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情境论文

2024-07-26

有效教学情境论文(精选12篇)

有效教学情境论文 篇1

摘要: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 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 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融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关键.本文从有效问题情境的特性、创设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问题.

关键词:情境教学,情境创设,途径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究, 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新、有创造.而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所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或意图, 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原动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一种培养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境, 即创设问题情境, 开展情境教学.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 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关键.

二、有效问题情境的特性

(一) 诱发主动性

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 让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因此, 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 正是课堂情境创设要达到的目的.例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 我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我在购物时, 甲商厦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 而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 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厦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 学生们十分感兴趣, 纷纷议论, 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 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因此, 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教师绝不可以越俎代庖, 以知识的讲授替代活动.所以, 课堂上设计提问不论是幽默、还是欣喜, 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

(二) 强化悬念性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即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 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 通过探索, 消除剧烈矛盾, 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因此,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 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 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例如, 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被打碎了, 它的一部分没了, 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 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打碎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 于是我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 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 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 即“△ABC中, 若∠B=∠C, 则AB=AC”.这样, 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 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得到新知识.

(三) 着眼发展性

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 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 而是以简化的形体, 暗示的手法, 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 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 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 以获取新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之后, 如何进一步运用这些定理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呢?我先启发学生由定理进行一些猜想, 再进一步强调证明的重要性, 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5种判定方法去验证猜想结论的正确性.学生在老师的层层设问下, 参与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 不仅对知识理解更透彻, 掌握更牢固, 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换等思维方法的启迪, 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 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 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强化, 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 贯穿实践性

数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贯穿实践性, 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 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 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 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已经有了角的有关概念, 三角形的概念, 还具有同位角、内错角相等等有关平行线的性质, 这些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固着点”, 但由于它们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十分明显, 大多数学生难以想到要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进行一番研究.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首先, 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大家进行实验———拼图操作, 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接着, 我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 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在寻找证明方法时, 我提出:“观察拼接图形, 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 找到证明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 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 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途径和方法

1. 创设故事化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点多, 与一些知识相关的故事不少,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好听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有理数的乘方”时, 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 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 第1格放1粒米, 第2格放2粒米, 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64格.”“你真傻, 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 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会有这么多米吗?若满足大臣的要求, 国王的国库里至少要有多少米?请估算.同学们, 你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结果吗?只要你学好了有理数的乘方, 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的故事能强烈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索.

2.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激励自主探究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问题情境,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例如, 在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 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情境:

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 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 (B点) 为目标, 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 (南岸A点, 插一小旗作标志) , 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 测得∠ACB为30°, 这时, 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问题出来后, 打破了学生原有的定式思维, 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 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们很想知道, 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提出问题要注意: (1) 问题必须与讲解的内容相关, 值得学生思考; (2)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 能够基本解答出来, 这犹如摘桃子, 跳一跳, 够得着, 既能让学生得到, 又不能轻取, 这样才能起到启发学生动脑, 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

3. 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 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 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 又丢不开、放不下,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 在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 可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任意的凸四边形, 然后要求大家把各边中点顺次连接起来, 观察构成什么图形.当学生看到, 不管是怎样的凸四边形, 都能构成平行四边形, 既兴奋又惊奇.为什么有这一规律呢?他们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这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问题, 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又如, 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习题课结尾时, 提出如下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一元二次方程, 或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或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或没有实根.它们都与b2-4ac的值有关.同学们不解方程能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吗?请总结规律.结尾一席话, 激起学生施展才华的欲望, 急于想知道怎样判定.这样就促使学生课后去探索、研究、总结, 为学习根的判别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创设活动化问题情境, 巩固学习热情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和活动, 学生则感到奇特不已, 妙趣横生, 教学效果很好.如学习“同类根式”时, 老师发给每名学生一张事先准备的配组的同类根式的卡片, 然后让一名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的根式成同类根式的朋友, 找对同类根式的朋友坐在同桌, 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出来再找自己的朋友.又如学习“坐标的概念”, 将两根塑料绳带进教室, 让一名学生做原点, 然后用两绳拉成纵横两根数轴, 并定出方向, 这样, 教室中的每名学生都有坐标.老师说坐标, 让具有此坐标的学生站起来, 也可以指定学生站起来说自己的坐标.坐标原点可以变化, 学生的坐标也就随着变化.通过上述实验的操作、演示和讨论, 使学生对概念、定理不仅知其然, 还能知其所以然.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5.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鼓励大胆猜想

课堂教学中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 适时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充分联想, 主动反思, 将会使他们以一个创造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 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 自觉实践的氛围.

例如, 在已知锐角三角形ABC的外面作正方形ABDE和正方形ACFG, 连接CE, BG, 由此可推出哪些正确结论?

