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

2024-10-21

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精选12篇)

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 篇1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 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困难 (以下称“学困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是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学困生”的个性数学发展.对于学困生, 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调查, 研究表明,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被动学习;2.学不得法;3.不重视基础;4.不具备进一步学习的条件.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 笔者采取以下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 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逻辑性较强, “学困生”大多思维简单, 僵滞少变, 他们对任何稍微复杂的问题都懒得去思考, 所以教师借助动手实践操作, 通过他们喜爱的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 促进其眼、脑、手、口多种器官共同参与, 以手巧促心灵, 不间断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兴趣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爱好, 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

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 深感前途渺茫, 具有厌学情绪.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尽量做到以下几个优先:

1. 提问优先.

在课堂教学实际中, 老师提出问题后, 只要发现有“学困生”举手, 立即让他回答, 答对了立刻表扬鼓励, 答得不完整或不正确, 可以让他坐下想一想, 静听别人回答后再让他重答, 答对了再作表扬.

2. 板演优先.

板演不但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审美情操,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分析问题, 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以最美的表现和最高的水平展现给老师和同学.课堂上遇到“学困生”会做的题目时, 就让他们优先板演.同时不但要求“学困生”用心算, 认真写, 还要面对全班同学讲讲这样做的道理, 锻炼他们积极参与的胆量, 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强了自信, 强化了“学困生”的成功体验.

3. 游戏活动优先.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游戏活动, 尽量多让“学困生”参与, 使他们在游戏的乐趣中掌握知识, 让他们的智慧不断闪光.通过给“学困生”提供优先活动, 极大鼓舞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实现了他们展示自我的迫切愿望, 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在游戏中能主动探究、理解掌握知识, 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从而诱发他们获得成功的欲望.

三、消除学困生的厌学心理

“学困生”之所以厌学, 往往是由于外界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 他们努力了, 可总是不尽如人意, 从而无所适从, 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长期以来, 就形成了惰性.他们因为学习成绩差, 长期不被老师和同学认可, 表扬的机会少, 得到更多的是批评和训斥.因此他们大多心理上很寂寞, 和老师的关系很紧张, 也不愿意学习.其实他们更需要师生的关心和尊重, 渴望表扬和鼓励.只要我们心中怀有一种真爱, 就没有打不开的死锁.我们在对“学困生”表扬、鼓励的同时, 也要注意表扬的客观性, 不切实际的表扬不但同学们不认可, “学困生”自己也不愿意接受, 就起不到表扬应有的激励作用, 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我在教学中总是留心去发现每一名“学困生”的优点与长处, 然后以巧妙的方式, 让他们自己和同学们都觉得他们确实作出了成绩或有了进步, 他们的确该受到表扬.这种客观的表扬才具有真正的激励作用.当他们的一点小成绩和成功得到老师的肯定或者同学的好评, 自然会在心里产生一种上进心和动力.

四、探讨学困生的教学方法

1. 从基础着手, 指导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困生”往往在学习上有很大的盲目性, 学不得法或学而无法.教师要耐心指导, 教他们如何预习, 如何听课, 如何提问, 如何完成作业,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钻研教法.教师备课时不仅要研究教材, 而且要研究学生, 特别是“贫困生”, 教师要在他们身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 注重新旧知识联系, 帮助“学困生”接受新知识.

“学困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教师要以旧知识作为起点和突破口, 再向新知识过渡, 这样有利于他们接受新知识, 跟上新的学习进度, 对他们要低起点、低要求、低速度.

4. 注重反馈, 及时补救.

数学教学应该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要及时处理学生反馈的信息.这项工作在课堂上要做, 在批改作业上也要这样做, 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 当天作业, 当天订正, 尽量做到面批.

五、减轻学困生的作业负担

“学困生”完成作业的速度比较慢, 优秀生10分钟完成的作业他们往往要做20分钟、30分钟, 甚至更长的时间.于是就形成这次作业还没做完, 又有了新作业, 赶来赶去哪个也没赶完的现象, 这容易使他们马虎地去应付作业, 抄袭作业, 或根本不做作业, 起不到作业应有的训练作用.给他们少一点的作业, 使他们可以与其他学生一样按时完成, 从而提高他们作业的质量, 让他们慢慢养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随着他们不断进步, 学习能力不断增强, 再把他们的作业量逐步恢复到与一般学生同等的水平.

“学困生”转化是个大问题,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 是每一位教师所具有的品质, 也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身体力行的体验.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 用我们的真诚、细致去精雕细琢, 每一名学生都会成为“璞玉”, “学困生”也会成为优秀生.

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 篇2

农村初中学校存在着较多学困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结合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就相关问题进行如下探讨.一、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且大多都外出打工、创业,留在家里的就是留守老人和孩子,很多初中生就是农村留守少年.他们或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是寄养在亲戚朋友家里,亲情严重缺失.这些“代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加上比较溺爱,与孩子缺乏有效地沟通,家庭教育十分乏力.因为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及引导,就会放松要求.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很容易形成学不好、不爱学的恶性循环.2.学校因素

农村初中的学困生主要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到初中后,由于基础薄弱,跟不上教师正常的教学进度.而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困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而是采用与其他层次学生一样的教学方式,教学缺乏针对性,往往存在教学进度过快或是学习难度大、任务重的问题,使其难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特别是个别教师,不能正确地看待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对学困生存在歧视现象.当他们在课堂上无法回答问题,或是不会解答题目时,听到的往往是教师的批评,甚至是讽刺、责骂,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斗志,反而会让他们消极情绪加剧,甚至变为叛逆性反抗,形成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消极心理.3.社会因素

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农村地区,很多农民都在外面打工,有的也积攒了一点辛苦钱,在家乡小县城买了房子.这就使一些家长片面地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现在大学毕业了也不会包分配,加上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另外,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吧遍地都是,很多农村初中生由于缺乏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导致其上网成瘾不能自拔.二、对策与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特殊关照学困生

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和性格特点,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是很正常的.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正视学生的这种差异,切不可歧视学困生,并根据学困生的特殊性,在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中都给予特殊的关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转化计划,创新转化方式.在学习上,教师要充分体谅学生的难处,帮助学生摸清自己的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并制定帮扶计划.要注重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他们进行学习辅导.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优秀生的积极作用,开展结对子、一帮

一、手拉手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都安排学习小组长,负责给学困生进行日常辅导、监督和帮助.2.实施分层教学,降低学习的难度

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与指导.针对学困生,安排最基础、最简单的学习任务,提出最容易达到的学习目标.这样,就容易让学困生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是特别困难,从而逐渐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增强其学习数学的趣味性.随着学困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可以按照循序渐进地原则,逐渐提高学习目标,递进式的增加学习难度,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促使其不断进步,向更高层次发展.3.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数学趣味性

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与对策分析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困生 成因 对策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

1、学习兴趣不高

初中数学学困生群体的最明显特征是对数学学科缺乏学习兴趣。最主要因素是教师授课方式不科学,如教师在授课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方法以单向的灌输式教学为主,不能综合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学习特征、不能与学生进行融洽的交流互动等。在没有兴趣推动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压制,厌学情绪随之产生。除此之外,少数初中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学习的价值认识不充分,如对计算器的过度依赖,对数学计算提不起兴趣等。受以上因素影响,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困生现象将日益严重。

