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课的实用复习

2024-09-15

初三历史课的实用复习(共12篇)

初三历史课的实用复习 篇1

在教学中经常听到很多学生抱怨:历史好难啊;历史内容太多了;我背了, 但是考试就是答不对……这主要是由于许多同学在学习历史过程中, 知识的积累基本处于零散状态, 学科知识结构失衡。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呢?依据建构主义理论, 新课程体系下的历史课堂, 更加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 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自己建立和把握历史知识结构, 通过这个过程, 真正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我想学”的主动学习意识、“我能学”的主动学习态度以及“我会学”的学习方法。

布鲁纳认为:“知识结构是使经验简约化、使经验相互关联起来所发现的构成概念, 是赋予散乱的观察结果以条理性所构想的概念。”知识综合的基础, 应当在知识本身的领域中去寻求。在知识教育中, 应将知识的结构与学习过程关联起来。因此,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要将各部分的历史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 构成相互完整的知识结构, 使感知、理解、记忆历史变成有章可循, 并且通过对历史知识结构的整理,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发展思维能力。那么, 在学习过程中, 如何让学生自己建立知识结构呢?笔者认为可以教会学生“画”好以下几张图: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体系图

体系图往往用于表现一个大主题的知识内容, 可以用“知识树”的形式展现出来。知识树就是用树形结构来表述一门学科知识的结构和知识梳理的一种方法。历史学科知识树一般有两种设计方式, 一种是以时序性为主干的知识树, 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设计;一种是以事件的逻辑关系为主干的知识树, 通过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来设计。如下图:

在义务教育阶段, 历史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历史知识内容, 中国近代史中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主要涉及到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主题, 由于在时序性上比较欠缺, 学生记忆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通过知识树对内容进行归纳整合, 让学生围绕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 中国人民的抗争, 中国人民的探索三条线索展开学习。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的整体认识。

二、“欸乃一声山水绿”: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又叫心智图, 由东尼·巴赞所创, 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 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 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 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 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近年来, 在中考的命题中, 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多元史观指导下的试题命制。因而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历史复习教学中, 更新史学观念, 引入了多元史观。“近代化史观”认为, 近代化 (现代化) 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它会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因此,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如下的思维体系:

上图就是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整合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引导学生思维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面来理解中国近代史中近代化的过程及特点, 同时可以通过与西方近代化历程的对比, 加深对近代化历程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的认识,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穿针引线零成整”:知识线索图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可循的规律性、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复习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并找出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线贯穿起来, 从而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例如:近代史上, 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所代表的利益及主张各不相同, 这是双方对抗的主要原因;而在特定 (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的历史条件下, 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反帝任务, 两党走到一起, 这是合作的原因。这些关系可以通过下图表现出来:

上图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主线, 抓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变化, 运用线条和箭头, 把国共关系的结构, 脉络清晰地展现出来, 帮助学生实现对历史知识的重新组合和整理。学生在理清历史事件间的逻辑联系中自己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提纲挈领条理清”:知识内容图

知识内容图主要侧重的是对一节课内容的整理和把握。主要是运用简洁的词句, 列出教材的知识结构、提纲或内容提要。特点是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 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 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如下图:

上图通过“革命原因”“革命过程”“革命结果”“革命性质”“革命意义”等几个要点使学生形成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整体认识, 提纲挈领、简明扼要, 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 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了对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分析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立体线轴定时序”:时间图

历史总是体现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 并以一定的人物活动为内容。历史发展的过程, 体现为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和规律。正确而清楚地讲好年代, 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实际的复习中, 很多学生认为最难记的是历史事件的时间, 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掌握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比如, 制作大事年表、朝代顺序表、历史分期表、朝代尺等。笔者这里要推荐的是时间轴的制作。时间轴是依据时间顺序, 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联起来, 形成相对完整的记录体系, 再运用图文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时间轴可以运用于不同领域, 最大的作用就是把过去的事物系统化、完整化、精确化。如下图:

此图通过简单的立体建构, 使学生记住了从我国最早的人类遗址到秦汉的建立这段时间。通过数轴的高低变化, 体现人类社会由古向今演变的过程, 下面的大括号说明社会形态, 和世界史的资本主义的概念相呼应, 周分西周和东周, 通过纵轴的横向高低变化体现出来, 使学生一目了然。此外, 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示时间轴会更加立体、更加直观, 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历史时间的记忆。

赞可夫说过:“凡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从兴趣而来的东西, 凡没有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到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的。”通过“画图”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有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记住、理解历史知识, 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初三历史复习内容容量大, 时间紧, 对于提高复习效率,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布鲁纳认为:“基本结构是不能简单地靠教师传授的, 因此学习是主体认识结构的构造过程, 基本结构也只有通过学习者对它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因此, 初三历史复习中, 要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探索, 将书本知识活化, 使他们形成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进而全面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初三历史课的实用复习 篇2

一、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1、文艺复兴的时间、产生国家、核心、代表人物及作品、影响?

2、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

3、新航路开辟原因(根本原因、社会根源、客观条件)?

4、哥伦布远航的时间、资助国家、开辟航的线、影响?(P9《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5、从规模、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比较哥伦布的航海路线与中国郑和远航的不同?

6、《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影响?(颁布320周年)

7、《独立宣言》发表的时间、内容、意义?

8、《法国人权宣言》所属国家、基本内容和历史影响(法国大革命220周年)?

9、华盛顿的主要活动?他对美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10、评价拿破仑(《拿破仑法典》内容、影响)?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含义、开始标志、影响?

