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足音(精选6篇)
历史的足音 篇1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郊29公里处, 是贵阳的南大门, 迄今已有62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 青岩的历史比贵州建省还要早22年。明洪武十四年 (1381年) 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 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屯”逐渐发展成军民同驻的村寨, “青岩屯”演变为“青岩堡”。明隆庆六年 (1572年) 设青岩土司, 50年后, 土司班麟贵修筑青岩土城, 设四门。清咸丰四年 (1854年) 团练赵国澍改筑石城, 设垛口, 城门建城楼。城内以场坝为中心形成四条正街, 与26条小巷相连, 像这样的620多年的古镇, 在贵州已不多见。
_青岩人借用仿生学的原理, 巧妙设计出双重屋檐结构。自此, 古镇商铺云集, 人民安居乐业。
古镇四周筑有城墙, 均用方块巨石垒砌, 城墙上筑有敌楼、垛口、炮台。定广门城楼是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城楼, 站在城楼之上举目四望, 小镇尽收眼底。古镇建筑依山傍岭, 目之所及, 只见青瓦飞檐, 雕梁画栋;沿着石板古道两边是布局别致的商铺, 各种商品云集, 游客络绎不绝, 热闹非凡。而原作为军事重镇而存在的小镇, 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 早已没有了暴戾之气, 有的只是祥和、幽静、闲适以及弥漫其间的人文气息……走进青石巷子, 体味小巷人家的别样风情, 听一听小巷老人提起关于古镇的有关记忆, 体味那里的人们日升日落里的故事。
据当地居民介绍, 青岩古镇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包括屯堡时期文化、军镇时期文化、儒家文化占主流的多元文化融合时期文化、民间历史变迁时期文化, 解放战争及现代发展等不同历史阶段典型历史事件和文化演变形态, 通过活灵活现的民间传说、真实可感的历史典籍, 构成与其他古镇不同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青岩文化。如高耸壮观的古城门、按圣旨而立的古牌坊、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的故居、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作战指挥所、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及邓颖超同志父母曾居住地、清咸丰十一年 (1861年) 震惊全国的青岩教案遗址等, 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历史不曾忘记, 1939年1月, 武汉失守以后, 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老先生、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李克农的父母、弟侄和夫人赵荣, 还有从安徽逃出来的蒋士莲女士等20多人, 转移到八路军设在贵阳的“贵州交通站”避难。当时, 这些人就隐居在青岩古镇。而邓颖超的母亲就隐居在这里, 后来几经转手, 还依然保留着当时的一些老物件和布局, 目前被挂上了怀颖饭庄的牌子, 打造在名人故居吃饭并且探访先辈遗迹的模式。
1、2_城外,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好一派田园风光;城内, 青砖碧瓦, 亭台楼阁, 互相映衬, 烘托出古镇的祥和与幽静。
3_周恩来父亲周贻能老先生曾居住地。
_傍晚时分, 华灯初上。走在青石板铺砌的小巷, 感受古镇的别样风情, 耳畔似乎回响历史的足音。
在青岩古镇, “四教并存”现象体现出的对宗教的包容性在全国古镇中属于罕见。进入古镇之后, 可以通过“门当”进行辨别。所谓的门当, 就是一般人家大门上方凸出来的两块木头桩子, 如果我们在门当上看到雕刻的是莲花, 那说明这户人家信的是佛教。那如果是信道教, 那就会雕上八卦中的“乾坤”二卦, 也就是三横六段。另外在青岩, 还有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信仰者, 我们可以在古镇中看到依然存在的天主和基督的教堂。而古镇里最有道教特色的便是万寿宫, 即江西会馆。而佛教的代表呢, 就是古镇最早的佛教寺庙迎祥寺。“四教并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宗教对当时教育的积极作用。据介绍, 明清前的青岩古镇虽然是入川、湘、滇、桂的重要交通要道, 但由于山高路远各方面均很落后。18世纪末19世纪初, 清政府下令废除“禁部中夷人不许读书”的旧规, 多次议准在贵州省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官学、社学、义学、私塾、书院发展教育。1840年鸦片战争后, 伴随“洋教”势力的侵入, 出现了“哪里有教堂, 哪里就有学校”的状况, 天主教和基督教传教士利用教堂办学, 进行间接传教, 因此, 在多元化的土壤里催生了教育的发展和兴旺, 使得青岩古镇人才辈出, 成为显赫一时的教育名镇。
