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困生

2024-10-10

政治学困生(共10篇)

政治学困生 篇1

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 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 不能完成预期目标的学生。学困生智力发展水平正常, 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 致使他们出现知识断层, 在正常教育环境中学习效果差, 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地对待学困生, 在他们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要给予更多的关爱, 感化他们, 让他们有信心去学习。

目前学困生的群体正在不断扩大, 它直接影响政治课课堂教学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 本人对此进行了尝试, 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抓好高中学困生的课堂教学问题。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 认真备课

备课, 既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又是教师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 同时也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那么, 教师如何针对政治学困生来备课呢? (1) 分散难点, 讲清重点。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 吃透新课标的要求, 搞清教学目的, 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特别是要根据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的要求, 做到因人施教, 备课时就要结合学困生的实际重新组合课本知识, 分散难点, 讲清重点。 (2) 每次教学解决一两个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即备课要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水平, 根据学困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思维特点, 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 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 备课时考虑设计一些适当的简单的问题来提问学困生, 使每个学困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除此之外, 备课时还要考虑如何有意识地结合每次教学, 解决一两个学困生存在的问题, 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一次解决一两个问题, 一个学期下来也就能解决不少问题。采取这种方法, 能使学困生的学习化难为易,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密切师生关系。

二、想方设法, 搞好课堂教学

1. 全面指导学困生阅读教材, 培养他们获取和解读知识的能力。

现在的新教材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每上一节新课, 利用6分钟时间, 给学生看一看课文内容。阅读每框时, 粗读与精读要结合起来, 第一遍要粗读, 了解每框的大体内容, 第二遍是精读核心段落, 重要结论、关键句子和词语要反复琢磨, 用红色笔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部分。教师可以巡视课堂, 特别要注意学困生的课堂阅读情况, 给予适当指点, 然后提问学生:对课文有哪些知识不理解?可以提问成绩好的同学, 同时兼顾学困生, 对学困生的回答要给予大力的表扬, 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另外, 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讲解。例如《经济生活》第二课:多变的价格。通过粗读和精读, 学生了解到该课文的结构, 重点知识是供求影响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变动的影响。我讲授该框题内容时, 还配合练习中有关2007年石油涨价的问题, 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其原因, 并要求学困生在进行思考时, 务必抓住价格这个关键词, 结合课文知识点做出回答, 就可以达到解读知识的能力要求。

2. 运用案例和漫画讲授政治知识, 使学困生理解抽象的道理。

案例教学的好处是能用生动、形象的案例来揭示知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选用的案例必须典型, 为学困生所熟悉, 富有时代感, 同时可以适当赋予课本知识一定的娱乐性, 这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案例的展现需要教师声情并茂地加以描绘, 刺激学困生, 使其在大脑中呈现关键片段。但是, 案例必须精而准, 如果选择不当, 效果会适得其反。介绍完片段之后, 教师要趁热打铁, 用一到两道问答题引发学困生的思考。学困生一旦被生活故事的情节吸引, 就会产生按捺不住的求知欲, 想揭开谜底蕴涵的道理, 紧接着, 就会积极参与, 畅所欲言。

3. 认真整合教材内容, 形成网络结构, 便于学困生记忆知识。

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困生的实际, 教师要先将教材重新整合, 待上新课时,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我来写教材, 我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如何排序?并勾勒出该课的结构图。老师对学困生的合理想象要及时给予鼓励, 让他们知道自己对这个问题并非一无所知, 而是先知先觉的, 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信心,

4. 注重堂评堂练, 展现思维过程, 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练习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它能加快学生对知识进行反馈的过程, 教师一定要重现这一环节, 对学困生来说, 尤其重要。因为他们自觉性差, 课后通常是不看书, 不复习的。因此, 要通过课堂上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加深学困生对知识的理解。如讲授《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时, 在讲解完货币的本质和货币的基本职能后, 我出示练习并马上进行堂评。练习如下:商店里的货品有标价, 一支钢笔标价为6元, 在这里, 货币执行的是哪一个职能?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给学生作堂上分析时要指出:必须审清题目的关键词, “标价”、“货币”、“职能”, 从这些词中可以得知, 本题是在考察货币的职能, 题枝必然与此有关, 而“标价”进一步暗示了这里考察的是货币的哪一个职能。故答案是A。

政治学困生 篇2

学困生就是未能充分发挥学习方面的潜能或是不适应常规学习,而导致学业的“暂时性”落伍从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这一群体是变化的、不稳定的。本人从教十几年,每年都要面对学困生问题,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多少有点体会,写一写仅供大家参考。

解决学困生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关爱学生,维护自尊,树立自信

要想赢得师生的尊重,维护好自己的尊严,作为学生来讲成绩是无比重要的,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对自己充满自信,缺乏自信是学困生的通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细心规划。

