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会考备考方案

2024-07-29

高二历史会考备考方案(共12篇)

高二历史会考备考方案 篇1

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二历史会考备考方案 篇2

一、营造冲A的氛围, 指导学生充满信心全力冲A

“小高考”毕竟也是高考, 同行们调侃高二理科历史地位比高三还要重要, 因为冲到A就可实现高考加分。而在江苏高考多一分总分全省排名就上几千名。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冲A的氛围, 指导学生有冲A意识、目标和信心, 激励学生要有“我就是为A而生”的勇气与豪迈感。学生的学习潜能无限, 但要靠我们教师用爱心、耐心、智慧去唤醒、激发、点燃他们的无限潜能, 引导他们树立信心, 明确奋斗目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二、抓纲抱本夯实基础, 做到记忆准确、理解到位

信心源自实力, 只有知识基础扎实到位才有可能实现心中目标。“小高考”历史试卷说白了就是活材料、死知识。对基础知识要做到“死去活来”。在“小高考”冲刺阶段, 3本书、25个单元, 平均每天按考点要复习一个单元, 还要对前一个单元进行滚动式复习, 与遗忘作斗争。这么多知识如何读?每一单元可以按照“总—分—总”的原则来进行。第一个“总”即从整体上驾驭知识单元, 形成知识网络, 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分”即对任何一个知识点,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认知规律边读边思, 从微观上落实具体知识点。读书时特别要注意阶段特征、时空概念、关键词句, 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 并把不熟的知识点标注在考点上, 下次复习再拿出来读, 千万不能熟的依然熟, 不熟的永远都不熟。最后的“总”即再次将本单元知识进行提炼、升华, 并形成对本单元的规律性认识。冲刺阶段的20多天里, 我们每节课都要检查基础知识落实的效果, 并把它称为“地毯式”扫雷。这是备考成功的关键。

三、科学训练, 尤其注重材料解析题的训练, 提升解题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 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 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 进行生动的创造。”历史“小高考”中还有10%左右的分数在书外, 要求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它侧重检查在新材料、新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运用新的史学观点及方法等, 例如文明史观、近 (现) 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以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方法等。除了课堂上教师要对以上史学观点、方法进行渗透外, 还要通过典型题目训练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冲刺阶段, 学生不能只做选择题、判断题, 后面3道大题一定要做, 而且要认真做, 因为这3道平均每道只能扣1分, 分析、归纳、结合材料提炼、上升认识等能力均在此体现。如果不做, 这些能力就得不到训练。

特别是材料解析题, 学生往往失分较多, 平时训练时往往存在畏难情绪, 其实调动非智力因素, 克服心理障碍, 认真审题, 掌握解题技巧, 这样的题目还是可以迎刃而解。一般来说, 材料解析题有三种答题要求:一是依据材料, 二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三是结合所学知识。第一种是纯材料考查, 要求学生紧扣材料, 从材料中提炼、概括答题的关键句、词, 特别注意标点符号, 一般几个句号就有几层意思, 尤其是省略号后面一定有答案。材料的出处也要引起重视, 时间、作者、作品名称有时对解题有提示作用。最后还要结合分值答题, 历史学科的分值一般较小, 几分尽量就要答出几点, 并按序列化规范答题。这种考查要求切忌不顾材料, 生搬硬套课本知识。例如, 2013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第37题有关孔子及评价题, 共4小题, 第二、第三小题的第一问, 第四小题均要求从材料中提炼答案。按照不仅依据材料还要结合所学知识的方法, 这里有两种情况, 一是除结合课本所学知识, 还需照应材料所揭示内容作答。二是材料只是提供新情境, 起抛出问题的作用, 这种解法类似第三种答题要求。上文中提到的第37题的第一小题则属于第一种情况。最后一种, 材料只是“引子”, 所答要求从所学知识中提取。上题中第一小题的第二问, 第二小题的第二、第三问, 第三小题的第二问皆属于此种情况。这种题型一定要有信心, 有历史的领悟能力, 即学历史的小智慧, 再难的题目也能从书中找得到答案的影子。讲评试卷时, 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说、写, 解题方法、技巧及如何规范答题均在讲评课中渗透。总之, 方法的引领在备考阶段非常重要。

