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

2024-09-17

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共11篇)

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 篇1

语文学习进入初中阶段, 学生间的学习成绩开始逐渐拉大, 有些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状态越来越好, 学得高效而轻松, 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 对于语文学习很苦恼, 一直摸不着门路。这部分学困生往往是更需要受到教师关爱与帮助的群体。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就这个问题与大家沟通交流。

一、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特点

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困生普遍的特点就是对语文没有兴趣, 不仅很难产生兴趣, 对于语文学习甚至存在厌烦、抵触等负面情绪。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趣味性强、思辨性强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往往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课本中有很多有趣的古代寓言故事, 如郑人买履 (《韩非子》) 和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 学习到这些故事时学生们都觉得很有意思, 也很受启发, 然而对一部分学生而言这些却丝毫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这正是学困生经常发生的状况。兴趣的缺失往往是学习语文的第一障碍, 不好的情绪会让这种障碍放大, 这是语文学困生们首先面对的难题。

(二) 对于文章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欠佳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于好的文章、文章背后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及意境的良好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当然是后天逐步培养与习得的, 然而, 个人天赋也很重要。语文学困生在这方面大多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欠缺, 对于文章没有很好的理解与感知能力, 甚至无论对怎样的文章都表现出无感, 不管是唯美的风景画卷还是深刻的人物刻画, 都无法激起他们心中的涟漪。

(三) 自身学习习惯不够好

无论是哪一个科目的学习, 学习习惯都是十分重要的。语文学困生们在学习习惯上也表现出一些共有的特点, 那就是学习被动, 不愿意阅读也不愿意思考。语文学习除了课堂中教师的讲授分析, 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学生课后阅读,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与视野。这些好的习惯对于提高语文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然而他们却不愿这么做, 没有养成这些学习习惯。

二、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

初中语文学困生学习上存在的障碍不是一天产生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往往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累积的后果, 其中成因大致归结于几个方面。首先是自身因素, 对于语文没有兴趣且学习习惯差, 使得初中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在他们身上很缺失。其次是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问题, 有的教师可能教学方式比较生硬, 难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或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很难被有的学生接受, 使得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没有跟上大部队。再次可能是家庭因素, 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如果在人文方面能够从小就给孩子好的熏陶, 那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也能够让他们从小就慢慢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进入初中阶段学习自然不会有太大障碍;同样, 如果家庭氛围在这方面很欠缺, 很容易让学生学习语文存在很大障碍。

三、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直接的动力, 因此, 要想实现语文学困生的转化, 首先要在培养学生兴趣上下功夫。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 很多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不仅对语文没有兴趣, 有的还没有信心, 甚至产生抵触厌烦的情绪, 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也是教师首先要转变与克服的。首先, 可以在课堂上更多地加强学生的参与, 特别是这些学困生, 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被抛弃、被遗忘, 要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上可以更多地采用讨论的形式,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见解。对于学困生的提问要多加指导, 对于他们的见解要多加鼓励, 首先让他们逐渐找到学习语文的信心, 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从而慢慢提高成绩。

(二) 教学方式更多元

目前, 教学中一部分教师还存在教学方式落后的现象, 他们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课堂上采用的往往还是一味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和小学阶段不同, 课业负担正在不断加重, 沉闷的课堂很容易让他们觉得压抑与无趣, 这对于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想要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更是有困难。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更多元的教学方式, 营造更轻松的课堂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这不仅能帮助学困生更好地理解与体会文章, 更能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有很大益处。

(三) 对于学生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由于过往的基础、个人的感知能力、人文素养都不一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质性的提高。特别是学困生, 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各不相同, 教师可以分别辅导, 有针对性地教学, 帮助他们首先意识到自身需要改善的问题, 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同时也帮助他们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缺, 这样才能真正帮助每一个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让他们都能在现有水平与能力上有提升, 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总之,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语文学困生是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关注与辅导的群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措施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采用更多元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提升, 才能慢慢让那些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都有改善, 从而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 篇2

摘要: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水平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在广大的农村初中学校,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理想也是事实。学困生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及时解决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语文学习困境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解决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也要以这种理念为指导。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农村学校的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上表现出的一些障碍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期改善农村的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 农村

