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二历史的复习知识点(通用15篇)
山东高二历史的复习知识点 篇1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二、科技:
①天文:汉武帝时,“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开始以正月为首;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②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③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和华佗是东汉末年最的两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_,适用于外科手术。这一发明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造纸: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时已有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蔡伦发明“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6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哲学:
1、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①董仲舒新儒学特点是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②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③董仲舒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等文献中。④是唯心主义思想,在当时对巩固政权和国家统一安定其积极作用,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②东汉家王充的《论衡》对神学开展了深刻的批判。
2、王充及其《论衡》:①东汉前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②王充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衡》一书中。③王充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四、宗教:
1、佛教的传入:①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②汉明帝派专使到西域求佛法,立洛阳白马寺,佛教在中国传布开来。
2、道教的形成:①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由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黄老学说的某些成分相结合,形成了道教。②道教的主要经典是《太平经》,它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③东汉末年,道教派别有张角传授的太平道,张陵、张鲁祖孙传布的五斗米道。
五、史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六文学:赋是兴起流行于两汉时期的一种新型的体裁。其特点是辞藻华丽,笔法铺张,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及班固的《两都赋》;乐府诗是汉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十五从军征》等是乐府诗的名篇。
七、艺术:秦始皇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珍品;成都说唱俑、洛阳杂技俑;秦汉大量的砖瓦、瓦当;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是帛画的稀世之宝。
山东高二历史的复习知识点 篇2
关键词:历史,知识,复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半球皮层不仅具有保存暂时联系痕迹的性能,而且具有丧失这些痕迹的性能。复习工作越是及时、连贯、系统,这些痕迹与痕迹之间的联系就越巩固。相反,新建起来的联系,如果没有及时复习并巩固,它们原来的精确、敏锐、鲜明的程度就会慢慢消失。历史科学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复习在教学中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复习能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系统,领会得更深刻。教师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时时考虑如何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的问题。复习巩固历史知识的主要方法有:随堂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和高考之前的总复习。
一、随堂复习
随堂复习是指平时每节课上的复习。目前,中学生学习历史,主要是靠课堂上的时间,所以教师应对随堂复习给予足够的重视。随堂复习的形式很多。
第一种是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复习旧知识。这种方法一般以复习上一节的知识为主,有时也要复习更早一些时间所学过的知识。例如,因为高中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不是按国别史从头到尾讲的,而是按社会的发展阶段横向地讲一些主要地区和国家的历史,所以有些节与节之间的联系就不是直接的联系,而是要与前面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述第三章第四节美国的内战的时候,就可以与第二章美国独立战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理解程度拟定复习提要或问答题。
第二种是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联系旧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其方法有三:
第一,联系已经学过的历史现象,认识新的历史现象。例如,讲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时可联系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进一步巩固统治,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革命和改革。这让学生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探索某种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如讲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时可以联系中国古代史上的农民运动,领导人喊出了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口号,而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对这些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深化,因而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意义的理解。
第三,比较、对比不同国家中发生的类似现象。例如,在讲述法国大革命时可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以分辨它们之间的异同。
第三种是讲完新课后进行复习性的总结,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加以综合概括,突出重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条理化,以便于记忆。比如,对某一个历史事件可以概括为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例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讲完之后的复习中可以按五要素、三部曲进行归纳,如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或者是影响)。
二、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
这两种方式的复习,时间有长有短,内容也有多有少,但是,在对复习的要求和所使用的方法上都大同小异。在上复习课之前,首先要明确复习的目的,钻研教材,制定复习计划和编写复习提纲。复习提纲应该体现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同时,还要解决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既要以教科书为依据,又要比教科书的内容更集中、更凝练。在上复习课时,不仅要按照复习提纲系统地给学生串讲,还要把同一性质的历史问题加以分类综合,作为一个专题来复习。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归纳,如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衰落于明清,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在复习措施的时候又可以将监察制度、兵制和官制作为一个小专题来复习。再比如,复习到某一个朝代的赋税制度时,将历朝历代的赋税制度进行归纳。这样逐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高考总复习打下了基础。高考总复习的第三轮就是专题复习,在平时的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中把这个工作做好,高考复习的时候老师和学生都感到比较轻松。
三、高考前的总复习
高考前的总复习主要分为三轮:
第一轮进行知识点复习。要求教师在复习的时候要落实每一个考纲中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让学生熟悉教材。这一轮的复习是基础,只有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第二轮和第三轮的复习。
第二轮是章节复习。在这一轮的复习中不仅要复习每一课的知识点,还要把各章节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各章节的内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前后联系有一个立体的印象,从而形成一个大的历史概念。比如,在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三节内容,即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复习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三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巩固政权是经济恢复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保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进一步巩固了政权,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轮是专题复习。专题复习一般在第二次阶断考试后进行。这是高考总复习的重点,是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的深化和升华,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制定复习提纲就特别重要,要切实根据学生的水平、特点,结合现实、结合课标,用新的史学范式,按整体史、文明史、社会史和革命史四大史学范式将中外历史融会贯通归纳为一个个的专题,同时还要根据时政热点将历史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比如科学发展观可以联系到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对自然的破坏,近代西方列强对我国资源的掠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等。
历史复习中的隐形知识点 篇3
一、 前言中的隐形知识
