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中的非语言因素

2024-10-22

外语学习中的非语言因素(通用14篇)

外语学习中的非语言因素 篇1

外语学习中的非语言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语言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忽视了非语言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实际上,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许多非语言因素同样在外语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语言心理学为依据,讨论了学习动力和认知风格这两种非语言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 者:秦红霞 作者单位:中共焦作市委党校,河南,焦作,454000刊 名: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OZU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年,卷(期):5(4)分类号:B848.3 B842.1关键词:外语学习学习动力 认知风格

外语学习中的非语言因素 篇2

1. 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

非语言因素是一种非语言类信息交流中起到媒介、表意作用的因素, 通常是指通过身体四肢和表情姿态等, 表达对某种具体或者抽象事物的态度, 进而起到信息交流的作用, 具体包括眼神、表情、手势和身体各个部位的姿态动作。人们在交往过程中, 正确使用体态语言, 有时能收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

广义地讲, 体态语还应该包括衣着服饰等其他仪态要素, 也是交往礼仪的一部分。得体的仪态, 有时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阅历和修养, 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的非语言因素, 除了板书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客体非语言因素外, 还包括一些和教师自身密切相关的主观性非语言因素。比如适度把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正确运用副语言要素, 得体的仪表, 以及恰到好处地使用手势、表情、眼神等身体语言等。不同的教师可以通过上述非语言因素的使用,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风格对课堂气氛有不同的影响, 而不同的课堂气氛将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教师所传达信息的效果, 也影响接受知识的质量。因此, 非语言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非语言因素在课堂中的使用

2.1 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把握

在人际交往中,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将微妙的位置关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 个人距离, 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2]。人际交往中不同的位置距离, 意味着交际双方不同的关系, 也给交际双方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师生间不同的距离, 潜在地体现着不同的情感性质, 也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掌握与学生的不同空间距离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时, 产生了一种社交距离或公共距离, 这样的距离不能产生可以维系感情的交流[3]。换句话说, 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有可能忽视正在卖力讲课的教师而并不会感觉到无礼, 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也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走下讲台, 适度地走近学生, 缩短这种使人陌生的距离, 学生会感到受到重视, 教师也会产生责任感, 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认真听课, 并且积极与老师配合。

2.2 体态语言的使用

教学的过程, 就是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随着科技的进步, 辅助教学的手段越来越多, 比如幻灯片、动画等非语言手段。这些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 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非常好的效果。其实每个教师都有与生俱来的非语言教学手段, 却常常被有些教师所忽略, 那就是体态语。

体态语是以人的动作、表情、界域及服饰等为工具, 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整套非言语符号体系, 是以形达义的无声语言[4]。在课堂教学中, 体态语言可以大致分为动态体态语和静态体态语两类。动态体态语是指教师通过手势、面目表情等身体要素来传递信息, 帮助学生理解的有形体态语言;静态体态语是指教师通过仪态气质等间接影响学生, 并作用于学生的体态语言。特定的体态语言可以强化、支持或否定交流双方的语言行为, 有时也可以部分地替代语言行为, 发挥独特的表达功能。有时又能表达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我想就是这种体态语言在诗词中的升华, 使人体会到单纯的语言所不能达到的那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这种能够表达教学情感的体态语言, 用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们的情绪大部分由教师支配,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不同的身体语言, 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手势、动作来抓住学生的思绪, 比如向上高举的手臂传递一种高亢的情绪, 敲击黑板可以提醒学生板书之处的重要性。积极的手语对学生会产生积极作用, 而有些不当动作会适得其反。例如我校一位老师授课时极其喜爱用手指捋顺额前、鬓角的头发, 动作频繁, 还伴有低头、自顾浅笑等不适合课堂教学的附加动作。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这位老师很害羞、不自信。于是学生对这位老师的教学产生不自觉的怀疑:她确定清楚自己在讲什么吗?她能感受到和她一同体验知识的是一群怎样的学生吗?她另有心事?……不能信任自己的老师之后, 她所讲的一切就不能激起学生们求知的兴趣, 学生反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索性在她的课上睡起大觉。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 因此她所带的班级该课程成绩在年级排名最低。

这位委屈的女老师一直不理解问题出在哪里, 而我们也确实已经厌烦她频频出现的小动作。这就是在环境中出现了不合时宜的行为, 影响了学生情绪的反面教材。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即人的面部表情也是体态语言之一, 是修饰整体仪态的画龙点睛之笔。调查显示, 大多数学生喜爱满面笑容, 春风化雨般的老师, 在“最不受欢迎的教师”排行榜中, “不会笑的老师”名列前茅。对学生面带微笑其实并不影响老师的威严形象, 发自内心热爱学生的老师会更加赢得学生的爱戴。

2.3 教师的个人仪表

仪表指人的外表, 包括人的仪容、服饰等。教师仪表是教师整个风范的内容之一, 也是自身文化修养、风度气质的外在体现。教师仪表的得体与否, 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 从而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甚至影响他们上课的效果。所以, 教师的仪容、服饰等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客体语言。

我校举办过一次评选“明星教师”的活动。因为评选是不设候选人的, 被提名次数做最多的老师就当选相应的奖项, 所以当选票在手的时候, 学生几乎是凭借第一感觉把跳出脑海的老师写了上去。统计观察后发现, 被学生选取的老师大多拥有较为得体、舒展的个人仪表, 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良好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满意”、“为人师表”的印象。

教学是老师展示知识储备与个人风采的舞台, 在这样一个舞台上, 老师是导演也是演员。得体的仪表是充分发挥演技的有效载体, 自信、舒展的仪态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就是演技的内容。

2.3.1 服饰得体。

教师的着装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的着装不一定要时尚, 但是一定要协调。正确的着装既让教师有良好的教学心情, 又让学生们赏心悦目, 感到尊重。在一次校内的调查中, 一位化学老师讲课风格被列为“觉得拘谨, 让人浑身感到不舒服”的行列。询问原因, 许多学生表示, 不是因为内容深奥, 难以理解, 而是她常常穿着紧身T恤和裙子, 紧邦邦的, 给人以不适的感觉。当教师的着装不当时, 会在潜移默化中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将老师不愉快的着装体验转移到学生身上, 影响听课质量。

2.3.2 仪容清新大方。

随着时代的变革, 有个性的老师越来越多, 有不少女教师带妆上课。教师自然适度地化妆能表现出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 以淡雅清逸的面貌出现在课堂上, 也是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浓妆艳抹、矫揉造作都不适合教师身份, 必定会招来学生的猎奇心理。其实老师染成鲜艳颜色的头发, 过于修饰的发型, 都可能会招致学生的议论。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仪容、仪表都有严格的要求, 那么学生会想:“凭什么我不可以做的事情老师就可以?”“老师为什么可以享有特权?”当出现这样的想法后, 逆反心理会支配学生做出不听从老师的举动, 既影响学业, 又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 结语

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 其实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分支。人际交往要掌握的规则, 在课堂教学中更加不可以忽视, 不仅要重视语言交流作用, 还要注意非语言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面对未成年的中学生的时候, 其关系更加微妙复杂。非语言因素作为教学语言的辅助工具, 有时候起到语言起不到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等非言语交际手段, 做到仪表大方、目光敏锐、表情和蔼、动作优雅、距离适当, 对于组织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涵.非语言因素在日语教学中实效性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0, 8, (4) .

