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维持

2024-10-14

静脉维持(精选8篇)

静脉维持 篇1

护理安全管理在护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我科除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求各级护士严格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以外, 还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缺陷, 设法改进, 确保护理安全。我科收治的对象多是急诊患者, 病种复杂多样, 病情急重。在治疗用药中经常有各类药物静脉输液维持以保证有效的血药浓度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如脑出血患者需用止血药静脉输液维持;心绞痛患者需用硝酸甘油静脉输液维持;鼠药中毒患者需用维生素K1静脉输液维持等。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有低年资缺少经验的护士及进修、实习护士误拔针的现象, 而造成护理差错。针对这一现象, 我科采取了以下的护理对策, 收取了良好的效果。

1 我科自制了一种白底印有红色“维持通道”字样的不粘胶安全标识

每张长约3cm, 宽约1cm。应用于有静脉输液维持通道的患者。具体方法:在静脉输液用物准备时另加备用两张此种安全标识, 待完成维持通道穿刺后, 将一张“维持通道”标识粘贴于固定针头的胶贴上, 标识醒目, 提醒护士注意保留此输液通道, 勿擅自拔针。将另一张“维持通道”标识粘贴于倒置输液瓶瓶签的右下角, 能有效防止双通道以上输液过程中续接错加瓶的现象。以后每续接一瓶输液, 均在相同位置粘贴上这种安全标识。

2 加强护士培训, 提高整体素质

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观察者, 在整个过程中处于第一线[1], 其中包括进修护士、实习护士。所以在工作中需注意培养护士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审慎慎独精神, 牢固安全防范的意识。定期组织学习各项护理制度。并督促严格按要求执行三查七对、交接班等核心制度在用药过程中的落实。还通过业务学习、理论技术考核、晨会提问等多种形式要求护士掌握我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治疗及护理。掌握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及配置方法。并在输液过程中按时间分段增设输液巡回班次, 要求护士按分级护理要求下病房巡视患者输液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3 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用药知识的宣教

护士除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以外, 在给患者用药前、中、后均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其所用药物的主要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讲解静脉维持用药的必要性,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及配合, 用药过程中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 并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杜绝用药差错, 确保用药安全。

4 小结

实践证明, 我科经过以上各项护理对策的落实, 能有效地杜绝了静脉输液维持通道误拔针的现象, 保证了治疗的需求, 同时也避免了类似护理差错的发生, 确保了临床用药安全, 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白月玲, 马双莲.护士临床用药中的安全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 2006, 6 (4) :14-16.

静脉维持 篇2

【关键词】早期护理;常规护理;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78-02

引言:

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血液透析成为临床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技术,血液透析的目的是替代肾衰竭所丢失的部分功能。血液透析所针对的对象就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最常见的就是尿毒症患者[1]。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着重点就是对血

管通路的有效维护,就目前来看血透析理想的血管通路为动静脉瘘,但是由于血透无法取代肾脏复杂的代谢和内分泌功能,所以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极高,也使得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丧失[2]。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早期的有效护理干预,是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的主要内容[3-4].本文就早期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与常规护理应用效果进行对比,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的维持性血透患者,总计90例,均为2012年10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治疗的。包含女性患者25例,男性患者65例;患者年龄在17到75岁之间,年龄中位数是50.0岁;患者病症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以及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等。按照临床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护理与参照两个组别,进行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临床对比价值,P>0.05。

1.2护理方法

90例患者建立通路方式,均为内瘘血管。在此基础上,45例参照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即患者接受透析过程中的观察记录以及对症处理等等。护理组与此同时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首先,入院时护理

当患者入院后,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身体情况有相对健全的了解,并构建病例档案,然后告知患者血透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问题。同时,为了建立患者血透的信心,要为期进行成功病症示范举例,并与患者之间建立有效沟通平台。

其次, 内瘘的护理

首先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及家属告知内瘘概念以及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重要性,以此调动患者的依从性认识。开始使用内瘘时一定要教会患者对自身内瘘的保护:告知患者瘘侧肢体忽受压,不能在瘘侧肢体采血、输血、输液、测血压等;透析后针眼出血局部壓迫止血时时间不宜过长,压迫不宜过重,以不出血而感到搏动或震颤为宜;教会患者自己监测内瘘是否通畅。护士穿刺方法正确,首选绳梯法,其次纽扣法,切忌定点法。在穿刺之前要先获得患者的同意,并尽量能够一次穿刺成功。

再次,血栓护理

血透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血栓,其与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以及血管弹性等问题相关,所以要求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内瘘吻合状态进行检测,然后结合患者的情况以及医嘱用药(抗凝药物),并告知患者血栓的具体形成情况。一旦摸不到内瘘震颤或听不到血管杂音立即到医院就诊,患者发生腹泻、饮食障碍等,应及时补液,避免低血压问题。

最后,出血、感染护理

内瘘术后静脉逐渐向动脉硬化转变,所以血管内压力骤增,所以操作的不合理,就会出现出血问题。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将这些可能发生的问题考虑在内,并对患者的穿刺以及进针处理加以注意,避免定点穿刺。同时,大部分的血透患者其均存在明显的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情况,是感染的高危人群。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处理,并做好营养调节,避免在皮肤破损处进行穿刺,降低感染发生几率。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表示,行t检验。当P<0.05,则说明两组对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内瘘闭塞率、动脉瘤样扩张率对比

