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的有效教学论文

2024-09-06

儿童画的有效教学论文(精选12篇)

儿童画的有效教学论文 篇1

肖成全教授倡导的有效教学, 风靡我县教育界。那么, 什么是有效教学?怎么做才是有效教学?结合观摩多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评活动, 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取经, 我觉得:有效教学, 应该让儿童的天性作主。

关注儿童的天性, 让儿童的天性作主就是教学设计中, 注重儿童的好奇、创新、乐于想象等等特点。例如:曾听过《滥竽充数》中“每当演奏时, 他就鼓着腮帮, 按着竽眼儿, 装出会吹的样子……”这一处的教学———

师:这次, 我们能不能把文字读成自己的动作, 读成自己的神情?

(生边读边笑着自己比划)

师:现在, 我来看看整班的南郭先生吹竽。 (众笑) 南郭先生这么笑吗? (生齐答“没有”后, 纷纷鼓起腮帮, 按着竽眼开始“吹竽”, 有的学生一边吹一边东张西望, 有的偷偷看别人吹竽……)

师:这么多南郭先生。南郭先生1号, (众笑) 你为什么边吹边摇头晃脑, 东张西望啊?

生:我不会吹啊, 得看看别人是怎么吹的, 不然就原形毕露了。

生答略。

师:你觉得该怎么装啊?

生答略。

师:嗯, “装作很会吹的样子”。还要怎么装?

生答 (略)

师:说得好!请大家带着这样的神情, 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

师:刚才我们把文字读成了自己的动作、神情, 透过动作、神情, 南郭先生们, 你们心里怎么想的?

生:有点紧张。

生:心虚。

师:紧张、担心, 心虚啊!谁来读, (指生读) , 这就叫读到人物的心里去了。这个“装”字, 你还想到什么词?

(装模作样、装腔作势、不懂装懂……)

……

引领儿童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经验去阅读, 这不就是让儿童天性作主的教学吗?正如张康桥老师提倡的, 语文就是儿童语文。以儿童为本的教学, 牢牢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 让儿童感兴趣, 儿童何愁得不到发展, 得不到提高呢?而我们教学的目的, 不就是培育儿童吗?让儿童得到发展提高, 就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精心地备教材, 准确地解读文本, 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 以儿童的视角, 思考学什么, 怎么学, 以儿童的方式去教学, 实施的手段有:

一、将幽默的语言等请进课堂, 让笑声传递有效

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 健康的品质。”幽默, 有助于形成良好融洽的人际氛围, 有助于建立轻松愉快的课堂。

儿童爱玩、爱笑。幽默的语言, 他们很感兴趣。如有一次我在让孩子们造拟人句时, 一个孩子造“小鸟在枝头唱歌”, 小孩子鼓励模仿, 思维也简单, 另一个孩子站起来依然是“小鸟在枝头唱歌”。我接茬道:“又一只小鸟唱歌了, 有没有其他的, 蹦出个小青蛙唱歌, 飞来个小蝴蝶表演表演好吗?”于是拟人句开始五花八门起来。孩子们在笑过后, 记住了许多拟人句。

幽默的语言为课堂营造和谐的氛围, 使师生关系融洽, 儿童愿意学, 愿意做。故事牢牢地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 教学变得轻松自如。老师恰当地使用这些手段, 一定会为你的有效教学增色不少。

二、将直观形象引入课堂, 让直观实现有效

直观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 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直观是一种发展学生观察力和思维力的力量。

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差, 对直观形象思维比较善长, 那么老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就应偏重于将知识直观化, 才能吸引儿童, 达到效果。如执教《狐假虎威》、《蜗牛的奖杯》、《会走路的树》等许多情节性较强的课文都可以分角色表演。而《快乐的节日》、《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一类课文, 本来就是经典歌词, 学习后, 学生们自然会产生学唱歌曲的愿望。画一画, 做一做, 唱一唱, 演一演, 这些儿童感兴趣的直观手段, 都可以恰当的运用, 实施这些手段, 能使学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 留下深刻印象, 进而联想有关事物, 使审美对象在感知中显现更鲜明更生动, 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丰富更深刻。有效地实现老师的教学目标。

然而, 凡事要把握一个“度”, 关注儿童的天性, 不是让老师一会儿多媒体、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画图, 学生积累字词、读书的时间都被挤占了, 只能匆匆而过, 这样得不偿失, 还谈什么有效呢?语文课堂, “动”也好, “静”也罢, 只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有助于学生发展的, 都很好。肖主编说得好:“对儿童的发展有效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如果语文课堂“静中有动, 动不忘静”的话, 也许才是跌宕有效的高效课堂。

三、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 让灵活带动有效

古语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新鲜清澈的水, 是不停流动得来的;有效的教学, 是灵活多变的方法带来的。

儿童的注意力总没有成人专注, 坚持的时间短, 一成不变的说教总会使他们生厌, 如何长时间的调动他们的注意力呢?这就需要老师不时变换方法, 牢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新学期的第一课《长江之歌》, 这首歌的前后两节结构完全相同, 当我与孩子们学完第一自然段时, 我就注意到他们大部分开始注意力涣散, 针对这首诗歌第一、二自然段结构相同的特点, 我灵机一动, 第二自然段让他们按照刚才学习第一段方法自学。果然, 新鲜劲来了, 积极性也提高了许多, 学习效果也很好。这不仅让孩子们真正学到了知识, 还培养了自学能力。

关注儿童的天性, 就是关注儿童的成长, 这是有效教学的真谛, 请老师们蹲下身子, 成为儿童。蒙特梭利对教师就有一个定位:“作为儿童的教师。”李吉林说:“我, 一个长大的儿童。”只有这样, 老师, 您的教学才会让儿童的天性作主, 才会成就有效教学。

儿童画的有效教学论文 篇2

1.1注重钢琴演奏过程中的心理培养.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会把精力集中在培训学生的演奏技巧或者音乐的表现力方面,但是很少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心理.事实上,演奏心理在演奏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面对幼小的钢琴学生时,教师应尽可能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演奏自信心,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身的心理活动,能够以健康、良性的心态面对每一次演奏,消解他们因紧张、焦虑情绪而带来的演奏障碍.

