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文化的认识论文范文

2024-09-08

对儿童文化的认识论文范文(共9篇)

对儿童文化的认识论文范文 篇1

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作用

在谈到企业文化的作用时,我们能够列举出许许多多,比如凝聚功能、导向功能、示范效应等等。但是,这些功能所发挥的作用,最后都要落实到“组织”这样一个特定的单位中,也就是说,我们得从组织的发展与成长角度来考察优秀企业文化的作用。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组织”一词既是名词,也是动词。按照字面解释,“组”就是将所有的东西合起来,“织”就是将东西编成一个整体。可是,在实际使用这个词汇时和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大部分人却仅仅注意了“组”,而没有注意到“织”的重要性。一个词汇的关键与结果说明,往往在后一个词上,这是汉语中的一个很奇妙的现象。打个比方说,“组”好比将一些线揉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线团;“织”却应该是将这些线编织到一起,纵横交错,成为一块布。从这一方面来理解,我们就可以看出“组”与“织”的关系以及“组”与“织”各自的作用:一团线的功能,充其量可以做一块抹布,可是一块布的作用却显而易见!我们说这些的意思并不是在搞清楚一个词汇,而是想解决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问题。

看看我们现实的管理,大家都在喊着如何如何组织,但是,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行为表现出来的却是“组”而不“织”!企业发展了,招来了一批人,将大家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上,就开始干活了。但是,这仅仅是“组”—将一团线揉在一起,成为一个线团。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自发性和创新性自然受到了极大的制约,要想让大家产生高涨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自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说,组织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不是“组”,而是“织”—成为一块布,让员工们纵横交错,相互扶持,紧密结合,唇齿相依,共同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这块布的紧密度越高,其价值就越大。

那么,如何对组织进行“编织”呢?这个“编织过程”,需要依靠组织结构设置、制度、流程等等,更需要建立一种基于全员认同和遵循的企业文化。

“精神管理”理论创立者齐善鸿教授“两座房子”的故事能够给予我们比较多的启示—在企业这座“房子”里,人们拿着工资和福利还怨声载道,而在寺院这样的“房子”里,人们心甘情愿地将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捐献出来。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的管理中少了类似于宗教中能够让人们信仰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简单利益的交换—干活,给钱!这个能够让员工产生信仰的东西,就是价值观;或者说,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齐教授在前述基础上提出和强化了“组织人格”的概念,就是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创建能够使整个组织成员认同的、成为全体成员信仰的思想和行动体系。

组织成员价值观取向的一致性和单一性,是组织成长的最根本动力。拓展训练中有一个集体“爬墙”的游戏,很能够说明这个问题。有一个企业的拓展训练结束后做总结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爬墙时那么玩儿命?”大家讨论了一阵子,得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结论,就是做这项活动时团队成员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是单一的!我接着问:“为什么我们在工作中鲜见这样玩儿命的场景?”大家马上就想到了:因为工作中很少有团队“目标完全一致、而且单一”的时候!这样一个场景,就充分反证了建立一个能够让全体成员信服的企业价值观何其重要!完全以价值观领导一个组织,恐怕只能在宗教中出现,但是,这也并不妨碍我们在管理中更多地运用价值观的管理和建设来提升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近年来,美国的豪斯教授提出了“基于价值观的领导”这一命题,就是这一方面的尝试。

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于形成能够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良好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体积”和“体重”。这种“体积”和“体重”则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及其效率,比如共同价值观的选择与锤炼,企业目标、部门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的一直性,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设置及其运转效率,企业制度的人性化与可操作性、持续创新性,企业流程的顺畅与持续完善,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企业内部沟通体系的健全与不断完善等等,这些管理工作做好了,企业的内部团队意识将逐步紧密,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企业的“体积”和“体重”将自然“缩小”和“减轻”,企业的竞争力将大为提高,成长速度自然将快起来了。反之,企业将成为一群“乌合之众”—没有目标和方向、相互排斥与攻击、没有合作精神,“体积”不断增大,“体重”持续增加,这样的企业,能够维持就不错了,成长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说到底,企业文化的作用,更多地倾向于企业内部—即组织管理效率的逐步提升、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提高。

对儿童文化的认识论文范文 篇2

厘关键:“技术消融”是源起, 也是基础

在作者的一系列文章中, “技术消融”作为论述的前提而被反复引用。作者在文中谈到:“技术的高度发达与普及, 使得技术的操作越来越简单化, 并已如空气消融到社会生活之中, 成为一般社会生活的基础。”认同作者的这种观点我也认为, “技术的‘消融’正在进行中”是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大背景。

这一现象的产生, 一方面是由于技术的自身发展带来的, 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所呈现出来的操作过程简单化、实现过程自动化等人性化特征, 推助了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迅速普及。在过去, 许多技术及其操作是非常复杂、烦琐的, 使用者必须进行专门的学习才能掌控, 而现在就不完全需要了。另一方面, 技术的应用普及又进一步加速了“技术消融”, 尤其对于

新一代的儿童,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在他们成长的环境中, 操作鼠标与玩玩具一样, 浏览网页与观看动画片一样, 过去需要进行专门学习的知识与技能, 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融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面对这样的变化, 以教授操作技能“起家”的信息技术课程将何去何从?“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无疑是一条新路。认同“源起”的同时, 我也想在此强调, “技术消融”是“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这一类教学改革的基础。作者提供的两个案例看起来并不复杂, 也无需以“系统学习技术”为基础, 因此其所需要的基础往往会被大家在潜意识中“虚化”, 它是真实存在的, 也是无法绕开的。

正如我在前面对“技术消融”用“正在进行中”来界定的那样, 技术本身的发展是一回事, 而在不同的区域人群中应用与普及是另一回事。而后者的差距是巨大的, 也是不容回避的。在中国广大的农村, 要达到作者所描绘的“技术已如空气消融到社会生活之中, 成为一般社会生活的基础”那样, 还是需要假以时日的。

我市地处苏南, 社会经济与文化水平在全国算得上“走在前列”,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普及程度也绝不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 走进农村中小学校 (外地打工子弟接近一半, 少数学校已经占一大半) , 去真实地了解了孩子们的生活后, 我认为“技术的壁垒”还是真实存在的, 例如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计算机与网络的使用还仅限于学校的微机室。即使在硬件条件大为改善的城镇, 如果直接让孩子进行“数字艺术创作”或者“网络协同共创”, 他们也还不具备从事这种创作所需要的“生活基础”。

思未来:“文化创作”是一个方向, 未必能成主流

技术在“无情地消融着”, 可是课堂里教的还是操作技能那一套, 学生不感兴趣, 学校又不敢轻易停课。这让当前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成了“鸡肋”, 也逼着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走上了变革之路。站在发展与变革的十字路口, “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无疑是一个发展方向。我认为它也是切合了当前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的一条新路。

