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法

2024-10-21

辩证唯物法(精选3篇)

辩证唯物法 篇1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法和唯物历史观既阐明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也道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它大大影响和改变了人类历史的方向和人类自身的命运。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创了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先河, 并把实践的观念引入认识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具有强烈的影响力, 将指导我们在实践中遵循科学地发展规律, 改造我们的社会。具体到外语教学, 在进一步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 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提高语言教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法,应用语言教学,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精神和意义完全能指导现实中语言教学, 其重要突破就在于指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唯物关系。素质教育、文化哲学、教育哲学等的话题都早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研究的对象。但是如何运用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辩证法及实践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实践活动的还鲜有研究。本文旨在从辩证观和实践观审视外语教学并结合素质教育反思语言教学模式, 进一步深化外语教学中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反思外语教学模式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把辩证法从他神秘的哲学体系的束缚下解救出来。马克思:“辩证法在对现存的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 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按其本质来说, 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 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的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 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也不过是这一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恩格斯:“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各个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 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中和人类历史中的运动, 或者对思维的运动, 都必须是同样适用的。”辩证唯物法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地、矛盾的观点和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唯物法的实质。事物间的矛盾是有他的统一性和特殊性的, 因当辩证看待问题。让我们反思一下现存的教学模式。

外语教学中存在传统教学和素质教育两种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七十年代就已推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学会生存, 学会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 文化科学, 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办出各自的特色。传统的语言教学观念是注重学生的书写, 语法的硬性传授, 死板的纯理论教学。只是注重应试教育, 注重考试结果, 而忽略了知识的运用, 文化的传播, 思想道德的提高。我们坚决支持推行素质教育, 因此必须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下单纯的教学模式, 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转变旧观念, 接受新思想, 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精髓,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 应多注意学生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培养,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外语教学的运用能力, 不再仅仅传授语言的语法, 相反会结合文化背景, 使语言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二、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 深化外语教学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1.应用语言教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成就首先揭示了自然界的科学发展规律, 又运用经济学等理论分析人类、社会、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 建立了统一的科学完整地唯物辩证体系。它利用科学的实践结论而不是空想主义论证得出的发展真理。同时, 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 建立了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将实践引入认识论体系。论证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未来外语教学实践中, 教学内容应当具备科学性,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与时俱进, 要贴近实际, 贴近需求, 既继承先前的语言文化, 又加快新的科学知识的传播。在外语教学中还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 除了课堂上的强化书写语法知识的灌输, 更应该加强视听语言实用训练。借鉴西方的课堂传授方式, 同时积极总结外语教学中的良好的教学手段。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 不同的认识特征, 不同的欲望需求, 不同的兴趣爱好, 不同的价值指向, 不同的创造潜能, 针对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采用非统一固定的模式, 因生施教, 对学生进行外语文化教学。我们将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并相信实践是指导并检验外语教学理论的唯一标准。

2.应用语言教学的创新性

恩格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 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其中各个似乎稳定以及他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 都处在生存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在这种变化中, 前进的发展, 不顾一切表面的偶然性, 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 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次矛盾, 不可千篇一律的原地踏步。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或不断更新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的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其中新事物是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本质和新事物的性质决定的。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的消极腐朽的东西, 继承合理积极的因素, 比旧事物更优越更有生命力。在辩证法面前, “除了发生和消亡, 无止境的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 什么都不存在。”人们就是终会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必须具有的局限性, 意识到他们在获得知识时所处的环境对这些知识的制约性;人们对于还在不断流行的旧形而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 即真理和谬误、善和恶、同一和差别、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对立也不再敬畏了;人们知道, 这些对立只是相对的意义……”

在实践中, 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法过程论的观点认识应用教学, 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与激变论, 认识到知识和真理相对性观点, 坚持不断创新理论。教学实践中如果发现不合时宜的理论, 应当及时更新对理论的认识, 适应新的需求。改革现有的不合理的理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 同样也是我们语言教学的动力。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 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 并严重与学生的需要脱节, 过去教授的很多教材内容陈旧, 形式古板, 无法引起学生共鸣, 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所以, 我们要适时更换教材, 不断追求新的教学模式, 运用适合学生学习语言的新的教学方法, 研究新的教学理论, 不断革新, 不断实践, 不断进步, 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教学的实用性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象、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全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从整体上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和人类历史领域, 强调能动的实践再认识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解读现存世界, 一切观点都围绕实践进行论述, 对自然观、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的认识都源自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生产资料。在思维和存在问题上认识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统一的, 认识是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深化, 认识思维从直观现象先上升到抽象思维, 再进一步形成理性认识, 理论认识又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 又不断更新深化原有的认识, 周尔复返, 从认识到实践, 再从实践到认识, 不断深化前进。主体认识的能动性作用于实践, 实践又进一步完善认识。