初中语文

学困生

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是指在农村的初中学校,语文学习有较大困难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语文学科方面,缺乏学习兴趣,欠缺学习规划,没有信心。具体表现为,语文课堂上精神不集中,小动作不少,游离于课堂,作业不能认真完成甚至不写作业;语文的双基能力差,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好,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这些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语文学习有困难,既无方法又无目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2)思想品德有待提高,他们可能受到一些社会闲杂人员的影响,不认真学习,甚至扰乱课堂秩序。(3)心理健康欠缺,不愿意参加语文教学活动,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对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进行充分的了解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对于农村学困生,语文教师千万不能放弃他们。这些农村的学生受条件的限制,从小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到了初中,如不合理地引导,未来的学习就更加困难了。语文教师必须尽可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了解这些学困生的学习历史,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这是解决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前提。语文教师不但要积极与学困生进行交流,还要与他们的家长及身边的人进行沟通,了解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二、营造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

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游离于语文课堂,原因很多,语文课堂氛围不能吸引他们也是其中之一。帮助这些学困生重新融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必需利用已有的条件,结合教材的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把这些学困生“拉进”课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建立“一帮一”学习小组,使他们重新步入正轨。但是,语文教师在帮扶时要注意分寸的把控,确保设计的问题在学困生理解的范围,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保证教学效果的连续性。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让学困生回头,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听、写、读、背都可以派上用场。

三、教学环节的优化

1.创设情境燃起学困生的热情

初中生,经过小学的学习,理解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欣赏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语文教学如果根据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燃起学习的热情。教师通过利用现代的多媒体工具及传统的教具创设符合教材的情境,可以让他们积极参与语文课堂。

2.设计好课堂导语,激发学困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困生不愿意学习语文,就是有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比较乏味,让学生失去兴趣。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唤起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好教学的导语是重要的手段。语文教师根据对学困生各方面的了解,再联系教材的内容,设计好课堂导语,可有效地激发出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学习《杨修之死》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电影的形式,让这些学生初步了解杨修的性格特点,对故事的情节有大概的熟悉,然后开始进行具体教学,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学习语文的欲望。

3.调动学生感官,全身心投入学习语文

课堂上,如果只有教师的讲解,整个课堂就会沉闷,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兴趣。语文教师如果运用手中的教学工具,积极调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多感官投入,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蝈蝈与蛐蛐》时,教师就可以考虑让两只蝈蝈与蛐蛐与大家近距离接触,让学生们认识昆虫,提高学习兴趣。

4.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

作业是对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巩固。针对学困生不能很好完成作业的情况,语文教师要多花工夫,不但要跟这些学困生讲清做题的意义、方法,还要尽力帮助他们自己完成作业,摆脱抄作业的坏习惯。作业做好了,学习就进步了,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四、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给予他一种自尊感。”“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做出最后的、绝对的结论:某某学生什么都做不来,他的命运就这么注定了。”一点点成功“会给他带来无可比拟的欢乐、自豪感和自信心”,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心中要有这些学困生。课堂上,要经常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布置浅显的作业让他们自己完成,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在他们取得一定的进步后,及时给予科学的评价。这样,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爱学习,感受到不但没有被老师和同学们遗忘,还非常重视他们,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自觉形成。

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 篇3

学困生

成因

转化

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 篇4

一、初中语文学困生学业情绪成因

(一)教师个人因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个人的性格与情绪,会对学困生的学业情绪产生直接影响。一位和蔼可亲的教师,会在教学中格外关心学困生,用自己积极的情绪去引导学困生。而过于严厉,脾气暴躁的教师,则会给学困生带去压抑感,造成消极学习情绪的产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人情绪,会影响到学困生的课堂表现与学业情绪。如果教师将自己积极高涨的情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就会想方设法组织各种有趣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导学困生积极参与并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活动。如果教师的情绪不高,课堂教学缺乏新意,单调枯燥,学困生就会越听越无聊,语文学习的热情也会逐渐消散。

