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兴趣的教学

2024-07-01

学生兴趣的教学(共12篇)

学生兴趣的教学 篇1

天真烂漫的孩子,没有哪一个不喜欢音乐,却往往不爱上音乐课。记得曾经看过某报用了不小的篇幅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我爱音乐,但我不爱音乐课》,这不能不让音乐教师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不乏有学生的偏见,认为音乐课不如语文、数学课重要,但恐怕最主要的原因是音乐课堂中缺少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只有发生兴趣,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识效果才好。学习兴趣强烈,就能积极主动的学,喜欢学和坚持学。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一、创造宽松、民主的音乐气氛和环境以渗趣

良好的音乐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当然,不仅仅是指课堂的气氛,它还包括课外。比如,利用课余、课间时间,播放优秀的中外儿童歌曲、世界名曲。利用闭路电视或定期讲座进行音乐欣赏活动。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熏陶和潜移默化,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在课堂内则应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优势教育观指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发潜能、弘扬优势、增强自信、学会自主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动静”结合。“动”要有秩序,有规律的动。情绪饱满,气氛热烈,勇于发问,使学生有“成就感”、“轻松感”。“静”不是暮气沉沉、没精打采,而是注意集中,思维专注而活跃。但是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应有严谨的教风和学风,这样,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威慑。两者结合,构建了一种和谐共创的教学环境,师生愉快的教、学生愉快的学,学生兴趣自然高涨。

二、利用美的直观事物以导趣

学生认识音乐主要由视觉和听觉来完成。美丽的挂图与设计优美的板书能令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忘情的学习。例如,在教唱歌曲《夜晚多美好》时,我把整个黑板画成美丽的星空,把歌谱和歌词抄在天空之中,学生一进教室,就被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所吸引。上课时自然格外用心。又如在教唱歌曲《森林里的铁匠》时,利用大幅彩色挂图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在美的享受中再现美。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福音。电教媒体的加入,使课堂更加生动、精彩、形象逼真。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音像同步展现出皓月东升,江上微波涟涟,白帆点点。乐队的现场演奏如同正坐在音乐厅中现场欣赏一样。学生们忘情地投入到民族器乐所展现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又如,在介绍戏剧时,可以播放同类戏剧的精彩片段或经典唱腔,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对戏剧有了感性认识,加深戏剧特点的理解,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再如:用录音机把学生自己的歌声录下并欣赏、点评。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怡心怡情,情不自禁地萌发喜爱音乐的兴趣及参与音乐活动的强烈愿望。

三、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启趣

新课程强调了教学的活动性,而音乐课程又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教法,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手段,增大信息量,调动学生对事物的探索精神,更好地体现音乐艺术的魅力。

1. 猜谜语法

这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好方法。老师请大家猜一条谜语“大眼睛、宽嘴巴,身穿一身绿裤褂,水里田里都有它,唱起歌来呱呱呱”。孩子们靠着他们的经验和联想很快就会齐声答出是“青蛙”。老师马上鼓励孩子们:“你们说得太对了,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歌《小青蛙找家》。”于是一首孩子们喜爱的儿歌就会在学生的蹦蹦跳跳中自然感受,轻松学唱了。

2. 讲故事法

引起注意,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而讲故事则是吸引儿童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如教唱二年级歌曲《大鹿》时,老师给学生讲故事:在一个茂密的大森林,住着好多小动物,它们和谐相处,团结互助,无忧无虑的在这里玩耍,忽然有一天清晨,“啪”一声枪响,发生了什么事呢?听了歌曲你就会明白了。这样很自然就引入新课了。

但是注意,故事不宜过长,应恰到好处,不能因故事冲击了教学,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

3. 游戏法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其重要的生活内容,如恰到好处的运用到课堂中,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火车开了》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创编开火车的不同动作。分组后,学生开火车真是惟妙惟肖:“火车”在铁轨上“钻山洞”、“到站”、“启动”,学生表演的如此逼真,律动做的如此丰富,在自导自演中顺利地的完成了这首歌曲的教学任务。可见只要顺应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创造火花如泉涌般“喷薄而出”。

4. 肢体表演节奏法

在音乐中让学生把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动作中发挥创造想象。如用“跳”表达快而轻的节奏,用摇篮、划船、模仿风中摇摆的树枝等动作来表达摇摆的节奏。可分为小组、个人等,也可以速度上加以变化。实践表明,这种方法能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同时,牢固地掌握知识,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

四、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以激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音乐教师要精心选材,合理安排音乐教学内容,不断给予学生学习空间,提出新问题,新信息。教师可以经常从《校园歌曲》等报刊杂上选择学生喜爱的歌曲、音乐知识、音乐故事等内容,还可以把乐器引进课堂,如:口琴、竖琴等,这样大大丰富了学习内容,开阔了音乐视野,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辟了广阔天地。

艺术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我们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的发展。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部可却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应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学习热情,兴趣教学

学生兴趣的教学 篇2

摘 要:教师的公平是学生的主观感受,而不是一种客观状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手中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教师对学生的偏爱普遍存在。不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追求的是不同的公平,并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在分析教学公平相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社会公平取向下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均衡模式和市场公平取向下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极化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要求教师在公平与偏爱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取舍,而是要消除公平与偏爱之间的二元对立。关键词:教学公平;学生;学习兴趣;影响

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公平及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来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教学公平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了教学公平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为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新思路。一般认为,教学公平是指教师能无歧视地对待学生[1]。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师对所有学生都能够一视同仁。事实上,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学生的主观感受而不是教师的客观表现。在此,教师公平与否是学生的主观感受,而不是一种客观状态。与公平相对的概念是偏爱,意指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而是有所偏袒。公平与偏爱是一个连续统一体的两极,在极端的公平与极端的偏爱之间具有很多的中间状态,现实中的教师往往处于极端公平与偏爱之间的某一位置。为了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更靠近公平一端还是更靠近偏爱一端呢?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怎样的公平与偏爱呢?研究者深入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进行课堂观察,并与其中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考证了教学公平的相对性,考察了教学公平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教师的两种不同公平取向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同影响,并提出了学生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两种模式。

一、教学公平的相对性

在此所说的公平是一种观念层次的公平,是学生的一种主观感受。学生的公平感属于主观心理范畴,它与客观存在的公平问题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不对称性。客观存在的教学公平事实与主观心理预期完全吻合时,便产生公平感;不完全吻合,则产生不公平感,即偏心感[2]。严格来说,任何公平都是有条件的,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在一种条件下公平的事物到另一条件下可能就不再公平了,在一部分人看来公平的现象,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就不公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给不同学生分配自己手里有限的教学资源时,总得有一个分配的根据或原则,这一分配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公平原则。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力、外表、努力程度、个性特征、家庭背景,学生父母的经济基础、社会地位等都可能成为教师选择的公平原则。教学公平原则具有相对性,历史上不存在适合于一切时间、地点、条件的公平原则。即便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情境中,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同一个分配原则也意味着不同的公平程度。在教育教学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如果一部分学生得到的比他们应

得的少,那么另一部分学生得到的就比他们应得的多,在前者因教师的偏心而抱怨和不满的同时,后者则会因为自己能得到教师的偏爱而喜悦。什么是学生应该得到的资源只能是一种主观判断,有的学生可能得到的已经不少,但是依然不满足,这些学生便会总觉得自己太亏;也有的学生得到的实在很少,甚至教师对他存在很深的偏见,但是他可能依然觉得老师对自己很好,那么就不会有一种因教师的偏心而产生的怨恨之感。

