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

2024-08-09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精选11篇)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 篇1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摘要: 作文教学要走出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的困境。我建议学生多读书,注重阅读积累;注重课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注重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注重学生互改和评价,全面提高鉴赏水平、写作水平。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

课文作文

实践活动

互改和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写作训练就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明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作文难,难作文,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感慨。许多同学一拿到作文题目就开始抓耳挠腮,都说作文难写,为何?那么,如何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有魅力呢?在此,我谈四点关于写作教学的思考:

一、重视阅读积累。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一点不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知道,“读”是吸收,“写”是输出;“读”是“源”,“写”是“流”;“源”远方能“流”长。要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就要有丰富的阅读,阅读是写作准备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又指出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尝试运用“阅读积累”的办法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首先,教学生做剪报。报纸上有最新的材料,向我们及时地传递各种信息,养成认真读报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写作能力,也能获得大量的写作材料。剪报评析,便是积累写作资料,提高学生鉴赏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剪报的内容没有限制,只要能增长知识、提高写能能力有益的都可剪贴。剪报评析的内容可以就写作特点分析,可以就读后的感想,可以写读后的收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次,教学生写读书随笔。让学生每周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文一篇,先读熟美文,在读中感悟词句的优美,巧妙的布局谋篇;再让学生动笔画出优美的词、句、段;还可以让学生重点读一读、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还可以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在原文处做上批注;还可以谈感受,写评语。另外要求学生要经常翻阅,有的句子可以反复诵读,甚至背熟。第三,教学生从语文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语文教材名家名篇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对于这些材料,可让学生归类积累,以便写作时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选用,这样,语文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准备写作材料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

第四,开展读书系列活动来加强积累。如词语竞赛、成语接龙、诗歌朗诵会、读书故事会、课本剧、作文竞赛、读书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能起到检查的作用还能使学生感性地、生动地锻炼听说读写能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引导学生开展“摘录、写作、练字”三合一练习,习惯于摘抄一些古典诗文和名人名言,习惯于把看到的时文美文摘录下来,习惯于把自己日常的见闻感受记录下来,习惯于抒写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学生的知识视野被拓宽,情感世界被充实,语文素养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读书方式,也积累了许多语言材料。学生在自己写作之中或多或少、潜意识地运用了积累的材料。我想这就是学生在阅读积累基础上的再次运用吧。重新认识阅读与写作的功能,是学好语文重要前提。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获得必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发展的语文能力,成为对国家民族命运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热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和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精华,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创新能力。

二、写课文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寂然凝思,悄焉动容,视通力里。”,这是对想象作用的形象描绘。中学生尤其需要想象,因为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阅读时,需要借助于想象,通过想象,可以再现文章或诗词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就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学生写作更离不开想象。因为写作活动是运用具体感性材料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全过程,所以需要想象的配合。有了想象力,就可以使作文思路活跃、开阔,从而写出来的人物、事物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反之,思路迟缓狭窄,词语贫乏,写人写事平平淡淡,不能感动人。根据当前中学生的特点,我们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我们可以设计出各种有助于启发思维活动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其中,写“课文作文”就是我经常采用的形式,写“课文作文”可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开阔、更深刻。其方法就是围绕一篇课文,写出一组小文章,少则二三篇,多则四五篇,内容上既互有联系,又可各自独立,这样可以纵横结合,多侧面、多角度、多体裁地写一个人物或一件事。它的优点就在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思维的发散、扩展、集中、深化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曾有目的地通过写课文想象作文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课文角度考虑,启发学生为那些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课文补写情节或写续篇,如《变色龙》、《老王》、《芦花荡》;把古诗文改写成散文,如《伤仲永》、《石壕吏》等。通过对故事的改写、续写等表达学生对原作的理解,抒发他们对原作中人物的关心和见解。下面以《羚羊木雕》课文作文教学过程为例: ㈠介绍想象作文的概念。

想象作文就是以一个假设的身份或在假设的环境中,叙述可能发生的事件,通篇以想象为主的作文。

㈡以《羚羊木雕》课文为例分三个方面训练

⒈拓展想象。把课文中未尽之意,按原文思路加以想象与延伸,做到妙笔开生花,续出新格局。针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3个写作题卡,让学生选择一题现场写作: ⑴放学回家的“我”看到了出国分别半年之久的爸爸,十分激动,请你播放 一下这段录像吧!⑵在学校里张小路和万芳是最要好的朋友,她们的老师是怎样评价她们?

⑶在家长会上,妈妈和“我”碰到了王阿姨和万芳,妈妈看到了万芳裤子上那长长的“伤疤”,就问王阿姨怎么破的,王阿姨会怎么说?

2、换位想象。将自己与作者换位或与文中的角色互换进行想象。针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2个写作题卡,让学生选择一题现场写作:

⑴如果你是万芳,当你的好朋友找你要回羚羊木雕时,你心里是怎样想的? 后来呢?

⑵“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时的 “我”心里肯定会有很多想法,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想?

3、创造想象。为了更好表现人物的品质、揭示事情的本质,写作时可以通过创造想象去补充与拓展文章的简略处、空白处、悬念处。①想象补充人物的语言。

②想象补充人物的心理。即通过对文中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的想象,领悟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

③想象补充文章的情节。④想象补充文章的结尾。

针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2个写作题卡,让学生选择一题现场写作:

⑴在“我”家,万芳和“我”交换了礼物,即小藏刀和羚羊木雕。万芳回家后便激动地写下了日记,你能向大家读一下吗?