它所昭示的改革方向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总方向是一致的, 即从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低级层次迈向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高级层次。“数字艺术创作课程”和“网络协同共创课程”在课程形态上的变化, 也促成了教学目标与策略向着积极的方向发生变化:原来注重一步步教会学生操作, 现在则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技术, 体验自由交流与分享的乐趣, 培养群体协作共创的精神和能力。此外, 它也很好地契合了网络及其应用在社会生活中飞速普及的强劲态势。

如果把“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比做新枝, 其要成为主干, 还需要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中显然还有许多“变数”需要去克服和超越。例如面对发展速度难以预料的现代信息技术和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 众多新事物亦如昙花般在我们眼前一闪而过, 所以Kid Pix软件、Google文件连同“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形式与内容, 同样也要经历“技术消融”的洗炼。N年后, 它们还会令孩子们感到新奇、有趣, 受他们欢迎吗?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

面对发展与变化, 哪一个发展方向会成为主流?什么会是终极?现在的我无法预料。但是我想, 能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 其基本特征也是相对稳定的, 如基础性、综合性、发展性等。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要在基础教育课程序列中稳住阵脚, 还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特征, 那就是不可替代性, 例如, “技术”这一特质就是其他学科难以见长的。以此反观“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 特别是站在普及实施的层面上来看, 其基础性地位不仅难以确保, 被其他综合课程兼容的可能性还会大为增加。

观全局:信息技术课改要敢为人先, 却难“独当一面”

要改革, 就必须敢为人先, 畏畏缩缩是难以成事的。为此, 我要向广东这两位教师致敬。对比他们开创之勇气以及多年的实践与努力, 我自愧不如。尤其让我深感不安的是本区信息技术课改混沌一片的现状。2007年, 江苏省率先于全国制定了《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并于当年秋季开始试行。这一重大教育政策在规范了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同时, 也使得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空间受到了明显挤压, 由此带来了基本训练无法到位、小学与初中之间出现“断链”、对专职教师队伍造成冲击等连锁问题。因此, 从区域层面上看, 无论是教学质量, 还是课程实施的综合效益几乎都陷于倒退的逆势。这些情况也充分说明了, 信息技术课程生存之命脉, 往往悬于教育政策之“一线”。

在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过程中, 信息技术课改固然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 由此形成强劲的“内驱力”, 但同时也无法离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氛围而“异军突起”, 或者“一枝独秀”。比如, “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实施,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足够时间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和对信息环境的接触”, 然而就目前来看, 要想获得“足够时间”, 还要期待整个基础教育大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这个大环境中, 除了“教育政策”这个关键因素之外, 还包括课程形态、教材面貌以及执教老师的进步等。这样的挑战是巨大的, 尤其对执教老师而言, 其基本素养由原来的技术与方法, 扩展到文学、艺术, 乃至美学的范畴, 还需要相当长的过程。

是该行动的时候了!在“技术消融”的强势面前, 任何守旧、辩白都是那样脆弱。对王继华、吴向东两位老师的开创性成果, 我们在分享的同时, 也应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明天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继华, 吴向东.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背景、观念、设计和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0 (1) .

对美的认识范文 篇3

美是人们对事物,行为等肯定性的评价。任何能够给人们带来协调舒畅的感觉,给社会带来正能量或者利益的行为或事件都可以用美来评价。例如好吃的食物,我们用美食,美味,美味佳肴等来形容。漂亮的女人我们用美色,美女,美人等来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合心意的事物我们用物美,美事表达。除此之外,美态,美观,美感,美好,美德,赞美,等诸多。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对事物的评价产生于无形的生活中,每个人的价值观里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美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具有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人类社会存在以来,就能够对事物的好坏与舒适度做出初步感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的审美价值也在不断的改变,与时俱进。原始社会以佩戴羊角,象牙,动物骨骼等材质的装饰品为美,是富贵的标志,现今社会又有几个类似的配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唐代以胖为美,杨贵妃那丰盈的姿态是典型的美人代表。如今的美人的评判标准却是骨感和瘦弱,甚至还有病态的像林黛玉那般的病殃美。

美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对美的评断也许会有些出入,但整体上对美的评断是不变的。像对食物,如果一个味觉正常的人对其作出高度赞赏与支持,那么其他人也不会食之无味。当然特殊情况除外。对自然景观的神奇之处给予的赞美和肯定,随着历史演变更不会消失殆尽。继往开来人们对美有相对统一的评断标准。是以能够产生视觉上的享受,心灵上的触动,行为上的触发,使人阅之赏心悦目,感之内心舒畅,感或官从中受益即为美。心灵美,内在美,形象美,自然美,美德等对人类社会不同方面的肯定性评价。

美是客观的。客观的美是实际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小桥流水环绕的乡村风光;高楼林立的城市风景;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山水环绕的鱼米之乡,各自以独特的美而存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头,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诗句美亦在意境美,是历代文人推崇的,历经沧桑,几千年不变得美。美是客观的,不会以主观认为其不美则断之不美。美是主观的,个人的评断是受自己所在环境,所受教育的影响。在多种文化并存的当下,多元素文化是影响着人们地审美方式,审美行为。心思细腻,思维敏感者大多喜欢林黛玉般的弱美人,但性格好强,直爽,情感粗犷的人倾向于排斥这类美人。家境优渥,生活富足的人会追求名牌,追求时尚潮流,但出身贫困的则无暇顾及所用无是否符合当前流行趋势。教育层次较低者与较高者,城市人与农村人的审美观又存在差异。

对现代散文教学认识范文 篇4

邹贤惠

散文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是文学作品四大样式中在教材里出现最多的一种。随着近些年散文的大流行,那些贴近生活,歌颂人间大爱的作品的大量涌现,散文作品已悄然出现在中考试卷中,并有渐多之势。我认为散文教学应该放在阅读、感悟、品味和提高上。品位和提高是基于阅读感悟基础之上的,且比其更高一层。品味散文,要真切地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感情气氛)。能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能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品味散文,要领会散文独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在的韵味。品味散文,还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深入地理解,反复地体会,才能对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这样,由读到感,再到品味提高,逐层推进,既便于老师的教,也利于学生的学。在点滴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素养,发展了学习散文的能力,提高了散文的学习水平。

如何提高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在多种文体中,我真的对“散文”情有独钟,一直把它当成自己心灵最好的读者,一边读一边感受,一边教学一边聆听。一直以来,在我的心中是一个又美好又多情的小女孩,对着我诉说,对着我微笑,对着我讲她的心灵深处的故事……进行散文教学的时候心中带着这份美好,带着这份想象和我的学生开始清新平和的散文之旅。