因而,评价一位教师是公平还是偏心,就得看是相对哪些学生来说的。教师的偏心并不是老师一方可以决定的,甚至可以说起决定作用的在于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是否公平”是学生的主观感受,必然带上了他本身的主观色彩。

很多教师都曾有过“有意识地”“控制不了”的偏心。有一位接受访谈的教师为了让自己能尽可能对学生公平可谓做到了用心良苦的地步。他说,他从来不认识他的学生,一学期下来,每一个学生他都不认识,更不用说熟悉了。他从教二十多年来,一个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他还认为“能不能叫出学生的名字非常不重要”。研究者问他为什么,他说是为了公平,“如果我对某些学生很熟了,那么面对他的试卷,我肯定会受到对他印象的影响。我看卷子的时候,不会考虑他在平时课堂里的表现如何”。这位自以为十分公平的教师还对研究者说:“由于我不认识任何一个学生,所以我的考试也不管你的课堂表现怎么样,你不听课,只要你考得好照样高分,我不考虑平时成绩。”

是不是不认识每一个学生,批改试卷不受学生平时表现的影响就真能做到绝对公平了呢?如果这份试卷本身就测不出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并不能测出学生的收获与能力,那么这样纯凭卷面分数给学生成绩是更加公平还是更加不公呢?只有分数是评判学生学业的唯一依据吗?学生平时的参与,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无足轻重吗?可见,纯凭卷面分数的公平也并不是绝对的公平,有时甚至是一种极大的不公。

二、教学中的公平与偏爱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中的公平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在访谈中都谈到他们喜欢那些公平的老师,厌恶那些势利的老师。一些老师就是因为对学生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从而使得学生对他产生反感,从而不喜欢这个老师和他的课。也许这种老师本身教学能力很强,但是由于不能公平对待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反感。

学生对于老师的偏心往往是很在意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总是叫哪几位学生回答问题,给哪些学生提供更多的方便,以及给哪些学生的评分更为宽容等信息而推知教师偏爱哪些学生。由于教师的偏心,从而使得那些被忽略的学生放弃努力,并产生厌学情绪。很多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并不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水平低。

“好生”“差生”都同样期待着老师的器重,何况很多时候“好生”“差生”也只是一种主观判断呢?如果凭着这种主观判断对“差生”不闻不问,那么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是一种沉重打击。一个学生认

为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就是取决于老师对学生能否公平,而不是老师是否教得好。

一般来说,如果教师以成绩和师生关系等自致因素为依据来分配教学资源时,相对能得到学生较大程度的认可;如果只凭学生的外表长相和家庭背景等先赋因素为公平原则来分配资源时,学生的反感和厌恶会更强烈。但是,成绩、师生关系等自致因素的背后往往还有先赋因素在起作用。成绩的背后还有很多原因,也许成绩本身便是不公平的产物。以成绩作为分配教学资源的依据也并不总是能被学生所认可,特别是当成绩本身并不公平的时候,就更是如此。2.教学中的偏爱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每一位教师往往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依据自己的偏爱分配手中的教学资源。一方面,教师往往会给那些自己偏爱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接触机会的增多又会增加老师的偏爱程度,这是一种因果循环。

很多学生都提到在自己的学习经历中曾有某位老师对自己有些不一样,或者严一点,或者帮助多一些,或者要求高一些„„这些不一样就是一种偏爱,但是这种偏爱并不一定会招来其他同学的反感和怨恨。也许偏爱本身并不必然地导致学生的厌恶和反感,而是学生心里的一种不公平感才会让他们产生不满情绪。恰恰是老师的偏爱和特别关注让那些被偏爱者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

觉得老师对自己不一样,对自己的要求高一些,让学生有一种被偏爱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能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其实,每一

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从理论上说,一个教师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自己跟别的同学不同,并觉得自己被老师关注和偏爱。那么,所有学生也就不会有不公平感了。事实上,一个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所有学生的独特之处,更无法对所有学生都那么偏爱和关注。学生的心灵往往很敏感,教师不经意的一个行为、一句话很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偏心的感觉,从而久久不能释怀。如表扬某些同学时,那些被表扬的自然觉得教师“公正”,因为他们的长处与优点被英明的老师发现了。但在那些没有受表扬的同学中很可能有几位确实表现很不错,但教师没有发现,这些被忽略的同学难免不觉得教师是偏心的。批评的时候也可能出现同样的情况,那些被批评者往往会看到同样作恶的某个同学没受到批评而对教师满腹怨言。任何人的认识都可能产生偏差,如果师生双方有了这种误会,又有谁说得清到底是教师偏心还是公平呢?一个学生在谈自己的感受时说:“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觉得数学老师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而且我认为他有些话像在讽刺人一样。”固然很难理解一个数学老师会“只喜欢成绩差的学生”,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认为数学老师不喜欢自己也在情理之中了。

一个学生在提到一位让自己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的教师时说,孙老师看准了他不会读英语,就偏偏要他读,甚至在听写单词时也要他读,其他同学写。为了在班上读得准,他不得不努力地“演习”,孙老师这么逼他,给他这么多读的机会,并没有让他产生反感,而是深怀感激,还从这么多学生中挑出他,要他当科代表,„„所有

这些都表明孙老师偏爱他,特别关照他。他也慢慢地由被动学发展到主动学,并逐步对英语产生了兴趣。他自己也知道他学习英语的兴趣得益于“执拗”的孙老师。孙老师只对他“执拗”,而对其他同学并没有这么“执拗”,不正说明了孙老师对他偏爱之深吗? 不但学生知道教师对自己的偏爱,教师也知道自己偏爱哪些学生,这些学生往往跟教师配合得比较好。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最先想到求助于那些自己偏爱的学生,指望着那些自己偏爱的学生能站出来帮自己打破僵局。一般情况下,这些学生是不会让老师失望的,如果让老师失望了,他们也会感到愧疚,这种愧疚会促使他们更努力地学习,以求今后在老师需要的时候能帮上忙。由于自己偏爱的学生能帮自己解围,教师也就会更加偏爱他们,教师的偏爱又进一步加强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存在一个良性循环。这一过程可以简化为如图1所示。

图1 偏爱对教师教学兴趣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图解 在图1中,教师教学兴趣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偏爱而得以实现的,其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偏爱,也有学生对教师的偏爱,在现实中,二者往往合而为一。当然,这两个循环也可以是双向的,这里只是表明了一个单向循环。这两个循环不仅相伴而生,而且起点可以是任何一点。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兴趣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加强任何一个环节着手,也可以同时从多个方面着手。当然,在这里所说的教师偏爱是指不伤害其他学生、不招致其他学生反感和怨恨的偏爱,是一种在学生容许范围内的合理的偏爱。

如果一种偏爱并不是真正为了学生好,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良性循环了。

三、两种不同公平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同影响

如前文所述,不存在绝对的教学公平。任何公平都只是从一个角度的公平,不同教师往往会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不同的公平,关注和提高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均衡模式与极化模式

一位很注意教学公平的教授,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公平,不断鼓励那些很少发言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刻意剥夺那些活跃学生的发言机会,而点名要那些内向的学生发言。这样做无疑是在追求一种公平,但是同时也在制造一种不公。通过教师的这种干预,实现了社会公平,使得不同的学生都有表白自己观点的机会;但同时她又违背了市场公平,使得不同的学生不能平等竞争。这位教授在激发一部分学生(惰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压抑了另一部分学生(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公平取向导致的是全体学生学习兴趣的平均化,即一方面使不积极的学生变得积极,另一方面使得那些太积极的学生变得较为收敛。这一过程可以简称为学习兴趣发展的均衡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社会公平取向下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均衡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那些给差生更多关注和帮助的优秀教师,往往都是如此,他们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提高而不是个别学生的冒尖,在此追求的是一种社会公平。这些追求社会公平的教师知道那些“差生”