2、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具代表性的成就?----瓦特改进蒸汽机(P43《瓦特蒸汽机》)

3、火车发明的时间、人物、影响?

①1814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研制出第一辆火车机车--“布拉策号”;

②1825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命名为“旅行者”号

三、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路线及所带商品)

2、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3、波利瓦尔和章西女王的主要事迹?

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标志?

5、《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四、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1、美国南北战争时间、原因、焦点、领导人?

2、南北战争的历史作用?并与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进行对比。

3、如何评价林肯?

(“三角贸易”----美国废除黑奴制----美国黑人总统奥巴马)

4、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时间、人物?

5、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历史作用(积极性、局限性)?

6、明治维新的时间、国家、内容、作用或意义?

五、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主要成就、爱迪生的主要贡献?

2、卡尔。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及影响?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4、从起止时间、开始国家、主要代表成就、影响等方面将三次技术革命对比记忆。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导火线、起止时间?

2、一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及组成国家?二战前形成的两大集团的名称?(课本P100《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

3、一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4、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说明战争的残酷性及一的灾难性影响?

5、战争的结果、性质及给后人的启示?

八、科学与思想文化

1、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

2、伏尔泰的基本主张?

初三历史课的实用复习 篇3

存在的问题:

(1)学生掌握的知识脉络较混乱,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

(3)不会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热点问题;

(4)学生普遍反映知识点太多,记忆困难;

(5)思想上不重视历史学科;

(6)学生适应不了现在中考的难度;

(7)答题不规范。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在前一阶段我从以下几点着手解决。

一、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理清知识线索

建立知识框架,理清知识线索在复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如复习中国近代史时,学生首先要建构中国近代史大致分为三块内容①外国侵华史②中国人民的抗争史③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对史实的线索清楚,有助于学生的复习和记好知识点。再例如美国,它的基本线索是:独立战争→南北战争→20世纪初,头号工业大国→一战后建立凡—华体系→1924~1929年美国经济不断发展→1929~1933年罗斯福新政→二战前纵容法西斯侵略→二战中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二战后世界霸主→20世纪70年代,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结束独霸世界的绝对优势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有了一条清晰的线索,各国、各阶段有哪些历史知识,应该掌握些什么,学生心理已经非常清楚了。这对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二、以“中考说明”为核心,注意知识的延伸、拓展

学生在复习时,应扣紧“中考说明”的内容去记。在识记考纲的内容同时,也应记好周边知识。如:记“同盟会”时应记住“孙中山”和“日本东京”;记“百团大战”时应记住“彭德怀”和“主动出击……”等等。这样复习,学生记住了必考知识点,又掌握了周边重大知识点,复习起来有条理,达到上下联系地掌握知识的效果,同时做到了“有备无患”。

三、注意专题复习

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个整体,从横向纵向进行联系,从宏观上把握知识,这对历史学习和答题是非常有利的。例如:中国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过程形成一个专题,即:一、经济工业化进程:起步———洋务运动,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现代工业化的奠基———“一五”计划,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二、政治民主化進程:开端———维新变法,发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的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受劫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政沿着有序、健康的轨道发展。

四、注重知识的比较

可采用横向、纵向比较,把同类事件放在一起有意识的比较异同。如:英、美、法国革命的异同。还可进行中外史的比较,如: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五、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让其认识历史考试的重要性

中考历史分值为50分,学生认为相对语数外“大学科”来说是“杂科”,又开卷考试,刚开始很多学生思想上有大的误区,认识开卷考试翻翻书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花时间去读去记,殊不知开卷考试的题目比较隐晦,没有闭卷考试直白,如果没撑握知识,连题目都看不懂,更别说做对题了。

所以要从“源头”抓起,初一初二特别是初三刚开学时要让学生认清形势,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中考是分分必争的,历史50分也能决定总分的高低,要想学好历史不是翻翻书就可以做到的,而且近两年中考历史的难度加大,引导学生要重视每门学科,特别是历史学科。

六、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

面对中考难道加大这一现实,首先要稳住阵脚,引导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信心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让学生明白虽然难度在加大,但一定还是围绕5:3:2的难度系数出题的,不要慌。让学生多做跟中考难度相当的题目,讲评时多总结,归纳。

七、指导学生规范答题

现在中考改卷是扫描以后电脑上阅卷,对规范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平时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字体工整、规范、美观,最好是楷书行书字体。

(2)答案要点化。有层次、有条理、有序号。

(3)按指定位置答题,不能出框。

(4)字体适中,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5)注意卷面整洁,不要乱涂乱划。先思考,心中有谱,理清思路再答题。

(6)按分值多少,确定要点多少。分多多答,分少少答。

(7)选择题注意:一、正选 找正确的,拿的准的。二、正选不能确定时,采取排除法,选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三、答题卡不要涂错位。

(8)非选择题注意:从材料中提取答案,答题中学会抄的技巧。除非题中注明不得摘抄原句,一般情况下,凡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即可从材料中摘抄有效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就是要求从课本中迁移知识。

(9)空下不答是最愚蠢的行为。

(10)全卷答完,注意对选择题进行复核,也许会有新的灵感。检查以下会不会因为紧张而看错题。再检查一下有没有漏掉的题目。

对初三历史复习效率的浅识 篇4

基于自主学习的观念, 我认为有效率的复习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 让学生找准努力的方向, 并明确能够达到的目标。