(二)课堂气氛因素

课堂氛围,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很重要。特别是学困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改变他们的情绪,使他们更加积极。反之,长期压抑的课堂氛围,会使学困生逐渐丧失语文学习兴趣,进而因自己学习成绩差而产生放弃的念头。

(三)师生关系因素

师生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师生关系对学困生的学业情绪影响较大。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能帮助学困生建立积极的学业情绪。如果总是忽视学困生的存在,在课堂提问中不理会学困生。这样的教学行为,会造成师生关系破裂,更会影响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利于学困生成长。

二、初中语文学困生学业情绪对策研究

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学业情绪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做好教学创新,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学习需求,才能让学困生转变个人学业情绪,早日成为语文学习中的佼佼者。

(一)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综合素质

重视初中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既是初中学校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然选择,也是让学困生转变个人学业情绪的必然手段。教师的性格、情绪与教育观念,都会对学困生的学业情绪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学校和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首先,在教师招聘环节,除了考查应聘者的语文专业能力,还要了解应聘者的性格。性格暴躁者不宜担当教育工作,而善于聆听,乐于沟通,和蔼可亲的应聘者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佳人选。

其次,学校要利用校本培训,引导教师认识到个人素质对学困生学业情绪的影响。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中控制自己的情绪,绝不将私人情绪带到课堂中,也不将学生当成出气筒,还要积极学习新的教育观念,并努力落实好。

再次,教师要善于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具有新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机与活力,才能在课堂上巧妙运用教学机智调动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

轻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会让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情绪放松,有利于其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课堂氛围营造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营造轻松的氛围。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每一小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排练课本剧。要求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参与到活动中。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对于学困生来讲难度不大,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参与到课堂中。教师还可以给予学困生平等的课堂表现机会。在预习环节、课堂展示环节,教师要提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给学困生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学困生找到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降低学困生学习语文的恐惧感。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自己教学角色转变,从课堂的完全控制者转变为学生的服务者与引导者。尤其对学困生,应给予更多鼓励,而非斥责;应给予更多的尊重,而非管控。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与学困生交流,给他们真诚地关心,为他们的活动献计献策,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从而减轻心理负担,进而“亲其师信其道”。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 篇5

一、造成初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几个方面的因素

1.学习方法上按部就班。小学阶段由于数学是从一年级开始的,六年小学的数学学习时间里,一堂新课内容少,时间充裕,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弄一个知识点,因此学习方法上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只有很少的自学时间,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进行的学习,所学内容也都是由老师选定的,是那种典型的“要我学”,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课堂上听,课后作业应付了事。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环节,知识松散零乱,没有形成系统,对概念、性质、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不善于归纳,总结,比较,不能使知识网络化,加上理解不深,推理不严谨,影响了数学知识的掌握。再加上一些学生学习上如果缺乏了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成绩是不可能提高的。学习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自觉性,学会学习。“我要学”是这一阶段学习的主要特点。在小学里长期适应了老师、家长监督下的学习,一旦离开了老师和家长的高压政策,如果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上会十分盲目,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社会和家庭因素。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游戏厅,网吧等大量不良影视作品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业造成很大影响,吞噬学生的心灵,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放纵享受等。同时留守儿童,单亲子女,父母离异等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在调查问卷中,身处这种家庭环境下的学困生占85%,还有部分是从小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的学生,这些学生人情味很淡,不求上进,脱离集体,厌学、弃学等。

3.教师因素。小学、初中教学方法上存在差异,教师之间缺乏基本的交流与协作,小学教师只管升学,只要小学毕业进入了初中就算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初中教师只管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课外拓展的内容较少,有的老师涉及历史性的根本就不提,使数学变得枯燥化,致使学困生更没有兴趣。

教师教学时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设计难度过高,学困生为了完成,抄袭成了家常便饭,教师又难以据此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效率,从而恶性循环,导致学困生的增加。