高二理科历史“小高考”备考策略 篇3

一、营造冲A的氛围,指导学生充满信心全力冲A

“小高考”毕竟也是高考,同行们调侃高二理科历史地位比高三还要重要,因为冲到A就可实现高考加分。而在江苏高考多一分总分全省排名就上几千名。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冲A的氛围,指导学生有冲A意识、目标和信心,激励学生要有“我就是为A而生”的勇气与豪迈感。学生的学习潜能无限,但要靠我们教师用爱心、耐心、智慧去唤醒、激发、点燃他们的无限潜能,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明确奋斗目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二、抓纲抱本夯实基础,做到记忆准确、理解到位

信心源自实力,只有知识基础扎实到位才有可能实现心中目标。“小高考”历史试卷说白了就是活材料、死知识。对基础知识要做到“死去活来”。在“小高考”冲刺阶段,3本书、25个单元,平均每天按考点要复习一个单元,还要对前一个单元进行滚动式复习,与遗忘作斗争。这么多知识如何读?每一单元可以按照“总—分—总”的原则来进行。第一个“总”即从整体上驾驭知识单元,形成知识网络,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分”即对任何一个知识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认知规律边读边思,从微观上落实具体知识点。读书时特别要注意阶段特征、时空概念、关键词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并把不熟的知识点标注在考点上,下次复习再拿出来读,千万不能熟的依然熟,不熟的永远都不熟。最后的“总”即再次将本单元知识进行提炼、升华,并形成对本单元的规律性认识。冲刺阶段的20多天里,我们每节课都要检查基础知识落实的效果,并把它称为“地毯式”扫雷。这是备考成功的关键。

三、科学训练,尤其注重材料解析题的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历史“小高考”中还有10%左右的分数在书外,要求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它侧重检查在新材料、新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新的史学观点及方法等,例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以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方法等。除了课堂上教师要对以上史学观点、方法进行渗透外,还要通过典型题目训练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冲刺阶段,学生不能只做选择题、判断题,后面3道大题一定要做,而且要认真做,因为这3道平均每道只能扣1分,分析、归纳、结合材料提炼、上升认识等能力均在此体现。如果不做,这些能力就得不到训练。

特别是材料解析题,学生往往失分较多,平时训练时往往存在畏难情绪,其实调动非智力因素,克服心理障碍,认真审题,掌握解题技巧,这样的题目还是可以迎刃而解。一般来说,材料解析题有三种答题要求:一是依据材料,二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是结合所学知识。第一种是纯材料考查,要求学生紧扣材料,从材料中提炼、概括答题的关键句、词,特别注意标点符号,一般几个句号就有几层意思,尤其是省略号后面一定有答案。材料的出处也要引起重视,时间、作者、作品名称有时对解题有提示作用。最后还要结合分值答题,历史学科的分值一般较小,几分尽量就要答出几点,并按序列化规范答题。这种考查要求切忌不顾材料,生搬硬套课本知识。例如,2013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第37题有关孔子及评价题,共4小题,第二、第三小题的第一问,第四小题均要求从材料中提炼答案。按照不仅依据材料还要结合所学知识的方法,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除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还需照应材料所揭示内容作答。二是材料只是提供新情境,起抛出问题的作用,这种解法类似第三种答题要求。上文中提到的第37题的第一小题则属于第一种情况。最后一种,材料只是“引子”,所答要求从所学知识中提取。上题中第一小题的第二问,第二小题的第二、第三问,第三小题的第二问皆属于此种情况。这种题型一定要有信心,有历史的领悟能力,即学历史的小智慧,再难的题目也能从书中找得到答案的影子。讲评试卷时,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说、写,解题方法、技巧及如何规范答题均在讲评课中渗透。总之,方法的引领在备考阶段非常重要。

当然,“小高考”试卷为体现时代性,从来也不回避热点问题,备考阶段还要关注重大热点问题,如周年、民族复兴、转变政府职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经济全球化等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 篇4

3、2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a a)

成立:19日本东京。 领导人:孙中山。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

2、武昌起义的爆发(a a)

时间:1910月10日。 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结果:占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a a)

(1)概况:19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2)政权的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b)

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为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内容:①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②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等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三权分立的原则)

意义:①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近代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 c)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①_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两千年的君主专制体制,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3.3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b b )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过程: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1919.6初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初步成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中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意义:①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

②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基础.

