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与外语教学

2024-10-22

非智力因素与外语教学(精选12篇)

非智力因素与外语教学 篇1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但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控制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指动机、意志、兴趣、情感和性格等, 它是提高学生智力和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是牵引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 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 着眼于学生发展, 着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非智力心理素质。

一.立足教材, 挖掘学科魅力, 激发动机, 培养兴趣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动力。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对学科有无兴趣, 直接影响到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展现出语文特有的美质和知识的魅力, 以活化教材, 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投入, 吸引学生主动的学习语文, 钻研语文, 从而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例如, 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 可以从导语设计入手, 动情激趣。不妨设计如下导语:童年是最难忘的,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 有幸福的回忆, 有美好的体验, 也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 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 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 无味的寒冬中有靓丽的风景, 自由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 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 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这样的导语既联系了学生的实际体验, 又沟通了课堂内外, 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结合语文学科特点, 训练相应的个性素质

就新课程语文教学而言, 比较成功的做法是:一要指导学生积累名言警句、优美片段等“文笔精华”, 并经常颂读古典诗文、时文美文, 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强烈的时代意识熏陶学生, 于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如教学《社戏》一文时, 可指导学生摘抄仿写月夜景色的优美句段;教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行路难》等经典诗文时, 可以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式, 启发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警句、名句反复咀嚼, 反复品味, 体味感悟其中深意, 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二是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培养学生团结意识和积极探索精神。比如, 设问要有梯度, 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状态之中。三是实施积极评价, 调动积极情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积极暗示、正面教育的原则, 多表扬, 及时肯定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 尊重学生人格, 不讽刺、挖苦学生, 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树立信心, 带着乐观、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 从而消除来自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因人而异给予恰当评价, 要鼓励学生, 让他们能够说:“我想――, 我要――, 我能――。”

三.大力开辟第二课堂, 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活动中潜藏着巨大的心理教育因素, 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渠道。首先, 要重视并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人教版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每册教材设计安排六次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 重在学习过程, 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能较好地整合知识能力, 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深化能力、互助合作精神等。所以,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语文教育资源, 优化语文实践学习环境, 以课本为凭借,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丰富知识, 砥砺能力, 愉悦身心, 完善自我。其次, 要加强课外阅读 (包括看电影、电视, 健康上网等) 的指导, 积极向学生推荐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课外读物, 指导开展经典诵读、读书读报竞赛、书评会等活动, 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思考人生, 认识现实, 塑造自我。再次, 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如演讲、朗读、作文竞赛等, 给学生提供展露才华的机会,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张扬个性, 完善自我, 培养学生勇敢、坚强、自信、责任感等素质。此外, 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如校外调查、远地野营、郊外采风、文学笔会等, 促进学生关心社会, 适应生活, 学会生存, 学会合作。

总之,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真正实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先进的思想激励人、以优秀的作品陶冶人的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非智力因素与外语教学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研究表明,外语学习是学习者(内因)与学习环境(外因)共同作用的过程。 在学习者方面,学习成功与否除受智力因素和本人已有知识能力制约外,非智力因素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章兼中教授主编的《外语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一书中所阐述的外语积极学习理论原理,力图最大限度地开发非智力因素,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努力培养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非智力因素有其较广的外延,包括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兴趣、性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二、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培养

英语学习动机是指英语学习的动力因素,或叫动力。 包括学习英语的社会目的和需要、学习英语向往交际的需要、应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等。 教学中英语学习动机可归纳为学习英语的.目的、态度、兴趣等,它不是单一结构,而是一个交叉型、立体型、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过程。

学习动机与学生所处的社会条件、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教学条件直接有关,可分为两类:融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 前者指学习者为了直接与外语群体交往,理解他们的社会和文化,甚至成为其中的一员而学习外语;后者指学习者出于职业或其它需要把英语当作工具来学习使用。 两种动机不是孤立的,在教学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受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机会的质量,教师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和艺术语言,最优化的教学程序等多方面的影响。 此外,学习内容,知识领域和个人成绩等因素也都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的激发和培养: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上述各种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 动机的激发,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主动积极

非智力因素与大学英语教学 篇3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155-02

目前,各地高校不断扩大生源,致使生源质量相对下降,教学难度相对加大。对学生而言,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信心和勇气,影响了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英语学习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学习者方面,学习成功与否除了受智力因素和本人已有英语知识能力制约外,非智力因素诸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同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发动、调节、维持智力活动过程,还能弥补学习者智力上的某些不足。

正是由于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但对非智力因素的概念,人们的理解却不一致。有些人从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非智力因素,认为非智力因素就是除智力以外的一切对学习有影响的心理因素,也有些人是从狭义的角度去理解非智力因素。在此,我们把非智力因素看作是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起着影响作用的个性特征、动机和态度的统称,这是符合英语教学目的的。

1 非智力因素的特性与作用

理论与实践都一再证明,对于智力的开发,非智力因素起着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非智力因素的始动和激活功能使它能够对各种原始的诱因转化为一种心理需求,并将这种需求与一定的目标结合,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

1.1 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驱动器”

学生的学习动机即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求知欲是英语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好英语这门语言的力量源泉。动机水平高,自信心强,学习效果就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对英语学习投入的多少,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高,投入时间多,成绩提高快,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会进一步提高,从而使英语学习步入良性循环。所以教学中英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转化为精神的需要和学习的动力。

1.2 性格和情感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催化剂”。

语言的交际性特征要求语言学习者必须敢说、敢练、勇于实践,学生的个体性格特征决定了其参与的勇气与状态,影响到他们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的个性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内向型的学生,表现比较谨慎,他们不事先想好一句完整而准确的话是不会贸然说出来的,表现在写作上,则笔墨流畅、语法准确。外向型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活跃、发言积极,从反应能力到思维的活跃都相对较强,一般口语较好。因此性格特征决定英语学习的成效,对提高英语成绩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

