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困生

2024-08-16

农村学困生(精选12篇)

农村学困生 篇1

对学区学困生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留守是造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留守学生缺乏家庭良好教育,大多数属隔代教育。学生存在情感障碍,有孤独感,遇到挫折容易焦虑,容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制力,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缺乏与老师、同学交流。另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部分教师思想观念僵化,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学困生的产生。针对学困生的转化,我们提出以下策略:

策略之一:读书+反思=改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转化学困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们认为读书也是培养教师最有效的手段。

读书可以陶冶教师的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充满人文关怀;通过读业务书籍提高业务素质,使教师成为敢胜任、能胜任的教师。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多读书也能使心情便得快乐。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要尽力及时给以指导,提供方法及书籍上的支撑。学生从书中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自己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人生的方向;要让学生感受到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从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要读,还要让反思成为习惯。学会反思就是找到进步的方法,反思能使人前进一大步。在学困生的转化中,反思使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困生转变。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困生反思意识的启蒙,引导学困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原因、失败的原因,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策略之二:和谐+合作=发展

和谐就是生产力,要建立学困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首先要做好学困生的朋友,平等地与他们对话,获得他们的信任。有很大一部分学困生孤独、抑郁、焦虑,要转化他们,必须克服他们的情感障碍。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多与他们谈心,尽量把矫正式的方式“随意”化;多和他们接触,融入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还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平等思想的教育,多开展活动,“制造”学生之间的关心爱护,建立学生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让学困生融入到集体之中去。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积极沟通,形成合力,把学困生的转化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特别是科任教师和科任教师之间,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之间。其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困生在合作中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学校要抓好留守之家的建设,让留守学生之家有场地、有设施、有人员。教师与学生可以“组成家庭”让留守学生找到家的感觉,得到家的温暖。

策略之三:方法+兴趣=成功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积极探究最合理的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使用合作、探究式教学,积极改变评价方式,变“一把尺子量到底”为“分层要求,都有提高”。教师要正确认识学困生,耐心细致的对待学困生,不能急于求成,要长期坚持。教师教学中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低段最好的方法是玩中学,中段由玩中学过度到做中学。教学中要做到培养优生,兼顾学困生,都有提高。针对学困生学习上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要分解目标,降低难度。分解目标,就是为了不让学困生知难而退,把教学目标的终极目标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层次的目标。心理学告诉我们目标太大、太高,对人的压力就大,而把大目标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层次的小目标,压力就会减小,容易实现。近期目标的实现又使人产生成就感,进而产生征服更多目标的气势和欲望。对知识的掌握要遵循“识记———理解———概括———运用”的规律。学困生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或做得比较好,教师要及时地肯定并加以鼓励、表扬,使学困生产生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加强渗透与辅导。渗透是指课前渗透,就是为学困生提供预先指导的机会。如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时,预先提供给学困生一些学具,让他们玩玩,在玩中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找—些特征,在他们的脑子里形成一个初步的周长概念。这样在课中他们不仅能跟上其他同学步伐,甚至还能回答—些也许其他同学还不明白的问题,激发了他们学习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辅导是指课后辅导。就是为学困生提供弥补的机会。学困生对知识的接受较慢,对相似的内容容易混淆,记忆力又较差,容易遗忘。

策略之四:习惯+自信=转变

注重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要使他们专心听,多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说的权利交给学困生。教师要经常让学困生说解题思路,说思维方法,经常引导他们用简明、准确、规范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同时,更要让他们与同伴进行交流,交流学习方法,交流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因为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学习比教师的教学更具有互补性,更有助于学困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接受和内化;还要有意识地开展同伴间一对一的互帮活动,通过互帮互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高。

转化学困生的关键是在于他们自信心的培养。从学生的心理需求来看,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肯定和赏识。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要做到关爱学困生,教师无私的爱和关怀,就能使他们产生驶向希望之岸的勇气和力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简单的提问优先他们回答,优先面批,优先辅导,并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还可试着让他们学习小组长,让他们相信自己能行。

当然,学困生转化的策略还有很多,我们的研究是挂一漏万。在研究中,我们还有很多的困惑和难题:如怎样才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方法等。社会策略在研究中我们没有涉及。

参考文献

[1]郭华.浅谈化学学困生的转化[J].新课程学习(上),2011

[2]王峰.转化“学困生”的几点尝试[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

[3]马莉.谈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J].宁夏教育科研,2009

[4]吴永平.浅谈学困生的甄别及转化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0

农村学困生 篇2

浅析农村中学学困生的转化

作者/梁正辉

摘 要:学困生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他们在学习成绩分化的同时,思想道德品质的分化也在同步发展。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广大教师一个永远探索不尽的主题,绝不能等闲视之。

关键词:学困生;农村中学;转化策略

一、农村中学产生学困生的原因

(一)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是指学生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失去兴趣、信心以及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1.社会影响

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现象或多或少地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新闻媒体对演艺界的夸张宣传,使一些学生加入了“追星一族”。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兴趣,听之任之。

2.家庭影响

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有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得不到关心和帮助,因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有些家长本身素质差,在他们眼中钱权至高无上,对学生的学习漠然视之,缺乏正确引导,致使学生对学业成绩毫不在乎。

3.不良师生关系的影响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与耐心,对作业完不成、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责备、训斥,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如此的师生关系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无兴趣。

(二)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是指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缺乏必备的学习素质,妨碍了新知识的继续获取及种种能力的提高。

1.方法不正确,学习最终出现不理想结果

在进入初中学习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发现一部分学生仍旧在运用小学时段的学习方法对新知识进行学习,例如,延用死记硬背的旧方法,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欠缺,最终学习成绩一般甚至于很差。

2.知识的断层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障碍

学生出现知识断层问题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例如,知识结构、内容连接不上,知识积累困难,最终造成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二、初中学困生转化的几点策略