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对策

1.学生个体因素引起的学困生的对策。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责任,是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且必须要做的事。学困生比其他学生更期待老师的激励和引导,尊重是每个人最深沉的内心需要。教师要倾注更多的爱,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上,有意无意地表现对他们的关心,像朋友似的常常聊天,谈谈生活学习上的困难,这样才能拉近师生的距离,点燃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学习方法,教师可以给予指导,比如自我预习,复习,记笔记等。在课堂上老师可设计难度不大的问题为学困生创造机会,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把消极地听转化为主动参与思考。

数学老师要配合班主任老师搞好班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能生活在纪律性强、自觉性高的集体中,给学困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我本人在所教班级建立数学学习兴趣小组,实行一帮一,证明这样确实能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锻炼了其他学生。

2.针对教材引起的学困生对策。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循序渐进,在教新知识时要考虑学困生,对于一些概念、定理的引入可通过感性材料,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美国的二十任总统茄菲尔德的故事来证明勾股定理,通过存折上的支出与收入来引入负数的概念。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比如在讲“重心”时,就可以小组动手,让他们都动起来。找出几何图形的重心,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理解力等。

还有我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时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实物(橡皮泥、萝卜)亲手制作的生活的立体图。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丰富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开拓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展示作品,并与同学、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3.针对社会与家庭引起的学困生。数学老师应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帮助他们树立远大是理想。同时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走出校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无处不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看到数学的重要性,及广泛应用。

4.针对教师因素引起的学困生。新课标对学生提出高要求的同时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教师素质,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把教什么变为学什么。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注重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如果发现有知识衔接不上的,要及时补救,手要伸远一些,把学生“接过来”,完全平稳过渡。

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 篇6

一、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分析

在初中语文学科学习中,产生学困生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家庭层面原因

“家庭是人生的第二所学校”。对于初中生而言 ,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不亚于学校, 这点从对学困生成因的追踪上也有迹可循。实验证明, 不少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并非比不上其他学生, 而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和家长观念上与其他学生相比有较大偏差。很多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往往是因为在家庭层面上存在较大影响。一些家长本身知识水平和思想观念认识有限,对孩子学习语文产生两个较为极端的看法偏差:一种是认为对孩子学习语文不重视, 认为语文学科就是读文章和写文章,随便学学都可以。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造成学生在主观意识上轻视语文学科的学习, 继而致使其语文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另一种是有些家长急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不断报辅导班、提高班及各式各样的培训,这些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增加孩子学习负担不说,更为孩子厌恶学习语文埋下隐患。无论是以上哪种行为,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孩子成为学困生,因此都不可取。

(二 )个人层面原因

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 很多学困生并不是在上了初中后语文成绩才开始变差, 他们往往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也不理想。这种不足主要受学生个人层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致使他们在看待问题时不够客观、理性,爱钻“牛角尖”。刚从小学升到初中时,每个人都信心满满,期待在初中能够越学越好。这时,他们往往会很努力,然而,当现实与理想出现矛盾时,他们便容易一蹶不振,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语文的天赋,从而陷入失败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最终形成“语文成绩差—厌恶学习语文—语文成绩愈差”的学习怪圈。此外,部分学困生在学习语文的态度和习惯上也存在问题,课堂上无法认真听讲,思想爱开小差,喜欢窃窃私语,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其学不好语文的重要原因。

(三 )学校层面原因

除了家庭和个人层面原因之外, 学校方面也是造成初中语文学困生现象的因素之一。教育是公正、平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个别教师偏爱优秀生、歧视和漠视学困生现象。这种差别对待极大程度地伤害了学困生的感情, 愈加使得他们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从而自暴自弃,甚至出现跟老师对着干的逆反行为。

二、转化语文学困生的策略探析

对于初中语文学困生问题,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转化,培养学困生语文学习兴趣,重拾学好语文的信心,最终得以成功转化。

(一 )提高学生自我认知

在学困生身上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自我认识不足。由于学习成绩差,学困生的心情常常消极、低落,这一负面情绪容易滋生学生的自卑心理。对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挖掘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适当鼓励和肯定,帮忙消除学生自卑心理,促进他们自我认知,从而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二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而言 ,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内心的兴趣。因此,教师若要提高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就必须先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学习与提高。有效激趣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可以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语文课外体验活动,等等。

