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的个案研究

2024-07-25

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的个案研究(共6篇)

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的个案研究 篇1

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的个案研究

韦芳燕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194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大学的心理医生雷奥·凯纳(Leo Ke er)首次将孤独症作为一种诊断分类提出。他报告了11个患有此症的儿童,其共同表现为:从婴儿期开始很少与人交往,极端孤僻,语言发展迟滞,缺乏交际语言,重复简单活动,要求环境中的刺激保持原样,行为刻板,缺乏想象。Ka er将这类患儿命名为婴儿孤独症(infantile autism)。我国开始对儿童孤独症的研究,特别是对弱视群体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对孤独症儿童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及重视。

而在家长们中,有些家长对孩子是孤独症的问题并没有正确的看待,也不知道如何去治疗矫正孤独症幼儿,另一方面,如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个别教育,这对教师提出严峻的挑战。

二、研究目标

作为一线幼儿教师,了解儿童孤独症的特征,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积极的教育和训练,使孤独症儿童在语言方面的障碍及交流、交往方面的障碍得到较大的改善,对我们更好地研究儿童的认识和情感活动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也为我们了解认识儿童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可探索的途径。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

1、文献资料查阅法。用文献资料查阅法掌握整理有关儿童孤独症的理论和实践资料。

2、观察法。观察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具体表现。

3、访谈法。通过访谈,和家长、教师交流,如实的记录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情况以及家庭学校对幼儿的矫正教育情况。

四、研究的时间、对象

研究时间:10个月(2004.9---2005.7)研究对象:小班的一名特殊幼儿

五、研究实施阶段

(一)搜集资料,建立档案 1.个人情况 姓名:郑XX,性别:女,出生年月:2001年3月,入学时间:2004年9月

2.家庭情况 父亲:郑XX,私营商人,文化程度:大专。母亲:朱某某,无业。文化程度:中专。因工作繁忙,父亲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较少!母亲的文化程度较低,是较传统的家庭主妇。两个人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与治疗,注重孩子的发展。

3.表现情况。郑XX小朋友表现情况

能力项目 表现情况 交往平时沉默寡言,从不主动与他人交往,不和别人目光对视,从不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不参加集体活动。玩具不感兴趣。固执要求得到某样东西。

语言 间断性地冒出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话语并不断重复。以尖叫的方式对大人提出要求。情绪 长时间发呆,或经常性莫名其妙地咬牙切齿,歇斯底里地尖声喊叫,固执。爱好 咬袜子、脱裤子,有时甚至会喝自己的尿液;尿盆、对小大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趁大人不注意玩起这些东西。

习惯 睡觉时只盖从小到大盖的一床被子,如得不到满足则尖叫、哭闹,并无法入睡。上幼儿园或出行旅游都要带上小被子。

(二)分析原因,确立目标

郑XX小朋友存在着以上的表现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认识理解障碍。郑XX小朋友,理解别人的语言十分困难。当大人向对她提出要求时,她只会做简单的回应,却很少能做出正确的应答。她无法用常人的语言同我们进行沟通,当她想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情感时,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当别人不理解她所说的话时,她便会歇斯底里地尖叫、发脾气,以此束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同时也希望能引起别人的注意。2.交往障碍。郑XX小朋友同许多孤独症儿童一样,缺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她对许多人的态度是冷漠的,见到父母也是面无表情。因为她没有掌握与人交往的技能,当她和别人接触时,时常会感到束手无策,久而久之便失去了与人交往的意愿。也许只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才不会感到紧张和压抑。3.语言沟通障碍。郑XX由于言语障碍不能象正常人那样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只能通过触觉、嗅觉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及真实感受,她用手指戳人、用鼻子闻衣物都是想亲近别人的表现。

