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静脉化疗(通用10篇)
外周静脉化疗 篇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属于一项导管置入术, 其可在患者外周静脉实行穿刺, 能够在直观情况下降导管置入穿刺点, 具有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的优点。目前该治疗方法主要在肿瘤周期性化疗、慢性患者长期输血、反复采血等临床治疗中普遍应用, 均可获得积极疗效[1]。我院为进一步探究该治疗方法的疗效, 对此开展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 于我院治疗的肿瘤患者中选取30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50例。其中观察组男98例, 女52例;年龄32~54 (43.25±6.57) 岁;肿瘤类型:59例肝癌, 14例胃癌, 12例结直肠癌, 21例乳腺癌, 13例淋巴癌, 11例食管癌, 14例肺癌, 6例其他肿瘤。对照组男96例, 女54例;年龄33~55 (43.21±6.53) 岁;肿瘤类型:58例肝癌, 15例胃癌, 13例结直肠癌, 20例乳腺癌, 14例淋巴癌, 12例食管癌, 11例肺癌, 7例其他肿瘤。两组患者在资料上的差异不大 (P>0.05) , 存在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证实为肿瘤, 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治疗, 排除精神疾病、置管禁忌症及其他合并症患者, 无病情恶化至无法控制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对该组患者实行常规置管方法治疗, 为患者选取平卧位, 选取患者前壁粗血管作为穿刺点, 并使用脉带扎压穿刺点上端10cm部位;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后进行静脉穿刺, 直至回血后降低角度, 推入穿刺针0.2~0.5cm;直到外套管近端完全进入后, 将针芯固定, 并将外套管推入;最后抽取去针芯, 使用透明膜对其进行封闭式固定。观察组:对该组患者实行PICC化疗, PICC具体操作为:于患者颈外静脉选取合适穿刺点后, 穿刺至患者锁骨中线, 经过患者右胸锁关节, 穿刺方向转变为垂直向下, 一直穿刺至患者第三肋间, 左侧置管长度18~22cm, 右侧置管长度14~18cm, 穿刺过程中需使颈外静脉充分暴露;于穿刺前可通过手指对患者颈外静脉进行适当压迫, 以阻断其回流, 充盈颈外静脉, 确保穿刺成功。化疗具体操作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顺铂、丝裂霉素、亚硝脲类、5-氟尿嘧啶、甲氨蝶呤、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等化疗药物, 于加液口插入过滤器, 将药物经由过滤器置入储液囊, 并将出药口护帽取下, 使管内空气排空, 直至有药液滴出时将护帽盖上, 最后将其与PICC进行连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感染、疼痛、肿胀、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等毒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焦虑及睡眠质量的变化情况。
1.4 疗效评定
(1) 使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焦虑状态进行评价, 两项评分评分范围均为0~80分, 均以50分作为分界值, 50分以下说明患者抑郁、焦虑情况良好, 50分以上说明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问题, 并且评分越高说明患者抑郁、焦虑状态越严重。 (2) 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 (PSQI) 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 由19个自评及5个他评问题组成, 仅计19个自评问题分数, 分3个等级评分, 评分范围为0~21分, 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21.0分析数据, 使用 (±s) 表示数据中的计量资料, 用t检验;使用 (%) 表示数据中的计数资料, 用χ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DS、SAS、PSQI评分
治疗前, 两组患者SDS、SAS、PSQI评分组间对比, 差异不大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SDS、SA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显著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对比, a:P<0.05;与治疗后对比, b: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毒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感染、疼痛、肿胀、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等毒副作用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常给予肿瘤患者生物制碱剂、氟尿嘧啶等药物治疗, 但容易引起各种毒副作用, 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还对其预后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 控制毒副作用的发生等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所在[2]。PICC是一项新型的导管置入手术, 其通过外周静脉穿刺置入, 能够留置较长时间, 并且可极大减少患者气胸、血胸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可长期留置、安全性较高等优点[3]。肿瘤患者由于受到疾病的困扰, 使其睡眠质量较差, 并且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负性心理等, 因此给予其PICC治疗, 是一项有效的选择。PICC毒副作用较少、对机体造成损害较少, 可有效提升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 缓解其不良心理状态, 提升其生存质量[4]。
在阿提坎·卡吾力[5]等人的对比研究中显示,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SDS、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 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 并且感染、疼痛、肿胀、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等毒副作用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提示在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中实行PICC化疗, 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和抑郁状态, 及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等方面, 具有显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DS、SA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如表1所示) ;并且感染、疼痛、肿胀、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等毒副作用的总发生率为21.33%, 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6.67%, 与阿提坎·卡吾力等人研究结果相近。由此进一步说明, PICC化疗在肿瘤患者临床治疗方面, 可取得显著疗效,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朴素宙, 李颖.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在70例癌症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15, 38 (3) :232-233.
[2]史冬妮, 田丽, 田丹, 等.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 (6) :274-27
[3]金七妹.肿瘤患者应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的效果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 (17) :152-153.
[4]陈涛.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后保留导管患者的观察护理[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6, 16 (2) :294-295.
[5]阿提坎·卡吾力, 李海.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联合化疗泵在肿瘤患者持续化疗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 2015, 8 (6) :95-97.