1.2注重音乐演奏过程中的音乐记忆培养.音乐是一种运动和变化的复杂体验,在音乐演奏培养训练过程中,对于音乐记忆力的培养也就是背谱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前儿童正处于具象认知阶段,他们对形象性的事物有较好的理解,音乐所潜藏的画面感有助于儿童加深对音乐的体验、意象和审美.同样,这些理解的深化也能够促进学生音乐记忆力的提升.总体来说,音乐记忆的培养无外乎从儿童的心理特质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适宜的音乐内容,加强孩子的注意力;对经典的乐曲要多家练习,反复强化等.因此,如何训练背谱能力,培养良好的音乐记忆力,是钢琴演奏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具体而言,最常见的背谱方式是通过运动记忆来背谱,也就是通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形成下意识的条件反射,依靠肌肉的运动记忆来进行演奏,这是最轻松的依靠熟能生巧形成的背谱方式,但同时这也是最不可靠的背谱方式.也有通过听觉记忆来背谱,初学的学生很多使用这种方法.此外,也可通过分析和演奏,在理性清晰的记忆基础上进行背谱,通过对乐曲的整体曲式结构、和声、调性、织体的分析记忆来演奏等.

1.3注重音乐审美处理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层次,是关系到学生音乐艺术表现水平高低的关键.审美能力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生活环境、自身的经历来获得的.未经训练的审美能力往往是不发达的,例如,儿童往往只喜爱节拍简单、旋律欢快的歌谣,而不能接受具有复杂的和声织体与曲式结构的音乐作品.但如果适度给他们提供一些欣赏复杂和声以及变化感强的乐曲,学生的心理结构则可能在“同形作用”的发挥下实现一定程度的美化、提升,其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辨识能力以及鉴赏能力便可得到相应的提升.

1.4注重学生正确反馈能力的培养.要培养优秀的学生,让学生成为优秀的演奏者,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高雅的审美趣味,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对于自身演奏的.反馈能力.在传统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学生演奏出现了错误,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来提醒学生,学生不能客观、独立地纠正自己的错误.在钢琴演奏的舞台实践中,由于演奏前的心理紧张、焦虑等各种因素影响,学生不能及时、独立、客观的自我反馈,并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演奏情绪,扭曲了音乐原作者所想表达的情绪,那么音乐演奏就会出现“变形走样”.反之,如果学生具备了正确的反馈能力,那么,一般情况下,他就能够及时监控到这一问题并适时、灵活地作出反馈.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能力需借助长时间的培养和实践才能最终形成.此类客观的反馈能力若是缺失或未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在演奏的过程中囿于自身情绪的影响而丧失对个体演奏失误之处的修正能力,这也在客观上要求学生应更多地参与到亲身实践中去,在真实情境下不断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2当前学前儿童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学习钢琴水平差异较大.在钢琴的教学中,每个孩子在理解能力以及操作能力上都是不同的,同样是学一样的东西,他们的协调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右手能力较强左手较弱,而有的学生又是右手能力强左手稍有弱势,还有的是两只手能力都比较弱.这就要求教师有科学的教法,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另外,处于启蒙阶段的学前儿童,由于身心发展常处于不健全不完善的时期,仅仅依靠兴趣并不足以保证学习钢琴的效果.学前儿童的怠惰问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关注并及时有效地加以控制,使他们逐步具备良好的自觉性和自制力,形成积极健康的意志品质,进而合理规划、发展自身学习目标,以实现钢琴教学的有效性.

2.2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当前背景下,钢琴教师的构成情况较为复杂,一些琴行的琴师在选拔标准上还不够严谨,这就出现了一些琴师由于自身综合素质的不足,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后劲,难以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要求.从整体钢琴教师队伍来看,钢琴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并不理想,不少教师缺乏甚至是从未经历过专业的音乐教学培训,自身可能严重欠缺对钢琴教学的热情.一些非钢琴专业的音乐教师也时常会被学校安排去教授钢琴,这些教师还存在着对自身专业素养、能力的担忧,也就缺乏钢琴教学的信心.此外,钢琴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大的教育理念不变的情况下,结合学科实际,艺术性地展开教学,让课堂充满音乐韵味、充满钢琴魅力,然而实际情况却未能尽如人意.不少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枯燥无味,甚至完全照搬照抄、套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致使钢琴课严重变味,“教师上课没劲,学生听课没味”.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有效教学;阅读

G623.2

一、儿童文学与有效教学

儿童文学是指独立于成人文学,以儿童为本位,符合儿童的审美观点和心理发展特征,为儿童提供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随着教改的深入与教学理论的更新,儿童文学目前已经大量进入了语文教材,成为语文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阵地。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指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当前新课标要求的以启发性和“双主体”教学为手段的背景下,要求有效教学能够实现教学主体之间的配合、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以及课内外一体化设计,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证实,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两者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 儿童文学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儿童文学作品如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等体裁占较大比例。童话和儿童故事等儿童文学的作品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悬念倍出,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能点燃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儿童文学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儿童文学作品中,无论是童话、故事、诗歌都是作者丰富的想像力的集合与体现,小学生处于一个爱幻想的心理年龄,儿童文学为小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供了一个舞台,培养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三)儿童文学有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

儿童文学以其精美的词句帮助儿童深刻体会语言的趣味,使之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也锻炼了学生对于语境的把握和感知,培养了学生丰富的语感,而良好的语感又为儿童继续进行拓展阅读夯实基础。

三、儿童文学提高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途径

(一)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師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绕口令、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总结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 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文章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好词好句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基于儿童的有效语文教学实践 篇4

一、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是最优秀的

笔者常问自己:为什么这几个学生在课上总是不愿意举手发言?课后单独找他们谈心才发现,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不愿多说话;有的是害怕答错了,被同学笑话“笨”;有的是听不懂上课老师讲的内容等等。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确实是情感激昂充沛,环节紧凑轻快。从备课的角度来审视,思路清晰,预设较多,总是从学情好的学生出发,将上课当成行走在高速公路上一般,认为每个预设,学生都能过五关斩六将地顺利,根本就没有细想过上述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果承认课堂是平等的,就必须关注每一个儿童;如果承认每一个儿童是优秀的,每个儿童都有可能性,就必须给予公平的机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为上述三类学生创造不同的发言机会,尽可能地蹲下来、耐心地指点他们。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我是赠予微笑,轻轻抚摸他的脑门,暗示他大声些;对于害怕答错的学生,我总喜欢送上肯定的评价语,“你不是答得很好嘛?”“你的发言太精彩了!”对于听不懂课、神情游离的学生,请他复述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发言是最佳的选择……久而久之,他们享受了发言的乐趣,甚至还会创造性地发表见解,冷不丁地冒出自己理解了的话语,全班为之鼓掌叫好。

