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人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2024-09-19

聋哑人体育锻炼研究论文(精选12篇)

聋哑人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篇1

摘要:对整个社会而言,聋哑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同正常人难以沟通,他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学习和生活的艰难都可想而知。虽然聋哑人听不见说不出,但是他们身体健全,大脑聪明,他们跟正常人一样渴望有序的生活和学习。因此,聋哑人参加体育锻炼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就聋哑人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意义、目的、现状和训练方法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关键字:聋哑人;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结构的发展,提高身体机能工作能力,调节人的心理,预防及治疗某种疾病发生的身体活动。聋哑人作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由于生理缺陷,限制了人体进行体力活动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阻碍他们正常生活和人际交往。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改善和增强身体各方面机能,能够明显增加聋哑人的社会性和团队意识,对聋哑人的社会性格的培养和塑造有很大作用。通过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还可以增加生活情趣,拓展人际关系。我国聋哑人体育锻炼不论是体育场地、体育设施比较有限,体育锻炼价值取向不积极,再加上体育锻炼组织管理形式不规范等,所以对于正确认识和掌握聋哑人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方法,对于全面推进聋哑人健身活动开展非常有必要。

1.聋哑人体育锻炼的意义

1.1增强信心和勇气

聋哑人由于生理缺陷和技能障碍,给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困难,他们在社会中处于一个弱势群体,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创伤,使他们产生自卑感。体育锻炼是现代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人们健身、交往的一种手段。聋哑人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可以拓展人际关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是正常的、美好的,感受到和正常人一样可以参加体育锻炼,由此可以产生自己已经回归到社会大家庭当中,对生活产生巨大的勇气,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1.2有利于身心健康

聋哑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保存现有的功能不被损伤,有利于身心健康。由于生理缺陷,聋哑人身体健康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聋哑人身体机能的恢复,增强体质。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聋哑人扩大交际圈子,加入到社会大家庭当中,与更多的正常人、残疾人交往,开阔视野,增进感情,情绪愉悦,给生活注入更多的生命活力,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当中,总之体育锻炼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

1.3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加体育锻炼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双向的。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聋哑人能够体会到体育锻炼带给他们的乐趣,比如,进步的喜悦,成功的欢呼等,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培养他们顽强拼搏、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另一方面,聋哑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激励和感染更多的.残疾人和正常人,他们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同投身到祖国现代化建设中来,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见加强聋哑人体育锻炼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因素。

聋哑人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篇2

关键词:聋哑大学生,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关系性研究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身身体特点、个性、社会身份和行为的评价或情感反应,是人们自觉(外显的)、不自觉(内隐的)地对自我的乐观而肯定的评价倾向,它被认为是最能预测情感和生活变化的个性变量(Robson,1998)[1]。身体自尊它作为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其主要包括对自己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材吸引力等的评价。因此,大学生中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的自尊心降低,从而产生不自信和不安全感。聋哑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群体,其内心及自身自尊的发展更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全民健身十五规划”(2011-2015年)也指出: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为此,探讨体育锻炼对聋哑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对聋哑大学生的科学体育锻炼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郑州师范学院、中州大学特殊教育系的聋哑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身体自尊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有关特殊群体大学生体育运动、残疾人体育特殊人群自尊、特殊教育导论等相关书籍和报告,通过“学术期刊网”详细检索了近几年来聋哑大学生体育锻炼、特殊人群自尊等方面的体育科研成果,并对以上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1.2.2.1 身体自尊量表

身体自尊量表(PSPP)[2]是Fox等人针对大学生编制的检测工具。2001年徐霞等人根据中国国情对身体自尊量表进行了修订,主量表和分量表的α系数范围在0.72~0.84之间,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2.2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3](PARS-3)由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该量表从身体锻炼的强度、时间和频率3个方面来确定身体锻炼量。该量表所使用的身体锻炼活动量计算公式为:身体锻炼量=强度×时间×频率。身体锻炼量制定标准是:小锻炼量≤19分,中等锻炼量为20~42分,大锻炼量≥43分。

1.2.2.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分别抽取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系青少年工作与管理、舞蹈表演两个专业的120,中州大学聋人艺术设计学院的装潢艺术设计、摄影摄像技术、古建筑绘画、计算机应用技术4个专业的学生100人,其中男生112人,女生108人,共计220人进行问卷发放,回收220份,有效问卷216份,有效率为98.2%。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数据,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男女聋哑大学生在身体自尊水平各因子特征的分析

由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得知,男生在身体自尊各分量表的得分均比女生的得分高些,且男女生在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状况、运动能力、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等测量指标上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性(P=0.00<0.01)。在调查访谈中发现,男生在平常参加体育活动积极主动性及锻炼时间均高于女生,男生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及对自己身体自尊的评价均高于女生。

2.2 聋哑大学生经常锻炼与否在身体自尊方面的分析

为更好了解参加体育锻炼对聋哑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以每周7天作为参照,将 “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下者”定为“非锻炼组”,以“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或3次以上”定义为“锻炼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分析表明,锻炼组与非锻炼组在身体自尊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01),且锻炼组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锻炼组,说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聋哑大学生身体自尊的提高。

2.3 聋哑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活动等级的相关分析

*表示P<0.05,**表示P<0.01

表3的分析结果表明,聋哑大学生体育活动等级与他们身体自尊中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两个维度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与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吸引、身体素质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这聋哑大学生体育锻炼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尤其是对自身运动能力和身体状况的认识和评价。

3 结论与建议

1. 男生在身体自尊各分量表的得分均比女生的得分高些,且聋哑大学生在身体自尊各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别差异性。建议对聋哑大学生宣传体育健身和对身体自尊提高的理念,鼓励更多的聋哑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提高自身的身体自尊。

2. 聋哑大学生锻炼组与非锻炼组在身体自尊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锻炼组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锻炼组。建议高校体育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的体育需要,不断提高聋哑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健身锻炼意识的培养,从而养成终身健身的习惯。

3. 聋哑大学生体育活动等级与他们身体自尊中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两个维度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正相关,与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吸引、身体素质存在显著正相关。建议重视体育经费保障,建设适合聋哑等残疾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设施、器材和场地,积极组织开展适合聋哑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促进聋哑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RobsonJ.Self-esteem a psychiatric view[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8,1:153-615.