2、中国共产党“一大”(b b)

召开:1921.7.23在上海召开。

内容:①规定党的任务_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a b)

概况: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革命纲领):_阀,_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意义: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4、国民革命(1924——1927)(a b)

(1)国共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兴起(标志——国民党一大)

合作原因:必要性:工人运动受挫教训可能性: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合作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高潮(1926年):

目的: _阀,除列强和统一中国。

结果:从珠江流域_江流域,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国民革命的失败

标志:1927年,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失败原因:客观——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主观(主要原因):中共缺乏经验,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4)国民革命的意义:是近代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_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5)教训: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5、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1927(a b)

南昌起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_一枪;

秋收起义:毛泽东发动;起义受挫后,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井冈山进军。为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正确道路。

6、红军长征及其意义(a b)

原因:根本原因: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过程: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成功实现战略转移,为革命锻炼和保存了大批骨干

7、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的胜利(a b)

三大战役:1948年底——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消灭了国民党主力,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军事基础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被

_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b c)

标志:新中国国的成立(开国大典)

意义:①改变了广大人民的地位:结束了受奴役受剥削的历史,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由新民主主义国家开始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③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推动世界民族运动发展,增强世界和平力量。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精选总结 篇5

4、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a b)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2)内容:①确定了国名 、国旗、国歌等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是施政纲领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 b)

(1)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

(2)意义:①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②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③为国家的政治建设逐步展开奠定了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 b)

1954年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内容:①确定了国家的性质(人民民主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②规定了公民权利和义务(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机构——全国和各级人大;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③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开创人民民主新阶段

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b c)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该制度确立。

意义:是中国政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与发展:

①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②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1956年,“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意义: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法宝之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历史条件:①统一的多民族长期存在 ②民族分布的特点决定 ③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确立过程: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到1965年成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意义: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保证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a b)

(1)对公民的民主政治、人身权利和尊严的践踏。

(2)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严重破坏

① 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③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④民主党派人士受到严重的人格侮辱。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a b)

主题报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中共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为中心)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④重大决策:改革开放

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的伟大转折。②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③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b b)

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宪法:1982年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

3、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的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

4、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4、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极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a b)

(1)提出过程: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④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报告会议》通过,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2)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①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构想;②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为国际上解决争端提供新途径。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a b)

(1)香港回归

①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

②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90年,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④19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① 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1912月20日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港、澳成功回归的原因:

① 前提(根本):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②群众基础:港澳同胞渴望回归

③关键: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 ④法律依据和保障:联合声明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港、澳回归的意义:

①国内: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②国际: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b c)

①1979年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②1980年后,海峡两岸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交流日益频繁。

③1992年,“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④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通过,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高二历史会考备考方案 篇6

本学期,高二历史备课组的任务是为高二理科班的历史教学及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备考,为了更好的进行复习工作,下面就相关方面简单谈谈我们的看法与感悟。

一、思想高度重视,将水平测试当作高考对待。

学业水平测试考察知识点比较多,复习时间有限(本学期还有两本必修教材没有复习),所以必须在思想上足够重视。这里不单单要求教师高度重视,也要求学生高度重视,只有学生配合,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最好的复习效果。我们通过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一是向学生不断灌输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性——是普通高考的组成部分,决定以后能否报考志愿以及报考志愿的批次;二是给予学生充分信心,不管层次如何的学生,在学业水平测试要拿下C还是比较容易的。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与情况,鼓励学生保C冲B。

二、科学制定复习计划,提高复习效率。

凡事预则立,从复习伊始,我们就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并根据学生情况和学校的课时安排不断调整。计划突出高要求、低起点、重基础、低难度、重覆盖、求全面的特点。我们的计划不仅涉及课堂教学也涉及补差和自主学习辅导的安排。第一阶段复习突出知识整合,通过比较、提炼,对重要知识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压缩”,把精华的东西集中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力量”。第二阶段突出应试性。对考试说明涉及的每一个考点进行分析,确定可能考查到的知识点,预测每个重要知识点有可能的考查题型,精选模拟题强化训练。

三、研究考试说明,把握考试重点。

《考试说明》是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依据,也是师生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说明》对测试内容和要求作了具体说明,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缩小了测试范围。教学和复习时必须紧扣考试说明对知识点的要求,不要盲目扩大范围,不要随意加大知识的难度,毕竟学业水平测试不是高考,注重的是基础性知识。必须重视《考试说明》新增加的内容,新增加内容往往会成为命题的重点区域。同时必须研究近几年的学测题目,总结命题规律,对尚未涉及到的重点问题、重点章节重点考、反复练。今年的三道主观题基本上符合上面的两个特征,我们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