9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均得到临床治疗效果。但是从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内瘘闭塞率、动脉瘤样扩张率情况进行统计,护理组在实施了早期护理干预后,其护理前后指标变化具有明显差异(P<0.05),且护理组护理后的效果更加优于参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1.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情况进行统计,护理组健康指数(13.25±2.10)分,情感指数(56.50±7.55)分,心理指数(8.90±1.50)分,满意度(7.80±2.55)分;参照组2健康指数(6.65±2.05)分,情感指数(30.35±6.65)分,心理指数(4.30±1.31)分,满意度(5.05±2.75)分。各项指标,护理组均具有优势,P<0.05。

2.2 并发症对比

两组维持性血透患者,均发生了临床并发症情况,详细数据结果见下表2。经统计学比较,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挽救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办法,效果显著,但是透析关键在于血管通路的维护,一个环节上的疏失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需要及早实施护理,才能降低并发症问题[5]。

本次实验研究,护理组实施了早期护理干预,从患者入院开始就进行全面性的护理干预,告诉患者血透的相关因素,并进行成功范例举证,以增强患者对于透析治疗的配合度和信心。同时,从血栓预防、心理护理、出血护理、感染护理以及内瘘护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防控,不但建立了护士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良好关系,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维持性血透引发的并发症几率。从表1结果来看,护理组护理后内瘘闭塞率、动脉瘤样扩张率情况好于参照组,P<0.05。表2,护理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参照组为33.3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可比性(P<0.05)。

结语:

早期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内瘘发生几率,对于提高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小权.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1):83-84.

[2]沈雪美.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1):87-88.

[3]吴晓英,黄静.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96-99.

[4]王勇.早期护理干预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价值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7):173-174.

静脉维持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血液透析中心正规行血液透析的患者 (每周血液透析2~3次) 30例进行栓塞情况调查。患者的基本情况见表1。

患者的原发病为慢性肾炎4例, 糖尿病4例, 痛风3例, 高血压3例, 不明原因16例。

动静脉瘘栓塞的诊断标准为:患者动静脉瘘杂音和震颤消失, 体检血管呈条索状或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动静脉瘘内血栓形成[2]。所有患者均采用徳朗B-14P聚醚砜膜透析器, 透析液为碳酸氢盐, 流速500 m L/min, 抗凝药物采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血流量200~250 m L/min。采用定点方式进行动静脉瘘穿刺。

1.2 研究方法

患者的一般资料 (年龄, 性别, 原发病, 病程) , 动静脉瘘栓塞后的治疗情况, 在发现內瘘栓塞后, 尽早时间内进行溶栓治疗, 溶栓失败行显微手术下取栓, 取栓失败行动静脉瘘再造。

2 结果

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30例患者共发生动静脉瘘栓塞17人次, 一般在24 h内发现。患者经超声诊断明确后, 无高危出血倾向, 即进行溶栓治疗。选用尿激酶20万U/h的速度进行局部溶栓, 上部进行加压, 尿激酶总量为100万U, 边治疗边观察内瘘通畅情况, 并监测出凝血时间, 24 h后检查血管情况, 溶栓失败后行显微外科手术下取栓, 取栓失败行动静脉瘘再造术。其中溶栓成功5人次, 取栓成功7人次, 动静脉瘘再造5人次。其中有1例患者反复栓塞3次, 溶栓成功2次, 取栓成功1次。

3 讨论

3.1 动静脉瘘栓塞的原因

本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的栓塞发生率3年为56.7%, 发生比例较高。早期原因为所选血管条件较差, 如静脉太细, 静脉炎, 动脉硬化, 糖尿病血管病变;手术技术因素。晚期原因为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内膜, 压迫止血不当, 吻合口部分形成漩涡易形成血栓, 平时血压低, 血容量不足, 超滤过多, 流经吻合口的血液流速缓慢, 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同时过度脱水导致了低血流量, 增加了血液黏度, 促进了血栓的发生[3]。

3.2 动静脉瘘栓塞治疗分析

早期发现动静脉瘘栓塞并及时溶栓是再通的关键, 对患者的创伤最小。尿激酶通过血栓形成部位的动静脉血管内注入溶栓, 上部用压脉带进行适当加压, 每30 min松解5 min, 直到溶栓结束, 溶栓时严密观测出凝血时间。尿激酶溶栓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穿刺部位外周局部肿胀, 最致命的并发症为肺栓塞, 但肺栓塞比较罕见, 治疗中未发生过。有1例患者动静脉瘘反复栓塞3次, 2次溶栓再通, 1次取栓成功, 提示有栓塞史的患者发生再次栓塞的概率较高。糖尿病患者2例发生栓塞后, 溶栓及取栓均未成功, 进行动静脉瘘再造, 糖尿病患者内瘘栓塞与血管内膜损伤密切相关, 高血糖和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多加速动脉硬化, 管壁增厚, 导致血栓形成, 血管狭窄和闭塞[4]。

