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的复习计划与策略

2024-05-18

高二历史的复习计划与策略(通用14篇)

高二历史的复习计划与策略 篇1

首先,历史背景、发生时间等,一个历史事件,你看见它那一刻脑子里一片空白,那你就要去查。不要急于求成,一口气就看完一本书,一口吃不下一个胖子,你可以每天看一章,根据教辅按时间顺序也行,按不同模块一个个历史事件那么复习也可以,重要的是你理解你看的每一句话,不要去死记硬背某些知识,当你合上书和教辅,可以在脑海里过一遍看过的知识,对于某一历史事件,你可以清晰地反应出它发生的时间、历史背景等知识,并可以自己构想一些问题,考试会考哪些方面,怎么考察,这些都可以通过自己学习和反思的过程去摸索和总结。

其次,就是架构时间轴,历史的发展有其时间轨迹,那我们学习也要有时间概念,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事件恰恰只是因为发生在一个时间点上而彼此产生关联。所以,架构一个时间轴显得尤为重要。比如19,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辛亥革命,政治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文化上是一次思想解放等等,也许你单独看此刻经济发展形势没有太多理解,或者对于此时出版的一些报刊书籍的内容,你也并不清楚为什么是这么一种文化舆论走向,但当你把它们放在时间轴上时,一切就有了解释,很多历史事件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其他方面,在同一段时间彼此一定会有联系,可能是前因后果,可能是矛盾冲突。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最先的切入点应该是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我们要从经济原因入手,继而引向政治文化等原因。

最后就是知识整合,因为之前复习都是分段进行的,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边复习边忘知识点,很多事件的时间背景混淆等,这个时候就要有一种整合思维,我习惯于冥想回顾知识点,我会按时间轴来,把时间分段,我会想这段时间发生什么事,每件事都会过一遍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启示,意义。然后再把这段时间内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事相互联系起来,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如上文说的,经济都是基础,政治文化是经济的反映。最后再自己想一想会考什么,怎么考,最后把那些在教辅上看的材料和一些细节的小知识点复习一下。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对帮助我们记忆和理解知识点有很大帮助。

我们还要额外关注时事,其实时事一直未曾离开我们的历史考察重点,我们会在主管题或客观题的材料或者题干身上发现它们的影子,虽然是考历史,但历史发展有其相似之处,可能最近发生的某件大事和历史上某个大事件有可比性,然后我们就要寻找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所以对于时事,要保持应有的关注度。

最后要提的一点貌似和历史无关,却很重要,它就是古文阅读能力,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一大半都是古文的,很多时候答案就是把那段古文翻译过来就能找到,可是我们本来就不了解历史背景,要是还不知道那些古文是什么意思,答题就愈发困难,往往会答偏,所以大家要加强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

应试技巧考试选择题也就是客观题分数很重要,可能两道选择就是一道大题,所以选择不能花费太多时间又要精准就是高分关键,我高考时选择只错了一道,但是我模拟考试时经常错五六道七八道,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我摸索了一些小技巧。选择的题目绝不是瞎编的,它们很大部分都是书上引申的材料改编而成,所以大家看书时要额外关注书上小字(历史书上只要是字就很重要),然后把小字看懂并有所理解。要是小字有某个时间时间背景之类的,要牢记。选择的答案如果很绝对,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对于历史的评判本来就没有固定的众人皆认可的观点,所以某个选项特别绝对,可以把它排除。

对于主观题,只要注意三点即可,一是字迹工整,这真的很重要,阅卷老师每天要批很多卷子,要是你的字迹潦草,很可能让老师反感或者看不清,看不进去,这样分数自然低。二是一定要分点答,答案是按照采分点给分,所以分点一方面是让老师看的清楚,另一方面还可以给阅卷老师造成一种自己答了很多点的错觉,不要怕答错,主观尽可能多答,说不定某句话就得分了,三是要会总结材料,其实考试时你会发现,题目和书上内容基本没有重合,即使没背过那些时间背景结果意义的人根据材料也能找到答案,那为什么我们要学这么多,要背这么多呢?不光是要培养我们的历史思维,也就是答题思维,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答题可以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材料里是干巴巴的答案,我们把其中的得分点找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答案。尤其是solo题,史论结合非常重要,只是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不会得高分,去把材料和书上学过的知识相结合,并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去分析,才能得高分。而独到的观点和详实严密的史论正是我们在之前的学习总结中获取的。

c 关于教辅的选择

其实课后辅导材料我用的不多,多是老师推荐的经典款,爆款,它们被称为经典一定有它们的道理,对于考生,它的编排弥补了教材不是按时间顺序排版的不足,让使用者可以有历史时间轴概念。还有一点很重要,这样你可以在学习某一知识点的同时了解这一知识点历年都是怎么考察的,考察的侧重点在于哪,这样复习时可以有计划的复习。

d 关于补课

我自己没有补课,一是我的高中比较推崇自主式学习,我更喜欢自学。二是成本太高。但根据我身边同学补课的经验来看,大家最好找自己的老师或者常年带毕业班的老师补课,这样才能保证老师了解考试形势。还有就是,不要养成老师说你听的简单填鸭式学习方式,你应该自己先自学,做些题,然后把不会的地方经过自己思考后去问老师,最好把自己的理解过程记下来给老师看,这样老师也可以了解你的薄弱点和思维偏离点,更好地帮助你提升,补课才有意义。

e备考心态

我觉得我在这个话题上很有发言权,我自身就是心态特别不好的人,高三时压力特别大,晚上经常失眠,白天状态不好,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但学习效率特别低。我总结我心态不好的原因是目标定的太高,对自己又很没自信,体现在考完试只要有人说他答案和我不一样,我就一定觉得是自己错了。后来我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有所好转,不过并不如意。但我自身调整心态的历程可以和大家分享。

