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成因转化

2024-10-22

学困生成因转化(精选12篇)

学困生成因转化 篇1

摘要:学习困难生是指智力属于正常范围,由于学习习惯不好、记忆力差或厌学等导致学习成绩差,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水平较正常学生低下,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达到义务教育数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本文对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转化作了探讨。

关键词:学习困难生,成因,转化

“困难”即阻碍多。学习困难生是指智力属于正常范围,由于学习习惯不好、记忆力差或厌学等导致学习成绩差,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水平较正常学生低下,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达到义务教育数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

学习困难生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困生在学习形成因素上主要与学习环境、教师教学方法、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时间、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与兴趣等有关。

(一)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掀起

现在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传统的思维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些人片面追求“物质价值观”、“金钱至上论”,“读书无用论”思想有所抬头且有蔓延趋势。不少家庭(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家庭)为了改善生活条件,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挣钱,将子女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甚至托付给亲戚代管。对子女的学习关注不够,甚至认为是在校消磨掉时间即可,能认识几个字,将来会算一些简单的帐目就行了。长此以往,其中的一些孩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继而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不按时上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不讲究质量(甚至发挥“金钱”的作用,雇佣他人完成),等等,最终学习参与度逐步降低。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发现,或者教育不力,如此恶性循环,他们最后会沦为学习困难生。

(二)教师教育不当所导致

有些学习困难生并非智力低下,导致他们学习困难的不是他们的家庭,也不是他们自己,而是教育他们的老师。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当学生学习成绩滑坡时,一些教师不是很好地帮助学生共同查找原因、制定对策,而是喜欢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大家都坐在同一个教室,同一个老师上课,别的学生能学好,你成绩怎么这么差,你给我好好反省反省。”类似的语言成了老师训斥学生的口头禅,甚至把皮球踢给家长,让家长在试卷上签字、来校。不可否认,老师的本意是好的,但殊不知这样做对某些学生适得其反,他们出于自尊的需要,在教师的逼迫下也去努力寻找失败的原因,但往往不能触及根本。这种老师把失败归结于学生、家长,并附带消极评价,如果反复出现,就可能直接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从而认为“自己真的不是读书那块料”,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三)学生学习方法所导致

个别学生由于生长环境原因,导致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不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只能随班就读,更导致他们学习自信心差、持久性差,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老师不特殊照顾,不对他们进行学习辅导,则后果可想而知。

针对学习困难生的形成原因,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解决问题呢?

结合学困生成因分析,从转化原理和指导要求出发,要转困、脱困必须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学困生学习动机、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内容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多管齐下,研究对策,切实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一)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当前,教育正逐步被政府、社会重视起来,但少部分家长对教育不甚了解,因此,我们要加大教育法规宣传力度,让他们知法懂法,知道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从而正视教育、理解教育、重视教育。他们对教育的认识提高了,就不会追求“短期效应”而放松对子女的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样学困生从数学学习获得的成功感,也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与此相反,如果学习总是失败,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板演、讨论和测试的机会,让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当学生学习失败时,不一味地批评、指责,要及时安慰、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再通过教师的精心辅导和他们自身的努力,他们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三)优化教学过程

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就会产生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学困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更没有查漏补缺、及时衔接,导致新旧知识的断链,形成学生在“空中楼阁”的基础上学数学,长此以往,知识不能形成完整的网络,造成基础知识的破网,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统筹兼顾,备课时要有针对性地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对学习困难生,教师要关爱有加,不能歧视,特别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在座位安排上可安排优秀生与其同桌,利于帮助其学习;课堂提问可适当降低问题难度让他们回答,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作业布置上可分层设计,批改以面批为主,给他们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困生成因转化 篇2

2.1自身原因。高中数学本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学生自身只是形成学困生的一方面,引起学困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在高中的数学知识中,学生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通过点滴的知识积累对高中的数学知识掌握透彻,同时高中的数学知识掌握主要是依靠自主学习提前预习下节课的新知识,课后复习巩固课上知识,如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少课前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学生对课堂数学知识的掌握自然就不牢固,所以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主要依靠主要是学生自主性和逻辑思维理解能力相结合。第三个方面,就是学生自身的意志力,高中是人生的`关键转折点,高中三年都将是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度过,所以学生要有一颗坚强的心,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不免会出现困难,在面对重重困难的时候要坚持学习,像战士许三多一样,有不抛弃,不放弃的恒心和毅力,才能够在高中学习的战场上获得胜利。2.2教师因素。教育体制改革一直在进行中,新课标教育制度也一直在强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高中高考制度对教育改革的推进还是存在了一定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高中面临高考的压力下,也不得不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习方法搬出来,为多数学生的高考成绩拼搏,所以传统教育模式下高中学困生一直在增长。老师教学重回传统枯燥乏味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对学困生原本就薄弱的数学基础是极大的考验,学生在应试教育状态下,容易因挫败感产生厌学情绪,形象学生的成绩。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们的课堂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2.3教材版本因素。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要求高,教材难度比初中高出非常多,很多学生基础薄弱,到高中没有了循序渐进,直接将知识难度进行提升,导致学生高中数学跟不上,无法适应高中数学难度。所以在高中教材的部分知识降低难度,联系初中知识进行延伸,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高中数学知识难度,让基础差的同学能够跟上高中教学进度[3]。

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篇3

一、学困生的成因

1早期教育不佳。

过去的教学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教给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法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所以早期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每个时期的过度。

2心理素质不佳

学困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关心与体贴,甚至有时受到少数学生的嘲笑和讥讽。因此学困生的自尊心受到挫伤,自卑感严重。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渐渐的放弃了学习与进取的劲头。

3不良思想的影响

少数学生受到社会的影响:读不读书只要有钱就可以发家,就可以生活。有钱就可以做生意赚钱。有的人读书花了很多钱,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还得钱。有些家长也是错误的引导,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只要有钱就有了一切,于是就放弃了学习。

4教师教不得法,不会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一味地给学生施加压力,使学生应接不暇,没有一点兴趣。对于差生更是苦不堪言,无意将会使好生变差,出现了更多的学困生。

5现实的教学证实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智力的差异。真有的孩子天生或遗传智力低下。不论教师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能是一点点的进步。

二、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当前教育界很重视学困生的教育和提高。同时建立了学困生的档案。记录着每一个学困生的点点滴滴,找出他们的闪光点,激起他们的各种兴趣。个人认为要转变学困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学困生的转化。转变一个学困生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所以要多方面入手,特别是与家长的沟通。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情况,与家长交流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学校与家庭有机结合,抓住所有时机正确引导。

2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关心爱护学困生,做到“爱在前,严在后”的情感,以理服人。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是有感情的。真诚的感情会使受教育者收到良好的效果。古人说得好,一句良言暖三春;一句恶语三春寒。因为要想转变学困生,首先教师必须在感情上与其融为一体。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以诚相待,真心实意的帮助他们,使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在他的心灵深處充满爱的温暖。其次坚持疏导方针,采用渗透方法。疏通情感,要以理服人,决不能以力服人,以势压人。