4.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郑XX睡觉时只盖从小到大盖的一床被子,如得不到满足则尖叫、哭闹,并无法入睡。上幼儿园或出行旅游都要带上小被子。她手里只有拿了小棉被才愿意出门,上幼儿园。这说明她强烈的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郑XX小朋友刚入园的一些表现引起带班老师的注意,但家长矢口否认孩子的怪异行为,不愿和老师多谈幼儿在家的表现情况。经过老师耐心的多次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这才引起家长的重视,并带幼儿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但目前广西区内没有较正规的

儿童孤独症医疗检验手段,但根据郑XX的临床特征表现,可确定为儿童孤独症。

(四)制定方案,提出解决策略

1.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导致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教师家长确认幼儿是孤独症后,平时就仔细观察儿童情绪行为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对周围环境及对儿童本身的影响并做好详细记录,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其原因和目的,以便及时处理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改变教育训练方法。如果是身体不舒服,老师及时请医生检查治疗;如果是因为固执刻板行为受到限制而引起,教师则适当调整处理固执刻、板行为的方法;根据具体的原因,家长和教师对郑XX小朋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

2.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训练是指导者根据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和动作发展的状况,以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在活动中做符合他们需要的游戏活动,并在儿童感到困难时,用“我们一起做”、“试试看”、“你能行”等语言或行动鼓励儿童,逐步克服平常教育训练中的因儿童能力不足、训练形式枯燥等等原因而带给儿童的困难,能逐步培养起儿童的兴趣,让儿童感到快乐,进一步有效地化解儿童因做不到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并逐步协助儿童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和自然的情绪。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教师常常挤一部分时间和郑XX一起做感觉统合训练。但感觉统合训练之初对情绪行为等会有急速的、显著的改善效果,在后来的训练中效果逐渐缓慢。因此,还需要配合使用其它的方法,以进一步矫正和稳定情绪。3.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着眼点在于信念、知觉等内部思想的改变上。它试图通过帮助儿童摆脱消极的观念,转而接受更积极的思想,从而保持身心健康、改变行为。它仍然遵循教育和学习的原理,吸收了行为矫正技术,对儿童进行指导训练。它强调改正不适当的认知形态及想法是矫正情绪困扰或心理疾病的关键。它是行为矫正的深入发展。在和郑XX的交谈过程中,对她喜欢玩大小便的行为,我们反复的给予她教育指正,让她理解这种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让她有纠正的意识,从而达到改正的目的。4.抓住契机法。据观察发现,孤独症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个智力活跃期,表现出对某种事物和活动的特殊兴趣和爱好,这是对其进行语言训练的最佳时期。例如:郑XX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荷各种颜色鲜艳的夹子。拿到夹子她总喜欢翻来覆去的观察,爱不释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班抓住时机,利用夹子与她沟通交流,促进她的语言发展。我教她边指边说出夹子的颜色,个数,她很乐意学而且轻松地学会了,又如:郑XX小朋友喜欢唱歌,并对老师教的歌曲比别的小朋友学得快,每当听完她的演唱时我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她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趁她高兴时请他说出歌曲名字,她都能对答如流。可见,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下,孤独症儿童也有交流的兴致,善于发现并抓住这样的时机随机地选择语言内容对其进行训练,可以有效地激发孤独症儿童交往的兴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论

通过上述方法,经过一年的个别指导,郑XX的情绪得到了基本的稳定。她和带班以及班上的几位同学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她现在能够主动地在大人的提示下同别人打招呼,跟大家进行简单地交流,学会了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前那种歇斯底里的尖叫声也日渐减少。看到郑在这一年里所取得的进步,作为老师,我感到十分欣慰,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对这群特殊的弱势群体,家长要正视孩子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主动的去矫正,教师要多一双慧眼,多一份关爱,多一点求知的态度,为孩子的教育指出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慧聆、周耿《孤独症儿童教育与训练文集》,北京出版社,1997

2、汤盛钦 《特殊教育概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3、吕静主编 《儿童行为矫正手册》浙江出版社 1992年第1版