更需要教师的偏爱,从而特意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关注,慢慢地让“差生”产生了学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一个学生在访谈中提到由于老师没有因为他是“差等生”而看低他,反而格外关注他,从而让他充满感激,并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教学公平也是一种偏爱,一种对差等生的偏爱。由于这种偏爱而让他对差生比对优等生更加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这种实例并不少见。

但是,也有老师采取的公平原则正与此相反,追求的是市场公平,但是违背了社会公平的要求。他们能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而没有考虑如何缩小不同学生之间的差距。这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的自由竞争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实际差距。这样,使积极好学的学生变得更积极主动,消极被动的学生变得更加退缩。一位优秀教师表示:学生如果自己主动找老师,那么老师是热心的,而且会对这种学生特别偏爱,会给他们开些“小灶”,让他们学到更多在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老师对他们也会越来越偏爱;对于那些没有进入老师的关注范围之内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不公,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越来越低,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但是,这些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低,与其说是教师的原因,还不如说是他们自己的原因,老师给他们引导他们不愿意跟过去,于是越来越被忽略。这种公平取向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则越来越淡。这一过程姑且称之为兴趣发展的极化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市场公平取向下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极化模式 在极化模式中,也能看出教师的公平,教师给了学生一种公平竞争的机会。在这一模式中,教师的偏爱与过多关注,往往是学生自己主动争取得来的,从这一点来说,不能说不公平。如果教师对所有学生同等对待,不管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和投入,那么对那些积极回应的学生又是一种打击和贬抑。这样也制造了另一种不公。2.均衡模式与极化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调和

均衡模式与极化模式过程相似,但产生的效果截然相反。这是由于教师在不同的公平取向下,对兴趣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学生形成不同的偏爱,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不同结果。人们往往容易看出均衡模式中包含的公平,但难以看出极化模式中的公平;容易发现极化模式中的偏爱,而难以发现均衡模式中的偏爱。通过两者比较,不难发现,一种公平取向便对应着一种类型的偏爱,同样,一种偏爱也对应着一种公平取向。很难说,哪种更公平,何者更偏心,也难说哪种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事实上,不管是偏爱还是公平,都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每一种公平都有偏心作为背景,而这种偏心又提供了新的公平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认为老师是偏心的,那么极可能他只看到了其中偏心的一面,而没有注意到公平的一面。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用行动表明自己的心并没有“偏”,同时要求教师在教

学活动中适时变换自己的公平取向,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让那些被忽略的学生感受到自己同样被教师关注着。在现实的教学情境中,兴趣发展的均衡模式与极化模式要结合运用,交替出现,而不能长期固守一种模式,以免被忽略者产生反感和抱怨。那些长期采取均衡模式的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那些积极发言的同学有表现的机会,不至于让他们受压抑的时间太长而产生抱怨,这样他们也就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那些惯于采用极化模式的教师则要更多地关注那些被忽略的学生,或许他们也在为自己曾经的不配合而懊悔,此时,如果教师能再次向他们伸出友好的双手,那么很可能把他们拉过来,加入你的“得意门生”队伍。通过两种模式的交替,逐步使得兴致高的学生越来越多,兴致低的学生越来越少。在这两种模式中,教师都没有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而是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无差别地对待所有学生就符合公平原则。其实,所有学生的性格、能力和生活背景都不一样,公平地对待学生本身便包含了教师能看到不同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包含了偏爱。一个教师与其时刻考虑如何做到四平八稳地公平,还不如大胆地偏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偏爱和关注。如果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被教师偏爱着,这便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公平了。鉴于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因而教师的公平本身便包含了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偏爱。因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要求教师在公平与偏爱中作一种取舍,而是要一种能表现公平的偏爱和具有偏爱的公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要求教师能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

特点,给以独特的关注和“偏爱”;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在关注某一位学生的时候,不能冷落了其他学生,不能给人造成偏心的感觉。教学中对于公平的追求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群体。但是,关注群体并不等于一视同仁,而是要关注各人的差别,区别对待。只有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差别和独特性,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关注。也只有达到了这一境界,才消解了公平与偏爱的二元对立。参考文献:

基于学生兴趣的小学音乐教学 篇3

关键词:学生兴趣;小学音乐教学;流行音乐

小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当课堂的内容比较枯燥的时候,学生会自动地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有趣的地方上,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构建趣味性的音乐教学课堂。

一、和谐的音乐教学课堂

小学生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是不同的,为了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注重建设和谐的音乐教学课堂。小學生对长辈是有一定的依赖性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重用父母般的温情温暖和包容学生,并注重通过微笑增加自身的亲切感。小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喜好程度是基于自身的主观判断的,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课下认真了解小学生喜欢的歌曲、动画片、电影、电视剧等,并把小学生喜爱的展示在课堂中,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取多种手段建设和谐的音乐教学课堂,为以后的音乐教学奠定基础。

二、创设有趣的音乐学习情境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音乐情境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创设音乐教学的物质情境。教师在课堂上询问学生音乐包含哪些内容,然后和学生一起营造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在学生之间开展剪纸活动,剪出不同的音乐符号,并把这些符号张贴在墙壁上。除了张贴音乐符号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五线谱和由变形的高音谱号带出让我们畅游在音乐的海洋的字样的贴纸,在教室中摆放电子琴等音乐器材。教师和学生共同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每次进入教室都如同进入了一个音乐的世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身心愉快,充满兴趣。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歌曲相关的情境。以《找春天》的学习为例,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春天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并把学生带出教室来到校园中,让学生寻找春天的踪迹,把学生寻找到的春天的踪迹拍下来,在课堂上利用学生亲自拍摄的图片,创设情境,在展示图片的同时播放歌曲《找春天》,让学生自然地记住歌曲中的内容,学会歌曲的演唱。

三、适当地引入流行音乐。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学生对流行音乐是非常感兴趣的,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流行音乐,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古诗新唱》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例,本部分的歌曲都是改编古诗中的内容或是把古诗配上乐曲演唱出来。现在社会上出版发行了很多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歌曲,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进相关的歌曲。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歌曲《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曲源自于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分别播放这首词的朗诵版和这首歌曲的演唱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美的感受,自然地跟随歌曲演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相关的流行音乐,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故事和游戏的方式展开教学

音乐课堂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多样的,基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故事和游戏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展开教学。以《在动物园里》的学习为例,歌曲中出现了许多动物,在学习这首歌曲前,教师可以在学生间开展动物的模仿游戏。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胜负欲。教师在课堂上播放歌曲,学生通过听歌曲判断歌曲中包含着哪些动物,然后将这些动物的特征模仿出来。播放完一次歌曲后,最先举手的小组进行表演,重复地播放歌曲,直到有小组将歌曲中的所有动物都模仿出来。通过开展模仿动物的游戏,重复地播放歌曲,让学生在重复听和表演的过程中加深记忆,自然地跟唱。教师在说故事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调和用词,通过语调的变化将学生带入故事中,提高教学效果。以《卖报歌》的学习为例,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与《卖报歌》相关的故事:“那是很多年之前的一个秋天,聂耳约了自己的朋友到霞飞路上走一走,因为他听说这条路上有一个卖报的小女孩,她把所卖报纸的名字喊得很动听。聂耳和他的朋友果然在有轨电车站附近看到了一个正在忙碌地卖晚报的小女孩。她应该有十来岁,身上穿着洗得很干净但是打着补丁的破衣服,她声音清脆、响亮,有顺序地叫卖报名,还同时报出每种报纸的价钱。聂耳看到后觉得应当把卖报的悲惨故事写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卖报歌》了。”教师在课堂上直接播放《卖报歌》,让学生结合故事的主要内容闭上眼睛想象卖报儿童是怎样唱着这首歌走街串巷地卖报的,使学生能更清晰地感受歌曲的创作者蕴含在歌曲中的感情。