这些知识散落于历史各册教材的前言、导语、学习建议或课前提示之中,一般以揭示历史规律为主,也包含价值观引领和学法指导等方面。
如 “注意政治历史中的经济和文化背景,并注意把中国置于世界政治历史发展的大坐标中。”“经济史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人类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而反映出来的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与各个不同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方式的发展变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不同的发展线索。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
“结合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特点,从地理、历史、政治等多学科综合的角度,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本质虽然没有改变,但其运行机制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得到调整。” “学习思想文化,应该联系政治史和经济史的相关内容,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 插图中的隐形知识
一般的历史课本中都选编了大量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的范围很广,有地图、图表、画像、文物图、漫画、照片等。“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但表象背后所隐含的知识也容易被我们所忽略。
如《秦阳陵虎符图》就依附了众多的隐形知识:从虎符的铭文含义可以了解秦朝的政治、军事制度;从虎符的原料和制作可以了解当时的冶炼技术和生产水平;从刻在虎符上的文字可以了解当时的文字水平和篆刻艺术;从虎符的造型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化观念。“明治维新”这一课提供了“鹿鸣馆的交际舞会图”,图片隐含地告我们“日本政府不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学习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服饰和生活习惯也开始欧化。”
“湖北军政府旧址”图隐含了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时的旗帜“十八星旗”,寓意“在关内的十八个省份中恢复汉人的主权”,体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当时有人据此认为“十八星旗”是大汉族主义的旗帜,后被五色旗取代。“面额壹圆的法币”图,图中信息“中华民国十七年印”提醒我们要掌握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纪年法”。《12英尺的战利品》提醒人类思考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浪漫主义美术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是以法国七月革命为背景的。
历史地图上隐形的知识点则更多。如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时叫东京;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由《元朝行省图》可知,元帝国地方行政设置在行省之外,还有“腹里”和宣政院辖地。“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古希腊地图呈现出希腊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三、 注释中的隐形知识
注释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说明,一些出人意料的考题往往依托于注释,在复习时也不能忽视。如“榷场”,“榷”是专卖的意思,“榷场”是指中国辽、宋、西夏、金政权在各接界地点设置的市场;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瓦肆”,又称“瓦舍”“瓦子”,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特征,与建筑无关,时人也称“勾栏”,是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坊市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从西周到唐代,城市建置的格局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肆,市门朝开夕闭,交易聚散有时。坊市制是适应统治阶级为维持封建秩序的稳定而形成起来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较低。
四、 文字中的隐形知识
有些知识,隐形于文字表述之中。如唐诗中的繁华喧闹与宋词中的幽冷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形成这一反差的原因中隐含了社会变迁以及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清王朝亡于何年?答辛亥年或1912年都对,因为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时,还是辛亥年的腊月二十五日。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但直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才基本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这一经济体系实际上是由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两部分构成的。
“明清之际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工商皆本”,这一思想正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这里隐含了应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变革有其深刻的物质根源等,去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生活。“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则隐含了“史学范式的运用”和对“近代化内涵的理解”。包括革命史范式、近代化范式、全球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社会史范式在内的多重史学范式的运用,拓宽了考察历史的视角。
五、 概念中的隐形知识
历史概念总是和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一些重要的知识隐形于概念之中,因此要注意其内涵的准确和外延的完整。为了复习的方便,可以把历史概念大致分为两类:较小的概念和较大的概念,较小的、具体的概念一般都集中在教科书的某一节里,如“中体西用”“土地革命”“土地改革”“五年计划”“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垄断组织”“大萧条”“福利国家”“新经济”等;较大的概念比较复杂,往往分散于教科书的许多章节里,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世界政治格局”等。
有些历史概念具有综合性,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历史概念涉及政治、经济、民族等领域的知识。从政治上讲,是封建制度建立的过程;从经济上讲,是封建化的过程;从民族关系上讲,是民族融合的过程。要真正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就需要将政治制度、生产关系、民族关系这三方面的隐形知识给“曝光”。
有些历史概念具有相对性,如在手工工场时代,“工人”不是机器工厂的工人,不能解释为工人阶级;“工商业资产阶级”中的“工”指手工工场主,而非工业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而产生的。农业资产阶级、金融商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垄断资产阶级都属于资产阶级范畴,但其产生的时代、经济地位等又有明显的不同。
六、 附录中的隐形知识
有一部分隐形知识隐蔽于教材附录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之中。
首先,要注意那些“正文未讲,或讲而未明,或文表相左”的知识点。如春秋末期,人们已经能制造钢剑;元朝,中书省设立,替代三省;隋朝,三教合一;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开始;14~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1500年左右,欧洲开始进入近代;1969年,互联网产生等等。
其次,要综合、对比看附录。如魏晋时期就要寻找“年表”中与之有关联的南方经济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合、国家分裂中孕育统一的因素等史实。明清时期则应从世界史的角度,对比看同一时期“年表”所列举的东西方史实。
第三,看“年表”还要注意历史时期的划分。例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历史阶段,又可以分为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小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可以分为过渡时期、全面建设时期、“文革”、徘徊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归类和整理,我们发现历史隐形知识是非常宽泛的,有史实、有观点、有理论、有方法,在复习中要根据重点知识的分布逐一排查隐形知识点。
【创新演练】
1. 2011年3月,在两会闭幕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道“政如农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这一思想的核心是 ()
A. 勤政为民B. 交流合作
C. 轻徭薄赋D. 经世致用
2. 照片《民国奇观:拎着麻袋领工资》反映了近代某一时期工人领工资的情景,下列对这一情景的解释不准确的是 ()
A. 照片应拍摄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
B. 照片反映了国民政府关注民生的事实
C. 恶性通货膨胀政策造成了这一奇观
D. 照片真实反映了当时严峻的经济状况
3. 2011年3月初,中国政府从局势动荡的利比亚共撤出35860名同胞,创造了海外公民撤离行动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一行动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方面是 ()
A.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B.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
C.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代表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 一位意大利的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快乐!”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 这位意大利爱国者的话是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而发
② 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具有进步和侵略的双重性
③ 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意大利的民族意识觉醒
④ 拿破仑战争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
A. ①②B. ②③
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