3树立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差生普遍存在自卑感,认为自己学习办事都差,他们缺乏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教师要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明其困之症结。善于诱导和激发学困生的积极努力。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困生的鼓励与表扬。对学困生有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评定,不要歧视学困生,这是学困生转变最有效、最基础的方法。加大课堂容量,减少学生课后负担,使学困生赶上来。他们既要学习新知识,又要学习巩固消化旧知识。差生往往要付出很多的代价,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了解和体谅学困生的困难。对学困生要有耐心、细致,给学困生的作业要适当。教师要抽出时间给学困生开小灶。个别辅导补习功课,要重点突出,要循序渐进。教师要讲究科学方法。学困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强,特别注意不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抓反复,反复抓,因势利导,加大教育力量,巩固教育成果。

学困生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篇4

1. 家庭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要么过分溺爱, 娇生惯养;要么粗暴呵斥, 棍棒相加;要么放任自流, 懒得教育;二是家长行为失当:要么生活平庸, 工作懒散;要么热衷赌博、趣味低俗;要么夫妻离异, 家庭破裂。这些无疑会给孩子幼小的心里留下阴影, 致使不少孩子变成学校中的“后进生”, 学习上的“学困生”。

2. 学校方面的原因。

一是有些教师教学方法欠缺, 上课枯躁乏味, 学生对其所教课程不感兴趣, 产生厌学心理;有些教师在教学上搞“一刀切”, 让所有学生“齐步走”, 结果是日积月累的学习成绩差异, 导致部分学生沦为“学困生”。二是有些教师的教育行为失当, 如歧视、辱骂、嘲笑、冷落甚至体罚等, 其后果是学生对教师产生敌意, 进而发展到不爱学习该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

3. 学生自身的因素。

有些学生或体质较差, 或反应较慢, 或交友不慎, 这些也是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

二、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分析学困生的成因, 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前提。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因材施教。我从事工作三十多年, 每届学生中都能遇到数名英语学习上的“学困生”, 以下是我做“学困生”转化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1. 把真诚的爱送给他们。

教师对学困生真诚的爱, 是转化学困生的一剂良药。大家都知道, 学困生一旦对学习失去信心, 往往就是“破罐子破摔”。因此, 我便及时主动地找他们谈心, 用诚恳的态度、真诚的微笑缩小师生间的距离, 消除心理隔阂, 进而帮助他们分析学习状况, 寻找成绩差的原因。06届我带过一个叫小欣的学生, 因父母离异, 由爷爷和奶奶抚养他。后来, 奶奶因病去世, 小欣悲伤过度, 情绪低落, 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渐渐也变成了“学困生”。了解到这一情况, 在课后我就主动找他聊天, 谈理想、谈人生, 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关心, 而且还抽时间帮他补上落下的功课。另外, 我多次找他父母交谈, 得知小欣的学习和精神状况, 他们也十分愧疚。后经多方努力, 他们复婚了, 小欣也再获父爱母爱, 学习成绩也渐渐得到提升。在中考中, 他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后来, 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老师, 您在我人生的低谷时, 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 我不仅重获父爱母爱, 而且也感受到了无私的师爱, 是爱激扬着我的生命, 是爱滋润着我的心田, 是爱敦促着我不懈努力……”每每收到这样的信件或短信, 我就觉得, 教师多给这些孩子一分关爱, 那才算是师爱的极致。

2. 把学习兴趣培养起来。

(1) 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唤起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师生的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 还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产生兴趣的关键。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 又是鉴别的尺度。”如果学生喜欢教师, 他们的兴趣也就迁移到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 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这门学科上舍得花时间和精力, 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学习效果自然就变好。 (2) 用真诚的微笑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我常用鼓励的目光、宽容的微笑、体贴的话语来鼓励学困生。尽量用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他们, 当回答正确时, 我就微笑着说:“Very good”, “Well done”等, 他们因得到这些鼓励性评价而激动不已。在小组活动中, 我将学习好的同学与他们搭配起来调节情绪, 若活动开展得好, 我首先表扬他们, 慢慢地他们就融入到这种和谐轻松的学习中,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师真诚的微笑, 加上及时的鼓励, 一定会扬起学困生自信心的风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把有效的学法教给他们。

学困生普遍存在着一个不会学习的问题, 想学而不得法, 尤其是英语。针对他们的具体学情, 教师应从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入手, 哪些方面存在问题, 就重点给予帮助和点拨。例如, 英语字母组合oo的发音, 学生总是记不住是读长音还是短音, 即/u:/还是/u/, 于是我编了一句顺口溜:好的木头脚, 站在羊毛上, 即good、wood、foot、stood、wool这几个单词中字母oo组合发短音, 其余单词中的字母oo组合全是长音, 学生很快就记住了, 而且终身难忘。再如英语写作, 不少学生感到很头疼, 英语学困生更是难上加难。为此, 首先, 我让他们熟读所学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再尝试背诵, 学生的语感增强了, 再加上词汇量的不断扩大, 写起英语作文越来越得心应手, 渐渐步入佳境。

浅析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 篇5

吉杰

(心里咨询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摘要:学困生问题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难题,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学困生的厌学心理并不是个体自身单独形成的,是包括自身因素、家庭教育方式、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四个方面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转化学困生的策略也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着眼,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学困生;形成;转化策略Study on the cause and transforming strategies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Abstract】Th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have been in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oblems, It has some constraints to enhance the school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and is implement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we need to study the problem.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of their own factors,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nvironment, the social environment four aspects of adverse factors.According to the poor students form factor,we can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from the school, family, society three respects.【Key words】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formation;transformation strategy

所谓学困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差生”、“后进生”,也就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俞国良在《对差生概念的检讨》一文中认为“差生是智力发展正常的青少年,由于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个体不良‘配置’,从而导致学习、品德、行为等诸方面长期落后,且这些落后面又融合在一起交互作用,需要特殊教育的一类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落后,学困生往往会形成特有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叛逆、恐惧等。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制约了其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对其后继的学习活动、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师生关系等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一、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自身因素的影响

自身因素的影响关键在于个人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对于绝大多数学困生而言,往往不是智力或能力上存在问题,而是由于身心不成熟、不稳定,使他们好冲动、自控能力容易受情绪控制、意志薄弱、缺乏强烈求知欲、依赖性较大、自控