目前的初中历史复习往往出现这种状况:教师有计划, 学生无计划, 学生单纯、盲目地跟着老师走, 学生对教师具有极大的依赖性。事实上学生是复习课的主人, 教师只是学生复习的辅助者、指导者。只有当学生明晰自己复习应该达到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时, 他才能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并为此积极、主动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2. 设计科学性的复习计划和挑战性的问题, 促使学生在更高的水平上理解较为复杂的问题。

所谓科学性, 首先指复习计划要从学生特点出发, 要满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复习起点过高, 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畏惧感;如果复习起点过低, 只是按照考点对知识点的简单罗列, 那么这样的复习课就会变得枯燥乏味, 而学生就会因此厌倦, 并使学生产生轻视心理, 从而抑制了对历史知识探究和思考的欲望。在每节课上, 教师应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的层次。复习要讲究方法, “夯实基础”是必要的, 让学生乐于记忆, 能够把基础知识完美的运用到问题中去。

3.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帮助学生从现实角度去理解抽象的历史。

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古鉴今”。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学会让历史“活起来”。保证历史复习课是“鲜活”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教师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和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切入点, 使学生能够在更高水平上理解问题。例如现在朝、韩军演及美、中、俄各国态度, 涉及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问题, 如此有很多例子。教师也可以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去引导学生思考历史, 如用“文革”时期的“十里长街送总理”和“欢庆打倒四人帮”两幅图片进行对比, 启发学生寻找历史的结论。

4. 适时对照学习结果与所定的目标, 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

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评价自己的学习, 以提高自己。教师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做不同的习题, 明确告诉他应当达到的程度, 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 从而在不足中调整, 实现自我提高。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寻找与自身学识及能力相当的或略高的同学作为挑战的目标, 使学生在与同学的对比中认识自己并相互激励,

2011年陕西省高考英语试题分析———稳中求变

胡治强

(陕西省杨陵区杨陵中学, 陕西杨凌示范区712100)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2011陕西省高考英语试题的特点以及和去年难度的比较关键词:陕西;英语高考;试题分析

2011年陕西省英语试卷符合高考命题的规律:稳中求变。继续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稳过度”的命题思路。今年是陕西省新课标高考第二年, 相对于2010年,

这是一个提高学习成绩的好方法。

5. 使学生对每个复习主题都有一个框架概念, 形成整体认识。

所谓的“整体认识”包括复习主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复习主题本身的知识结构, 复习所需的课时等。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缜密的思考和计划, 然后拿出来和学生共同讨论, 要让学生心中有数。当学习任务是开放的、具有挑战性时, 学生会自发地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怎样做才能达到有效率的复习

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使历史学习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 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行:

1. 紧扣考试大纲, 有针对性地复习。

考试大纲是老师和学生进行复习的行动指南。因此, 在复习时教师必须认真阅读考试大纲, 并且指导学生仔细阅读, 然后紧扣大纲, 逐一进行复习。中考历史所考查的内容繁多, 如果不加分辨地细致复习, 那么复习时间无法保证, 而且很多东西对中考来说是做了无用功。因此, 复习时不可漫无目的地撒网, 必须针对考试大纲, 围绕三维目标进行复习, 以确保复习的有效性。

2. 构建知识框架、理清线索。

每一门课程的知识都有一个大框架, 犹如一棵大树的枝干, 历史知识同样是一个整体, 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知识网络。构建知识树可以通过横向或纵向联系, 把大量的看似孤立的历史史实纳入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中, 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果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是零星、杂乱无章的, 那么, 书本知识就会是僵死的、呆滞的, 起不到任何作用。

3.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复习方法不能“以一敌百”。从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看, 教师要做到面向全体, 分层对待。从学生复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上看, 教师要适时调整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在临近中考的阶段, 回归教材是2011年陕西高考英语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今年大纲词汇2950个, 较去年增加150个, 二是语音知识题型有所变化。今年的题目要求是:每题给出一个关于语音的

必要的。由于此时的学生认知处于饱和状态, 长时间的复习使他们疲惫而缺乏激情。基于此, 教师可将重要知识点通过各种各样的图片展现出来, 配以相应的文字解说, 并启发学生自己观察图片、将不同图片重新组合并设计问题, 重新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4. 针对中考题型和出题方向、出题模式, 进行有效训练, 提高应考能力。

可以让学生多做中考相应的题型, 让学生了解出题方向和出题模式, 特别是材料解析题。从去年开始, 苏州市中考试卷材料解析题的新方向就是从材料中找答案, 而不是以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这就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这样学生的解题技巧和应考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5. 多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 利用课堂拓展思维空间。

把历史答案比喻为金子, 那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手段就是“点石成金”的方法, 正确的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演绎出高层次的思维过程, 这比掌握知识来得更为重要。比如对于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这个问题, 简单要求学生背下来是一种原始、粗糙的解决方法, 课堂上如果能够联系政治概念,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 用理论解释史实, 用史实验证理论, 那很多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当学习任务是开放的、具有挑战性时, 学生会自发地表现出主动性和积极性, 复习的兴致也就提高了。

6. 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树立学生的信心。

学生喜欢哪一位老师就会喜欢哪一门学科。初三学生已经具有成熟完备的人格, 让学生亲近你、信赖你, 首先要做到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 多用鼓励代替批评, 多用奖励代替惩罚, 学生会回馈给你很多惊喜。

在历史复习过程中, 只要我们以学生为本, 学会及时思考和反思, 根据实际情况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和策略, 就会是有效率的复习, 学生的成绩自然也会提高。

