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难点(共11篇)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难点 篇1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一、机械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叫机械振动。
1、平衡位置:机械振动的中心位置;
2、机械振动的位移:以平衡位置为起点振动物体所在位置为终点的有向线段;
3、回复力: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
(1)回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
(2)回复力不是一重特殊性质的力,而是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
4、机械振动的特点:
(1)往复性; (2)周期性;
二、简谐运动:物体所受回复力的大小与位移成正比,且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的运动;
(1)回复力的大小与位移成正比;
(2)回复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反;
(3)计算公式:F=-Kx;
如:音叉、摆钟、单摆、弹簧振子;
三、全振动:振动物体如:从0出发,经A,再到O,再到A/,最后又回到0的周期性的过程叫全振动。
例1:从A至o,从o至A/,是一次全振动吗?
例2:振动物体从A/,出发,试说出它的一次全振动过程;
四、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
1、振幅用A表示;
2、回复力F大=KA;
3、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路程为4A;
4、振幅是表示物体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振幅越大,振动越强,能量越大;
五、周期:振动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
1、T=t/n (t表示所用的总时间,n表示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2、振动物体从平衡位置到最远点,从最远点到平衡为置所用的时间相等,等于T/4;
六、频率:振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1、f=n/t;
2、f=1/T;
3、固有频率:由物体自身性质决定的频率;
七、简谐运动的图像:表示作简谐运动的物体位移和时间关系的图像。
1、若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其图像为正弦曲线;
2、若从最远点开始计时,其图像为余弦曲线;
3、简谐运动图像的作用:
(1)确定简谐运动的周期、频率、振幅;
(2)确定任一时刻振动物体的位移;
(3)比较不同时刻振动物体的速度、动能、势能的大小:离平衡位置跃进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势能越小;
(4)判断某一时刻振动物体的运动方向:质点必然向相邻的后一时刻所在位置运动
4、作受迫振动的物体的振动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与其固有频率无关;物体发生共振的条件:物体的固有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
八、单摆:用一轻质细绳一端固定一小球,另一端固定在悬点的装置。
1、当单摆的摆角很小(小于5度)时,所作的运动是简谐运动;
2、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l/g)1/2
3、单摆在摆动过程中的能量关系:在平衡位置动能、重力势能最小;在最远点动能为零,重力势能;
九、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
1、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1)有波源; (2)有介质;
2、机械波的实质:机械波只是机械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传播,介质本身不会沿播的传播方向移动;
3、波在传播时,各质点所作的运动形式: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各质点只在平衡位置两侧作往复运动,并不随波的前进而前移。
4、波的作用:
(1)传播能量; (2)传播信息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难点 篇2
一、我国封建社会土地流转的规律与赋税制度的改革
在整个封建社会, 土地被认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财富。有人曾经总结说:唯有土地才能够增殖无穷无尽的财富, 并且不会腐烂, 不怕盗贼, 不怕水火, 可以传诸久远, 永远保证家族的繁盛。因此, 买田置地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们的共同理想, 如官僚一般都千方百计想更多地占有土地, 商人则往往也“以末致富, 以本守之”, 将大量的商业资本转化为土地。在封建社会, 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一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国家的手中掌握着相当数量的土地, 国家将其中一部分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耕种, 然后向农民征收赋税, 教材中讲到的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均田制、隋唐时期的均田制都属于这种情况。另外, 国家还将一部分土地赏赐给皇室、王公贵族、有功的大臣等。二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一般情况下, 封建地主占有着国家大部分的土地, 按规定他们也应向封建国家交纳赋税, 但地主往往勾结地方官僚, 隐瞒土地, 偷税漏税。三是农民 (自耕农、小农) 的土地所有制。这一部分人口往往占到整个封建国家人口的60%~70% (见金观涛著《在历史的表象背后》) , 是封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但他们占有的土地总额却很少。
封建国家的土地流转呈现出非常明显的规律性, 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封建王朝建立之初。新的封建王朝往往是在经过了农民战争暴风骤雨般的打击之后建立的, 在农民战争的过程中, 大量的地主逃亡, 刚刚建立的封建国家政权会实行安抚流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将手中拥有的大量土地分一部分给因战争流离失所的农民。如清初顺康时期实行的“更名田”政策, 就是在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的打击下, 在大量地主逃亡、大量的土地成为无主荒地的背景下, 清初统治者实施了将部分土地分给农民, “更换”土地所有者的“名称”的做法。第二个阶段———封建王朝稳定之时。在此阶段, 封建经济发展了, 但成千上万的小农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仍非常低, 一遇天灾人祸, 很多拥有小块土地的农民只能将自己的土地卖给大地主,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地主拥有更多的土地之后, 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偷逃应向国家交纳的赋税, 王安石变法实质上是试图在国家—大地主大官僚—农民各个利益集团之间进行的利益调整和土地重新分配, 但因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强烈反对而失败。第三个阶段———封建王朝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 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 国家只能将赋税更多地加到还有一小块土地的农民头上, 一旦碰上自然灾害, 生活不下去的农民只能揭竿而起, 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于是, 一个新的土地流转周期又开始了。
如上分析表明, 中国古代的土地流转与赋税制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土地越集中, 大地主就越会采取各种手段偷逃应向国家交纳的赋税, 赋税负担更多地转嫁到土地数量越来越少的自耕农身上, 使得土地数量与交税能力呈现严重背离的现象。封建统治者为了缓和矛盾, 必然要想办法让占有土地多的地主集团交纳较多的赋税。两税法—王安石变法中的赋税改革部分—一条鞭法—摊丁入亩都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的。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的重要原因就是唐初以来实行的均田制难以维持, 两税法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是为了应对严重的土地兼并状况作出税制调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而王安石变法实质上也是在封建国家—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封建国家的农民三个利益集团之间所作的利益调整,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在很大程度上是将交纳的赋税与拥有的交税能力结合起来, 换言之就是交税能力强 (即占有土地比较多) 的多交税, 交税能力差的少交税, 但最终因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而失败。总之, 掌握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流转规律,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税法、王安石变法、摊丁入亩等历史事件, 掌握王朝末期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二、资本主义在欧洲是怎样兴起的