(三 )重视差异 ,因材施教

转化学困生的重中之重是教师要从学困生主体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做到重视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比如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方面,可以事先对学困生能力做好评估,然后设置出难度适中的学习目标。这样,既保护了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又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学有所得。

总之,学困生转化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尝试与探索,从保护学生自信,培养学生兴趣及实施因材施教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整体质量。

摘要: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平等的,无论是对于优秀生也好,学困生也罢。新形势下,当前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公正、平等地关注和对待每一位学生,想方设法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都能有所发展,尤其是学困生发展。作者以多年执教初中语文实际经验为根据,以当前语文学科学困生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切入点,深入探析转化语文学科学困生的具体策略,并希望通过此,为广大教育同仁提供意见和建议。

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 篇7

一、当前初中语文的学困生成因分析

当前造成初中语文的学困生成因众多, 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 笔者将成因分为家庭的原因、学校的原因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这个三个方面:

(一) 学生家庭的原因

在造成初中语文学困生的三个原因中, 学生家庭的原因对他们语文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 有些学困生的家长受学历、思想较低的影响, 他们对于学生学习漠不关心, 很少甚至是没有过问过学生的学习情况, 如此一来会造成学生因缺乏家长的重视而对语文学习采取放任无所谓的态度, 从而导致他们成为初中语文学习的学困生;

2.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过于严重, 与上述的家长恰恰相反, 此类家长对于自己子女学习过分的关心, 但往往没有正确的方法并且不考虑子女的承受能力而采取盲目的报辅导班、请家教等方式, 从而极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重压, 长此以往不说提升学生的成绩, 更有可能会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3. 部分家长在对待孩子学习的教育方式上过于粗暴, 部分家长在自己孩子的学习教育中采取打骂的方式, 一旦学生的成绩不如意就会对学生不是打就是骂, 从而导致了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 造成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障碍而变成学困生。

(二) 学校的原因

在造成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学校原因中, 又可以分为教师以及学校的原因。首先是学校的原因, 受应试教育以及中考升学压力的影响, 众多学校将高中升学率作为办学成功的唯一标准, 反映到学生个体身上就是以高分作为评判他们的核心, 如此一来必然会造成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打击。其次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优差生的对待上存在差别对待。这部分语文教师受到个人原因的影响, 导致他们在语文教学中通常会对品学兼优的优等生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 而对学困生则关心不足甚至是严厉苛责, 同时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经常给予优等生鼓励与奖励, 而学困生得到的更多是教师的忽视或者惩罚。长此以往, 必然会导致学困生对语文学习更为丧失信心, 导致他们的成绩直线下降。

二、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探究

(一) 初中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强与学困生家长联系

针对学生家庭原因而导致他们成为语文的学困生的情况, 笔者认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以此使得学困生的家长得以采取正确的态度以及行为关心孩子的语文学习。首先, 语文教师应当利用好家长会这一机会加强与学困生的家长进行深入的探讨, 分析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并与家长就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探究, 从而能够指出家长在学生教育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随后给出一定的建议, 之后在家长会结束后获取学困生家长的联系方式、QQ、微信号等。第二, 获取学困生家长的QQ与微信后, 语文教师可以将这些家长拉入QQ群或者微信群中, 如此一来不但有利于加强与他们的联系, 同时也有助于指导家长采取更为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教师在学困生家长QQ或微信群中应当多表扬学生, 使得学生家长能够对自己的子女感到骄傲从而采取更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如此一来, 通过语文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必然使得学困生的成绩有所改善。

(二) 学校与教师要正确对待学困生, 并对他们采取耐心细致的教学方式

不同于家庭原因, 学校与教师是学生直接受教育的地方, 因而在对待他们的态度上更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因此, 要想有效的转化初中语文学困生, 首先就需要学校与教师要正确对待学困生, 学校要以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办学的宗旨并予以严格的落实, 从而使得语文学困生得以从学校层面进行重视。其次, 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正确对待学困生的前提下, 应当对学困生采取更为耐心细致的教学方式, 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感受教师的关怀, 促使他们发奋向上。例如加强与他们沟通, 并在教学中多给予学困生鼓励与奖励, 此外在平时语文教师也应当加强对他们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彭三凤.如何促进初中语文学困生获得成功心理体验[J].读写算 (教研版) , 2012 (18) .