摘要:本文所要阐明的问题是如何对初三的历史进行有效复习。首先说明什么是有效率的复习, 然后结合实际分点论述怎样做到有效率的复习。

初三历史复习计划 篇5

历史备课组

后一阶段的复习安排如下

一、抓住重点,加强训练 六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同时又要有侧重点,重点是什么呢?就是《历史考试说明》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时这部分内容要强化。此外,我们认为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四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单元,九年级上册第四、六、七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四、七单元是整个初中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内容。对于上述内容,教学时要强调,平时的训练要强化,我们每两周进行一次周练,每月进行一次考试,每次周练、月考的内容都是滚动式的,带着学过的内容一起考察,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浅谈初三历史复习教学体会 篇6

近年来,历史学科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联系实际,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这体现了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给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为适应新形势下的中考,提高复习效率,很有必要对复习课作一个规划,按系统复习、专题复习、综合训练复习三个轮次进行。

一、系统复习是奠基工程

1.夯实基础要依据课本逐册、逐课全面复习,但不能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出示每节课的学习目标,理清线索,熟悉史实。复习史实要做到实、全、透。实,就是对史实的掌握要牢固、扎实,能在新情境中再认、再现;全,就是全面复习,不留死角,不漏掉任何一个属于考试范围的知识点;透,就是要对史实有透彻的理解,而不是机械的死背或简单的复述。在“精”字上下功夫,做到:语言精练,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读、看、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使每章每节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

2.拓宽知识。通过某一时期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显性或隐性的联系,揭示这一时期的主体线索和阶段特征,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主题知识结构。通过对阶段特征的归纳、概括,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比如中国近代史可分为新、旧民主革命两个阶段,世界近代史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三个阶段。

3.构建知识体系。复习应从系统化的角度把具体的史实和概念放到宏观的历史背景、广泛的事物联系中加以考察,以把握其本质,揭示其规律。比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提到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对殖民地的要求不同,这一问题在中国近代史中就可以得到印证:1840年英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时期,对市场、原料需求大,于是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进行商品输出;到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力量强大,要求进一步扩大市场和原料产地,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世界各地。此时中国近代史出现了边疆危机、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为满足他们的需求,资本主义列强开始瓜分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这时在中国近代史就出现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外历史互证,使学生既能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理解问题,又系统掌握了资本主义各个阶段的发展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

二、专题归类,比较对照,纵横联系

1.科学划分专题有以下一些原则:按历史知识的不同属性划分,如中国古代史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按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划分,如中国近现代史可划分为列强侵华史、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专题划分宜粗不宜细,抛弃大而繁。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组合,从而构成新的专题知识体系。

2.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整体驾驭知识迁移的能力。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如近代重要国家资本主义确立的事件可归类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等。引导学生分别从背景、导火线、革命爆发标志等方面进行分析。

3.每一历史事件又都有前因后果、前后发展、依次交替。如果我们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就是纵向联系。如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以不同历史时期为经线,以每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特征为纬线,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历史事件之间是相互联系并先后相承的,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才能由点发展到线、面,并进而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进而培养学生整体驾驭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综合复习、针对训练、突出重点

这一轮的复习,一方面要进行综合复习,查缺补漏,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做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不能看而不做,要亲自实践,否则“一看便会,一做就错”。但是不能搞题海战术,要精练重评。讲评是初三复习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起着巩固、完善、深化的作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弥补知识缺陷,提高解题能力。讲评课怎么讲?第一讲解题方法,第二讲失误原因,第三要举一反三,一题多练。不要就题论题,而要扩展思路,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初三历史课的实用复习 篇7

关键词:初三历史,复习反思,互补相成

历史教学到了初三阶段, 基本以复习为重, 有的学校甚至提前一学期、一学年上完新课, 留下大量时间复习, 但不管时间长短, 复习时都要注意目标设计要宏观, 教学落实要微观;教师上课时要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时间, 但也要有自己充分的讲课为引导;在常规的三轮式复习中, 侧重点的安排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安排, 不能埋头自定规划。

一、宏观目标设定, 靠微观实施辅成

复习课上的三维目标, 应从宏观上把握。平时上课制订的教学目标, 通常是以“节”为单位的, 但到了复习阶段, 我认为, 以单元为单位比较恰当, 并且这个单元目标, 还应联系整册内容进行定位, 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 而又归于完整的整体中的局部。因为复习相对于上课而言, 其功能更偏向于整理、归纳和知识的迁移运用, 因此视野要宽广一些, 具有系统性。同时, 每个单元属于整册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必然与其中的其他内容,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 当教师正视本单元复习的时候, 也要在眼角的余光中, 兼顾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与整册书之间的相互影响。同理, 本单元、本册教材在整个初中历史中的位置, 教师也要明了于胸。

宏观制订的目标, 应以脚踏实地的微观实施来实现。尽管制订三维目标时要大气, 但在实施的时候, 却要细致, 具有针对性, 其含义有二:一是针对学生在本内容范围内普遍性的难点, 进行集体强调和普及练习;二是针对学生个体的难点, 进行学生之间的互助消融或师生之间的小组或一对一的化解。二是以综合检测确定是否圆满完成, 对不够完善之处, 在今后的复习中, 还需要择机强调相关的内容作为补救。