高二历史的复习计划与策略 篇2

一、近三年来高考试题凸显的一些特点

1. 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重视观点、材料、角度的创设与运用;

试题的选材主要有文字与表格材料、地图、图片等形式, 考查考生准确再认, 再现历史基本知识, 以及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9年22题, 从直观考查风俗习惯的变化到深层次的经济基础的变革, 不同观点的立意方向。

2. 突击抽查边角知识, 教材中标识的章节、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教材中的图表注释、平时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

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试题不断增加, 形式更加多样化, 阅读信息不断扩大。如2009江苏历史第5题。

3. 文明史观整合试题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文明史范式成为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范式之一。

淡化古代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界限, 跨知识渗透、跨区域链接, 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4. 隐性介入热点问题, 引导关注社会生活。

如:商业城市发展、儒学与民族精神, 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城市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等。

二、复习策略

1. 明确高考能力要求, 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历史高考能力要求共4大项12条, 在平常复习时, 应把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各个考点作为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应试能力的指针, 落实到复习的各个环节。

高考一方面考查一些原生态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 即衍生态知识的能力, 没有可供迁移运用的原生态知识, 衍生态知识也就不存在了。原生态知识复习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 应注意将课标和考纲要求的陈述式变成一个个设问式, 利用教材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整合取舍, 形成主干知识体系。有的学生初中通史知识掌握有欠缺, 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习专题历史的要求, 建议按照课标、考纲要求对初中历史课本的相关通史内容和阶段特征进行补充学习, 把初中史的知识体系和高中专题的知识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知识整体, 随时注意用目录学习法梳理知识, 保证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复习, 这样定有大的飞跃。

2.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日益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 这已成为高考的主要方面, 在明确高考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1) 参考近几年各地高考题, 建立典题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很多学生手头资料不少, 大多数情况下做过也就过去了, 缺少精心的参悟, 尚未达到“格物致知”的要求, 而高考命题对于考查哪些知识点、体现什么意图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且科学性较高。因此, 要对近几年高考题有认真地思考, 把答案写出来, 然后对照高考答案提升自己的审题能力、理解题目意图的能力和综合处理材料、史论结合的能力;建立一个记录好题和错题的典型题目本, 把日常练习中的好题错题及时搜集整理, 把典型题目本充实起来并经常参悟。

(2)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重视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克服思维角度的单一性、片面性, 坚决避免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利用课本原话答题;要能够真正理解命题人的命题立意, 再结合设问和材料进行具体分析, 在充分审明设问的前提下作答就不会偏离命题立意这个中心;要学会从材料组合中、从题干语中、从设问中把握命题立意;要抓住问题中的核心词、关键词、条件限制词、分值来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 寻找答题途径。

(3) 提高理论认识能力。重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要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 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4) 加强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在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 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各类序号分隔, 使要点突出, 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 整齐洁净。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 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 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 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 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 避免文学化语言。

3. 加强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训练, 提高材料解析题的答题能力。

(1) 准确审题。主要审:时间、人物、空间、事件、关键词、答题方式等。

(2) 紧扣题意:“问什么”———时间、关键词。如原因、背景、过程、影响等;“怎么问”———答题方式, 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等。

高二历史的复习计划与策略 篇3

一、以重要知识为基点,把握好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1.从历史概念切入。

清晰解读历史知识是准确理解历史知识的关键。例如,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这一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其两层含义: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越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开展起来;②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其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明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使欧美、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动资本主义本国市场不断扩大,并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一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两次工业革命后交通工具、通讯技术的进步是其形成的客观条件;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和资本的流通是其具体表现。

2.从史实发生的背景切入。

在当今历史教材中,历史知识较为分散,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多方面知识理解历史事实。例如,对于“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内容,认识到“五四运动”是当时中国社会和世界形势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十月革命影响中国的具体表现,并体会到导致“五四运动”爆发的因素,从而为突破“五四运动”教学难点做好铺垫。

二、从世界大背景来认识历史,整体感知历史

1.将世界史和中国史相联系。

例如,在教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时,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根据希腊和中国地图,感知地理因素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2)探究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确立和发展的过程。

(3)探究深化,引导学生回答问题:①孟德斯鸠认为:政体的稳定取决于地域范围的大小,小国适合于共和政体,中等国家适合于君主政体,幅员辽阔的国家适合于专制政体。请结合中外史实分析其观点。 ②古代希腊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基础,古代中国专制政体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与成就,你认为哪种政体更好?

这样层层深入的探究会使学生形成正确认知。

2.对某一历史专题进行探究。

对某一历史专题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例如,在教学“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部分知识时,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突破基础,把握主干:总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概况及其原因。

(2)设计问题,思维深入:分析与世界史的联系。

(3)归纳整合,形成体系:将相关内容整理成表格。

(4)深化认识,升华思维:解读表格信息,思考历史结论和启示。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

3.从某一历史阶段切入。

这种方式能强化学生学习历史的联系意识,深化学生对全球史观的理解。例如,在教学“16~19世纪的世界”这部分知识时,我提出问题:联系有关历史,思考16世纪以来英国是如何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

学生探究后,认识到:16世纪英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走向世界。从16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政治上确立代议制;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凭借巨变后的强大实力,英国大肆扩张,建立殖民体系,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中心。

高二历史复习方法及策略 篇4

#高二历史复习方法#

一、学好世界历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我们从小到大一定看过许多如拿破仑、珍珠港事件等关于世界历史题材的书籍和影视制品,然而,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是历史的本貌吗?真正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学好世界历史对我们中学生的成长究竟有哪些帮助?