由此可见,儿童学习的过程既是对客观文化世界理解的过程,也是自身文化建构、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文化的背景差异,儿童学习具有个体性,因先天遗传素质的不同儿童学习具有差异性。教师就应当尊重儿童学习的自主与多元,教学的使命在于通过个体的认同,为每一个儿童都提供最佳的发展机会,为他们的文化选择提供广阔的空间。[1]

二、对话:沟通师生心灵的良方

2009年10月的最后一天,中国陨落了一颗“星”——钱学森。电视里播放此条新闻时,笔者正在备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的主旨是让学生感受“‘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一番酝酿后,第二天走进课堂。教师先为学生播放了有关钱学森的视频。师生的谈话由此开始:

“你们觉得钱学森是一个怎样的人?”

陈一清:“我觉得他是一个冲破阻挠,努力回国的爱国人士。”

何育梁:“他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

秦正明:“他一个人能抵得上五个师。”

“这话是谁讲的?”

江盛业:“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

“这只是人员数量上的比较吗?”

冯梦渝:“金布尔这样说更加突出了钱学森的智慧力量。”

“快速地默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结合中心,再来谈谈钱学森。”

江盛业:“钱学森觉得给祖国创造出火箭,比在美国享受生活更愉快。”

刘玉文:“钱学森觉得为祖国奉献自己的智慧更愉快……”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的课堂,钱学森、高尔基、高尔基的儿子和我们一起分享了‘给’的故事。我想,每个人都有‘给’的故事。‘给’不在于大小、多少。让我们一起来说说自己‘给’的故事吧!”

之后,教师还围绕中心,指导学生充当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很多学生感受到这堂课获得了心灵的震撼,因为一路有“给”,倍感充实。

正如美国教授达克沃斯认为的:儿童智力发展的本质是精彩观念的诞生。她主张,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诞生自己的观点,教师用自己的观念对学生的观念作出积极的、充满智慧的回应,在观念互动中实现儿童的发展。

三、滋养:生命在主体互动中焕发活力

中国的古诗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学生在课堂里浸润于诗的意境中,行走在诗人的情感、思想、心绪中,不失为最佳的文化滋养。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教师问学生:“贾岛写这首诗想要表达怎样的心境和情感呢?”“失望!”“为什么呢?”“因为不遇。”“还有吗?”“我觉得是一种向往……贾岛觉得隐者生活在山林里悠然自得,很让他向往。也许,贾岛也和隐者一样志趣相投,希望隐居在山中呢……”一位女生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是一种羡慕的情感,贾岛羡慕隐者吧!”另一位男生补充道。“那你们说,他会因为不遇而失望吗?”教师顺势问道。“不会的,他有可能会耐心地等待。即使今天等不到,明天还有机会来拜访,还有机会感受这山林的寂静与美好。”学生这样的回答,不是比教参上“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更有内涵,更有意境吗?教师相机进行一首诗带一类诗的拓展。给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文人中的特殊群体“隐士”:陶渊明、王维、柳宗元;介绍脍炙人口的隐士诗,《竹里馆》《江雪》《书湖阴先生壁》《归去来兮辞》等等。

正如教育学家罗杰斯说:“教师不要把时间花在计划规定的课程、讲解和考试上,而要放在富有想象的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上,那样就能提供各种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他们可以选择的、最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学习环境中。”笔者认为,教育不是用麻绳捆绑住儿童进行强行的灌输,而是细水长流地、潜滋暗长地给予渗透、开发、浸润,只有这样培育出的生命才能彰显活力与灵动。

四、冲突:在不平衡中寻求教育契机与思维生长点

陶行知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怕我做个糊涂先生,所以努力给孩子向前的勇气与思辨的力量。

“儿童学习的本质是冲突的。冲突的背后是课程各要素间的矛盾关系,如儿童自身文化与外在文化的矛盾、儿童自主建构与教师文化权威的矛盾、儿童文化理解力与环境文化压迫力的矛盾等等。这种冲突的本质是由儿童文化的自组织特点所决定。”[2]因此,儿童文化生长的过程就是儿童自身文化与所要理解的文化对象不断冲突最终达到认同,实现文化均衡的过程,文化冲突是常态,均衡则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在中国新课程改革进入反思、调整、二次重构的今天,追求“有效教学”是及其有价值的。笔者作为一线教师,深感课程、教材无法任由自己大尺度改变。但课堂还是在老师自己手中,教学变革的真正实施,唯有教师自己走进有效教学的课堂,以有效的理念来促使对教学效益的追求,真正地关注儿童需求,真正地关注师生间的尊重,方能还儿童以自由生长的空间。

摘要:真正建立在以儿童精神世界、儿童话语方式、儿童生长需要的基础上的教育定是有勃勃生机与活力的。我们以儿童成长历程中需要的情感基础与策略建构为有效载体,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儿童、教师、课堂、文本存在的方式,以及内在的意蕴。

关键词:儿童,有效,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一军.儿童文化课程:理论、实践与案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03.

儿童最有效的减肥方法 篇5

1、 时间、距离:开始每天半小时,步行3公里;第2周40分钟,步行4公里;第3周50分钟,步行5公里;第4周1小时,步行6公里,以后长期坚持。10岁以下儿童每天最终步行40分钟,4公里;10-13岁少年每天最终步行50分钟,5公里。

2、 姿势:步子要迈得大一些,13岁以上儿童和成人每步应不小于70厘米。头微扬,上身稍向前倾,肩膀放松;双臂尽力向前、向上摆起来,呼吸均匀,精力集中;迈步时重心先脚跟后移至脚尖,要雄健有力。

3、 速度:原则上是每10分钟1公里,开始可以慢一些,以后逐渐达到要求。步行距离和速度,可以用运动后心率来掌握,一般心率不要超过安静时的150%为宜。

例谈小学高年级儿童诗的有效教学 篇6

一、 构建画面,唤醒生活,还原文字固有的声音和色彩

儿童诗往往截取生活中最典型的场景或画面,用鲜活的色彩、形象的动作和生动的语言来塑造形象,以此传递作者情感。由于语言凝练,其意象之间的跨度极大,留给我们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不应以传授知识、明白道理为目标,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建构生活画面,唤醒儿童熟悉的生活,以激发儿童内心世界的共鸣为追求,还原诗歌中文字固有的色彩和声音,从而实现言语的精彩“越冬”。