2、教学方法不科学

数学学科本身具备极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的解题方法,学习技巧应用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方法制定中,不能全面考虑到班级学生水平,对于成绩落后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指导,致使其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提升。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自信下降,出现破罐子破摔现象,数学教学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3、学习动机与学习目标不明确

部分初中学生对数学课程学习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目标,课堂学习过程是机械、被动的,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受到家庭环境压力以及升学压力等因素影响,很多学生学习功利性心理严重,极易陷入应试教育误区。针对这部分学习兴趣不高,整体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极易出现开小差、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全作业等现象,严重影响到数学学习活动效率。

4、评价机制有待优化

当前,部分初中数学教师由于教育理念传统,教学评价活动仍以应试为导向,在评价中将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分数提升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以及学习主动性培养,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差异性的教学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习惯使用批评指导,对学生困生群体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心情,这种刻意的消极评价可能挫伤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学生在长期得不到肯定的情绪下极易产生厌学心理。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对策

1、基于学情,开展差异化教学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基于学困生群体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特征,有策略的实施差异化教学。首先,对学生基本学情进行了解,分析不同学困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制定出具有差异性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其次,改变单向灌输性教学的传统方式,基于“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对学困生成因与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区分。针对学习方法不正确学生,要重点关注学习技巧的传授,针对学生学习兴趣问题,要着重学生兴趣的激发等。通过对学困生群体的个体特征分析,开展差异化教学,实现学困生转化。

2、开展情感引导

对于学困生群体而言,由于学习成绩无法跟进班级水平,可能遭受到同学与教师的歧视,久而久之,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否定,感觉自己被遗忘。针对初中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情感教学优势,以尊重、鼓励的态度激发学困生的学习信心与学习潜力,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对数学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引导,以平等、充满爱心的态度对待班级内每一位学生,使学困生感受到重視,在情感上推动学生主动进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指班级内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沟通,不能出现歧视心理,鼓励学优生对学困生进行帮助,而要以充分的宽容与耐心进行纠正与指导,使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

强化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科学学习方法

对于学困生而言,要提升学习成绩,不仅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指导,同学们的热情帮助,还要积极发挥自身主动性,转变个人学习态度,通过持续努力得到学习的进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困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掌握高效学习方法,不断进行解题实践,掌握解题技巧,最大限度发挥自身学习潜能,不断向上,缩小与其它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除此之外,数学教师可以针对学困生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布置练习作业,通过适当的课外练习,在循序渐进中优化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健全评价机制

与其它学生相比,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自信心相对欠缺,学习动力不足。针以这一现象,教育工作者应以科学的教学评价开展对学困生进行学习自信心激发,对学习动力进行推动。在评价中,改变传统的统一教学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要评价原则,对学困生的微小进步进行认真肯定的评价,使学困生感受到充分的尊重。此外,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发掘,激发其个人主观能动力。在评价过程中,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积极意义,淡化终结性评价,使学困生群体通过点滴的成就感与快乐感积累,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结语: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实现学困生转化就要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在转化过程中,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与评价,对学生的个性化素质与特殊性学习需求进行关注,增强教学的层次性与针对性。使每位学困生感觉自己被重视,重拾学习自信习,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1]季春鸿. 初中新课程下的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2:73+75.

[2]肖开敏.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3,08:79.

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 篇4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根据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的理论, 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足够的学习时间以及适当的帮助, 95%的学生能够学好每一门功课, 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因此, 初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智力因素, 而在于学习中形成的各种障碍。

1.情感障碍。情感障碍是指学生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失去兴趣和信心及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情感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1) 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缺乏学习动力, 学数学无兴趣。由于受目前教育体制的制约, 不少农村学生对上学失去信心, 不少农村学生家长也认为, 上不上好学无所谓。况且目前中学、大学收费太高, 不少农村家庭根本负担不起。退一步说, 即使考上大学, 花了几万元钱毕业后也不一定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这就造成了不少农村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还有一部分家长本身素质较差, 再加上当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他们眼中唯有“钱”和“权”, 不能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 致使孩子对学习的好坏蛮不在乎。 (2) 不良师生关系的影响,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师生关系对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 有的老师对学生有偏见, 不能完成作业, 便一味地责备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试成绩差, 便训斥学生智商低。这样的师生关系必然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当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当或不公正时, “学困生”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3) 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理解能力差, 反应迟钝, 自卑心理严重, 失去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性格内向, 学习中有了困难, 怕别人耻笑, 不敢去问老师或求助同学, 缺少与老师和同学们的情感交流。有的学生不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 知识的迁移能力差;有的学生身体虚弱, 不能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这些学生自然就沦落为“学困生”。

2.认知障碍。认知障碍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差及缺乏必备的学习素质。 (1) 方法错误, 效果较差。不注重数学的理解, 只偏重于课本中的单一知识线, 造成条件稍一变化, 便无能为力。对于所学知识不会比较, 不善于整理归纳, 知识松散、零乱, 无法形成知识网络, 加上理解不深, 从而影响数学知识的掌握; (2) 知识断层, 产生障碍, 有的学生知识结构上出现断层, 学习的前后内容不能衔接起来, 不会的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 (3) 自学能力较差, 缺乏及时指导。有的学生因自学能力差, 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又得不到教师、家长的及时合理的指导, 妨碍了进一步学习。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 其中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由于数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他学科与生产生活,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充分显示数学和其他学科相关联, 又突出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重要性。我们决不能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单纯地为少数人升学服务的活动, 而应把数学教学精力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 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学, 都会学。

2.交流情感,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实践和心理实验都证明: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积极的情感, 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时, 是难以把知识学好的。只有“学困生”学习知识的情感得以点燃, 教师的严格要求才能变成“学困生”的自觉行动。在与“学困生”的交往中, 我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授之以法。摸清他们的爱好、学习习惯、掉队原因, 困难所在。生活上关心他们, 课堂上天天提问“学困生”, 让他们觉得老师没有忘记他们。我还对“学困生”进行正面疏导、热情开导, 当面批改作业, 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学生。

三、指导学法, 调动“学困生”的学习主动性

俗话说:“予人以鱼, 惠其一时。”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 有时候比知识内容本身更重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一直重视学法指导, 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注重有计划、有要求、有检查、有总结地培养“学困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例如, 按要求预习的习惯。调查表明:几乎百分之百的“学困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的习惯。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预习能力, 不知道怎样预习, 不知从何入手, 要达到什么目的, 预习和听老师讲课有什么关系等。有的虽在课前对教材粗粗看一遍, 也只是走马观花、无的放矢, 起不到预习应有的作用。为此,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不同难度、不同教学目的和学生的不同基础与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 提出何质和定量的预习要求。

1.加强个别辅导, 增强“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 要因材施教。一要起点低:让“学困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二要步子稳: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指导, 分类推进。使“学困生”不断感受到进步, 处于积极的学习和成功的喜悦之中。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促进你好好学习的愿望。”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喜欢才会有热情, 才会出成绩, 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促使“学困生”发生根本性的转化。

