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2024-09-22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共6篇)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篇1

1 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提出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1842年参加《莱茵报》的活动后, 就开始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和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和实践使马克思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 马克思直接从事实际的政治斗争, 站在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最前沿, 正是由于对这些斗争经验的反思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 马克思开始了向唯物主义转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努力探索多国历史著作和早期资产阶级作家、启蒙主义者政治理论作物的产物, 其中马克思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思想, 由此马克思转向从市民社会探究政治国家的根源, 从而开辟了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对宗教根源的揭示, 把“人类解放”归结于消灭私有制, 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论证, 对革命实践作用的论述, 已经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此阶段的标志性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 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 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 并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阐发了自己的哲学、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即改造对象世界的生产劳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 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活动。而在私有财产的前提下, 类本质将自身异化了, 并造成人同人异化, 即造成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 造成私有财产, 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思维与存在之间、自由与必然之间的矛盾对立。共产主义是对作为人的自我异化的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和一起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正如恩格斯后来所回忆的那样, 他曾不只一次地听到马克思说, 正是他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 推动他由纯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 并从而走向社会主义。

2 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进程的第二阶段是以《神圣家族》为标志的。在《神圣家族》中, 暂时放下了异化劳动理论, 转到试图将法国唯物主义引向辩证法这一方向上。马克思认为, 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智力平等, 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 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 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 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待的唯物主义学说, 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表明, 他试图以法国唯物主义为出发点, 对于共产主义提出更具有现实性的论证, 但是却未能归根到底从物质生产活动去说明历史发展, 从而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在《神圣家族》中,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思辨唯心主义和唯心史观, 在批判的过程中, 马克思、恩格斯鲜明地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立场上, 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决存在于思想、个别与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同时,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提出了一系列接近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在同鲍威尔一伙的论战中, 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 要真正认识某一时期的历史, 就必须认识这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生产方式。从这一思想出发, 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从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依赖关系, 得出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必然的相互关系。正如他们所说:实物是为人的存在, 是人的实物存在, 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 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 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深化了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分析, 不再强调市民社会作为整体同政治国家的分离、对立, 而是强调市民社会中的资产阶级利益同国家的一致, 这已触及到国家的阶级本质。他们也分析和阐述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同物质利益的关系。另外, 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他们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和雇佣工人的非人生活状况之后指出, 问题不在与无产阶级是否具有历史创造者的意识, 而在于无产阶级所处的客观历史地位, 正是由于这种地位使它必定要认识和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他们运用了辩证法的方法, 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彼此对立而又相互制约的运动, 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客观必然性。

3 唯物史观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世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表明,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新世界观的探索中有了质的飞跃, 唯物史观已经形成。

众所周知,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以实践为中心, 第一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 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起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表明不仅同唯心主义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认为, 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 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他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在人与环境、教育的相互关系问题上, 马克思指出, 一种环境的造成, 首先是人们活动的结果, 是实践的结果。教育者的知识和才能也是从实践中来的。人在实践中改变了环境, 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环境和人的改变, 都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费尔巴哈认为, 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但是马克思认为, 人的本质体现在人们实践活动创造的社会关系中, 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又使科学的实践观系统化, 还首次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首先,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是唯物史观的实质所在。意识以物质活动、物质关系为基础, 为它们所决定, 因而也必然随着它们的变化发展而发展。其次,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马克思、恩格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 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一方面,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另一方面,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第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运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作了科学的表述。论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 反过来又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第四, 阶级、国家和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入地考察了阶级、国家和革命的关系问题。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主义哲学问世的标志。从头至尾, 《宣言》贯穿着彻底的唯物主义, 同时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宣言》指出,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伟大纲领。它用新的世界观深刻地分析重大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实践、革命性与科学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高度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给世人留下的珍宝, 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实践的哲学, 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命运获得解放的理论武器, 它为人们走向共产主义指引了方向。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创立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篇2

【地点】 七年级(3)班

【课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教具】 小黑板(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

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P132、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P10

导入新课:

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请看P15,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

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

(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 善

(老师简介)

1、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2、进士科主要考核内容的变化:时事策论/隋炀帝、加试经史/唐太宗、加试杂文/唐高宗、诗赋/唐玄宗

思考下列古文的含义:

1、“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思考 P16“动脑筋”:

(有,填空题。)

思考 P18“活动与探究1”: 如何看待李德裕的观点?