记得在教读鲁迅的作品《风筝》的时,我初读课文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童年的自己在泥水中挽起裤管摔泥的认真和快乐,以及回家后被大人责怪的忐忑和狼狈,我突然间有所顿悟,我带着一丝怅然,一丝心酸,把我的童年讲给学生们,让他们和我一起收获童年的感受,收获《风筝》中的哥哥对弟弟歉疚,弟弟对哥哥的全然忘记。课堂上的同学们严肃而认真,活泼中有些许心酸,理智中掺杂着对哥哥的劝解和对小弟的祝福。于是,整个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文章的主题很容易被学生总结出来,多数学生还能多角度的发现和探究。于是我清晰的意识到精读文本收获感悟对散文教学是多么的重要,这节课的收获提醒我以后的教学中认真阅读,细心的收获感悟,给自己和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还有一次,总也忘不了教读《背影》时和学生共同的一次心灵体验。朱自清的纪实散文《背影》让我和我的学生们感受颇丰。初读课文后,孩子们的反应和态度及其平常,文中浓浓的父爱对于生长在农村一个个吃住在外的孩子没有丝毫打动之意,文中质朴平实的语言真的就不值得品味和揣摩么?我于是针对班级住宿生多的情况想了个简单的方法,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换位体验。我开始深情的说:“同学们,想一下生活中有没有父母为你送行的场面?放假时没到家的你路上虽然是自己,可是父母的牵挂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你,什么时候进家门,这份牵挂什么时候下线。上学的时候家的门旁,门旁的路口,那个你熟悉的身影难道仅仅是在看路边的风景么?父母的心是颗长着翅膀的心!虽不能时时处处陪伴,但是心早已飞远为你探寻行程是平坦还是荆棘。同学们就,假设你是文中的作者。”接着我又提出个简单易行的口号:“把自己放在文中的那辆车上!”同学们于是尽量进入状态,在记忆中搜索和筛选,这时有个远道的住宿女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到有一次我对爷爷的态度不好可以说说么?其他同学有的不解,不是父亲么?为什么说爷爷。我耐心的说:“当然可以”。这个学生于是动情的说:“我的爷爷从小没读过书不认识字,他特别希望孩子们能学习好有出息,有一次放假回家我在家做数学卷子,做完后桌子没收拾干净,上学后爷爷发现了我落在桌子上的演算纸,他怕这个是我有用的东西,就特意走了十几里的路送到我的学校,找到我后我看到这几张没用的纸说:那是人家没用的了!当时的不但没有感谢爷爷反而在心里责怪爷爷的无知,现在想想当时爷爷大冷天的冻红的脸和胡子上的白霜,想想爷爷一边搓手一边说:“没事,当溜达了。”我好后悔,这次放假回家我想告诉爷爷我心里的感谢和温暖。学生说完了,我也很受感动,这不就是《背影》带给孩子的朴素而温暖的爱么?它不仅让孩子感受了爱,更加让孩子学会了如何去用心感受,如何去用心回报。其他的孩子也纷纷发言,有的说爸爸晚上经常给负责掏鞋垫的,有的说家里的好吃的他不在家不吃的,还有的说虽然爸妈唠叨,但是那里包含这父母无尽的爱的……课堂上的孩子感觉突然长大了好多,我深深的感觉到,是文章的感染力让孩子们有所感悟,是文章中长者对子女的关爱让孩子有所体会,更是源于自己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时说的那句话:把自己放车上!是这句话点化了学生原本麻木的神经,让生活在爱中却感受不到爱的孩子们顿悟。一节课结束,教学的顺利进行,让我收获了孩子们的真情实感,收获了《背影》这篇散文带给我的无限情感魅力,收获了散文教学中的无限惊喜,虽然细微甚至浅薄,但是我从此将借用一条规律上好以后我的每一节和散文教学有关的课,那就是在散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并换位体验,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达到师生一体的效果和境界。

很多时候作为一名教师真的觉得自己是一名演员,在自己那三尺讲台上演绎和学生的故事,诠释教科书里的情感,谱写教学生涯无数个日日夜夜春秋寒暑酸甜苦辣,而对于散文的热爱让我首先打开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口,用自己真实的情感,珍贵的灵感,参透了散文教学中的奥秘,这其中一定离不开精读文本,用心感悟,让学生抓住令人感动的瞬间,换位体验走进作者,这样的散文教学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是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更会让热爱语文的老师和孩子们获益匪浅!热爱散文,你会在散文的教学中舔尝收获的快乐;如何提高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重,是因其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对激发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说难,是因其虽“神不散”,但毕竟“形散”,不像记叙文那样完整,说明文那样明白。要教好它,就一定要改革教学方法,要针对散文的特点,再现散文的意境,将动人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深情的“赏析”中,把握文脉,习得语言,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感情,掌握出神入化的表现技巧,从而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根据散文作品的规律,我们授予学生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则是进入情境的必经途径。

一、入情入境,注重教法。

1、注重课前导语的设计。散文有的偏重于叙事,有的偏重于绘景,有的则偏重于抒情,根据不同的散文篇目设计不同的导入语。可以重图景描绘,巧妙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渴望。比如,进行朱自清的名篇《春》的教学时,我们就这样导入:“古诗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笔下的春是那样的生机盎然,令人心驰神往,而朱自清先生向我们展示的更是一幅幅如诗如画如歌般的春景图,让我们一起同他去感受春天的迷人景象吧。”教师缓缓地叙述,轻柔的语调,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他们自然而然地以一副愉悦的心态进文本阅读。

2、解题思路的引导。文章标题很容易为学生所忽略,但实际上它包含的信息量挺大,有的取自于物,有的拟之以情;有的标之以情思。细读文章的标题,较容易提纲挈领般地直奔文章的中心。比如《背影》一文,标题中标明了文章的内容,如能迅速浏览一下文章便可发现,作者是写父亲的背影来抒怀的。这样看来,题目和内容的结合是如此的紧密,怎能弃之于不顾呢。

3、线索的把握

散文以“形散而神不散”来构筑全文,于是抓住线索成了理解文章的有益做法。记叙性散文重在情节的组织和铺展,可以从情节方面寻找线索。至于游记之类文章的线索则有可能是:空间的推移,时间的转变,移步换景等。而抒情性散文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物的方面去寻找。比如《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文以情感的流动为线索来展开的。文中紧紧围绕紫藤萝这个物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作者把静态的景物完全写活了。行文中,作者描写这一树紫藤萝„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这些文字,一反常态,入笔出新,给读者一种流动的动态享受,透露出作者欢快、欣喜的情感。”