[2]颜晓平.从非语言交际行为看不同文化的差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7, 24, (5) .

[3]魏婷.空间距离也可以说话———从跨文化角度谈体距离[J].甘肃科技, 2009, 17.

非语言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非语言因素    文化差异    思维方式    消除误区

随着中西方交际理论的推行,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尤其是会话的流利程度提高颇快,不足的是欠缺准确度,以至于闹出了不少的笑话,甚至造成了中英之间的文化冲突。因而了解并熟悉影响英语学习的非语言因素势在必行。

一、非语言因素的内涵

所谓非语言因素,就是除语法、语音等语言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如文化差异因素,思维方式因素,环境因素,性格因素,心理因素,等等。如果把英语学习比喻成作画,那么文化差异就是染料,思维方式是画笔,环境是画的背景,性格是画的风格,心理则是画的灵魂。只有将这些材料凑在一起,才能组成一幅完整的画。当然,这并不是作画的全部材料,但是必备的。

二、非语言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具体体现

(一)文化差异的体现

1.道德标准方面

比如: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年轻人给一位老人让座,在我国,这位年轻人的行为就是“活雷锋”的表现,会受到大家的高度赞扬。而在美国,这个年轻人的行为势必不受欢迎。由于美国的老人希望有跟普通人同等的待遇,年轻人善良让座的行为却无形中深深刺激了老人的自尊心——不愿意服老。可见,体现尊敬与文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标准不尽相同。

2.价值观念方面

比如:一场篮球赛上,在美国人看来,这是一场个人秀的难得时机,因而就会出现很多突出的个人;在中国人看来,那是一场集体的比赛,往往会因为集体的利益而牺牲掉个人利益,且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难得的大无畏精神。由此可见,中国人普遍认为“大河无水小河干,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而美国人则刚好相反,他们认为“小河无水大河干,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因此他们会对我们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举动甚是不解。

3.表达方式方面

汉语中不同层次的概念总是大的在前,小的在后;而英语正好相反,英语忌讳头重脚轻,从“it”作形式主语、形式宾语,强调句中的“it”都可以表现出来。比如:地址翻译,中:中国浙江温州;英:Wenzhou Zhejiang China,这种差异正是由英美国家对个人利益重视的世界观决定的,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要相当注意。

4.词汇方面

(1)地理位置的差异

英国是一个岛国,受来自大西洋暖湿气候的影响,词语中就有了与大海和西风相关的特定性。古代中国主要居住在内陆,以土为生,冬天受西伯利亚高气压的影响,带来寒冷的西风与英国西风带来暖湿气候不同,春天却从太平洋带来温暖的东风。因此就有:It i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选自雪莱的《西风颂》春风送暖。百鸟欢唱。)He spent money like water.(他挥金如土。)

(2)颜色比喻和联想的差异

英语中的“Green with envy”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是“眼红,嫉妒”的意思,“black tea”不是“黑茶”而是“红茶”,a blue mood讲的是沮丧、失落的心情,“a blue Sunday”表示倒霉的星期天。在中国,我们对红色非常喜欢,有喜事的时候,都是用红纸、红花,而在英美国家红色则不是好的颜色,如果说你的公司in the red,则是表明你的公司处在亏损、赤字状态。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不同

1.螺旋式与直线式

中国人喜欢说话绕圈子,可能是怕话的太直伤到人,明明简单的一句话,却习惯性带着人逛了一圈迷宫后再揭晓答案。而英美人则像是直肠子,总是不吐不快,他们的说话方式是呈直线型的,喜欢开门见山。英语常常就是每一段落都有一个中心论点,而且每一段都有一个主题句,往往在句首或句末,让人一目了然,清晰明白。

2.时空顺序思维差异

通常英语习惯的思维方式: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一般状语都后置)。而汉语句子就没有固定的主谓框架限制,没有谓语动词与非謂语动词之分,甚至有些词语可以互相颠倒,不仅没有错,更能巧妙地体现出中文的奥妙。比如:上高山,高山上,山上高,英文却不能如此颠倒。

(3)综合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说:“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基本的分歧、我们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当然,影响英语学习的非语言因素除了文化因素、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

(三)其他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环境因素

为何一个生在美国的中国人可以讲一口纯正美国腔的英语;为何一个生在中国的纯正美国人讲自己的母语会那么吃力?差异就源于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尽管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但环境对人的影响不能低估。环境又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等。就拿社会环境来讲,比如:在国际商贸城里,不管是哪个文化水平的人,对于“how much?”这个问价格的英文,都能做出相应回答;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北京,不管男女老少,英语水平如何,都会对外国人讲一句:Welcome to Beijing.正是由于举办奥运会这个大的社会环境影响,很多老年人、从来没有碰过英语的人都开始纷纷动起来学英语。

2.性格因素

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如果环境因素是客观的,那么性格因素就是主观想法中不容忽视的。一般而言,内向的人倾向内心思想,注重个人理解,喜欢一个人闷头苦干,往往忽略了英语学习中的互动环节。而外向的人善于交往,喜欢变化、热闹,所以他们会在生活中使用英语,不管是说对还是说错,他们都有胆量讲出来。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英语的整体能力相对于内向的人会发展得更快、更强。

3.心理因素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主动性的过程,学生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廖建华,2006年)心理因素就是通过影响这种参与的主动性,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

三、解决非语言因素对英语学习影响的途径

(一)针对文化差异因素:了解英语本身的发展,多看一些有关英语发展史的资料。在看有关资料的时候,尽量多读原文资料与书籍。然后将英语国家文化与我国文化进行比较,除去相似点,主要紧抓差异点。这是一个收集的过程,所以只能点滴积累,切勿操之过急。

(二)针对思维方式的差异因素:中国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中国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而西方重分析。由于中国受儒学的深刻影响,思维上相较西方而言比较封闭、落后,因此我认为排除中国固定思维的影响,要多看看西方电影及在国际市场上和西方人多多交流,以了解他们的思维是怎样的,然后以他们的思维看待事物,学习英语。

(三)针对环境因素:既然我们不能拥有一个纯英文的学习环境,那么我们就试着自己去创造。每天给自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听英文的资料(电影、音乐、新闻等),只要是英文的就行。当然,要是配上阅读,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四)針对性格因素:如果你是内向的性格,那么你就试着去接触一些外向的人,在他们之间试着用英语交谈,不要害怕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连犯错的勇气都没有。

(五)针对心理因素:借用计算机的语言说:输入决定输出。你是用怎么样的心理态度看待英语学习,那你所收获的就是跟你的态度成正比的。不要惧怕英语,你如果把它看成一只老虎,那么你永远只能在“虎威”下度过一生;如果你把它看成一只猫咪,那么你会发现其实它也有可爱之处,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

参考文献:

[1]韩虎林.汉英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47-151.

