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与学生兴趣

2024-05-29

情境教学与学生兴趣(精选12篇)

情境教学与学生兴趣 篇1

兴趣是一种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由于其与需要的满足关系密切, 所以常常被视为重要的基本情绪之一。兴趣能维持人脑的优势状态, 因而能派生快乐和满足, 构成了智力加工的最佳情绪, 促进有机体生理能量的释放, 为探索和创造活动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在中学生物教学活动中, 创设情境, 营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课堂氛围, 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 谈谈做法。

一、创设游戏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教学中的“游戏”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创设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 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 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兴趣, 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 采用游戏的学习形式组织学生学习, 可以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学得愉快, 学得扎实, 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同时, 寓学于乐, 可以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突出其主体地位。例如, 在学习人体的激素与有关的一些疾病时, 教师可让学生轮流扮演医生和病人, 病人描述自己的症状, 医生判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需要注射或口服何种激素, 然后可以联系激素分泌的器官、激素的作用等等。这样枯燥的书本知识就会变得有趣多了, 学生也更能记住相关的知识。又如, 生男生女的奥秘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重要的生物学问题, 教学中可采用制作卡片随机抽取的游戏活动形式, 既充满乐趣又道出了道理, 比纯理论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再如在讲述膝跳反射时, 如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下, 会更好地达到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知识的目的。又如在学习正常足的足弓能缓减运动时身体的震荡的功能时, 可让学生起立, 跳跃两次。一次足尖着地 (足弓起作用, 身体震荡小) , 另一次用足跟着地 (没有应用足弓, 震荡强烈) 。经过此活动后, 学生的亲身体验, 是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效果, 学生马上就能明白足弓的结构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这种形象做法起到了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创设直观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讲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和一些生理变化的过程, 如果只用干巴巴的语言来描述, 学生难以接受, 即使你讲得再好,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不会太高。因为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等环节。在这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中, 起点是感知学习的内容, 也是了解学习的内容, 并获得与之相关的较丰富的、全面的、正确的感性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为进一步理解教材奠定基础。所以, 使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如用形象、生动、有趣的比喻会给学生创设一个比较直观的情境, 便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可以采用打比方的方法 (车间———叶绿体, 能源———太阳光,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产品———有机物和氧气) , 贴近学生生活, 使学生容易理解。在日常的生物教学过程中, 恰当地、适时地运用好“双手”这一肢体语言, 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有效地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关节的结构时, 可用左手握拳表示关节头, 右手迎掌相握表示关节窝, 外罩一塑料袋表示关节囊, 中间充满了的空气表示滑液。又如计算机具有影视动画多种特技手法, 能将生物学中一些比较复杂的结构、关系, 特别是在正常条件下无法见到的生命活动过程, 以彩色的仿真式图像生动地表现出来, 对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难点知识的认知, 大有好处。在学习血液循环时, 笔者用一张反映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光盘辅助教学, 将正常搏动的心脏“打开”, 并显示出心脏四个腔按顺序交替收缩舒张、血液运行、瓣膜开闭的真实情形, 起到了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 对课本内容处于不满足状态。对于生物学学习来说, 富含矛盾的问题情境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问题情境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利用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例子进行设计。例如, 在讲授“根对水分的吸收”时, 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在家糖拌西红柿或腌制咸菜等, 给萎蔫的蔬菜洒些水使其恢复原状, 让学生观察一段时间后, 再询问学生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该方面的知识, 无法解释其中的道理, 于是就产生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这样,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地获取知识。又如, 在讲“呼吸作用”时, 教师可首先提问:“人为什么需要氧气?”学生只知道人没有氧气就不能活, 可问为什么时却答不出来。学生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正是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 它将推动学生带着疑问不断去思考, 如同萌发了创造性思维, 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四、创设“美感”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美感情境, 也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恰当应用诗词, 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 陶冶学生情操。例如, 在讲“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时, 可用“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等一些诗句烘托环境保护重要性, 同时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再如, 在讲授“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 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幅老农辛勤劳作图片, 请学生展开联想, 可能想到什么诗词。学生会马上联想到李绅的《悯农》中的“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并及时提问:“老农为什么会顶着烈日锄禾?”学生会积极思考、分析, 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 畅快自然, 寓教于乐,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又如, 在学习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所有内容后, 让学生辨析“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中诗人是否有失当之处, 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生物现象, 从而获得成功的快感和学习的乐趣。 (2) 在生物教学中巧妙地辅以一些与生物知识有关的妙语 (妙语是指成语、谜语、谚语、谐音语、顺口溜以及歇后语等, 这些将某些现象、事实或规律用精练上口的词句加以描述的语言) ,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如用“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用“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来引出“植物的向光性”。“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它把生物的捕食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还有“飞蛾扑火”——昆虫的趋光性, “叶落归根”——生态系统的物资循环, “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绳”——条件反射, “一山难容二虎”——种内斗争, “大树底下好乘凉”——蒸腾作用, “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等等。实践证明, 用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科学的知识内容,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五、创设实验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通过实验与观察, 不仅可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 以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通过测量取得数据, 设计表格记录和整理数据的技能, 而且还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比如, 在讲到测量胸围差时, 首先叫两位同学上讲台边教他们测量胸围, 然后叫这两位同学演示给全班同学看, 直到学生掌握。最后让他们分组测量, 并设置表格整理数据, 结果大多数男生的胸围差为8厘米左右, 女生的胸围差为6厘米左右。经过总结交流, 使他们知道不同的性别、不同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 胸围是有区别的。再如讲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 肺内气压小于外界空气的压力时就吸气, 肺内气压大于外界空气的压力时就呼气, 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学生比较难解的, 那就是为什么气体量不变、容积大、压力小?但是如果通过做实验学生就会很快弄清楚。于是我就给每一个实验小组发一个针筒, 并将针头拔掉。叫同学们用左手按住针筒前面的出气口, 右手将针筒的内套往后拉, 直到拉不动为止, 这时针筒内的容积最大。接着, 右手又将针筒的内套往前推, 越推越感到吃力。因为里面容积越来越小, 气体总量又没有改变, 所以气体压力就会变大。通过做实验,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 还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体验生命的真实面目, 领略生命的绚丽多姿, 激发学生的体验情感或学习欲望。如在进行研究性活动中,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栽培室, 参观栽培实验基地, 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带领学生参观标本室, 激发学生将对生物学的兴趣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 从而刺激学生更深入地探求。根据现代生物教学理论提出的两个结合 (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的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有其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学校可以开展生物课外小组活动, 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课外活动小组中,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 内容可以包括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食用菌的栽培等, 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总之,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 创设多样化的情境, 寓教于情, 寓教于乐,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 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能让学生对你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从创设游戏情境、创设直观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美感”情境、创设实验情境五个层面, 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做法。