[2]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132-137.

[3]梁德清.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1):5-6.

[4]何颖,季浏.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中介模型[J].体育与科学,2003,(7):58-61.

[5]王昕.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2):83-85.

[6]徐晓敏,郝海亭华北特殊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6(23):55-57.

[7]张玉强.大学生身体自尊与锻炼行为的关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9):81-83.

聋哑人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影响因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196—02

大学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者,体现着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最先进的思想观念。他们一旦走上工作岗位,无疑是未来国家高科技人才的主流,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他们的身体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工作质量。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体育态度、体育健身意识和形成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 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那么,高校体育对大学生体育态度有何影响?他们对待体育的态度怎样?对体育的认知、兴趣爱好、行为意向有什么特点?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对于进一步有的放矢地落实高校体育各项改革措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满足大学生体育需要,确定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态度现状和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探索其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有助于新形势下,管理部门对高校体育做出正确的决策,为推动高校体育的全方位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天津市高校在校一、二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体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主要通过CNKI中文数据库网收集了1990—2008年的中文期刊作为研究资料。(2)问卷调查法。对体育态度的研究采用毛荣建(2003)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该量表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编制的,包括8个分量表,70个题目。抽取了天津市4所普通高校(天津科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大一(123人)、大二(129人)年级大学生,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56份,回收率为96.1%,有效问卷252份。(3)数理统计法。本文对所获得的有效问卷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应用t检验判定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体育态度之间的差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调查结果

1.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现状。毛荣建(2003)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该模型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和情感体验三个变量。该模型假设,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共同影响行为态度,行为态度影响行为,而行为意向又影响行为;同时,行为又受行为习惯、行为态度和行为控制感的直接影响。这一理论模型概括了以往社会心理学中对态度—行为关系的定性论述和实证研究。本研究采用的《锻炼态度量表》就是以此理论编制的。

调查得知,总体上,大学生八个分量表的得分情况基本上都高于平均分(行为习惯稍低),这显示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还是较好的,特别是在行为认知方面,大一、大二学生得分都超过了30分,说明大学生对参与锻炼导致结果的认知越正确,认识到了锻炼可以舒缓焦虑、烦躁的情绪,可以使人得到宣泄,可增强人的意志等,在“提倡全民健身是明智之举”、“我喜欢参与锻炼活动”答题中,学生是完全赞同这种说法。但在行为习惯分量表得分并不高,可见学生锻炼的自动化程度还不高,锻炼中并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锻煉,没有养成很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情感体验分量表上,学生的得分也不高,这说明学生在参与锻炼得过程中,并没有很深刻、丰富的情绪体验,象“我因锻炼而自豪”、“我认为,锻炼是我应做的事情”、“一说要锻炼我就感到很兴奋”,学生的回答是“说不清”,影响了学生的得分。在主观标准分量表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受父母、朋友及他人的影响比较大,但大二同学受外界因素影响比大一同学小,这可能与大二同学大学学习生活有关,他们做事更加有自己的主见,更少的受到别人的影响。

2.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比较情况。从调查分析中对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得分情况进行分析,男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各类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主观标准除外)。这说明活跃在校园的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上逊色于男大学生,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与男女性别本身的生理、心理特征有关,似乎课余时间锻炼是男生的事情;另外,从学校因素来考虑,我们的学校体育,更应该关注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开设一些较受女学生喜欢的项目,如健身操、形体课、瑜伽等,在组织形式上可以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吸引女大学生积极锻炼。

3.城市和农村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差异。调查问卷分析得知,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锻炼态度上有差异,但差异不大。基本上各分量表得分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主观标准上反而相反,这说明农村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越小,在锻炼问题上农村父母可能也懂锻炼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所以他们也不会影响和引导孩子。至于整体上城市和农村孩子锻炼态度上差异不明显,可以反映咱们国家教育方面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方面农村和城市贯彻的很好。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1.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了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依次排列是:身体方面的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学习方面因素、交流方面因素、习惯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更多地受到身体方面因素的影响,即促进身体健康、塑造良好体形(女生较多于男生)等。其次是心理方面的因素,即为了调节情绪、消遣娱乐、锻炼意志、兴趣爱好、充实生活等。也有极少数男同学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感觉不去运动身体就不舒服。

2.阻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客观因素是没有时间、缺少场地器材、缺少活动伙伴、没人指导等;主观因素是懒、没有兴趣、身体好用不着锻炼等。从阻碍大学生体育锻炼客观和主观因素分析,客观因素的影响最重要,它制约着学生实际参与锻炼的可能性。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学生大多都喜欢体育运动,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想去锻炼而最终放弃。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1)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总体上比较好。但不同年级、性别、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在锻炼态度各分量表上有些差异,但差异不明显。(2)从学生主观标准得分较高,说明父母、同学及周围的人对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3)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归结为,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和阻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促进因素有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学习方面因素、交流方面因素、习惯因素等。阻碍因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没有时间、缺少场地器材、缺少活动伙伴、没人指导等。主观因素是懒、没有兴趣、身体好用不着锻炼等。

2.建议。(1)鉴于体育锻炼态度对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性,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体育态度,增强对体育锻炼的了解,提高对锻炼的认识,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2)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活动,多开设女性喜欢的项目,满足女大学生锻炼的需要。(3)学校体育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锻炼平台,吸引、督促学生积极的参加锻炼活动。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體育大学出版社,2004.

[2]毛荣建.青少年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3.

[3]范洪悦.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态度及其行为的调查研究[J].天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3):89-90.

[4]谢龙,赵东平,严进洪.青少年体育锻炼与行为的关系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1):72-74.