4、学会理解文眼

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有时出现在篇末,有时出现在篇中,它使文章的内容前后互有照应,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深刻的文章内涵,无论在哪,理解文眼对理解文章的主旨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此一来,抓住文眼就能举纲张目,有效地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许多文眼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文章的主旨。比如《背影》中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文中不断的出现。“背影描写两次虚写,两次实写,笔墨互殊,虚实相济。起笔„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以虚写挑明文眼,为全文抒情定下基调,引出了全篇对父亲的回忆与思念,中间两次实写背影,详略有度,尺寸各异,作者用了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工笔细描父亲穿铁道买桔子而出现的背影,饱含作者铭感五衷的深情,把作品推向抒情的高潮,嗣后写离开车站的父亲只用了一笔:„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地人里,再也找不着了‟,作者对父亲离去的失落、依恋和愁绪交汇的感情潮水也随之夺眶而出。文章结尾处写泪光中的背影,纯系多年后同强烈思念而产生的幻影,实属以形写神的传神之笔!紧跟着光景惨淡、陷入绝境的父亲的来信而浮现的背影,融进了父亲晚年凄苦的悲剧形象,与起笔处的背影首尾关合,构思愈加缜密,而由于衬上了灰暗社会的背景色调,收到了言有尽而余音缭绕的艺术效果,留给读者无穷回味和联想的余地。”理解了“背影”也就理解了一个父亲对儿子那份至真至诚的爱。

意境教学是散文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难关,还要注重解读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二、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重视朗读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真是一大缺撼。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散文本是一种适宜朗读的文章,文章的情感抒发不同,指导的方法也就不同。比如朱自清的《春》,恬美而有生气,感情极其细腻、丰富。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以轻松,欢快,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以此营造出一种和谐,惬意的氛围。通过朗读消除了文本和读者两者之间的对立,从而使彼此界限消融,也许这就是我们教学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假如我们的学生朗读时能全身心的投入,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调的高昂或沉痛,以及情感的酝酿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所悟,教学效果怎么会不好呢?

2、咬文嚼字,欣赏语言。

浅浅地流于对课文走马观花般的理解是很难消融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必须直接地深入到文中,学会咬文嚼字,读出自己的味,感受语言的生动和情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意境。对于表现力丰富的字、词深入品析。比如《春》这一课,其中的一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踢几脚球……”这段描写春天的小草,一个“钻”字就把尖尖的草破土而出的情状写活了,春草那绿绿的情态,多种多样的姿态仿佛触手可及。其次对于文中修辞语句,学会展开想象进行美化。又比如《紫藤萝瀑布》中,这样写道:“第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文中提到发“帆”,人们自然会想到“海洋”,因而就更感受到了这一树紫藤萝以外更为广阔的世界。像这样的例子在这篇散文中俯拾皆是,比喻、拟人,象征、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共同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理解了这些情景交融的语句,我们也就会跟着走进了这一片美丽的世界,认识一种新的生命,懂得了作者对未来的满怀憧憬。

3、抓住细节,品出其味。

对儿童文化的认识论文范文 篇5

内容摘要 发展我国内部审计事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如何把握关键,有的放矢地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是内审工作应该注重的新课题。

关键词 内部审计 职能 服务 监督

内部审计是由部门、单位内设的审计机构从内部对其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内部审计对企业进行会计政策的监督,促进企业遵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正确制定、执行企业会计政策,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社会各方了解企业经营的现状,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它是企业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企业提高运作效率,实现经营目标。可以说,内部审计是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它具有不同于外部审计的特征,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随着我国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审计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新、更高、更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一、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1.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要有深刻的认识、清醒的定位。首先,要认清内部审计的的目的。内部审计是在受托经济责任下产生的,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考察受托人是否高效、诚信地履行了受托责任,检验受托责任履行的效果。其次,要认清内部审计的职能。内部审计的目的决定了内部审计必须具有监督、控制、评价、服务的职能。在不同的阶段或情况下,内部审计的诸项职能会有所偏重。在现阶段,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职能,同时监督、控制和评价职能与之相辅相成,也是不可或缺的。再次,对内部审计工作在组织内部的定位要有清醒认识。内部审计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内部审计只是在制度设计上增加了一道防火墙,对委托人来说能尽量减轻但并不能完全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负面作用,对受托人来说则能通过内部审计尽量客观合理地评价自身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客观上说内部审计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却不能完全克服内部人控制导致的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2.对审计风险的认识和防范。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错误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内部审计因受主客观条件或因素的限制,以及在采用审计方法上的原因,难免不会出现遗漏。出现审计风险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忽视审计风险的存在,它的直接后果是使企业受损失,内部审计信誉受到影响,只有正确地认识审计风险。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自我保护意识,才能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近年来,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跨国收购等,而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经营风险的加大。新的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内部审计工作重点的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在审计方式和手段上,应加快计算机在审计中的应用,要开发出适应本企业特点的审计软件,使计算机审计与企业会计核算,以及生产管理中运用的计算机技术同步,及时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和服务,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节约审计资源。

2.在审计内容上,注重内控制度审计,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并在评审的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通过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找到和发现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以及薄弱环节,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使管理者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3.在审计重点上,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着重于审计和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因此,内部审计必须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中心。

三、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1.注重在服务上下工夫,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

过去常常把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只片面的理解为检查与接受检查的关系,审计人员就是通过查帐发现问题,查出问题后只要对被审单位和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理、处罚,就算完事大吉。同时,社会上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对审计带有某种抵触情绪,想方设法逃避审计。审计工作如同“猫捉老鼠”。审计查出问题后,处理、处罚只是一种手段,而通过审计工作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制度管理,更好地遵守财经法纪,减少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逐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才是审计的根本目的。寓服务于审计监督之中,才是新形势下的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

2.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注重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交流,营造和谐的审计环境。

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促进被审计单位发展的理念,审计过程中善于从积极的角度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时,尽可能详细地通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积极主动地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与交流,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审计结论和意见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3.建立与被审计单位的定期联系制度,切实发挥审计的“审、帮、促”作用。

查处和揭露问题不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审计工作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制度管理,维护国家资产安全,减少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

四、抓好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来说要求较高。作为一名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审计方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还要熟悉现行财经法规,不仅要清楚本单位的经营财务状况和变化趋势,还要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化企业原理;不仅要有一定文字水平和表达能力,还要具有对复杂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准确判断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既是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办法。内部审计人员要与时俱进,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必须采取措施,针对审计队伍素质上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1.建立内部审计用人新机制。对进入内部审计的人员进行必要的资格限制,只有具备规定的学历和一定时间的专业年限。才能进入内部审计机构工作;同时,还要建立内部审计干部任用的科学考评奖惩制度,实行内部审计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审计结构日趋合理,从而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

2.加强内部审计干部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首先要建立内部审计干部定期培训制度。组织内审干部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紧跟先进内审理论,拓宽内审视野,交流内审信息,其次,要重视内审干部的后续教育,鼓励内审干部攻读第二学历和高一级学历,为内审干部“加油充电”进行知识更新和掌握新的审计技能创造条件。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需要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找到企业内部的财务流程漏洞、项目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管理漏洞,梳理企业的运作流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做到未雨绸缪,避免更大的损失。