1.克服错误的偏见

要使学困生转化,教师首先要做到观念上的改变。长期以来,由于部分教师先入为主地认为一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学困生的片面模式,错误地认为这部分学生无可救药,这样做对学生的自尊心会造成伤害,更会因为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更加厌烦学习,消极的念头油然而生,如,自卑、自暴、自弃最后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竭尽全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要将学困生心灵的火花点燃,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用一颗炽热的爱心去竭尽全力地去点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既要做充满爱心的慈母,又要做严厉的父亲,将情感作为桥梁,将关爱作为纽带。多微笑尊重表扬,少瞪眼刺激批评。

3.用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感受

由于中学生在这个时候往往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和生理阶段,由于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稳定性差,出现的问题往往也会是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并非是非意识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学困生转化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尝试着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体谅,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沉着冷静地去对待,用博大的胸怀和炽热的爱心感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发展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4.要持之以恒地去坚持

学困生学习成绩差以及品行有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以发展的态度让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习惯中得到提高。

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要视为一种责任,但这种责任同时又是一门学问。教师要对学生充满自信心,要热情积极地对待学困生的学习,不能让一位学生在学习的队伍中掉队。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勤奋努力地教学,使学困生对教师永远充满信心,在一种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努力认真地学习,主动积极地投入,最终用爱心行动回报每一位教师。

总之,我们要拥有一颗绣花般的细心,慈母般的爱心,磐石般的恒心,为祖国的振兴和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浅析农村学困生的转化 篇3

怎样转化学困生当前已成为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热门问题,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就针对上述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谈谈在农村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如何转化学困生的。

一、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自信心

1、用关爱点燃希望

复旦大学杨福家教授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点燃学生,而教师点燃学生的“圣火”是“关爱”。教育是爱的事业,师爱是教育的桥梁,师爱是学困生转化的催化剂,有一个叫张胜林的学生使我永远难忘的,语文成绩极差,父母的文化也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水平,老实巴交,教育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对父母产生了逆反心理,经过我的几次家访,和家长沟通,让他的父母改变了教育方式,这时的他向我投来了感激的目光,我乘机鼓励他端正学习态度,张胜林同学体会到了班集体的温暖。有了目标,有了“爱”的滋润。从此,他象变了一个人似的,短短的一年时间,他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成为了班级的好学生。

2、用成功唤起自信

学困生学习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学习情绪低落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技不如人,低人一等,缺乏自信,我对学困生攻心的第二部曲是用成功唤起自信,我坚持做到“三勤”。一是勤诱导。我仿效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诱导法”我将平时日积月累搜集到的催人奋进的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借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悟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二是勤沟通。沟通是搭起师生情感共鸣的桥梁,只有沟通才能做到以心换心,才能把准学生的脉膊,进入学生内心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找学生座谈,带学生郊游,定期走访等都是与学生沟通的最有效的办法。三是勤鼓励。“良言一句三冬暖”,鼓励作为一种外在的驱动力能催人奋进,我的作法是鼓励学困学生大胆质疑,当学生问得不好时或肤浅时,我从不指责,当他们问到点子上时,我大加赞赏,帮助学困生打开了自信之门,使他们能抬起头来学习。

二、帮助学困生唤起求知欲望,克难奋进

1、超前指导,课堂激趣

学困生相对于优等生对新知识理解和掌握相对要慢些,为此,我采取“笨鸟先飞”的办法,提前对学困生进行课前指导,引导他们理清疑点,明确重点,找准难点,基本把握知识点,在讲授新课时,我特意点他们回答在超前指导时就已弄懂的問题,答对后我大加表扬,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愉悦感,体会到超前预习的甜头。学困生的兴趣上来了,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就有了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

2、考前暗示,考试激趣

学困生最怕考试,越怕考得就越糟,考得越糟,心理负担越重,就越是挫伤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产生厌学心理。针对学困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摸索出“考前暗示,考试激趣”这一考试新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作法是每一章节测验之前,我特意对学困生进行考前复习指导,进一步帮助他们弄清章节的重难点,并将即将要对学生进行测验的题型暗示给他们,对他们提前进行暗测,当发现学生有难度时我立即讲给他们听,直到他们弄懂弄通为止。测验时我有意将题型略加变换,学困生对这些略加变换的题目自然一见如故,及格自然不在和话下,许多学生经过多轮考前指导,最终获得了高分,张胜林同学就是其中一例。通过这一办法,既巩固了学困生所学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是一举多得。

3、开展活动,答辩激趣

活动是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学困生进行育智时应很好地借助“活动”这一载体对他们进行兴趣的激发、智力的培养。我在章节复习时探索出一种“答辩竞赛激趣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作法是:期初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准确的摸底(但不公布成绩)后,将学生科学搭配分成若干小组(4人一组),学初宣布竞赛规则,平时作好记载,期末进行评比,优胜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章节,复习课各组轮流登台,先由组长归纳章节知识体系,并提示其他各组提出问题,点名台上的任一名学生回答,答对得1分,答错应由其他人员立即纠正,更正正确的不得分不扣分,不能更正的可请其他组帮助回答,但在该组总积分中负1分,被请组奖1分,在活动的促进下,各组组长唯恐本组学困生被难住,设法在课前帮助学困生弄懂章节重难点,这样变一人帮困为多人帮困,既腾出教师的精力,又能培养优生的能力,能有效地转化学困生。

三、帮助学困生减轻学业负担,减少压力

1、采取循序渐进、有梯度的教学方法

学少一点,精一点,学一点,会一点,让学困生把精力先集中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上,对难度较大的知识则采取适当降低起点,减小坡度的方法。在讲新课时,在进行教学时,适当降低知识起点,让学困生也能跨进新知识的门槛。把知识的“度”放缓一些,对知识点少发挥、少加深,让学困生理解新课的内容并掌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散难点,想方设法把难的东西变得容易,尽可能使学困生感到易学。在布置作业时,也要分开档次,根据学困生的认识规律,先做例题,再做练习,这样能使学困生稳步前进。也可以将家庭作业设计成“基本题、技能题、能力题”的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步提高。

2、精心设计、分层次布置作业

有效的课后练习,是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保证。为了保证课后练习的有效性,教师对要有选择的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教师应避免大量的练习,因为学困生做作业的速度慢,这样就完不成作业,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成绩无法得到提高。留家庭作业可以针对不同的学困生留不同的家庭作业。