二、提高学困生的政治学科学习兴趣

学困生之所以政治学科成绩不好,根本原因就是对政治学科失去了兴趣,更谈不上学习成绩。我們应该怎样提高学困生的政治学科学习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1)对政治课存在偏见,认为政治课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学了没用;(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造成学生有畏难情绪。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我们的传统教学进行改革。(1)巧设导语,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2)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兴趣性问题情境。(3)选用奇闻逸事,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4)营造氛围,让学困生主动参与探究。(5)现代化教学,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三、帮助学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是判断学生是否是学困生的主要标准,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学习方法重要,学习习惯也不可小觑,习惯贵在坚持,要持之以恒,好的习惯养成将受益终生,如专心听讲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等。

面对应试教育的副作用,我们必须施行新的课程改革,必须施行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对任何一名学困生的转化,我们绝不会放弃。

注:本文系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转化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行动研究》+2014YB0885。

政治学困生 篇3

一、激发兴趣, 正确引导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人的一种情绪, 它使人们产生某种需要”, 是推动人们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 “一旦有了兴趣”, “它将起着巨大的作用”。

而大多数学困生认为课本内容陈旧、过难、与现实生活脱节, 老师讲的课太枯燥、讲的道理不实用, 甚至个别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不和谐, 学不好政治。面对这种状况,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措施如下:

(1) 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降低学困生的学习难度, 设计适合他们的预习目标, 让他们轻松突破预习关。

(2) 要经常更新备课素材, 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举风趣、幽默、时代感强、有教育意义的例子,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 要合理安排课堂中的探究活动, 多给学困生参与课堂探究的机会, 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我, 增强才干, 培养兴趣, 获得自信, 走向成功。

(4) 要主动走近学困生, 做他们的朋友。这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更容易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5) 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 坚持“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轻负担、重效果的原则, 不断激发和强化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逐步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习惯。

二、尝试成功, 追求实效

学困生大多有学习反复失败的经历, “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和失败者心态, 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 变得畏首畏尾, 害怕失败, 对于他们来说, 即使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 他们也不愿去尝试。因此,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困生尝试成功。

(1) 要鼓励学困生多尝试, “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引导他们大胆尝试, 体验成功, 找回学习的自信和快乐。

(2) 要有容人之量, 能宽容学生的错误, 给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 不能让他们带着怕失败的心理去学习。

(3) 要“偏爱”学困生, 从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外活动等细节入手, 给他们提供更多尝试成功的机会。

(4) 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 让他们真正地感受成功, 强烈地向往成功。在鼓励学困生尝试成功时, 教师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扬, 不错过任何一个表扬的机会。

(5) 要和学困生一起感受成功的快乐, 替他们分担失败的苦恼。在民主、轻松的课堂上, 学困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他们就乐于尝试。学困生在尝试成功的过程中, 其学习的兴趣、动力和欲望大增, 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推动着学困生不断取得进步, 逐渐摆脱学习困难的状态。

三、因材施教, 个别辅导

著名的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世界上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学困生在知识基础、生活背景、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因此,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用多种形式、不同方法来转化学困生, 否则, 就会事与愿违, 起不到转化的效果。

(1) 要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 制定具体可行的转化策略, 以提高转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针对学困生, 要适当降低学习要求, 让他们在课堂上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消除他们的畏惧感,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3) 要让学困生尝到成功的甜头, 体验胜利后的喜悦, 在课堂上, 设计适合学困生回答的问题, 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以强化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好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4) 对于缺课和学习特别困难的学困生, 要单独“开小灶”, 给他们补课, 帮助他们赶上其他学生。

在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实践中, 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重视矛盾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方法, 用它分析新情况, 开拓新思路, 解决新问题, 创造新局面”。

总之, 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这一方法不仅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奏效, 而且也适用于教育其他学生。

四、沟通交流, 联系家校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老师、父母等人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 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 学生忙于听课、做题, 师生间的沟通交流被忽略了。有的学生觉得学习没意思而厌学, 有的学生不堪学习压力而厌学, 甚至有个别学生因学习吃力而放弃学习。时间一长, 他们就变成了学困生。因此,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发动学困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让课堂成为师生沟通交流的舞台;要在课余时间多关注学困生, 找他们谈心, 了解他们的苦衷,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此外,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学困生的家中, 通过家访了解学困生, 同时也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 这样更有利于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五、教会学习, 学法指导

中国有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它要求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然而, 学困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想学习、不会学习, 即使有些学困生想学习, 也不知道学什么、怎样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给学困生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 经常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教会他们预习、听课、记笔记和复习的科学方法;还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困生的学习水平, 提供适合学困生的学习方法, 思想政治课老师在指导和监督学困生学习的过程中, 还要及时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六、培养习惯, 落实为要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能够“保证一个人的智力充分表现出来”, 挖掘他的学习潜力, 提高他的学习效率。调查显示, 高中阶段的学困生与学优生相比, 在智力上的差别不是很大, 在学习习惯上的差别却很大。学困生的不良习惯表现为:不想看书、上课不注意听讲、不愿思考问题、学习应付甚至不学习等。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从培养学习习惯上找到转化学困生的突破口, 主要从培养学困生的预习习惯、听课习惯、记笔记习惯、复习总结习惯等方面入手, 优化学困生的学习习惯, 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 培养学困生的学习习惯重在落实。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采取学生检查与教师抽查相结合的方法, 为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篇4