1.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并加深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

如果我们把世界历史比喻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各国家的历史就是汇入长河中的涓涓溪流。世界历史并不是各国分散而孤立历史的简单罗列,而是相互联系、浑然一体的历史集结。在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外界隔绝,而且人类文明越发达,国际交往就越密切。中国自古以来就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许多挥之不去的情结,比如汉代有张骞出使西域和甘英出使大秦,唐朝有玄奘天竺求取真经和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明朝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等;而近现代的中国更是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同学们学习世界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从而使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东西方文明是在不断交流碰撞中才得以形成今天如此的辉煌和繁荣。

2.有助于我们吸纳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而增长我们的才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古至今,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求索中尽显无穷的智慧,创造出许多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些无价之宝不仅属于其所在的民族和国家,更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遗产。同学们如果能从中吸纳精华,为己所用,一定会增长我们的才智。比如日本在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我国唐朝采取开放国策,而清朝却闭关自守。我们从日中两国发展的运势中可以得出如下历史结论:改革开放则国运昌盛,闭关自守则国运衰败。一个国家要想谋求发展和强盛,不能妄自尊大,故步自封,应善于学习和借鉴他国的文明成果为己所用。这些启迪是我们通过世界历史的学习就能汲取的历史智慧。

3.有助于我们感同身受无数爱国优良传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无数名垂千古的爱国志士仿若片片浪花,使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流光溢彩。如19世纪法国科学家也是微生物之父巴斯德就曾写下如此豪迈的爱国感言: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他自己的祖国,其爱国之情不知感召了多少世人!我国许多科学家在满目疮痍的新中国成立之初能够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足见爱国精神的巨大魅力!如果我们在学习中深切体会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并使我们受益终生。

#高二历史复习策略#

21世纪是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妙语──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论语》中也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警句,其中的利器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就是指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在学习历史时拥有了它,就等于获取了打开历史宝藏之门的金钥匙,就一定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那么,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学好世界历史呢

1.提纲挈领、关键入手

《荀子劝学》中有言: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成语提纲挈领也做了如下的解释:纲,指渔网的总绳;挈,指提起;领,指衣领。含义是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我们从中可以悟出一个哲理,那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抓住要领,简明扼要,这样才能掌控全局。同学们现在使用的历史教材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基本素材和必备工具。书前面的目录就是全书的纲和领,我们通过仔细研读,认真领会其内涵,就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历史内容的学习要点。我们以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古代史学习板块为例,世界古代史讲述的是人类从蒙昧野蛮及彼此分散隔绝的状态逐渐建立种种联系而步入文明并进而走向整体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对这段历史,教材共划分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若干课组成,目录上列得清清楚楚。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和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分别从时序性的角度介绍了原始、奴隶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单元下面的每一课从不同侧面来讲述所处历史时期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内容。如第一单元下设的3课中,分别从早期人类的形成和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社会概况,进入奴隶社会时期出现的大河流域文明以及西方的文明概况等角度来体现世界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历程和所处时代的典型特征。第三单元从目录上就可以看出,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将三个单元内容融会贯通起来,就是世界古代历史多元、共容文明的总体概貌。所以,熟悉目录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历史的学习要点。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时间、地域、人物、事件等构成了历史的关键要素。我们之所以探究它,真正意义在于从历史感悟中得出历史结论,并汲取历史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现实与未来生活。所以,从时间、地域、人物、事件和史论等关键点入手去了解历史史实,就能够帮助我们夯实历史基础知识。我们仍然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版块为例,如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8课中世界三大宗教一目的学习,同学们从三大宗教的时间、出现的地点、创始人、基本的教义主张、传播及对当时与未来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可以对世界三大宗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概要的认识。在此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宗教产生的根源以及宗教虽然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今天依然被众多信徒信奉并被社会所承认的原因,来深刻体会宗教作为一种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从而形成如下历史结论──对那些体现人类的慈爱以及对人类命运关怀的宗教我们应该尊重。而对那些危害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邪教,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和铲除。这样的历史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宗教。

2.织网串珠、梳理架构

世界历史就像一张纵横交错的网,它以对当时及后来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为丝,以对人类自身和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为珠,并通过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纵横联系,进而形成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如果我们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归纳梳理,将大量零散的历史信息经过选择织网串珠有效运用,就能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一定会有助于我们建构起相对完整的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的总体架构,进而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我们以本学期学习的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板块为例:世界近代史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萌生、确立、发展和演变(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演变)的历史。在新航路开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近20多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丝线上,就串有达芬奇、哥伦布、瓦特、马克思、林肯和达尔文等约30多颗交相辉映的明珠。而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涉及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有哪些#

1.上课好好听讲。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不管你有多么不喜欢历史这门课,多么不喜欢这个老师,多么想睡觉,都请认真听讲,不发呆不神游。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有PPT课件,可以把特别重要的课件拷回家,打印进行复习。

2.重视历史课本。老师可能出错,作业可能出错,网络可能出错。但课本绝对是对的(起码对于考试来说是这样),一切依据都要去课本上寻找。考前一定要看书。看书要仔细,不要放过任何细节,但又要着眼于宏观。

3.关于历史错题本有没有必要,我是这样认为的:不同人适合不同的方法,没必要千篇一律。有些错题和年代和人物有关(也就是标准答案可以在书上找到,毫无争议的)值得记下来反复复习,但一些理解题,存在争议的就没必要了。最重要的是有了错题本一定要去看去复习。

