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聋哑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2024-06-14

对聋哑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精选11篇)

对聋哑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篇1

一、个案学生的基本情况

姓名:赵亮

性别:男

出生:1999年

籍贯:浙江金华兰溪

家庭背景:他母亲是新疆人,父亲是金华兰溪人,父母都下岗,家庭条件相当困难。在赵亮之前还有一个孩子也是先天性聋哑,他在七岁那年因车祸去世,之后才生了赵亮,可赵亮还是聋哑的。赵亮的父亲受不了打击变成了精神衰弱,到目前为止还在用药,无工作能力。现在尽靠他母亲每月400元的工资和社会救济来生活。不过赵亮父母对他疼爱有佳,每个月来看他一次。

二、研究的目的与重点

㈠目的:

关注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新一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有用人才。同时为了让社会各界人士更加了解和关注弱势群体,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的聋哑儿童早日康复。同时通过对个案行为的观察来探究聋哑儿童和普通儿童是否有差异,从而为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聋哑儿童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㈡研究重点:

1、诊断教育问题的成因

个案的主要特征:

①个案发展与人交往情况:

此名儿童活泼、开朗,非常好动,经常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身体强壮总爱“惹”别人。总是面带微笑经常耍赖皮,不过长得还算可爱使得很多小朋友都愿意与他亲近。

②个案情况:

他在课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爱抢老师风头,记忆力强,不过很少有耐心。因此到现在为止语言恢复不明显,只能读写1—10的数字和读汉语拼音字母表的前几个字母但发音也不是很清楚。

③个案问题的成因

虽然接受聋儿语训的时间较长(有两三年),但由于他生性好动顽皮上课注意不集中得不到好的训练效果。虽然平时他和其他孩子交流的时间比较多,但他们都不太会讲话,交流多数用手语,所以不能达到较好的目标。

2、寻求有效的教育对策

①通过与其玩耍,逐步与他建立起良好的关系,通过正强化来塑造其开口的意识。

②通过和他玩游戏时和他交流并鼓励他开口说话,只要他能开口我们变给他强化。

③通过与其老师的及时联系与沟通,从双方面对其进行引导与教育。

3、观察个案的行为,并对其行为的分析。

三、研究的步骤、内容与方法

㈠关系建立阶段

我从一开始就非常关注赵亮,他非常活泼也和可爱。要他对你信任首先我们必须尊重他,让他觉得你非常喜欢他,我刚开始就主动拉他的手并且蹲下来主动和他面带微笑的讲话,虽然他可能听不到我讲的但他对我就比较信任,感觉到我对他的尊重。我会偶尔轻抚一下他的头,蹲下来和他近距离的说话,慢慢地发现他就“认定”我了,刚开始玩一会儿就回来找我,后来几乎和我形影不离,总是牵着我的手不放,如果有的小朋友过来拉我的手,他马上会过来不许他牵我的手,并且把别的小朋友的手打掉。这时我感觉到我和他的关系建立得相当好了,没有什么顾及的了,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我们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他们才会和我们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我们不能怕小孩子难缠,他们即使是满身汗臭味,衣服和手都很脏,或则你非常不喜欢的孩子要接近你拉你的手你都不能拒绝。因为他喜欢你才会和你亲近,因为他相信你才会向你走进,其实人有一种本能,小孩也会感受到别人对他是不是真心的,还是在敷衍他。我们应该明白怎么去顾及孩子的感受,怎么去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如果你假装对孩子很热情,但到他想向你亲近的时候你却找借口回避,那么你是不会得到孩子的真心,不会建立良好的关系的,因为你对他就没有真心。不过我体会到关系的建立也要有一个度,不能过分的亲密,关系建立得过分亲密,他就会产生依恋。

㈡指导阶段

6岁的孩子,对“学习”这一概念比较模糊,而且他们都是聋哑儿童,他们的学习都要比正常儿童慢一拍,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太高。特别是赵亮,他个性活泼、好动,很少能静下心来做事情,注意力最多只能集中20分钟左右,除非他很喜欢做的事情他才能静下来做。针对这一特点,我都通过对他感兴趣方面入手,在和他玩的过程中让他说一些简单的词语,如让他说自己的名字或在玩皮球正开心是让他说“皮球”等等。

同时我对他的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积极的反馈来增强其自信心,从而得到积极的强化,让他们感受到开口说话的乐趣。虽然他们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学习说话很难成为他的内在学习动机,因此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外在动机(如强化、激励等)来促使他们更好的学习,等他们懂事后就会变成内在动机的。

㈢追踪评估阶段

经过10天的追踪辅导和观察,他从一开始和我的关系存在着这样一个过程:陌生——依恋——适度亲密关系——逃避。

我刚开始就主动拉他的手并且蹲下来主动和他面带微笑的讲话,他感觉到我对他的尊重。之后我会偶尔轻抚一下他的头,蹲下来和他近距离的说话,慢慢地发现他就“认定”我了,刚开始玩一会儿就回来找我,后来几乎和我形影不离,总是牵着我的手不放,如果有的小朋友过来拉我的手,他马上会过来不许他牵我的手,并且把别的小朋友的手打掉。就这样他对我产生了依恋,正在我对这种依恋关系有点担心时事情发生了转变。

赵亮真的很顽皮,经常去惹其他小朋友,当我批评他的时候他总是朝我笑,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明白我的意思还是他耍赖皮,不过听老师说他以前经常耍赖皮的。这样我就狠不下心来不理他,可能我真的被他征服了把,我可

能潜意识里怕“失宠”吧。我怕这样建立起来的关系就被我的严厉管教给毁掉了,不过为了孩子好我还是狠下心来训练他,当他在一次欺负小伙伴时阿姨批评了他而有的不到我的“保护”,他终于哭了,哭得很伤心我也很难过不过我还是对自己说根据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我不能在这个时候过去安慰他。他很少会哭,不过哭的时候就很伤心要老天才恢复,他哭完后就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不和其他小朋友玩我去拉他的手他拒绝了我,当时我也挺伤心的,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关系就这样没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他在吃饭前洗完手就用湿手来闪我眼睛,不过不象先前那样总是拉着我的手不放了,那时我又感受到了欣慰,我感觉我没有失去他,他也真的不想失去他。变得很听话了,我带他去寝室午睡他微笑的示意让我和他一起睡,我向他说明了我等他午睡后再过来带他玩,他变自己乖乖的去睡觉了,还望着门口的我微笑的对我挥挥手说再见。面对这一幕我很高兴觉得真的不可思议,不过事情好象都不象我们意料的那样,赵亮的第二个转变使我有点伤心。

我很有挫败感,间隔了一天好象有点生疏,虽然一进门赵亮还是主动拉我的手,不过我没有先前的感觉了,之后他把我带到教室向我描述了他的画和得到的红星,看他开心的样子我也很高兴,随后他就“甩掉”我去和其他小朋友玩了。

赵亮是出了名的捣蛋鬼,他经常去惹别的小朋友哭自己还嬉皮笑脸很高兴的样子。他在玩的过程中和别人吵是正常的,可能是通过这种方法想引起别人的关注吧,不过他确实是众人关注的焦点,我们每个去过哪儿的队员都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不理我了,我去拉他的手他就打掉我的手,虽然脸上还是笑眯眯的,不过他经常是这个表情就算批评他也是这个表情的,所以我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他就随便拉了我的一个队友让她交他数学、画画。我去拉他,他不理我好象在有意气我一样,用得意的眼神告诉我“我已经失宠了”。

赵亮很喜欢新鲜感,一次我的另一个队友主动去拉他手,他就和我队友关系很好,会帮她搬好凳子让他坐,整天牵着他的手不放。他对拍照很感兴趣,队友给他们四个小朋友拍照的时候他很开心的摆了个poose,结果由于技术问题其他三个都拍进去了,只要他没有拍在里面他就要闹翻天了。