第一、高校贫困生在思想状况上的特殊性。

1、自卑心理严重。高校的贫困生大多出身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由于窘迫的经济条件,他们大多学习优秀,性格内向,很少参与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集体活动,朋友圈狭窄,蜷缩在一个封闭的角落,容易产生自卑心理。2、独立性较强。贫困生大多早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懂得替父母分担忧愁,不会产生依赖心理,独立性较强。3、逆反心理严重。不可否认,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现象,这就使得一部分贫困生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将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社会的不公和他人的偏见,误解老师、同学的善意帮助,反感教育和学业,故意和学校、老师对着干,以此来发泄心中的郁闷。4、思想消极。由于物质条件的不足,贫困生无法享受家境优越的学生所能享受到的一切,所以他们非常容易产生消极思想。再加上世俗的冷漠和同学的玩笑,加剧了他们的悲观消极态度。他们消极地对待生活和学习,在生活遇到挫折、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这种消极的心理很容易演变成反社会的仇恨情绪,对和谐社会的建设造成隐患。

第二、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1、构建完善的贫困生帮扶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奖学金、助学金的作用,扩大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额度,缓解学习成绩突出的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启动助学贷款诚信机制,通过延长贷款年限、放宽贷款条件等措施,鼓励贫困生贷款上大学;高校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吸引更多的贫困生积极参与,一方面缓解其经济上的压力,另一方面锻炼其适应社会的能力;鼓励贫困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锻炼。高校为贫困生参与社会锻炼提供机会,鼓励贫困生自给自足,运用自己的劳动和知识来赚取生活费,扩大贫困生的视野,增加贫困生与社会的接触。

2、健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帮助贫困生自立自强,形成健全的人格。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生的视野相对狭窄。他们大多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及的处境,所以在学习方面比较用心,他们的肩膀背负着家庭和自己的未来,心理压力较大。所以,高校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健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健康机制,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首先,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咨询活动。目前,高校都配备有专业的心理教师,设置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是受错误观念的影响,一部分贫困生来说,是羞于主动咨询心理问题。所以,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门诊、电话、网络、微信、QQ等各种途径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方便性格内向的贫困生匿名咨询心理问题。其次、规划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发挥素质教育课的积极作用,增加理想导航课、人生认识课等人文素质课程的比重,帮助贫困生正确地认识现实,正确地对待现实中的不公正现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最后,建立贫困生的心理防御和干预机制。在贫困生思想出现问题之前,高校就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和敢于措施,密切关注贫困生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变化,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定期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加强贫困生的道德教育和自我教育。首先,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武装贫困生的头脑。一部分贫困生之所以思想偏激,出现社交障碍,主要原因在于对于社会缺乏理性的分析,对于国情缺乏正确的认识,三观发生偏移。高校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思想武器来武装他们的头脑,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国情,交给他们正确分析事情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三观;其次,加强道德教育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做一个正直、善良、大写的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贫困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培养贫困生艰苦奋斗、自立自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综上所述,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仅关系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建设。高校需要根据现实,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帮助贫困生缓解经济压力、摆脱精神困境,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篇5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目前, 高校中有相当比例的贫困大学生, 贫困生问题给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要想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除了要了解贫困生现状、在物质上给予贫困生扶助以外, 还必须结合高校贫困生思想实际, 帮助他们解决精神上的贫困问题, 才能真正使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

一、贫困生的贫困现状分析

(一) 精神贫困

贫困生所呈现出来的精神贫困主要有:心理困扰、学习困难、思想困惑、就业困境等。

1. 心理困扰:贫困生因经济拮据, 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就会表现出焦虑、自卑、抑郁和敏感等心理;

2. 学习困难:

贫困生, 特别是来自农村和边远山区的贫困学生由于山区、农村和城市在经济、教育资源和文化上的差异, 导致他们基础差而影响其大学阶段的学习, 同时, 因经济贫困勤工俭学时贫困生不能把精力完全集中在学业上, 也导致其在学业上感到困难。

3. 思想困惑:

贫困生既会因自己得到帮助而对社会、对他人心存感恩, 又会因在残酷的现实中身处困境而萎靡不振、悲观绝望, 因此, 贫困生对现实和社会的看法常常是矛盾的。

4. 就业困境:

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 相对其他同学贫困生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和就业信息会相对匮乏, 同时其在外形、气质甚至是与人沟通的能力上都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而使其缺乏就业竞争力而陷入就业困境。

(二) 物质贫困

造成贫困生物质贫困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 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有严重疾病、残疾、年迈, 长期处于治疗状态或失去劳动能力, 或突发天灾人祸致使家庭经济拮据;第二, 是有一些学生来自山区、农村等贫困地区;第三, 是一些城市里的学生因父母失业, 造成家庭生活拮据。