5. 罗斯福曾说:“胡佛总统没有骨气,只知用麦克阿瑟(即后来成名的麦克阿瑟将军)来指挥兵士驱散、压制贫民;他如果聪明,便会用咖啡与三明治来平息怒潮。”对此,罗斯福在新政中的“聪明之举”是 ()
A.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 削弱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
D. 加强救济、兴办公共工程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11年2月,日本公布了2010年经济数据,其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低于中国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日本在美国、中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三。这也是1968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中国已于2010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而现在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工厂。
——据韩国《东亚日报》整理
材料二大部分中国工厂基本上是仿制或为别人代理生产,技术上受制于人,利润最高的部分掌握在别人手中。中国的科研体系与生产体系基本处于脱节状态,产品开发能力低下,基本以仿制为主,自主开发的产品极少。
——新华网《一个日本商人对中国世界工厂的评价》
请回答:
(1) 在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问题上,材料一、二有何分歧?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A材料出自《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四《子产相郑》,意思是从政就像农民种地一样,下种以后,刮风下雨,阴天阳时,无不上心。
2. B
3. C这次撤离行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党和政府牵挂在利比亚同胞的安危,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4. C材料前面一层意思表明了拿破仑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后一层意思表明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性,选项④虽然正确分析了拿破仑战争的积极意义,但与材料无关。
5. D“咖啡”“三明治”寓意给民众以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
6. (1) 材料一,《东亚日报》认为中国是“世界工厂”;材料二,日本商人认为不是。理由:材料一认为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超过德国成为第一出口大国;材料二认为中国技术受制于人,产品开发能力低下,工厂以仿制和为别人代理生产为主。
山东高二历史的复习知识点 篇4
一、选择题
1. 宋末诗人艾可叔曾写道“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杼终年织妇勤”, 这反映了
A.宋代制瓷的高超技巧B.宋代丝织业的发展
C.宋代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D.宋代冶炼技术的进步
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石器耜铁农具曲辕犁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3.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小满芝麻芒种谷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黄牛过河各顾各
4.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 根本上是因为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统治者“不抑兼并”
5.下列金属冶炼技术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青铜铸造技术②冶炼生铁和钢技术③用煤作燃料冶铁④焦炭炼铁
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②D.②①④③
6.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和探究完《新航路开辟》之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写出来自己的历史小论文,题目分别是:《哥伦布为欧洲发现了“无主地”》《麦哲伦与地圆学说》《中国四大发明与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让欧洲崛起》,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正确说法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7.2006年西班牙皇家造币厂发行过一枚12欧元纪念银币(右图),以纪念历史性旅程——发现美洲大陆之旅。马克思认为这次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这是因为
A.新航路的开辟使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殖民扩张活动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C.殖民地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新航路的开辟使近代商品交易产生
8.清朝实行抑商、海禁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加快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9.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
10.1524年,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西班牙成为世界商贸中心B.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帝国,掠得巨额财富
C.西班牙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西班牙打败荷兰,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11.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新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
德兰、新英格兰等。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不断扩展D.欧洲殖民者侵占美洲土地
12.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其主要的媒介是
A.物美价廉的商品B.具有威慑力的炮舰
C.先进的通讯工具D.资本主义先进的政治制度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
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
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14.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俄罗斯与格鲁吉亚战争爆发,美国随即高调介入。美俄双方舰
队在黑海形成对峙,有人将之称为“新冷战”。对此表述错误的是
A.冷战结束后天下并不太平B.美国干预别国和地区事务
C.美俄关系趋向紧张D.形成了新的美俄两极格局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动
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
A.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
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17.下图是分别收藏于大陆和台湾的《富春山居图》在分离60 余年后,于2011年6月
1日在台湾合作展览的开幕式场景,外电评论说“从未有一幅画,如此拨动两岸亿万同胞的心弦”。对其主题“山水合壁”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画展之所以万众瞩目,因为此画见证了两岸同根、折射出同胞的悲欢
②“山水合壁”折射出中华文化对‘圆满与和谐’的不懈追求
③画展的成功开幕昭示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时代大潮
④此次残画的破镜重圆标志着阻碍两岸交流的“人为障碍之
墙”最终崩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B.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挑战美苏两极格局 16.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联系改革开放以
18.2010年8月,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认为:“(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
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
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应该是()
A.在维持两岸现状的前提下,谋求两岸和平发展
B.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
C.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D.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国家统一
19.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
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20.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
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
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
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
酒。”这段材料表明()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
二、非选择题
21.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近代史上,西方各国逐步建立起了代议制民主制度。因国情差异,代议制民主呈
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试指出英、美两国代议制民主的不同形式,并指出各自的特点。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
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
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2)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
材料二
(3)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4)某中学兴趣研究小组欲对近代西方创立的政治制度进行探究,请你为其提供三种
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
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
材料一“二战”后初期,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
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什么样的政治格局?
