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2024-05-23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论文(共12篇)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篇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它改变了以往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几个误区。

首先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虚”,忽视了解读文本和掌握基础知识。这就导致语文课堂目标设置得过高,而在课堂上却得不到落实,特别是知识性的东西被忽视掉。

其次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虚”,重形式而轻结果。具体表现为1.形式热闹,效果甚微。2.课堂提问低效无趣。“满堂问”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这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3.课堂上合作探究的形式化。4.课堂评价的泛滥化。

以上种种问题引人深思,怎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要想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

一、制定明确、恰当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充分利用教材等教学资源,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制定具体的、贴切的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收获和发展。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每篇课文的内容固然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但我们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因为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

二、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

1. 选择最有效的教学形式。

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为了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教师必须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要给学生充分接触课文、诵读课文的时间。其次,教师还应该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2. 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为此,教师要把握三个关键。首先是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课文而言,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而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与探析。其次要敏锐地洞察、果断地把握学生思维流向及流程的教学机智。再次要把握提问启发时机。提问难度要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课堂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它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3.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无趣,必不乐学。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其次,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再次,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让学生参与制订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 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首先,评价要适时适度:既不能滥用评价,也不能吝啬评价语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语言,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其次,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评价:在新课改中,教师要“让权”给学生。课堂上引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机制,是课改理念的体现。

三、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反思

有效的课堂教学反思会促进下一节课的有效性,其作用不可低估。教学内容结束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课后思考:这堂课让学生得到什么;这堂课学生收获了什么;有没有比这堂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善于向自己质疑,要挑剔每一个教学细节,要敢于否定自我;同时,要善于比较,善于借鉴名师、特级教师的教法,从而取长补短,得到提高。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学习,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反思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篇2

研 究 方 案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按照“典型引路,分类推进,全面实施,整体提高”的工作思路,促进有效教学向纵深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努力提升全县基础教育管理水平。

二、课题界定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上教师教得有效和学生学得有效的统一,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即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均衡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分析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找到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有效性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策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研究水平和理论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研究内容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五、研究方法

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资料分析法开展研究活动。

1、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2、观察分析法:深入课堂,推门听课,提倡听随堂课。听课时既要看老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既要看“过程和方法”,更要看“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案例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究,从教学案例中总结有效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在我校开展的“同课异构”、互

动评课等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把听课、说课和评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课题沙龙、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5、资料分析法:通过阅读有关教学刊物和观看名师课堂实录,有目的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分析研究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提炼有效教学的规律。

六、主要措施

1、成立“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组,由教研组长全面负责本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2、把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结合起来,纳入校本教研专题,做到有计划地开展研究。

3、教研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专题研究,把理论学习、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9月)

①成立课题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②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筛选出能用以指导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同时学习有关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课题研究经验,寻求借鉴。在此基础上形成课题方案。

③填写课题审请议定书。

④做好部分文献研究和调查工作,为实验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

⑤召开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提出的有效课堂教学一般模式进行初步研究。

2、实验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5月)

①继续搜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研究,进一步完善本课题的理论依据,提出有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并进行理论层面上的研究。

②编制调查问卷,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目前学习的情况以及对“有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同时征求学生对“有效课堂”基本模式的意见与看法。

③召开课题组会议,共同商讨不同课型下“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

式,研究课堂教学和实验验证的具体方法和思路,以及应该注意的共同性问题。

④课题组研究人员进行课堂教学的实验验证和探索,进一步修正完善教学模式,形成模式运用的操作方略和成功经验,同时共同研究模式运用的评价问题,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制度。

⑤课题组研究人员总结研究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各种形式及会议的交流,争取有更多的研究论文发表和获奖。

⑥组织多种形式的课题研讨会、成果报告会、经验交流会,交流课题研究情况,总结研究经验,修正方案,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3、总结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

①整理学习材料、统计实验数据并形成分析报告、汇编论文集和教案集,各种材料按要求归类装订成册。

②撰写课题工作报告和课题研究报告。

③邀请有关教科研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本课题进行鉴定。④参加课题评奖活动及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

八、预期成果

积累优秀案例、定期编辑、展示教学成果资料。积极推荐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参加省市各级教学论文评比,并争取在省市以上刊物上发表。

九、呈现方式

1、组织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撰写教学论文、教学随笔,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2、总结出较高水平的研究报告。

3、资料汇编:《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

十、组织机构

组长: 郭焕清

成员: 杨金敏 赵莉 涂怀林 董合云 邵勇

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探究 篇3

教学模式高效课堂〓实践探究所谓“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善诱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的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是指课程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课前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简言之,高效课堂效益评价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核心是目标的达成。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乐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做了如下探究。

一、教师层面

1.用好学习目标,引领课堂方向

教师要按照新课标要求设计学习目标。上课时要把学习目标板书出来,向学生作简要解读,让学生真正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目标,亦要注意情感目标的体现。并且各个学习环节都要紧扣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上全力以赴、积极思维、迅速行动,防止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课堂结束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回顾重要知识,加以强化和落实。

2.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这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重要环节。该环节不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提出不同的观点,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教师全面掌控讨论过程,让每个学生明确讨论的内容、要求和分层目标。小组组长负责具体事宜,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坚持分层讨论原则,可以先在三个不同层次中一对一讨论,再打破层次界限讨论解决相关的问题,对小组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提交全班讨论解决。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当中去,调控讨论过程,确保讨论高效、有深度。

3.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展示和点评是“高效课堂”最关键的环节,教师要精心准备。

