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动机的维持(共7篇)
外语学习动机的维持 篇1
0 前言
教育部于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 从2003年到2010年期间, 教育部共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3862门, 共有746所高校的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但是对于网络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满意度, 有文章表示, 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果均不是很理想;62%的大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网络学习者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学习效率不高;精心为其准备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开发的学习系统, 他们似乎并不愿意“享用”。
有研究表明, 学习动机具有推动、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学生行为的作用, 学习者学习动机是学生行为的内驱力。尤其是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学习中, 由于学习者学习能力不强、师生分离、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带来了高辍学率, 在这种条件下, 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动机、保持其学习的动力格外重要。
1 网络环境下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动机的策略
基于对网络学习非线性、交互性、个性化和开放性的特点的分析, 网络学习的师生由于时空分离、感情分离等特点造成的学习者学习动机低下的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动机的策略。
1.1 兴趣导航和目标导向策略
1.1.1 转变学习者观念
观念即思想意识, 属于深层心理结构, 因此具有隐秘性和稳固性, 是个体在文化传统熏陶和现实社会历练中长期沉淀的结果。
面对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知识经济下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新要求。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这使得学习者不得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要想转变学习者的行为, 必须先转化他们的观念。当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所属感, 而不把知识视为教师或课本的, 他们就会对建构知识富有更多的责任, 而不仅仅是接受、再生它。
然而转变学习者的观念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如在第一阶段, 要大力渗透网络学习观念, 消除传统面授教育中的学习观念和社会性不良学习观念;在第二阶段, 要大力转化不良的自我观, 通过课程活动建立学习范式, 转化不良的操作观;在三阶段, 要继续强化操作观, 通过社会性建构学习来转化环境观;在第四阶段, 要强化终身学习意识, 通过实践指导、职业指导来转化毕业意识, 以树立远程学习毕业了但终身学习才刚刚开始的观念。
1.1.2 兴趣导航
事实上当学习者具有主动学习的意愿时, 其自身的学习才是真正发生的。建构主义者所强调的知识是通过自身建构起来的, 当学习者对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兴趣, 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的去探索。
兴趣影响学习内容、内容呈现和网络工具的选择, 当学习者对学习任务、内容充满兴趣时, 才能保持高唤醒状态, 倾向对信息的良好加工。而不同的学习者对内容呈现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因此关注到不同学习者, 应给予不同的呈现方式, 如音频、视频、文本等。
1.1.3目标导向
网络学习环境是开放的, 面对大量的信息, 学习者很容易迷航。目标导向学习强调学习者通过目标主动寻求执行任务, 由执行任务激发学习的企图, 产生任务目标, 进而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根据目标而主动寻求任务, 通过任务的完成, 进而达成了学习目标。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目标, 而忽略了学习者学习目标的达成, 但是在网络学习环境中, 没有现实中教师, 是通过自学为主的方式进行学习, 因此必须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 注重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者需要根据自身的信息加工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过程, 根据学习需求、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等因素来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因此网络学习环境下, 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建立一系列的目标系统, 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目标, 根据目标来达成学习任务。
1.2 任务情景化策略
1.2.1 利用多媒体呈现, 增加多样刺激
双重编码理论认为, 人在信息加工的认知系统中有两种编码类型: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尽管我们在进行任何学习活动时都不同程度地同时使用了两种类型的编码系统, 但每个学习者都有他所偏爱和擅长的表征方式, 表现出认知风格上的个体差异。在网络环境中, 听觉类型的学习者对录音和文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图表、视频等则对他们起不到很大的帮助作用。相反, 视觉类型的学习者对图表、视频等的刺激接受良好, 但对于文本则会表示出刺激接受困难。
网络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浏览网页的活动, 网络环境下可以利用多种媒体的呈现, 实现多种的刺激, 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充分利用视频、音频、文本等呈现刺激, 或者是将多种媒体结合, 如今盛行的网络教学游戏也是不错的选择。网络教学游戏充分利用了沉浸理论 (Flow theory) 的重要因素:挑战和技巧, 激发学习者动机因素中的新异性、认知和好奇, 对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着很大的激发作用。
1.2.2 提供作品展示的平台
前一辈学生的作品, 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成就, 而且为新的学生提供可以模仿的对象, 以及对成功的可视性, 这些都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问题相似的案例能够增加学习者问题解决的间接经验, 支撑他们的记忆, 为学习者遭遇问题时提供了比较的参考, 同时由于相关案例可以为即将解决的问题提供多种观点, 还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认知弹性。在学习者发布自己的作品的过程中, 作品的成型会逐渐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 维持学习动机。学习者给他人看自己作品的时候, 总是倾向于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 从而多次修改、加工和润色。当学习者称为创作者, 而不是观看这得时候, 他们的学习自然会更加得积极和努力, 学习也更加具有建构型、目的性和成功的可能性。
作品的网络发布不但能触发学习者新的沉思水平, 也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不但思考自己的作品同时也思考他人的作品, 提高了学习者自身的学术能力。
1.3 提高网络学习技能克服学习障碍策略
1.3.1 提高网络学习技能
网络学习技能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网络基本知识、常用软件的使用、搜索引擎的使用、网络平台的使用、电子邮件、课程论坛、和网络测验与答疑等。这些先决技能的掌握将提高学习者对学习的控制力, 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
远程教育学家迈克G穆尔认为远程学习应该是一种高度自主性的独立的学习, 学习者的自主因为远距离而得到增强, 学习者要具有高度的学习责任感和自我控制学习的能力。
而如今的网络学习者都是半路出家, 出身于传统学习环境下, 不少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缺乏, 面对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学习, 需要大力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平时就给予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机会,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1.3.2 提供学习支持
传统学习环境中, 教师处于主体地位, 口头的交互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支持形式。而对于新的环境中,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成为助学者, 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更加需要特殊的学习支持。有效地支持体系具有下列特点:
(1) 减少学习者完成任务时所发生的失误;
(2) 使学习者能够完成独自所无法完成的任务;
(3) 使学习者加深和改善理解力;