材料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
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
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摘自高一岳麓版教材必修Ⅰ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因素都有哪
些?根源是什么?
材料三1998年,美英未经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对伊拉克进行大轰炸。1999年以美国为
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向南联盟发动大规模的空袭。2001年美国以反恐为名义
发动对阿富汗战争,推倒塔利班政权。2003年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
萨达姆政权。这是美国的“坦克式民主和自由”。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企图是什么?当今世界政治
格局发展趋势是什么?美国的战略企图会受到当今国际上哪些力量制约?
(4)你认为当今新的政治格局趋势会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怎样影响?
2014高二暑假作业历史四
一、选择题
1—5 CDDBB6—10 CADAB11—15 DQADC16—20 DAABD
二、非选择题
21.(1)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制民主共和制。特点:英国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美国分权与制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3)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选举。
(4)查阅文献资料;网上搜索;求教专家学者;观看音像资料等。
22.(1)美苏两极格局。
(2)变化: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因素:①日本和欧洲共同体的崛起。②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发展壮大)。③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
(3)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领导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制约力量: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增,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影响。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步伐,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仍是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联合国作用越来越重要。
高二物理知识点复习 篇5
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
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I1/I2=n2/n2;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见第二册P198〕;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注:
(1)交变电流的变化频率与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的频率相同即:ω电=ω线,f电=f线;
(2)发电机中,线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感应电动势为零,过中性面电流方向就改变;
(3)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定义的,没有特别说明的交流数值都指有效值;
(4)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一定时,输出电压由输入电压决定,输入电流由输出电流决定,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当负载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时输入功率也增大,即P出决定P入;
高二语文总复习知识点 篇6
2、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3、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4、请指示王(指给……看)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亲人,包括父母和内外亲属)
6、于是相如前进击(上前进献)
7、布衣之交(平民)
8、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指秦王的嫔妃)(指近臣和侍从)
9、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10、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
11、闻汉天子甚怨卫律(痛恨)
12、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13、我丈人行也。(老人,长辈)
14、欲因此时降武。(趁这时)
15、独有女弟二人(妹妹。今一般不连用。)
16、且陛下春秋高(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1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18、稍迁至移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1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财物)
2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正当、适逢)
21、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亲近的侍臣)
22、公车特征拜郎中。(特地征召)
23、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24、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殿阶)
2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不应召)
2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官吏初到任)
山东高二历史的复习知识点 篇7
一、详细解读教科书的正文部分, 充分挖掘隐性知识
历史教科书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但它依然是学生“平时学习的主要依据, 也是复习的主要依据, 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教科书的正文部分与《课程标准》中内容相一致的, 均是复习的基本要求”。纵观近几年南通中考的历史试卷, 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试题都出自于教材的正文部分。如商鞅变法, 如果只是让学生了解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的话, 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让学生知道, 变法的阻力来自于哪里?变法的哪一个内容对当时社会性质的改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等等。再如美国南北战争中, 林肯政府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 废除叛乱诸州的奴隶制”, 对于这一内容, 教师如果照本宣科, 不加阐释的话, 学生会以为美国从此全部废除了奴隶制度。
二、关注教材插图中的隐性知识
教材为我们展示了大量的插图,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较多的历史信息, 这些信息业可以补充教材正文叙述的不足。如“国际联盟”的成立, 正文部分只介绍了国联成立的时间和操纵国, 而在插图中, 标示了国联的总部。近年来, 南通中考对插图考查的力度在不断增加。2012年就考查了“汉代造纸工艺流程示意图”以及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所以我们对教材上的插图要有足够的重视, 充分挖掘插图中的隐性知识, 不可掉以轻心。这些插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也能促进学生对枯燥的历史知识的理解。如《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 (漫画) 》, 形象而直观的反应了当时美苏争霸的紧张的世界局势。《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的插图中, 戈尔巴乔夫的面部表情, 非常形象的表达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当时发生的重大变化的心情。
三、重视活动课中的隐性知识