4、张澄编 《自闭儿保育手册》世茂出版社 1989年十一月第1版

5、《中国一体化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陈云英 新华出版社

(作者:韦芳燕 广西区直机关第三幼儿园)

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的个案研究 篇2

孤独症儿童学校教育对策培智学校一、问题的提出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它由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的堪纳教授于1943年首次报道。这类儿童在语言沟通、社会交往以及行为与兴趣上发展显著异常,自堪纳报道之后,他们逐步受到人们关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孤独症以来,经历了从医学康复模式到教育康复和综合康复模式的转变。在康复机构接受早期干预后,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必然要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孤独症儿童的学校教育应该如何开展,许多学校都在努力探索中,但还未形成系统的经验。本研究立足于培智学校中的一个班级,通过观察和访谈探索了该班在孤独症儿童学校教育对策方面的可取经验和不足之处,以期为培智学校教师及随班就读班级教师提供一些应对自闭症儿童的经验。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某培智学校的四年级师生,为孤独症和智障学生混合的班级。班主任为数学教师,具有幼儿教育背景,教龄14年。5名智障学生均为中度,三男二女,在语言理解与表达、社会交往、学习及劳动等方面都具备基本能力。5名孤独症学生年龄在10~12岁之间,三男二女。A,女,严重语言障碍,偶尔有自发性语言,在强化物刺激时能说单个字或词;无社交主动性。B,男,无主动性语言,但提示前半句后能接后半句;能听懂简单指令;对陌生人身体接触有轻微抗拒。C,男,重复性语言;多动;兴趣异常。D,男,有重复性语言,可以沟通。E,女,有刻板行为;曾有过自伤行为,已纠正;语言能力相对较好,能主动回应教师的提问。

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观察时间持续3个月,每周五上午两个小时,观察内容为教师的学校教育对策,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开放式访谈在观察期间进行,依据观察内容在课间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交谈,事后记录。对该班教师对教育对策的反思,以及以往的教育对策及效果等问题进行深度访谈,整理成访谈记录。同时也对班上两名智障学生进行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孤独症儿童学校教育取得的经验

(1)及时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

培养孤独症儿童的规范行为,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当学生C的多动行为没有干扰到其他同学时,教师忽视其行为。当他发出怪叫声或行为直接影响了课堂授课,教师表情严肃地直接发出简单指令,如“坐好”“闭上嘴巴”。如果他不服从指令,则用力按住他直到停止,并抓住时机给予口头表扬,对规范行为进行强化。C的多动行为在四年中有较大改善,由一年级的完全不听指令,到现在能听指令停止多动。E具有基本的沟通能力。针对其自伤行为,教师先和她谈心,让她知道教师很关心她;并告诉她,她长得很漂亮,如果身上有疤痕,会影响美观。她表现出追求美的意识。在认知改变和心理干预的基础上,只要她出现自伤行为,教师就马上说,“身上有疤痕,穿裙子就不漂亮了”。她能及时停止自伤行为,最终,E能建立起“疤痕”和“穿裙子不漂亮”的联系,但自控力不足而不能坚持,需要教师提醒。在持续强化下,其自伤行为已完全消退。

(2)采取适当的教学与管理策略

教学与辅导时面向整体,兼顾个体。从观察可知,教师基本照顾到了所有学生的需要。虽然教学与辅导方式并不是专门针对孤独症学生,但注重教学形象化、教具直观丰富、语言生动等都对孤独症学生学习有利。个别化教学是教师较常采用的策略。一般每个孤独症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得到2~5次的个别教学与辅导机会。个别化教学的内容和难度不同。新授课时,一般在学习生字词、背诵口诀等方面给予个别指导。作业练习时,则进行个别辅导,对课上没有掌握的内容再次进行讲授,以及对作业格式、书写等进行指导。作业布置也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A和B的作业和练习教师单独布置,B无法写,就以口答作业为主,或提供选项让其打勾。他们在低年级段有接受个别训练,每周固定安排一个时间,采取抽离式,进入资源教室由专职教师进行训练,以此来配合班级教育活动。