结论: (1) △ABG≌△AEC; (2) BG=CE; (3) ∠AEC=∠ABG; (4) BG⊥CE……

本题的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需要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去设定和寻找.学生练习时不仅兴趣浓厚, 而且练习密度大.同时这类题目的练习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找答案, 从而调动头脑中更多的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经历探究过程, 产生了强烈的内在驱动力, 从而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

总之, 数学情境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实现了四个转化: (1) 从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到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认识结构的形成.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探究兴趣, 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让学生通过观察, 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 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 为解决问题, 发展智力打下基础. (2) 从强调学习的结果 (知识的掌握) 到强调学习过程, 即将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思维能力看成是情境教学的任务. (3) 从教师传授的方向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模式, 即从单向信息的传递转向“教学合一”, 重在“学”上. (4) 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形式.这种转变的实质是把“教学”的主动性从“教”转到“学”, 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看成是数学情境教学的核心.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以问题情境创设为驱动的情境教学, 它所创设的鲜明的形象, 所伴随抒发的真挚的情感, 以及所开拓的深远的意境, 达到寓知识于境, 寓理于情, 情境交融, 情通理达的境界.如何更加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 扎实推进情境教学, 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吕世虎, 石永生.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包先强.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4 (6) .

[3]何泉清.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下的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J].江西教育, 2005 (2) .

有效教学情境论文 篇2

创设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堂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由于缺少语言环境,学生越学越觉得枯燥,大部分中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如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像在生活中真实地使用语言一样,实现有效教学?巧用情境教学法不失为一条锦囊妙计。 【关键词】如何创设情境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根据教材要求、教材内容和编排,进行精心的教读和讲解,学生拿着课本记、读和机械训练,慢慢的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语言脱离了语言环境就难以恰当的表述意义,难以发挥其表情达意的本质功能。因此,“情景需要语言,语言应当从情景教起”。如何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情境进行有效教学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用英语组织课堂 中学英语课堂应体现出语言教学的特点。语言是人类用于社会交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最终目的在于 “交际”。课堂教学活动最终还是要以交际能力来体现。英语课堂应该是一个充分体现交往特征的互动情境。因此,从初一年开始,我就着重在根据学生实际用简单的英语和身势语言(body language)来组织课堂,尽量在英语课上少讲汉语,使学生逐步适应全英语教学。平时学生所听、所说、所读、所写大多是汉语,英语课是学生接触英语唯一的机会。其次课余时间和学生交谈时也尽量使用简单的口语,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 二、创设情境,进行词汇教学 英语中一部分名词可以用实物如水果类或衣服类进行教学,也可借助图片和简笔画,或者是多媒体展示进行教学,并且还可以进行简单的游戏(Guess:what is it? and Touch sth)如:school things、colors、parts of a body、等等。我们还可以借助手势、动作、表情等,或让学生根据英语单词做手势、动作和表情等进行词汇教学。如:情绪类、乐器类单词;方位介词等,这样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行为和事物,加深了他们对词语的感知和记忆,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创设情境,进行句型、对话教学 教师根据对话内容创设真实或类似真实的语境,让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如八年级下 Unit7 topic2 Cooking is fun! ,我在教授Would you mind if …的句型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四个情境,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这个句型,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如: 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是在公车上,一个刚上车的乘客和一个旁边有座位的乘客之间的对话。 ---Would you mind if I sit here ? ---Of course not. Please be seated. 再如在教学询问方向的对话时,学生看着图去找地方,经常会弄错了。我们可以把教室变成一张地图,桌子之间拉开一些路,某些桌子上放上几个地名牌子,老师先教学生怎么走,然后学生指挥他的partner在教室里走,这样他们更容易掌握,也很有趣味。同时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尽可能使用英语。 四、创设情景,进行语法教学 传统语法教学是讲解式教学,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语法放到具体的情景中去教学。如:祈使句的教学,老师可以指挥学生做或不要做一些动作。然后学生指挥学生或学生指挥老师做动作,老师稍加讲解,学生就轻松的掌握了祈使句。如时态的教学,教师可准备一些动作单词的`纸条,让学生随机抽取,并表演出动作,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问答练习。 T: What is he doing ? Ss: He is dancing. 或可抽取两张,一前一后表演,此可训练过去进行时和现在进行时。 T:What was he doing just now? Ss: He was dancing. T: What is he doing now? Ss: He is singing. 最后与学生一起归纳时态的用法。 再如: few、a few、some、a lot of = many、too many/little等词汇的归纳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物品的数量(如:杯子里的水、桌上的书)。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容易掌握。 五、运用电教手段,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表演创设的情境,往往受时空限制无法全部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可运用录音、录像、投景幻灯等电化教学手段来移植情境,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的时空,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教师将学生要学的对话融入其中,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形象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更自觉、更有趣地进行英语交际活动。尤其在教学课文时,多煤体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总之,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教学途径之一。我们英语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创设切合学生实际、切合教材内容、切合语言交际的实际,形象感人,新颖而富于启发的情景。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用好这一方法,努力实现有效教学,为国家培养同更多的、合格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英语课堂标准》,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篇3

关键词:创设情境;误区;思考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教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究竟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情境创设的常见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有些教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其应有的“磁场效应”。

2.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学生却不这樣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两点思考

1.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以上种种现象,问题绝不是出自偶然。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笔者认为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而不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从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就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2.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几点:(1)要有真实性。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2)要有“数学味”。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要区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如前例教学“元角分”,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