二、自主合作方式, 与接受学习并存

因复习与学习在方法上出现了较大的差别, 因此学生在复习阶段必须要有相应的调整。平时学习时, 由于历史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 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了很大作用, 他们大体上可以靠自学掌握教材内容。但复习阶段不同, 学习变得系统化和整体化, 粗细要结合起来, 该细的时候要细致入微, 该粗的时候又要提纲挈领, 因此探究合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 一节课中讲多讲少, 要视复习的程度和学生情况来决定:在复习的初级阶段, 学生遇到复杂的困难时, 教师要多讲, 等学生进入状态后, 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 就可以少说一些。

例如, 专题复习课大概由总体概述、三维目标、中考热点链接、中考试题回放、模拟实战演练等环节构成, 上第一个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 学生基本上不太会自学, 教师便要将各环节的主要任务一一解释, 并辅以相应的操作示范。尤其是总体概述部分, 常常需要纵横向的联系, 将一个知识点铺设成为左右逢源的网状知识面, 让学生能够将原来所学到的零散知识, 逐一纳入网中, 或者对原来条状的知识线, 拉高视点, 把其横向内容联系入内。总之, 这是一个织网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比较陌生, 教师就必须多讲, 而且要讲深讲透, 直至学生从接纳到熟悉。

三、以点带面结合, 按学情确定重点

很多教师都认为, 三轮复习 (梳理基础知识、专题复习和模拟训练) , 应将重点放在第一轮, 因为第一轮是后两轮的基础。对此我也表示有选择地认同, 原因在于任何一种教学, 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复习也不例外, 第一轮复习是后两轮的基础没错, 但重点放在哪, 还要看学生的学情, 看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到什么程度。因此我并不赞成一以概之, 将最多的时间, 用在第一轮的复习上, 像多数教师那样, 先逐节、逐课过一遍, 不仅注意广度, 更在抠细度, 这样的做法不只是耗时长, 还让那些原来学得比较好的学生吃不饱。我以为, 在第一环节上以单元为单位检查过关就行, 关键是要帮助学生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掌握其阶段特征, 以此为据, 由学生自行细化, 教师以检查把关, 然后结合到专题和模拟训练的方法中, 不断反复滚动。

我教过一届学生, 或许是我讲历史很有意思, 所以他们特别感兴趣, 在班上历史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带动下, 全班同学的基础知识都学得很扎实, 故在第一轮复习时, 我只用了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 就全部搞定。第二轮大幅度的思维转换, 则让他们在开始阶段有些茫然, 这时我花的时间便比较多。而第三轮的模拟训练, 他们在我的组织下, 很快就突破了考试说明中的理解和运用难点。等回过头反思这次复习, 我发现, 基本打乱了我的常规计划, 整个学时安排, 完全跟着学生的节奏进行, 但效果十分显著。

初三已经到了毕业前的冲刺阶段, 学生的压力很大, 不少学校都给学生制订了极为紧张的作息安排, 学生的睡眠基本不够, 而且, 在强大的压力之下, 有的学生会要求教师给予更多的帮助, 多讲点, 让自己少想点。在这样的状态下, 我以为, 教师在按照三轮复习的计划, 有条不紊地进行时, 要特别注意两点, 其一, 不能过多依赖课外, 因为学生要考的科目, 包括体育与健康的话, 就有8科, 历史只是其中的“半科”而已;其二, 即使在这个关键时候, 教师也不能推倒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的教师认为, 学生没有经验, 而且又忙, 所以他们只有按照我的思路去做, 才能最快最好地做好复习, 这是个误区。只有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复习的高效。

参考文献

[1]张蕾.对初三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策略的探讨[J].读与写杂志, 2012 (03) .

[2]蒋亚芬.初三历史课堂教学精 (抓考点) 与细 (成体系) 应如何把握[J].新课程 (下旬) , 2011 (12) .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篇8

一、“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

全球史观 (整体史观) 是二战后在欧美兴起并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影响我国史学界的全新的史学理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和同一性视角, 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 完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此过程至今仍在延续, 也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二、初三复习渗入全球史观的必要性

1. 它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要求。

全球史观在初中教材编写及新课标中都有体现。如教材这样表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 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初中新课标中也用全球史观来阐释世界近代化等问题。由此, 用全球史观解释具体历史现象已成为教学中的一种必然。

2. 它是历史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的内容、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 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 引领学生树立整体史观, 从宏观上把握整体知识结构, 考查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史事之间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 对历史知识要有全面、整体、深刻的了解。

三、全球史观在初三复习中的运用策略

【案例1】复习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向全球扩张的历史。

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将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史的过程归纳为纵向的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 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横向的世界各地区由彼此分散到不可分割的整体两个基本方面。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向全球扩展的历史则正好反映了全球史观所主张的两个基本面。我们在复习这一主题时, 可作如下整合:

通过梳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扩展的轨迹, 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主线, 同时也清晰地感知世界历史在横向上的联系、交流日益密切、相互影响日益加强, 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阶段和特征就清楚地呈现出来。

【案例2】对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复习。

在复习近代列强侵华战争这一主题时, 学生必然有这样的思索:“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被侵略?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能侵略中国?”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综合等方面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以英国为代表) 进行对比。

四、几点建议

1. 全球史观的渗入要适度。

由于初中并不要求进行史观教学, 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 全球史观的引入及运用应避免过深、过难, 能让学生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在全球视野下宏观考察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历史联系与影响即可。

2. 运用全球史观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与比较。

在初三复习过程中, 应树立“大历史”观念, 将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站在世界的角度, 考察中国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等, 避免过去那种将中国史与世界史割裂开来而造成的顾此失彼、不能融会贯通的现象, 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3. 全球史观与其他史观在教学中要有机结合。