历史活动课的设置是新课改的重大突破, 是一种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实践性的课程。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但据我们所知, 大多数学校的历史教师把这一能很好促进学生发展, 能促进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和热情, 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和培养能力的活动课, 当作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 不加理会。2012年南通历史中考的最后一题最后一问, “百年中国, 世纪沧桑。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 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请结合家庭生活变化的情况, 在‘我家的过去和现实’的社会调研提纲中任选两个项目做一比较”, 就是来自于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活动课。综上所述,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视活动课, 挖掘其中隐性知识, 补充正文由于篇幅的限制而叙述不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如《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我看拿破仑》、《科学技术与未来》等等, 要求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有关历史、地理材料, 模拟新闻发布官、记者、学者、讲解员等角色, 举行一次班级或学校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对活动主题涉及的背景、经过、影响以及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等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和充分的了解, 并把了解的东西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这样的训练可以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状况, 督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一切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四、在教材的其他部分的隐性知识同样不能忽视
《南通市新中考复习指导与自主检测》明确规定“导入框、楷体字、动脑筋、文献资料、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和活动课, 均不作为考试要求, 但可作为命题的背景和材料”。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教材中这些部分的内容。在以往中考历史试题中, 在这些部分出的试题还真不少。中考试题《天工开物》采煤情景的插图和设问就来自于人教版教材的“活动与探究”。教材中的大量文献资料出现在试题中, 更是比比皆是。另外, 如一战的性质在教材的“动脑筋”中叙述的非常到位、准确。现代马拉松长跑则出现在“导入框”, 对于汽车工业的利与弊在“动脑筋”中, 同样讲述的一清二楚。
浅谈历史复习课中的知识体系构建 篇8
关键词:知识体系构建;阶段特征;线索;因果逻辑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材大都采用专题式编写,相较于传统的编年体史书,会出现知识点的穿插缺乏过渡、部分知识体系不够完整的问题,这就对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整合提出了要求。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新授课往往只能完成对基本史实的教学,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在更高的层面系统化,则成了复习课的根本任务。
所谓历史知识体系,就是以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遵循整合历史知识的若干基本原则,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有机地贯穿在一起,加以系统化整理而构建的知识板块或专题,进而构建出一个科学的知识整体。那么在复习课中,怎样才能高效地建立起这种体系呢?下面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为例,介绍几种常见的构建方法。
方法一:阶段定位法,即以时间为纵轴,将历史事件按阶段特征进行分类
首先按领导革命的阶级不同可将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旧民主为一二单元的内容,即两条线索:列强的侵略和人民的抗争,其中人民的抗争又可按阶级分为:农民、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新民主为后三个单元,可按国共关系的变化为线索将这一阶段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即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国共第二次合作(即全面抗战)、人民解放战争。每个时期还可以细化,将历史事件对号入座梳理至体系内,比如,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可细分为:合作开始(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发展(黄埔军校的建立)、高潮(北伐战争)、转折(四一二政变)、破裂(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通过这样的梳理,可以达到“把一本厚厚的书读薄”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方法二:逻辑关系法
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相互关联的,或为因果,或为递进等。在对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内容进行复习的时候,我作了如下梳理:
这张知识结构图以因果关系为主线,打破了原有的单元隔阂,把基本的历史史实有机地串联了起来,把握住了重大历史事件之
间的内在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感知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方法三:关键词搜索法
所谓关键词搜索法,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题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抓住一条特定的线索,把与之相关的所有历史事件搜索出来,进行整合归纳。线索就是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是历史领域的基本分类,如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技、军事等,现行的教材基本就是以此为板块而编写的;关键词也可以是一些历史专有名词,比如,科技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经济危机、国际体系等,这些专题往往在中考复习阶段出现的频率很高;关键词还可以是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或地区:邓小平、罗斯福、斯大林、北美、东南亚等。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常规专题以外,教师一定要密切关注时下的热点、焦点问题,善于捕捉现实问题与历史事件中的契合点,让关键词与时俱进。同样以八年级上册的中国近代史为例,随着2014年的到来,我们可以在复习过程中加入两个关键词:甲午年和毛泽东。2014是甲午马年,120年前的甲午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以此为引子展开对中日关系的探讨,特别是在中日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这是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2014年还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功勋卓越的人物,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有哪些具体的贡献?由此可以列举具体的史实并分析其意义,形成一个人物专题。
如果说新授课中的基础知识是历史的“形”的话,那么要让历史的形象鲜活丰盈起来,还必须抓住历史的“魂”,这个“魂”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贯穿人类历史进程的特征性的关键词。只有形魂俱备了,才能称得上是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揭示各种矛盾在人
类文明演进中的历史作用。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
高二历史知识点 篇9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高二历史复习计划策略有哪些 篇10
其实课后辅导材料我用的不多,多是老师推荐的经典款,爆款,它们被称为经典一定有它们的道理,对于考生,它的编排弥补了教材不是按时间顺序排版的不足,让使用者可以有历史时间轴概念。还有一点很重要,这样你可以在学习某一知识点的同时了解这一知识点历年都是怎么考察的,考察的侧重点在于哪,这样复习时可以有计划的复习。
关于补课
我自己没有补课,一是我的高中比较推崇自主式学习,我更喜欢自学。二是成本太高。但根据我身边同学补课的经验来看,大家最好找自己的老师或者常年带毕业班的老师补课,这样才能保证老师了解考试形势。还有就是,不要养成老师说你听的简单填鸭式学习方式,你应该自己先自学,做些题,然后把不会的地方经过自己思考后去问老师,最好把自己的理解过程记下来给老师看,这样老师也可以了解你的薄弱点和思维偏离点,更好地帮助你提升,补课才有意义。
备考心态