能力较低,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良行为习惯或产生思想偏差。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负面影响,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首先,在我们国家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下,学习确实是一件比较苦的事情。很多学生因为吃不了苦,而过早的放弃了努力。有些家长在学生的幼儿阶段喜欢用哄骗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因而学生形成要有好处或者得到某种满足才肯按照要求办事的心理。这类学生特别需要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奖励。一旦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心存不满,对老师有意见,继而发展为不愿意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我们知道,每次好的表现都能被老师发现并得到表扬当然很好,但是这并不太现实,教师不能一一顾及每一个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多了,就渐渐地对该科目产生消极抵触心理。由此看来,学困生的形成,与儿童时期家庭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其次,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家长对待工作的态度,也能影响到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家长,他的孩子在一定氛围下会认真对待学习;但如果是一位对工作没有追求,自由散漫的人,他的孩子很可能很久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如果家长信奉的是享乐主义,孩子就会很难适应艰苦的学习生活。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中学生出口成“脏”,追其根源,可以用“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其母,必有其女”来解释。所以家长自己要做好孩子的表率,让孩子看到自己认真向上,勤奋乐观的积极一面,同时尽量避免在儿童面前有不良行为习惯。

第三,爱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危害,是导致学生害怕困难,难以独立完成某件事情的罪魁祸首。在儿童时期,每一个人都有好奇心,他或她会自发地想要去 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一切代劳或者因害怕儿童受累受伤而限制他的行为,渐渐地儿童会享受这种一切由人代劳的安逸,因而形成了怕苦怕累懒动手,好逸恶劳的习惯。在学习上他们就变得不爱动脑筋,喜欢抄作业。现代社会的少年儿童,连许多常见的工具都不认得不会用的现象,媒体时有报道和批判。由至可见,我们的家长对孩子探索世界的天性的扼杀,是导致学生变得懒惰的主要原因。而学习上的懒惰,是学困生的共性。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在学校环境中,学困生由于长期学习成绩不佳,经常受到老师家长及同学的歧视,在班集体中失去应有的地位。其最基本的爱和尊重得到需要的不到满足。长此以往,他们就不得不另寻出路,比如通过参加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来满足自己在社交、情感方面的需要。其次,学校采用的单一的评价标准导致学困生不管在其他方面多么优秀都有一种“一无是处”的心态,在学校氛围中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成就感。同时,由于同辈群体的压力,许多从内

心深处想认真学习的学困生也只好“随大流”。无法安心学习。

(四)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在改革的大潮中,受市场经济利益诱因的影响,一些市场主体为追求经济利益采用不法经营手段对未成年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学生沉迷网吧,迷恋电子游戏而无心向学。

其次,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使得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看不到出路,因而对孩子的学习不抱希望,故而对其放任自流。

最后,为了给家庭更好的生活条件,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得为挣钱而忙碌着,没有充足的时间关心、观察和教育孩子,不能陪孩子经历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个挫折。而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了心事也极少能在第一时间与年龄和心理 都比较相近的兄弟姐妹交流,从而得到帮助和开导。

二、转化学困生的基本策略

(一)学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革

一方面,学校要完善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评价考核中过分注重学习成绩的倾向,构建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

另一方面,教师要责无旁贷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念。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形成了“只要成绩差就是差生”的思维模式,以分数划线,以成绩取人,使学困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希望,,造成自卑、自暴、自弃,有的甚至自暴自弃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学困生问题上,教师应该确立这样的观念:(1)学困生不是天生就差,有的是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如家庭关系、交友关系、师生关系;有的属于学校教育因素,就是由于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引导不得法造成的。(2)学困生不是一切都差,在他们的身上往往专长突出,特长明显,有的思想品德比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好。(3)今天差明天不一定差,现在差将来不一定差。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克服偏见,消除成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二是引导学困生积极归因,使其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积极归因对维持活动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引导学困生将学习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给学困生布置一些符合他们水平的学习任务,耐心辅导其完成,引导其通过努力体会成功的快乐,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三是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其次,要利用学困生已有的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有关研究表明,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兴趣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学生爱好游戏或其它方面的兴趣,使已有的兴趣和学习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另外,教师要指导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学科知识教授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学困生的学习。

四是帮助学困生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首先要培养学困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应注意保护和利用学困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再次,教师要有意识、有控制地进行信任性考验,以锻炼学困生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在改变不良行为的同时需要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是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父母是孩子的监护者,也是最直接、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及时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与策略跟家长沟通。同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工作,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家庭要积极与学校相互配合,共同督促

1.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知识与能力并重。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家长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明白孩子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去欣赏、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多进行赏识教育,使他们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2.单亲家庭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在单亲家庭中,家长要创设亲情氛围,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家长教育孩子要注意正确引导,辅之以耐心、爱心来教化孩子。

(三)社会要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加强网络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国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改善网络文化环境,为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2.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加强社区环境管理建设,净化社区文化风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引导社区学生积极向上,为学生提供一个管理有序、有着良好文化氛围的社区环境。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学困生需要持之以恒。学困生的厌学心理并不是短期内形成的。同样,对他们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育工作者要满怀热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细致的教育。学困生的转化与防治工作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配合努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宇琼.浅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J】.吕梁教学学院学报.2011(6)

【2】 孟祥志.如何调整学困生的厌学心理【J】.教育基础.2011(11)

【3】 胡萍.学困生学业情绪的调节与培养【J】.社会心理科学 2010(11-12)

作者介绍:

吉杰,女,1988年5月出生,心理咨询专业公费硕士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公开发表论文8篇。现为郑州市第57中学教师、心理咨询师。

通信地址:郑州市嵩山南路73号长城小区2单元9楼C户吉杰

邮编:450052

技校“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 篇6

【关键词】学困生 学习障碍 转化方法

目前,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接受普通教育还是接受职业教育,完全取决于考试分数的高低。随着国家高考政策调整,高校扩招引发普高扩招,进一步抢走了中职、技校招生的一部分生源,大量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初中毕业生进普高就读,这样进入职校、技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其中一部分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成为教师通常称之的“学困生”。

对这部分学生如何开展教学、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引导其克服种种障碍,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并最终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的呢?作为教师,必须首先弄清学困生对专业课学习的障碍原因,再根据教学原理制定出相应的转化方法。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1、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

一部分学生,特别是未参加中考或高考进入技工院校的学生,他们选择专业的动机往往带有无奈、随意或无所谓的思想。学生对所报专业不甚了解,在报读时不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确定,而随波逐流;有的学生不愿学习,出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来“混”个文凭;亦有的学生受初中阶段基础课成绩差的影响,抱着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新课程、新内容的学习。在这些情况下,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和理想根本就未作过多的考虑,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动机与目的自然就是模糊、迷茫的。

2、缺乏专业课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指导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显著相关,学习兴趣高的学生,学习动力大,则可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多数学困生却因以下原因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厚:

(1)学习难度增加。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相对简单,涉及的现象直观,多为生活中体验的内容,学生有较多的亲身经验,学习起来有熟悉之感,兴趣较浓。进入技校后,学生对专业缺乏了解,没有专业工作实践经验,学生在逐渐接触一系列专业课以后,渐感抽象的理论多了,专业技能深了,学习能力要求高了。部分学生由于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开始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中的问题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少,导致学习兴趣逐渐减弱。