(1)备课时要设计好学生展示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展示不同难度的问题,确保展示有针对性。

(2)要求学生主动展示、主动点评,严禁老师点名,老师可提前帮助学生做好展示和点评的准备。、

(3)学生展示时,充分利用前后黑板和小黑板,多个小组同时展示,板书认真工整,点评规范大方。

(4)展示和点评全员参与,严防课堂变成几个同学的独角戏。展示的问题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班级要创设一种安全环境,让每一个学生敢于展示,勇于点评,不怕说错。

(5)学生点评时,老师要聆听每句话,关注每个细节,根据情况给与恰当帮助,可以在学生争论不休时给出一个肯定结论;可以帮助学生修正完善答案并总结方法技巧;可以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联想质疑,也可以就某个问题启发学生拓展深化并提炼出规律性结论。

(6)老师要在点评过程中进行即时性评价,对生成性问题和重点疑难问题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

(7)即时评价时,一评知识,二评情感态度,三评过程方法、肢体语言是否合适、声音是否宏亮、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等。

4.布置作业,预习新知

每一节课后,教师都要下发新的导学案或者训练学案,对下一节课的自学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明确完成学案的时间、内容,分层布置作业,督促小组长收齐并及时上交。

二、学生层面

1.制定目标

每一个学生都要根据教师确定的学习目标,制定自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明确展示内容和点评内容,酝酿情感,极度热情地、主动自发地投入学习,让自己“跳一跳够得着”,不断挑战,不断进步。

2.积极讨论

讨论开始前,要再迅速浏览导学案,明确讨论重点,讨论时要做到:

(1)每时每刻都在主动参与,在组长组织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2)学科小组长起立安排本组任务,具体布置每层学习目标并组织组内ABC分层讨论、分层达标;

(3)所有小组成员起立,将凳子轻轻放到桌子下面,开始站立讨论;

(4)小组长控制讨论节奏,安排组内“兵教兵”,例如:可A1准备拓展,A2教C1,B1准备展示,B2教C2;

(5)讨论要全员参与,要积极表述自己的观点,杜绝不参与讨论的现象,讨论完后立即坐下,迅速巩固落实。

3.认真展示

(1)书面展示各小组要同时进行,展示要围绕学习目标;

(2)根据老师安排的任务,展示小组迅速派出展示同学到黑板上板书;

(3)展示脱稿,板书工整、迅速,抓住要点;

(4)展示同学不仅展示重点难点、规律方法,也可展示问题、疑难;

(5)既不展示又不点评的同学马上落实当堂内容。点评同学看展示的内容,准备点评,小组长搞好控制,确保效果。

4.踊跃点评

点评的准备和对知识方法的归类、拓展是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点评是课堂画龙点睛的关键环节,要集中精力,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分析,善于借鉴他人或老师的点评,对点评中新生成的疑难要善于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要及时做好笔记,力争当堂学习目标达成率100%。

(1)点评、拓展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关注达标和结論生成过程,点评结束都要问一句“同学们都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还有补充吗?”对精彩的点评,同学们要掌声鼓励。

(2)非点评同学迅速记录问题要点,注重问题总结,学会质疑、补充,点评人搞好主持,灵活调控课堂节奏(如其他同学或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不会,可先求助同学,也可求助老师)。

笔者的探索实践说明,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课堂情绪,科学调控课堂动态,正确把握教学原则与方法,就能做到高效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更新观念,又要注重“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统一,更新教法,同时还要注重语文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品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篇4

一、设计教学情境, 讲究生动的语言艺术

学生的参与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之一, 有些学生看上去坐的端端正正, 实际上却并没有认真倾听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其他同学的发言内容, 既无法融入课堂氛围中去, 也丢失了思考和交流的宝贵机会, 久而久之自然就违背了语文教学本身的旨意。所谓“情乎于辞”,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讲究生动的语言艺术, 在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时候, 把学生的心思拉回来, 完整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为例。显而易见, 这是一篇赞颂母爱的文章,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作者极富表现力的语句中感受至高无上的母爱。在课堂导入环节, 鼓励学生主动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 让听的同学思考并记录别人故事中母亲的特点。完成之后, 通过播放班得瑞的轻音乐《追梦人》来创设阅读的情境, 教师先以身作则, 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的第一段, 争取把学生带入空灵的背景声所创造的阅读氛围, 保持住学生刚才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故事时感恩的情绪, 然后鼓励学生轮流朗诵后面的段落, 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对朗诵者的朗诵效果进行记录, 待朗诵完成之后对其进行评价, 不同学生可以朗诵同一段落, 并对他们的朗诵效果进行对比。如此一来, 不但把语文课变得生动, 而且能够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 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丰富课堂活动, 激发浓厚的倾听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 如果语文课堂不能够吸引他们倾听的兴趣, 就会出现心不在焉、想入非非等诸多现象, 尤其是在后半节课的时候, 学生的学习精力已经出现一定的疲乏, 而无法与教师进行互动, 更不可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 要保证学生倾听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 丰富课堂活动, 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倾听兴趣, 避免“不爱听、不想听”等情况的出现。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为例。该课程的重难点在于文言文阅读和虚实词的理解与掌握, 内容相对繁杂和枯燥, 因此, 学生在接近课堂尾声时肯定会缺失倾听的耐心和兴趣, 这样不但会影响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而且也难以实现小组合作课堂模式的有效性。因此, 教师在这时候就需要想方设法丰富课堂活动, 如“大家小时候是不是也跟作者一样, 做过作者描述的那些有趣的事情呢?现在我们请一些同学上来表演一下好吗?”在教师的鼓动下, 积极的学生就会上台表演, 这样就把其他同学的兴趣都带动起来了, 教师可以趁机进一步鼓励学生, 如“台下的同学要认真看和听哦, 评评台上哪个同学表演得最好。”这么一来, 学生倾听的兴趣就都被激起来了, 既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有效倾听的习惯的目的。