3.3 动静脉瘘的维护

平时教会患者判断动静脉瘘是否通畅, 每天对动静脉瘘进行耳听血管杂音或扪震颤音, 禁止在动静脉瘘侧肢体进行静脉注射, 输液, 抽血, 测血压, 提重物, 佩戴过紧饰物, 不能以手当枕头, 尽量穿宽松衣服。

3.4 预防栓塞

高凝及高危患者平时遵医嘱加服抗凝药物;对动静脉瘘穿刺部位清洗, 预防感染;使用喜辽妥进行局部按摩;坚持每天做健瘘操;穿刺部位压迫时间避免过长;控制透析期间体重的增加;避免过多超滤, 过多超滤使血黏度增加, 血压下降, 吻合口血流量减少, 易形成血栓。

动静脉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其维护十分重要, 一旦发生栓塞, 应尽早治疗, 以使患者的创伤减少到最小。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的维护是医患双方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何长民, 张训.肾脏替代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科技文献出版社, 1999:43-44.

[2]李彩凤, 许树根, 沈淑琼, 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 2013, 12 (2) :78-81.

[3]张智敏, 程圣英, 张五星, 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情况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 2007, 6 (6) :312-313.

静脉维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于2014 年4 月—2015 年10 月收治的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64 例为对象。 所有患者均出现静脉导管功能不全。 按患者入院顺序号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 例。 研究组男23 例, 女9 例;年龄45~75 岁, 平均 (58.12±6.94) 岁;病程5~25 年, 平均 (12.3±6.4) 年。 对照组男21 例, 女11 例;年龄45~76岁, 平均 (57.39±7.15) 岁;病程5~26 年, 平均 (12.5±6.6) 年。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permcath带涤纶套 (CUFF) 双腔导管, 并采用Seldinfer置管。患者在利多卡因局麻后, 取胸锁乳突肌内缘与喉结水平线交点处为穿刺点。 股静脉置管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 cm、股动脉内侧出。 透析2~3 次/周, 3~4 h/次。

1.2.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净化护理, 不专门针对导管感染、纤维鞘形成进行预防性护理。 研究组采用预防护理干预措施。 主要内容有:① 留置导管使用的预防措施。 在透析前对导管动静脉接头有效消毒。 然后铺设无菌巾。 除去肝素帽后, 抽取肝素和血液2 m L丢弃。 接着回抽, 待两侧管道血流通畅后注入肝素并开始透析。 完成透析后, 在无菌条件下向导管动静脉端注射生理盐水10 m L, 加压冲洗。 观察管腔内是否还有残留血液。 如无残留血液, 适当向导管注入适量肝素封管, 夹闭管路, 移除注射器, 肝素帽封口。 为了预防感染,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 必须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进行无菌操作[2]。 ② 做好患者健康教育。 因多数患者血液净化后均选择居家康复, 而且患者普遍缺乏专业的医疗知识, 加大了感染的发生风险。 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风险意识, 增强自护能力。 在每次净化完成后, 向患者详细介绍居家康复的注意事项, 比如防水、防湿、防潮等;在无特殊情况下, 穿刺部位不宜接触其他物品, 以降低感染的发生风险。 在每次透析前, 均要详细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情况。 如有异常, 要立即处理, 并在完成相应处理后, 才行净化治疗。③ 溶栓护理。一般情况下, 可以使用阿司匹林预防感染。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合理运用阿司匹林的意义和价值, 并要求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监督, 提高患者的医嘱执行力。 发生导管感染者, 要立即进行溶栓治疗。④ 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保持血液透析室的干净、清洁。 要求患者注意个人卫生, 并结合个体情况适当开展运动, 改善饮食状况, 提高自身抵抗力。 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注重听取患者及家属的反馈, 并根据反馈情况, 合理调整血液净化方案。

1.3 观察指标

患者导管感染及纤维鞘的形成和再形成率, 感染、出血、导管皮下隧道扭转和导管打折等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行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导管感染及纤维鞘的形成和再形成率情况

研究组导管感染一次发生率为25.00% (8/32) , 纤维鞘一次发生率和再次发生率分别为31.25% (10/32) 、21.88% (7/32) ,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4.267、9.001、4.433, P<0.05) 。 见表1。

2.2 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0% (4/32) , 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4.38% (11/32) 。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4.267,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在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运用[3]。 从临床报道来看, 维持性血液透析除运用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药物中毒等治疗外, 还可以运用于诸如肝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难治性充血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4,5]。 此外, 在高钾血症、低钠血症等水电解质紊乱甚至牛皮癣等疾病治疗中也可以考虑采用维持性血液透析疗法[6]。对于接受维持性血液净化的肾脏疾病患者, 由于患者身体免疫力普遍较差, 而且还多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 加大了动静脉内瘘建立的难度, 容易发生导管感染和纤维鞘, 严重影响了患者治疗效果[7]。