同样,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也起着催化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重视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之对所获取和使用的语言有快乐感,对所学材料中包含的思想道德意义、美学意义产生共鸣并形成理性的渴求等是英语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意志和毅力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保鲜剂”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通过对智力超常儿童为期3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成就最小和最大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锲而不舍的意志,是否具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对当代大学生而言,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的影响将伴随入学时间的推移而增强。学生入学初在大体相同的英语基础上,显示基本相似的英语素质,但随着大学生活的延续和学业的深入,其优劣态势与入学状况不尽一致。这说明要想学好英语,学习者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品质,英语成绩才能得以不断提高。

上述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说明人的记忆、思维、想象能力是在一定的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的支撑下进行的,非智力因素调整的好,智力因素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智力与学习效果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2 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优化大学英语教学

2.1 指导学生运用目标设计与规划策略

目标设计与规划策略(Goal-setting and Scheduling)是丹斯伦(D.F.Dansreau)等人在美国心理学家逻宾逊(F.P. Robinson)1946提出SQ3R(Survey, Question, Read, Recall, Review)学习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的MURDER(Mood-setting and Maintenance, Understand, Recall, Digest and Detail, Expand, Review)策略中的一项。它是旨在通过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目标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与热情的支持性学习策略。该策略对英语语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实践证明,一个明确而富有操作性的学习目标系统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显得有计划性和条理性,而且还可以减少学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短期目标、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做出规划,并以此为动力和评估标准。不过设计的目标要略高于学生现有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让他们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达到。这样,完成一项计划就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进一步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2 培养积极情感,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感,减少学生的焦虑感

语言焦虑是语言学习特有的一种复杂心理,是因为学习者逾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无法克服障碍的威胁,导致自尊心受挫败,失败感上升从而形成紧张、恐懼的情绪状态。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指出情感焦虑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起着情感过滤器的作用,抑制了学习过程中目标语的输入、输出以及内化三个环节,从而导致学习失败。因此,外语教学必须能够成功地调整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尽量减少焦虑感。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情感因素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发挥其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其次,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消极情感因素,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利用“皮格马利翁”或“罗森塔尔效应”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体验成功的乐趣。最后,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学识和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去感染、吸引学生,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减弱焦虑感,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

2.3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分层次教学

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取分层次教学法。这样可以使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对学生增强学好英语语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有益的。如果教师不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因素,又不顾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才能水准,硬是一味强求基础差的同学努力学习,赶上全班,必然是拔苗助长,其结果只会是适得其反。

2.4 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勤勉的品质

学好英语决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单词的记忆、语法的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获得,绝不会一蹴而就。要想学好英语学习者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品质。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从严要求,引导学生养成勤于课外阅读,善于主动思考,乐于动笔,敢于开口的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发挥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3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法,从心理学角度看,都必须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考虑培养学生的目标、学习要求和学习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深入调查和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影响,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和课程设置理念,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方法,从整体上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外语界,2002(3).

[4]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5]陈放.非智力因素提高与大学英语教学优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

[6]戚洪波.学习者自主的理论溯源[J].山东外语教学,2002(5).

[7]常蕾.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的影响[J].西北医学教育,2006(3).

[8]王晓成.开发非智力因素,提高英语教学质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1).

非智力因素与初中数学教学 篇4

初中二年级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段, 是智力发展的新起点。从这时起, 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在初中二年级, 学生智力实现“质变”关键在于用非智力因素去激发智力因素, 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在初中各科教学中尤显重要, 能否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适应, 并主动应用数学经常性地训练思维, 直接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发展。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主要根据教育科学的有关原理, 并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兴趣有赖于成功

兴趣和成功是连在一起的, 人在从事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兴趣有一种特殊的作用。经常性的成功可以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兴趣就易于形成和巩固。有的人就是因为在初中学习的时候, 一次绝妙的题解, 一篇精彩的作文得到老师夸奖从此对该学科产生了兴趣, 以至于终身从事有关该学科的工作, 最后成了著名的科学家或作家。经常性地获得成功, 兴趣将与日俱增, 会使人获得更大的满足, 从而更加巩固和发展已形成的兴趣。学习也是这样。就拿数学这门学科来说, 上小学时会用算术法解几个简单的应用题, 就认为自己已学得很好了, 当真正懂了初中数学, 才发现小学那点知识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学完了高中的数学才发现初中数学只是数学中的一些最基础的知识。所以笔者认为数学教育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 关键是要让学生对数学这门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具体在教学中,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创造机会的:

(1) 提倡异步教学。即在教学工作中, 从宏观上把学生按成绩分两大类 (老师心理) , 基础好的编入A组, 基础稍差的编入B组,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然后分类推进, 使各类学生经努力, 尽可能达到预期目标, 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微观上, 在课堂或作业中适当安排一些弹性活动, 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区别对待。

(2) 开展“表现教育”。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 只要发现学生有成功之处, 便为其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 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 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

(3) 注意反馈。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老师恰到好处地给予启发指点, 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学。然后通过肯定评价, 学生自我成功的内在体验将会从老师的反馈评价中进一步强化。

二、兴趣离不开知识和技能

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产生兴趣、增进和丰富人们的兴趣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了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 教学中就要采取得当的措施,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以便使他们尽可能地了解所学的学科,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科目产生兴趣。若学生对所学科目什么都不懂, 他肯定会“破罐子破摔”, 只有学生对所学科目已略知一二, 他才会想知道更多。

