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兴趣教学

2024-07-12

历史的兴趣教学(通用12篇)

历史的兴趣教学 篇1

易中天的‘品三国’, 不仅推进了历史文化的普及, 更激起人们对历史文化自觉追求的兴趣, 因此兴趣应成为历史教学的抓手, 就能使无味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一、寓理于情, 建立教学的最佳情境, 培养学习兴趣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情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情感入手, 就是让学生从内在的需要出发而主动有效的学习, 尽量排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心理上的强制性。在教学中, 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变被动为主动, 培养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 造成和谐的、合作的教学气氛, 做到寓理于情、以建立教学的最佳情境, 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怎样建立这个前提呢?

首先, 体现主体意识, 就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其次, 要尊重主体, 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显而易见, 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就是体现主体、尊重主题的最好例证:他们把学生课桌并为方块, 进行‘秧田式’教学, 实现了‘对话课堂’的回归, 达到‘预习催生自信、自信繁衍成功、成功激活快乐’的目的。这样, 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另外还可以采用多种模式, 多种教学途径上课, 以激发学生兴趣, 加深印象。

二、把历史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让学校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今天的事实政治热点, 常常蕴涵着复杂的历史因素, 或是过去历史的延续, 或是过去历史对今天的影响, 可不失时机的借助时事热点, 追本溯源、执导因果,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历史是一面镜子, 不知道过去就不了解今天, 学习历史并不是为历史而历史, 而是通过历史反思今天, 更好地认识现实。

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学科知识的‘结合部’感受快乐, 增强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历史学科包含丰富的地理知识和政治知识, 在教学中, 注意加强历史与这些学科的联系来拓宽学生知识面, 使教学充满生动性,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手段。

历史和地理的结合部在历史地理, 人类总是在一定的地域活动, 一切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的空间。倘若用文字表达或记忆往往不够清晰准确, 这就可以运用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 用地图或地域方位示意图,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加强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四、把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拉近学生与所学历史知识的距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三次科技革命时, 一些重大发明对当前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 (像火车、飞机、电灯等) ,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又如讲“台湾问题, 一国两制”时, 可让学生寻找一些历史事实来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一切台独活动都是分裂祖国的行为, 这样把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增加学生兴趣。

历史的兴趣教学 篇2

曾向多位教师讨教如何教好历史课这个问题。他们一致谈到一点:在高一未分文理分科之前,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学科在中学里的地位不及语数外、理化等学科,一周的课时量又少。但一项调查显示,仍然有不少学生喜欢这门学科,重点中学的初中生中有67.6%,高中生中有73.1%的学生喜欢历史。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历史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

那么,在历史处于学科的弱势地位而学生兴趣仍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和历史学习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动学生爱历史的原动力,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大门是成功的历史教育的关键。

一、兴趣的含义与分类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千多年前,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对其学习这门学科有重要的作用。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

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会更主动、直接地参与此学科的学习,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兴趣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多种类型。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兴趣,一种是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有所学的历史知识的内容及其这些历史知识的过程本身给学生带来的兴趣。如历史课本语言生动、排版富有趣味性,老师讲得好、有意思等等。间接兴趣是由学习结果给学生带来的兴趣。如立志选择文科、报考文科大学,渴望拥有渊博的知识等等。

要想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最有效的办法是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因为直接兴趣是间接兴趣的媒介,是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当然最可贵的是能把二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兴趣经历最初的有趣、乐趣到最后更具社会性、自觉性、方向性和坚持性的志趣,从而能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并最终将两者结合起来?

笔者认为,发挥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与课外的辅助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育成不成功很大一部分取决与传授者的传授水平。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1、课堂

1.1、饱满的学科热情,良好的上课心态

一个对自己所教学科毫无热情的人,怎能指望学生对此学科产生热情呢!因此,教师应当做学生探求知识道路上的引路人。在不断的探索中体验乐趣并将此乐趣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与你一样对新世界、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有着不熄灭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良好的上课心态是一节课成功的必要因素。教师的上课心态是富有传染性的。如果以疲倦、不耐烦的心情给学生上课,再有趣的内容也将成为不良心情的牺牲品。学生也被这种情绪所传染,变得焦躁而兴趣骤减。因此调整好上课心态,以微笑感染学生,把快乐传递给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才能产生积极的学科兴趣。

1.2、善于运用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的信息交互过程。在这个信息传播过程中,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历史知识丰富多彩,它是通过语言这个桥梁传递给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还是愉快接纳,这就需要语言这门艺术的“打扮”。

