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小学体育(共12篇)
学困生小学体育 篇1
摘要: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要使每个学生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但在现实的教学中, 学生是参差不齐的, 难免会产生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学困生。他们因为各自的身体素质, 学习动力的差异性, 导致出现了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 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学校要十分重视对差生的转化工作, 转化一个差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因此怎样帮助学困生, 增强学习自信, 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从而喜爱上体育运动, 这是每位体育教师都应该正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困难,身体素质,刻不容缓
体育课堂是全开放性的, 不像其他课堂那样, 活动范围仅限在教室内, 当教室和桌椅的束缚解除, 活动空间变大, 视觉和听觉变弱, 学困生不喜欢体育运动, 与体育课场地器材不够新颖、教师教学设计太过于简单枯燥有密切的关系。同时, 受到一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影响, “胖孩子”越来越多, 体型较胖、全身协调能力较差, 使得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也越来越容易受到同学的嘲笑, 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自卑心理, 更加不愿意运动, 更加抵触体育活动, 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同时家长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 过度宠爱“小王子”“小公主”, 生怕在运动中磕伤碰伤, 从而也导致学生沉迷在手机、电脑中, 运动能力逐渐减弱, 在练习中也无法放开手脚, 更加缺乏学习锻炼的毅力。
体育课堂中通过严厉管教和逼迫让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等, 只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气氛很沉闷、很压抑, 注意力更无法集中于学习中, 要想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上, 只有让学生对教师要求的活动感兴趣、被吸引, 才能达到注意力集中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一、妙用教法, 积极调整学生注意力
在往常教学中, 教师对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通常采取停止讲解或示范, 盯着学生看, 点名批评等手段来调整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 效果都不是很明显, 反而影响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观摩名师课堂、学习相关理论等发现, 妙用一系列教法能有效调整学生注意力分散的现象。
1.游戏教学法
体育游戏是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上, 结合人体的走、跑、跳、投等基本动作及各种基本体育形式, 创编出的多种身体动作, 并根据教材的需要, 有针对性的加入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情节和比赛规则而创编的游戏。体育游戏具有基础性、趣味性、教育性、娱乐性等特征。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融合言、行、意、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它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如在学习《前滚翻》技巧时, 教师要通过游玩动物园的情景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动物会采用滚动的方式移动, 进而学习团身滚动;在学习《攀爬》技巧时, 创造火灾逃离的情境, 再配合紧急疏散的音乐, 带领学生进入一种紧张的氛围, 让学生更快地学习掌握攀爬技巧。
3.提问教学法
提问教学法是根据师生之间的对话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适当的提问, 不仅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更快地学习和掌握技能。如《立定跳远》教学中, 教师提问:“立定跳远中除了脚要用力, 还要身体的哪些部位配合?”学生就会进行上下肢协调配合的练习, 快速完成立定跳远动作。
4.比较法
比较法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通过不同活动内容的联系和区别, 促进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 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如《前滚翻》教学中, 学生易出现“膝盖跪地”这一错误动作, 教师分别进行正确和错误动作的示范, 学生观察, 总结出正确的动作方法, 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技能。
二、激励赏识促进步
泰戈尔曾说:“不是锤的击打, 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让鹅卵石臻于完美。”这就彰显了“润物细无声”的魅力。
“体育学困生”在体育活动中, 常常因为身体素质的差异, 即使默默地付出了极大努力, 却达不到标准。此时教师不应冷眼旁观, 甚至给他们泼冷水, 给他们扣上“体育学困生”的帽子, 而应真诚地鼓励他们,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同时要带上放大镜, 积极地去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即使仅仅只向前迈了那么一小步, 教师都不能无视, 应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 让他们自己还有同学们感受到努力换来的进步, 从而增强信心。当他们灰心丧气时, 教师轻轻地送上一句“你一定能行”;他们却步时, 教师亲切地说一声“你很棒!”, 短短的话语却给学生如春天般的鼓励。如一个学生在进行1米障碍物攀爬时, 经过内心的斗争后, 终于鼓足勇气跳过去, 但是动作很不规范, 如果老师说:“动作不对, 双手没有撑住垫子就摆腿, 落地不稳。”, 无疑会让学生“雪上加霜”, 一下子失去了再次改进的动力。相反, 如果换成另外一种方式, “你已经跳过去了, 老师为你骄傲。 下一次练习时, 手臂如果能完全伸直, 撑住垫子后再摆腿, 那么落地就会更稳当, 动作也会更连贯更优美了”, 这种方式容易增强学生的信心。再如跳长绳时, 二年级的部分学生学得慢, 节奏不好, 无法跟上绳子跳动的节奏, 要不被跳绳打到, 要不就无法跳落在正确的位置, 以至于进行小组比赛时会被同学排斥。教师为这一部分的同学“开小灶”, 先帮助他们从心理上克服恐惧, 再让他们学会观察, 接着分解动作。当他们尝试练习, 跳了第一个时, 教师就热情地赞赏:“对了!真棒! 一学就会, 继续努力, 你会更好的。”这时, 已经无关乎动作是否协调是优美, 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在体育活动中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朝前走了一步。
因此教师要看准转化的时机, 不吝啬自己的语言, 及时、大方地进行鼓励, 将他们内心深处学习的热情激发出来;并且要在表扬的基础上再提高要求, 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表扬, 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
三、因材施教助成长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最高明的教育就在于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方法。
学生与学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表现在后天的锻炼和先天的身体素质这两者上。因而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时, 我们应对“体育学困生”适当降低难度, 放低要求, 对此, 教师应事先考虑周全, 提出适合的训练要求及完成动作的标准。例如在跳高上, 身高腿长的学生, 可以像轻盈的燕子一跃, 就跃到满分;矮小较胖的学生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过线。这就是个体差异, 靠后天也不一定能够弥补。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同样的标准对待具有个体差异的“体育学困生”, 那么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严重受挫,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渐渐地远离体育运动, 也就达不到孔子的“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跳高时, 那些身高腿长的学生跳过1.15米, 才能定为达标;那些矮小较胖的学生只要跳过0.8米即可, 这样体现了教育的公平, 让“学困生”也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从而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
以“跨越式跳高”评价标准的建立为例:
四、教师的人格魅力
体育课堂中教师除了要组织好课堂纪律和活动、强化安全教育。还要有激情行为举止、风趣幽默的语言方式, 营造出愉快地课堂情境、活跃地学习氛围, 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 冰冻千尺, 非一日之寒, 体育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不能操之过急, 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更多感受成功喜悦的机会, 多激励多赏识, 少批评少讽刺。同时, 体育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从小热爱体育, 让体育强健学生的体魄, 用体育成就学生幸福快乐的未来。
学困生小学体育 篇2
姓名:李正阳学科:中学体育学号:09号
摘要:
现代社会中,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在体育教学中也有弱势群体存在—体育“学困生”。“学困生”是指体育品德、体育意识、体质、心理品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不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学生。教学中怎样关爱和转化体育“学困生”,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学困生、关爱、心理特点、意志品质、个性、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少数“体育学困生”。所谓体育学困生,是指“三差一缺”(即体质差、基础差、技术差,对体育缺少兴趣)的学生。体育学困生的主要表现是:基础不好,没有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科学的锻炼方法,运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自我约束的能力不强,自卑心理严重,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关注和关心这些学生,让他们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健康的成长。
能否正确处理好与这部分学生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锻炼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初中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如何做好这类体育学困生的转化,是本文所要探索的课题,下面是本人在近几年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1、体育学困生成因分析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较多较复杂,有心理智能、生理智能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习惯因素。从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主要是有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发现,形成“学困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心理障碍。因此,关爱、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应从剖析“学困生”心理入手,弄清“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摆脱心理压力;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提高适应能力,逐步解决生理障碍。在此基础上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疏导。
1.1 “学困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危害解析
1.1.1自卑感:在教学中,老师往往用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的学生,对“学困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训斥,“学困生”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久而久之会导致“学困生”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1.1.2厌烦感:现代社会的高节奏,生活的高要求,学习生活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学历、高难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多重压力和负担,家长和教师期望过高,个人抱负与现实生活反差太大;更由于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导致他们产生一种消极心理,不能主动投入到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之中,缺乏激情并产生厌烦感。
1.1.3恐惧感:“学困生”在生存活动中,时常处于介备状态以防受到伤害。他们精神上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对所学习的各学科确定不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严重的恐惧感。
由此可见,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得“学困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情绪不稳定、紧张、烦燥不安,举足无措,他们往往以反社会或自我退缩的行为去寻求和表现
个人价值,走向极端则会出现犯罪、离家出走、逃学、自杀等倾向。如果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对这种心理障碍不进行及时的疏导,设法去减轻他们的心理压
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那么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又怎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状、担负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呢?