关键词:创设,情境,兴趣,教学实践

情境教学与学生兴趣 篇2

情境教学凭借情境,促进儿童整体发展,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感性认识;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品德教育;以训练语言发展为手段,贯穿课堂始终。教学情境的创设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生活中截取,强化生活的关系。课堂教学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动力,扎实体现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以现有教材为核心,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工作,情境交融,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途径。同时也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拓宽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的知识空间。

我们的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语言学习应有的真情实感,学生的学习乐趣被淹没在大量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的分析和各种习题的训练中。为了努力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改变灌输式教学,我们的教师必须进行情境教学的探索。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课堂情境教学,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转变了教育观念,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创造者。依据学科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了“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主导的“他主学习”,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由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到带入情境,提供学习的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观察、角色扮演等操作性尝试,获取知识,以自己的所感去表达。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结合。我们每位教师都清楚教材中的美文是以语言为中介,以抽象的符号呈现教材画面的,要让学生感受其美,就要让艺术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教学。我们教师就要把直观的画面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来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完成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任务。

情境教学运用暗示导向、情感驱动、角色效应、心理场景的整合。运用暗示导向。在情境教育中,把跨度宽阔的教育、教学空间,用各种暗示手段联动起来,以不同形式、不同途径渲染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愉快、书籍的智慧及学生蓬勃向上的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无意识倾向处在忘我的境界中,趋向教育者既定的方向,还可以使学生从无意识的加工中最大限度地受益,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会主动积极地投入认知活动。在优化的情境中,学生将经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的情绪发展过程。随着情境教育的实施,学生的情感将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延续、反复、发展,让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在其间受到了很好的陶冶,并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情境教育创设的情境,总是蕴含着教育者的意图。结合教材特点和活动需要所设计的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当角色,其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将渲染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由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成为积极参与的主动角色。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的生活空间成为富有教育内涵、富有美感、充满智慧和学生情趣。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潜在智慧的启迪,使学生得到一种满足,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向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在这种推力下,学生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情绪、语言和行为,使已创设的情境更为丰富。置身其中的教师也即时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这样,“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在心理场中得到整合。推进和促使儿童的顿悟加速产生,从而不断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那么什么是教学情境呢?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基本不需或很少创设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因而,创设教学情境在传统课程的条件下还不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的建构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呢?

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这也就是说,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孩子的眼前,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教师就可以直观的给学生一个1平方厘米大小的东西,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1平方厘米就这么大。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那么自己的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1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再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低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不足,只知道人民币的不同面,不同面值人民币上的图案不同、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都不了解。如果教师能打出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讲解再加上生活中的认知,学生会对人民币认识的很透彻。在教学中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生识记“晶”字时问学生:天空一个大太阳天亮不亮?学生答:“亮”。那在大太阳下面还有两个并排站的小太阳天空会怎样?“更加明亮了”。师:不仅明亮还有些耀眼,三个太阳在闪闪发光这就是“晶”字。这种让学生充满想象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的脑海里。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毫无激情,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是冷漠、无激情的来听。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是没有质量的课堂。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倾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做到:

1、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桎梏,打破“教材是唯一知识源”的传统思想。

2、根据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要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进一步落实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全新理念。

3、密切学生学习生活和实际社会生活的关系,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主动去获取知识,并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4、教师创设多种情景,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广泛地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5、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获得学习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突出趣味性、思考性、现实性。实施情境教学的措施:

1、强调教师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彻底改变“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倡导教师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短时间、大容量、资源共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极大地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拓展教学活动领域,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获得情感体验、心灵感受,拓宽视野,磨练意志。

.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片、学生表演等多种方式,以活动为载体,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和儿歌的表演,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巩固知识。

.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教师分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联系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要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用实际行动去尝试、去讨论,最终得出结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

情境教学拓宽了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通过多样性的课外教育活动、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野外情境教育活动,拓宽教育空间,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益。同时,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通过创设一种“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来缩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以及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发展。情境教学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担当教材中的角色、扮演童话角色、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儿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学科素养连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兴趣 篇3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习兴趣是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会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除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教学内容安排得当外,还得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之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我在教学加减两步运算应用题时,请12名同学扮演乘客,在老师的指导下,车开到张村站,有5名乘客下车,根据表演,让学生口头编一道减法应用题(一辆客车有乘客12人,开到张村车站下车5人,车上还有多少人?)并口述算式和答数,接着又请5名学生扮演上车的乘客,让学生根据后面的情景口头编一道加法应用题。(一辆客车有乘客7人,开到张村车站上来5人,这时车上有几人?)解答后将前后情节连起来,口头编一道只有一个问题的应用题(一辆客车原有乘客12人,开到张村车站下去5人,上来5人,这时车上有几人?)成为所要讲的例题。这样通过具体的直观表演,使学生感受到应用题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意识到的形象化的数量关系就逐渐转为抽象的数量关系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手脑并用,诱发学习兴趣

手脑并用,是掌握知识过程的必要手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手,在动手中思维,在理解中表达,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我在教学第二册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口算”时,先让学生动手摆小棒,计算27+2,说算理,复习计算思想,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愉快的学习心境。然后把2根换成5根,引出新课,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启发学生思考把哪部分小棒合起来得12根,满“十”捆成“一捆”,是1捆零2根,再把20根(2)捆和12根(1捆零2根)合起来是32根,明显看出十位数增加“1”的道理,再通过教师用教具演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方法及过程,根据直观获得鲜明的表象,推出计算方法,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口算步骤和方法,将外部动作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积极思维,气氛活跃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三、创设游戏情境,引起学生求知欲

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而无意注意又受兴趣的影响,利用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活动,对于持续刺激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神经兴奋,激发学生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开始上课时引进

一堂课的开头,学生精神上还处于兴奋阶段,人虽进了课堂,但心里还想着课间的活动,这时把游戏引入课堂,可以引起他们兴奋中心的转移,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得数是9的加法”时,开始可让学生做拍手游戏,小朋友们拍手的次数与老师拍手的次数合起来等于9,老师拍一下,小朋友拍八下,老师拍二下,小朋友拍七下……要是谁多拍一声,谁就得把这道题算一遍给大家听,让大家纠正。这样就使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活动之中。游戏结束了,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这时的教学效果就会很好,这就起到了用游戏来进行组织教学的作用。