外周静脉化疗 篇2
【关键词】护理;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41-01
肿瘤患者治疗期间,需要多次接受化疗,若多次穿刺会损伤血管管壁,增加患者痛苦。而且研究[1]指出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中有很高比例发生静脉炎,主要原因因化疗药物引起静脉血管内膜损害有关,导致静脉壁的局部或广泛炎症反应。因此目前各大医院普遍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VenousCatheters,PICC)术,即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将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因此本次研究拟选取我院近3年接受PICC术的患者,探讨PICC在肿瘤护理方面的实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收集我院肿瘤科近3年接受PICC术的8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PICC组40例和留置针组40例,分别接受PICC与留置针护理。PICC组平均年龄(52.6±15.5)周,其中男性26人,女性14人;留置针组平均年龄(53.2±16.9)周,其中男性28人,女性12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类型为胃癌、肝癌、大肠癌、肺癌、白血病等。
1.4留置针方法护理人员首先将针与皮肤呈15度角进针,刺入血管,速度慢,见血后留置针沿血管进针1~2mm。左手拇指、食指按压针翼,右手退出针芯,连接输液装置。使用3M敷贴,穿刺点置于敷料的中央,四周轻压敷贴,从预切口处开始揭除边框,固定留置针。输液化疗药物后,采用0.5U/ml肝素正压封管。
1.5PICC法(1)保证输液速度情况下,选择最细型号的PICC导管穿刺。(2)将患者上肢从躯干部向外展大约45°~90°角。从穿刺部位开始,沿着准备通过导管的静脉测量距离,一般让导管尖端最终应位于上腔静脉远离右心房的外1/3处,并与上腔静脉壁平行。(2)使用带有可撕裂鞘的穿刺针进行静脉穿刺,回血后放松止血带,保持可撕裂鞘不动,拔出穿刺针,握住抗菌保护套的远端,推送PICC导管进入可撕裂鞘,随着推进操作保护套将与导管自动分离,如果在推进过程中遇到阻力,可以后退导管后边冲洗边推进,在到达预定的插管长度之前5厘米处,停止插管,后退可撕裂鞘,直至鞘退出穿刺点。(3)抓住鞘两邊的拉片,向两侧拉开,直到可撕裂鞘全部被撕裂离开PICC导管,推进导管到预定的留置位置。,用足够量的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管腔以保证没有残留血液,用注射器通过导管抽取,直到可以看见血液,把延长管连接到合适的接头管路上。不使用的管腔用肝素帽封好。
1.6PICC护理方法
1.6.1导管固定用10x12cm透明膜固定导管,胶布贴在透明膜上。
1.6.2换膜更换贴膜时应按常规消毒穿刺点,需压住肝素帽部位,往肘部上方撕,避免拉出导管。
1.6.3封管肝素封管,早晚各封一次。每次治疗后肝素帽须正压封管,以防远端回血
1.6.4导管的拔除导管留置时间8~12周,导管拔除时应从穿刺点部位轻慢拔出,立即压迫止血,用敷料固定,观察有无损伤或断裂。
1.7评价指标比较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及护理舒适度。
1.7.1护理舒适度评分在PICC组和留置针组出院时,统一发放护理舒适度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病房满意度、护理满意度、医院满意度”,满分为100分,共由30题选择题组成。
1.8统计分析方法将资料录入SPSS18.0软件。所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_)±s)描述,两组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当P<0.05时,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PICC组和留置针组静脉炎发生次数及护理舒适度比较PICC组和留置针组静脉炎发生次数及护理舒适度分别为(3.2±0.6次、95.4±3.6分)、(15.4±5.4次、72.4±1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PICC组和留置针组静脉炎发生次数及护理舒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ICC能明显减少肿瘤患者化疗时的并发症及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利于保护外周静脉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我们在进行PICC护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置管前护理PICC导管作为异物,患者可能因为缺乏相应医学知识,存在担忧和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健康教育,有专业医生或护士想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PICC置管的目的、优点、适应征、操作方法,介绍成功进行PICC置管患者的经验。PICC导管前取得患者配合,做好解释工作[2]。
3.2置管中教育保持与患者良好交流,减轻患者焦虑、担心等不良情绪,指导患者采取正确卧位和做好正确的转头动作,配合置管[3]。
3.3置管后护理最好选用无菌透明胶带敷贴,可及早发现输液的并发症。肝素帽3d更换1次,输液时,严格皮肤消毒,用乙醇棉签消毒时应避开穿刺点,以免引起化学性静脉炎,不要用手触及透明敷料覆盖区域内皮肤。如果肝素帽内有血液残留或完整性受损,应更换新的肝素帽。禁止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给予脉冲式正压封管,必须以脉冲式进行冲管,以防止药液残留管壁。教会患者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有无发红、肿胀、疼痛等异常情况[4]。
3.4出院后护理护士想患者讲解家庭护理要点,必要时护士亲自示范操作,告诉患者严格遵守维护导管时间,如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5]。
参考文献
[1]张培君.现代护理管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68.
[2]沈建英,呼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785.
[3]郭丽明,赵庆华,郝雅梅.PICC置管长度测量的技巧[J].护理研究,2005,19(8):1465.
[4]吕小红,张月惠,赵莹,等.肿瘤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后感染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1):3.
外周静脉化疗 篇3
化学治疗是白血病最主要的治疗措施之一, 由于化疗周期一般较长, 易使血管变细、变硬、弹性下降而致穿刺困难, 常导致化疗药物外渗。若处理不当, 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和负担。按照规范用药要求, 在应用化疗药物时应经中心静脉导管或PICC导管给药。但由于经济、血管等原因拒绝置管的患者只能选用外周浅静脉化疗。为减少药物渗漏的发生我院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化疗的安全管理, 使化疗药物渗漏的几率明显降低,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12月我科住院行外周浅静脉化疗的白血病患者114例, 其中男48例, 女66例;年龄5~85岁, 平均年龄39岁;初诊患者42例, 复诊患者72例;共发生药物渗漏5例次, 经妥善处理, 均无严重后果发生。
2 安全管理
2.1 护士培训
护士长利用医院相约学习日采用多媒体、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统一授课, 同时对高层级护士实行派送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培训内容为化疗药物渗漏的相关因素、化疗药物分类及应用流程、药物渗漏判断标准、渗漏处理措施、患者的相关知识宣教等。
2.2 管理措施
2.2.1 掌握化学治疗的注意事项
(1) 实施化疗的护士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 掌握化疗药物的特性。 (2) 输注化疗药物前先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 确认回血后再输注化疗药物, 并将确认结果告知患者本人及家属, 如果发生药液渗漏, 患者能正确认识, 以规避操作者面对的风险。 (3) 联合用药时, 发疱剂在非发疱剂前静点, 两种化疗药物之间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 (4) 化疗药物推注时浓度不宜过高, 速度不宜过快, 20ml药液至少需要3min以上或使用5ml/min的速度注入, 每注射3~4ml应回抽一次, 以检查有无回血, 避免血管在短时间内受强烈刺激从而出现损害[1]。
2.2.2 合理选择血管
(1) 对长期治疗的患者, 要计划使用外周静脉, 保护大血管。常规采血和静点非化疗药物应使用小血管, 对于刺激性强或发疱性药物应选弹性好、平直易固定、管腔较粗大的静脉血管, 避开神经、关节部位, 原则上从远心端到近心端, 从背侧到内侧, 左右交替使用。 (2) 对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患者避免在上肢静脉进行化疗, 同时也不宜选择手术区域侧肢体静脉进行化疗, 如乳癌根治术、截肢等[2]。24h内有穿刺史的静脉及穿刺点以下的静脉尽量避免使用。
2.2.3 合理选择输液器