2.及时评价, 坚定“学困生”成功的信念。教育心理学认为:及时评价, 便于有力地促进、提高学生进一步其学习的成效。尤其是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支持, 会进一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呼吁:要把“学困生”当做人来看待, 要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也要及时肯定和表扬, 让“学困生”受到振奋和鼓舞, 让他们感受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表扬和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 也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 篇5

义务教育的实行,初中教育对象由选拔择优转变为全部小学毕业生,不仅增加了初中学生数量,更主要的是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彻底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数学教师而言,解决好数学学困生的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目前的农村中学,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数学学困生的特征:

数学学困生除具有一般学生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表现在学习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应付心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分数,欺骗教师和家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2、学习品质差。学习品质一般指学习认真、踏实、勤奋、自觉的创造过程。学习品质是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3、参与意识不强。这些学生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这种心理防碍了学生知识形成的系统性。同时,没有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结论终究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概念。因而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 “ 知识断层 ” 现象。

二、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客观因素

(1)经济大潮冲击下的负面因素。社会上某些歪风邪气、不健康的书刊、录相、不良赌博风气、打工潮的撞击,这些极易形成厌学情绪。

(2)家庭教育的差异。随着教育的普及,家长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文化程度高低不一,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缺乏基本责任感。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努力学习的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成为了老师、学生、家长眼中的“差生”。

(3)教材的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教学评价单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很少有现成的“结论”,取而代之的是提供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课堂因此而生动和富有个性,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为能力强,数感好的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平台。但对于那些需要教师更多讲解的学困生而言,他们仍是观众。再加上单一的教学评价,使大家习惯于用考试这个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学因为学习内容相对简单,这种矛盾尚不明显,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就明显地拉开距离,学优生和学困生就因单一的评价而产生了。

2、主观因素

(1)学困生在小学基础不好,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缺少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继而放弃,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自暴自弃。

(2)知识认知结构不完整。学困生已学过的知识未能很好消化吸收,不能牢固掌握形成技能,就会造成知识脱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学生个体差异和认知差异。实施新课程以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多了,机械模仿的时间少了。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认知差异,一部分学生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

三、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1、建立档案,探究原因,是转化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追踪调查学困生基本情况和家庭状况,弄清其与家庭教育的内在联系,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分析,了解学困生的行为、兴趣、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特征,掌握学困生能力表现、成绩状况,冷静透彻地分析造成每个学困生成绩不佳的实际原因,以此作为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提升能力的前提。

2、以知促情,以情知理,是转化的核心。

热爱和信任学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道德准则。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无私的爱能苏醒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加深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感情,赢得学困生的信赖。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应该坚持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当他们学习赶不上队时,热情给予辅导;当他们犯错误时,批评教育要讲究方法和尺度;要压得下心头上“恨铁不成钢”的火气;要容得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反复。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认为,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自古以来,真正的教育家无一不是满怀着爱心,为培养学生而付出毕生的精力。对学困生我们更要加大情感投入,主动与他们交朋友,聊学习;谈兴趣;说爱好;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并细心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发现他们犯错时,教师更多的是宽容、说理、教育。当他们有了进步时,就抓住时机表扬鼓励。同时也教育全班同学亲近他们,不歧视,使他们感受到同学们的宽容,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格外关爱。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中,通过情感与认知的多次交互,使他们的情操得到不断的升华,渐渐地他们能主动跟老师谈心,尽管还有些不成熟不正确的想法,但能勇敢说出他内心的真情实感。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数学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使他们的数学成绩也在不断上升。

实践证明,爱,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师爱,是转化学困生的核心。学困生往往会表现出对立情绪,对老师时时戒备、处处设防。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老师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有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达到心理相容,学困生那紧闭的心扉才能向老师敞开,才能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爱,更多的真情,用温暖的爱熔化他们心中的冰山,用赤诚的情点燃他们自信和进取的火种,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奇特效应。

3、立足课堂,鼓励参与,是转化的关键。

心理学认为,学生希望获得成功的心理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体,要排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教师要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寻找一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转化学困生,提高教学效率的新路子。在转化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五优先”。

(1)是“座位优先”。座位优先是提高学困生听课效率的好方法。多数困难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一般应安排在教师可以直接注意和控制的位置上,给学困生心理上无形的压力,促使他们认真听课。同时,同桌要安排一些学习、品行良好的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他们。

(2)是“提问优先”。提问是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检查学生对知识领会程度的重要方式。因所提问题难度不同,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也有差异,给学困生以浅显的问题,更容易使之享受成功的喜悦,促使其产生“我还行”的想法。因此,老师提出问题后,只要发现有学困生举手,就应立即让他回答,答对了立刻表扬鼓励,答得不完整或不正确,可以让他坐下想一想,静听别人回答后再让他重答,答对了再作表扬。这样让学困生一次不成功还有第二次的机会,调动起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进心,满足学困生的成就感。

(3)是“板演优先”。给学困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学困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后,争先恐后地要求当众试一试,此时,顺水推舟,以相信他会成功的目光和赞许他有这种勇气的言语,让学困生施展一下,从中让他知道“老师眼里有我”,促使学困生开动脑筋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同时教师要多表扬,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4)是“活动优先”。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与方式,对于学困生也不例外。课堂活动中,给他们优先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表现的欲望与潜能,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为其捕捉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促进他们独特、多样、充分的表现,使人人都精彩,个个都灿烂。

(5)是“批改优先”。批阅学困生的作业,是跟踪服务的重要一关,通过批改情况决定是否用开“小灶”。学困生的作业往往错误率很高,对学困生作业的批改,教师要做到:一是优先批、优先辅导;二是多面批,及时弥补学习的不足;三是随交随批,有错及时纠正;四是对学困生的作业第一次批改暂不判分,让其补有余地,培养他们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困生转化的主渠道。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如何,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的学习质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

4、抓住典型,有效激励,是转化的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激励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比平常高出3~4倍。”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满足其好胜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困生学习中的典型事例。

(1)抓作业中典型。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学困生也不例外,在作业批改时,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恰当的批语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棒极了,还能用其它方法做吗?”、“进步真快”、“你的思路真开阔”、等评语。短短的一句话所起的效果胜过与学生谈一次话。发现作业有错时,也可以写上“你能检查出这道题错在哪里吗?”,然后再针对错因及时指导。作业有进步时,适当写上几句激励性的批语,鼓励学困生乘胜前进,这样既密切了师生关系,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收到转化的效果。

(2)抓课堂上典型。对学困生在课堂上出色的表现,教师同样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恰当的表扬鼓励,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差距。如:“观察得真仔细”、“试一试,你能行”、“你的见解,令人佩服!”,从而有效地增强教育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抓学困生的闪光点。如何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对教师个人修养与教学方法的挑战。当发现学困生略有了一点学习兴趣时,绝不能松懈,要步步为营,及时鼓励。当学困生尝试成功并取得进步时,须抓住其典型事例进行大力宣传,给其他学困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他们以榜样为目标奋起直追。教师要善于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有效的激励,可以促使学困生醒悟,点燃学困生智慧火花,成为学困生学习上的原动力。