另外,我还发现在聋哑学校的儿童的攻击性普遍都比较强,经常打闹,而且动作(包括打斗和放置东西)都比较重。

四、对个案的行为分析

㈠赵亮对我的依恋行为。

依恋是一种社会性情感联结,是儿童寻求并企图保持与重要他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赵亮对我依恋行为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孩子喜欢和父母有身体接触,赵亮不在父母身边从我这里能得到满足。

如:孩子总要求让爸爸妈妈抱,或来拉爸爸妈妈的手,抱住父母的腿。这可能是和父母以前对孩子过分亲昵,且喜欢用身体接触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有关。况且赵亮在家倍受父母的疼爱,因为是第二个了什么会更加宠爱,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满足他的需求,可能更多的是一身体接触来表达的。

2、孩子喜欢攀比,赵亮告诉同伴们我是属于他个人的而自豪。

他告诉同伴我是属于他个人的,别人碰我就需要他的同意,因为他很爱出风头,很想在大众面前显露自己。因为我能满足他这个欲望,我们对友中没有一个是涂指甲油的,只有我一个。于是他变拿着我的手和其他对友和他的同伴比较,他就会告诉同伴只有我有这么漂亮的红指甲,而我好象又是他的私有财产,所以他会对我有依恋。

3、过度保护导致孩子过分的依恋行为。赵亮受到我的宠爱,成了大家关注的核心,我会关心他,服从他,有求必应。因为我想和他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所以对他很好,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真的把他当作我亲人一样,不让他受委屈。

㈡赵亮对我态度的转变

赵亮从对我绝对依恋到保持适度的距离到逃避,经历了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存在以下几点情况:

对聋哑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篇2

在这个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所有的社会文明、科技进步、社会政策改革等等都是为了使得人们能够享受一个更加美好、更加绚丽多彩的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能够尽情欣赏、尽情畅谈、尽情聆听世界的美好。然而,我们忘记了这样一种人群,他们或者是由于天生的缺陷、或者是由于后天灾难的形成,总之他们没有办法像大多数儿童一样,他们或是无法大声说话,或是无法听到声音,或是看不到任何事物,他们的世界是无声的,是灰暗无色的。他们被称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社会中他们自身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样的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急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去解决的。

对于聋哑儿童而言,上帝给他们关掉了一扇窗,但是大多数聋哑儿童并不会为此而放弃,他们通过聋哑学校进行教育学习,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学习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语言,即手语和盲文等等,从而为自己在社会中立足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他们积极学习其他课程,尤其是美术课程,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的同时接受艺术熏陶,提升聋哑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总之,聋哑儿童在学校的教育与大多数正常儿童在学校的教育相同,只是聋哑儿童的教育方式或者是教育难度与一般学校有所差异。

我国的教育制度在21世纪以后才逐渐完善的,九年义务教育在21世纪初才基本达到全面覆盖,12年义务教育目前还只是在部分省市进行试行,因此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过大,而且东西部贫富差距过于明显,造成教育资源不平等,因此出现了很多教育不公平现象。普通的学校教育发展尚且缓慢,教学资源短时间很难提升一个较大空间,何况是聋哑学校的教育现状。聋哑学校的教育资源更加稀缺,他对于教学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而且它所对应的设施环境也更加特殊,因此聋哑学校的教育发展更加缓慢,相应的聋哑学校的美术教育因为其教育方式比较古板,一般都是老师自身演示,学生进行模仿作画即可,因此教学效果较差,学生也容易失去兴趣。总之,目前聋哑儿童美术教学的现状比较艰难。

二、聋哑儿童美术教学的不足与难点

聋哑儿童美术教学课堂对于教学人员、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有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只有极少数的学校可以做到这些,因此针对聋哑儿童的美术教学而言,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部甚至是很难解决的部分。下面就师资力量与教学环境进行分析。

对于师资力量而言,由于聋哑儿童的自身缺陷,他们大多数心理比较敏感而且不愿与外界交流,这就要求教学老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能够照顾学生的心理以及情绪。这恰恰就是目前聋哑儿童美术教学发展十分缓慢的一个原因,师资力量不够强大,老师或者是专业素质不达标才被分配到聋哑学校,或者是老师专业水平达标但是对于学生的关心与关注较少,造成学生心里不平衡,丧失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而然也会降低。

对于教学环境而言,由于聋哑儿童对外界声音的迟钝,使得他们对视觉比较敏感,因而美术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使得学生集中注意力,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就是现在大多数聋哑儿童美术教学所没有的,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认为只需要按一般学生上课形式则可以,长此以往使得大家自然的认为聋哑儿童的美术教学不重要,因此使得该教育效果不突出,聋哑儿童的整体教育发展也十分缓慢,甚至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聋哑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三、聋哑儿童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聋哑儿童是一类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对外界声音没有感觉或者是感觉十分迟钝,因此导致他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方式不能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同,这样会降低教学效果。针对第二部分分析的聋哑儿童美术课堂教学不足与难处,下面给出相应的一些建议。

第一,学校应该增强教师资源,同时对教师的考核应该从老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这两部分进行评价。这样的制度会增强老师的责任感,同时老师也会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关心同学的感受,从而使得聋哑儿童从心理上接受老师。聋哑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一般他们接受了老师他们就会认真对待老师的教学,从而可以突出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多元化美术课堂方式,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聋哑儿童对于视觉的敏感度比一般人更好,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创造更加广阔的美术教学环境,比如去郊外写生,而不是一味的在教师中教学,这样不仅能缓解课堂气氛,还能调动聋哑学生的积极性与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好地教学氛围。

聋哑儿童的教学不仅仅只是一个教学过程,还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需要我们格外注重聋哑儿童的课堂教学。以西北地区为例,由于教学资源短缺,该地区的聋哑儿童教学很难进行,美术教学更加艰难,老师素质不高,而且他们从来不重视聋哑儿童的教学,只将其当成一种任务,因此使得西北地区的聋哑儿童教育问题如此艰难。

四、结语

聋哑儿童是整个社会应该加以保护的人群,同样的他们的教育问题也应该与正常儿童一样受到重视。聋哑儿童的美术课堂教学应该不断被改进,充分让聋哑学生认识到美术的美感,从而使得他们从心底里接受美术,并且自发的积极地学习美术课程。

摘要:聋哑儿童的教育教学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而其中的美术教学使得聋哑儿童善于感受美,增强了他们自身的审美水平。然而目前由于教学资源的短缺,聋哑儿童的各种教学进展缓慢,这就需要我们更加积极的探索聋哑儿童美术课堂教学方式,使得他们可以更好的享受各种应有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聋哑儿童,美术教学,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朱德珍.对聋哑儿童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08,S1:1-7.