四、重视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有效性。

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的生命线。在讨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为:默写检测旧知识——明确本课复习要求——学生自主复习——教师点拨提炼——课堂反馈检测等几个环节。这样课堂安排紧凑,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同时可以促使学生做好知识的巩固,在有限范围内化短暂记忆为长效记忆。具体做法:我们先布置给学生相应的复习任务(如课前要背诵、记忆、梳理知识),让学生有充分准备,带着“任务”积极地走进课堂。

在新课复习环节时,我们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精讲巧练,侧重建构知识体系,注重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归纳和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不断发现和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问题。

五、加强课后督促与检查,精选习题巩固复习效果。

复习效果的巩固关键在课后,记忆和应用是需要时间作为保证的,我们课后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作业的方式包括背诵和识记知识点、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等),并及时督促和检查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讲评,以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在检查和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注意有针对性地和学生交流,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对于各类各地模拟题进行筛选重组,强化基础题,突出材料情景题和综合题。从专题到综合,构建多层次、全方位、有重点的专项训练和综合模拟练习体系,努力引导学生确认这样的试卷就是学业水平测试本身,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复习的要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同时,注意规律性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努力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

六、重视整体、着眼差异、抓两头。

我们对于学业水平测试的指导思想是保证合格,力争冲A。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历史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于每一个考点,要求学生一个个过关。梳理每个班级的学困生利用周六自主学习和晚自修时间加强个别辅导。同时注重学生的心理引导,给基础好的学生以鼓励,鼓励他们冲A,给不自信的学生以“定心丸”,告诉他们“掌握了基本知识点,保证你顺利通过测试”,这样学生既有动力又有信心。

七、加强集体研讨,备课组合理统筹。

由于新教材编写理念的变化,对许多考点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表述,在集体研讨过程中,我们备课组中的每个教师都能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提出自己的理解和合理的复习意见。我们发挥集体优势,充分关注网络资源,密切关注网络上的有效信息和资源,利用专业网站上的教学和复习资源,再结合《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把网络资源变成我们的教学资源和复习资源。同时,我们所有任课教师都有目标意识,争取最好的成效;都能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学生的需求;都能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学会在教学中反思。

以上是我们备课组对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备考的反思,现在成绩尚未公布,也不知道是经验还是教训,为了下一届复习备考,最后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的教学工作,要坚持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依据,大胆取舍教材的内容,平时的练习和考试可以重点问题重点考、反复考。

二、在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结束必修三本书的内容,复习工作更加从容一些。

高二历史会考备考方案 篇7

工作备考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迎接今年6月全省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根据《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督导验收方案(修订)》、《徐闻县2018年提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备考工作方案》等上级相关学业水平考试的文件,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此工作方案。

一、奋斗目标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努力争取在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参考学生全科C级最低达到20%以上(去年10.3%),完成县教育局给定的参考学生学考全科C级以上(13人)的目标。

二、存在问题

这届普高全部是高二级读文科艺术类美术专业学生,有66人。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基本是200分左右,更要命的是部分学生没有分数,还有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厌学、学困等普遍存在,对考试科目不重视,读,不开口;练,不动手,上课睡觉的现象普遍存在;消极应付、不思进取成为常态,而这部分学生恰好是能否完成任务的关键所在。面对这种局面,应从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努力改善大环境,形成学考小气候,更应充分发挥高二级组科任教师的聪明才智,抱团作战,化压力为动力,要构建和谐的教与学的因果关系,抓实抓好备考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组

长:谢文庆 副组长:陈跃 陈明修

员:周堪满 蒙云霞 欧立博 周善雅 各科任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1.学业水平考试是面向全体普高在校学生的达标性考试,是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的毕业标准之一,学业水平考试的达标率等项目是省教育厅对学校教育教学状况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学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及家长对学业水平考试的认识。

2.召开学业水平考试动员会、阶段总结会;指导学生分析形势、扎实迎考;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学业水平考试考纲解读》、《考试要求》及其他重要的备考信息,要求教师们将考试的重要性、考试的范围和考试的样卷向学生宣传、解读到位,并在平时的测练中认真指导学生学习、规范答题。