技能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学生光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并不能说, 他就具备本门学科要求所应具备的能力, 知识为提高相应的能力创造了先决条件。教师在教育中不能放任自流, 要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 以提高相应能力, 为学生学习本门学科, 增进和丰富兴趣创造条件。

三、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困难

各种兴趣的价值莫过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因为这样的兴趣是从学科内部各种元素的关系中派生出来的, 又可以吸引学生寻根问底, 深入学科, 从而成为一种不断催化智能的刺激。

(1) 要帮助学生抓住本质, 总结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抓不住教材的本质, 只是表面的了解, 因而阻碍了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尽可能把它提高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方法高度去认识。

(2) 要帮助学生解决难点。解决难点的方法, 通常是把问题进行分解和组合, 即化整为零, 积零为整。

非智力因素与外语教学 篇5

非智力因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文/邱飞丹

摘 要: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素质教育必备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在开发智力因素的同时应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利用。这不仅使心智和谐发展原则较好地得到贯彻,而且还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培养。

关键词:激发兴趣;强化动机;培养意志;持续探求

智力因素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特征,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工程系统;非智力因素则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没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智力因素就难以发挥作用;没有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也将成为无效力的活动。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然后共同发挥作用的。所以,根据心智和谐发展原则,语文教学中除了自始至终贯穿着智力活动以外,还应特别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利用。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中,除了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培养他们健康的情绪和情感、良好的意志和行为、高尚的道德和情操,使教养与教育、智育与德育等方面和谐发展,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开发和利用非智力因素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能力形成的素质教育中,已成为至关重要的部分。

一、激发兴趣,唤起渴求

学习兴趣是语文学习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于维系注意力,增强记忆,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要想学好语文,首先要积极培养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语文的渴求。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是多渠道的,但最主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不断尝到甜头,并使其能力有表现的机会。这方面应从以下三点入手:

1.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真正培养起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何其重要。初进中学校园的初中生尚为半大不小的孩子,心理上还未渡过断乳期,对教师的依赖性还很重。所以,初中的语文教师必须肩负起改进他们学习姿态的任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中学语文课堂应贯彻“三多三少”:多提倡有意学习,少进行无意学习;多要求理解学习,少进行机械学习;多开展顿悟和发现学习,少进行模仿和传授学习。教师主要的工作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自学、讨论、探索实践以致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培养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完成一种角色的转换,一种观念的更新,尽早锻炼出语文学科学习的`独立操作能力,即“自我提高的能力”。让学生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进而形成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和向往。

2.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适时适宜地表扬鼓励。如,一次提问中有某些独到的见解、一次考试的好成绩、一篇作文的发表,都可以成为促进语文其他方面成功的契机和内驱力。对于学困生,哪怕有一次回答正确,也要给予大力表扬和鼓励。多次刺激,即可产生兴趣并逐渐加浓。

3.开展广泛多样的课外活动

比如,推荐阅读书目、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学生文学社、出版班报、自办刊物、举办演讲比赛、举办诗歌晚会等。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创设优良的外部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渴求心理,而一旦兴趣形成,就会极大地提高语文学习效果,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强化动机,主动寻求

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时,学习语文已从外在环境的诱导变成内在机制的需求。换而言之,就是在没有明显的外在压力的情况下,由于自己的内心要求,如,求知欲、审美情趣等产生了学习动机。这种内在动机,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主动寻求学习的行为,从而更牢固、更深刻地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学习语文由被动状态进入主动状态。这一阶段就要求教师强化学习动机,刺激学生主动寻求学习。这个阶段需着手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语文学习的目的性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在从事学习和工作中的基础工具作用以及对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作用

语文科是一门体现强烈人文精神的学科。正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总结的那样: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语文这样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语文这样洋溢着人情味道,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语文这样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营养――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历史的、伦理的、民俗的知识。难以想象,一个学不好语文的学生能把别的学科学好。因此,打好语文基础也是今后接受终身教育的必要前提。这样,使学生产生学好语文的心理趋向,进而诱使他们主动学习,形成学好语文的内在动机。

2.利用效果反馈,巩固学习动机

动机产生需要一定的契机或某种外界的刺激,而某种成功则又可以巩固动机。比如,使学生的作文反复作为范文荐读,就会产生写好作文的强烈需要,当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投向某刊物稿件得以发表,就产生强烈的成就感,激励学生更加勤奋写作,并使其写作热情转化为具有一定目标的稳定的心理动机。

3.创设各种情境和条件,促进语文能力的迁移和利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学习语文,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又以课外促课内。例如,创设置良好学习环境,如,班级订报纸杂志、课前五分钟演讲、开辩论会等,使学生有更多的语文能力训练机会。也可以寓语文能力训练于各项活动中,如,填写“班级日志”“值日小结”等,与班级工作结合;开展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等与班团活动结合;还可以与其他学科配合――与生物教学配合可以让学生写《校园百花谱》,与历史学科配合可以写《家乡古迹探源》,与思想品德学科配合可以写思想品德小论文等。通过发掘,创造各种机会,有意识地将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迁移和转化为语文能力,使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不断强化,进而形成机制,主动学习语文。

三、培养意志,持续探求

学习语文是一项比较复杂而艰苦的学习活动。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形成时,就面临着一个如何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持续学习的问题。因此,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意志:

1.目的性品质的培养

这项活动就是通过理想、人生观、世界观和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等诸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具有努力学好语文的明确指导思想,由明确目的指引向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决心过渡,进而形成坚强的意志。