北师大附中的历史教师纪连海为什么能够登上央视的《百家讲坛》。为什么他的历史课那么受学生的欢迎?除了他渊博的知识和对本学科的热情与不懈的探索外,他还积极借鉴评书的语言、相声的包袱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例如,他是这样讲解“火烧圆明园”的:“圆明园英法联军找得着吗?从英国、从法国那么老远来,他知道中国有个圆明园吗?肯定不知道!那么问题在于,是谁告诉他中国有个圆明园的呢?肯定不是你,我知道!那么告诉英法联军中国有个圆明园,你们可以到哪儿去抢,去烧的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便是……”这种包袱法真是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这种充满无穷魅力的语言艺术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把教育意义蕴涵其中。

1.3、导入多样化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单一的导入方式容易使学生“审美疲劳”。毫无悬念的单刀直入从一开始就扼杀了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执鞭“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采用歌曲导入,请文娱委歌唱《春天的故事》,并将对歌词的诠释贯穿课程始终。而讲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时则请三位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古代、近代、现代的交通工具。这些导入方式不仅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给他们提供了展现自己才能的平台。

因此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情况,多改变导入方式,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期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4、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学习气氛对学生兴趣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景复现法,讨论、辩难,巧设问题情景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展开联想,敢于同学、老师争论,使历史课堂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相互促进的场所。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运用适合的方法,如练习课可采用知识竞赛,单元小结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

1.5、联系生活实际,善于运用乡土资源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的相似,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所以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乡土历史提供了一个“近水楼台”的优势。教师要善于运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关注社会。

2、课外

1.1、培养师生之间的积极感情

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关键,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一旦师生关系破裂,很难设想学生会继续对关系恶化的教师所教的学科发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是很重要的。

教师应增强责任感,密切与学生的交往,关心和热爱学生。全国著名教育家,积极倡导“爱”的教育的霍懋征老师曾说:只有学生喜欢你,才愿意上你的课;只有学生信任你,才会向你提出许许多多有趣的问题。

1.2、兴趣在第二课堂中延伸

课上时间有限,传授的知识也只是一方面。学生在学得一定学科基础知识并建立了稳定兴趣以后,就不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很自然也把注意力转向课外。他们对课外读物、小组活动、学科比赛都很感兴趣。教师可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观看历史影片,举行知识竞赛、历史表演等。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活动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不然困难得不到解决也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

1.3、自信心是增强学习兴趣的保障

对学习的兴趣,需要积极进去的精神做支持,而自信心是产生这种精神的保障。对于学习成绩,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帮助其找出原因,提供方法指导,使学生不断获得因成功而喜悦的体验,以提高学生学习需要和兴趣的持久性与稳定性。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的保持,既是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长时间的稳定,是历史教学成败的关键。而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有机结合,是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条件。缺少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也难于使学习坚持下去。

除此之外,历史是一门丰富生动且富于人文色彩的学科。在编写历史教科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与生动性的结合,选材的合理性。在排版方式的改进和问题导学的设置方面可以多一些创意。

三、激发学生兴趣的现实意义

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3

一、丰富历史事实,使历史人物和事件丰满生动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能进入历史课本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小部分,且大多情节单薄,又没有相应的背景介绍,现在的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就需要我们适时的补充形象具体的历史背景、名人轶事、历史传说等,既能强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面,加深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如在讲到《马关条约》的签订时,给学生讲李鸿章初到日本就遇刺,险遭不测,但坚持马上带伤与伊藤博文谈判,只是为了能尽可能多的给国家争取一点点利益。只是其时国力贫弱,慈禧太后昏聩无能,朝廷腐败透顶,国事糜烂至此,他的努力终如蚍蜉撼树,毫无作用,还为自己争来一世骂名,现在都还有人骂其“卖国贼”,如此一来,就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当时形势的理解,丰富了对李鸿章的判断,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分组情景模拟,丰富知识,加深理解