提高学生兴趣的化学教学 篇4

一、关于认知工具

加拿大教育科学家基兰·伊根教授立足维果茨基的理论,把认知工具研究引向教育实践领域,并把它发展成一个认知工具系统。他把认知工具发展成前后连贯的五个亚系统,即身体的认知、神话的认知、浪漫的认知、哲学的认知、批判的认知。(见下表)

二、应用认知工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这些认知工具可以丰富理解事物的方式,借助一些富有想象的理解方式,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实现学生心智的充分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反思能力、情感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我们选择几种认知工具做简单分析,来体会一下不同寻常的教学。

1. 现实与经验的浪漫认知。

从学生的现实世界、已有经验生活出发,几乎成了我们当前新课程教学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信条。在很多人看来,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知出发,才真正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发展规律,才能促进学生知识世界的建构。事实真的如此吗?试想在学生极度厌倦的时候,“淀粉的用途”与“一个淀粉分子在人体内的旅程”哪一个话题会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显然是后者,而后者较之前者恰恰是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为什么是后者更有吸引力?因为我们在这里使用了一种全新的认知工具,即浪漫认知中“经验的极限感”,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淀粉的用途,具有了关于淀粉的一些经验,但是“淀粉分子在体内的旅程”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对其现实经验的一种极限挑战,这种现实与经验的极限感材料比现实经验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怪异的、神秘的、奇妙的、可怕的、最不可想象的,等等。因此,如果我们把“现实与经验的极限感”应用到教学中,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学习现实世界知识的认知工具。“现实或经验的极限感”会把学生的幻想能力整合到一个高级的心理结构中,是一种一旦引发不易停止的高级想象力。我们还可从以下一些说法中进一步体会这种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想象力的诱发作用,如“蛋白质的变性”———“如何杀死一个狡猾的艾滋病毒”,“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古老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时尚元素”等。

2. 超越限制的英雄认知。

人自身力量的局限和不足,使得人经常会采用一种最富想象力的方式———超越限制的英雄主义来实现对这种不足的超越,即通过联想来唤起我们的勇气、激情、坚持、活力或者力量等英雄品质。事实上,只要我们具备足够的想象力在任何事物中几乎都能挖掘出这种力量。超越性的联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富有想象力地“粘附”在事物上。在教学中运用这个认知工具,就是要鼓励学生在所研究的事物中寻找一些超越的品质,通过这些特征展开积极的浪漫的联想。这里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轻松地把任何事物加以“英雄主义化”。以被扔掉的塑料杯为例:一个普通的塑料杯,生产它可能只需几分钟,大自然要完全降解它可能需要2000年左右的时间,这多么令人费解。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白色”污染,另一方面,我们也许应从中看到人造的、伟大的“坚贞不屈”。而这个世界性难题,将要通过利用一种神奇的假单细胞菌进行降解的方法而到得最终解决,这个方法将把降解时间从2000年缩短到3个月或者更短的时间。这种肉眼难以觉察的小小的微不足道的细菌,现在难道不正是我们心中的真正的“伟大”英雄?正如杠杆原理的发现鼓舞了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雄心,所有的科学发现都洋溢着浓郁的英雄主义品质。凭借“超越限制的英雄主义”这个认知工具,也许我们能从枯燥乏味的教材知识中发现越来越多的震撼人心、令人神往的“英雄史诗”。

3. 概念的心理成像。

采用“概念的心理成像”这个认知工具,就意味着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不应该只是注重那些概念的抽象规定,而应该花一些精力去思考一下那些作为概念内在构成的图像。只有通过这些有效地呈现事物复杂性的图像,学生才能生动地、快活而轻松地理解这些概念。图像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把我们的想象力“栖居”在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事物上。通过这种方式,课程就不再被理解为由各种概念和事实所构成的外在于人的知识,而是变成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通过心理成像,学生把自己变成了具有想象力的创造者。如,教学“萃取”这个概念时,我们暂时先绕开“萃取”、“萃取剂”、“溶解度差别”、“萃取剂的条件”、“分层”、“分液”,等等术语,而是引导学生观察一瓶美丽橙色的溴水溶液,想象其中溴分子自由自在地徜徉在水的世界里,“它们像一个个小人儿均匀地分散着,自由地活动中,多么安静的一个生活图景。大事不好,突然似晴空霹雳,随着一声巨响,世界整个儿剧烈晃动起来,在无法控制的摇晃中有一种莫名的力量牢牢地抓住了这些溴的小人,带着它们开始下沉、下沉,世界渐渐恢复平静,你也是其中一个溴分子的小人,看看周围,原来分散好远的小伙伴现在都靠得很近,原来周围水的世界变成了四氯化碳的世界。咦,奇怪,我们眨眼之间怎么都挤进了四氯化碳的怀抱了呢?”试想,有了这样一个心理图景再来揭示萃取的相关概念是不是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种轻松和快乐?学生对萃取的原理,以及相关知识问题的回答会不会水到渠成呢?

4. 笑话、幽默,以及拟人化。

笑话、戏谑是一种高级的幽默,它能帮助我们瓦解由于过分紧张而带来的认知闭塞和单调感,给课堂增添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根据认知工具系统,它属于一种神话的认知,神话认知属于语言的口语阶段,如果说带着哲学的理论语词和批判的反思语词镜片来认识世界,世界可以给予我们认知的一种色彩的话,同样,身体认知的前语言、神话的口语和浪漫的书面语认知镜片都会给我们另外一种认知世界的不同颜色。既然如此,我们何必强求非戴着有色眼镜来理解世界呢?我们可以抽象地严肃地讲授有关同素异形体的知识,也可以说一句“同学们可否知道,贵妇人雪白的脖颈上华贵耀眼的钻石是小黑炭的亲兄弟啊,它们命运的差距怎不令人感慨”;我们可以分析讲解白磷的化学性质,难道就不能说白磷“是一个不善于驾驭感情,最容易玩火自焚”的人吗?我们可以编写这样的化学诗歌:惰性气体好奇怪/当氢在电火花的吸引下/与氧洒下晶莹的泪滴/当钾投入水的怀抱/化成缕缕淡紫的青烟/当氯化氢拜倒在硝酸银面前/凝成丝丝乳白的沉淀/当硫酸亚铁静静地躺在敞口的瓶中她也许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是何时变的心?