2、心理特点剖析
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有成就感,但缺乏勤奋、努力,不能把握机遇,组织性、纪律性和行为习惯差,自控能力较差;有创新意
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乏艰苦奋斗和拼搏精神;
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出人头第,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脚踏实地的实
干精神。“学困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个
性”心理特点。
2.1缺乏学习动机:他们对学习健康和体育锻炼的意义认识不足,对体育兴趣仅
停留在对表面形式的需求上。缺乏体育与健康知识内涵。
2.2 缺乏自主:由于生理原因,导致体育效果差、成绩不理想,不能体验体育运
动带来的积极感受,感觉不到体育的乐趣,只能感受到参与体育活动只是一种负
担。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努力不够,体育效果不明显,得不到成功的快乐,感觉不了健康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2.3意志品质弱: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缺乏毅力和斗志,怕苦怕累,对持续时
间较长、强度较大、单调的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缺乏勇气和探索精神,忧心重重,担心练习中会出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
2.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学困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
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不愿勤奋努
力,知难而退,以静制动。
2.5心理矛盾,情绪不稳:“学困生”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处于矛盾之中,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他们意志薄弱,自控力差。
3、转化教育探研
3.1尊重信任、正面引导:充分考虑每个“学困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
学中应成为“学困生”的知心朋友,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时刻记住,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
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体育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主动参与、自
主练习的积极性。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多鼓励表扬,肯定成绩,引导其克服
困难,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2适时激励、关心爱护:“学困生”在学习掌握技术动作时,往往付出了极大
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
心去理解、关心“学困生”,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差”的帽子,要分析情况,不要随意或恶意地批评或指责;应对他们耐心辅导、正确引导、经常鼓励,加倍
关心和爱护,做他们的知音,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切忌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对“学困生”的教育应宽容又不放纵,严格要求但不苛刻;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
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地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
自己锻炼的效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他们
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技术。发挥他们某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
机,适时进行鼓励,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并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出不同的要
求和努力方向,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鼓励,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
进步发展。
3.3团结协作、激发个性: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建立合适的师生交往模式。
要真正相信和尊重“学困生”,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性的关键;教师只有以
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引起焦虑,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激发创造兴
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互
助精神。竞争与合作是激励学生发展的两种机制,它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又
培养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学困生”竞争、协作,让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成长,陶冶身心,发挥个性和潜在能力,充分感受
体育的乐趣。
3.4耐心指导、对症下药: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有的是
概念不清,有的是身体素质差,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有的是受环境影响等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练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病症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比如;在学习篮球篮下投篮技术时“不会
命中”,教师就要仔细地观察;是站位不对,瞄准点不明,是出手动作不正确,还是用力不协调,或是兼而有之。问题一旦找准,即刻提出纠正办法,使其尽快
掌握技术,感受成功之快乐。
3.5同等评优、合理评价:在学习技术动作或课堂“达标”练习时,适当降低难
度,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等要求,使“学困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对此,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提出合理的练习重量、高度、远度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
在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地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学困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学生的依据,并令其帮助其他“学困生”练习。在此情况下,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行”的信心,比教师的讲解、示
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
4、解决减轻心理压力的几种教育方法尝试
减轻“学困生”心理压力,就是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教育他们勇
于追求,自强不息,做一个诚实、自尊、自重、富有责任心和创造心的好公民。
可进行如下尝试:
4.1典型事例教育法。“学困生”在自卑的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自尊,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平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恶劣”行为。只不过是他们为寻求表现自我而采取的一种消极对抗的方式。采用案例教育,针对差生的不良心理及行为习惯,对他们不加以直接的训斥、讥讽,而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诱导启发他们,为他们保
留了“面子”,可达到心理共鸣,进而引发“差生”的自尊,收到较好的教育效
果。
4.2自我评价法。多数“学困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否定自我,或以自我为
中心,他们往往是非不明,看不到自己的行为给集体、他人所造成的损害。自我剖析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确分析自己,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善待别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容易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4.3行为激励法。“学困生”在不良心理的影响下,很少对所处的环境实施积极的影响,难以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自我感觉他是一个失败者。采用体会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发挥其优点和特长,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快乐。以此使他们逐渐走出自卑、恐惧的心理阴影,产生自强不息的进
取精神。采用此种方法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遵循反复渐进的规律,抓住教育的时机,润物细无声,促其转化。
5、教学建议
“学困生”之所以后进,原因复杂,是否有教师本身失误。如何促进“学困
生”的转化,要认真总结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摸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能力,营造优良学习氛围。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意“学困生”的“病”源所在,尤其
注意“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方法。