除全球史观之外, 我们还要注意它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的结合, 实现有效复习。

总之, 在课程改革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下, 初中历史教学融入全球史观已是大势所趋。在初三复习中, 我们在宏观上用全球史观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在微观上用全球史观审视古今中外历史事件, 挖掘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 教会学生用全球化的眼光、全人类的视野, 客观全面地认识、解读和评价它们, 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掌握,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真正实现高效复习、科学备考的目的。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全球史观日渐重要。在初三历史复习过程中, 应让学生学会运用全球史观科学备考, 从宏观上探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 从微观上挖掘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 以全球化的眼光、全人类的视野, 审视古今中外历史事物, 客观全面认识、解读和评价它们,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初三历史学科复习策略探究与实践 篇9

一、思想教育是灵魂

我们都知道思想决定行动, 只有让学生思想上重视起来了, 他们的行动才能够跟得上, 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实, 到了初三, 学生也希望考出好成绩, 希望能够为父母争光为自己争气。但是惰性、心理波动、情感因素、复习方法不对等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复习效果, 因此对学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才是正确的出路。所以, 我们首先应该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由于在校时间有限, 我们可以试着多利用QQ、微博、微信等等新兴媒体和学生沟通。一方面体现我们教师的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 便于提高沟通的深度和功效。沟通也要讲究技巧, 应该彼此开诚布公, 教师可以放下架子, 平等地和学生对话, 把自己学生时代和学习时光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学生深入探讨, 争当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就觉得我们是在真正关爱他们, 彼此的距离近了, 学生也会把烦心事和困惑告诉我们, 我们就可以针对性地整合有效资源逐个突破, 真正帮助学生。

我想, 只要学生在情感上、在思想上认可你了, 即使在复习的时候, 有些知识我们讲的不那么透彻、不那么全面, 他依然会给你很大的惊喜, 学生会自发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激发无穷的潜能。

二、统筹复习是关键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作为初三总复习, 我们教师在期初必须有个明确的时间表和复习计划。同一备课组的老师应该凝心聚力、拧成一股绳, 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除了备课组的教研, 教师本人的刻苦钻研更是王道。在备课组统一的计划下, 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也是很有必要的。我校在初三上学期就已经把初中历史的6本书都讲授完了, 下学期就开始总复习了。面临着结业考、市每一轮、每二轮质量测查这几个大型考试, 准备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如何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考试中找到信心、找到方向, 查缺补漏、有效复习是至关重要的。

有自信不一定会赢, 没自信一定会输。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信, 未成年的学生更是如此。所以这学期的第一场大型考试结业考, 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收获信心。而市的第一次质检因为在4月中旬, 那时还有两本书没有复习完。因此, 对于班级前十名的同学来说, 是否能够提前针对性地把这两本课堂上没办法复习到的知识分摊到平时的一点一滴, 每天复习一点点, 再针对性地做些练习。再通过这十个同学辐射身边的同学, 整个班级的学风就上来了。市第一次质检虽然时间太紧, 但是不至于崩盘, 全班还是有可以上A的。对于优等生的自信也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中等生来说这个时候是查缺补漏的最佳时机。中等生通过这次考试的刺激, 等到5月中旬的时候, 我们6本书都复习完了, 他们就迎来了一个机遇, 一个证明自己的机遇。这时候他们掌握的知识已经比较全面了, 所以上A就容易多了。但是由于泉州质检终归是中考的方向和难度, 还是需要进一步提高能力。直到6月初的市第二次质检, 一个班基本上能够上A的都可以上了, 学生就收获了中考最重要的东西:信心。

在总复习的过程中, 每一步都很重要都需要提前统筹策划。合理安排时间, 加强个别辅导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讲精练是根本

老师的时间有限, 学生的时间有限, 课堂的时间也有限, 只有做到精讲精练才最实际最有效。坚决反对题海战术, 也反对只讲不练。学生必须在老师理清线索、整理知识点之后, 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 针对性的训练, 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巩固。当然, 老师的点评和答题技巧的指导是得分的宝典。比如:选择题如何用排除法、如何理清各选项之间的关系, 辨析题如何保障6分再争取多拿分, 材料解析题遇到“根据材料作答”的题目该怎么做, 综合题如何综合等等都充满着学问, 学生只有认真做了、思考了, 才能发问, 教师这个时候的解惑是非常必要的。历年的中考题一直在创新在进步, 把握中考的脉搏和动向, 精讲精练一些经常考到的类型很重要。我们没办法帮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 但是我们可以交给学生答题的技巧和方法, 找到突破口和金钥匙。

四、心理疏导是保障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考是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面临中考, 他们承载着父母的期冀、老师的希望和朋友的关注。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 如果不能相应的疏导, 很可能会功亏一篑、功败垂成。所以, 除了关注学生学习知识本身, 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波动, 这样才可能让学生轻装上阵、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初三总复习的挑战中。学生在每个阶段特别是每次大型考试之后心态难免会起伏, 所以很有必要针对考试之后学生的心理状态把脉。

作为初三毕业班老师, 需注重处理好与教师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协调好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系, 通过整合学校资源、学生资源、备课组资源、协作组资源等各项资源, 推动学生在初三历史学科复习中, 有效学习, 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初三历史教学和总复习的几点反思 篇10