对儿童文化的认识论文范文 篇6

关键词:中医,儿童功能性便秘,综述

1 中医对儿童功能性便秘病名的认识

儿童功能性便秘是现代病名, 古代医籍文献虽未见其病名, 但有关“便秘”的论述和描述很多,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不能大便”“大便难”“不得前后”“大便干燥”;《伤寒论》记载的“阳结”“阴结”“脾约”“大便难”“不大便”“燥屎”等;《诸病源候论》中的“大便苦难”“大便燥涩不通”等;直至明代秦景明的《症因脉治·大便秘结论》中出现与现代基本一致的称呼:“胃实便秘者, 大承气汤主之。”[1]

2 中医对儿童功能性便秘病因病机的认识

引起小儿便秘的原因很多, 常见的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燥热内结以及正气虚弱四类。

2.1 饮食不节

《育婴家秘》云:“小儿无知, 见物即爱, 岂能节之?节之者, 父母也。父母不知, 纵其所欲, 如甜腻粑饼、瓜果生冷之类, 无不与之, 任其无度, 以致生疾。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小儿病源方论·养子调摄》云:“养子若要无病, 在乎摄养调和。吃热、吃软、吃少, 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 则生病。”说明小儿乳食不知自节, 若父母喂养不好, 随他所欲, 很容易导致饥饱失常, 继而损伤脾胃。进食过多过少、或过食辛辣香燥油煎之品、或过食生冷肥甘之物等均可致脾胃损伤而运化失常、乳食停滞、积热蕴结, 进而使肠腑传导失效引起便秘。

2.2 情志不畅

《幼科发挥·脾经兼证》曰:“儿性执拗, 凡平日亲爱之人, 玩弄之物, 不可失也。失则心思, 思则伤脾。”指出了情志不畅, 气机郁滞会伤脾, 而且小儿善变, 情志易动, 引起胃肠运化传导功能失常、糟粕内停、腑气不通、肠腑胀满郁结致大便秘结。

2.3 燥热内结

《幼科铁镜·大便不通》曰:“肺与大肠有热, 热则津液少而便闭。”《诚求集·大便不通》“ (小儿) 咳嗽, 面赤身热, 饮冷便闭, 此肺与大肠有热, 热则津液燥而结……”。《幼幼集成·伤食证治》曰:“內盛则脾胃燥, 水盛则脾胃湿皆不能健运, 乃生诸病。”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 而且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因而患病易从热化, 故肺燥有热, 乘于大肠, 或过用辛温药物, 过食辛辣之品等均可伤阴耗液, 导致大肠津液不足, 失于濡润, 传导不畅而便秘。

2.4 正气虚弱

《万事家藏育婴秘诀》云:“幼科方中脾病多, 只因乳食致沉疴。失饥失饱皆成疾, 寒热交侵气不和。儿之初生, 脾常薄而弱, 乳食易伤, 故曰脾常不足也。”《活幼心书》云:“积滞于脾, 则脾气弱而不能磨谷化食, 遂成积也。”《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侯》:“此由脾胃有热, 发汗太过, 则津液竭, 津液竭, 则胃干, 结热在内, 大便不通也。”指出了小儿的生理特性是脾常不足, 而且小儿脏腑娇嫩, 气血未充, 若脾胃气虚, 则运化无力, 若发汗太过、服用燥热之剂、或便血等致血虚, 则津液不足以濡润大肠, 均可致大便下行不利而发为便秘。

3 中医对儿童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治疗

3.1 中医外治法

3.1.1 针刺疗法

赵研敏[2]选用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合谷、曲池、承山、丰隆、水道 (左) 、归来 (右) 这些穴位对56例小儿实证便秘患者进行针刺治疗, 有效率为85.7%。井夫杰[3]取四缝穴进行点刺放血治疗60例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胃肠燥热型便秘患儿, 有效率为95.0%。

3.1.2 推拿疗法

韩世春[4]对符合小儿便秘的200例患儿进行中医辨证推拿治疗, 1次/d, 20min/次, 总有效率达100%, 认为推拿手法治疗小儿便秘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崔广财[5]通过分年龄段进行辨证推拿治疗55例小儿顽固性便秘患者, 结果显示, 36例经治疗3~5次后大便即明显变软, 解时通畅, 短时无复发;19例经治疗5~10次后大便变软, 且按时排便 (1~2日1次) 。其认为治疗效果与患儿的年 (月) 龄及病程长短有关, 年 (月) 龄小且病程短者较年 (月) 龄大且病程长者见效快。

3.1.3 耳穴贴压

刘晓萍[6]选取耳穴便秘点、直肠下段、大肠等, 以王不留行籽贴压, 每日按压4次, 每次3~5min, 治疗40例小儿功能性便秘患者, 总有效率为90.0%, 表明耳穴贴压疗法有疏经通络、调和气血的功效。

3.1.4 穴位贴敷

何敏[7]将194例患儿分为观察组 (112例) 和对照组 (82例) 。观察组应用敷脐通 (由细辛、皂角、玄明粉、巴豆、苏合香丸组成) 治疗, 对照组应用开塞露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后通便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认为敷脐通治疗小儿便秘具有较好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史亚萍[8]用中药大黄、冰片、芒硝、炒莱菔子、槟榔、牵牛子、皂角、厚朴各15g, 熬制成糊状药膏, 在脐部进行外敷, 治疗28例儿童功能性便秘患者, 结果显示, 其中21例排便正常, 便秘消失, 每周排便3~4次, 2例便秘症状明显好转, 每周排便2次, 5例效果不明显。

3.2 中医内治法

赵文远[9]将62例便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 口服复方锁阳口服液 (锁阳、枸杞子、五味子、蜂蜜等) , 对照组24例口服乳果糖。结果显示, 治疗组显效31例, 显效率81.6%;对照组显效14例, 显效率58.3%,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表明复方锁阳口服液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通便之功效。

3.3 综合治疗

王开萍[10]将确诊为儿童功能性便秘的1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 治疗组采用针刺穴位加推拿疗法治疗, 对照组服用王氏保赤丸治疗。结果显示, 治疗组有效率为95%, 对照组为80%。丁丽凤[11]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予以中药内服配合耳穴敷贴, 对照组口服西药;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4个疗程。结果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 (P<0.01) , 认为中药内服配合耳穴敷贴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有较好疗效。

4 结语

目前中医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方法多种多样, 疗效确切, 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特别是传统推拿疗法、针灸、穴位贴敷疗法等, 因其操作简单便捷、疗效稳定、创伤性较小, 儿童更容易接受并得到家长的肯定和欢迎。但中医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目前多以临床疗效观察为多, 缺少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研究, 更少有做到随访研究远期的疗效;其次, 相应的基础实验研究相对较少, 而且在中医辨证分型上形成各家各派, 没有统一规范的疗效评价标准;最后, 国际公认的相关便秘量表如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 (PAC-SYM) 、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自评量表 (PAC-QOL) 、粪便性状评分量表 (Bristol) 、便秘评分系统 (CSS) 等没能得到充分的临床应用或缺乏建立适合中国人的量表, 因此在认识儿童功能性便秘病因病机的基础上, 通过进一步实行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 运用国际相关量表, 结合中国国情, 制定相关辨证和疗效评价标准,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规范的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综合性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内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组.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3.