到过青岩古镇的人, 对建筑有研究的人不难发现这里的“两山夹一门”的建城模式。青岩地处贵阳南部山地平川, 城向外方圆700~900米间为山谷平川环带, 人站在城墙之上, 视无遮挡;此外青岩四面环山, 其外有玉带河环绕, 东西两门均处于两山之间, 东门位于苗佬坡与关山坡之间, 西门位于下寨山与黄家坡之间。“两山夹一门”构成了城防屏障, 显现出牢不可破的军事要塞气势。太平天国时期, 英勇善战的石达开率领部队六次从定广门攻打青岩, 均未攻破, 青岩从此得到“攻不破的石头城, 固若金汤”的美誉。在建筑造型上, 青岩建筑盖小青瓦, 外砌墙悬山顶, 高高的封火墙以及八字朝门和门楼上方的木雕门罩等与徽州建筑的风格极为相似。这也是由于青岩的移民大都来自江西, 而江西和安徽的建筑在中原建筑体系中属于一个类型区。不过我们看到青岩建筑也有着一些非常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如南北街临街建筑的双重檐结构, 就是因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考虑其商业功能后所形成的。青岩由军事重镇转化为贸易重镇后, 沿南北街的民居底层大多开辟为商铺。贵州的天气素来“天无三日晴”, 临街的柜台易日晒雨淋, 聪明的青岩人借用仿生学的原理, 设计了双重檐结构, 把柜台比作人的眼睛, 双重檐就好比人的眉毛和睫毛, 起到保护临街柜台的作用。
_鸟瞰青岩古镇。
_古寨西照。
_背街。
“背街”、“石牌坊”属于青岩古镇的标志性建筑。背街是一条老街, 因为相对于热闹的主街道, 背街的人流量小且安静, 因此称为背街。背街是条极适合取景拍照的地方, 很多人倚着老墙留下了一幅幅经典的照片。姜文执导的《寻枪》、新版的《聊斋》都在此地取过景。唐国强主演的电视剧《长征》中, 有段三进三出遵义门的故事, 实际上是在青岩的定广门取景的。关于石牌坊, 古镇上原先有8座石牌坊, 现在仅存的三座分别是赵理伦百岁坊、赵彩章百岁坊以及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牌坊上均雕刻的有石狮子, 与我们平日里所见的石狮子不同的是, 这些狮子是头朝下的“下山狮”, 这些狮子象征着青岩英勇善战的将士们会一直守护着青岩城。而这种独特的创意, 被国画大师刘海粟称赞为“实属罕见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_古镇商铺云集, 人们在祥和幽静的环境下日升而作, 日落而息。
青岩古镇不仅有太多的故事和迷人的风景, 特色小吃一样让你大饱口福。这里有美味的状元蹄, 有糯米为主, 辅以玫瑰蜜、藕粉等的甜品糕粑稀饭, 有香辣可口的凉拌米豆腐, 有焦黄喷香的洋芋粑粑, 有外酥里嫩的豆腐圆子, 还有香糯可口的玫瑰麦芽糖等, 想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走在人声鼎沸的街上, 啃一把原汁原味的“状元蹄”, 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历史的足音 篇2
都说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万物都在这时苏醒,而在这阳春四月,春天乘着绿色的轻纱款款向我们走来。你瞧,春的使者燕子回来了,那绽放的花蕾,钻出的小草,难道不是春天来到的象征吗?
春天的脚步无处不在,池塘边,柳树梳理着嫩绿的长发,在池塘边照镜子呢!可爱的小蝌蚪们、小鱼们在池塘里嬉戏着、打闹着。小溪听说春天来的消息,开始快乐的吟唱,为春天的来临而欢唱,歌颂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春天走过草地,草地里洋溢着春的气息,花儿千姿百态,有的典雅大方,有的花枝招展,有的闭月羞花,有的昂首怒放。瞧那红彤彤的月季,颜色是那么浓,那么纯,没有一点杂色,简直像一团燃烧的火焰;瞧那五彩缤纷的夹竹桃,有的火红,有的橘黄,有的洁白,一丛丛夹竹桃像撒满珍珠、玛瑙和白玉般,十分美丽。春雨更是春的象征,绵绵春雨洒落下来,树绿了,山也绿了。森林里撑起了一朵朵玲珑可爱的小伞——蘑菇。而木耳、蕨菜、猴头等植物,也随着春雨的“召唤”下从各地钻了出来,像捉迷藏的小娃娃一样。
春天的足音近了,遍野是望不到边的绿海,衬托着红的、白的、黄的.、紫的……各种各样的野花。一阵微风吹来,那浓郁的花香直直的钻进了你的心里。无论谁都会大口大口的把这迷人的花香吸进肚子里,像痛饮甘霖似的,这阵花香是那么令人陶醉啊!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吮吸着花蜜,鸟儿大声地唱出春天的歌,都为春天增加了热闹和美妙。
生命的足音 篇3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你听到春的脚步了吗?
