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波市初中科学难点突破教学展示活动的点评(精选5篇)
关于宁波市初中科学难点突破教学展示活动的点评 篇1
关于宁波市初中科学难点突破教学展示活动的点评
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来自宁波市各个县区的12名选手为我们奉献了精彩纷呈的难点突破教学展示,各种别出心裁的创新实验和教学设计让我们耳目一新,大饱眼福。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和学习,受益颇多,接下来谈一下我肤浅的认识,供大家参考。我主要讲两点,一是他们所展示的难点究竟难在什么地方?他们是采用什么方法突破的。二是关于难点突破设计的一点思考。
第一个问题,初中科学教学中的难点通常有哪几个方面呢?通常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学生前概念对教学过程造成障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体验或非科学性的术语等使学生对于某些科学知识有着印象深刻的错误认识。针对这一难点,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因势利导逆推反证法或直接实验法等。如北仑区刘元科教师在设计《物质燃烧条件》中,学生的前概念有:A燃烧的条件是需要点火;B含有水的物质是不能燃烧的。这两上前概念对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造成了干扰。刘老师巧妙地利用一根火柴折断为火柴头和火柴梗设计了对比实验,利用同一个铜片加热,采用电子温度计读数,让学生观察到是温度上升到一定值时,可燃物就着火了,不同物质燃烧需要的温度也不同。这很好地颠覆了学生已有的错误前概念,新知识的教学也就顺理成章了。同样,来自奉化的项文辉老师在设计《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也是直接设计严密的科学实验,用科学数据证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2.由生活现象到建立科学模型的中间过程也是日常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即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纷繁的自然现象简化并抽象出一个科学模型。这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难在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化繁为简单,去伪存真,从而显现科学本质。比如,科学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常用到建模方法:
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抽象出杠杆模型 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抽象出光线模型 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磁光现象―――抽象出磁感线模型 由生活中物体间的作用―――抽象出力的概念
这类难点的突破,往往需要我们去追寻知识产生的本源过程,运用语言直观教学法,采用归纳,演绎,推理等过程,慢慢地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一种方法或概念来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这需要很高的教学艺术。今天的活动中这方面的难点突破基本没有涉及。
3.由于实验条件的局限性导致实验过程的不严谨或不方便。比如,慈溪市的王寅老师就针对教材中“真空不能传声实验”进行了改良和优化。他的设计,直击两大缺陷:一是抽气是否真的抽走了,二是如何杜绝固体传声通道。看它的设计,如同看科技频道的我爱发明一样,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巧妙处理,现象直观,科学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又比如,对于《人体的呼吸》一课,由于血液的循环在人体内部,具有不可见性,气体交换过程也不可见,但来自余姚的楼秋林老师想他人之不敢想,为他人之不敢为,采集鸡血,自制抗凝剂,大胆地进行了气体交换实验,让人叹为观止。来自海曙区的王引之老师,进行多次的试验,终于研制出“光的色散实验演示仪”,取材简单,贴近生活,操作方便,直观性很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由于知识本身具有微观属性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或不易被观测。这类难点,我们一般选用转化法,将不宜观测的量转化为较易观测的量。比如高新区的王燕老师,从生活用品中巧妙选材,精心制作,利用一个简易的装置同时演示了两个过程,一是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二是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少。内能是物体内部微观运动所具有的能,不易被探测,王老师设计温度探头,时刻监测内部气体的温度,能过温度的变化反映物体内能的变化,操简单,现象明显,可视性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来自宁海的钱利平老师关于《光的反射》实验装置,取材于雨伞架,辅以玻璃管,很好地增强了光学实验的可视性,尤其是光的反射中,各种线的空间位置关系反映的非常明晰,很好地突破了光学教学中局限于平面视角的教学难点,他将直观众教学法中的视角直观法运用淋漓尽致。而来自江北区的陈旭东老师在设计《晶体的熔化过程》实验时,优化实验材料,选用金属镓替代冰,并优化了温度监测方法,选用温度探头,实时监测温度,并利用电脑软件绘制实时温度图。陈老师的设计很好地将高科技产品融入到教学中,对原有实验进行了很好地改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参考。
5.由于知识本身的逻辑性或抽象性太强,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容易混淆或混乱而产生的难点。初中科学教学中,有许多抽象性的概念、规律或运用等,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不成型,再加上知识点的相似性等,对学生的理解容易造成障碍。比如,力学中受力分析,电学中的电路分析等。本次活动中,来自鄞州区的方盛新老师在设计《电路》这一课,围绕学生在将实物图转化为电路图存在的困难,巧妙地设计出逐步转化方案,引导学生由实物演化为规范实物,再推演为准实物,然后再演化为电路图,最后规范成标准电路图,一步一步地演化推进,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很好地突破了难点。第二个问题,关于难点突破的几点想法: 1.没有完美的设计,只有不断优化的设计。
我们在设计实验方案和教学环节时,要有一个标准:要一切围绕学生的学为中心。无论是引入,还是设问,还是实验,都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物品入手,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前概念和潜知识。我们不能为了求新而弃旧,求异域而弃常,真正践行“知识来源于生活体验,而运用于生活实际”这一科学常识。2.教学设计中,高科技的运用是适可而止。