近年来, 临床护理实践的发展肯定了预防护理的运用价值[8]。 该院依托预防护理理念, 积极探索在维持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预防护理, 有效的降低了患者导管感染发生率和纤维鞘发生率。 从本组资料来看, 研究组导管感染一次发生率为25.00% (8/32) , 纤维鞘一次发生率和再次发生率分别为31.25% (10/32) 、21.88% (7/32) ,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这说明预防护理能够控制患者导管感染发生和纤维鞘形成。 在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方面,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0% (4/32) , 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4.38% (11/32) 。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这进一步证实了预防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血液净化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从该研究结果来看, 与诸多文献结论一致[9,10]。 胡彩会等人[9]将60 例深静脉置管患者按入院顺序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观察组予以预防护理。 结果发现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仅为3.33%, 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吴梅然[11]等人的研究也表明, 相比于常规护理, 为维持性血液净化患者行预防护理具有更好的运用价值。 吴梅然等人指出预防护理兼有偱证护理的优势。 该院在预防护理实践中, 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过往护理实践等多种措施, 总结了导管感染和纤维鞘形成的原因, 并据此制定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李均平[12]则认为预防护理改变了传统护理完全由医护人员唱主角的模式, 充分动员患者及家属参与护理的积极性, 注重患者及家属个人专业医疗素养的提升, 也为取得良好效果奠定了基础。

总之, 对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的患者进行诊断导管导管感染及纤维鞘形成的预防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其能有效降低导管导管感染及纤维鞘的形成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病率, 提高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建平, 郑淑瑛, 瞿盈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导管感染形成的观察和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1, 2 (10) :167-168.

[2]山广宏, 隋红霞, 张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导管感染形成的观察和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19 (32) :3206-3207.

[3]李思.维持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与内皮功能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4]张松飞, 裘余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的优化护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 29 (4) :142-143.

[5]Izumi S, Muano T, Mori A, etal.Commoncarotid artery stiffness, cardiovascular functionand lipidmetabolism aftermeno pause[J].Life Sci, 2011, 78 (15) :1696-1701.

[6]Zhang Y, Li W, Yan T, et al.Early detection of lesions of dorsal artery of foot inp 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J].Technolog Med Sci, 2009, 29 (3) :387-390.

[7]Foley RN, Parfrey P S, Sarnak M J.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ronicrenal disease[J].J A m Soc Nephrol, 2010, 9 (12) :6-23.

[8]Malyszko J.Mechanism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chronic kidney disease[J].Clin Chim Acta, 2010, 411 (19/20) :1412-1420.

[9]胡彩会, 孟舒静, 陈贵琴.血液净化治疗中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23) :5687-5688.

[10]黄雯倩.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感染的预防和护理[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 15 (1) :88-89.

[11]吴梅然, 郭冬燕, 刘元元.血液净化深静脉置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6) :61-62.

静脉维持 篇5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护理

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是一种不可逆的慢性疾病,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代替方法, 它的问世及普及大大延长了尿毒症患者的生命[1]。临床上常见的血液透析方式主要有, 自体动静脉内瘘、外瘘、深静脉留置导管、直接穿刺等。而自体动-静脉内瘘因具有足够血流量, 并发症少, 可供长期反复使用等优点, 已经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安全且长久的血管通路, 是目前透析患者最理想的选择[2]。现将本院近3年来对43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43例, 男25例, 女18例, 年龄51~77岁, 平均 (63.9±12.8) 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 糖尿病性肾功能不全18例, 高血压性肾功能不全15例, 肾结石引起的肾功能不全8例, 慢性肾盂肾炎7例, 其他原因致慢性肾功能不全6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透析的诊断标准[2]。

1.2 治疗方法

患者采用的治疗方式均为动静脉吻合术, 且动静脉的吻合方式均为端端吻合, 采用缝合法作为该治疗方式的吻合方法。若患者需血液透析, 则将两根16号的穿刺针将内瘘血管穿刺, 结果使得血流方向为动脉血到透析器, 再从透析器经过静脉端重新流回体内。血液透析于患者手术结束后4~8周开始使用, 每周的使用次数最少为1次, 最多为3次, 每次4~4.5 h[3]。

1.3 动静脉内瘘护理措施

1.3.1 术前护理

(1) 内瘘的建立时机。对于老年慢性尿毒症患者, 由于其肾功能衰竭较为严重, 所以做内瘘的时间最好选在进行透析前的4~6周, 这样做的目的是患者的内瘘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成熟[3]。若遇到一些特殊或紧急的情况患者未做内瘘, 解决的方法一般是采用临时的血管, 进行透析。 (2) 心理干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因疾病的长期困扰, 难免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低落现象, 因此相关的医护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 让患者在做内瘘之前明确做内瘘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可以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安全性, 以此来帮助患者摆脱不良情绪, 从而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工作的开展[4]。 (3) 血管保护。在手术之前, 相关医护人员需要让患者时刻保持手术侧肢体皮肤的清洁和完整, 其目的在于可以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出现血管穿刺、注射等动作, 以免发生血管损伤, 加大手术难度, 同时也可以降低术后发生感染的风险。同时也应当让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与锻炼, 使手术侧的血管扩张, 利于实验的进行。