⑵要回羚羊木雕后的那个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深深谈了一下,你愿意公布吗?

这次课文作文许多同学一拿到作文题目就开始选题、奋笔疾书,几乎每人都有话可写,达到了预期的训练效果。通过课文作文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了,大家对这种训练方式给予了一致肯定。当然,与课文作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课文仿写。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仿写是在对课文语言运用规律进行整体掌握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迁移运用,在这种迁移中,学生感悟到的写作技巧在实践中得到内化,成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所以,无论是从认知角度还是从创新角度,仿写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写作训练。

在学习了席慕容的《外婆与鞋》一课后,我让学生学习文中的写法写一篇现场作文,并提醒写作文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1、记叙要具体,要抓住人物事件的特征做细腻的描写;

2、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3、要注意所有的记叙、描写、抒情都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这次现场作文涌现了不少佳作(见附页)。

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显著的特征。中学生最富于想象力,教师是学生想象力的开启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应在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同时,在作文训练时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创造余地,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注重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吕叔湘先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学生作文创作是否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他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的学生所必须遵从的。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如果说“阅读积累材料”是间接的,那么“语文实践活动”则给学生带来了生动的、鲜活的生活积累。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真正克服作文假、大、空的弊端,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亲身经历积累,使他们在写作时,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身,表达出自己当时的真情实感来。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比如在课余时间我有目的的组织学生玩踢毽子,学生玩得十分高兴。事后让他们写作文。大家有话可说,把踢毽子比赛过程记叙地具体详细,学生写出的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等十分逼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实践,则无从谈写作。

我还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人一事一物,要学生学会写生活札记,要及时地把感人至深的地方表达出来,把精彩难忘的一瞬描绘出来,把耳目一新的事件叙述出来„„告诉他们,这些材料可能比较零碎,不能构成一篇作文,但它们直接来自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积少成多,以后会很有用处。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写文章,从日记写起。写文章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心胸和笔墨,养成发表意见的习惯,同时也会整理自己的思想,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场上的作文。由于这样的思想作指导,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灵活了,语言生动了,就能写出表达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我们今天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往往注重外在课程资源,向外去寻找,殊不知学生资源中存在着一个宝库,它是需要我们去开发的。我说要重视学生资源,是说要重视对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

四、注重学生互改和评价,全面提高鉴赏水平、写作水平。作文讲评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和鉴定,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讲评课组织得好、开展得好,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再创作的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由此可见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能促进学生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于是,我在作文批改方面作了以下几点尝试,特别注重学生互改和评价,力争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简评”扩展式讲评

学生往往认为作文讲评是老师的事,很少有人把自己作为作文讲评课的主人。所以,在刚开始训练学生的作文讲评能力的时候,采用“简评”扩展的方法最为恰当。具体的做法是:教师精心选用一些带简评的习作,让学生读了习作之后,在参考简评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对简评进行扩展、补充,丰富简评的内容。在讲评课上,教师可根据各小组的推荐,也可采用抽签的方法让学生上讲台讲评,对讲评得好的同学予以鼓励和奖励。经过这样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对作文讲评逐渐产生了兴趣,具备了一定的讲评能力。

2、“模仿”式讲评

经过一个阶段的“简评”扩展式讲评训练之后,学生会觉得作文讲评并不神秘,自己也可试试。这时,教师就应作好讲评的示范,让学生去模仿,怎样去分析习作的立意、构思和选材,怎样去分析习作在写作上的优点与不足,怎样去分析文段的过渡与衔接,怎样去分析习作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和疏漏,等等。也可让学生模仿别人评语的写法来讲评。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在学生讲评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在模仿中不觉得乏味,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讲评能力。

3、“互改”式讲评

在实际操作中,我把四个写作水平呈梯状的学生排列成一组,每隔一月重组一次。这样安排便于学生相互对比,共同提高。我在学生明确写作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修改符号,每人给文章至少找出一条优点、一条缺点。如此循环下来,每个学生可以批改三篇作文。通过找优点,挑毛病,作比较,从而达到相互沟通,取长补短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写作水平。

作文讲评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做作文讲评的主人”,突出学生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循序渐进,有目的有规律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讲评能力,那么,作文讲评课不仅会受到学生的喜欢,更会充满生气和活力。

通过以上四种对学生作文的训练指导,同学们普遍觉得不象过去那样,一上作文课苦于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现在主要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在如何选材、组材,如何把文章写得寓意深刻,新颖富有特色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呆板、枯燥现象。总之,语文是人生的守望,是对幸福的追求、对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解读。学习语文是“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课内向课外辐射,课外向课内集中,互相作用,相得益彰。要造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局面。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而宽松的学习风气,人人都可以质疑问难而不必有所顾忌。我们只有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走进学生的心灵,在作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找到能有效促发学生作文兴趣的诱因,让知识在课堂上招手,让知识长上翅膀飞舞在课堂,那么所有的学生也就不会害怕写作了。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 篇2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 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促进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手段。朗读课文, 就是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 朗读的遍数越多, 感性认识就越深, 才有可能发展到理性认识。朗读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我们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 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鉴赏能力。朗读中铿锵的节奏, 抑扬顿挫的声调, 丰富的内容, 健康的感情, 无疑能给学生以感染和美的享受, 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 初中语文教学, 必须重视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