资本主义到底是怎样在欧洲封建社会的母腹内产生的?在整个世界史知识体系中,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搞清这一问题, 有助于我们搞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怎样逐渐代替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怎样的特点等一系列比较复杂的问题。所以, 我们有必要放大细节, 慢镜头回放, 仔细观察一下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过程。
在14、15世纪的欧洲,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首先在生产技术的某些方面开始突破, 如在纺织业中相继出现了手摇纺车、脚踏自动纺车;在采矿业中出现用畜力或水力的抽水机、提运矿石的绞车等;在冶金业中, 较为高大的熔炉和利用水轮或风力的风箱也开始应用于生产。另外, 中国古代的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对这一时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 这是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火药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 。总而言之, 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手工业行业内部的分工更加细密, 出现许多新的手工行业, 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 以前的家庭手工业如缝衣、酿酒、面包烤制等逐渐脱离农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标志着手工业的发展由比较低级的家庭手工业发展到手工业作坊。这一时期, 欧洲的农业、畜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上述种种现象带来了一个共同的结果———社会分工不断扩大, 欧洲逐渐出现各具特色的手工业中心和一些以各自特产而著名的农业区域, 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和规模扩大, 城市和市镇日益增多。在上述基础上,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细分之下,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可以归纳为四种途径。
途径一:在日益激烈的商品生产的竞争中, 手工业生产者中经营有方的、规模越来越大的逐步成为手工业作坊主, 他们为了刺激和调动所雇佣的学徒和帮工的积极性, 开始用计时或计件的方式支付雇工的劳动报酬, 富裕的手工业作坊主逐渐演变成为资本家, 学徒和帮工则逐渐演变成为工人。
途径二:在欧洲城市中, 大大小小的封建主之间的封建关系逐渐淡化, 下一级封建主从上一级封建主手中得到土地的方式是通过契约而不是通过分封, 下一级封建主开始在自己的领地上经营规模不等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 大资本家与小资本家之间的契约关系取代了各级封建主之间的附庸关系。
途径三:商业资本开始流向生产领域。在一些城市中, 一些商人凭借对市场行情准确灵敏的把握, 向家庭手工业中的小生产者提供原料并且收购产品, 使一些小生产者成为领取计件工资的雇佣工人, 自己则成了包买主资本家。后来, 包买主资本家又把分散的小生产者集中在一起组成集中生产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出现了。工场手工业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是从手工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生产过渡的准备阶段。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 篇3
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欧洲“均势”政策。如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败了对其在欧洲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一战后又扶德抑法,拒绝与法结盟;纵容德国侵略扩张,极力将祸水东引苏联。由此可见,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其政策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另外在外交政策上,自拿破仑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英国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英国随时按照本身需要,变换对外关系,弹性地调整和维持均势,让英国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保持霸权。但是进入到19世纪末,英国一方面丧失了“世界工厂”的世界工业垄断地位,作为这一外交政策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又面对俄国在东方和德国在西方咄咄逼人的严峻挑战,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立”,先是在东方与日本订立《英日同盟》对付俄国,英日同盟标志着英国外交政策的大转变。英国继英日同盟后,于19和法国调整了关系,缔结了英法协约。日俄战争结束后,远东均势有了新的改变,俄国战败,力量削弱,已不再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威胁,加之这时英德矛盾又已超过了英俄矛盾;这样英国又于19与俄国缔结协约。这样在西方形成了以英国为首的三国协约集团,同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集团对立,并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美苏争霸的经过及其两国对中国分别采取的政策
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苏联战略意图是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在这一阶段美国采取孤立和反对中国的政策,原因是它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联实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在这一阶段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是这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武装冲突,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80年代。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在这一阶段苏联开始注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其原因是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曲折发展,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一战后法国在欧洲大陆霸主地位的恢复与丧失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精选梳理 篇4
代表: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要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3)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4)洋务派还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顽固派和洋务派各自的主张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近代工业,雇用中国劳动力,中国无产阶级诞生。
重点知识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高二历史必考知识点难点总结 篇5
二、背景:①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西欧国家资产阶级力量发展的严重障碍。②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四、内容:一用、二批、三消灭、三追求。
五、主要人物:
(一)英国(发源地、早期代表)