(2)对学习缺乏恒心。有些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顽强拼搏的毅力,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长此下去,就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如学生在刚接触到《基础会计》时,还较有兴趣,但随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会计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渐渐觉得学习很辛苦,很乏味,不愿意再在专业课上下力气了,造成学习成绩下降,从而丧失学习兴趣,产生自卑感,最后厌学弃学。

(3)对专业的认识过于简单。学习对专业认识太少太理想化,对专业的预期过高。只看到待遇好、环境好等表面现象,对专业学习的难度及专业工作的艰苦性认识不足。如有不少学生选择了会计专业,而当问及这些学生为何选择会计专业时,有很多同学竟回答是“其他专业太累,而这个专业听说不难学”。而一旦学习到《工业会计》、《税收实务》等专业课程时才懂得,该专业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还有很多相关知识与技能要学习,与原来设想差距太大,从而学习热情大大下降。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这种情况的学生占大多数,主要是在以前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惰性大,依赖性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总结;课内不作笔记,或根本不听课;作业不规范,甚至抄袭;考试总想法设法作弊,整个学习过程无计划,无目标,不求甚解,无学习责任,把学习当成儿戏。他们进入技校后依旧“我行我素”,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

4、缺乏良好的学习心态。

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有畏难心态,尤其是在遇到学习困难时,缺乏克服困难的必胜心态。表现为学习焦虑紧张,害怕测试考核,特别是操作性强的专业课;情绪惶恐多思、抑郁沉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虽然思考,但不深刻,对自己的回答信心不足;感情脆弱、意志不坚强,无法经受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学习顺利时,他们信心十足,但稍有不如意,就他们消沉自卑,容易丧失进取心和学习兴趣。

5、不良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学习的冲击

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不能正确的处理好休闲和学习的关系。部分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到游戏、娱乐上,玩物丧志,虚度青春,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又不能形成有效的制约,致使学生终日迷恋上网、游戏,整日手捧课外读物,热衷于交友游玩。他们上课无精神,作业不完成,学习无兴趣。

二、学困生的转化方法

1、确立目标,树立信心,增强其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本身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专业课要把学习动机的培养、激发和强化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如在会计专业课的教学中,不仅要从会计的产生、前景和发展,当前会计在生产、科研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入手,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会计知识的重要性,学习会计技术的必要性,以及让学生明白他所学会计专业的整体内容。如果教师介绍的内容与学习者的需求结合恰当,就会产生兴趣,就会对专业知识给予关注,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由普通中学升入技工院校,因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加之专业课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难易程度,一部分学生一时不适应,这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很好地正确引导,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作积极的归因分析,多从自身因素寻找获取学习成功的突破口。学校要在适当时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法指导主题讲座、专业技术学术报告会等等。如讲会计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讲学习信心如何树立,学习毅力怎样培养,意志品质如何形成;讲会计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规律,使学生知道应该学什么,怎样学;讲会计专业热点问题,使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动态,使学生不仅明确从事会计职业的知识技能、具备从事会计职业的态度和行为特征,更为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深造打好基础。会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热点问题,不仅让新生学习兴趣浓厚,更让学生感到专业课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的应用息息相关。

2、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兴趣这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只有对各门功课产生了兴趣,才能形成学习习惯,把学习搞好。第一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系列集团效应或首因效应。教师要吃透教材,上好第一堂课。如会计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应重视会计专业课的入门教学,在课程的绪论部分,要生动讲述会计学科的产生、发展、应用及其深远影响。第一印象要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导学生探索专业课奥秘的欲望。教学中要给学生惊喜、好奇、实际之感,专业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多联系生活实际。

3、根据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法

学困生素质参差不齐,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的特点,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结合专业课特点,选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这关系到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应突出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把课堂教学的重点由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移到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本身上来。加强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创造实践环境,增加技能操作课程的比重,并有意识地把部分演示操作改成学生实训,引导学生研究、分析操作过程,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实践而寻求到根本规律的良好学习习惯,而且在实践的目的上要有所拓宽,不能仅仅为了根据课本上的理论和范例而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应该拓展到发现课本上及课本外的理论和结果。

4、注重树立学困生的信心

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多通过课前和课后的个别辅导,引导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上应开展分层教学,根据不同的学习能力分层,设计不同的课堂提问和阶段性检测试题,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善于发掘和利用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潜力和进步,这有助于他们增强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和兴趣。

5、真诚地关怀和尊重学困生

学困生缺乏认知需要,缺乏内在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没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为了寻找心理平衡,他们往往以违反课堂纪律来宣告自己的存在。他们存在一系列心理矛盾,自高而自卑,坚毅而脆弱,野蛮而懦弱,独立而依附,进取而自弃。教师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个性,爱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真诚地关心,耐心地疏导和热情地帮助,清除他们的对立情绪和对学习的困惑,同时要有一套严格合理的措施。尊重学生是严格要求的前提,只有真诚地关怀和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力量和能力才能提出中肯的合理的严格要求;也只有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提出严格的要求,才能促使学生克服困难,自觉的履行要求,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性格,使他们朝自身认知发展的正确方向前进,实现其人生价值追求。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辛勤的劳动,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只有我们有信心,有恒心,本着“人人都有才,人人能成才”的观点,用心对待每一个“学困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用爱心去感化,转化“学困生”就能够使学生不再“学困”,教师不再因“生困”而“困”,就能够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美林.非智力成长因素——生涯教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周友士;从认知建构理论看学生作业困难成因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3年01期

[4]李雪英:会计专业学困生向学优生转化的策略探讨;《职业》 2010年27期

[5]沈会成:学困生的转化与预防;《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 2010年

学困生成因分析与转化措施 篇7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对策

每次考试结束, 看着成绩表, 很多老师都会对自己所教的一部分学生摇头。如果不是他们, 平均分一定会提高不少, 及格率也会大为提升, 如果把考试成绩都不及格的学生划为学困生, 那这个比例实在太高了。根据观察发现, 这些学困生绝大部分并不是由智力因素引起的, 他们在课余时间很活跃, 但一旦说到学习、作业、考试, 他们就像被霜打过一样。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原因, 又有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面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 因此转化学困生是关键。

一、导致学困生的原因

我认为导致学生后进的原因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 内部原因。

1. 学生的意志薄弱, 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乏上进心。

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 上课不愿听讲, 甚至违反纪律, 经不起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高中衔接过程中, 有的学生适应性差, 在学习中, 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 甚至丧失信心,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 缺乏自信心。

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 若无其事, 不肯动脑筋,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对不懂的问题不去认真钻研, 或者请教别人, 而是马虎应付, 遇难不究, 抄袭了事, 不想寻根问底。考试屡考屡败, 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自卑心理严重, 缺乏自信心。