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结合二个方面要求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

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创设知识,才能创设出便于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参考文献:

[1]姜家风.新教材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有效情境推进初中英语有效教学 篇4

一、情境的构建与使用

1. 教室里的五十州和一特区

我执教的班级有48位同学,我首先将教室里的柜式空调代表阿拉斯加州,小储藏间代表夏威夷州,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或者随机的让他们每人各代表一个州,讲台代表哥伦比亚华盛顿特区,而我自然就是“总统”了。

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小卡片,上面用英文打印出他们所代表的州的名称,州府名称、与他们的州所接壤的州及国家的名称,以及各自州内的著名的城市、历史人物、著名景点、特有物产、大学、各种球队等等。要求学生们课后查阅资料,准备一段关于各州的简介资料,每节课前五分钟让一位同学用英语讲述出来并进行翻译同时就里面的单词到黑板上进行拼读与解释。

2.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选择一些具有时效性的事件,设计一个场景让学生写一段对话或一段文字然后表演出来。例如,目前世博会正在上海举行,假如我的一个朋友来参观世博会,我去机场接机,请同学们写一段对话,然后表演出来。

Xiaoming:Hello Jack.

Jack:Hello,Xiaoming.

Xiaoming:lt's nice to see you again in Shanghai.

Jack:Well,I'm so glad to be able to come to thisWorld Expo.

Xiaorming:How was your flight?

Jack:Just wonderful!Good food and good service.

Xiaoming:Now,Jack,if all is ready,we'd better startfor the hotel.

Jack:I'd like to.Let's go.OK…But Xiaoming,the air-port looks different from what I saw last time.

Xiaoming:(laughing) Your last time was two years ago,right?In the past two years,Shanghai has speeded up the expansion project of the Pudong Airport.You'll see more changes elsewhere.

Jack:That%why I like Shanghai immensely.

又例如,2014年青奥会将在中国南京举办,届时,将是全世界青年人之间的一次盛大的聚会,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在与其他国家运动员交流的时候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诸如词类的可以开发运用的情境有很多,学生在这些情境中处于一个特定的角色,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很大的好处。同时,在表演的时候,要求学生脱稿,又培养了说和听的能力。

3. 你我都是小老师

记忆与背诵是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我让学生之间互相背诵批改默写,这样每个学生既是考生又是考官,在背诵与批改的过程当中相当于自己又背诵和默写了一遍。情境地位的转化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学习的效果也显著提高,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

二、情境教学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1. 多鼓励

教学要尽量给学生以成就感,学生学习的最大乐趣,莫过于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当学生每取得一点儿成绩、每取得一点儿进步时,教师都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一声Great!一个惊喜的表情,一句Listen carefully,he is showing us his great idea.都能使他们在努力的同时产生一种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进而鼓起自信和进取的风帆。

2. 放轻松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一种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时安安静静也许未必就是好事,因为它很可能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压抑的标志。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一点儿轻松感,其手段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动作都是营造轻松氛围的好办法。

3. 倡互助

在一些互动交流的教学中要强调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集体,每个小组获得的成功都依赖于小组中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突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在学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培养了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发展了学生积极向上、民主科学的良好心理品质。

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篇5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强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其数学思维,已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学中为什么要创设情景? 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成人看来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对于儿童来说情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认同,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情境常常是昙花一现,往往只是在知识引入时创设一个情境,一旦导入教学内容就弃之不用。这样的情境只是作为课堂教学引入的一个“情景”,局限于引发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已,随着“情景”的结束,学生的兴趣也随之消退,对整个课堂教学无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学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整堂课,从其承载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要有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以至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一: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二: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其三: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思考。

二、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大连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贺卡。”。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三、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一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课堂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八种。

1、图像情境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语言的描述都非常感兴趣,思维很容易被激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由此可见,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所有这一切必将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2、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这样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3、活动情境

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周围到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

4、操作情境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思维能力的特点,在一些抽象的知识上,要抓住关键,巧妙设计操作情境,既能掌握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5、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拓展教学情境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将自主学习带入课外、带入下一个新起点,当再次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就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6、故事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本来数的认识教学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学生的兴趣浓厚,很自然地就把学习转化成一种内在需要和间接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

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讲到分数比较大小时又继续这个故事:一个西瓜师徒四人,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应该一人四分之一。”结果八戒以自己胃口大为由说:“我要多吃些,我要吃六分之一,最少也要吃五分之一。”悟空听了切了六分之一给了八戒,连说:“傻瓜!傻瓜!”这是为什么?

一段生动的故事,创设最佳数学情境,使得学生对分数的大小比较有了形象的认识。

7、知识情境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这是老师的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旧知识是儿童学习的重要资源,旧知识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必要的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是不要千篇一律。

8、课前情境

为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创设的情境。课前对学生的煽情活动。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创设良好的情境开展教学为途径,进行有效学习。这是数学教育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学生发展上来的具体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双基,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创有效情境 引计算教学 篇6

【关键词】情境 有效 计算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奇心和表现欲又很强,针对孩子们的这些特点,我们要开展好低年级的计算教学,如果只是生搬硬套,或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肯定不利于学生对计算知识的牢固掌握。因此,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有效的情境,把计算融入到各种情境中,再利用情境辅助计算教学,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计算的趣味所在,计算的魅力所在。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创设情境进行有效教学呢?