5、家校携手,适时沟通,是转化的合力。

家庭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日益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有的学生家长工作繁忙,下海经商,没时间去管教孩子,对孩子的学习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单方面的任务,忽视自身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所应起的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但现实往往不尽人意。当家长自己的期望与子女的实际相差甚远时,往往对子女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情绪,从而对子女施加各种压力,或经常埋怨指责,造成学困生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或恐惧心理。因此,密切家校联系,增进家校间的沟通、理解、信任、支持尤为重要。实践证明,教师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能融合教师与家长们的关系,拉近学校与家庭间的距离。学校、家庭有机结合,步调一致,对学困生关怀、体贴、启发、诱导,促使他们的智力、情感和个性健全地发展,使之逐步跨入先进的行列。

6、逐步改善认知结构是提高数学困难学生水平的根本出路。

①、注重前补。

前补指的是课前补,即在每堂课前就本课新知所需应用的原认知结构中应提取的部分对学困生进行情况摸底分析,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练习,并且进行面批面改,帮助学生寻找原因。事实上,对学困生整个学习生活来说,每次补课既可以视为前补又都是后补,通过这种前补,可以提高学困生上新课时注意力和投入程度,由于对他们已经搭了阶梯,扫除了一部分障碍,降低了学习新知识难度。从而达到学困生能较好地掌握新知的目的。

②、注重基本能力训练。

学困生的计算能力、记忆、再现能力等都较弱。往往要进行分析,专门设计进行训练。以记忆能力为例,学困生一般记忆能力并不差,主要是对数学概念性质和对象之间的本质关系的直觉性保持能力较差,对数学问题的类型和模式记忆较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抽象概念形象化;知识系统顺口化等多种有效手段。

③、注重思想方法观念的渗透,体系的构建。

学困生显然表现在学习存在困难,但其智力是正常的,所以,要改善学困生的认知结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体系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对学困生的教学不能只限于其被动接受,而是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要经常地将类比、对比、归纳、抽象、猜想等手段有机结合,经常使用,要精心设计,放低起点,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观念,从而达到构建体系之目的。如绝对值概念,换元法都要有层次逐步递进,左右勾连,上下相通,使之成为网络而不是散点分布。

4、新知学习必须着眼于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学困生的原认知结构逐步完善之时,要注意新认知结构的构建。即防止原有学困生在学习了新知后又造成结构不完善,同时要防止新的学困生的再度产生。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新知学习的联系点。

新知识和经验、新知和旧知、新知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在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ASA,AAS,SSS)来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相似的判断方法。

②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

在教学和学习中注重结论,而往往忽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只是记住了概念、公式、定理、而不会灵活运用,无法解决千变万化的习题,因此,教学中要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③教材要适当处理。

教材是普遍性的东西,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也根据自己体会在时间分配,内容增删移动组合上进行加工。如平行四边形教学,教材顺序是有一般平行四边形到特殊的矩形、菱形、正方形,但由于这些图形学生都比较熟悉,所以可以把各种图形同时给出,对定义、判定性质进行对比教学,并观察一般和特殊转化条件,揭示从属关系,可帮助学生迅速建立整体的有序的认知结构。

④重视解题模式建立和识别。

初中数学中的解方程组的模式、分母有理化的模式、函数解析式求法模式、线段相等或平行的证法、二圆相交常添公共弦、二圆相切常添公切线等辅助线模式,应用广泛的模式,教师要注意归纳、反复刺激,只有让学生掌握模式之后,学生才能灵活变化,对学困生来说,掌握模式尤其显得重要,因为能回忆解题模式并会识别是提高学困生解题能力的关键。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 形成原因 对策

初中阶段有部分学生,认为数学知识难度增大了,学生学习初中数学开始感觉到比较吃力,这种情况常见于初中学生中,形成数学学困生有多种原因,本文通过分析这类学生的形成原因,从而探讨如何如何应用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这部分学生数学学习成绩。

1 形成学困生的原因

1)环境压力

家庭环境:家长对学生未来发展赋予了较高期望,但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较大压力,尤其是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大多数家长对学生有较高期待,这造成学生心理压力也很大,造成学习目的的混乱,学生成了为家长学习,常常为担心成绩不好而忧心忡忡。

学校环境:由于初中学生学习环境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以往小学阶段的学习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陌生感,对适应能力弱的同学,造成了环境改变上的障碍,使得这部分学困生有了自闭倾向,独来独往在自己的独自空间[1]。

社会环境: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不良现象,甚至媒体中的暴力渲染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和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学生思想和心灵的不正最终影响其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忽视学习的乐趣,致使学生厌学、弃学。

2)基础知识不扎实

部分小学生由于没有奠定好扎实数学基础,导致进入初中阶段后学习数学特别吃力,而初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系统性,一环套着一环,若前面数学技能没有熟练掌握,又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势必会造成学习障碍[2]。在实践教学中,部分学困生数学测验成绩总是很低,这说明其数学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3)教材因素

数学研究范围是数量关系,及空间图形,数学特性是逻辑严密且内容抽象,还具有应用广泛的优势。数学能力包括了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数学预算能力。而每个人智力发育的差异,以及初中教材难度比小学教材有较大提高,教材规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也增多了,尤其是初中数学教材系统性较强,学生耽误几节课,就有可能拉下整个数学学习成绩,从而成为学困生[3]。可见,初中数学学习对小升初的学生,提出了较高的学习要求。

4)师资力量的原因

初中数学教学当中,部分教师还存在着应试教育理念,以升学为其教学目的,并将这一屡受争议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程序内,一味在教学中强调讲解知识点,而忽视了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方法。而初中数学已经要求该阶段学生,把以往直观形象思维转换为抽象逻辑思维,该阶段学生还没有形成抽象思维方式,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并没有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来指导其学习数学,致使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厌恶情绪。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讲课方式单一而落后,课堂教学中提问也集中在几个尖子生上,对学困生的忽视情绪,也给了该类型学生不良心理暗示,给该类学生造成了较大心理压力,从而出现了对数学课抵制行为,逃避数学课现象屡有发生,使得这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也就逐年下降[4]。

2 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对策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都开始发育,有着较强青春期叛逆情绪。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转换教学理念,加强和学困生交流,应用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数学兴趣,不应该在教学当中挫伤学生自尊心,应在教学中多给些机会给学困生,让他们感到来自教师关爱,同时应用现代通信手段,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联系,让学生有疑难问题,可以通过QQ、微信等通信方式,向教师请教,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对教师增强信任,也可消除学困生对数学学习抵触情绪,拉近和教师距离,从而逐渐对数学发生兴趣,排除对数学学习逃避状态[5]。