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 无论用钢针或留置针应选型号小的针头, 因小针头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 可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摩擦。钢针与留置针应首选留置针, 据报道, 使用钢针输液渗漏的几率是使用留置针的两倍[1]。使用留置针者, 当天化疗药输注完毕即拔出留置针, 第二天如需输注, 需重新穿刺。
2.2.4 提高穿刺成功率
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期间多处于精神高度紧张、忧虑、恐惧状态, 若发生静脉穿刺不成功、药物渗漏, 则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继而对治疗产生排斥心理, 甚至影响疗效及患者的全面康复[3]。穿刺前可热敷局部使血管充盈, 尽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 进针后妥善固定针柄。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小儿或老人应加用托板固定。
2.3 患者宣教
实施化疗前, 让已知病情的患者签署化疗知情告知书, 内容包括化疗方案、药物副反应、经中心静脉给药的优点及外周浅静脉化疗的风险、药液渗漏的后果及处理, 提高患者在用药时的自护能力。对于向患者隐瞒病情的, 由指定代理人签字, 指导家属在患者输注化疗药物时不能间断陪护, 以便有意外发生时及时通知护士。指导患者输入化疗药液时尽量减少大小便及进餐等肢体活动, 如输入强刺激性药物时需大小便, 应提前通知护士换输0.9%氯化钠注射液后再进行。指导患者化疗时身穿宽松外衣, 勿将输液肢体放在被内, 勿压迫输液侧肢体, 以免影响血液回流。输液时穿刺处若有任何不适应立即报告护士, 以便尽早发现药液渗漏。
2.4 加强管理
严格遵守相关制度, 规范用药, 按照医嘱使用正确的溶媒、浓度及输注时间。加强巡视, 每10~20min一次。认真填写补液巡视卡, 按科室要求用红水笔书写化疗药物, 提示治疗护士, 提高警戒。应用输液泵的患者使用前应检查机器是否功能完好及储备电情况。
2.5 外渗处理
如有发生外渗, 按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处理, 并按规定时间内做好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上报。
3 体会
加强化疗的安全管理可有效降低药液渗漏的几率, 并减少患者所承受的痛苦, 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和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最大限度的降低化疗副反应为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郭梅峰.化疗药物静脉输注的安全管理[J].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3, (1) :150.
[2]董煜.化疗药物静脉渗漏10例的处理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2) :315.
外周静脉化疗 篇4
【关键词】 舒适护理;门诊;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71-02
PICC具有创伤小、易操作、留置时间长、血管定位准确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病人的治疗。自PICC应用以来,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导管已从单腔改变为耐高压的双腔导管,PICC置管术也由传统置管发展为B超声、心电图辅助下塞丁格技术置管,使成功率显著提高,并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最大程度减少了患者痛苦[1]。但作为侵入性操作,仍会造成疼痛,且置管后可引起诸多不便,因而大多患者在治疗前常存在不同程度恐惧心理,降低了治疗依从性,增大了置管难度[2]。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工作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技术操作,保障患者的舒适度也已成为研究的重点。笔者应用舒适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确诊为肿瘤(各类肿瘤诊断标准参照第6版《外科学》 [3])的患者共82例,依据随机数据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53.02±8.35)岁。肿瘤类别:胃癌8例,乳腺癌6例,肺癌11例,肝癌6例,肠癌6例,胰腺癌2例,淋巴瘤1例。置管方式:前臂置入4例,上臂置入36例。肱静脉置管8例,贵要静脉置管29例,经头静脉置管3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4.25±8.68)岁,肿瘤类别:胃癌9例,乳腺癌5例,肺癌10例,肝癌8例,肠癌7例,胰腺癌3例。置管方式:前臂置入6例,上臂置入36例。肱静脉置管9例,贵要静脉置管28例,经头静脉置管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并已知情同意者;②所有患者均经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通过;③年龄18-75岁者;④初次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诊断标准者;②曾行PICC失败者;③严重精神病不配合者;④情绪过于焦虑,紧张,难以配合者。
1.4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①接诊时时态度应和蔼,接诊过程中如遇疑难问题应及时询问PICC专家。②维护时:换药时嘱患者端坐于座位上,对于初次更换这应询问是否存在安尔碘松节油、乙醇过敏史,从而选择消毒溶液,并标记于维护手册。从上至下将旧敷料拆除。换药过程应观察导管周围部分皮肤,观察穿刺点有无肿胀、发红、渗液及渗血,是否存在导管移位,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对导管夹进行固定处理,摆放体外导管呈“S”型,对位并顺势展平贴膜。将导管及周边捏牢,按压整片敷料自内向外,采用医用胶布对肝素帽及连接器进行固定处理。③维护后:最后记录维护手册,将携管的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舒适护理。(1)接诊时:①专门安排两名熟悉PICC的专业护士接诊,并配有1名PICC专家现场指导,提高患者及家属安全感。②了解患者复诊的时间,结合其家属时间安排情况制定维护时间,减少其等候的时间。③每周安排5d的门诊时间,如遇特殊情况可于周末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处理,消除其顾虑。④询问病人就诊过程是否存在困难,如有应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以帮助其解决。(2)维护时:①:体位:在操作时配备统一舒适的靠背椅,患者臀部手术后不能坐位时,可采用舒适卧位以减轻疼痛。②撕贴膜时动作应轻柔,慢慢将敷料边缘卷起,180°或0°将胶带及敷料去除,改善因撕贴膜不当所致的疼痛。③换药时不断询问病人是否出现不适感及恐惧、担忧,如有不适,及时与PICC专家联系,对引起不适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给予相应治疗措施以缓解患者不适。④固定导管夹在穿刺点0.5cm距离处,以免患者上肢活动时,穿刺点被触及引起疼痛、出血。⑤发现导管盘曲,应避开前次的位置,以免受压引起皮肤破溃,依据患者肌肉收缩情况及穿刺部位选择“S”型、“U”型、“C”型固定法。⑥用纱布包裹肝素帽后,将纱布垫在接头机翼处,以免发生皮肤被材质压迫引起破损。(3)维护后:①帮助病人穿刺部位的保护套套好,整理好患者衣服,注意保暖,协助患者整理携带物品,以防遗漏造成不便。②嘱患者定时对穿刺侧的上肢适当活动,询问是否出现不适。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舒适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舒适度:内容包括置管期出现的不适如穿刺侧肢体僵硬、穿刺点疼痛、紧张、肌肉疼痛、麻木、焦虑、恐惧、失眠等10个问题,总分10分。严重不舒适8~10分,中度不舒适 5~7分,轻微不舒适1~4分。
1.6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均用双侧检验,统计前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测,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用百分数表示,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对比 观察组导管堵塞、静脉炎、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更低,穿刺成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舒适度对比 观察组轻中度不舒适的例数更多,但重度不舒适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随着当今医学模式的巨大转变,人们对服务质量需求的提高,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不再仅局限于躯体症状的改善。由于肿瘤疾病的特殊性,且PICC治疗属于侵袭性操作,令肿瘤患者受到心理及生理的双重压力,不利于病情康复。近年来医患纠纷发生率呈抬高趋势,资料表明其中相当一部分比例与护理质量密切相关。有学者对住院患者进行有关舒适护理需求度的调查问卷,发现更多的患者乐于接受舒适护理模式,并表示会因此更愿意配合治疗[4]。舒适护理模式起源于台湾,是萧丰富医师结合临床患者的需求和护理特点创立的,帮助患者在生理、心理上均达到最舒畅的状态行之有效的的护理模式,巧妙地将人性化护理与日常护理相结合,受到了患者的普遍好评[5]。