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却少了琅琅书声, 显得单调枯燥。条分缕析的讲解充塞课堂, 以讲代读, 一讲到底, 朗读已无立足之地。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1.多年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以提高“效率”为名, 一些语文教师在授课中以自己讲为主, 而且是一讲到底, 唯恐时间不够用, 这样就导致学生的朗读时间减少, 得不到有效的练习。2.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的领导以及教研人员, 常常把教师讲得怎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依据, 津津乐道于听老师的“讲”。听课就是听教师如何“讲”, 评课就是评教师讲得深不深、透不透,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讲”风盛行, 大“讲”特“讲”, 以致常常出现一节课教师从头讲到尾, 直到下课学生也没打开课本的怪现象。3.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朗读的机会, 但是由于教师的无视, 缺乏对朗诵这一环节的有效指导。一些教师只是将朗读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在课堂上只留给学生一点时间, 泛泛自读, 且不提出具体的要求的指导, 或是一味地放教学录音, 没有亲自做示范, 学生没有目的, 盲目地读, 读不得法, 只是浪费时间, 得不到任何的效果。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没有培养成, 语文能力也就随之较差。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朗读环境, 提高学生的语文和全面素养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点尝试。

一、冲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羁绊

在教学中要把朗读训练切实重视起来, 把教学大纲中关于朗读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 尽快从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教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把读书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

二、创设氛围, 进入语境

首先, 可以利用多媒体或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交融的氛围, 这样学生朗读时才能投入感情, 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朱自清先生的《春》这一课时, 就可以准备一段春天到来, 冰雪融化, 绿树发芽, 百花盛开的录像。指导时, 一边播放美丽春景的录像, 教师一边配以动情的朗读, 这样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春天的美、语言的美, 有了这种切身的感受再去朗读, 当然就能收到好的效果。其次, 可以搞一些配乐朗读, 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 唤起学生的想象, 使之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 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如《化石吟》一文, 在学生观看化石的图片后, 播入音乐《木鱼的传说》, 并旁白解说, 然后学生在想象中开始朗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向我们讲述的神奇故事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了。

三、教师的范读与指导是关键

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 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 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在教学中, 我认为, 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能找到专家的录音磁带, 这样教师就要具备范读的基本功。教师范读的好, 不仅对学生有示范作用, 而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如在教《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名篇时, 遇到没有录音磁带的课文, 我就课下花大量的时间自己朗读, 尤其是精典段落, 要反复朗读, 读出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 再给学生范读。同时也可适当利用电化教学, 让学生倾听录音和模仿进行朗读。教师指导要切实中肯, 在学生朗读前, 根据课文特点, 具体地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 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

很多学生都很喜爱阅读, 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阅读。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就要根据文章内容、结构、文体, 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比如《曹刿论战》这篇课文, 在学习时, 针对其篇幅较小, 浅显易懂, 在学生通过工具书疏通文意之后, 可以将重点放在朗读这一环节上。要求学生在认真体会揣摩文中人物的心态和特征后, 分角色进行朗读, 读出感情来。如鲁庄公的“鄙”, 曹刿的自信和远见卓识, 然后由老师示范, 并和学生一起共同比较点评, 这样取得的效果往往是很大的。

四、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在一般的朗读教学中, 往往没有时间提供给每个学生朗读的机会, 因此教师通常采取齐读、跟读的方式来进行, 这样就会有很多没有进行预习或是水平较差的学生混水摸鱼。这样,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失去朗读的激情和动力。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这种现象的严重性, 因材施教。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到阅读角色中, 去认真细致地品味阅读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 进行分组, 使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 发挥优劣互补作用, 学生在小组内能够放开束缚, 逐步提高。在课堂初步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检验朗读效果的时候, 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不同角色的朗读, 还可以进行组内比赛、组组竞争, 激发学生的能力提高和竞争意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随时点拨、指导学生, 使之他们不断产生激情。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后, 可以让他们自己主动练习, 在全班内进行评价。这样, 既能使训练落到实处, 又能在训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扩大训练面、受益面,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提问 分析

在教学实践求新求变的今天,落后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型教学工作的要求,新式教学提问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着积极意义,了解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和如何切实抓好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方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点。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一)提问质量不高

做好教学提问对于学生高效、高质的完成学习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现今的教学实践中暴露许多问题。首先是质量不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问的难易程度超出学生学习范围,太难的提问似乎是针对特别优异的学生,对于普通学生则仿佛进入“听天书”的状态,太简单的提问则显得没有提问必要,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意义,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第二,提问笼统,老师没有做到认真备课就会出现此类问题,缺乏对课文深刻的认识,并不能就每一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帮助学生思考进步;第三,提问老套,不能达到思考─解答─学习的效果。

(二)不注重对学生反馈方式

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也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还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回答的处理方式,教学实践中也常有许多错误的例子,一种是当学生回答错误时,马上对学生进行批评,例如“上课又没有听讲,我讲了几遍了!”“多简单的问题还要想那么久”等甚至侮辱性的言辞,直接挫伤学生积极思考的积极性;另一种是学生正在思考或还未将自己的意见完整的表达出来就被老师直接打断,令学生失去了发散思维积极动脑参与的热忱;除此之外还有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表扬时不要“赞一个,踩一个”,对比不能回答出答案的同学已经感到难为情,此时若消极对待更会打消其他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提问的方法