一、创直观情境有效分析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直观语言、直观的教具以及各种电教媒体创设出直观的情境,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利用实物和模型进行直观操作。这样一来,可以使沉寂、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鲜活、形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变得容易。

(一)直观图像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图片、图画这些直观的事物要比抽象的文字更具说服力。利用形象、直观的图片,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因此,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练习,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画的感官作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掌握数学知识。

(二)直观操作

我们知道,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架起一座桥梁。为学生创设既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正是一座方便而坚实的桥梁。如:《分与合》的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并不陌生,老师在教学分与合时,并没有以“引”为主,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感悟知识,整理知识。学生借助了学具和教具认真开展了活动,通过摆小棒,深切体会到了2-10各数的分与合的方法,并且借助实际操作,体会到了按顺序分与合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分与合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体验直观图片和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快感,体验到学习、分析、探究数学的成功,从而燃起他们积极学习的火花,这其实是为数学知识的内化寻找到一条最佳的渠道。

二、创故事情境有效引导

数学教学,也可以利用故事情境来引导教学,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年龄和需求的故事情境来进行教学,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声音、图片,肢体语言、多媒体等形象的、鲜活的、动态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引领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时,运用故事情境来进行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短,有意注意正在发展,无意注意占主导。而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我们总能看到很多孩子吵着让父母给他们讲些小故事,听完一个还要听下一个,似乎百听不厌。所以,我们的教学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在故事情境中体会数学知识。

当学生发现算出来是0是,教师问“这个0表示什么意思?”追问:“你能说说这个0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再问:“现在4个桃子,吃掉了4个,还剩几个?你会列式吗?”

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后,让学生体会到尊敬长辈,学会感恩的重要性。

其实,在教学中有些故事情境甚至可以贯穿教学始终。就如我在设计二年级的一堂计算复习课时,以小华到同学家做客为故事情境,利用做客过程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作为学习的主线,一步一步引出下面的环节,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有层次、有目的的进行着数学学习活动和探究活动。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边听故事边学习自然乐此不疲了,他们表现出主动学、愿意学,甚至爱学,学习效果很好。当然,在故事情境的编创中,我们要花心思认真揣摩教材,精心组织生动活泼的、精炼准确的数学语言,使故事为学生掌握新知服务,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从而把学生从故事自然引领到数学知识学习中。

三、创生活情境有效体验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探究,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在引导上下工夫,让更多地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培养经验,体验快乐,收获成功,而这个关键就是要拉近教学和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一种熟悉的环境中主动进行合作和探究,使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展开,以达到新课程教学的目标。而生活化教学就是我的一种尝试,它将教材的内容和生活常识及生活经验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出生活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到实处。

真知源于实践,我们认为很难的东西往往会在我们孜孜不倦的探究中豁然开朗,上面一次简单的教学实践给我的收获是巨大的,他让我跳出原来认知的范畴,从更广的角度去对待我们的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我们虽不能模拟孩子的生活,但我们老师要有一颗童心,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我们生活情境的设置才更真实有效。

有效教学情境论文 篇7

关键词:问题情境,思维情境,探究情境,争论式情境

在教学中, 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 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门艺术, 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高效思维, 提高学生探究成效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动力功能, 发展功能和育人功能。经过多年实践研究, 笔者体会到,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保证学生有探究的重要条件。在此, 笔者谈谈在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探究成效方面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应注意的原则

1. 情境教学的过程贯穿性和内容多样性

许多老师一说起情境, 往往只是想到情境的引入。的确, 一节数学课的开始, 若教师善于结合教学实际,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效果就会很好。但情境的创设不应只在课的开始阶段, 其实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境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 情境问题的趣味性与挑战性

数学情境教学一开始就提出对全堂课起关键作用的、学生熟悉的、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态度。

3. 教学情境的手段性和特殊性

情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是开端、不是终点。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首先从小学学过的知识入手, 让学生动手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 得到三角形内和是180度。这是从感觉直观入手。这只是手段, 那么从理论上如何说明呢?能否从我们学过的旧知识作平等线, 利用平行线性质来证明呢?脑子快点的同学能考虑出如何证明。以情境作为教学工具时, 要引导同学从特殊性过渡到普遍性。

二、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类型及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意识

所谓问题, 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 这种疑问主要表现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问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导致学生原有认识平衡的失调, 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新的同化和顺应的欲望, 并由此产生新的平衡。教师要善于将那学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且易于接受的问题, 使学生在对于这些问题的积极思考中品味学习的乐趣。