2.持久性品质的培养

在语文学习中,往往会因为望不到知识的彼岸,使学生出现一种畏难情绪,这就要求在培养兴趣、养成动机的基础上,激励学生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可让学生从字词的积累、日记的坚持、卡片的摘录、文句的摘抄、古诗的背诵等方面做起,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锻炼持久的耐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进而形成坚定的学习意志。

3.自制力品质的培养,这是至关重要的意志前提

有了自制力,才能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专心致志,自觉完成学习任务。自制力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学生本身已有的兴趣、动机、需要等心理本质;另一方面,则可从榜样、楷模中汲取力量,用古往今来文人名家的典型事例,或用一些名言警句鞭策自己,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定势,坚持不懈。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语文学习这项复杂艰苦的智力活动来说,就会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推动力,进而使学生孜孜不倦,持续探求。

物理教学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篇6

智力因素主要是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而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和动机等心理因素,以及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中相辅相承,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在多数同龄学生中,智力水平差别不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非智力因素引起的,这种情况在初中阶段尤其显得突出。有的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有的缺乏信心,没有刻苦钻研精神;有的意志薄弱,受不良因素影响,抗干扰能力差。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物理感兴趣,热爱这门学科’就会心情愉快的学习。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时,常常好奇,但这种好奇能否变成浓厚的兴趣,教师的诱导很重要。我的做法是:

1 抓好起始课教学。精心设计好第一堂课,争取给学生留下一个“新鲜、好奇”的印象,让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学的感觉。

2 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魅力。物理学科的发展十一实验为基础的。生动、鲜明、有趣的实验最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规范的实验操作最终的实验现象能代替教师的语言。除课本上规定的实验必须做好外,还应增加一些能说明问题的实验。

3 注意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是学生了解物理与人类生活与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紧密联系。如:学习浮力知识要与轮船、潜水艇联系起来,学习内燃机知识要与汽车、及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学习电磁继电器要联系现代的自我防护、报警装置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起来就越有有兴趣。

4 积极开展户外活动。如成立课外活动小组,搞小制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物理知识竞赛,使所学知识有充分展示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后的喜悦,以不断提高其学习兴趣。

二、注意教师的情感作用

教师的爱心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好的情感可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推心置腹的谈心、信赖的目光都可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无形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前年我教过一名学生,家庭环境特别不好,母亲常年有病卧床不起,父亲很少回家。该学生自认不如人,自暴自弃,没有自信心和进取心。开设物理课后,发现他对课后小制作特别感兴趣。我特地找到他问“你喜欢学物理吗?”他说:“只喜欢小制作,不会做题”。我说:“你怎么知道不会呢?你并没有学,对吗?”他惭愧的低下头。我说:“我让你做物理课代表能干好吗?”他睁大了惊讶的眼睛,说“我不行”,我说“你一定行”。他望着我期待和信任的目光,很感动。从那以后,他很刻苦,不仅物理其他学科都大有进步。去年,他考取了理想的高中,教师节的时候,他真诚地送给我一张卡片上写:是您的信任给了我学习的勇气;您的期待是我学习的动力;您的鼓励让我不断克服困难勇攀高峰。我一声感谢您——尊敬的物理老师

三、鼓励意志,增强毅力,树立信心

体育教学与非智力因素培养 篇7

一、非智力因素的内涵与作用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非智力因素是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综合性概念,包含一系列的多元心理活动。它由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它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组成的智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组成(不包括影响学习活动的客观因素和客观条件);二是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即是一般常见的由动机、兴趣、情志、意志、性格等多种因素组成;三是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即与学习活动息息相关的直接与密切的要素组成。如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自制性、顽强性、独立性等多项因素组成。

在教与学过程中,智力因素是核心、非智力因素是动力,两者发展是同步的。任何学生学习、掌握、运用有关知识,都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反映。而且非智力因素是引起智力因素发展的内驱力,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起互补作用。实践证明:智力因素可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反之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又可使学生坚定信念,稳定情绪,强化动机,创造热情,排除干扰,活跃智力活动,使人变得更加聪明,更有智慧。现代教学理论还证明:非智力因素能转化学习动机;转变为学生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学习目标,具有“引导”作用;可以有“维持”作用,让学生持之以恒,有恒心,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可以有“催化”作用,能使学习者自我制约,使学习活动井然有序,提高效率;可以有“强化”作用,能不时警钟长鸣,不断克服疲沓、松懈、漫不经心、情绪低落等消极情绪。总之,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能产生巨大的内在驱动力,激励着人们的智力不断发展和跃迁。

二、非智力因素的转化与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以心灵感动心灵,以情感激发情感,以智慧启迪智慧,以快乐感化学生,最重要的是教者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愉悦向上的热情,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从而培养活生生的、完整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新人。具体作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趣生情,培养兴趣。

青少年模仿力强、生性好动,学习情绪不稳定,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易分散与转移,神经系统工作持久力差,易疲劳,也易恢复。因此,作为教师要掌握学生心理、刻苦钻研教材,掌握教材,掌握动作的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吸引他们注意力。如结合教材大纲内容、补充大量有趣体育游戏,增加内容生动的球类项目,开展舒展大方的武术动作,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比赛,介绍奥运会、残奥会,我国运动员为国争光事例,播放开、闭幕式录像,适当地用媒体剖析某个运动项目的分解要点等。经常持久、形式多样地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其结果必然是使学生精神饱满,心情舒畅地学习、探索、钻研、自主地自觉学习,争做上好体育课的促进者、学习者与研究者。