2)运用直观教学方式

由于初中数学教材存在着抽象性特点,也在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吃力主要原因。所以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加强对该阶段学生教学时,应用直观教学方式讲解数学知识点。直观的让学生理解各知识点概念和性质,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本中,讲到点的轨迹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用一根绳子拴住一支水笔,并以绳子一端作为定点,系了水笔的另一端作旋转运动,让同学们水笔墨迹在白纸上画出的轨迹,并利用小组讨论形式,让同学们讨论这个轨迹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对其进行表述。这样学生结合预习得出了讨论结果,水笔运动轨迹,就是以定点作为圆心,并以定长为半径的圆。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轨迹定义,并且掌握了圆、圆心、半径这些数学知识点。可见,应用创新教学理念,将抽象概念,用直观方式进行讲学,降低了学生学生数学知识点的难度。

3)应用合作方式提高学困生数学成绩

在教学实践当中,應采用分组互动形式,将学优生和学困生分到一组,将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同学分到一组,以促进学生间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其中学困生可以通过和学优生交流,了解到学优生学习数学方法,同时对不理解的知识点,也可就便向学优生请教,这样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促进学困生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困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结论

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提高学困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同时应用现代通信手段,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联系,让学生有疑难问题,可以通过QQ、微信等通信方式,向教师请教,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对教师增强信任,拉近学困生和教师距离,从而切实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当中,还应用了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合作教学方式,促进学生间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学困生可以通过和学优生交流,了解到学优生学习数学方法,从而促进学困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让学困生逐渐在学习中摆脱学习困难,形成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从而成为数学学生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潘步升. 浅析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2014,6(4):124-125.

[2]李燕,尹哲. 浅析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2014,5(6):88-90.

[3]张明真.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4(2):146-147.

[4]饶大敏. 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J]. 学周刊,2014,6(8):224.

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 篇7

一、研究理论依据

1. 新课标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20世纪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 其核心在于认真地对待个别差异.从理论上讲, 个人必须承认, 所有的个人不可能在单一的智力方面得到有效的表现.从实践上讲, 个人必须承认, 任何一种相同的教育方法最多只能让某一小部分的学生受益.然而在可能的范围内要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好的教育, 它应建立在了解每一名学生智力特点的基础上, 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3. 赏识教育理论

赏识教育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 对于培养健康人格、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而赏识教育的关键在于发现每名学生的闪光点, 对他们的闪光点加以合理利用, 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 让他们在一点一点的成功中得到赏识与进步.

二、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个别调查等方式对我校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进行调查, 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研究与分析, 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方面, 从不同角度分析学生形成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 (1) 知识的原因:由于一些学生以前基础薄弱, 形成知识储备不足, 从而遇到问题时难以理解与解决, 而自己又不去努力补上知识的漏洞, 从而形成了学习困难, 长久下去就慢慢演变成数学“学困生”; (2) 信心的原因:由于一些学生在几次数学考试或活动中表现的没别人好, 对自己缺乏信心, 从而慢慢的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数学“学困生”; (3) 能力的原因:由于一些学生受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致使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这样的学生一般迟早要成为数学“学困生”; (4) 习惯的原因:由于一些学生身处一个不良的家庭氛围之中, 如家长有不良嗜好、父母离异等, 或家庭周围的学习氛围不浓, 甚至受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 致使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应对策略

根据调查的结果, 运用教育教学理论, 制定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应对策略.

(1) 由于知识的原因导致初中学生成为数学“学困生”的, 教师应加强他们知识缺损的弥补.具体做法为: (1) 上课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知识漏洞加以重现, 这样才能激活学生遗忘的知识, 从而达到弥补知识漏洞的效果; (2) 个别辅导, 针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缺损, 这时个别辅导效果最好, 不过教师很辛苦, 但教师收获的是一份希望; (3) 学生之间可组建“一帮一”或“二帮一”的学习小组, 而学生对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之间的关系组建, 加强监督, 对确实有实效的学习小组应加以及时的表扬或奖励, 以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4) 分学习小组, 即把全班学生分成实力差不多的几组, 并对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进行竞争比赛, 激发每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好的帮助差的, 从而使得部分学生的知识漏洞得到及时弥补.在他们的作业批改上, 可以采用“1+1数学作业批改方式”, 以提高他们作业批改的及时反馈性、思维的灵活多变性, 同时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 由于信心的原因导致初中学生成为数学“学困生”的, 应加强教师与他们之间的交流, 通过适当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 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具体做法为: (1) 个别谈话, 谈话时应多鼓励, 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不是自己的能力问题, 而是自己的信心不足导致, 从而帮助他 (她) 确立自己能学好数学的信心; (2) 考试试卷安排要得当, 由于信心的原因导致学生成为数学“学困生”的学生是在几次大的考试中取得不理想的成绩而丧失信心的, 但他们一般解基本题的能力尚可, 故试卷的安排应该有着这方面的考虑, 以达到提高这部分学生学习信心的考试目标.

(3) 由于能力的原因导致初中学生成为数学“学困生”的, 我们教师应给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同时对他们能力的不足方面进行专项训练, 但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 可以适当降低, 这样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 由于习惯的原因导致初中学生成为数学“学困生”的, 应深入了解其原因所在, 做到“对症下药”,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切记不可盲目教育.具体做法为: (1) 加强思想教育, 使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从而改善学生自己的行为习惯; (2) 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加以教育, 达到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目的; (3) 善于发现这类学生的闪光点, 并适当利用其闪光点对他们进行适当及时的鼓励或表扬, 即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 (4) 通过不同的活动让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 并加以适当引导, 使“学困生”的兴趣慢慢转向学习上, 从而避免这些数学“学困生”产生更为严重的厌学情绪.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篇8

一、学困生困境形成的原因分析

学困生的困境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仅就教学而言,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学生的学习意志不强

学生由小学到初中, 其理想信仰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形成尚处于萌芽阶段.因此, 很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尤其是在数学学习方面缺乏毅力和耐力, 浅尝辄止, 只有几分钟的热度, 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状况又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 日积月累, 于是学习困难的窘境就出现了.

2. 情感不畅

小学升入初中后, 一些学生逐渐失去了原来群体中的优越感, 若再加上一两次的考试失败, 往往就会自我怀疑, 甚而自我否定, 对学习失去兴趣, 对自己失去信心和斗志, 最终导致学习困难.有些在小学阶段还不错的学生, 就这样成了学困生.

3. 学习方法不适应, 思维不得力

小学升入初中后, 一些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 尤其是思维不得力, 思考问题表面化, 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规律性缺乏总结, 运用知识时, 常忽视条件的变化, 生搬硬套, 不能灵活运用.尤其是新课改教材中常有些探究问题, 学困生由于思维不得力, 遇到探索问题时, 经常不知所措, 综合分析能力较差, 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 造成学习困难.仅就数学学科来说, 突出的表现为以下三方面能力较差.

(1) 抽象概括能力差.如|a-1|=1-a, 求a的取值范围.学困生对此问题就不知所云, 或知其然, 却不知其所以然.

(2) “整体思想”很薄弱, 且不会运用.如|x+y+2|+ (xy) 2=0, 则x=__, y=__.有些学困生竟把 (x-y) 2展开, 这样显然是把问题复杂化, 且无法求出最后的结果, 不会从整体上考虑解决.

(3) 数形结合意识差.比如:一次函数y=2x-5, 当x=____时, y>0.学困生遇到类似问题, 往往不知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 从而不能快速地得出正确答案.