1.3.2 术后护理

(1) 一般护理。手术完成之后, 相关医护人员需要让患者穿袖口宽松的衣服, 术肢应维持在心脏水平以上, 同时要保证术肢的清洁。定期观察手术部位有无出血等情况, 防止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术侧手臂不能持重物或佩戴过紧的饰物, 同时注意不能进行血压的测量、穿刺抽血、输液等操作。 (2) 动静脉瘘管的护理。相关医护人员需检查患者瘘管的通畅度至少3次/d, 若遇紧急情况, 则立即通知医生, 及时处理。让患者学会自我监测内瘘吻合口有无震颤以及听诊血管杂音, 加强自护能力。 (3) 全身状态和凝血功能。术前应对患者心脏、肺脏、肝脏等重要脏器功能和循环血液动力状态进行充分评估, 检测血常规、凝血指标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患者应重视合理饮食, 从而改善自身的营养问题。一部分患者在必要时应当定期补充血浆和氨基酸等物质, 同时要控制患者水分的摄入。有条件的患者可以在每次血液透析结束后补充适量的左旋肉碱。同时患者需补充铁元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 维持Hb在110~120 g/L。

1.3.3 动静脉内瘘使用中的护理

(1) 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及进针方法。内瘘成熟往往需3~4周, 若在术后3个月内瘘尚未成熟, 则认为该手术未成功, 患者需要重新进行手术。在第1次使用内瘘时, 最好让技术好、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 严格无菌操作, 术前应充分了解内瘘方式、吻合的位置及血管的走向。动脉穿刺点一般在吻合口上5~6 cm, 静脉端应向心方向穿刺, 保持静脉回流通畅。穿刺两点应相距不少于8~10 cm, 针尖朝心脏方向穿刺[5]。 (2) 透析过程中的护。进行第1次透析穿刺的时候, 穿刺针的选择最好选择14号, 并且尽量不要使用压脉带。为了减少局部水肿的发生, 可以采用血管侧面进针的进针方法。透析时的流量应维持在低于200 ml/min。随着透析次数的增加, 透析时的流量亦可随之增加。在透析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同时要记录相关的临床指标如呼吸、脉搏、血压等。同时也要时刻注意针眼部位的情况, 观察有无渗血、血肿、针头脱落等情况。 (3) 透析后内瘘的护理。在透析完成之后, 最需要注意的即是内瘘的通畅情况。如果未正确处理, 针眼部位就有可能出现渗血、血肿等情况, 从而对下一次的透析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拔针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一定要在针完全拔出来之后方能止血, 否则针头有可能损伤血管内壁。压迫止血时要使用无菌纱布, 止血时间一般为15~30 min。若患者凝血时间延长或血压过高者, 可适当延长压迫时间[6]。

1.3.4 出院指导

让患者了解内瘘对其生命的重要性, 使患者在主观上重视并积极配合。内瘘术肢不可负重, 睡觉时不要压迫术肢, 可将软枕垫于术肢, 促进静脉血流, 以减轻肿胀程度;注意对内瘘术肢的保护, 避免碰撞, 防止受伤;衣袖要松大, 术肢避免佩带饰物;内瘘术肢不能量血压, 一切静脉治疗以及抽血;每日监测血压, 按时服用降压药, 防止高血压避免低血压的发生;保持内瘘术肢的清洁, 每天清洗局部, 预防感染;患者每日必须进行至少3次的动静脉瘘检查,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医护人员需让患者学会判断动静脉内瘘是否通畅的方法, 如发现震颤、杂音消失, 瘘管处有触痛, 内瘘可能堵塞, 立即热敷, 使之通畅, 并及时去医院就诊。适当活动造瘘侧手臂, 可手握橡皮健身球进行锻炼。

2 结果

43例患者只有3例原发病为糖尿病性肾功能不全患者, 血管条件差, 反复穿刺, 导致动静脉内瘘出现堵塞;2例原发病为高血压性肾功能不全患者, 因严重血管硬化而出现内瘘狭窄;其余38例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充盈良好, 搏动明显, 血流量达300~400 ml/min, 患者自我感觉良好, 透析效果满意, 未出现血流量不足等并发症。1年以上开放率为83.72% (36/43) , 2年以上开放率为74.42% (32/43) 。比相关文献报道的1年开放率为60%~70%, 2年开放率50%~65%高[7]。

3 结论

建立和维持一条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的先决条件, 这样才能获得充分的血液, 完成血液透析, 从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通过对4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总结出内瘘的保护应从术前的健康教育, 到术后的动静脉内瘘使用中的护理, 最后到出院指导。建立护患共同参与模式, 能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 从而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莉.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 2011, 9 (7) :1859-1861.

[2]王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8) :110-111.

[3]刘萍, 秦健.维持性血液透析35例动静脉内瘘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8) :91-92.

[4]赵艾青.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4) :92-93.

[5]钱文艳, 郑金微.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保护性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24) :2267-2268.

[6]葛兰君.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 :261-262.