有血有肉的生动的历史,到现在往往只剩下书本上的寥寥数语。因此,为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体会,把他们分为几个小组,模拟历史事件中的相关各方,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重演历史,体会当时的历史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可能有什么样的结果。例如,讲到西安事变时,对当时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课本只有寥寥数语,学生难以体会,我就事先他们分为几个小组,分别站在我党、蒋介石、何应钦、张学良与杨虎城、美国、前苏联、日本等相关各方的立场上,设想自己如果身处当时情景会如何作为,当时他们又是如何作为的,又为什么要这样?最后的结果又如何,是不是最优的结果?然后把这几个小组集中起来,分别阐明己方的立场,加以集中讨论。经过这样一个身临其境的现场模拟,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极大的加深了他们对西安事变得以顺利解决的理解,体会到了事变本身的历史意义,以及我党在此事中的巨大贡献以及张、杨两位将军为此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三、情景再现,运用多媒体教学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我们来说,感觉很遥远。而人的认知是以感性为基础的,直观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随着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及,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再现历史场景,缩短现实与历史的差距,因此,准备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资料,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历史史实的印象。例如,在讲到成吉思汗以及蒙古族的兴起时,我们就投影展现了蒙古高原上自汉朝以来,先后崛起过匈奴、突厥、鲜卑、契丹等数个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强盛时疆域的广袤,文明的发展,直至成吉思汗时期,草原四分五裂,征战不休,此时,加上反映成吉思汗事迹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们看到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一代天骄,是如何从一个失去父亲的落难孩童,一步一步统一整个草原 ,再加上帝国的疆域变化图,使学生们直观的看到他和他的子孙四处征战,灭金,征讨中亚,灭亡西夏,最终形成地跨亚欧的庞大帝国的过程,最后再让他们观看现在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陵的虔诚与庄重,体会成吉思汗的伟大,通过这一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四、结合现实,回顾历史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历史进程的结果,我们大都对现实问题非常关注,而对其后的历史轨迹不甚了了。此时,结合现实的热点问题就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现实问题的理解。例如,现在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上下同心,举国一致,此时,给同学们讲解钓鱼岛问题的来龙去脉,从明朝时就有相关记录的郑和的远航和渔民的活动,到清末割让台湾、澎湖列岛时被强占,直至二战胜利时的波茨坦公告。二战胜利后,我国当之无愧的拥有钓鱼岛的主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钓鱼岛一直处在美国的管理下,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又将该管理权移交日本,导致了现在的钓鱼岛问题,使同学们加深了对钓鱼岛问题复杂性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老一辈领导人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的历史背景等知识。另外,对在“保钓”运动中群众自发的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爱国行为,我向同学们介绍了“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群众义愤填膺,纷纷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其激烈程度较之今日尤甚,可当年国民政府对外不仅持不抵抗政策,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对内更不支持群众的爱国行为,再结合我党当年的抗日政策,古今一比,是非立判,不仅加深了对“九.一八”事变前后内容的记忆,也对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强大动力,学生们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会更努力的学习历史,这就需要我们历史老师不断的从多个方面激发、保持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思路、新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历史老师不断的去探索和主动交流。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篇4

一、让学生明白历史的用处

当前, 不少中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没有任何用处, 有鉴于此, 教师必须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的用处:学史可以知兴替, 学史可以明智, 学史可以使人做到“前事不忘, 后世之师”, 总结历史经验, 吸取历史教训。学习历史可以训练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使人具备求真和讲证据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历史对为人处世帮助很大, 退可以励志、进可以建功立业。

二、教师语言的生动化, 使用教具的直观化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人们很难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生生的感性材料。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语言, 配上直观的教具, 去再现一幅幅波澜壮阔、英勇悲壮的历史画面, 去复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 才能引起学生心灵上共鸣, 激起学生的激情和学习兴趣, 增强记忆,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生动幽默,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语言生动幽默, 能充分刺激学生大脑皮层, 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促使师生双方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感悟新知、交流情感, 从而较好完成教学任务。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设计结构生动有趣味的板书, 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教师课堂导入做到趣味化、多样化

教师从一开始导入新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关键环节之一。设计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导入语, 能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因素。

四、教师要可亲, 努力创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上课要对学生充满激情, 要精神饱满, 面带微笑, 亲切自然, 努力创建和谐、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 给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这样学生会觉得老师有亲和力, 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切不可冷冰冰, 板起面孔, 否则会得不偿失。课堂上, 学生回答问题时, 总会出现回答不全面或回答不对甚至是答不上的现象, 这都是很正常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无论对错,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 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收获的快乐, 成功的喜悦。

五、情景教学法

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 运用电教手段, 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情绪高涨, 兴趣倍增。如在讲“九一八”事件时可让学生听《松花江上》歌曲;在讲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 要求学生朗诵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 这些手段的运用, 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 用直观性言语进行描绘, 创设情境。

六、问题教学法

在教学中,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使学生面临问题, 产生求知欲望, 教师从中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设置问题应注意难度, 要使学生感到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轻易解决问题, 需进行积极努力的思考, “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并且经过努力, 解决了疑难, 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 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 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七、探究性学习

中学生好奇心强, 对历史事件的结果, 历史人物的命运很关心, 有时甚至替古人担忧。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观点, 提出一些问题, 介绍、提供一些小资料, 引导他们初步地研究历史问题, 帮助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

八、进行故事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历史人物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时, 就可采用这种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评价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的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正确的回答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成效, 尝试获得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 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同时也使部分学习不够认真的学生受到刺激, 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进行及时评价, 要注意方式方法,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十、引入竞争机制, 鼓励学生识记