本研究将我院门诊行PICC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模式,结果显示,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舒适率比较:观察组轻中度不适的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重度不适感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却更低,与沈峰平[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均证实了舒适护理模式的优势。本研究立足临床,对于术后并发症情况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进行探讨,研究指标更全面,数据更为翔实,具有一定的临床及科研价值。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舒适护理具有全程干预,更具个性化的创造性的特点,护理工作不再仅停留于技术层面,患者在心理上、生理上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感受逐渐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弥补了传统护理模式的不足[7]。PICC多用于辅助化疗病人的临床治疗,大多患者由于化疗、手术创伤等因素使机体体力降低,且PICC换药所需时间较长,期间患者易出现乏力不是等症状。同时,由于患者在操作过程中不得不在较长时间里保持一个固定姿势而感到牵涉痛。笔者发现,患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不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接头机翼处皮肤易破损、撕贴膜时感到疼痛、活动过程牵拉感等,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不适主诉,从而改善其舒适度。PICC的应用患者的治疗带来诸多益处,但置管期间如何维护,并发症如何处理等问题给病人带来困惑而产生焦虑与紧张。在舒适护理过程中笔者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安排PICC专业护士及专家,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为了更好地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研究实施首诊负责制,接诊护士态度和蔼,尊重患者,全程负责患者。主动询问患者在维护过程中的疑虑及困惑,对于情绪焦虑的患者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拉近与患者的距离,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为了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往返,笔者根据患者及家属时间情况,安排合理的就医流程,最大程度方便了患者。上述经优化的舒适护理方法,以人为本,从各细节入手,令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均处于舒适的状态,改善了焦虑情绪,使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令操作更顺利,在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同时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综上,笔者认为舒适护理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护患和谐,值得推广。但我国护理教育起步较晚,护理人员梯队结构不合理,因此为了保障研究的顺利进行,研究前应对医务人员的统一培训。
参考文献
[1]李少丽,冯国琴.舒适护理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2):1345-1347.
[2]黄心茹,余春燕,江桂素.PICC维护规范化管理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6):1070-1071.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80.
[4]杨宏.舒适护理模式在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61-62.
[5]戴萍,赵莺柳,钟丽杰,等.舒适护理在行PICC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2):73.
[6]沈峰平,钱火红,朱秀平.舒适护理在门诊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病人中的应用[J].2014,12(28):2650-2652.
[7]李雨思,奚玉向.舒适护理在PICC置管患者中应用31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 5(5):205-206.
外周静脉化疗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39例患者, 男29例, 女10例;年龄29~78岁;病程2个月~2年。其中置管于贵要静脉21例, 头静脉7例, 肘正中静脉11例。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6G PICC导管, 导管分45cm和70cm 2种。维持时间为15~160d, 平均55d。置管成功率为98%。
2 护理要点
2.1 置管前心理护理
置管手术前向患者耐心讲解置管的必要性、目的、操作过程, 同时告知术中和术后不仅无痛苦, 而且较一般的外周静脉给药具有活动方便、生活质量好等优越性。使患者认识到PICC置管不影响日常生活, 而且可避免输入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性药物对血管的损害。获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消除患者的后顾之忧再行置管, 并嘱患者置管侧手臂尽量减少活动。
2.2 置管术中的配合
(1) 置管术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有PICC专业技术培训资格证书的专业护士进行操作。 (2) 请病房内患者家属及无关人员离开, 减少人员流动, 防止感染。 (3) 患者取平卧位, 手臂外展90°, 测量置入导管所需长度。常规消毒皮肤, 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10~15cm, 铺无菌巾。取利多卡因2ml予穿刺部位局部麻醉。行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 穿刺针刺入血管后, 撤去针芯并通过穿刺鞘送入导管至所需位置, 撤除导管内的导丝, 抽回血, 确定在血管内后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 导管尾端连接可来福接头, 3M敷料贴进行固定。
2.3 置管后护理
(1) 置管完毕, 需记录所用导管名称、置管长度、置管中患者情况、穿刺局部出血情况等。 (2) 带患者拍X线片以确定导管位置。 (3) 置管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观察并及时反馈信息,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携带PICC导管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 平时不限制手臂活动, 可以进行适当的家务劳动和锻炼, 但应避免置管侧手臂提过重的物品, 也不要用此手臂做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2]。 (4) 注重导管护理。穿刺后24h更换3M敷料贴, 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痛等不良反应, 保持局部干燥。如穿刺点有红、肿、痛等不适, 每天更换3M敷料贴, 局部予对症处理;穿刺局部无红、肿、热、痛等不适则每3天更换3M敷料贴1次, 每周更换肝素帽。每天输液前予生理盐水10ml冲管, 输液毕予生理盐水20ml封管[3]。治疗间歇期每7天冲洗导管1次及更换3M敷料贴。
3 体 会
PICC置管术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无痛性治疗途径, 对保证患者配合治疗, 完成化疗起积极作用。肿瘤患者由于疾病和心理学方面的因素, 大多数营养不良, 外周浅表静脉质量普遍较差, 而且肿瘤放、化疗对血管损伤巨大, 致部分患者静脉穿刺困难。这些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 在静脉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药液外渗、外漏及静脉炎等并发症。PICC置管操作安全, 穿刺成功率高, 留置时间长。应用PICC置管化疗后, 因其导管远端达上腔静脉, 血管较粗, 血流充分, 化疗药物通过PICC导管注入血管后迅速被稀释, 从而降低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 避免了药物引起的外周浅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 减轻患者长期输液反复穿刺的痛苦, 保证了整个化疗周期的实施及各种营养物质的供给,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何恒霞, 刘秀红, 薛波, 等.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长度的研究与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3) :44-45.