兴趣教学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论文 篇5

未来社会的竞争,不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人们健康体魄和意志品质的较量。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体质下降,缺乏竞争精神。

体育是一种行动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一些学科所不能达到的。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健康、轻松、愉快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探索以群体活动为基础的快乐体育模式,是当前学校实施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基础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围绕教学目的及不同环节教学活动的特点,用不同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把质疑问题作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情况:一个问题解决后又会出现另一个新问题;在一个活动结束时会蕴涵另一个问题。如在上《学跳大绳》一课时,学生练习后会感到很轻松,很快乐,同时,他们想到:有没有别的跳跃方法呢?单腿跳、双人跳、跳跃传球等高难度方法不是更有意思吗?此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今天的学习内容,你们还有什么建议和想法?”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的及不同环节教学活动特点,用不同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把质疑问题作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的在学中问,问中学。

2.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运动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学生运动情趣的产生和运动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往往有一些会与你的教学主题相违背,此时教师应该及时根据运动项目纵横联系,改变一下练习形式,投其所好把学生引进运动中去,让他们亲身体验运动的乐趣。当学生在运动情绪高涨时,教师不防运用口头语言或身体语言,正面引导学生去认识体育和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最后,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不断的提高和满足学生的.运动情趣和欲望,教师应采用高要求,由浅入深,逐步淡化难度的多变和分解的教学思想,去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

3.提高训练难度,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经过练习,当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了兴趣之后,一些有难度的教材在这个时候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不断地提高学生运动的兴趣,满足他们运动的欲望,教师应采用由浅入深、分解教学、逐步淡化难度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投到学习中去。支撑跳跃、中长跑、技巧等项目可采用变相和分解的形式去训练学生,当学生掌握了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时,他们的运动情趣也自然产生进一步升华。

学生兴趣的教学 篇6

关键词:法语教学;学习兴趣;文化教学

前言: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法语专业是出于对法国浪漫语言的向往和对法国文化艺术的向往,所以想通过对法语的学习,了解法国文化。所以在进行法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传统教学的专业知识的罗列,词汇量的累积,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从引导的角度吸引学生的参与,同时结合法语的背景文化进行教学。

一、法语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分析

学习动机与兴趣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动力,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所以在法语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结合以下几点内容进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一)应用教学方式

法国人对于学习的认知是,会与能的区别,认为会不代表能,教学更重要的是应用而不是掌握。所以在法语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着重于应用的角度,使学生在学习法语后能够具备应用的能力。例如在授课中讲授复合过去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复合过去式的模式讲述一段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自主思维[1]。

(二)交互式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言教学活动中也应用到了交互式的教学方式,但是是基于语言练习进行的对话教学,而现代所提出的交互式教学方式是基于交流的目的进行的。我国法语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多是以语言练习为目的编辑的,不利于日后学生的实际应用。如果在法语的教学过程中以交流为目的进行教学活动练习,则可以极大的提升法语教学的实际应用性[2]。

(三)疑问式教学方式

学习的过程是对文化或者是世界的认知过程,学生往往存在着探索的心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活动,利用故事情节的方式进行法语教学,串联整个教学课程。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的设计,让学生练习直陈式现代时的语法与复合过去式的语法以及简单将来时的语法。利用有悬念式的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法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的原则

(一)阶段性原则

任何语言的教学都是由浅至深的过程,法语教学也是如此,从简单的法语文化引入,到词汇理解、词汇掌握、语句掌握、读写联系、沟通对练等过程。而对于文化知识的讲授需要与语言讲授进度持平,针对语言教学活动的进程进行同步的文化教学安排。比如,在语言入门学习阶段,学习的语言相对简单,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在这个阶段文化教学需要讲授的是法国的社会习惯与习俗等。在语言教学比较深入的阶段,例如已经讲授到语法练习阶段,这个阶段下文化教学可以适当的讲授法国的交流习惯,亲友间的惯用语等[3]。

(二)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语言教学的共性原则,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交流,而法语也同样如此,所以在法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倾向于实用性方向。而实用性原则的具体要求是教学内容要与文化背景与实际生活交流紧密联系,要以学生未来从业角度为主要教学视角。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讲述公关用语需要注意的地方,翻译从业者法语口语需要注意的地方等等。而在实践活动中,需要以实际应用为基础,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充分的锻炼学生的法语实际应用。

(三)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主要是针对与文化教学的内容要适应语言教学的需求,针对法语教学中的相对主流的文化内容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内容,需要进行详细的讲授。与此同时也要正确的处理文化教学的历史性与共时性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应该是共时性内容,也就是当代文化内容,在主流教学内容中适当的渗透历史内容,使得学生在接受当代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了解文化的来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也需要突出讲授法国的生活习惯,以及交流习惯,着重于讲授影响法国人交际的社会文化因素。

三、法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法语背景熏陶

由于我国学生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而中国文化与法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在学生学习法语的时候会受到来自文化的限制,影响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在法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渗透法国背景文化以及生活风俗等,可以通过举例的形式进行说明,使学生能够了解法国的文化,从而加深对法语环境的了解。另外法语教学材料中的语言材料,多是以家庭或者朋友为背景,可以使学生能够在沟通中学习法语。

(二)日常用语带出文化性

日常用语多存在于法语交流中,而学习法语的目的也是为了交流,因此日常用语对于法语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交际或者交流的过程中,通常会夹带着社会文化气息,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通常处于惯性,所表达出的也都是对某件事物的习惯用语。所以说日常用语中会具有社会文化的痕迹,而这也正是法语学习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在日常用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包括了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其中显性文化是可以形容出的文化,而隐性文化是人们潜意识中的文化。

(三)法文阅读与课外活动

授课时间始终是有限制的,单凭借教师在课堂中所讲授的专业知识是不足够的,尤其是语言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法语的学习,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所学习到的语言知识看一些法文书籍,找一些有兴趣的题材,在读书的过程中,争取独自进行翻译,提升自己的词汇量累积以及对语法的掌握。或者也可以尝试看一些法语电影,文学杂志或者报刊等,其中会蕴含着丰富的法国生活文化,可以提升学生对法语背景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法语学习能力的提升。

结论:

语言类学科的教学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统一化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完全的适用于法语的教学,而经过几年的实践观察也可以得知,对于语言类的教学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利用疑问等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在进行法语的教学过程中,要配合文化教学同步进行,使得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能够协调发展,共同推动学生法语能力的掌握。而学生也需要在课余时间,多进行法语阅读提升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东.结构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大学化学,2013,02(01):27-29.

[2]蔡愫颖,丁华.浅议二外法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科技信息,2010,06(32):564.

学生兴趣的教学 篇7

一、让故事陪伴着学生走近数学, 探究新知

数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 如果教师不改进教育方法, 总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来讲授, 那么肯定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故事, 能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化,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前提下学习, 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体验和理解数学, 感受数学的魅力, 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1. 任何一门学科的生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的奉献与牺牲, 适时的时候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 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 领略数学的魅力。例如, 在学习无理数之前, 可以先给学生讲一讲无理数的由来:公元500年,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伯索斯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 (若正方形的边长为1, 则对角线的长不是一个有理数) , 这一不可公度性与毕氏学派的“万物皆数” (指有理数) 的哲理大相径庭。这一发现使该学派领导人惶恐, 认为这将动摇他们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 于是极力封锁该真理的流传, 希伯索斯被迫流亡他乡, 不幸的是, 在一条海船上还是遇到毕氏门徒, 于是希伯索斯被毕氏门徒残忍地扔进了大海。希伯索斯的发现, 第一次向人们揭示了有理数系的缺陷, 证明了它不能同连续的无限直线等同看待, 有理数并没有布满数轴上的点, 在数轴上存在着不能用有理数表示的“孔隙”。然而真理毕竟是淹没不了的, 毕氏学派抹杀真理才是“无理”。人们为了纪念希伯索斯这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可敬学者, 就把不可通约的量取名“无理数”——这就是无理数的由来。相信, 经过这个真实的故事, 学生一定会意识到无理数的发现竟是一部令人痛心的血腥史, 必会在内心深处触动对这一部分的学习, 从而提高兴趣和效率。