[2]孙婷.美术教育运用行为导向模式在艺术治疗中对聋哑儿童的辅导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

[3]罗琳.“全纳教育”理念下的聋哑生随班就读综合学校建筑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4]钱川.初中阶段聋生美术技能培养的实践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对聋哑儿童学习校园集体舞的探讨 篇3

[关键词]聋哑儿童 集体舞 学习

2007年9月1日,教育部決定在全国中小学校全面推广《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但是,约占中国适龄中小学总数2.66%的600余万聋哑儿童,是否应该并有能力学习校园集体舞,这个存在争议。根据国家科研组的调研发现,校园集体舞的运动负荷科学合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聋哑学生的实验表明,校园集体舞具备提高聋哑学生身心素质的能力。中南大学余玲等人根据聋哑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为聋哑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健身运动处方,运动方式中包括以手势指挥的健身操和韵律操,经测试能有效的提高聋哑学生的心肺功能,发展学生的平衡能力、反应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同时对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对“孤独”、“自责”等因子项目作用明显。而舞蹈和韵律操在运动形式、运动负荷等方面具有互通性,如果设计合理,在聋哑学校开展校园集体舞将会起到同样的效果。残疾不仅给学生健康带来极大损害,而且使他们完全或基本停止了体育活动,使他们的运动器官以及与其紧密相连的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也相应的下降,限制了他们进行体力活动和参加体育活动。在性格上,聋哑学生多属性格内向的人,焦虑和自卑感是他们人格的显著倾向,同正常人相比更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另外,学习校园集体舞还有助于学习社交技能,提高了社交能力。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交技术。校园集体舞的学习能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舞蹈基础,提高其社交能力,将大大有利于他们未来在社会上生存。在学习集体舞的过程中加强了沟通交流,有利于克服自卑心理,减少孤独感,提高社会交往愿望。由于集体舞的基本单位是两人合作,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多人合作,舞蹈双方需要特别的默契配合。双方由于都是聋哑人,不仅在手语沟通上不存在问题,而且在情感交流、感觉传递上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有效沟通交流的目的。因此,聋哑儿童学习校园集体舞很有必要。

一、影响聋哑儿童学习校园集体舞的因素

1.影响聋哑学生学习校园集体舞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聋哑学生听觉丧失,听不到音乐,更没有节奏感;而第一套校园集体舞的各项内容基本上都需要结合节奏鲜明的音乐来进行。先天的身体缺陷不但使聋哑儿童两人之间的配合卡不上节拍,而且会造成整个队伍队列队形变换的混乱。

2.聋哑学生听觉丧失,影响导致相关脑功能退化,在平衡能力、协调能力上相对不足,从而影响机体的运动能力。有研究表明,聋哑学生相比正常学生来说,在力量、速度、柔韧等身体素质方面都偏低。运动能力不足将造成,聋哑学生学习整套动作时学习能力不足。

3.聋哑儿童往往存在心理自卑,既渴望被人认可,又担心被人嘲笑,既希望与人交流,又担心社交障碍而恐惧。他们往往很渴望学习新的东西,但是缺乏耐心,一旦学习中遇到挫折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进而畏惧不再敢尝试。另外,人们担心校园集体舞促成早恋的问题在聋哑学生中同样存在。

4.特教学校在硬件、软件上不足。目前特教学校存在体育教师专业不对口、缺乏教材、缺场地器材等问题。体育教师中普通体育专业未经特教培训占64.7%,特教专业未经体育培训占11.8%,体育专业又经特教培训的仅占8.8%。国家教委规定:聋校中9个班体育场地应达到5394平方米,18个班应达到6034平方米,体育器材为29种,目前很多学校场地器材设备都不能达到要求。

二、聋哑儿童学习校园集体舞可采取的教学措施

1.以手语代替口令,多示范,弥补听力障碍

听觉障碍学生由于听觉有缺陷,在感知动作和形成综合运动感觉时,需其它感官补偿。在运动学习过程中,视觉起作用最大。因此,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视觉的作用,以手语代替口令,多示范,加强感官机能的训练,促进综合运动感觉的形成,提高学习效果。

2.根据身体能力,开具个性化健身处方,提高身体素质

应采取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来提高聋哑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如跳绳可采用单人跳+双人跳、单足跳+双足跳+单足交换跳等形式,健身跑可采用追逐跑+迎面接力跑+蛇行跑等形式,还有趣味球类游戏等。这些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3.加强心理辅导,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

建议针对聋哑学生学习困难进行专门研究,找出影响学习的各项因素,提出治疗措施;对焦虑等情绪进行专门治疗;一些已经成型的治疗方案,如放松训练、意念训练等都可以移植;开展青春期教育课程,预防因学习舞蹈促发早恋。

4.因地制宜,加强教学设施建设

一方面,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央专项投资约6亿元用于特殊教育,将大大提高特教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健身广场、公园等场所,将体育课堂搬到学校之外,拓展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关爱聋哑儿童 篇4

11月11日,心理健康协会的志愿者们来到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慰问。

志愿者们在一楼的餐厅内与聋哑学生见面,赠送小礼物并开展一对一的交流活动。志愿者们通过简单的手语和纸笔与孩子们交流,并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学生们也表达了对志愿者的欢迎。彼此熟悉之后,大家在教学楼前做起了游戏,你猜我猜、杯水传情、背地起身等,一个个小游戏在让大家开怀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最后,进行了合影留念。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并且希望聋哑儿童可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心理健康协会的志愿者们说到。

关爱聋哑儿童活动方案 篇5

聋哑福利学校开展爱心活动志愿服务计划

(一)活动背景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生活中有一群孩子本应

该像其他的同龄孩子一样奔跑于操场,玩耍于草地间,有自己的朋友、同学。但他们,或是先天性,或是后天因素造成的身体残疾和智力障碍,使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或是被父母抛弃,或是被领养,或是被寄养,种种的因素都会使这些儿童心理受到伤害,缺少社会的关注和关爱呵护。

(二)活动目的关爱缺少关爱的社会小群体,培养同学们的爱心;让同

学们更加坚定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教书育人;响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

(三)活动单位:2010数学教育2班

(四)活动负责人:2010数学教育2班全体班团干部

(五)活动参与人员:2010数学教育2班全体成员

(六)关爱聋哑儿童活动准备工作

(1)写好方案给辅导员签字

(2)向团总支申

(3)与聋哑福利学校联系,购买水果和学习用品,包

车等

(4)写方案前写申请书一份;申请队旗绶带,准备好

机,在福利院的活动安排,班干合作

(5)活动安排: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活动方案,工

作总结,活动照片与人文学院信息部,学院新闻

中心联系;负责拍照

生活委员:负责后勤工作及协助各班干部的活动,作好记录

体育委员及纪律委员(信息员):清点人数,作好记录

(七)后期活动:

(1)召开总结会议,交流体会;谈谈心得

(2)制作博客,将团队成员的总结,心得向外公开

(3)系好照片,写好总结,向上级报告活动情况

(八)经费预算:

(1)饼干糖果(棒棒糖.软糖)铅笔、橡皮擦和本子

等学习用品各25份150元

2010数学教育2班团支部

对聋哑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篇6

一、基本情况:

个案姓名:小S,性别:男,民族:汉族。年龄: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身体健康。

二、主要问题

父母忙于工作,常驻外地,很少回家。从小由爷爷奶奶带,老人比较宠这唯一的孙子,什么都任由他来。孩子提出任何要求,长辈几乎都能满足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就迷上了电脑游戏,因为没有大人正确的指导,孩子渐渐迷恋上了网络,自然就接触到了henduo不健康的信息,造成他现在非此年龄段孩子该有的成熟,可谓早熟。

小S同学在学校、在班级里活泼好动、知识面挺广,但是时不时会背着老师经常在同学中讲一些成人笑话,甚至是黄色故事,还会刻意地去撩女生的裙子,摸女生的臀部等。惹得女孩子看到他就躲,还称他为流氓,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情况越来越严重。

三、个案生活背景

其父母因为忙于自己的生意,常年在平湖工作,很难得会回来一两天,根本管不到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爷爷奶奶就是一般的普通群众,特别溺爱孩子,在高科技的当今社会,对孩子的思想管教缺乏方法,也无能为力。家中经常周末时间和小S一起玩的是他那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表哥。

四、分析与诊断

该学生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缺乏正确引导;2.缺乏有效监督。

1、缺乏正确引导:

电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孩子们也就早早地接触到了互联网生活。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很容易就误入歧途。小S利用在QQ空间里写日志的机会,经常会浏览到各种不健康的网站,渐渐迷恋。不可否认,互联网的确方便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互联网的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网上聊天、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等,即使是成年人,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没有一定的自制力,都会深受其害,更何况还是10岁的孩子呐!。