(三)规范教学,固本强基

1.学校将按规定开足课程,保证各学科学习时间。本学期开始,各科每周开设2节正课。从4月份开始,每周安排科目测试;从5月份开始,各科再增加模块和综合测试。

2.科任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吃透新课程标准要求,依据新课标上课,把握教学难度,注重抓好基础。所有复习都以教材为本、以基础为核心、以《广东省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为指导,不拓展、不加深;低起点、多训练、严要求。以了解为主,适当理解即可。对于学习基础差,学困的学生,科任教师要对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以保证学生学业水平考试顺利过关达标。

(四)发挥高二级组团队教育教学管理

1.管级领导工作:要加强日常不定时检查和督促,为学业水平考试取得成功提供教学有序、学风优良的外部环境;要进一步严肃课堂纪律,杜绝带手机上课,确保人人动手;落实作业检查,杜绝不交作业现象。违纪学生要及时处理。

2.班主任工作:对这次考试要高度重视,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帮助学生认识这次考试的重要意义;要督促、关心、爱护学生,解决好他们的困难,确保良好的班风学风;这次考试将做为评价班级和班主任的重要依据,在学业水平考试未达到20%,不得评优秀班级,该班主任不能评优秀班主任。

3.备课(科任)工作:学科成绩的提高与备课有着密切的关系。高二级各科要加强备课,认真研究学生、研究考纲、研究考试、研究近三年的学考真题。要根据考试大纲,每人命制6套试题,让学生反复训练,使他们不但要会做,而且要记住所考内容。同时要降低教学起点,重在落实基础,不搞延伸、拓展,教师授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根据学生的特点,讲练结合,盯住学困生,特别是临界生。要求学生对课后习题反复做,老师反复讲。做好考勤登计,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及时通报班主任和级组进行教育。

(五)定期检测 责任明确 奖罚分明 合理评价 1.实行“章节过关”制度。科任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对知识逐章节检测;各科任合理安排好进度,每考试结束,要及时把存在问题反馈给相应学生,做到有针对性解决问题。

2.实行“月测”制度。学校从本学期始,每月进行一次检测性考试,及时了解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以便教师掌握情况,调整教学。

3.分管高二级的陈明修副校长主抓备考工作,管级中层周堪满、蒙云霞、欧立博协助抓备考工作。

4.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将制定“学业水平考试奖罚方案”,分基础奖、管理奖、单科奖、达标奖四大方面,对教师进行奖罚。教学成绩也将作为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

关于高二会考作文 篇8

三毛曾说过:“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成了撒哈拉。”或许她的爱情就在于与荷西在荒芜沙漠中的异域浪漫。莎士比亚曾说过:“爱情就是一场疯。”或许他的爱情就是冲破了世俗的枷锁不顾一切地爱上一位青年男人的勇敢。秦观曾说过:“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或许他的爱情就在于与才子佳人的一夜风流。

每个人对于爱情的认知都不同,单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爱情就是一时的冲动,青涩的想象,懵懂的思想。我希望不要让它过早地开花结果,青稚的果实还很苦涩,现在承诺的地老天荒在时间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爱情不是枷锁,不是约束,不是累赘,否则,那便不是爱情。

真正的爱情会跨过千山,趟过万水,穿过时间。它会跨越种族,跨越国界,跨越你和我的距离,是精神上的相通,灵魂上的契合。承诺不是永久的,那只不过是承诺人一瞬间的想法。真正的爱情需要时间的千锤百炼,它根本就不需要承诺。

张幼仪与徐志摩不是爱情,爱情不是高高的仰望;林徽因与徐志摩不是爱情,爱情不是飘渺的情愫;陆小曼与徐志摩不是爱情,爱情不是一味地索取。

对于我来说,爱情就是浅浅淡淡的爱,深深沉沉的情。

爱情,是一见钟情的悸动,是日久生情的好感,是你我口中的地老天荒,是金婚垂暮的惺惺相惜,是一起看日出东山的浪漫,是转角处再见你的温暖。

爱情,躲在内心里,藏在细节处。

关于高二会考作文5

天色朦胧,学校的银杏树已落下了大片的叶子。

早晨,轻轻踏过这片银杏园,枯黄的叶子还在凌空盘旋,有的已被阵阵的微风吹得不知去向,有的却恰巧落在你的双肩,还有些离开了大树,独自去了…。

中午,抬头望望那棵银杏树。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凌乱了我的头发,只见大片大片的叶子在空中飞舞,它们带着大树的期盼与信念飘去了。剩在树上的叶子不多了,它们依偎着枝干,似乎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