3. 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

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不认真, 课后作业应付了事。并且既不向优生请教, 又不问老师, 总是以不懂装懂的学习方法来应付自己, 久而久之学习上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导致学习成绩差。

4. 缺乏责任感, 依赖心理强。

上课依赖老师, 作业依赖同学, 不重视考试, 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 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 考场上“临时发挥”。考后更不注意总结反思。久而久之, 造成误差积累, 使学习更加困难, 丧失学习信心。

5. 自学能力和基础差, 不能认真主动地学习分析教材, 总

结不出教材的知识结构及知识的形成过程, 更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 同时也提不出问题, 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用, 更谈不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缺乏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 他就会力求掌握知识, 集中注意力, 学习积极主动, 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二) 外部原因。

1. 家庭方面。

家长的言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子女。家长当中有的不从自己的子女实际出发, 一味施加压力, 孩子成绩不好不打则骂, 导致孩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有的对其不闻不问, 任其发展, 时间久了孩子对学习不再重视了。

2. 教师方面。

教师素质对学生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素质包括专业水平、教学水平、教学态度和心理状态等。从教师的因素来分析产生后进生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教师的专业水平较差, 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差错, 引起学生的不满, 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b.教学水平低下, 上课刻板无趣, 无法激发学生兴趣;c.教学态度不端正;d.教师本身的心理不健康, 常把来自于工作、生活、家庭等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 甚至迁怒于学生, 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 产生对立情绪。

3. 社会方面。

当前的社会有一小部分人没读几天书, 却靠钱权关系或机遇挣到大钱;甚至还有许多家长也这样教育孩子“读书无用, 别人大学毕业有许多没有找到饭吃呢?不读书同样可以去当老板”, 致使一些学生产生了放弃求学的想法。

二、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一) 情感教育, 用爱心感染学生。

对于学困生, 教师不仅要关注其学习、生活, 而且要关注其心理。教师要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 给予肯定和表扬, 甚至是夸大的表扬, 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习成为一种兴趣。教师应善于结合课本内容, 介绍一些有趣的相关知识,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 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

教师应该主动地关爱他们, 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 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 消除恐惧心理, 远离学困。

(四) 加强学法指导。

1. 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 达到熟悉内容、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教会他们作记号, 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讲, 从而真正理解这些有困难的内容。

2. 教会学生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那么怎样听好课呢?a.在听课时必须专心;b.抓住重点作笔记, 上课时老师会强调某些重要问题, 以及还会把某些板书在黑板上。要求作上重点符号, 并作笔记, 将某些知识点记录下来, 以便复习巩固;c.对预习中作上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 多提问, 保证能听懂;d.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做到先思考再回答, 不要不作思考地回答。

3. 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认真完成课堂练习, 将所学知识掌握巩固。教师要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同以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对照, 比较其异同点,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 我注意要求学生预习、自学, 在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形成, 总结寻找学习的规律,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解答问题时, 也要注意启发引导, 让他们自己动脑分析问题, 解答问题, 不给他们现成答案, 随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逐步培养他们自觉思考的能力。

4. 培养小结的习惯。

在课后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小结, 即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重点是什么, 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小结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 学过的知识不容易忘记。教学实践证实, 只有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才能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 篇8

一、学困生的成因

1. 学生自身因素 。 (1)性格方面的原因。一些学生在入校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日渐吃力,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对于这些同学来说是一种痛苦的经历,对于学习也就逐渐没有了自信,没有了自信,学习效能感也就低了, 学习成绩也就不会好。(2)习惯不好,影响学习效能。通过调查了解多数学困生过多地依赖他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独立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难以约束和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学习效率很低,长久之后变得无责任心,不肯承认错误,无所谓成绩好与坏,甚至扰乱课堂纪律。时间一长逐渐变为学困生。(3)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影响学生学习效能。许多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比较弱,在学校里面他们还是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与同学关系紧张, 使他们无法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于学习上,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4)学生对于学科的偏好影响学习的效能感。一些学生喜欢语文而一些学生则喜欢学习数学,这种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很容易让学生偏科,这样学生对于喜欢的课程会有很高的学习效能感, 而对于不喜欢的课程的学习效能感就低。

2. 家庭方面的因素 。 现在的家庭对学生的学习比较重视,较早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但是许多家长并不懂得教育规律,一些教育实际上属于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将超过孩子接受能力的内容过早地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孩子的智力发育水平无法适应学习,使孩子对于学习产生恐惧的心理。或者一些家长由于受个人因素的限制,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会向孩子教授一些错误的知识,而这些内容到了学生正式开始学习时则成了对学习内容的“负干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校因素 。 有的老师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严厉训斥和指责,甚至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发生;有的老师对学生表扬得不合理,批评得没理由;有的老师对全体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等。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和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久而久之而形成学困生。

二、转化对策

1. 改进教法 、 指导学法 、 提高需要 帮助的学 生的学习 兴趣是每 个教师备 课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要多为学困生着想,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合理定标,分层分组,加强辅导,即在摸清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性格等情况下,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一定的层次。设计教学时,在整体的教学目标中,应有一定的阶段性,让学生能有反馈的机会。在作业及练习布置上,应考虑学困生的基础,加强练习作业的指导。即使过关测试,也通过复习、 测试、分析、矫正、复测几个阶段,给学困生提供足够的机会。

2. 积极与家长沟通 , 加强指导 ,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在对学困生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家长在外工作的多,离异的多,做小生意的多,文化程度低的多。 他们大多忙于工作、生意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而一旦发现自己的子女学业荒废或行为差错,往往不反思自身原因,却一味打骂子女乃至对其丧失信心,放任自流。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逐步沦为学困生。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防止学困生的产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3. 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研究表明,90%以上的学困生成绩落后的原因并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在于心理因素。学困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厌学心理、自卑心理、胆怯心理、掩饰心理、疑虑心理,压抑心理、惰性心理、逆反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学困生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应注意从他们个性心理入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信心。

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篇9

关键词:情感转化,榜样激励,兴趣教育,群众管理,分类帮助

学困生, 一般是指那些在正常生理状况下, 思想表现不好, 学习成绩跟不上同龄儿童的学生。根据这些学生的具体表现, 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学习积极性不高, 基础较差, 学习上缺乏自信心; (2) 忽冷忽热, 学习不能持之以恒; (3)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 学习方法不灵活; (4) 上课不遵守纪律, 影响他人学习, 不接受批评; (5) 常常违反校纪、校规, 道德行为差。