农村英语学困生之浅见 篇4

那么“学困生”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学生自身原因

做什么事都要有目的, 这叫有的放矢。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困生的起源。农村学生绝大多数七年级才开始学英语, 他们还没有良好的学习毅力。很多学生认为, 将来没有什么使用英语的机会, 带着这种情绪, 遇上简单、容易、新鲜的就学, 复杂、困难、枯燥的东西就弃。知识较零碎, 不系统, 这是学困生的起源。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习惯差加速了学困生的进程。刚刚进入七年级的儿童们还处于中学学习的探索阶段。常常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不会做笔记, 课前不预习, 课后也不复习。一旦作业有困难, 要么抄袭, 要么不做。长此以往, 形成恶性循环, 成绩就下降。

二、心理障碍是成为学困生的重要原因

学英语是英语系统同汉语系统相连接, 形成新的联系系统的心理过程。农村学生接触英语这门新语言, 倍受母 (汉) 语的影响, 自然会顺应母语表达的习惯;当英语的表达与母语迥然不同, 语言的各要素有了差异, 在接受目的语教育时, 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些障碍。其中最突出的是汉语中介的心理障碍。英语事物 (单词或者词汇) 的关系与汉语现象相一致时, 学生学起来困难小, 易学会。比如词汇“一把尺子”汉译英“a ruler”。当英语词汇与汉语现象不一致时, 如“一盒牛奶”常常出现“a box milk”这样的错误。“一个英国女孩”不会用“an”, 六个英国女孩的“girl”后不习惯加复数s的比比皆是。在句子中, 这种心理障碍表现更明显, 如“那是一把尺子”多表现为“That is ruler”而“尺子在书包里”弄成“Ruler in schoolbag”, 冠词和Be动词就没有使用了。汉语成为孩子们学习英语的极大心理障碍。还有一些障碍如字形体的差异、语音的差异等。初学者未掌握英语这些特点, 一部分学生常常是用学习汉语的规律来指导自己学习英语, 因而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所以, 初学者学习外语的过程, 就是他们不断克服这种旧的认知习惯, 建立新的认知习惯, 克服母语的干扰, 不断扫除心理障碍的过程。这个过程过渡得越快, 外语学习效果就越好;克服不了, 就是学困生。

农村教师缺乏对学习心理障碍的研究, 指导不力。广大教师身处农村, 信息不畅, 外出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机会不多, 教研教改缺乏力度, 对学生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谈不上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广泛认识。教师不掌握学生心理障碍, 仅从知识和技能上去指导, 不对症下药, 导致部分学生人为沦为学困生。学困生的增多渐渐形成一种“气候”, 觉得这么多人都不学英语, 我又何必, 甚至打出“英语不及格, 表示我爱国”的旗帜。这种潮流一旦蔓延开来, 则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学困生, 伤不起

俗话说, 家鸡打得团团转, 野鸡打得满山飞, 细想一下, 在我们教学中何况不是如此。为什么家鸡打了不跑还围着转, 那是因为你总喜欢给它们食物, 它们得到了食物, 并且还想继续得到。野鸡, 一旦恐吓, 就会跑得远远的, 它知道根本不会得到食物, 只会被打。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就容易把部分学生变成野鸡。一旦这些学生学习下降了, 就对他们渐渐冷落了, 他们哪里还会再激起学习兴趣呢?尤其在农村中学, 这种鸡飞蛋打的事实触目皆是。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积极情感如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在教学中, 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 乐于与他人合作, 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情感, 体现了“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促使学生德、能、情、趣全面发展。其实学生起步都是差不多的, 都怀着很大的好奇心来学习一门新语言, 老师一定要多给他们关爱, 他们才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他们会爱你而爱学英语, 当他们遇到困难和经受挫折时, 就会期待和老师一起解决, 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发展中肯定会不一致, 受了挫折的学生, 心灵上产生了创伤, 他们急切需要关心和爱护, 愈合那些伤疤。如果冷落、斥责了他们, 他们的伤害就会更深, 也就是前面说的他们会变成野鸡——飞得远远的。教师充分利用情感的特点, 用自己的爱心去时刻感化那些掉队或濒临掉队的学困生,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抓住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帮助的特点, 多表扬, 少斥责, 捕捉其闪光点, 发掘潜力, 使学困生从新找到自我, 建立自信, 不断感受成功。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 就会围着你团团转了。

关于如何转化农村学困生的初探 篇5

题目:单位:株洲县平山乡华石中学

姓名:周鑫

关于如何转化农村学困生的初探

关于如何转化农村“学困生”的初探

摘要:“学困生”是校园内最娇嫩的花朵,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而农村的“学困生”问题尤为突出,那么农村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怎样才能做好农村“学困生”的转化呢?如何开发学困生的潜力呢?本文将重点从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转化学困生。关键词:农村学困生 转化 措施

一、引言

在办公室经常听到老师们谈论学生,尤其是班上的“学困生”。通过两年的教学,我所了解的我校农村“学困生”的情况,大部分与传统意义上的“学困生”有很多的不同。我校的“学困生”们虽然普遍成绩差,在家不服管教,在校期间会经常犯错,老师教育后他们总是会在一段时间后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他们却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主要表现在“班班唱”、体操比赛等课外活动中。他们大都乐于助人,对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热情、坦诚。他们也都十分爱劳动,老师找他们帮忙也都乐意。他们比一般的好学生还有礼貌,他们的心胸比较宽广,从不记老师和同学的“仇”。

二、农村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其一是自身的因素,如智商低,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学习习惯不良等等原因造成的。其二是客观因素,如教育者的失误,家庭、社会等不良环境影响,逐步丧失学习信心而成为学困生。再者是由于评价标准的绝对统一造成的。每个人的智力发展不平衡,认识也就千差万别;每个人兴趣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当然会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别。可是,教育体系却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