教学时,在导课后笔者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同学们,街头看书、钓鱼溪边、嬉水江上……便是童年时课余生活的缩影。你们喜欢这组童诗吗?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好好练读,边朗读边想象,说说你看到哪些画面?”就这样,学生忘我诵读,个个沉醉于诗人美妙的童年生活世界。

诗歌是流动的画面,是动感的旋律。为了让静止的文字注入呼吸,交流时,笔者充分运用声像辅助、阅读链接和趣味诵读等多样的教学策略,努力将抽象、静止的文字符号化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动态画面。如学习《溪边》一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溪边那迷人的景色,笔者出示一幅绿意盎然的风景画,并配以这样的画外音:“如果说《溪边》是一幅画,画上有——绿绿的人影,绿绿的垂柳,绿绿的        绿绿的        如果你光着脚从这里路过,我想你的脚一定会被染绿的。你瞧,唯独钓竿上那只小小的蜻蜓是红色的,这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画语结合将学生带入了诗境。再如学习《江上》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儿时的心情,笔者引入了这样一段文字:“《江上》一首,是我童年生活的回忆。小时候有年夏天,在家乡的小河里游泳,和表哥在水中争夺一根撑船的篆竿。两人面对面站在齐胸深的水里,各自抓紧竹竿,一拉一推。篆竿在胸前晃动,忽听‘啪’的一声,竹竿一下重重地碰在嘴上,把一颗门牙打掉了,终身成为‘缺牙巴’的诨名。‘一阵浪花,两对虎牙’,印象终身难忘。”学生读着、看着,看着、读着,仿佛进入了诗人的儿时生活。

生活如画,童年如诗。儿童诗是儿童生活中最诗意的“照片”,孩子们用稚气、用童心,构筑起生活中一个个真实的、五彩斑斓的故事。万千精彩的生活,彰显孩子灵动的个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无限的想象积极地还原生活,透过文字感受文字的画面美,通过文字感受文字的情感美,让言语“越冬”,给静止的文字注入生命的呼吸,才能扩大儿童诗的张力,还原生活的色彩。

二、 童心感受,俯身阅读,玩味诗歌富有张力的文字

诗歌通过简约的文字传递一种情感,这一情感用有温度的文字记录下来。因此,欣赏时,我们要以儿童的角色进入,俯视生活、俯身阅读,以自己的童心感受童年的生活,捕捉那些用得灵动、贴切又有张力的文字,即“诗眼”。通过细细玩味,进而体会诗歌中典型文字的温度。意大利薄伽丘说:“不管诗的冲动多么深入地激荡了诗人的心灵,如果缺乏表达思想所必需的某些手段,如修辞和语法的一些规则,那么还是很难完成值得赞赏的作品。”儿童诗中用得较多的是比喻、拟人、通感、反复、叠词和谐音等。对于这些特殊的表现手法,我们一方面要以此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另一方面要从中感受诗歌的形式美。

细读《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诗人运用寥寥数语勾画出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画面,但却有着浓浓的温度,让读者百读不厌,并为之怦然心动,不禁感叹诗人的炼字功夫。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地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街头》一诗充分运用叠字叠词的修辞方法。“轻轻”“丝丝”“悄悄”等叠词的运用,既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又在内容上使意象更加突出,更能表现出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这样的文字是极具张力、极富温度的。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街头阅读的沉醉之乐、溪边垂钓的惊喜之乐、江上戏水的欢闹之乐,这三首小诗都不约而同地写到了“笑”:“漾着”“蹦跳着”“笑哈哈”,诗人从神情、动作等角度进行刻画,读来耐人寻味。“‘漾’着笑是怎样的‘笑’?能做做动作吗?”“这‘蹦跳’着的笑声,让你看见了怎样的画面?”“笑声没有长脚,能‘蹦跳’吗?”在儿童的世界里,笑声不仅能蹦跳,还带有一种甜甜的味道呢。这就是诗歌的语言,精练、富有节奏、跳跃性强、给人无尽的回味,多欢闹的场面,这“笑哈哈”不是漾着笑,也不是蹦跳着笑,让我们开怀、尽情地泼水嬉戏吧!……教学时,采用换词比较、神情动作演示、言语促思等策略让学生玩味诗歌中的文字,从而感受文字的温度。

文字有温度吗?有。文字的温度来自诗人的生活,更来自诗人的心灵。暖暖的春、炎热的夏、凉爽的秋、寒冷的冬……因为生活有温度,所以诗歌中的文字也有温度。学习诗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张开毛孔,调动感官,敞开心灵去感受生活的温度,体会诗歌文字的温度。

三、 玩字写诗,直面技巧,试用文字涂鸦童年无忧的生活

不同文体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儿童诗的学习显然也是个学生言语实践的重要训练场。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构成诗歌的基本材料,正如绘画离不开色彩和线条一样。儿童的想象、情感都是凭借语言才能“行之于色,传之于声”。儿童诗的语言是“从心里推敲出来的,而不是从棉絮里找出来的”。因此,其教学方向必须要指向语言。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儿童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学价值。

《童年的水墨画》这一组诗,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借鉴文字、把玩文字,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读诗品字。

(1)品字:你认为诗中哪个字写得最有味道?

一只只脚丫拍打着水面/浅浅的沙滩乐开了花

(2)嚼字:选词填空。

①等着  ②伴着  ③赶着

捡一枚小小的贝壳/捉一只蹦跳的小虾/(      )夕阳/回——家——

2.写诗炼字。

师:在童年里发生过很多很多的事情,选择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试着写几句话,可以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出示场景图及要求:放风筝、游泳、放鞭炮、吃雪糕……)

生: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也想看太阳公公大战雪糕弟弟

生:种下甜瓜渐渐长大/无法止住贪吃的嘴巴/摘下一个放进嘴里/淡淡的清香漾着阳光

……

这样层层推进能够让学生充分经历读诗、品字的过程,培育了学生的诗性。当然,引导学生写诗玩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直面诗歌创作的一些“技巧”,更注重内容和文字的情趣和生动,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模仿、创作。这样,学生用语言来表现他们的生活时,其语言才是具有个性的。他们的语言浅白又有童趣,生动又不失哲理。儿童写诗只是“涂鸦”,试着用文字来记录生活的色彩和声音,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是极具生长力的。

孩子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颗柔软的诗心,岁月的尘埃或许会遮盖其光芒,但是儿童诗却可以延长童年。诗歌教学的目的并非培养诗人,但是品读儿童诗,把玩文字,必将厚实学生的文学底色。

参考文献

[1] 倪静川.略谈儿童诗歌文体特征及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3.