[2]赵研敏.针刺治疗小儿实证便秘56例[J].中国针灸, 2007, 27 (7) .

[3]井夫杰.点刺四缝穴治疗胃肠燥热型小儿便秘[J].中国针灸, 2013, 33 (3) ;262-262.

[4]韩世春.推拿手法治疗小儿便秘200例[J].中国疗养医学, 2013 (4) .

[5]崔广财.推拿治疗小儿顽固性便秘55例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2, 29 (4) :477-477.

[6]刘晓萍.耳穴贴压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40例[J].陕西中医, 2008, 29 (9) .

[7]何敏, 陈越, 陈先泽.敷脐通治疗小儿便秘112例[J].广东医学, 2012, 33 (1) :131-133.

[8]史亚萍.中药外敷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28例临床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0 (7) :47-47.

[9]赵文远.复方锁阳口服液治疗小儿便秘38例[J].陕西中医, 2007, 28 (7) :787-787.

[10]王开萍.针推并用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80例[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26) .

对儿童文化的认识论文范文 篇7

2009年,12月12日,北京律师李庄被重庆警方刑拘。李庄被控涉嫌伪证罪和妨害作证罪。李庄在12日被刑拘,13日批捕,20日检方公诉,30日开庭审理。效率之高,被律师界称为“重庆速度”。在李庄案中,检察院起诉李庄的法律依据是刑法第306条。检方指控李庄涉嫌“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和“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2011年4月22日,公诉方决定撤回起诉。李庄案引发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多方连锁反应,世人关注的焦点是李庄的行为构不构成犯罪。由于此前尚未有律师因此罪名走上法庭,此案被称为“中国第一案”。

“李庄案”的发生引发了我们对我国刑事辩护制度以及辩论律师团体的反思。

(一)关于律师会见当事人的困难和与被告人交流的界限

李庄案中,律师与被告人的三次会见都有民警在场,并且每次会见都要经过批准,可以说作为律师他是很艰难才见到当事人龚刚模的,在我国,1,律师会见当事人的审批程序过于复杂和苛刻,导致我国犯罪嫌疑人受到法律帮助的较少。2,律师会见的时间都有限制并且是那种很少的那种,在那段时间内根本不能给当事人应有的法律帮助,还有就是会见次数太少,3,很多案件律师在会见时,都有侦查人员在场,影响了双方的交流,4,律师会见当事人绝大多数都在看守所里面,看守所里面也有各种各样对律师的限制。另外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律师与当事人的交流,交流的界限问题表现在律师在会见被告人时间有没有被刑讯逼供,以及律师是否可以将其他同案嫌疑人的供述材料告诉给被告人。被告人陈述前,先问有没有被刑讯逼供,这是对律师职业的最基本的要求,这并无不当。其他嫌疑人的供述材料本来就是应当为被告人所知晓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被告人的辩护权,才能有效地对检方的这些证据进行质证。然而,跳出此案,从制度上如何规范律师与被告人交流的界限问题更是值得考虑的,从诉讼的角度来讲,诉讼本身就是博弈活动,目前的改革方向如庭前和解和辩诉交易也体现出这一点。双方对证据的相互了解是实现博弈的基础条件,若辩方对控方的证据并不知晓,那博弈将无法形成。因此,法律应如何设定律师向被告人透露案情的界限,这是最关键的。

(二)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相关问题

在李庄案中的8个重要证人一个都没有出庭,本案中的证人在被拘押地作证时,是否被威胁、引诱和刑讯逼供,都难免引起人们的合理怀疑。出庭与否固然是他们的自由选择,但书写的证言是否是自由选择恐怕就存在疑问了。重庆公检法能让这些证人书写书面证据,完全可以让这些证人出庭接受质证,不是这些“证人”不愿意出庭作证,而是他们没有说走就走的人身自由。总之,在我国现在的制度下,证人是很难会出庭的,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证人证言必须经过质证才可以加以接受和认定,而质证一定是当面对质而不可以只是出示一张纸。司法过程中的直接原则、言词原则一直被强调,它们都跟证人出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证人不出庭而仅以一张纸呈现在法庭中,律师将无法当面对质,揭露谎言或伪证,这将使律师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

虽然我国刑诉法没有明文规定被告人有对质权,但司法解释规定,当证言发生冲突的时候,是允许被告进行对质的。所以,指控李庄律师的这些证人在开庭时应该出庭,否则,他们的证言将无法得到质证,这是对被告人对质权的侵犯,是违反法律的。

证人有出庭的义务,不能仅以“不愿意”为理由拒绝到庭。并且,从本案的实际情况看来,这些证人中有的是国家工作人员,如看守所人员,还有医生以及其他的同案犯,他们不到庭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在李庄案中龚刚模是作为物证出现的。因为龚刚模有没有被刑讯逼供,手上是否有伤痕,这些都是应该作为物证的。如果证人不出庭、而物证也不到庭的话,审理

就没有意义了。

(三)关于被告人是否应该揭发辩护人

律师与被告人之间职业上的信赖关系,所以我国允许律师知晓但不揭发被告人的违法行为。就像要求律师揭发被告人一样,辩护人若由于被告人的揭发而定罪的话,将对律师行业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并直接影响整个律师制度。本案是由被告人龚刚模举报并作证的,这跟律师揭发自己的委托人相同,将会对律师的根本制度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律师与委托人之间职业上的相互信赖是应该有的。在本案中,李庄作为被告人的辩护律师,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帮被告人早日澄清事实,还他自由之身,所以说他们应该是同一条船上的人,本不应该出现什么揭发的问题,而李庄案件,使中国辩护制度的底限受到的质疑,即律师应当如何依照法律规定为嫌疑人、被告人辩护?这本不是什么复杂的问题,但李庄案的特殊性却把这个问题大大的复杂化。依《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那么律师在明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法而司法机关尚未掌握充分证据时能否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规避法律的问题呢?或者说,律师能不能帮助犯罪分子藏匿、隐瞒犯罪,能不能利用司法机关办案的证据不足为嫌疑人、被告人开脱罪责呢?如果这样子做,会不会被嫌疑人、被告人举报?因此,我认为,如果设立辩护制度,那么也应当规定嫌疑人、被告人的保密义务,以充分保障辩护制度的实施。暂且不论李庄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但是,作为嫌疑人、被告人举报辩护律师的第一案,让我们得以重新去思考、审视创设这一制度的必要性,李庄案件的定罪宣判,我认为这是对人性恶的一种肯定,甚至是一种允许和鼓励,如果得不到纠正成为一种默认的制度,那么对中国法治造成的破坏将会难以估量。我认为,在刑事诉讼中规定嫌疑人、被告人的保密义务,即嫌疑人、被告人无权检举辩护人这一制度是很有必要的,符合中国律师辩护制度制定设立的初衷,建议立法者在以后修改法律的时候可以将这一原则引入到刑事诉讼法中。