淘宝真是好,处处都有宝,但慎用才是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产品去监测那些我们不易观测到的数据,可以做那些常规环境中无法完成的实验,但这些仅限于常规设备无法实现才能采用的办法。我们不能用高科技取代学生的体验,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寻找物品,从同伴的互助找到实验方案,自己动手设计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合作交流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整个过程是科学课程的核心,这些是高科技实验所替代不了的。
3.互联网时代,教学设计更缺乏什么?
教学设计和重难点突破,我们可以优之再优,精之再精。在互联网背景下,再好的设计也可以进一步优化,再难的实验也可以有所突破。如同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不缺乏匠工,但缺乏匠工精神,如果说匠工学的是术,术可以不断前进,但匠工精神就是道,是教育的大道,唯有精于术,近于道,才能得大成。
教育和教学,都是有缺陷的艺术,我们要想前行,要想走得更远,就要有开阔的视野,精湛的教学技艺,落地的人关怀和孜孜不倦地探索精神。我们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共同努力!谢谢各位的聆听!
2016年3月31日
关于宁波市初中科学难点突破教学展示活动的点评 篇2
●●凭借多媒体, 遵循流程, 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教学中所涉及的媒体有以下两类:视觉媒体——例如文字、图形、静止图像 (图片、照片) 、动画和活动影像;听觉媒体——例如语音、音乐和各种音响效果。在科学教学中一般都采用视觉媒体。有效选择教学媒体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根据英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罗密斯佐斯基提出的“视觉媒体”选择流程图, 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 可以得出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的视觉媒体选择流程 (见下图) 。
根据该流程可知科学教学难点的产生与学生自身的基础有关, 是由于学生原有科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一般来说, 实现同化比较容易, 实现改造则比较困难。因为改造认知结构比较困难, 而且认知结构本身也有一种定势, 定势的消极作用阻碍认知的飞跃, 从而造成学习新知识的困难, 即形成教学难点。根据该理论分析可以这样认为:学习中凡是需要通过改造而掌握的科学知识点, 就是教学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或实验, 也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 使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借助多媒体, 展示微观科学现象, 理解微观模型, 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对宏观的自然现象、物质运动比较容易理解, 因为可以通过传统的实验或生活经验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然而对于分子水平及更小微粒的微观世界, 就不是那么容易认识了。传统的办法是教师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运用各种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然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 不少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巧用多媒体技术就能轻易展示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现象。如分子运动论的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的间隔等。在《核能的利用》一节教学中, 裂变和聚变、链式反应、原子弹爆炸等都无法用实验演示, 又不能在自然界获得信息, 而用原子核变化的视频就能突破难点, 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电解质导电的原因是教学的难点, 可以用课件作如下演示:氯化钠中本身就存在带正电的钠离子和带负电的氯离子, 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球体表示出来, 但这些离子间位置相对固定, 不能自由移动;加入水后, 由于水分子的作用, 离子变得能自由移动了;通电后, 阴离子 (CI-) 向电源阳极移动, 阳离子 (Na+) 向电源阴极移动, 接在电路中的灯泡就会发光。学生通过观察, 即可领会电解质中本身存在离子, 电离是由于加水或加热时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而不是通电后生成了离子, 从而明确了导电与电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 就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像这些实验如果采用多媒体模拟, 不仅可以达到与演示实验同样的效果, 而且还可以防止因演示失败而浪费教学时间, 提高了课堂四十五分钟效益。
●●依托多媒体, 设计多样化题型, 巩固知识, 突破教学难点
为了检查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和听讲是否真正掌握了书本知识,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已准备好的练习题让学生作答, 看其对错, 既可以巩固课堂效果, 强化记忆, 又可以及时反馈, 矫正课堂所学。当然, 练习题不应是导读题的机械重复, 学生在上课时由于自身心理的特点往往容易走神, 教师可使课件的题型多样化。如上完《生态系统》这一课, 我将本课的知识点设计成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这五种题型对学生进行检测。对于学生只需了解的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组成等基础知识通过选择题、判断题来展示;对于本课涉及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填空题来展示;而对于较高层面的生态平衡则通过材料题和问答题展示。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 我先将这五种题型展现在一张课件中, 学生必须先选择相应题型才能阅读相关题目。这样, 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较简单的选择、判断、填空题, 而基础较好又比较自信的学生就可以尝试挑战材料题和问答题。在一位学生回答的过程中, 其他学生共同思考并对其答案做出补充和点评。而对于少数学生难以解决的难题, 全班则共同探讨。这样, 既提高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 又使全班同学共同投入到课堂检测中去, 也充分利用了课堂检测的生成资源, 大大提高了课堂检测的多样性。