Research on Status Quo of Undergraduate Sports Attitud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HUANG Yan-mei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Undergraduate sports attitude has a major impact on their sports behavior. The paper,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s, questionnaire and numerical statistics etc., analyzes the sports attitudes of 252 undergraduates in 4 universities of Tianjin. The study results are that theexercise attitude of undergraduate is positive .There are difference in gender and grade in their exercise attitude .The factors of improving exercise are physical, psychology, study, communication and habit .The discouraging aspect hav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论文 篇4

中国体育悄然回归,国家奥运兴旺逐渐消失。在“后奥运时代”,群众运动将高度重视国家和整个社会。随着群众健身健身需求越来越强,国务院8月8日批准了“全民健身日”。要将健康的大众运动精神向大家传达,促进健康生活的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了解济南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促进其体育锻炼行为的策略,对于帮助济南大学生解决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对“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被调查的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学生中,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不足20min的学生仅为21%,而有79%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长超过20min。这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其锻炼时间有一个基本的保证,只有少数学生每次锻炼时间过短。而锻炼时间过短的话,体育锻炼是很难到达应有的健身效果,或者说是没有效果的。锻炼的大学学生中,仅有34%的学生是每次都参加体育锻炼的。在被调查的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在60min以上。该数据显示,济南市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情况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在调查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时,参考了国家体育局对中国体育人口的界定,同时考虑到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等客观实际情况,没有对其负荷强度做出任何限定。即便如此,仍然只有大约1/3(33.8%)的学生能够达到每周3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有13.2%的中学生一次体育锻炼也不进行,有25.1%的中学生一周只进行一两次的体育锻炼,这个结果是不容乐观的,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样的体育锻炼是难以满足身心发展需要的。济南市大学生所进行的锻炼项目主要在慢跑、散步等项目上。运动强度小,也最简便,对场地要求不高,易于掌握和分配时间。网球对技术和场地要求较高,所以选中率仅为2%。文献法主要是指收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不仅可以用来研究历史,也能用来研究现状。

本研究文献查阅的类型主要包括各类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专著、研究报告和网站。编写《济南市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调查问卷》并对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通过百度贴吧和微信方式共征集到问卷140份。走访了部分领导及体育教师,了解他们对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锻炼行为现状的一些看法。在统计的.140名大学生里,只有4名同学不参加体育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的136名同学中79%的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长超过20min,33.8%的学生能够达到每周3次以上的锻炼,同学们的体育锻炼场所集中在校内体育场和广场分别占36.1%和36.9%,另外有36.9%的同学认为体育场地设施是影响锻炼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济南市在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较为纯正,符合当前全民健身体育思想的要求。受调查人群在锻炼场所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公园/广场、校内体育场馆,有7.3%选择健身俱乐部等收费活动场所,选择比例最低。选择到健身房等收费的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低,这一方面说明适合学生消费的体育活动场所太少,现有的经营性场馆收费一般都会较高。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态度、身心状况、动机等。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人兴趣爱好和生理疾病,分别占25%和7.9%;影响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不尽相同,主要有:缺乏运动场地器材、课余时间少分别占26.9%和19.8%。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闲暇时间和兴趣,运用空闲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积极运动的习惯;并每周确保在30~60min内的时间,超过3倍数量强度的最佳运动,并观察身体的健康状况;另外,学校要加强宣传工作,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定期举办健身娱乐活动和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的健康发展和完善。充分认识到校园体育活动氛围对引导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学校应考虑校园特殊的环境,构建属于自己的校园运动文化特色。建立体育交流活动,促进健康、合理的体育活动开展。倡导让每个学生掌握1~2项终生锻炼体的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充分发挥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学生没有运动习惯,学校要更加重视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同时建立一些学生能充分提升体育界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另一方面对于有身体习惯的学生,可以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比赛,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以性别为本的运动,像篮球、足球等激烈对抗的运动,有氧运动、运动舞蹈等。为适应体育场馆学生的需要,学校应适当加强体育设施的改善和维护。针对开设的体育课程,应该定期设立统一标准的课程,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课堂表现和考勤等因素。同时应该对不同体育素质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们开设不同的体育课程,促进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学校媒体,开展体育推广,形成大学生爱运动、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并根据自己的体育活动经验,找出运动爱好,培养兴趣。充分意识到校园体育气氛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学校应考虑校园特殊环境,建立自己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建立体育交流活动,促进健康合理的体育活动。倡导每个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运动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朱家新.群众体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学视角[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4(4):1-3.

[2]肖伟君,何建华.论全民健身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6,27(4):61-63.

[3]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导丛书》编委.中年人健康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4]孟春燕,王欢.浙江省大学生体育活动形式对体育锻炼动机强度的影响[J].体育学刊,,10(4):67-68.

[5]汪素霞.对大学新生健康观念和高中阶段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28(4):55-57.

[6]周爱玲.普通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调查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33(1):121-124.

[7]任建生.中年健康运动处方[M].武汉:武汉出版社,.

[8]卢元镇.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调查研究论文 篇5

1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了铜仁学院7个院系学生,分别为大数据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国学院、艺术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和农林与规划学院,并对上述院系的共计500名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其中收回482份,有效率为96%,同时还对一些同学进行了访谈和个案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课余时间安排。在调查的对象当中,我们排除了学生参加公共体育课的时间,将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大致分为了几大类,完成作业、参与网络活动、闲聊、休息、体育锻炼及其他。其中花在完成作业和参与网络活动占据了大部分学生的课余生活。可以看出学生生活中有大部分的时间是用于学习活动。随着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花在网络上的时间也占了很大一部分,甚至有些个别学生课余生活基本是网络有关。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放松和调节,其中就包括了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于此同时学生也会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来放松自我,男生选择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比例要多于女生。表1显示了学生课余生活安排的4项靠前的有作业、网络、体育锻炼、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学院的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于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而对于网络方式表现出了更多喜爱。