2. 从学生曾经熟知的故事中探究隐含的数学知识。例如, 讨论随机事件与必然事件的区别时, 我引用了一休被罚的故事:一休在安国寺居住时, 有一次得罪了幕府将军, 将军要处罚他, 幸亏安国寺的长老和百姓们求情, 幕府将军才同意抽签决定罚免。可幕府将军一心要处罚一休, 他在两张签上都写上了罚, 假如你是一休你将怎么办?在学生讨论完毕, 再追问:百姓们所说的方法属于什么事件?幕府将军的做法属于什么事件?我们所讨论出的解决方法又改变了事件的什么性质?当学生轻松地回答出这三个问题时, 学习目标也就达到了。

二、创设情境, 树立游戏意识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 不仅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还能让学生在口说、手做、眼看、脑想的过程中, 学习知识, 增长智慧, 提高能力。

1. 课堂上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效的游戏活动, 让学生参与进来。

例如, 在学习《随机事件与概率》时, 我事先准备了一些教具:一些印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彩球, 一个黑色不透明塑料袋。事先将彩球装进袋子里, 上课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我这个黑色袋子里有一只灰太狼, 它正准备捕捉同在袋子里的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 下面我请同学们伸出手每人随机地在袋子里摸一次, 看谁一下就能把灰太狼捉住来解救这些小羊们。”顿时, 学生兴致大增, 跃跃欲试。游戏过程中, 安排一名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随后分析结果得出随机事件的概念及发生的可能性, 由此总结出概率的概念。

2.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选择与游戏相关的例题。

例如, 学习“用列举法求概率”时, 我选择了计算机中常见的扫雷游戏。计算机扫雷游戏中, 在一个9×9个小方格的正方形扫雷区中, 随机埋藏着10颗地雷, 每个小方格内最多只能藏1颗地雷。小王在游戏中开始时随机地踩中一个方格, 踩中后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况, 我们把与标号3的方格相临的方格记为A区域, 其余方格记为B区, A区中有三颗地雷。

问题是:第二步应该踩在A区域还是B区域?

题目一出现, 学生就忍不住七嘴八舌的议论, 就连数学成绩最差的几个学生都很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 也是一个合作的社会。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既要以积极的姿态, 主动迎接各类挑战, 也要善于与他人合作。而初中生正处于一个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年龄段, 我们有必要从初中开始, 就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为此, 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1. 把全班分成六个学习小组, 组内结对子进行一对一式的重点帮扶, 小对子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拿到组里交流解决, 让“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2. 课堂练习以计分竞争的形式出现。如:一副普通的扑克牌中的13张黑桃牌, 把它洗匀正面向下放在桌子上, 从中任意抽取一张, 求下列事件发生的概率: (1) 抽出的牌的点数是6; (2分) (2) 抽出的牌的点数是10; (2分) (3) 抽出的牌带有人像; (3分) (4) 抽出的牌点数小于5; (3分) (5) 抽出的牌花色是黑桃; (4分)

规则是:抢答加分, 先抢到答题机会的学生有权选择答哪道题, 在说出结果后, 要叙述解题过程, 正确无误后才能得分。

在这样的激励下, 各组同学通常是争先恐后地来完成练习。

3. 设立健全的评价机制。

让评价机制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至考试成绩公布。日常上课表现采用积分制, 一周一统计, 排名第一的小组授予流动红旗一面, 考试第一名的学生授予流动奖杯, 若连续三次考试成绩第一, 将在奖杯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永久保留。

当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逐渐成熟时, 课堂上的学习也就有了无边的动力。

高中篮球教学学生兴趣的培养探讨 篇8

1 高中篮球教学学生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是要依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它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高中生篮球体育教学,不仅能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且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培养终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工作环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篮球教学中,学生通过篮球学习, 能够感受篮球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同感。在当前高中篮球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从内容到方法过于注重教学过程的技术化,练习的内容单调,方式方法机械简单,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很好的激发和培养。体育教学是高中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 部分,但篮球体育教学,又不同于其它文化课,其根本要在挖掘学生爱好篮球的潜质上下功夫。篮球体育教学需要学生亲自参加篮 球体育锻炼,培养其对篮球的兴趣,并形成日常体育锻炼的习惯, 这是体现篮球体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志。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打实培养高中生习练篮球运动兴趣的基础。

2 制约高中篮球教学学生兴趣培养的因素

2 . 1 认识观念落后陈旧

从教师到学生,普遍存在着对高中篮球课认识不足,观念上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把篮球泛泛等同于一般的体育课,仅仅认为是练练身体,教师对篮球课堂教学不够重视,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不足。由此造 成学生的学习兴 趣不高。二是重智轻 体依然存在。相当地方的中学存在着单一追求升学率,人为挤压体育课的现象,包括篮球课在内的体育课堂被文化科挤占。三是从内容到形式陈旧落后。不论在篮球教学内容,还是在篮球教学形式上,依然沿用传统陈旧课程标准,单一重复进行个别技术动作练习,忽视体能综合训练,篮球课教学的内容基本相同,此乃高中生体能长期薄弱的根本原因所在。

2 . 2 教学模式呆板低效

时下的高中篮球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方法呆板低效的现象。传统的说教、讲解、示范、纠错等方法仍占主导地位,教师在教法选择与应用上仍拘泥旧的教学模式。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 性无从谈起。硬件设 施水平与现代发 展不相适应,不能借助现代化教学条件创新篮球课堂教学,篮球运动的深蕴的内涵意义得不到阐释。篮球教学的针对性不强,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少生机与活力,学生不能将篮球理论与技战术很好地结合起来,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 . 3 考评标准导向偏差

篮球教学考核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是高中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是建立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在现行的篮球教学考核评价中,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略了体育考核的相对性,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者,在高中篮球教学考核中,始终存在重达标、轻实践倾向。教练在制定训练计划和实施计划中,考虑过多的是技战术方面的因素,对体能训练方面的研究不够,认识不深刻。三是篮球考评标准应将重点投放到检查促进教学质量、改进完善教学方法、在提高篮球考核内容全面性、考核方法缺科学性上下功夫。

3 高中篮球教学学生兴趣培养的路径

篮球运动是高中生强身健体重要体育运动项目,其培养路径复杂而漫长,不能一蹴而就。学校要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篮球教学为载体,将素质教育、情感教育、集体主义、合作意识等揉入其中,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 . 1 用理论唤起学生的兴趣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唤起高中生篮球的兴趣,首先依赖精辟入里的理论引导。教师要向学生阐述篮球运动的重要意义,讲述篮球运动光辉的发展历史,要引用美国篮球NBA、梦之队等大量鲜活的事例,把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商业比赛、体育与市场经济、体育文化与振兴中华等结合起来,用贴近生活、人所共知的姚明、王治郅等篮球明星的成功事例去诱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让学生对篮球融竞争性、趣味性和健身性于一体的功能作用有系统、全面、立体的认识。通过理论教学,建立学生关心、爱好、喜欢篮球的兴趣。其次要加强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向学生渗透体育锻炼的好处以及体验篮球对增进身体健康的意义,通晓体育在情绪调节、体育 与智力开发、体育与 人际关系建立等 之间的关系。使之明白积极参加篮球活动,既是完成学业的需要,也是将来学习、择业与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对体育价值观的深刻认识。

3 . 2 用目标引导学生的兴趣

篮球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是学生学习参照的标杆。教师要把学习目的分解到教学的全程,用学习目标培育学生的精神意志力,有意注意的能力就愈强。当学生对篮球学习有了目标后,就能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就是目标的引导作用。教师通过结合篮球教学、教程、考核的设置,分阶段、分性别、分等次列出各个不同学期、不同班级、不同类别的学生科学合理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习练中,远有目标,近有标准,从而将求知欲融汇到对篮球的兴趣学习中。通过开展本校年级之间、校校之间、学校与社会团体之间的比赛、竞赛,验证自己的进步成果,体验比赛带来的友谊、收获荣誉的喜悦,从竞赛中提高技战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篮球运动的综合功能。