我觉得我在这个话题上很有发言权,我自身就是心态特别不好的人,高三时压力特别大,晚上经常失眠,白天状态不好,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但学习效率特别低。我总结我心态不好的原因是目标定的太高,对自己又很没自信,体现在考完试只要有人说他答案和我不一样,我就一定觉得是自己错了。后来我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有所好转,不过并不如意。但我自身调整心态的历程可以和大家分享。
我复习时会很焦躁,生怕浪费一点时间,但是又学不进去,这个时候就要给自己一种暗示,告诉自己要理性,先休息好效率会高,这样状态不好勉强学习只会适得其反。然后如果是把目标定的很高,不妨也想一下做一下最坏的打算,就是自己考的最烂能去哪,那个地方自己能不能接受,因为心态不好,担心成绩不稳定,害怕高考发挥失常都是因为想去好的大学,这样压力就很大,如果最坏的结果都能接受,那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山东高二历史的复习知识点 篇11
必修部分三本教材作为考试重点,既是学习难点也是整个知识体系的根基;在接下来的高三复习过程中,时间紧,内容多,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复习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下面笔者就围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部分的内容,依据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史观等理论试着列举一些复习要点,以期与同仁交流。
一、古代史部分
政治文明史:包括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古希腊的民主以及罗马法等。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等。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应该重点掌握。古希腊的民主和罗马法很有特点,需要仔细体味。只有历史地分析中西方政治制度存在差异的原因,才能正确地评价中西方制度的作用、影响,才能找到学习这段历史的真正价值。
经济文明史:包括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特点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内容。史实:自然经济模式、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的萌发)、海禁政策。自然经济模式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复习的重点。只有正确分析古代中国基本经济模式出现的原因、含义、作用、影响,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古代经济史。
思想文化史:包括中国古代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和古希腊人文思想等内容。中国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和古代科技成就,以及希腊人文思想是复习的重点。我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应从古代中西方思想文化成果中汲取财富,客观看待今天的发展、差距、建设与明天的期待。
二、近代史部分(世界近代史是由西方率先进入的,故而先展开世界史复习)
1.世界近代史
政治史: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发展的历史,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的历史。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前提条件,各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作用及相互比较,是复习的重点。
经济史:包括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经济的形成、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内容。两次工业革命的作用和影响巨大,因此,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特点、成果、作用、影响是复习的重点。
思想文化史:包括各时期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科技发明发现等内容。其中,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技成就,《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条件、内容、作用及影响是复习的重点。思想科技史应与同时期的经济、政治史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复习。
2.中国近代史
政治史:指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包括近代社会性质的演变、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新旧民主革命等内容。可以划分为晚清政府(1840—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8年),民国政府(1927—1949年),中共革命史(1923—1949年),国共关系史(1923—1949年)几个部分进行梳理。辛亥革命最突出的贡献是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因此,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是复习的重点。
经济史: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等内容。可以按晚清、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几个时期划分,按照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状况、经济政策的变化等史实来把握。与古代相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也是近代历史变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社会经济机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是重点复习内容。
思想文化史:包括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思想等内容。要明确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作用及影响。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分别是旧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因此,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复习的重点。
三、现代史部分(开始于十月革命,故依然从世界史开始复习)
1.世界现代史
政治史:包括俄国十月革命、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内容。
经济史: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内容等。
思想文化史:包括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互联网文学艺术等。
两种社会制度下的经济特点及状况、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是复习的重点。
2.中国现代史
政治史: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统一大业、对外关系等内容。
经济史:主要包括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内容。
思想文化史: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等内容。共和国史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更重要,应重点复习。建议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纵与横的整合与梳理,这样既有助于视野开阔地看问题,又有助于细致掌握知识点。
山东高二历史的复习知识点 篇12
一、注重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历史与其他学科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哲学、艺术、地理、文学、英语等。而每一个历史时期流传下来的文学、艺术作品,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加强对这些信息的解读,有助于我们还原历史面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因此,教师在传授历史学科时,不能只是讲述过去所发生的事,从而把它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而应该如新历史新课标中强调的那样: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也就是说,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譬如在上《西风颂》这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请班上某一位女生单独朗诵:剽悍的西风啊,你是暮秋的呼吸……哦,听吧,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接着全体同学集体朗诵:拿我当琴吧,就像那一片树林……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西风颂》节选)
1. 设计问题。
(1)雪莱《西风颂》中,你认为其中的名句是哪一句呀?(学生答: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谁能用英语翻译这句名言?