一只小鸟站在依然光秃的树枝上,用嘴擦洗羽毛,爪子下面已经感觉到待发嫩芽的膨胀,听见枝条内部有哗哗的流淌声,一种来自自由体与灵魂的声音,朝着四面八方传递。此时,休眠的枝丫摇臂欢吟,被一种欲望耸动得错综复杂。
侧耳谛听,你就会感觉到那些泥土间有种微妙的声音,如鸡雏破壳时的微响:哦,那是急着争春的草儿,复苏破土、泥缝坼裂的声音,那是抖掉残雪后精神抖擞的麦苗拔节的声音,那是板结的土地苏醒后滋滋的吸水声,那是醒来的树根吸水和根须走动的声音,那是新生命诞生的歌吟。
春,轻盈的脚步,踩着绿色的音符,踏绿大江南北,生命不再犹豫,从芬芳的泥土中爆芽。
大地在醒来。
小河在醒来。
乡村在醒来。
在四指宽的春联中醒来,在大门两扇的正中贴着门神的年画上醒来,在农家走亲访友的背影里醒来,在密集的一排排一幢幢的农舍的炊烟里醒来。
春原是深藏在萬物的生命之中的,春是从生命深处爆发出来的,春是生的欲望、生的能源与生的激情。
那封闭大地的白雪下面是什么?你挥动大扫帚,扫去白雪,一准是连天醉人的绿意。
大自然囚禁了整整一冬的生命,要重开始新的一轮竞争了。而它们,这些碧绿的针尖一般的草芽,不仅叫你看到了崭新的生命,还叫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锐气、坚韧、迫切,还有生命和春的必然。
春,你是由鸟儿们衔来的?自秋去冬来,长空送断最后一队的大雁,我们便失去了鸟鸣的季节;冬季容不得鸟儿,正如妒嫉容不得美丽;这时,鸟儿们都争先恐后地鸣叫着,报告季节欢迎祈祷春之自由。
天空中飘扬着几羽失重的残冬。
永冻层下有春的栖所。
冰的坍塌不是冬的风景,而是隐形的春所创造的一幅壮丽的图画。
冷色的冰块开始酥软,坼裂,互相碰撞,随着佩环润玉般的叮咚之声,一条未脱尽寒气清纯的小河,开始说话了。冰儿,你封不住冬日流水的羞涩以及那蛰藏的生命的欢乐,一种声音已从水鸭的喉咙里渐渐清晰明朗——“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河的蛙声,让春的脚步急促。
冬日里,“千里冰封,萬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可这时,几阵醉人的暖风吹来,一场润物的细雨不经意间洒下,披一袭妙曼的雨纱,轻盈盈地降临。春雨,似一根根银针,在针灸着初醒的大地;那一根根银针,似乎也在垂钓,垂钓起那埋进土地里的种子和它的梦,在一年的开始与结束之间。
你若漫步雨中,如梦般的氤氲。那雨,起在初春雨季,若在林中听雨,确是有一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感觉。因为,那时枯草尚未返青,“山戴去年雪,春来何处峰”,只是一着春雨,才看出春的气息,春的朝气!我枕着雨声,品着雨韵,遐思悠悠。
我们和春站在一起,新鲜生命的汁液流遍全身,同时会聆听到世界正在可爱地窃窃私语。
(选自《美文美读》)
这是一篇美文:情美、辞美,美不胜收。
意蕴的情感美。作者全身心地去感受春天、观察春天、沉醉地品味春天。一个融入人生况味的独特全新的春天生成于作者脑海,形诸笔墨。由于作者对于春天的爱那般真挚而深切、纯真而奔放,所以作者笔下的春天才那么富有个性、独具魅力、感人心扉。
文辞的清丽美。一是语言清新隽永,别有诗意。优美的语句俯拾皆是:“春原是深藏在萬物的生命之中的,春是从生命深处爆发出来的,春是生的欲望、生的能源与生的激情”“一河的蛙声,让春的脚步急促”“我们和春站在一起,新鲜生命的汁液流遍全身,同时会聆听到世界正在可爱地窃窃私语”,这些句子读起来畅达鲜活、灵气十足而情趣盎然。二是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拟人手法使语句新意倍增。如“休眠的枝丫摇臂欢吟,被一种欲望耸动得错综复杂”“一条未脱尽寒气清纯的小河,开始说话了”“春雨,似一根根银针,在针灸着初醒的大地;那一根根银针,似乎也在垂钓,垂钓起那埋进土地里的种子和它的梦,在一年的开始与结束之间”。
足音作文600字 篇4
随着年龄的增长,整天粘着妈妈似乎是不可能了,我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小卧室。这或许对他人来讲是一件美事,但对我来讲却不是如此。每当晚上独处一室,我的脑海里就会莫名其妙地想一些鬼怪之说来吓唬自己,而且耳朵也总是竖得很高,来捕捉每一丝的声响。这对于胆小的我来说,简直是折磨。
记得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我躺在床上不停地哆嗦,片刻不停的风声传进我的耳朵里就变成了野鬼的哀叫,雨珠打在窗户上的声响传进我的耳朵就变成了野鬼拍击窗户的声音。随着时间的推移,泪水缓缓地从我的眼眶中溢出,整个人坠入恐惧的深渊。
