优质护理服务内涵的体现。

通过品管圈活动, 不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 也节省了经济资源。一个PVC静脉炎病人与正常PVC病人相比较, 按尹成会[8]静脉炎的疗效效果好, 时间短, 而且治疗相对舒适的治疗方法计算, 护士为其操作时间平均每人次可节约时间约30min, 病人每人次可节约费用约63元。通过品管圈活动, 使我们的工作理念也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经验式护理工作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护理工作的要求, 需要更多的是科学的、循证的、数字化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品管圈活动的推行, 在一定程度也激发了圈员了自我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实现了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娟, 赵君健.不同形式健康教育对钢针零容忍的影响[J].健康必读杂志, 2013, (6) :6.

[2]叶玉梅, 宋晴.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380例的原因及防护[J].辽宁中医杂志, 2015, 42 (4) :745-746.

[3]莫敏妮.护理干预对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临床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 (1) :139-141.

[4]Infusion Nurses Society.Infusion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J].J Infus Nurs, 2006, 29 (1Suppl) :S1-92.

[5]方华.新生儿PICC临床应用进展[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3 (8) :17-18.

[6]梁秋会.本院静脉输液治疗的现状调查分析研究与对策[J].医药界:学术版, 2015 (1) :3.

[7]王令焕, 徐梅.外周静脉留置针致局部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河北医药, 2015, 37 (11) :1750-1751.

浅静脉留置针送管方法探讨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ICU 2003年9月—2007 年9 月60例危重病人, 其中男35例, 女25 例;年龄38岁~88 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60人次, 两组病人血管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置管所有材料全部采用美国B - D公司生产的Y型静脉留置套管针, 型号为20G。

1.2 方法

选择手背、上肢前臂的浅静脉, 因长期住院, 血管条件差, 血管细而不充盈。所有操作由1名护士完成。对照组操作者打开包装, 将连接好输液装置的头皮针插入肝素帽并排气, 常规扎止血带, 消毒穿刺点皮肤后, 旋转松动外套管, 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握住针翼, 以15°~30°角缓慢进针, 见回血后降低持针角度, 将穿刺针再向前推进1 mm~2 mm, 右手固定针芯, 以针芯为支撑, 左手将软管全部送入静脉, 松开止血带, 打开调节器, 抽出针芯, 固定敷贴, 调节滴速。观察组为穿刺见回血后不再向前推进, 立即左手固定针芯, 以针芯为支撑, 右手直接将软管全部送入静脉。

2 结果

观察组一次成功58人次, 成功率为97%, 1 例因病人突然躁动致送管失败, 1 例因操作失误致送管失败;对照组一次成功52人次, 成功率为87%, 7例因见回血后继续进针刺破血管壁造成送管失败, 其中2例在退回后补救送管成功, 1例因病人突然躁动致送管失败。两种送管方法成功率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3 讨论

静脉留置置管常规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1], 穿刺送管成功率高, 但对于条件差的血管, 如按常规方法送管则易导致失败。原因是穿刺见回血后再进1 mm~2 mm, 相当于钢质针尖在血管中潜行, 一旦针尖触及血管壁, 引起血管壁机械性损伤甚至穿刺失败[2], 特别在血管轮廓不清楚的情况下盲目继续进针1 mm~2 mm易刺破血管壁而导致送管失败。表1中7例一次送管失败均为继续进针刺破血管壁所致。

美国BD 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的针芯和套管是紧密联结的, 当穿刺见回血后针芯和套管的起始端已进入静脉, 这时左手固定针芯不动, 针芯起支撑和引导作用, 右手轻稳地直接送管[3]。研究表明此方法送管成功率高, 而且也适用于血管条件好的静脉置管的送管。左手固定针芯, 右手操作灵活, 能稳准地控制送管, 这也是送管成功率高的因素[4]。

4 小结

常规的穿刺送管法主要针对血管较好者, 但在临床上, 部分病人血管充盈不佳不能清晰显露, 我们采用穿刺见回血后不盲目继续进针, 而是左手固定针芯, 以针芯为支撑和引导, 右手轻稳送管的方法, 避免了刺伤血管壁的危险, 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浅静脉置管送管方法, 提高置管成功率, 减少病人痛苦。[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和改进方法进行静脉置管操作。[结果]实验组一次送管成功率达97%, 对照组一次送管成功率仅为87%。[结论]改进后的送管方法优于常规方法。

关键词:浅静脉留置针,送管,输液

参考文献

[1]杨桂芝, 刘珍莲, 曾海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预防及操作方法的改进[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9 (1) :72-73.