(学生答: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2)《西风颂》是英国哪一文学流派的杰作?你认为雪莱在《西风颂》中要揭示的主题是什么?结合《西风颂》和老师补充的资料及所学知识,哪一位能谈谈浪漫主义的产生时代背景和主要的特征。
2. 学生回答(略)。
3. 老师补充资料。
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十九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少年多才,短短的三十春秋历程,却留给了世人不少经典的诗句。雪莱是抒情诗的巨匠,创作了大量出色的诗章。他虽以浪漫主义手法来抒发感情,但强烈关注现实。他的一生都在同情弱小,反对旧事物,对社会新况充满了无限憧憬。
在这众多的诗篇中,《西风颂》是他对生命发出礼赞的最强音。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含蕴深刻的写景名篇。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抒写了“秋的呼吸———奔放的西风”,创造出既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的西风形象。感情真挚磅礴,格调高昂激越。传统的看法认为雪莱的这首诗更多地强调了它的社会革命性和胜利预言性的一面,这里我将从讴歌永恒的生命这个角度,探寻该诗主题的另一侧面 (1) 。
在以上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从历史、文学、政治、英语等多角度探究学科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这种跨学科整合的教学尝试,既使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多元化知识,较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又使学生感受到各种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注重中外历史相关知识的有机整合
中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将中国史知识纳入世界史体系考察有助于我们把握世界的整体意识,更好地梳理中国史的发展轨迹和趋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如我在这课中,设计了三个探究问题:
1. 从中西文化视角看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探究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多样性。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浪漫主义文学:屈原、李白等作品;现实主义文学:《诗经》中的《国风》,杜甫“诗史”,明清四大小说等。
2. 从中西文化的繁荣及存在的共性和个性,你从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
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红楼梦》与《人间喜剧》都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世界上有很多的史学家去研究它们。你认为能把它们当作研究历史的史料吗?为什么?用文学当作史料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三、注重三个必修模块知识的有机整合
高中新课程结构上的最大变化,就是采取了“模块”的架构方式,根据课标编写的各种版本的教材,也基本上都是以专题模块的体例呈现教学内容、“模块”课程的特点和历史新教材的专题化编写方式,大大拓展了原有的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历史认识的提高和历史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打开了新的视角。“基于考纲,重整教材”,在高一基础上,进一步打通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将散见于必修教材各专题、各课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给予纵横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专题。如我引导学生结合必修Ⅰ、必修Ⅱ所学的相关内容来理解19世纪以来各文学流派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主要思想及地位,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
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加以整合
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和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的关系作为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尺度和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全面的课程资源观,注重从学生的生活背景、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等方面对教材加以拓展、延伸和补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发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增长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由于历史与现实及未来的密切联系,历史教学应特别注重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及热点问题的联系与整合,使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我在这课中,把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就语言而论,网络文学更注重语言本身、语言外在的质感;而传统文学更注重语言的内涵,看起来朴素的毫无出彩之处的语言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
就结构而论,网络文学的随意性更强,但真正的具有文学意义的随意性却很少,它的随意有时显得松散、哗众、不合情理。而传统文学则要紧密得多,虽然它也在不断地寻找自身的突破,但当这种突破显得不合情理时,突破就被扼杀在摇篮里。
另外,我不得不提一下语速的问题。顾名思义,语速就是一篇文章的速度———一篇网络小说和一篇纯文学小说,假若它们的字数是一样的,有一点可以肯定:读网络小说所用的时间要比读纯文学小说所用的时间短得多 (2) 。
2. 依据上述材料请你概括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区别。
(1)网络文学注重语言外在的质感;传统文学更注重语言的内涵。(2)网络文学的随意性强,结构松散;传统文学结构严谨。(3)阅读网络文学的语速快于传统文学。
有人认为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会使传统文学走向消亡,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你谈谈你对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发展趋势的看法。学生讨论陈述观点,我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大家资源共享:(1)传统文学代表世界文化的精华,理应发扬光大;(2)网络文学虽然有局限性但毕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历史的一大进步;(3)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必将走向互融、共进。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只要教师具有关注时政和新闻热点的习惯和敏锐的历史意识,就可以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捕捉到与每一课的历史教学内容相联系、相契合的生动鲜活的时政和热点材料。我还体会到,将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知或感兴趣的材料内容整合到历史教学中去,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习惯和意识,使学生通过历史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反思历史,从而提升历史学科的教育和应用价值。
五、教学反思
1. 把握知识整合的目的。
复习目标:整合教材、提升能力。依据国家《考试大纲》和省《考试说明》,以文明史为线索进行知识的归类、整合,对所学模块进行整合。
在复习教学中,重视和深化理解,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梳理科学的知识结构,其目的是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辩证性。
2. 知识整合的对象应该是学科主干的知识,能够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多元性、方法性,不要什么都拿来挖掘。
总之,我认为,进行知识整合的标尺应是“课标”,知识整合的着眼点应是学生的发展。“课标”是历史教学知识整合的“灵魂”。
摘要:历史教学资源是历史教学的载体, 在新课改背景下, 历史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历史教师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是提升历史教学效益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高考复习,知识整合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高二物理复习知识点难点精选 篇13
1、磁场是一种物质2、磁场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磁感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
3、磁场的基本特性:对放入其中的磁体、电流和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
4、磁现象的电本质: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一样,都是由运动的电荷产生的。
5、磁感线:定义,特点。磁铁:外部从北极到南极,内部从南极到北极。
6、熟悉五种典型磁场的磁感线空间分布,会转化成不同方向的平面图(正视、俯视、侧视、剖视图)