“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引入竞争机制、适当举行历史知识竞赛便是让学生发现兴趣、体验成功感的重要途径之一。竞赛内容可以多样化, 如举行基础知识竞赛、时间巧记竞赛、历史填图竞赛等, 形式以抢答、必答为主。竞争机制的引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学生不仅从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而且掌握了知识, 巩固了记忆。

十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历史课外活动

如各种类型的历史知识竞赛, 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革命纪念馆, 搜集历史题材的邮票、古钱币, 观看历史电影、电视剧等。这些都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认真地学习历史知识。

历史的兴趣教学 篇5

中学历史教学 2009.1

历史教学应尽可能还原历史、再现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证据, 将凭证据说话贯穿于叙述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品评历史人物等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知道一切凭证据说话,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然而,当前历史教学中教师信口开河的现象屡见不鲜,以至于2007年长春历史教学评优的评委老任观摩比赛后大声疾呼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笔者试图通过剖析自身教学中想当然的典型案例,找出根源,为根治“想当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近日我在一堂家常课中讲述张衡和地动仪时,突然有学生A问道:“老师,地动仪还在么?”我顿时一怔,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这个问题,自己也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暗自思量,地动仪应该还在吧,否则书上怎么会有插图。于是我十分肯定地说:“当然有了。”这时有学生B插话:“怎么问出这么没质量的问题?地动仪当然有,我想肯定在博物馆里。”紧接着,又有学生问道:“老师,地动仪能测汶川大地震么?”我又是一怔,既然教材说地动仪能准确测地震,那么测汶川地震也是没问题的。于是,我告诉这个学生用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可以测5·12汶川地震的。

课后,我并没有想许多,我觉得自己的推断是准确的。然而,几天之后观摩了 纪连海老师在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上的公开课《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感触颇深。纪老师自始至终都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用史料阐述历史。为了说明《清明上河图》时至今日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他列举了以该图为背景的家具、火花、扑克。为了证明《清明上河图》是研究数学史的重要史料,他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赵太丞家药铺柜台上的一把十五档的穿档算盘。为了证明宋代造船技术的高超,他列举了《清明上河图》中船的钉接榫合结构,并且将其与同时代的欧洲造船术进行比较。在这堂课中,几乎所有的历史都有史料为证,有图片史料,有文献史料。纪老师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孤证不立的意识。例如,在讲述北宋废除晨钟暮鼓制度,建立夜市时,纪老师不仅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到证据,还呈现了两段文献史料加以证明。最令我感慨的是纪老师与一名学生的对话。纪老师问:“你怎么知道这家店是卖药的?”学生说老师先前说过。纪老师追问道:“哦,刚才我是说过,那你自己观察图片,判断该店是否就是卖药的?”我觉得纪老师的追问太精彩了,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识教师不是权威,教师说的历史未必就是真实的历史,因为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史料才是了解史实的依据。总而言之,纪老师这堂课自始至终培养学生用“证据”说话,养成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史学意识和学史方法。

纪老师言必有据的严谨教学令我十分愧疚。我开始怀疑自己先前那堂课回答学生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我大吃一惊,原来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由于时间久远,早已损毁,历史教科书上的图片是后人制作的复原模型,因此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已不复存在,也不可能如学生B猜想大概是在博物馆,也更没有测汶川地震的可能。由于我本人的想当然,在没有考证的情况下随意回答学生,造成了一错再错。

历史教学的想当然不仅违背史学基本理念,也背离了“二期课改”注重学生证据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众所周知,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就是要求教学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不能在史实方面出现解释性错误,不能出现错误性的理解。山昌岭老师在《处理好史证、史实、史论的关系》一文中指出:“证”是客观史实的呈现或对客观史实的描述,是认知的基础。离开了“证”,一切的“史”和“论”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教师想当然的表述不仅容易造成史实错误,也必然导致历史结论的错误。更为严重的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开始想当然,从而逐渐养成了主观臆断的错误思维方式。学生B的插话就是明显的例证。

教学想当然,一方面反映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教师怕丢面子的掩饰。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师自身史学素养不高,证据意识淡薄,在日常教学中自然也就忽略了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反思自己以往的备课和教学,我往往只是告诉学生历史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却几乎从不告诉学生是怎么知道这些历史的,还有什么未知。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怎么会有助于教师自身养成言之有据,言必依据的思维品质,更不可能具备史料(证据)教学的能力。所以,当遇到知识盲点的时候,教师自然就会想当然。久而久之,想当然就成为一种习惯。