3 . 3 以方法提升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篮球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十分重要。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有利于兴趣调动的原则,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在课堂上,要营造具有情景教学的氛围;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 应着眼差异性、多样化、科学化,让学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学。在课时教材内容安排上,要进行合理兼顾的搭配,让学生逐步由了解篮球到对篮球产 生兴趣。在教学形式 上, 引用现代化的 电化教学手 段,例如理论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器材,借助音像、视频资料,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形象化地展示给学生面前,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激发他们对篮球教学的兴趣。在篮球场地教学中,适当置入游戏活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性别、身高以及个性等差异,改变一刀切的教法,因人而异改变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的收获。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力求内容的生动活泼,做到前后联系紧密,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做到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新颖性、生动性、娱乐性、趣味性。

3 . 4 用活动巩固学生的兴趣

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一但建立之后,从教师到学校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加强与巩固。首先是开展比赛, 通过激烈的篮球实战比赛,让学生验证自己的学习实绩,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比赛中提升技能。其次是用科学的达标考核激发学生的持久的热情。学生篮球学习取得达标后,会激发起学生的成就感和好胜心,教师应趁机开展更进一步的巩固学生篮球兴趣的活动。可以本班级分组开展对抗赛,可以开展年级联谊赛,可以走出校门参加社团组织的友谊赛。比赛中,学生可以放下包袱,通过比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失败中总结教训,确立自己的追赶标杆,同时让学生在比赛的实战中,获得体育锻炼得到的快乐,在快乐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4 结论和建议

高中篮球课教学,贵在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篮球兴趣并在这种兴趣的保持下实现终身体育,此乃高中篮球教学的终极目标。篮球教学要力戒千篇一律,多人一方的大呼隆教学模式,教师要因人而异,因人施教,分类指导,千方百计增强篮球教学的针对性。从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到让学生逐步获得知识、技能,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1)建议把高中包括篮球在内的体育教学成绩纳入高考分值, 上下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学培养方向,以此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健身锻炼习惯,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热爱篮球运动。

(2)瞄准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精心设计组织篮球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篮球教学改革,从多方面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摘要:篮球教学是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学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学生喜爱篮球的兴趣一旦激发,会极大提高学生篮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成为促进篮球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

学生兴趣的教学 篇9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 它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 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创新能力,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享受学习体育的快乐。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 由于教师讲得多, 学生练习的机会少, 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充分尝试和体验, 使得体育教学活动变得机械而单调, 忽略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维、观察和随机应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注意体育教学情境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一、根据不同年龄特点,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 离开了一定的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奉之木, 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动作用的。只有根据不同年龄,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激发作用。玩是小学生的天性, 做游戏能充分享受玩的乐趣, 所以在教学时采用游戏的形式, 让学生在玩中学, 玩中练。比如, 在投掷教学中, 单一的练习投掷动作, 学生会感到很枯燥, 如果教师创设“打雪仗”、“实弹演习”等情境游戏, 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 既可以学到动作又能体验游戏的快乐。

二、根据不同教学内容, 通过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创设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 由于体育教师忽视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换, 不能根据教学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 变通教学手段, 形式呆板、程式老化、结构单一, 使学生对学习觉得厌烦。我们在组织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有些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单调, 最好通过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多创设一些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些跑的教学内容, 可采用多种方式, 用变向、变速、更换队形, 个人间或小组问的竞赛活动来进行, 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练习形式, 学生会感到新鲜, 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2) 每个学生在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都有个体差异, 在教学时根据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每个学生参与体育的任何活动, 尽量让每个学生全程参与学习动作的每个环节。比如在“原地双手胸前投篮”教学时, 教师一开始就讲解、示范动作, 然后让学生按规定要求练习, 由于没有体验学习过程, 有的学生并不感兴趣, 如果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考虑技术动作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投篮。由于失败, 学生会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去主动摸索投准的有效方法;由于是自己主动参与学练, 学生的兴趣会很高。那么就比较容易形成正确的动作。

三、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要创新, 必须首先要有创新的兴趣和动机, 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情境, 比如在培养学生创编游戏能力时, 将学生分成小组, 每个组给一个球, 要求每组创编的游戏必须围绕着球来进行, 而且不能重复,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通过和他人的相互合作、探究, 学生很快想出了多种游戏。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 教师往往只表扬动作做的好的学生, 而对动作稍差的同学, 有时会被当做错误的典型来批评, 这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两脚前后站立投掷垒球”时, 对有的学生用“直臂”、“肩下”投掷时, 先不马上否定, 而是表扬他的动作有创新, 并鼓励他动脑筋多想几种投掷方法, 并通过比较, 看哪一种投得更远。通过这种方法, 不仅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策略 篇10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策略,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策略一: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的价值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前提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尽管电脑、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但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 依然是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手段。一封言辞恳切的求职信, 一份论据充分、措词精当的策划意见, 就会使你脱颖而出;一项任务完成了, 能及时写出总结, 就能记住经验教训。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写作能力, 大到择业, 小到一张借据收条, 要让学生明白写作对自己人生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就会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

策略二: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记》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 学生喜欢任课教师, 也喜欢上他的课, 才会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所提的问题作出积极的应对。教师要培养自己与学生的亲和力, 建立彼此信任、尊重、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 关注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 对学生的爱好表示出兴趣, 学生就会由爱教师到爱上教师所教的学科, 由不喜欢写作到喜欢写作, 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慢慢地被诱发出来。

策略三:运用激励方式, 明确写作规律, 树立自信心, 促进写作兴趣

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高有低, 受知识、经验的限制, 对于写作的方法、规律也认识得不太清楚。因而,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对作文会产生盲目和厌倦心理, 导致作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因此, 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 创设各种条件, 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让学生明白自己存在什么问题, 如语言表达、材料积累的多少、立意等, 再加以具体指导。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不轻易否定他们, 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 在公开场合给予表扬, 使他们具有成就感, 数次之后, 必定会建立起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策略四:及时反馈, 恰当评价, 加强写作兴趣

对学生的每次作文情况及时反馈非常重要, 因为学生在完成一次作文之后, 非常想知道自己的作文究竟写得怎样, 教师怎样评价。因此, 作文情况反馈是否及时、清楚, 对学生影响很大。在反馈过程中, 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情况, 包括缺点和错误, 知道以后怎么办。不要把学生的作文拖得太久才给以反馈, 否则其作用就很难发挥了, 因为对于学生来说, 一星期前的作业往往已被他们淡漠了。另外, 教师所作评价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以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为前提, 而不是用自己的喜好来评判。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 自我表现得到了满足, 写作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策略五:创设写作环境, 学以致用, 强化写作兴趣

语文是一门母语课, 生活处处是语文。遗憾的是,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教师只是把作文当作“应试”的工具, 学生没有体验到写作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因而感到写作没意思。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 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 比如规范的请假条, 运用演讲竞选班干部, 给邻里亲友写对联, 学写有创意的广告词、歌词等, 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乐趣, 认识到写作是自己生活、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他们就不再把写作当作是一件苦差事了。

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教学探索 篇11

关键词:数学兴趣;教学探索;教学机智

在许多学生眼里,数学是一门很枯燥的学问. 一些学生最不愿意上的课就是数学课,有些学生甚至对数学产生了反感和抵触情绪,一提到数学就头疼.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呢?