二、贫困生脱贫措施探析

针对贫困生的贫困现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实现物质和精神共同脱贫。

(一) 精神脱贫措施

1. 加强高校贫困生的“三观”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 更是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三观”直接影响贫困生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不断加强高校贫困生三观教育, 可以引导他们正视贫困, 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和学习目标, 端正生活、学习态度, 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 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2. 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生与其他学生比较而言, 更易存在情绪上的困扰, 如焦虑、自卑、封闭、敏感、嫉妒、虚荣等。因此, 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对贫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一方面, 应通过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思想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摸底调查, 建立贫困生档案, 并对其中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应对有可能发生的各种心理事件;另一方面, 可利用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等, 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接纳自己和他人, 增强适应生活的能力, 形成健康人格。

3. 为高校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结合贫困生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感恩回报、诚信做人等各种有意义的主题活动, 让贫困生在活动中切身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各类学生社团,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活动, 为广大贫困生提供高雅、健康、多样的精神食粮, 通过活动教育人、感化人;为贫困生建立一个专门的沟通平台———“贫困生之家”社团, 让贫困生融入其中, 相互合作、相互促进,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贫困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鼓励、支持、帮助贫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全方位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

4. 为高校贫困生给予人文关怀

作好贫困生的“第一知情人”和“第一帮助人”, 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 用诚挚的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 既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疏导与激励, 让他们明确自己与其他学生是平等的, 拥有同等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有同等的教育机会, 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健康心态, 为贫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体氛围, 让其他学生理解贫困生的难处, 主动与贫困生接近帮助贫困生融入集体中构建其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 物质脱贫措施

1. 利用助学体系充分资助

充分利用好国家在高校设立的奖、贷、勤、补、助、减多项措施的助学体系, 最大限度地为贫困生提供资助。通过建立贫困生档案, 深入了解贫困生实际, 公开、公平的让最需要资助的贫困生得到帮助通过助学贷款、援引社会捐助等, 加大贫困生受助力度, 引导贫困生培养金融意识, 提高自身自强自立能力, 正确使用获得的资助, 勤俭节约, 杜绝铺张浪费。

2. 引导贫困生主动勤工俭学自助

借助学校的力量,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多在社会上寻找一些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工作岗位, 从而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同时, 引导、教育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克服心理障碍, 主动勤工俭学, 使贫困生既增加了收入, 还增强了自尊和自信, 锻炼了能力, 挖掘出了自身的优势, 提高贫困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总而言之, 面对日益突出的高校贫困生问题, 不能回避, 而是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 积极有效地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赵琳, 简林根.加强和改进高校贫困生的德育工作新探[J].西安: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2, (3) .

政治学困生 篇6

关键词:三困生,和谐校园,高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校学生人数日益增多, 而随之显现的是高校困难学生群体比例不断增加, 而由此引发的退学、休学甚至违法违纪的现象, 影响着校园的稳定与安全。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 需要通过建立和谐校园, 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 如何解决好高校“三困生”问题, 是保证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本文试图从构建和谐校园的视角, 对解决“三困生”工作的途径作一探讨。

一、构建和谐校园与解决“三困生”问题的关系

高校“三困生”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之一。“三困生”从广义上来讲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学生群体。狭义上是指在经济、学习和心理上有困难的学生的简称。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因此, 建设和谐校园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心态, 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解决好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的工作, 即解决好“三困生”问题。因此在某种意义上, 解决好“三困生”问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二、“三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其表现

近年来, 在高校当中“三困生”的比例越来越高, 他们当中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 影响着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不利于建设和谐校园。出现“三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也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客观原因。

(一) 主观原因

“三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有着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一群体的初期一般单一表现为经济困难、学习困难或者心理困难, 但随着压力的增大, 单一的困难转化为多种困难, 造成双困, 甚至是多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因经济困难而转化为“三困生”。这一类学生大部分家庭收入较少, 父母无固定收入, 他们的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威胁, 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 面临着双重压力, 一方面是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 另一方面是心理压力, 他们在与其他同学比较的过程中会产生自卑心理, 在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 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被打乱, 出现学习困难, 进而转化为“三困生”。

其次是因学习困难而转化为“三困生”。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感到不适应, 就会出现无助迷茫, 不知所措, 再加上智能化发展的今天, 很多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 缺乏对专业兴趣, 开始痴迷手机, 出现了上课手机不离手、下课手机不离线的现象, 大量占用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导致挂科、留级等, 这给学生带来了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最后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心理困难而转化为“三困生”。大学生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 例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 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 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极易转化为“三困生”。

由此可见, 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 要十分重视单一困难的学生, 以防止学生由单一困难转化成三困。

(二) 客观原因

1.社会因素

目前, 社会上出现很多不和谐的、违背传统道德观念的现象,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会产生重大影响。此外, 面对毕业人数逐年增多, 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致使大学生压力增大。所有这些现象都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使他们显得无所适从, 陷入迷茫, 导致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教育方式是否恰当以及家庭是否和睦都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每个学生在走进学校之前获得知识、形成的良好品德主要来源于家长, 家长的行为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 如果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和睦, 也容易造成他们在性格上的不良发展, 使他们陷入苦恼、恐惧等消极情绪中, 最终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心理问题和交际障碍。