(不妥,熟悉朝廷礼仪只是有利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但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二、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唐诗的繁荣。)

思考P19“活动与探究2”: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的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的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能结合科举制度的历史提出建议的成长记录袋加1-2分。

【结合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

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 善

二、科举制的影响:

【作业布置】《新学案》的练习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篇3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全国许多学校开始探索现代化教学模式,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河南省汝南县留盆中学在河南省沁阳市永威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基础上,灵活地融入了安徽省铜都市的“小组合作”模式,形成了“三主六环”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多数学校都创造出了各自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模式变得僵化,课堂教学仍然枯燥乏味,教师教得不轻松,学生学得不快乐,教学效果不理想,成绩提高不明显,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等。

一、“导学展练”教学模式的提出

河南省汝南县留盆中学在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过程中,有机融入“小组合作”的新课改精神,并结合教学实践,逐渐探索出了一套契合历史学科教学的模式——“导学展练”教学模式,它在“三主六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化。

1 “导学展练”教学模式的优点。

这种教学模式以“导一学一展一练”为主线,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简化了河南省汝南县教体局提出的“三主六环”教学模式,契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了历史学科的教学,有利于高效历史课堂的打造。

2 “导学展练”教学模式解读。

第一步:导。

“导”是指引导学生学习,包括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两个环节。导入新课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旧知识导入、情境导入、图片导入、问题导入等。导入要有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课标、学情来制订目标,以确保学生能当堂完成目标。

第二步:学。

“学”是指在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两个环节。在这一步,教师要为学生制订自主学习指导和合作学习指导。学习指导要有导向性,包括内容范围、方式方法、顺序时间、达到程度、展示方式等内容。学生可根据学习指导先进行自主学习,把遇到的问题标注出来,然后进行合作学习,讨论那些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学生就要将这些问题反馈给教师,让教师来协助解决。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调控,关注学情,参与学生的交流。

第三步:展

“展”是指展示学习成果,释疑答惑,包括展示成果、归纳提升和巩固记忆三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并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整合本节课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记忆。

第四步:练

“练”是指评估反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通过评估反馈,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从教与学的整体联系上构建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教学是教与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要从教与学的整体联系上构建教学模式。

“导学展练”教学模式只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流程,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内容,对各个环节进行灵活运用,这样就能把课堂教学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更加科学,更利于学生学习。

由于受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所限,教师往往将教学局限于教材,无法拓展教学。对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导学展练”教学模式,提高历史教学的具体性、生动性和故事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三、从“教学有法”到“教无定法”

1 教学模式的定义。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应当完成的任务。

2 灵活运用教学模式。

“导学展练”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情,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

3 教学实例。

下面是某位教师对“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片段及其点评。

第一环节:提问。

提出问题: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谁能把学习要点写在黑板上?(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学习要点)

根据学生写出的学习要点进行提问:明清帝国是怎样更替的呢?明清帝国采取了哪些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这些措施造成了什么影响?

第二环节:讲解新课。

①介绍戚继光抗倭的背景。

②讲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背景和策略。

③讲解雅克萨之战,引导学生识读“雅克萨反击战形势图”和“《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

第三环节:布置思考题。

①戚家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③郑成功收复台湾有什么重大意义?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采用文字、图表、流程图、漫画等形式解答问题,并将参考答案贴在教室里,引导学生自主批改。

第四环节:批改作业。

在每小组中抽取部分作业进行批改,其余作业由小组成员互相批改。

纵观这节课,不同环节具有不同作用。在提问环节,教师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写出了学习要点。在讲解新课环节,教师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布置思考题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行解决了问题,既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批改作业环节,教师既有效解决了学生不重视作业的问题,又解决了作业批改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篇4

科举制的创立是古代史上的重要制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熟悉。课堂上课让学生多讲自己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学生可联系平时在电视剧中听说的榜眼、探花、状元、进士等相关名词,了解科举制对人才的选拔。另外也可联系现在的高考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大举措,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教学反思

1、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打断、扑灭学生的.参与热情,否则没人再举手,没人再想说。思想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解决学生突发问题的办法贵在教师的引导,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加强对相似概念的分析、比较、鉴别,并通过提供材料和途径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自我搜集材料,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课上的积极性。

母亲节的创立者 篇5

安娜·贾维斯的母亲去世于1906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去世后,在悔恨与伤痛的驱使下,这个温柔随和的女人从此有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意念——要让自己的母亲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重与怀念。