一、认真研读课标、考纲, 把握考试方向

最近几年的考试命题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中考考试说明为大纲。因此, 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细读考试说明, 找准方向, 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复习时, 使学生明白哪些知识点是识记的内容, 哪些是理解的内容, 哪些是应该拓展联系的内容等, 做到重点突出, 有的放矢。如2014年的考试说明中, 世界古代史就多了理解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

二、精心计划, 强化基础, 提高能力

中考是每年的6月21号。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 有步骤地复习备考十分有必要。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 我在2013年3月进行第一轮复习, 至4月20日左右结束。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围绕考纲落实知识点。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第二轮复习阶段, 主要对主干知识进行科学整合, 构建知识网络。5月底至中考前为第三轮冲刺复习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查漏补缺, 模拟训练。

(一 ) 强化 基础知 识 的理 解记忆 。

针对开卷考试, 在复习过程中要理解记忆、系统掌握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夯实基础。在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上, 要紧扣考纲, 坚持“全、准、细”的原则。“全”即复习全面, 以课本为依据, 对课本上的每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 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细”即注重细节, 如教材中的导言、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课下小字注释、书后大事年表、每课一得及其他隐性知识等。

(二 ) 重 视 能力 培养 。

历史实行开卷考试的目的在于避免死记硬背, 注重对知识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考查, 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平时的复习课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加强阅读训练 , 培养阅读能力。历史学科的阅读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学生在阅读训练中应以课本为本, 全面系统地做到“五看”。通过“五看”进行复习, 总领教材。“五看”具体指: (1) 看单元导言。 (2) 看课文。 (3) 看图片。图片在中考中的比重越来越突出, 很多地方的质检题, 包括泉州市质检专门出了读图说史大题, 所以对书上的图片不能忽视, 要明晰每一幅图片表明的历史事件, 即图片中所含的隐性信息。 (4) 看材料。课本材料经常作为考试试题的素材, 所以要注意课本材料的引用, 主要有发表的文件内容、历史人物的名言、历史人物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等。 (5) 看课后的历史大事年表。

2.培养学生简明凝练的文字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考试水平的直接反映, 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就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对于复习迎考, 主要训练书面文字表达能力。在文字表达上要做到简单明了、高度概括、字少句精。近几年的材料解析题都要求考生在不同程度上进行概括说明 (如根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答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一下等) 。培养学生简明凝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高度浓缩、概括课文基本史实。如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可浓缩为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十个字。 (2) 平时注意积累掌握历史术语, 使提炼出来的内容言简意赅, 实现科学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3) 平时注意用精练文字概述某一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 这是培养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3.构建知识网络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历史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 体系不是特别清晰, 所以要注意“三抓”:抓线索、抓重点、抓网络。复习中注意线索清楚, 重点突出, 语言精练, 辅以条理化的板书 (包括提纲和图表) 。在全面复习教材的基础上师生互动, 把已掌握的知识前后左右贯通, 进行“纵横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生成一棵知识之“树”。在归纳整理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它反映的实质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我从以下方面做好这一工作: (1) 整理归类, 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 不使用现成答案, 也不允许抄袭资料, 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 整理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题进行, 以便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归类方法可按小专题进行, 以便从微观上系统掌握历史知识。

(三 ) 精编练 习 , 强化 能力 训练 。

“任何知 识的获得 都必须通 过学生主 动的内化 才有可能”。在复习阶段中要给学生留一点时间, 让他们自己梳理、内化知识, 以真正掌握, 并灵活运用。这种内化主要通过适量训练完成。 (1) 教师精选精讲典型例题:坚持抓基本、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抓易错点的原则, 精选一些思维含量较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 又能反馈基本知识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 自己重组题, 进行适量定时的训练, 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 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能力。 (2) 强化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的规范化训练, 每次考试都有一部分学生因审题不清、粗心大意、书写潦草、不规范、不工整、不清晰, 失去分数。教师在平时复习中, 在这方面要更细致、深入地指导。每次练习或测试, 让学生务必做到书写规范、工整、清晰和答案“三化”, 即“段落化、要点化、层次化”。 评讲中 , 重点放在答题范围、答题思路、出题者意图、考查能力层次等。 (3) 把“这道题我们还可以怎么问”挂在嘴边, 鼓励学生尝试做“命题人”, 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总之, 初三历史复习如能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 紧扣考纲, 认真领会命题思路, 并从学生实际出发, 讲究复习策略,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做到保质保量, 这样学生复习和备考的信心和有效性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赖德胜.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朱汉国.历史 (第3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5.

关于初三历史复习课的几点思考 篇11

那么,怎样的复习课才是成功的呢?我认为,一节好的复习课,不仅在于让学生记住了若干知识点,还在于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积极的情感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进一步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一、搭建知识树,注重知識的系统化和网络化

历史是由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构成的,这些知识点构成了一个个历史事件,而一切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前因后果。由此形成了一条隐含于历史表象之下的基本线索。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把握主线,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由点成线,再由线带点,使历史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再用知识树的方式,实现历史知识的网络化。

在这里,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可整理出如下的基本线索:

这样,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近代中国的两条线索:侵略史与抗争史。这条线索构成了这一单元的主干。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了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还教给学生一种科学、有效地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历史意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二、加强横向联系,培养历史思维

在中国近代史中,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国发生的每一件事,与世界历史进程息息相关。所以,加强中外历史横向对比,对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和大局观,进而培养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里,同样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通过这组图示,将同一时期中外主要大事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中外历史的联系,从而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有效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为什么《马关条约》中日本提出在中国设厂等一系列难点问题。

(2)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而中国的封建制度日渐衰落,这种战争,是一种先进的制度对一场落后的制度的战争,正因为如此,近代中国的失败就成为一种必然。

这样,我们完成了一节复习课的第二个步骤,通过中外历史对比,不仅实现对知识的重新整合,更是使知识由薄到厚,由表及里的过程。

三、挖掘隐性知识,进行情感熏陶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学习历史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更在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即“以史为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因此,在复习课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完成情感目标,是复习课的教学任务之一,也是复习课的难点。

这里,我仍然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结合前面形成的知识网络,教师进行适当的铺垫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两个问题:

(1)既然落后是失败的根源,那如何做才能不让历史重演?