(二)坚定信念,培养意志。

1.可采用竞争形式,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由于中学生具有竞争性的心理特征。为此上课时,适当采取游戏比赛、教育比赛和测验比赛。对枯燥乏味的队列、体操队形变换,对某一田径项目的分解动作比赛等,一旦让大家竞争参与,结果每个学生情绪饱满,大大激发了练习、训练、测试的热情,这样既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又培养了学生坚毅、勇敢、顽强、果断、克服困难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品质。必须指出:组织上述活动,教者必须在组织形式、竞争比赛要求、运动技术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比赛后,除评定成绩外,还要对学生道德品质、组织纪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要及时进行评估总结,鼓励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对于教师也应该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也应表现出大爱,关心爱护学生,有一定责任心。

2.可选身边事例激励学生,耐心引导,排除心理上的压力。

在执教跨越式跳高教学中,针对少数同学畏高情绪,教者要选择能勇敢越过障碍的同学,表扬他们是“我身边最勇敢的同学”,并请他们示范,予以表扬。另外还要详细讲解分步动作要领,指导学生做好辅助动作,有低到高、有易到难,循序渐进,引导同学敢跳到会跳,由会跳到达标。

3.用奥运精神鼓舞学生。

可根据学生年龄、性别、心理、生理的差异,用奥运会或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永不放弃、永不言败,来激励学生,坚定信念,克服困难,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三)严明纪律,学会自控。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体现在体育教学策略之中,而在具体教学中要严明纪律,让学生不断自我约束,具有自制性、顽强性、独立性,必然使学生发自肺腑高兴地欢迎上体育课,并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因此,笔者在平时执教时注意做到“四个到位”。

1.认识到位。

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平时笔者用事实说话,以事实使学生悟理。笔者还介绍奥运会上,南非短跑运动员奥斯卡·皮斯托瑞斯连续26次打破残疾人世界记录,成为当今“世界上跑的最快的无腿人”。事实告诉学生,一个人只要刻苦训练、严守律己,严于律己,就能无往而不胜,就能战胜困难,超越自我,高举“精神寓于运动”(残奥会语)在运动中获得快乐、熏陶和锤炼。

2.要求到位。

要精心准备,向学生明确提出每次上体育课的要求,用要求统一学生思想、用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用要求诱引学生上好每节体育课。经过多年实践、探究与尝试,自己总结归纳出“课前提出要求——课中引导教育——课后小结褒贬”的流程来组织教学,有序进行体育教学实践。实践证明:只要精心准备,持之以恒,按照上述程序组织实施每堂课的要求,一定能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3.练习到位。

它是养成遵守纪律的关键。由于中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持久性又不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一个教学任务必须反复训练、反复抓、抓反复。如集合站队,要求学生快、齐、静,开始总有些学生拖拖拉拉,站队缓慢,且东倒西歪。这时,教者必须严肃地要求学生重新集合站队,直到附合要求。事实证明,每节课必抓、必练,必能培养学生一切动作听指挥的良好作用。

4.教育到位。

由于事物总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总有少数同学不自觉遵守纪律,教者出于爱心,以人为本,必须耐心指导、教育、帮助,必要时还应个别谈心,个别指导,分析原因,找出症结。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表现,教态必须及时小结,并给予表扬和鼓励,肯定其进步,使之成为自觉遵纪的好学生。

(四)快乐“体育”,培养情感。

所谓“快乐体育”教学是从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其核心是全面育人,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素质和个性,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具有现代思维定向和主动适应社会的态度,具有十分健壮的体魄和高度的精神文明。而情感则是人对客观事物、对自身活动所持态度的体验。良好的情感可促进和补偿学生的智力,并能持久地产生学习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要针对学生心理个性差异的特点,切实理解教材,感知教材。带着“以己之情,感动学生之心”的愿望,精心设计组织教材,并有序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双边活动。由于采用快乐教学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必然能使学生接受感情的催化,激发他们感情的火花,充满信心地学习和操作训练。

三、结语

要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激发内因,主动进取,产生新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求意识,教者必须提高自己素质,熟练掌握设计能力、施教能力、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还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宽容学生,以人为本,装满大爱,千方百计,上好每堂课,千思万想,做到教书育人,启智求真,乐育英才。

摘要:要实施三维目标的整合,优质地培养四有新人,必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本文介绍非智力因素的内涵、作用,以及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方法。

浅谈非智力因素与数学教学 篇8

一、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目的是动机所指向的对象, 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 学习动机是在学习目的和学习需要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应考虑:

1. 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数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中学生学好数学, 同时也为学好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及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向学生进行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和社会功能教育,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使其学习有积极性, 努力有方向性.

2. 学习动机的激发还必须唤醒、强化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主要表现为:一是尊重的需要.学生希望成绩优秀是为了得到同学们的尊重、老师的表扬、父母的赞赏、亲朋好友的肯定.二是知识的需要.当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时, 就会产生学好数学、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因此, 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精神,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并通过经常举办知识讲座、数学应用知识竞赛、实际测量等活动, 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三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 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新的认识和评价, 产生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自己下定义, 发现公式、定理, 课后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 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成分, 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能对学生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具有心理准备作用, 对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具有推动作用.因此,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1. 课内课外相结合, 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要立足上好每一节数学课, 使每节课都有吸引人的开头、坚实的中部、留有余味的结尾.课堂上, 教师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以引发好奇心、或利用模型、电教设备等教具, 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同时, 教师还必须树立课内课外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课内打基础、课外练能力的教学观点, 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引导延伸至课外,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活泼多样的课外活动, 如推荐阅读高水平的数学文章、书籍、开辟数学墙报、举办专题讲座、小型研讨会、智力竞赛, 参观工厂、企业等,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深化知识结构, 拓宽知识面,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发展.