(二)在巩固练习中引进

低年级小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一般在15至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学习情绪较饱满,过了这段时间,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时把游戏引进课堂,可调节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疲劳,从而提高练习的效果。例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进行基本练习后,给学生做“小猴放鞭炮”的游戏,教师将写有算式1×5、2×5、3×5、4×5、5×5、5×1、5×2、5×3、5×4,的纸片卷成鞭炮样放在讲台上,指定同学上讲台前戴猴子头饰学着猴子动作跑上讲台。大家拍手唱:“小猴,小猴快快跑,跑上讲台放鞭炮”。到了讲台上,从桌子上拿一个“小鞭”(试题),读出算式并说出得数和口诀,如说对了,大家就发“蓬啪”一声,并做手势拍手向上打开。说错了,就是哑炮,大家发出嘘嘘的一声,接着继续游戏,穿插这种游戏,学生既能玩,又能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将要下课时引进

在将要下时把游戏引进课堂,可以提高当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结课。例如,教学真分数、假分数时,在下课前发给学生做“对号入座”游戏: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圈,在圈内分别写上“真假分数”,让学生把自己的出生日期用分数表示(月份为分母,几号为分子,如3月18日可写为18/3 )老师哨子一吹,各人便按座位顺序把自己手中的纸贴到相应的圈内,待全班同学贴完后,让大家检查,凡贴错的同学,让其说出原因,并重新入座。在下课前穿插这种游戏,不仅可以收集到本堂课教学效果的大量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而且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欲罢不能的兴趣,他们将迫切期待下堂课的到来。

情境教学与学生兴趣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的探求心理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先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以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的求知心理, 从而唤起学生的思考,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 在教学《精通英语阅读系列3》之《开拓视野》 (Across the Board) , Unit 2“Lessons from the Farm”阅读课时, 教师可这样一环套一环地创设问题情境:

Ⅰ.Pre-reading

1. There is a saying:“No pains, no gains.”What does the title mean to you?

2. Most students are from the country.What do you know abou farms?

3. What kinds of work must people do on a farm?

(以上问题围绕教学目标发问, 遵循了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又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且答案没有正误之分。通过设置问题, 激活学生对farm话题的兴趣, 也诱发了其对课文内容了解的强烈愿望。)

Ⅱ.While-reading

Today we’re going to read a passage about the“Farm”.Please read the passage and try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

1.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text?

2.Why did the young people go to the farm?

3.What lessons could the storyteller learn from the story o picking beans?

(以上问题结合课文内容提出, 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的理解。)

Ⅲ.Post-reading

We have learned the text about farm.Let’s do some practice Please give your opinions about the followings:

1.Do you like live on a farm?Why?

2.What lessons do you think a young person will learn from a farm?

(以上启发学生自觉思考, 自觅答案。同学们运用所学的交际用语, 各抒己见。)

在这个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连环创设的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分析、解决问题, 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探求心理。

二、创设参与情境, 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就十分重视自然情境和参与情境的教育作用。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 应经常创设参与情境,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他们在参与中提高兴趣, 获取知识。在教《综合英语教程》 (第五册) Unit 3“A Hanging”一课时, 我预先准备了步枪、刺刀和手铐, 让学生七人一组表演狱警 (六人) 押送囚犯 (一人) 赶赴绞刑架的凄惨场面。在“A Report on the Wine Shops”一课准备酒瓶、旧雨衣, 让学生穿上扣错扣的衣服, 演女记者在不同的酒店所受到的不同待遇。学生广泛参与, 使课堂增色不少。

总之, 不让学生满足于单纯的听说, 要注意创设一些参与情境, 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他们在宽松和兴趣盎然的环境下自主学习。

三、创设“留白”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

所谓的“留白”, 就是教师在施教中留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 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填补空白内容, 使其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 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窗子。”当学生遇到一个不完美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刺激时, 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 促使他们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因此, 教师在施教中应善于创设“留白”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 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 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英语教学中, 一个巧妙的空白, 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 使他们思潮翻滚, 奔腾向前, 有所发现或创造。例如, 在教课文“The Sounds of the World”时, 要求学生掌握多种asking for suggestion and giving advice的句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用“Can I ask you some advice?”来征求建议后, 切莫急于呈现其它表达方法, 不妨戛然而止, 急流勇退, 停下来, 退出来, 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让给学生, 要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和总结。面对“悬”而一时难“决”的空白, 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填补”, 纷纷从下文中寻求答案。最后, 学生不难找出如下表达方式: (1) Can you help me decide..? (2) Have you con-sidered doing...? (3) What can you suggest? (4) Maybe we could.. (5) Maybe it would be better to... (6) What about...? (7) I suggesthat...。此时的留白, 就像浪遏飞舟, 唤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

四、创设交际情境, 维持学生“适度紧张”的心理

“适度紧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产生一定的焦虑感、紧迫感, 即对学生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高要求, 适度地激发学习动机强度。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学生在适度紧张的精神压力和焦虑状态下学习效率最佳。如果学生对学习毫无焦虑感、紧迫感, 在学习上就会懒懒散散, 精神不振, 无所作为。如果焦虑过大, 则造成情绪低落, 丧失学习信心。戈登·克罗斯指出, “很明显, 忧虑充当着动机激发者的重要角色”。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 (H.C.Lindgren) 在其《课堂教育心理学》中同样写到:“一定程度的正常焦虑之所以必要, 就像有点刺激物能使我们保持在更适当的任务上一样。”因此, 在课堂内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度紧张”的学习氛围能起到优化外语课堂教学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更多地创设交际情境, 在“适度紧张”中不断激起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热情和欲望, 进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不妨打破“老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的课堂教学, 更多地创设交际情境, 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如让学生表演短剧、角色刺激、抢答赛、上讲台等。“上讲台”可产生适度的紧张气氛, 因为走上讲台时, 面对几十双眼睛, 有些学生会显得拘谨, 甚至面红耳赤, 语无伦次。上台而产生的一定的紧张感和压力, 能促使学生集中注意, 积极思维和加深印象。比如, 当我们学完《综合英语教程》 (第五册) Unit 1“The Fourth of July”时, 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 把文中黑人家庭为了庆祝7月14日 (美国独立) 而去首都华盛顿旅游, 在一个冷饮店所受的歧视自编自演成一段短剧, 然后上讲台表演。这样的交际情境既让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 又使其仿佛身临其境, 把黑人受歧视的场景表演得栩栩如生。