[2]陈芳, 邱美宁, 吴丰果.浅静脉留置针置管方法的改进[J].家庭护士, 2007, 5 (7B) :17-18.

[3]徐朝华, 冯雅男, 王金兰.不同操作方法对浅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7, 21 (6B) :1578-1579.

深静脉留置管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治疗的大量胸水患者(均经临床胸部正侧位X线片或胸部CT及胸部B超检查确诊)60例,男性49例,女性11例;年龄18~76岁,平均51.2岁。其中结核性胸膜炎47例、肺癌9例、胸膜间皮瘤1例、不明原因者3例。主要症状有心悸、呼吸困难、或伴有发热、胸痛、咳嗽等。两组在性别、年龄、积液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闭式引流治疗组: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组: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液。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例进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闭式引流治疗的患者中有28例取得成功(93%),2例胸水被纤维包裹分隔,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闭式引流失败,最后行反复穿刺抽液治疗,最后仍残留少量积液。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组30例,治愈23例(76.67%),其中5例经反复抽液后短时间内胸水消除不佳者,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闭式引流加注药物后治愈,2例胸水被纤维包裹分隔,反复穿刺抽液治疗后仍残留少量积液。组间治愈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大量胸腔积液对肺及心血管造成压迫,限制了肺的扩张,影响血液回流,患者常常呼吸困难,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闭式引流与多次胸腔穿刺抽液均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大量积液被抽出后,减少了积液对胸膜毛细血管及淋巴循环的机械压迫,有利于胸膜腔内残留液体的吸收,防止胸膜粘连、肥厚,促进肺复张[3]。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闭式引流治疗时间短,治愈率高,并发症少,方法操作简单。由于该方法采用的引流管是深静脉穿刺管,质地柔软,组织相容性好,治疗时患者无明显的不适感,术后患者胸部活动限制少,生活方便,因此容易被患者接受。多次胸腔穿刺抽液可能造成患者精神紧张等,而且反复穿刺会使医疗费用增加。另外,有研究表明[4],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闭式引流所得沉淀物在同一病理诊断技术水平下,肿瘤细胞检出率明显增高。不过,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闭式引流亦存在一定的缺点,由于中心静脉导管直径小,有时可造成堵管,这些患者中一部分通过应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使管再通,另一部分则需要重新置管。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闭式引流亦不宜用于纤维分隔包裹性胸腔积液。

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闭式引流治疗与多次胸腔穿刺抽液治疗住院时间比较P<0.05;治愈率比较P<0.05;并发症 (气胸) 比较P<0.05

参考文献

[1]林汉森.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胸腔积液闭式引流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08, 6 (12) :1257-1258.

[2]Parulekar W, Di Prinio G, Matzinger F, et al.Use ofsmall-bore vs large-bore chest tubes for treat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J].Chest, 2001, 120 (1) :19-25.

[3]张毅军, 白永辉, 曹思哲等.胸腔内注入异烟肼、尿激酶治疗肥厚性胸膜炎疗效探讨[J].中国防老杂志, 2007, 29 (2) :183.

深静脉留置管 篇11

1 传统封管技术及适应证

(1) 封管液的种类及适应证:封管液有生理盐水和肝素钠溶液两种。生理盐水适用于新生儿及有出血倾向的患儿;肝素钠溶液 (10~100 u/ml) , 适用于婴幼儿及凝血机制良好的患儿, 需置于4oC冰箱保存, 24小时后另配。

(2) 封管液的用量:生理盐水每次用量为5 ml, 肝素钠溶液每次用量为3 ml。

(3) 封管方法:采用注射器封管法, 即在输液完毕后, 关闭输液调节器, 分离输液器针头与肝素帽, 常规消毒肝素帽, 将吸有封管液的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 先缓慢推注2~3 ml, 然后边推余液边退针头, 待针头斜面至肝素帽内, 再推完剩余的1~2 ml封管液, 夹闭留置针上的小夹子, 拔掉注射针头。