[2]邢红, 贾云.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的临床护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52.
外周静脉化疗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PICC堵管患者中, 男18例, 女31例, 年龄32~75岁, 平均57.5岁。乳腺癌16例, 肺癌19例, 胃癌14例, 直肠癌7例, 淋巴癌4例。置管时间为30~105 d, 平均置管时间为49 d。
2 护理
2.1 置管前准备
着装整齐, 按洗手规范洗手, 戴口罩。熟悉所用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患者要理解操作目的, 缓解紧张情绪, 排空大小便。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准备用物:治疗盘内盛药液、皮肤消毒剂、棉签、压脉带、小枕、无菌手套、输液器、敷贴、剪刀、弯盘、输液卡、笔、静脉导管针1套、肝素帽1个、输液架。仔细检查各种用物是否在灭菌有效期内, 包装是否完整, 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检查导管质量。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导管针, 按静脉输液法准备液体与配药。
2.2 PICC并发症及护理
2.2.1 机械性静脉炎护理
选择是否合适、导管尖端的位置放置, 机械性静脉炎表现为穿刺侧手臂红肿、温度升高、疼痛和功能障碍。PICC置管要求护士有良好的静脉穿刺技术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院最好有PICC置管的专责护士。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接触PICC套件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手套上的滑石粉, 置管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送管匀速。如有超声引导穿刺, 可选择在上臂留置PICC导管以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护士要向患者说明置管后三天应限制上肢用力和肘关节伸屈活动, 嘱患者可行前臂的内旋和外旋活动及手部活动。置管12 h后, 在透明贴膜以上至肩部给予局部湿热敷, 3~4次/d。20 min/次, 一般持续5 d。湿热敷时要按压穿刺点, 以免穿刺点出血。
2.2.2 渗血与血肿
渗血与血肿的原因为穿刺不当、选择静脉不当、反复穿刺、穿刺点按压时间太短或活动过度以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处理方法为避免过度活动、加压包扎等, 穿刺时在皮下潜行一段再进静脉会减少局部渗血。
2.2.3 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与患者体位不当、血管畸形、中心静脉压增高、在头静脉穿刺有关。置管后必须常规做影像学检查, 如发现导管异位可在X线透视下调整, 且注意无菌操作。
2.2.4 感染
置管要求护士有良好的静脉穿刺技术和执行无菌操作能力。穿刺包和敷贴更换包要统一化, 进行换药、换贴膜等维护操作时要经专科护理技术人员完成。穿刺点局部感染, 可在局部涂抗生素软膏, 每天换药。怀疑有导管相关性感染时, 从导管中抽血培养, 必要时拔除导管并做细菌培养和药敏, 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2.2.5 导管脱出
妥善固定导管, 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S”形或弧形固定, 贴膜翘起、脱落及时更换, 在更换敷料时应注意由下而上揭开敷料[2]。导管脱出3 cm以上, 则需在X线下重新定位导管位置后, 方可使用导管。
2.2.6 皮肤过敏样反应
敏感性皮肤常对消毒剂、固定材料出现过敏样反应, 选择适合患者皮肤的消毒剂、皮肤固定材料, 如手术敷贴、脱敏胶布, 必要时针眼处可用无菌纱布, 绷带外固定, 每天更换敷料。
2.2.7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主要是冲管、封管方法不正确, 没有定期冲管所致, 出现导管堵塞, 处理办法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尿激酶进行导管内溶栓, 使导管再通畅。
2.2.8 静脉血栓
表现为手臂的疼痛和肿胀。可通过B超、血管造影诊断, 血液D-二聚体增高也可作为参考指标。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致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表明, 肺癌患者及穿刺点感染为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导管直径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 3Fr以下的导管不易形成血栓, 置4Fr导管者发生率为1%, 在临床上应当尽可能选用细的导管。有临床症状患者治疗可全身溶栓或行介入取出血栓。
参考文献
[1]匡世芳.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应用及体会.基层医学论坛 (护理版) , 2010, 11 (14) :11.