2. 创设思维情境, 启发创新思维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 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 独立的掌握它们。”可见, 教师不能把学生当做容器, 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应创设思维情境, 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探索和研究。叶圣陶说过:“教者, 盖在善于引导启迪, 使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 非所谓教师滔滔讲话, 学生默默聆听;导者, 多方设法, 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 卒抵于不待教师讲授之谓也”。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应进行正确的“扶”与“放”。“扶”是教师适当点拨, 发挥主导作用, 但不包办代替。“放”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求得之, 不依赖教师。当学生产生困难时, 则“扶”, 可“不为人知”的略加“暗示”, 或转换角度, 搭设阶梯, 以降低问题难度, 着力于思维受阻处进行诱导。当学生“奋其才智”时, 教师则鼓励, 不需再“扶”。

3. 创设探究情境, 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论点是: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学生有效学习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在自己的头脑里构建有成效的认知结构, 这个结构具有稳定性、清晰性和可利用性。研究表明, 大量的题型复制、繁难的习题求解演示和解题术的记忆与重复等活动并不能促进这三种特征的获得, 而功能性较强的思想方法、具有发现意义的思维活动过程和富有条理性的认知策略的开放性问题则对这三种特征的获得具有积极的意义。体验探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能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教学是一门艺术, 正因为是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 根据具体知识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来创设情境就尤为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情境的创设, 形式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无论用哪种方式创设, 必须使问题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三者和谐统一。教学情境的创设体现出的是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这项能力的提高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世界, 以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目的, 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定能够创设出引人入胜、回味无穷的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6) .

[2]潘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途径与方法.科学教育论坛, 2006 (6) .

有效教学情境论文 篇8

一、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实施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能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让他们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气氛中探索语文, 进行创新性思考, 这样的教学方式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 更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前提。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事物非常感兴趣, 具有非常强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 针对小学生的这种特点, 如果老师还采用被动式的讲解或填鸭式教学, 就会扼杀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 从而使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无法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 为了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 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 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 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正确运用情境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和重视,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那么如何高效地构建教学情境, 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这是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 构建情境, 导入新课

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 如果让他们完全地进行自主学习, 肯定会存在很多困难,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予学生帮助和学习指导。特别是在学习新课的时候, 老师就可以通过构建情境来导入新课, 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走进课文。比如, 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课文《说说我的家》时, 老师首先拿出自己家的一张全家福, 指着照片上的每个人向学生们介绍, 让他们知道老师的家人共有几人, 每个人的职业是什么, 他们都有什么爱好, 他们的生活习惯有什么不同, 这样介绍完后, 可让学生对此进行评价。然后, 在老师的带领下, 让学生学会归纳:在老师的介绍中知道了老师的家人共有几个, 他们都是干什么工作的, 他们的爱好是什么等。总结完后, 可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家里人。可见, 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生动有趣, 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活跃了课堂氛围, 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到了要教授的课文内容, 为后续课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 注重情感体验, 实现有效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老师要能使用情境教学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 培养他们的感悟和情感体验能力。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构建教学情境的时候, 要能与所讲课文的内容做到融会贯通, 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和物, 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流露出的真情实感, 从而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 实现从感情上领悟课文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只有这样, 语文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朗读, 体验情感。朗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佳方式, 也能给他们带来真实的情感体验。如在教授《生命桥》这篇文章时, 老师能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再通过引导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老羚羊们的献身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 我们人类虽然强大, 但也不应该剥夺和侵害其他动物的生存权, 而应该善待和尊重生命;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蕴含的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 从而使学生对老羚羊产生怜悯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意识到要从小开始爱护动物, 爱护自然, 保护弱小。

通过角色表演, 体验情感。老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的需要, 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内容, 将其改编成适合多个学生参与表演的短剧, 让学生通过对短剧的表演和角色的扮演体验到文章想要表现出的情感因素。如《珍珠鸟》这一课就可以让学生扮演小鸟, 进而体会到人和动物和谐相处、互相依存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就会使学生感受到保护动物和自然的重要性。

通过音乐渲染, 体验情感。仅靠课文的讲解和无声的情境是不能充分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 而把音乐引入情境教学中, 就能营造课堂的教学气氛, 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 在学习《美丽的丹顶鹤》时, 可给学生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曲, 以突显课文表现的主题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如, 在学习《长江之歌》时, 可让学生听同名的歌曲, 以激发他们对母亲河的热爱和保护母亲河的强烈愿望。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老师要改变教学理念, 尽可能地构建良好的、符合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性, 从而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宋艳敏.浅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价值[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3 (06) .

[2]林秀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与情境教学法探析[J].吉林教育, 2010 (20) .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方法浅说 篇9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与传统教学理论相比,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课程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用学生熟悉的资源来教学,从而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统计表》时,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四部动画片的图片,然后问:“你们最喜爱看哪一部动画片?”动画片是孩子们爱看的节目,他们顿时感到趣味十足,纷纷争着说出自己的最爱。这时,教师巧妙地引导:“通过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最喜欢哪一部动画片的人数最多呢?”有的孩子说,让所有的人一个一个地说,用画“正”字法统计;有的学生说,让喜欢每一部动画片的同学分别站起来,然后数一下就可以了;也有的孩子说,可以用投票的方式,各人把自己喜欢的一部动画片名称写在纸上,然后收上去统计。可以看出,在这一环节中,由于教师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动画片节目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强烈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趣味无穷。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主动思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任何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的提出。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用富有挑战性的、充满趣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思维的波澜,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如果在下一届世界杯比赛中,中国队获得一个罚点球的机会,应该让谁去罚呢?学生推举了三个队员,到底派谁去,要有个有说服力的理由。教师出示了三个队员罚点球的个数和进球数的表格,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来选择一位最理想的队员去罚点球,该如何选择?这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他们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引出了百分数的知识。华老师精心创设的这一情境,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引发了学生主动的思考,因此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一位教师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向学生呈现了以下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口答:

1. 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 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脱口而出。这时,老师提出第三个问题:“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话音未落,有几个学生说———“半个”。所有学生把目光集中到教师脸上。教师笑笑说:“不错!‘半个’在数学上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个问题正是本课要学习的“分数”。问题的提出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内在需要。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容易对问题情境产生思考的兴趣。教师正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三、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参与动机

游戏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它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年龄特点。教学中引入游戏情境,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教师创设一个“掷飞镖”的游戏情境,学生个个劲头十足,争着要上前“一露身手”。在学生快乐的游戏中体验到了各种“可能性”。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养成从小爱数学、爱观察、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当然,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创设的游戏形式也应有所不同。如“开火车”是一种大家广为熟悉也应用较多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学生见到“开火车”兴趣十足。而在高年级课堂上,仍然用“开火车”就会让学生索然无味,因为高年级的孩子不像低年级的孩子那样幼稚,他们的心理相对比较成熟一些。在教学中,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如童话、卡通式的游戏情境,而对高年级的学生要采用如竞赛、闯关等游戏情境。一位小学高年级教师教学《立体图形的体积复习》一课时,为了不让学生感受到复习的枯燥无味,就引入了“智力闯关”的游戏形式,将一道道枯燥的数学题变成了充满挑战、充满乐趣的闯关游戏,使课堂上的学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参与游戏活动,下课铃响了仍意犹未尽。

四、创设操作情境,促进自主探究

皮亚杰曾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机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使之在操作中感知领悟,在观察中比较鉴别,在探究中发现创造。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课前为学生提供好平行四边形的纸片,课堂上引导学生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我的话音一落,孩子们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一边思索,一边操作,最后想出了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探究是主动的,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尽可能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参与操作活动,引导他们通过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创设有效情境实施体验教学 篇10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必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要努力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场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学生就会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欲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一)”时,由学生熟悉的体育活动导入,调查四(1)班同学最喜欢的球类活动。在放手让学生模仿“登记员”统计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能联系生活经验,想到了“排排队”“分一分”“理一理”等统计方法。在评价每一小组展示的各种排法中,有的学生会用“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时要横排对齐、竖排对齐”的生活经验进行评价。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现实的数学”。

二、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数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和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时空:(1)找角,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都有角,把你找到的角说给同桌听。(2)摸角,拿出三角板,把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指出来,摸一摸角是什么样的?(3)做角,把两张小纸板重叠在一起,在一端钉上图钉。做好后同桌之间比一比角的大小,再在小组内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4)折角,用老师发给你的圆形纸片,折一折,能折出角来吗?(5)画角。(6)摆角,用2根小棒,能摆出几个角?用3根小棒呢?整节课,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停留在机械的理解和记忆上,而是经历了一个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的过程,发现了角的本质特征,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教学《中位数》时,我问:“有一群平均年龄17岁的游客,他们正准备去漂流,你们觉得可以吗?”大部分学生认为17岁已经长大了,可以去漂流!这时,我出示游客的实际年龄:4岁、5岁、7岁、8岁、9岁、11岁、75岁。全班学生都意识到不能根据平均数判断这一群游客是不是适合漂流,“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有时不能很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产生了寻求新的统计量反映这组数据的欲望。

有效构建课堂教学情境 篇11

【关键词】聋生 教学情境 兴趣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使人们关注于教育的领域不断扩展,聋校学生的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学者们的关注。通过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引导聋生有效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使聋生热爱数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主动地学习数学。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现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工作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创设情境

要使聋生能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做好一系列准备,这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1.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不仅符合学生年龄所固有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凝聚在一起,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乐学”,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

2.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聋生由于听力的损失,感受不到声音,只有通过眼睛观察世界获取知识。教师通过美丽的图像、绚丽的色彩或多种直观教具的演示操作,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聋生有了强烈的兴趣,便会主动地、积极地去解开悬念,获取知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最初的潜在的学习动机是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究环境的倾向,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那也紧紧只是最初的动机力量。这种潜在的因素要通过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逐渐形成和稳固下来。

1. 从生活中产生问题,培植学生兴趣的土壤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这种教学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于生活,诱发了聋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得轻松且愉快。

2. 在生活中搜集信息,形成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

这种教学把实际生活与所学的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于生活,诱发了聋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轻松。

三、实际操作

1. 实际操作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数学比较抽象、桔燥,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操作最符合聋生好奇、好看、好动的心理特点,而且,通过实际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所以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最有可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操作活动中,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了“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知识。