[2] 丁云.儿童天生就是诗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3] 刘崇善.作家教你写童诗[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2).

[4] 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5] 陈瑜晓.让诗歌走进学生心灵[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5).

儿童画的有效教学论文 篇7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背景层次较浅, 家庭收入低造成了家庭文化背景比较缺失。学生既没有学科学习的辅助资料, 学习上也得不到家长的指点。因此流动儿童群体缺少学科素养积累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点。特别是语文学科严重缺少语言文字、词汇佳句、美文佳篇的积累, 写作上真的是一穷二白。因此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是要给流动儿童群体以学科素养的积累支持。我们在课例研讨中坚持实施这一策略, 进行有效积累支持的研究。以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为重, 编写设计积累支持专项训练材料, 目前正在进行相关的资料整理。

积累支持专项训练形式多样, 以听为基础, 进行听说、听写、听话、听默、听算、听评 (判断对错) 、听改, 并以此培养学生良好倾听的习惯, 快速记忆和快速思维的能力。

例如:数学 (1) 一年级:听写5个数字, 2、3、5、8、10, 用这些数字写出加减算式, 至少写出四个; (2) 四年级:快速判断下列数是不是3的倍数, 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29、45、51、67、84、96。

语文 (1) 三年级:出示课件, 并出示词组:茫茫的大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沙漠、松散的沙子、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 要求学生快速朗读、快速记忆、快速背诵; (2) 五年级:快速记忆30秒, 出示词语:见义勇为、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不屈不挠、坚韧不拔、拾金不昧, 在30秒的时间内看谁记得又多又快, 照样子说出几个相同类型的成语, 并选其中的一个成语说一句话。

英语 (1) 三年级:听录音, 找出下列各组中不同类的单词。

( ) 1.A.a hat B.a vest C.a pie D.a jacket

( ) 2.A.red B.shoes C.brown D.white

( ) 3.A.a belt B.a hot dog C.a pie D.a sandwish

( ) 4.A.trousers B.socks C.shoes D.apples

( ) 5.A.a camera B.a study C.a kitchen D.a bedroom

(2) 六年级:改错:圈出错处, 正确的写在横线上:The book is there a moment ago.___________;There were three diaries between the desks.____________;Jim is in his grandfather’s home two days before.____________;Where was the CD Walkman just now?It is next to the magazine.____________.

二、实施“以信息技术手段助推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助推教学有效性的先进手段, 起到常规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研究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技术辅助的作用。

我们的做法是有效选择和综合使用常规电教手段与现代化先进技术, 如录音机、

视频、白板、课件、实物投影, 有效综合利用;注意技术功能的有效性。

(1) 动画功能:为教材文本创设音像背景, 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 补白功能:为教材文本进行补白, 如古诗的时代背景、作者背景、文中简略部分,

数学公式推导的形象过程等, 以丰富学生的视野;

(3) 形象化功能:化抽象为形象, 化解难点;

(4) 对比功能:通过直观的语段文字对比和画面对比、图形对比,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运

用的确切性、生动性, 形体的不同特征、句型的不同语法特点;

(5) 交流功能:运用白板的抽拉、移动、圈划、批注等特殊功能, 让学生进行生动的交流, 展示他们思维和语言的升华过程, 提升交流效果。

(6) 激趣功能:流动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 缺乏学习情趣, 是影响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多元情境, 音像合一, 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有意注意的活力, 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三、实施“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培养, 助推有效教学策略”

学生课堂学习习惯较差, 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如果只重视教师教学设计的改善、课堂教学教案实施的改善、教学活动的改善, 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改善, 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依然是一句空话, 因此我们从两方面入手:

(1) 各学科科际通力, 进行学习习惯培养。

课堂倾听习惯:要做到认真听老师教, 认真听同学发言, 边听边思, 积极参与评价, 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

课堂发言习惯:要做到积极参与、声音响亮、回答完整、生生互动, 并正确运用标准的普通话;

预习习惯:强调语文第一课时前的预习, 数学学科袁校长还进行了有效预习的研究;

作业习惯:我们提出按时、独立、正确、整洁;

课外阅读习惯: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 4、5、6年级开展有效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 我们通过图书馆借阅、自选书目、推荐书目的方法,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另外, 我校六年级还建立了读书社团, 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2) 进行良好的学科学习方法的培养。

以语文学科为例, 在语文学科中, 我们主要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方法的培养:先学会分段, 带着问题找出相关的词、句, 品读语言文字;再学会带着文章后面的大问题细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抓词语、句子、段落搜索整合问答信息, 然后找出重点语句反复朗读、想象、体验感悟, 并积极参与交流表达。

摘要:近年来, 流动儿童群体课堂的教学问题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新话题。作为城市的新一代公民——流动儿童, 他们不但要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他们同样需要发展, 需要享受适应他们认知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有效教学。因此在流动儿童群体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是推进流动儿童弱势群体为主体的学校课程改革, 也是实现社会教育公平的一个平台。通过三年是研究, 我们在以下四项策略的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儿童画的有效教学论文 篇8

一、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 虽然还很幼稚、肤浅, 但已有了初步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触动幼儿的心灵, 如: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 并为幼儿创造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 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 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开展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 使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 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 这种创造对幼儿来说是很快乐的。

二、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 顺应幼儿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 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表达个人的感受, 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利用现有的课程, 创造性的教学形式, 在尊重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幼儿的这一权利, 并给予他们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增进自我了解, 自我肯定, 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促进其自我成长。将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 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 达到融合。因此, 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儿童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三、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引导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 搓弄泥巴, 堆砌沙堆, 趴在地上涂画, 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 总是忘我地投入。