(4) 更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 从而提高学习者自学能力, 降低学习者因为学习失败带来的失落感, 才能够强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1.4 建设网络学习共同体激发群体动力策略
共同体是由分享着知识、价值观和目标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组织, 强调在朝向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协作和支持的过程中, 学习者彼此之间的社会贡献与认知贡献。知识建构共同体的目标就是支撑学生“积极的、策略性的进行学习作为目标”——即, 由意图的学习 (Scardamalia, BEREITER, &Lamon, 1994, p.201) 。
传统的教育中, 学习者往往都是以小组或者集体的形式进行集中授课和讨论, 从中得到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提高对问题的认识。
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 学习者往往是孤身一人, 和教师、其他的学习者之间出于分离的状态, 如果没有相互协作和支持的过程, 很多学习者会感到孤独, 而丧失学习动机。缺乏交流的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找不到归属感, 找不到有共同语言的学习者, 甚至找不到学习目标。
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 为学习者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通过交流、关注差异、分享文化、适应、对话和访取信息资源建设学习共同体。鼓励学习者利用BBS、聊天工具、电子会议、电子邮件等进行人际沟通, 讨论学习问题, 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分享, 在集体中共同进步, 让每个成员都成为网络学习的受益者, 从中找归属感。在交流的过程中, 往往也孕育着科学的成果。当然技术只是提供了一种媒介和手段, 真正的实现还在于学习者的能动性。
1.5 多样评价策略
1.5.1 个性化的评价
评价是要有有效的量规, 包括所有重要的元素, 每一个元素都是单一纬度的, 评分等级有明确的区别。由于网络环境导致的师生分离的特点, 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中的考核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网络环境, 相对于传统学习中的以教师为考核人员, 学生为被考核人员的关系, 网络学习中应有新的拓展, 而不仅限于结果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可以贯穿于整个网络学习过程, 作为连续的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起到以评促学的作用。再者实施多元评价可以将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认知性内容的学习评价, 可用传统的作业、标准化测验的形式, 评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能力、品质、高级思维等的评定, 可采用定性的、非结构化的评定方式, 如“另类评价”。自我评价和小互评等评价方式在网络环境下的评价体系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自我评价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环境中给予学习者很大的帮助, 自我评价才能带来学习者的自我反省、自我意识, 是真正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超越。只有能够自我评价的学习者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 实现自我。小组互评不但能够带来身居异地学习者之间的沟通, 同时可以促进互助学习的发生。
除此之外, 由于在网络环境中缺乏面对面的表达和情感交流, 还可以加入情感评价, 对学习者的情感做一定的点评, 关注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观念的转变、情感的变化。也可以让学习者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 以专家的角度来思考评价的制定, 帮助他们的学习。
1.5.2 及时、频繁、准确的反馈
美国心理学家舒思克认为, 不断地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用的, 能保持他们较高的成就动机。不断给予他们成功的反馈, 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功感。
对于学习者的任务完成要给与及时的反馈, 反馈能够起到信息传递和激发动机的作用, 如果反馈有延迟, 就会作用不到位。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而言, 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 即时、频繁以及准确的反馈更加重要。及时的反馈有助于学学习者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 因而产生成就感来维持学习动机。另一方面, 反馈要准确, 是针对学习者个体而言, 反馈是对学习者的特点和行为而言的, 因而要求反馈要个性化, 有针对性。对症下药, 学习者才能有针对性的改善自己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感觉自己是被重视的, 进而得到情感上的安全感。
1.6 总结与展望
有关研究表明, 如今已经有系统的、有效的方法影响动机。但是对于动机的发现、测量、激发和控制不是精准的科学, 仍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研究。
本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学习的特点, 提出了激发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动机的几点策略:兴趣导航和目标导向策略;任务情景化策略 (利用多媒体呈现, 增加多样刺激、提供作品展示的平台) ;提高网络学习技能克服学习障碍策略;建设网络学习共同体激发群体动力策略;多元评价策略 (个性化、及时、频繁的反馈) 。
这些策略关注到宏观和微观, 关注到学生和教师, 虽然是针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点提出的策略, 但是对于传统学习环境同样有一定的效果, 由于本人时间和能力的限制, 本课题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 尤其对最新动机理论以及动机设计模型的研究缺乏, 例如沉浸理论在教学游戏中的应用、MVP理论在网络学习中的应用等。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基于网络的学习日益普及开来, 但是对于网络学习的辍学率依然很高。学习动机作为学习行为的内驱力, 对于学习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激发和维持网络学习动机的策略:兴趣导航和目标导向策略;任务情景化策略 (利用多媒体呈现, 增加多样刺激、提供作品展示的平台) ;提高网络学习技能克服学习障碍策略;建设网络学习共同体激发群体动力策略;多元评价策略 (个性化、及时、频繁的反馈) 。
关键词:网络学习,学习动机,动机激发,策略
外语学习动机的维持 篇2
一、利用“显性”游戏,以“形”激趣,产生动机
游戏,特别是形式新颖的游戏,能够从直觉上给予学生强烈的刺激,这样的游戏会一下子给学生以感知快感。新颖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兴趣感,活动中的胜任感增强了快乐的感觉。[1]211首先,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直观形式的游戏,如情境表演、学具操作、小实验等都能快速地吸引学生。在低年级,“摆小棒”游戏是常见的,对刚刚从幼儿园步入一年级、二年级的孩子而言,利用“摆一摆、数一数”小棒进行操作的游戏来进行算理教学(如进位加时的“满十进一”)是很有必要的。在“认识方向”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室外游戏,让学生于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活动中认识方向、辨别方向,其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户外环境丰富了“可能性”,拓展了儿童技能和能力的潜在发展区,并充实了同伴文化和个人游戏世界。这些开放的活动使得儿童和成人可以共同建构具有灵活性和结构性的课程。[2]其次,猜数学谜语、数学故事、数字古诗等以言语形式呈现的游戏,体现的是童趣和童乐。如教学“平行”时,教师在课前抛出一个谜语:齐头并进(打一数学名词);教学线段时,教师抛出这样的谜语:风筝跑了(打一数学名词)。小小谜语让学生感受到即将进入探索状态的轻松与快乐,也许谜语本身与数学研究的内容并无多大关联,但正是这种外在的活动不经意间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再次,数学游戏工具的色泽、大小、形状等有时也是需要考虑的要素,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注重美观性,更要便于研究数学问题。如探索游戏的公平性问题时,我们常用正方体骰子进行研究,其实,还有各种颜色的等十面体骰子(每个面分别标有1至10)等学具,学生非常喜欢这类游戏玩具,有利于对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二、运用“多维”游戏,以“思”导趣,增强动机
数学教学中游戏类型多种多样,有的学校把游戏分成感知类、体验类、巩固类、探索类和综合类五大类游戏;还有的学校将数学游戏分为操作类、思维训练类和综合类三大类游戏。就思维拓展而言,游戏又分为观察比较、灵活运算、直观图形、想象思维、逻辑推理、另类创新六大类游戏。我们在研究中结合数学知识点整合情况,将游戏分为知识点型、知识线型、知识面型、知识体型四大类游戏。游戏分类方法较多,对于各种类型的游戏要进行综合、创造,以多维度的游戏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促发认知、情感有机结合,从而在认知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为例,对于这一“核心知识点”,可以设计知识点型直观图形游戏:游戏活动要求:将长4厘米、6厘米、9厘米、10厘米的四根小棒制作成一个活动图形(可以拉动),小组内同桌合作,任意拉一拉,拉成一根最长线段。因为四边形容易变形,学生在小组内玩得很有趣,边玩边想:可以拉成一个三角形,但要满足一个条件,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于是学生玩出了一些花样:最长是14厘米。