[2]贾明舫.非语言性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新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33-36.

[3]杰拉德·库希尔.思维决定一切[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9.

把握好面试中的非语言交流技巧 篇4

很多人以为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唯一途径,其实不然,尤其在面试中,除了面试提问与回答的沟通方式,非语言交流也是不可忽视的面试技巧,如何把握面试中的非语言交流技巧呢?

非语言沟通在面试中的重要作用

非语言交流是指通过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在面试中,语言沟通无疑是影响面试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但是把握面试中的非语言交流技巧,根据对方透露的非语言信息及时调整策略,可以大大增加成功的机率。

面试中的3种非语言交流信息

很多人以为做出微笑、频频点头等身体语言就能得到工作机会,实际上非语言交流十分微妙复杂,美国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心理学教授罗纳德·E·雷吉奥根据一系列研究结果,认为人们在应聘面试中需要呈现3种非语言交流信息:

1、泰然自若,

研究表明,泰然自若、充满信心的人,即人们常说的圆滑机警,往往能赢得工作机会。他们显得充满自信、舒适放松,对自己有着很强的驾驭力,能够控制住紧张的动作,显得很专注的样子。通过面试练习可以获得这种自信的感觉,在真正面试时便能无声无息地将你的气势发出去。

2、充满兴趣。非语言交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展示出你对这份工作、这家公司和面试官充满兴趣。不要打哈欠,做出厌倦的样子,或者东张西望。保持适当的眼神接触,身体稍微向前倾。

3、展现自己。展现自己积极、兴致勃勃的一面,在回答问题时注入一些积极的情绪,包括不时的`微笑。但绝对不要皱眉和露出怒容,尤其是当你谈到一个你讨厌的老板或者同事时。

外语学习中的非语言因素 篇5

在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写字板、图片、手势语等各种非语言沟通方式来达到有效的沟通目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逐步掌握心理学理论及技巧,提高综合素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环境的质量下降,喉癌患病率逐年上升,我科收治的喉癌患者占耳鼻喉科疾病的3%。目前喉癌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放化疗,喉癌根治术常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失语,因此行之有效的沟通为术后护理的重中之重。我科针对此类患者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非语言沟通方法,获得了患者全面的健康信息,解决了患者的健康问题。

1 概念

非语言沟通是伴随沟通而发生的一些非词语性的表达方式和行为的沟通形式。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要性及必要性为(1)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因突然不能说话而得不到所需的帮助,感到害怕和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设法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方法,减少沟通障碍带来的不良影响。(2)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有时因自己的需求得不到理解而出现躁动不安,不能有效的呼吸。如果只采取简单的非语言交流方法,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气管导管脱落,坠床等。

2 沟通的主要方法

非语言沟通在临床应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我科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针对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的心理特点逐步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2.1 写字板的应用 对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患者,备好写字板,让患者写下自己的需求,护士给予及时的解决。此种方法可以使护士更好的把握患者的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2.2 图片的应用 对于术后几日最痛苦而又缺乏书写能力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及喜好,自制图文并茂的`卡片。嘱患者点头或摇头来表示确认或否认,从而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并予以合理解决。

2.3 手势语的应用 手势语适合文化程度低无法书写的患者,患者只需用简单的手势来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愿。当然,这时可能需患者较亲近的家属帮助解释。

2.4 呼叫器的应用 病房床头备有呼叫器,患者只需轻轻按下呼叫器,护士即来至患者身边,解决患者的各种需求。

2.5 其他 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运用其他非语言沟通的方法:如触摸,空间效应,体语,类语言等。护士可以通过微笑,坚定的眼神,各种动作语言,消除患者的不安全感,缩短了护患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护患之间的默契与配合。

3 体会

亲子交流要善用非语言沟通 篇6

非语言在沟通中影响巨大

我们知道,人与人互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依据研究分析,在日常的沟通中,一般人以为影响力最大的是用词遣字(语言内容),其实仅达到7%的效果。和语言相对的非语言信息,其影响力却高达93%,其中55%是通过眼神、表情、姿势、手势、动作等身体语言来表露,38%的影响力是由语气(音调)表现出来。因此,在整个沟通中,非语言沟通就成为影响信息传达的最重要因素。

人们在潜意识层面或刻意的意识下,凭借各种眼神、表情、姿势、动作与声调等身体语言,传达出千百种可能自己都压抑不住或自己都不甚明了的情绪化信息。所以眼神、表情、姿势、动作与声调等,都被归纳为非语言沟通的要素。

重视和孩子间的非语言沟通

“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经常抱抱我;如果你们爱我,就经常亲亲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陪陪我……”正如这首歌传达的孩子们的简单心思,爱,并不一定要说出口,抱抱、亲亲、陪陪都是孩子希望你和她沟通的方式,这便是爱的语言,一种非语言沟通方式。

一位知名的教育专家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会用爱的语言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关爱的眼神;如果你会用关爱的眼神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爱的微笑;如果你会用爱的微笑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爱的拥抱。”教育孩子时,你除了有意识地用语言与孩子交往,还应该重视与孩子之间的非语言沟通,学会通过目光、表情、服饰、姿态等非语言行为与孩子交往。

亲子交流中的那些非语言方式:

1、抚摸。满足孩子肌肤饥渴的心理需求。

2、拥抱。给孩子更多安全感和温暖。

3、亲吻。让孩子感受到你开心和快乐。

4、握手。传递你坚定的力量。

5、点头。传递认可和鼓励。

6、微笑。传递默许和包容。

7、眼神。表明你是默许、支持,反对。

外语学习中的非语言因素 篇7

一、跨语言文化及背景知识的缺乏

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的一些问题或者困境有时候并不是语言积累的贫乏所致, 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生认识阅读篇章中的所有词汇, 能够读懂句型、句意, 但是真正到理解篇章含义的时候却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偏差。这其实是非常典型的由于学生在跨语言文化和相应背景知识缺乏所产生的问题。这个非语言因素在很多阅读障碍中都十分常见, 这也反映出了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丰富学生对跨文化的认识与积累的重要性。对于这个问题, 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其存在的普遍性, 几乎所有学生都会在阅读中或多或少面临这一问题, 改变这个问题需要学生丰富积累, 要让学生对于跨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一方面,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融入一些跨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环节, 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实例, 一点一滴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另一方面, 学生也应当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的文化积累, 可以在课下多阅读一些课外读物, 或观看一些原声影视作品, 这是丰富学生跨文化背景知识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讲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英语小故事, 或是开展英语系列比赛, 让学生主动去研究发现知识。另外, 也可培养学生对其他课程知识的积累, 如地理、历史等学科都会从各方面对英语的背景知识做出相应的补充。这样不仅减轻了英语教师的教学压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学生对于跨文化的认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克服诸多障碍, 这也会让学生在进行其他形式的英语练习时 (如在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时) 有更好的表现。要学习一门外语, 多了解其文化背景本来就应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内容, 这也是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各种障碍的一个直接手段。

二、文本阅读动机的缺失

阅读动机是另一个非常典型的学生阅读障碍产生的非语言因素, 这个问题在学生群体中也十分普遍。简单来讲, 就是学生缺乏对阅读材料的兴趣, 这会让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 难以进入阅读文本阐述的内容中, 容易在阅读理解时产生一些错误判断。学生缺乏阅读动机问题十分普遍, 尤其是在读到一些不感兴趣的题材, 或者是难度较大的文本时, 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更稀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以及培养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教师可以首先从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或者文本着手,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阅读文本进行探究的乐趣, 这样学生阅读的信心会慢慢增强, 阅读的动机也会更强。

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对阅读理解的材料选择上, 可以多选择一些讲述学生喜欢的歌手或明星故事的阅读材料, 增加阅读理解故事的吸引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可以采取设置悬念的阅读教学方式, 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也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这种阅读教学过程需要教师把握好悬念点, 适时地抛出问题和悬念,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让大家积极地参与到讨论和分析中去。培养与增强学生的阅读动机, 不仅是化解阅读理解教学中一个典型的非语言障碍的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信心的过程。

三、不良的阅读习惯

不良的阅读习惯是学生阅读效率低下, 在阅读理解中未能真正读懂文章的一个造成因素, 这也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非语言障碍。即使是进入了高中阶段, 不少学生在阅读中还是留有一些不良习惯, 阅读时望文生义, 对文章含义似懂非懂, 等等, 这些现象都十分普遍。不仅如此, 学生在阅读技巧的掌握上也有所缺失, 一些非常实用的文本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并不熟悉。这使得学生在阅读理解时不仅效率很低, 还很容易出错。因此, 教师要从这个层面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加以更正, 那些不良的阅读方法和模式一定要及时纠正, 并且要加强对各类实用的阅读技巧的教学, 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素养慢慢有所提升。

外语学习中的非语言因素 篇8

摘 要:电影作品中的字幕是表达其主题的表现方式之一。尤其是外文电影,字幕翻译对其传播和交流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使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决定了外文电影在中国的成败。本文将列举一些受非语言因素影响的字幕翻译,探讨意译法和减译法作为主要的非语言因素翻译策略的应用。该策略的恰当运用可使字幕翻译更加符合源语的文化和内涵,同时也使电影更好地起到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字幕翻译 非语言因素 意译法 减译法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文电影已然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道桥梁。西方电影在中国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字幕翻译也成为越来越令人瞩目的工作。然而,字幕翻译客观上受到各种宏观和微观因素的影响:宏观上,中西方文化、信仰、观念、价值观等有很大的差异;微观上,说话者的语调变化、眼神、口气、姿势等因素都会影响字幕翻译。因此,为了保证字幕翻译能够忠实通顺地再现源语,译者不仅仅要考虑语言自身的因素,还要考虑到各种宏观和微观因素的影响,尤其应重视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非语言符号在人类交际过程中,特别是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过程中,具有语言符号不可替代的功能。它同语言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过程,实现交际的最终目的。近几年,非语言符号研究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Samovar et al,1981:155)。美国学者Levine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 93%(Levine et al,1982:43)。这些具体的研究数据也许远远不足以使非语言因素的作用深入人心,但值得肯定的是,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无论何时何地,仅仅靠语言是不足以达到交际目的的。非语言交际在交流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倘若没有非语言因素,人类的整个交流活动将很难顺利完成。

众所周知,在有字幕的外文电影中,字幕贯穿于整个电影的始终,能为电影中所有的情节做出恰当的阐释。在以影视为传媒介质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电影字幕翻译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重要部分。因此,优质的电影字幕翻译是一部外文电影完成其跨文化交流使命的有力推手。基于对多部电影字幕翻译的研究发现,意译法和减译法对字幕翻译中非语言因素的翻译有着很大的帮助。本文将以多部优秀电影为例,对此做出具体的分析说明。

二、非语言因素对电影字幕翻译的影响

(一)非语言因素

非语言因素包括某种语言的历史、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某些不成文的规律等文化因素。一个人讲话时,除了发出分音节的有声语言之外,常常伴随着手势、眼色、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所有这些动作及非语言符号,都为着一个目的,那就是加强讲话的印象(陈原,1983:177)。由此可见,人们进行交流、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时,除了通过语言传达,大量的信息还依靠非语言符号。汉语成语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含有非语言因素的例子,如“温文尔雅”“落落大方”都属于非语言范畴;而“怒目而视”“手舞足蹈”“活蹦乱跳”则是通过肢体动作等非语言符号表达信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对非语言符号所表达信息最成功的阐释和说明。

非语言符号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即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如下图所示:

(二)非语言因素对电影字幕翻译的影响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翻译首先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电影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电影字幕的翻译除了要对源语做出基本的语言翻译之外,还应考虑非语言因素的影响。作为一名翻译者,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传达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更需要对源语所包含的言外之义做出充分准确的表达。在对某一具体的电影字幕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说话者的语气、心理变化,并要紧扣电影主题。唯有这样,电影字幕翻译方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源语电影所要表达的信息和主题,从而帮助目的语观众更加贴切地理解源语电影的文化内涵,使外文电影更好地起到文化桥梁的作用。

三、意译法与字幕翻译中非语言因素影响的处理

(一)意译法的定义

意译(free translation)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通常在翻译句子或词组(或更大的意群)时使用较多,意译主要在源语与目的语有着较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加以应用。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目的语文化体系和源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大量的实例说明,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意译更能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

(二)意译法与字幕翻译中非语言因素影响的处理

在《罗马假日》的中文字幕中,对于非语言因素的翻译主要表现在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经过仔细推敲说话人的心理变化、肢体语言等因素,结合故事发展情节做出的翻译。如:

(1)Princess Ann: I don't know how to say goodbye.I can't think of any words.