(四)关于律师地位不高,“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立还有待时日,在本案中,我们看到重庆公检法的无视法律,无视律师的存在,他们作为公权力的使用者,单纯为了自己的一方利益,无视人权,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控、辩、审目前尚不平衡,控方、审判方处于强势,辩护方相对弱势。某些司法工作人员不尊重刑辩律师,侵犯律师执业权利、侮辱律师人格的情况仍然存在。司法机关独成体系,把律师挡在外面。内部会议纪要、判案原则,律师无从得知。虽然师出同门,但刑辩律师却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而一旦被边缘化,刑辩律师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职业共同体”的建立,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仅仅是个梦想。

(五)关于对中国刑辩制度的展望 我认为解决律师面临的困难,根本上要通过立法程序解决,但律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能力。刑辩律师的三个风险来源:办案机关、办案人员;当事人及其家属;律师自身。因此,律师应处理好与办案人员的关系,保持清醒头脑和独立诉讼地位,加强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操守。针对刑辩律师受到的种种限制,本人觉得很多限制以及关于串供的判定还需通过立法和司法解释进行明确。法律的关键概念(包括条文怎样解释)应该有确定性,这对保障人权极其重要;希望通过努力,让社会公众能够对律师这个行业有更加理性的理解,不应将律师定义为正义的守护者,而应该认识到,律师的职责就是为当事人的利益服务。并且,政府不应对律师进行过多的限制,而是应该认识到律师对于社会的重要作用,从而保证律师的独立性。

历史表明,越是专制的国家,人民越是没有权利,刑事辩护律师的执业也就越艰难;越是民主的国家,人民越有充分的权利,刑事辩护律师就越能发挥其保障民权、促进司法公正 的作用。无论古今中外,刑辩永远是法制建设的风向标。民主强,则刑辩盛;刑辩盛,则律师兴;律师兴,则国家兴。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中国刑辩律师业这朵民主之花、法制之花一定长盛不衰,明天必将更加绚烂多彩!

【参考文献】

【1】:杨树林:李庄案折射出的刑辩律师会见权

【2】:反思“李庄案” 陈光中、顾永忠等透视当前中国刑辩律 【3】:中国刑辩律师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神州律师网

【4】:论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权检举辩护人——兼评李庄案件

苏湖城 【5】:律师会见难的现状与出路

【6】:中国刑辩律师的现状与展望论坛

【7】:高子程我不认为李庄案是刑辩的春天

高子程 【8】 :“李庄案与刑事辩护制度”学术研讨会纪要 【9】 :张思之李庄案正义之辩

张思之

【10】:从“李庄案”看刑辩律师的作用

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篇8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茶艺

我国茶叶的起源地在四川一带, 后期向全国各地进行传播。我国的茶业不仅在本土有着很好的发展, 也传播到了周边的国家, 如日本和朝鲜地区的茶文化就是由我国传播过去的。中国茶业的悠久的历史也孕育了中国悠久的茶文化, 同时, 茶文化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 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茶道与茶艺

茶道和茶艺是密切相关的, 但是并不能混为一谈。很多人认为, 茶艺和茶道是一种概念的, 但是二者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茶艺主要是注重于喝茶的方法和技巧, 在这个品茶的过程中, 体会其中的心境和感受, 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和超脱。茶道注重的是在感情以及修行方面的升华。但是茶艺和茶道也是密不可分的。茶艺为茶道奠定了根基, 茶道是以茶艺为表现形式的, 茶艺可以单独的存在, 茶道是茶艺的一种升华, 是更加高深的状态。茶艺主要注重的技巧, 关键在于一个“艺”字, 主要是进行饮茶的一个技巧。茶道的重点是精神层次的, 关键在于一个“道”字, 主要是自己在品茶和学习茶艺的过程中体会一种修行, 进行人生大道的参悟[1]。从形式上来说, 茶艺更加具象, 能够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茶道则是更加的抽象, 一般是依托于茶艺而存在的。茶道可以表达为“以饮茶活动为形式, 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注重饮茶活动中审美、求美、规范、礼仪及对事物细微玄妙的理解与把握, 反映出人文素养、艺术情趣、道德情操等。茶道活动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品茶、饮茶、喝茶, 而是通过茶道活动, 获得精神方面的享受。

茶道是以茶艺为载体从而表现出来的精神层次内涵。茶道有着悠久的历史, 兴起于唐代在明宋时期达到鼎盛, 但是清朝开始趋于没落。茶道主要是讲究境界和已经的美满, 主要是包括茶叶、茶水、火候、茶具和环境。

茶道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 主要是以煎茶和斗茶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煎茶最早的是兴起于唐朝, 主要是将茶末在茶壶中进行煎煮。斗茶顾名思义就是进行品茶的一种比赛形式, 古代的文人墨客带着各自的自制茶水, 比较茶面的汤花和茶的品质。斗茶也最早兴起于唐朝, 到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

2 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纵观中国人的生活, 无论是待客、婚嫁、祭祀都需要茶, 茶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互通有无的一个重要的载体, 在各民族中, 茶也是我国各民族的风俗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 在我国各族之间, 茶文化是没有任何障碍的, 因此, 对于各族人民的团结安定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也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如在婚嫁中, 古人认为, 茶有“移植不生、结籽多丰、四季常青”的特性, 完美地表现了人们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在唐代茶是作为女子的嫁妆的, 在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就携带了许多茶叶。宋代时, 随着茶的普遍饮用, 茶更多作为男子的聘礼, 所以, 常称女子受聘礼为“吃茶”, 即成为合法婚姻。在《红楼梦》中, 就有王熙凤调侃林黛玉:“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 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呢?”就是表示这个意思。现在, 这种习俗在南方一些地区还依然存在。如我国南方地区历来有喝“新娘茶”的习俗。新娘成婚后的第2天清晨, 洗漱、穿戴后, 由媒人搀引至客厅, 拜见已正襟危坐的公公、婆婆, 并向公婆敬茶。公婆饮毕, 要给新娘红包 (礼钱) , 接着由婆婆引领新娘去向族中亲属及远道而来的亲戚敬茶, 再在婆婆引领下, 挨门挨户拜叩邻里, 并敬茶。敬茶毕, 新娘向敬茶者招呼后, 即用双手端茶盘承接茶盏, 这时众亲友或邻里乡亲饮完茶, 要随着放回杯子的同时, 在新娘托盘中放置“红包”, 而新娘则略一蹲身, 以示道谢。在喝新娘茶时, 无论向谁敬茶, 都不能有意回避, 否则被认为“不通情理”