●●巧用多媒体,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突破教学难点
每一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 良好的情境可以起到激发、维持、促进学生探索知识的作用, 不良的情境将抑制学生智力活动, 降低学习效果。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 要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设法创设良好情境, 使学生一上课便以一种高涨的情绪进入学习。使学生的智力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充分发展。利用多媒体可以轻松创设良好情境。如在讲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 利用多媒体放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 他们纷纷认真聆听, 然后自主思索:声音是怎样发出的?为什么每个人、每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不一样等等, 自然而然地想知道究竟, 这样不用教师费力讲, 学生就想去探究答案, 教学难点突破也就容易多了。又如, 在学习电路的串、并联规律时, 我结合实验利用多媒体投影事先制作好的Flash课件, 把电流形象地做成像在管内流动的彩色液体, 当接通电路时, 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在闭合的“管道”中流淌, 而且流经每个用电器的电流大小都相等。并联电路中电流从干路的“管道”中分别流经各支路, 干路中的电流逐次减小, 从而总结出串、并联电路的规律。这样做仿佛学生亲临电路内部观察一样, 有亲身体验之感, 会在脑海中牢固地建起一个串、并联电路电流的分配模型。在科学教学中, 像力、场等抽象的概念, 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一种学习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中去探索, 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活用多媒体, 动态演示, 激活学生思维, 突破教学难点
科学中有的实验由于条件限制, 课堂演示时往往不容易成功或是不容易真正操作演示, 但是利用多媒体, 可以动态演示, 让学生感受过程, 从而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如讲《节肢动物》一课, 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 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出哪些是昆虫,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可以以蝗虫为例制作一组分部组合片, 通过演示, 将蝗虫的头、胸、腹部位分开, 学生很容易看出蝗虫的身体由三部分组成。学生通过表象获得了感知, 把概念和“实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再投放几组动物投影片, 学生能很快识别出哪些不是昆虫。在情境中引发了兴趣, 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既学到了知识, 又突破了《节肢动物》一课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还可使抽象或不易观察的事物直观化, 化难为易。再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空气是如何进入肺部的, 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 它们的运动对胸腔以及肺引起怎样的变化等等, 这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学生总觉得比较深奥, 难以掌握, 需要教师安排好几课时进行讲解。但是通过多媒体教学, 制作空气流动模式动画, 学生一看便知: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 胸腔体积增大, 肺扩张, 气体是这样顺着呼吸道走, 简洁明了。同样在《血液循环》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制成血液循环的动画, 通过电脑播放给学生, 了解血液的走向, 哪是体循环哪是肺循环, 血液在何处变成动脉血, 何处变成静脉血, 血液循环教学难点也就巧妙地突破了。
初中英语教学重点难点突破之我见 篇3
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是教师课堂的主要内容。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接下来,我一七年级上Unit3 Is this your pencil?(Section1a-1c)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一.精心备课,把握重点和难点
Is this your pencil?(Section1a-1c)的重点是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疑问句确认物主关系并坐简略回答。教学难点是能够正确使用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 yours, his,hers.二、关注学生差异,调整教学难点。要上好英语课,教师就必须了解每个班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水平,适时调整教学难点。富家桥镇中学初一学生基础薄弱,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对于本单元名词性物主代词的教学要循序渐进,反复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名词性物主代词。
三、实物教学和游戏教学相结合。
本单元Section1a-1c部分词汇像pen, pencil,eraser,dictionary等都是学生平常学习中使用过,运用实物引出教授新词直观形象,结合“大小声”游戏反复操练词汇,即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让学生巧妙的掌握了词汇。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分析和讲解Is this/that...?句型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多媒体课件由于其形象直观特点,能使抽象东西形象化,既突出重点,又能使难点化难为易,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牢,兴趣盎然,增加美感。