外周静脉化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12月吉林省肿瘤医院收治乳腺癌患者73例。均为女性, 年龄34~72岁, 平均46岁。其中左侧乳腺癌34例, 右侧乳腺癌39例。上述乳腺癌患者均在健侧的肘窝处置入PICC导管, 其中贵要静脉37例, 头静脉20例, 肘正中静脉16例。置管时间在乳腺癌根治术的1周左右及第1次化疗之前, 手术之后的带管时间为4个月左右, 实施化疗4~5个疗程。
1.2 PICC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
目前, 临床上乳腺癌患者的辅助化疗、手术后的预防性及补救性化疗, 都需要经过静脉给药途径, 通常需要5周左右。很多化疗药物均为生物碱或化学制剂, 加之反复穿刺导致的机械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的刺激, 都可能会引发给药静脉或者邻近组织的坏死[2]。采用PICC置管可明显降低穿刺对乳腺癌患者所导致的并发症的出现, 并减轻患者的痛苦, 为患者的多疗程化疗提供了极大方便。此外, PICC置管的成功不仅是指穿刺置管成功, 还包括患者置管期间无并发症发生。
1.3 护理方法
1.3.1 置管前准备
(1) 心理护理:PICC置管前应该主动与患者交流, 了解患者性格特点及心理承受能力, 认真做PICC置管前的心理护理, 积极向患者讲解该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 以消除患者内心的顾虑,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3]。此外, 还可通过已经PICC化疗成功的乳腺癌患者进行现身说教, 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评估穿刺的血管条件:对于行PICC化疗的患者, 需要对其置管前的局部血管解剖分布情况进行筛选, 并根据评估结果, 考虑在盲塞法、超生引导下采用“直接法”或“间接法”实现PICC置管的个体化。
1.3.2 置管中护理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穿刺点, 这是置管成功的重要前提。通常选择乳腺癌患者的健侧的上肢浅静脉, 其中首选贵要静脉, 其次为头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穿侧点一般选择在肘窝部位, 一般情况下导管尖端应在上腔静脉下1/3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其次, 置管过程中应该特别强调无菌操作, 通常穿刺点的皮肤消毒可采用乙醇、碘酊等。医师和护理人员应该做好对无菌衣、无菌手套、口罩、帽子等的无菌防护, 还要对患者采取防护措施。置管成功后应立即采用0.9%氯化钠溶液、50~100U肝素钠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这对预防感染的发生及导管的移位、堵塞具有重要作用。
1.3.3 置管后护理
置管后的24h内, 护理人员应该每30min进行依次巡查, 及时观察患者的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漏, 并做好体温测定, 并及时更换无菌透明贴膜。置管后24h之后, 根据贴膜污染情况, 每周更换1~2次;每天都要做好导管的观察和记录, 观察患者穿刺点有无红肿、胀痛, 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做好体温测定。若出现有升高则可采用抗生素治疗, 而输入血液制品、脂肪乳等液体之后, 应该立即用20ml 0.9%氯化钠溶液冲管后再输入其他液体[4]。此外, 患者带管过程中, 要严密做好观察。若怀疑有置管异常情况发生, 应及时上报PICC治疗小组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2 结果
本组73例乳腺癌患者都顺利完成了化疗, 渗透性损伤、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基本为0。
3 小结
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手术治疗仍是首选治疗。然而在乳腺癌的手术前后往往需要辅助化疗或新辅助化疗, 传统上采用的长期静脉滴注化疗药物、反复进行浅静脉穿刺易导致外渗和血管破坏状况出现, 严重情况下还可能会引发局部组织的炎症及坏死, 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而采用PICC置管能够降低反复穿刺对乳腺癌患者所导致的局部出血等并发症出现。本研究对行PICC置管术的乳腺癌患者进行护理, 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因此加强PICC置管术过程中的护理, 可有效避免反复穿刺造成的机械刺激和促进化疗的顺利进行, 故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12月吉林省肿瘤医院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的7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结果 73例乳腺癌患者都顺利完成了化疗, 渗透性损伤、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基本为零。结论 加强PICC置管的护理, 不仅能有效避免反复穿刺造成的机械刺激, 还可以促进化疗的顺利进行, 故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应用。
关键词:导管插入术, 外周,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乳腺肿瘤,护理
参考文献
[1] 穆玉霞.1例乳腺癌病人超声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5) :146.
[2] 伍淑文.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2, 4 (2) :112.
[3] 单丽霞.乳腺癌患者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循证护理[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1, 14 (6) :652.
外周静脉化疗 篇8
1 操作方法
1.1 术前准备
物品准备:PICC穿刺包, 包括 (撕裂套管针、导管含导丝及导丝锁、洞巾、方巾、5ml注射器、皮肤消毒剂、敷料、胶布、止血带、纸尺、纱布、剪刀、镊子、2副手套、可来福帽) 。患者准备:采用取平卧位, 手臂外展呈90°角。
1.2 血管选择
贵要静脉:选择直、短、静脉瓣较少的静脉穿刺。因90%的PICC放置于贵要静脉, 是首先考虑的穿刺静脉。长度的测量与估计: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左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隙。穿刺点定位:在肘窝下2横指、贵要静脉处进针。
1.3 操作步骤
1.3.1 做好解释工作, 使患者放松, 以确保穿刺时血管的最佳状态。
1.3.2 常规消毒皮肤直径为10cm。
1.3.3 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持穿刺针, 穿刺时针与皮肤呈20°, 在血管上方直刺血管, 见回血降低角度再进少许, 压迫导管尖端上方1cm处之血管, 退出针芯送导管至预计长度, 导管外翼夹住导管紧贴皮肤, 用透明贴膜覆盖固定。
1.3.4 如有少量渗血, 用弹簧绷带包扎插管处。
1.3.5 连接输液装置或用可来福帽封管 (为正压封管帽) 。
2 护理观察及记录
2.1 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工作, 做好解释工作。
2.2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2.3 正确封管。用可来福帽封管抽0.9%生理盐水0.5~1ml, 针筒顺时针扭转90°即可注入, 注入后逆时针旋转90°退出即可。
2.4 穿刺后第1个24h更换敷料, 以后每周按常规更换敷料3次, 揭去敷料时应顺着导管的方向往上撕, 以免将导管拔出。
2.5 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穿刺的日期、时间、部位、穿刺导管深度、每天导管留置情况、有无红肿热痛现象及患者主诉、记录化疗药物的名称。所有静脉化疗药物都可由此注入。
3 讨 论
抗癌药物多为化学制剂或生物制剂, 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各阶段, 影响蛋白质和DNA的合成, 使血管内上皮细胞坏死, 而大剂量的药物综合化疗的应用及反复多次静脉穿刺, 易损伤血管, 直接造成机械性静脉炎, 同时由于药物的高浓度所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 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痛苦。运用PICC有效地避免了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机械损伤和静脉炎的发生及药物的渗漏现象[1]。
PICC穿刺方法的优点: (1) PICC的穿刺置管无需麻醉, 就如同外周静脉穿刺一样, 是在可见的血管穿刺, 成功率高, 而导管质地柔软, 不影响患者活动, 使患者感觉较舒适。 (2) 与颈内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股静脉穿刺比较, PICC操作方便、易于掌握、不是盲穿而是直视, 护士可独立完成。有效降低了护理人员因反复穿刺产生的无效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3) 置留时间长, 头皮针留4~6h、留置针留3~5d, 颈内静脉管3~6周, 而PICC管可留4周或1年以上。不仅减低了患者经济负担同时又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4) 减少了患者恶心、呕吐的现象及白细胞下降的程度。因为药物由上腔静脉直接进入心脏, 减短了在静脉中停留的时间, 直接进行血液循环而代谢排泄, 减少了对外周静脉血管的刺激, 使不良反应得以降低[2]。 (5) PICC同时配用可来福帽封管避免了导管的堵塞及血栓的形成。因为可来福管封管为正压封管, 导管内压力大于血管内压力, 使血细胞不易在管口集聚形成栓子, 所以输液非常通畅。 (6) PICC穿刺创伤小、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 长期使用符合肿瘤患者多次化疗的需要, 在提高疗效、减轻痛苦、降低费用方面为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
总之,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优点较多, 可减轻患者痛苦, 减少静脉炎及不可避免的血栓形成,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惠兰.肿瘤护理学[J].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497-498.