2. 加强学法指导, 强化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得当, 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并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愉快的情感, 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反之则产生生厌厌学学、、内内疚疚、、痛痛苦苦等等消消极极的的情情感感, , 随随即即降降低低甚甚至至失失去去学学习习兴兴趣, 因此, 敦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学法指导.如指导学生如何预习, 如何参与课堂活动, 如何记笔记, 如何复习, 如何做作业以及如何学会“举一反三”等等.教师的备课, 不但应以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为背景, 还应当以如何使学生学会这些知识为依据.数学教师不应该单纯地传授知识, 而应该科学地引导学生自觉进入数学知识的殿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尤其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发挥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 提高学生兴趣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客观存在的实体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使数学充满了美.数学学科有数与形结合的表象美;有知识体系的和谐美;有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有解决数学问题的奇异美.教师在教学中, 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美妙范例的讲解, 启发学生感受、理解、追求数学的美,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

意志是自觉的确定目的, 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 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学习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内部的障碍 (如学习基础差, 自信心不足) 和外部的困难 (如学习条件差, 知识难度大) .因此, 教师要挖掘一切能锻炼学生学习意志的因素,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恒心, 提高学生学习管理的自制性.

1. 通过渗透数学史的教育, 介绍数学的发展现状、前景, 注重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2. 通过介绍华罗庚、陈景润、吴文俊等古今中外科学工作者以顽强的毅力战胜艰难困苦, 攻克科学难关, 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曲折经历, 鼓励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培养学生要有坚强的学习意志.

3. 要有意识地、适时适量地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 使其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感”, 对学生进行经受挫折, 不怕困难, 积极进取地锻炼.

总之, 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如果说:智力因素是学习中的能力系统的话.那么非智力因素则是动力系统, 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补偿.智力因素虽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 但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师生情感、坚强的学习意志也可促使智力因素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通讯 (教师阅读) .2006 (9-11) .

[2]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 (10-11) .

浅议物理教学与非智力因素培养 篇9

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支配人的心理活动的心理因素的两个部分,它们紧密联系、相互促进。高昂的情绪和坚强的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人们形成良好的心境,促使智力活动坚持下去,引导人们取得成功;知识和智慧作为理性的力量,又启发和制约着情感、意志和性格,高效的认知活动使情感得到加强,达到“知之深、爱之切”。可以这样说:人材培养的成功=知识×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如果三者中有任一缺乏或较弱,则人们在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就极小。因此非智力因素与知识和能力一样,都是人材培养的目标。

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属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加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虽然现行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若干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没有得到正确贯彻和体现。

实际上,尽管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但学校的教育对多数学生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我们应当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正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

教师怎样在物理教学中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下面我就几个基本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发展教育观念、认识发展非智力因素是物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真正落实发展非智力因素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发展自己对教育原则、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措施的认识。

在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往往缺乏教师对学生富有情感的、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在作业和测试的评价中,多侧重于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对成绩好的学生,缺少意识的情感激励;对成绩差的学生,侧重于知能缺陷的评价,缺少切合实际的鼓励和实事求是的表扬。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学生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中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引导。我们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索式教学,因为这样不仅有利于发展各种智力类型学生的智能优势,而且有利于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表现和成功的机会,体验创造的欢乐,陶冶他们的情操。

二、物理教学具有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条件。

物理教学内容涉及物理学各个部分,涉及的现象和问题常是生动、直观、新奇,且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广泛、密切的联系。物理学以实验为主的研究方法以及理想方法、隔离整体法等思想方法,不仅对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物理学的发展史实和物理学的内容及方法,为学生学习“做什么”和“怎么做”提供了生动丰富的材料。新课程的教材更关注学生的探究学习,有更多的小实验和阅读材料。这就为教师施展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但教材编得再好,要用好、用活教材总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设计和对学生正确、及时的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物理教学中有效地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键。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行教育有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每个教师在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都能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培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途径和方法的一致性与区别。

首先,人们在任何活动中获得成功,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挥作用的结果。在使活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品质也随之得到发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途径和方法有共性。在同一学习活动中,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又可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具有情、知、智并重的教学意识:在具体教学内容中发掘知识内容的情感价值和智能价值;在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时研究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思想、情绪实际;在采用教学方式时明确其情、知、智的培养目的;在具体确定教学措施时使情、智在认知活动中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由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两类不同的心理因素,因此在不同活动中,两类因素发展程度是有差别的。一般说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的发展占优势,总的来说是“以情育理”。学生对知识理解越透彻,运用越灵活,越能实现“知之深,爱之切”。在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中,则是非智力因素发展占优势,是“以情促理”。学生在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撰写小论文、参加讲演或表演时,当然智力(特别是想象力、创造力等)会得到发展,但最主要的是学生进入了“角色”,取得了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从而体验到了创造的欢乐,增强了自信心,陶冶了情操。而这一切正是促成学生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世界观的正确建立的重要因素。

其次,同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每一个具体措施,在促进智力和情感的发展方面的作用也不完全一致。例如,同一个演示实验,现象的新鲜、奇异主要对兴趣、情感发展起作用;而对现象的本质特征明显、过程清晰,则主要对感觉、知觉、逻辑能力发展等起作用。因此,我们应根据不同形式的活动和措施对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不同作用来决定教学方法。

四、重视师生情感联系,全面认识学生。

师生的亲密情感交流,以情动情,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是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效地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重要基础。同一批的学生,对班主任的所教学科要学得好一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情感作用。教师对教学前景充满信心,对学生的发展持乐观态度,热爱学生,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则他在受到学生爱戴的同时,会自然地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师要有意识地真诚地与学生实现情况交流,全面认识评价“调皮生”和知识上的“差生”极为重要。当前,主要根据知识质量把学生分成“优”、“中”、“差”,对“调皮生”缺乏正确的舆论,在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上都有比较严重的消极影响。这是值得大家重视的问题。

