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2024-06-14

初中生语文知识的积累(通用12篇)

初中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篇1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教学为主的知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为主要任务的基础学科,作为语言的基本要求是:规不健康的情感,就要引导学生厌恶它,抵制它。同一篇课文中,有时交织着若干种不同的情感,教师这时必须通过研究学生情感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注意把握好情感教育的基调,

二、更新教育观念,突出学生在情感教育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新型教育观念下的师生关系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学生一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学习潜能,就能够在积极主动的情况下获取知识。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了。学生一旦成为情感教育的主体,就会刺激学生进行情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表现为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找到情感上的满足,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同时会更加激发对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形成学习过程中的良性循环。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对学生经过努力所取得的点滴成功,都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课堂中也可以采取竞赛、表场、评优等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内驱力。

三、借助技术手段,巧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情感求知需求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首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而创新需要兴趣来维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要达到上述状态,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教学媒体,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激情”,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变单纯、枯燥的语文教学为活生生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今天已不再是个新鲜事物。把作品制成课件、音乐、电影片段,再现画面,直观展现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去感受和体会文章流露的情感,收效甚佳。如在讲授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可以先用电影片段播放周总理逝世时人们悲痛的心情以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悼念活动场景,面对没有遗产、没有子女、没有坟墓、也没有留下骨灰、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好总理,谁都禁不住悲痛欲绝。这样,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激发出缅怀周总理的强烈情感。情注课中,课堂生辉。这种形式给课堂罩上一层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教学效果来说,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四、教师应充满激情进行情感教学,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

教学过程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教师要根据范、通顺、连贯、得体、准确、简练。生活中如何让学生的语言生动、形象、含蓄、幽默呢?那就要学生学会语文课外知识积累,其途径有三:

1. 提供优美的课外知识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语言是门艺术,妙语则更让人如品琼浆,回味无穷。怎样对学生进行语言感受力的培养?

(1)对妙语佳句的感受,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形象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道理。语文课前,作文讲评之后,或全篇文章,或一段文字,或一句妙语,反复吟之,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有些流行歌曲,有的充教材内容,使用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充满激情的语言,使学生的情绪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就会随之充满情感,才能使学生自己去体验和产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把自己的情感充分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学生心灵的感受。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激励作用。教师的教学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把握好节奏,运用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五、情感教育还需联系生活实践,在生活中进行加深

如教材中有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这些作品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学习这些作品后,在课后可以进行表演和场景再现。而如在学习《挺进报》后,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去参观“渣滓洞”、“白公馆”这两个国民党集中营的情况,学生们通过实地场景参观而更加敬仰陈然、许晓轩、江姐、小萝卜头等英雄人物,同学们会被烈士们的事迹深深打动。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进文学作品中去,要把作品与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多媒体等传递给学生。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所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情感。教师还要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同时教师还应该搭起师生感情的桥梁,把热爱学生的感情渗透到初中中学语文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不断求索,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晓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

[2]李锡英.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2).

[3]蔡裕畅.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课中的作用[J].现代语文,2007,(1).

[4]郑三中.浅议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研,2007,(2).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之反思

(盐城市教师进修学校,江苏盐城

摘要: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出现很多问题让人担忧。笔者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向语文教育工作者发出呼吁,救救我们的孩子,给他们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也给文学一点空间。

关键词:课外阅读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读书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富有真理的书是万能的钥匙,什么幸福的门用它都可以打开。”我国的哲人云:“一日不读书,百事荒芜。”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史告诉人们: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无法相比的。民间还有这样一句俗语说:“三满诗情画意,有的蕴含哲理,有的耐人寻味,有的催人奋进。久而久之,学生不听优美的语言,犹如饥肠辘辘,饥渴难耐。

(2)开列书目,如新课程标准由国家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语文新课标必读中外名著”,以及河南省基础教研室编写的各年级各册语文课外读本等,都应是学生品读的美文,积累课外知识的来源。如果说前者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的话,那么自读则可训练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教师还可开列某些报刊杂志中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引导学生去读、去品,定能让学生流连忘返。

(3)语文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读佳句,培养语言感受能力。如孙犁《黄郦》中的“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一组排比句,就很值得玩味,“啸”、“游”、“走”、“排”几个动词,不仅准确地勾勒出几种动物达到“极致”的不同情态,而且立刻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顿悟“环境”是达到“极致”的关键所在。《春雨潇潇》一文开头是这样写的:“春天的雨本是那么迷人,像牛毛像细针,丝丝缕缕,轻飘细扯。”句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描写出春雨迷蒙的景色,烘托了人物活动和事情发生的环境,使所叙之事显得生动逼真。

2. 借用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语言的品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实,在语言的运用上何尝不是如此呢?学生的作文或口语交际中,能准确地、恰当地巧借成语、俗语、诗词、名句,就能使作文或表达言约义丰,增色许多。那么,借什么,怎样借呢?

首先是复活学生记忆,点燃语言火花。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记下了不少的成语、俗语、诗词、名句,已积累不少课外知识。如:古典诗句中的咏花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按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人闲桂花香,夜静春山空”等。只要学生记忆的闸门打开了,写作起来或口语交际自然信手拈来。

其次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信手巧借运用。“书到用时方恨少”,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会有言不由衷、词不达意之感,这正说明了学生语言的学习积累太少、太窄。怎么办?平时教学中,可以开辟妙语专栏,奉献全班。可以每天让一名学生写,全班观赏,并有比较。如一名学生写道:“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楚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学生读着这样的好句子,还想到了与此对应的诗句。这样,学生就时时处在一种鲜活语言的浓烈氛围里,写作起

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在普通老百姓心中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反观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残酷的升学竞争已经把课外阅读挤到了悬崖边上。

我们先看一些语文工作者的调查结果。

(1)上高二中陈果川、伍晓锡、姜玉薇对上高二中高一年级1000名学生中进行了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情况。

来,自然有话可说,妙语迭出了。

教师教学时还可以有意识地、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以美词佳句的“耳染”,讲析课、作文指导课尤其要妙语连珠,口惹悬河,使学生徜徉于词汇的花园之中,遨游于妙语的瀚海之上,陶醉不已,如“微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微笑如花,微笑是金,还可以引用优美的语句:“微笑是心灵交融的火花,微笑是夜空宜人的明月,微笑是人类最美好的表情,微笑是强者对人生最完美的诠释。”等等。

