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非智力因素

2024-09-19

学困生非智力因素(共10篇)

学困生非智力因素 篇1

现如今,在英语教学中存在许多学困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有着相同的问题——对英语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信心,英语基础薄弱,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等。这些问题对学生目前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都会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积极寻找正确的教学方法,帮助学困生真正解决英语学习问题,使学生真正爱上英语,让英语不再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一、创造机会,激发学习动机

许多英语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对英语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当针对这些学生调整教学方法,既适合普通学生,又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困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3Travel journal的教学过程中,在讲解完这一单元的课文后,为了促使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笔者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布置了课堂活动: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加入适当的想象,然后小组成员互相配合进行表演。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活动。学生们纷纷变得活跃起来,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进行了许多有趣的表演。学生们每人饰演一个角色,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故事,并加入自己的肢体语言,使之变得更为有趣。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几个以前上课不经常参与学习任务的学困生也开始积极参与,真正融入到英语课堂中来。

在这节课中,笔者通过让学生将课文内容转化成剧本,进而小组合作进行表演的方式,为学困生创造了英语课堂活动的机会,活跃了英语课堂的氛围,从而使英语学困生从中感受到英语的乐趣,使他们爱上英语,愿意更加主动去学习。

二、给予信心,消除焦虑心理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困生由于成绩差,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对英语有着恐惧心理,以至于不想学习。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给予学生信心与鼓励,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消除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心理。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困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在课余时间里,笔者与学困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通过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他们解决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笔者鼓励学困生积极回答问题。有的学困生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笔者会给予学生微笑,鼓励他们:“Don’t be afraid. This is a very simple question. I’m sure you can answer it.”有的学困生不能立刻回答出问题,这时笔者便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并给予提示,引导学生走向问题答案的方向。对于正确回答出问题的学困生,笔者会给他们表扬和鼓励:“Your answer is very good. Look forward to your next reply!”以示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热爱,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积极的期望会促使学生对自己产生信心。不管是有声的语言还是无声的动作,教师应传递给学“你能学好英语”的积极信念,给予学生信心和支持的力量,从而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重塑学生的自信心。

三、指导方法,培养良好习惯

有一些学困生对英语有一定的兴趣,同时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在英语学习上,但是英语成绩总是上不去。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策略,没有找到正确学习英语的方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4Earthquakes的教学过程中,在上课之前,笔者引导学生做课前预习,要求学生熟悉单词,查字典,记例句,提前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难点。在上课时,有些学困生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不会做笔记,于是笔者提醒他们上课注意力集中,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将课堂内容记在心里,尽量当堂消化。同时,笔者引导学生在记笔记时,要将该课的生词、短语、句型以及重点句子等记录下来,并注意重难点。如在这一课学习的新词worst时,学生要记下它的意思:

1. 形容词:最差的、最坏的

例句:This is the worst day of my life.

2.名词:最坏,最坏的时候

例句:It is the worst of times.

3. 副词:最坏地,最不利地

例句:She suffered worst of all.

如果学生在课上来不及做笔记,可以先写下关键词或者自己能看懂的句子,以便在课下及时补充。当然光有笔记也是不行的。笔者还引导学生在课下要及时复习,多加练习,以巩固对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避免盲目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困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学困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努力。想要实现高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应多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及时督促学生,使学生不断进步,从而使他们的英语成绩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初中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探究 篇2

关键词: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 自信心 意志力 情感 成功体验 成就归因

中学生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如果用A表示学习的成功,x代表智力因素,y代表非智力因素,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A=P(x、y),即学习的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函数,由此可见,智力因素在学习中固然重要,但非智力因素也是不可低估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愉快的情感、坚定的的意志和顽强的性格,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始终起着定向、参与、调节、强化等一系列相互的作用。

近年来,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愈来愈严重,成绩分化的时间段由八年级提前到七年级的下学期。这不仅阻碍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同时困扰着教育的发展。据教育部门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学困生行列的学生已达5000万人,即每六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可以说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中主要从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信心、意志力、情感、成功体验等方面进行研究。

1、缺乏学习主动性

我们在一项针对学困生和优等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如果别人不督促,85.5%的学困生极少主动地学习,而优等生中仅有7.8%,两者之间差异非常显著。此外,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外,96.1%的学困生不想再多看书,这与优等生中14.1%的比例也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差异。在回答“你是不是玩起来就不想学习的事”时,1/3以上的学困生都选择“经常”,而优等生中仅有6.3%的人选择该项;有78.1%的优等生在双休及节假日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补习功课,而学困生中仅有10.5%的比例。这些都说明学困生在学习上非常懒惰,与优等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懒于动手,懒于动脑,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这就影响了学习,致使学习成绩下降。

2、缺乏学习兴趣

调查数据显示,84.2%的学困生对学习兴趣不大,而82.8%的优等生表示感兴趣,两者之间差异显著。在判断“上课是一件令人非常难受的事情”时,86.8%的学困生选择“是”,而90.6%的优等生选择“不是”。这说明学困生把学习看成是一门令人讨厌的事情,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对学习没有感情,不太愿意上课,不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成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经激发,他们就会对学习的内容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伴有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如果学生本身对学习没有兴趣,而是在外力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智力活动也会变得死板、不畅通,学习效果就不会好。相反有兴趣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自觉性强、学习效率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差距。

3、自信心差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有71.1%的学困生“在学习方面常常有一种失败感”,而优等生有85.9%不常有失败感,反差很大。这说明学困生缺乏成功的体验,长期处于困惑、苦闷或失望自卑中,情绪沮丧,最终导致这些学生严重缺乏自信。在判断“虽然目前你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但你有信心在老师的帮助下,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提高”时,优等生有92.2%的人有信心,但学困生中竟然有3/4的人没有信心,差异显著。这也说明,学困生有较强的自卑心理,他们缺乏自信。两类学生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并不是能力差异所致,而是与对失败和挫折的认识、情感等主观意识相关。学困生在学习活动中常表现为,在认识上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觉得自己难以应付课堂学习任务;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害怕学习不好并由此产生高度焦虑或其他消极情绪;行为上逃避学习。

4、存在情感障碍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所做出的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心理反映,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学生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思维活动,不同的情绪对智力活动开展的效果不一样,这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个学生如果精神饱满,情绪乐观,那么他学习劲头就十足,智力活动常常表现得活跃,效率高。相反,如果一个学生精神萎缩,情绪郁闷,那么他学习必然精力不足,活动滞涩,效率低。可见,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与情感的强烈密切相关。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反之就会引起人的消极态度,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而在教学中恰有许多与学困生需要相抵触的情况,从而造成了学困生的情感障碍。