三、挖掘学生评价, 强化持续的高效训练

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 可想而知, 语言能力不能一贯地依靠教师的灌输式教育来实现, 需要学生自己在认真倾听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自己组织语言并发表观点。另一方面, 教师只有在充分挖掘学生的评价的基础上,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 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激励, 强化持续且高效的倾听训练。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伟人细胞》为例。该课程的重难点在于体会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旨, 因为它是一篇生活气息极为浓厚的小说, 故事情节妙趣横生, 主题虽深刻但并不让人费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可让学生自由阅读。在课程导入环节, 鼓励学生先想想自己所知道的一些伟人的故事, 听的同学作适当的记录并总结伟人的特点。接着, 鼓励学生自由阅读, 如“这是一篇很有趣的小说, 同学们分成四个人一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给组员听, 组员在听的时候记录朗诵时出现的错误, 或者写下自己觉得更好的朗读方式, 等一位同学读完之后对他作出修正和补充。最后每个小组都要派代表上台口述小说情节。如果口述的同学能够附带动作表演, 我们后面给予他鼓励好不好?”为了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特点的掌握并能完全地各抒己见, 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辩论赛, 正方赞成贾里的做法, 反方反对贾里的做法, 同时, 评委也由同学来担任。这样就创造了一堂参与性的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篇5

【摘要】: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认为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一、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做好目标导学也并非易事。首先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去全伪存真。有的教师的目标导学设计得华丽,情景创设很生动,但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反而使真正的问题不突出,学生被导向了其他的方向,不明白这节课是要做什么。其次是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就用去了10分钟,显然这节课的效率不会高。最重要的是目标导学的问题要设计得精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急于解决这一问题,又正好是这节课探究的问题。比如在教小数的认识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图是王叔叔车上的汽油表,通过观察你知道王叔叔车上的油箱里还有多少升汽油吗?学生可能会说4升多,比5升少,用什么数能较准确地表达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天性是好奇的,他们一定会想很多办法,他们说不定有奇思妙想。总之目标导学既要简洁,又要切合主题。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的重点要放在如何使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地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

1、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在人和一生中占的比例太大,它更多的用于语文等学科,但学习数学不可或缺。我们要结合所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迁移尝试:这种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类似的新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让学生来解决用10元钱买了如4.25元的白菜,又买了2.6元的萝卜,找回多少钱?先让学习尝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将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迁移到小数的加减法上来。

3、操作感知:在小学阶段,尤其在低年级,这种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如数的拆分,通过摆小棒,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要大量采用具体操作去感知,形成空间观念。这种学法要注意不能停留在纯操作的层面,动手操作之后一定要上升到语言描述和归纳概括,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4、比较归纳:通过对大量具体实例的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先让学习计算一组题,观察它们的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尝试用语言来描述。再比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出示10道计算题,当然他们的商都是一样的,让学生算,可能学生算到第三题就可能会停下来,进行思考和判断,后面的题不用一一去计算。从具体的实例中去抽取事物的精华,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途径。

5、整理链接:整理链接主要应用在复习阶段,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一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树,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与比较。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题,既强调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对算法进行优选优化,比如设计一道应用题,可以用一般应用题的方法解,可以用分数应用题解,可以用工程问题解,可以用比例问题解,最终进行算法的比较,可能是用比例问题求解是最优化的算法。自主学习完全依赖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安排,学生的学习也会是困难的。教师要给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设计合理的学习的步骤,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习自主学习,认真组织好小组内的讨论与合作。

三、点拨升华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习进一步地讨论,形成共识,形成结论。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尤其要注意纠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偏差,找到更优化的方法。比如在教学进位加法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可能会得到6种以上的方法,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筛选出最合理的方法,避免学生今后走弯路。再比如说学生通过自我尝试掌握了小数的加减计算,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并与整数计算的方法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变式训练

如果说“点拨升华”是抓住了概念的内涵,那么变式训练可以通过概念的外延,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变式练习可以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由简及难,设置一定的坡度,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去设计变式练习:

第一,把握概念内涵,扩展外延,进行概念变式。主要是指保持概念的定义本质而对其实例变化,使学生能更清晰概念的含义,进行有效辨别。比如认识图形时,学习材料可能提供的是位置摆放比较正,便于观察的图形,在练习时就要适当安排一些旋转,移动过和图形。

第二,把握规则的产生式,适当改变情境性变量,进行规则变式。就是保持规则的本质特征,变化它的叙述部分或题型,是规则应用于新情境。如应用题的变式练习。

第三,设置多样化情景,进行认知策略变式。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我们可以在。我们可以在练习中给一些多余的条件,让学生去判断,去取舍。总之,不同的知识需要不同的变式方法训练,但要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质不变,变化非本质特征,使知识在不同情景下应用,以促进迁移。宗旨也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形成技能。

五、应用创新

应用创新的特征是开放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小小设计师,当二年级同学学习找规律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习来设计一个手帕的图案;比如看谁的方法最独特;怎样做最简便;谁的方法多。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待我们教师用心去设计。

以上是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模式的一些探讨,并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验,在一次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试验中,我们按照这一模式进行了教学,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测试,优秀率达到了89%,全体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增强了我们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潜力的,学生不依靠教师的讲授是完全可以学会的。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6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是啊,十年了,我经常问自己,究竟什么的教学模式才是适合学生和我的?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我还在探寻自己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可以教会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这是我永恒的目标和责任!