二、教育转化策略

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 要想完全消除学困生是不可能的.但认真分析学生的成因后, 采取有效措施, 因材施教, 最大限度地缩短差距, 做到成功的转化, 以预防学困生的增多, 却是可能的, 这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1. 帮助学困生制定具体实际的成绩提高目标, 督促学困生逐步提高

提高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在每学期开始时, 让每一名学困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 确立短期和长期目标, 以及实现长期目标的短期安排.在这方面, 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做法很见实效.例如, 在我们班的数学教学中, 就要求学困生制定学习计划, 明确在个人原有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目标:比如原来考10分, 现在能否考30分?对他们要求不高, 争取让他们稍微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由于要求具体, 贴近, 也便于操作, 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学期期末考试中, 学困生的成绩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有力地说明明确目标是转化学困生的一种有效策略.当然, 这个目标的制定, 必须注意几点:一是要让学困生自觉意识到, 这是给自己加压, 督促自己前进;二是目标要务实, 成绩提升的幅度不能过高, 操作的方法措施要切合学困生的实际, 不能让这种推动学困生前进的方式带给学困生过重的压力, 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从而可能导致学困生失去信心.

2. 培养学困生的参与意识, 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课堂上多提供学困生回答提问、上讲台板演的机会.有些学困生上课老走神, 对老师的讲解“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这多半是他们在学习困境中一种无奈的表现, 并非他们不愿学习.对这部分学生, 老师应加强对他们的提问, 这样既有利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又有利于让他们参与交流, 同时也给老师教学信息的反馈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教师应多给学困生一些上讲台在黑板上板演的机会.学会登台板演, 多少会感到问题的难度.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和任务时就要有所考虑, 将整堂课中相对简易的问题和任务交给学困生去完成;另一方面, 当学困生起立回答问题或登上讲台板演时, 就需要老师的悉心启发指点, 耐心细致的辅导.要知道, 一次答问、一次板演的正确完成, 都会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产生进一步追求成功的欲望.这样, 一次成功又推动下一次成功, 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学困生学习困境的根本转变就为时不远了.

3. 重视情景创设, 克服纯数学的抽象性给学困生带来的思维障碍,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善于结合教学实际, 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困生产生好奇,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就能使学困生产生“心欲求”、“口欲言”、“笔欲动”的积极学习状态这样学困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进行课堂设计, 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轴对称”教学中, 教师利用自然界中的多种事物, 如 (1) 动物:小鸟、蜻蜓、蝴蝶等; (2) 植物:树叶、花朵; (3) 建筑物; (4) 中国汉字中的日、田、木、喜、王; (5) 中国艺术中的剪纸, 等等, 来创设情景, 让学生感受轴对称的形象, 认识到轴对称无所不在,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但又高于生活.由于有了轴对称的形象, 在给出轴对称的定义时, 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

又如, 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这节课的开始时, 教师就这样问:老师手里有一个三角形, 为了布置教室我们还需要许多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你能帮老师画吗?问题一出, 同学们个个忙活起来, 学困生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不停地想着、画着, 有的还和周围同学讨论着.这样的设计更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去研究、探讨、合作, 以求解决问题.而老师是作为指导者、协作者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真正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 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也更符合课改精神中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4. 努力创造“脱困”的外部环境

学困生摆脱困境需要帮助, 这不是教师一人的力量能达到的, 要让每一个学困生都能“脱困”, 需要优化班级的学习环境, 借助班级的集体力量.我在班内开展了小组互助学习、“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 使学生之间展开互助, 共同提高,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约束, 没有隔阂, 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 既帮助学困生的转化, 又能促进优秀生的提高, 还可以强化学困生和优秀生的集体观念与合作意识.这确实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 篇9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有一部分学生数学学习水平较低, 虽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 难于用自己的语言再现, 理不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公式只能照搬硬套, 不能灵活运用;听课时缺乏主动思考, 往往只是注意结论, 遇到困难消极等待;自学时找不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解题时不按一定的步骤和法则, 思路不清我们称之为数学学困生. 通过我们调查分析, 造成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教师教学时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 不能因材施教 , 急于求成, 对学困生的要求超过了他们的适应能力, 讲课的内容和速度让学困生适应不了. 而且作业设计难度过高, 学困生为了完成, 抄袭成了家常便饭, 教师又难以据此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效率, 从而恶性循环, 导致学困生的增加.

2. 由小学升入初中后 , 学生的心理有了明显变化 , 学困生存在着自卑、厌烦、恐惧等心理, 十分明显. 在班集体中, 因学困生经常要拖班级的后腿, 会受到同学的讽刺、挖苦、嘲笑, 甚至是冷眼相待. 教师对学困生缺乏情感交流, 有时忽视了学困生的感受和尊严, 甚至于冷落学困生.

3. 部分学生智力因素偏弱 , 观察力不敏锐 , 记忆力不强 , 思维力薄弱, 在小学里长期适应了老师、家长监督下的学习, 一旦离开了老师和家长的高压政策, 如果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习上会十分盲目,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4. 由于数学学科的严密逻辑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更加造成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屡屡失败, 尝不到学习成功的体验, 常常以失败者的心态迎接新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表现在缺乏坚定的意志, 缺乏自信心,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5. 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 , 学习态度不端正 , 因此造成了学困生, 上课他们不想听, 不懂不想问, 作业不会做就干脆不做, 但又怕老师的批评、责问, 就向同学抄, 甚至一提到做数学作业就浑身上下不舒服, 感到头痛、心烦, 对数学逐渐产生厌恶感.

二、提出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要想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特别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此为基础, 教师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 引导每名学生根据各自的认识背景,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

1. 用情感力量点燃学困生的“希望之火”. 学困生有多方面的需要, 其中最迫切的是爱的需要、信任的需要, 他们能从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语态中了解到我们对他们的期望. 因此, 我们平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地接近他们, 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 和他们交朋友. 哪怕是对他们的微微一笑, 一句口头表扬, 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 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 都可能为其提供热爱数学, 进而刻苦钻研数学的契机, 都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就课堂教学而言, 可以挖掘教材本身的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有关自信心的教育, 也可以在提问中采用激励手段. 如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很多科学家自强不息的事迹来对学生进行榜样激励; 而课堂提问上, 我们可以对学困生常提一些简单的问题, 答对了鼓励表扬, 答错了也千方百计找出优点加以肯定, 再委婉地指出其不足, 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励. 用情感力量转化学困生, 是点燃学困生的“希望之火”.