4.认真完成历史作业,这也是非常基本的。一旦有错题,要及时订正,不懂要问,在书上把相关内容勾画出来考前复习。不建议一边做作业一边看书,考试你又看不了。不会的忘记的,先跳过去,做完后去历史书上找,划出来。


初三历史教学与复习计划 篇5

港东中学江春梅 初三是初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尤其是这个学期。所以在这个学期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能懈怠,否则就功亏一篑。

由于这届初三是我带的第一届毕业班。另外他们七年级的时候,我还曾经教过,所以对他们我比较熟悉。于人于己,我都有责任教好他们的历史。没有计划,在教学上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条理不清。因此,我将制定以下教学计划,以便更好的开展初三教学及总复习工作。

首先,在教学进程上:根据县里普遍的教学进度,计划在开学的第5周将九年级下册内容全部结束,以备全县的第一次模拟考试。第6周开始进入到第一轮复习,到4月中下旬结束第一轮复习。5月初进行第二轮复习,5月底完成第二轮复习。6月10日前完成全面复习工作。在倒数第二周里,要求学生回归课本,迎接中考。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在前5周的教学主要内容是世界近现代史。在第一轮复习时,根据中考侧重点,具体计划前一周用于复习中国古代史,后三周用于复习中国近现代史。这一轮复习中,主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与归纳总结。在第二轮复习里,我将会进行专题复习和热点问题复习,并进行相关的强化训练。

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尝试在第一轮复习前的教学过程中推进课程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全班分成四大组,要求每一组派一名代表选好课程,上讲台授课。目的是让学生们自己集体备课,动手动脑地参与到了解知识的过程中。另外还要积极备课,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密切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行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如列提纲,情境创设等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考试复习计划 篇6

为全面迎接期末统考,我校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经过交流讨论,做好了如下复习计划。

一、总体思路

为了使新旧知识能相互沟通,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而形成知识网络,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我们采取疏通思路,分阶段分步骤复习的方法。

二、具体步骤及目的1、第一阶段(第十六周)是“梳理教材”,目的复习第七,八单元基础知识。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刚刚上完的第七,八单元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不留死角。

2、第二阶段(第十七周)是“专题复习”,即以构建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同时加强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重大时政、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培养。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要让学生在第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把教材中最难的,第五、六单元,已掌握的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把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3、第三阶段(第十八到考试前)是“综合复习”,即对学生的复习内容再一次进行整合与分析,以综合练习和自主看书为主,查漏补缺。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练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学生在统考实战中的答题能力和答题技巧;同时要根据学生在模拟演练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症下药。

初三历史学科复习策略探究与实践 篇7

一、思想教育是灵魂

我们都知道思想决定行动, 只有让学生思想上重视起来了, 他们的行动才能够跟得上, 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实, 到了初三, 学生也希望考出好成绩, 希望能够为父母争光为自己争气。但是惰性、心理波动、情感因素、复习方法不对等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复习效果, 因此对学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才是正确的出路。所以, 我们首先应该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由于在校时间有限, 我们可以试着多利用QQ、微博、微信等等新兴媒体和学生沟通。一方面体现我们教师的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 便于提高沟通的深度和功效。沟通也要讲究技巧, 应该彼此开诚布公, 教师可以放下架子, 平等地和学生对话, 把自己学生时代和学习时光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学生深入探讨, 争当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就觉得我们是在真正关爱他们, 彼此的距离近了, 学生也会把烦心事和困惑告诉我们, 我们就可以针对性地整合有效资源逐个突破, 真正帮助学生。

我想, 只要学生在情感上、在思想上认可你了, 即使在复习的时候, 有些知识我们讲的不那么透彻、不那么全面, 他依然会给你很大的惊喜, 学生会自发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激发无穷的潜能。

二、统筹复习是关键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作为初三总复习, 我们教师在期初必须有个明确的时间表和复习计划。同一备课组的老师应该凝心聚力、拧成一股绳, 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除了备课组的教研, 教师本人的刻苦钻研更是王道。在备课组统一的计划下, 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也是很有必要的。我校在初三上学期就已经把初中历史的6本书都讲授完了, 下学期就开始总复习了。面临着结业考、市每一轮、每二轮质量测查这几个大型考试, 准备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如何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考试中找到信心、找到方向, 查缺补漏、有效复习是至关重要的。

有自信不一定会赢, 没自信一定会输。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信, 未成年的学生更是如此。所以这学期的第一场大型考试结业考, 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收获信心。而市的第一次质检因为在4月中旬, 那时还有两本书没有复习完。因此, 对于班级前十名的同学来说, 是否能够提前针对性地把这两本课堂上没办法复习到的知识分摊到平时的一点一滴, 每天复习一点点, 再针对性地做些练习。再通过这十个同学辐射身边的同学, 整个班级的学风就上来了。市第一次质检虽然时间太紧, 但是不至于崩盘, 全班还是有可以上A的。对于优等生的自信也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中等生来说这个时候是查缺补漏的最佳时机。中等生通过这次考试的刺激, 等到5月中旬的时候, 我们6本书都复习完了, 他们就迎来了一个机遇, 一个证明自己的机遇。这时候他们掌握的知识已经比较全面了, 所以上A就容易多了。但是由于泉州质检终归是中考的方向和难度, 还是需要进一步提高能力。直到6月初的市第二次质检, 一个班基本上能够上A的都可以上了, 学生就收获了中考最重要的东西:信心。

在总复习的过程中, 每一步都很重要都需要提前统筹策划。合理安排时间, 加强个别辅导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讲精练是根本