一、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反思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我慢慢发觉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合作不积极

小学科学课注重学生的探究,探究必然需要合作,合作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上的要求,更是一种意识上的需求。在多年的执教活动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都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同桌关系不融洽(一般科学课实验以同桌合作为主),合作出现难度,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

2.举手回答不科学

多年的教学模式中,举手回答问题是一种很普遍、很礼貌的方式,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一部分学生即使举手,仍未被教师点到名,长期下去,积极心下降,直至不举手;教师点名学生回答问题,并不能完整体现学生主体性,且举手和点到名,在整堂课中占用的时间并不少,对课堂效率是有弊的。

3.知识描述太枯燥

每堂课的学生回顾和总结知识的方式只局限于语言表达,对知识的描述略显枯燥,同时表述不清的现象屡屡存在,课堂教学缺乏亮点。

4.遇到问题求老师

日常教学中,常有学生遇到问题或困难喜欢在第一时间求助老师,缺乏探究性训练和自主性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5.课堂管理听老师

很多老师和学生,总是把课堂管理工作认为是教师的任务,其实不然,真正要让课堂体现学生主体性不应该只是体现在学习自主,还应该是课堂管理的自主,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管理,从中获得的不只是知识,还有能力的提升,完完全全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确定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以上反思,通过翻阅资料和不断的探索、分析和整理,我对我的教学模式进行以下的改变:

1.朋友相邻促合作

“朋友是宝贵的,但敌人也可能是有用的;朋友会告诉我,我可以做什么,敌人将教育我,我应当怎样做。” —— 席勒

合作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朋友之间就存在一种信任,我何不尝试让学生以朋友相邻的方式就座,或许可以提高合作效率!

2.解放双手促效率

想说就说,不用举手,这才是素质教育和学生主体体现的学习方式!想到什么直接站起来说,有不同意见,直接站起来反对,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可是对于从传统课堂教学过来的学生,从举手到不举手,从不举手到直接站起来回答,他们会有怎么样的表现呢?

3.表演方式更直观

每堂课的前5分钟,我设计的是回顾上节课知识,下课前5分钟设计的是总结本节课知识,直接用语言描述,实在乏味,让人印象不深刻,我常问学生看什么印象最深刻,学生告诉我电影,于是我们开始让学生把知识用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

4.知识来源于大家

针对学生遇到问题喜欢先问老师的习惯,我认为几年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把老师当成“百科全书”,太依赖老师,同学之间缺乏更多的信任,我可以把学生的问题转给其他学生,教会他们探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这样他们会获更多的途径去了解知识,也才能更加信任自己的同学。

5.课堂管理我有份

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一样,都认为班级管理应该是教师的职责,班级纪律差,是教师没管好,学生只要上好课,其他的都不用去管。我想,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作为教师,课堂管理工作是少不了的,但是,全部由自己来管理,对学生是否公平、公正?要知道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我,一名科学教师,顶多是个协管员!只是我们班级的管理员还没有展现出他的管理本领,所以我们老师只是在代管,我应该把这样的同学找出来,锻炼他们,由他们来管理课堂!找谁来管课堂,当然首先应该是我们的班干部!

三、引导措施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配合我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想我有必要做好以下工作,让学生把美德变成性格,把自主变成意识。

1.优化学生性格

我给学生制定了六个性格发展方向以配合我的教改实践,让他们自主完善,优化自己的性格,这六大优良性格是:谨慎、诚信、激情、勇敢、自信、善良。

计划通过这六大性格的导向,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新的教学模式当中。

2.树立自主意识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必须要更好地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我设计一系列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自主,比如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找一找谁没有认真倾听,请他重复和描述所讲内容;帮一帮,谁回答问题的声音太轻,我来提醒他;评一评,这节课谁的表现最好。

四、继续探究与愿景

半年多的时间,对于一项教学研究来说,那是不够彻底的。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我想这只是我对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初探。

不管前面还有什么困难,下学期、下一年、下半生,我都会继续探究,让更多的学生形成优良的性格,树立好自主的意识,让我所执教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表现之星”。

如何创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7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 必须由一人讲变为共同学

要想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注意角色的分工, 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 教师必须从讲台上走下来, 到学生中间共同交流。遵循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学习。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启发引导他们利用精辟的语言提出问题, 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探讨方法, 交流理解, 腾出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 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体现

“课标”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体现,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材中有大量优秀内容, 我们要抓住这些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在对文本的品读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他们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良好的品格。并且通过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习语言文字, 在课堂教学中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结合, 促进课堂有效学习。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要讲究艺术, 注重兴趣的激发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我认为课堂艺术主要体现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要讲究语言的艺术, 教师的语言十分重要。流利、幽默、生动风趣的语言可以使学生精神集中, 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 跟随教师的引导学习。其次, 是课堂中导入与活动的设计艺术。每一节课的导入环节是一个好的开始, 导入的形式要根据文章选择。例如, 我在教学《荷叶圆圆》时, 我利用简笔画画了一片荷叶, 问:“这是什么?”“荷叶。”学生大声回答, 我进一步引导:“荷叶是什么样子的?大家喜欢荷叶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喜欢!”“那还有谁也喜欢荷叶呢, 我们去认识一下吧!”开始了正文的学习, 并且安排了角色扮演, 拓展想象的活动, 让学生嘴动、脑动、心动、手动。在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学习的效果非常好。活动让文本活起来了, 在课上我们要合理利用艺术形式, 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 前言