3.学校因素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家长与老师都把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 对学生从小的教育中, 忽视了对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培养。另外,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对于一些低收入家庭学生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三、着力解决好“三困生”问题,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要求我们在构筑过程中要培养有健全的人格, 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能够科学合理地处理个人面临的各种困难, 做到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容的人才。因此,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 在面对“三困生”问题时应从以下方面来解决:

(一) 加强“三困生”的资助工作,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困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更是一个弱势群体, 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单一困难直接导致他们在学习上、心理上、思想上等多方面出现的问题。因此, 除了要通过国家、社会设置的各种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和学费问题, 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以外, 还必须做好“三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这就需要我们营造友爱互助、乐观上进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使困难学生懂得自我激励, 形成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的观念, 最终实现和谐人格的构建。

(二) 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使其更加规范化与科学化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要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推动此项工作的正规化和科学化建设。在正常的教学体系中要使每一位同学都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 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提高他们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同时,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和关爱, 多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自信、乐观、合群的个性特征。

(三)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级帮扶制度, 同时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咨询机构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关心“三困生”的成长, 在经济上资助“三困生”, 在学习上引导“三困生”, 在心理上开导“三困生”, 真正做到走进、了解、尊重和关爱“三困生”, 只有这样, 才能让“三困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在学习上、物质上和精神上健康学习, 快乐成长。同时要以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咨询机构为依托, 加强引导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及时发现并积极引导心理问题学生。另外还要以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咨询教师为依托, 班级团支部、班级心理委员作为心理安全的信息员、宣传员和咨询员, 充分发挥他们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 三级心理咨询机构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讲座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帮助困难学生解决难题。

“三困生”的工作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健康及和谐校园的构建,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积极认真地投入“三困生”管理工作中来, 认真分析这一特殊群体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症下药并形成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机制, 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蒋肖波, 倪再羊.“构建和谐校园”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5 (5) .

[2]王苓, 王涛, 左辉, 何伟.高校“三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途径[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 (4) .

[3]魏梦璐.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 .

[4]宁国安.高职院校“三困生”的形成原因、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 2010 (2) .

[5]张立新, 熊英.和谐校园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6]殷利红, 李明倩.“三困生”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J].科学之友, 2008 (12) .

政治学困生 篇7

一、论文研究的意义

教育产业化的发展, 使得当前大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 其中包括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总体来讲, 我国高校贫困生中, 绝大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 还是非常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的政治信仰比较坚定, 拥护党的领导, 热爱我们的国家。这些贫困生也有着非常顽强的意志, 学习勤奋刻苦, 面对困难坚忍不拔, 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 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贫困生身上也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 譬如:缺乏感恩意识, 诚信意识淡薄, 面对困难存在着“等、靠、要”的不良思想等。所以,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充分地认识到, 当前对于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及紧迫。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特殊的一部分, 尤其从贫困地区走出来的大学生, 其压力更是可想而之, 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 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 面对着大城市种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 使他们原有的纯洁思想不断发生着变化,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些学生拿着资助的钱, 肆意挥霍, 以满足自己虚荣心的需要, 还有一些学生由于自身的贫困, 拿到资助后, 担心别的同学看不起自己, 更深地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感。同时, 大学生犯罪屡见报端, 且贫困大学生人数居多, 从这些事件中, 我们不得不深思, 大学作为传授知识的最高学府, 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怎么会出现如此多的恶性事件呢?国家每年拨专项资金帮助这些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却为何还会出现此类事情呢?因此, 如何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当前贫困大学生现状分析

1. 生活困境。

当前, 大部分的贫困生来自于农村, 尤其是一些来自于家庭地理位置偏僻的地方, 他们以原始的种植业为主, 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家庭收入方式较为单一。还有一些学生来自下岗家庭、单亲家庭或是家里丧失劳动力的家庭。为了使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奖、助、贷等助学政策, 但, 我们仍会看到一些贫困生在每年开学的时候, 他们仅仅带了一部分的生活费, 也就是这仅有的生活费有时还是向自家的亲戚朋友借来的。

2. 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

高校贫困生在除了承受自身经济和学习压力之外, 还要受到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和风气的影响, 尤其是社会上的不良诱惑, 使得这些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自卑及人际沟通方面的一些障碍, 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度高及心理的抑郁等方面。此外, 由于地区教育差别, 这些同学在面临就业及各种技能的培养方面也较城市学生有着较大区别。外部这些无形的压力也都非常容易使这些贫困大学生形成心理上的压力。导致这些学生在与周围的同学相处时, 关系不够融洽, 心理上表现得过于敏感, 在处理事情的行为方式上也表现得不太合群, 使其内心有着一定的孤独感。同时, 在一些高校中, 这些贫困生由于过度的自卑, 使其自尊表现得过于敏感, 在正常接受学校的困难补助时也表现出羞耻感。因此, 在如此背景之下, 要使贫困大学生健康地度过宝贵的大学生活, 他们就必须要有非常良好的心理素质。