霍布斯(代表资产阶级上层利益)
观点:(1)社会契约创造君权国家;(2)人民授予君权;(3)人民绝对服从民选君权;(4)支持专制王权,可以干涉私有财产;(5)宗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评论:提出最基本的启蒙思想,又带有明显封建落后意识。
2、洛克
修正霍布斯观点:
(1)国家政权不应干涉私有财产。
(2)主张君主立宪制,权力分属议会、君主。
(二)法国
地位:启蒙运动中心。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到较高程度,封建专制制度严重。
代表:
1、伏尔泰:(1)评价天主教会,但主张信仰上帝。(2)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提出三权分立原则;(2)权力制约与平衡。
3、卢梭:(1)“社会契约”论;(2)“人民主权”说。
4、狄德罗百科全书派。
六、影响:
(一)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影响;
(二)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 篇6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 篇7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3)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1)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2)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
高二英语会考知识点整合 篇8
1)starve
2)plenty
3)satisfy
4)harm
5)play a trick on sb
6)memory
7)admire
8)look forward to
9)take place
10)Apologize
11)set off
12)as though
二、句子讲解
1、Festivals are meant to celebrate important times of year.节日是专门用来庆祝一年的重要时刻的。
2、Discuss when they take place,what they celebrate and what people do at that time.讨论它们(中国节日)是什么时间举行,庆祝的是什么事件,人们在那天做什么事。
3....who might return either to help or to do harm.??(祖先们)有可能回到世上(给人们)提供帮助,也有可能带来危害。
4....people should go to clean graves and light incense in memory of their ancestors.??人们要扫墓、烧香,以缅怀祖先。
5....because they think that this will lead the ancestors back to earth.??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将会把祖先引回到世上。
6....the leader who helped gain Indias independence from Britain.??帮助印度从英国手中赢得独立的领导。
7.Festivals let us enjoy life,be proud of our customs and forget our work for a little while.节日让我们享受生活、以我们的习俗而自豪并且让我们暂时忘掉工作。
8.But she didnt turn up.但她没来。
9.He would drown his sadness in coffee.他将把他的悲伤淹没在咖啡里。
10....he was not going to hold his breath for her to apologize.他不再凝神静气等着她道歉。
语法知识
本单元的重点语法知识是情态动词,情态动词是一种本身有一定的词义,但要与动词原形及其被动语态一起使用,给谓语动词增添情态色彩,表示说话人对有关行为或事物的态度和看法,认为其可能、应该或必要等。情态动词的分类、特点、用法。
四、基础复习题
1.He traveled around the country g________ facts about folk songs.
2.The man said he would rather s________ than betray for food.
3.The o________of the custom is unknown.
4.We have g________ rich experience in these years.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9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球体。依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实例。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识记以下内容。
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纬线、纬度
⑴、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有三个特点:
①、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最后成一个点);
③、自成一个圆。
⑵、纬度:
①、赤道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0°―90°N),赤道以南为南纬(0°―90°S)。赤道将地球平分南、北两个半球。纬度数从赤道向北、向南逐渐增大。纬度值90°。
②、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四、经线和经度
1、经线: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经线有三个特点:⑴、指示南北方向;⑵、长度都相等;⑶、自成半圆。
2、经度:
⑴、经度的起点是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0°―180°E);以西为西经(0°―180°W),所以东西经度数为180°。经度数从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⑵、180°经线:180°E和180°W重合的经线。
高二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10
(2)在相同电压下,U/I大的导体中电流小,U/I小的导体中电流大。所以U/I反映了导体阻碍电流的性质,叫做电阻(R)
(3)在相同电压下,对电阻不同的导体,导体的电流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4)伏安特性曲线:用纵坐标表示电流I,横坐标表示电压U,这样画出的I-U图象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5)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
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是通过原点的直线的电学元件。
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整合 篇11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生态工程的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3)生态经济: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实现手段:生态工程]
2、基本原理:
项目理论基础意义实例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循环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和发展的影响无废弃物农业
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问题、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非常规
协调与平衡原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高中历史,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过度放牧等
整体性原理社会、经济、自然构成复合系统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林业建设中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
体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桑基鱼塘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难点】推荐阅读:
高二年级历史会考复习12-16
高二历史会考备考方案07-29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11-15
山东高二历史的复习知识点08-23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复习知识点概括07-29
高二历史必修二课堂测试知识点12-30
高二历史必修一四知识点01-01
高二政治会考知识点07-17
高二英语会考必考知识点09-04
高二历史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