5.1强调进步,合理评价,降低期望
“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与一般学生相比的确存在差异,与好学生相比就越发显得不如人,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会认为自己的无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贡献。他们对自己丧失了学习信心,很
容易地放弃任何努力。教师应该根据他原有水平,确定他所能达到的目标。善于
发现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对他们身上不起眼的变化都要
有意去扩大并强调其进步,帮助他们重建失去的自尊感和成功感。
5.2 把握时机,化解矛盾,避免冲突
教师有时往往为了“学困生”的某些不足,穷追猛打,期望他马上就能改进
提高,致使大家注意力都对准了“学困生”不足的方面,这给他们很大伤害,容
易使他们自暴自弃,再也不想有好的表现了,于是他们依旧一副我行我素,毫不
在乎、无关紧要的样子,而教师也越发恨铁不成钢,使得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矛盾亦更加尖锐,每当教师在冲动下训斥学生时,应提醒自己是否给学生以伤害,是否另有途径?其实,退让一步海阔天空;冷静撤离避开冲突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一段冷却期后,掌握时机,再行教育。
5.3营造关爱氛围,多方配合,真正关爱“学困生”
爱护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也是依法执教自我保护的好方法。从某种
意义上说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对弱势群体尤为重要。教师应教会学生
如何学习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师爱是促进学生成功的动力,只
有当他们真正信赖教师,爱戴教师时,才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才会听从教
师的教育指导,而友爱的氛围、真诚的情感,能够温暖“学困生”的心,促使他
们向好的方向转化。为此要告诫同学,对“学困生”不能歧视,不能冷嘲热讽,而应积极热情的关心,耐心帮助。应培养积极分子开展“希望工程”,帮助“学
困生”搞好学习。另外,有条件的还应经常与家长联系,互通情况,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可以做到的,只要营造良好氛围,领导重视,班
主任严格管理,家长配合,社会协同,本人积极努力,科任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关
爱,树立信心,把工作做深做细,会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叶彩捐.课堂教学心理卫生浅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3,3.[2]丁雪琴,高潮.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N].沈阳体育学院学
报.1997.3.[3]赖天德.体育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J].中国学校体育.2009.9
体育学困生 篇3
一、关爱学困生是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经常听到学困生这样的话语:反正老师只关心几个体育尖子,我们练不练无所谓;反正我们体育成绩不达标,只会拖班级的后腿……也经常听到同行们对学困生这样的评价:你笨死了,连这么简单的动作都不会;连这样的成绩都达不到,真是不可救药了……这无形中给学困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极大地束缚了学困生的心,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所以,他们由爱好体育到怕参加体育活动,久而久之,即使“心动”也不“身动”。作为教师,应该有一颗慈母的爱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更要关爱每一个学困生,我们要用微笑、用期待的眼光对待学困生。当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你只要说:不要怕,老师帮助你;当学生遇到挫折时,你只要说:没关系,再来一次,你会成功的。仅仅这两句话,你就可以帮助学困生鼓起勇气,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因材施教是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关键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从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个体差异来确定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使每个人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
体育学困生是体育教学的重点,也是矛盾的焦点所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就应该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法上,在分层教学、区别对待上对学困生有所侧重。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有针对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困生的实际,可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即除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外,对学困生的要求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能达到目标。如小学耐久跑教学,对绝大部分学生的技能目标要求是:能掌握耐久跑方法,跑得轻松,自然持久,能在规定时间内跑完全程;而对学困生的技能目标要求是:掌握正确的耐久跑方法,力争跑完全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真正享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无穷乐趣。
其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有选择性。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倡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体现选择性,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我在完成主教材的学习任务以后,就经常根据学生体能、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体育活动内容进行练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选择球类游戏、民间体育活动以及学生自己创造并且喜爱的活动。这样安排,可以使学困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又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在教学方法上的运用,则结合学困生实际,让他们参加合作探究性学习,参加集体项目的游戏,让他们知道他们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坚持分层教学是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与运动技能的有效措施。
三、正确的教学评价是提高学困生自信心的重要环节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是针对绝大多数学生而制定的目标体系,它的特征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成目标,不提倡用一种评价方式来表达达成目标的程度,因此,正确的评价方法应从激励学生进一步加强健康意识,学会用健康的手段提高健康水平出发,明确告诉学生只要经过努力学习,原则上就不会出现“不及格”或“差”的成绩。所以,我们应该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来对待学生,特别是要对学困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教师对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情感、情绪方面要及时评价,及时表扬,及时提出建议,这样就能使学困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并同时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便不断鞭策自己向新的目标努力。同时,适当采用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也可刺激学生在原弱势项目上加强练习,从而提高运动成绩。如某生在立定跳远测试中,原先成绩是1.20米,离及格1.40米还有一段距离,在最后测试中,他跳出1.30米,我就说:你过关了,希望你继续努力。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互评、自评,让学生在互评、自评中找到差距,评出信心。
总之,提高体育学困生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关注学困生这个弱势群体,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我们的学困生一定能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责编 钟 岚)
学困生小学体育 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多维沟通,为学困生转化提供最佳教育氛围
学困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 身体素质等特点,对他们需要尊重信任、正面引导。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每个“体育学困生”特殊的心理状态,如,认识不全面、自我控制能力欠缺、自我意志能力不够持久、渴望成功的欲望压抑等方面,充分同班主任、家长、科任老师多维度沟通。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平时教学与训练中应成为“体育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从他们的优势项目入手,多宽容,多鼓励,多等待,给他们进步的等待期,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多鼓励表扬,从肯定成绩入手,引导其分步克服困难,最终达到满分成绩。
二、强化锻炼纪律要求,为学困生转化提供纪律奖惩依据