再如知识线型灵活填数游戏的设计:法的性质等为“知识线”,引领学生进行思维挑战,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倒逼学生熟练掌握运算定律、性质等。上面的例子表明,所谓多维的游戏建立于知识点、思维力和情趣度为三个方向轴的三维体系之中,这样的游戏紧扣一个“思”字,学生越思越趣、越趣越思。
三、巧用生成游戏,以“错”融趣,深化动机
游戏下的课堂是生成的、生动的。特级教师华应龙提出的“融错”教育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课堂不仅允许学生出错,有时尚可鼓励学生生成一些“错例”。利用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巧妙融合趣味性、拓展性游戏,这对学生的思路辨析、方法理解以及素养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依据教学“重难点”设计游戏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学中,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是,运用计算公式忘记“÷2”。如果只采用教材提供的方法,简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显然是没有突破的,学生对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要用“底乘高再除以2”理解不够透彻,运用时总是容易出错。如果融入游戏意识,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尝试动手操作、发现、推理,让学生用一个三角形进行动手操作的游戏,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会进一步深化。游戏要求:1.将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的中点连接。2.沿着中点连成的线段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观察思考:拼成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不变?现在的底、高与原来的底、高分别有什么关系?无论怎样剪拼,你会有什么发现?在游戏中,对于一个三边都不等的三角形而言,学生又会画出三种不同的图形。教师还可以改变规则,引领学生从相邻两边的中点分别向第三条边画高,再沿高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多种拼法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学生对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用“底乘高再除以2”这样的计算方法有了真切的感受。为了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两类游戏活动的共性规则―――寻找任意两边的“中点”,启发学生自我反思:为什么是“中点”?引领学生向深处探源,变要我“思”为我要“思”,教学实现了向深度学习的`跨越。
(二)于知识“混淆处”设计游戏在教学核心知识点时,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对所学新知产生一定的“干扰”,这种干扰让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产生混淆,从而影响后继学习。如何借助游戏干预,需要我们深度思考。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如黑棋子的个数比白棋子多a个,那么白棋子的个数就比黑棋少a个;而在六年级教学中,学生往往会错误地建立这样的数学模型:如果黑棋子的个数比白棋子多a%,那么白棋子的个数比黑棋子少a%。为了明晰两种数量关系的区别,可以设计这样的小游戏:游戏要求:1.摆一摆:12个黑棋子摆放一排;15个白棋子摆放另一排。2.分一分:根据两种棋子相差的个数,是几个就将每几个黑棋子或白棋子摆放一堆。3.算一算:两种棋子相差的个数是黑棋子个数的几分之几?是白棋子个数的百分之几?通过摆棋子的游戏,学生重点体验“每3个棋子”分成一小堆的过程,两种棋子分成的堆数并不相同,边操作学生边主动思考:两种棋子相差的个数不变,但是,随着“单位1”的变化,相差的个数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也在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动机不断深化。
(三)于差错“生成点”妙用游戏学生学习中容易生成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错误,这些错例如果巧妙地加以利用,往往会起到极好的效果。教学物体“间隔排列”规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小明从一楼走到三楼要30秒(已知各层之间的台阶数相等),照这样的速度,他从一楼走到六楼要多少秒?不少学生脱口而出,要60秒,因为6是3的2倍,所以用的时间也正好是2倍。对于这样的错误,教师让学生开展这样的游戏活动:
游戏要求:
(1)走进现场:下课了,自己沿着校园里的楼梯走一走。
(2)画画想想:先简单画画一楼与二楼之间的台阶,再画画一楼与二楼之间的台阶。
(3)我来评判:一楼爬到六楼的时间是否正好是一楼到三楼的2倍,结合图示说说你的理解。可以看到,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亲自到现场走一走,体会思维的偏差之所在;接着,通过画一画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在直观图示的启迪中,把握问题的实质在于“走了几个楼梯”:一楼到三楼走了2个楼梯,用了30秒。正确的列式:30÷(3-1)×(6-1)=75(秒)。课堂的生成资源是数学探究的海洋,利用各种错误资源,以游戏的方式、游戏的策略介入资源整合、开发,可以更加有效地推进游戏过程。
四、妙用“闯关”游戏,以“评”促趣,维持动机
评,可以是游戏的方式开展评价,也可以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自评、互评等。通过游戏的奖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维持学习动机。以“梯形的面积”为例,新授课结束后,学生往往失去了学习的劲头,强烈的探究动机容易迷失。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有梯度的“闯关”练习,促发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第一关: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5分米,高是6厘米,求梯形的面积;第二关:一个直角梯形的下底是上底的3倍,上底延长12厘米后就得到一个正方形,求梯形的面积;第三关:将一些圆柱木料堆成梯形状,最上层4根,最下层16根,每相邻两层之间相差1根,求这堆木料一共有多少根。学生在短暂的思维“休整”后又重新进入挑战状态,学习动机得以维持。闯关游戏要即时评价激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挑战并产生获得感。综上所述,基于数学游戏的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策略丰富,以“形”激趣,以“思”导趣,以“错”融趣,以“评”促趣,必将促进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最终走向“游戏育人,理趣共融”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西尔维亚.兴趣心理学探索[M].刘聪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外语学习动机的维持 篇3
摘 要: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之际,中职院校的生源素质与质量逐年下滑,在教学中面临着一些窘境:“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恶性循环的局面非常普遍。如何改善这一现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潜心去研究学生厌学的原因,去调动职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就笔者在一线实际教学中做的一些尝试与探究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中职学生;学习动机;调动;探究
1 调动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分析
自国家大力扶持与发展职业教育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的难题与尴尬,职业教育在我国并未得到较理想的发展,种种原因给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职业院校成为“中、高考”失利学生的“专利”,社会与家长的错误认知,导致了职业教育的恶性循环。家长与学生都认为,到职业学校就是混日子,没前途。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状态进一步加剧,社会对职业教育失去信心。因此职业院校教师肩负着更大的使命,需要下更大的力气,去研究职业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那么什么是学习动机呢?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学习动机越强烈,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生的潜力越能发挥,因而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所以没有学习动机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想不想学”成为学生成才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是改善目前中职教育现状的根本途径。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仅仅有知识和能力,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如果无法调动学生的内因去努力,职业教育的目标很难达到。