教学时以学习和掌握规则为主。学习新内容时,教师注重传授各知识点的规则性知识。比如在讲竖式除法“6除以3”时,会教给学生口令:“先写厂字头,6躲在里面,3被赶到外面,2、3得6,缺了一个2,厂字上面就写2。”这样,每次竖式运算时,学生都按照该思路进行,方便记忆且不会发生错误。教师会不断强化各种规则性知识,适当运用提示法,引导学生找线索词。观察发现,其效果较好,E的数学成绩大幅提升。该方法适合她的学习特点,帮助她在学习中找到了自信,也对改善她的刻板行为和自伤行为有益。教师还通过形成规则来促进课堂教学管理,促进孤独症学生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如发现有学生不注意听讲时,教师会发出指令“眼睛”,学生接“看黑板”,或者给予指令“一二三”,学生接“放下笔”,以这种形成条件反射的方式来达到吸引注意力的目的,维持了课堂教学秩序。

此外,观察中发现,任课教师都善于利用强化原理来进行教学与课堂管理。强化物包括食物、代币、口头表扬、给予名誉称号等。如采用小塑料花作为代币,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可以换取食物;在批改作业时根据其完成情况画不同数量的五角星以示鼓励。D、E因为表现优秀被授予班级“小教师”称号等。强化原理适用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效果较好。教师还注意到视觉提示对孤独症学生教学效果的影响作用,比如以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脉络清晰,对重点内容用以彩色粉笔突显,方便引起学生注意。

(3)利用混合班的优势进行教学和管理

孤独症和智障学生混合排班具有一定优势。大多数智障学生都性格温和,乐于助人,重视教师的表扬,对教师的指令愿意接纳与服从。班主任合理运用了智障学生的上述特征,所以该班在四年中由刚组班时的零散、杂乱无章转变成现在的有条有理。和智障学生谈话中发现,班主任都要求他们和孤独症学生“交朋友”,两两组合并固定下来。朋友有困难时,他们要主动帮助朋友。现在,他们都能主动地关心、帮助孤独症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氛围。

同伴帮助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生活、学习和社交方面。E是班级中最优秀的小教师。A易尿湿裤子,她主要负责课间带其上厕所。除D、E外,另外三名孤独症学生都有“小教师”帮助学习。考虑到智障学生的指导能力有限,教师对辅导内容和范围进行了限制,辅导时间也相对较短。A和B完全不能主动与人交往,他们的小教师便会主动与其接触,增加他们与人互动的机会。B有轻微抗拒他人肢体接触的的倾向,但他的“朋友”总是不折不挠地去接触他,目前他已不抗拒班上同学的肢体接触,偶尔还会主动躺在“朋友”腿上。

此外,教师还积极争取家长配合,和家长建立联系录,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家长也向班主任反映学生在家表现,双方的沟通对其学校教育有较大帮助。B、C、D三人的家长通过联系录认识,他们相互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积极配合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子女的进步较大。

2.孤独症儿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

在教学与辅导方式上,教师采用了一些既适合智障学生,也适合孤独症学生的教学、辅导方法,而且也利用了混合班教育的优势,充分考虑到了智障学生对孤独症学生的帮助,但对两类学生的差异教学体现得不明显。

在管理方式上,虽然混合班孤独症学生在学习、行为、社会交往上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不难看出,其教育对策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访谈中发现,教师认为应该强制性要求学生服从指令,以形成规则。所以,他们常常会给孤独症学生一些强制性简单指令。虽然很有效果,但以形成学生惧怕心理为基础的管理方式并不值得推崇。不过,在目前情况下,以教师现有专业水平也确实无法获得更有效的其他方法。教师采取这种方式还可能与压力过大有关。一半的学生为孤独症,而且三人程度过重,智障学生中也有1人肢体障碍,所以近一半学生需要教师提供高度的支持,其工作压力大,班主任出现职业倦怠心理。