3. 社会思潮对贫困生的影响。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 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在中国大地上相互激荡, 大众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 也在无形之中不断地改变着。那么, 作为文化吸纳和传播前沿阵地的大学校园, 无疑也会受到强烈的冲击。那些落后和错误及一些非主流的社会思潮, 极易造成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淡化, 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 他们的道德水准也会下降, 使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在大学生活流行开来。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讲, 一旦教育不当, 也会使其随波逐流。因此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正如黄蓉生所说:青年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年龄阶段, 是身心发展系列突变日渐成熟, 并开始以实践活动介入社会, 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独立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人。

三、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1. 过多强调经济帮扶。

当前, “奖、贷、助、补、减、免”等多元化的资助体系, 在诸多的高校中都普遍形成, 还有一些院校专门成立了资助贫困生的基金组织, 这些措施的实施, 都使得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暂时得以改善。然而, 对于资助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却未能跟上。

2. 贫困生心理咨询工作有待提高。

当前, 各高校基本上都设有心理咨询室, 然而, 针对贫困生的专业心理咨询工作却开展得不多。由于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 因此, 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咨询工作更应做到细心、周到、全面, 使这些学生在享受国家及社会资助的同时, 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将压力变为动力, 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

3. 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体系尚待完善。

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一套完整的体系, 现在高校的做法一般在评选结束、资助金发放到位后, 后续的跟踪服务工作不够完善, 尤其是对贫困生如何认识国家及社会的资助、如何合理运用资助金等, 思想教育工作及学生本人对资助工作的个人思想反馈做得不够完善。同时, 还应不断提高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构建一套适合于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评估体系。

四、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 提升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度。

高校作为落实大学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 首先在领导层面要从上到下, 思想上对此项教育工作要加以重视, 将国家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只有提升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才会在方方面面不会出现懈怠等情况的发生。

2. 进一步完善贫困资助方式。

加强大学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与解决大学生的具体困难相结合,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 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解决贫困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的重要性。我国近年来, 通过各种方式如生源地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等多种方式解决大学生的贫困问题。同时, 各高校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借助社会力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资助体系。因此, 对于贫困生来讲, 每项资助政策都需要宣传到位, 让在校的每一位贫困生都清晰地了解资助所需具备的条件和如何办理相关手续, 较好地避免因政策的理解问题, 使一些贫困生错失机会。

3. 加强贫困生心理训练。

在关心贫困生的物质生活之外, 进一步完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 强化对贫困生的心理引导, 开展贫困生的心理素质训练, 教育贫困生能够正确地对待所面对的逆境和挫折。有针对性地开展如人生理想教育和典型案例教育等思想教育工作, 从而指导这些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我的心理调适, 树立起他们的信心, 促使其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来应对困难。还可以通过对个别学生的面谈咨询或电话咨询等方式, 及时发现那些有心理危机或者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 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在必要的时候, 校方还应与学生的家庭相互配合, 一起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从而减轻这些学生的心理压力。

4. 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

除了在对贫困生的生活和思想教育方面做好工作外, 还需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 班级的学生干部和党员, 有较多的机会接触这些贫困生, 对贫困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得比较多, 因此, 他们对贫困生的帮助和关心, 就会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努力成为这些贫困生的朋友, 积极协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实际困难, 同时, 还可将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地反馈给自己的辅导员。所以, 建立起学校、辅导员、学生干部这一完善的人文关怀网, 就会使贫困生从内心时刻感受来自于老师和同学的关怀, 促使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

5. 完善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评估体系。

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要配套建立对于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评估体系, 不仅能够检查资助政策的落实情况, 同时, 也可使国家和社会出的每一分钱真正地用到那些确确实实需要帮助的贫困生身上, 使有志于报效国家和社会的每一位贫困大学生, 都切实感受来自大家庭的温暖。

总之,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贯穿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 我们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 都要充分地加以重视, 使贫困大学生健康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

摘要: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校内贫困学生的人数也不断增多, 国家每年下拨专项资金, 资助在校贫困大学生, 但这些学生拿到国家的资助金以后, 表现得又如何呢?本文主要就贫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最后就如何教育和管理贫困大学生, 帮助大学生走出困境进行了论述, 同时说明当前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从而引导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政治学困生 篇8

( 一) 独立自强与懒惰依赖分化现象明显

目前的高校贫困生, 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或山区地区, 还有一些城镇低收入家庭, 父母或丧失劳动力, 或家中子女上学人数多、收入少, 普遍表现为家庭经济收入低, 难以顺利度过大学。一些贫困生获取经济补助的途径, 是老师和同学推荐, 一些是通过自己的努力, 获取高校或国家的补助金。贫困生的家庭环境、生活条件、性格特征等存在差异, 对贫困生在高校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一部分贫困生在获取补助金后, 依然保持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业的提升、社会实践的锻炼之中, 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一部分贫困生依赖学校或国家的补助金, 再加上父母微薄的物质支持, 在高校安然度日, 满足于当前的状态, 对未来没有清晰规划, 只沉浸于当前的享受中, 表现出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 二) 自尊心极强与自卑心理严重并存