五、创设新奇情境, 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

在课堂上, 学生往往怀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课堂模式不要老是一成不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经常保持教学过程的新颖和变化, 科学合理地创设新奇情境, 使学生求知猎奇的心理得到满足, 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在教《英语阅读教程》 (第四册) Unit 6“The Man Who Made Mickey Mouse”一课时,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 播放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 伴随着影片, 介绍Mickey Mouse和Donald Duck的创作者Walt Disney, 以及他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些形象, 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入新奇的情境, 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他们就会饶有兴致地阅读全文, 再结合课文让学生展开讨论, 从而使学生更易读懂、理解全文, 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创设成功情境,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理

成功会给人带来信心。创设成功情境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 想方设法创设一个让学生饱尝努力探求、勤奋思考后获得知识、取得成功的情境, 让他们的学习信心得到增强, 学习欲望得到满足, 从而使师生都能一起分享成功带来的喜悦。

例如, 通过课前三分钟的说话练习, 或值日报告或即兴演说或诗歌朗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给学生提供成功地表现自己的机会;通过让学生自编自演短剧、组织游戏竞赛等,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 体验成功的喜悦。成功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 也会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决心。

总之, 英语教师应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来调控学生的课堂心理,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 创造意识不断增强, 灵感的火花不断迸现, 学习的潜能不断被激发, 英语学习的效率也不断被提高。

参考文献

[1]韦特海姆.创造性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7.

[2]沈生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

[3]李蔚.课堂教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2000.

[4]王路.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中学外语教与学, 2004, (12) .

[5]汪涤瑕.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J]:中学外语教与学, 2004, (11) .

[6]周龙飞.“空白”艺术在英语中的应用[J]:中学外语教与学, 2004, (3) .

情境教学与学生兴趣 篇5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强调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学习方式不断地转变。无论哪一种学习方式,都要将具体的真实的事物呈现给学生,使学生面对真实的情境。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也一定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年版)》也指出: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情境素材,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创设化学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实践与思考。

一、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在问题情境下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兴趣,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社会责任感。通过问题情境学生明白了生活中的“为什么”,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巩固新旧知识的理解运用。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提问,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这种说法对吗?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变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为什么?铜粉在空气中加热,为什么质量会变大?

二、借助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

心理学家认为经验和实践是认识事物的最好方式,多媒体技术正是将这种经验和实践具体体现的最好方式,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例如,在教学《水的组成》一框,将水的电解过程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效果逼真,视听并用,使微观粒子的变化可视化。

三、运用游戏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书本中的内容,还能收获书本以外的知识。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时,设计“游戏建模”环节。在讲台上放一些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币,按面值分成三堆,然后让学生操作,“将它们打乱,随机分成三堆”,启示学生思考每一堆的硬币数量变了吗?硬币总数变了吗?总面值变了吗?引导学生类比化学反应:不同面值的硬币代表不同的原子,打乱重组就相当于发生了化学反应。将抽象难懂的微观原子变成学生熟悉的硬币,学生便可轻易理解即使重新打乱,硬币总数和总面值也不变,从而建立起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模型,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四、运用故事创设情境

生动的故事内容,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往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方。运用故事创设情境易于学生的接受,对于故事他们百听不厌,可以使他们产生亲临其境之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之中。例如,在讲《盐的化学性质》时,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历史故事。传说诸葛亮第四次释放孟获时,当时秃龙大王扬言用毒泉消灭汉军,其中有一个是“哑泉”。汉将先锋王平率人探路时因天气炎热,人马争先恐后地误喝了哑泉之水,回到大营后士兵不会说话了。诸葛亮当时也束手无策,经当地一老者指点万安溪安乐泉水方转危为安。讲完故事后问“: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呀,等学完本节课相关内容就知道了。”学生们这时求知欲会大大提高,很想知道答案,这样就为接下来的学习和探究做好铺垫。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6

导入新课时激发学习兴趣

精彩的演讲靠漂亮的开场先声夺人,英语授课也是如此。比如人教版“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我该用什么方式吊起学生的胃口呢?质疑法导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我问学生:If somebody gives you a large sum ofmoney to spend as you like,what wouldyou do with it?这一问题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展开自己的想象,激烈地讨论起来。然后我又请一些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其他同学也会对别人的想法很感兴趣,所以会听得很认真。这样一来,本堂课我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还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课堂效果可想而知了。

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有了良好的开端还不够,我们应该让学生能继续保持学习兴趣。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英语教师要考虑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该单元的阅读部分是该剧的第一幕第三场。描述了故事的开端:年老富有的两兄弟打赌,赌一个贫穷的人获得一张百万英镑的巨额钞票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他们发现了在大街上游荡的英国人事利,在询问了一系列问题之后,他们认定身五分文的亨利就是最合适用来打赌的人选,于是就将百万英镑的大钞放在一个信封里交给了他。这是根据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改编的戏剧剧本。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提前做好了前一场戏的视频,让学生欣赏,并提醒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语言的表达和语音语调。观看英文原声电影片段,而且是比较幽默的片段,学生很感兴趣。看完这场后,我继而抛出一个问题:Can you imagine what Wiuhappen to Henry?根据影片来推测主人公接下来的遭遇和命运,学生一定会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这样就能吸引着学生很顺利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2正文开始,我邀请几位同学做role play,根据影片中的风格分角色朗读,这时的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而不朗读的学生也有任务,跟着默读,并揣测一下主人公Henry在本场中的心理起伏。在朗读时,一个女生的一段台词读得有点夸张,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就趁机让大家来评价一下该同学的发音、语音语调及情感投入,由此大大提高了全体同学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3在回答了跟课文内容相关的由易到难的问题,让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了了解后,我又在下课前6分钟让学生欣赏了本场的电影片段,在掌握对白的前提下更好地揣测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下课前一分钟,我又布置了一个启发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Henry得知了信封里是一张百万英镑后会怎么做,他的命运又会如何呢?因为,大家也特别想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相信课后一定会相互讨论,想象主人公的命运,第二天,大家果然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如果说精讲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那么多练正是学生主体作用的集中体现。练是训练学生英语思维的过程,只有多练,学生才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英语课堂中,练的最好形式就是交际。美国学生崇尚这样一句话:Tell me,I forget;Show me,I re-membmer;Involve File,I understand。由此可见,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只能给学生带来疲惫,如果让学生动起来,浸泡在一定的语境中,学生也就能乐在其中了。