静脉维持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8月—2010年7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病人56例, 男29例, 女27例;年龄18岁~76岁;原发病:糖尿病16例, 高血压性肾病15例, 慢性肾小球肾炎23例, 梗阻性肾病1例, 多囊肾1例;透析时间每周2次或3次;治疗前血红蛋白 (HGB) 均<80 g/L, 血清铁蛋白<300 ng/mL, 红细胞比容<25%。

1.2 方法

静脉注射的铁剂目前有蔗糖铁等, 主要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 故在首次使用之前进行过敏试验, 即给予病人初次剂量前必须做过敏试验, 即在首次使用时将100 mg蔗糖铁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输注15 min, 每分钟3滴~5滴, 然后观察30 min, 如无变态反应, 再将剩余量静脉输入。以后每次给予蔗糖铁100 m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中, 通过静脉输入人体, 每周2次或3次, 直至完成总预计补铁量为止。观察时间6周~8周, 取血化验静脉补铁前后的生化指标。

1.3 结果

本组病人在透析过程中静脉输注蔗糖铁, 未发生变态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病人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液学及铁指标变化情况见表1。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护士应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讲解有关铁剂治疗的相关知识、药物的药理作用及静脉补铁重要性, 解答病人疑问, 消除病人紧张情绪, 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 使治疗顺利进行。

2.2 输注过程中的观察

在静脉输注铁剂时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并注意有无气促、胸闷等不良反应。严密观察输液速度及进程, 液体输注完毕应及时关闭输液夹子, 严防空气进入体内。

2.3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

2.3.1 变态反应的观察

病人在静脉输注蔗糖铁时应做过敏试验, 如果没有变态反应才可正式应用, 且以后的治疗剂量可直接给予。静脉补铁可能发生急性不良反应, 表现为气促、低血压、胸痛、血管性水肿或荨麻疹。变态反应的发生率一般低于1%, 在既往有多种药物过敏史的病人中发生率高, 变态反应通常发生在用药后的5 min之内, 应用肾上腺素、苯海拉明或皮质激素后迅速缓解[3]。因此在初次给予试验量后观察15 min~60 min, 如无不良反应再将剩余的药物缓慢静脉滴入。注射的速度不超过1.0 mL/min。另外, 首次用药时不出现变态反应, 并不表示以后不发生变态反应, 因此在整个疗程均应对病人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

2.3.2 延迟反应

静脉用蔗糖铁还可能发生延迟反应, 表现为关节痛和肌痛。发生时延迟反应应立即通知医生, 调整铁剂的用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对铁储备应进行观察, 按时监测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清铁、铁蛋白等生化指标, 随时调整剂量, 避免补铁过量而带来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EPO产生的相对不足是慢性肾衰竭病人贫血的主要原因, 在应用EPO治疗时, 如果铁供给不足则会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相对无效, 特别是对于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 在透析过程中因为反复存在透析器和透析管路相关的失血和频繁取血化验生化指标, 因而血液透析病人要保持充足的铁储备是很困难的。而口服铁剂经常因引起胃肠道反应使病人难以坚持服药, 尿毒症病人肠道吸收功能下降以及某些药物 (如磷合剂、抗生素等) 发生反应, 影响吸收, 生物利用度差, 常难以满足透析病人对铁的需求[4]。因此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病人者静脉补充铁剂, 治疗贫血疗效明显, 护理人员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 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治疗贫血, 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National Kidney Foudatiorr Dialysis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NKF-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anemia of chronickidney disease:Update 2000[J].Am J Kidney Dis, 2001, 37 (Sup-pl) :182-238.

[2]王海燕.慢性肾脏病贫血治疗的临床实用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7.

[3]王淑芬, 宋丽华, 李欣欣, 等.肾性贫血病人血液透析中静脉补铁治疗及相关护理[J].吉林医学, 2005, 26 (11) :1143-1144.

静脉维持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 男16例, 女7例, 年龄20岁~68岁, 平均年龄42岁。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 梗阻性肾病3例, 糖尿病肾病5例, 高血压肾病3例。本组均安全度过围术期, 每周血液透析1~3次, 4 h~4.5 h/次。

1.2 手术方法简介

本组均采用外科手术将桡动脉与头静脉做直接吻合。吻合方式包括端侧吻合法、端端吻合法、侧侧吻合法。吻合法有两种, 缝合法:可采用连续缝合或间断缝合;钛轮钉法:适用于动静脉口径相差比较小的患者, 一般采用直径2.5 mm~3 mm的钛轮钉, 吻合后瘘管成熟相对较快, 可以保持瘘口较大的血流量。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向患者说明造瘘的目的、意义以及该手术对治疗有何帮助, 消除患者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的心理。告知患者一些基本的手术方法及造瘘时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不适, 如疼痛等, 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积极配合, 坦然面对手术。

2.2 告知患者术前应该配合的具体事项

嘱咐患者保护好造瘘侧手臂, 切勿在造瘘侧手臂进行动静脉穿刺, 以利手术顺利进行, 平时注意保护造瘘侧手臂皮肤的清洁, 切勿抓伤、碰伤皮肤, 以防术后感染。内瘘术前不宜使用肝素等抗凝剂, 以防术中或术后出血。