下面针对学困生的特点, 笔者将从学困生的形成及教育两方面作一探讨, 以供商榷。

一 学困生违纪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

1. 初中生从信赖向独立过渡

从儿童向成人过渡, 他们总想摆脱成人的照管, 力图表现自己的独立性。他们要求家长和教师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自己、尊重自己, 但由于自身的思想、经验都不成熟, 所以家长、教师对他们还是像对小孩那样管束照顾, 不敢放手, 致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 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 有的甚至认为只有违纪才能显示自己的个性和男子汉气魄。

2.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自控能力

由于处于少年期的初中生大脑皮质方面的成熟和抽象思维水平的提高, 他们极力寻求独立思考的途径, 寻求思维体验的满足, 表现出爱思考、爱发表意见、爱争辩的特点。但由于认识发展阶段和知识经验的限制, 又会使他们的见解、行为表现出幼稚和片面。这时, 我们成人往往无视于他们的行为, 甚至表现出嘲笑和愚弄, 从而使他们的思维积极性遭受打击和压抑, 这就造成了他们的抵触情绪和对立态度。

3. 期望与实际不一致

在这个时期里, 自我期望与实际可能的不一致, 成人要求与自我愿望条件的不一致, 许多的内部与外部问题相继或同时发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 不能不说是一个人的一生中问题最多、最复杂的时期, 不能不说是违纪问题的多发时期, 确实如此。可是, 这层道理并非每个人都能理解。当学生违纪时, 特别是教师的粗暴对待将使他们的“造反”升级或加剧, 即使他们最终屈服, 那也是以对学生的心理伤害为代价的。为此, 常把不适当的违纪行为当做获取归属感和地位感的最后方式, 教师这时将他们压下去, 只会使他们更加泄气, 更加心灰意冷。

4. 群体意识的形成和存在

由于学困生的懒惰性, 厌学现象的存在, 学习基础差, 上课听不懂, 作业不会做, 他们感到无味和苦恼, 所以他们的生活乐趣就转向了校外, 游戏厅、网吧、溜冰室成了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不健康的文化书刊、电影, 或游戏中的人物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家长的不良行为影响了他们的行为。他们不顾学校的正面教育, 不屑于教师的苦口婆心, 与臭味相投的同学、朋友结成了一些小团体。惹是生非, 打击报复那些对他们教育批评的同学或教师, 嘲笑好学上进、为班级做好事的同学, 败坏班风、校纪,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 转化学困生的理论依据

提高素质, 是转化学困生的目的。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集体性的特征是我们转化学困生的理论依据。这就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具有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 素质教育不仅表现为个体, 还表现为群体,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不仅要提高每个公民的素质, 而且要提高全体公民的群体素质。同时, 实施素质教育, 要注意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注重进行集体心理和集体主义教育, 把学生集体的精神风貌的提高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主要体现在面向每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能得到健康发展。集体性主要体现在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 增加集体凝聚力, 培养团队精神。一个平等发展的集体, 可以使全体学生感到自己正处于一种被信任、关心和尊重的氛围里, 并越来越愿意采取与集体相一致的行为, 注重维护集体的利益。在这种良好集体氛围中, 教师还要树立积极的舆论导向和行为榜样, 引导学生不断进取。

三 转化学困生的具体方法

如果教师对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了解不透、认识不足, 采取不当的教育方法, 再加上家庭教育的失误, 片面追求成绩, 放松对他们的管理与疏导, 会使学困生的数量进一步增多, 也会使这些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进一步扩大与深化, 使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走向反面。作为班主任, 应现实地面对他们的心理特点, 及时调整教育观念, 采取有效的方法, 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这样才能达到转化他们的目的。

1. 情感转化法

学生的心态虽然是多样的, 但都有同样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 学困生亦如此, 学困生不全是不思进取的人, 他们也想努力学习, 在群体中改变自己的形象。但由于基础知识差, 学习各科知识困难, 久而久之, 逐渐失去信心, 造成恶性循环。同时, 由于自制力差, 经不住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 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此时, 教师如果用责备的口气去教育他们, 他们会产生抵触情绪, 起不到转化效果。应该以理解的态度去帮助学困生, 与其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在学习上给以分析、辅导使其逐步提高。在生活上给予关心, 使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解除他们学习上的后顾之忧, 这样他们学习起来才会专心致志, 学习成绩才能得以提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漠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启示教师要爱学生, 特别是要厚爱那些学困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的基础、原动力、精神支柱。有了对学困生深沉的爱, 才有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教育。总之, 只有充分地去理解和关心学困生, 付出自己真挚的爱, 以情感人,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容易了。

2. 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榜样、树立榜样, 以引导学生的行动、感染之、教育之。首先, 教师是榜样,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教师的言谈举止往往是学生最先模仿的榜样。所以, 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 做好学生的榜样。其次, 优秀学生也是榜样。优秀学生来自于学生群体, 因此, 更具有说服力、感召力。这样的榜样学困生会觉得亲切、真实、可信, 能催人奋进。再次, 学困生中树榜样, 教师要有发展的眼光, 不要把学困生看成一成不变, “朽木不可雕也”。要善于寻找学困生身上的优点, 抓住闪光点, 因势利导、树立榜样、鼓励表扬、现身说法,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积极性, 激发上进心。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从学困生身上往往看到的是消极因素, 落后思想、严重缺点、不良行为;常常掩盖埋藏在深处的那些微弱发光的东西, 却不容易被发现, 教师的艺术在于发现这个“闪光点”, 热情地予以肯定、扶持, 并不断地在矛盾斗争中发扬光大。

3. 兴趣教育法

学困生普遍存在着缺乏兴趣的现象, 而能把事情办好, 能解决学习问题则是兴趣产生的基础, 有了兴趣, 什么事都可以办好。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编拟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习题, 使学生稍微钻研和思考后即能进行解答, 并解答的比较完满。同时, 在平时的考试中也不是轻易给学生不及格, 通过给予学生成功, 学生才可能对自己充满自信, 相信自己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学习成绩才有待进一步提高。除了在教学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外, 还应根据学生的特长, 运用行为科学理论, 发挥班集体作用, 发现、培养、提高个人的兴趣爱好,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各种兴趣活动, 丰富精神生活, 陶冶道德情操,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班级凝聚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根据学生心理上渴望独立、好动、集体感强特点, 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集体的活动中动起来, 注重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集体活动丰富多彩、集体生活有意义。让每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兴趣, 充分展示自我风采。

4. 群众管理法

群众管理法就是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主要体现在“一日班长轮换制”。培养班干部工作的延伸, 是把对班干部的培养从极少数学生转变到面向全体学生, 做到班级管理全员参与, 人人是主人, 人人受教育, 让学生成为班级工作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让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实践中培养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 使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始终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通过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养成了学生的良好个性, 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并且锻炼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增强了自我约束力。特别是“学困生”在参与班级管理过程中, 加强了对自身的约束, 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树立了自信, 在各种监督机制中, 加快了学生自我转化的步伐, 能使学生家长详细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具体表现, 为树立良好的班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分类帮助法