发展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 是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 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 自由、轻松、愉快地表现出来, 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创造性逐渐增强。教师先引导幼儿以自己的眼光观察、感受艺术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 观察周围环境中事物的结构、特征、运动模式, 并通过语言的描述, 让幼儿把通过感知所把握的整体艺术形式和自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当幼儿开始用色彩、形状创造想象时, 教师又启发幼儿思考, 对自己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并加入大脑的想象, 形成全新的形象, 运用艺术语言在画面上或手工作品中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使得幼儿的美术作品显示出稚拙的情趣和成人美术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对这种创造性的美术作品的赞赏和鼓励必然会使幼儿对美术创造活动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更进一步地促进其创作能力的发展, 切忌用成人的模式教导、要求幼儿。急于让幼儿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是不可取的, 而应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四、完善幼儿人格, 促其全面发展

生活化美术教育应面向幼儿的全面发展, 具有健全的人, 是幼儿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美术活动为幼儿真正人格的发展,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生活化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质就是人格化的过程。

在美术活动创造的实践过程中, 包含了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领悟, 以及把这一体验赋予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加以描绘, 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使真、善、美熏陶得以人格化。自由联想与童话故事刺激儿童的想象力, 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材料, 激发其表现欲望, 鼓励幼儿用视觉形式表达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的感受。孩子们所作的美术作品想象丰富、用色大胆、富有生气, 具有儿童画所特有的魅力。这表明儿童能创造独特魅力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认识。美术教育要遵循儿童与生俱来的发展规律, 顺应他们内在的法则, 提高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热情。教师的任务是通晓并研究儿童的发展规律, 营造良好的氛围, 给儿童安全的、充满爱心的心理环境。

五、实施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1.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

美术教育课程要向幼儿的生活世界回归, 努力实现教育活动与实际生活世界的交互融合。师生互动示范,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美术的体验来源于生活体验, 它是以生活体验为根基的。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除了在课堂上开展生活化美术活动外, 快乐美术兴趣组为个别孩子提供了更优越的创作乐园。当然, 也有面对全体孩子的———快乐生活化美术区域活动, 以此帮助树立孩子自我表现的信心。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要关注过程

教学中要力图改变以往标准教材化、重结果的倾向, 通过充分体现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选择性和生成性, 通过淡化结果, 注重活动过程达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目的。关注过程, 就是要关注幼儿的“课程的跑道”上“奔跑”时的经历、经验和过程———他们经历了什么事件和生成了什么需要?他们反映了哪些成长的经验和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经验?他们在与环境、同伴和成人的互动中其过程是怎样的?

3.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要加强整合

我们的课题研究顺应了新的教育理念, 强调课程的整合性。体现在目标的整合上———要实现美术技能与审美情趣、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目标的有机统一;体现在内容的整合上———美术教育内容与各类游戏、主题探索、生活活动等内容的有效整合及幼儿发展各领域内容的有机联系;还体现在教育教学方法、途径、手段和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综合和整合。

4.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选择

低结构、高开放、重选择, 是我们课题的一个鲜明特点。注重选择性, 一方面赋予幼儿更广阔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个性进行自主选择和活动。另一方面, 给予教师更多的课程选择权, 让教师根据本地区、本园、本班孩子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开发教材。

摘要: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使幼儿的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完善幼儿人格, 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文章提出了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学,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Cathy A.Malchiodi著.《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2, 第1版.

[2]朱家雄著.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5, 第1版.

儿童画的有效教学论文 篇9

一、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识字能力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让他们的眼、耳、手、脑、口等一起动起来, 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有:

1. 组词造句法。

这是帮助低年级学生了解字义常用的方法。如, 教“庭”字时, 可让学生组词, 再造句。

2. 联系实物记忆。

字的特点是音、形、义结合紧密。在教学生字过程中, 还应特别注意联系实物, 进行趣味教学。例如, 学习“笔”字时, 教师拿来一只毛笔让学生观察, 通过观察, 联系生活实际就得出:一根竹子下面扎了毛, 就是“笔”。

3. 彩笔标注法。

对于学生易错的地方教师可采用彩笔标注出来。

4. 比较记忆。

对一组形近字的形、义关系, 作比较说明。如, 教学“喝”和“渴”时, 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一位学生说:“喝水要用口, 所以它是口字旁;而‘渴’是人口渴了, 就要喝水, 所以是三点水, 这样学生印象深刻, 出错率就低了。

5. 表演记忆。

在识字教学中, 我用肢体动作来演示字的形义联系。如, 学习“看”字时, 让学生把手放在眼睛 (目) 上, 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较远的地方;像“拔、跑、吃”这种可通过动作表演来理解字义的, 我就指名学生动手做一做, 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 学起来不费力气。

6. 在玩中记忆。

学习中, 我把生字卡发到同学的手中, 一个学生拿着一个字, 如, “放”字说:“我是‘放’, 谁是我的好朋友?”另一个拿着“学”的学生马上出来和“放”合在一起, 说:“我是‘学’, 我是‘放’的好朋友, 我们组词是‘放学’。”全班读“放学”。在游戏中识字, 学生不但兴趣盎然, 而且思考、判断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7. 编猜谜语记忆。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在识字活动中进行猜字谜、编字谜, 不仅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而且巩固了生字, 还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8. 编儿歌记忆。

儿歌永远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字样式。如, 我在教学几个有‘青’的字时给学生编出了“有水方说清, 有言去邀请, 有目是眼睛, 有心情意浓, 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 有虫是蜻蜓, 有米人精神”来帮助他们记忆。在琅琅的儿歌声中, 学生的识字能力与主动识字的愿望都得到了提升。