2.2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程度。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锻炼效果,当学生把参与体育锻炼兴趣作为内驱力,参与主动性增加,在锻炼过程中带着积极的心态会事半功倍,更能有有效的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我们的统计中我们发现男生和女生对于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感兴趣的分别占到了57%和38.5%,男生明显要高于女生,说明在对课外体育锻炼上男生要比女生更加感兴趣,反观女生的比例还不到一半,这需要我们更多的吸引的女生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中来。不感兴趣和讨厌体育锻炼的男生占到了20.4%,女生占到了24.8%。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体育需求,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灌输健康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喜欢参与课外锻炼和不喜欢体育锻炼的理由。喜欢参与学生认为体育锻炼能放松自我,减轻压力,还能结交新的朋友。而不喜欢的学生认为影响自己的原因有自己不会锻炼,没有时间,懒。懒可以理解为缺少积极的刺激导致的,同时通过表2和表1我们还发现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被网络占据。要把学生从过多的网络生活中拉出来走进体育锻炼中才是我们目前最应该去做的。

2.3参与动机。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特征为:

(1)对所坚持的体育锻炼项目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2)对体育锻炼具有鲜明的主动参与意识;(3)有相对固定的锻炼内容和方式;(4)能够经常坚持,保证每周有一定的锻炼时间和锻炼次数;(5)能不断的从体育锻炼中接收到良性反馈信息,获得愉快的运动体验;(6)体育锻炼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相对稳定的一种行为方式。可见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多方面的,内因驱动才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而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排名靠前的有为了应付考试的占到了54.6%,社团交往的站到了32%,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占到了28%,为了缓解学习压力选择锻炼的占到了20%。反应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多是为了完成体育考试和体质测试成绩高一点,然而在没有考试安排以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减弱,次数也减少,有些学生甚至将体育活动排除了日常安排,就是为了考试参加体育锻炼,考试结束也就意味着体育锻炼的终止。体育除了锻炼的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交往功能。社团交往占到了32%说明学生小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来与其他群体交往。校园活动的丰富多样性能够刺激学生多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这是外部因素影响,学校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当中来。2.4影响因素。影响大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样的,有自身内部原因,也有一部分外界因素影响,自身原因有自由安排时间被其他事件占据如看剧和网络,在学校一周只有一次公共体育课情况下,课上内容无法满足学生技能学习要求,课后也无时间指导,还有人认为自己锻炼没有氛围,身边缺乏同伴,以及某些场地不足,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如何加强学生积极性才是当前大学体育课迫切解决的问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学生大部分时间被网络和作业占据,尤其是手机端游的兴起。这成为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阻碍。(2)学生总体上对于参加体育锻炼抱有兴趣,但是参加体育锻炼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应付考试,学校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3)由于课外缺乏专业的指导,降低的学生的兴趣,特别是以个人为主的锻炼项目,更是需要指导,但是公共体育课安排不足,无法满足学生技能学习要求。

3.2建议。(1)针对公共体育课安排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安排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输送,体育健康与安全,让学生学会如何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情结,让学生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2)学校某些场馆增加开放时间,一些收费的场馆使用对学生实行优惠制度,定期举行技能培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锻炼方式和途径。(3)学校多组织社团体育活动比赛,同时加强对体育场地器材的更新和维护,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干净的锻炼环境,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4)相应的减少体育考试和体质测试的压力,解放学生,是否使用强制手段让学生被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值得思考。

参考文献

[1]尹博.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J].体育学刊,(1):139-141.

[2]常生.中国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3]刘荣霞.河南大学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6(3):111-114.

聋哑人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篇6

①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和科研水平。增强了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使之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

②提高学校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有兴趣地自觉地进行体育课外锻炼。因为学生一周只能安排上一次体育课,而这一次体育课也不可能从头到尾都安排素质练习,拨苗助长适得其反,只有在课堂上教会正确的锻炼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才能使学生长期自觉坚持锻炼达到锻炼效果。

③选项对达标成绩影响很大,正确的选项能大大提高达标率。选项恰当,学生的达标总成绩能提高几十分,甚至上百分。通过对长沙交通学院二年级83名男生的铅球与实心球、引体向上与屈臂悬垂,100m与50m跑达标测验,发现在短跑类达标测验时,绝大多数老师都愿选择50m跑,认为它省时省力,且分数和测100m跑差不多。可是,我们实测的`结果却大不相同:100m达标成绩的最小值比50m的高出35分,最大值高出10分,平均值高出17.87分,有93.244%的学生100m成绩高于50m的成绩,且高出20分以上的占71.42%。100m达标成绩中,优良率达39.07%,分数在60―75分之间的学生占51.56%,学生的成绩全都在40分以上。而50m达标数中,只有8.06%的优良率,60―75分之间的学生只有29.03%,成绩30―35分之间的学生占59.67%,还有3.22%的学生成绩在30分以下,不能达标。在投掷类达标测验中,大部分同学和老师都愿意选择实心球项目。认为其达标分要高于铅球的分数。经分别对两个项目进行测验,发现铅球与实心球达标分相比,最小值高出10分,平均分高出7.65分。有67.68%学生铅球达标分高于实心球达标分,只有21.65%的学生铅球分低于实心球的分数,有39.99%的学生铅球分数比实心球数高出20分以上。在测铅球达标时,只有1.49%的学生没有达标,而测实心球时则有12.12%的学生没达标。铅球达标的优良率高出实心球2.79个百分点,铅球成绩有44.77%在60―70分数段中,而实心球成绩有40.91%在30―55的低分数段中。同样,我们也对学生引体向上与屈臂悬垂的成绩进行了调查分析,首先大部分师生也普遍认为引体向上达标分高于屈臂悬垂,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屈臂悬垂的达标率远远高于引体向上。

高职女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研究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对象:选取了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女大学生的为研究样本。随机抽取一、二、三年级女学生560名、540名和400名。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 回收1486份, 回收率99.1%, 有效卷1482份, 有效率为99.7%, 满足研究需要。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锻炼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女生有34.08%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参加的;有40.89%是有机会参与, 说明她们大部分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有6.88%不参与和从不主动积极参加。通过访谈还了解到:高职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还存在着高、低年级和城乡差异。低年级学生因刚步入大学, 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生活态度积极、乐观, 学习负担相对较小, 有较充裕的业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高年级学生因学习、就业压力, 生活比较繁忙, 加之没有体育课的约束, 惰性且散漫, 影响了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2 体育锻炼兴趣