五、情境教学法。
运用学生的book,pencil,pen等用具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操练Is this/that...?句型并引出名词性物主代词,对名词性物主代词结合课件进行讲解。同学与同学之间小组合作操练重点和难点句型,通过反复操练加强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六、游戏活动法。
猜猜小游戏,利益学生的书、铅笔、钢笔、橡皮等文具让学生猜猜是谁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生动活泼,寓教于乐。
七、巩固练习法。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设计一系列有关Is this/that...?和名词性物主代词运用的练习,检验学生对于本单元的难点和重点的掌握,对于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精心讲解,突破难点和重点内容。
关于宁波市初中科学难点突破教学展示活动的点评 篇4
本刊讯5月12―16日,以“技术融合教学 智慧引领课堂”为主题的2014宁波镇海•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成功举办。活动由宁波市教育局主办、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局和宁波市学校装备管理与电化教育中心协办,镇海教师进修学校、镇海区骆驼中心学校、镇海区蛟川中心学校、镇海区中心学校、镇海区骆驼中学、镇海区立人中学共同承办。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施建国,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苏泽庭,宁波市学校装备管理与电化教育中心主任陈建平、书记张曦,镇海区教育局局长蒋士勇等领导出席活动并讲话。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施建国、上海教科院蒋鸣和教授分别作《融合创新 特色发展――论信息技术支撑教育教学创新》《从展示性应用到常规应用――微课程在数字化学习中的应用》主题报告。
为期5天的活动,镇海区3所小学、2所初中,在8个半天的时间里,分别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等多个学科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教与学的实践与展示,9位教师认真进行了课后的反思,5位浙江省特级教师、1位全国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专家分别对相关学科进行了精彩点评。
施建国系统总结了“十二五”以来,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围绕“一网两库三平台四体系(三通两平台)”,在教育技术装备、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试点校建设、人人通空间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详细介绍了云计算、移动终端、大数据、虚拟现实、录播技术、传感器技术、语音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的重大影响,并对下一步工作的有效推进进行了指导。他强调,全省教育技术工作要科学研判、把握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以“构建技术体系,推进深度融合”为重点,着力提升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对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
苏泽庭肯定了宁波市镇海区在教育技术装备在书香校园、科技校园、数字校园等方面的工作创新,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上大胆尝试,积极实践新课改理念,拓展课程改革的实现途径。他要求全市各地区、学校,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建设;进一步深化应用,不断提升智慧课堂水平;进一步大胆创新,积极实践教育教学变革,为深入推进宁波智慧教育建设,为全市教育“两个率先”的实现,做出新的贡献。
中班科学活动浮力教案及反思点评 篇5
水的浮力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同时也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的特点以故事《文彦博取球》为载体设计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将有关浮力的知识巧妙地贯穿于故事之中,以故事中的小朋友取皮球这一情境,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观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太空棉、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3.环境准备:创设《文彦博灌水取球》的故事环境、《平湖秋月》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1.观察浮萍、浒苔的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浒苔?浒苔是一种生长在海面上的漂浮植物。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
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ll文彦博取球蕊擎悬琴擎酝.》辫蓥幼儿园教育活动亲倒及评析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专家点评:
【关于宁波市初中科学难点突破教学展示活动的点评】推荐阅读:
关于组织做好2012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10-14
关于修改《宁波市城镇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的决定06-28
关于印发宁波市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实施意见的通知07-17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部分涉企收费、基金等项目和降低部分项目10-16
对宁波市出租车管理及运营情况的调研与思考07-02
宁波外国语学校第六届外语节活动方案08-19
浙江宁波市试题07-06
宁波市交通规划10-21
宁波市政府机构07-05
宁波市建设局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