在上《百万英镑》的第三课时的课后,我布罩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分小组自己写剧本,编写主人公Henry接下来的命运,要求学生在上第四课时时表演。这个作业任务相对来说比较重,但由于之前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而且在第三课时分析了一下剧本的特点,我觉得学生可以尝试去做一做。不过我还是有些担心,怕学生准备不出来,或干脆就不去做了。第二天,我所有的担心都烟消云散了,学生表现出的热情大大出乎我意料。他们都特别踊跃,描绘了不同的Henry的命运,我索性灵机一动,没有上已经备好的课,而是整节课让学生主导、表演。这一节课,让学生和我都收获了很多。

情境教学与学生兴趣 篇7

一、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内涵与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 是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的过程。由此, 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另外,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激发求知欲, 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1. 生活性原则。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化学知识渗透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化学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学科知识结合生活、生产、社会问题特别是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展开, 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因此应选取贴近生活, 贴近社会的素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 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应用化学视角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能够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化学课堂教学中。

2. 主动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的形成和发展永远起自于主体的积极过程。智力是在主体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 也是通过主体活动表现出来的, 离开了主体活动, 智力将无从谈起, 因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中, 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应按照认识规律把这些过程进行“返璞归真”,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变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封闭教学结构为“教、学、做合一”的开放教学结构。例如, 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课堂实验就是一种很好的知识获取过程。我有一个教学习惯, 那就是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虽然这种做法要求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 但教学气氛和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3. 发展性原则。

一个良好的探究情境不仅包含智力发展的知识信息, 而且蕴含着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情感信息;不仅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 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问题的起点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 通过设置合理的思维阶梯, 引导学生通过“手的操作, 眼的观察, 脑的思考”拾阶而上, 应用已知去探索未知, 从而获得“新知”, 并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三、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经验

1. 改变传统的教学程序, 注重提问的艺术性。

以往我们在上物质性质课时, 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将物质结构分析透彻→进行性质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这样的课堂教学思路固然无可非议, 但心理研究表明, 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会引起学习者的心理、脑力疲乏, 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我曾在氨的性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在引课时并未进行过多的讨论, 而是直接进行了氨的喷泉演示实验和氨与氯化氢的“生烟”反应, 并根据实验现象设计了以下问题: (1) 喷泉实验说明了什么? (2) 为什么喷泉是红色的? (3) 如何从结构上分析氨具有与氯化氢反应的性质?从效果看, 因为课的开始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兴奋点, 再加上喷泉和“生烟”实验本身具有的观赏性, 所以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 也顺理成章地使学生马上进入了思考过程。应该说, 这样的改变和及时的设问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2.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已不是新鲜的事, 但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万能的, 一味地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可能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新教师往往把备课的主要时间花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上, 而老教师则花在深入琢磨教材、巧妙处理教学内容上。两者的实际效果是新教师的课往往气氛不错, 但华而不实, 知识点的落实得不到保障, 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老教师的课堂气氛有时候不一定很活跃, 但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很大, “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此, 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也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实践中我发现, 对于一些在课堂中无法进行的实验, 如:铷、铯与水的反应, 镁与干冰的剧烈反应等, 可采用视频演示, 引起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对于化学中的微观结构的学习, 采用动画模拟, 对于降低学习难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

3. 注重实验装置的改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 但并非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能发挥出创造力, 可见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教师直接所能给予的, 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起来的。

我在实际教学中非常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来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材中对铜与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采用的装置至少有两大不足:一是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无色的NO难以观察到;二是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有毒, 而又未连有尾气处理装置。为了达到更好的实验和教学效果, 我将此实验的装置改进如下:

实验时, 首先在两支50m L的针筒中各放入一铜片, 将助推器推到底, 然后连接好橡皮管并放入分别放有浓、稀硝酸的烧杯中 (如图) , 最后分别吸入少量溶液后夹住橡皮管即可。实验现象如下: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红棕色气体, 反应液呈蓝绿色, 反应迅速 (助推器上移快, 甚至需要将夹子打开放出反应液以停止反应) ;稀硝酸与铜反应产生无色气体, 反应液呈蓝绿色, 反应较慢。另外, 对于无色气体的检验可以采用取下橡皮管, 吸入少量空气的方法进行;对于反应液颜色的观察可以将溶液推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 以便能准确地观察到铜离子在水溶液中的颜色。这个改进实验很好地弥补了课本实验的不足, 实验现象明显。实际上课时, 在进行完演示实验后, 我马上发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此实验改进的优点。布置课后作业时,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其他的适宜装置。从作业的情况看, 大部分学生已能很好地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表现出了较强的创造能力。

教育学家杜威就教育本质提出了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新课程下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要“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只有植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 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课堂。因此我认为, 通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能为学生化学思维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也正是实现化学知识为生活服务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日]左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美]里德利.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情境教学与学生兴趣 篇8

●教学引入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

案例1:信息技术课《画图》 (教学内容是学会复制、粘贴及翻转、旋转)

教师在上课伊始播放了《大风车》的音乐。

教师:谁知道这是什么音乐?

学生:是大风车的主题歌。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大风车节目吗?

学生:喜欢。

教师:今天啊, 我们自己来制作大风车, 有没有信心?

学生:有。

教师:好的。下面请大家来看大风车的图标, 说说大风车有什么特点?

……

这样创设的情境, 将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相结合,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扎实。

对比案例2:

教师:同学们喜欢电脑绘画吗?

同学:喜欢!

教师:下面我们就用绘图软件来“叠罗汉”, 首先我们介绍“复制”。

教师出示一个罗汉……进行复制演示;学生上机练习。

……

通过对两节不同风格的课堂比较, 案例1的学生课堂自始自终洋溢着一种“场气”, 教师讲得“顺”, 学生学得欢, 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生活抓手———“大风车”这个作品来创造, 学习效果非常扎实。案例2的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比较沉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创新作品中创设生活情境

案例:在一次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上, 听了《画线》一课给我感触很深

教学过程:

1.导入

……

2.学画小旗

(1) 出示小旗图

大家观察一下, 这面小旗是由哪些线段组成的?对, 我们用直线来画旗杆, 用曲线来看小旗的旗面, 那么我们先来画一画旗杆吧!

……

3.想象画

谁来点点第二个任务?