五、理解教学技能和艺术在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作用。

非智力因素与外语教学 篇10

一、变“工具型”动机为“综合型”动机

动机包括个人的愿望、心理冲动或行动标的, 它是个人行动的内部动因和维持动力。如何促进渴求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是英语教学效果增强的首要条件。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 学习动机应包括目的、努力程度、意志和态度。

受到社会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 当前很多学生与家长对英语学习的动机不是很明确。把英语学习看作是升学、求职、攻读学位或者获取某种职业资格的必要手段, 是一种“工具型”动机。这种动机很难维持学习内在动因的持久性, 一旦遇到困难或者达到了某一阶段性目的, 就会让学习者放弃努力, 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与自觉能动性等积极性的心理状态就会消失, 英语学习就为变为一种负担, 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英语教学的本来目标就会落空。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一门语言工具, 更需要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提升对异域文化的理解, 因此, “工具型”的学习动机是一种不健全的、单向度的动机。从英语教学的本质出发, 我们提倡培养学生“综合型动机”, 即将语言本身或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习俗作为学习的目标, 是一种对语言、文化等综合性理解的学习动机。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综合型学习动机”比“工具型学习动机”更具有持久性与策略性, 学习者会更加智慧地运用认知策略, 对学习过程进行自觉的、常态化的调控管理, 最终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教学智慧调整或者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如通过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进行分析,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取心、自尊心等心理特征,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材料, 既要采用积极的手段进一步激发和巩固优等生的学习动机, 又要照顾后进生的学习基础与心理基础, 适当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 防止挫伤学生的学习动机, 并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 使潜在的学习成为具体的有价值的奋斗目标, 帮助学生持续稳定地推进学习进度, 逐步养成乐学、勤学与巧学的观念和态度, 使已有的学习动机更加持久和稳固。

二、“冲动型学习方式”与“深思型学习方式”相得益彰

学习方式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人的个性差异而引起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差异, 有些学习者观察事物的第一感官是眼睛, 然后再经过思维进行分析, 最后接受事物, 这种学习者我们称之为“视觉”学习者;而有些学习者首先运用耳朵进行1—2次的倾听, 才进行思考和接受事物, 我们被称之为“听觉”学习者;还有一些学习者往往不经过思考, 而是通过反复练习或者强化识记, 如果记住了就自认为已掌握了某些知识, 我们称之为“记性”学习者。前两种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归入为“深思型”学习方式, 学习者非常关注学习的广度, 学习中就会显得从容自若, 但专注度不够, 也不能持久;而后者归入为“冲动型”学习方式, 学习者反应快, 善于用自己的预感去学习与猜测答案, 但是思维的成熟性不够。所以,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不具有绝对的优势, 而是需要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点, 在所有的学习方式中找到适当的张力。就英语学习而言, 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不但需要进行看、听与练, 而且需要用最适合自己和最适合这些知识学习的方法将新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由选择他们喜欢的及最适合学习内容的学习方式, 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取得的收益最大化。

三、在情境中化“恐惧”为“兴趣”

学习效果的获得还需要学习者具有对学习目标的认识程度, 并有经常参与和该事物有关活动心理, 这种心理倾向就是我们所说的兴趣, 这是增强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学习者对学习的知识有兴趣, 就会在心理上关注它, 并有强烈的参与意愿, 而这种意愿的强烈程度与学习兴趣成正比例关系, 同时, 学习者对所学习的知识在心理上会感到愉悦;相反, 就没有兴趣, 心理上感到厌恶甚至恐惧。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过多在意教学的知识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 往往采取“揠苗助长”式的强压措施, 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淡化, 以及心理上的排斥与恐惧。

就英语教学来说, 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对英语表现出肯定的情绪, 并且会带着愉快的心情、快乐而积极地投入学习, 效果自然很好;相反, 那些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在心理上对英语学习存在某种障碍, 会排斥、拒绝甚至于恐惧英语学习。严重的是, 兴趣的淡漠与恐惧心理的强化是同步的, 这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一个机智的教师会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活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忘记学习的艰难、消除内心的恐惧, 逐步激发学习兴趣。对于英语课堂课堂而言, 教师应充分选择合适的互联网的视频资料参与课堂教学, 还可以通过组织“Daily Report”、小组辩论、角色扮演、各种英语比赛、办英语报纸等方式, 让学生更大程度地感受英语国家的生活文化情境, 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交往空间,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英语学习的恐惧, 并激发与稳定学生的兴趣。

四、变“刚性管理”为“柔性引导”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 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与环境分不开。班级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 更需要有和谐的环境, 班风的建设尤为突出。班风是校风、学风在班级的具体体现, 它由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 它一旦形成就会经久不衰, 形成传统, 良好的班风会产生一种催人奋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并可以长时期地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起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班主任对的班风建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起着主导作用, 而任课教师班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班主任首先应着重培养班级正确的集体舆论, 从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劳动卫生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既严格又能让大多数学生达到的具体要求, 逐步培养班级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全班学生养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道德品质;形成一股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风气;坚持一种勤劳朴实、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并要通过班团干部的“领头羊”作用, 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扬长避短”, 并通过组织一系列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班会、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良好的班风, 使这种风气变成全班同学的自觉行动。

总之,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英语教学效果的增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现代教师应更新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精心设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化解恐惧心理, 并通过建立好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笑岳.心理学与教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

[2]林崇德, 沈德立.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J].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情感因素与外语教学 篇11

关键词:情感因素;外语教学;意义;策略

语言教育学家KRASHEN(1985年)认为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外语习得。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学生的情感会发生各种变化,会出现不利于学习的情绪,如焦虑、压抑等。因此,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的实践活动,更是在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即情感交流。