经济上的贫困, 给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带来了诸多影响。有的贫困生由于在物质上受到其他同学歧视, 内心处于一种强烈的自卑心理, 对人生持有悲观的态度, 甚至有一种愤世的偏激态度。自卑心理严重会导致贫困生的极度敏感, 认为他人时刻在指责和议论自己, 不能以一颗宽容、善良的心态去包容他人, 影响了高校贫困生的人际交往。也有贫困生在物质贫乏的刺激下, 激发了个人追求其他方面的成功欲望, 迫切希望通过其他方面的表现来获取他人的认可, 具体表现为自尊心非常强烈, 处处拥有竞争意识和挑战精神, 希望自己处处能够超过别人, 容易产生极度、焦虑的不稳定情绪, 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培养。

( 三) 思想偏激, 缺乏感恩意识

由于物质上无法满足自我成长的需要, 高校贫困生容易出现偏激、自我封闭的倾向, 表现为不能正确、客观、公正地看待社会问题, 特别对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表现出强烈的不满, 容易出现偏激想法。高校贫困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由于存在自卑或偏激不良想法,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不愿在众人面前表达自我, 比较容易压抑自我想法, 内心始终处于一种担忧的状态中。对待高校的奖助学金、贫困生补助, 以及来自其他方面的帮助, 缺乏感恩心态, 认为这些帮助都是自己应得的, 也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与他人无关, 有的贫困生甚至在毕业后, 拒绝跟人谈起自己曾接受过他人的帮助。

二、高校贫困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 高校重视物质帮助, 忽略了精神帮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由于缺乏对贫困生群体的研究, 只重视对贫困生的物质帮助, 认为只要贫困生在物质上的问题有所解决, 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却忽视了对高校贫困生的精神指导。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缺乏对贫困生群体的思想变化特征、内心活动的观察和研究, 没有意识到贫困生群体的特殊性, 缺少对贫困生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工作。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没有专门根据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情况, 开展有特色的心理引导课程。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缺乏针对性, 没有根据贫困生群体的特征, 开展更加细致、科学的思想政治辅导工作, 从而降低贫困生的心理敏感度,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养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 二)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单一

高校学生个性不一、性格各异, 尤其是高校贫困生群体更具自身特征, 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 提高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侧重于行政方法, 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充足的热爱与关心之情, 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一味采用简单、命令似的教育方法, 不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表达, 采用单一的思想教育方法进行枯燥的说教, 这就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贫困生的教育过程中, 不懂得综合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方法, 对贫困生的思想活动、人际交往情况, 进行多种途径的关心与了解, 从而增强与贫困生的沟通与互动, 提高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高校贫困生的群体特征和存在诸多问题的现实, 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必须要认识到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开展对贫困生的物质帮助和精神引导, 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 减少贫困生群体中的不良思想出现。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讲座、心理辅导等方式, 帮助贫困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增强贫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鼓励贫困生正常交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克服传统的群体式教育方法, 深入了解贫困生的真实想法, 分析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 培养他们自信的生活态度, 帮助他们树立乐观、理性、阔达、平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要注意将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贯穿始终, 注重对贫困生全过程的培养教育, 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与交往中, 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基地, 增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飞.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 (23) .

政治学困生 篇9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特点及形成原因

1.自卑是贫困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

(1)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偏远地区,生活困难,经济较拮据,尤其是很多贫困生家庭中的父母只是靠务农为生。进入大学后,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面对陌生的社会环境,出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念。而此时对于生活水平一直比较低下的贫困生来说,新的环境下家庭条件和个人生活水平的差异使他们对自我现状和消费层次等方面产生不满,由消极的自我意识、自我暗示而产生自卑感。

(2)很多的社会负面观念影响到了校园,比如出现“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有什么不如有个有钱的爸爸”等在学校流传的一些不良话语,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玷污了在校贫困生纯洁的心灵,致使很多学习出色的贫困生认为过去一直引以为荣的学习成绩成了目前校园无人在乎的空洞荣誉。再加上高校的攀比之风、名牌影响日益严重,这对本身连生活费都难以解决的贫困生来说,更加速了他们因为这些问题心理封闭而引起的自卑。

2.社会不良现象造成贫困生心理的扭曲

贫困生家庭往往又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经常受到一些丧失良知的人的歧视和侮辱。而这些因素往往会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一种抱怨甚至是仇视的心理。另一方面,由于身处社会下层,耳闻目睹了很多不公正的现象,他们会认为社会本来就是不公正的,从而使得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颠覆式的改变。

3.人际交往障碍

贫困生由于成长环境和家庭条件的影响,认为别人会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他们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以及参加集体活动,不愿出现在人群当中,不愿主动和同学们交流沟通。

4.丧失感恩之心

很多贫困大学生不敢正确面对自己,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不愿意用积极主动的态度改变现状,一味地希望学校、社会各界人士为自己提供帮助,把政府、社会、学校和同学们的帮助看做理所当然的事情,形成了一种总希望不劳而获的思想。

二、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1.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与引导

了解贫困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掌握影响他们人生价值取向的原因和他们思想、学习、生活状况所面临的问题等真实信息。对贫困生进行有关挫折感、人格完善等方面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