根治教学中的想当然,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对什么是历史有正确的认识。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本身,教师才能准确阐述历史,解读历史。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提高史学基本素养。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认识历史是一种解释,不是一种叙述,因为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历史既然是由证据而来,同样也可由证据而被修改,所以,历史不是封闭的、不容置辩的定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可供讨论的、可以不断更新延展的领域。只要有新的材料出现,只要从新的视角观察,历史就会有与已往不同的解释。其次,教师还要加强知识储备,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才能在面对学生的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时,不至于捉襟见肘。如果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也不要故意绕弯子,为保持颜面而不懂装懂。如果坦诚地把自己的不足显示出来,然后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反而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再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史学思维。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证据意识,而且可以逐渐剔除教师自身想当然的习惯思维。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各类史料中提取信息,甄别信息的真伪,还要引导学生认识资料作者由于处境、感受、动机会影响他的思想与表达,从而造成史料的失真。最后,教师还须加强经常性的反思,发现问题后,分析原因,思考改进的途径和方法,并在实践中调整和完善。做到上述几点,教学想当然就将不复存在,求真求实的教学风格也将逐步形成。

历史的兴趣教学 篇6

一、讲究导入,激发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导入,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一定要重视每节课的导入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内容和贴近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头,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我在教学中,精设“悬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和民族融合》这一课时,我讲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候争霸,战争不绝,你们知道‘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围魏救赵’这几个成语的故事吗?”让学生简要回答后导入新课。 情景意境交融,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其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良好的开头,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一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巧设疑问,以题引趣

问题设计是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提供的空间,合理设置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要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或情境,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舞台,从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如在讲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我这样设问让学生思考:清朝有些官员认为是林则徐禁烟引起了战争,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回答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英国也会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的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我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就战争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提高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这种提问方法不只是传授知识,也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了心灵的沟通。

三、创新教学,出奇制胜

1.教学模式要灵活。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

(1) 充分利用成语典故、诗词对联、歌谣等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比如说关于楚汉战争,我们可结合鸿门宴,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等故事片段进行讲解;这样,学生脑海里留下的就是丰富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再如在讲到四大家族对人民的掠夺时,具体可用“民国万岁(税),天下大平(贫)”来形容,通过对联、民谣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通过角色扮演、戏剧表演、形象模拟、学生讲故事等方法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来参与教学的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角色扮演、戏剧表演、形象模拟等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办法之一。在上《甲午中日战争》这课时,在课堂上就可把中日谈判时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展示给学生,由学生分组表演。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亲身模拟、表演,在表演中感悟历史人物的所想所思,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能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学生对事件的认知深度、水平,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教学气氛活跃,知识记忆简单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2.教学内容要更新。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中要增加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体现历史知识的时代性;要走在教材前面,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及时引入新观点;新鲜的史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引导学生徜徉史海,探究历史奥妙。

例如,在讲二战后巴勒斯坦地区自治问题时,可联系当今的巴以冲突设计情景,巴以冲突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美国要偏袒以色列?中东和平进程的障碍是什么?你对中东和平问题有何展望?这样新、旧知识联系,引起学生的积极关注和思考。

在讲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如在讲“天京变乱”一目时,为剖析天京变乱的内因,也为学生正确理解“农民由于受到阶级局限”这一难点,补充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定都天京之后如何严格封建等级制度,继承封建帝王的妃嫔制度,如何大兴土木,进取心减退,杨秀清如何居功骄傲,生活腐化,脱离群众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天京变乱发生的必然因素,也帮助学生理解“农民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局限不能求得自身解放”,诸如这些史实,颇受学生欢迎。

3.教学手段要变化。如今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历史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历史学科丰富的、生动的资源优势,更直观展现历史事件的生动性、历史人物的鲜活感。,如讲二战历史伦敦保卫战时可根据《伦敦上空的鹰》这部影片来描述。讲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可让学生看《南京大屠杀》这部影片,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日本法西斯对南京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事实证明,课堂上引用一些有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和一些较好的影视作品,就能为学生描绘出更加具体的历史场景,再现历史人物风貌、历史事件,进而形成准确完整的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从而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自觉地、持久地、主动地学习历史。

小议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7

一、要注意教师自身的涵养, 注意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

“在给学生一碗水时, 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历史学科从古到今无所不包,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基础,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过渡阶段, 喜欢探索, 这又给我们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必须同时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的涵养, 能通古博今, 从历史经验教训联系到当今国际政治的兴衰, 从宗教信仰的产生联系到巴以冲突, 从2000多年的封建思想禁锢畅谈中国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等, 使学生感到历史知识领域是如此的浩瀚无际, 但又贴近现实, 促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教师的一举一动将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过程, 教师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因此, 教师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带着对你的敬与爱来参与学习。这样, 学生不但热情高, 而且学得快。