二、努力总结汉字规律, 提高儿童的识字能力

汉字最大的特点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作为一种表意文字, 无论是象形、指事, 还是会意、形声, 都有其自身的构字规律。识字教学若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形声字规律, 学生便能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如, 一年级下册的《识字4》, 在韵文中一下子包含了带“虫”旁的12个形声字, 其中11个是要求会认的。教学时, 我先请学生找出这篇韵文中所写的昆虫, 然后依次出示“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6个词让学生认读。在熟读了词语之后, 问学生:看看这些字, 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立刻就说出了它们的共同点———都有“虫”旁。我再请学生读这些词, 继续说他们的发现, 不一会儿, 学生就了解了这些形声字的音、形、义, 或模糊, 或清晰地感受到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根据形声字的规律, 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 使之能有效地掌握“加一加, 减一减, 换一换, 折一折, 儿歌法”等多种识记字形的规律, 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能力。当学生对形声字的规律有了大致了解后, 学习汉字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三、尽情激发想象思维, 提高识字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 引导学生想象, 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化、形象化,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我还鼓励学生针对字形大胆提问, 用各种好方法记住字形。例如, 我在教“海”字时, 我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此字后, 说出自己记字的好方法, 于是有的学生说:“天热了, 一个小孩和他的妈妈 (母) 到海 (氵) 边玩。”也有的说:“我 (每) 天都到 (海) 边拾贝壳。”学生用自己的想象给予了“海”字形象而有趣的解释, 既便于记忆, 也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学习时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来, 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培养了学生想象质疑的能力。

四、通过大量的阅读运用, 提高识字能力

儿童识字认得快, 忘得也快。因此, 不断复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 巩固的效果最好。教师一方面把识的字编成句子、儿歌、短文, 让学生阅读, 鼓励学生组词、写句子, 在读和用中巩固识字。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可介绍学生读一些有趣的课外读物, 然后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进行讲故事比赛。这样既能有效地巩固识字, 又能使学生及早受到独立阅读的训练, 得到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

五、积极组织各种活动, 提高识字能力

在课外活动中识字, 也是培养学生识字兴趣的重要手段。小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荣誉感, 他们总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认可。针对这一心理特点, 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如, “比一比谁认字多”“识字小能手”“小小朗诵会”, 评选“识字小专家”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体会到识字其乐无穷, 同时教师要不吝啬地表扬鼓励他们, 特别是后进生, 要尽量迎合他们好胜心的心理, 使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儿童画的有效教学论文 篇10

一、音乐教学对智障儿童的影响

在进行对智障儿童音乐教育有效性探讨之前, 笔者认为将音乐教学对智障儿童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是很有必要的, 它能使我们了解到音乐是如何在智障儿童的教育中发挥作用的。通过自身的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音乐教学对智障儿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显著。

1. 情感方面。

智障儿童在情感上是十分匮乏的, 也正因为这样, 他们对事物的认知、理解能力较差, 情绪波动大。而音乐这种无国界的语言, 能激发出孩子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感, 唤起内心的共鸣, 能丰富孩子们的情感, 同时抒情的音乐能有效调节他们的情绪, 控制其过激的行为。

2. 语言能力。

在智障儿童中大多数都存在着语言障碍、发音困难等问题, 即使是程度较轻的智障儿童也只能说些极简单的句型, 往往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音乐作为一种由旋律、歌词、节奏及音调等因素构成的语言, 对智障儿童辨别外界环境的音量、音调, 对语言、节奏的接收能力有积极作用, 并刺激其听觉系统的发展、成熟。

3. 运动能力。

程度较轻的智障儿童通过音乐教育, 可以逐步唤起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的控制, 增强智障儿童对动作的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 从而锻炼精细肌肉群和大肌肉群的运动能力。虽然在熟练程度上比不上正常的儿童, 但是对于智障儿童中枢神经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使其能逐步完成跑、跳等活动技能。而对于那些智障程度较重的儿童, 音乐教学能使他们完成诸如点头、跺脚等较简单的肢体动作, 调动其运动积极性。

二、提升智障儿童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1. 为程度不同的智障儿童选择合适的歌曲。

针对智障程度不同的儿童, 实行分层教学。为每个阶段的儿童制定专属的教学计划, 因材施教, 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同时在选曲方面也应当特别注意, 应根据儿童的实际行为水平以及感知特点选取。一般情况下宜选择那些旋律较简单、音色容易区分并且带有节奏感的音乐。旋律简单可以让孩子们更容易跟唱、学习;音色易区分能降低孩子们的认知负担, 并刺激其听觉, 让他们能够区分高音、低音, 完善听觉系统;选取有节奏的歌曲则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凭自己的感觉跟着节奏手舞足蹈, 让他们用肢体感受音乐所表达出的情感, 同时锻炼其肌肉群, 完成简单的肢体运动。

2. 在音乐教学中注重独立能力的培养。

有的父母或是教师因为心疼孩子或是觉得孩子因为智力缺陷而“一帮到底”, 反而使得孩子失去了那些他本可以学会的能力。这里的独立能力既指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比如, 自己用勺吃饭、穿脱衣物、去厕所大小便等, 也指孩子们对事物的选择、认知和学习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 不能事事帮助孩子, 尤其是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音乐教学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对0~7岁的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教学能在最大程度上补偿其智力缺陷, 因为该时期是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个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强, 可塑性较好。所以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当多花时间来引导孩子, 比如, 鼓励孩子唱出声来、跟着旋律打击乐器、运用肢体表现节奏, 等等。虽然这些孩子的歌声、肢体语言并不像一般孩子那样动人、协调, 但只要他们这样做了就足够了, 这已经表现出这些孩子在学习感知这个世界了。

3. 利用多媒体教学, 调动孩子的感官。

智障孩子的情感比较匮乏, 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弱, 注意力也不大集中, 而这些问题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 孩子们常常被多媒体中播放的歌曲视频所吸引, 视频中不断变换的场景、色彩鲜艳的画面以及清脆悦耳的歌声都让他们很感兴趣, 能集中注意力欣赏音乐, 跟着“哼哼”或是“比划”。多媒体教学与平时一般的教学相比, 能在孩子的视觉、听觉方面进行更加强烈的刺激, 加强其感官的感受, 使他们更加容易理解歌词, 更好的融入音乐氛围中, 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智障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音乐教学对他们的重要性, 实践也证明了音乐教学对于智障儿童的效果较好。音乐教学能够丰富孩子们内心的情感, 强化其语言能力, 促进其肢体动作的发展。不过较之于其他国家, 我国对智障儿童音乐教学领域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对于特殊教育这块儿的关注也远远不够。因此, 希望以后社会各界能更关注智障儿童的教育问题, 我国能在音乐教学这块儿形成自己的特色。

摘要:虽然智障不能通过药物治愈, 但实践证明智障儿童是可以经过训练而发展其有限的潜能, 增加其独立及正常生活的能力的。音乐教学作为“治疗”智障儿童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其语言、情感、行为有着积极作用。本文将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经验谈谈笔者对于提高智障儿童音乐教学有效性途径的思考。

关键词:音乐教学,智障儿童,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维维.用音乐开启智障孩子的心门[J].读写算:教育导刊, 2012, (16) .