下午的课结束了,我又朝窗外看了一眼。夕阳西下,霞光斜射在那棵剩几片叶子的银杏树上,焕发着光彩。那几片叶子是多么的美,可这只是他们依靠别人的力量存在而已。我迫不及待地跑出教室,拾起一片似乎不太完美的叶子,举过头顶,向着夕阳,它是多么的美,尽管残缺了,但也是一种残缺的美。

放学了,天色又渐渐暗了起来,那棵银杏树上的叶早已不再那么耀人。低头看匍匐在地面的叶子,它们吸引了我,随意地排列组合成为一幅剪贴画,大大小小零零落落的,使我大开眼界。

晚上,我躺在床上,思绪起伏,那片银杏园是有多么令人感叹的地方啊。等到秋风萧瑟,它们才可以自由飞翔,到处去游荡,离开大树的怀抱,去成长,去发现。然而只有那么几十秒时间去飞舞,它们等了那么长时间,只是为了这几十秒的时间去欣赏这个世界。

比起银杏树的生命来,我在这个世界能够做的事还有很多。我也需要成长,也需要像叶子那样在天空自由翱翔,不能够再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在溺爱里成长,虽然那样会使我没有困苦也没有焦虑,但只有自己去尝试了,去经历过了,才知道这个世界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渺小。

我们没有办法拒绝成长,它是我们不必等待的东西,在这条路上,有了欢声就会有哭泣,有成功就必然会有失意,但成长的真理就是在跌跌撞撞中悟出来的。

成长是第一次学骑自行车,跌倒无数次,我不再害怕;成长是不甘心失败但能够愿意接受一切的安排,我不再彷徨;成长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不在软弱。

人的一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与挫折,但只有自己去尝试过才会明白,这就是成长。从一个懵懂的孩子到成熟的少年,这也是一种成长。只要是自己亲身感受到的,那都是成长。

闭上双眼,朦胧的记忆淡淡消去,恐怕这也是一种成长吧,朦胧而明晰!

高二语文会考作文 篇9

母亲是一个勤劳的农村人,尽管桌面干净得透光,她总是擦了又擦,干净的被褥,她总是拆了又洗,儿子对母亲的评价就是一个词:闲不住。一天,儿子照常一样回了家,可一进家门就发疯似的,开始翻箱倒柜的找东西。

“儿子,你找什么呢?”

“妈,一本书。”

“有没有放在书桌上?”

“没,我找过了。”

“是什么书呀?”

“一本书,它是绿色的封面,有两棵小树,题目是叫做《美》”儿子头上渗出了几颗汗珠,尽管那是在北方的冬天。

儿子前脚刚出门,母亲就出去了,在小村巷尾寻找一个前几天很耳熟的声音。

“师傅,我可找到你了。”

“你是?”老伯开始很认真的回想,眼前的妇女似曾相识可就是想不起。

“师傅,我前几天卖给你一箱破烂,你能还给我吗?都怪我老糊涂,里边有我儿子要用的书,我把钱赔给你行吗?”

“我早就送到回收站去了,要不,你去哪找找?”

在老伯的指点下,母亲找到了回收站,母亲和门卫好说歹说,求门卫让她进去,门卫就顺手指了路,好不容易让她进去了。

天啊!回收库里的书多得堆成了一座“书山”,母亲正想,这要真是一座山,那就好了!母亲从小就是在山里长大,山里的路,她再清楚不过了,可这一座山却是一座“书山”,母亲找了架梯子,爬了上去,毕竟一个老母亲爬上爬下,让人看了很不是滋味,到最后母亲始终是没能找到那本绿色封面,有两棵小树,题目叫做《美》的书。

第二天,母亲又去了,母亲想起一个办法,把自己认为儿子用得着的书都捆了一大摞,无论是封面是绿色的,还是有小树的,或者粗略一翻,文中有关这个主题“美”的。可母亲分明不识字,封面上甚至有两片树叶的,母亲也一并捆了起来,一路扛了回去。

“儿子,你看看这些书,你用得着吗?都怪妈妈不好,要不妈妈明天再给你去找。”儿子想:“只不过是本书,本想答一题杂志上的讨论题,没答上也就算了,那本书大概早就没用了……”