二、利用教学艺术激励学生, 通过导入设计引导学生。

历史教学中导入设计很重要, 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 激起他们的兴趣, 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现实教学中, 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 即采用复习法, 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 这样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 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 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 但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我常常使用以下导入方法, 效果往往不错:

1、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 我提出问题:

“现在各类比赛中的第一名被称为冠军, 那同学们知道这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 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就能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导入, 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 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 上课就认真听讲,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插图图像, 增强直观性。

对初中学生而言, 形象直观的材料, 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 教学效果更好。如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 先用幻灯投影出秦的疆域图, 再投影出现在我国的区域图, 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 请学生相互比较, 然后我们指出在西汉统治时, 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就已经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 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 被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 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 既联系了地理知识, 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 起到较好的效果。

3、对于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

位的初中学生, 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将历史理论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 以上的几种导入法, 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融入趣味, 方法多种多样, 只要遵循一个原则, 使学生听得懂, 感兴趣。

三、努力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式, 大胆创新

历史教师应从历史学科的本身特征和初中生年龄结构的特征这两方面着手, 着力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本身就是由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事件构成的, 而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都喜欢听新奇趣味的故事。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与教材有关的历史故事, 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让学生始终在一种愉悦的情境中学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教学提供了声像兼备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先进手段来重现作古的历史, 从而让我们的历史学科更具活力, 以激发学生兴趣, 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譬如, 在学习“三国”、“二次大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都可以运用这种先进手段, 且这种手段是极易做到的。

四、化繁为易

中学历史知识有些可以用技巧来记忆, 如有关隋大运河可用一、二、三、四、五来记 (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三百万民工、四段运河、沟通五大水系) 。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只要我们善于发掘, 合理运用, 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又节省时间, 同时增加了历史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

历史的兴趣教学 篇8

一、创造和谐气氛, 营造兴趣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 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 然后得以肯定。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 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用鼓励学生的方法使之能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如找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谈话时, 我常说这样两句话:“过去不代表未来!其实你很聪明, 并不比别人笨, 只是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少了。”这句话就像给他们注入一支兴奋剂, 会使他们浑身充满求知的力量, 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

二、精心设计导语,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每节课的导语教师在课前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故事导入、诗词导入、节日导入、成语导入、衔接导入、审题导入、音乐导入、录像导入等多种方式, 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 依据学校教学资源而定, 不管采取什么方式, 只要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 就不失为成功的导语。每节课的导语给学生的印象很深, 甚至会决定其对本节课的好恶感。有经验的老师都很重视导语, 充分发挥前因效应的积极作用。在学生面前展示将要发生的情境, 由此把学生带入新的知识天地, 通过一系列或熟知或陌生的故事, 让学生产生一种求真、求实的欲望, 创设一个总的问题情景。

三、课堂教学方法形式多样

不断引入新的课堂形式,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也才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在学习“三角贸易”这一课时, 学生们表演的课本剧, 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表情等, 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个历史事件的本质。学生学的轻松而且深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丰富课堂。因为课堂的主人是学生, 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 所以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的潜能才会完全被发掘出来。

历史的兴趣教学 篇9

一、学习意义明晰中体现兴趣培养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 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 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历史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历史, 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只是应付考试的需要, 更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意义时, 他们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 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 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 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因此在历史学习意义明晰中, 我们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学习方法得当对历史学习的“事半功倍”之效, 并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愉快的情感。因此,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 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 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如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与吸取, 教科书的阅读、解题答题的方法等, 都应进行科学的指导。

当然, 单一的意义灌输和方法说教可以使学生麻木, 为此, 我们还必须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包括开展课堂讨论, 组织辩论会, 举行历史故事会, 举办历史讲座, 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 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 采访历史见证人, 编演历史剧, 撰写历史小论文, 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 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二、教学手段运用中体现兴趣培养

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是丰富教学过程的有益表现形式。我们知道历史是过去史实的记载, 具有久远性、具体性、综合性等特点。就久远性而言, 学生对久远的史实难以感知和理解;具体性呢, 又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等基础知识强行记忆;其综合性包括历史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意志、情感等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 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为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气氛, 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 是历史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在教学中引入电教媒体, 利用电教媒体的声音、色彩、图像等能突破时空再现历史情景, 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很近、形象、生动, 给学生以新奇、醒目的视听感官刺激,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科教学中, 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 不仅能给学生产生视听新感觉, 而且也可以辅助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事实上, 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积极影响, 能极大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 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配以现代教学手段, 用浓浓的师爱感染、打动学生。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表现形式, 尽可能缩短师生距离, 使双方处于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氛围之中。这样, 学生就能在轻松愉悦中感悟历史的真谛和它的无穷魅力。在电教媒体辅助下的轻松教学氛围中, 在浓浓的师爱下, 面对学生的错误, 我们也绝不能姑息纵容, 而应该严肃以待, 严格要求。诚然, 和谐的师生情感氛围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被人爱和被人尊重, 于是, 他们便会主动地接近教师, 当师生的情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产生情感迁移, 从而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习能力要求中体现兴趣培养