课堂教学是高中数学教育的主阵地, 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的展开、教育思想的渗透基本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的效率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一个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使得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 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最好再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是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应深思的问题, 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2.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及总体要求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特点及总体要求就在于以教师点拨为主导,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有效地落实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 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进一步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为教学中心任务, 使得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大幅度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效课堂教学环节应体现教师及时点拨、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究, 进行自我归纳小结、变式训练等.

3. 如何在高中数学中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1) 关注学生思想, 消除课堂沉闷死角

由于高中数学内容有些较为枯燥, 且难度较大, 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相当的耐心, 而且教起来不能太快, 必要的时候, 速度要适中, 等他们过渡到一定程度, 才能按照正常的速度来教, 尤其对于后进生, 更是要非常的耐心, 而且绝不能轻言放弃, 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 后进生依然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 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该付出更多的鼓励和关爱, 尽量地去满足他们的成功欲, 多给他们具体的帮助指导和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在课堂教学中, 经常把简单的话题和简单的题目都让这些后进生来回答, 他们都能很好地完成, 老师的赞许和同学们的掌声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信心倍增.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姿态、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让学生心里暖洋洋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独立发挥, 学出个性.要让学生的个性在个性化教学中显现、闪光.通过个性化教学方法的实施, 能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最主要的是在每名学生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 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机灵点'做到使学生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 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

(2) 创新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变得高效、优质, 那么就务必需要整个课堂充满感染力, 只有在充满感染力的课堂中, 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情感.教学实践和科学实验均已证明: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并用, 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探究, 创设情境, 让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 展开思维的翅膀.例如, 在教学“导数”这一章节内容时, 教师应该转变过去那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和简单求导训练.引入导数的概念时, 通过研究切线斜率、速度、密度、效率、膨胀率、增长率等导数应用实例来进行, 而不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几个求导公式.让学生体会到导数的内涵和思想, 感受到导数能够有效地应用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3) 精心的教学设计

教师作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 教学设计的时候, 应把考虑的重点放在如何和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 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在教学习题和例题的选取上, 也要注意选取的难度不要太大, 要有新颖性、梯度性、典型性, 解法也应该有多种, 教学习题和例题数量不宜过多,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 在教学设计“函数单调性”内容时, 可以用描写下降或上升变化规律的成语来引入教学情境, 如波澜起伏、每况愈下、蒸蒸日上.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这些成语来绘制下降或上升的图像, 指出图像变化的趋势.同时,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始终处于思考、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情绪之中.“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能力, 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

4. 结语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 这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反思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方案,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组织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的能力, 相信我们不懈的努力, 肯定会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效.

参考文献

[1]梅龙友.解析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效率[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19) :11-13.

[2]李刚.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19) :21-24.

[3]赵江涛.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创新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19) :33-35.

[4]顾志林.数学课堂里的“插花”艺术[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19) :37-41.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篇9

关键词:四有课堂,教学模式,有效

“四有”课堂教学模式是本县教育局在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多次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本县教育实际, 于2011年提出的。“四有”课堂教学模式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变“讲堂”为“学堂”,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四有”, 落实全新的教育目标观、教育观、评价观、学生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教师“导”的活动阵地, 最终达到大面积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四有”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是“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全面发展”;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是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有目标, 有精讲, 有互动, 有训练”。操作流程大致是“展示目标、问题导学、互动学习、成果展示、点评提升、有效训练”。

有目标。就是准确定位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有序开展的, 我们40分钟的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来进行,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我们的学习目标。很多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就是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学习目标的确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和课型特征, 符合教学内容总体要求, 做到少而精, 切合实际, 切合学情。教师在导入并板书课题之后, 将本节课的学习展示出来, 并简略加以说明, 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即明确了努力方向, 利于有效实施教学。学习目标的展示方法很多, 不拘泥于一种, 可投影, 可预先板书在小黑板上, 可口述……

有精讲。所谓“精讲”, 就是每节课有教师的精讲导学。即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 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 帮助学生解难答疑, 总结答题规律, 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精讲的前提是教师应准确把握课标、教材, 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老师精讲不是就题讲题, 而是讲思路, 讲方法, 突出一个“导”字, 导在难处, 导在惑处, 导在深处。精讲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满堂讲、满堂问都不是精讲, 精讲也不等于尽量少讲或不讲。到底要讲多长时间好, 要看具体内容定。到底精读什么?讲新旧知识的联系、讲重点难点、关键点、讲方法技巧、讲易混易错点、讲归纳、总结点。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 讲难点, 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 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如何实现精讲?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与教材对话的时间、留给学生与学生对话的时间、留给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