在平时体育课时将体育锻炼要求有机渗透穿插讲解,但老师评讲时,这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听讲不集中,自然听进去的知识就少。我经常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越是学困生,他们听课效果越不好,越是优秀或达标生,听讲越认真。心理学上讲,注意是学习的重要品质,当一个人不集中听讲时,他的心门就关闭,不能再接受新的知识,故会比其他同学越来越学得吃力。为此我规定,当老师讲解时,任何学生注意力必须专注于老师的一切,否则增加“爱心素质练习”。利用此方法,在接手新班时就形成了严格的规范要求,这样保证了老师精讲与学生听课的效率,最后结合平时的体育锻炼,他们的成绩迟早就会进步。
三、小组合作互助,经验分享,为学困生转化提供方法积累
同学友伴间的交流更直接,更相似,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便于解放思想,投入练习。通过小组合作,让优秀的学生传、帮、带他们,让成功的经验与体会引导他们,让他们茫然的心境看到方向,找到成功练习的相似感觉,这样防止他们摸索多走弯路,同时也为他们赶上达标学生争取到了时间,最终提高了这类学生的转化效率。
四、课内外相结合,为学困生转化提供量的保障
“体育学困生”在素质上存在差异,我们需要进行个别指导、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任务,有针对性帮助他们提高。这是使他们增强信心,快速跟上友伴的一个重要手段。有的学生接受能力慢,动作需要回味;有的学生自己练习一段时间积累了心得,想更上一台阶,但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故将课堂延续到课外加强巩固是很有必要的。我要求放学后,学困生主动自主强化训练,同时不失时机地发现这类学生的闪光点与进步点,给予表扬、鼓励,通过我们的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苦心,他们会意识到你是真正地在帮助他们,从而放下包袱,提高练习效率。当他们感受到自己进步后,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就会越发严格执行老师的补差任务,成绩也就会日趋提高。
小学学困生转化总结 篇5
一、转化方法:
(1)确定学困生名单,分析确定学困原因,帮忙学困生制定进步计划。
(2)根据班内学生状况进行分组,分散学困生,制定“兵教兵”结对帮扶方法。
(3)每周一节“助学课”,专门指导学生结对帮扶学习。
(4)每月定期召开学困生会议、学困生家长会,随时掌握学困生转化状况。
(5)建立助学成长记录袋,记录学困生转化过程,积累学困生转化经验。
(6)对于学困生增加有针对性和鼓励好处的批语,增加学习自信心。
二、取得的成效
近一学期的学困生转化工作,对于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学困生学习成绩的大幅提高,有效的促进了学校教学成绩的全面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1、学困生转化成绩不均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对于学困生转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够把关注学困生的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起来。二是学困生转化工作开展时刻短,长期落后的学生赶上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针对以上问题,下学期要加强理论学习,从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好处、方法策略两方面入手,掌握方法,自觉地把学困生转化工作有重点地、持续地开展下去。
初探如何转化体育学困生 篇6
【关 键 词】 学困生;体育;转化;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所谓“体育学困生”是指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教学中,怎样对“体育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一、原因分析
(一)现象及其危害解析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较多较复杂,有心理智能、生理智能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习惯因素。从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主要是由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发现,形成“学困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心理障碍。因此,关爱、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应从剖析“学困生”心理入手,弄清“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摆脱心理压力;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提高适应能力,逐步解决生理障碍。在此基础上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疏导。
(二)心理特点剖析
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有成就感,但缺乏勤奋、努力,不能把握机遇,组织性、纪律性和行为习惯差,自控能力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乏艰苦奋斗和拼搏的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出人头地,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实干精神。“学困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缺乏练习动机,缺乏自主,意志品质弱,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理矛盾,情绪不稳定等“个性”心理特征。
二、体育“学困生”的转化建议
(一)理解、尊重、感染、关爱
1. 理解、耐心指导、对症下药。①理解也就是俗话说的“善解人意”。它是思想共鸣的感情纽带,能对学困生的转化产生巨大的作用,收到惊人的效果。许多学困生的转化是在和同学对他充分理解和感召下发起的。②学困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有的是概念不清,有的是身体素质差,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有的是受环境影响等等。
2. 尊重。尊重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学困生心灵的“锈锁”,尊重他们的人格。一个矮的人与高大的人无异,一个学困生与先进生无别。学困生学习技术动作慢,动作不协调,体育教师和其他同学不能冷眼相视、恶语相伤,应尊重、理解、辅导他们。
3. 感染。这里主要指为学困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周围人的言行来感染他。环境感染对学困生的转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让学困生知道锻炼的意义
1. 请学生欣赏运动名言,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皮埃尔·顾拜旦)
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法国医学家——蒂素)
世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美丽的衣裳。(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
2. 理解生命在于运动的含义
运动——运气动血。人之所以运动,是为了让身体健康,充满能量,活力充沛,要让身体健康,取决于五脏六腑调节阴阳平衡的能力,要让五脏调节发挥它最大的功效,就要取决于——经络的畅通,以及气血运行的旺盛,也就是说,只有先保证人体的经络畅通,才为气血运行提供通道,当气血运行旺盛,五脏六腑才会发挥它最大的功效,使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能力的增加,吸收功能,排泄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此时的人一定是非常健康的!
(三)关爱激励,指正辅导
1. 关爱激励。①爱是学困生转化的启动机。如果爱的闪电能够穿透学困生的心扉,他的心灵就会震响自爱的春雷。因此,要适时激励、关心爱护。“学困生”在学习掌握技术动作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且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学困生”,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差”的帽子,要分析情况,不要随意或恶意地批评或指责,同时告诫同学,对“学困生”不能歧视,不能冷嘲热讽,应对他们耐心辅导、正确引导,做他们的知音,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宽阔的胸怀,班集体的温暖,这会让他们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
②营造关爱氛围,多方配合,真正关爱“学困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对弱势群体尤为重要。师爱是促进学生成功的动力,只有当他们真正信赖和爱戴教师时,才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才会听从教师的教育指导,而友爱的氛围和真诚的情感,能够温暖“学困生”的心,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
2. 指正。指正像“催化剂”,能够促成学困生认识不足、改正缺点。学困生周围的人,特别是班主任,不要害怕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一味地迎合、迁就、放任。当然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场合及时机的选择,语言的运用,以求最佳的批评效果。
3. 优中帮促,个别辅导。教师针对体育“学困生”在素质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任务,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是使他们树立信心、掌握技术动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之,针对体育课教学中的“学困生”,教师要从理解,耐心指导、对症下药,尊重,感染,关爱,适时激励、同等评优、合理评价,批评,优中帮促、个别辅导等八个方面入手,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树立“尖子带头,面向全体,偏爱差生”的观点,积极做好“体育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充分利用体育的教育功能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地动起来,从而使学困生喜欢体育,练好身体。
【参考文献】
[1] 薛梅. 初中体育“学困生”转化策略探析[J]. 运动,2016(3).
[2] 张野芳. 浅谈体育运动学校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实效性[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4).