2. 实际操作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

“孩子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个体认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弄一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学生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并且找到规律,这样使学生在获取掌握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学习。

四、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教学落到实处。在使用多媒体时学生被那些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所吸引,注意力高度集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聋生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

1. 合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导入新课,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通过生动有趣逼真的画面,可以对学生的认识起到“催化”作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这样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有趣的故事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以造成强烈的悬念,使学生疑中生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2. 快乐的体验,成功的激励

成功的愉悦感是维持努力的保证,是培养兴趣的催化剂。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答案的正确,等等,都能使聋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通过人机对话,把设置好的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展示给学生,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计算机可以随时将聋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同学、老师。

总而言之,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具备新时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充分认识到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催化作用,尤其是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学”“会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熟悉和探索数学世界,感受数学的乐趣与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淑杰.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

[2]刘应容.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1(4).

[3]严勤芳. 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J]. 教育科研论坛,2009(9).

[4]琼拉. 如何让低年级儿童爱学数学[J].读与写(下旬),2011,12(08).

创设有效情境完善阅读教学 篇12

一、在情境中形象理解词语

准确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就一篇课文而言, 只有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认真揣摩、反复品味, 感受丰富的形象, 感悟真切的情感, 理解深刻的意义, 学生才能对语言内容有清晰的把握, 对语言情感有具体的感受。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不是靠抽象的讲述和简单的告诉, 而需要结合课文, 创设情境, 让词语在情境中展示形象, 显化意义, 表达情感。这样, 词语理解才能准确形象, 词语教学才是高效的。如, 《九色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中的调达, 面对金钱的诱惑, 忘记了自己对九色鹿立下的誓言, 为发财而进宫告密。九色鹿和国王用“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来揭露他的丑恶嘴脸。如何让学生准确形象地理解上述成语呢?一位教师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 (将成语板书在黑板上) , 九色鹿危在旦夕。我们知道, 好人应该有好报啊!同学们, 你们愿意帮帮九色鹿吗?事不宜迟, 我们赶紧写几句话劝劝调达, 让他回心转意, 悬崖勒马。记住:要联系课文, 用上这三个成语中的任意一个, 还可用名言警句, 以增强劝说的力度。5分钟以后, 学生纷纷表达了他们精彩的感悟:

生甲:调达, 当初你发誓决不说出救命恩人九色鹿的住处, 而你看到皇榜, 见发财的机会来了, 就忘记自己的誓言, 要向国王告密, 这不是见利忘义吗?想不到你是这么一个卑鄙的小人!

生乙:调达, 俗话说,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可你看到皇榜, 一心想发财, 就顾不上对九色鹿发过的誓, 进宫告密。你这样做, 违背了自己的誓言, 丢弃了应有的道义, 这就叫背信弃义。你可不能留下千古骂名啊!希望你三思而后行!

生丙:调达, 你难道忘了吗?当初九色鹿救了你, 你千恩万谢。九色鹿说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它的住处, 就算是知恩图报了。这个要求不高吧?而你呢?看了皇榜后, 对自己的救命恩人九色鹿反而像对仇人一样。你这样恩将仇报, 天理难容。你万万使不得呀!

生丁:调达, 当初你信誓旦旦, 说要报答九色鹿, 现在你见利忘义, 竟然要去告密。像你这样的人, 还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吗?

在上述情境中, 学生个个慷慨陈词, 纷纷指责调达。而学生的指责, 对“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三个词语, 无论是意义内涵, 还是情感内涵, 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此时, 成语的意思在他们心中已不是抽象的说教, 而是鲜活的语言。这样, 词语的意义内涵和情感内涵, 就会成为一个统一体贮存于学生的语言仓库中, 一旦需要, 就能召之即来。这才是行之有效的积累语言。

二、在情境中理解句子

理解句子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一篇课文, 只有对句子有了准确清晰的理解, 对内容才能有整体的把握, 对情感才能有深刻的感悟。作为文章构件的句子, 它们都指向于思想的外显、情感的表达, 因此理解句子必须联系语言环境, 注重整体性, 突出向心性。对重点句子可通过情境创设引导理解。如, 《徐悲鸿励志学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一文, 写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 为还击外国学生的嘲笑, 励志勤奋学画, 最后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了光。文中“他像一匹不知疲惫的骏马, 日夜奔驰, 勇往直前”一句, 对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情景作了概括, 句中蕴含着丰富的形象, 一位教师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 让我们闭上双眼, 穿越时空, 来到徐悲鸿所处的时代, 来到徐悲鸿学画的地方, 走近这位年轻的画家。由上面这句话, 联系“不知疲惫”、“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这些词语, 你一定能捕捉到许多精彩的镜头, 一定能记录下许多感人的画面, 请你选择一个镜头或画面, 进行具体描述。

(学生自由想象, 而后小组内交流练说, 最后班上交流。)

生甲:课上, 徐悲鸿倾听大师的讲解, 眼睛一眨不眨, 还不时记录一些重要的内容;课余时间, 他拿着自己的作品请大师指点, 然后顾不得休息, 又画呀, 改呀!忘记了时间, 忘记了一切。