[2]韦余雪.初中语文“学困生”厌学问题的研究[J].中学语文 (下旬·大语文论坛) , 2013 (7) .

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剖析 篇8

语文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语文学习效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从教育教学角度可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

很多学困生由于升学无望,认为读书无用,无心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或旷课去玩,作业照抄,应付老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

2. 意志不强。

学习语文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

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有一部分学生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交往与合作、胆小沉默、不合群。

他们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以致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造成对老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学困生常感到学语文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自己缺乏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4. 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

学困生语文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缺漏多。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到实质。

5. 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

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使其学习成绩差,学习效率低。

6. 认识水平低,思维不力。

思考问题表面化,反应慢,表达能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自然不能灵活运用语文知识。

7. 依赖心理强。

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语文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存在依赖心理,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大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外部原因

1. 小学阶段的基础差。

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小学毕业直接到初中学习,其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无法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造成学习困难。

2. 教材原因。

初中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语文的学习。

3. 应试教育原因。

由于目前还处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赶进度,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逐渐形成初一重全体,初二重视中等生,到初三就以中上水平的学生为授课对象,盲目地提高难度,大搞题海训练,这样无疑抛弃了部分学生,严重挫伤了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4. 社会原因。

由于社会的发展,金钱的诱惑,网吧、游戏厅的吸引,加上部分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读书无用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一些是非判断能力低的学生盲从而成为学困生。

5. 教师的原因。

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引导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长。少部分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不进行必要的政治业务学习,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以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导致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6. 家庭的原因。

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溺爱,造成了一些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学习成绩下降而沦为“学困生”。

7. 突发事件的影响。

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一些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总之,教师要帮助学困生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完成新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得到认可和发展,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促进学困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2.

[3]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上海三联书店, 1993.3.

初中英语学困生的主要成因分析 篇9

1 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

(1) 英语基础较差

由于许多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的英语教育就不是很理想, 小学教师对孩子的英语教育认识水平不够, 认为小学英语的作用不是很大, 对英语教学不是特别重视。所以, 这些学生在小学就没有接受到比较系统的英语教育, 底子相对较差, 升到初中之后发现班级同学英语都比自己要好, 对自己的英语失去了信心, 本来基础就不好的学生更加不愿意学习英语, 导致了英语成绩更加下滑。

(2) 缺乏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一门课程感兴趣才能从根本上产生将这门课学好的动力与信心。由于我们国家的英语使用语境较少, 而且英语构词与句法跟中文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背单词是每个初中学生的必修课。这种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 甚至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反感, 厌倦英语课程。

(3) 学习方法有误

有些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也很努力, 但是成绩不见提高,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些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英语的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 但是由于教师水平有限以及学生自身的领悟能力制约, 所以, 许多学生都不能很好地掌握英语课程的学习方法, 虽然在英语学习中投入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 但是收效甚微, 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并且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4) 教师的偏见

教师的偏见也是导致学生成绩提不上去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教师喜欢以成绩待学生, 对成绩好的学生关爱有加, 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则是横眉相对, 甚至不予理会, 与成绩较差的学生之间关系搞得很僵。使得许多基础较差, 成绩不是太好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照。许多基础较差的学生本来可以通过教师的关心与帮助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与成绩, 但是由于教师的偏见直接导致了这些学生错过了提升自己英语最好的时机。

(5) 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 心智各方面发展并不成熟, 并且在青春期的学生都会经历一段叛逆期。有些学生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认为学习是学给家人的, 或者学给教师的, 而不是学给自己的, 因而产生叛逆心理, 不能认真的好好学习。

2 转化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方法

(1) 学生自己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端正学习态度

许多学生由于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直接导致了学习动力不足, 甚至对学习产生反叛的心理。同时由于学习动机不纯, 所以也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积极与学生沟通,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只有让学生从根本上接受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今后发展的重要性, 才能促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来。