5、缺少成功体验

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自我的挑战,而学困生往往怕吃苦、怕动脑筋,一旦失败的体验多于成功的体验,考试成绩一直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学习就变成了一副沉重的负担,长期处于困惑、苦恼或失望之中。沮丧、自卑、抑郁、退缩、被动的情绪体验最终导致这些学生严重的自我否定观,丧失学习的信心。调查表明,有71.1%的学困生由于学习方面常常有一种失败感,而不喜欢学习,并由此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觉得自己难以应付学习任务,情感上产生消极情绪,害怕学业失败。这样,学困生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便产生了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这种失败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缺少成功体验导致的。

6、不当的成就归因

归因理论告诉我们:当学生对学习做努力归因时,能获得胜利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愉悦感,即使失败,学生会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他会加倍努力的去争取成功,有利于保持学生的自尊,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学困生的自我观念、自我评价往往比较消极,对于考试,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一些外部因素上,如试题、教师、运气、怯场等,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自己是否努力了,或努力的程度如何。面对不良成绩,或怨天尤人,或不当回事,有病而不觉病,或知病而不知因,从不自身找原因,导致他们缺乏迎头赶上的勇气,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学困生非智力因素 篇3

一、高中地理学困生产生的非智力原因

1. 缺乏对学科的认知

追溯地理学科的轨迹, 不难发现, 地理进入学生的视野是从小学的“自然与科学”开始的, 直至初中开始以地理正式登场。但是小学、初中的地理由于课程设置原因, 分数不计入学生的成绩考查, 一直被当作“副科”, 到了高中大部分学生依旧认为地理不重要, 对地理不上心, 上课不认真听讲, 从刚开始的一个题不会慢慢积攒, 导致后面的学习越来越吃力, 最终导致地理学科成绩下降。因此, 正确认识地理学科是转化学困生的第一步。

2. 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侧重于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 教授学生对地理现象与原理的探索与应用, 同时侧重实践性。一些学生对地理的特点没有理解到, 依然采用单纯的背概念形式学习地理, 忽略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思考, 因而面对地理计算、推理类题型无从下手, 影响了地理的学习效果。

3. 教学模式单一化

地理学科虽然属于文科范畴, 但是其兼容了多个学科, 且教学中常出现抽象、复杂的问题与现象。单纯的语言描述教学模式, 经常造成学生理解难的现象, 需要教师研究实践适合不同地理模块的教学模式。一些地区对地理不够重视, 常用的地理教具都不能配置齐全, 地理课堂日复一日进行的是口述式教授, 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难以理解。同时, 由于硬件设施不够, 教师也无能为力, 地理教学困难重重。因此, 教师要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 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4. 教材编写简单化

高中地理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依托, 然而当下的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多方面的地理内容, 编写时为了容纳进不同的模块, 设计时内容广但解说浅, 重点在原理现象的归纳上缺少背景资料的说明, 连贯性不足, 模块与模块之间过渡生硬, 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教材对现象原理的解释与课后地理习题对接不上, 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在课本上找不到依据, 这更加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因此, 教材编写脱离地理实际教学, 与学生的需求不相符, 成为地理学困生产生的又一因素。

二、地理学困生转化措施

1. 正视学困生群体

教师对学困生的关爱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由于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偏爱优等生的现象, 长时间得不到关注的学困生会变得更加堕落。因此, 教师要正视学困生群体, 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地教导他们, 根据他们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计划, 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要放慢进度,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 让他们在不断地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对地理的认识能力, 为以后的全面提高打下基础。

2.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师长时间对学生学习的忽视, 造成学生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方法。纵观学困生群体, 不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 是导致他们地理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因此, 教师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首先, 引导学困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难点。地理学科比较综合, 涉及的方面较广, 但它的重难点在于分析归纳地理事实, 找出规律, 掌握原因,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其次, 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每节课前让学生提前预习所学知识, 将不懂的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整理出来, 在课堂上注意老师这些地方的解释。另一方面, 教师要教导学困生会上课。学困生很少主动参与课堂上的活动, 又或者过于沉浸在课堂活动中忘记了记笔记, 弄得学习很被动。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要让学困生跟上教学节奏, 明确学习目标,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最后, 教师要监督学生的课后学习。记忆力存在遗忘节点, 教师要监督学困生课后的复习, 布置、检查他们的作业, 并及时纠正问题,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让学生喜欢上地理。

3. 丰富教学方式,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与多媒体教学技术, 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枯燥的地理学习变得精彩有意义。

三、结束语

高中地理学困生不是生来就学习不好的群体, 他们的产生是有缘由的, 教师应通过对他们形成原因的分析对症下药, 并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转化教育。在转化过程中, 不要过于急切, 要循序渐进, 从细节抓起, 从基础开始。同时, 要时刻关注他们, 鼓励他们, 培养他们的兴趣, 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曾春霞, 李友元.地理新课标下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对策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6) .

[2]高爱珍.高中地理图表诱思教学法初探[J].地理教学, 2016 (05) .

学困生非智力因素 篇4

编者按2005~2008年,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开展了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课题研究,通过对学困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学习能力培养和行为习惯养成,干预家庭教育,促进其非智力因素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学困生遇到的心理、情绪、意志、信心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了其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本刊特邀请该研究课题负责人及参与教师撰稿,与广大读者分享其宝贵经验。

影响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因素除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外在环境因素外,主要是学生自身的智力与非智力等内在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对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对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以农村生源为主的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的200名中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调查,结果表明,有46.59%的学生因担心考试结果而害怕学习;有36.4%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坚韧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50.39%的学生厌学。可见,对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力,已成为影响学困生学习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提高学困生个人学习能力”课题组通过心理辅导、情绪调适、小组活动、个案辅导、互动教学、快乐学习等活动,帮助学困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心理、情绪、意志、信心等非智力因素问题,以实现提高其学习能力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调查分析了非智力因素对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如何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以及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

一、 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及与智力因素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作出的界定。智力因素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是以思维力为核心的智力整体结构。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总称为非智力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

(一) 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具体体现在:

首先,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直接作用,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间接作用。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无论知识的获得或技能的形成,都总是通过注意、观察、记忆、想象与思维的智力活动来进行的。没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人的学习活动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在学习中,人们不能通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去掌握知识和技能,这些心理因素只能有助于人们通过智力活动去更有效地开展学习。没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人的学习活动可以照常进行,但其效果会大打折扣。

其次,智力因素在学习中具体表现为“五会”,非智力因素则具体表现为“五学”。智力因素是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与思维力等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从这“五因素”出发,在学习中,就要求学习者必须会注意、会观察、会记忆、会想象、会思维。基于智力五因素的“五会”不是自发形成的,因而学习者必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有关的学习。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基本心理因素构成。从这“五因素”出发,在学习中,就要求学习者必须愿学(以动机为机制)、好学(以兴趣为机制)、乐学(以情感为机制)、勤学(以意志为机制)、独立学(以性格为机制)。基于非智力因素的“五学”不是自发形成的,因而学习者必须自觉培养、严格要求,才能形成“五学”。调查研究表明,形成“五学”的过程,就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二)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关系。