一、情感的重要意义

1.情感是外语学习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学生保持积极的情感是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2.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消极情感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积极情感则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

3.解决情感问题也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过去的教育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很多的挫折和伤害。

二、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

“情感过滤”是外语学习中存在个人差异的主要原因,影响外语学习的速度和效果的主要情感因素有焦虑、抑制、动机、兴趣和自尊心等。

1.焦虑和抑制

焦虑被看做是外语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Horwitz等学者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导致的焦虑程度不一样。焦虑会使学习者产生害怕、紧张等情绪,而耗费学习者的精力和注意力,进而影响认知能力,导致用于记忆和思维加工的能量减少,语言存储和输出的效率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果,给语言学习造成恶性循环。另外,与焦虑相似的是抑制。它是个人为了保护自我而采取的回避和退缩行为。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各种尝试,而且可能犯错误,而错误有时会带来批评和嘲讽。因此,自我形象比较脆弱的学习者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参与语言活动。

2.动机和兴趣

动机可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内在动机来自学习者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学习任务的浓厚兴趣。外在动机则来自于外界影响,如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虽然外在动机也有利于外语的学习,但内在动机更重要,它持续时间长。而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并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特征。兴趣对人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有始终、定向和调节作用。兴趣与动机有联系,也有区别,兴趣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我们对有关事物有兴趣时,总是伴随着快乐、欢喜、满意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学习者一旦对外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3.自尊心(self-esteem)

自尊就是语言学习者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大量研究表明,在自尊受到保护和鼓励的环境中,学习的认知活动最有效。成功体验能激励进一步的成功;而屡次的失败会逐渐损害学习者的自尊,从而导致最终的失败。自尊心强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外语能力持积极和肯定的态度,从而乐于学习、敢于表现。而自尊心弱的学生则往往缺乏自信,害怕学习。

三、培养积极、健康情感的策略

1.移情、换位思考

移情、换位思考是指在师生交往中彼此感情的互相作用。当教师感知到学生的某种情绪时,自己也能够设身处地地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并将自己的情绪唤起。教师的移情包含两种含义:(1)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体验学生的所见所闻;(2)把教师自己的内心情感移入教育对象和对方一起感受。根据心理学原理,移情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往的必要前提。

2.营造支持型课堂氛围,关注学习情感

每个人都渴望被热爱、尊重、理解、信任和接纳。学生信任教师,才不会产生教育危机。师生间的感情融洽,没有隔阂,有助于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降低焦虑。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支持型的教学氛围,避免消极防卫型和紧张对立型的教学氛围。同时,学习指导要关注学习情感。布卢姆把认知行为和情感比喻为一个人用两个并列的梯子交替向上爬墙。因此,不能把学习看成单纯的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教师必须指导学习者关注自身对学习的情感。

3.运用语言艺术,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风趣的语言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因此,教师要深入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并用活泼、幽默且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语言传达给学生。教师的话会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使之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不断强化参与交际的意识。

参考文献:

[1]Jane Arnold,程晓堂.情感与语言学习[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孟宪凯,刘文甫.语言沟通技能训练[J].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

[3]黄颖.情感因素与外语教学[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2:18(2).

非智力因素与外语教学 篇12

1兴趣

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使人集中注意, 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引导和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之一, 如果能把浓厚的兴趣引导到学生学习英语上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必然大大提高。一旦对英语产生兴趣, 整个学习过程就会觉得很愉快和轻松, 即使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也不会轻易退缩, 反而更易于激发学习的动力和意志, 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同时, 也启发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 多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语言课程的教学最终是为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之中, 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的奥妙和兴趣, 上课前要做足准备, 认真备课, 灵活教学, 让学生多感受到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喜悦, 一旦学生感受到了付出和回报, 兴趣和动力就会随之不断提升。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形式, 比如英语电影、英语游戏、与外教交流等,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语言教学更加生活化、日常化、人性化。

2意志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 克服困难, 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第三种基本形式。意志包括感性意志与理性意志两个方面。意志是人类特有心理现象。意志总是和行动紧密相连, 通常称之为意志行动。个体在意志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是各不相同的。任何一个人的意志都不是天生俱来的, 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磨练出来的, 而且不仅仅是英语的学习, 困难和问题都会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 有的人碰到一些挫折就会一蹶不振, 有的人却能越挫越勇, 意志越来越强烈, 更加成熟。英语的学习没有汉语学习那么简单,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习惯、逻辑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全新学习,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厌学情绪的产生在所难免, 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关注, 多鼓励多激发他们, 在关键的时候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战胜困难, 形成良好的学习意志和品质。

3习惯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 其实是说习惯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 是不假思索就自觉地、经常地、反复去做了。比如每天要刷牙、洗脸等。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 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 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他指出, 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 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威廉·詹姆士亦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显而易见, 尤其是初中生处于心智成长期,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英语的学习, 不能贪求一触而就, 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了, 单词的背诵就不能一口吃成大胖子, 而是要靠日常的记忆和大量的阅读来积淀, 而这些都是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坚持和做到, 光靠热情是不行的,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是的现象, 有兴趣那会就恨不得把所有的都学完, 没兴趣那会就几天都不想碰, 英语的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扬吃苦耐劳, 勤奋上进的精神是永远学不好的。

总之, 非智力因素是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英语教学的内在要求, 作为教师要大胆的去探索、重视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

摘要:中学生的成才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往往容易被广大教育者忽视,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开发一样都是学校教育过程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尤其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 探索多种方法和途径, 对于新课标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永华.初中英语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4) .

[2]张毓彪.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上一篇:选型和节能下一篇:AHP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