2.3 术前准备

术前进行皮肤准备, 用肥皂水彻底清洗造瘘侧手臂, 并剪短指甲, 对于汗毛较长的患者, 需刮除造瘘侧手臂的汗毛, 注意勿刮伤皮肤。

3 术后护理

3.1 体位动静脉内瘘形成后, 嘱患者将内瘘侧肢体抬高至水平以上30°, 以利静脉回流, 减少内瘘侧手臂的肿胀。

3.2 病情观察

术后24 h内密切观察内瘘通畅与否及全身情况。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是否改变, 询问患者是否有胸闷、心悸, 如有变化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及时处理。观察内瘘侧手臂手指末梢血管充盈情况, 如手指有无麻木、发冷、疼痛等缺血情况。观察内瘘吻合口处有无血肿, 局部有无渗血, 若发现渗血不止或内瘘侧手臂疼痛难忍, 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观察内瘘血管是否通畅, 首先触摸内瘘静脉端血管有无震颤, 或用听诊器听诊有否血管杂音, 如触摸不到或听不到杂音, 应查明是否局部敷料包扎过紧, 以致吻合口及静脉侧受压, 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禁止在造瘘侧手臂进行测血压、静脉注射、输液、抽血等操作, 以免造成内瘘闭塞。

3.3 术后宣教

告知患者保持内瘘侧手臂的清洁, 并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防止敷料潮湿, 引起伤口感染。防止造瘘侧手臂受压, 造瘘侧手臂的衣袖要宽松, 睡眠时避免侧卧于造瘘手臂侧。造瘘侧手臂不能持重物, 并不能戴过紧饰物。教会患者自行判断内瘘是否通畅, 每日触摸内瘘静脉处有无震颤, 如扪及震颤则表示内瘘通畅, 反之则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术后1周即可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以促进内瘘早期成熟, 每日用内瘘侧手臂捏橡胶健身球3~4次, 每次持续10 min~15 min, 或用止血带压住内瘘侧手臂的上臂, 使静脉适度扩张充盈, 2~3次/d, 5~10 min/次, 局部肿胀者可用热毛巾热敷内瘘侧手臂。内瘘成熟前, 如果患者病情突然加重, 如发生高钾血症、急性心力衰竭、严重酸中毒、血肌酐升高等需紧急血液透析时, 不宜过早使用内瘘, 以免引起血肿, 可暂时采用临时性血管通路, 包括直接动脉穿刺和临时性中心静脉插管 (股静脉、颈静脉等) 。内瘘成熟的早晚取决于患者血管自身条件、手术情况及术后患者的配合情况, 一般当静脉呈动脉化 (血管壁增厚, 暴露清晰, 突出于皮肤表面, 有明显动脉震颤或搏动) , 内瘘直径增粗, 能保证成功的穿刺, 提供足够的血流量时才算成熟, 成熟时间一般至少需要1个月, 最好在成形术后3个月~4个月后再使用。

3.4 常见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

3.4.1 出血

临床表现:术后早期出血以渗血为主, 可见吻合口周围皮下血肿。穿刺或止血时发生出血, 一般可见穿刺点周围皮下血肿。如果出血严重, 特别是新建内瘘, 处理不及时往往可累及整个上臂, 肿胀消退后可见成片瘀斑。预防及护理:手术操作要正规, 手术结束后要密切观察有无渗血, 确定无渗血后才可送回病房;提高穿刺技术, 力争一次穿刺成功;避免过早使用内瘘, 新建内瘘的穿刺最好由有经验的护士进行。止血时要注意按压的力度, 不轻不重, 以不出血为准, 并且必须以指压;当患者有出血倾向时, 应根据病情调整肝素用量;避免反复在同一部位进行穿刺, 以防发生动脉瘤。

3.4.2 感染

临床表现:瘘管局部红、肿、热、痛, 有时可伴内瘘阻塞。全身表现可见寒战、发热, 严重者血培养呈阳性, 发生败血症。预防及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医源性感染;做好患者卫生宣教工作, 嘱患者要保持内瘘侧手臂皮肤清洁、干燥, 血液透析后内瘘侧手臂切勿进水;提高穿刺水平, 避免发生血肿;内瘘感染严重时, 应停止使用内瘘, 改用暂时性血管通道, 全身使用抗生素;一旦血培养证实败血症, 立即使用大量有效的抗生素, 直至血培养阴性2周。

3.4.3 血流量不足

临床表现:当血流量增大时, 可见血管明显塌陷, 患者血管处有触电感, 同时有大量泡沫析出, 静脉滤网忽上忽下, 并伴静脉压报警。预防及护理:严格执行正确的穿刺技术, 切忌反复定点穿刺;嘱患者定时锻炼内瘘侧手臂, 使血管扩张;必要时采用手术扩张。

3.4.4 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内瘘血管处疼痛, 搏动、震颤及杂音减弱, 抽出之血为暗红色, 血流量不足。完全阻塞血管时, 搏动、震颤及杂音完全消失。预防及护理:避免过早使用内瘘, 一般内瘘成熟至少需要1个月, 最好在内瘘成形术后3个月~4个月后再使用;根据患者情况, 指导患者以拇指及中指指腹压迫穿刺点, 止血时要注意按压的力度, 弹力绷带包扎不宜过紧;切忌定点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超滤过多引起血容量不足、低血压;告知患者内瘘侧手臂不能受压;如果早期血栓形成, 可试用尿激酶25万U~30万U溶于20 m L生理盐水中, 在动静脉瘘近端穿刺桡动脉缓慢注入。若无效, 则及时通知医生, 行内瘘再通或修补术。