首先,智力因素促进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促进智力因素。从前者看,在智力活动中,要求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以支持智力活动的有效开展,于是,非智力因素在支持智力活动、坚持完成智力任务的过程中,其本身自然也获得了锻炼与提高。比如,智力活动要求学习者克服困难,这就锻炼了意志的坚持性;要求学习者独立自主,这就提高了性格的独立性。从后者看,非智力因素参与智力活动,使其得以坚持下去,取得最后成功,这就必然要促进智力的发展。

其次,智力因素指导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导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属于认识活动范畴,非智力因素属于意向活动范畴。关于认识与意向的关系,我国著名现代心理学家潘菽是认为:“一般地概括地说,意向总是认识指导之下的意向,而认识总是意向主导之下的认识。没有一定的认识活动指引的意向活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不在一定的意识活动的主导之下的认识活动也是绝对没有的。”据此,我们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确定为指导与主导的关系。

二、 影响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

学习的成功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目前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更多的家长、老师重视智力投资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便归咎于孩子脑子笨。尽管家长、老师用了不少办法督促孩子学习,但是由于没有去探究孩子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可能存在的“病因”,所以收效甚微。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因屡屡受挫而丧失了信心,或自暴自弃,或因厌学而误入歧途。经调查表明,影响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家长对学困生的了解程度。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不高。只有16.5%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非常了解”,“了解”的有57.1%,“一般了解”的有25.3%。学困生认为父母“非常了解”自己的有15.1%,“了解”的有47.3%,“一般了解”的有30.1%。两者评价相差不大。但是,只有59.6%的学困生认为父母是通过直接与自己交流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而40.4%的学困生认为家长是通过老师或同学等间接方式了解自己的。

2. 家长与学困生沟通的方式。20.4%的学困生认为父母在有空闲的时候才与自己交流沟通,19.8%的家长认为自己常常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从交流的内容看,69.1%的学困生认为是谈学习,45.9%是谈生活有关的话题,谈交友、情感等其他方面占20.5%。62.3%的父母认为会谈学习,14.0%是谈生活有关的话题,25.5%是谈情感等其他方面,两者在这方面评价也趋向一致。从学困生是否主动与父母交流来看,只有41.9%的学困生表示会主动与父母谈在学校发生的事情,40.9%的学困生则是父母问了才说,12.9%的学困生一般是不让父母知道,4.3%的学困生在家根本不谈及学校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只有6.7%的学困生平时经常与父母交流有关青春期的话题,44.9%的学困生很少谈及,32.6%的学困生从来不会与父母谈及。

3. 家长与子女沟通出现障碍时的解决方式。当家长与孩子沟通发生意见分歧时,33.3%的学困生认为是由父母做主解决,认为是共商对策的占25.8%,认为双方沉默不语的占23.3%。从这一点看出,大部分家长还是以家长制作风解决沟通的分歧,缺乏民主沟通的氛围。

4. 家长对待孩子错误的态度。学困生犯错误时,有36.5%的学困生认为父母会打骂和严厉批评,只有39.8%的学困生认为父母会耐心教育指正。有31.9%的家长会打骂和严厉批评孩子,而非帮助其寻找原因,耐心指正。

三、 不良非智力因素影响学困生学习能力的表现形式

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其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激励和发挥;二是非智力因素所包含的某些方面产生了问题,如情绪障碍、意志障碍、学习焦虑、人格适应不良等。而影响学困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普遍属于第二种情况,即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某些方面产生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学习自卑心理障碍。学困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的嘲笑,心理极其容易自卑,老是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在课堂上要么神情呆滞,要么调皮捣蛋,无心听课。

2. 情绪对抗障碍。一些学困生的课堂行为较差,甚至有过激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常对这部分学生特别关注,教师的目光中常带有警告、怀疑和责备。由于在课堂上经常受到责备,这些学生总感到不自在,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对老师失去信任,产生对抗情绪。

3. 消极情绪。有的学困生因成功的次数寥寥无几,缺少学习所带来的喜悦;没有清晰的目标,认为学习是“替父母学”或“要我学”,且平时遇到问题,没有主动找老师或同学商量讨论,结果是老问题没解决,又出现不少新问题,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致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放弃学习,最后作业靠抄袭、考试靠作弊。我们辅导的学困生中有80%都是如此。

4. 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有的学困生认为学习是替父母学,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于是养成了贪玩、好动、做事不专心、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习惯,他们懒散地对待学习,对学习不重视,甚至认为那是可有可无的。

5. 缺乏学习的信心和意志力。有的学困生还没开始学习,就先判定自己不行。其实不少学困生的思维是很敏捷的,只是他们缺乏恒心,成绩提高不明显,致使他们没有信心再坚持下去,再者他们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每天得过且过,没有个人的目标,把学校当作是困住他们的牢笼。

6. 厌学心理障碍。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教师的抱怨、家长的期望过高等,都是导致学生厌学、怕学的重要因素。

四、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策

(一) 开展个案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发展其非智力因素。

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先了解他们,掌握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思想的变动。个人辅导时,可通过交谈沟通,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弄清他们哪些或哪个方面存在困难,并根据其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训练,注重方法指导与情感支持。学困生大部分是学习不得法,虽然表面上很努力,但效率却不高。因此,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应给予具体的指导和训练,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在情感上认可孩子,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不断取得成功,让他们尽量多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也要及时表扬,使他们逐步树立自信,获得进取的力量。在为学困生解决难题时,教师应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耐心地讲解。经过耐心、诚恳的辅导,应使学困生相信自己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方法不当而已,从而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二) 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为其提供多种学习和发挥自身特长的机会,展示其能力。

开展团体辅导活动的形式多样,如球赛、猜谜、跳绳、演讲、手抄报等,活动中,教师应对学困生的表现加以赞赏,还可颁发小礼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活动,应让学困生接触社会的各个层面,了解当今的发展形势,开拓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使其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如:为了提升学困生的思想意识,使其树立乐观的人生观,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开展了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上,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联系身边的小事,阐述他们的荣辱观,从而明辨是非,提高了思想觉悟;同时,还开展了篮球赛,学生认为这种活动既可以放松身心,发挥自身特长,又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扩大与同学的交流。

(三) 调整教学进度,以适合学困生的知识构成、理解程度及个人体验,使其快乐学习。

对学困生而言,能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解题方法,甚至能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问题,都是一种成功的表现。不少学困生反映,他们很难跟上教师讲课的进度。因此,我们建议教师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注意教学节奏,简单内容尽可能在前15分钟内讲完,难点内容尽可能放慢速度或适当降低要求,可设计一些阶段性问题来降低问题的难度,确保学困生大部分甚至是全部能听懂课。

数学学困生思维因素的分析及转化 篇5

对于学困生来说, 在数学活动中则表现出较弱的数学思维能力, 具体体现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判断选择能力等方面, 具有以下特点:

1.抽象概括能力薄弱

思维最显著的特性是概括性, 个体思维能力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个体概括能力的强弱程度, 这一点对数学思维来说也不例外.