安娜公主:我不知道该如何说再见。我想不出能说什么。

Joe Bradley: Don't try.

乔·布拉德雷:那就算了。

“Dont try”英文原义为“不要试”,电影中,该对白出现在公主与乔最后在车上别离的场景中,字幕翻译运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那就算了”,该句译得非常到位。从个人角度而言,它准确地把握了男主人公说这句话时的心理,他对这段感情充满了不舍与无奈。当两人经过一天的愉快相处后,彼此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对方,然而由于身份的差距,公主当时正对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公开的访问,身负国家使命,而乔当时的工作并不顺利,经济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一名记者而言,遇到落入民间的公主绝对是成名发财的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但他最终没有跌入追逐名利的怪圈,只是悄悄地把一切埋藏于心底,把自己与公主短暂相处的美好经历和影像永留记忆,为了所爱之人和纯真爱情默默地忍受分离的折磨,最终,两人不得不放弃这段纯真的感情。“算了”从当时两人的处境而言,非常精确而又简洁地阐释了主人公内心的纠结和不安。

提到电影《阿凡达》,大部分观众一定不会忘记该电影所呈现的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更不会忘记其中扣人心弦的情景。从语言层面而言,以上提到的视觉画面以及故事情节都属于非语言因素的一种。因此,在该电影的字幕翻译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些非语言因素的影响。例如:

(2)Nobody does a damn thing.

没有人会伸出援手。

这句台词出现在该电影刚开头的前几分钟,主人公Jake从军队退伍后,虽然双腿残疾,但仍然渴望自由与公平。当他在酒吧里看见一名弱女子被身旁的男人暴力毒打时,心生愤懑,当时周围的人都是袖手旁观,他于是便去打抱不平。这句台词是他出手之前的内心独白,足可见男主人公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人类麻木思想的讽刺。对这句话的翻译,译者并没有采取直译的方法,虽然直译也能够将说话者的意思表达清楚,而是采取意译法,将“does a damn thing”译为“伸出援手”,更能衬托出当时的氛围以及主人公内心的无奈和愤恨。就该部电影的整个故事情节而言,从当初男主人公内心的无奈和彷徨,到最后带领Navi人战胜敌人,重获新生的前后鲜明对比更能烘托主题。

四、减译法与字幕翻译中非语言因素影响的处理

(一)应对减译法的定义

减译(omission)指从全文出发,根据逻辑、句法、修辞的需要在译文中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语言单位的翻译方法。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和修辞上的差异,有些词语或句子成分虽然在英语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若搬进译文中去,就会形成冗词赘语,影响译文的简洁和通顺。

(二)减译法在字幕翻译中应对非语言因素影响的应用

在电影的字幕翻译中,译文受到较多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如果画面、声音等已经给出了相关信息,译文就不需要一一做出解释。有效利用画面已经提供的信息,既能准确表达原文,又能使观众更加关注电影画面中正在发生的情景。由于字幕受到时空限制(这也是不可改变的客观因素),因此,在字幕翻译中,务必要使字幕的信息量在观众的接受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语进行适当地减译。如在《返老还童》中:

(3)I tell you what,my knees are sore cause Ive been on them.

每天晚上我都跪在地上祈祷。

当Benjamin回到家,Queenie说这句话的时候是非常激动的。如果把这句话完全翻译出来:“我告诉你啊,因为我一直跪在地上我的膝盖很痛”,会显得些许啰嗦,且不足以表明当时说话者激动的心情。字幕因受到时空限制,没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可以根据当时画面提供的信息,对字幕的翻译进行适当地减译。

另外一个例子来自《功夫熊猫》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4)Yesterday is history,tomorrow is mystery,but today is a gift.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

昨日已逝,今日未知,而今日为金,这就是为什么叫“今日”。

在这句话的翻译中,译者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源语有明显的押韵特点,例如:“history”和“ mystery”,“gift”和“present”,译文中“金”与“今”谐音双关,通过阅读字幕可以心领神会。这样的翻译方法也保留了源语的语言风格。

五、结语

在对待非语言因素的影响时,译者有时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体现为译者的语言文化意识自觉,艺术人格自觉和审美创造力。译者应敏锐地把握电影所传达的信息和主题思想,充分理解电影背后所包含的非语言因素,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意译法和减译法对源语进行恰当的取舍或增删,从而使得电影真正起到文化桥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amovar,L.et al.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elmont:Wadsworth,1981.

[2]Levine,D.&Adelman,M.Beyond Language[M].London:Prentice-Hall,1982.

[3]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4]杜健伟,唐海东.从文化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3).

[5]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 .

[6]熊萍.论电视新闻“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功能[J].长江学术,2010,(1).

[7]王跃平.试论非语言符号的特性与表达功能[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4).

外语学习中的非语言因素 篇9

语言沟通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沟通,又可细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电子媒介沟通三种形式。

1、口头沟通

口头沟通是最灵活、最直接的一种沟通形式。

口头沟通最大的优点是快速、简便和即时反馈。在这种沟通方式下,信息可以直截了当快速传递并当场得到对方的反应,若有疑问或曲解,当即澄清。

此外,口头沟通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附以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或声调、语气等副语言,加强沟通的效果。

口头沟通也有其缺陷。信息以口头方式经过多个层次传递时,信息衰减和失真严重。

2、书面沟通

书面沟通是比较正规的沟通形式,包括备忘录、协议书、信函、布告、通知、报刊、文件等以书面文字或符号进行信息传递的形式。

书面沟通的优点是有形有据、可保存、可核对。此外,书面语言在正式发表之前,可以反复琢磨修改,因此,一般比较周密、逻辑性强,较好地表达作者所要发表的信息。

书面沟通也有自己的缺陷。主要是耗费较多的时间和不能即时反馈。在相同的时间内,口头要比书面所传达的信息多得多。口头沟通可以当场核实对方对信息的理解是否符合发信者的原意,但书面沟通做不到这一点。

3、电子媒介沟通

电子媒介沟通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起而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包括传真、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电子邮件等。

电子媒介沟通除了具备书面沟通的某些优点外,还具有传递快捷、信息容量大、成本低和效率高等优点。一份信函要从国内寄往国外,恐怕要数天才能到达收信者的手中,而通过电子邮件或传真,可即时收到。

电子媒介沟通的缺点是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在网络上的某些交流中,甚至搞不清对方的真实身份。