(2) 转变教育方式, 培养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兴趣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的需求, 因为新时期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新的教育方式, 比如兴趣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等等方式。同时在转变教育方式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只有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才能以兴趣为导师, 在兴趣的带领之下积极主动的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

(3) 注重对学生的基础教育

因为学生在小学接受的英语基础教育有限, 并且不同学校的教育水平不同。让基础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的初中英语教育仍要多多关心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 从进入初中开始教师就应该将应该掌握的英语基础知识重新串讲一遍, 带着学生重新温习一下基础知识, 在温习基础的同时进行初中英语的教学计划。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基础不牢固的学生提升自己的基础知识水平, 也更能让所有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 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 教师要关心所有的学生

初中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等原因, 很有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个教师的教学风格而不喜欢这门课程。或者认为教师对自己的关心程度不够, 从而不好好学习这位教师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多关心鼓励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改善了师生关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3 结语

学困生的存在是正常现象, 但我们却不能让它成为永久现象, 在学生自己努力的同时, 教师应该给予最大的帮助和关怀, 家长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不要让英语学习成为学生心中的阴影。我们要帮助中学生摆脱困境, 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Richard, D.Parsons.&Kimberlee, S.Brown.反思型教师与行动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2]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教学[M].上海:华北师范大学出版, 2002.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篇10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对策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其突出的特点是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成为令教师和学生头疼的问题学生。针对初中数学学困生,教师需要重视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其健康成长。基于此,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首先,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不浓厚,导致学生并不愿意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学计划。其次,学困生无法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取得成功,无法获得成就感,因此逐步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部分教师并不重视数学学困生,其在学习中轻视学困生,导致学困生受到创伤,使其抵触和抗拒初中数学教师和学科,并产生叛逆情绪。

二、如何帮助初中数学学困生发展

针对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教师要在教学中突出数学学科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数据的分析”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的学习成绩,分析自己学习的变化,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问题。

2.教师需要渗透分层教学理念,需要针对学困生的基础和能力制订有效的计划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过程中,针对学困生的基础,教师以夯实学生的基础为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帮助学生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绘制函数图象表现二次函数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象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在此过程中,学困生逐步解决基本问题,使其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同时也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3.教师需要正视学困生,要利用正面有效的教学评价给予其鼓励和引导

当学困生取得成就时,教师要表扬和赞赏,当其遇到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发挥罗森塔尔效应,引导学生爆发出自身的潜力。

教师需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把握学困生的成因,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困生快速走出窘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针对教学现状提出更有效的见解,使全体学生得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篇11

一、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 意志薄弱,自觉性差。

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独立性增强。而现在不少农村初中生因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管束,很少有吃苦耐劳精神。在学习中,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对不懂的问题不去认真钻研,而是马虎应对,遇难而退,自觉性差,作业抄袭,缺乏上进心和学习动力,导致成绩越来越差。

2. 学生基础差。

多数学困生在小学阶段数学就较差,进入初中后,很难适应初中学习。他们学习不认真、不主动,对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说不清掌握了哪些,也提不出问题,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用,找不出问题的重点、难点,更说不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对前面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掌握,导致后续学习困难。

3.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某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增强。前面所学的知识是后边学习的基础,新的技能技巧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如果学生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很难集中精力去听课。

原因,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正确”,而是对“正确”进行了批判性的甄别,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理性的反思。培养学生这样的反思能力,不仅对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有益,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益。

4. 善用学习错误,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教师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去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发现意识的有效途径。

如问题:A、B两站相距200km,一列车以每小时120km的速度从A站驶向B站,在行驶过程中列车距B地的距离s(km),行驶时间t(h),写出s(km)与t(h)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学生对此类问题比较熟悉,许多学生列出关系式:s=120t。我在黑板上画了线段图,并把列车行驶过程中的位置用点C表示,让学生分别指出线段AC和CB所表示的含义,结果学生很快发现:列车距B站的距离应该是图中的线段CB的长,该用A、B两站的距离减去列车行驶的路程。接着我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s和t的式子来表示它们,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函数关系式。

学生在最先的草率中尝到了失败的教训,同时也形成了深刻的体会:应该在真正读懂并审清题意的情况下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