2 学生学习动机调动与维持的理论依据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动机与诸多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动机与兴趣,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动机与态度,动机与期待及抱负水平。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受智力与非智力两大因素影响,动机因素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处于核心、关键的地位,因为兴趣、意志、需要、态度、期待等因素都是学习动机。
首先,根据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基本需求有五种: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对于人类来讲这五种基本需求是有顺序且逐级递增的。人类在低一级需要被基本满足以后,才会去追求更高一级需要。只是在高一级需要满足时,低一级需要仍然存在。在同一个时间段,人类可以有多种需要并存,只是其中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已。
根据需要层次论,我们在研究学生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注意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注意需要的层次性,而不能脱离学生实际。
再者,学习动机与任务的难易也有一定的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认为: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在动机强度过低时,由于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过高时,由于过度的焦虑和紧张,工作效率也会降低。
需要强调的是动机的最佳水平也不是固定的,依工作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活动任务简单且动机强度高的情况下,效率最佳;在活动任务难度中等且动机强度中等时,效率最佳;在活动任务困难、复杂时,有较低动机强度,效率最佳。如下图示:
从上面图示可以得出结论: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教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时,要根据学生所面临任务的难易程序,适度引导,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nlock)实验也证明,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一般来讲,奖励、表扬比惩罚、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 调动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及策略
3.1 针对中职生的年龄、兴趣特点,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中职生受感性因素影响较大,凡事凭着感觉走,对事物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的年龄大多处于15—18岁阶段,轻狂、浮躁、对感兴趣的事物兴趣盎然;而对那些自认为无趣的东西,不管教师如何强调,即便是教师在关键之处音高八度,怎么强调,也无济于事。往往是一堂课下来,教师千辛万苦,准备充分,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学生却收效甚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往往对新鲜的事物、变化的事物、新奇或矛盾的事物感兴趣,对于幽默事故、笑话感兴趣,对美的事物感兴趣。因而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与媒体类型上吸引学生,切合他们的兴趣点,较多引入与他们年龄、时事政治相关的一些话题,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感,增强学习动机
中职学生由于学生成绩差,学习习惯不好,中考失败等原因,大多存在挫败感,自卑心理严重。这些消极的心理会阻碍学生努力学习。如能尽快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设置几次期中考试,降低考试难度等方式,重新塑造起学生对学习的信心。美国首富盖茨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根据“赫洛克实验”,要想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教师必须鼓励和信任学生,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增强学习动机。
3.3 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维持学习动机
受应试教育影响,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是受教师控制的,以升学和考高分为目的。经历中考失败的阴影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因为培养目标不同,职业院校的教师很少给学生布置作业,即便是布置了作业也很少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这对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中职学生,就像从笼子里放出的小鸟,年少轻狂,为所欲为,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预习、复习,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一旦好的习惯养成,就会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状态,努力刻苦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指导,平时注意多测试、多鼓励,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就会满足学习需要,从而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学习行为更为持久。
3.4 引导中职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强化学习动机
中职学生因为从小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偏科或者考试失败,长期受教师和家长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打骂。教师或家长无意的“笨孩子”、“差孩子”,致使学生把自己差的原因归结为自己接受能力差、脑子笨等,严重挫败了学生的自信心,导致学生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对学习彻底失去信心。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都很聪明,只是缺少鼓励,缺少动力与目标,没有努力方向,生活迷茫。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正确认知自己,评价学生,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指责;多理解、少处罚;多帮助、少唠叨;多赏识、少批评。从有利于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归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在笔者的实践教学中,就多次出现了初中的“差生”经过反复的鼓励与表扬,比如:加强“自评、互评、点评”等教学环节;在作业批改时,写几句鼓励的话语;上课时的“眼睛”对视与微笑,使得班级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路飙升,有的甚至取得全系期末考试第一名的好成绩。
4 结语
学习动机是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看待职业教育,才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职教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的变化,学好《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联系实践,研究新时期职教学生的性格特点,找准工作的着力点,使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变幻教学的形式。唯其如此,才能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使得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冉苒.关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4(12):8-10.
[2]王燕,董圣鸿.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内容体系的分层构建[J].职教论坛,2006(5):27-29.
[3]张晓君,荷花,少伶,等. 构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框架[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5):9-10.
[4]池丽萍,辛自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外语学习动机的维持 篇4
教师要充分认清影响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的各种因素, 才能在研究性学习中有效的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在研究性学习中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内、外两种因素。
一、内部因素
个体内部因素对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和维持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讲, 影响个体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求知欲和能力信念等。
1、唤醒学习需要、激发求知欲