突然,我的耳边传来了脚步声,声音很小很小,但就是那声音顷刻间就消除了我心中所有的恐惧。因为我能听得出来,那是妈妈的脚步声,那是我最熟悉最爱听的天籁之音。“一步、两步、三步……”我情不自禁地点起了妈妈的步数,心中充满了温暖的暖流。当点到56步时,我笑了,因为我知道下一刻妈妈就会推门进来。果不其然,门被轻轻推开了,我快速闭上眼睛装作熟睡的样子。但是我能感觉到妈妈蹑手蹑脚替我将被子盖好,然后静静地坐在床边看着我。本来想睁眼的我沉浸在母亲慈爱的目光下,居然很快进入了梦乡。
聆听法制建设的足音 篇5
以法为镜
日常工作中,部分企业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统计法律、法规、规章的严肃性,平时统计报表经常出现差错。自“六五”普法活动以来,基层统计人克服了人员少、时间紧等困难,积极地与这些企业进行沟通,特别加大了对统计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力度。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经常挤时间去相关企业,结合日常统计工作向企业宣传统计法律、法规。同时,各统计所还专门组织统计人员参加统计法律、法规培训。通过学习《统计法》等相关知识,企业领导和统计人的法律知识和相关业务知识水平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比如,以往企业统计人经常出现填报数字不准确、对统计指标理解不准确、漏报迟报等现象,但在此次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中,统计人针对这些现象,深入细致、耐心详细地向企业相关人员做讲解,直到他们完全掌握为止。培训还采用了互动的方式,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大家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和讨论,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共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事实证明,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原来存在问题的企业在统计数据的质量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以法为尺
新《统计法》实施以来,统计工作有了更加完善的法律依据。通过督导检查和执法检查,保证了企业联网直报统计报表操作规范,保证了企业上报数据的真实、及时、准确完整,进一步规范了统计行为的准确性。
作为基层统计人员,我们通过不断努力学习统计执法等方面的知识,使自身的执法业务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在较短的时间内加入到统计督导和执法检查工作中,在顺利完成统计执法工作的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企业依法统计的自觉性。我们对个别迟报的单位,根据《统计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催报,给企业发放《催报通知书》、《执法文书送达回证》等相关资料,在此过程中,相关企业进一步了解了按时上报统计资料的重要性和统计法律的严肃性;对个别统计资料中存在统计数据不准确的单位,我们进行了督导检查和执法检查。通过对企业上报的统计数据与企业的《统计台账》、《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等相关资料进行核对,及时发现问题并将统计法律的有关条例运用其中。事实上,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统计法律、法规的威慑力,使企业对认真上报统计资料的认识程度进一步提高,使他们更加理解和支持统计工作,上报统计资料不认真及迟报、漏报等现象有了较大的改观。
北京小提琴村走向世界的足音 篇6
在3.3万人口的东高村镇,3000多名农民依靠提琴制造业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笔者近日走访了该镇普通农家院里的小作坊和敞亮气派的乐器制作公司,为您破译有中国“克雷莫纳”之称的“小提琴村”的密码。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上世纪80年代末,是东高村镇的一个分水岭。此前,这个坐落于北京东北郊的小镇以盛产鲜桃著称,而此后的20余年间,它逐渐以“国际小提琴制造业后起之秀”的身份为世人瞩目。