这样,不断强化学生借“他山之石”,以增强习作和口语的文采,提高语言的品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最适合片断写作训练。训练前,限定或不限定成语、俗语、诗词、名句,让学生在片断写作中借“他山之石”美己之文,按其词汇量、准确度予以评分。教师的重视、引导,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积累,运用语言的激情,他们会在教师苦心设计的训练套路中,轻松愉悦,自然天成。

3. 用例子进行仿写,培养学生语言创新的能力

仿写句子,是初中学生语言创新的必经之路,只有仿写到一定的程度,学生的笔头才会活起来,成熟起来,妙语佳句才会从其笔下源源流出。因此,千万不可等闲视之。仿写本是学生必备的,日练一句,久之必然成“癖”,其训练形式以填充式为主,例如:“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进行仿写,学生写出了很多创新的句子,如有的学生写道:“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童年》,我们体会到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又例如让学生仿“失败虽然是人人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的坚韧毅力”的句式,学生写出了“贫困虽然是人人不愿经受的情感,但有时却能造就人们刚强的性格……”学生写好后教师要坚持批改,坚持讲评,推出佳句,鼓励先进,使学生的激情经久不衰。

仿写一个阶段后,学生的笔头练活了,兴趣盎然了,教师就要着手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创新训练,使其进入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自豪感、成功感的境地。不过创新训练仍然要为了学生提供“样板”,教师要精心挑选那些富有哲理性、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句子,给学生以典范,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他们在词汇的花丛中采撷,在语言的天空中飞翔,抒写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句。

学生掌握了积累课外知识的途径,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不论是写作还是交际,那风趣、优美、动听的语言就会出口成章。

摘要: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教学为主的知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为主要任务的基础学科,作为语言的基本要求是:规范、通顺、连贯、得体、准确、简练。生活中如何让学生的语言生动、形象、含蓄、幽默呢?①提供优美的课外知识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②借用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语言的品位;③用例子进行仿写,培养学生语言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教学,课外知识,途径

初中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篇2

⑴欲扬先抑,开发胃口

唉,老师怎么让我和他坐一个桌呢?她可是我班最凶的女生啦!就因为这,大伙都叫她“虎妞”。――《同桌》

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我和阿敏的交情可不一般――初中三年的同桌。对她,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同桌》

⑶描形绘神,印象逼真

她,长得真丑:黄瘦的脸;尖尖的下巴;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眉毛下,一双细眯的眼睛;鼻子扁而大;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略有黄色……唉!甭提了,她的外表真不符合这么动听的名字――祝丽丽。――《同桌》

⑷自然交代,平引下文

新学期一开始,我就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班三十三名男生,二十七名女生,男生两人一桌恰好多一名,女生亦如此,必将出现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同坐一桌的危机。可万万没想到这个危机会降临到我的头上。――《同桌》

⑸歌词开头,响彻云际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惦起/曾经最爱哭的你……”一曲悠扬的《同桌的你》从路边音像书店传了出来,那带着绵绵情思的乐曲,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三年前的时光……――《同桌》

⑹排比反复,创造旋律

朋友,就是我可以为他献出真挚情感的人;朋友,就是我可以对他付出全部信任的人;朋友,欢乐时与我分享,危难时与我同行。人生中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我就有着这样的一个好朋友。――《朋友》

⑺设问开篇,无沿无边

往事如烟,随着时光的流逝,大都渐渐淡忘,而那双眼睛,怎能使我忘怀?――《朋友》

⑻名言指路,开宗明义

培根说过:“无真实朋友之人,可以谓之真可怜而永陷于孤独生活之人。”他的话道出了朋友的重要。是的,假如一个人丧失了友情,他简直无法生存在世界上。――《朋友》

⑼对比映衬,突出重点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人渐渐被我淡忘了,然而,有那么一双眼睛,一种声音一个身影,至今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朋友》

⑽倒叙开头,吸引读者

当我们乘着离开国防教育学校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泪水竟然在我的眼眶里打转。难道是留恋吗?是留恋那一段虽苦虽累但充满活力的生活,还是留恋那待人苛刻却真诚亲切的军人,我们的教官?――《朋友》

⑾拨云见日

有人说,淡泊就是看破红尘,看透一切,认为一切都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是对淡泊的曲解。如果我们翻一下词典就会明白,“淡泊”是不追求名利的意思……――《淡泊》

⑿泰山压顶,观点强现

目前,校园攀比之风肆虐,我认为这种风气确实需要刹一刹。――《攀比风,可休矣》

⒀联想象征,奇妙无穷

一个梦,曾经在西方强盗的炮舰下埋葬,留下的是老一辈辛酸是泪珠不止的心痛和望眼欲穿的期盼作为见证。伴随着流泪的长江长大的我们也就少年已尝愁滋味,踩着前辈留下的印证期待,期待着有那么一天……――《期待》

⒁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十月九日又到了,鲁迅先生已经逝世六十年了。从傍晚到子夜,静静地,一个人坐在窗前,任冷雨打着窗棂。灯下一盆吊兰淡淡地涂抹一壁翠色书柜。夜风荡起,身上微微泛起寒意。想起了鲁迅先生,泪水就滑落下来。

⒂题记为冠,哲理为先

世间万物皆难逃自然辩证法,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孰喜孰忧,岂可一言以蔽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⒃博览群书,信手拈来

据说,在非洲的原野上,有一种食虫的花朵,色彩绚丽,芳香异常,许多飞虫抵御不了“诱惑”而葬身其中……――《抵御“诱惑”》

⒄抒发情感,以情动人

暮色中,几缕炊烟从农舍里袅袅升起。我捧着一束栀子花,站在张老师的窗前。张老师,您还是那样忙碌?该歇歇了吧,今天是您的节日――教师节。我带着我的收获来看您来了。――《琐忆》