自学要求:

第一步:请你在画图空白区, 把它画下来。

第二步:想象一下它像什么?把你想的画下来。

同学作品展示:有的是太阳的光芒, 有的是扇子, 有的是鱼叉等, 好多作品是超出成人的想象空间。

整个课堂沸腾起来了。

信息技术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的一致性与操作的多样性并存。信息技术课既具有理论性, 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它要求学生在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 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安排一定时间的练习内容, 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同时, 设计练习内容时如果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使学生利用所学的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必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其实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尝试运用, 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在整合中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是包括信息技术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不可推却的任务。

●教师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的促进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计算机专家西蒙指出:当一个人接受一项任务, 但又不知道如何解决时, 他面临的就是一个问题, 西蒙将问题解决看作人类认知的三类信息加工过程 (再认、问题解决、学习) 之一, 问题解决就是所面对的问题得到解决的认知活动, 教师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的促进者。

情境化教学设计的主要角度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身边的事着手, 带有生活化, 围绕解决学生实际遇到问题、帮助他人的解决方案、学生个性设计等内容来开展, 情景教学设计必须紧扣“任务、问题、活动、思维”四个环节。

学生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信仰和概念进入正规教育, 这些概念通常有别科学概念, 而且非常不易消除。

信息技术课堂作业设计时, 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信息技术的活动课, 体现“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例如, 在Word的“文本框”教学中, 对教材经过一些处理和再加工, 设置了一些生活化而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名片, 目睹了简单的名片和复杂的名片, 比较中学生的欲望高涨, “我们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名片来吗?”进而“制作名片”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堂课要解决的任务。通过为将来的自己制作一张精致而富有个性的名片来展开课堂教学活动, 让学生的理想在名片上得以体现,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激发学习积极性, 获得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与学生兴趣 篇9

一、教学情境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创设合理的物理课堂教学情境, 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学习者必须全身心的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通过提出一些与内容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 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如果有了兴趣, 学习时才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 从而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科学创设适宜物理课堂教学情境, 有利于学生们轻松地认识物理的本质, 理解物理概念, 掌握物理规律,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学生来说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都是比较困难的。基于此,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可能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通过创设物理情境, 展现物质运动的原理及其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开拓创新思维能力, 加强理解记忆能力, 学生可切身体会物理概念、规律产生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合作能力方面, 物理实验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有悬念的实验, 这将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二、建立和谐的氛围创设人文学习情境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将中学物理课本与物理史话有效相结合, 有针对地用这些物理学家的探索钻研精神激励每一位学生, 感染全体同学, 激发求知探索欲望, 从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现代教育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传授以外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是保证愉悦、和谐课堂环境的基础。每个老师上课都有自己教学风格, 作为一名教师他应该具有和学生亲近的能力, 想办法让课堂更加生动, 让学生越来越喜欢上自己的课, 使学生感觉上物理课是种享受, 而且短短45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自身努力,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 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 也是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巧设教学悬念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焕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学习环境, 促使物理教学需要得到一种理想化的认知活动, 才能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获得目标教学效果, 这是科技高速发展与信息化时代所赋予的便利条件, 也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需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针对地提出启发性的关键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进一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三、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科学探索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物质运动的原理, 激发学生勤于思考, 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学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包括完成物理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整体情况。在新课标理念下,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一切为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为宗旨, 采取科学的教学措施, 使学生在愉快求学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气氛达到了最高点。最后, 惯性这个知识点不仅得到了突破, 同时老师精心创设的这个物理教学情境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一定的知识含量和艺术水平, 必须把握教学情境的适度适宜性, 优秀的教师能够精心设计成功的课堂情境。在创设课堂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度, 太难反而学生不容易接受。创设问题必须针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实时调整, 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与教学目标切合, 实现教学内容与问题情境的和谐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时候教师创造一些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反思中得到提升。这样子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肯定比老师直接讲解题目要来得更深刻。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领域的热点, 网络教学以强大的功能发展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新视点, 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在创设情境时尽量接近自然或接近真实的, 学生在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 通过问题情境完成对主题的理解。在课堂上采用电教媒体, 用生动、形象的方法引起学生感观上的视觉效果, 通过模拟物理现象,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动画模拟运动过程, 使这些难以分清的复杂运动形式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要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结合现代技术创设逼真的间接情境,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动态模拟功能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在传统物理教学中, 有很多物理现象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时就已经结束, 学生不容易理解其中的本质, 给物理教学带来了困难。对此, 多媒体可以适度控制或定格运动过程的演示, 使学生完全仔细观察了解其运动过程和运动规律, 使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迎刃而解非常容易, 就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激发起求知欲, 这样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新奇, 学生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整堂课的学习热情, 而且有机会亲自参与到趣味化、智能化的物理教学情境中, 通过真实可感的动态化演示, 有利于加深印象, 提高认知能力和理解程度, 这样的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得到有效融合。结束语: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为创设适宜课堂情境做好准备, 在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设计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 引导学生轻松地学习, 结合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典故, 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物理理解能力, 使物理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 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情境教学与学生兴趣 篇10

一、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 趣化课堂

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彩的、匠心独具的教学情境, 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思维进入最佳状态, 他们对数学学习感到有趣, 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片段1:浙教八 (下) 6.1《矩形》

师:上星期末我去了绍兴, 在游玩鲁迅故居时, 一名装修工人正在修长方形装饰画的框, 因四角固定点松动使画框变形。

(1) 变形后的画框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有什么性质?

(2) 用手中的工具恢复图形。

感悟:该情节能密切结合教学内容, 自然、亲切, 利用变形的画框来探索矩形, 既复习了前一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又在复习过程中比较自然流畅地引入矩形的概念, 而且以动手恢复图形的方式,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注重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 活化课堂

生活中充满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 因此教学中应努力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回归生活。

片段2:浙教八 (下) 5.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

引入:为了迎接上海世博会, 大象公园要美化环境, 请同学们帮忙设计花坛, 在平行四边形的花坛里种四种不同颜色的花, 并且这四种花正好将花坛分成面积相等的四块。

过程: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之间的关系。

结果:该题目即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感悟:本节课从世博会的美化环境引入, 通过学习最后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 始终围绕着学习是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教学中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享受数学对生活的帮助,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

三、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激发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是数学的灵魂, 是思维的源泉。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着观察、实践、模仿、推断等, 为探索与挑战性活动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兴趣。优化问题教学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提高思维效益的关键,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优化问题教学的重要途径。

片段3:浙教八 (下) 5.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

例题: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1) AC=24, OD=28, BC=38, 则OBC的周长;

(2) BC=18, AC=14, BD=20, 则OBC的周长。

感悟:在学生算出 (1) 的结果后, 老师趁热打铁地让他们算 (2) , 学生的回答是35, 但是老师告诉他们上当了。学生觉得很奇怪, 明明就按照第 (1) 小题的步骤做的, 为什么是错的?就这样巧设陷阱, 学生就会积极思考问题出在哪里,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积极参与, 并且让学生认识并理解数学的转化思想, 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四、设计有效的变式训练, 活跃思维

变式训练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化归、迁移思维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变式训练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宽广.运用变式训练可以提高数学题目的利用率,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起到综合应用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充分理解数学本质属性的作用, 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一题多变”是题目形式的变式训练, 让学生同时练习那些在知识、方法上有关联, 而在形式上又不同的题目组成的题组, 使学生对一些基本知识、方法及重要的数学思想加深领会, 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片段4:浙教八 (下) 5.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

例题:如图1, 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经过点O的直线交AB于点E, 交CD于F, 求证:OE=OF。 (引导学生分析, 完成此例题)

变式训练:

变式1:如图2, EF转动, 结论还成立吗?