兴趣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 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 是人认识需要时的情绪表现, 是体育锻炼行为的动力。高职女生对体育锻炼很有兴趣占受测人数的24.29%;有兴趣的占63.56%, 选择没有年级差别。说明高职女生超过半数体育锻炼兴趣很高;12.15%没有兴趣虽然占比少, 但有负面影响, 需要提高。

2.3 体育锻炼动机

调查结果得出, 高职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比较庞杂, 但在26个选项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强身健体占28.82%, 表明高职女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的基本面是好的, 她们深知自己身体对未来工作的重要性;选择休闲娱乐的占15.70%, 说明她们对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与作用的认识有明显的提高;选择兴趣爱好占9.64%。上述三项合计占54.16%, 说明高职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总体是健康的。不同动机对高职女生能否持久地参加体育锻炼, 能否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有着很大影响。

2.4 体育锻炼内容

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锻炼项目的调查中, 在会、基本会和不会三个选项中, 大一、大二、大三的高职女生呈现出高度一致性, 占比误差在2个百分点。选择会与基本会的合计占比达到了89.35%, 这说明高职女生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锻炼内容方面有一定的自信。

高职女生一般比较喜欢非身体接触型、娱乐性较强且较为轻松优雅的轻体育项目, 如散步、体育舞蹈、形体、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等等。

2.5 体育锻炼频度

锻炼频度是指两次参加体育锻炼之间的时间间隔, 习惯上用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来衡量。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锻炼频度为每周3次或3次以上。调查结果得出, 高职女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4次/周占24.09%, 5次以上/周占6.95%, 每周锻炼1~2次占63.16%,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占5.80%, 说明大部分高职女生每周锻炼次数较多, 每周频度比较稳定,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占5.26%, 这部分高职女生体育锻炼随意性较大, 没有养成长期坚持锻炼的习惯。

2.6 体育锻炼时间

体育锻炼的时间特征是指个体在参与体育锻炼时以及与时间有关的一些基本特征。为了获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应, 需有适宜的运动强度、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和锻炼频度。调查结果显示, 每天0.5h以内占62.33%, 每天0.5~1h占32.29%。而每天1~1.5h和每天1.5h以上只占4.60%和0.78%, 说明高职女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还不够。有55.73%的高职女生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上, 说明大部分高职女生的每次锻炼持续时间比较科学合理, 但仍有28.41%的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下, 还有15.86%的女生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不固定。

体育锻炼时间选择是指在何时间段内进行体育锻炼, 调查得出, 高职女生锻炼选择时间, 晨练占27.47%, 下午占19.62%, 晚上占12.22%, 还有18.72%锻炼时间不确定。中午和节假日有少部分人参加锻炼, 分别是6.73%和4.15%。这可能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分散, 学习自由度相对较大有关。

2.7 体育锻炼运动量

运动强度是运动生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也是运动处方中决定运动量最主要的因素。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反映, 一是在参加体育锻炼时, 身体的客观表现, 调查得出, 体育锻炼后身体出很多汗和运动后出大汗的只占6.28%和3.10%, 中等出汗也只有13.97%, 而微微出汗占30.07%, 全身微微发热占34.68%, 无感觉占11.94%, 说明运动量小, 运动强度不够。二是参加体育锻炼后的主观感受, 调查了解到, 锻炼后感觉非常累、很累和累的占受测人数的57.40%, 感觉稍累和中等的占29.37%, 而感觉轻微、极轻微和不累的占13.24%。也说明高职女生的体育锻炼人群中, 部分人的运动量偏小, 运动强度还不够。

2.8 体育课情况

体育课是高职女生获得体育技能与知识的主要途径, 体育教学为她们提供新的运动健身知识、方法和体育理念。调查得出, 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课的女生占92.17%, 只有7.83%的女生不喜欢体育课, 说明绝大多数女生清楚地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效果。对体育课教学效果和体育教学内容需要调查结果显示, 有80.04%的女生认为体育教学内容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 有17.60%认为不太符合, 只有2.30%认为非常不符合。有78.12%的女生认为体育教学效果完全满足和部分满足, 有16.15%认为无法满足, 有5.73%认为无效果。由于高职院校存在男女教师比例问题, 女教师少不能满足女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 影响了部分高职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2.9 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大学生正确体育观有着重要意义。调查得出, 有82.28%的认为课外体育锻炼对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很重要和重要, 只有2.58%的女生认为不重要, 说明高职女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通过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形式的调查结果显示, 与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的最多, 占27.80%, 其次是自己锻炼的占25.64%, 参加班级活动占19.16%。调查结果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和组织指导提供帮助。

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女生认为学院运动场馆设施条件完全能满足需要的只占13, 90%;基本能满足需要的占50, 78%;不能满足需要的占35.31%。运动场馆设施是否完备对女大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甚大。高职女生对室内活动场馆的需求特别明显, 因此, 随着参加室内活动的女学生人数增多, 对室内场馆的需求非常高, 而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这也是阻碍高职女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所以, 高职院校在改善运动场馆设施时, 应考虑到女生的需求, 扩大室内活动场馆面积, 为她们提供理想的活动空间, 吸引更多的高职女生参加体育活动。

2.1 0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情况

高职女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分布特点是无特殊性、分布呈现出相同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 即不参加体育锻炼者, 包括无意向和有意向无行为者, 分别为10.66%和21.86%, 有时参加体育锻炼, 但没有形成规律者为48.11%, 已保持一定时间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者为19.37%。这说明被调查高职女生中已养成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者比较少, 有一定比例的女生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 这说明大部分高职女生只是参加体育锻炼, 但没有形成规律, 在培养她们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见表1)