⒅以物喻人,含义深长

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一棵古老的树,虽然生命已到了最后一刻,但它仍然倔强的生长着。在它的身旁,一棵小树正在抽出嫩嫩的芽。老树的根枯了,它把生命的汁液输给了小树;老树的叶黄了,它把绿色的生命注入了小树。老树历经沧桑,走完了它艰难的历程。如今,小树刚刚抽枝吐叶,老树却离开了它……这正像外公离开了我,他来不及接受我对他的报答之情,就匆匆离开了我。――《琐忆》

⒆解题铺陈,明示中心

责任,就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军人,有保家卫国的责任;医生,有救死扶伤的责任;教师,有培养接班人的责任。工人、农民、职员、商人……人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在我们的社会里,各行各业都有许多尽职尽责的人,他们组成了一道道最美的风景――请允许我,从这道道美丽的风景画卷中撷取一幅动人的画面吧。

⒇设置矛盾,引人入胜

“我就不信,你在这个班生活了两年多,对这个集体就会没有一点感情?……”这是今天早晨班主任陈老师对我说的话。我望着陈老师愤怒的目光,委屈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心理说:“陈老师,你误会了……我怎么能不爱我们的班级体呢?”

通过上面对中考作文开篇二十招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很的掌握上面的内容,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的哦,加油。

如何积累语文知识 篇3

关键词:积累知识;习惯;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164-01

积累,是新课改中的热门话题。

老师说:要注意积累,这样才有话写,有话说!

家长说:要注意积累,这样才能学好语文!

社会说:积累吧,这就是语文学习要走的路。

《课程标准》说: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我们看到无数儿童踏上了积累的道路:积累阅读,积累写作,积累感受。也真有通过积累取得成功的。这足以证明积累的有效性。于是,更多的儿童跟上来了。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强调:积累!积累!只有积累,才能有所突破!

让我意外和心痛的事发生了:儿童积累成了摘抄,背诵,茫无边际的吸收。他们不知道这么做是否正确,是否有效,但周围的权威都这么说,成功的人也都说自己曾经这么做。管他的,先做了再说吧。为积累苦,为积累累,儿童投入了一场足以耗尽他们一生的运动中——积累!积累知识,积累词汇,积累名言警句……

这样的积累,究竟有用么?

对于知识的积累,要谨慎从之。知识的更替日新月异,今天积累的知识到了明天可能就用不上,或者是过时,或者知识本身被证明是不科学,是错误的。教师同行的感觉最真切:读书时我们死记硬背的那些教育原理,教育科学,教学法,那些刻板的,正儿八经的知识,今天真正用上的有哪些?即便是用,变化的有多少?被批判的有多少?就算依旧适用,用“知识”本身的概率有多高。所有的知识都要“化”,和自己化为一体,和行动化为一体。所以,很多名人不积累知识内容,不积累数据。红学家周汝昌不记《红楼梦》中各种数字,他说可查的不记;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不记具体的数据公式,他说可查的不记。

这些死的知识,条目,数据,不能成为积累的主流。给一个词供大家参考——“知道”,只要知道了线索,出处,可查就好了。更不要说网络时代到来,查询那样便捷快速,我们要积累的是一种方法和渠道。有可爱的儿童问:古诗词,经典名言佳句要不要积累。适当积累很有必要,记忆力用在这些方面是值得的,性价比高。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意思。

接下来才是正题:积累,究竟该怎么做?

其一,积累是一种习惯,把积累变成习惯,积累的意义就大了。例如百字作文的积累,不是要求每日的百字要写得多好,关键在于每日写百字是习惯养成的过程,每日写,每日养,每天一次强化,直至成为终身习惯,这就是写百字的最大价值。

其二,积累是一种意识,主动上进的意识。总感觉不足,总希望有所成长,这样的意识靠积累。这里说的“积累”可以说是行动,也可以说一种念想,欲望,更可贵的应该看做是意识——知不足而后进。我需要进步,我想要提高,我能获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我能探索世界的未解之谜……例如给儿童一个话题“关于开学综合症,你怎么看?你怎么办?”让其围绕主题做积累,就是一种自觉获取信息的意识培养。

其三,积累是一种能力,自能学习的能力。自能学习,不待老师讲。这,就是学习的目标,是教学最期待达到的妙境,可以通过积累实现。积累过程中,积累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是不言自明的。为了培养能力而积累就值得去做。例如学习如何写人,就给儿童一个小难题“积累写人的经典片段”“积累写人的方法”。这样的积累带有信息检索,选择,判断的味道,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儿童在参与的过程中,综合能力就会得到锻炼,这比背诵记忆片段强多了。

其四,积累是最可贵的学习素养,把积累变成自己个体属性中的因子,积累就可能影响到你的一辈子了。之前说的有针对性阅读名著,积累名言佳句,让自己更具有文化意识,文化修养,文化理念,这样的积累关乎于“人”,是有必要和意义去做的。

其五、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提供学生展示自己语文知识积累的平台。比如每周在学生摘抄的好词好句中评选“最佳摘录词句”欣赏,以提高摘录的积极性,同时在欣赏中达到知识的吸收,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诗词背诵比赛,开展“走近诗人”小故事竞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主动地积累更多的知识。

其六、为积累插上想象的翅膀。没有想象,积累的东西是支离破碎的,死板僵硬的。在课堂上,我抓住各种机会,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扮演名人、作家,想象他们当时的处境和思想表演文章内容,调动学生多方面的积累,如词语、诗句、名言,古今中外文人有关故事在课堂上讲述交流,多肯定学生课外知识的掌握,多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丰富的积累有丰富的想象。

其七、做一些仿写练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好的句式或者句子,适时地向学生展示,选择其中一些有特色的部分,让学生进行练笔,学以致用。

初中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篇4

一、当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第一,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够扎实,语文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试想,如果学生连基本的生词、词语都无法正确理解和使用,语文阅读和写作以及其他能力怎么能够提高[2]。因此,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积累的忽视是导致语文教学有效性不足的主要原因;第二,传统教学中,教师喜欢将基础知识教学和能力教学分开进行,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较为缓慢。初中语文教师喜欢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法为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然后再逐渐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这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分离的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方法与途径

(一)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提高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需要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兴趣。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等均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新型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有着重要作用[3]。例如,在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春天的美景,并让学生回想自己印象中的春天是什么景象,因此来导入课题,同时提高学生对文章学习的兴趣。而对文章中基础知识的积累也需要教师能够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文章开头使用了两个“盼望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同样的句式进行造句,并采用竞赛形式评比出优胜个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当然,在课本学习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成语接龙、文字书法竞赛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累更多的基础知识。