(一)设计新问题

做到提问的“艺术性”,首先要做到提问质量的提高,要求老师要预先认真备课,根据多渠道的资源创设合适、有趣、有思想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例如,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15课《观沧海》为例,首先了解认识曹操的生平大事记,思考怎样结合现在的流行对并对作者其人做出有意思的讲解,或者将其中的“沧海”“碣石”“山岛”等景致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并加以描述。还可以以类比的方式,选取其他诗句让学生体会阐述情感的不同之处;其次,杜绝提问的重复性和注重问题的目的性,重复的问题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和师生精力还会让学生产生无趣的心理,因此在选取问题时要特别注意问题是否具有吸引到学生的新颖性。最后要对要解决的知识点有清楚的认识,老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性,提问最终落脚点在何处,要避免出现盲目,随口打哈式的提问,要做到心中有全文概况,中心突出,由此才能保证提问的有效性以及提升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水平。

(二)营造好氛围

面对学生缺乏自主性的情况,则要积极的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同学间的互相感染、影响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要想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融入到“知识的海洋”中便会自主的做好预习工作,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要远胜于老师生搬硬灌。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习是大有助益的,老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都一副竞相回答,跃跃欲试的样子,时而穿插一些笑话或文学故事,更加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接受多元化的答案,激励学生独立自主思考,让不同的意见和见解碰撞出火花。还可以开展互评、自评的方式,让同学之间相互点评,发挥大家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鼓励性处理方式

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具有塑造品行、修养的特性,老师在面对学生回答问题不够正确时候,更要注重自己的方式方法,首先要采取鼓励性的态度,对于认真思考、敢于回答表述的精神给予认可,肯定后再耐心分析,怎样的答案才更加完善,让学生对于自己回答问题有自信,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以尊重、关爱、平等、信任的语气来为学生解答问题,往往更能使学生做到认真聆听,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

(四)注重表达能力性、深度引导

围绕着重难点进行突破,明确作者写作情感意图,在学生在回答上再有针对性的进行适当的引导,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牵引尽量避免提出问题繁杂细琐,就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更深度是引导,就文学作品整体作出有益延伸,为学生树立“大语文观”的思维方式,带领学生循着思路自己探究答案。

结束语: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对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环节也是对学生多项能力的综合考验。因此,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提高,才能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黑么此扎.关于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No.35516:319.

[2]于新伟.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提问策略探讨[J].现代农村科技,2015,No.51115:66.

[3]林李花.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提问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2,No.4206:57-58.

[4]王丽丽.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探析[J].学周刊,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 篇4

丘北县舍得乡中心学校(初中部)张 文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30年了,在教学中深深地了解到,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也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声对话过程。所以,语文《课标》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应着重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此,关于阅读教学下面我有以下谈一谈,便与同仁者共勉:

一、要告诉学生阅读什么书籍

笔者牢记了一句话:“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报刊、杂志、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图书,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享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真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能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时要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这样就使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断厚实,从而使学生阅读的兴趣进一步增强。

三、要大力提高阅读兴趣

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要对学生“点子”的调查,目的是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和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勤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因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我深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激发兴趣,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多读教材,把握语文的思想蕴含和文化内涵,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结合与统一。其次,理性升华,阅读是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继承精神领域的遗产。前人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交到我们手上,接受这份礼物,在短时间内了解吸取中华几千年精神财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认识历史,审视历史文化。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断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品味。再次,以读为乐,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许多收获,受到了成功的鼓励,作为认识主体的价值和潜能,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去领悟阅读的乐趣,经过长期的阅读,经过不断地劳动最后是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这种乐趣中成长。

五、要培养学生学会质疑

阅读的重点不在读,而在用心思考,用心去感受。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不断地穷尽其所以然。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作为精神的享受,作为对美的追求,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思考方式或思维模式,充分发扬课堂民主,给学生思考的权利,创设和睦、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思考独立化、个体化,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和人生积累去思考,去理解,以获取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及人生感悟。

六、要渗透情感教育教学

阅读教学是凭一篇篇课文进行的,每篇课文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是相互依存的,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先指导学生通过词、句、段、篇(即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这一步要启发学生积极展开思维,使课文所描写的人、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具体了解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事情的发生发展和景物的特点等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事件的意义以及由景物描写中透发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关于初中语文试卷答题的万用公式 篇5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谈谈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这样的话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在文章开头,它的作用就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

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

如果在文中,就是: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如果在文章结尾,就是: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三、请对文章的段落大意进行概括和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四、某句话的某个词换成另外一个行吗?请说明理由

如果该词是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范围等),换了它后句子意思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如果调换了,就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不一致,这些词都是递进关

系,不能调换

六、对某句话的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指代、象征等表现手法,答题时要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

来。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研究的论文 篇6

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数学,数学在学生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初中数学更是整个数学教学中的基础环节,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对于数学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本文将从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谈起,深入剖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生活情境;数学教学;初中

情境从本质上来说是客观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它是指能影响个体行为改变的特殊环境,一般包括物理和心理上的各种刺激。情境教学是指利用情境作为中介,帮助教师和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1],通常是教师创设或者引入实际的场景来讲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数学课堂情境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刺激性数学信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1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的意义

1.1初中数学中的生活情境教学验证数学学习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对数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清楚透彻的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情景教学可以帮助学认识数学的必要性,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也就不会陷入低效的说教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1.2初中数学中的生活情境教学使得数学形象化:

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学习数学这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时,很容易陷入一种盲目的学习状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化抽象的数学为实际的生活问题,学生不仅能在教学中收获相应的数学知识,还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生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也就对数学产生了一种形象的熟悉感。