(一)、社会和家庭方面因素。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较落后,文化教育欠发达,家庭经济也较困难,因而,有的家长只重视脱贫致富,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家长所受教育程度不高,深受贫困之苦,往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无法科学地进行教育指导,学生心理负担沉重。同时,随着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的进一步深入,大量青壮年农民工涌入城市,由此而滋生了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另外,受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中的一些不良观念及现象不断侵袭着校园、影响着学生,再加上中小学生年龄小、辨别能力差等,于是部分抵抗能力差的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落伍成为学困生。

(二)、学校和教师方面因素。

很多农村中小学学校财力、设施落后,很难留下优秀的教师,教育资源更新优化欠佳,无法学习、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在农村学校中衡量一位教师优秀与否,长期以来仍是以学生成绩为标准,教师们们时刻笼罩在“分”的阴影中,根本无法冲出量化考核等条条框框的重重约束和限制。再则,农村教师本来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更有个别素质相对较差的教师“恨铁不成钢”,情急之下体罚或讽刺挖苦学生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进取心和学习兴趣。

(三)、学困生自身因素。

农村学生大都缺乏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学生性格内向,有强烈的自卑或害羞心理,课堂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学习易受不稳定情绪的影响,学习主动性不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意志力不够坚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苦差事,甚至是一种负担。

三、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一)、要重视家访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求得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与家长经常联系家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同家长共同商议教育方法,及时了解学困生学习情况,以便与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通过与其父母及其家庭成员的交往,往往能找到问题的结症,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比如我班一个学生,父母闹离婚,她被判给了母亲,现寄住爷爷奶奶家,年迈的爷爷奶奶认为孙女靠不住,对她冷眼相向。使得她在学习上松散,生活上敏感多疑。通过家访,我和她爷爷奶奶沟通,让他们摒弃老封建思想观念,多关心孙女的成长。在学校也经常找她谈心,并委任她当课代表,和她一起制定学习

计划,让她感觉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关心她。慢慢地她愿意融入班集体,性格变得开朗了,成绩也明显地提高了。

(二)、用爱心温暖学困生

爱,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爱的效应”在学困生身上尤为明显。经常与差生谈心,用爱心温暖差生,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的污染,使他们感到老师时时刻刻关心着他,从而使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勇于与困难挑战,对学习充满着热情。大多数“学困生”,常常是被歧视的对象,在社会上被左邻右舍鄙称作“无能”,在家庭中常常被训斥,在学校中也常常被某些老师或同学所嫌弃。他们自尊却得不到尊重,好胜却无取胜之机,上进却困难重重。要想转化他们,犹如开垦贫瘠的土地,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从实际看来,不同年级的学生发展都各不相同,从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和个性差异来讲,有的学生智力开发早,而有的较晚,有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有的却善于抽象思维,有的学生好动,而有的好静。这些都是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从生活、思想、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帮助他们。在师生间架设一座友谊桥梁,以自己真挚的爱去感化他们。例如,我班有这样一个学生,成绩一直很差,每次考试后,家长总是棍棒教育,他自己也“破罐子破摔”。我了解这一情况后,进行正面引导,课堂上对他进行三“优先”,即让他优先发言,优先答疑,优先辅导,结果该生在学期结束时竟然考了全班前十名。以上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用一颗滚热的爱心,就一定能够融化“学困生”心头上的“冰霜”。

(三)、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树立“学困生”自立自强的信心

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学困生”之所以没有信心,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症结。我们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首先就要把他们心中的结打开。那么应怎样打开呢?首先应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选准教育时机,一个人只有有了自信心,才能发挥内在潜力,才能获得学习、事业、生活上的成功。一旦发现了他们的“闪光点”,就要及时肯定,一旦有了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一定要及时鼓励。当然,表扬学生时要注意语言艺术,要少夸聪明,多夸勤奋;少夸优秀,多夸进步。我班有个学生,学习成绩差,作业经常迟交,上课还经常走神。我找他聊天发现其实他还是愿意好好学习,但是他很自卑,小学时候成绩就不好,经常被同学嘲笑,上课想跟着老师参加活动又怕出错让同学笑话。找到他的症结之后,我首先在班上对同学进行思想教育,整顿不谦逊的学习风气,然后私底下和他约定好如果他能够完成的活动或练习就举手。每次他上台展示之后,同学都给他热烈的掌声,渐渐地他树立了信心,成绩也在逐步提高。

(四)、给“学困生”以宽容,尊重“学困生”的人格 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时采取师生平等相处形式,尊重他们的人格。在平时的语言和行动中让他们感到平等,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走进学困生,做学困生的大朋友。学困生经常受到挫折和失败,所以他们的心里很孤独,特别需要温暖和关爱,走进学困生,多了解使他们的学习困难的原因。“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更差,家长的责怪,同学的歧视,使其自信心受到严重伤害,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在他们身上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在:一是要求自尊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二是争强好胜与屡争屡败的矛盾;三是火热的上进心与软弱的毅志力的矛盾。而“学困生”的缺点又往往掩盖了他们的优点,自卑感掩盖了上进心。因此,对于“学困生”,教师应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指责。对他们所犯的错误应给予宽容,因为他们还是个孩子,考虑问题还欠缺,心理也还不成熟,判断能力还不强。所以我们对学困生犯错误时的批评不要太过激,要宽容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如果是一味的训斥,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五)、多关心留守儿童

农村学困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很大差异。留守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

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期,如果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我就经常和学生交流和家长沟通,多做家访,让学生体会老师的真心付出。教育者对学生的厚爱一定会使他们实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转变。

四、结语

学困生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关注,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整体国民的素质,每位教师对学困生都不要轻易放弃,现代化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对学困生的关注就是对社会未来现代化建设的关注,希望不仅仅是只有教师和家长对学困生的关注,更应引起每个公民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学困生心理障碍类型与对策研究——对一所农村初中的个案分析》.马跃军.《现代中小学教育》[J]2003年第02期

农村初中物理学困生如何转化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乡镇初中,学生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村农民家庭。而且很多都是留守学生,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较差,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按照免试入学和对口直升方案,所有片内的小学生都将直接进入初中就读。这些进入初中学习的困难生,不仅带着他们在小学遗留下来的学习问题,而且自身对学习的要求处于一种极低的水平,由于缺乏个人的上进动力和遗留下来的困难,以及进入初中学习后迅速增加的知识广度,更为他们克服学习困难设置了重重障碍。尤其在当前学校反思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健康成长,不让一个掉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困生的转化是物理老师面对的头等大事,那么,如何有效地转化学困生呢?