有互动。就是每节课有师生的有效交往互动。互动学习不等于小组合作学习, 互动学习包含小组合作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互动”是“双向的”, 而不是“单向的”。新课改精神旨在体现学生为主体, 学生会合作, 学生会探索, 学生会体验。只有互动, 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只有互动, 学生才会学着合作;只有互动, 才能拓宽学习的参与面;只有互动, 学习的主动权才能还给学生;只有互动, 学生才能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产生内心的真实体验。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学生因自主而发展。”有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师生与多媒体等互动。它也包括学生的预习、学习、操作、训练等一切能动。这种互动要体现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更重要的是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搞好互动学习要注意几点:一是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价值, 有挑战性, 不能提“是”和“否”等简单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课前预设问题时, 领会课标要求、教材编排意图, 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课中要机智、敏锐地捕捉生成的问题, 并加以提炼、整合、应用;课后要再回首课堂, 反思得失, 找到精彩点和遗憾点的问题, 为后续课堂的精彩做铺垫。二是合作小组的组建和培训。合作小组组建后, 要合理分工、角色明确、经常培训。三是合作流程要规范。一般按“自主学习, 合作释疑, 交流展示, 评价反馈, 引导点拨”的程序进行。展示交流的成果是小组的集体成果, 由小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小组“代言人”要定期更换, 既要关注优秀生, 又要关注学困生。

有训练。就是每节课有高效的课堂训练。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设置训练, 意在让学生掌握知识, 达到巩固应用的目的。训练包含作业, 但又不等同于作业, 它往往在课堂上完成。精彩课堂要呈现“以练为主”, 只有把练习作为主要的学习环节, 凸现“练”的主要作用, 才能真正检验学生学习的结果。

练习形式包括巩固练习、强化练习、拓展练习等。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强化;课堂练习要多元化, 听、说、读、写、思、议、实践操作都属于训练内容;课堂练习要有层次性, 题型设计有梯度;课堂练习要与新旧知识、学科知识和生活知识紧密联系。

“四有”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 不是板块式地割裂开来的, 它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交融渗透, 与教学内容和课型息息相通。它的组合随机变化, 不是一成不变的。好的“四有”课堂教学雁过无痕, 润物无声。

有个性、有风格、精彩纷呈的有效教学课堂, 必然是师生激情绽放的课堂、激励方式多元的课堂、令人耳目一新的激动的课堂、有动有静动静相宜的课堂、思绪放飞的课堂、硕果飘香的满载收获的课堂。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篇10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课堂,中职学校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尤其是在中职学校, 由于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太扎实, 学习动机也调动不起来.如果把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创设学习情境, 积极调动他们课堂的主动参与性, 相信会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听过同事的一节数学课, 其所讲授的内容是“补集”这一节.对于全集、子集、补集这些概念, 该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 而是用身边的事与物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 现在全班同学看作一个全集, 戴眼镜的同学看作子集, 不戴眼镜的同学看作补集, 现在请同学们马上找好自己的位置.这么一来, 全班同学都参与了活动,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贴切, 也真正掌握知识点的应用, 更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数学理论之用处, 从而也收到很好的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学习“空间图形”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时, 可具体联系身边事物—教室, 点线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例子均可在我们教室环境中体现出.教师创设学习情境, 学生由被动式的接受变为主动式的自主学习, 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从而加强课堂的有效互动.可见, 教师积极去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 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师总认为将课堂宝贵时间交给学生, 会影响教学效果.这种观点仅仅一味地灌输, 而忽略了教育的效果.教学实践表明, 只要教师充分信任学生, 在课堂中多留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交流学习, 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无限学习潜能.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大幅提高.

课堂进行自主探索与小组讨论, 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更自主, 他们也乐于交流和展现自己的思考答案, 这种互动也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曾有机会到一学校参观学习, 听一节数学课“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整节课的设计上都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为主, 题型的设计都是以身边事物有联系的.如, 在讲授加法原理这一知识点时, 引用的问题:某天桥有东西南北四个入口, 当你从一个入口上又从另一个入口下, 请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也各抒己见, 某些学生的见解也让老师感到“意外”, 甚有学生借助数型结合思想进行解释, 课堂气氛活跃非凡.“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三、结合多媒体技术, 采用新颖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例如, 在讲授“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常规的教学中, 教师只能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 由于课堂时间的约束, 画图也受限制, 图象性质也得不到体现, 学生只有通过机械的死记硬背这些性质.现在数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改变了这种局面.首先, 利用本校数学教师自行开发的数型器软件, 制作函数 的图象, 根据参数a的取值不同, 得到不同的图象.最后利用软件来探究指数函数 的性质, 学生在电脑上进行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 总结得出结论, 最后派小组代表回答.

四、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精神

在教学中, 常有学生反映到, 数学知识点课堂听明白了, 但课后作业无法独立完成;或是公式会背了, 但不会应用;对于存在的种种现象, 教师该如何去解决.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会学.”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更侧重于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而不是去对他们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多开展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 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与体验式的学习, 形成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给予肯定和表扬, 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只要我们教师转变观念, 改进方法, 立足改革, 锐意创新.就必定可以改变数学课堂以往存在的不乐观局面, 使数学课堂异彩纷呈, 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和激情, 让数学魅力得到最大的释放.让我们每个教师都对自己的教学多做一些深入的思考, 积极探究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 设计出令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 使课堂教学成为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古良浩.也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学数学教与学, 2009, 5.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模式初探 篇11

国家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培养人、发展人是教育存在的全部意义。那么课堂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只有践行了培养人、发展人的教育理念才能被称为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为课堂制定了具体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呢?

笔者认为,自主学习、交流展示、探究生成、检测巩固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中作用尤为突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四步”课堂教学模式,让语文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得以凸显,使得高中语文课堂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不再是一句口号,它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一条便捷之路。那么,“四步”课堂教学模式是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呢?