变式2:如图3, 直线经过点O交CB、AD的延长线于点E、F, 结论成立吗?为什么?

变式3: 如图4, 直线经过点O交BA、DC的延长线于点E、F, 结论成立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思考, 根据他们的共同点, 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感悟:这组题中, 例题主要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从而得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线段相等。虽然E、F位置改变了, 但引导学生抓住实质, 就能进一步熟练此证明。把E、F所具有的特殊性规律变为一般性规律, 培养了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分析能力。这组变式题“变”的过程中在逐步加深, 让学生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性质和初步了解中心对称性质, 同时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 提高了数学解题能力和探究能力。

2.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一题多解” 是解题方法的变式, 引导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思想方法来思考解决同一个问题, 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 以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 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发散性和灵活性。

片段5:浙教八 (下) 5.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

例题:如图5, 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E, AC⊥BC,

AC=4, AB=5, 求BD的长。

方法一:因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只需求出BE即可。在RtABC中, 根据勾股定理可求BC。因为CE=12AC, 所以BE可求。

方法二:过D点作BC上的高DG。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DG、CG的长度。再在Rt△BDG中, 根据勾股定理求BD。

方法三:作AG//BD交CB的延长线于点G. 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G的长度。再在RtACG中, 根据勾股定理求AG, 再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D的长度。

感悟:该题目把平行四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三角形的问题。在多种解法的比较中, 选出最快、最好的解法, 增强了学生们的最优化解题意识。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有利于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发展学生在解题时思维的敏捷性, 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设计有效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契领, 画龙点睛的作用, 它通常是本节课的思想方法及关键点。因此, 课堂小结有助于学生抓住所学知识的本质, 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 使知识系统化, 借助语言艺术的力量, 完整地体现美感。

片段6:浙教八 (下) 6.1《矩形》

数学名片:

姓名:矩形

曾用名:长方形

定义: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性质: (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数学思想:“一般”到“特殊”

感悟:本设计将生活中的名片转化为数学名片来进行课堂小结, 使知识脉络更清晰, 条理更清楚。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掌握,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活跃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与学生兴趣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学习主动性;问题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一名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时时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现实的。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学生不是简单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当务之急应以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依据,尽全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以及创造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呢?我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尝试。

如何让历史教学过程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动而有效呢?能否让多媒体作为创设历史情境的手段,教师积极寻找教材与教辅资料的切入点,创设真正有效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我又开始了进一步的尝试。

我在设计《祖国统一大业》(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一课时,通过播放音像资料《七子之歌》,营造特定的情景与氛围。

然后提问: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哪七子?如今都回来了吗?(进一步置疑)那么,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的关系又是如何?祖国统一大业能否实现呢?由此导入新课。

再如,我在设计《第二次工业革命》(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8课)一课时,通过展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图片,营造特定的情景与氛围。

然后提问1:大家知道这是什么事吗?什么是世博会?世界上最早的世博会是在哪个国家举办的呢?(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出示图表一《中西比较》)

提问2:为了向全世界展示大英帝国在工业上的成就,19世纪中期英国可能会展示哪些展品?中国称其为“炫奇会”说明中国如果参展会展示什么样的奇特物品?

(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随后展示图表二《时代差距》)

提问3:时代的差距表现在哪里呢?为什么英国与美、德在19世纪70年代后会有这样的时代差距呢?与什么事有关呢?由此导入新课。

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方式的导入,学生们争先回答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的渴求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积极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参与意识、探究意识。

例如在《祖国统一大业》新课教学过程的四大模块中,我分别设置了如下的问题:

(一)情境探究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问题1:你对港、澳、台三地有何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别是什么?

问题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问题3:我们清楚了问题的由来,那么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呢?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武力”和“和平”两种途径,它们各有什么利弊呢?如果你作为决策者,你将选择哪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二)情境探究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提出(形成、内涵、意义)

问题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

问题2:据历史纵横分析“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经济特区有什么不同?

问题3: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一国两制”形成过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最初是针对哪一个问题而提出来的?解决台湾问题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如何评价“一国两制”构想?

(三)情境探究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意义

问题1:播放录像《中英会谈》,《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引导学生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图片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事。

问题2: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何在?

(这一问题课本也没作太多表述,可结合自已的所见所闻所知和江泽民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上的讲话》材料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言讨论,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答案。)

问题3: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说明了什么?

(四)问题情境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问题1:有人认为台湾将永远分裂下去,有人认为台湾很快就可以统一,你对此有何看法?为什么?

问题2: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如何?

问题3:目前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问题4:面对“台独”分裂活动,我国政府的态度和方针措施怎样?

(出示2005年3月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

课外拓展:中国已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請结合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实,写一篇小论文,阐述一下你的观点:为成功解决台湾问题,我能做什么?

最后投影出示余光中的诗《乡愁》,并配以朗诵,学生在朗诵声中体会此诗所反映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再例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新课教学过程的四大模块中,我又分别设置了如下的问题:

(一)模块一:背景模块

问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具备政治前提及条件分别是什么呢?资本主义具备哪三个基本要素呢?

问题2: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定,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又有什么不同呢?

(二)模块二:主要发明模块

问题1:如果你是1902年美国博览会的策划者,你要设立几个展区,展出哪些产品,这些产品有哪些特点?

问题2:两次工业革命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成就各有哪些呢?

问题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又具有哪些新的特点呢?

(三)模块三:影响模块

问题1:上节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咱们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的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在这几方面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哪些异同呢?

问题2:垄断组织出现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本质?

(此模块内容仍是主要采用学生的知识迁移的方式,对于这两问,不能直接从教材中找到答案,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并结合教材,鼓励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小组讨论,最后教师指导整理成答案。)

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断擦出智慧的火花。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特别是发生争论时,学生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冲动,从而使学生获得跳跃性的提高。

作为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一名教师,我要不断地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不断地探讨、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不断地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从细微处慢慢地改变,一步步提高,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美].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华东师大,2002.