学生对未知的知识领域不一定都是十分好奇的,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时, 教师要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唤醒学生对该课题的学习需要。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直接唤醒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来唤醒其认知的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
(2) 丰富材料呈现方法。通过采用图画、幻灯、录像、报告会、实验演示、野外考察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研究课题的浓厚兴趣。
(3) 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在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缺乏学习动机的时候, 教师可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 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已有的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本次研究学习活动上来。
2、了解成就动机, 推动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开展
很多国内外的研究表明,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所谓成就动机, 是指个人愿意去做, 去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 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采用表扬、评选“表现最优秀”学生的方式, 或利用研究结果的反馈, 以物质与精神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动机。这些手段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荣誉感、自尊心, 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失败”, 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但我们不可忽视的另一方面, 是同学业上的失败相联系的丧失自尊的威胁, 它也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业上做出艰苦努力, 因而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策略。正如有的心理学家指出的那样, “考核的动机力量, 更多的是在于失败的威胁, 而不是在于成功的希望。”教师中肯而又切合实际的批评也会成为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但是不可走向极端。
二、外部因素
个体学习动机除了受到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之外, 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对学生学习活动而言, 产生最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研究课题的安排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
1、研究课题的安排
教师安排给学生什么样的研究课题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动机。研究课题首先必须是对学生有价值的。如果一个研究课题对学生没有任何价值, 他自然就不会去针对该内容开展研究活动。并且学生在完成研究课题时, 都希望降低研究任务的风险性以及减少含糊程度, 尤其对那些高焦虑和力求避免失败的学生。教师应把握一定的平衡, 在努力提高研究课题的结构清晰性的同时, 依据任务的可操作要求决定相适应的清晰性和风险度。一般提倡中等难度, 即适合学生能力的难度, 而且应由易至难逐渐进行安排, 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培养对能力的信心, 又不至于太容易完成而对任务失去兴趣。
2、组织合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
合理的活动形式不仅能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励学生, 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分成:单独形式和合作形式。
单独形式是指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其最大的特征是个人目标的独立性, 不受其他学生的影响。在面对一项课题任务时, 学生关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的完成课题研究, 他们衡量目标是否实现时并不过分关注社会性比较, 而是依据任务完成的质量及与以往水平的比较。
合作形式是指多个学生通过完成共同的课题任务, 取得群体的成功后, 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就。在合作形式中, 成就是互享的, 所以个人会更多的进行“自我—群体”的比较。在面临任务时, 学生采取的策略总是围绕“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研究任务”这一问题。所以在这种形式下, 同伴之间的鼓励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动机, 但是如果群体中的其他同伴动机不足或动机不正确, 学生的动机也会受到影响。
外语学习动机的维持 篇5
【关键词】乡镇高中生;学习动机;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乡镇高中一般都是生源比较靠后的学校,大多数的学生都成绩较差,是筛选后不得已而进入乡镇高中的,这造成乡镇高中生形成了特殊的心理,他们的学习动机不明确,怀着得过且过的心理,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缺乏热情,这导致了乡镇高中生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要提高乡镇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还要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出发,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并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趣味导入,拨生心弦
动机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人生来就有的,即使是那些看上去似乎失去了学习动机的学生,如果合理指导的话也能够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动机,并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乡镇高中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目标,考上了就来读,自我定位较为模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来导入课文,让学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教师可以观察一下乡镇高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导入课文,并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内容,这样可以有助于拨动学生的心弦。
在指导学生学习《再别康桥》等中国现代诗歌五首的时候,发现部分乡镇高中学生对于现代诗歌并不感兴趣,但是却可以发现,有一些学生对于歌曲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可以从他们的兴趣入手,在课堂上播放《别亦难》,并展示李商隐的《无题》,告诉学生有很多精彩的歌曲其实也是从精妙的诗歌中得到启发而创作出来的。这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诵读《再别康桥》,并思考一下这首诗歌有怎样的感情基调,可以用哪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来表达其情感。另外,教师还发现有的乡镇高中学生父母是在城市打工的包工头,他对于文学不感兴趣,但是对建筑装潢等有兴趣,教师利用这一点引发学生思考:“其实诗歌也具有建筑美,闻一多就提出新格律派诗歌的形式的格律化体现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讲解,任务驱动
韦纳认为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可控的因素,那么就会增加信心,如果归因于不可控的因素,就反而会损伤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在教授乡镇高中生的过程中要尽量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可控性,并鼓励学生参与到学讲等形式的语文学习之中。乡镇高中往往学习基础差,存在自身惰性,听不懂的时候就会无法认真听下去,教师要关注乡镇高中生的这个特点,选择任务驱动法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针对乡镇高中生自身存在惰性等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来解决学习问题。如在学习《项链》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围绕若干关键性问题来进行讲解。如:“作者在构思文本结构的时候,有两处情节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它们的存在所以使得整个故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大家可以尝试找出这两个情节,说一说。”又如在学习《药》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文章中的“药”指的到底是什么,并推荐学生阅读《彷徨》和《呐喊》中的其他文章,感受鲁迅是如何直面病态人生,拷问国民灵魂的。这样的任务能让学生对自主阅读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立足所长,个性教学