1.3初中数学中的生活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一种说教灌输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学习到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生活情境使得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来学习数学,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摆脱高分低能的尴尬局面,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2.1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情景教学: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自己的探索和发现,这样学到的知识也是理解最深的知识,学生从根本上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和性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激发自身的学习欲望,从而提升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一:教师在讲解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中有理数乘方的内容时,指导学生拿出一张纸,告诉学生这张纸初始厚度约0.1毫米,将这张纸对折3次厚度为多少?对折30次后的厚度是多少?在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教师向学生讲解对折后厚度的算法,最后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计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需要一张纸对折多少次?留给同学们课下思考。

2.2巧设悬念和矛盾开展情节教学:

悬念和矛盾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它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进入一种欲罢不能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时必须注重学习的矛盾和悬念[3]。案例二:教师在讲解韦达定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1994x2+427x-37=0的根,在这之前教师可以故意向学生透露这一题非常简单,结果有一个负根和一个正根,学生就会陷入一种矛盾,这题采用传统的解法很难直接算出方程的根,但教师说这个题目非常容易,在这个矛盾的推动下,学生也就会慢慢寻找简单的解答方法,最后教师向学生讲解韦达定理,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3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开展情境教学: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情境,初中学生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中的数学现象,教师利用这种类型的数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深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案例,加深数学必要性的认识[4],提升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乐于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案例三:教师在讲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章节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星期天你一共干了三样事情:向希望工程捐款,到超市购物和为妈妈买礼物,一共花了960元,其中希望工程的捐款额度是给妈妈买礼物所用钱的两倍多80元,超市购物所用的钱又是希望工程捐款额度的二分之一少40元,计算出你为妈妈买礼物一共花了多少钱?

2.4通过数学史实和科普故事开展情境教学:

数学发展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数学史上有着很多的有趣实验和故事,将这些数学小故事应用到数学教学课堂上可以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也就会全身心的投入数学中,教师在讲解数学基本知识时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科普故事,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5]。案例四:教师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内容时可以应用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与金字塔的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泰勒斯和埃及伊西达神殿的司祭一起参观了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司祭:你知道这个金字塔有多高吗?司祭回答说:古代书本上没有记录这个金字塔的高度,现在也不能判定它的高度。泰勒斯立马说:我现在就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定出它的高度。然后泰勒斯让助手找了一个结绳,很快他就测得了金字塔的高度是131米,请问同学们他是怎么测得的呢?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基本知识,解答同学们的疑问。

结束语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是非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对初中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上文简单讲解了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对于不同的教学情况,教师应该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这就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发展,这也是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李浩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安国中学

参考文献

[1]周秀峰.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及教学效果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高育梅.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3]陈雪雯.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4]王洪顺.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数学学习与研究,,24:37.

关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篇7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兴趣, 畏惧作文

一到作文课, 学生便一脸无奈, 伏案垂首, 就连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也鲜有兴趣。他们总是希望教师能作写前详细指导, 甚至希望有例文可仿照、抄写, 或延长交作文的时间。但教师指导后, 多数学生还是无从下笔。

(二) 互相抄袭, 缺乏新意

写作需要有深厚的阅读积淀, 有丰富的生活实践。学校的应试教育和封闭管理, 大大影响了学生广泛阅读与亲近自然的机会。于是, 言之无物的文章, 下载抄袭的现象频频出现, 学生的习作难觅新意。

(三) 语病不少, 错字较多

由于缺乏语法知识的系统讲解, 加之教师教学用语的不规范, 现代化技术对汉字书写的冲击等因素, 学生的用语规范及正确书写受到极大影响, 学生习作中语病、错别字频繁出现。

(四) 记流水账, 中心不明

在学生作文中记流水账几乎是通病, 详略不分、没有重点、中心不明确的现象常见。究其原因, 一是教师作文指导能力欠缺和应试教育的误导, 学生习作往往是三段式, 有的甚至一段到底;二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缺乏有效训练, 致使学生写作时不能紧紧围绕中心话题展开写作, 随心所欲, 成为言之无物的流水账。

二、作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 提高认识, 重视作文

写作是传达信息、述说事理、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 是口语的规范化、系统化、文采化。写作质量的优劣体现了一个人文学素养的高低。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 也就是着眼于掌握字、词、句和篇章的运用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 教师应将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作为作文教学的努力方向和根本目标, 不能为应试而教, 以升学为目的的作文教学是没有出路的。作文教学要从升学教育中解脱出来, 重视学生语言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具体地说, 就是多关注“遣词用句、语法规范、句序逻辑、语句衔接、表达方式”诸方面的训练。

(二) 激发兴趣, 快乐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 不如授人以欲”。所谓欲, 也就是欲望、兴趣。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 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喜欢作文, 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 以往枯燥无味的课堂就会变成学生发挥潜能的乐园。

激趣的方法有许多:

1. 可以通过创设实践情境,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如让学生室外观察景物、生活情景模拟等, 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

2. 用竞争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程度相近的学生分组进行竞争对比, 找出优势和差距, 你追我赶, 共同进步。

3. 组织竞赛和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举行作文竞赛, 开展课前五分钟的口头作文, 讲故事比赛等, 让学生有机会参与, 学生就兴趣倍增。

4. 通过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教师要从结构、用语、修辞、技巧、内容等多方面、细微处挖掘学生习作的亮点, 并加以肯定与表扬, 让学生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 从而增强习作的信心, 提升习作的兴趣。

(三) 广泛阅读, 体验生活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教师要教育学生了解向课外拓展的重要性, 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内, 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 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读懂课文和课外书, 让他们学会学习。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 教师再因势利导, 适当点拨, 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情感激发。同时, 教师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图书。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写作时才不会有“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尽管现在学生学习负担很重, 很少有机会参加劳动, 但星期天和寒暑假, 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供自由支配的。教师要建议家长叮嘱他们的孩子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体会劳动的甘苦。当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 细心体会万事万物的性状, 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 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感受生活的真谛。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 想象力就丰富了, 作文中真情实感的表达自然就多了。