经过一年的努力,人们在1908年5月10日,也就是安娜母亲逝世两周年这一天度过了首次母亲节,庆贺地点是位于西弗吉尼亚格莱弗顿市的圣,安德鲁斯教堂,安娜的母亲生前是那里周日教会学校的一名教师。由于她母亲生前喜爱康乃馨花,这种花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

可安娜对此并不满足,在她坚持不懈的宣传下,一年以后费城成为首个将母亲节定为官方节日的城市。安娜继续写出了几十封信,发给美国国会、地方州长和妇女组织等,提议创立母亲节。在她的一再呼吁下,这一提议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响应和支持。1914年,美国总统威尔逊签暑了第二十五款公共决议,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正式确立为全美的法定假日——母亲节。

母亲节创立后,得到了全世界各国民众的支持,时至今日,欢庆这个节日的国家就更多了。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

创立高效生物教学课堂的相关措施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高效课堂;学生主体性

生物课堂的高效性不仅是实现生物教学目标的途径,也是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关键外在力,而在生物教学中,只有抓住学生的感情和心理特征,才能实现高校课堂的创建。

一、以学生情感为基点,进行情感化教学

情感是引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情趣,在能够使自身思维活跃起来,进而激发自身表现欲,以自我能动性的发挥来提升学习能力,进而实现教学的有序性进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抓住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导向,进行情趣化教学。其一,奠定情感基础。初中生的情感导向作用较强,所以,教师要利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情感,如进行课前两分钟交流,针对如何展开教学听取学生意见,给学生讲个小故事等,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其二,实施情感评价。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以积极性和鼓励性的言语为主,多说“加油”、“你真棒”,并适度给予学生指向性的提示,如“你再想一想”,“这个不对,你能再说一个吗”等,促使学生能够真确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以提升学生学习情感。

二、以学生心理为导向,进行兴趣化教学

兴趣是高校课堂创建的关键性学生心理支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的基本心理进行分析,以多样化的兴趣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这也是新课标下,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的最有效方式。

其一,抓住学生好奇心。“好奇害死人”,而将好奇心引入生物教学中,则会产生巨大力量,因为正是初中生的极度好奇,引发他们对事物的研究和探索。如在条件反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新课讲解之前,让学生先轻轻敲打自己的膝盖骨下方的韧带,学生发现小腿会向上翘一下,这种现象,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好奇,于是“十万个为什么”充斥了学生脑海,教师此时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出新课程教学,在教学中,学生进行问题寻找与探索,他们会同时发现“望梅止渴”和“膝跳反射”以及“惊弓之鸟”所蕴含的条件反射的异同点,这不仅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而且以对比性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其二,抓住学生“凑热闹”心理。“爱凑热闹”、“爱热闹”,正是这样的学生心理,让我们的教学中,不得不引进“热闹”因素,通过这些“热闹”因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而进行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的教学方式,则是创造热闹场景的有效力量。如兴趣性问答,在基因遗传学习中,教师这样设置问题:“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这是为什么?——那谁能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根据你自身的特点,如单眼皮,双眼皮特征,将基因组合给大家写出来?——写的真棒,那谁还能写?——光写不行,还得说,那你给大家分析一下,AA,Aa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樣的提问不仅带动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以问题的层层深入,将学生的思维步步提升,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再如,以小组教学展开学习,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后,将学生分组,期间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教师做他们的“解惑”和“指导”者,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将集中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商议与研究,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倡个性化意见提出,这就让课堂成为学生大胆说话的阵地,而学生说的越多,课堂就越热闹,而越热闹的课堂就越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这就以循环力量实现着高效课堂的创建。

其三,抓住学生“攀比心”。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以对比性评价和各种竞争性活动的展开,来实现学生的能力提升和高校课堂的创建。如在记忆性知识复习中,教师以“谁能说的更好”为主题展开知识性的比赛,将学生分为几组,以抢答或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正以游戏化的比赛方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开展,以直观教具、电教手段为教学支持,促进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进而实现高校课堂的构建。如在讲授鸟类特征这部分时,教师将一些不同类型的鸟类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有的展翅高飞,有的水中嬉戏,有的奔跑,有的尖嘴,有的身体硕大等,这些不同特征的鸟类,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并将刺激学生思考这些差异性的原因,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将各种鸟类共同特征和区别性概括出来,并将各种鸟类依次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说出翅膀、喙等的特点和作用,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仅仅把握住试验教学,以学生具体性的操作和实物呈现,让学生有效了解生物实践特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只有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并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条件性激发与满足,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创建。

参考文献:

[1] 尹来梅;初中高效生物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

上一篇:宫颈完全粘连下一篇:贴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