2、缺乏有效监督:

小S是在妈妈的指导和鼓励下开始接触电脑的,因为他爸爸妈妈常年在平湖工作,难得回来一天,平时他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学习和生活,思子心切的妈妈很想了解儿子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教他学会用QQ方式来和妈妈进行聊天和撰写日志,因此他接触电脑的初衷是很好的,然而久而久之,因为每天都与互联网打交道,小S渐渐发现更多好玩新鲜的东西,如网络游戏,交友聊天等等,花在电脑前的时间越来越长,年迈的爷爷奶奶有时候催他吃饭或睡觉,他总是以写日志为名来拖延,老人还信以为真,缺乏有效监督。可渐渐地,小S越来越沉迷,成绩开始下降,有时会不完成作业,在班级里还经常跟同学讲一些黄色笑话等,有时候还会去撩女同学的裙子„„情况越来越严重。幸好在班干部的及时报告下,我第一时间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安慰沈磊妈妈的同时,我跟她沟通了采取紧急措施来引导孩子回归正途。鉴于孩子从小就个性很强,心理比较成熟,对他来硬性的规定肯定会适得其反,怎么办呢?沈磊妈妈说孩子很喜欢听老师对他的表扬,哪怕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因为每次只要沈磊在学校受到了表扬,他回家第一件事就会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报喜。于是我想对这样的孩子进行正向教育应该是最合适的。

五、个案指导

【目的】:1.了解家庭基本情况,与其父母亲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2.确定小S身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了解家庭教育中的缺陷。

3、给小S父母及长辈教育支招,给他们开出菜单。

【过程】:与小S妈妈通电话,开门见山谈了小S在校的情况和表现,当小S的妈妈听到这样的情况后,才如梦初醒,接着马上就意识到孩子受互联网的毒害,她责无旁贷,她悔不该教他用电脑上网啊。妈妈非常慌乱地找寻帮助,我也坦诚地向家长交代了作为班主任对小S的教育实施的方法和计划,取得家长认同的同时,我也不失时机地给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支招,分别给他们开出了菜单。

【改进家校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学校教育(以班主任为主)

1、组建帮教团体:组建了由年级组长xx、班主任xx、心理辅导员xx组成的帮教小组,开展经常性帮教活动及对策研究。

2、营造正向教育氛围,感受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信任:鉴于孩子从小就个性很强,心理比较成熟,对他来硬性的规定肯定会适得其反,怎么办呢?小S妈妈说孩子很喜欢听老师对他的表扬,哪怕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因为每次只要沈磊在学校受到了表扬,他回家第一件事就会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报喜。于是我想对这样的孩子进行正向教育应该是最合适的,让他明确网络的正确利用,并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信任。

小S因为前一阶段的沉迷互联网生活所导致的上课走神或作业质量差等原因已经接连受到很多老师的批评,于是在我了解到他的这个原因之后,第二天的晨会课上我就表扬了他:“昨天小S的回家作业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有一道很难的题目他都做对了,真是不容易啊,听他爷爷说小S经常会在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去上网查资料,真是个电脑小能手!”同学们都用很崇拜的眼神投向他,并开始鼓掌,小S却开始脸红了,可能他是惭愧于“上网查资料”这句他用来骗爷爷奶奶的话吧。我趁势追击:“那么我们请小S同学教教我们怎样上网查资料以及他自己上网都做些什么好吗?”同学们纷纷鼓掌叫好!小S尴尬地不肯上前来演示,他轻声地说:“老师,我还不是很会。”我知道他当然不会,因为他没有做过。于是我紧接着说:“哎呀,大家看,我们小S同学还这么谦虚,真是难能可贵!那么,下次同学们自己有问题不会查资料的时候单独问他取经好吗?”同学们高呼“好!”小S的脸更红了,但是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感激和兴奋。我又紧接着问他:“那么,请小S同学讲讲他平时上网都做些什么?上网带给我们什么好处呢?因为据我所知有很多像你们一般大的孩子上网就是玩游戏或者聊天,荒废自己的学习呐!”听完这话,小S开始遮掩式地大谈自己是如何文明上网的,说的头头是道,其实我知道这是他心虚的表现,但是我又大力肯定了他,表扬了

他!

课后,小S主动来到了我的办公室:“老师,我刚刚说的话大部分都是真的,当然还有一部分我还没有做到,但正要去做,你相信我!”他能这么坦诚着实让我感动,我知道对他的正向引导和教育已经开始起作用了。

3、小老师、小能手激励法:从开始正向教育那天起,真的会有好多同学去请教小S怎样上网查资料来解决问题,小S也做起了小老师,我知道他其实是那天回家之后打电话向爸爸请教的,因为家长和我及时保持着联系。事隔一个礼拜,我利用周五的班会课评选班级里的“网络小能手”,毫无疑问,小S让同学们心服口服。我崇拜地拜托他说:“以后老师有电脑方面的问题还请你赐教哦!”同学们纷纷鼓掌叫好!

4、积极评价法:往后的日子里,小S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每当我和他父母沟通的时候,他们都表示现在很放心了!据小S妈妈截取了他日志里的一段话是这样写的:祝老师好象知道我不会查资料一样没有让我出丑,老师真好,我一定要学会,要不然我就是骗人的大灰狼啦!

从此,班级里的孩子们开始文明上网的越来越多,教室里常常能听到他们谈论某个热点话题的声音,讨论怎样上网查资料解决为您提的声音,氛围浓郁„„

于是,我利用午会课、班会课等对小S这个网络小老师进行大力的表扬和积极的评价。

5、及时总结教育法:在小S同学得到明显进步的时候,我及时进行了资料的搜集和问题的归总,通过 “正确上网,有利身心”的主题教育课,正确引导所有学生有益上网,科学上网,提高道德认识。通过鲜明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形象教育,教育学生远离网吧,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完成课业和过集体生活上来;并利用多媒体通过播放影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感恩教育和正确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鲜明的影片事例中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总结出健康文明上网的好处和不健康上网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初次达到心灵的触动与震撼!之后的日子里,我每周进行有关不健康网络内容危害的讲座,指导学生学习正确上网浏览、游戏、学习,并且还与学生们一起签订了“绿色上网,文明行动从我做起”的承诺书。孩子们纷纷表示要控制上网时间,不要沉溺于网络,拒绝不健康信息,做一个文明小市民。建立班级健康上网学习小组,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同学之间比学习比能力的互相监督,有效防止不良网络信息对我们青少年的侵害。通过心理疗程对小S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树立正确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善其行为习惯,帮助他走上健康的成长道路。

(二)家庭教育

构建一个“和睦温馨完整”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为按照统一的要求发展。坚决杜绝孩子的课余生活只由隔代的长辈管理,父母也要参与孩子的实质性管理和教育。同时,加强家校互动,实行双管双教,加强对学生上网行为的监管和引导。

【给小S家人开出的菜单】:

菜单一:不要无原则地迁就、娇宠孩子。

在小S的家庭中,爸爸妈妈因为忙于生意常年在外,感觉生活上照顾不到他而感觉亏欠,于是对于他的物质生活要求有求必应。让他感觉自己就是家中的霸王,做事随心所欲。菜单二:学会及时与孩子沟通。

小S的课余时间现在基本上都献给了互联网生活。作为远在他乡的父母,可利用电话

等通讯设备进行及时的跟踪了解与沟通。并告知孩子将与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反映。这样孩子也就有了一定的约束力和思想认识的提高。

菜单三:肯定孩子的改正和进步。

小S在学校得到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后,得到了很大的改正和进步。作为家长,在家里的时间也要进行跟踪强化肯定和进一步的指导。这样能更快地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认识,帮助他形成坚定的自制力。