3 茶文化的“三”原则

茶叶质量要组训“三绿”的原则的。“三绿”主要是指绿茶的茶色、汤色和茶叶底的绿色, 这三方面的了“绿”能够很好的透露出茶的重要品质和质量的好坏来。绿茶作为中国最早的进行流传和传播的茶叶也是生活中人们品尝最多的茶叶, “三绿”是绿茶的重要的品质的判断标准。

泡茶的话是遵循的“凤凰三点头”的原则。“凤凰三点头”是一种茶文化的礼仪的象征。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 主要是讲究礼仪三分的成, 因此, “凤凰三点头”正是非常符合中共传统礼仪文化和茶文化的标准。

茶杯要遵循“三才杯”的原则。“三才杯”的寓意是集苍天、大地、人和三方面的精华, 这样能够呈现出天人合一的茶文化。

端茶时要遵循“三龙护鼎”。“三龙护鼎”是有规范的姿势的, 用大拇指和食指轻扶杯沿, 中指紧托杯底, 这样举杯才显得既稳重又雅观。

品茶时要遵循“三乐”的原则。“一乐”即独品得神, 一个人在一个优雅的环境中安静的精神凝气的品茶, 自己的精神会得到一个完全的放松和升华。“二乐”即对品得趣, 两个知心朋友以茶会友, 在品茶的娴静的氛围中, 来畅谈人生和理想抱负, 这也是品茶的一大乐趣。“三乐”即众品得慧。大家一起品茶, 各自抒发各自的情怀, 大家互相交流从而提升各自的情操。品茶三乐是对人生的很大的乐趣, 在个人情操和人生理想中都会得到一定的升华。

4 结语

茶业和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 对人们的生活有这深刻的影响。在现代的生活中, 茶文化主要表现在以茶待客和以茶会友等方面。在中国的生活中, 茶文化不只是简单的进行品茶, 同时, 也是一种交友会客的重要的方法。品茶也不是简单的进行饮茶, 品茶都是有自己的讲究和品茶的程序的。在待客交友中的饮茶文化也是有着重要的讲究的, 饮茶在待客交友中能够实现和睦相处的氛围, 促进感情的沟通[2]。

参考文献

[1]田志平.紫砂器对茶文化的影响[J].陶瓷科学与艺术?盛世收藏, 2011 (5) .

对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篇9

在这里, 笔者仅就基层企业文化建设谈一下个人的认识与思考。

一、强化认同, 增强基层企业文化的感召力

人是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动力, 企业则是将组织的发展目标与员工的既定个人目标有机统一起来的组织。。采油五厂自建厂以来, 始终立足于储量、产量、效益协调发展, 坚持滚动开发, 依靠科技进步, 配套完善工艺技术, 不断提高油田开发水平。细分成本, 落实责任, 量化管理, 降本增效。对于五厂来说, 情系五厂、谋利五厂、发展五厂是每名员工不懈地追求, “爱我五厂, 共建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五厂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从管理上满足日益增长的职工多元化个人需要, 实现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如何通过精细管理, 将区队管理的重点放在基层文化构建弘扬、文化氛围营造与管理创新上, 从而不断改进基层管理工作的科学运作方法, 逐步构建出基层特色文化?这是新时期摆在每一个基层组织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但是以认同为根本, 就为基层企业文化的构建增强了感召力。

二、高效执行, 提高基层企业文化的创造力

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要放在促进企业长远有效发展上, 使基层企业文化建设既具有丰富的内涵, 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个性。其经营理念、经营准则, 更发挥着灵魂、凝聚、约束、向导、激励等几方面的重要作用。采油五厂油藏经营管理三区精心培育“星火”文化。灌输“星火”--“传承、凝聚、迸发”的核心理念, “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的团队精神, 宣扬“高效执行、精细管理”的基层团队文化, “超前思维、程序运作”的建区理念, 将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实现自主管理上来。同时, 在此基础上延伸了以提升竞争力为主旨的执行文化, 抓好制度的作用发挥、有效落实、运作效率, 引导员工自我管理、自我负责。开办周一安全大讲堂活动, 推行“一名班长一堂课”制度, 组织班组长安全知识授课, 通过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增强教育针对性, 实现安全文化人人讲, 不断丰富基层安全文化内涵。对新分配人员实行安全监护制度, 并签订安全监护协议书。完善《安全隐患上报奖励制度》。编辑印发安全培训手册, 将采油区队所从事的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以手册形式下发至每名员工。通过以上措施建立以监督举报三违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绿色通道”, 构建“人本安全”的安全理念;自2004年12月至今, 该管理区成立仅2年零7个月, 就于2005年成功创建中石化股份公司“银牌采油管理区”, 2 0 0 6年7月被授予采油五厂“实施‘双建’工程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被评为2006年度分公司“金牌采油管理区”。作为石油石化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只有紧紧围绕油藏经营管理、增产增收增效这一中心, 高效、规范执行, 持续创新管理, 力争效益最大化, 才能确保企业健康、稳步地持续发展。

三、丰富形式, 提升基层企业文化的向心力

在构建基层企业文化方面, 不能简单地把企业文化理解为“企业”+“文化”, 它不是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工作程序、监督措施之类的表象文化。深层次的基层企业文化应该是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员工心灵深处的意识形态。可以说,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主宰。

文化修养从深层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性特征。作为基层管理者, 要引导员工针对岗位和行业特点增强对基层管理的关注, 逐步建立便于职工理解与接受的文化理念。通过员工职业生涯设计营造个人与区队长远有效发展的高度协调、统一, 提高文化对员工的约束力, 以激励为途径, 以认同为根本, 积极构建基层文化, 最终实现思想、目标、利益和情感的认同。

作为企业员工, 应将重点放在对已有文化的全面客观的理解。逐步建立形成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凝练出的, 并积极倡导的价值理念。以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具有鲜明基层特色文化来进一步规范员工行为,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区队管理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和谐创新, 增强基层企业文化的凝聚力

企业需要员工忠诚、感恩、主动, 能同富贵也能共患难, 在员工的功利要求之外, 需要更多愉快、尊重、自豪和温暖的感受。互相忠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理解, 企业与员工之间, 员工与员工之间, 都达到积极健康、活泼和谐。企业的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沟通方式, 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良好沟通, 是我们做好企业文化工作的方法。企业要在经营性、制度性和管理性渠道之外, 建立更多各种各样有效的企业内部沟通的渠道和载体, 自然就能调整好自己的位置、行为位置和心态的位置, 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之间也自然会产生感情。

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塑造不可能一日而成、一蹴而就, 它是以经营理念及组织行为的规范, 通过引导、约束而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及行为模式, 直到最后, 形成一种习惯。真正的企业家应当明确一条铁律, 那就是: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 是巨大的生产力推动者。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 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塑造不可能一日而成、一蹴而就, 它是以经营理念及组织行为的规范, 通过引导、约束而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及行为模式, 直到最后, 形成一种习惯。

上一篇:《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下一篇: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