外周静脉化疗 篇9
[关键词]护生 静脉留置针 培训 临床考核
[作者简介]杨桂芝(1955- ),女,河北青龙人,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护理学。(广西柳州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卫生厅立项科研课题《外周静脉留置针操作考核模式的研究》的成果之一。(合同号:Z20052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122-02
外周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因其操作简便,保留时间长,能减少病人多次穿刺所致的痛苦,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而被临床广泛应用。① 我们在广西各级医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县级以上的医院都在使用静脉留置针,它已成为临床常用技能操作之一,临床亟需掌握此门技术的人才。因此,我们在护理教学中对护生增加了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教学和培训,使护生在校时就能掌握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们在03级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随机抽取了71名护生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技能培训,作为试验组;另抽70名护生没有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培训,作为对照组。两组护生均为女生,是当年高考统招录取的三年制护生,入校时成绩无明显差异,入校后所学课程均一致,都同时在二三甲医院实习,具有可比性,实验观察前护理技能操作总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二)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习前不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培训,只进行了一般的基训;试验组实习前由基础护理教研室教师指导进行了一周外周静脉留置针培训。在培训护生时要求重点掌握严格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在送管、封管、冲管难点上重点加强培训。
1.留置针型号的选择。教会护生选择留置针,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选用留置针细、短为宜,因相对细小的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摩擦及血管内壁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四肢皮下代偿扩张微小静脉穿刺时选用普通式或头皮式套管针;腹壁、关节等部位穿刺时选择头皮式套管针。
2.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静脉留置针相对普通静脉穿刺针具有管径粗、对局部皮肤破坏性大的缺点。保留时间长、无菌操作不严格是造成静脉炎的一个直接原因。所以要求比普通静脉穿刺更为严格的无菌操作。碘酒、酒精消毒范围要大于敷料面积,套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穿刺处每天更换1次敷料,也可用无菌胶贴隔日更换1次,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同时要求护生要对病人加强健康教育,根据病人文化程度进行针对性指导,保证病人的安全,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
3.进针角度与速度。要求护生掌握进针角度,一般认为四肢浅静脉以15°~30°角为宜。缓慢直刺血管,回血后压低角度再进少许;② 头皮静脉穿刺时,以10°~25°角,对准血管缓慢进针,回血后降低角度呈10°~15°角,再进0.1~0.2cm。行皮下代偿扩张微小静脉穿刺时,一般进针角度为5°~10°角,用力要轻,见回血后即停止进针,或稍进0.1cm,以免刺破血管。
4.送管手法。送管是穿刺成功的保证,进针后见有回血时降低穿刺角度,将留置针继续沿血管前行0.1~0.2cm,右手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此时为送外套管的最佳时机,切忌见到回血立即送管。送管时固定针芯的右手将针尾稍抬起,左手拇指与食指在外套管柄的上方左右两侧沿针芯将套管全部推入静脉,此方法减少了左手持外套管一侧贴皮肤送管时的阻力。③
5.退针芯手法。套管送入血管后,松开止血带,退针芯。退针芯时为防止血液外溢,采取按压留置针外套管口顶端,使血管壁紧贴外套管口,有效封闭了血液外溢通路,避免血液外溢及减少机械压迫性疼痛。④
6.封管方法的正确使用。封管是留置成功的关键,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减少护理工作量,防止置管并发症的发生。采用相同的封管液,但封管方法不同,效果有明显差异。只将针头斜面进入套管针内均匀推注封管液,则不会引起负压封管,使留置时间延长。⑤ 缓慢推注封管液,并慢慢拔出注射针头,使血管内压力和留置针内压力趋于平衡,封管液充满留置针内,防止回血现象发生,起到抗凝作用,避免了堵管的发生。
7.掌握冲管技术。第二天为病人输液前必须先进行冲管,缓慢推注封管液,并慢慢拔出注射针头,然后再接上输液套管,保持液体的通畅,调节滴数。
8.仿真情境模拟考核。护生经过培训后,实习前用仿真护理人模型,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情境模拟考核,用学校制定的外周静脉留置针考核评分标准,对每一位护生进行教学考核,了解护生掌握留置针的情况。
(三)临床真人床边操作考核
护生在医院实习即将结束前,请各医院护理部协作用我校制定的统一外周静脉留置针考核评分标准,对两组护生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临床真人床边操作考核。
(四)评价标准
外周静脉留置针临床考核评价标准是:考核成绩91分以上为优良(包括91分),75~90分为一般。
二、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在校经外周静脉留置针技能培训的试验组护生,临床考核优良率达84.51%,对照组为51.43%,试验组优良率明显高于未经培训的对照组护生;一般率试验组只占15.49%,而对照组占48.57%,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通过对两组护生临床考核结果进行对比,说明在校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技能培训是有效的。
三、讨论
1.通过培训提高护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往护生在校没有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的培训,都是进入临床后由医院再进行培训,医院要花费较大的人力和财力来培训护生。现通过在校培训,让护生全面掌握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相关知识,使外周静脉穿刺损伤小、一次成功率高、出血少、病人痛苦减少,更好地解决了临床实际问题,同时为医院临床护理节省了培训时间和经济开支,以便医院有更多时间进行护理人员再教育培训,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素质。
2.通过培训提高护生的动手能力及应急能力。在校进行护生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技能培训、仿真情境模拟考核,在增强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护生动手能力及应急能力,并培养了自信、沉稳、敏捷的素质,使之成为临床“实用型高级护理人才”,护生实习结束后走向临床能尽快胜任临床护理工作,缩短了临床适应的时间,⑥ 使护生在工作中信心增加,工作效率提高,独立工作及应变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水平全面提高,易被病人接纳。
3.进行护生外周静脉留置针的培训,创建一套完整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操作考核模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考核模式是建立新的护理管理及教学模式的保证。通过培训,我们对原有外周静脉留置针的考核标准进行规范和细化,使之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应用于护理教学、培训、考核及临床护士业务考核、护理技能操作比赛之中,作为评价标准。这样的操作考核模式具有教学及临床价值,便于推广应用。