看着母亲那急于寻找答案的眼神,儿子故作兴奋地说:“妈,太好了,那些书都很有用,太谢谢您了!”分明,那些书本已经破烂得不成样子,她很欣慰,听了儿子的话,母亲就躺下睡了,毕竟,母亲太累了,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儿子守在母亲身边,眼角挂着泪珠,脸颊上有泪的痕迹,可嘴边却温柔地掠过一丝笑……朦胧中……他回忆着和母亲相偎的日子特别是母亲和父亲在乡下的那些岁月,就因为自己学习繁忙,

高二化学会考复习计划 篇10

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会考考试说明,学习总结历年会考化学

试题,把握会考说明中新的动向及信息。正确指导会考复习。

1、深入钻研化学教材,准确把握其重点、难点,控制深度与广度。

2、充分利用好课堂120分钟,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注

重启发式,注意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及时复习巩固。

3、及时布置化学作业。布置的化学作业,教师首先要先做一遍,题量难度适当,针对学基础特点,适当调整化学作业难度要求,及时批改化学作业和练习,作

好作业情况记载,对学生的不足方面重点训练。

会考复习重点:必修

一、必修

二、选修一。

针对学生的情况准备如下复习计划:

1、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与化学键

2、化学反应与能量(包括原电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3、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

4、钠、镁、铝、铁及其化合物

5、硅、氯、硫、氮及其化合物

6、有机基础

7、化学与物活

8、大量针对性训练与讲析

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适当放慢或加快复习。

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积极配合老师,对常见物质的基本性质、结构,基本原

要会考了高二作文 篇11

再过两天就要会考了,我是文科生,所以对于物化生这三科来说,我是特别没把握的。高一上学期文理未文科时候就想好了选文科,加上又听不懂,我就不听理综的课了,现在要复习根本就不会。不想重考,就像老师说的,现在还有理科的.课还好说,但高三了,你又要复习,又要自己看,很吃力的,那些知识点只怕到高三就忘的七七八八了。

现在很感慨,当初的我,为什么那么不珍惜。俗话说,浪费时间,就好比谋财害命。我浪费了多少时间,初中的、高一的。高中时间过的很快的,这我深有体会,仿佛我昨天才踏进高中的校门,今天忽然就到高二了,而且这个学期也差不多到了尾声。

时间是可怕的,它在不知不觉中就偷走了我们的青春。眨眼间,我就从牙牙学语的孩子成长为青春活力的少女。时间是可怕的,它会悄无声息的带走好多东西,比如父母的时光。什么时候,父母的形象在我们心里发生巨大的变化,从高大无比的形象,到现在觉得父母是如此的瘦小……

高二理科政治会考复习材料 篇12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哲学研究的是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3、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作出肯定的是可知论,而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的观点:意识是本原的,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毛泽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邓小平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重要性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2)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物质性原理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2)静止的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有关规律的原理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有关意识的原理

(1)内涵:①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内容(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 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

7、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如何做: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2)重要性:是我们做好各项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8、有关实践的原理

(1)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 ①含义

②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B、实践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发展;C、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③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9、有关真理的原理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原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3)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 理应该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

(4)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5)(真理)认识过程的特点: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各种条件制约,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获得正确认识。)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联系观

(1)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4)联系的多样性:

①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②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客观、主观条件,有利不利条件、内部外部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5)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整体由部分组成,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性作用。

要求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6)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②掌握系统化的方法

A、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B、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2.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普遍的。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新事物必然 战胜旧事物。)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A、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 过程;B、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C、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 杀新事物。)

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 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矛盾观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重要性(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B、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的意义: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要求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时,要看到主要矛盾,抓重点。

②次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③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每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区别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把握关键性词语: a.主要矛盾常常用这样的词语: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等。

b.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用这样的词语:性质、本质、主流、方向、主体等。(8)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①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4、辩证否定观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A、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B、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5、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①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A、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B、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②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观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注: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详见考纲 P113 11.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详见考纲 P113 11.2)

(2)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2)①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详见考纲P113 11.3)

②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4、价值观的内容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总)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表现: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详见P114 12.2)①含义

②特征:社会历史性。

③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④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详见考纲P114 12.2(3)(3)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美进步事业的贡献。(4)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上一篇:第一次扫地下一篇:证券营销人员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