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认为概括材料的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 (1) 能在特殊的、具体的事物中发现一般的和已知的东西 (把特殊现象归入已知的一般概念) ; (2) 能在孤立的和特殊的事物中发现一般的和未知的东西 (从特殊到一般, 形成概念) .能力强的学生在这两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而对数学能力弱的学困生来说, 抽象概括能力的薄弱具体表现为:对概念和规则的掌握感到困难, 尽管能把概念、公理、定理背下来, 但不懂得概念和规则、定理等的丰富内涵, 不能运用这些规则与概念来解决问题, 不能从相互联系的现象中找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 形式脱离内容, 具体脱离抽象, 感性脱离理性.

2.数学推理能力差

推理能力是构成数学思维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数学运算、证明以及数学发现活动都离不开推理.逻辑推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数学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就在于进行严格的逻辑训练.对学困生, 数学推理能力较差, 往往局限于对推理模式的模仿, 对推理的根据、推理的实质都缺乏认识或茫无所知, 因此经常犯各种逻辑错误, 并且即使对会做的题, 在推理过程中也不能作出简缩, 不简洁明了, 显得冗长繁琐.

3.选择、判断能力弱

选择、判断能力是建立在推理基础上的数学能力.选择、判断不仅表现为对数学推理的基础过程及其结论正误的判定, 还表现为对数学命题、事实、数学解题思路、方法合理性的估计, 以及在这个估计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选择、判断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排除表面的非本质的因素的干扰, 迅速地在感知材料后立即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而数学学困生在选择、判断方面能力较弱, 他们往往因把握不住概念的本质、内涵, 往往受表面的非本质的因素干扰, 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对一些判断题、选择题往往表现为犹豫不定, 不知所措, 结果, 掉进出题者设计的“陷阱”里.

4.思维呈“线状”或“点状”

数学优秀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块状”思维.所谓的“块状”思维 (也叫复合思维) 即指思维者脑海里不仅储存有定理及其证明, 而且储存有另外的许多基本问题及其解法.这些基本问题也称为反应块, 引起了“块状”思维.如高材生拿到数学题, 通过联想, 可以迅速认出问题中包含的一个个基本问题 (反应块) , 从而把难题肢解降低难度.这样的“块状”思维, 往往可以有知识与难题之间架桥, 从而解决由认知向复杂思维过渡的问题.而学困生思维中虽然存有若干定义、定理、性质, 但往往只停留在词句上, 看不到它们的内在联系, 只能孤立地、片面地理解条件, 对复杂的问题更难以产生联系并将其分解处理, 这就是思维呈“线状”或“点状”的具体体现.

5.逆向思维能力差

思维的可逆性, 意味着心理过程中思维方向的改变, 即思维转换.从数学学习的角度来看, 几乎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可以提出逆问题或从逆方向来考虑, 如互为对称关系、正逆运算、互逆定理, 等等.从正向思维建立逆向思维, 这对数学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优秀学生一般来说逆向思维能力较强, “很容易从一种运算思路转向另一种思路, 从一种运算转化为另一种运算, 从多方面去尝试问题的解决途径, 不断重组思维模式和运算系统”.而学困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弱, 他们难以从一种运算转到另一种运算, 从一种思路转向另一种思路, 因而对逆运算、逆定理的认识缓慢, 造成数学思维发展迟缓.比如, 对命题“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逆命题, 学困生往往写成“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到角平分线上的点”, 没有弄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二、学困生的思维品质弱点分析

数学思维的个体差异, 即个体在数学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力特征, 称为数学思维品质.它是数学思维能力结构差异性的表现.由于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思维能力结构存在上述缺陷, 因此,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必然表现出种种不足, 从而暴露了思维品质上的弱点.具体体现在:

1.思维的被动性

思维的被动性, 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积极, 缺乏独立思考.对于数学学习, 需要学生主动积极思维,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数学学困生的思维的被动性恰恰在于缺乏独立思考, 主要表现为机械学习, 循规蹈矩地分析问题, 期望暗示, 对所学内容往往只能是形式上的掌握和被动地模仿.

2.思维的呆板性和不连贯性

思维的呆板性指习惯用固定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对于学困生, 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才能建立起固定的思维模式, 而一旦建立后往往很难突破, 往往只会停留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上去解决问题.具体表现为:如果所给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与以前做过的题目只是形式上不同, 而本质上无区别, 他们也会束手无策.或者面对一个数学问题只会从一个角度去思考, 无法达到“一题多解”.

思维的不连贯性在数学学困生身上常常表现在开始时能正确解题, 以后由于偶然的错误或某种印象对注意力的偶然吸引而偏离了解题的正确途径, 或者在课堂提问时离开答题的思路而说一些与题无关的话.

3.思维的狭隘性和肤浅性

思维的狭隘性是指思维据以展开的知识以及思维通路单一、片面的特性.数学学困生的思维狭隘性体现在对学习中的某些知识和方法不能正确进行迁移.思维的肤浅性在学困生身上主要表现为不善于分析题目的隐含条件, 很难揭示出问题的实质.

对于绝大多数学困生来说, 上述的几个思维品质弱点都是存在的, 这些思维弱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综合地阻止着数学学困生的思维发展.

三、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提高数学学困生的思维水平

提高数学学困生的思维水平, 一方面应该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 遵循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循序渐进, 逐步培养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他们的心理特征中的积极因素, 发展数学思维.这包括:

(1) 加强基础知识教育,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的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 它们构成数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要搞好数学教学, 主要是要搞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学习上的困难者, 往往数学基础知识缺乏, 对数学知识结构难于消化, 解题能力低, 难于把握课本中各种证明.他们掌握的知识, 往往是一知半解;掌握的方法, 一般是呆板而不灵活、理解肤浅而不深入.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展示知识的发现、形成、发展过程, 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 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 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能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灵活地运用.

(2) 对学困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数学学困生来说, 抽象概括能力薄弱是他们思维能力的一大弱点, 培养思维能力应重点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因此,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让学困生注重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把思维训练融会于知识的传授过程之中, 在对公式、定理、概念学习的同时, 伴以系统的练习, 由浅入深、逐步深化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师还要结合课堂内容, 对学困生进行思维定势的训练, 使其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 学会解某类问题的基本套路.课堂上展现思维过程, 注重向学生传授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学习一个公式、定理、概念后, 伴以适量的习题与适时的小结, 以揭示其通常的规律, 牢固掌握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定势.如: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几个步骤, 以及对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等都要求学困生在大脑中形成定势, 从而真正帮助学生利用这样的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

对学困生解题的指导, 要重视对他们进行解题思维训练, 一般来说, 学困生在解题中没有思维策略, 想到哪儿做到哪儿, 推理能力差, 缺乏逻辑性, 同时也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和训练.面对一道数学题, 帮助学生去分析已知条件是什么?隐含条件是什么?相关知识有哪些?解题关键是什么?思路1是什么?思路2是什么?最优思路是什么?要求学生完整地把解题思路叙述一遍.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 由简单逐渐加难, 逐步建立起解题的思维策略, 提高学困生的解题能力.