分类要求,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从学生实际 (自我意识、学习风格、智力或能力等个性因素) 出发, 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帮助每一位学生克服不足, 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教学上,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为各类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激发和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水平和兴趣, 使他们体验挑战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方面差, 但在其他方面不一定差, 教师应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 使其获得成功的快乐。比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欢的学科;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项着迷的课外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喜爱阅读的书籍等。对学困生尤为切实可行。因此, 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 帮助学困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促其转化。如:练习、作业量分门别类和适当, 恰当评定他们的学习成绩, 邀请他们参加各种兴趣小组, 积极引导他们参加课外活动等。

6. 环境影响法

环境影响法就是运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班级环境来进行影响的方法。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周边环境, 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港湾, 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反复行为给予了一定的扼制。家庭环境主要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家长要做好表率, 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班级环境就是指班风, 好班风一旦形成, 巩固一下, 便会成为一股无形的力量, 制约着全体同学的思想行为, 对于学困生原有的思想行为是一种外在压力, 身处这种氛围中, 学困生会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因而出现从众行为, 放弃原有的观点和行为以适应班风的要求, 久而久之, 学困生的从众行为由开始的不情愿、不习惯, 发展为比较情愿、习惯, 最终被班风同化, 实现转变。

学困生的形成是复杂的,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因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例如: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 社会上对这一群体的娇生惯养问题;新的婚姻观念致使离婚率升高而造成的单亲家庭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使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越来越复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将随时关注这些变化, 不断地调整教育方法, 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四方面结合, 努力实践, 积极培养, “化后进为先进”, 这将是我最大的心愿。

参考文献

[1]戚建庄.班主任工作艺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1

[2]陶秀英.素质教育简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9

高中学困生心理成因及其转化 篇10

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凸显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高中生的社会交往范围和生活空间越来越广阔, 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 成人化的特征尤其明显, 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认可。当他们的自我意识与老师和家长的看法不相一致时, 矛盾冲突就会产生, 从而产生反抗行为, 甚至是不计后果。这一时期的高中生, 主观上觉得自己是有能力有魄力的成人, 但他们的思想还很单纯, 对问题的判断不够全面, 在成人的眼里, 仍很幼稚。

二、情感变化明显

随着生理的发展和成熟, 在感情上容易动荡, 情绪上出现冲动、不稳定倾向, 有时充满激情, 对未来充满憧憬, 可一旦遭受挫折后, 就一蹶不振, 甚至陷在情感的死胡同里无法自拔。

三、渴望与人交往, 得到认可

这个时期的高中生开始对老师和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 他们渴望平等、自由与独立, 对自己的想法, 总是期待得到老师家长的承认, 更希望获得来自同学朋友的安慰与鼓励, 因此对于同龄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在思想、行为等方面追求一致, 但由于不理智不成熟的特征, 在交往中容易意气用事, 因哥们义气而出现接伴打架等行为!

四、责任感与荣誉感上升

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也极剧发展, 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 但由于对社会现象缺乏准确的分析, 加上心智不成熟, 对社会的理解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与理想化, 当理想在社会残酷的现实面前轰然倒下的时候, 他们就会出现失落、苦闷、抑郁、怨天尤人等情绪特征, 甚至出现不理智的违法报复行为。这一时期的高中生, 当生理的发育与成长与心理发育成长不一致时, 诸多心理问题就会产生, 从而衍生出诸多的社会问题, 需要老师对症下药, 持之以恒地做好他们的心理工作。下面就谈谈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1) 教师要加强个人修养, 用个人的人格魅力熏陶学生。列宁的夫人、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伟大与光荣, 教师的职业是多付出, 多做好事、实事、真事, 少说废话、空话、假话!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要秉持诚信待人的做人原则, 保持精心钻研、热心爱岗的工作作风, 在学生面前要着装整洁, 举止文雅, 以良好的形象示人, 教师的修养会对每一位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具有优秀品格的人, 对具有良好修养的老师, 学生是非常尊敬的, 故而我认为这是转变学困生的必要前提条件。 (2) 思想上高度重视。“没有差生, 只有差异”。这类学生只是和大多数高中生一样, 只是稍有差异而已, 这种差异就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别把学困生看成“怪物”。 (3) 对学困生要有爱心、耐心与信心。高尔基说过“谁最爱孩子, 孩子就最爱他, 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教学是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如果你讨厌学生, 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也就结束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因此, 教师要把更多的爱倾注在学困生的身上, 让他们正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阳光雨露, 去化解学生心头的坚冰,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才能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温暖学困生脆弱的心灵, 教师的尊重与爱会在学生身上产生一种神奇的魔力, 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驱力,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沿着教师指引的道路前行, 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 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与期望感时, 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仰慕的心理, 才能对教师敞开心扉, 教师才有机会对症下药。

对待学困生必须有耐心, 学困生最需要教师不断的重复, 才能对学习内容学有所得。面对相当数量的学困生, 教师难免会有不耐烦的情绪, 这是教师最应当注意的, 也是体现教师素质与修养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切不可对学困生操之过急, 失去耐心。

对待学困生还要有信心, 教师不光要看到学习优异的学生的优点, 也要能够看到学困生身上的闪关点, 教师必须有“能够从沙子中看到金子”的敏锐的观察力, 要看到学困生身上可贵的优点, 及时地表扬, 甚至是夸大的表扬, 这或许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因为父母的表扬与鼓励, 梵高从一个学习上的“傻子”而能在巴黎成功地举办个人画展, 乃至成为一个杰出的画家。我们身边只有的例子不也是比比皆是吗?作为教育者有理由相信, 学困生有被转化的可能, 同时也应当相信,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 在教师的不懈帮助下, 在学困生自己的主观努力下, 他们终究可以取得令人高兴的进步。

学困生是一种客观存在, 是校园里的另类群体, 对他们, 教师要多倾注爱心、耐心与信心, 在他们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 在被爱中雪狐爱, 确立做人的尊严与人生的自信, 相信今天的“丑小鸭”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摘要:学困生, 这个倍受关注而引起广泛争议的群体, 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所谓学困生, 是指对学习丧失兴趣, 在学校不遵守纪律, 行为懒散, 经常用另类的方法想引起他人注意的那群学生。个人认为, 这部分学生应是教育的重点, 教师有责任用自己的魅力去影响感化他们, 采用适当的方法, 使他们有所转变, 不至于使他们遭受歧视, 而沦落为教育的“边缘人”!