4 出院指导

必须让患者了解内瘘对其生命的重要性, 使患者在主观上重视并积极配合;保持内瘘侧皮肤清洁, 每次透析前必须用肥皂水将造瘘侧手臂彻底清洗干净;透析结束当日穿刺部位避免接触到水, 并用无菌敷料覆盖4 h以上, 以防感染。如果穿刺处发生血肿, 可压迫止血, 并用冰袋冷敷, 24 h后可热敷, 并涂擦喜疗妥消肿。内瘘处如有硬结, 可每日用喜疗妥涂擦按摩, 2次/d, 15 min/次;造瘘侧手臂不能受压, 衣袖要宽松, 不能戴过紧饰物;夜间睡觉不要将造瘘侧手臂垫于枕后, 尽量避免侧卧于造瘘手臂侧;造瘘侧手臂避免持重物;造瘘侧手臂不能测血压、输液、静脉注射、抽血等;教会患者自我判断动静脉内瘘是否通畅的方法, 即用非手术侧手触摸手术侧的吻合口, 如扪及震颤说明通畅;或用听诊器听诊, 可听到血管杂音则说明通畅。如果震颤、杂音消失, 瘘管处有触痛, 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同时必须告诉患者动静脉瘘检查必须每日进行3~4次, 这样才能早期发现问题;适当活动造瘘侧手臂, 可手握橡胶健身球进行锻炼;避免造瘘侧手臂创伤, 最好经常戴护腕, 以免引起大出血, 但护腕松紧应适度, 不能过紧压迫动静脉内瘘导致内瘘闭塞。有动脉瘤的患者, 应采用弹性绷带加以保护, 避免继续扩张及意外破裂。

参考文献

[1]高丽, 李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5) :455.

[2]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07.

[3]傅鹏, 袁伟杰.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维护[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1:39.

静脉维持 篇8

关键词:依托咪酯,老年患者,全凭静脉麻醉,可行性

依托咪酯是一种咪唑类衍生物, 属于速效、短效的静脉麻醉药, 对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小, 可以维持灌注, 还可以降低颅内压, 非常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冠心病以及休克患者的静脉麻醉[1]。本次研究为了探讨依托咪酯脂肪乳用于老年患者全凭静脉麻醉维持的可行性,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ASAII或者ASAIII级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 其中20例患者采用依托咪酯进行麻醉维持,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ASAII或者ASAIII级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 其中男43例, 女17例, 小于60岁的患者45例, 超过60岁的患者15例。60例患者中施行开腹手术者21例, 施行骨科手术者2例, 施行整形外科手术者1例, 施行口腔科手术者4例, 施行腹腔镜手术者24例, 施行脑外科手术者12例。然后按照用药的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3组, 分别为丙泊酚组 (A组) 、依托咪酯组 (B组) 、七氟醚组 (C组) , 每组20例。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各组患者均先静注0.03 mg/kg的咪达唑仑, 然后A组患者缓慢静注1.5 mg/kg左右的丙泊酚, B组患者缓慢静注0.5~0.6 mg/kg的依托咪酯脂肪乳, 然后两组均复合0.15 mg/kg的顺式阿曲库铵, 1~1.5μg/kg的瑞芬太尼, 3 min之后进行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术控制呼吸。C组患者持续吸入0.5%~2.5%的七氟醚。

1.3 观察的指标

对3组患者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浆皮质醇、血流动力学变化、不良反应以及术后的苏醒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和C组的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浆皮质醇浓度在手术前后无明显的变化 (P>0.05) ;B组在手术开始的2 h后血浆皮质醇、醛固酮的浓度和麻醉前相比明显下降 (P<0.05)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浓度明显升高 (P<0.05) , 但是在各个时间点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浆皮质醇的浓度值均在正常范围内。

3 讨论

近几年, 随着全凭静脉麻醉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苏醒快、起效快、控制性较好的静脉麻醉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咪唑类衍生物依托咪酯具有苏醒快、持续时间短、起效快、对循环影响小等优点。国外有报道表明, 浓度在0.6~0.9 mg/ (kg·h) 的依托咪酯与6~10 mg/ (kg·h) 的丙泊酚应用于全凭静脉麻醉时都可以维持相同的麻醉深度[2]。有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证实, 依托咪酯在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时, 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麻醉手术对于老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药物[3]。本研究中, 依托咪酯脂肪乳在全凭静脉中可以满足手术的需求, 在诱导以及术中的血流动力学都比丙泊酚稳定。只有在术后苏醒时, 唤醒的时间比丙泊酚要长[4]。依托咪酯也有不良反应, 比如肌阵挛、肌肉抽搐, 恶心呕吐、注射痛等, 但有学者发现, 在注射依托咪酯之前先给予患者苯二氮卓类的药物如咪达唑仑可以降低依托咪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依托咪酯脂肪乳可以用于老年患者全凭静脉麻醉的维持, 且依托咪酯脂肪乳对心血管的不良反应较小, 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左明章, 杨宁, 王国林, 等.国产依托米粉脂肪乳用于全身麻醉诱导的多中心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8, 24 (5) :419-420.

[2]何小京, 杨东林, 吕志平.小儿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体会[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17) :2713-2715.

[3]罗爱伦, 张亚军, 安刚, 等.异丙酚与依托咪酯对血浆皮质醇浓度的影响[D].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0, 22 (3) :284-286.

上一篇:账户交通图下一篇:化工危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