(3) 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各种能力成分都受思维品质的影响和制约, 前面分析了学困生思维品质的弱点, 因此, 在教学中应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思维品质中, 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又是培养的重点.具体如下:

①在定势训练到一定阶段后, 对学困生进行变通训练, 冲破旧的定势, 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新的定势, 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当思维受阻时, 适时“搭桥”, 引导其越过思维障碍, 对于那些跳跃大、比较灵活的题目, 适时为其“架台阶”, 让学困生借助“台阶”去解决问题, 对于公式的教学, 尽量让学困生参与到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中, 在掌握了公式后, 又要精心设计一组练习题,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形成梯度, 拾级而上, 由定势到变通, 逐步打开学困生的思路, 开阔其视野, 引导其走出思维的窄胡同, 破坏其“呆板性”.

②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克服肤浅性.学困生在思考数学题时, 常常抓不住本质, 而在一些非本质特征上纠缠不清,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概念、命题、公式的过程中,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a.条件、结论可否进行等价转换;b.可否变换命题的形式或内容;c.可否保留条件, 深化结论;d.可否保留结论, 减弱条件.在引导过程中如发现学生接受困难, 要有针对性地适时进行启发, 让其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概念、命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逐步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

2.重视对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中学生数学心理素质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以思维为核心的认知素质, 这是数学心理素质的核心;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意素质, 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内趋力.因此, 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困难状态, 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启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是很重要的.具体包括:

(1) 沟通师生情感, 调动积极因素

学有困难的学生, 在初入学时, 他们上进心、模仿性和学习积极性都较高, 但在经过长期的、多次反复考试“失败”后, 往往产生畏难情绪, 失去学习信心, 在这关键时期, 最需要教师的诱导, 帮助他们找出成绩差的原因, 使他们从内心感到教师是真心诚意的爱护和帮助他们的.师生情感的融洽, 能促进教和学的和谐统一, 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导到追求进步、勤奋学习上来.

(2)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成功机遇

师生情感交流是培养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也是学习的内动力, 所以, 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特有的数与形的表象美、知识结构内在的逻辑美、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思想方法的奇异美等, 来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在教二次函数时, 为了便于记忆, 对二次函数及其图像的性质作了如下比喻:“一家四口, a管方向, b管顶点, c管截距, d管交点”, 学生们听得特别认真、亲切,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3) 培养学习意志, 不断克服困难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 尤其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数学语言的简洁性, 这些对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上都造成一定的难度.尤其对学困生来说, 他们接受困难挫折甚至痛苦的情感体验比优秀学生多得多, 要克服消极情绪, 取得学习效果, 必须依靠意志力, 因此, 教师要利用数学课特点, 用古今中外的数学家, 如欧拉、高斯、华罗庚、陈景润等的故事, 激励学困生奋发上进、不辞劳苦、永攀高峰.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除了3%~4%的弱智儿童学习会有困难, 其余的人都能达到合格的水平, 这使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更有信心去解决学困生问题.从另一角度看, 对初中学困生问题的研究, 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只求统一不顾个别发展的束缚, 体现了对教育功能的再认识、对教育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促进基础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教育模式.

摘要:学习困难学生 (简称“学困生”) 问题是教育“产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复杂问题, 尤其是在基础教育中更显突出和棘手.作为一名长期在教学一线上工作的教师, 时常面临着无数的学困生, 认为在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较多, 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应当指思维因素, 无论是什么样类型的学困生, 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思维水平较低.抓住这一主要因素, 本文侧重于对数学学困生的思维因素进行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数学学困生的思维水平及思维能力的缺陷和思维品质的弱点, 根据这些分析情况去探索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学困生非智力因素 篇6

关键词:农村初中,南宫市,数学,学困生,调查分析

在农村初中当中,学困生是一个复杂而又特殊的群体。如何引导学困生走出困境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学困生数学成绩的影响因素,笔者对南宫市吴村中学、苏村中学、垂杨中学、段芦头中学四所农村初中的1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导致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出现困难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校风班风、家庭因素、学生自身原因、教师素质等四个方面。

一、校风班风的影响

学校学习多是集体活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与学校和班级的行为风尚之间具有密切联系。通常来说校风班风包括学习时间的超前性、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方法的创造性、情绪的稳定性和心理的愉悦性等六项具体内容。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形成强大的上进心,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而不良的校风班风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面临学习困难和问题时产生畏难情绪。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对比首都师范大学林宜玉对优秀学生所做的调查结果,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初中数学学困生对校风班风的认同度差异较大,优秀生从不认为自己所在的班级和学校根本没有学习风气,而学困生当中认为自己所在的班级和学校根本没有学习风气的人所占的比例都高达13.3%。因此,如何加强校风和班风建设,增加学困生对校风和班风的认同感,以优良的校风和班学感染学困生就成为解决学困生问题的第一要务。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温馨生活的港湾,家长的言传身教和生活实践都会对子女产生一定的影响。农村初中学生多是走访生,在家庭当中生活的时间较长,家庭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城市初中学生。就目前来看,农民素质较低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农村教育仍不能较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仍是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和迟缓的重要因素。

此次调查当中,笔者主要通过两个问题来进行分析:一是“家长虽然不能为数学学习提供帮助,但常常叮嘱要好好学习”,二是“家长难以承担初中的学习费用”,从这两个方面得出的调查结果,对比首都师范大学林宜玉对优秀学生所做的调查结果,我们得出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家长在不能辅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时,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关注存在明显差异,而一般来说,农村初中学生的家长在文化程度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通常情况下,学困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三、学生自身原因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学习新知识之后,一直坚持总结复习的学困生仅有12.7%,不能做到“将每次测验的错题弄明白”的学困生占56.7%,能够做到“将所有难题弄明白”的学困生仅占4.7%,也就是说农村初中学困生在处理学习内容和学习当中出现的错题时存在问题,学习主动性不足,没有发挥出学习的主体作用,没有将数学学习落到实处。

在对待新学内容时,有52人认为自己难以做到将所有的新学内容弄懂。因此,教师应该在研究学生和指导学生学习上多下功夫,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数学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预习和自学,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过程。学困生特别渴望自己的学习得到教师的理解、信任和帮助,渴望教师能够多提问、多关心、多表扬。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为学困生提供练习机会,使之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使其学习信心倍增。