提琴制造中关键的技艺是通过“传帮带”获取的,在一传一承的链条中,少了任何一环,东高村镇都不可能与小提琴制造联系在一起。
东高村镇提琴制作的历史是由一些闪光的名字串联起来的,戴洪祥、宋茂林、刘云东、刘建立等。这些人年龄各异,身份不同,表面上没有什么关系,却有着内在共同的派系和血缘——都属于提琴制造业中的“京派”。
“京派”代表人物是中国著名的制琴大师戴洪祥,他研制的星海牌高级小提琴不仅在国际比赛中获音质金奖,而且在国内与上海的金钟牌提琴、广州的红棉牌提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世代务农的东高村镇人与小提琴制作结缘,乍看上去非常偶然。但“桃花之乡”也不乏精通音律之人,宋茂林就是其中一位。尽管现在他经营的北京森林乐器有限公司并不在平谷,他本人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东高村人。作为东高村镇制琴业的发轫者,宋茂林的贡献有口皆碑。
1986年,为走上致富之路,急于发展乡镇企业的东高村镇党委袁书记找到了在制琴业已小有名气的宋茂林,希望他回乡投资建厂。宋茂林实在分身乏术,但同意镇上派来的刘建立到这里学习制琴。
人高马大的刘建立,这个敢于吃螃蟹的庄稼汉,岂能放过这拜师学艺的机会,他潜心钻研,不到两年就“出师”了。
1988年,东高村镇毛衣厂难以为继,作为当家人的李厂长便找好友刘云东商量,寻找活路。而刘建立正是刘云东的铁哥们儿,三人聚首一合计,决定改办提琴厂。东高村镇政府十分支持他们的大胆想法,出资20万元建起了当地第一家小提琴厂——平谷新星提琴厂。宋茂林听说后欣然出山,成了该厂的技术顾问。
刘云东、刘建立等“泥腿子”,摇身一变成为东高村镇提琴制造业的第一代创业者。
制琴业中的带头大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平谷小提琴制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一段十分艰辛的创业历程。而刘云东这个名字则在这段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48岁的刘云东是东高村镇制琴业中的“带头大哥”,他一手打造的北京华东乐器公司是全国最重要的提琴生厂商。但很少有人知道,当他从镇政府的一名会计踏进乐器制造这个行业时,却是以悲情开场——1992年,他在制作乐器时,三根手指被机床生生刨断了。即便过去了这么多年,每当想起事故发生的那一瞬间,刘云东还是能清晰感受到那种锥心的疼痛。
“真的是痛,但是我当时也非常清醒,知道不能急着去医院,因为公司的形势很危急,已经连续7个月发不出工资,如果我再撤退,人心就散了。”
为了稳定军心,他硬是在交代完各项工作后,才去医院治疗。由于延误了时间,3根手指失去了手术缝合的最佳机会,落下了残疾。
“没有后悔,反而激起了我的一股拼劲,3根断指就当是老天奖励给我的3枚勋章吧!”刘云东这样说,“创业之初,公司只有7名工人,租了5间平房,做的是小提琴配件。当时在北京市还没有一个农村人敢做提琴的,我们是第一家。”没有钱做广告,他就背着几把琴去城里推销。有人看了觉得怪异,偷偷地问:“喂,哥们儿,哪儿顺来的?”让他一度哭笑不得。
1990年,刘云东接到了第一个制作成品琴的国内订单。“这批琴做到半截就做不下去了,油漆不会喷,琴头安不好……”就在他束手无策之际,遇到了制琴大师戴洪祥。有了戴大师的精心指点,刘云东的第一批提琴终于新鲜出炉。
1995年,新星提琴厂同一位哥伦比亚的客商签订了一份34万元的合同。“我们一下接到了200多把大贝斯的订单,心里乐坏了。可我们从没做过贝斯,而且订单相当紧张,要求3个月内发货。”虽然困难重重,可这是他们敲开国际市场大门的关键一步。刘云东每天和工人一起制琴,员工们7天7夜没回家,而刘云东竟然累得晕倒在现场。
1986年,从机关辞职投身到小提琴制作业,经过20多年的打拼,刘云东率领平谷东高村镇近千名农民将提琴生产的规模做到了世界前列。他的华东乐器也带动了东高村镇周边提琴产业发展,目前全镇有9家提琴企业,3000人就业,年产乐器30万把,实现产值1.5亿。销售网络遍布了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量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平谷区也因此获得了“中国提琴产业基地”的称号。
为打造品牌文化,公司投资建起了800平方米的提琴体验馆和能容纳500人的综合音乐厅。徜徉在提琴体验馆中,笔者一边听着乐谷管委的介绍,一边观看提琴制作的16道工序。看着锃亮精致的各种提琴,我百思不得其解:一个个盘土坷垃的“下里巴人”,为何一下子成了身怀绝技的制琴大师?