(2)为什么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只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灭亡?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权益,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了本单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不仅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整体化,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巩固、熟练基本技能,有利于帮助学生提炼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复习历史的方法,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爱国主义情怀。这样的历史复习课,才能是完整的、有效的复习课。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东渚中学)

初三历史课的实用复习 篇12

一、要搭好框架, 为复习找准方向

初三历史复习, 必须定位中考, 考试考什么、怎么考, 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就一定要深入研读考纲, 从那里得到指导思想、考试意图和命题原则等重要信息。接下来还要认真分析中考历史试卷。中考历史试卷是考试的具体体现最能说明问题, 它可以直观的告诉我们要考什么、怎么考、哪里是重点。在基本框架确定以后, 就要开始找出需要复习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 列出考试的知识要点及相应的能力层次要求。明确出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 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 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一般来说, 要求纯记忆的知识, 只要准确掌握知识点即可;理解性强的知识, 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至于运用层次的, 要达到运用所知道的历史事实, 能分析、归纳历史问题。

二、要备好课, 让每节复习课都是精品

复习课综合性强, 信息容量大, 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考验, 对教师而言, 为学生准备一节什么样的复习课是关键。有些教师认为复习课都是老内容, 不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没有大的难度, 只要顺着课程延续知识点就好了, 所以会忽略备课环节。其实恰恰相反, 历史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 而是对原有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提高, 所以, 一定要备好历史复习课, 让每节复习课都是精品。备好课要注意以下环节:

1. 备学习目标

初三历史复习时间有限, 所以要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要拿准学习目标, 通过考纲、教材课程要求和教师的自我分析, 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目标, 也包括方法和学习情感等多重目标。

2. 备学生

一节复习课, 包含更多的知识内容, 学生掌握程度会有更大差异, 有多少学生只需巩固, 有多少学生还需稍微讲解, 有多少学生还要继续给予知识分析和灌输, 教师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数, 并针对情况制订这节课的方案, 这样才能让复习课收到更全面的效果。

3. 备方式

用什么方式复习, 这是很多教师苦恼的事,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不是每节课的方式都要一样, 识记多的可以用大家共同回顾的方式, 事件多的需要教师为学生捋清脉络, 特殊事件的要专门进行各种分析。因此, 针对不同的每节课, 教师都要分析内容和学生, 采用不同的方式。

三、要两线并行, 讲练结合

进入复习课堂, 怎么操作?最基本的原则是找到两条线, 一是按单元复习, 另一个是按专题复习, 这两线要并行, 才能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按单元进行复习涉及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四大板块的内容。在对这些板块进行复习时, 基本上按教材中的顺序推进进程。这样做, 一是依顺教材的权威性, 二是让学生能有正确的回忆思维。另一条线就是专题复习, 这是复习的重点, 也是难点, 专题复习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那么该如何确立专题呢?一种是将同一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次科技革命、二战后欧洲与日本经济的发展等。复习的最好方式就是对比, 找共性, 寻规律, 再突出个性。二是将历史事件进行横向联系、比较, 如西方跨入近代社会门槛与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等。通过分析对比相同和不同, 最终目的是显现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除了两种方法的传统复习, 练习是必须要有的。只有通过训练, 才能让学生把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在进行题目练习时, 要强调题目的基础性, 从中考考试内容出发, 贴近历年试卷, 把握好难易程度, 并适时选择和编写一些新题。

四、科学复习, 严防进入误区

复习课是应该很科学的, 除了不断寻求新方法, 还要对一些传统的复习误区注意提防。

1. 不要全面复习, 缺少侧重

复习课不等同于新授课, 不能“一刀切”, 大部分学生都掌握的知识就不要讲,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要讲, 大肆扩展与考试无关的题外话不要讲。

2. 不要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有的教师以为复习课就不用搞互动了, 就不讲究课堂程序了, 教师一个人夸夸其谈, 一是容易把课堂气氛搞得死板, 不利于一些学习主动性不高的学生听讲;二是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没给学生在复习课中发表意见的空间。

3. 不要以练为主

复习课中的练习是有必要的, 但是如果将复习课看成练习课、模拟考试课, 那就错了, 那样复习课查缺补漏、突出重点、调整学生掌握程度的功能就彻底失去了, 复习课的效果也不会很好。

总之, 抓住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 利用各种科学的方式方法, 将复习课上好是历史教学的重要部分, 也是历史教学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摘要:初三复习课是很多教师探讨的重点, 历史课的复习因其学科特点会有不同的模式和方法, 哪些是科学的, 哪些是不妥的, 进行交流有益无弊。

关键词:初三历史,考试框架,备课,两线并行,误区

参考文献

[1]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 2000 (11) .

上一篇:机械封装下一篇:外语学习动机的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