所谓实用性其实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明白什么是实用。面对社会需求同学们所学习的外语知识不是炫耀的花瓶, 而要在实践中接受考验。教授外语的目的是可以使人们认识人类不同的文化, 可以使人们接受先进的思想启蒙, 可以使人们全面了解科技进步, 可以使先进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可以促进全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的实用的外语语言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把接受的语言教学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 及时总结实践中关于教学的优势和缺陷, 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 让学生真正掌握运用到所学知识。古人云,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通过外语教学实践反馈与教学总结得出哪些知识是实用的, 哪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以便指导以后的外语教学。实用的知识更符合社会的发展, 更能提高学生的能力等, 并能使综合的知识系统化。

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 利用其相关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及其他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能真正地发挥其魅力。

参考文献

[1]程明耀, 程明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7, 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辩证唯物法 篇2

归纳和演绎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两种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的结论、概念的思维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原理、概念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把归纳和演绎当成认识过程之中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在认识过程中有各自的作用,也有各自的局限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具体表现在:第一,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以归纳得出的结论作为前提。演绎法是一种从普遍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它只能揭示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关系,不能揭示共性与个性的对立关系。单纯用演绎法不能揭示个别事物多样化的属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运用归纳法。此外,演绎的结果也必须再运用归纳法来证实与丰富。第二,归纳法必须以演绎为指导。演绎法为归纳提供一般性的理论原则。规定归纳活动的方向与目标。同时,归纳所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可靠,它必须靠演绎来修正与补充。

辩证唯物法 篇3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的变革引人注目,教学模式的推出络绎不绝。在公开课、优质课评比中,我们总能惊喜地看到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方式的成功尝试,这也成为评价一节课是否优质的重要衡量。

有多少提倡探究性教学法的理由,就有多少批判讲授法的论证。讲授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展示、研究课中被公认为是拿不出手的老套,所以导致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教师对讲授法的研究越来越少。讲授法因其确有缺陷,且在一线教学中存在误用和滥用现象,如讲授法没有以生为本,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而被诟病无数。事实上,该受到教育审判的是注入式教学法,即过去常常讲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

尽管被讨伐、被行政弱化,讲授法在中学课堂上依然展示着它顽强的生命力,在教学实践中也的确有很多次惊喜,如教师生动的讲解、具有逻辑层次的连串设问、精辟的分析等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探究热情、生成精彩的问题。然而,当探究、合作的“阳春白雪”飘进下里巴人的课堂时,却往往停留在“课前抄抄书,课上分分组,问题没深度,讨论无结果,展示花架子”的浮躁上。

二、追本溯源:讲授法的理论依据

在奥苏贝尔看来,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在学习过程中,把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材料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让新材料在学生头脑里获得实际意义,这就是学习的实质。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可知,学习的过程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是否满足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为讲授法做过这样的辩护:“讲授法从来就是任何教学法体系的核心,看来以后也有可能是这样,因为它是传授大量知识唯一可行和有效的方法。”高中课堂教学容量大、任务多,因此讲授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很难动摇。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揭示,人的听话过程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讲授法时,学生的“听”实际上有三个阶段:一是言语信息的输入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讲授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语言材料,对学生的“学”而言,学生大脑中发生着复杂的感知、接受教师语言的活动,并即时分解、组合不间断的语流。二是言语信息的解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将教师的语言材料转变成可以理解的信息,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完成解码任务的情况是不同的。三是言语的储存阶段。这是学生在解码之后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的二次编码,这种二次编码带着明显的个人风格,最明显的表现在教师对同一知识点讲授后,不同学生复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如此看来,教师运用讲授法时并不是向“容器”中灌“水”。这样,教学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过程。

三、重新审视: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实现不同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基于学情分析,确定是否以讲授法为主。有学者提出,以下几种情况可以用讲授法:第一,所教的知识用其他教学方法不容易获得时;第二,在教师将来源于各方面的资源加以整合时;第三,学生要理解不同的观点时。如在教学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部分科学史材料时,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语言,带领学生“穿越”到20世纪20年代,创设探究的背景: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会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教材中支离破碎的科学史素材需要教师讲授、补充,从而还原出当时的研究背景,进一步指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究、思考。另外,还有研究者认为讲授应尊重“三讲”“三不讲”的原则。“三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可以自己学的不讲、讲了学生不会的不讲。

针对讲授法单向信息传递、形式单一的弊端,如何不断完善讲授法本身,也值得教师研究。如:讲授法与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声像并举、直观形象的优势,将讲授法与之结合,弥补了教师语言不能表达的部分。这样实际上使教师的表达更加丰富、生动。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像有丝分裂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等内容,借助动画、结合讲授,效果显然优于单纯讲授。

讲授法主要依赖语言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讲授法对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丰富性、趣味性、逻辑性等方面的要求要高于其他教学方法,教师需多进行语言的锤炼,对教学语言保持理性的觉察。

上一篇:市场恢复下一篇: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