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篇11

一、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客观原因

1.社会原因。受到当今社会“读书无用论”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再加上当今社会环境中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这是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家庭原因。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挣钱,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教育,由于老人的娇惯,使这些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更无心学习。

二、数学学困生产生的主观原因

1.志向性障碍。学习无目的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己的日常学习持自暴自弃的态度,把接受在校教育看作是套在自己身上的精神枷锁。

2.情感性障碍。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成天无精打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欠帐日益增加,成绩每况愈下。上课有自卑心理,不敢举手发言,课上不敢正视教师的目光,班集体生活中存有恐慌感,久而久之成为学习困难学生。

3.不良的学习习惯。学困生通常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把学习当作完成父母教师交给的差事。他们一般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上课不听讲,练习不完成,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甚至抄袭作业现象常有发生,即使有不懂的问题也很少请教他人,学习没有变成他们内在的需要。

4.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不牢固。平时缺少巩固练习,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造成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5.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中八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明显提高,八年级学生又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且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三、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另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最终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2.构建平等环境,克服自卑心理。许多数学学困生往往伴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内心孤独冷漠,常处在一个“冷”环境中。他们不愿意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锁在同学的圈子之外,始终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要尽量创设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数学交流环境,时时处处尊重学困生的人格,激发他们参与数学讨论,使他们意识到“其实我并不比别人差”,从而增强他们数学学习的信心。

3.强化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教会其学习。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上费时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表现为知识匮乏和知识间的联系弱。对待这类学困生,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其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转化他们的思维方式,让学困生开口讲述知识和解题思路,从中找出他们知识的盲点和思路误区,从而对症下药。

4.创造成功机会,战胜恐惧心理。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学困生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屡受挫折、缺少成功的体验。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成功机制,积极为学困生创造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5.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要针对学困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的特点,从七年级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总之,学困生在每个班级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而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又是多种多样的。除少数是由于智力和生理有缺陷外,大多数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失误等因素造成的,因而他们是完全可以转化的。为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效性,根本转化学困生。

英语学困生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 篇12

一、英语早期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 社会与家庭的认识。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最大空间和最典型的环境,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学生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如电视、电影、电子游戏等娱乐设施诱惑着广大中学生, 使他们不能全心身地把精力投到学习上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子女的最好的老师。有些学生的父母关系不和, 子女教养不够, 缺少温暖和乐趣, 导致其对前途丧失信心。有些父母长年在外务工, 子女交给祖辈带养, 他们成了“小皇帝”, 过分溺爱, 袒护和放纵, 致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 不思进取的坏习惯。这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 对小学英语课的认识。

在小学还没有完全开设英语课, 有的即使开设也是形同虚设, 为了升学, 教师舍不得把时间浪费在“副科”上。另一方面, 小学缺乏专职的英语教师, 上英语课也是为了应付。这样导致学生在小学时就对英语有疏远感。有的甚至认为“我又不出国, 学不学英语无所谓”。因此, 对于农村七年级学生来说, 几乎无英语基础可言。

3. 教师对学困生的认识。

中考是衡量教学的重要标准, 学校教育被简单化为教学、升学。教师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少数学习优等生上, 放松甚至放弃对学困生的教育。农村学校一般每班有五六十人, 教学中不利于师生的交流, 以及信息的反馈, 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 导致有的学生被“遗忘”。特别是学困生, 有时候教师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迁怒、急躁, 训斥, 甚至说出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心的语言;时时向家长及班主任告状, 时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抱怨。教师缺乏与学生沟通、理解, 师生形成对立, 学生从厌师发展到厌学。

4. 教材认识。

新目标英语起点高, 难度大, 主要是针对已经学了三至四年小学英语的学生来编写的, 词汇量较旧教材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 平均每节课需要新授10个左右的生词, 许多教师觉得无法处理, 学生更是把背单词当作一大绊脚石。同时在教材中, 往往有一些超前的语言现象, 包括一些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句式和语法点。如一般过去时在旧教材中是八年级出现的, 可今七年级就要学到。对于我们农村学生在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英语基础的情况下学习, 此书对他们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英语学困生出现得更早, 人数也就更大。同时, 新教材加大了教师备课和授课的难度。教师备课时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由于农村中学教师手头资料很少, 教师处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一时很难适应。

5. 学生认识。

英语学困生有以下共性:第一, 学习目的不明确, 不懂为什么要学, 学习中怕吃苦、怕累或贪玩, 学习不努力。第二, 学习方法不得当, 也是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有些学生虽然自己很想学, 但学习方法不对, 致使情绪波动大, 思想包袱加重, 成绩上不去。这样经过多次失败, 对学习慢慢失去了兴趣, 由厌学到放弃学习。第三, 有的学生喜欢学习英语, 但接受能力差, 反应也较慢, 今天所学的内容还没消化、巩固, 明天又要学习新的知识, 久而久之产生了恶性循环。第四, 由于升入初中后, 所学科目增多, 而英语又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背诵, 为了学好其他学科, 就放弃了英语, 造成了偏科。第五, 性格内向、孤僻。他们不愿开口, 模仿能力也差, 这就使得他们不愿参与各种英语练习活动。课堂上这些学生不敢举手发言, 当被叫到时, 有的低头不语, 有的声音很轻, 像在自言自语。进行Pairwork时, 他们总是不投入, 缺乏自我表现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久而久之, 学习上掉队了, 使他们的心理变得越来越自卑, 加剧了成绩的滑坡。

二、初中英语早期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 师生融洽和谐, 增强自信心。

“亲其师, 信其道。”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老师的品德或威信甚至能决定学生学与不学、喜欢与讨厌某一学科, 这是一种感情迁移现象。因此沟通师生情感、达成师生间的双向理解十分重要。教师要在课堂上以亲切、友好、大方的教态及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教师在平时要经常主动接近他们, 找机会与他们交谈, 和他们交朋友, 给他们情感, 以博得尊敬与信任。一次, 一位学困生的衣领夹在里面没有翻好, 我顺手把他的衣领翻好, 并拍拍他的头, 表示亲切。从那以后, 我发现他读书的声音也响亮了, 成绩也有了进步。鲁迅也曾说过:“小时不把他当人看, 大了他也成不了人。”再差的学生也有自尊心, 荣誉感, 他们也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困生找回自尊, 增强自信心。

2. 学法指导, 好习惯培养。

就英语早期学困生而言, 记单词是他们的最大难题。教师应加强语音教学, 进而加强对单词记忆策略的指导。在七年级, 我们每天抽二十分钟训练他们的单词记忆策略。如拼读策略。学困生习惯用机械重复的方法记单词, 这种方法耗时大, 效果差, 往往是暂时记忆。对于新课程单词量猛增的情况下, 单用这种方法远远不够。绝大多数的英语单词是符合读音规则的, 在教新单词时, 我先让全班学生拼出单词的读音, 然后叫学困生来拼, 对于读音简单的单词, 就直接让他们来拼。这样既有助于单词的记忆, 又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根据读音去记单词, 可以提高记忆效率。培养学困生记单词的能力, 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 为他们的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3. 教法多样,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困生往往不能真正了解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 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诱导, 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上一篇: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下一篇:拓展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