老师的时间有限, 学生的时间有限, 课堂的时间也有限, 只有做到精讲精练才最实际最有效。坚决反对题海战术, 也反对只讲不练。学生必须在老师理清线索、整理知识点之后, 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 针对性的训练, 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巩固。当然, 老师的点评和答题技巧的指导是得分的宝典。比如:选择题如何用排除法、如何理清各选项之间的关系, 辨析题如何保障6分再争取多拿分, 材料解析题遇到“根据材料作答”的题目该怎么做, 综合题如何综合等等都充满着学问, 学生只有认真做了、思考了, 才能发问, 教师这个时候的解惑是非常必要的。历年的中考题一直在创新在进步, 把握中考的脉搏和动向, 精讲精练一些经常考到的类型很重要。我们没办法帮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 但是我们可以交给学生答题的技巧和方法, 找到突破口和金钥匙。

四、心理疏导是保障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考是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面临中考, 他们承载着父母的期冀、老师的希望和朋友的关注。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 如果不能相应的疏导, 很可能会功亏一篑、功败垂成。所以, 除了关注学生学习知识本身, 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波动, 这样才可能让学生轻装上阵、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初三总复习的挑战中。学生在每个阶段特别是每次大型考试之后心态难免会起伏, 所以很有必要针对考试之后学生的心理状态把脉。

作为初三毕业班老师, 需注重处理好与教师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协调好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系, 通过整合学校资源、学生资源、备课组资源、协作组资源等各项资源, 推动学生在初三历史学科复习中, 有效学习, 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高二理科历史“小高考”备考策略 篇8

一、营造冲A的氛围,指导学生充满信心全力冲A

“小高考”毕竟也是高考,同行们调侃高二理科历史地位比高三还要重要,因为冲到A就可实现高考加分。而在江苏高考多一分总分全省排名就上几千名。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冲A的氛围,指导学生有冲A意识、目标和信心,激励学生要有“我就是为A而生”的勇气与豪迈感。学生的学习潜能无限,但要靠我们教师用爱心、耐心、智慧去唤醒、激发、点燃他们的无限潜能,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明确奋斗目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二、抓纲抱本夯实基础,做到记忆准确、理解到位

信心源自实力,只有知识基础扎实到位才有可能实现心中目标。“小高考”历史试卷说白了就是活材料、死知识。对基础知识要做到“死去活来”。在“小高考”冲刺阶段,3本书、25个单元,平均每天按考点要复习一个单元,还要对前一个单元进行滚动式复习,与遗忘作斗争。这么多知识如何读?每一单元可以按照“总—分—总”的原则来进行。第一个“总”即从整体上驾驭知识单元,形成知识网络,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分”即对任何一个知识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认知规律边读边思,从微观上落实具体知识点。读书时特别要注意阶段特征、时空概念、关键词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并把不熟的知识点标注在考点上,下次复习再拿出来读,千万不能熟的依然熟,不熟的永远都不熟。最后的“总”即再次将本单元知识进行提炼、升华,并形成对本单元的规律性认识。冲刺阶段的20多天里,我们每节课都要检查基础知识落实的效果,并把它称为“地毯式”扫雷。这是备考成功的关键。

三、科学训练,尤其注重材料解析题的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历史“小高考”中还有10%左右的分数在书外,要求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它侧重检查在新材料、新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新的史学观点及方法等,例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以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方法等。除了课堂上教师要对以上史学观点、方法进行渗透外,还要通过典型题目训练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冲刺阶段,学生不能只做选择题、判断题,后面3道大题一定要做,而且要认真做,因为这3道平均每道只能扣1分,分析、归纳、结合材料提炼、上升认识等能力均在此体现。如果不做,这些能力就得不到训练。

特别是材料解析题,学生往往失分较多,平时训练时往往存在畏难情绪,其实调动非智力因素,克服心理障碍,认真审题,掌握解题技巧,这样的题目还是可以迎刃而解。一般来说,材料解析题有三种答题要求:一是依据材料,二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是结合所学知识。第一种是纯材料考查,要求学生紧扣材料,从材料中提炼、概括答题的关键句、词,特别注意标点符号,一般几个句号就有几层意思,尤其是省略号后面一定有答案。材料的出处也要引起重视,时间、作者、作品名称有时对解题有提示作用。最后还要结合分值答题,历史学科的分值一般较小,几分尽量就要答出几点,并按序列化规范答题。这种考查要求切忌不顾材料,生搬硬套课本知识。例如,2013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第37题有关孔子及评价题,共4小题,第二、第三小题的第一问,第四小题均要求从材料中提炼答案。按照不仅依据材料还要结合所学知识的方法,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除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还需照应材料所揭示内容作答。二是材料只是提供新情境,起抛出问题的作用,这种解法类似第三种答题要求。上文中提到的第37题的第一小题则属于第一种情况。最后一种,材料只是“引子”,所答要求从所学知识中提取。上题中第一小题的第二问,第二小题的第二、第三问,第三小题的第二问皆属于此种情况。这种题型一定要有信心,有历史的领悟能力,即学历史的小智慧,再难的题目也能从书中找得到答案的影子。讲评试卷时,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说、写,解题方法、技巧及如何规范答题均在讲评课中渗透。总之,方法的引领在备考阶段非常重要。

当然,“小高考”试卷为体现时代性,从来也不回避热点问题,备考阶段还要关注重大热点问题,如周年、民族复兴、转变政府职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经济全球化等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高二历史的复习计划与策略 篇9

高二历史学业测试易错易混点归纳

必修一:

1、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

分权的制度。

2、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推行郡县制。

3、秦汉的三公九卿制确立了专制集权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集权制。

4、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5、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革命运动,并不是取得了彻底胜利,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这个彻底只是表达一种斗争精神。

6、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7、国民党一大主要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8、武昌起义胜利了,但:辛亥革命失败了;北伐战争胜利了: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9、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表现为急躁冒

进、急于求成。中共三次纠错会议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10、中国近代前期三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

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义和团运动(不考)

1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名称辨析: “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地点在南方,目的是反蒋,是阶级矛盾的体现。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地点主要在华北,目的是抗日。“解放区”: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12、“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13、特别行政区:在政治上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而经济特区主要是有优惠的经济政策。

14、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美苏对抗的结果。

15、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6、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三大政策”的不同: 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从影响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7、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18、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19、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20、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直接)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21、注意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

22、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2001年中国主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也是如此。

23、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2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黄金时代”)。

25、美国实行的:既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

是(总统)共和制。

2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妥协的结果。

27、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

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28、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只是推翻了沙皇统治,是十月

革命的准备,而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社会主义革命。

29、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

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30、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不是新中国的成立,而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3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

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32、美国的“冷战”政策: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

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3、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

解体。

34、“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因为多极

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必修二: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2、唐朝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犁耕模式的定型,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

“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出现的根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5、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6、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根本原因: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

7、民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没有民族独立就不

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8、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9、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使用机器生产。

10、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1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不是完全解体,一直到1953年三大改造,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体地位。

12、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关系问题:民族资本主义不是以洋务企业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洋务运动在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人才、创办近代企业等方面都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示范的作用。

13、《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允许

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14、新中国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15、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1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17、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而不是实行农民土地的私有制。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形式,改变的是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形式等。因此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18、当今的主动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的区别:

背景不同: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被动进行的。

基础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

影响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旧中国开放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与掠夺。

19、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仍是市场经济。

20、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重点不同。

22、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

论(凯恩斯主义)(1921年,1933年)

23、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只是反映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不是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必修三:

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明清民主启蒙思想家仍然是地主阶级儒学家,是对传统儒学批判的继承。

2、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

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3、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主要依据是从此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

4、三民主义的地位: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是革命的核心(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是革命的补充(社会革命)。

5、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问题: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的奋斗目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蕴含在新三民主义之中,但不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而是为实现新三民主义所采取的斗争方式和手段。

6、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7、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8、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9、中国的三次伟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1949年);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1956年);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1978年)。

1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

11、启蒙运动高潮出现在法国,而不是英国,这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阻碍在思想上的反映。

1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

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13、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运动更为彻底,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1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是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

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15、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

高二文科复习计划 篇10

周次、课时、内容、时间安排

第十九周 3 重点期础内容,综合题练习、评讲 课堂时间

第二十周 3 重点期础内容,综合题练习、评讲 课堂时间

浅谈九年级历史复习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激发兴趣 科学训练 构建网络 明确方向

一、科学的导入

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入效果会更好。夏桀的昏庸,商纣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入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二、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

有些学生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错误的想法如不及时纠正,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就很难提高。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九年级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这是不行的。师生之间要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它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教师要在生活中关心他们,教学中以自身的知识魅力、言谈举止吸引他们,感染他们,让学生喜欢历史教师,从而乐于学习你所教的科目。

三、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们就可以从描述“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入手导入新课,收到很好的效果。老师可以提出如下话题:“看过电视剧《宋氏三姐妹》的同学不知道注意了没有,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众人看,众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入新课的学习。

四、科学训练,培养应试能力

研究中考命题方向,科学训练,对我们有效组织历史复习是非常有用的。纵观近几年的历史中考命题,无外乎这样几种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课改以后,命题开始变得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考查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并严格按照考试标准进行命题。不仅侧重考查识记和理解,也侧重对运用能力的考查,值得注意的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考查,也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加强。

科学有效的训练可以把上面所讲的一切落实到实处。但训练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训练题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没有选择,更不能搞题海战术。

五、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在初中世界历史教学能力培养部分中明确规定:学生应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编出提纲。实际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历史学科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多,且跨越的空间大,要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能较快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构建历史知识网纲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如复习中国近代史,要抓住两条线索来理清知识网络:一是列强侵华屈辱史,另一条是中华民族反抗的斗争史。将知识点理顺、理清,学生就不会再孤立地记忆知识点,而是靠比较、联想等记忆法,来提高复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能力。

六、加强解题方法的训练

特别是对分析题的指导。开卷考试的试题分为填空、改错、析图题、材料分析题、活动探究题五大类型。填空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这种题要求学生将历史基础知识记牢、记准,不要麻痹大意;改错题的训练一是注意平时易出差错的地方,二是指导学生理解考题的原意,要瞻前顾后,顺理成章;析图题、材料分析题、活动探究题这三种题型是着重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由于初中學生的逻辑思维不强,分析能力较弱,一做材料题就不知所措,我就指导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读出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包括材料的出处也不能放过;第二步,联想与材料中出现的时间、历史事件相关的知识点;第三步,解题,依据题目要求,组织语言有层次地回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大大提高。

高二化学会考复习计划 篇12

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会考考试说明,学习总结历年会考化学

试题,把握会考说明中新的动向及信息。正确指导会考复习。

1、深入钻研化学教材,准确把握其重点、难点,控制深度与广度。

2、充分利用好课堂120分钟,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注

重启发式,注意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及时复习巩固。

3、及时布置化学作业。布置的化学作业,教师首先要先做一遍,题量难度适当,针对学基础特点,适当调整化学作业难度要求,及时批改化学作业和练习,作

好作业情况记载,对学生的不足方面重点训练。

会考复习重点:必修

一、必修

二、选修一。

针对学生的情况准备如下复习计划:

1、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与化学键

2、化学反应与能量(包括原电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3、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

4、钠、镁、铝、铁及其化合物

5、硅、氯、硫、氮及其化合物

6、有机基础

7、化学与物活

8、大量针对性训练与讲析

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适当放慢或加快复习。

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积极配合老师,对常见物质的基本性质、结构,基本原

高二化学复习个人计划 篇13

复习目标:根据高二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系统性归纳和总结,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复习重点:以选修五、六知识为主要复习内容。

复习要求:

同时,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重视例题(材料题、问答题)精选、整合、变式、编撰,改变学生认为历史只要背书的不良观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提高主观题的应试水平。在上课的时候精讲题目,主要讲思路,课后让学生进行规范作题。形成审题、做题的良好习惯和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1、注意复习的全面性。

2、注意重难点。

3、注意密度、合理分配时间。

4、以练为主,综合练习为主。

复习措施:

1、根据考试类型题,有系统的针对性的进行专项复习的针对性练习和反馈的巩固练习。

2、复习过程中进行阶段性综合练习。

3、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培优辅差工作。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思想动向,给予适当的鼓励和信心。

4、加强单词的朗读和默写,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使他们也能尽自己最大能力过好单词关。将词组复习与单词分类复习相联系。在复习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教材中的阅读,做到精读和导读相结合,在较短时间内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把单词、词组、句子和阅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复习过程中将它们紧密联系起来,合理安排复习内容,提高学生整体运用知识的能力。

5、坚持每节课前适量单词的听写,加强他们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巩固知识的运用等能力和增强学习成功的信心。

复习计划:

1、认记所归纳的词组

2 、归纳语法

教师教学要加深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运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只是一种载体,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这门语言。

3、进行针对性的专项练习(1)单项选择(2)完型填(3)阅读理解

文综历史复习冲刺阶段的备考策略 篇14

一、研究高考试题,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今年6月,我省“新高考”文综试题将使用全国课标卷,命题的总体变化是由原来的强调跨学科综合,调整为注重学科内综合。试卷分值结构新旧考纲保持一致,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分值仍然是各100分,但取消了原来的跨学科综合试题。三科试题呈现顺序发生了变化,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排序由地理、历史、政治变为地理、政治、历史。历史答题受地理试题、政治试题难易程度的影响增大。历史选择题呈现顺序亦发生了变化,由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排序变为古代史先中国后世界,近现代史则按照时间顺序,中外交叉、合排,并没体现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点。试卷结构中,选择题部分完全相同,非选择题部分由地理、政治、历史三科的必考题和选考题构成,各学科必考内容设置1-2大题,政治学科无选考内容,地理学科选考内容分值控制在10分左右,历史学科选考内容分值控制在15分左右。

在复习备考中,应注意研究近两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课标),尽力把握高考命题规律,加强复习的针对性。综观近两年全国文综卷(课标)(历史部分)至少有以下四个明显特点:

1.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教学更多地注重时代性和现实性的思考,更多地注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更多地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分析问题的综合性。这些理念在2011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明显的体现。以2011年全国文综卷(课标)为例,在现实性和时代性方面,历史试题不回避热点问题和周年事件,如第28题涉及巴黎公社140周年、第29题涉及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60周年、第33题涉及“中共”成立90周年、第46题涉及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等。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上,第32题通过图片和材料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全球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第40题贴近社会转型时期的热点问题,注重价值观的引导;第41题强调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不仅在材料选取上贴近社会热点话题之大国崛起,而且在材料内容的表述上注重多角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设问更灵活、开放性更明显。

2.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和历史概念的把握。试题涉及的知识大都是历史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如西周社会制度及其影响、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巴黎公社、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全球化等。

3.从所考查的历史知识模块结构的分布来看,偏重政治史和经济史的考查,加大了思想文化和科技史的考查力度。文综试卷历史部分满分100分,其中必修内容85分,选修内容15分。见下表(只统计必修内容,共计85分,15分选修知识除外):

从通史的角度来看,在注意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世界史三部分内容平衡的同时,以中国近现代史或者世界近现代史为主,显示出厚今薄古的特点。

4.注重考查史学理论和方法。如2010年第35题,考查史学的主观性;2011年第41题,重视对学生史观的考查,题目所给的两段材料体现出了不同的史观,尤其是全球史观。

此外,命题的材料来源非常广泛,从时序上来看,涉及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从内容上来看,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

总之,在复习中应重点关注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反映现实问题和热点话题的知识、反映人文精神和普世性价值观的知识以及史学理论和方法(如史料的甄别等)。当然,对历史材料的阅读也非常重要。

二、回归考点,巩固基础

“新高考”虽然重在考查能力,但能力的基础还是知识,无知识就无能力可言。现在不少学生答历史题时,语言凌乱、时序颠倒,明显是对基础知识把握不足,因此,在复习中要依据《考试说明》回归和落实考点,强化对历史概念和阶段特征的复习,重新梳理知识。须做到以下几点:

1.仔细分析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对自己的学习了如指掌。对一个知识点的掌握通常涉及四个方面,即对知识点准确清晰地回忆,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解释该知识点,回忆或解释该知识点时要有条理,以及能够将该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相联系,即记忆、理解、条理和联系。做到了这些就意味着真正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而且这种自我反思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2.突出《考试说明》的考点内容。同学们要注重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如历史事件类,注意其概念要素即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特点及其性质等,从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回归考点时一定要把课本主干知识的线索理清,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可以依据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按照《考试说明》的内容体例,同时将三个模块的教科书内容集中在某个时段复习。以“通史加专题”的复习方式,把握各阶段时代特征,构建清晰的通史结构。