4.家庭影响。

家长的言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子女。有的家长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耐心细致地辅导,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子女的行为无法管束。有的家长望子女成龙心切,期望过高,一味施加压力,成绩不好不打即骂,导致孩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的家长不闻不问,任其发展,时间久了,孩子对学习就不再重视了。有的家长过于强调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强迫子女加班加点学习,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逐渐对数学失去信心,导致学习障碍。

5. 社会影响。

当前社会有一小部分人没读几天书,却靠钱权关系或机遇挣到了大钱,或靠不法手段成了“暴发户”,这种现象致使一部分学生过早放弃了求学,只想混日子,觉得读书无用。他们觉得即使是大学毕业生也有可能找不到工作,那还不如不读书去当老板。甚至有些家长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还有的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上网聊天等,不能自拔,这些都导致学生厌学、学习困难。

二、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1. 保护自尊心,调动积极因素。

学困生,较多的听到的是同学的讽刺,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训斥,在自卑感产生的同时,其自尊心也变得敏感而脆弱。一旦伤了自尊,就会讨厌学习,甚至造成了“破罐子破摔”,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因此教师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做到少训斥,多鼓励。当学困生做了一点好事或学习上有了一点进步,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关注,采取恰当的方式给予表扬,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尊重,从内心感到老师是真心诚意地爱护和帮助他们的。这样可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

2. 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单调、呆板的教学活动不能的。教师要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确立面对学习错误的积极态度

调查表明,学习错误对50%以上的学生会产生消极影响。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学习错误。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显露并重视学习中的曲折或错误,使学生有机会了解真正的思维过程,进而明白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中的错误。错误并不可怕,它是学生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能力的一个好机会,如果错误得不到纠正,问题就越积越多,就会出现学习困难。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不要向困难低头。如果学生有这种积极的态度,不仅对学习数学有益,而且可以增强自我意识和培养社会责任心,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美与课堂教学.数学教育学报.

[2]李顺展.变学习中的错误为教学资源.黑龙江教育.

如何进行初中数学的开放性教学

黄长保

(大丰市第二中学,江苏大丰

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考试的改革和创新、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当前数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开放式数学教学就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发展潮流。近几年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开放式数学教学作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探讨如何切实提高数学的开放性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就此谈些认识。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开放式数学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要求与已有研究成果,我认为开放式数学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 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安排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这样学生就能充满兴趣地观察、描述、操作、猜想、思考、推理和应用等过程。亲眼目睹形象而生动的数学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促进学生的再创造,促进学生学习。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Ⅱ”一节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破成不同大小、形状的三块,如果要再配一块一模一样的,要不要将三块都带去?如果带去一块可以的话,应带去哪一块?这样的情景马上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

3. 采用激励机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学困生也有强烈的好胜心,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便会激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动力。因此,适时应用激励机制,能激活学生兴奋点和爆发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比如,能圆满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能正确地解答一道习题,都算小有所成。教师应及时多表扬与鼓励、多引导,让他们不断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扬长避短,不断进步,鼓励他们走向成功之路。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方法,使他们能听懂、学会、

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三、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与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

1.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T型、马蹄型、蜂窝型等。这些形式都以打乱原有的秧田座位排列方式为基本模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而构成,小组一般由5人或7人组成,也有4人、6人小组等。小组的这种排列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学生间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

2.小组学习任务的布置。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时,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重视交流学习结果,而且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记牢,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教师“宜浅不宜深、宜慢不宜快”,精讲多练,做好个别辅导与分类指导。另外,教师可在班上多讲优秀学生的事迹,讲他们的优秀品质及学习方面的经验,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4. 教会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困生学会学习。

(1)教会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门课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教会他们做记号,在上课前将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做好记号,从而真正理解这些有困难的内容。(2)教会听课的方法。(1)在听课时必须专心;(2)抓住重点做笔记;(3)在预习中作上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不懂就问;(4)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3)教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师生共同学习总结各自特点,然后拿出题型让学生思考运用什么方法解答,可以使学生对不同的题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答。

上一篇:让学生融入数学课堂下一篇:数字化物理实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