生乙:一个节假日, 徐悲鸿第一个走进巴黎博物馆的陈列室。他像饥饿的牛犊闯进了菜园, 摊开纸, 挥起笔认真临摹绘画大师的作品, 神情是那么的专注, 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画好一幅画后, 他拿起来左瞧右看, 如不满意, 就重临摹, 一遍不行, 两遍……不知不觉到中午, 他没有休息。吃了些干粮后, 又开始了临摹。也不知临摹了多少幅画, 直到傍晚, 管理人员多次催促, 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生丙:这天晚上, 徐悲鸿又马不停蹄, 把小阁楼当作了画室, 伏在一张小桌子上, 左手拿着一片面包, 不时咬上一口, 右手挥动着笔画一匹骏马, 有时工笔细描, 把骏马的每一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 像绣花姑娘那样细致;有时又饱蘸墨汁, 挥笔速写, 画出马的动态, 仿佛一匹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然后, 他又摊开了另一张纸……人们早已进入梦乡。可徐悲鸿小阁楼里的灯仍然亮着。眼皮打架了, 他便揉揉;打哈欠了, 他便站起来跳跳……

学生形象的描述, 具体的介绍, 再现了徐悲鸿学画的感人场景, “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这些词语都变成了形象的画面呈现于眼前。这样, 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形象的联想和描述, 学生就具体而真切地感受到了徐悲鸿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为国争光的可贵品质。对句子内涵的理解因情境的创设迎刃而解。

三、在情境中自然内化语言

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成为言语活动的自由元素, 这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只有如此, 学生才能从精彩的课文中吸取丰富的语言营养, 他们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为此, 可通过情境创设, 或者对事情进行变更叙述, 对语境进行有效延伸, 或者为人物展示交际场景, 让人物叙谈内心感受, 让学生在深度感悟中促进语言内化。如, 阅读《诚实与信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 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天, 我与小红车的主人相遇了, 双方会怎么说, 怎么做呢?

师:我就是小红车主人啊, 那次, 都怪我不好, 我停车时不该超出二三十厘米。

生 (文中的我) :这也不能全怪你呀, 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哪!你的车毕竟是停着的, 它不能自动避让, 我是驾车者, 应该避开它。

师:既然双方都有责任, 那你为什么还要留下字条呢?

生:我觉得, 我应该负主要责任, 你换反光镜的费用应该由我来付。

师:难道你就不怕我为此事纠缠你吗?

生:我想你不会这样做的。

师:谢谢你对我的信任。说实话, 看到你留下的字条, 我就不可思议:天底下竟有这样讲诚信的人!和你通了电话后, 我更被你诚恳的态度所打动。你的诚实和信任使我很感动。今天, 我再次向你说声谢谢!

生:不用谢, 这是我应该做的。

上述案例中, 师生之间的共同参与, 文中人物的神奇聚会, 为故事情节伸展, 为人物内心的显露创造了条件, 使学生深刻而具体地感受到“诚实与信任”的真正内涵。

四、在情境中逐步明晰中心

对课文中心的理解虽然不是阅读教学终极目标, 却是指导阅读、引导训练的重要指向。离开对中心的感悟, 阅读指导就可能无的放矢;缺乏明确目标, 言语活动就可能缺乏深刻。因此, 必须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感悟中心, 依据中心品味语言, 充分发挥中心聚焦语言形象、显化语言情感的作用。当然, 对小学生而言, 对中心理解不是对中心的简单概括, 可借助情境, 让中心在言语活动中逐步明晰。如, 寓言故事《一路花香》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 揭示了这样的道理: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 也不能妄自菲薄, 只要恰到好处地发挥自身的特长, 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为引导感悟寓意, 促进表达, 一位教师这样引导:这天晚上, 好水罐又在破水罐面前得意洋洋, 经过挑水工循循善诱后的破水罐, 该怎样讲出自己的闪光点, 让好水罐重新认识自己呢?接下来, 老师扮演好水罐, 有意引发争论。

师:破水罐, 我看你今天蛮开心的。你可别忘了, 你每天只能运半罐水, 是我的一半, 一半!你知道吗?还在这儿神气活现!

生甲:好水罐, 你不知道吗?挑水工利用我有裂缝的特点, 在我这边撒了些花种。我尽心尽力地浇灌花儿。花儿开得多鲜艳啊!我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你可不能抹杀我的功劳啊!

生乙:好水罐, 我经过挑水工的诱导, 明白了我也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你在每天来去的路上, 有没有注意到在我这边盛开着鲜艳的花。告诉你, 这可是我天天耕耘的结果啊!

生丙:好水罐, 你每天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 固然值得赞扬, 可我也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呢!路边的鲜花就是我漏掉的水浇灌出来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啊!请你对我刮目相看。

生丁:好水罐, 在运水这方面, 我确实不如你。但我种出了鲜艳无比的花, 而你没有。正所谓“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啊。 (在引导学生谈感悟时, 教师补充了这两句诗, 现在学生能活学活用了。)

上一篇:活体测量下一篇:专线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