(二)适当增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训练

基础知识的积累实际上是记忆的积累和运用基础知识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加强初中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需要教师能够适当增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达到知识和训练的统一,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例如,教师在训练学生标点符号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写出一段文字,文字中必须包括至少四种标点符号,文体和内容不限[4]。这种将基础知识学习和写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改变基础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模式,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最主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使用能力。当然,教师也可以采取阅读教学和基础知识教学的方法来增加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教师发现文章中出现了不少的排比句,为了加深学生对排比句的理解和使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句子,然后让学生站在台上将自己写的排比句有感情的念出来,或者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为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排比句。这些训练形式告诉我们,只有采用正确的方法,加强知识和训练的结合就可以较好的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

(三)引导学生自觉积累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主要为阅读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自觉进行基础知识积累是提高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对文章进行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基础知识[5]。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将文章中的重点生词、词语勾画出来,做好批注。然后指导学生找出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让学生模仿这些修辞手法进行造句或者进行短文编写。这样,学生在课内课外均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语文基础知识,而当学生基础知识积累越多,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也就越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够扎实,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要改变这一现状要求教师必须要加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增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训练,并引导学生自觉积累基础知识。

摘要:语文学科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汉语言的关键。要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是从我国初中生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情况来看,初中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较为不足,需要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特别重视。本文就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问题以及方法和途径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许小明.浅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10).

[2]周秋荣.用中学生及初中语文的双层“过渡性”定位初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2(29).

[3]汪丽梅.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J].科技创新导报,2015(8).

[4]赵威.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性探究[J].学理论,2013(5).

如何实现高中语文知识的积累 篇5

摘要: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只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方能厚积薄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何高效指导学生积累和梳理知识,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做些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知识;积累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108-01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养成的习惯和能力。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不重视积累,就会导致语文“营养不良”;学生不注重梳理,就会被收集来的东西压得喘不过气,甚至被活活压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1.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阅读鉴赏是积累的第一捷径。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要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1.1 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例如古代诗歌鉴赏要贯穿传统文化的积累,而传统文化的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机要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总之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

1.2 课外阅读鉴赏的活动组织中,要调动积累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引导,通过语文活动(例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报告会、最佳阅读者评选、读书征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的水平。

2.“积累学习”手段的策略

从手段来看主要介绍:札记积累、笔记积累、日记积累等。

2.1 札记积累。札记积累,可主要对自己的思想火花进行记录,如读了一篇好文章,心里有了感慨,或见到诸如古人遗物、生活异常现象等触动了心灵,将这些以札记的形式记下来,从而就有了思想的积累。高中生思想活跃而新鲜,有的甚至还比较敏锐,思想积累不仅能促进由思想到言语的生成,而且还能促成学生思想系统化。

2.2 笔记积累。笔记积累,可主要用作对自己比较欣赏的他人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如好词好句,好文段,乃至好的整文,用笔记的形式将其记录以便于需时使用或平时记诵。

2.3 日记积累。日记积累,可主要用于对生活的积累,可看成是心里言语的文字表现。由于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文化修养、自控水平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同时正向更高层次发展,因而札记积累、笔记积累、日记积累既能做到又有必要。

3.积累学习技巧的策略

从技巧来看,主要介绍:“星火式”积累、“串珠式”积词法、循序积累等。

3.1 “星火式”积累。高中阶段对字的积累,其要求在小学和初中以识记为主,即记住某字的音形义的基础上,更强调准确性和辨误性。对此,不妨学习现在流行的一种英语单词“星火式”记忆法,也叫作“星火式”积累。利用音形义的相同或相近进行星火式发散,相关字被某种相同之处而串联在一起,比较、辨析,从而达到记忆的准确性和辨误性目的。

3.2 “串珠”积词法。除了通过笔记做好课文词语积累外,高中生更要突出对鲜活词汇和成语的积累。许多人抱怨现在高中生词汇贫乏,语言干瘪,尤其是高考作文,语言乏味,令人生厌者甚多。其根本原因就是词汇积累不够。关于词汇积累古人在行酒令时有个方法很值得学习,先报上一词或成语,再由一个人以上词词尾字作开头,另说一词。这既可以作为一种课堂活动,也可以作为一项课外活动;既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自娱自乐。既然是积累,当然是个人自行去做。不妨把它叫做“串珠”积词法。也可以采用发散法,如写出所有以“一”开头的成语和谚语等。

3.3 循序积累法。《朱子读书法》着重从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的角度强调积累学习的:“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问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3]这就是说学习需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扎实积累。许多学生知识系统不完整或知识结构混乱,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循序积累。所以循序积累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D种优良的学习品质。

3.4 名言名篇的积累。最好是采用分类的方法,并借助电子的手段进行积累的办法。或以时代分类,或以地域分类,或以作者分类,或以作品内容分类等等。

4.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活动实践

活动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文化,增强学生知识掌握的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于课堂活动,采取激励等措施,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学习。还可以利用课余实践,组织学生观看相关杂志或文刊,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拓展语文知识的同时,为语文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还可以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组织学生观看《汉字五千年》《汉字英雄》等有关语文知识积累的视频,让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在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加强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并其积累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说到这里必须加一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独力梳理,这样才是最有用的。因为梳理是在积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去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去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和交流中的问题。同时通过对语文的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元素的融汇整合。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养成一种我需要积累的习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梳理,不断地梳理、积累,不断地丰富自身阅历、丰富知识等等,养成一个习惯。这个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一旦形成习惯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的。

小学二年级语文知识积累阐述 篇6

一、加强课堂训练和积累

1.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年级学生对于识记枯燥的语文知识,往往没有兴趣,这样就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会使学生越来越没有信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进行严格的强度知识学习和读说训练外,还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除了必须讲到的知识点外,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给学生拓展一些丰富多彩、活泼有趣的相关链接和知识脉络,以期激发学生兴趣,牵引大家注意力。当然,也可以给学生留下时间让他们分享一下自己阅读的课外知识,用活泼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生活趣事。如此设置语文课堂,就可以形成一种和谐、宽松和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不敢说—敢说—喜欢说—会说,这样也利于全班同学的充分参与,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从而为积累语文知识树立信心。