2.加强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阴影

培养他们认識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能力。首先要引导贫困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来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贫困,明确贫困不是自己的错误。通过古今中外各种虽然贫困却因拼搏而成功的人物传记以及励志电影,让贫困生从内心主动地进行辩正的思考和激励。很多时候,单纯的说教是无法把长期封闭在自己世界中的贫困学生拯救出来的,可以利用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他们慢慢觉醒。班级可以通过搞主题班会的形式,结合“八荣八耻”让全班同学在校园中倡导“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荣,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可耻”的优良风气,使贫困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减少过多的心理压力,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达到正面的激励效果。

3.引导贫困生学会感恩

可以通过互换角色,让贫困生帮助别人。很多时候,贫困生的麻木是因为长期处在被动、被怜悯的状态当中,如果能唤起他们心中的热情,使他们主动学着去帮助别人,反而能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德育基地,如敬老院、孤儿院等。让贫困生为孤寡老人提供关心和帮助,长此以往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帮助被他人所感激,同时他们也会感激别人。

4.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

对贫困生的帮助除了正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外,最实际的还是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建立符合贫困生自身情况减免学费、助学贷款体系,开辟勤工助学的渠道,引导学生积极有序地参加勤工俭学活动。高校能提供学生参加的勤工助学岗位十分有限,且临时性、一次性岗位多,岗位层次较低,多停留在低层次的劳务性岗位上,这种勤工助学虽然能增强贫困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但很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相结合,尤其很多时候这些岗位本身会因为卑微而弄巧成拙,导致贫困生受到再度自卑和伤害。高校要在社会市场上努力拓展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领域和岗位,建立相对独立的勤工助学基地,保证学生勤工助学的参与面和规模性。

政治学困生 篇10

随着高校收费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在高校当中呈上升的趋势。贫困生是高校学生当中一个弱势群体,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平等化的今天, 关注贫困生群体的身心健康, 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以及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已经成为全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高校而言, 如何加强与高职院校帮困助学体系相适应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加强贫困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贫困生在经济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态度。虽然各级政府及高校为解决这一迫切的、严峻的问题, 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贫困资助体系, 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及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但他们的精神上却流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各种迹象表明, 经济上的窘迫已不再是贫困生群体的唯一问题, 他们心里的贫困、精神的贫穷是更大的问题。塑造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培养综合能力比单纯的经济资助更加重要。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目前各高校均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贫困生的资助政策, 努力做到“决不让每一个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积极开展特困生学费减免、入学绿色通道和各类贫困资助等业务, 使贫困生都能够享受到国家的资助, 感受到国家和学校的温暖。同时针对贫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形式多样的诚信感恩教育, 贫困生心理大讲堂, 建立心理咨询室, 注重对贫困生特殊群体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 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问题学生层出不穷。调查显示, 职业院校贫困生群体的思政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对贫困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存在只重视资助资金“量”的完成, 而忽略了“质”的提高。对职业院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理念认识不够透彻, 重视了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 而忽略了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政教育;重视了贫困生群体的特征, 而忽略了贫困生个体的特征。思政教育过程缺乏针对性, 使得一部分贫困生由于承受不了经济窘迫的压力而导致心理疾患。

(二)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目前, 高职院校帮困助学的形式主要以经济资助为主, 资助对象为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而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校期间处在同一个环境下, 相互影响是全方位的。面对经济资助的直接诱惑, 部分非贫困生会谎报、虚报贫困程度, 扰乱贫困认定工作, 使真正的贫困生得不到有效资助, 直接影响到学生资助工作的成效和声誉, 很多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也直接或间接的源于非贫困生的影响。要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不能脱离非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 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诚信缺失

部分贫困生存在等、靠、要的心理, 缺乏自强自立精神, 寄希望于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有些贫困生很容易就能办来三级贫困证明材料或者办理虚假贫困证明材料, 增加了学校贫困认定工作的难度;有些贫困生在拿到资助金后, 请客吃饭, 疯狂购物, 任意挥霍, 在学生当中造成不好的影响更;更有些贫困生, 认为这些资助是应该的, 是贫困生理所当然享受的补助, 不需要尽任何义务, 不需要任何感恩, 更不需要做出回报;还有些贫困生在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时, 提供虚假家庭地址, 毕业后不按时还款, 银行无法与其联系, 为学校带来负面影响。此类学生感恩意识淡薄, 诚信缺失, 对他们的思政教育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

(四)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

由于受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 贫困生个体差异比较大, 有些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很强, 性格开朗, 积极乐观, 有些学生却因为贫困表现出消极的状态, 自卑敏感, 自我封闭, 冷漠自私, 人际关系紧张, 甚至产生仇富心理。高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 对于此类学生, 进行了心理疏导, 但由于学生众多, 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人员和精力有限, 无法对每一位问题学生进行跟踪交流。又由于个别贫困生均存在自卑心理, 不愿意进行心理疏导, 导致心理咨询中心的很多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措施不能得到普及。

对职业院校而言, 加强贫困生思政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促进职业院校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断推进的必然要求, 也是职业院校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做好职业院校贫困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职业院校思政工作者要根据现状制定合理的对策, 对贫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 必将对他们的成人成才起到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继红.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 (6) .

上一篇:测定方法下一篇:教学观念培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