一、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

1.智力型学困生

在听课的过程中,思想不集中,看似在听讲,其实对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分析充耳不闻;当他们的思维在活动时,又是小动作不断甚至干扰别的学生;课间与同学打闹争吵;家庭作业也有时不完成,或是脏乱,跟不上进度。

2.意志品质薄弱型学困生

他们智力正常但学习的自觉性、自制力差。课堂上他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连起码的听课姿势都不能保持,完成作业时前半部分还比较认真仔细,正确率也较高。然而这种情况不能持续保持,作业的后半部分字迹上不工整、错误率也开始上升。他们不善于仔细全面考虑问题,回答问题时往往凭借一时之气,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完成一项任务。当遇到难题时,冲动中解答后再也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和思考。

二、造成学困生的原因

农村中学物理学困生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老师的因素。为追求教学质量,课堂上教师忽视了数学学困生的存在。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急于求成,对学困生的要求超过了他们的适应能力,讲课的内容和速度让学困生适应不了。任课教师对学困生底数不清,缺乏情感交流,有时忽视了学困生的感受和尊严,甚至于冷落学困生。教师评价学生课堂所回答的问题和所完成的练习,是教学过程的又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实现“和谐快乐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教师评价时不重视非智力因素,不饱含感情,缺少用肯定、鼓励、希望的语言,表扬赞美的少,没有营造出一个和谐、欢快的教学情感氛围。对于学生来讲,有些是家庭教育跟不上,缺乏良好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态度不端正。造成学习越来越困难,破罐子破摔,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方式

1.及时和家长沟通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所以,要想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想法,必须先和家长沟通。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家长就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进行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另一面,使家长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对孩子有信心,对学困生的转化作用巨大。

2.一帮一,结对子

让每位学困生找一位小老师主要负责督促落实成效。给其明确学习目标。作业分层、面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加强巩固。座位上优先照顾。小组内采用比、学、赶、帮、超活动,定期评比。

3.教学环节中优先考虑和关注学困生

(1)教师备课要想到学困生,要备学困生的转化情况,要明确学困生理解教材的难点是什么,学困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什么?教师备课保证教学质量和转化学困生同时并进。

(2)教师上课要想到学困生,一是课堂提问教师要把难度较大、较深的问题分解成较小、较浅的问题,让学困生也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角落里无人问津。二是操作时要想到学困生,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贵在参与,不准再将他们搁置起来,置之不理。

总之,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分析“学困生”的个别特征,从学生、教师、家庭教育中多分析,寻找出适合于该“学困生”的转化方法,这样才能对症下药。需要我们教师矢志不渝、充满爱心、坚持不懈地为学困生创造表现的空间和时间,与他们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沟通,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饱尝学习成功的乐趣,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坚定信心、磨炼意志、发展能力,坚实地迈向成功。

参考文献:

沈明全.初中物理起始阶段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08(20).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的探索 篇7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学生, 所学知识多来源于书本知识,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几乎一无所知, 因此, 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 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高, 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 也不懂怎样教育子女, 甚至个别家长教给子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 会写字就行了”, 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 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 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与生活相关的应用问题, 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 存在于生活, 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 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注重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困生往往自卑、胆小, 不敢说出自己的看法, 他们往往遭到冷落, 这就造成学困生的心理隔阂, 对学习也失去兴趣。所以, 在教学中, 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学困生。优生也有缺点, 学困生也有优点。课堂上既要表扬学习进步的学生, 更要鼓励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困生。除了给优生表现的机会外, 我们也应给学困生开辟用“武”之地, 尽可能多给学困生“抛头露面”的机会, 使其练有所获, 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学困生由于学习差, 往往会失去自信, 对自己失望, 有可能会由学困变成厌学, 最终弃学。教师要培养学困生的自信, 让他们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在成功中培养自信, 自信心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要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营造生动有趣,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单调的学习内容, 枯燥乏味的一灌到底, 往往让学困生苦不堪言。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根据学困生的年龄特点、性别、个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 将趣味性与幽默感寓于教学中, 激发学困生的兴趣。

三、注重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化学困生,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节省学习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自主性。

1. 养成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无论对学习哪门学科都是很重要的, 而学困生大多是不会预习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 预习对他们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所以, 我们要更多地把预习工作放到课堂教学中。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预习环节, 并在教学中不断训练预习的方法, 逐步使学困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2. 养成主动参与课堂的习惯。

学困生在课堂上更多时候是听众, 而不是参与者。课堂更多时候被优生占据。要让学困生融入学生群体, 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困生勇于展示的习惯。教师要有意识地保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他们进行个性展示。

3. 养成经常复习的习惯。

教师平时的复习内容, 往往是按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安排的。这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困生是不利的, 让学困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则有利于学困生对教学内容的巩固。教师要根据不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 加大复习的强度, 经常性地督促检查, 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经常复习的习惯, 养成按时按质地完成作业的习惯, 是学困生需要的学习能力之一。

四、注重课堂教学中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首先, 要重视新课前“复习”教学, 减少学困生对知识的遗忘。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 学困生最突出的表现是对知识的遗忘较快。今天学的知识, 有可能明天就忘掉了, 因此, 新课前的复习必不可少。要针对教材及学困生的特点设计一定量的复习题。这样, 一方面实现知识在大脑中的二次巩固, 缩小与优生之间遗忘差距;另一方面让这部分学生感觉到自己以前解决不了的题现在也会做了, 有一种成就感, 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让好学生“温故而知新”。