菜单四:借助长辈,形成有效监督。

小S的课余生活陪在身边最多的是他的爷爷,通过与老人的几次谈话后,老人表示积极配合老师对其孙子进行监督。虽然老人不知道上网的方法,但是对于上网的内容是否健康还是能进行分辨和监督的,进一步帮助小S形成正确上网、利用网络资源的思想观念。菜单五:鼓励孩子作为班级的网络小能手,进行模范带头作用。

小S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和正向的肯定。小S在爸爸妈妈的鼓励和指导下,非常积极地制定出了《班级上网文明公约》;

要自尊、自律、自爱,不要浏览不健康网站;

要争做网络文明使者,不要传播有害的信息;

要善于利用网络学习,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

要正确处理网上聊天,不要随意地约会网友;

要注意运动休息时间,不要长时间神游网海;

要能分清善恶与美丑,不要侮辱和欺诈他人;

要懂得理解尊重父母,不要影响和谐的家庭;

要听老师的谆谆教导,不要荒废自己的学业;

要积极举报违法网吧,不要利用网络去犯罪。

点评: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家庭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因此,坚决要求家人步调统一,加强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督是至关重要的。

六、指导成果

【学校方面】:

1、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跟踪引导并正向教育学生。经过半年左右的沟通、引导、肯定和监督,小S基本上已经改正了自己不文明上网的陋习,并且随之也改正了自己身上原本存在的那些不健康、不文明的举动和现象。现在的他,还做起了班级的班干部,主要负责宣传文明上网、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这一块的内容。班级中形成了良好的文明上网的风气。如今,我把教师电脑的使用权和管理权交给了小S,让他来负责管理。作为班级网络管理员的小S,现在能每天维护好我们的电脑,并且每周给同学们开一次网络知识的小培训。

2、以集体的力量感染学生。自从第一次在班级里树立了小S的正向形象后,只要谈到利用网络资源,小S就成了同学们崇拜的对象。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同学们的信任中,小S有了压力,更有了动力,他开始下决心好好利用时间成为真正文明的网络高手。于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期盼下,他不负众望,不仅改正了不文明上网的陋习,更是以身作则,带领同

学们一起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搜索和视野的拓展。国内外重大新闻的发布现在都是小S一人包办,班级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网上发布都是小S在操作„„他是我们公认的网络小能手!

【家长方面】:家长积极地配合学校工作,严格按着我与他们商量出来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执行。指导孩子文明上网、积极探索,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适时跟踪孩子的变化和进步,肯定孩子的成绩。家庭形成了统一的教育观念,统一行动,循序渐进地指导孩子,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和思想认识。

七、结论与反思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是教育子女成才的第一所学校。成功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应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家庭成员之间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做到人人关心。这种和睦、民主、愉快完整的家庭生活,有助于孩子的正确行为规范和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学会正确引导、有效监督、适时肯定。做为孩子的引路人,家长应从自己做起,言传身教。家长的威信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当接触到新鲜事物的时候需要家长及时正确的引导。家长只有对孩子的生活思想关心到了实处,肯定孩子取得的进步,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孩子就愿意与父母真心交流,心甘情愿地听从父母长辈的指教和引导,并真诚地接受他们的监督,越做越好!

第三、教育要讲究方法。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家庭教育要符合教育规律,方法要科学。爱是一门艺术,家长爱孩子要爱得适当,要求孩子要严得合理。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培养孩子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家长要抓住生活中每个契机,适时教育。各个家庭都有其特殊性,有自己的教育秘诀。因此教育方法也各有不同,但只要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有一颗冷静的关爱之心,平常之心,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加以正向教育和正确引导,我们要对孩子充满信心和耐心,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发展。相信在老师和家长共同教育下,孩子们都会成为有用之材。

对聋哑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3~5岁),此阶段儿童还不能理解死亡的最终结果和无法逆转性。儿童知道他们需要吃饭和呼吸,所以他们不能想象出一个人没有这些特征会是什么样子。因此他们把死亡看作是一种睡眠或一种暂时的状态。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都有这样的认知,即死亡不同于生命。

第二阶段(5~8岁),此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死亡的真正理解,即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的和普遍的现象。在这个时期,他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死亡是人类的最终结果,也把死亡看成是变幻莫测的、深奥的。在这阶段的儿童倾向于把死亡归因于外在的动因。他们认为生命是由外在的力量给予或拿走的,这种力量能使生命进行或停止。

第三阶段(9岁以上),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死亡有了成熟的理解。儿童把死亡看成是个人的,他们认为死亡不再是外界可以干扰的事情(事故除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一个自然的内部破坏过程的结果,这个过程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包括他们自己。”

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的三个阶段是在30年前提出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儿童接触的事物增多,现在的儿童比起30年前相同岁数的儿童的普遍的认知水平是明显提高了不少。那么,Maria Nagy在1984年的实验得出的发展阶段是不是还符合现阶段的儿童死亡认知的情况呢?本文通过运用绘本,讲与死亡相关的故事,引导儿童思考与死亡相关的问题,并且通过谈话活动了解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程度,同时也通过与家长访谈了解目前家长对儿童认知死亡的看法,从而能更深入地了解儿童认知死亡的程度。该研究希望通过与儿童对话了解儿童对于死亡的认知水平,检验样本中这八个年龄段处于第一阶段(3-5岁)的儿童是否符合Maria Nagy的对儿童死亡理解的第一阶段,通过谈话活动了解儿童对死亡认知的了解程度,从而讨论家长该如何对此阶段的儿童进行生命教育。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

我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即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行为、事件等进行选择的行为。本文选择的样本的八个4岁儿童来自广州市的一所具有20年办学经验的幼儿园。所选取的儿童都比较聪明,反应较迅速,能很好地理解老师的话;同时性格比较活泼开朗;与他们的家长沟通后了解到他们在家中并没有遇到过亲人去世的情况;同时家长平常几乎也没有给他们主动提起过与死亡相关的内容,仅是儿童问起死亡问题时,家长会回答。

与此同时,除了给上述儿童进行读绘本活动从而进行死亡教育外,笔者也与他们的家长沟通采访,了解他们是如何面对儿童向他们提出死亡的问题,并了解他们是否会为儿童进行生命教育等。

(二)收集材料

收集材料的方法采用的是与儿童进行与死亡教育相关的绘本阅读活动及谈话活动,与其家长的谈话得出。本次研究主要使用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与儿童共同阅读该绘本后,和他们进行谈话活动;同时与家长在活动前后都分别进行谈话交流,希望了解儿童原本对死亡认知的水平及讨论在阅读关于生命教育主题的绘本后,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儿童进行生命教育。进行死亡教育类绘本的阅读活动和谈话活动时间大概共为30分钟;与家长的谈话则时间没有固定,都是以通过了解家长在儿童进行死亡教育绘本阅读前后有没有向家长提问关于死亡的问题,重点记录家长如何回答儿童的问题。每次阅读活动及访谈,笔者都做记录,或者当时不能及时记录的,事后亦都补充了笔记。在记录过程中,笔者也把观察到的儿童或者家长的表情及肢体动作,或者笔者的一些感想也记录下来了。

三、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使用了《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与儿童共同进行绘本阅读活动。该绘本的内容贴近生活,而且绘本中情节生动有趣、语言通俗易懂;同时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儿童说出很多他们关于猫的遭遇的想法,也会因为好奇故事发展而不断提问。在与儿童一起阅读绘本的过程中,随着绘本中猫一次又一次地死去的情节,儿童会不断追问“接下来呢?猫去哪个主人家里了?我希望猫去一个公主那儿”,反映了儿童对该绘本的内容非常感兴趣。