二、非语言沟通

就人际沟通而言,非语言沟通主要是指身体语言沟通和副语言沟通两大类。

所谓身体语言沟通,是指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动作、姿势等传达不同的态度、感情和思想。身体语言的含义丰富、复杂,不能过于简单理解。不同类型的人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体态动作所表示的含义可能会有某些差别,我们必须根据以往的经验并结合当前的具体对象和背景去判断,以免造成误解。

外语学习中的非语言因素 篇10

一、什么是非言语沟通

非言语沟通是涉及到社会中每个阶层、每个领域之中的,但它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曾经有人总结过这样一个公式: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语调(占38%)+形象(占55%)+语言(占7%),由此可见,非言语沟通在我们这个资源化、信息化日趋完善的时代里,其占据了语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一个人的手势、表情、眼神、笑声等都可以说话或传情。所以,非言语沟通不仅是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补充,而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人的情绪和情感、态度和兴趣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感应。

二、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一)有时候某一方即使没有说话,也可以从其非言语符号上比如面部表情上看出他的意思,这时候,非言语符号起到代替言语符号表达意思的作用。

(二)非言语符号作为言语沟通的辅助工具,又作为“伴随语言”,使语言表达的更准确、有力、生动、具体。

(三)调整和控制语言,借助非言语符号来表示交流沟通中不同阶段的意向,传递自己的意向变化的信息。

(四)非语言沟通不是一个人本身所能轻易控制的,所以在很多时候,他能比语言更加准确的获取你所需要的正确信息。

由于非语言沟通形式的存在,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存在沟通。没有语言不等于没有沟通,而且非语言沟通能表达更加具体的信息。但是非语言沟通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是非语言沟通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不同的人之中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非语言沟通的这些特征一方面决定了非语言沟通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决定了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在非语言沟通中,目光,衣着,微笑是三个最为重要的方面!

1.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窗口,沟通中最清楚、最正确的信号,因为它是人身的焦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眼神是非言语沟通讯息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眼睛来加强沟通,是人人都会遇到的,但对于主持人来说,这种沟通就超出了日常生活范围,而带来了职业的作用和意义,通过眼神加深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2.衣着

在不同的交往情境中,服饰的搭配可以展示一个人的品味和素质,也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服饰的搭配包括衣服样式,颜色和身上的饰品的搭配。从一个人的衣服的样式可以知道此人究竟是时尚还是传统;从颜色可以知道此人性格外向还是内向或者人是否沉稳。

3.微笑

微笑所发出的讯息是很丰富的,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能表现出愉快、友好、亲切、赞同、欢迎等多种含义。在国家交际中,如果语言障碍无法交流,微笑则是迅速达到交流的“润滑剂”。微笑即是在脸上露出愉快的表情,是善良、友好、赞美的表示。

在绝大多数国际交往场合中,微笑都是礼仪的基础。亲切、温馨的微笑能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迅速缩小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创造出交流与沟通的良好氛围。

一般场合非语言的应用 握手原则:

1.由年长的、上级或女士先伸出手来握手。

2.距离对方大约一步远,上身微微前倾,两脚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虎口相对,拇指张开下滑,与受礼者握手。

3.手掌处于垂直状态,是平等自然的握手;掌心向里握手,显示谦卑或毕恭毕敬;掌心向下的握住对方的手,则显示出强烈的支配欲、高人一等和傲慢无礼。

4.全神贯注,专注对方,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5.相互注视、微笑、致意、寒暄,尽量表达自己的热情、友善和对受礼者的重视。

着装要服从TOP原则。男士在穿西装时,整体着装从上至下不能超过三种颜色,最好是黑色或黑灰色或藏蓝,这样从线条整体上看会更流畅、更典雅;领带是红基色的斜道;圆头鞋,一定要准备新的皮带;同时还要注意和袜子的搭配,穿西装时一定要搭配深色的西装袜,切记搭配白色的袜子。女士一般在出席正式的场合时都是套裙,裤子是工作服或者是便服,但是要注意套裙的鞋子和袜子的搭配问题。

演讲场合的非语言沟通

当我们登上主席台做演讲时,要用“庄重礼仪”型,即行走时,上身挺直,步伐矫健,双膝弯曲度小,步子幅度速度要适中。

在整个演讲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是目光平视,根据内容需要,眼睛的视线或近或远,或轮转环视,或用询问的眼光与某一个听众交流、或用亲切友好的目光寻求听众的支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 篇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非语言交流 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的过程,事实上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因为教学对象不同,教师在和学生进行交流时需要注意区别使用不同的交流方式。事实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除了传统的语言交流外,还有非语言交流。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性格活泼好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增加非语言交流,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关于如何更好地使用非语言交流,笔者有以下看法。

一、活用表情,打造活色生香的课堂

表情是上帝赏赐给人类的特殊礼物。表情能够表达一个人的心意,能够修饰一个人的灵魂。一个人最先展示给别人的部分便是脸,丰富的面部表情,能够表达很多内心的诉求,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部表情是很重要的一个表达方式,也是与学生进行非语言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是心思纯净的一个团体,一般不会深究别人的心思,只是靠表面断定一个人的好坏善恶。微笑作为一种面部表情,表达的是人的善意,能够使人卸下心防,加强互动交流。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面带微笑,塑造平易近人的形象,让学生获得善意的信号,从而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利用面部表情,使得语文教学充满吸引力,引发学生兴趣。比如在《小山羊和小熊》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面带微笑导入正文学习,然后模仿小山羊和小熊的形象,用夸张的表情生动地展示两个主人公的对话情况,这样便能勾起学生的童心童趣,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语文教师活用表情,带领学生进入文章情景,打造活色生香的课堂,这种非语言的交流在童话教学中尤其适用。

二、衣着得体,塑造庄重靓丽的教师风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衣着形象是很重要的一环。人都是视觉系的动物,与一个人进行交流时,最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衣着特点。教师需要站在几十人的面前讲课,是教学表演的过程。教师的衣着应当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部分。小学生性格活泼贪玩,很难安心地坐在教室中学习。教师着装不要过于夸张和随意,也不要穿着太过艳丽的色彩,防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衣着的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要求学生着装得体,可以追求个性但不要奇装异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巧妙利用服装辅助教学。比如在《红楼梦》节选文章《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练一个情景剧,这时可以借用古装尽可能还原故事情节。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够使学生学到文章内容,领略到古典名著的风采,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古典审美意识,对祖国的传统服饰有很好的了解。小学生正处于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对于长者往往有着模仿的心理,教师作为除了父母以外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在学生的着装引导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应当注意衣着得体。