2. 结合教材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过渡. 小学知识主要以具体的数为主, 而到了初中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 建立了代数式的概念, 研究代数式的运算, 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 是学生在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如何使学生适应呢? 在具体教学中, 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 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 从概念教学看, 小学对概念的掌握要求并不高, 仅侧重于计算;而初中数学, 对数学概念要求强化了, 七年级一开始就出现了正数、负数、相反数以及绝对值等概念. 如果学困生对这些概念仍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是远远行不通的. 如, 对负数的概念仅仅理解为“带负号的数”是不行的, 因为它还涉及运算. 因此, 对概念一定要通过变式和比较、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等方式, 让学困生弄清概念的含义、实质, 从而通过所掌握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要帮助学困生形成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要指导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简单问题课前解决了, 课上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教师要指导学困生记好课堂笔记, 监督他们独立完成作业, 坚持课后复习 , 及时系统 小结, 要引导学困生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可利用图形、表格、知识树等形式,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形成框架结构,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困生因基础知识不扎实, 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不强, 久而久之就成了课堂上的“陪客”. 教师应当把学困生在作业、试卷中基础知识的错误, 整理出来, 从错误中发现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4. 实施成功教育 , 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要为学困生科学地设置目标. 将目标化为切近的、小的目标或任务,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或完成, 及时获得满足感, 获得成功, 从而增强自信. 让他们通过努力不断尝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不断增强自信. 另外, 运用“自我暗示”法,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要求学生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能成功”, 而且这种意念需要在头脑中反复地强化. 事实证明, 作为激发自信心的一种手段, “自我暗示”法, 确有一定的作用, 相信它一定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总之, 促进学困生学好数学, 要切实改变教学观念,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 深信只有不会教的先生,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从教学要求、内容、方案、手段、考核方法、评价机制、常规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努力开启学困生智慧,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激发潜能, 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的.

摘要: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且处于正常的教学环境, 在同类群体中, 数学学习水平较低, 达不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应数学教学要求的学生.因此, 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 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是数学教学的一大任务.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谈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也谈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与转化 篇10

年时间, 本人也刚刚经历另一轮回的初一数学教学。始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当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各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 “两极”分化现象却越来越严重, 学困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许多在小学成绩不错的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飞速下降, 是什么原因导致以上现象的发生呢?

1.1 兴趣缺乏和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心理原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笔者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进行调查, 数据显示:在初一学生中, 有30%的学生不喜欢数学, 其中有将近20%的学生很不喜欢数学, 而这一部分的学生平均成绩都在65分以下,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困生”。在对本人所任教的两个班108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 有20人对数学毫无兴趣。在这20名学生中, 对于“遇到你不会做的题目你会怎样做时”, 有18名同学选择喜欢听老师讲解而不是自己动脑思考;在“数学课上喜欢发言吗”这一栏中, 有17名同学不喜欢上课发言和上黑板板演;通过调查还发现, 在这20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中, 平时作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抄袭现象。可见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 不爱动脑思考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 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有着密切的联系。

1.2 数学知识技能的不足是造成分化的认知原因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 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 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 小学数学主要是四则运算, 单向思维, 学生一进入初中, 知识内容发生了质变:一是用“字母”为主的符号表示数, 二是建立有理数与实数概念, 数的范围扩大了。很多学生思维能力无法跟上这两个飞跃, 造成知识的脱节。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 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在被问卷调查的这20名学生中, 小学毕业学业考试有16人在70分以下, 在初一入学分班考试中20人全部在60分以下。有些学生更是连基本的加减乘除都有困难

1.3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是造成分化的必然原因

初一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一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一个关键期, 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思维方式, 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 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 有的则慢一些, 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笔者在学生中的调查发现, 有不少学生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还有学生反映, 做作业时自我感觉良好, 然而却是错误不断, 每次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顺着这个问题, 我又询问了他们的学习方法, 发现小学学科较少, 没有升学压力, 平时不注重思维训练, 只是注重结果的计算。

2 学困生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转化学困生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2.1 丰富问题情境, 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学困生由于缺乏兴趣, 往往很容易导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 对学到的知识容易健忘, 以致于学习无动力, 成绩无明显进步, 而兴趣则是推动学习的内驱力量, 激发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2.1.1 对数学学困生进行学习数学意义上

的教育,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 衣、食、住、行更离不开数学, 因此, 数学的运用是广泛的, 我们只有学好了数学, 才能驾驭学习, 驾驭生活。

2.1.2 巧设情境, 诱发求知欲, 一个富有生

活意义的数学问题, 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动下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 因此, 将教材中的知识精心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可有效的激励数学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应用时, 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 再学校长方形绿化带的中间, 出现了一条小路, 请用几何原理加以说明 (2) 飞机的时速是600千米/小时, 从温州到上海学45分钟, 火车的时速是120千米/小时, 从温州到上海的时间需300分钟。飞机的时速是火车速度的5倍, 为什么火车行使的时间是飞机的7倍, 而不是5倍?以上两个问题来源于生活且都体现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原因, 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 不仅仅是能力得到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趣味题, 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2.2 降低知识门槛, 做好内容衔接

初中数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难度较小学阶段有明显的提高。适当地降低知识点的难度,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对于很多学困生显得很有必要。如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中的符号和及绝对值对于很多学困生是很难分清楚的, 我在备课中设计了以下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形: (1) 正数+正数。这属于小学加法范畴。如 (+3) + (+5) 即3+5+8; (2) 负数+负数。其结果应体现为负数叠加, 如 (-3) + (-5) =-8; (3) 正负数+0。仍属于小学加法范畴。 (4) 正数+负数。首先考虑互为相反数的情形。如 (+3) + (-3) , 若 (+3) + (-3) =6, 与 (+3) + (+3) =6矛盾, 若 (+3) + (-3) =-6, 与 (-3) + (-3) =6矛盾, 因此 (+3) + (-3) 只能等于0。实际上, (+3) 与 (-3) 是一对相反数, 进行对合作用相加应为0。这如同拔河一样, 双方势均力敌, 不偏不倚, 平局为0。接下来考虑正数的势力范围较大的情形。如 (+5) + (-3) , 由于 (+5) = (+2) + (+3) 再加 (-3) 后结果应为 (+2) , 最后考虑负数的势力范围较大的情形, 如 (-5) + (+3) 由于 (-5) = (-3) + (-2) , 加上 (+3) 后结果应等于 (-2) , 由此可见, “势力”大者“赢”。通过这样的设计, 学生对于比较抽象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必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2.3 进行思维训练, 教会学生思考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指导。在课堂教学中, 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 指导学生如何学习, 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如在教'用字母表示数'时, 很多学生对字母表示数感到相当困难, 即使解题结果正确, 但解题思路却不一定条理清楚, 考虑周全。如3+a和3哪个大?同学们议论纷纷, 但都很难说出其中的理由。课堂上我先提示大家可取适当的数代替a, 再算出结果进行比较。有些同学说:“3+a一定大于3, 因为3+a比3大a;”有些同学则说:“3+a不一定大于3, 因为当a=1时, 3+a>3;当a=0时, 3+a=3, 所以3+a不一定大于3”;还有的说:“当a=2时, 3+a>3, 当a=-2时, 3+a<3, 所以3+a不一定大于3……”。在同学们的意见发表之后, 我提示学生把a看作特殊数字, 显然是不全面的, 实际上这里的a可以代表正数, 可以代表0, 也可以代表负数, 再进行分类讨论。这样的设计显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彻。