学困生小学体育 篇7
因此,新的形势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提出了以下两点要求。其一,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突破体育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标,更好地落实“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其二,对体育教师而言,不仅要上好体育课,更要当好一名心理辅导教师,帮助体育学困生走出心理障碍,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突破这些学困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呢?本文旨在从小学生心理引导的角度,对如何突破小学体育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进行一些浅析。
一、体育学困生的定义$
学者王德明曾指出:所谓体育学困生,即指那些智力、体能水平发展正常,但达不到体育教学要求的学生。不过,经体育教师耐心和正确地引导,这些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能克服困难,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体育学困生的心理
对于小学生来说,体育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表现形式也呈多样性。就一般情况而言,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1. 心胸狭隘、抑郁寡欢
有些学生心胸不够开阔、少言寡语、不爱谈笑,这一般属于个性特点,对生活和学习并无太大妨碍,人际关系也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但严重的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敏感多疑、抑郁寡欢,常为一些小事而耿耿于怀,终日忧心忡忡、孤独无言的学生,通常表现为不喜欢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体育运动,且进行集体运动时容易与其他学生发生摩擦,从而变得越来越不喜欢体育运动,最终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抗拒的心理。
其实,形成这种不正常心理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是家庭生活不幸福或受过重大的挫折、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等。例如,本校四年级的学生小李。他在篮球课上进行多人小组自由运球练习时,全程都一个人拿着篮球自己练习,即使累了也不让同组的其他同学练习。于是,其他学生跟体育教师反映情况,体育教师便提醒他:同组的学生要一起练习,不能自己一个人拿着球不放。之后,学生小李就不高兴了,气冲冲放下球,不参加练习了。
2. 自卑怯懦、退避畏缩
自卑感是自我评价偏低,同时又感到无能为力,失去自信心的心理状态。由于过分自卑,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所以表现为不愿意甚至害怕与人交往,说话吞吞吐吐,行动遮遮掩掩,做事畏畏缩缩;喜欢独来独往,幽然独处,经常沉湎于幻想之中,从幻想中求得自我满足。一般而言,体育学困生,尤其是能力性和整体性方面的学困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差,在体育课程中学习成绩长期落后,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长此以往就容易产生对体育运动的厌恶。
例如,本校三年级的学生小卢。他父母都是篮球体工队出身,个人素质较高,很注重对小卢的教育,在小卢成长的过程中倾注了不少的心血。然而,学生小卢在体育课上却表现得异常内向、特别胆小,从不主动举手发言,且在练习时很少与同伴一起交流,常常畏缩、退避。有一次在篮球传球练习中,体育老师让他出来作展示,但他怎么也不肯出来展示。原来,小卢的妈妈对他期望过高、要求太严,并把自己的想法、愿望强加给小卢,小卢一出现问题或达不到要求,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指责、打骂。在这种威压之下,频繁的挫折感严重地损害了小卢的自信心,因此他感到无助、变得自卑,以致缺乏自信。
3. 对立破坏、自暴自弃
心理学认为,任何使痛苦或不快得不到排除的因素都可叫作挫折。对立破坏、自暴自弃是个人屡遭挫折引起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常心理。学生表现是:不怎么爱上体育课,喜欢和教师对立;不仅不积极参与课堂上的活动,还经常扰乱课堂。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家长的溺爱,养成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例如,本校三年级的学生小李。在体育课上,当老师讲解、示范时,小李不但不认真听讲,还口出怪音、做滑稽表情或怪异动作,引其他学生发笑。到了小组练习时,体育委员发出行动指令,小李不是故意不执行,就是行动迟缓,甚至做出相反的动作,还不好好地与其他学生合作,影响其他学生正常上课。
三、体育学困生的教育
要正确解决体育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就要针对其心理问题的不同表现,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引导和教育,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
1. 用“捆绑”游戏解除自闭心理
有些体育学困生平时不爱说话,不愿与人交谈,性格比较内向,甚至有点自闭,很少能在他们的脸上看到一点笑容。针对这样的学生,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要多加引导,多做有趣的游戏,以便先放松他们的精神,再充分发挥集体作用,让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加强交流,促进体育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的交往。
例如,本校三年级的一个女学生。她平时不爱说话,也不喜欢与人交往,体育学习成绩较差,所以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两人三足”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我发现她绑丝带又快又漂亮,这说明她的自理能力较强。但在做游戏时,她的动作不够大胆,放不开手脚,与其他学生的配合难以协调。我见此情况,便亲自给她指导,还让与她同组的学生积极地配合她。这样,经过几次练习后,她与其他学生的配合越来越默契,最终还赢得了小组的胜利。游戏结束进行总结时,我还特地表扬了她,并请她出来展示绑丝带的方法。就在那时,她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课后,还有学生向她请教绑丝带的方法。通过“捆绑”游戏,这个女学生渐渐地活泼、开朗了,其自闭心理慢慢地消除了。
2. 用精神的力量消除自卑心态
小学生的内心非常脆弱,尤其是有自卑感的孩子,他们往往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心、不敢面对失败、害怕面对挑战等。因此,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给予其精神上的鼓舞。其实,给学生一点鼓励,就会给其带来安慰与快乐,甚至是激动与兴奋,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某些事物的兴趣。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在体育教学中,这种精神的力量对于一些体育学困生非常有效。
例如,本校四年级的一个男学生。他长得较胖,体育活动能力较差。在练习垒球投掷时,方向偏了,距离又近,之后反复投了几次,成绩仍不理想。这时,在周围旁观的几个学生开始窃窃私语甚至讥笑他。见此情景,我及时地制止了那些学生的行为,并对他们说:“虽然他投得不远,但他这种勇于面对挫折、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品质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请大家为他鼓掌加油啊!”听了我的话后,那几个学生以及旁边围观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为他喊起了“加油!加油!”在同伴的鼓励声中,那个男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终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时,操场上立刻响起了最热烈、最真挚的掌声。最后,那个男学生转向其他学生,面带微笑地向大家深鞠一躬。从那以后,我每次上体育课都采取不同的方式给那个男学生一些鼓励,还特意安排几个学生与他多接触、多沟通。经过一段时间后,那个男学生终于不再自卑了。
3. 用循循诱导化解自暴自弃
一些学生具有对抗性格且自暴自弃,这往往是由于家长的溺爱,使他们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环境中成长,没有应有的引导教育,从而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以致形成了学生的叛逆抗拒性格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对于这样的学生,既不能顺从迁就,也不能过于急躁,更不能以暴制暴,必须采取循循诱导的方法逐步地调整和化解。
例如,我在分腿腾越跳山羊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并给每个小组设计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还预先向学生提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指标。就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跳跃时,有个学生就是不愿跳。我问他为什么不跳,他说:“那么高,我跳不过去。”我说:“你先试一下。”可他还是不愿跳。这时,我进一步做引导工作,我说:“那你就从最矮的山羊开始跳。”于是,那个学生开始动心了。可当他试跑到山羊跟前时还是没有跳。我没有气馁,继续引导。我在最矮的山羊下面加高了踏跳板,然后说:“来吧!你肯定能行!深呼吸,跳一个。”这次,那个学生终于跳过去了,并且在我的鼓动下连续完成了几个动作。当我给他放低了踏跳板时,他仍然顺利地跳过去了。于是,我和大家一起为他鼓掌喝彩:“好样的!你跳得真棒。”有了这一次的成功,那个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精神状态也好起来了。在接下来的练习中,他的胆量越来越大了,也愿意和体育老师配合了。
学困生小学体育 篇8
关键词:普通高校,学困生,兴趣
一、普通高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的主要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晚期, 即从17~25岁身体发育接近成熟的时期, 也是求知欲强烈, 想象力丰富, 生命力旺盛的佳期, 身体各部分比例逐渐与成人相同, 男生显得体形魁梧, 肌肉发达, 女生胸部隆起, 臀部变圆, 显示出女子特有的曲线美;心理方面, 大学生强烈关心自己的发展, 主动积极地探索自我, 同时由于各类知识增多, 生活经验扩大, 对自己的分析、评价变得客观、全面, 大学阶段是人格的再造期, 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塑造自己, 使自己的人格健康、完善。这一阶段生理心理发展总趋势是逐渐缓慢, 日趋成熟和完善。大学生尤其是女生, 身体上的变化、心理上的变化都影响着对体育的参与。
二、“学困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原因
1. 体育意识淡薄。
体育意识就是指学生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功能的认识水平。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体育意识淡薄, 上体育课很被动, 认为学校规定上, 为了及格拿到学分好毕业, 他们这种意识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 而是长期不注重参加体育锻炼, 没有亲身体验到体育乐趣, 没有感受到体育锻炼对我们人体的积极作用的结果。