表2是将表1中原来曾有体育锻炼习惯, 而现在又回到1~3阶段上的人数分离出来的统计结果。结果表明, 有相当一部分女生现在放弃了原有的锻炼习惯, 回到基本不锻炼或只有时锻炼而没有形成规律的行为阶段, 表现出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态特点。这一现象在每年级女生中均存在, 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目前高职院校虽然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群体活动, 但由于带有竞技体育色彩, 女生参与率不高, 参加比赛的总是极少数, 造成部分原本爱好体育锻炼的高职女生悄悄流失。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中, 如何有效地促进高职女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与保持, 是高职院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表3是一至三年级高职女生体育锻炼行为在各阶段的分布情况, 为了进一步分析她们体育锻炼行为在不同年级和不同阶段上的差异特点, 将体育锻炼行为作为因变量, 用单因素方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对锻炼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即高职女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在各个阶段上分布是不同的;而年级因素对锻炼行为的主效应是不显著的, 因此不同年级的女大学生的锻炼行为在各个阶段上的分布形态是基本相同的, 呈现“两端少, 中间多”分布特点。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高职女生大部分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 兴趣较高, 少部分对体育锻炼的积极程度和兴趣还需要提高。高职女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存在着高、低年级和城乡差异。 (2) 高职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比较庞杂, 但在26个选项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和“兴趣爱好”三项合计占比54.16%, 说明高职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主体是健康的。高职女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锻炼内容方面有一定的自信, 只要积极引导, 是能够选择好适合自己体育锻炼的内容的。 (3) 高职女生每周锻炼次数较多, 每周频度比较稳定,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占5.26%, 少部分女生体育锻炼随意性较大, 没有养成长期坚持锻炼的习惯。选择锻炼时间相对比较集中的是早晨、下午。每周活动频度在3次以下, 每天体育锻炼不足一小时的比例都超过半数以上, 每次身体活动在30min以下的占28.41%, 结合参加体育锻炼时高职女生身体的主客观表现得出, 高职女生体育锻炼频度、时间不足, 运动量偏小, 运动强度还不够。 (4) 绝大多数高职女生, 是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课的, 也认为教学内容比较符合自己的需要。同样大部分高职女生认识到课外体育锻炼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她们更多的喜欢与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同时也了解到, 由于师资比例和运动场馆设施条件的问题, 体育课的选项和课外体育锻炼场馆的选择, 包括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和组织指导, 都还不能满足高职女生的需要。 (5) 不同年级高职女生的锻炼行为分布形态是基本相同的, 都是呈现“两头小, 中间大”的分布特征, 锻炼行为存在着动态特征。各年级都有学生从以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后, 返回到基本不锻炼, 或有时锻炼而没有形成规律的行为阶段。 (6) 通过调查了解, 高职女生真正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与问卷反映的数据有偏差。影响她们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有:在校人数多、场馆设施不足、气候与季节的影响、体育教师男女比例失调而没有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学习和就业压力、体育消费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再就是由于高职女生心理特征;情感比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尊;意志上表现为畏难、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体育锻炼时行为懒动、抗疲劳力差;怕脏、怕晒、胆小、怕别人嘲笑等。导致她们自觉不自觉的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流失。

3.2 建议

(1) 学校体育教育是影响高职女生体育行为的首要因素。高职院校要重视体育, 多方位的宣传教育, 形成立体的良好的体育氛围, 使高职女生建立体育锻炼理念, 激发体育锻炼兴趣, 提高体育锻炼能力, 形成体育锻炼行为, 从而参加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 把体育锻炼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 (2) 学校运动场馆设施条件对高职女生体育行为影响甚大。高职院校要加大经费投入, 改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条件及设备, 尤其要扩大室内活动场馆面积。按照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配置体育资源, 最大限度地满足高职女生锻炼需求。 (3) 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体育课程设置要力争多开设女生喜欢的体育项目, 选择适合女生特点的比如“轻体育”内容, 强调新颖性、趣味性、实用性, 能够提高高职女生体育锻炼能力, 使之终身受益。注意男女教师配备, 加强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指导。 (4) 高职院校多组织符合女生需求的体育社团和俱乐部, 吸引不同层次、不同水平高职女生参与, 让女生“动”起来, 同时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适合高职女生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 让高职女生在体育锻炼中体验健身、休闲、娱乐的乐趣, 养成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都能独立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和接受体育教育能力, 追求健康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王永, 曾文.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11 (5) .

[2]仇有望.女大学生体育行为对策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9 (1) .

[3]苏耘.高职院校女学生体育行为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 (1) .

[4]路国华.高校女大学生体育现状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7 (3) .

[5]李学武.江西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07 (2) .

聋哑人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篇8

本文通过对盘锦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研究,旨在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其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育意识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有教育、宣传、榜样、支持配合、管理协调、激励指导等作用,因此,学生的体育意识,是搞好学生体育工作的前提。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有关体育意识、《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等书籍及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1.2 问卷调查法

制定了与本研究相关的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90%。

2.1.3 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材料进行整理,运用体育统计学知识对调查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统计出相应的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3.1 盘锦市初中学生的体育意识

3.1.1 盘锦市初中生自身的锻炼意识和态度

3.1.1.1 初中生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认识和锻炼的态度

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自身健康状况都比较理想。从表2中说明盘锦初中生对体育锻炼必要性认识水平较高,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倾向。

表1 自身健康状况认识调查统计表(%) N=180

表2 是否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调查统计表(%) N=180

3.1.1.2 日常生活学习身心疲劳的感觉程度

调查结果见图1。

图1 学生身心疲劳感觉统计图(%)

从图1结果表明:盘锦市普通中学初中学生大部分是在身心正常的情况下工作学习的。

3.1.2 盘锦市初中学生对进行体育锻炼的态度

学生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特别是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在学生的体育锻炼中起着组织引导、协调教育等作用。本文对盘锦市市学生进行了“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调查结果见表4。

表4 对学生锻炼的态度及是否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统计表(%) N=180

从表4统计来看:学生在体育对自身的成长和生活方面的影响有很好的认识,在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组织上可能因为个人的原因从而有所差别。学校应该重视学生自主锻炼中重要性。

3.2 盘锦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

3.2.1 影响盘锦初中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

表5 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统计表(%) N=180

表5显示:“场地、设备不足”是影响盘锦市初中男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现在的中学,体育设施比较缺乏,仅有的体育场馆、设备都用于教学,说明学校的场地、设备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学习忙没有时间”是影响盘锦市初中女生进行锻炼的主要因素,她们平时承受着与男同学一样的学习压力,而且女生由于有这独特的生理因素的影响,所以时间对她们来说更是宝贵,她们将“没有时间”排在第一位是可以理解的,而该影响因素在男生中排第二位。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第一,由于竞争机制,升学所带来的学习任务繁忙与个人压力加大,导致学习后疲劳,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参加体育锻炼。第二,客观上,学校领导不够重视,认识上有偏差;体育组织工作不够到位。