事实上,正是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农民的智慧,是自主创新成就了农民的商业传奇!
刘云东告知,早在上个世纪末,公司就送了多把小提琴给镇上的小学,鼓励学校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文化品牌拼到最后,一定是人才的比拼,我梦想有一天,我们这儿能培养出一名小提琴演奏大师,那才叫一个牛!”
市场因子促使“提琴帮”裂变
第一家琴厂的分家,拉开了东高村镇“提琴帮”裂变繁衍模式的序幕,伴随着新生企业不断涌现,变革、转型的力量也在酝酿之中。
nlc202309032346
正所谓合久必分,就在1992年东高村镇提琴制造业迎来黄金时期之际,与刘云东一起打拼的刘建立离开了新星制琴厂,自立门户,创办了镇上第二家提琴厂——艺苑乐器有限公司。这成为日后当地“提琴帮”分化发展的前奏,几乎每年都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制琴厂或配套企业诞生。
为扩大经营规模,1994年,刘建立找到一位合作伙伴,成立了奥拓乐器制造公司。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公司的整体经营思路跟他的想象很有差距。于是,他东借西凑付了10万元的赔偿金,带着厂里的40名职工第二次创业。
也许是刘建立的创业斗志感动了上天。1995年,他结识了美国伊思曼公司,双方合作生产小提琴。5年后,伊思曼公司突然提出要收购他的加工厂,并付给他一年15万元的高薪。这个消息对当时的刘建立来说如当头一棒,加工厂能有今天,他几乎倾注了全部心血,说什么也不能轻易放弃。于是,刘建立终止了与伊思曼的合作,开始自己干。
就在这时,他听说美国有个NAMM乐器商会,参展的都是世界各地的业内人士。“要是能让自己的小提琴出现在这个商会,收益一定会很大。”但在当时,一个农民要想参加这样的展览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天方夜谭,可刘建立靠着执着的信念踏上了去美国的征程。
他花了2000美元租到了一个展位。但让刘建立没想到的是,美国一经销商为了不让他的产品打入美国市场,以“货物尚未到期”为由,延误了产品的正常参展。
“吃一堑,长一智。”1999年,刘建立再次踏上美国NAMM之行。4天时间,他不仅卖出了1万多美元的小提琴,还接到200多万元的订单。看到自己的辛劳终于有了回报,刘建立喜出望外。从此,他与国内外的小提琴名家有了广泛的接触,也与许多小提琴大师有着亲密的交往。
10年苦心经营,刘建立终于以真材实料、价格合理和音色优美等特点将他的小提琴从产品变成了商品。2002年,刘建立投资150万元,成立了现在的北京艺苑乐器制造公司。现在,他的公司拥有职工300多名,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
他也成了东高村首屈一指的制琴大师。
根据东高村镇经贸办主任张秋燕的说法,目前东高村镇除9家规模较大的制琴企业外,个体户和小作坊多达150多家。他们大多与新星制琴厂有业务甚至“血缘”关系,要么是前者的材料商和经销商,要么就是原来厂里的技师、业务员甚至普通工人,学到手艺、积攒了一些资金后便另起炉灶。刘锦生的佳琴乐器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例。
从1993年起,刘锦生在新星制琴厂跑了5年销售。1998年,他利用积累下来的客户人脉,自己建厂当老板,克隆新星厂的制琴模式,雇了六七十名员工。很快就打出一片天地,差不多每月都要发一个集装箱的货,一年生产提琴数千把。
但是,成功带来的喜悦很快被日益严峻的现实所淹没,刘锦生的业务发展遇到瓶颈:当时东高村全镇提琴年出口量为30万把左右,华东乐器一家就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二,有能力分一杯羹的,只有那几家雇员200人上下、年产提琴上万把的大厂。与之相比,刘锦生做大的空间非常有限。
自2003年起,刘锦生改变克隆大厂的策略,逐步锁定差异化的市场,即瞄准高端琴客户,一试之下,果然峰回路转。