四、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学生成长的直接影响因素。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加工、制造学生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成长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重在为学生提供成长环境、学习条件。能提供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学习条件与教师素质密切相关。在此次调查当中,主要从教师的数学素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对学生的评价三个角度来做了分析。

(一)教师数学素质对学困生的影响

从调查来看,农村数学学困生当中,有30%的人对自己的数学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不满意。教师的能力和知识体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是教师知识、情感和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体现到了教师的职业活动当中。但是由于教师能力的形成受诸多因素影响,我们难以对其进行直接测量。因此,此次调查并未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教师对待学生态度对学困生的影响

从调查来看,认为数学教师能够平等对待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的学困生占70.0%,也就是说在多数学困生看来,数学教师都是偏爱成绩好的学生的。由于数学教师更加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未能做到一视同仁,优秀学生就会滋生一种优越感,形成骄傲情绪;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更容易产生自卑感,会主动地选择疏远教师,甚至会有抵触情绪。之所以形成这种情况,是因为有些教师在心理上存在偏差。有的教师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不愿意与学生来往或者只是与少数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来往,让学困生产生了可敬而不可亲的感觉;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教师的职业低人一等,教学中只是一味地应付,教师的消极心理使得学困生的学习信心更加不足。

(三)教师对学生评价对学困生的影响

客观的评价是以正确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为指引的。教师的客观评价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指出更加明确的方向。从此次调查来看,有90.0%的学困生表示,即使自己的数学测试成绩不理想,教师也不会批评他。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数学教师多寄希望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对于学困生则是任其自然。这将使教师难以发现学困生的进步和学习活动之中的闪光点,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

学困生非智力因素 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在当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 学生英语成绩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 产生了大量的“英语学困生”。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探索转化策略, 使他们树立自信, 学好英语是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需要, 也是广大英语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提出了一些适合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一、影响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因素

1.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 意志较薄弱。英语学习中的学困生往往成绩不好、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 他们普遍对学习英语知识缺乏兴趣、求知欲不强、意志薄弱。有的学生很难适应由小学到初中的教学转变, 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 进而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有的是思维较活跃, 但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多, 初学英语时成绩还跟得上, 但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 难度加大, 成绩逐渐跟不上而失去信心。还有的学生喜欢学英语, 由于缺乏正确有效的方法, 学习成绩上不去, 产生畏难情绪, 降低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耐心、诚心和热情去融化他们心里的坚冰, 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方法和策略不当。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保证。有的学生能主动预习新课, 课堂上积极大胆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运用多种方法记单词, 自觉进行听力训练, 独立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英语基础扎实。但有的同学没有掌握英语学习的关键和要点, 不懂得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大量的口头、笔头实践才能实现。他们仅仅满足于听懂教师讲解的内容, 而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上, 无法形成语言技能, 基础不扎实, 边学边忘, 越学越感到困难, 导致掉队, 有的甚至因此放弃了学习英语。

3.农村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农村初中生源基础较差。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农村学生小学英语普遍较差, 再加上小学毕业后不管成绩好坏全部直接步入初中, 致使一部分原本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困难;部分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不妥当, 自学能力差;部分农村中学生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 其理解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等比较差, 成为其英语学习的障碍;农村中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时, 对学习英语的成功与否十分敏感, 遇到挫折容易失去学好英语的信心。

4.农村学校英语教育评价机制不科学。在农村学校, 初中考试成绩是评估教师业绩、评优选模的主要依据。学校间、班级间、学生间的横比或排名次的做法, 极大地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尤其是学困生, 受害更为严重。

5.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目前不少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不高, 对孩子的重视不够, 他们或忙于生计, 或忙于玩乐, 对孩子的英语学习缺乏督促、引导。由于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 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涣散、不求上进、厌学等。

二、转化英语学困生的对策

1.增进师生情感, 让学困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在转化英语学困生过程中, 我们要引导、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 抑制、转化消极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做有心人, 加强对学困生的观察、引导和帮助, 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 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小的成功或有点滴的进步时, 应适时提出真切的鼓励, 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因此, 教师应及时肯定和表扬学困生, 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 让他们树立起信心, 促使其产生要求进步的动力。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这些方法是指:预习, 找疑难;听课, 边听边思, 解除疑难;巩固, 积极操练所学内容;课后复习, 独立作业, 记忆所学知识;科学用脑, 合理安排时间。语音教学是英语入门教学的关键所在, 在学习48个音素时, 可以适当放慢进度, 尽量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可以教给学生如何根据音节记忆单词拼写; 如何利用荒唐记忆法记住一组本不相关的单词;如何在情景想象下背诵一段课文;如何利用艾宾豪斯遗忘规律复习和记忆材料, 如何正确参加英语考试等。

3.优化课堂教学, 激发求知欲。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获得自己是学习主人的体验, 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师要努力做到:精心备课, 为学生设计各种有趣的学习任务;教唱一些通俗动听的英语歌曲;让学生猜英语单词、谜语, 朗诵英语小诗;多使用直观教具, 多利用真实情景;多用英语进行真实语境的交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丰富课堂教学。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掌握同一知识的能力总是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 可采用分层教学解决这一矛盾, 使其“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达到其心理上的“最近发展区”,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4.建立“英语学困生”进步档案袋。教师要及时记录“英语学困生”的进步情况, 把他们的点滴进步都放进他们的档案袋保存下来, 如一次清楚的作业, 一张考得较好的试卷, 一次小组活动的回答记录。多次的小进步, 就会积累成一个大飞跃, 当他们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时, 就会坚定地继续前进。

学困生非智力因素 篇8

一、“非智力型”差生的基本表现

1. 对数学科目不感兴趣。

这类学生的问题表现在对数学课没兴趣、不认真听讲、不积极练习、不积极参加讨论、不认真完成作业、不自觉进行预习、课后不自觉进行复习。

2. 学习态度差。

“非智力型”差生则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差, 学习过程自制力差, 自觉性差, 缺乏坚强的毅力, 缺乏责任感。

3. 参与和活动意识差。

二、“非智力型”差生产生的原因

1. 影响数学学习的家庭环境

(1) 父母的文化水平; (2)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 (3)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 (4) 家庭学习环境。

家庭是一所学校,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重要影响。因此, 家长要给子女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对子女抱有恰当的期望, 尽力帮助孩子学习, 就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2. 影响数学学习的学校教育环境

(1) 学校校风的影响。校风不仅通过校容、校貌等物质环境表现出来, 而且通过学校成员的精神、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和领导的作风体现出来。学校校风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其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具有强烈的外在感染力

校风虽看不见、摸不着, 但它有一种无形的力量, 可以使人振奋, 也可以使人慵懒。当然, 一个班级的班风,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同样起着重要影响。一个班风涣散的班集体, 学生无上进心, 缺乏进取精神, 更无心去努力学好数学;而在一个班风优良的集体中, 成员间相互有吸引力, 相互促进, 数学学习能力也就很强。