2.重视朗读,体会感情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许多隐性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有时候需要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情感,培养语文素养。朗读是一种可以调动眼、口、耳、脑等多感官并用的综合学习活动,它有着自身的学习优势,能让学生在郎读中感受语言对情感的表达,学习语言的组织技巧。在学生朗读之前,语文老师最好能有声有色地进行范读来给予大家指引和情感体验,朗读过程中,教师也不要死板苛刻,一种模式到底,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多种朗读模式,诸如同桌互读、小组选读、朗读表演等来增加学生对文章的多重理解机会,使学生感到有趣、新鲜,在朗读中理解和感悟,使读有所获,读有所乐。

3.重视语言的转化和内化

语文教材中包含诸多好词、好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借用课文词语和学习课文排比等练习和训练。具体练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语言对某事物进行描写和概述,当然,最活泼的是创设新的情境,用旧词说新话。比如二年级的教材中诸如《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活泼可爱的表达特点和《黄山奇石》生动活泼的描写方式,都可以让学生来模仿着写一写、练一练。总之,就是让学生每学完一课,就收录一些新的词句,如此日积月累必然会提高语文能力。

二、内化课外知识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言文字的积累,也要以能运用自如为标准。学生课内外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文字积累,适时进行组词训练和课外表达能力实践,不应满足于基本的课内的词语。

1.每天课堂伊始,抽取几分钟对学生展开句子的训练,让大家用上自己积累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技能,这个过程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检验学生对词汇的内化程度。教师也要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地运用学生积累的语言知识来与同学进行交流,以期达到“共振”的学习效果。

2.新教材的设置不但富有知识性,还载满童趣,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留白,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情境,激发写话的冲动。比如,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课文的风格和语言说一说教材没有涉及的、自己知道的植物妈妈的其他有趣的办法。诸如此类,都是很好地运用积累的机会。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小学二年级语文知识积累的几点心得和建议。当然,引导小学生积累知识的方式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继续研究,为提升小学生语文知识素养奋斗不息。

谈小学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 篇7

一、在“读读背背”中积累

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 新教材在每个“积累·运用”的“读读背背”中安排了一些诗词、名言警句、词句等, 旨在让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 了解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人教版六年制第十册教材中安排了2次名言警句、2首古诗词、2次成语和1次对联、1次《三字经》节选, 这些内容的安排有我国古代学习的格言, 志向和思想方法, 使学生受到爱国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 如:《三字经》使学生对我国古代的启蒙教材有一点粗浅的了解;背古代4副对联, 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对联巧妙对偶的形式特点,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对有些句子, 学生可能朦胧有所悟, 却难以言表, 不必强求学生解释, 只要他们在读中形成感性认识, 丰富文化底蕴。这样既可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陶冶, 又可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在与阅读文本的对话中积累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不仅着眼于从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还注重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新教材很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思想, 它所入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其中蕴含着语言美、风景美、人性美的光辉, 教师要深入钻研课文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徜徉其中, 放飞心灵与文本对话, 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塑造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1、用“心”读文, 读中积累

“文章不是无情物”, 它传达的是作者炽热的情与爱, 只有读才能把作者深刻的情感挖掘出来。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让读者与作者笔下人物进行角色换位, 使读者的情与作者的情和谐统一, 使文本中那些准确传神的、充满灵性的语言能唤起学生心中某种情愫。如:指导朗读《理想的风筝》一文中最后一段时, 要在理解了主体部分所写刘老师课堂上的情景及课下放风筝的描写的基础上读, 当学生读到“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 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 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 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时, 他们感悟到的是一个残疾老师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来品味语言、感悟语言, 使文字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画面, 为之动情;通过读出自己的感受赋予作品以生命, 沉淀下来, 变成他们自己的语言, 积累下来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

2、读后仿写, 学会运用

“胸中万卷风雷动, 无端直奔笔下来”, 它形象地描述了语言由“积累”到“运用”这样一种最高的境界。事实上, 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是一个从到积累到运用的过程, 语言的学习, 人文素养的培养无疑是在量的储备中逐渐形成。

纵观每个“积累·运用”中除了安排了读读背背, 还安排了阅读训练, 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它与本组课文有一定的联系, 如第四组的课文《理想的风筝》与阅读训练中的《风筝》不但题材相似, 而且在表达方法上也有相似之处, 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其异同, 借鉴其用词造句的方法, 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结合起来, 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风筝》在主体部分 (3-5自然段) 一共通过描写七种不同的风筝来表达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理想, 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想:你们的理想是什么?你想通过做什么样的风筝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如果你是小作者, 你会怎么写?说一说, 用它来代替文章的主体部分。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让他们模仿本文的写法, 想到自己的理想, 然后表达出来, 使《风筝》的容量大为扩充, 体现了从学语言到用语言的过程。

3、课外阅读, 走向生活大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语文的学习当成一种生活的探讨, 把生活的经验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来, 沟通课内外, 体现大语文教学观。这种思想就体现在新教材的课后“思考·练习”中。每学一篇课文, 都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的材料读一读, 引导学生多读书, 扩充了课堂的容量, 不仅体现了课文只是个例子的精神, 还体现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怀。如: (1) 在学《忆江南》《渔歌子》后, 找一两首描写春天的诗词, 读一读, 背一背; (2) 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动脑筋的故事读一读。

三、在自由选择中积累

加强知识积累, 提高语文素养 篇8

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性积累, 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 包括用的精彩的巧妙的实例, 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 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言库”。二是隐性积累, 包括思想的积累, 方法的积累, 情感的体验, 生活的经验, 方法的积累等。

积累的方法各式各样, 主要有诵读、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阅读、走访、调查、体验等。