如今,刘锦生的厂里只有两三个高级技师,每月只出产十几把琴,利润却从原来每把20元飙升至几千元,他的日子反而更好过了。像刘锦生这样转而开拓中高档琴市场的生存模式,尽管并非东高村镇提琴制造业的主力军,却堪称一支生力军。
精心呵护“战栗的琴弦”
2008年,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次贷危机终于打破华尔街神话,金融风暴的触角悄然伸展到中国,大量工厂倒闭,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东高村镇副镇长王枝强告诉记者:金融危机冲击最厉害的时候,订单减少了30%。
刘云东坦言:当时国外的订单少,跟以往同期的月份比,少了20%。另一方面,作为大型乐器生产商,销售滞后也给华东的资金链施加了不小的压力。更有甚者,订单中不少以美元结算,当贬值这一拳突然向准备不及的刘云东袭来之时,他有些蒙了。“美元贬值这块对我们影响太大了,损失了将近人民币200万。”
无奈,刘云东只得解聘了50名年纪大的老职工。他痛心地说:“跟我在一块儿工作了10年20年的工人师傅,我无法面对他们,所以没有和他们见面。我让厂部通知,让他们回家吧。有两个老工人还哭了。我心里暗暗发誓,一旦度过危机,我一定要把这些造琴‘宝贝’请回来!”
耿国生在这场金融风暴中也未能幸免。
耿国生提琴制作室就是在1992年这股制琴热中建立的。“当时好多人都不理解我的选择。”耿国生回忆说,村民们觉得他应该好好种地,而不是玩提琴这种“洋玩意儿”,可他还是坚定地把土地交给哥哥,自己一头扎入这个行业。
慕名来到“国生乐器”,一副《作琴人家》门联吸引了我的眼球:
愚公制琴神来之感仙来之作
师予良材音柔五洲乐撼世界
这副充满豪气和韵味的对联出自耿国生的手笔。耿师傅类似的自撰联还不少,他虽未读过多少书,可善于学习和积累,水平不低。他的中高档提琴之所以制得那么好,深受外商青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是机械制造出身,做工精细,又喜欢钻研,所以就成了当地数一数二的制琴大师。
敦厚和善的耿国生谦虚地摆了摆手,谈起他是如何度过那场危机的。
“最艰难的是2008年10月到次年3月,这期间我们没收到一笔订单。”无奈之下,为削减开支,他只好裁掉一些员工,原本热闹的厂房只剩下三四名工人。做好的提琴闲置在厂房里,上面落满了灰尘。
曾经20余人的工作室,只剩下耿家三口和一位远方亲戚在勉强维持,老耿也再次变成了工人。据说,东高村镇上百家提琴作坊像他这样在危机中苦苦挣扎的不在少数。
尽管人手不够,耿国生对提琴制造业的前景还是信心满满。他说:“只要有人给我投资,我愿意扩大生产规模。”
nlc202309032346
为继承父业,耿国生的儿子耿佳高中毕业后跟父亲一起学习做琴。他对自家作坊的前景十分看好:“有了我爸留给我的技术和经验,加上我学习到的音乐理论,将来我的制琴路肯定比现在好走。”
如耿国生一样,哪怕倒贴经费维持,大部分制琴企业也在艰难地运行着,农民出身的制琴人以特有的坚忍和勤劳苦苦支撑着。“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停产。”鸿生韵提琴厂的总经理赵连起告诉笔者,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就能熬过这场危机。他低价抄底了一些难以支撑的小作坊,削减了不必要的预算,员工的工资甚至比过去还涨了一倍。“我感觉,一切都在慢慢好起来。”
度过最艰难的时期,耿国生终于体会到了复苏的感觉。“4月份那会儿,我们接到了第一笔订单,德国那边要的货,400把。机器又轰隆轰隆运转,看着吧,危机快要过去了。”
从贴牌到自主品牌的嬗变
普通的村镇,质朴的农民,用纯手工的方式,生产出高贵典雅的小提琴,销往世界各地,这是值得东高村镇骄傲的事。但是,由于没有品牌优势,以贴牌的方式间接外销,国内外价格相差7~10倍,这种状况却又令人深思。
出现这种状况的症结在于,我们缺乏自主品牌,只能借助国外成熟品牌的既有优势。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只靠贴牌赚取微薄加工利润的中国企业,已经认识到并开始推动自主品牌建设,走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之路。