(四) 率先垂范, 快乐品尝

教师的文章, 学生是很乐意学习的。相对于作文教学而言, 教师的身教就是动手写作, 率先垂范。实践中, 教师的习作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的每一篇作文, 都是经过他们的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 来之不易, 应当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 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 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 一个优美的句子, 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 都应及时给予鼓励, 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 让学生尽快品尝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 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水平一定有所提高。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篇8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习惯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语文课本是课堂上培养阅读能力的最好方式,而课外的一些读物则是对课本阅读的补充,也是语文阅读由课堂上到课外的延伸。所以,老师可以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内或课外的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阅历,让学生的思想越来越成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长期坚持下去,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上养成了一个阅读的习惯,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某一个程度上也是增加学生阅读的量。语文知识的积累,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精心选择学生要阅读的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会读、写、用一些词语,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一些成语,加强这些词语在文章中的应用。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摘抄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句子和精彩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阅读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以及阅读带来的乐趣。

二、转变阅读教学中的观念

随着新课程的安排,老师要能够在课堂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很快的进入精彩的语文世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精心地准备课程的内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况进行分析,设置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愿意融入阅读的教学中。在课堂上,老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能找出课文中最有表现力的句子,然后对该句子进行合理的推敲,参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例如,朱自清的《春》中作者使用了好多比拟的手法,将大自然的开始萌芽生长表现的生动形象,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等等,都将大自然的生长表现得很热闹、生动。

2.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前面说过,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让学生能够对整篇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能够体验文章中的所表达出来的情景,准确地把握文中蕴含的意思,能够揣摩文中运用的语言,同时也能够做出自己的鉴赏评价,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第一,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文章中的美感,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第二,要学生能够通过通读文章,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出文章的整体的思路,让学生在文章中能够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第三,让学生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学会精读文章,能够仔细地推敲文章中精彩段落或者语句的意思和某一些词的用法,并且能够从多角度考虑,提高对文章阅读的鉴赏性和探究能力。

3.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阅读,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学会与学生的合作研究,并且在学生的探讨过程中能够实现在运用上的创新。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原文,注重学生的理解和研读,能够让学生阅读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记,并且在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并且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让学生多张嘴去交流,跟组员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且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也跟其他人商量讨论一下,能够引发他们的质疑,深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想连接。在学生进行探究问题和创新的过程中,老师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鼓励,提高学生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4.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增加课外阅读

学生阶段对小学生的阅读量的要求不是太高,对于初中生的阅读量就有所提高,可以根据学生的越苏情况和课程安排,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让学生能够增加课外阅读的量,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的每周多开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进行课外的阅读。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学校的图书馆或者是去县市的图书馆进行学习,在去图书馆的学习的时候,可以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图书馆的有关图书的检索,在短时间内找到学生相应的阅读刊物。但是,组织之前要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以及学生对所学习的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适当地在课外的阅读中,加入课堂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

5.改革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在现在的教学中,更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基于现实能创新的能力。,所以对学生的考察和评价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阅读热情,所以以前的只看学生语文分数的评价方式,也要进行改革。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评价制定中,既要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能够参与到阅读教学中,也要能够有利于老师经常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自己在阅读教学上的反思,以便能够找出最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养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阅读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及时的对学生的阅读给予适当、及时的评价。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理解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综合的评价,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指点和鼓舞,在阅读上能更加明确。

三、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生活中的点滴融入到教学中。课堂的教学也只有融入到整个社会之中才能有生命活力。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注重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让阅读教学能够走向生活化,包括在生活中的报纸或者广告什么的都可以进行阅读,让我们生活真正地进入学生的学习。

阅读是一个人类的精神天空,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的能力。通过学生阅读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所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初中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阅读教学中来,让学生不管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还是工作中,都能拥有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董娜.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张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庄亚芳.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D].苏州大学,2011.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 篇9

语文教学成果累累,语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在此不必—一赘述。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国家发展日新月异,语文教学并没有跟上这个步伐,语文教学确实存在着效率不高的问题。笔者所说的效率不高就是指语文教学没有适应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或者说,目前的语文教学水平比国家快速发展的步伐慢了半拍。这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原因多多

(一)从社会环境角度看

其一,风气的影响。我国进入文化转型期,一些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动摇,浮躁气日上,不为利来,就为权往,凡事都想走捷径。这种风气不能不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既想玩好,又想学好,只可惜二者不可得兼。这种现状对语文的学习影响最大。因为,语文要潜心阅读大量文学名著,要耐得住寂寞。前人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学生坐不住,心不静,书怎么读得进?即使读,也是偶尔找一些“快餐文化”以作消遣。

其二,媒体的冲击。科技的发展,媒体的发达,对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可对语文教学来说也产生了负面作用。例如,电视连续剧的播放,对于普及文学名著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也助长了学生的懒惰思想。四大文学名著均已拍成电视连续剧,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许多人再也不愿意读那厚厚的原著了,因为故事情节已知道,谁还愿意“吃剩饭”?但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读原著,怎么领会它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怎么感受它深造厚重的艺术底蕴?