■让学生觉得学数学不苦

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首先就一定要让他喜欢数学,至少不能反感.厌恶感会把所有的记忆通道都堵死,一个人怎么可能既讨厌一个东西,又去对它用心呢?

数学教材里没有精彩的故事和精美的图画,也没有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数学课堂里没有情意绵绵的感情抒发和气壮山河的豪迈,也没有好奇有趣的实验. 学生对数学的喜爱,除少数人因先天因素而对数学一见钟情外,绝大部分学生并不喜欢数学. 而美国教育家西蒙斯曾说过:“如果教师能适当地用一种令人愉快而又认真的方式教授的话,那么所有的科学知识就其本质及关联来说,都充满着趣味.” 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一定有能力让学生觉得学数学是件“有趣的事”,但至少要让学生觉得学数学是件“不苦的事”. 我们也许没有能力让学生对学数学像玩电脑游戏一样有热情,但至少要让学生觉得学数学就像吃饭和睡觉一样正常而必需,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让学生愿意学数学. 这就需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反思与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机智,总是先问一问:这个体验对于学生来说是个什么样?体会数学传达给学生的到底是个什么感觉,慢慢培植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和好感.

比如教师在讲到有些学生最不擅长的归纳猜想与证明题时,可以用一句“可以胡思乱想,但要小心求证”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证明的严谨性. 记得听一位教师在讲授《假设法与逆推法》时,他开场时来了一句“人生是不能假设的,但数学是可以假设的”,多么富有哲理与启迪的话语,这样就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兴趣.还记得另一位教师在讲授《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记忆并区分清楚“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数学符号,教学生采用了联想记忆法,全称量词“任意”的英文“Any”首字母A倒过来写就是全称量词“任意”的数学符号,而存在量词“存在”的英文“Existence”首字母E反过来写就是存在量词“存在”的数学符号. 这样为学生降低了记忆的难度,让学生不用苦于数学符号的记忆,只要把工夫花在理解上就可以了.

另外,教学机智要通过言语来调和,创造出一种积极的言语气氛,要想让学生愿意听你讲数学课,一句句贴心的话语要能说到学生心里去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有想法就说出来,看看谁的创造力强”,“其他同学有没有要修改的地方”,“我最喜欢说错的学生,谁能说错就表扬谁”,“给犯错的同学加分,因为我们以后绝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等等.

■让学生学数学需要诱惑

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是“强迫”. 在教育中,想让学生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让学生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 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时机传授知识,让学生感到知识令人愉快而又容易接受.

有位教师在讲授《函数的概念》时,为了让学生弄清楚自变量、函数值和对应法则的意义,给学生举了一些十分形象而又生动的例子. 他把对应法则比喻成一个“处理器”,自变量是“输入值”、函数值是“输出值”, 他还进一步将对应法则说成是“冰淇淋机”,输入水和牛奶,输出冰淇淋,或者对应法则是“打面机”,输入小麦,输出面等等,让学生学得有趣又能记忆深刻并且将函数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得既清楚又明白. 还记得另一位教师在讲授《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这节课时首先列举了汉语中的一些量词:一头猪、一条鱼、一匹马……,接着道出:“数学中的量词只有两个,很简单,想不想学?”一句简单的话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举例如“所有的中国人都是黄皮肤”,“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就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 教师还可以时常这样诱惑学生:“上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就是数学家的思维过程吗?数学家做什么工作?就做这个工作,我们也可以当‘数学家’.”

另外,教师还要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正所谓“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演员演戏需要进入角色,教师站到讲台上讲课同样需要进入角色. 教学时我们要充满信念、希望和憧憬,只有你了解什么给予你真正的快乐,你才能帮助学生发现什么给予他们真正的快乐. 只有让自己先幸福起来,才有可能让学生感受到幸福. 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 我们要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精彩学生的同时也精彩自己. 教师可以靠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这就体现在教师新颖别致、构思巧妙的教学设计;通俗易懂、条理清晰的分析讲解;幽默风趣、内涵丰富的语言表达;启迪思维、深入浅出的启发引导;沉着冷静、应变自如的教学机智;有条不紊、精炼周密的板书设计等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在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上,更重要的是让其“乐其道”,在“导”字上花气力,在“趣”字上下工夫.

■让学生体会失望与喜悦

任何一位教师都能使一个孩子进入课堂,但并不一定都能使他好学. 他必须体会胜利的喜悦和失望的痛苦,然后才肯坚决学习他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并决心勇敢地把一种枯燥的教程学完.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需要空间,教育机智要保留孩子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发现与讨论的乐趣,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 在这种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 这表明让学生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教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找回自信,每天可以从课堂上获得成就感、幸福感!获得人生中的一种精神动力!

比如《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看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能准确地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学生通过观察只能说出三视图的大致形状,而画出来的三视图要么长没对正,要么宽不相等,要么高没有平齐,教学效果不理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画三视图,而学生只有会看、会想,才能会画. 所以课堂上题目的设置应该目标明确,可以先设置一些只让学生会看三视图,能说出三视图大致形状的空间几何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另外设置一些需要学生准确画出三视图的空间几何体.只有真正掌握了三视图的作图原则才能准确地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首先要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理解三视图中图形之间“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明确画主视图的时候只要抓住空间几何体的长和高,画左视图的时候只要抓住空间几何体的宽和高,画俯视图的时候只要抓住空间几何体的长和宽就可以了. 讲授时应该重视实物与图形、空间图形(三维图形)与平面图形(二维图形)的相互转化. 而三视图中的长、宽、高分别是实物的长、宽、高,只能到实物中去测量.

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12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之间如何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对完成教学任务至关重要。小学生具有较强的“亲师性”, 如果他们对某个教师有好感, 他们便对这位教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 肯下大力气, 花大工夫学这门课, 因而成绩优异。所以, 教师要深入学生, 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 有的放矢帮助学生, 让学生在感情融洽、兴趣盎然中进行学习。

二、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课堂环境如何,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 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要切实贯彻“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根据教学内容, 采取适当的方式, 提供恰当的感知材料, 要善于用教室的人和物、班班通中的课件来设置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思维, 取得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成功。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要精讲, 要留给学生大量的合作探究的时间, 形成兵教兵、兵练兵的氛围。要注重在实践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 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语言材料, 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这样, 每个学生都可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从而情趣大振, 热情倍增。

总之, 一堂课, 要始终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兴趣盎然。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充满情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保持学生的兴趣, 巩固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采用丰富多彩的方法, 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追求, 不断地创新。

四、教学方式要新颖, 手段要独特, 方法要灵活, 想法要大胆并具有创新力

现在的课堂少不了多媒体、班班通的普及应用, 在那些图文声像的熏陶下, 学生就像在看电视一样, 兴趣盎然, 于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班班通课件上的一些介绍西方文化与知识的素材, 可以更好地帮助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在某段不太紧张的学习时间段, 可以采取“反客为主”的教法, 用笑话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给他们一篇搞笑的文章, 让他们自己试着找重要的单词、词组, 并翻译相关的语句, 不仅可以娱乐, 也能提高翻译水平。有时还会抽一部分同学试着用英语来总结自己的读后感。

五、课内外相结合

英语教学应主要放在课内, 向45分钟要质量。但要学好英语光靠每周几次英语课是不够的。所以, 我们还要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教师应把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 进行适当的组织, 有目的地培养骨干, 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单词默写比赛、话剧演出, 办理手抄报, 唱英文歌曲等等。其目的是活跃学生课外活动, 巩固课内学的知识, 创造英语学习的气氛, 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 相得益彰。

上一篇:外汇数据仓库下一篇:群体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