结合各学科教学实际, 我们发现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提出或暗示对学习各能力的要求, 有助于拓宽学生思路, 活跃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其中对学生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要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让学生能够尽快洞察事物的本质, 毕竟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

在历史教学中, 对于一些插图, 特别是有关科技成就方面的插图, 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 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问题的创造者, 因此, 教师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历史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 发表不同意见, 对于学生在探究中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 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 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 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 都应充分肯定, 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

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 发现矛盾, 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 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 例如对历史事件中一个具体人物的评价, 评价时可以不按照教材的观点,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分析评价。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 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能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要使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对过去的历史进行想象, 并对今后的历史展开联想,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 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 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 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 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 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兴趣培养,学习意义,教学手段,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祝兰甲.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探索[M].山西教学出版社.

历史的兴趣教学 篇10

1. 问题导入。

思维永远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如:讲《大唐盛世》一课时, 我先朗诵了诗人杜甫描绘唐朝盛世景象的《忆昔》诗, 然后抛出问题, 繁盛的唐朝为什么由盛转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为本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2. 时事导入。

在讲《“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时, 我做了如下设计:播放香港回归的实事资料, 问这是什么事件?学生很容易回答出香港回归。之后, 课件展示香港由三部分组成, 那么这三部分是如何被英国殖民者一步步侵占的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有了答案。

3. 社会热点导入。

如:上课时, 我先就出示图片———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问为什么会引起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愤慨?从而导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以近年来海外商人拍卖圆明园文物导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金融危机为背景引入美国经济大危机导入《罗斯福新政》等, 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新授课是重要环节, 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1. 用讲故事, 表演历史剧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我常设计这样的表演情境:假如你是……你准备怎么办?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情境。在讲《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 为使学生理解林肯政府颁布的《解放黑奴宣言》的作用, 我这样设计了一个表演情境:假如你是当时南方的一个黑奴, 看到这个宣言后, 你会怎么办?当时, 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思维也异常活跃:有的说要立即逃跑、投奔北方的;也有决定就地起义的;更有准备不露声色地留下来, 等待时机成熟一举摧毁南方奴隶主的势力的。然后, 鼓励同学们上台表演, 再现当年的情景。同学们演得惟妙惟肖, 个个形象生动。这样一来, 教材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黑奴的革命积极性”的描述, 学生就理解得十分透彻了。这次表演获得很大成功, 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更足了。

2. 利用小组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西安事变》一课时, 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这部分内容并搜集相关的资料, 准备课上就你感兴趣的问题发表意见。学生们在课前进行了认真的准备。课堂上他们积极参与, 热烈讨论, 其中就事变该怎样解决?是杀蒋还是放蒋?张学良该不该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等问题的讨论尤为激烈, 他们联系史实并结合各自的智慧、情感, 畅所欲言, 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钦佩张、杨爱国的人格, 赞同国共合作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振兴。接着, 因势利导, 联系实际, 又引导学生讨论;“从国共一、二次合作看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可能性”。他们跃跃欲试, 争先恐后地发言, 下课的铃声响起, 他们意犹未尽……

3. 用多媒体教学, 再现当年情景。

比如在讲《抗美援朝战争》一课时, 我先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英雄赞歌》的VCD片, 随着音乐的响起, 画面的播放, 一下子把同学们带到了那个充满了硝烟、充满了抗争的年代, 同学们进入了角色, 带着一个个的疑问带着好奇, 开始了我们的学习。再如, 当讲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一目时, 先让他们讲有关的故事, 然后结合这些故事播放一些影片片段, 加深印象。比如, 《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 当看到地雷炸毁铁轨, 敌人的火车出轨翻车, 敌人又被炸上了天时, 同学们高兴地鼓起掌, 眼泪都笑出来了。试想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 有谁还会瞌睡打盹, 昏昏欲睡呢?有谁还会左顾右盼, 心不在焉呢?