目前, 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势在必行。近几年来的语文中考、高考也突出了这一点。因此, 我们教者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加强学生语言积累, 本人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加强对课文语言的积累, 培养学生形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课文虽不是名家名篇, 但却是编委会精心筛选出来的精品, 是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的典范。在教学实践中, 我每教一篇课文, 都会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精彩语段进行赏析, 然后让学生积累下来, 熟读成诵。初中课文中有许多我们熟知的一些作家作品, 都值得我们学习, 如郭沫若、普希金的诗, 朱自清、鲁迅的散文;四大名著中节选的精彩章节, 让我们百读不厌。如九年级下册课文选自冰心《谈生命》一文, 它把生命比成一棵树, 一条河流, 学生尤其普遍喜欢“不是每一道河流都能汇入大海, 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树, 不生长便成了空壳;……快乐固然兴奋, 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这段文字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每读一次就有不同的收获, 理解也更形象, 对生命做了最好的诠释。通过学习、积累、理解, 学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甚者有同学也把冰心对生命比喻扩展得更丰富些, 有学生写到:“生命像一首歌, 歌中写满悲欢离合;生命像一幅画, 画中画满了五颜六色;生命像一首诗, 诗中写尽了酸甜苦辣。”这些语言至今还记忆犹新。创新的火焰被点燃了, 大家都纷纷拿起笔写下自己对生命新的认识。不但丰富了积累, 又加深了对语文理解与感悟。

叶圣陶曾说过:“课本中选取课文只不过是例子。”凭这些例子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并举一反三, 利用课堂上积累的方法指导学生把在课外读到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进行识记与感悟, 且能运用到写作中去, 有位学生在一次联考中做一道综合实践题要求为父亲画一幅画, 并写上一句话:他写到:“父爱”阳光般地温暖;清泉般的甘甜;春风般的和煦。事后才得知, 他因平时积累时见过有写关于母爱类似的语言, 所以进行了仿写。

二、指导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与积累, 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和“辩论会”, 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机会

为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一是根据情况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 如《青年文摘》、《散文》、《读者》、《中国青年报》、《中学生学习报》、《中学生作文报》、《语文报》等。让他们广泛博览书籍, 汲取“营养”, 拓展视野, 与名人进行交流学习。为此, 每学期开学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 每天进行不少于200—300字的积累, 教师天天要检查, 对优秀者表扬, 对做的不好的要指出来加以改正。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我尽量少布置一些机械性练习, 多布置些收集和整理型作业。二是要求学生走进社会, 大胆汲取, 并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我引导学生走进社会, 去接触不同的人和事, 从正面教材中取得真金, 从反面教材中得到教训, 以此丰富并健全自己的人生, 感于体验生活的成功与失败、辛酸与甘甜。学生从课外获得的东西, 有对自己真正有用的, 也有不适应个人特点的。因此, 我教会学生辨别, 对课外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不能照搬照抄, 邯郸学步, 要留下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 舍弃那些不切合自身实际、没有积累价值的东西。

由于课外积累不是在教师统一组织下进行的, 所以每个学生积累的知识会各不相同, 如何从别的学生的“积累库”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为己所用呢?我是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与“辩论”活动达到这一目标的。为此, 我在实际工作中, 每周尽可能留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行阅读和积累, 两周为一个课外阅读周期, 每两周轮流开展一次“读书交流”和“辩论”活动, 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也为学生创设相互学习的机会和积累知识的空间。通过同学间的交流与学习, 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积累方式、方法, 同时获得了更多的知识。而辩论, 要求辩手快速的从大脑中提取知识, 这个过程能综合展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如辨别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经过一段时间地训练培养, 学生体会到了积累的益处, 正如有位学生在毕业时所说:“我之所以能把作文写好, 语文成绩提高, 与我语文积累有很大的关系。”

三、积累背诵古诗词、名言警句, 提高写作水平

泱泱大中华, 上下五千年。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唐诗宋词, 脍炙人口, 久传不衰, 它是我国语言的精华。我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必须掌握单元内的诗词而外, 课后附录每册都有十首, 更不可忽视, 让学生每周背一首, 学习小组长检查, 教师抽查, 课代表画表登记, 对于没有完成者, 教师要指导方法, 限时背诵, 最终达到人人过关。积累到一定时间后, 让学生把写过的古诗词学会归类整理, 如:“叙事诗、抒情诗、咏史诗。”细化一下:“归类成送别诗、爱情诗、咏史诗、状物诗”, 像写带有”季节”的诗句, 带有“日月星辰”诗句, 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类, 把握其特征, 理解其要义, 体会其感情, 领会其精神, 并熟读成诵, 学生在写作时才有可能引用经典, 随手拈来, 运用自如。

初中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篇9

一、知识源于生活, 注重平时积累

生活是学习的大舞台, 生活中, 我们经常在街道旁的店铺上、电视的广告语上、各种小吃店里的醒目标语上看到与语文有关的知识。例如, 学校食堂的柱子上贴着“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由此可见, 生活是知识的来源。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从生活中学习, 并在语文课堂中回归生活实践。

正所谓“会背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语文的学习重在平时的积累, 一个人语文素养水平的高低, 从其言谈举止中便可略知一二。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相比其他阶段的任务更为繁重, 所以利用业余时间, 多读一些陶冶情操的散文、短篇小说、微小说, 甚至是一些诙谐幽默的笑话, 一是可以缓解自己紧张的学习生活, 放松心情, 在书中找到自己奋斗的目标, 持之以恒, 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二是通过对各种文章阅读的积累, 提升自身的语文阅读量, 心中有了大量的例子, 就会便于考试中作文的素材描写。语文其实是一门主观性极强的科目, 除了试卷前面的选择题以及文言文相关的题有一定的标准答案外, 后面的其他题目则具有极强的主观性, 因此, 教师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 需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自我个性的发展。例如, 在写作课上, 教师可以让同学现场对班内的一个学生进行描述, 而后全班一起猜答案。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深切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又能锻炼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 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也可借助这样的机会看出学生的阅读量。

二、巧用兴趣引导, 创新学习方法

如果一个人的阅读量大, 那么他的知识便会丰富, 相对的, 他的自身素质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而且有助于其眼界的提升。语文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最初的学习汉语拼音, 到能够写出整篇的文章, 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尤其是语文的学习, 多数同学都认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语文学习, 自己的语文水平已经到了一个顶峰, 学与不学都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只要平时多练练字, 背背课文, 其他的就不用多下功夫了。