其三,庸俗文学的抢滩。由于急功近利,一些不负责任的作家“用器官写作”,加之媒体的炒作,这类作品不可避免地进入校园,这对进人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很有诱惑力,它极大地抢占了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读一部文学名著,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对话;可读一部庸俗、低劣的作品,却如同与一个浅薄无聊、恬不知耻的势利小人交谈,这岂不毒害极深?

(二)从教育环境角度看

其一,从高考角度看。

1.试题的误导。语文试题难度过大,就是一些著名作家、知名教授也难考高分。语文试题很难把握,平时语文教师认为学得好的学生反而高考得不到高分。这些现象的出现,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再者,语文试题与课本毫无关系,这岂不是在误导学生不用学课本,学课本对高考没有用?既然这样,那还发行课本干什么?语文课本岂不成了减负的对象?

2.评价的不公。语文高考原始分并不低,平均90分左右基本有保证,可换算成标准分,就是垫底儿的了。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再学分数也高不了,不如把功夫用在其他科上见效快。它也极大地伤害了广大语文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抹杀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成果。

用心爱心专心 1

其二,从语文教育界角度看。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语文教育界“难辞其咎”。从私塾到现代学校,语文已教了几千年,积淀不可谓不厚,可仍然没有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出路,广大一线的语文教师仍在“黑暗”中摸索。你耍你的一套,我练我的一招,各行其是,说的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其实是“条条道路都挨骂”。语文教学的研究者难道没有责任?

1.语文缺乏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学科标准。《语文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是教学和考试的纲领性文件。其实,它们根本无法操作。条文空洞抽象,没有多少具体实在的指导意义。如“筛选信息”,什么是信息,筛选什么信息,怎样筛选信息,均不得而知。就连学生究竟要掌握多少字词,小学是多少,初中是多少,高中是多少这些常识性、基本性问题,都没有一个标准。到头来是语文教师“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其结果是“样样稀松”。就连外国语文“英语”还有个词汇表,可自己的母语却教无所依,学无所据,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2语文缺乏系统性的、阶梯性的教材。语文到底教什么?不知道。反正,小学是课文,初中是课文,高中还是课文。小学老师把文章大卸几块,初中老师把文章大卸几块,高中老师还是把文章大卸几块。十几年都是如此,谁还有兴趣?隔个十天半月不上语文课,照样不受影响。堂堂语文教学的大头——作文,至今还没有一部像样的教材,这叫语文教师怎么去教?语文教师只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只有大考见分晓,可惜只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三)从家庭环境角度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现实社会的“浮躁气”、“市侩气”或多或少地在家庭中有所反映。如此,何谈言传身教?何谈家庭熏陶?有些父母自认为认识几个汉字,俨然是一位行家里手,认为语文易学,由此误导子女,导致学生对语文的投入严重不足。从学生各科学习投入的时间来看,语文是最少的。可语文却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课程。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地域、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农村学生的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不够,尤其对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不够,严重影响了孩子后无语文能力的发展。

(四)从学校角度看

应试教育下的学校管理,不利于语文教学,没有为语文教学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第一,应试教育讲求“整齐划一”,抹杀个性,可语文教学需要个性,尤其作文更是个性的产物。第二,应试教育下学校大量挤占学生课余时间,学生学业负担重,哪里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可语文是根本离不开课外阅读的。第三,应试教育只看学习成绩,忽视品行培养,可语文要求“作文先做人”、“文品即品”,这又从何处落实?因此,语文举双手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遍地开花,必将给语文教学带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另外,由于经费原因,学校对语文教学资金投入明显不足,总认为语文教师有一本教科书和一本教参就足够了,其实这是误解。比较前卫的学校都没有语文实验室。实验室除报刊、文学名著外,还有名人字画、电教设施、电脑软件等。讲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若能将话剧《屈原》“雷电颂”的片断播放一下,教学效果岂不更佳?

(五)从语文教师角度看

用心爱心专心

2以上分析了诸多原因,但主要责任还是要语文教师来承担。因为语文教师在具体实施语文教学任务,要负直接责任。如果一味地只找客观原因,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其一,语文教师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据初步调查,30%的中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40%的谈不上有兴趣,也谈不上没有兴趣,20%的比较有兴趣,10%的兴趣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了兴趣,强迫着去学,效果怎么能好?造成这种局面的就是执教这门课的教师。当然,并不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有意地扼杀学生的兴趣。但正因为是无意的,才显得更为可怕。语文本身是一门很有意思、很有趣味的课程,却让教师讲得毫无吸引力,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死抱课本,架空分析,甚至文章作者根本就没有这样构思,硬是给作者强加上去,弄得原作者都莫名其妙。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都这样一路学下去,怎么能不倒胃口?

其二,没有找到母语习得的规律。一个小孩,只要没有生理缺陷,一岁多自然会说话,但他(她)并没有学习语法,是因为他(她)有环境的熏陶。即使是把他(她)放在英国,他(她)还是会讲英语。可我们的语文教师却把这个长大了的会说一口流利母语的孩子当作一个白痴,拼命地讲,使劲地塞,其结果到了高三句子还写不通。其实,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是学生读书读出来的,是学生练习写作写出来的。

其三,缺乏学习,观念落后,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往往高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因为语文是基础,是工具,它涉及的面极广,可以说包罗万象。它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担子尤为沉重。可是,由于教育教学任务重,我们的语文教师忽视了继续学习,导致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由于不及时学习,甚至学术界否认的观点,我们仍抱住不放,结果以讹传讹。