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100

一、学习困难学生成因分析

1. 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教育,大家都知道在中高考指挥棒下生存,注定是以分数论英雄,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用考试给教师、学生排名,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在这漫长的十二年里,学生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虽然国家提出减负,其实学生练习并没有减多少;为了完成升学任务,有的教师仍然实施“填鸭式”教学,课后以题海方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讲题做题,学生完全成了做题工具;还有学困生对变革中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也比较弱。目前,网吧、游戏厅盛行,有的学生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还有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从而引发新的“读书无用论”干扰学生的学习情绪。

2. 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些家长忙着赚钱,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或者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尤其是父母关系不和、单亲、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的家庭,对孩子疏于管理,对学习不重视,慢慢地变为学困生;有的家长对孩子学习期望值过高,容易造成孩子压力过大及逆反心理。缺乏家长的正确疏导,孩子的学习深受影响。

3. 主观的因素

学困生认知因素的原因:一是相关的知识不足、基础知识差。就连课本知识的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而大多靠死记硬背。二是学困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学习热情,甚至产生了“厌学”的念头,最后形成了学困生的狀态。三是学困生大多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出现学习方法障碍,表现为不会学和不能了解、掌握与调节自我的学习策略。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检查和自我督促的良好习惯。

4. 非认知因素

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困难或障碍的主要原因还来自于非认知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成就动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认为学习任务是难以完成的,自己没有完成任务的相应能力。二是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对教师、学习的逆反、对抗心理。教师过低的评价或态度不良,对学习丧失信心,成绩下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专门与教师作对。三是意志薄弱,懒于学习。表现为认识不到学习的价值,觉得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知难而退,缺乏坚持学习的毅力,学习被动,作业应付,不会的就抄别人,很少独立思考和钻研。

二、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困生的转化也肯定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学困生的转化过程。通过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1. 家校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发挥教育合力

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的分辨能力。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是非的能力。如经常利用班会举办普及法制教育、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理想道德教育等。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这一问题,家长要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防止学困生的产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2. 为学困生树立信心,因材施教

学困生主要表现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信心,学习被动,态度不端正,方法欠佳,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对这一特殊群体,不能要求过高,要从实际出发,给他们正确定位。树立“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都要及时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以饱满的情怀和真挚的爱心尊重、关心学生,欣赏、鼓励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用教师高尚的品德与威信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 激励学困生学习,促进学困生发展

评价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41分,这次得了45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这4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新知识;课堂上学会倾听、仔细观察、获取关键信息,大胆质疑,勇于开口表达,善于合作,积极参与,课后及时总结、使用、巩固所学的知识,不懂就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合作学习策略降低学习难度,实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学困生的转化是艰巨而具有独创性的任务,需要社会、家庭、学校、教师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中的误区,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真正走进自主、自觉、主动、合作学习的理想境地。

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篇12

如何树立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 如何改变学困生的学习习惯, 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长期困扰着大多数初中数学老师。本文结合十几年教育教学实践及感受, 谈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一、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 家庭因素:

现在的学生, 有的家长素质较低, 无能力对孩子的数学学习进行辅导;有的则忙于工作, 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照顾。祖辈们只管孩子能吃好住好就行, 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更是无暇顾及, 这些学生的性格常常表现为自私、以我为主, 合作互助意识差, 缺乏吃苦精神和学习动力, 厌学情绪也越来越突出, 很容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还有的孩子是单亲家庭, 这些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孤僻, 对事对人都有抵触情绪。

2. 学校和教师因素:

数学学困生的产生, 在一定程度上与应试教育有必然的联系, 不少学校的教育教学还是以中考为指挥棒, 一味追求升学率, 把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和老师的唯一标准, 数学成绩差的学生在教学中受到冷落, 他们很少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也不能面对全体学生, 教学的难度与进度只适应班上数学成绩中上等的学生, 自然也就会产生数学学困生。

3. 社会不良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受经济大潮的冲击, 产生了“拜金主义触发的读书无用论”, 使一些人认为读书没有大的用处;有少部分人小学没毕业也照样发财, 这也影响了一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习消极对待, 这样自然也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成绩。另外, 中学生世界观正在形成, 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干扰。如电子游戏室、网吧、录像、不健康的书刊、一些不思进取的人等的影响,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形成学困生。

二、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1. 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消除学生的自卑感。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 无论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学习成绩等方面都肯定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差异而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众所周知, 学困生在学习中常常伴随着冷落、呵斥、嘲笑、辱骂甚至是体罚, 他们在班集体中没有地位, 在同学中没有尊严, 更不会得到教师的肯定, 从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因此, 对于学困生, 我们教师首先应该主动亲近他们, 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尤其是留守、单亲孩子, 让他们能感受到来自师爱的尊重和理解。同时号召班级的同学帮助他们, 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班集体的关爱与温暖, 帮助他们树立人格尊严, 从而促进他们自主地改掉缺点, 健康成长。

2. 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

学困生的情况相当复杂, 其原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要善于运用归因理论, 摸清情况, 分析原因, 了解症结,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如与教师、集体对立的学生, 要特别关心和亲近他们, 从动之以情入手;对由于无知犯错误的, 应重在说道理、摆事实, 提高其认识能力;对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的, 应给机会让其锻炼;对调皮捣蛋而有能力的, 要委以具体的工作, 一方面发挥他的积极性, 让他在实际中得以提高;对自卑、自暴自弃者, 要肯定其优点, 帮其重树自尊心和自信心……做学困生的教育工作, 没有一定之规, 要从实际出发, 创造性地进行教育。

3. 指导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针对学困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 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 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 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 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 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 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注重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 通过直观教学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加强对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 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 应恰当地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及相关有趣的事例, 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其次,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 挖掘数学的美, 进行美的创造、美的教育;可以巧设障, 造悬念;可以进行教学的再创造、再发现、再探索等等, 使得学困生在愉快的教学诱导下对数学产生兴趣。最后, 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教育。当他们有进步时, 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尽管已经看出学生某道题的计算是错误的, 但还是以亲切的话语启发学生, 使学生既能找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 又能感到自己的进步和希望。

5. 分层设计练习和试题, 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我曾经在一堂课内安排两次反馈。第一次反馈———尝试练习。如发现问题, 及时补充讲解, 起强化、调节作用。第二次反馈———课堂作业。如再发现缺陷, 当堂就能补救。精心设计每个练习, 做到有的放矢, 在反馈基础上, 重视讲评, 具体地帮助学困生弥补知识缺漏, 使之切实掌握所学知识, 并在实际运用中, 逐渐形成技能技巧。在布置作业时, 要注意难易程度, 要对学困生辅导、转化, 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 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出试卷时, 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 培养他们的信心, 让他们尝到甜头, 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 并在考试前对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 对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 这样就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数的机会, 让他们感到自己只要“跳一跳, 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就感, 逐步改变他们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逐步培养他们, 激励他们积极进取, 努力向上。

“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学困生之所以学习不好是多方面原因长期形成的。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 对转化学困生的帮助极大, 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有极大的帮助。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 我们定会得到回报, 学困生也就自然会成为理想的好学生。

摘要: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求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然而, 学生从小学阶段升入初中学习后, “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面对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 如何树立学生的信心, 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 是长期困扰初中数学老师的一个重要课题。

上一篇:辩证唯物法下一篇:补贴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