四、小结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个称职的护士不仅要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更要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实践。因此,护生在校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的培训、仿真情境模拟考核,最后经临床真人实践考核与评价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从临床对两组护生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的考核结果可以看出,护生在校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的培训是可行的,也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护生在校进行静脉留置针培训及临床实习进行静脉留置针的考核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准备在护理专业中,全面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的培训,结合临床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护生进行静脉留置针操作的培训,通过严格地按照静脉留置针操作考核程序进行培训,使护生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及护理技巧,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就能掌握这一难度较高的护理技能操作,从而提高护生的职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水平,缩短临床适应期,为临床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达到护理教学和临床护理“零距离”,为医院临床护理节省了时间、经济和人力资源,增加了临床护理对护理人员进行再教育的机会,为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提供了一个平台。
[注释]
①沈群芳.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与静脉炎发生关系的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03(6):459.
②唐荣珍.退出留置针芯避免血液外流方法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0 (6):37.
③陈明.静脉留置针在SICU病人输液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9(5):6.
④唐荣珍.退出留置针芯避免血液外流方法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0 (6):38.
⑤张家荣,李翠芳,吕义荣,等.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7):439.
外周静脉化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种限中文。
1.1.2 研究对象采用VPA、PICC作为化疗给药途径。
1.1.3干预措施化疗给药途径采用VPA或者PICC。
1.1.4结局指标首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CNKI、Wan Fang Data和VIP等数据库,纳入相关试验,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5月1日。检索词包括“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等。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方法学质量评价
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原始资料。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中的评估工具进行的评估。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36篇文献,经筛选后纳入6个RCT[2,3,4,5,6,7]。共594例患者,VPA组296例,PICC组298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仅有1项研究[6]描述了随机分组方法。所有研究均没有报道盲法及分配隐藏等。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见表2。
2.3 系统评价结果
2.3.1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共纳入4个研究[2,3,5,6]。
郭锦全[2]报道,VPA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5.7%,高于PICC组77.0%。何越等[3]报道,VPA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7.1%,低于PICC组93.5%。周小芸等[5]报道,VP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低于PICC组,分别为90.0%和93.3%。郅丽等[6]报道,VP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低于PICC组,分别为81.6%和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
2.3.2 置管操作时间仅纳入1个研究。
郅丽等[6]报道,PICC组置管操作时间为(17.22±0.88)min,显著短于VPA组的(20.14±2.68)min(P=0.001)。
2.3.3 置管留置时间共纳入3个研究[4,5,6]。
黄萍等[4]报道VPA组置管留置时间(371±57)d,显著高于PICC组(275±37)d。周小芸等[5]报道VPA组置管留置时间(925.08±567.34)d,显著高于PICC组(207.43±112.28)d。郅丽等[6]报告,VPA组置管留置时间(143±15)d,显著高于PICC组(82±22)d。因此,VPA置管留管时间显著比PICC长。
2.3.4置管并发症6项研究[2,3,4,5,6,7]均报道了并发症发生率。5项研究表明PICC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VPA。仅有一项研究得出相反结论,研究[6]指出VPA组并发症显著高于PICC组,分别为26.15%和3.08%。
3 讨论
PICC与VPA导管均采用医用高级硅胶材料,具有柔软性好、生物相容性高、不会损伤血管内膜、无任何刺激等优点[8,9]。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有效降低静脉炎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并有效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10]。基于郭锦全[2]、何越、周小芸、郅丽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VPA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PICC相似,前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约为81.6%~90.0%,后者为77.0%~93.8%。然而前者置管时间长,置管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更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患者同意基础上,可酌情优先考虑VPA,特别是长时间大剂量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但总体来说,由于双盲、分配隐藏、意向治疗分析等研究设计方法难以在护理研究中实现,加之各实验的研究对象、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目前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数量较少,因此尚不能有效证明VPA与PICC孰优孰劣。
4 结语
基于目前的研究,VPA的临床优势略胜一筹。但如何更科学选择VPA还是PICC,有待更多设计严格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谢艳丽,焦俊琴.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规范化管理记录表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7):506-508.
[2]郭锦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乳腺癌化疗时的应用对比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1.
[3]何越,孙艳萍,李宁,等.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应用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效果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1001-1003.
[4]黄萍,黄丽云,张瑞燕.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889-1891.
[5]周小芸,方勇,赵林芳,等.植入式输液港与PICC管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比较[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11(2):180-182.
[6]郅丽,高铭云,黄小珍,等.超声实时引导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肿瘤患者应用的比较[J].广西医学,2014,36(5):694-695.
[7]姜玮.不同静脉输液方式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13):1605-1607.
[8]罗祎,石磊,江智霞,等.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2):1681-1685.
[9]饶南燕,金亮,陈丽莉,等.乳腺癌患者皮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安全性及并发症相关因素:单中心2185例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5,30(11):889-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