二、提高效率,语文教师该怎么办

虽然我们分析了诸多影响语文教学的因素,但是有很多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因为它牵扯到政策的调整、体制的改变、观念的更新,我们只能大造舆论,呼唤改革,热切期望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能够更好地有利于语文教学。目前最为紧要的是,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一)坚决摒弃逐字逐句的串讲式教学。

任何一个作家,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他自己书看得多了慢慢写出来的。教师只能是一个“指路明灯”,起点拨引导作用,不能包办代替。要相信课文里有很多东西学生能看得懂,理解得了。要少讲,一节课教师讲15至20分钟就行了,其他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读书、感悟、思考、讨论、练习。即使是讲读课文,教师讲讲写作思路就足矣。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可时常改变课型,不要以“讲”统天下。有的课文可以读为主,有的课文可以说(讨论)为主,有的课文可以演(改编成课本剧后进行表演)为主,有的课文可以写(读写结合)为主,不一而足。只要学生学有所得,就可大胆起用新的教学模式,不必因循守旧。

(二)真真切切把教材当作例子。

用心爱心专心

3这篇文章可以作为例子,另外一篇文章也可以作为例子,不要把课文当作“圣

经”,要大胆地舍弃。如若觉得有些课文不合适,太陈旧,就可舍弃不讲,或让学生自学,另外补充一些时代感强的美文佳作,这样既可提起学生兴趣,又能增添“新鲜血液”。高考以“双纲”为依据,又不以课本为依据,何必死抱课本不放?何况全国是“一纲多本”?

(三)实施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要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开辟语文教学新的途径。不要只依赖于课堂45分钟,仅有课堂45分钟语文是学不好的。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大搞课外阅读,可以创办文学刊物,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可以讲故事,可以搞朗诵,可以演课本剧,可以组织辩论赛;可以猜灯谜,可以对对联。形式多种多样。这些活动,学生不仅非常喜欢,而且还锻炼了听说读写思多种能力,有力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并且,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也会日渐喜欢这个老师,由喜欢这个老师到喜欢这门课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千万不要放弃了这个有利的阵地。如若放弃,等于丢了“半壁江山”。

(四)把学法教给学生。

要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的教学目的,就必须把语文学习的方法、技巧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多学习,多体会,多总结。就拿教师自身现有的语文能力来说,主要还是读书读出来的,那就应该把这个感受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读书的重要性,掌握读书的方法。如若只教知识,那只能教一时;如若教给学法,那就教了一世。我们的教育教学,要为明天着想,要为学生走向社会着想。注重教授学法,即使是应试,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高考就是考能力,考素质。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受到社会舆论的评议,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师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改革,大胆探索,就一定能够找出一条语文教学的正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于举行初中体育教学研讨活动的 篇10

各初中: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根据县教研中心2006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决定举行初中体育教学研讨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时间:4月20日上午八时准。

2.地点:古城中学阶梯教室。

3.内容:观摩3节体育与健康课以及评课。

4.参加对象:各初中学校派一名年青体育教师参加。

5.往返差旅费回原单位报销。

长兴县教育局教育研究中心

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趋势 篇11

关键词: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

众所周知,“泰勒原理”强调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来促进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获得。泰勒(Ralaph W.Tyler)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就公开地提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价教育计划。因此,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

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较大的变革,在素质教育的宏观大背景下,将全面推行课程标准,使用新的教材。而初中语文教学收效小的行为就一节语文课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教学目标混沌不清,教学内容凌乱散漫,教学组织错乱无序,同时,教学效果不够明显。对此,我认为未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趋势,将主要向以下四个方面发展。

一、未来将开创一个更加和谐、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

一方面,平等的教学氛围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不仅是因为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积极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初中语文课堂只有在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思考问题,从而创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在课堂的互动中,语文教师也应相应给予学生相对平等的教学反馈,通过不断鼓励学生主动发表看法,进而帮助学生完成在语言方面的摸索。在这里,语文教师由一个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一个课堂的组织者,而学生为全课程的主体。

二、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未来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

教师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全面性,而应重点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初中语文“课标”中曾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注意掌握整体的技巧;最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都应促进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三、未来语文应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这主要表现在语文学习内容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方法的科学性,以及语文学习技能的全面性

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特别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中“以学生为主体,而向全体学生”,就早已成为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的总目标及总体方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这就需要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应侧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内容,不断充实语言的内容,培养良好的语感,创造发展的思维,使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在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上,而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

四、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更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语文教学方法的系统性以及语文教学功能的整合性

教学内容方面,它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相对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上片面强调书本,教学方向严重失衡,特别是课本的学习缺少综合性;教学方法上,过去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机械训练,而语文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与初中生的整体发展不相符。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涉猎天文、地理、社会、自然、道德情操等全面领域。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在教学方法途径上,不再单一地通过教科书上的课后语文活动,抑或是教科书上的情景模拟来机械地完成某项语文能力的提高。相反的是利用各项全面可利用的丰富信息,运用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学习方法和语文教学手段。主要包括运用科学的研究,发现学习兴趣,整合学习资源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独立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与手段。

总而言之,未来初中语文的教学发展趋势应围绕以上四个方面,即开创一个更加和谐、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只有认清了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才能融入新的教学课程中,更好地推行新的教学课标,真正全面地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改革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将从根本上转变初中语文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创新、发现、改革、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根林.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四大趋势.中学语文,201l(Z1).

[2]周应本.浅析针对新课标规划中学语文教学思路.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2).

[3]汤丽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趋势.中国教研交流,2009(04).

[4]石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趋势.大观周刊,2010(48).

上一篇:小学生运动会口号下一篇:写人的面孔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