[2]姚聪燕.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教育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 2007, (5) .

儿童画的有效教学论文 篇11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绕口令、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故事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辩论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名言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读后感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总结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散文、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文章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好词好句的理解。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儿童画的有效教学论文 篇12

从接受者的角度看, 儿童文学理所当然地成为小学语文重要的课程资源。小学阶段的学习者, 他们的年龄在7~12岁左右, 是标准的少年儿童, 那么儿童文学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将更为明显,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于一个人所产生的影响有可能是终生的。因为儿童文学不仅是语言的艺术, 而且它还再现了属于儿童的生命成长历程, 它会因其固有的特点而深入儿童的心灵世界, 揭示儿童内心的奥秘, 这便使它得以作为儿童心灵发展的历史, 以其特定的内容去印证现实生活中儿童的成长。所以,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正是因为其所具有的这一特性而占据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从而发挥其潜存的能量。

正如教育专家谈凤梁所指出的那样:“文学的那种潜在的、移人心性的作用实在是不能低估的。我们的民族有优秀的文化传统, 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文学中有历史、有道德、有知识、有人性, 可以说包罗万象。其中一脉贯穿的是人情、人性的美好。一个在文学作品熏陶中长大的孩子, 他的见识可能比别人多些, 他的心理也可能比别人更坚强, 他的情感一定是纯真美好的。”儿童文学在儿童的成长中就像粮食一样, 它会让儿童在不断吸取营养的过程中慢慢长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对各个学年段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 儿童文学作品已经占到了全部课文的80%;学生的课外阅读体裁也是丰富多彩的, 有儿歌、浅近的古诗、童话、寓言、故事、儿童散文、儿童科学文艺等, 这就意味着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主要内容;再加上市场上出现的大量“选本”“读本”, 说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有了相当重要的分量。

小学语文教学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小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导——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的内容。当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的时候, 研究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结, 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以及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儿童文学与小学生

小学生生理、心理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 他们要了解未知的世界, 而在他们学习了文字, 会阅读、会写作之后, 这种求知的需要变得更为强烈。在探求新知识方面, 他们比幼儿进了一步, 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性, 即他们除了靠直接的感觉外, 还能凭借具有无限潜力的手段——阅读, 去间接地认识世界。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作用依次为:认知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和娱乐作用。而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具有这样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振奋孩子的精神, 还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 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信心的增强, 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师

面对着教育对象——儿童, 面对着教学内容——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师能否顺利地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 主要取决于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高低。因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对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处理, 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句、意的理解上, 也不应该满足于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 而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特的美, 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 具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那么,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 以适应小学语文教育的需要。试想, 作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如果不懂得儿童文学, 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文学细胞, 那将是何等糟糕。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两部分, 我们先来看课堂教学。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里提到的儿歌、浅近的古诗、童话、寓言、故事、儿童散文、儿童科学文艺等, 都属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范畴。也就是说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 是文学教育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翻开小学语文教材, 一篇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会映入我们的眼帘;儿歌《小小的船》、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寓言《狼和小羊》、儿童故事《蓝树叶》、童话《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童科学文艺《蝌蚪找妈妈》、儿童小说《最后一课》……可以说,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所有体裁样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我们以现行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来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小学语文教材共选作品约400篇, 其中儿童诗歌 (含儿童古诗) 有68篇, 童话寓言有66篇, 儿童散文有88篇, 儿童故事 (含神话、传说) 有92篇, 儿童科普文艺有19篇。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合起来, 占课文总数的80%以上, 可见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之大。同时, 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又都体现着鲜明的儿童文学的特点。所以,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也应该表现出鲜明的儿童文学特色来, 那就是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除了课堂教学外,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语文学习的特殊规律。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有助于读写能力的提高。在当前信息化的社会里, 网络文化、影视文化的发展, 使青少年的读写能力呈降低趋势。孩子们的业余生活通常被视听文化所占据, 经常性的被动接受, 妨碍了孩子们积极思维的发展。为了避免信息化社会带来的这种副作用, 家长、老师和学校就应该把孩子从沉迷于视听文化的歧途上, 引导到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道路上来, 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会在阅读的思考中获得乐趣并在阅读与生活的积累中获得发现, 从而促进其读写能力的提高。可以说, 读儿童诗, 能大大提高他们对诗歌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把握诗歌的节奏;读英雄故事, 可以满足儿童天生崇拜英雄的情结;读儿童小说, 可以使他们习得语言, 积累生活经验, 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感;读科学幻想作品, 能够激发小读者们改变现实、创造未来的强烈愿望;读散文, 可以学习优美的语言, 并满足他们开拓视野的要求:读童话和寓言, 不仅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而且能够帮助儿童认识、理解生活, 在寻找乐趣中领悟一定的人生道理……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 并且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所以, 为了使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就要充分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 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让儿童完整感知

由于儿童的思维特点具有直觉形象性, 所以, 他们在欣赏儿童文学作品时, 常常注意作品的声音、形状和色彩, 对新颖、奇特、富于动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非常感兴趣, 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阐述, 却没兴趣。如果语文教师明确了儿童欣赏的这种特性, 在阅读教学时就不会在字、词、句上纠缠不休, 就不会把生动的课文肢解得只剩几根“筋”, 让作品的整体语感荡然无存, 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索然无味。

让儿童亲身感受

儿童的欣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这种感知的直观性几乎成了他们欣赏心理的定势。他们特别喜欢感知那些具体鲜明的形象, 感知的过程也主要采用从形象到形象的联想方式, 感知的结果常是具体的。在欣赏过程中, 儿童还会表现出超越生活与艺术的界线, 将艺术虚拟的现象当成现实来接受。了解儿童文学欣赏的这一特点, 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讲, 语文教师这时就无需充当教材的代言人, 而是应该用一颗未泯的童心去换位思考, 全方位地挖掘文本的语言、人文、美学等价值, 并充分利用与文本相关的资源、信息, 营造与文本呼应的审美氛围, 使学生入情入境, 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让语文教学蒙上高尚的美学色彩。

教出儿童情趣来

上一篇:受贿罪中的几个问题下一篇:中国综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