谈农村学校学困生的转化 篇8

一、学困生成因分析

1.学校教育不足的原因。学困生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班级管理工作不当都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从学生被贴上学困生标签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常常伴随着冷落、嘲笑、呵斥甚至体罚。这种现象不一定是老师的自觉行动,但这种歧视却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学困生也不例外,但部分老师因为他们学习上有困难,便对他们产生偏见,不让他们参加一些活动,不让他们的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他们的一些合理的要求也给予扼杀。甚至有时候他们想为班级做些事,都没有机会,或者他们有时也为班级做了一些好事,但老师看见了也没有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久而久之,他们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从而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致逐渐对老师失去了信任,对个人、对集体失去了信心。

2.家庭教育不良的原因。缺乏沟通、管理不到位。目前农村大多数学生父母都去打工,将孩子留守在家中由爷爷奶奶照管,爷爷奶奶对孩子宠爱有加,更多只是管孩子的衣食住行,而忽略了对孩子学习方面的管理;另一情况是,有的学生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少,而学生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这些都造成了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其实学困生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沟通、行为上的管束和学习方面的督促。

3.自身学习方法的原因。学困生经常是老师指哪学哪,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许多同学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难度增大,内容增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主要表现为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上课忙于记笔记,甚至回避。课后自学不得法。老师上课讲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了概念的内涵,分析了重点难点。而这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二、学困生转化的实践尝试

1.养成良好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鼓励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对学困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学困生之所以难以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散,经常迟到或逃学,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甚至抄袭,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因此教师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2.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平时对学困生要多表扬、多鼓励、排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同时要想方设法寻找到“学困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才华”,遇到较简单的问题,就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中变得自信,在他人的肯定中逐渐肯定自我。

3.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后进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说到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学生在他的心灵里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能转化为信念。”教师要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用自己坚定的信仰和高雅的气质去感染学生,让学生领略学习之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做到该表扬时不吝啬,同时要注意该低调时不高歌,该委婉时不过露,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赏的目光都是崇高的精神奖赏,真正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效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动学生。

农村学困生 篇9

“学困生”极度厌学, 具体表现在:对学习毫无兴趣, 上课精神不集中, 思想开小差, 学习漫无目的。随着“学困生”的增加, 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倍感棘手, 因此“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问题成了当前教育的当务之急。

1农村初中学困生成因

学困生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 大致说来, 有以下几方面。

1) 家庭教育缺失是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当前许多农村初中生, 由于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 他们成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文盲老人。一些老人由于不善于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孩子心里逆反, 不服从管教。爷爷、奶奶们因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 他们觉得更应该把孩子照顾好, 对孩子极度溺爱, 百依百顺。

隔代教育造成孩子的人格与心理不健全, 孩子自以为是、我行我素, 缺乏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家庭教育缺失, 导致孩子们在性格方面存在诸多缺陷, 如自卑、冷漠、孤僻、自私、任性, 这是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

2) 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初中生步入青春期, 面对身心的变化, 学生心理上不太适应, 思想变得复杂起来, 尤其对男女关系和男女情感问题十分敏锐。不少学生性格轻浮, 思想认识偏激, 虚荣心极强, 盲目崇拜所谓的歌星、影星等, 精力自然没用在学习上, 对学习好坏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初中学习由于课程增多, 学习压力增大, 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 尤其是学困生, 学习信心严重不足。

学困生既缺乏学习兴趣, 又存在学习心理障碍, 一些孩子得过且过, 破罐破摔。

初中学习充满挑战性, 学习方式的变化让许多孩子无所适从。不少学生学习基础差, 他们在学习上面临种种困难, 加上意志薄弱, 自控能力很差, 上课常常东张西望, 搞小动作, 作业粗心大意、字迹潦草, 学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

还有少数学生对学习极度厌烦, 于是蹉跎时光, 玩手机, 打游戏, 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3) 社会环境侵蚀孩子的心灵。

孩子的成长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 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对学生“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地毒害着少年儿童的心灵。

初中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当他们面对诸如QQ聊天、网络游戏等诸多诱惑时, 心里难以拒绝, 也难以明辨是非。享乐思想不时浸染着他们的心灵。

2转化“学困生”策略

1)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因势利导。

转化学困生首先需要老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相信学生都能成才, 不要戴“有色镜”去看待“学困生”。时时关注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 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耐心地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 从而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对于“学困生”的教育, 我们应当摒弃那种教育功利化思想, 树立“人人成才、个个成功”的育人观, 正面引导学生发奋学习, 刻苦磨练, 增长才干, 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

2) 挖掘闪光点, 培养上进心、自信心。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学困生也一样, 既有优点, 也有缺点。学困生一般喜欢文娱体育活动, 他们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的心胸坦荡, 为人直率, 有的好交友, 讲义气, 乐于助人。教育家马卡连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 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和信任学生, 给他们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 让他们扬长避短。

当我们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后, 老师就要适时地给他们创造条件, 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使他们的长处不断地发扬光大, 培养他们的自信和上进心, 让他们体会到自己人生的价值。

3) 以理服人, 切忌体罚。

学困生们不容易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他们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所以他们的内心倍感压抑, 于是不时在课堂上出出风头, 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注意, 因为他们不愿意自己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对待那些明知故犯、屡教不改, 甚至当众顶撞老师的学生, 老师要冷处理, 而不能动辄训斥或体罚学生。这些粗暴的做法不但不能使他们口服心服, 有时反而会激化矛盾, 使老师下不了台。

对问题学生老师应当包容, 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以诚相待, 不躁不愠, 耐心说理, 心平气和地指出他的问题所在, 用情感去唤醒他们。

4) 家庭、学校教育双管齐下、相得益彰。

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学校要时时与家长联系, 避免家长对孩子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如打骂孩子等, 给孩子心理带来阴影,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教育孩子讲艺术, 要有耐心。教师和家长应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理性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 寻求良好的教育方法, 帮助孩子克服缺点, 扬长避短, 不断进步。

转化“学困生”, 教师责无旁贷。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不唯分数论, 全面评价学生, 并不断地给予学生以鼓励和期望。