2. 怕苦、怕累、怕脏、怕出丑。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为了能考上大学, 许多家庭都一味地让子女好好学习, 对他们的生活百般呵护, 不让他们干家务活。体育课就是一种锻炼课, 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技术, 是一种体力活动, 学生就觉得累、苦, 受不了;还有一些体运动项目学生觉得脏, 弄脏了衣服、鞋, 满身汗水, 女生就不乐意了;有的学生轻视自己, 有自卑心理, 在运动中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怕出丑, 因此不愿意参加运动, 对学习失去信心。
3. 个人接受能力差。
部分学生由于智力上的差别, 比如记忆力、观察力, 以及身体的协调性等较差, 就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4. 应试教育的弊端。
大学以前, 学生都是处于紧张的学习中, 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 有些偏远地区的学校直接把体育课改为自习课, 学生没有体育课, 不参加体育运动, 感受不到体育运动后的乐趣和快感;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体育课, 由于硬件条件比较差, 开设项目较单一, 学生不喜欢, 长期以来学生也就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那种放羊式的体育课, 学校首先不重视体育, 上好上坏一个样, 学生学不到真本事, 技能技术得不到提高, 学生也就对体育失去了兴趣。
此外, 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单调、教学内容陈旧, 教师分强调课堂纪律等也是原因之一。
三、培养“学困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1. 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让学生重视体育。
体育观念是指不断接触和直接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对体育概括的形象。观念不是先天就形成的, 而是后天在实践中获得的。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 为了祖国的建设和事业的成功, 应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不断增强体育意识, 努力使体育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促进自己在体力和智力上得到和谐发展, 成为体格强健、人格完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 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体育教学由于它的特殊性, 课堂多在室外进行, 学生活动有时集中有时分散, 经常发生注意力和兴趣转移, 教师在授课时应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随机应变的教学技巧, 拉回学生转移的兴趣。
3. 教学内容技术含量不可简, 技术追求不可止。
有效转化“体育学困生”的策略 篇9
首先, 教师要使学困生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 端正学困生体育学习的态度。
教师要让学困生知道体育学习活动不仅是强身健体的需要, 更是社会交往、人格尊重、愉悦身心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教师要加强学困生体育学习目的教育, 一是要阐明体育学科也是中考学科之一, 突出体育分数的重要性;二是要讲述学好体育的必要性, 它是一种基本技能, 在生活和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抓住体育活动是强身健体的载体, 着重进行学好体育紧迫性的教育, 从而激发起学困生立志学好体育的信心和决心。同时, 教师要利用适切的时机向学困生介绍伟人、明星的体育故事, 介绍历届校友奋发学好体育的动人事迹及体育学困生转化成体育优等生的典型事例, 号召大家向伟人学习、向明星学习, 激励他们为扎实学好体育基础知识而勤奋锻炼, 克服少数同学因体育基础差而怕学不好体育的自卑心理, 形成学困生体育学习的内在动力。
其次, 教师要与学困生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激发和培育其学习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人学习的动力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营造愉快的心理情感环境, 培养学困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体育教师首先要尊重体育学困生, 塑造亲和的师生关系, 对体育学困生的转化不能只限于形式, 即在行为上约束他们,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走进体育学困生的心里, 帮助他们排除体育学习的心理障碍, 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状态。体育教师应与体育学困生们打成一片, 尊重信任、正面引导。只有多接触学困生, 深入到他们中间去, 使学困生得到温暖、喜欢、尊重、同情、认可、关怀, 体会到师恩如海, 这样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抵制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影响, 从而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和情绪, 消除师生间的隔阂, 让学困生感到老师对他们是关心的, 并不因为他们的后进而受冷落。只有这样, 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而高涨。教师还要针对“体育学困生”个性上的差异进行个别教育与辅导, 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总之, 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 我们必须坚持把与学困生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激发和培育学困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作为提高体育课堂效率的关键来抓。
再次, 教师要让学困生树立成功的自信, 培养学困生主动练习的意识。
“体育学困生”在学习新的技术动作时, 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 甚至丧失自信, 缺少学好新技术本领的内驱力, 致使他们不用心去练习。有些技术动作教师示范完毕, 他们都不敢去尝试。这时, 教师应适当降低难度, 给予鼓励,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用信任的眼光和语言去帮助、去支持、去鼓励他们完成相应的技术任务, 教师要多鼓励他们, 多表扬他们, 从肯定他们已有的成绩入手, 引导他们克服一切困难, 体验成功, 让他们感到只要努力, 只要付出, 就一定有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更加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己那种自卑的心理, 增强自己完成体育动作的信心。教师应当创造条件, 给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去享受胜利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喜悦往往能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信, 培养其主动练习的意识, 对他们应倍加关心和爱护, 绝对不能横加批评指责。教师要做“差生”的知心朋友, 多谈心, 多个别辅导帮助, 以良好的师德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启迪他们, 帮助学生树立较好的学习的信心和责任感。对于学困生的评价, 教师除了参照一定的量化标准外, 还要使学困生体验到“学会了”的愉快、“提高了”的欣慰、“成功了”的喜悦、“增强了”的兴奋、“获胜了”的自豪。另外, 体育教师除在课前了解体育学困生的情况外, 还要在课堂上努力激发他们的练习欲望, 让学困生树立成功的自信, 培养体育学困生主动练习的意识。
最后,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加以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学生在学习体育技术动作时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有的是由于技术原因, 有的是由于身体素质原因, 有的是心理原因, 还有的是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原因等等。对此,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都要区别对待, 帮助这些学困生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和产生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如何用赏识教育转化体育学困生 篇10
一、体育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体育学困生主要是指部分中小学生在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的相关要求不相适应, 与大多数学生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表现来看, 他们或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和激情, 或不能完成各种体育学习任务, 最终导致达不到体育考核要求。从形成的原因来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意志品质方面的问题
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与其他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大不同。它除要求学生有好的身体素质之外, 还要求学生具备顽强拼搏、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体育课上只有不断挑战自己的身心极限, 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例如进行耐久跑, 不仅可以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肺机能, 也可以磨炼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但往往有一些意志品质比较薄弱的学生, 在耐久跑练习过程中难以坚持到底, 这就达不到练习的目标。
2. 学生身体发育方面的问题
体育学困生中有一些是因为身体素质过差造成的。这类学生因为体弱多病, 或者体型过胖, 或者过于矮小等而产生自卑的想法, 加上在学习体育动作时障碍较多, 害怕其他同学耻笑, 于是对运动产生抵触心理。他们在进行体育练习时不积极、不主动, 直接导致身体素质和技能掌握越来越差, 越差就越不想学, 造成恶性循环。
3. 学校教育大环境的问题
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经常停上体育课, 把课时让给其他学科;就算安排体育课, 班主任和其他教师也可以随意占用, 这就使正常的体育教学无法顺利进行。还有些学校体育教学场地简陋, 器材有限, 体育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学内容千篇一律, 这就导致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不重要, 对体育有了误解, 学习态度自然不够端正。