(4) 留置时间:新生儿3天, 婴幼儿5天, 一般不超过7天。

由于该封管方法用注射器抽吸药液进行封管, 增加了感染机会, 加之患儿恐惧哭闹不能合作等, 使局部静脉炎、液体渗漏发生率较高, 很难留置5天, 家长常有不满情绪。因此, 如何延长留置时间, 减少药液浪费, 避免不利因素, 是儿科护士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2 封管技术改进项目的思路及方法

静脉炎、液体渗漏、堵管是静脉留置针常见的并发症。针对传统封管技术的不足, 我们对封管液和封管方法进行改进。我们查阅相关资料, 结合多年临床经验, 将传统的用注射器封管改为用输液器内原液封管。使用传统封管技术, 再次输液时, 需用封管液进行冲管, 而改进后用输液器内原液封管, 再次输液时, 只需连接输液器, 打开留置针上的小夹子即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延长留置时间, 减少并发症, 提高药液利用率, 避免不利因素, 经济安全, 使封管更简便。具体方法:当最后一组液体滴注至墨菲氏滴管液面1/4高度时, 在输液瓶中再加入20 ml生理盐水, 挤压墨菲氏滴管, 使其液面达1/2高度, 这时输液器内药液完全下降至墨菲氏滴管以下;当输液瓶内剩余5 ml液体时, 输液器内的15 ml药液已全部输入体内;这时进行输液器内原液封管。封管方法: (1) 输液器快速封管法:输液结束时, 先将输液器的头皮针退至肝素帽内, 然后让液体快速输入3~4 ml, 时间约30~60秒, 将夹子在靠近留置针延长管近端Y接口处夹闭, 拔掉输液器针头。 (2) 输液器挤压封管法:直接将输液器内剩余液体挤入留置针中进行封管, 即在输液结束时, 先将输液器开关调至最大, 然后将针头退至肝素帽边缘1/3处, 捏住墨菲氏滴管用力挤压3~5秒, 使液体迅速进入留置针内, 同时夹闭留置针小夹子, 将针头拔离肝素帽。以上两种方法操作稍有不同, 但原理相同, 均有提高药液利用率, 减少浪费, 减少感染机会的优点。该方法减轻了患儿家庭经济负担, 避免了用注射器封管引起患儿恐惧哭闹不合作问题, 省时省力, 使封管更简便, 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值得在儿科推广使用。

3 改进后封管效果观察

3.1 一般资料

材料:山东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留置针, 规格型号:24G×19 mm/G-Y型。江西益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吊瓶式输液器, 规格:250 ml。本组患儿共130例, 年龄:1~28天30例, 1~12个月50例, 1~3岁50例;全部为儿科住院病例。

3.2 封管效果分析

输液器原液封管时, 因管内15 ml药液被15 ml生理盐水替代, 剩余5 ml生理盐水相当于传统封管液剂量, 既未增加输液量, 又提高了药液利用率。输液器快速封管法适用于新生儿及1岁以内婴儿;输液器挤压封管法适用于血管弹性好、粗直, 且无心、肝、肾疾病的幼儿。输液器原液封管 (观察组) 与传统注射器封管液封管 (对照组) 效果比较见表1。

观察组中3例堵管 (5%) , 1例静脉炎 (2%) , 液体渗漏6例 (10%) , 平均留置天数为5天。对照1组中, 1例堵管 (3%) , 1例静脉炎 (3%) , 3例液体渗漏 (9%) , 平均留置天数为6天;对照2组中, 2例堵管 (6%) , 1例静脉炎 (3%) , 4例液体渗漏 (12%) , 平均留置天数为5天。

用输液器原液封管, 静脉炎、液体外渗、堵管率, 平均留置天数与传统封管技术无明显差异。且采用输液器原液封管法, 封管在患儿不知不觉中进行, 避免了用注射器封管时患儿因恐惧哭闹不合作问题。我们认为, 除了某些严重哭闹的患儿以外, 都可以使用输液器原液封管法, 它保留了传统封管法的优点,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与药液利用率, 减少了感染机会及并发症, 并使操作更简便。

4 应用前景

注射器封管法可对血管起到冲洗作用, 减少高渗 (如20%甘露醇) 、刺激性药物在局部血管的滞留时间, 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输液器原液封管法同样具有这些作用。我们在传统封管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输液器原液封管法, 减少了感染机会, 以及药物对血管、周围组织造成的损伤, 避免了封管过程中患儿因恐惧哭闹不合作问题,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药物利用率。因此,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上一篇:重庆市汽车产业下一篇:韩国物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