样本中儿童均为四岁,年龄段都处于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中描述的第一阶段,但得出的结果其实并不完全符合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的第一阶段,甚至通过儿童的回答得知他们对于死亡的认知也有部分符合第二阶段。

在谈话活动开始的时候,一谈论到死亡,儿童第一反应都认为死亡是件很伤心的事情,也一致认为如果他们的好朋友死了,他们也会像猫的主人一样哭。在阅读绘本后,儿童认为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中猫活了一百万次,也死了一百万次,所以他们会因此告诉笔者,他们认为“小狗、大象、长颈鹿、狮子、暴龙……也像猫一样不会死”。但问到儿童家里养的猫狗会不会死,儿童这时又显得非常犹豫,告诉笔者他们觉得会,又觉得可能不会。由于儿童受到了故事的影响,幻想这世界上也有像绘本中的猫一样活一百万次的动物,而事实上他们也不知道究竟他们口中所说的动物会不会死。

当笔者把死亡话题转移到了人的身上时,儿童一开始能很坚定地告诉笔者“人不会死”,但是当笔者再次追问“人真的不会死吗?”的时候,他们经过几秒的思考后告诉笔者:“人要是被真枪射到就会死,被小偷杀了也会死。”当笔者再深入问问题,把死亡话题转移到他们自身甚至他们父母身上的时候,他们回答:“如果真的被真枪打倒了,所有人都会死。爸爸很胖,但是被枪打倒了,爸爸妈妈也会死,我也会死。”笔者认为,虽然在对话中儿童表现出很不希望爸爸妈妈死,但现今社会的儿童之所以认为被枪打倒了会死,大概是因为接触到了一些媒体上的信息。例如:当儿童看电视看到战争片的时候,看到人被枪打倒了就死了;或者是看到了电视剧或新闻中有人被小偷杀死了。所以他们认为如果当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父母被真枪打倒了也一样会死。同时他们也能到达Maria Nagy的对儿童死亡理解的第二阶段中在此阶段的儿童倾向于把死亡归因于外在的动因。他们会说:“真枪把人打死了,或者是小偷把人杀死了,又或者是有一个坏人拿枪打他,挖开他的肚子,把心拿出来就会死。”他们认为生命的消逝是由于外物、外力所导致的,是外在的原因导致了人的死亡,例如枪、小偷等。但是在谈话的时候,笔者问儿童人死了之后会不会再回来,八个儿童都非常肯定地一致回答:“人死了之后就不会再回来了。”同时他们会告诉笔者:“一个人死了之后是去到有一个放着个牌子的泥土里。”这一点与Maria Nagy的对儿童死亡理解的第一阶段中所讲到的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理解死亡的无法逆转性不相符,他们并不认为死亡是一种睡眠或一种暂时的状态,他们都可以肯定死了就是死了,而且是不可逆的,人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儿童能说出人死了之后是去到有一个放着个牌子的泥土里,笔者估计是因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儿童会结合扫墓拜山的时候看到的情景,看到去世的亲人是在墓地里的,同时他们也有留意到墓碑。于是他们就认为人死了之后去到的是放着一个牌子的泥土里。虽然儿童没有达到也能理解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的第三阶段,即“把死亡看成是个人的,认为死亡不再是外界可以干扰的事情(事故除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死亡是一个自然的内部破坏过程的结果,这个过程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包括他们自己”。在谈话中虽然他们只是单纯地认为死亡是因为外界的因素所导致的,但是他们还是能意识到自己也会死,每个人都会死。

同时当谈及到植物类的死亡时,有儿童告诉笔者“如果不浇水或者直接把树砍掉,树也就是死了”,能理解到植物也是会死的,这一点让笔者非常惊讶,因为Nguyen和Slaughter的研究都发现六岁的儿童知道动物和植物都能死亡,但四岁儿童能理解树木的生命也是有开始与终结是有一定难度的。

四、关于儿童对死亡认知的讨论

(一)社会的发展导致儿童对死亡认知的阶段产生了变化

本文通过绘本阅读及谈话活动发现样本的八个四岁的儿童,年龄段均属于Maria Nagy三十年前所提出的关于儿童对于死亡认知的第一阶段,但他们对于死亡的认知已经达到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的第二阶段,甚至能理解第三阶段中提及的他们自己本身也是会死的。而Maria Nagy在1984年的实验中提出的三个关于儿童对死亡认知的阶段离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了,生产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让现在的儿童能够接触到的事物大大增多,再加上现在的父母比起三十年前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也有所提高,他们对儿童的教育也比三十年前的家长普遍更为重视。而有部分幼儿园也会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让儿童了解、知道并清楚生命的宝贵。所以,现今儿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媒体获取到的知识、接受到的教育等都会促进儿童认知及社会性的发展,从而也使儿童对死亡认知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父母应如何引导儿童认知死亡

通过绘本阅读及谈话活动后,笔者与一部分参与绘本阅读及谈话活动的儿童家长进行访谈,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儿童在家中问父母关于死亡话题时都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电视上的战争片等相关信息中人死了等情节。当儿童问父母什么是死亡的时候,访谈中的家长绝大多数都会告诉儿童“死了就是不存在了,人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死就是消失不见了”等这类的回答。所以参与绘本阅读及谈话活动的儿童对于死亡都有所认知及了解,不会出现没有听说过什么是死亡这类的情况。

但是由于有的家长宗教信仰或较为传统保守的缘故,认为死亡是一个很忌讳的话题,有部分家长对儿童谈论死亡话题仍持有谈之色变的态度,认为死亡是件可怕的事情,不告诉儿童是在保护儿童。但家长唯有通过与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才能让儿童更好地发展认知能力,并了解、珍惜生命的美好。所以以下是关于家长该如何帮助儿童认识死亡的建议:

1. 纠正家长对待儿童谈及死亡的态度

父母之所以回避或者故意向儿童隐瞒死亡话题,是因为成人对死有难受且焦虑不安的感觉,同时父母出于一种保护儿童的心情,不希望他们被可怕的死亡所吓倒。但是父母必须要正视儿童认知死亡的重要性,要清楚知道儿童认知死亡能够促进他们认知水平及社会性的发展。同时,儿童认知死亡有利于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让儿童能更好地珍惜生命,了解生命的美好。所以,家长不应该回避儿童提出的关于死亡的问题,甚至家长也可以主动地对儿童进行死亡认知教育。例如,见到叶子黄了凋零在地上可以告诉儿童这是树叶的死亡,借此机会可以让儿童思考什么是死亡,引起儿童的好奇心,让儿童向家长提问,从而家长便可借此机会进行生命教育。

2. 正确地告诉儿童什么是死亡

通过与家长的访谈得出,在儿童问什么是死亡的时候,有部分家长会告诉儿童死亡就是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旅游或者是飞上天了等。但是当家长这样告诉儿童的时候,儿童会认为只要有人去旅游或者坐飞机就是死亡,他们会害怕,会叫家人不要去旅游、不要坐飞机等。所以家长应该正确告诉儿童死亡就是不存在了,没有了,人死了之后再也不会在这个世界上了。或许儿童一开始会不理解,但是当儿童的认知水平逐渐发展后,或接触相关的生命消逝的事情时,儿童回想起父母曾告诉他们什么是死亡,反而会引起他们的思考。

摘要:儿童对死亡的认知程度反映了现今儿童的认知水平与社会性发展的程度,同时通过认知死亡,儿童也能很好地了解生命发展的进程,有利于教师或家长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通过绘本阅读及谈话活动的个案调查了解现今儿童对死亡认知的情况,并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分析并讨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儿童认知死亡。

关键词:儿童,死亡认知,绘本,个案调查,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黄晓月.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综述[J].现代企业教育,2010(2):202-203.