4. 体育活动安全方面的问题
在目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制度不完善或者处理过程不规范的情况下, 只要在体育课堂发生伤害事故, 体育教师轻则赔礼道歉, 重则赔付医疗费用甚至挨行政处分。这无形中束缚了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他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单双杠、跨栏、投掷等各种包含一点点危险因素的项目都尽量不上, 这就导致教学内容单调, 部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自然也就不高了, 这也容易导致这部分学生成为体育学困生。
二、运用赏识教育转化体育学困生的策略
赏识教育, 是以学生学习和活动为载体, 抓住教育的契机, 优化课堂氛围, 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地受到赏识, 并在不断获得赏识的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 树立自信心, 勇于探索、创新, 逐步完善、超越自我。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 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体育学困生的进步和成功予以重视和赞扬的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 我归纳出运用赏识教育转化体育学困生的几个策略。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学困生大多意志薄弱, 对体育锻炼缺乏信心, 教师应采用个别谈话的形式, 让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消除对体育的偏见, 帮助他们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 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让他们逐步养成运动的习惯, 从而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去, 领略到进行体育锻炼的快乐。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帮助。对于体育学困生来说, 教师只要对他们关心爱护, 他们首先会在内心激起自尊自强、积极向上的强烈欲望, 从思想情感上和教师亲近起来。“亲其师”进而“信其道”, 他们才会逐步调整心态跟随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体育学困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给予恰当的表扬, 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进步的情况, 从而增强信心, 唤起他们获得成功的愿望。当然学生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要持续不断地给予学生鼓励。
3. 学生间开展帮扶与互助
教师要大力营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 从根本上消除对体育学困生的歧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 把体育好的学生和体育学困生安排在一起, 通过前者带动后者。在学生中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 使体育学困生产生“他能做, 我也能做”的竞争心理。通过学生间的帮扶与互助, 使他们在集体的关怀下获得进步。
4. 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教师转化体育学困生时应从实际出发, 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首先, 应不断地运用心理暗示、行为鼓励等方式, 使他们对体育练习不排斥, 并对各种体育练习保持不甘失败、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比如对于胆子小的学生, 可用风趣诙谐的语言, 生动形象的比喻, 消除他们练习时的紧张心理。其次, 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让他们发挥才能、表现自我的机会, 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比如对于体型特殊的学生 (比如身材过于肥胖或过于矮小) , 不适合某项剧烈运动时, 可安排他们协助教师做好监督、裁判等工作, 要让他们参与体育活动而不是游离于课堂之外。
5. 降低标准, 树立自信
因受自卑、害怕、懒惰、等待、从众等心理影响, 体育学困生往往在课堂上不敢大胆表现自己, 甚至不愿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自然也就难以体会到体育的快乐。这时教师“不经意”的一个赏识的眼光、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亲切的手势, 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同时, 教师也可以适当降低各种体育考核标准, 待他们逐步提高成绩后, 再逐步提高标准。只有循序渐进, 才能让体育学困生重拾信心, 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 不断前进, 从而取得学习的进步。
浅谈初中体育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体育;学困生;转化;策略
体育教学中,有部分同学因不同因素,导致产生排斥体育锻炼的心理,影响其体育能力的学习及自身体质,造成体育成绩落后,这些学生作为体育“学困生”,严重影响了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课程教学改革重要提出了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受益,
一、初中体育学困生心理特征
1.学习动力不足
初中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再加上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将体育锻炼作为任务来完成。
2.意志品质薄弱
如今的大部分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意志品质薄弱,运动中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在体能运动中难以坚持,从而选择逃避。
3.缺乏自信
作为体育学困生的最大特点就是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适应能力较弱,很在乎自己的表现,在体育活动中缺乏自信不能够展现自己,从而影响体育运动的联系。特别是因为自身体质不足,不能参加体育活动的学困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尤为差。
二、初中体育学困生成因分析
1.主观成因
受到外界印象,从小不喜欢体育运动,同时受到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了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事实上,专注于学业的同时,加强身体素质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1)家庭环境影响。一个成长在有运动氛围熏陶着的家庭中,必然不会有一个体育“学困生”的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从小培养的,所以父母的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一定程度的影响着孩子兴趣爱好的养成。
(2)体育教学资源不足。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师资条件不足分为两个:学校体育教师人员配备不足和教师专业技能欠缺。这两个方面的欠缺,对“学困生”的转化起到了一定得阻碍作用。
(3)学校基础资源有限。很多初中学校,缺乏师资、运动场地、运动器材等体育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限制,成为了“学困生”转化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4)学校管理制度。如今的教育环境,学习成为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导致很多初中院校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体育成绩不做要求。中考成绩中体育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微不足道,让许多学校并没有对体育课的严格要求,另外“学困生”更不会主动提出体育教学改革措施,甚至会因学校的不重视而完全逃避体育课教学。
(5)学校体育活动。学校的活动氛围严重影响着“学困生”的转化,一个好的体育活动氛围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更是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学校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定期举办校园运动会,
2.客观成因
(1)身体素质。由于体制弱、肥胖、矮小或是疾病,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做剧烈运动,不能参加体育锻炼。这一部分学生中,可能有体育爱好者,但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参与其中,但也有一些学生,以身体状况不佳为由,从内心抵制体育运动。
(2)心里抵触。从内心抵触体育运动,认为运动是一种负担,既苦又累,通过身体不适而逃避体育锻炼,从而出现了这种体育学困生。
三、如何巧妙转化体育学困生的实践策略
1.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相互配合完成的一个过程,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困生”的转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十分敏感,需要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将学生之间拿来比较,要鼓励并肯定每位学生,及时与“学困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关心他们的内心需求,通过调动积极性,缓解体育运动的心理压力的同时,转化“学困生”的心理,帮助他们走上爱好体育的道路。
2.进行运动价值教育,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的基础课程,将生活习惯与体育运动相结合,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唯有激发学生们运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将体育运动作为一项兴趣爱好,才能够发挥体育对一个良好身心的锻炼作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们灌输努力锻炼的重要意义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感受成功,感受体育给自己带来的身体素质变化,让他们知道体育与生活息息相关,他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乏味的任务或是负担,体育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彩,可以让我们的身心更放松。