(2) 具有深刻的内在凝聚力

良好的校风能使班集体中的每个学生都能满足自己心理上的需求, 充满归属感, 都会为所归属的集体争光而努力学习。

(2) 数学教师的影响。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 交流互动的过程, 教师的角色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1) 数学教学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学生学习数学, 要有适宜的外部条件的诱发引导才能顺利进行。如果缺乏外部条件, 数学学习过程就很难顺利进行。这个外部条件就是数学教师的教学。一些调查显示, 许多喜爱数学的学生, 往往是由于喜欢数学教师, 爱听数学教师讲课开始, 这就是情感的迁移。相反, 如果数学教师得不到学生的欢心, 学生就会从厌烦数学教师迁移到讨厌数学课, 导致讨厌数学学习。

(2) 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适当的期望是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动力的源泉。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影响较大的因素还有数学教师的情感因素。教师只有爱自己的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 才能面向全体学生, 促使他们的个性品质有良好发展, 特别是对数学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关怀, 会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源泉。

3. 学生的自身原因

学生在从小到大所受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意志品质较差, 学习态度差, 探索精神差, 克服困难的毅力差等, 这也是造成“非智力型”差生的根本原因。

4. 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方面不得力, 教学中只注重了数学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数学课堂的激趣活动, 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2) 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缺乏足够的重视, 导致学生遇到困难不敢问教师。而教师在差生的学习指导, 作业批改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给以及时的、正面的指正和分析, 动辄就说“笨蛋”“白痴”之类的伤害性语言, 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耐心, 使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受到不公平的冷遇, 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使学生产生了怕数学、讨厌数学的心理疾病。

(3) 有些学校在教学中为应试而教学。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加快教学进度, 提前结束课程, 而简化了一些必要的情境引入、探索讨论、练习巩固的过程, 使学困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领会、无法理解和难以掌握。同时, 大规模的“题海战术”, 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消磨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直至沦落为差生。

三、“非智力型”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对策

转化“非智力型”学困生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就是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而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使学生懂得了数学知识, 还懂得了基本的数学思想, 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磨炼。其三维目标通俗地讲就是:第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为此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探索转化的对策。

1. 学习动机的激发

要激发“非智力型”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出发点就是要增强他们的信心。首先教师要充分分析学情, 根据学情精心设计导学案, 设计不同层次的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的问题, 分层要求, 使学生通过做导学案, 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改变和提高的, 是有能力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的。

(1)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教师要使“非智力型”学困生认识到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责任心, 比与别人竞争更重要,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努力解决疑难问题, 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2) 注重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在此基础上运用“强动机, 养兴趣”的原则, 通过启发、诱导、点拨等手段, 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探索和拓展知识活动中。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1) 教会学生阅读。教师要转化数学学困生, 仅靠进行知识补缺是不行的, 还必须调动他们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再给以良好的学法指导, 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教会学生阅读, 在阅读中培养学习毅力, 掌握学习方法, 获得自学能力, 是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

(2) 反馈矫正。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 知道自己的进步和成绩, 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作业、测验做到面批, 改错, 再面批, 紧紧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 尽量减少遗留问题,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3. 精心设计讲学稿、导学案

教师要本着“小步子, 多反复”的原则, 帮助学困生努力学习。导学案的设计要符合学情, 使学生的学习分层次, 异步化, 在成功教育中增强学习信心。

4. 尊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不应讽刺、挖苦和残酷打击学困生, 应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 优先提问, 优先辅导, 努力用热情去点燃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学有所获, 学有所成, 逐步进步。

学困生非智力因素 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  学困生  因材施教  认知差异  情感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051-01

一、找到新的视角和突破口

英语是从小学到大学阶段为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必须开设的一门主要课程。然而,当前的初中英语教育,存在着一些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还是学习策略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校,教师和家长的重要问题之一。归因理论从最初在运动心理领域的广泛研究与应用到近年来被引入教学领域,应当说它对教学领域产生了并继续产生着深远影响。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无疑为研究和解决学困生问题找到了新的视角和突破口。

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定义及表现

(一)定义

学困生是指那些无明显智力水平缺陷,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低下,学习成绩不良,暂时出现学习困难的学生。科学调查把这类学生描述为“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教材的学生;一样东西还没有弄懂,另一样东西又要进行学习了;刚刚学会这一样,而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现阶段,我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为“学习障

碍”,二为“学业不良”。本研究针对初中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简称为初中英语学困生。

(二)特征

英语学困生在听力学习中很少能听懂听力材料,不能理解说话者的意思;在口语表达方面,词语贫乏,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意图;阅读时经常跳字跳行,不能集中注意力;写作时思想混乱,拼写错误,漏字漏行;课堂表现方面,易受外界干扰,不能专心听讲;知识运用方面,因掌握的知识零散无序,不能对知识进行有效地运用。

即使英语从业者早已承认这种学困生普遍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策略上仍然找错方向,把学生成绩差归咎于他们要么努力程度不够,要么是英语基础太差,要么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学习方法不正确。其实转化英语学困生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如何“让他们乐于学习英语”,其次才是“让他们怎样学的问题”。外语教学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面对不同学习个体的不同认知风格,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这是个性化学习有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分界线,对所要教的学习对象的认知特征进行初步了解,制订更加适合每一个学习对象的策略。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漫长而艰辛,要比平时付出加倍的努力,但是时效性也将是明显的,教师自身也会获得无限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个性化教学方式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师自身的职业价值。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认知风格强调的是学习对象理解、记忆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时经常使用的、变化不大的方法和态度。不同的个体,即使学习的时间、场所、资料甚至老师都完全一样,学习的效果却可能差别很大,甚至完全相反,认知风格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导致出现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当教育理念越来越趋向于人性化,教师要考虑到的情感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关注情感因素并不只是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许多研究表明,在语言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学生的学习要受到动力的支配,通俗的说,就是为何而学?为振兴中华?为考上名校?还是为得到表扬? 就英语学习而言,社会需要、交际需要、应用需要、精神需要都可能成为英语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动机与学习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学习动机决定学习态度,学生若对英语有好感,那么学习就是乐趣和享受,在学习中态度就会积极认真。对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这里可提出几点建议: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情景应具有一定难度才有较大的吸引力,对学生需要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应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等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而且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

(三)鼓励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批评所起的作用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更能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

(四)适当开展竞赛

竞赛是调动学生参与感和好胜心的有效方式,也许在平时课堂上不愿不敢表现表达自我,但在竞赛时却能克服心理障碍,勇敢迈出一步。

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大、最直接的情感因素之一,因此,教师要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加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机会,为教学营造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有效实施各种教学手段奠定基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和气的话这些细节之处都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在课堂上挑选性格内向且不善交际的同学提问;布置一些话题,让他们课前做好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讲述。这样他们就会渐渐克服自己的弱点,增强自信心。而对于那些性格外向却不太严谨的同学,可以训练他们做一些笔头练习,培养其严谨性。