“变则新, 不变则腐, 变则活, 不变则板”, 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都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 有的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然而有的则需要改进与创新, 倘若放任自由, 后果不堪设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及时与每位学生进行交流, 发现他们的学习习惯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才能对症下药, 药到病除。例如, 在记叙文的写作课上, 以凄美的故事“王昭君出塞”为例, 这个故事博得了古今中外众多诗人、作家的青睐,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 想象昭君在出塞的前一晚上当时的心情怎样, 借助能够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细节描写, 让学生现场描述自己心里所想的情境, 然后以环境加以渲染, 将昭君出塞前的各种心理活动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及时修订目标, 持之以恒为之奋斗

每个人活着都是有目标的, 盲目的、无所事事的人们是在混日子。这句话折射在高中生身上也不足为过。高中阶段大部分人的归宿会是进入一所自己心仪已久的大学继续深造, 这是许多高中生的梦想,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就放纵自己, 无所事事。教师通过上课时间的观察以及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进行谈话, 便可以察觉到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 这个时候教师要作出正确的分析加以积极的引导, 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定位, 及时修正他们的目标, 设立目标时遵循“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能够依据现状及时修正、近期与远期相对、长远发展与近期规划相适应”的原则, 从而使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顺利实现既定的目标。

高中语文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的积累, 并要有浓厚的兴趣作为学习的动力, 要持之以恒,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除此之外, 还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 恰当的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能依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自我的目标, 接受教师提出的意见, 接受教师的积极引导;在学习与生活中, 加强自身观察能力的培养, 留心身边的小事, 注重素材的积累;敢于大胆想象, 运用自己的想象力, 抓住细节描写, 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与人的交往中, 增强自己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 并为今后人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通过小学的基础教育以及初中阶段对语文的进一步学习, 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方法以及答题技巧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 而且都已经形成了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模式, 但在高中阶段, 面临紧张的升学压力, 繁重的学习任务, 如何在这种情况下, 创新自己的学习方法, 突破以往学习的瓶颈, 全面备战升学考试, 这些都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基础知识,技巧,学习方法,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肖川.论语文教学的目标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 2006 (07) .

初中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篇10

针对语文教材中所出现的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积累要求,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从以下两方面去指导学生完成知识积累的要求。下面就结合具体的课文来谈谈在教学中我是如何指导学生积累知识的。

一、分解积累要求, 变换积累方式

积累的最终呈现方式不是简单地会背, 而是要能深入地把握文章内容, 并以此来领会文章的要旨,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达到这一步, 我在指导中分解积累要求, 变换积累方式。如, 朱自清的《春》, 传统的方法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分析, 效果很差且教师疲劳学生累。其实, 教学时教师完全不必多讲。我们可结合课后的积累要求“背诵课文”让学生分步骤来完成。首先, 要求学生自己读, 一步一步地走入文本, 走进作者所写的春景图中, 用心去感受作者对春的喜欢之情。接着,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对春的喜爱, 对春景图语言的感受便形象地表达出来。语言文字具有一维性的特点, 这种一维性强调学生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放在一个前后连续衔接的时间序列里来完成, 阅读时要通过想象才能将文字在大脑中转化成各种形象。鉴于此, 我还将学生的朗读通过校园电视台录制成了电视散文, 将一维的语言文字与画面、音乐等综合在一起, 通过荧屏直接诉诸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与文字散文相比, 电视散文是多维的, 有更大审美艺术空间, 可以使学生得到更丰富的艺术享受。初步朗读完成后, 我就组织学生一起找背景音乐。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 学生考虑就更周密, 要考虑主题、人物、氛围等。最后, 在充分理解思想和主题的前提下, 结合我所提供的电视画面, 学生将文字形式变成了有声语言形式, 寓情于声。实际配音时, 学生真诚地抒发情感, 再现作品的意境。这样, 变理解为呈现, 使文字与和谐的音乐、旖旎的风光组成动感的画面。由此文章中那种主要依靠文字语言来表现的间接性、模糊性, 就可以被有效地转化为直观性。这样, 让学生走进文本, 心与心的碰撞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再体验以及新感受的触发。

对现代文如此对古诗文的积累则更要如此例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积累, 我先让学生学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在优美的旋律中, 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在反复的欣赏中, 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然后, 让学生跟唱, 在不知不觉中唱熟这首歌。这样, 初步的积累要求就已经完成。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呢?我用多媒体设计了一个教学软件, 提供学习资料, 为学生呈现词所描绘的意境, 帮助学生完成高要求的积累任务。变换积累方式有助于学生自己探究学习, 同时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切最后又会作用于积累。至于积累的细化要求, 比如语调、语速等对诵读的外化要求, 则不必孤立地提出来, 应寓于积累之中。

二、快乐积累———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

谈到积累背诵, 学生多会谈之色变, 那是因为学生把积累当成一种负担。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因此, 在积累时我强调“快乐积累”, 即借助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积累任务。如背诵《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时, 我在班上开展“十五望月”诗词吟咏比赛。这样,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他们找资料理解诗文, 互相帮助, 策划、编排、修改。最后的比赛结果让我吃惊, 他们或配乐朗诵, 或伴舞吟咏。在语文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对诗文感情的把握、语言表达的理解是那么准确。后来的积累效果显示, 借助语文实践活动能明显地帮助学生完成积累任务, 提高积累兴趣。再如, 《往事依依》的课后“探究·练习”要求课外阅读《千家诗》, 背诵自己最受感动的几首。为此, 我在班里举行一个诗歌朗诵会, 大家共享其中的乐趣。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达到快乐积累的目的。

这是对背诵层次的积累的方法。对于熟读、朗读的层次的积累也完全可以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例如, 《皇帝的新装》“探究·练习”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简单分析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后, 可让学生模仿故事中的人物, 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 既扮演了人物角色, 也在无形中完成了浅层次的积累, 增强了语感。在此基础上, 我还要求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设计台词、考虑关联词, 更是增强了对语文的兴趣, 使学生在编、演中得到了积累。快乐积累促进多种能力的提高, 何乐而不为?