很多乡镇高中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很难兼顾学生的学习,而有的乡镇高中学生甚至是在父母的威逼下才选择高中学校的,他们本身并不愿意进入高中学习。要维持乡镇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必须要把握住这些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立足所长,而不要单纯只为了应付上课和写作业。乡镇高中学生往往自我效能感不强,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这样才能促进他们主动进行自我时间的管理,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
在学习《赤壁赋》的时候,教师发现很多乡镇高中学生并不喜欢古汉语文本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找到他们的特点,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项目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发现有的乡镇高中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平常缺乏家人的关怀,很少和人交流,性格也较为内向,教师就安排他们组成学习小组,让他们尝试举行“苏轼作品赏析会”,收集相关资料,展现自主学习的成果。除此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诗词赏读会,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深情诵读《死水》《热爱生命》等现代诗;有的根据林觉民《与妻书》的内容改编成了小品剧;有的用百家讲坛的形式来讲解自己对于《逍遥游》等名篇的认识。在活动中,他们各自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并激发了对学习的兴趣。
乡镇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难以维持,这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但是也有家长和学校的原因,部分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粗暴地采取打骂的策略,而一些乡镇高中师资力量也不如城市雄厚,教师流动性很高,教师的教学观念也相对落后,这些也影响了乡镇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并维持乡镇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采用更生动活泼的教学策略,促进乡镇高中学生投入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1]葛堂霞.高中生语文学习动机与价值观教育初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朱彬.激发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J].快乐阅读旬刊,2012(7)
[3]谢祥会.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动机[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9)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of "Twelfth Five Year Plan")“乡镇高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1201563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外语学习动机的维持 篇6
大部分初学者对程序语言的第一印象是由英文字母和一堆陌生的符号所组成, 学习者开始撰写程序解决问题时, 常常不知从何下手, 即使做过许多练习, 对于程序设计的工作还是感到困难, 想成为专业的程序设计师, 通常需要经过多年的训练。程序设计在计算机科学的专业领域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能力。学习C++或Java这类程序语言除了需要相当的逻辑思考、数学演算及抽象思维能力, 所需的认知负荷, 如关键词、保留字及区块符号等也很高, 这往往导致许多学习障碍, 对大一的程序初学者而言, 经常有少数同学无法适应课程所教授的程序语言。使用C++或Java这类专业、互动程低的程序语言来教学, 初学者会产生如语法复杂、错误信息难以理解、学习进缓慢等许多妨碍学习的问题, 影响学习成就, 降低学习有趣性与愉悦性, 造成学生学习焦虑, 降低学习动机。对初学者而言, 先通过高互动, 迅速的学习逻辑思考能力并解决问题, 比学习复杂的语法与开发工具要来的重要, 因此先选择一个互动程高且语法简单的程序语言来训练初学者的逻辑思考及程序设计能力, 可提升程序语言教学效益。由麻省理工学院所开发的一种可视化程序语言Scratch, 以类似积木的拼装方式, 把各类对象组合在一起完成程序设计, 非常容易上手, 很适合训练初学者。本研究以学习C++程序设计的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 探讨学习成就、学习焦虑与程序语言之间的关系, 期中考试后, 考虑低成就组 (期中考试成绩在全班最后四分之一) 12位学生的程度, 研究选择以Scratch对全班进行补充教学, 针对低成就组12位学生进行补救教学, 在期中考试及补救教学后皆使用学习焦虑量表施测, 并分别收集学生对C++的有趣性与愉悦性的问卷反应;分析学生期中考 (补救教学前) 及期末考 (补救教学后) 的成绩, 以探讨对学习成就的影响, 并进行非正式访谈与分析补救教学中的Scratch作品, 以了解影响学习成就的要素。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问题
综观有关补救教学的文献可以发现, 不管是何种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型态与策略, 补救教学对低成就学生的学习效能都有正面的影响, 学习有趣性对学习愉悦性有正面影响, 学习有趣性与学习愉悦性对降低学习焦虑也有正面影响, 整理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本研究以Scratch为补充式补救教学课程内容, 用于探讨其中四个研究假设H1、H2、H3和H4。
H1:程序语言课程使用Sratch进行补救教学后对降低学习焦虑有正面影响。
H2:程序语言课程使用Sratch进行补救教学后对学习有趣性有正面影响。
H3:程序语言课程使用Sratch进行补救教学后对学习愉悦性有正面影响。
H4:程序语言课程中降低学习焦虑对学习成就有正面影响。
2.2 研究工具
(1) 学习焦虑量表、有趣性与愉悦性问卷
为了探讨学习成就、学习焦虑与程序语言之间的关系, 参考学者Venkatesh发表于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期刊的问卷设计一份学习焦虑量表以及有趣性与愉悦性问卷, 了解以Scratch进行补救教学后对学生C++的学习焦虑、有趣性与愉悦性是否有影响。问卷共19题, 分为学习焦虑、有趣性与愉悦性等三部份, 学习焦虑量表问题有9题, 其中5题为反向题, 有趣性相关问题有7题, 其中4题为反向题, 愉悦性相关问题有3题, 以Likert 5点量表问题来衡量, 每题由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共计5个选项, 依序由1分到5分予以给分, 反向题则反序给分。问卷在期中考后实施前测, 以Scratch进行补救教学后实施后测。
(2) Scratch
Scratch是一种可视化程序语言, 接口主要由舞台、角色列表、程序区、程序区块等四个部份组成。程序区块中的指令依照颜色可区分为动作、外观、声音、画笔、控制、侦测、运算及变量8种类型, 动作指令与角色移动、旋转及位置相关, 外观指令与角色造型、说话、颜色、大小及图层相关, 声音指令与音乐、音效及节奏相关, 画笔指令与笔迹、画笔颜色及尺寸相关, 控制指令与判断、广播、循环及条件句相关, 侦测指令与感应、传回值及接触相关, 运算指令与四则运算、布运算及大小比较相关, 变量指令与建立变量及数组相关, 共计超过90个指令供用户使用。
Scratch同时展示舞台、角色及程序代码的设计, 方便用户了解计算机如何运作逻辑程序, 可以加强学习者对程序设计流程的认知, 提升高层次思考能力, Scratch指令简单, 但拥有创造复杂程序的能力, 具有多样性功能, 以程序设计者的观点来解题, 利用日常用语, 程序设计者容易将自己想象成舞台中的角色来完成设计工作。
2.3 研究对象与实验设计
本研究以新疆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C++程序设计的一年级学生45人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生32人, 女生13人, 以学习焦虑量表以及有趣性与愉悦性问卷, 探讨学习成就、学习焦虑与程序语言之间的关系, 有效问卷样本45笔。首先在期中考后使用学习焦虑量表施测, 并收集学生对C++的有趣性与愉悦性的问卷反应;其次考虑低成就组12位学生的程, 选择以Scratch对全班学生进行补充教学, 针对低成就组12位学生进行补救教学, 补救教学主要以Scratch的可视化特性, 让学生理解C++中的程序设计概念, 如通过动作控制来说明条件表示式与循环的程序逻辑, 同时要求低成就组12位学生缴交Scratch作品作为补救, Scratch作品的主题由学生自由创作;补救教学后再次以学习焦虑量表施测, 并收集学生在学过Scratch后, 对程序设计概念的有趣性与愉悦性的问卷反应;研究分析学生期中考 (补救教学前) 及期末考 (补救教学后) 的成绩, 以探讨对学习成就的影响;最后针对低成就组12位学生进行非正式访谈, 了解学生学习Scratch的感受与经验, 并分析补救教学中的Scratch作品, 以了解影响学习成就的要素。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Scratch补救教学后对C++学习焦虑的影响
为了解在程序语言课程以Scratch进行补救教学后对学生C++的学习焦虑是否有显著影响, 使用学习焦虑量表, 在期中考后实施前测, 以Scratch进行补救教学后实施后测, 求出前、后测学习焦虑量表分数后, 分别对全班及低成就组学生进行成对样本t检定。, 补救教学后, 全班t=5.0789, 显著性=.0000<.001, 低成就组t=4.3551, 显著性=.0011<.01, 皆达显著水平, 而由平均数分析得知, 全班及低成就组学生后测表现皆优于前测, 全班平均减少0.4520分, 低成就组平均减少0.7125分, 这个结果说明在程序语言课程以Scratch进行补救教学后对学生C++的学习焦虑确实有显著影响, 可明显降低学生学习焦虑。以Scratch对学生进行补救教学后, 表示害怕学习C++程序设计的学生, 全班由48.89%降低为20.00%;低成就组由66.67%降低为33.33%;对学习C++程序设计感到担心的学生, 全班由46.67%降低为22.22%, 低成就组由50.00%降低为25.00%;想到学习C++程序设计就心情沉重的学生, 全班由31.11%降低为17.78%, 低成就组由50.00%降低为16.67%;整体学习焦虑全班由平均41.98%降低为23.21%, 低成就组由平均59.26%降低为27.78%, 低成就组显著性虽不如全班, 但学习焦虑的降低程优于全班。