三、画龙点睛, 结尾恰到好处

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及教法, 结尾可采用综合归纳, 理清思路的方法;或联系实际, 拓展延伸;还可巧妙设疑, 留有悬念等。完善的结尾, 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 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诱发学生积极探究。

总之, “学生不是待灌的瓶, 而是待燃的火”, 教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历史课堂才会生机盎然, 激情飞扬。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创设情境, 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的兴趣教学 篇11

关键词:导入激发兴趣;授课激发兴趣;参与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89-01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兴趣是指人们力求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事物与某次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兴趣具有选择性、趋向性的特征。从学习历史知识的心理特征看,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正逐步提高。他们的英雄主义意向以及好奇心理,对过去的探索以及对未来的追求,都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他们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活跃,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而且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烈,其心理特点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依赖性,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新事物,但这种学习却又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基础上的。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他们自发的动机。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挖掘和发现史实,并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的尝试。

一、导入激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导入语的效用在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导入语中产生疑问,形成一种渴求有关知识的心理。导入语设计的巧妙,会引发学生急切的求知心理,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精心备课,认真设计导入语。

二、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我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间的开放与融通上做出一些尝试。

三、授课激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堂好的历史课,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进而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1、以知激趣,适当补充与课本有关的历史资料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讲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有计划的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通过资料的补充,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宗堂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2、以疑诱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很多,如学生课堂表演、讨论、师生互问、学生中互相答疑等。不同的内容,可以选取不同的激活方式。

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性学习

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专题研究、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中,注意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启迪科学思维,揭示科学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感受科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历史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些分歧,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采用这种教学法的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踊跃地参加到讨论、答辩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教益。我开展的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报告会、图片展等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爱我一中”为主题的国情、市情、校情系列考察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影片,学唱革命歌曲;指导学生搜集地方史料,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结合教材有关人物和历史事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

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我展开课堂讨论,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我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如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在学期历史学习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也统计成绩。历史书面考试也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完善历史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

历史的兴趣教学 篇12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研究表明, 学生的兴趣越大, 学到的东西越多。在历史教学中, 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能够充分利用其声、色、形、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历史情景, 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将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出来, 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效益。例如, 在讲授“秦朝的统一”一课时,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先以影片《英雄》中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及深远影响等内容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 创设历史情景, 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接着再提出问题:残剑为什么要无名放弃刺秦呢?这样的提问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他们很快议论起来, 课堂氛围非常热闹, 每个人都踊跃发言, 使得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历史学科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历史是一门包含地理、天文、文化、宗教、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学好历史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单一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对历史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要想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需要找到一个让学生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切入点。比如说, 有些学生对电视剧情滚瓜烂熟, 对相关的人物了如指掌, 但是, 对故事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对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却知甚少, 而且对其中的民族风情、历史渊源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为使教学达到预期目的,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细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知识的魅力,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人类历史的印迹, 进而激发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学生主动学历史的积极性。

三、观看影片,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形象生动的情节必定能加深学生对相关事件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教师可以带学生到电教室观看影片, 比如, 《鸦片战争》《我的一九一九》《一九四二》等, 这些影片都以故事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历史风貌, 剧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 此时, 教师可以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贯穿到其中, 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加深对课本内容的了解, 加深对相关内容的印象。这样的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品质, 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学习用辩证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能收入教材中的只是极少一部分。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够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 必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还可以扩充他们的知识面, 加深他们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方式, 都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比如, 在讲授某些知识点时, 为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可以适当开展课外阅读历史文献传记活动;或者是参观历史博物馆;观看历史影象资料片;或者是通过举办“历史园地”或“历史展览”等活动, 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 丰富他们历史知识, 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通过角色扮演, 强化兴趣

角色扮演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 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 在分析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皇帝时, 教师可以提议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展开学习, 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 宋太祖等各位有名的帝王, 学生们也能够通过平时看电视等课外积累, 演得十分逼真, 角色扮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每一位有作为皇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印象。尤其是看了《汉武大帝》《康熙微服私访记》《武则天》等影片后, 既能使学生对这些帝王在朝时采取的各项措施有一定的了解, 还知道当时有哪些宰相, 以及对当时人们的衣着、服饰、文化等方面也有所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又能很好地启迪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中,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 促使学生的兴趣点达到最高,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兴趣中获得知识, 在兴趣中提升能力。为此, 要求历史教师要熟读教材, 驾驭教材, 要博学、有丰富的知识, 这样教学时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学生也不再感觉学习是一种负担, 这样的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参考文献

[1]孔一帆.试论文史结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24) .

[2]于长胜.加强乡土教育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1) .

[3]李文棣.巧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7) .

[4]徐兴亮.让学生登上“历史”舞台——浅谈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7) .

[5]高庆星.历史情境材料教学法与能力培养的实践——以《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2 (4) .

上一篇:平面空间组合分析下一篇:流通中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