3.加强学法指导,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很多时候不会学习是造成学习成为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体育课程相比于其他理论课程的差别就在于需要身体练习,通过观察、模仿、规范三个构成进行体育运动的学习。通过动作的分解练习,让学生更好的集中注意力,掌握运动的基础,才能够更好的将运动规范的发挥出来,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负担,还有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造就他们勇往直前的品质。
4.利用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校通过开展体育竞赛,让学生们感受到体育运动之后身心的变化,让他们体会到进步,得到来自更多人的鼓励与掌声。这样帮助了“学困生”树立自信,客服心理障碍,满足学生们的好胜心,刺激他们学习的欲望,赶走消极心理,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通过比赛,重新认识自我。
5.发挥合作小组的优势,培养学困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每位“学困生”的成因不同,自身条件各有差异,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兴趣、爱好、技能的不同,合理的划分小组,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学困生”技能,是他们转化的有效举措之一。通过“学困生”的成因,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1)自身体质弱,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不足的“学困生”,需要通过增强体质为目标,练习中适当调整要求和标准,逐步提升他们的运动能力,多加给予指导、帮助。对体质特殊的学生,要让他们积极融入到课堂氛围内,以督导或裁判的等角色参与其中。
(2)对于长期处在有限运动条件环境中的“学困生”,需要采取放慢练习节奏、控制练习量、提高练习频率等方式,让他们深刻领会到动作要领,通过勤加练习,掌握运动技巧。
(3)对于心理素质差、运动技能差的“学困生”,需要强化其动作要领,加强保护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鼓励他们,调整他们的心态,消除紧张心理,偶尔通过适当降低运动难度,让他们感受成功,多给他们机会,有助于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
(4)对于部分思想认识差的“学困生”,需要重点改造其思想,让他们重新正确认识体育,引导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四、结语
体育教学过程中,总会有“学困生”的产生,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转化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需要教师以身作则,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学困生”转变,让他们正确认识体育,教师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所长,使“学困生”建立起自信并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全方面素质发展,进入一个放松快乐的体育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杨文轩,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学困生小学体育 篇12
【个案描述】
张昊, 男孩, 小学五年级学生。该生由于体质较差, 身体单薄, 意志力比较薄弱, 缺乏毅力怕吃苦, 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加上性格内向、缺乏自信, 在体育活动中难以适应, 往往被动地参与活动或不参与活动, 仅停留在老师要求我练上。
【成因分析】
一、先天不足, 兴趣不浓
通过20多年的实践教学, 笔者发现大部分的体育学困生存在着“先天不足, 兴趣不浓”的原因。其实这不难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质和兴趣爱好, 当发现自己对某件事没有兴趣的时候, 就提不起精神去做这件事。尤其是对那些体质较差的学困生来讲, 他们认为体育课对自己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自己付出了努力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时候, 就会产生放弃的念头, 渐渐地对体育课产生了反感, 成为所谓的“体育学困生”。这既有自身因素的影响, 也有外界因素的制约, 久而久之走进了“先天不足导致兴趣不浓, 兴趣不浓又无法克服先天不足”的怪圈。
二、缺乏自信, 意志薄弱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 意志力薄弱。这类学困生总觉得自己差人一等, 自信的缺失导致意志丧失, 意志的丧失又很难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强化自信。抱着“反正就是这样子, 没有办法再改变”的无奈心态, 使得他们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会做、不敢做, 甚至一次轻微的挫折就会击垮他们的心理防线。
三、重视不够, 观念淡漠
通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 笔者发现, 导致体育学困生形成的又一重要因素是任教的体育老师重视不够以及家长、学生的体育观念淡化。这个因素表现在体育老师上课时对待那些调皮捣蛋和掌握技能慢的学生耐心不够, 处理方法过于简单。再加上有些家长、学生对待体育课不够重视, 这也导致他们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不够, 以致他们沦为学困生。
【实践探索】
一、了解———强调一个“趣”字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所谓的体育学困生并不是真差, 起因只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已, 作为育人的师长就要真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了解学生,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如何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 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条件。要找到适合学生的个人爱好, 老师就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起学困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改变他们对体育的畏惧心理, 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体育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是用何种方式来对学困生进行更好的了解而又不引起他们的反感?笔者认为老师首先要放下姿态, 把学生看成朋友, 不失威严而又极具亲和力, 真诚地与学困生进行交流。面对面的交流能捕捉到最重要的信息, 对学生帮助极大。但有些学困生的戒备心很强, 老师很难找到突破口, 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侧面的方式来了解, 如跟学困生的父母进行沟通, 从同班同学中获取信息。在对学困生进行了解的过程中, 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观察他们的反应, 激发他们的自信。如在上课之前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来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 教师可以把体育教学内容游戏化、趣味化, 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全面、充分的了解, 真正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终从“趣”字入手, 慢慢转变态度, 让他们从排斥体育课转变为热爱体育课。
二、尊重———培养一个“强”字
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 老师还必须尊重学生,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差生”而抛弃他们。事实说明, 相当一部分学困生都是由于师长对其不尊重甚至冷嘲热讽造成的。师生之间只有相互尊重, 才能融洽相处, 只有尊重才会使学生获得尊严, 有了尊严才会促其自强。在教学中, 我们老师不但要想方设法转变学生、家长的体育观念, 更要转变自己的体育观念, 要蹲下身说话, 让学生感觉到我们不但是师生关系, 更是朋友关系。再者, 老师要切实注意自己的言行, 伤害学生自尊的话千万不要说, 打击学生积极性的事情绝对不要做;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 要重视学生眼中的困难, 设身处地, 想方设法给予其帮助, 使其重拾自信, 充满斗志, 自立自强。很多时候, 学生都会因为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抚摸而觉得老师没有小看自己, 从而暗下决心去迎接新的挑战, 由此信念才会越变越强。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会支撑起他们希望的心帆, 使其起锚远航。有了师长的尊重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才会让学生变成意志坚强的人, 永远不会被困难打倒。
三、激励———树立一个“勇”字
只有给予真诚的尊重, 才能树立学生的自信,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才会有激情去上体育课。不当的评价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相反, 热情及时的鼓励和细致耐心的辅导会点燃学生的热情, 使其充满勇气与斗志。在教学中, 教师有必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小灶, 逐渐改善他们不良的心态, 促其回归正常的学习状态。具体到教学中, 老师应对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多一点关爱和帮助, 在难度大的项目练习中进行及时而适当的保护, 降低目标达成难度, 让学困生真切地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亲其师信其道, 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念, 不断增加技能、技巧, 成就自身的体育素质。由于学困生的运动能力较差, 老师还应多给学生单独练习的机会, 加强辅导, 让他们通过多练增强技能, 逐步消除畏惧心理。在这个过程中, 恰当的、积极的评价对学困生的转化显得尤其重要。只要学困生有点滴进步, 教师就要及时给予相应的鼓励。有时候, 这样的激励可以适当夸张些, 以此抚慰长期受伤的心灵, 重拾信心与勇气。相反, 如果不适时地对学困生进行激励, 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水平, 甚至觉得自己努力也不会得到任何结果, 最终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但我们要认识到, 激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有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 甚至收效甚微。此时, 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言行, 不急不躁, 重在实效。否则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与动作就会使努力前功尽弃, 使学生受到伤害, 学生会再次否定自己。一旦坚强的防线崩溃, 就很难再树立自信, 成了永远的“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