农村学困生 篇10

一、课前预习点拨, 树立学习自信心

对数学“学困生”来说, 经常被教师批评, 久而久之, 学困生往往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如果能在课前对他们进行适当点拨, 如告诉他们预习的方法, 与哪些已学内容有关联, 不懂的地方做好符号, 等等, 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能跟上老师讲解的节奏, 重点听自己没理解的地方, 就能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 从而树立自信心。在此基础上, 再给予适当鼓励, 相信他们一定会加入主动学习的行列。如我班有位“学困生”, 上课经常发呆、开小差, 课后才知道, 原来是因为老师讲的课他听不懂。我想与其多批评和在课后花大量时间进行补差, 不如课前先教会他预习, 即读题, 初步弄清题目意思, 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在教学下一节内容时, 让他自己先预习, 找出不理解的内容。上课时, 他异常兴奋, 听得专心, 并积极举手发言。我风趣地对他说:“你今天举手的次数, 比以往加起来还多, 说明你能行, 要坚持每天都这样。”他用力地点点头。从此以后, 他在课堂上能积极开动脑筋, 很少看见他发呆。

二、课堂提问“偏爱”学困生, 增强自信心。

在课堂上, 我“偏爱”数学“学困生”, 合理安排时间, 让他们有思考的余地。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 让学生说出:“什么叫长方形? 它有哪些边? ”等。我看见“学困生”举起了小手, 就请他站起说, 可是他吞吞吐吐地说:“我忘记了。”遇到这种情况, 我并没有对他批评、斥责。而是先请他坐下, 说:“老师相信你会, 你先坐下, 再想一会儿, 想到了再举手告诉老师。”在接下来的几个同学回答后, 他又举起了手, 我再一次请他回答, 果然不负所望。我及时表扬他有勇气发言, 鼓励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这样充分调动学生, 特别是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不会因为怕自己答错了或答不出受到老师的批评, 而不敢举手发言。

三、课后及时补缺, 保持学习动力

有些数学学困生, 课堂上实在无法消化老师所教授的知识, 课堂上老师又不能过多顾及他一人。这时, 教师可采用课后补差的方法加强个别辅导。这里, 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态度, 不能因为他们接受能力较差, 而侮骂、指责他们, 那样会使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我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时, 有少数学生因为基础差、动作慢, 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下课后, 我特意请他们到自己身边手把手地教学, 还鼓励他们开展圆柱体的表面积制作比赛。看着他们专注的样子, 我很欣慰。

四、以培养良好的习惯为切入点, 师生达成协议, 配合默契

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影响人的一生。所以, 对数学学困生的辅导要从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入手。许多学生沦为学困生不是因为智商不高, 而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学习也一样。大多数优等生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 总喜欢做小动作。我悄悄跟他达成协议, 如果表现好我就会很开心地笑表示对他的赞赏, 如果表现不好我就会看看他然后很大声地讲课以示提醒。协议达成后, 在上课时我经常跟他进行眼神交流, 声音忽高忽低, 他们因为受到关注, 总是全神贯注地听讲。

五、挖掘闪光点, 给予自信心

数学学困生由于缺点多, 遭到的批评多, 他们在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他人尊重, 更渴望老师的表扬, 这就是他们的“闪光点”。学困生的“光”容易被他人忽略, 老师要捕捉时机, 及时发现他们的“光”和“热”, 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我班有一个从外省转学来的学生, 他个子高大, 力气也大。由于刚到异乡, 无法与同学用方言交流, 班里一些调皮捣蛋的同学经常欺负他。他不甘受欺负, 时常以武力报复。在一次打架中, 他把一个同学打伤了, 在办公室受到老师的批评时, 他仍愤愤不平, 坚持自己有理。我发现他普通话很好, 表达能力强, 就想着找个办法引导他。为了让同学们看到他的闪光点, 我在班里举行乘法口诀火车式的背诵比赛, 特意让同学们选他代表小组参加。在比赛过程中, 同学们都为他标准的普通话和姿势所吸引, 纷纷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 爆发出阵阵掌声。此后我启发他:“你有这样的特长, 同学们都很羡慕你, 你也应该纠正动不动就打人的缺点。”由于我的巧妙安排和引导, 他和同学们消除了对立情绪。

人总是希望能得到肯定、鼓励、赞许。让我们走近孩子的心灵, 多给孩子一份呵护, 一份激励。即使是极微关怀, 他们也会为此而兴奋不已, 增强自信心。每个孩子都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一句激励的话, 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 一个有意安排的机会, 等等, 就会使火把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徐勇等.新课程的评价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 篇11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学校、社会、家庭都有关系。不同的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也不同。作为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准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把对学困生转化工作落到实处。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转化农村小学学困生的一些措施。

一、教师做好摸底工作

每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潜力。教师要做好摸底工作,了解学生,找到可能发展成为学困生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各科成绩,问卷调查,进行家访,与学生谈心等发现导致学生学习差的原因。然后对这些学生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智力欠缺型学困生、性格问题型学困生、无良好习惯型学困生、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学困生、缺乏动力型学困生等。教师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给予指导,做到因材施教。具体做法:1.对于智力欠缺型学困生,教师要多给予关怀,鼓励,在学习上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体会学习的快乐。2.对于性格问题型学困生,教师要多找他 们谈心,让他们心理上与老师亲近,不予老师产生敌对情绪,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3.对于无良好习惯型学困生,教师要多和家长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4.对于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学困生,教师要和家长联系共同查找影响学生学习的外界因素,多加情感教育,使学生以学业为重。5.对于缺乏动力型学困生,教师要多找他们谈心,教育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的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要减少学困生的数量,教师在开学之初就必须多做功课将可能变为学困生的学生分类,在以后教学中因材施教。

二、多和家长沟通,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农村有诸多原因,使家庭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学困生中,家长在外工作的多,离异的多,做小生意的多,文化程度低的多,他们由于各种原因对孩子缺乏教育,没有良好的教育方式。学生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逐步沦为学困生。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对家长进行方法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防止学困生的产生和转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课堂教学关注学困生