[2]朱莉琪,方富熹.学前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91-93

对聋哑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篇8

一、研究对象

邹××,男,2005年5月足月出生,出生时健康。1岁半左右发现有癫痫,症状比较轻,偶尔抽搐几分钟,从1岁半吃“德巴金”至6岁半左右停药,至今没复发。于2011年8月经某儿童医疗中心诊断为ADHD混合型,表现在冲动和注意力缺陷;C-WISC:IQ68分,轻度智力障碍。于2014年3月4日从普通小学转介到特殊学校,现读五年级。经过课堂评估,初步判断他的学业水平落后于一般儿童两年左右。自理能力比较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碗、拖地、煲饭等。我对家长和他进行访谈,了解到他对食物比较感兴趣,特别是汉堡包、巧克力、糖果和福建饺子等,也喜欢玩电脑和看电视,怕黑。

二、研究过程

1. 行为功能分析

(1)确定目标行为。我通过与家长和任课老师访谈,填写《行为问题评量表》,结合他在课堂中行为问题的观察记录,确定他的目标行为:身体攻击行为,包括打人、掐脖子、咬人、捏人、推人和拽手臂6种型态。

(2)进行功能分析。治疗小组运用《行为功能分析表》和《行为动机量表》开展评量,发现行为功能的结果是比较一致的,他的身体攻击的行为功能主要是逃避。另外,在课堂中还运用《A-B-C行为数据记录表》来观察记录他的行为问题,总结得出他行为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别人干扰了他,是防卫行为;别人阻止他做喜欢的行为;和别人打招呼。

2. 干预行为目标的策略

(1)个体背景因素介入的策略。因他是ADHD混合型,表现在冲动和注意力缺陷。在行为处理的过程中,建议家长带孩子看医生,获得医学上的支持,使行为处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前事控制策略。治疗小组通过重新安排座位和调整活动的地点、内容、分量、难度及形式,来提高他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安排丰富的课间活动,顺优势发展,做好监管工作,以降低身体攻击行为发生的次数;通过建立清晰的规则和适当行为的期望来增加他正向行为发生的次数。

(3)生态环境改善策略。治疗小组还对不确定的环境背景因素做介入,进行长期预防,主要是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任课老师慢慢取得了他的信赖,他和同学的相处也越来越融洽。

(4)行为教导策略。教导替代技能,教导他用打招呼的方式代替拽手臂和捏人;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需求。教导自我控制的方法,治疗小组先在个训课中教导,再到教室情境中泛化自我控制的方法,指导他自我觉知,当自己想要打人时学会“握紧双手”,利用数数来缓解冲动,并结合增强来促进此方法的应用。教导社会技能,利用《当我生气时,可以怎样做》《我可以怎样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我怎样与人打招呼》等社会故事来教导社会技能。

(5)后果处理策略。建立增强系统(代币制),治疗小组拟定奖励办法:一节课没发生身体攻击行为就在行为记录表上盖一个印章,一天7节课中得到4个印章就可以得到奖励,结合表现指导他兑换代币,即得到吃喜欢的食物、玩游戏、看动画片、听音乐等奖励。同时家校合作,采用一致的做法:及时阻挡不当行为;按照前面教导的自我控制的方法,指导他重复做一遍。为了让他适当承担攻击他人的行为后果,采用扣除一个代币的决定。

三、实验结果

实验前,依据《行为问题散布图》,得出他平均每天有12次身体攻击行为(包括打人、掐脖子、咬人、捏人、推人、拽手臂)。实验后,身体攻击的行为能从12次/天减少到不超过3次/天,维持了3个月,顺利达到并超过方案中拟定的行为目标。

对聋哑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篇9

特殊儿童个案研

关于自闭症儿童早期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

题纲

第一部分:论述自闭症儿童的概念,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出论题“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存在的障碍及核心障碍”。

第二部分:描述个案的基本情况及相关语言障碍及现状分析。

第三部分:制定个别教育计划方案(根据自闭症儿童现有语言能力制定语言训练的方案以及如何运用)

第四部分:语言训练在自闭症儿童早期教育中取得的成效(训练前和训练后对比得出结论)

第五部分:对自闭症儿童早期语言训练的前景展望

对聋哑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篇10

教师教育学院共鸣社,一个温暖的团体,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爱的意义。目前,共鸣社已成功开展多次志愿者活动,每一次,都有班级或者个人主动报名参加,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慢慢地在大家之间传播。这是一支强大的队伍,每一个人小小的力量,凝聚成为了大大的爱。

五月,阳光温热,志愿者们再次来到了湖州市聪茂聋儿康复中心。这时,他们已经与那里的孩子熟识,一个月一次的见面,是他们共同的期待。于是,一切都显得那么亲切自然。院长对志愿者们的工作非常支持,也表示十分的感谢。这些孩子们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动听或者不动听的声音,但是他们眼神清澈。活动负责人徐佳琪说:“在第一次活动中,我们教孩子们发爸爸妈妈的音,一个简单的词,孩子们需要反反复复不断的练习,他们很会坚持,他们真的很棒。在我们志愿者教孩子们唱歌的时候,他们努力用自己微弱的听力去听到,然后毫无顾虑地开心地投入地唱出来,他们很可爱,真的。”志愿者们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一起唱歌,一起说话,开心得就像是一个单纯美好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快乐是相互的给予。作为教师教育学院的学生,他们得到了更深层意义的收获,虽然那里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有所不同,但是只要用一颗真诚的心,你就可以走进他们的世界,突破言语上的障碍。所以,有爱就好。

当问及组织参与这样的志愿者活动有什么样的感触的时候,徐佳琪说:“其实我们能为孩子们做的很少,我们能做的,是尽我们所能,为他们带去更多的快乐。我们会把这个活动一直做下去,让爱传下去。”是的,爱不是一次的疼惜,爱,应该是永不止息。大学生义工感恩社会关爱聋哑儿童,将被连续不断地传下去。

对聋哑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篇11

(一) 研究背景

近年来, 随着我校培智班级的增加, 我校的培智学生越来越多, 学生的障碍类型也趋向多重化。而在这些障碍类型中最难矫正的是培智生的多动性注意缺陷的问题, 这种障碍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尤为突出。多动性注意缺陷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 即为“多动症”, 是智障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香港在2006年8月公布的《融合教育在香港小学推行的情况》研究报告中显示:融合教育学校教师对学校各类融合生照顾所面对的困难的看法中, 被认为前三个最困难的类别依次序为“ADHD” (61.2%) 、“自闭症” (58%) 、“智障” (51.2%) 。由此可以看出, 多动性注意缺陷的智障学生对很多教师而言是个难题。这类学生对整个班级的影响是极大的, 他们的主要表现为:自控能力差, 多动, 乱扔东西, 乱写乱画, 活动过多, 注意力涣散, 易激动、冲动、任性, 情绪不稳定, 攻击性强, 动作不协调, 同伴关系差, 并伴有学习困难和行为障碍等特征。在课堂中, 他们无法遵守班级常规, 上课坐不住, 来回去动, 干扰同学, 不听老师指挥等, 因此, 不易被教师和学校接纳。面对这类孩子, 教师很多时候没有有效的办法去改善他们的多动行为, 或责备、说教, 或惩罚、隔离, 这些方式反而加重这类学生的情绪困扰, 出现焦虑、低自尊等, 如此恶性循环。多动症危害较大, 负面的影响也相当严重。本案研究的个体就是一个存在严重多动行为的学生。

(二)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尝试进行各种教育手段和各类康复训练, 期望减少ADHD学生在课堂上的干扰行为, 进而能有效地学习。希望通过此项研究, 丰富对多动性行为问题的学生实施有效的训练措施, 并且对一线教师如何训练ADHD智障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课题界定