三、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困生非智力因素 篇10

一、高校贫困生成因及影响其毕业出路选择的因素分析

(一) 高校贫困生成因

1.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有限

有资料显示, 目前中国教育经费的投入约占GDP的3.2%, 而美国、日本、韩国、印度, 教育经费的投入占GDP的4.7%~7.4%。中国GDP增长率一度以“保八增九”为目标, 然而, 教育经费的投入却增幅不大。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高校体制改革的推进又促使学杂费上涨, 是为引发贫困生的深层原因。

2.学生自身的家庭环境因素

(1) 农村家庭收入单薄。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 农民占的比例相当高, 而农业生产技术又相对落后, 农副产品价格偏低等, 造成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制约, 难以支付求学费用。中西部偏远山区或地区家庭正常生活开支尚未能稳定维持, 更别提供养大学生上学了。虽然国家有农业补贴, 但在经济落后地区, 若要担负起送孩子上大学的责任, 这样的补助无疑是杯水车薪。

(2) 城镇地区、城乡结合部下岗、失业人员家庭收入来源的不稳定性。

经济结构的调整, 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劳动力密集型工厂面临倒闭或裁员的危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技能水平较差的员工首当其冲。与此同时, 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攀升, 导致他们的再就业压力比一般人更大。这样, 如果父母皆为劳动力密集型工厂被裁员工的大学生, 高昂的求学费用无疑使家庭经济雪上加霜。

(3) 家中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等意外事故。

一般来讲纵使家庭收入再低, 但有社会保障的支持及政府补贴, 温饱已经不是难题。但一旦遭到重大灾害事故家庭遭遇重大损失, 这样对一个家庭, 特别是家庭成员较多的家庭, 负担定然加重, 而有子女上大学的家庭, 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4) 单亲家庭、父母双亡家庭、多子家庭经济压力大。

据调查显示, 很多高校贫困生不是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便是来自于单亲家庭、父母双亡家庭或多子女家庭。这样的家庭他们的生活并不宽裕, 很难从维持他们基本生计的储蓄中拿出钱供养孩子上学。而在有多个子女同时求学的家庭中, 不管家庭收入如何, 多个子女的学杂费汇总起来终归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我国多子女的家庭在很大比例都是农村家庭, 这样原本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要承担多个子女的学杂费, 是一项重大的考验。

(二) 高校贫困生毕业出路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能力差距。家庭经济实力的差距是高校贫困生的硬伤。不管是选择哪种出路, 都受到家庭经济条件影响, 不同的选择会面临不同的影响。

2.贫困生综合素质的制约。由于本身的教育基础相对薄弱, 很多贫困生的学习成绩都呈一般化。同时, 正因贫困生的特殊性, 绝大部分贫困生大学期间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一心以学业为重。他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学习成绩好就是个人实力的体现, 而忽略了其他活动。所以失去了很多很好的锻炼机会, 造成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相对较差, 影响了其全面发展。

3.贫困生缺乏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规划在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中举足轻重, 但很多贫困生一心扑在学习上, 完全以学习为导向, 缺乏一个较好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 其前进的目的性不够强。

高校贫困生毕业出路不同选择的利弊分析

不同的毕业出路选择的最终目的都是稳定的工作及良好收入, 以下讲述几种主流的毕业出路, 并分析各种出路的利弊。

1.考研。考研的优势在于能缓解就业压力, 并且高文凭也为找工作增添筹码。自高校研究生扩招来, 考研难度系数有所下降, 这对贫困生是有利的。然而考研的弊端亦很明显, 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若在读研期间没有真正培养自身能力, 毕业后因有更年轻的竞争者, 在某种程度上就业压力更大, 并且, 家庭经济负担会更重。

2.考公务员。公务员收入稳定, 福利好, 工作稳定, 还带有荣誉性质。对贫困生特别对来自农村的贫困生来说, 能卸下沉重的家庭缴费负担, 是件扬眉吐气的事。然而公务员的工作相对枯燥, 升职晋升压力较大, 有些机关人际关系复杂, 贫困生本身因一心扑在学习上, 忽略全面锻炼与发展, 若无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其提高是很大的制约。

3.国企 (事业单位) 。国企有国家做后盾, 有良好的福利保障, 工作相对稳定, 管理规范, 心理压力较小, 能锻炼人, 进国企对贫困生来说, 其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国企进入门槛较高, 对能力要求较高, 并且存在论资排辈现象, 对综合能力泛泛的贫困生来说都是莫大的挑战。

4.私企。私企能使人更容易发挥自身才能, 并且工作相对充实, 薪酬与个人能力和贡献挂钩, 具有勤奋踏实特性的贫困生, 进入私企后老板更容易看到这一面从而为其工作添分。但贫困生往往更渴望稳定的工作, 私企则很难满足这点。私企风险较大, 受经济影响大, 下岗压力大, 竞争激烈。

5.外企。外企往往有较高的薪酬, 福利好, 注重员工发展, 有利于员工的发展, 管理规范, 拖欠工资之类的事情基本不会发生, 及时领取工资对贫困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 这意味着能更及时给家里补贴家用。不过外企的进入门槛相对较高, 经常加班, 对个人各方面能力要求高, 特别是外语水平。来自相对落后地区的贫困生中, 综合素质、外语水平跟一般学生有差距, 这是其不利因素。

6.创业。创业能对自己的事业做主, 很能锻炼人的能力, 激发人的潜力, 一旦成功, 收益与成就感颇高。但创业往往需要较高的启动资金, 并且我国目前创业环境尚不健全, 贫困生创业心理压力本身就大, 若是一旦遭遇创业失败, 打击程度会相当大。

二、结论

贫困生就业问题是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 不容忽视。贫困生能否做好合理的毕业出路选择,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及对贫困家庭的扶持力度, 学校要加强对贫困生的物质帮助及精神鼓励, 家庭也需要给予贫困生足够财力与精神支持, 贫困生自己亦要注意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做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多方面共同努力协调, 方可使选择达到效益最优。

摘要:高校贫困生具有特殊性, 在其毕业出路选择时比普通高校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 也会面临更多难题, 制约着毕业出路选择。本文从贫困生成因入手, 针对影响毕业出路的多种因素, 分析其毕业面临的各种出路选择并权衡各种出路的利弊, 为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政策推进时或高校贫困生毕业出路选择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影响因素,毕业出路

参考文献

[1]柏丽华.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继续教育研究, 2011, (9) .

[2]钟春果, 张翎.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宁德师专学报, 2011, (2) .

[3]岑道权.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问题分析.教育与职业, 2011, 2 (6) .

[4]李琳.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科技信息, 2008, (13) .

上一篇:洋葱数学下一篇:鱼脊连续梁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