7、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要点。
8、磁感应强度:B定义,方向,单位。牢记地磁场分布的特点。
【磁场力】
1、安培力:⑴对象: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⑵大小:F安=BIL(注意适用条件)普遍式:F=BILsinθ。
⑶方向:左手定则。要点:四指:电流方向,大拇指:安培力方向
2、洛仑兹力:⑴对象: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⑵大小:f洛=qvB(注意适用条件)普遍式:f洛=qvBsinθ
⑶方向:左手定则。要点:四指:正电荷运动的方向,大拇指:洛伦兹力方向
⑷注意:洛伦兹力时刻与速度方向垂直,且指向圆心。时刻垂直v与B决定的平面,所以洛伦兹力不做功。
高二物理复习知识点归纳精选五篇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14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历程
代表人物
古希腊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美德来源与教育”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提倡怀疑,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文艺复兴(14-17世纪中期)
起源于意大利:“文学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传播:16世纪以后,由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出现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等艺术大师和“日心说”等自然科学成就。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实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迷信盲从。核心是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复兴。
宗教改革(16世纪)
德国:马丁·路德,形成了路德教派;
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
反对天主教会特权,提倡个性解放,摆脱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
人文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启蒙运动(17、18世纪)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卢梭: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
<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纯粹理性的批判》,人非工具。
宣扬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勾画未来社会蓝图。核心:理性主义。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模式探讨 篇15
为了加强区域地理复习效果, 构思区域地理复习总的思路如下:在哪里———定位、分布;有什么———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特征;怎么样———主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进行分析, 有时还需要注意历史来源和国家方针、政策方面原因;怎么了———评价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怎么办———预测发展方向或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 使自己对各个区域的认识能够向纵深发展, 深化对区域特征和成因理解。
由于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 (如湖泊、河流等) 地图等为“背景”,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背景”材料, 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认定。所以“区域的定位———在哪里?”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在哪里?如何定位?我们一般引导学生掌握好以下地理位置, 以复习中亚为例:
一、位置与范围
1. 地理位置。
(1) 经纬度位置:最主要部分东经50°E―80°E, 北纬40°N―50°N。
(2) 海陆位置:深居亚欧大陆内部, 距海较远。西起里海东与中国为邻, 北接俄罗斯, 南与伊朗阿富汗毗连。
2.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 沟通亚欧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自古即成为各民族迁徙、征战和融合之地, 也是沟通亚欧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
(2) 古代的“丝绸之路”:东起我国长安 (今西安) —河西走廊—天山和昆仑山脉, 经中亚, 西亚抵欧洲黑海、地中海沿岸。
(3) “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地区:陇海—兰新—北疆—中亚—欧洲西部。
明确区域位置后, 通过分析一个分区的自然条件 (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水文、自然资源) 、人文状况 (包括人口、民族、宗教、农业、工业、交通、城市) , 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某个区域, 从而能够让学生把区域地理涉及的自然方面、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 为区域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亚的地形特征
1. 地形地势特征:中亚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东高西低) 。
2. 分布:
(1) 东南部:是帕米尔高原地势高峻海拔5000米左右, 以高山气候为主, 多山地冰川和高山湖泊、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2) 东部:天山山脉山体高大, 绵延到我国新疆境内; (3) 中西部: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 (4) 北部:哈萨克丘陵。
三、中亚的气候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 特征:中亚气候冬冷夏热, 降水稀少。成因:深居内陆, 距海较远, 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自然景观: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原因:由海陆位置决定。
(2) 分布:大部分地区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气候。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西南部的卡拉库姆沙漠为世界著名的大沙漠之一。
四、中亚主要河流湖泊
1. 著名的河流:
(1) 额尔齐斯河 (外流河) ; (2) 锡尔河、阿姆河、伊犁河等以内流河为主。
2. 内流河特点:
(1) 流量小; (2) 流程短; (3) 流量从中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渐减少; (4) 有结冰期; (5) 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冬季容易出现断流, 有春汛和夏汛。
3. 外流河:
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我国阿尔泰山, 流经哈萨克斯坦, 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汇入鄂毕河, 注入北冰洋。
4. 著名的湖泊 (多内流湖、咸水湖) : (1) 里海; (2) 成海; (3) 巴尔喀什湖。
五、中亚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工业部门
1. 工业特点:
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的探明储量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本区采矿、冶金、军事工业相当发达, 棉毛纺织工业、地毯编织和畜产品加工业也比较发达。但是木材缺乏, 许多机械制品、轻工业产品需要进口。
2. 石油、天然气的分布与生产:
中亚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蕴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里海东岸及湖底。
在了解了这一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后, 顺势导入“怎么了”这一环节, 引导学生分析该区域的存在怎样的自然环境问题或者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在复习中亚这一区域时, 就可以结合材料顺势提出问题:
材料:“咸海”的变化:咸海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 面积6万多平方千米, 原来是重要的渔业基地。近年, 威海一带的气候越来越恶劣, 夏季更热, 冬季更冷, 一年到头, 狂风不止, 滩地上空盐粒飞舞 (被称为“白风暴”) , 对人体健康和农田危害很大。据科学家估计, 如不采取有效措施, 威海将从地球上消失。
出现了问题, 就会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有所影响, 也就引入了“怎么样”“怎么办”这两个环节。总之, 通过在哪里、有什么、怎么样、怎么了、怎么办这些环节, 可以使学生在加强知识前后联系的同时, 还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事物进行归类、整理、归纳、概括, 找出其中的规律, 化繁为简, 有助于学生强化对区域特征的理解。
【山东高二历史的复习知识点】推荐阅读: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复习知识点概括07-29
高二历史的复习计划与策略05-18
高二历史高效复习方法08-29
高二语文复习知识点08-09
高二下期末复习知识点05-21
山东大学生命学院历年党课复习资料——党章基本知识测试题10-13
山东中考历史试卷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