新千年之后,平谷的许多提琴生产企业都注册并开始推广自己的商标。华东乐器公司自2005年起将产量的15%冠以“华蕴”商标,以与贴牌出口相同的价格推向国际市场,希望以这种渗透型的经营策略,将价廉质优的中国小提琴品牌推向世界。刘云东说:“10年之后,我们肯定全用自己的品牌,完成从‘打工之乡’到‘品牌之乡’的转变。”
2008年10月,做了20年提琴的耿国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将那些中高档的“宝贝疙瘩”命名为“弦乐坊”。每当晨光初起,望着院里两台由自己设计制造,专门生产提琴背板的仿型机床,老耿决定挑战售价达30万元的进口仿型机床……
当东高村镇的提琴之路再次遭遇十字路口的红灯时,东高村镇人选择“拐弯”。
江苏泰兴溪桥镇是东高村镇在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10多年前其“凤灵牌”小提琴已是国内品牌。数年前,凤灵主体商标在马德里协定21国进行了注册,所开发的50多个产品申报了30多项国家专利。与此同时,贴牌化生产的东高村镇提琴,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利润的大头流入了中间经销商的口袋。
溪桥的成功恰恰印证了宋茂林所说的“懂琴”的重要性:溪桥镇专门成立了小提琴艺术培训中心,通过培训,有弦乐鉴赏能力的提琴制作工人,从过去的单纯干技术活转变为用“心”造琴,他们能更多地用艺术的眼光来把握产品的物理性能对音质的影响。
出身无法选择,艺术气质和艺术感觉却可以后天培养和造就。近两年来,东高村镇一直像溪桥那样,努力尝试给本地提琴制造业注入更多文化和艺术元素,提升品牌效应。华东乐器肩负起带头大哥的责任,斥资兴建了包括“提琴文化体验馆”在内的一个综合艺术中心。
西谚云: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20岁出头”的东高村镇制琴业要赢得世人真正的欣赏和尊重,而不仅仅是徘徊在“世界工厂”的老路上,前面还有漫长的征程。
从土里刨食到制造提琴到赚取外汇,从下里巴人走向阳春白雪,无疑是中国农民的新生事物,无疑是中国农民的音乐传奇。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对小提琴村青睐有加,曾三番五次来此视察工作,进行指导,并给予实质性的帮扶。华东乐器2005年以后的大发展,与刘书记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有了北京市委的重视和支持,有了提琴制造业作依托,平谷区政府大胆提出开建中国音乐产业集聚区,打造一个全世界音乐人向往的“中国乐谷”,这一建设计划已写进了区政府的“十二五”规划。北京市发改委向平谷区提供1亿元项目启动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的建设,为招商引资做好准备。
目前,汇集乐器制造、音乐人工作室、音乐公司总部等于一体的“音乐工坊”已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中国乐谷管委会已经跟中国唱片总公司等7家文化企业签署了30多亿元的投资协议。此外,管委会正在全力打造21万平方米的户外演出基地,“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建成后将成为户外演出场地的新标杆。”
(编辑·麻 雯)
mawen214@163.com
【历史的足音】推荐阅读:
清朝历史之大清铜币的历史介绍11-12
历史上的今天:1月重大历史事件08-14
历史的偶然01-13
钢琴的历史01-19
历史的方法06-16
紫色的历史07-23
历史的生动09-05
历史的肖像09-29
历史的理解09-30
历史的反讽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