3.2.2 盘锦市初中生参加锻炼的目的

表6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统计表(%) N=180

从表6可以看出;盘锦市初中学生对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审美以及工作等方面都有全面的认识。但是不论男女学生都将“锻炼身体”排在第一位,尤其是男学生的比列高达46.7%,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体育基本功能认识明确,参与体育锻炼动机明确,体育意识较强。排在第二位的男女学生的选择有所不同,男学生是为了“自身兴趣”,而女学生是为了“缓解工作压力”,但是男学生把“缓解学习压力”排在了第四位,而且选择的百分比还远远大于女生,说明体育在缓解学习压力方面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当今信息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使得具有双重角色的学生经常感到头晕脑涨,身心疲惫,而健康的身体需要不断的锻炼。女学生排在第三位的目的是“丰富余暇生活”,表现出女学生对丰富业余生活的迫切性。不再停滞于以前的观念上,她们有了体育锻炼的观念,这种观念使她们参加了体育锻炼。男同学排在第三位的是“缓解学习压力”,说明体育在社会娱乐方面的功能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他们把体育锻炼当作是生活中的解压剂,充分体现了体育的娱乐功能。

3.2.3 盘锦市初中生体育锻炼频度

表7 学生体育锻炼频度调查统计表(%) N=180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参加体育锻炼的占80%。从表7中可以看出:男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要多于女学生,男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也多于女学生,说明女学生无论在锻炼次数和时间上都要比男学生少。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盘锦市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观念体系有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功能的认识逐步拓展,有95.1%的学生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体育意识逐步形成。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被他们作为第一追求,因此以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会越来越多。

4.1.2 影响盘锦市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学习忙没有时间和场地设施因素。

4.1.3 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方面學生在思想上持支持态度,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学生在平时学生体育锻炼的组织上比较欠缺,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2 建议

4.2.1 学校应该重视并采取行动,适当加大对体育的投资,改善体育设施和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使学校学生的体育锻炼形成一种习惯并持之以恒。

4.2.2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在学生体育锻炼中的教育、宣传、榜样、支持配合、管理协调和激励指导等作用,使学生在学生的体育锻炼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聋哑人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篇9

厦门市聋哑人足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之研究

以厦门市聋哑人参与足球运动的形式,聋哑人足球队的`建立以及比赛成绩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收集,走访厦门市聋协有关人员及足球队的教练员,对厦门市聋哑人开展足球运动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厦门市聋哑人足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作 者:凌子勇 Ling Zi-yong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刊 名:福建体育科技 英文刊名:FUJIAN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8(5) 分类号:G843 关键词:厦门市   聋哑人   足球运动   研究  

聋哑人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篇10

22、顽强拼搏,超越自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3、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24、阳光体育,强身健体,快乐成长。

25、健体魄强素质,促发展上水平。

26、奋发拼搏,勇于开拓。

27、体坛青春际会,校园运动乐章。

28、丰富学校体育内涵,共建时代校园文化。

29、健康第一,从我做起。

30、亲密五班,合作无间,力挫群雄,舍我其谁。

31、爱我实中,赛出水平。

32、创造阳光校园,促进和谐发展。

33、运动更快,更美,更精神。

34、生命需要运动,学习需要勤奋,人生贵在坚持。

35、魅力永久,充满自信,赢得胜利。

36、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勇夺第一。

37、多做做运动,无病又无痛;少吃点油腻,跑步不费力。

38、运动奏响生命,运动点燃我们的*。

39、齐心协力,力争上游。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篇11

體育锻炼心理健康关系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健康的概念界定研究

国际上对健康有清楚的界定: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加强,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和冷漠,抑郁症等抑郁性疾患是最为常见的心理疾患,被人称为防不胜防的“心理”感冒。

由此可见,心理疾病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杀手,心理隐患是造成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吃药治疗心理疾病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而且药物都含有一定的毒性,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容易造成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而上瘾。而此时,体育锻炼的心理治疗方面就有了积极地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从国内外研究结果看,已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体育健心操就是一种对心理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体育锻炼方式。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加愉快体验、保持良好心境,可以降低焦虑、减轻抑郁,因而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主要表现为:(1)体育锻炼可调节心态,稳定情绪;(2)体育锻炼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3)体育锻炼可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4)体育锻炼可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首先,表现在体育运动促进身体的发展,尤其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表现在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产生新的要求与现有心理的矛盾,从而推动心理的发展。巴里克(Barick,G.L.)等发现,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其情绪变化小,自卑减少,随和,社交积极,社会适应能力强,易成为集体的领导者。在小学高年级以后,尤其是在青年期,身体及运动能力对个性发展的影响,需要通过社会评价和价值观为媒介,即只能间接影响个性发展了。体育锻炼能产生脑腓肽,刺激下丘脑,进而产生愉快的体验,这是身体锻炼的情绪的积极调节作用。另外,经常从事身体锻炼,在体育运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承受挫折的压力,可以大大提高情绪的适应性,也有利于以更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适应各种生活环境。通过群体的体育锻炼,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欢快,有助于消除孤独症,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从而实现对人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

为了克服独生子女摆脱由于寂寞产生的孤独感,组织一些需要小朋友集体协作,克服困难去完成的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儿童克服不良的心理。独生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自私、任性孤傲、放任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占有欲和依赖性过强等。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纠正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使这些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身体锻炼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除避免发生伤害事故外,还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都非常健康的人。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使人从精神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能推动心理的发展,对情绪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与个性的形成与完善有密切关系,促进心理过程对人的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因此,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与保持心理健康的积极、有效、较为理想的重要方式之一,应当被大力提倡与实施。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培养活动兴趣和运动习惯,比单纯强调体育活动的健身功能更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的锻炼效果;利用体育锻炼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使全民都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有利于人们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并以此来调节心情,促进身心健康,从而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力.“亚健康”:生命的“隐形杀手”.解放军报,2001-1-20.