情境教学与学生兴趣 篇12

在学校以“增进教学内容的情境性, 提高学生的情境理解力”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 我通过亲身参与教学设计、上课、反思和评课, 对情境教学有了切身的思考和感悟.

一、创设情境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就数学学习的基本目标来说, 情境的设置应该是为了更好、更自然地引入学习主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利于教学秩序的顺利进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 情境创设的首要因素便是充分服务于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函数y=Asin (ωx+φ) 的图像和性质”这一块内容的学习要求是:研究函数y=Asin (ωx+φ) (A>0, ω>0) 的图像, 再讨论函数的性质, 进一步领会分解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知道A, ω, 的物理意义及其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通过学习, 学生能够了解三角函数的众多实际应用, 学会用函数的周期性去观察和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面对教学大纲的要求, 我开始冥思苦想导入的情境创设, 我不断问自己,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什么?与学习内容有必要的关联吗?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有益吗?能促进学生求知欲望的形成吗?

周期性是三角函数特有的性质, 在生活和物理中, 具有周期性现象的事物也很多, 如潮汐、单摆、机械波等等, 最后我选择了摩天轮圆周运动的例子.选择摩天轮不仅因为它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经历, 而且也是一个容易“去生活化”贴近数学本质的例子.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可以不太困难地用函数y=Asin (ωx+φ) 来刻画摩天轮的运动规律, 并在此过程中明确A, ω, φ的物理意义, 意识到研究该函数的必要性, 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自然形成.

二、建立问题“脚手架”, 提高学生的情境理解力

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场景中的数学特征之后, 提取适当的数学因子, 逐步转入数学学习, 这才是设置情境问题的本意.情境设置不应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 还应当在课堂的进一步展开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即应当成为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1.“去生活化”回归数学情境

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 “掌握y=Asin (ωx+φ) 的图像与正弦曲线的变换关系.”是我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从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来说,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么解题, 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启发学生思维的灵动性, 不断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因此, 将情境问题“去生活化”回归数学“本质化”是我接下来的设计思路.

将摩天轮问题“去生活化”之后, 摩天轮的情境便自然转化成了数学本质的情境:如何实现函数图像的变换.

我从摩天轮的例子中学生求出的具体解析式入手, 以抛出问题的形式, 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如何实现函数图像的变换.在函数图像的变换中改变A, ω, φ的顺序对函数图像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难点.在第一课时, 学生已经掌握了A, ω, φ三者单独变换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本节要解决的问题是A, ω, φ三者综合变换对函数图像的影响.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决定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探究,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变换的本质, 从而总结出一般规律.

2.营造美好的课堂情境

一个教育家这样形容,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守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要营造出这样美好的课堂情境, 教师则应是这个旅程里智慧的向导.如何做好这个向导呢, 在几次“磨课”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一些有效的经验.

在设计探究问题时, 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力求建立一个问题“脚手架”, 不断把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问题:①当P0点的初始位置在x轴正半轴时, 写出y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undefined

②该函数图像可由y=sint的图像作怎样的变换得到?

③若P0点的初始位置为undefined, 将自变量设为x, 则函数的解析式为undefined, 该函数图像如何由undefined的图像通过变换得到?

这三个问题构成一个问题序列, 有了第一节课的基础, 学生可以不太困难的做出解答, 我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完成一种由y=sinx到undefined的变换, 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新的变换方法, 在学生回答完第三个问题后, 我强调平移变化时平移量要着眼于自变量x的变化, 为后面难点的突破做好准备.

④刚才我们通过先伸缩变换再平移变换的方法将函数y=sinx的图像变换为undefined的图像, 例如先变换A, 然后变换ω, 再变换φ, 如果在变换时改变A, ω, φ的先后顺序, 怎样将y=sinx的图像变换为undefined的图像?

在两次试讲的时, 我发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一直碰到这样一个问题:y=sinx (向左平移1个单位) →y=sin (x+1) (横坐标变为原来的undefined倍) undefined这样的变换方法对吗?错在什么地方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 并没有把这个问题作为分析的难点, 而且我想当然地认为这个问题在学生学完第一节内容时就可以解决了, 为了保证课堂进度, 便有意去回避这个问题.可是, 当我按照自己的设计完成了教学任务时, 总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理想情境.在课后和教研员的探讨中, 我意识到:真正美好的课堂情境不是教师创造的,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应该让他们充分自主地参与实践, 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 把做的过程也交给学生, 这样, 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真正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再上课时, 当小蒋同学出现这个疑惑时, 我便把解惑的权利留给了学生, 我问他们:到底这种变换方法正确吗, 能不能做一个检验支持你的结论?学生接着想到通过列表画图来检验, 当学生自己动手列表之后, 便发现, 横坐标的变换也只是针对自变量x的变换, 于是找到了正确的变换方法:“y=sinx (向左平移undefined个单位) undefined (横坐标变为原来的undefined倍) undefined.”

通过自己发现错误并解决问题, 学生获得了由“惑”到“解惑”的体验, 真正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学习数学, 从而提高了探索求知的能力.在成功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 学生遇到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改变周期变换和平移变换的顺序时, 平移量是有区别的”时, 没有遇到什么障碍就解决了, 这是因为学生在前面的问题中收获了答案:通过列表画图检验发现, ω和φ的变换都是只针对自变量x的变换.而此时, 我也为收获了自己的答案而暗暗欣喜.

⑤如何由函数y=sinx的图像通过变换得到函数y=Asin (ωx+φ) 的图像?

最后这个问题是对前面探究内容的归纳, 完成这个问题后, 我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领会化归思想并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也有效达成了.

通过多次“磨课”, 我深刻的体会到, 只有做好这个“智慧的向导”才能营造一个创新、民主、互动的课堂——真正美好的课堂情境.

3.再入情境, 学以致用

情境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具体素材, 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对某个数学知识的学习, 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 基于这个想法, 我设计了最后一道应用题:

已知摩天轮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8米, 直径98米, 坐在吊厢内的游客转一圈需要20分钟.在摩天轮转动的过程中, 可将吊厢看作质点.

(1) 某游人从M点进入吊厢后, 摩天轮转动到8分钟时, 该游人距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2) 当吊厢距离地面的高度大于83.5米时, 可以眺望到世博园, 请计算游人有多少时间欣赏世博园的风光.

(3) 若摩天轮的转动减慢到40分钟一圈, 游人欣赏世博园风光的时间可以增加到多少分钟?

上一篇:牛奶及其制品下一篇:池塘网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