3.2 Scratch补救教学后对C++有趣性与愉悦性的影响
为了解在程序语言课程以Scratch进行补救教学后对学生C++的有趣性与愉悦性是否有显著影响, 使用有趣性与愉悦性问卷, 同样在期中考后实施前测, 以Scratch进行补救教学后实施后测, 求出前、后测有趣性与愉悦性问卷分数后, 分别对全班及低成就组学生进行成对样本t检定。补救教学后, 低成就组在有趣性方面, t=-2.4452, 显著性=.0325<.05, 达显著水平, 全班在愉悦性方面t=-2.0648, 显著性=.0449<.05, 达显著水平;全班在有趣性方面, 低成就组在愉悦性方面, 虽皆未达显著水平, 但由平均数分析得知, 全班及低成就组学生后测表现皆优于前测, 这个结果说明在程序语言课程以Scratch进行补救教学后对学生C++的有趣性与愉悦性确实有影响, 虽不明显, 但的确可提高学生有趣性与愉悦性。以Scratch对学生进行补救教学后, 整体有趣性全班提高3.81%, 低成就组提高15.48%, 整体愉悦性全班提高5.93%, 低成就组提高19.44%, 低成就组有趣性与愉悦性的提高程皆优于全班。
3.3 降低学习焦虑后对C++成绩的影响
为了解在程序语言课程以Scratch进行补救教学后对学生C++的成绩是否有显著影响, 分析学生期中考 (补救教学前) 及期末考 (补救教学后) 的成绩, 分别对全班及低成就组学生进行成对样本t检定。补救教学后, 低成就组t=-5.2675, 显著性=.0003<.001, 达显著水平;而全班虽未达显著水平, 由平均数分析可得知, 全班期末考成绩优于期中考成绩, 这个结果说明在程序语言课程以Scratch进行补救教学后对学生C++的成绩确实有影响, 可提高学生成绩, 其中以低成就组学生的成绩进步最为明显, 平均进步33分。检视学生成绩的进退步人数及比例, 补救教学后, 就全班学生而言, 有五成以上的学生成绩进步;就低成就组学生而言, 有八成以上的学生成绩进步, 虽有2位学生补救教学前后之成绩皆为0分, 但有10位学生成绩皆有所进步, 其中最少进步15分, 最多进步达60分, 更有7位学生由不及格进步至及格, 由此可推论在程序语言课程以Scratch进行补救教学后对低成就组大部份学生C++的成绩确实是有帮助的。
4 结论
本研究以学习C++程序设计的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 探讨学习成就、学习焦虑与程序语言之间的关系, 包含H1:程序语言课程使用Sratch进行补救教学后对降低学习焦虑有正面影响;H2:程序语言课程使用Sratch进行补救教学后对学习有趣性有正面影响;H3:程序语言课程使用Sratch进行补救教学后对学习愉悦性有正面影响;H4:程序语言课程中降低学习焦虑对学习成就有正面影响等四个研究假设。期中考后, 考虑低成就组 (期中考成绩在全班四分之一以下) 12位学生的程度, 研究选择以Scratch对全班进行补充教学, 针对低成就组12位学生进行补救教学, 在期中考及补救教学后皆使用学习焦虑量表施测, 并分别收集学生对C++的有趣性与愉悦性的问卷反应;分析学生期中考 (补救教学前) 及期末考 (补救教学后) 的成绩, 并进行非正式访谈与分析补救教学中的Scratch作品。结果显示, 学习成就低的学生学习焦虑较高, 尤其以低成就组学生最为明显;以Scratch进行补救教学后, 对学生C++的学习焦虑以及有趣性与愉悦性都确实有显著影响, 明显降低学生学习焦虑, 提高学生有趣性与愉悦性, 其中低成就组学生的学习焦虑的降低程以及有趣性与愉悦性的提高程都较高;分析学生补救教学前后的成绩, 也以低成就组12位学生的成绩进步最为明显。大部分学生接触Scratch进行程序编辑后, 都觉得学习Scratch非常有趣且新奇, 程序设计并不是那样令人畏惧, 整体而言, 研究发现于程序设计课程中介绍Scratch能在悦趣的气氛下进行有效的补充式补救教学, 并提高学生成绩, 值得程序设计教师参考采用。对于此结果于未来可能之深入探讨研究方向包括:其他可视化工具是否有类似结果?若针对不同程序语言的课程 (如Visual Basic, Python, Rub等更高阶的语言) , 是否有类似结果?使用可视化程序设计工具对于程序设计概念理解深是否有影响?这些方向都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厘清。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学习成就、学习焦虑与程序语言之间的关系。探讨通过Scratch进行补救教学。结果显示通过此种方法进行补救教学后, 学生的学习焦虑明显降低, 并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程序设计,学习成就,学习焦虑,补救教学,Scratch
参考文献
[1]Brusilovsky, P., &Spring, M. (2004) .Adaptive, engaging, and explanatory visualization in a C programming course.In L.Cantoni&C.McLoughlin (Eds.) , Proceedings of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edia, Hyper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04 (pp.1264-1271) .Chesapeake:VA:AACE.
[2]Felleisen, M., Findler, R.B., Flatt, M., &Krishnamurthi, S. (2004) .The TeachScheme!Project:Computing and Programming for Every Student.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14 (1) , 55-77.
[3]Govender, I., &Grayson, D. (2006) .Learning to program and learning to teach programming:A closer look.In E.Pearson&P.Bohman (Eds.) , Proceedings of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06 (pp.1687-1693) .Chesapeake:VA:AACE.
[4]Julie, M.P., &Ruby, E. (2006)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in developmental mathematics.The Community College Enterprise, 12, 21-38.
[5]Venkatesh, V. (2000) .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Integrating Control,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motion into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1 (4) , 342-365.
[6]Winslow, L.E. (1996) .Programming pedagogy:A psychological overview.SIGCSE Bulletin, 28, 17-22.
外语学习动机的维持 篇7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
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均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 要充分考虑到情境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产生的影响, 力将学习者的学习引人到一定的情境当中, 为学习者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笔者以《教育心理学》网络课程为例, 借以说明情境创设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
1.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 能引发学习者的认知冲突, 激发求知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2]。学习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会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问题情境可以以问题串儿的形式创设。例如:在“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反应定式’”学习模块中, 学习正式开始之前, 为学习者呈现一个小的思考问题:
案例:“在下面这四个小的问题中, 每个问题都只能移动一根火柴棒, 使之变成一个真正的等式, 你该怎么移动?”
在移动的过程中, 这几个问题是否可以通过相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你认为最难的是哪一个问题?如何从其它的思维角度来解决最难的问题?
一连串儿的问题呈现, 步步设疑, 在心理上给学习者造成一种悬念, 促使学习者积极思考,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解的欲望开始“反应定式”内容的学习, 有益激发学习动机。
2. 创设案例情境
案例情境即是通过创设与学习者熟悉的生活实例, 营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氛围, 将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回到知识获取时的情境中, 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案例情境的创设必须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出发, 既要符合学习者的思维特点, 又能与学习者的兴趣点相结合。
例如:在“强化理论学说”学习模块中, 对于具有抽象、理论性特点的强化理论的学习可以以实例的形式展开。
案例:毛毛是一个快满五岁的男孩儿, 在一年前妈妈就给他买了一双轮滑鞋, 在刚买回时就穿了几次, 后来就不愿再穿了。为这件事情, 他的妈妈也懊恼了一段时间, 但是就是拿他没办法。今年偶然一次机会, 妈妈鼓励他穿鞋去玩儿一下, 他居然很爽快地就答应了。毛毛在场上游玩的时候, 妈妈在场下琢磨着要想办法让他把这个运动坚持下来, 如果你是毛毛的妈妈, 你会怎么做呢?