课堂第一步,自主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积累整合语文知识,丰富语言积累的能力,以及发现的能力。

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自主分析,完成积累,解决问题。此时学生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主学习的两个目标:1.对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的积累,即字词句的积累。2.对构成文本的人、事、理的积累。如《渔父》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为1关于《楚辞》、关于屈原其人其事,2.关于注释、古今异义词、关于被动句。学生在找出文章中的三个被动句(屈原既放、是以见放、圣人不凝滞于物)后,在前面包括《报任安书》在内的篇目的学习基础上归纳如何辨析并准确翻译被动句。由此可以看出:积累绝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领悟和智慧的整合。如,相似字形的辨析与归纳、形近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同为写景,写荷花,月色轻雾中,呈现出的朦胧淡雅之美如何描绘;写雨,雨的凄冷如何通过听觉来传递。同为写人,对人物的观照怎样站在历史和现实双重角度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作大量的积累整合工作,使文本成为“我”的,方可为“我”所用,为下一步的交流提供素材和范本。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学生只有在占有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之后,娴熟地语言运用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自主学习环节较为集中地体了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包括阅读能力等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都在这一环节得到落实,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课堂第二步,交流展示。通过交往式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与文本交流碰撞之后,“我”作为阅读的主体,欣赏和品鉴的主体,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思考和领悟形成了“我”眼中的文本,但“我”追寻到的“美”是否科学呢?是否全面呢?是否深刻呢?这就要与他人的观点进行交流,在碰撞中为我们的阅读欣赏打开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空间,为下一步领悟“美”提供依据。“四步八阶”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交流展示环节就是为学生搭建舞台展示自学成果。仍以《渔父》的学习为例,学生对文本之美作了如下展示:人物形象的外在之美,人物的精神之美,语言的修辞之美,语言的音韵之美,作品的意境之美,作品的思想之美,展示的方式可以用语言表达,也可以板演展示。这种展示已不再囿于文本,语言是否简明连贯得体、是否准确鲜明生动,字迹是否规范、工整,是否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等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也会一并展示。这是一个崭露才华的环节,更是一个暴露问题的环节,而每节课、每天,如此周而复始且又循序渐进地打磨,学生“说”的能力一定会在打磨中提升,而性情的陶冶、道德修养的提升也已经于不知不觉中进行。

第三步,探究生成。借助于应答性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由于受各自的生活、思维、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影响,必然对文本有不同层次、不同倾向甚至完全相反的解读。对于课堂上的冲突,“四步八阶”课堂教学模式对冲突不是消灭,而是化解。对于简单的冲突,如《渔父》中对屈原和渔父的人生观的解读与评价,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在各个同学依据文本对各种观点的质疑和解释中,学生相互点评生成,不断修正。在不断的修正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对于深层的冲突,学生无法解决,这时老师应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作适当的点拨,化解交流的僵局。《渔父》中关于生死观的正确理解,并能由事即理,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去评判、去取舍,并最终形成自律意识。

探究生成环节的大背景是学生的合作,合作解决关于文本的一些重要问题,产生的基础是对立,是对文本的不同解读,而学生之间通过质疑,进行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在相互的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为今后学生以更宽容、更开放的心态立足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步,检测巩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拓展创新的能力。

课堂要培养能力,就需要检测结果,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全面了解。“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这不仅检测了学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新的视角去反观自我、反观社会、反观人生,加深认识提供了契机。

走好这“四步”,在课堂上水到渠成地完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不仅让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逐步提升,而且为学生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自我发展提供了保证,真正实现了“教育服务于人生全程”的崇高理想。

(该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三维目标”相统一高中学科教学过程优化研究》研究成果)

忆课堂变化探有效模式 篇12

关键词:课堂变化,有效模式

在课改的进程中, “教师总是课改的反对者, 同时又是课改的实践者”———这永远是课改进程中的一对突出矛盾, 在这一对矛盾的相互作用中, 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 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地朝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理想形式扎实推进.

一、数学课堂的变化, 耐人寻味

随着课改工作的推进, 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动态、内容价值、训练形式、学习氛围、教学效果等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1. 整体分析, 数学课堂三个阶段的变化透视成效

课改前教师绝对权威的“满堂灌, 老师一言堂”表面看课堂上清清楚楚一条线, 其实质是方法单一, 结果唯一.一切都按老师课前预设的套路走, 学生依赖性很强, 不愿意动脑思考, 长期以来造成学生不会动脑思考, 失去自我, 张扬个性成为空话.课改初期教师松绑放权下的“满堂问, 学生漫无目的地说”表面上看热热闹闹一大片, 其实质是教学低效甚至无效.课堂教学时间前松后紧, 往往因时间不够而导致“当堂训练不在当堂”.这样老师精心筛选设计的当堂训练题就不能让全体学生充分分享, 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甚至形成知识的负积累.现在教师有效调控下呈现出的“你试、我试、大家试, 自主探究;点多、量大、突重点, 人人收获;练习、纠错、破难点, 步步提升;爱心、耐心、包容心, 心照不宣;流畅、自然、有成效, 个个快乐!”使整个课堂就如同水中之盐, 品之有味.