初中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篇11

1.提高学习兴趣,建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历史知识与语文知识是不可分割的,二者共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述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极大的带动学生学习文史知识的热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才能够使教师更加高效的展开教学工作,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高中语文诗词之中,十分著名的《长恨歌》,这首长诗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长篇叙事,在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感人的爱情的同时,也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的历史事实。因此,教师在讲授《长恨歌》相关知识之时,可以向学生讲述相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历史知识,如唐玄宗在开元盛世的许多丰功伟绩。这样就能够使同学更加客观地了解唐玄宗这位唐代君王。此外,通过教师讲述历史知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长恨歌》相关知识的兴趣,使同学们以更高的热情去记忆和理解。与此同时,教师通过讲述富有趣味性的历史故事,能够建设更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和谐的课堂氛围十分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从长远角度,历史知识的积累,在高中语文课堂之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拓宽知识面,为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

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积累历史知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中语文写作中,以爱国题材为例,高质量的文章要求论点与论据相结合,才能够具备说服力,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累更多的历史知识。在我国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爱国诗人与爱国将领。在高中语文作文中,爱国是十分常见的话题。以岳飞这一典故为例,学生可以将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与岳飞的诗词相结合,在文章中结合使用,这样就能够做到论点与论据充分结合。岳飞在《满江红》中写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些诗句,足以表明岳飞一生忠君爱国的情怀。历史知识,是写作的基础,因此,为了充分提高写作能力与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充分积累历史知识。

二、合理化建议

1.以趣味历史知识进行引导,不可过度脱离课本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在浩如烟海般的历史知识之中,必须学会选择。只有汲取相对有积极意义的历史知识,才能够促进文史素养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积极为学生选择富有积极意义的历史知识,以趣味性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例如,我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被人称为诗仙,其诗、酒、剑,并称为三绝,且李白的多首名诗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之中,例如《将进酒》《蜀道难》等,这些诗句都对学生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立足于课本知识的基础之上,不可过度脱离课本,例如,教师可以将李白的历史事迹,向学生讲述。李白一生,如谪仙般飘渺,年少之时出蜀道,游华夏,相识遍天下,冠盖满京华,且谪仙从不向权贵低头,一身铮铮傲骨,寻仙访道。李白飘逸的人生,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促进学生积累历史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2.教师推荐优秀历史名著,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中华历史五千年,有许多优秀的历史名著流传后世,例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这些历史名著是我国历史的浓缩和总结,因此,教师应该将这些优秀的历史学著作推荐给学生,积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和积累历史知识的效率。

在我国浩如烟海般的历史知识中,只有学会选择,才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和积累,并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高中,语文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高考成绩以及个人综合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充分学习和积累历史知识,将历史知识与语文知识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充分拓宽知识面,更能够提高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

初中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篇12

一、促使学生养成积累和梳理的良好习惯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养成的习惯, 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梳理的过程。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 其他学科有很强的逻辑性, 语文知识却很零碎, 许多内容都需要记忆积累, 诸如字词的读音意义、作家作品、名言名句等, 这就注定了语文学习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 积累是关键。只有博览群书, 多积累知识, 才能说话引经据典, 滔滔不绝;写起文章来顺手拈来, 洋洋洒洒。古人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一道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促成学生广泛阅读, 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二、给学生一个展示梳理的平台

我仿照“百家讲坛”, 在班上组织过学生讲坛, 让学生展示自己在某方面学习积累的知识, 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词类活用”“写景的方法”“古今异议”“通假字”等, 给学生一个舞台, 他就会是演员, 给他一个凳子, 他只能是观众。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和梳理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 指导学生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我是这样指导的:方法一:诵读。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 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 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法二: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 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积累。方法三:阅读。通过课外阅读, 让学生感受、体验, 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 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方法四:测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梳理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培养学生的积累和梳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积累和梳理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最简单的读, 通过多次诵读将所读内容记入大脑的信息库, 所读的内容可以是古今名句, 也可以是唐诗宋词, 还可以是优秀的散文。

二是让学生做笔记, 将平日里阅读到的好词好句随手记下来, 养成好的习惯, 如果是报纸上的文章, 就可以做成简报, 这种方法既有用又有趣味性。

三是写读书笔记, 学生课外如果阅读了感受颇深的书, 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 便于记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 以后学生再看这本书时可以对比原先的想法。

五、专门进行专题讨论

就一个大家接触过的话题, 要求每个同学至少发言一次, 这样学生调动知识储备, 互通有无, 使知识更全面, 更系统化。这就是一个梳理的过程。如我在上古典诗歌鉴赏课时, 要求学生讨论“古典诗歌中诗人主要想表达哪些情感? ”, 学生要举例, 就涉及诗人及处境、诗词及感情、表达及方式等, 最后明确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再如对于经典字词, 在组织学生学习像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怎么经过反复修改后形成的, 贾岛的“推”好还是“敲”好, 这样的正面案例, 可以使学生自己体会怎么炼字、怎么推敲、怎么锤炼;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积累一些典型的、用错的、用得不好的案例, 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得到梳理。考试时, 自然就心中有词, 下笔神助。

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梳理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师要注重归纳方法, 不能搞成大运动量的操作, 不能泛而无序, 乱而无章, 引导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观察归类, 不宜搞成学科知识条纹识记。学生以课文为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 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多渠道、多角度地获得相关信息, 经过筛选、分析、整理, 编制成学案, 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成果。在第一次独立学习阶段中, 学生要完成课文注悟与相关信息的收集, 在此基础上进入互动学习阶段。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学习处理信息, 交流领悟, 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 进而产生新的问题, 新的领悟。把上述学习的过程, 独立整理成书面材料, 制成一份学案。学案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平台, 它扩充了教材的信息容量, 记载了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和长久思考的轨迹, 保留了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和过程中的学习经验。这些动态生成的内容也是课程的一部分。

七、积累要有愚公精神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 要博览群书, 博闻强志。一个语文教师即使有十年八年的刻苦学习, 在语文学科也只能算是一个茅庐初出者, 可见学习语文积累多么重要。

总之, 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和梳理的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养成需要积累的习惯,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梳理, 不断丰富阅历, 不断丰富知识。这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摘要:初中语文学习是一个在积累中获得知识的过程,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应该在加强语文积累的同时, 注重对所积累知识的梳理, 让每一个知识都有它的归属地。要想学好语文, 积累与梳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通过积累和梳理, 学生可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够提高语文素养, 学会为知识分类。

上一篇: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下一篇:交通肇事罪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