三、眼神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

眼睛之所以是心灵的窗户,是因为眼神能够透露出一个人内心的实际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多和学生进行眼神交流。只有通过眼神交流,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是否在参与课堂,是否在认真听讲。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会设置一些问答,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往往极其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面对几十个学生,教师往往不能一一用语言点评鼓励,这时教师不妨多利用眼神给予学生肯定,这样便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调皮贪玩,不认真听讲,轻则耽误自己学习,重则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如果对其进行语言批评,往往就会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这时教师不妨用眼神给予警告示意,这样既给了学生警告,又不至于伤害其尊严,也可以维持课堂秩序,使得教学有序进行。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眼神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是否需要加深讲解。因此,教师要学会运用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促进师生互相了解,促进教学的有序进行。

外语学习中的非语言因素 篇12

一、当前高职院校日语听力课的现状

我国高职日语听力课教学中, 很多教师还是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听录音来锻炼学生的听力水平, 通过习题集来进行听力训练, 这样的模式使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 没有深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也不能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因此, 高职日语听力课的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学生普遍听力理解能力很差。因此, 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很多日语专业的学生都是从零基础学习日语, 当他们对词汇和语法逐渐掌握后, 提升自我的听力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了。[1]根据调查发现, 互动教学法可以调动课堂的师生互动, 所以, 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要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运用互动教学法之前, 笔者调查了高职日语专业的学生, 就造成学生听力困难的因素做了系统的调查, 结果显示, 在5项语言因素和5项非语言因素中, 学生反馈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非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包括:听说能力、语速、抓要点的能力、注意力、背景知识。[2]可见, 在高职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中, 非语言因素对听力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分析

1. 听说结合能力弱。

听说是学习第二语言的最基本的能力,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 重视听与说的训练, 不断将两者紧密结合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在听力课堂上, 学生要将听到的材料大声朗读, 通过理解概况出大致的意思, 这是一种训练方法。但是, 当前很多高职日语专业的学生能听懂听力材料, 但是却概况表达不出来, 这就使日语成为一个哑巴外语, 学得好但是无法应用。要想说出比较流利的日语, 就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不能把听和说训练分开。

2. 跟不上听力材料的语速。

在听力训练过程中, 很多学生在一播放录音材料的时候, 学生总是一听到录音就开始动笔写, 一般情况下, 书写的速度肯定比说话的速度慢, 因此就造成了很多学生跟不上听力材料的语速。所以, 只有当学生听懂了听力材料的语句, 真正做到理解后, 再动笔写, 才是正确的方式。

3. 抓要点的能力较差。

不断提高抓要点的能力, 是外语听力训练里克服语速恐惧的主要手段。学生只有在理解第二语言语法的时候, 抓住其重点, 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听力材料。日语语句是主宾谓结构, 和汉语的语法不太一样, 在练习听力时, 要有重点地语句后的谓语动词。[3]因此, 老师要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 注意力难集中。

听力课最忌讳的就是经历分散, 在听力训练时, 要需要精神集中, 全神贯注。如果注意力有稍微地分散, 就会严重影响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尤其在进行长文章听力的时候, 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是很集中, 容易分散, 这时, 就要教师适时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上课积极性。上课前, 日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 引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其求知欲, 学生就会集中精神听。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也要在日语听力训练过程中, 有意识地, 在课上有意识锻炼学生抗干扰的练习, 降低学生的焦虑。

5. 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少。

在五项非语言因素中, 文化背景知识也是影响学生日语听力的主要因素。由于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尽相同, 加上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 缺乏对日本的了解, 所以在听完日语听力材料时, 对日本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不甚了解, 往往听完后不知所云。因此, 为了听力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听力材料, 高职日语教师应该在学习过程中要把相关的文化知识与风土人情都介绍给学生, 帮助学生找到中日文化差异, 以便其可以流利的进行交际活动, 防止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

三、高职日语听力课程中运用互动教学法的对策

1. 明确师生在听力课堂互动中的角色作用。

教师是日语教学的输入者。所以, 在高职日语教学过程中, 为了营造互动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该尽力将输入信息变为可理解性信息, 结合不同的听力材料, 给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 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听力训练。此时,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把听力信息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信息, 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听。教师是听力训练的引导者, 所以在学生听力训练时, 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关心的内容进行选择式听力, 不断增强学生的信心, 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组织听力训练,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 学生在互动中的角色。

学生在日语学习中应该处于主体地位, 是学习的中心。学生从交流中学到知识, 在听的过程中, 学生为了理解信息, 他们是十分愿意与教师与同学进行信息交流的。如果交流有收获, 必将对学生的害羞的心理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去参与互动。学生是信息的反馈者。教师通过提问, 及时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 再进行教学指导, 教学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刘畅.高职日语“互动式”体验教学法初探[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3) .

[2]刘丹青.高职日语听力教学改革的探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2) .

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行为探析 篇13

一、课堂教学中非语言行为

1. 非语言行为具有激励作用

教师恰当的非语言行为是学生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 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堂课开始, 学生全神贯注, 视线集中在老师身上, 如果教师走进课堂时精神振奋, 且面带笑容, 和蔼可亲, 就会使学生心情舒畅, 思想集中, 情绪热烈, 思维灵活, 课堂气氛活跃。这样的课堂给学生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2. 非语言行为具有传情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眼神、身体动作可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绪。学生发言或回答问题, 教师面带微笑, 轻轻点头, 这表示肯定答案正确;教师面带微笑, 轻轻摇头, 这表示答案不对。这一点头一摇头, 看似平常, 可感情真挚、细腻, 学生易于接受。课堂上, 有学生做小动作, 不注意听讲, 教师可突然停止讲课, 注视那个学生, 或边讲课边走到他身边, 轻轻抚摸该学生的头, 这样不仅可以制止该学生不守纪律的行为, 而且会使该生在教师的目光或抚摸下领略老师的温情和威严, 不至于影响其他学生听课, 破坏整个课堂气氛。

3. 非语言行为有反馈信息的作用

课堂上,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体态、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行为, 了解学生心理, 检查教学效果。学生皱眉不悦, 表示还有内容没有听懂, 还有疑难问题;学生神采飞扬或点头微笑, 说明已掌握了授课内容。

非语言行为的作用当然不止这些,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应该重视对非语言行为的研究, 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怎样运用和加强非语言行为

教师讲课时, 要有饱满的精神, 要有乐观振奋的思想感情, 努力控制一切与课堂教学不协调的心理, 感情真挚、情绪饱满、声情并茂, 动作举止适应语言表达的需要。那么教师如何运用和加强非言语行为呢?