2. 重视体验,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更符合实际

过去凡是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能正确表达的学生, 凡是参与板演的都是书写好并能提供正确答案的学生, 那些老师心目中的差生永远被放到遗忘的角落, 他们出错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那就是很少被老师关注.现在的老师能够真诚细心地捕捉学生在自学检测环节的每一个问题细节, 想方设法让学生的问题充分地暴露, 然后启发引导其他同学分析纠正;课堂中学困生常常走到前台, 让同学老师很容易发现他的问题根源, 然后对症下药, 解决问题, 突出了“生教生, 师强生”的功效, 也强化了优秀学生的小老师角色.课堂上自然地把自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 把板书展示的机会让给学生, 把表达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评析矫正的时机交给学生.

3. 训练有素, 学生的自学探究习惯已经形成

课改之初, 当出示学习目标与自学提纲后, 学生根本不在乎它对自己本节课的导向作用, 对自学提纲中“请认真自学课本第几页到第几页的内容”之类的提示, 学生就如同雾里看花, 不能快速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而是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现在的数学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对自主探究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极强的适应性, 自主学习的习惯已经形成, 当看到自学指导要求时, 就能自觉快速地翻到课本相应的位置, 阅读、操作、思考、标注困惑、同伴互议.或者根据老师提供的探究信息很快进入自学状态.学生动脑思考的机会多了, 东张西望的少了;表达说理多了, 机械回答“是”或“不是”的次数少了;相互矫正多了, 只为表示正确与否的举手表决少了;自主探索多了, 被动接受少了;教师指导学困生的时间多了, 围着优等生转的现象少了……

二、数学课改的误区, 不容忽视

尽管老师们不断追求“继承与创新相容, 轻松快乐施教.”但是数学课改中出现的误区, 还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探索、去解决.

1. 教师角色的缺失———缺位

高估学生的实际水平, 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略数学知识本身的严密性、逻辑性的内在魅力, 担心讲多了, 导致该讲的没讲或者是蜻蜓点水式, 讲不透彻.

2. 教师介入得过早———越位

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老师总是忘不了自己角色的重要性, 低估学生的潜能, 不管学生要不要提示, 想不想听, 老师总是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知道的一切, 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抢走了学生说的机会, 代替了学生想的过程, 掩盖了学生心中的真相, 损失了课堂应有的精彩.

3. 多媒体手段的滥用———盲目

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 班班都有多媒体网络设备, 这给老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 但如果使用不当, 不但起不到化静为动、快捷激趣的目的, 反而会造成教学的低效.

4. 应对机智的匮乏———搪塞

当课堂上出现自己没有预设到的生成性问题时, 不能快速有效地应对, 造成资源的浪费, 失去精彩瞬间.

5. 教材挖掘的不透———狭隘

有的老师对教材挖掘不深刻, 对编写意图领悟不到位, 只注意了课本上看得见的符号信息, 忽略了背后隐含的丰富内容, 导致学生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 往往出现几十名学生千篇一律, 结果唯一的被动场面.

三、“先学后导, 自主互助”数学教学模式, 值得推广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和探究性较强的学科, 在数学学习中,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比较符合学科特点, 既能够很好地继承课改中的成功做法, 又能引导教师走出课改误区, 匡正教师的教学行为, 为此我校提出“先学后导, 自主互助”学科教学思想及课堂操作模式.

1. 辅助环节———基础测评铺垫

基础测评环节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对新知探究的主动程度等进行针对性检测.根据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独立预习习惯还未形成的特点, 在学习新知之前, 进行基础测评, 引出课题, 就能很好地照顾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 (知识基础、心理基础及能力基础等) .测评中如果发现学生对探究新知必需的旧知有遗忘或掌握得不准确, 应及时给予纠正, 如果发现学生学习情绪上有问题, 应及时给予调控.在这个环节中, 老师可根据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情境激趣式”、“忆旧引新式”、“猜谜式”等多种形式, 快速地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 自学环节———指导学生有效探究

自学, 是整堂课的基础, 这一步没有做好, 后面教学难度就会加大.本环节教师的唯一任务, 是让学生静下心来根据自学提纲认真自学.自学提纲的制定要做到三个明确:明确自学内容, 明确自学方法, 明确自学后的要求.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 怎么自学, 用多长时间, 应达到什么要求, 自学结束后如何检测, 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 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 有效地自学.自学提纲可以根据本课知识点的多少一次性出示, 一次性检测, 也可以分步出示, 分步检测.这样可以分解知识点, 降低自学难度, 从而提高自学质量.

3. 检测环节———检查自学效果

本环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问题, 为“指导”找到直接依据.看哪些问题属于新知识理解方面的, 哪些属于学习习惯造成的;哪些是共性问题, 哪些是个别学生的问题等.检测题目量不能太多, 难度要适中, 跨度不要太大.检测对象主要是中差生, 可采取板演做题或抽问回答的方式.

4. 指导环节———多元合作解惑

指导环节, 对全班都懂、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讲, 重点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坚持个性问题同伴互助, 共性问题师生互动, 复杂问题生生互助与师生互动解决, 对于多样化的、好的做法全班进行交流分享.这样既帮助问题学生答疑解惑, 又能通过纠错训练达到一题多解,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当堂训练———运用拓展提升

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 有所提高, 习题必须精心挑选, 有层次性、针对性和趣味性, 内容设计要“条条有用”、“练一得三”, 防止“面面俱到”、“贪多求难”的倾向.题型要多样, 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均有涉及,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留足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 做到典型、适度和适量.还要注意抓学生的习惯养成, 规范做题, 要求学生独立按时完成, 书写工整, 决不抄袭等.做到“当堂训练, 练在当堂”, 切实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使所学知识通过训练, 内化为操作能力.

上一篇:长城汽车公司下一篇:对症选择感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