教师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更加轻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对于学困生,适宜的教学方法显的更加重要。教师要从学科特点出发,本着“浅、慢、精”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困生,向他们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和记忆的方法,多引导学生讨论和练习,帮助学生形成网络型知识结构。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要给学生反复点拨、启发和疏通。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师要加强实验教学。学生对实验充满着好奇,都想动手做做,学困生尤其如此。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让学困生参与到实验中来,通过他们做实验,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加强对学困生提问,提高他们学习的注意力。课堂上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学困生,教师应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评价,使评价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优点。

四、给与学困生学法指导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也有积极性,发了许多时间在上,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不太理想。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学困生缺乏学科学习策略,不会调控自己的学科认知过程与方法。根据学科特点,教师加强对学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近可能让学生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学生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五、与学困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学困生从内心来说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理解。然而由于学困生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在课堂纪律等方面老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老师不太喜欢这样学生。学困生长期得不到老师关心,成绩不太理想,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教师要转困生就要与学困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心。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心呢?教师要从心理上走进学生,理解学生。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他们也苦恼,也希望发挥自己的聪明与才能。教師要多和学困生交流,帮助学生分析导致成绩不太理想的原因。由于多数学困生各门成绩都不太理想,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因此教师不能指望一两次的交流就改变学困生,要不厌其烦的找学困生交流,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老师的教诲,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基础,让学困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真诚的爱,学困生才会在心理上同教师有亲近感、信任感。例如:有的教师说:“学生上课不听讲,老师罚他站,还是为他好,让他多学一点知识,多考几分”。但是有的学生私下说:“这哪是为我们好,老师是怕我们考差了,影响老师的平均分而少得奖金”。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心多么重要,教师只有多角度观察、分析学生,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培养,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关心与爱,这样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好。

六、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困生普遍对学习不感兴趣。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它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每当有实验课的时候,学生特别得感兴趣,跃跃欲试。学困生这个时候也听得特别认真。所以,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上好实验课。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困生多做一些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等,激发学习的兴趣。此外,为了长期培养学困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参加兴趣小组,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农村初中转化学困生的一些做法 篇12

一、用心关注学生心理

如果教师在“情”上关注学生, 亲近学生, 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育人的工作其实是引导学生情感世界的工作, 如果我们注意在“情”这个细节中下“心”思, 也许就找到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育的切入口。

现在的青少年是特殊环境下长大的一代, 他们生活在祖辈和父辈的呵护和关爱中, 他们娇生惯养, 害怕面对当前激烈的挑战和强烈的竞争, 所以教师要在情感上关爱他们, 在方法上引导他们, 从着眼未来的角度引导他们。我们常常追求让学生乐学、愿学、会学, 同时也常常困惑于此。其实教师只要在他们的心理上找到原因就会发现, 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都会有各自的原因, 如果我们多双观察的眼睛, 帮助他们发现问题, 自然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的情感是非常微妙的, 常常说, 亲其师信其道, 只要我们能够在情感世界中和他们走在一起, 那么就可以形成不可以战胜的力量, 所以教师要对教育工作多付出热情。

1. 讲讲数学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喜欢听故事, 是每名学生的天性。笔者就利用这一点, 结合教材适时讲数学史中一些小故事, 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 如阅读教材中“神奇的π”“费马和他的猜想”“笛卡儿坐标系”等, 还介绍我国中学生在国内国际数学竞赛中的战绩, 激起学生羡慕和仿效, 激发学习情趣。

2. 做做数学游戏, 激发学生动脑实践的能力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习惯还未真正形成, 还较喜欢形象思维, 因此实物、模型等教具在数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猜想、归纳, 以至创新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笔者在讲授“三视图”一节时, 有学生问:“为什么不用二视图、四视图来作为图纸呢?”要解释这个问题的确有点难, 怎么办?经过考虑,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方案, 用几个立方体堆积几个不同的模型, 让学生观察, 然后勾画出不同模型的图纸,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需要几视图才能确定模型的形状, 最终探索出问题的答案。

再如, 上“概率统计”一节时, 笔者让每名学生都准备一副扑克牌和几枚硬币, 让学生通过重复抛硬币的实验, 来探索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然后同时抛两枚硬币一次, 这样两枚硬币都正面朝上的概率又是多少。接着整副牌里面随机抽取一张就是“王”的概率有多大, 或者在一色牌中抽到“K”的概率又是多少。在一次次游戏过程中, 能够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那些学困生也不例外。

二、用心赏识学生, 在“渔”的乐趣中获取“鱼”

在赏识中不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自主研究, 在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思考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1. 品尝成功, 快乐学习

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意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思考, 体会成功, 觉得是自己学会的, 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自己掌握了一个个的知识点, 一步一步地登上数学高峰, 从而有成功感。在探索“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 长和宽的长度越接近, 面积越大”这个问题时, 难度较大, 笔者并不要求每一名学生去做, 而是尝试让学生自己去证明, 结果学生用很多方法进行了验证, 超出了笔者的想象, 有的用计算的方法进行不完全归纳, 有的用列代数式证明的方法, 有的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等。教师要把他们的方法及时进行点评, 并表扬他们, 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

2. 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学习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角对等边) 时, 笔者让学生走到操场, 把跑道视作一条河流来测量跑道的宽度, 分小组实地测量看哪一组想出的方法好、方法多, 结果得到方案有好几种, 虽然有些方案有缺陷, 但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同时产生了激励机制。

3.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要关心每一名学生, 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不论外来还是本地, 特别是学困生。偏爱个别少数学生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 不利于教学。学困生智商都不低, 精力充沛, 接受能力强, 只不过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太苦闷或者无所谓, 渐渐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慢慢形成了知识上的断层, 最后才沦为学困生。实践证明, 他们一旦被激发, 经过特殊的“照顾”和训练, 学习上就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所以, 教师要尽量看到他们的优点, 发现其闪光点。

农村来的学生其实很单纯, 他们也能理解教师的爱心与期望, 教师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造成很深远的影响, 因此通过教师的热情、耐心、赏识和激励, 一定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体验到了被赏识的愉悦, 也学会了如何去赏识他人。让他们真正走进数学世界, 学到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 从而达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断管理下一篇:风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