多动性注意缺陷障碍, 即我们日常所说的多动症, 是一种发展性的异常, 是儿童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以活动过多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障碍儿童, 指生理或智力发展的缺陷的儿童的一种称呼。这类学生存在智力偏差, 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这些行为问题会导致他们不能融入集体, 会影响他们的学习, 进而影响学生整体的发展水平。

多动性注意缺陷障碍儿童的个案研究, 就是对特殊教育学校中存在多动症和智力偏差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三、研究对象与步骤

(一) 研究对象

以2011年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典型个案豆豆 (化名) 为研究对象。

(二)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 摸清学生情况, 观察学生上课的行为表现, 制订训练计划。

第二阶段:在集体课中实施代币制, 以期待学生的多动行为有所减少。增加蒙氏训练和语言训练, 随时关注实施的过程,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

第三阶段:实施感觉统合训练和注意力训练, 选择有效的训练项目, 制订有效的训练计划, 切实进行足量的训练, 对该生进行行为干预。

第四阶段:总结学生经过训练后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 观察法, 文献法等。

五、研究过程

(一) 阅读文献, 为研究的开展作铺垫

1. 多动症产生的原因

多动性注意障碍 (ADHD) 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 对于产生多动症的原因,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 归纳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脑组织损害, 包括妊娠时病毒感染、服药及早产、难产、剖宫产等多种原因所致脑缺氧、脑损伤等等。

(2) 遗传因素。

(3) 微量元素缺乏, 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等。

(4) 家庭心理因素, 家庭环境不良, 教育方法不当。

(5) 有害物质中毒, 如铅中毒等。

2. 多动性注意缺陷儿童的主要表现

(1) 一是活动过多。

(2) 注意力不易集中。

(3) 冲动任性。

(4) 学习困难。

对于多动症儿童, 一般需要采用药物治疗, 效果比较明显。但单纯的药物治疗, 不能完全改变儿童的行为。本个案研究, 通过对一名多动性注意缺陷智障学生的教育研究, 探讨多动症儿童教育的有效途径,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二) 了解个体, 为研究的开展打好基础

1. 个体自控能力差的具体表现

本课题的个体豆豆是剖宫产, 在出生前一天曾出现异常情况, 父母对其很严格, 有时会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该生之前上学的一些行为, 反映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自控能力差:

(1) 活动过多。

豆豆不论在何种场合, 总是处于不停活动的状态中, 如上课不断地走来走去, 推桌子, 将手伸进桌子里弄出响声, 咬铅笔、抠手指等。走路时喜欢跑, 从来不会坐下来休息。他的精力非常充沛。

(2) 注意力很不集中。

豆豆的注意力很难集中, 或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 如上课时只要教室外面有动静, 他会立刻朝向外面, 有时还会跑到外面去。

(3) 学习困难。

豆豆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学习障碍, 因为他上课不认真听讲, 所以教师布置的作业他也不能完成, 时间久了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 发现的具体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 我发现了以下的问题:

(1) 上个训课时, 他的表现很好, 也能很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操作。

(2) 上操作类的课时, 他的表现相对来说要好一些, 他有事可做, 所以他的多动行为要少一些。

(3) 上新课时他的注意力相对集中些, 上复习课时就集中不起来。因对复习的内容不感兴趣, 又无事可做, 所以他会走动、捣乱、笑, 以引起教师与同学们对他的注意。

(4) 多动行为的产生有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说话声音很小, 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 只有通过走动的方式引起教师的关注。

(5) 因他的多动行为给教师很不好的印象, 所以教师给予肯定的机会是不多的, 时间久了他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 自信心也没有了。

(6) 他的兴趣很少, 如果说有也是阶段性的。就连小朋友最喜欢看的电视, 他到现在还是从来不看。这可能与他的认知有一定的关系。

(三) 制订并实施计划, 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保障

1. 教育疗法

(1) 实施代币制, 转化多动行为。

我在本研究开展的第一个学期内, 在班级中实行了“代币制”, 希望这将是改善豆豆多动行为的第一步, 也为他重新树立起信心。

(2) 家庭教育, 转化多动行为。

学校教育的时间有限, 豆豆绝大部分时间与家人共处, 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给家长也商定了家庭教育计划, 对家长提出了建议, 促使家长转变教育理念, 帮助豆豆减少多动行为, 对他微小的进步要及时表扬、鼓励, 使他建立信心。具体应做到:a.家长要坦然面对孩子的多动行为, 调整心态。b.家长帮助孩子找到兴趣点, 让他有事可做。c.家长要尽可能不能让他闲着, 把过多的精力引导起来。如早晨走路到校, 吃完晚饭之后让他去骑车, 周末带他去公园等。d.家长要多鼓励孩子, 关心孩子, 避免惩罚。e.家长要多注意豆豆的饮食。

2. 行动疗法

美国著名学者Ressell Barkley (1991) 提醒教师处理ADHD学生的原则是“少叫多做” (Act rather than yak) 。因此, 在本研究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行动疗法中, 我主要采取了感觉统合训练的行动疗法。

我根据豆豆的实际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出可行的训练计划。见下表:

3. 语言疗法

语言能力是豆豆存在的一大障碍, 很多时候他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就会通过多动行为来引起教师的注意, 而此时教师没有理解就会责备豆豆。因此, 对豆豆进行语言疗法有助于改善他的多动行为。

(1) 语言个别化训练。

对豆豆实施语言个别化训练能有针对性地对豆豆进行语言矫正, 可以使豆豆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家庭也同步进行个别化训练, 可以加快豆豆语言能力的发展。

(2) 语言现实化训练。

语言现实化训练对孩子来说更直观, 家长在每天陪孩子走路上学的过程中不断跟孩子说话, 对孩子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见到什么就跟孩子说什么, 也让孩子跟着说什么, 一学期下来孩子会说很多话了。

六、研究成效

(一) 课堂干扰行为少了很多

上课时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走来走去, 他能安静地坐在位子上了, 也能较好地配合教师, 上课也能听讲了。

(二) 学习能力强了

通过感统训练, 他的手臂明显有力气, 描起字来也有了力度, 经过一学期的强化训练, 他能独立写字了。他有事做了, 他的多动行为也就少了。

(三) 语言能力强了

感觉统训练之后, 他不仅说得多了, 而且他的嗓门也变得大起来, 不再像以前一样, 像蚊子的声音那么小了。他会说很多话, 也会主动跟说很多话, 有时自己还会组词, 最关键的还是他在沟通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沟通上减少了很多问题, 他的多动行为也就减少了。

(四) 他自信了

因为各个方面的表现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 教师对他的肯定也越来越多, 他的自信也就回来了, 他越自信, 他学习的劲头就越大, 学习的劲头越大, 他就越集中注意, 越集中注意, 他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 他的多动行为就少了很多。

(五) 他有兴趣爱好了

现在的豆豆有喜欢的动画片《大耳朵图图》, 在家中他每天都要看, 看起来很是认真。他还跟唱动画片中的主题曲, 虽然唱得很不好, 但是他有跟唱的意识了。他有兴趣爱好了, 说明他的认知力提高了。他不会觉得无事可做, 他的多动行为就少了很多。

七、研究后的思考

多动性注意缺陷障碍学生的辅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的偏差行为可能很难根除, 有时可能会有反复, 我们必须带着一颗爱心, 真诚、耐心地去帮助他们。面对有生理疾病的智障学生, 我却无能为力, 因为在进行感统训练时需要一定的强度, 有生理疾病的学生有些是不能承受这些强度的, 如何改善那些学生的多动行为, 这将激励我深入研究下去。

参考文献

[1]林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华夏出版社, 2006.

[2]于帆.中国儿童感觉统合游戏.是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减少和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裂缝的措施有哪些?下一篇:姚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