1. 运用和加强体态语

体态语指以人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它包括面部表情、眼神、点头、手势和其他动作。这类非言语行为既可与言语同时使用, 又可单独使用, 它在师生的交流、理解过程中, 尤其在传递情绪、信息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 一个赞赏的微笑, 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师为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管理, 既可用点头、手势代替自然语言表达对学生的指示, 又可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借助特殊的手势辅助说明, 从而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在各种体态语中眼的动作比较特殊, 既具有调节功能, 又具有说明和表露的功能。熟练地运用眼神的各种变化便能表达出各自内心的思想、意图、情感及其他体验。如教师目光炯炯有神可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目光与学生目光接触, 会使学生产生你在注意他的感觉, 从而使学生集中精力或收敛动作;教师严厉、责备的目光, 会使学生产生你对他的某一行为的不满, 严令其改正的感觉;柔和热情的目光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情、赞许和鼓励。

2. 运用和加强人际距离的尺度

人际距离是人际关系密切程度的一个尺度。人们总是根据自己对他人的感情而选定彼此之间的距离, 人际距离潜在地表现着交流者的感情性质和感情程度。一般来说, 人际靠近会使对方产生更深的情感效应。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人际距离调控作为一种重要管理手段, 通过掌握与学生的不同空间距离达到某些目的。如果教师为了营造正式上课, 要求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听课的气氛, 只要站在较远的讲台, 严肃认真地扫视全班, 学生就会体验出这是“正规”课堂, 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反应;如果教师在讲课时, 走到座位的通道上去“巡视”, 所到之处, 附近座位上的学生就会有所收敛。

3. 运用和加强辅助言语和类语言

辅助言语指言语的非语词方面, 即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节奏等, 它属于言语表达的一部分, 但不是言语词语本身, 因而常常用来辅助词语的表述以便准确表达意义和所具有的情感。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调、音量或节奏下, 会表示不同的意思, 取得不同的沟通效果。类语言指的是无固定语义的发声, 如笑、哭、叹息、呻吟、口头语和各种叫声等。尽管这些发声并无固定意义, 但在特定情景下具体表达词语之外的思想、情感或其他信息, 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请一位做小动作的学生安静下来专心学习时, “安静些”既可大声呵斥地说, 又可轻声地说;既可面带笑容和蔼地说, 又可沉下脸低声训斥;既可先轻咳一声, 引起他的注意再劝告, 又可冷笑一声, 严厉命令。在不同的辅助言语和类语言伴随之下, 同一句话会取得不同的课堂效果, 学生将有不同反应。

外语学习中的非语言因素 篇14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重症监护;护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沟通是一种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沟通的形式又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普通病房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信息交流与传递的过程基本采用的沟通形式是语言沟通,而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人员面对的是极其危重的患者,这些患者通常无法用语言表达其所需,这时我们的护理人员绝大多数与患者沟通的形式是非语言沟通。

1 非语言沟通及其特点

非语言沟通是是通过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 在沟通中,信息的内容部分往往通过非语言的形式来表达,非语言沟时常被错误地认为是辅助性或支持性角色。

Gazda等[1]在1991年对非语言沟通进行的分析总结,表明非语言沟通包括多渠道、多功能、无意识的行为、情绪表现、真实性、多种涵义及文化差异性等特点。

例如人们在有心事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自觉地就给人忧心忡忡、忧郁、不苟言笑的感觉,让人一看到就能感觉的到。

2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特点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特点是病种多(包括血管内插管病人、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病人、CRRT病人等等。)、病因复杂、病程长短各异、医疗环境使患者与家属隔离、患者无法口述,同时患者病情变化快,生命随时处于死亡威胁之下,心理反应与一般病人有所不同。

3 非语言沟通的方式

对于急重症患者的非语言沟通通常是语气语调、表情、人体触摸、手势方面的沟通。

语气语调

护理人员应掌握在与患者交流时采用适当的语气、语调并在音量和节奏上加以控制,护理人员所面对的是急重症患者,可能他可以听到并理解你所说的,但无法和你一样用语言表达他的反馈,所以要做到将对病人的爱心、同情心和真诚相助的情感融化在言语中。做到严肃性与亲切性相统一[2],避免病人产生畏惧心理,对治疗和护理产生抵触情绪。

表情

这里的表情指的是护理人员的面部表情,而面部表情是非语言沟通中最丰富的一部分。面部表情最能得到认可的就是微笑。对于一些重症患者根本就是无法动弹,能感受到你的是他的意识和双眼。患者因疾病所表达出来的痛苦与焦虑,护士面带微笑的与其交流,本身就是“安慰剂”[3]。微笑可以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微笑不代表漫无目的的傻笑。

人体触摸

触摸是通过人体的触摸传递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心、理解和安慰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种无声的语言,在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每天都需要给患者翻身、擦洗、按摩,避免患者产生压疮,可使患者感到舒适、安全等,可体现出亲人般的关怀。患者此时可以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存在、生命的存在、希望的存在。

手势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手势语也有很大的作用,用手势配合口语也是护理工作中常用的。重症监护病房的医疗环境使患者与家属隔离,家属在探视患者的时候隔着玻璃时,焦急的心情,护理人员一个安好的手势,可以舒缓家属的心情,使家属感到放心。

在临床的实际护理中,不光是我们以上提到的方式,我们可以根据护理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其他的方式,如图片的应用对于缺乏书写能力的老年患者、自制图文并茂的卡片,让患者点头或摇头来表示确认或否认,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并予以合理解决。重症患者无法使用呼叫器,我们采取的发声小鸭子,患者需要时手捏小鸭子,小鸭子发出声响提示护理人员有需要帮助等等。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达到患者的优质护理,方式方法见仁见智。

4 小结

非语言沟通是通过一些非语言性的表达方式和行为的沟通形式。护患沟通是指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屬、陪护人员之间的沟通,而在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的工作重要方面就是同急重症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护患沟通是与患者满意度和医疗纠纷的发生直接相关的关键因素之一[4],有研究提示,临床上80%的护患纠纷是由于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所引起[5]。护理人员的核心价值就体现在对患者的服务上,非语言沟通是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必须使用的的沟通方式,以弥补因语言交流障碍或不足。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作为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的深层次的交流,护理人员应非常注意非语言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对现措施,主动关心爱护体贴病人,消除其心理顾虑,缓解紧张、恐惧情绪,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身体的早日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向优质护理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银红.非语言沟通技巧之表情体态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6,13(22): 4080-4081.

[2] 张芳.非语言沟通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9,7(15):40—41

[3] 李亚,蓝广萍.护患之间非语言沟通的技巧[J].家庭护士,2006,(8):51-52.

[4] 陈肖肖.非语言沟通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1(6):132

上一篇:企业运营管理小结下一篇:关于陕西民俗文化的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