\[2\]罗明,林玲.网络对人格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1,4(06):28-29.

\[3\]北方.将抑郁反抗到底\[J\].中国健康,2001,1(2):20-21.

\[4\]佟立纯,张洋.体育健心操的创编及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1).

\[5\]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体育与科学,2002,(02).

\[6\]涂相仁.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9,(01):57-60.

\[7杨宗义.体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94-95.

\[8\]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聋哑人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篇12

近些年来,伴随着大学生体质状况的不断下滑,社会对于大学生的体质状况问题予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体质的下滑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这对于一个中华民族来说不亚于一场灾难,大力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而促进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进入21世纪以来,大众传媒已经发展成为人民大众获取信息的一种必然手段。而体育传媒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获取体育信息的一种主要方式,他对于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体育传媒

传媒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的一种手段与方式,它主要是借助于媒介将信息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进而实现信息的互通。

体育传媒是现代体育与传播媒介结合的产物,是体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体育传媒是人民大众认知现代体育和观看体育比赛的中介介质,体育传媒主要是以体育比赛、体育运动技术、体育信息等符号为传播形式进行体育的传播。

3、大学生体育兴趣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逐渐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类,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充分利用好体育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而且可以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学生长期、科学、系统地参与体育活动。

3.1、课内体育兴趣

当前,大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育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技术与技能学习和健身锻炼方法学习两大类;其中,男生更多倾向于技术与技能的学习,其次是健身锻炼方法的学习;女生则更多的集中在健身锻炼方法的学习上,男女生存在明显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在通过体育传媒传播体育相关信息时,要充分考虑性别差异和传播内容要多元化。

3.2、课外体育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是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大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喜好因人而异并且极具随意性与动态性等原因,现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体育项目中存在着较多大学生并不喜欢、存在价值较低的项目;因此,对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进行有目的性的传播,不仅可以促进相关项目的发展而且对于阳光体育运动和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的发展都有着较高的实际意义。

4、体育传媒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影响分析

4.1、体育传媒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态度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关键因素之一,积极主动的态度所带来的通常是兴致勃勃,充满兴趣;反之,消极被动的态度所带来的往往是索然无味,毫无兴趣。因此,如何调动起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避免消极被动性将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调查中发现,体育传媒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体育传媒所传播的各种体育赛事,如NBA、ATP网球比赛等。比赛中的明星效应能极大的改善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通过观看职业比赛,许多大学生开始转变自己的体育锻炼态度,逐步走出宿舍走进阳光下模仿一些体育明星进行某些技术动作的学习。同时体育传媒有宣扬体育的价值和意义的功能,通过体育传媒,可以促使大学生树立起积极主动的体育态度,能够充满兴趣的参加体育活动。

4.2、体育传媒对大学生体育技术、技能学习的影响

研究表明,大学生运动技术的缺乏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一种重要壁垒。技术与技能是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基础之一,没有扎实的技术与技能作为支撑,从事体育活动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正规、科学的技术动作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更加科学的锻炼身体,促进自身的生长发育;而且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与品位,使自己不仅可以科学的进行体育活动更可以欣赏高水平的体育赛事,陶冶情操。

4.3、体育传媒对大学生接受体育信息的影响

体育信息是大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了解体育、认识体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接受体育信息的途径、方式、内容等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对其参加体育活动也会有极大的影响。

电视、网络是当今大学生接收体育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构建符合现代大学生接受体育传媒的信息途径对于大学生接受体育信息具有重要的帮助。因此,建立体育信息与大学生互动的信息传播模式,营造传递积极正面体育信息的氛围对于大学生体育信息的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不仅可以向大学生传递健康向上的体育信息加深其对体育的整体理解和认识,而且增加大学生对于体育的感兴趣范围,在增加知识的同时也会培养兴趣,有利于大学生长期、稳定而又兴趣盎然的从事体育活动。

5、体育传媒对于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对策研究

5.1、科学合理的传播各种体育运动项目

体育项目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工具。因此,传播大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体育传播的主要责任之一。因此,体育传媒应该科学合理的传播各种体育运动信息,传播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与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之间的亲和力,给其参加体育运动留下一颗快乐的种子。

5.2、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传播思想

当前,普通高校都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并且提出了“健康、运动、阳光、未来”的宣传口号,新课标也对大学生观有了新的界定,“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是明确的表明了体育的人文关怀和本质功能。

体育传媒作为大学生接受体育信息了解体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必须与国家的政策相一致相协调。体育传播在体育信息传播中也必须突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传播思想,以人为本就要求体育传媒在传播中以学生的体育需求为根本,一切以学生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健康第一就要求体育传媒在信息传播中突出体育的健康价值和健康理念。

5.3、促使大学生正确的看待体育,理解体育的价值

体育传媒应该加强对体育价值的正面宣传,加深人们对体育作用的理解,从而促使人们改变以往带有偏见的、传统的体育态度,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紧随时代步伐的、科学合理的体育态度。学生对体育拥有了科学合理的态度,那么在自己从事体育活动时就会有更加理性的行为,这对于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样,体育传媒工作者对体育有了科学合理的态度之后,也必然会营造出更加适宜大学生体育项目开展、体育兴趣培养等的传播大环境,必将为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对于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进行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6、结论

体育兴趣是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稳定动力,在大学生的体育生活中起着指引和激励的作用,是促使大学生掌握体育项目相关技术与技能、培养终身体育兴趣、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强大推动力。体育传媒作为新时期传播体育信息的重要媒介对于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有着极大的帮助。

摘要:在当今社会,大众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体育传媒作为大众传媒的一个分支,是传播体育信息,培养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身体状况对于未来的发展有着关键作用,本文研究发现,体育传媒对于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有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传媒,大学生,体育兴趣

参考文献

[1]季新涛.大学生接触传媒体育信息动机及影响的非参数统计分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2]殷勤.媒介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传媒的发展方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

上一篇:mpacc教学案例库案例下一篇:真想去北京小学五年级作文35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