三、整合教材,提升能力

人类历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在综合运用多种史观进行复习的同时,要以文明史观为统领,整合教材主干知识。

1.在“文明史观”的指导下,可将人类历史纵向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两个历史时期;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查、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查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认识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

2.围绕学科主干知识做好重要考点的内容整合,掌握历史阶段特征。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部分为例,纵向可从现代化史观中的政治民主化主题出发,将中国历史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政治史内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认识;横向可从文明史观出发,将这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对明清时期历史发展基本特征的整体认识;还可从全球史观出发,将这一阶段的中西方历史进行对比,从而理解这一时期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特征及其原因和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要进一步落实内阁、军机处等概念的基本内涵,更要从宏观上理解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发展、反传统的新儒家思想兴起等等。

3.注意在不同史学范式理论的指导下,多角度地审视重大历史事件。以“辛亥革命”为例,从不同历史范式多角度解读辛亥革命:从革命史观的角度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民主革命;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理解,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也促进了思想文化现代化;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理解,从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辛亥革命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它是亚洲地区民族民主革命的典范,属于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理解,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这样复习,有助于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四、模拟训练,注意规范

1.适度训练,保持“竞技状态”。要通过合理安排的习题训练保持解题的“竞技状态”,避免高考时解题出现“生疏感”,但要注意精练。在练习题的选取方面,建议以新课程省区近两年的高考题和我省今年各地市的模拟题为主,尤其以高考典型试题为素材进行针对性训练,认真细致地分析材料,体会高考试题历史信息将怎样呈现,又该如何从试题中将其概括提炼出来,进一步提高自己解读材料、解释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尽量按照高考要求,限时、限量、限分值。

2.掌握答题技巧,提高得分能力。(1)做好选择题的关键是审题。审读选择题总体要求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干的构成要素,准确找到回答词与限制词,掌握不同类型选择题的分析方法,掌握区分选项的方法。要快速找出题目中的时空(直接的和隐含的两种,通过其可快速准确地排斥一些干扰项,使问题简单化)、历史事物、求答内容等关键词,认真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准确提炼信息,联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然后进行选择。

从具体题型来讲,组合型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先找出肯定不选的或肯定选的选项,然后看搭配,再对剩余选项进行分析。最佳型选择题,如“根本原因”题,一般可从经济角度(如经济基础)、政治角度(如阶级本质)、主观角度或影响历史事物的主要矛盾来考虑;“本质”“实质”可从性质、根本目的、阶段特征等方面考虑。因果型选择题,还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比较型选择题,首先找出比较对象,其次找出比较对象的具体要素,最后经过逐一比较,得出结论。

考试中检查答案时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则不要修改首次认真思考得出的答案。遇到难以把握的题目可运用多种解题方法或技巧,实在不会的结合自己的感觉先猜测一个答案。

(2)目前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主观题主要是材料题,这种题型一般会给出几个材料,或文字、或数据、或图表,或几种类型材料的综合,要求在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解答材料型主观题首先要求在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审清问题要求的基础上精心组织答案,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答几问的原则,要掌握“史论结合、依据史实、叙述有理”等基本的答题方法和原则。阅读材料要准确判断时间和事件,能够分清楚材料的层次,并找出关键词,可先看出处(时、空、人物及身份),标点符号(句号、分号、省略号), 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将材料信息迅速与课本知识相联系,明确题目考查的意图,找到突破口。关注“引言”,有助把握命题意图、组织答案和明确答题方向。分析问题要注意由近及远,从微观到宏观逐渐扩大答案的范围;分析原因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

(3)高考答题要做到规范化。回答问题总体要求做到围绕问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要求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列化,序列文章化。要点化就是要观点明确,答案言简意赅、文字精炼。注意根据分值确定答案要点的多少,每个要点的分析角度不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阐述,防止漏掉要点,即要做到面全、点齐、话简;序列化就是分点叙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文章化就是行文流畅。不必奢望义理、考据、辞章完美结合,起码做到观点、史实、文字正确。最忌讳铺天盖地、摆摊式的做法。史论结合时尽量论点在前、史实在后;注意字迹清晰,卷面整洁,书写规范;要使用学科语言作答,答案尽量用教材述语(标题、概念、专用名词、结论)、材料语言(简单概括、或翻译其意思)、时政语言 。

3.查漏补弱 关注细节增分。考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一定要了如指掌,尤其对自己的学习弱点更要清楚,以便“对症下药”,查漏补弱,变弱为强。对于相当一部分考生来讲,考试成绩好,是因为把自己会做的题目做对了;考试成绩不好,一个重要原因是把自己会做的题目做错了。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是学生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思维不缜密、解题不规范而导致丢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虽然是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但强调能力不等于忽视基础,学科基础知识仍是能力考查的载体。从近年的高考可以明显感到,对考生思维的严密性、解题的规范性要求明显提高了。因此,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就显得更加重要。要从细处着眼,在“真会”上下功夫,抓非智力失分因素,是短期内提高成绩的突破口。在注意答题规范化的同时,对已经做过的试卷要认真改错,并且要把错误分一分类,对自己习惯性失分、无意识出错的小毛病进行总结分析,以便在下次考试中能有意识地进行矫正。“考时重得分,考后重失分”,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增分才有可能,卷面规范做答,增分才有客观依据,加强解题速度训练,增分才能变成现实。

上一篇:乡医考核试题下一篇:大课间春季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