通过此案例的创设, 唤起学习者的生活经验, 学习者很容易想到一些奖励性的措施, 自然的将学习内容引入到“强化理论学说”的学习模块中。案例情境的运用, 激发了学习者的求知欲, 唤起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易于激发学习动机。
二、合理设置学习任务, 激发学习动机
网络课程中学习任务的设置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和学习动机的最直接的因素。学习任务的设置要以学习目标为依据, 尽量真实、可行。网络课程中, 学习任务的设置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1. 把握任务的可操作性
道尔顿认为学习任务依其可操作的要求可分为记忆性任务、程序性学习任务、理解性学习任务和评价性学习任务[4]。不同的任务类型有不同的风险程度和清晰度, 对于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程度也是不同的。如评价性和理解性的学习任务因没有明确的对错答案, 是属于低风险性的。而简单的记忆和程序性任务不容易出错也是属于低风险性的。对于评价性和理解性的学习任务来说, 答案往往比较含糊、不明确, 清晰度低。相反, 对于复杂的记忆性任务和程序性任务来说, 一般具有精确的答案和步骤, 是属于高风险、高清晰度的。
大多数学习者希望能降低学习任务的风险性和答案的含糊程度, 尤其是那些容易产生焦虑的学习者。因此, 低风险、高清晰度的学习任务最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网络课程中学习任务的设置, 教师要把握一定的平衡度, 依据学习目标要求设置具有适当的清晰度和风险度的学习任务, 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
2. 平衡任务难度和时间要求
学习者对于学习任务的认识和学习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体现了学习者与学习任务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任务设置中同样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任务的难易程度及时间要求的平衡。网络课程中, 学习任务的难度要控制在中等程度左右。任务太难或太易均会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造成影响。任务太难, 学习者会担心自己不能胜任, 产生焦虑感, 对学习动机造成影响, 易于半途而废或放弃;任务太简单, 学习者会感到太容易达成, 同样会影响学习动机, 降低学习兴趣。
时间分配方面, 学习任务最好选择在近期完成。时间过长, 不易于学习者与学习任务之间产生相互作用, 无法推动下一步的学习;时间过短, 易使学习者产生紧迫感, 认为自己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 影响任务完成的质量。
三、提供学习结果反馈, 维持学习动机
学习结果反馈是指告诉学习者关于其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所取得的成绩的信息[5]。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 提供反馈的目的为了帮助学习者清楚自己当前的学习状况, 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有明确的了解, 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排除学习障碍, 实时调整学习方法、策略和进度等。
通过反馈信息, 学习者对学习情况、自身优缺点等有明确的认识, 有利于学习动机的维持, 引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1. 及时反馈
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给予, 及时反馈更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反馈信息能有效避免类似错误的重复出现;反馈信息的延时将会导致其激励价值降低。国外的很多实验证明, 信息的及时反馈对提升学习者学习效果的作用是很显著的, 且每天的反馈较之每周的反馈效果更佳。网络课程中, 学习结果的反馈可以通过作业或在线测试来实现。学习者作业完成或在线测试结束后, 通过学习任务提交系统提交作业或测试结果, 教师及时查收, 在作业或测试结果提交当天或尽量短的时间内根据学习者完成情况给予反馈信息以便于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维持学习动机。
2. 具体反馈
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给予, 具体反馈有助于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清晰、深刻的了解, 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增强对知识的辨别能力。学习结果的具体反馈对于改善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动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课程中, 反馈信息的给予不是简单的写上“优”、“良”这样的等级, 教师可以通过用眉批、评语的形式指出作业中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同时用热忱的语言予以鼓励。学习者心理上感觉到教师对自己学习情况的关注、能力的欣赏, 明确自己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激起内心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
3. 经常反馈
学习结果的反馈要经常给予, 经常反馈能使学习者付出最大的努力。经研究发现, 若是来自外界的反馈或是奖励, 无论具有多么大的价值, 如果只是偶尔才能得到的, 它的动机价值远不如那些小的但是能经常给予的反馈或奖励。
网络课程中, 反馈信息的经常给予可以通过提高作业或在线测试的频率来实现, 相比于间隔很长时间开展一次规模较大的考试, 更易于评定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四、及时更新学习资源, 维持学习动机
1. 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更新的必要性
网络课程中, 学习资源的更新和扩充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网络课程中对于资源更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 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接受新的思想。因此, 网络课程中所有学习资源与内容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 必须能满足学习者对于知识的不断需求, 以维持学习动机。
(2) 网络课程的应用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对于发展性的要求是网络课程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课程应注重学习资源内容和类型的可更改性和兼容性, 注重学习资源的及时更新和扩充, 以满足学习者学习需要, 进而维持学习动机, 促使学习活动持续、有效的进行, 优化学习过程, 提升学习效果。
(3) 网络课程应体现出学科特点和技术发展的动态趋势, 网络课程资源的扩充、发展和完善要紧跟学科和技术发展步伐, 引起学习者对于网络课程的追踪注意。
2. 网络课程中资源更新的实现
网络课程中资源更新的实现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
(1) 网络课程应包含有信息服务功能, 支持信息评论和显示, 用于学习者对所使用的信息资源发表评论, 网络课程管理者可以定期查看学习者对于网络课程资源应用的评论信息, 并考虑对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或意见进行采纳。
(2) 网络课程中应设置用于发布更新信息的公告栏, 网络课程做出学习内容更新或扩充后, 将信息发布在公告栏中并提供更新列表包括最近更新资源类型、名称、大小、等级等。
网络课程的更新和发展使学习者体会到网络课程是在学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完善的, 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摄取和掌握, 更有利于对所学学科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意义延伸, 更好地维持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使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进行长期、有效的学习, 同时提高网络课程的利用率。
五、结束语
网络课程将系统的知识的学习、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等目标集于一体, 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但是, 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缺乏是制约网络课程学习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中所提出的网络课程中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作为初步的思考, 仍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实施和检验。然而, 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的特点, 决定了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的策略在网络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 在借鉴心理学中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网络课程中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要时刻作为一项重要的因素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404.
[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35.
[3]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62.
【外语学习动机的维持】推荐阅读:
浅谈理工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09-09
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08-28
外语学习的最佳年龄08-17
英语学习方法:外语学习的经验07-24
外语学习中的焦虑07-11
初中外语的正确学习方法07-23
最有效的外语学习方法08-23
学生的学习动机09-13
外语学习中的非语言因素10-22
新教师的学习动机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