个训只在低年级开设,未持续开展。目前A基本属于被放弃状态。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其个训也未持续进行,导致她在集体教学中完全跟不上进度。

四、建议

1.教师要加强自我素质提升

教师应该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不断完善自己。教育理念决定了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当理解个别化教育、差异教学、学生的特殊性与特殊需要等理念后,教师处理孤独症学生的异常行为及学习问题,解决智障学生和孤独症学生的差异教学问题等采取的方式可能会不一样。教师也需要掌握一些专门的孤独症教育训练方法,比如A由于重度语言障碍影响了正常的交流沟通,教师可尝试用视觉提示、结构化教学等方法进行教育训练,这些专业方法或技术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学校也要为教师提供参加相关继续教育的机会,鼓励教师进修或自我学习。

2.对重度学生加大个训力度

学校一般把个训时间安排在低年段,认为高年段学生已经过了发展关键期,个训效果不大。但是,考虑到A在集体教学环境中受益效果甚微,相对而言,个训更有利于促进其发展。班主任和家长应及早沟通,为其增加个训机会。

3.积极引导家长参与

家长是否重视子女的教学,是否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对孤独症学生的影响较大。D的经历便是最好的例子。在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其重复性语言得到了较好改善。而A便是反例,她父母因为工作繁忙,又养育一子,没有太多闲暇时间关注到她,等到父母醒悟过来,已经为时过晚。

参考文献: [1]黄伟合.儿童孤独症即其他发展型障碍的行为干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谢明,魏轶兵等.关于提醒在孤独症教育康复过程中作用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

[3]江琴娣,王璇.孤独症倾向儿童服从指令教育训练的个案研究.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

[4]袁茵.三例孤独症儿童学习适应特点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1999,(4)

[5]徐小亲.结构化教学在单元主题教学中的合理使用——孤独症学生的教学实例.中国特殊教育,2005.

改变儿童打人行为的个案实验报告 篇3

东里二小德育处

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环境、地位,使独生子女形成了许多不良行为。随着我国社会各界对学习不良儿童的教育日益重视和各种教育工作的展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摆到了我们面前:怎样对诊断出来的学习不良儿童进行矫正;怎样改变正常儿童的不良行为,使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又鉴于幼儿园中存在不良行为儿童的数量也不断上升。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帮助幼儿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行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查阅了许多有关儿童行为改变的书籍和资料,对本班儿童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数据:本班共有儿童三十五人,其中,打人不良行为儿童占14.3%,吃手指不良行为儿童占8.5 %,精力不集中不良行为儿童占11.4 %,多动不良行为儿童占8.5%,不合群不良行为儿童占5.7%。针对此调查,我对本班占比例最大的“打人不良行为儿童”进行了行为改变实验,并收到了较好效果。下面是我《改变儿童打人不良行为的个案实验报告》。希望能给教育界的同行及广大家长带来一点帮助。《改变儿童打人不良行为的个案实验报告》

一、研究人员:张慧

二、研究日期:2002年4月到2002年5月

三、研究对象及其背景介绍。

研究对象为大一班儿童陈路,5岁,父母忙于生意,无时间照顾孩子,由60多岁的阿婆(上海人)接送孩子。并且由于搬家及其他原因先后转了三所幼儿园。据了解这三所幼儿园的老师,都说他天天打人,小朋友经常告状,屡次教育都不听,无法可施。现转到我园大一班。由于老人总认为孩子得到的母爱少,百般宠爱孩子,使孩子养成一种坏习惯,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或某一东西得不到时抬手就打人。特别是在幼儿园,经常把小朋友打哭。对此,老师、家长多次对他进行教育、引导,但都收效甚微。

四、研究对象“打人不良行为”问题的分析。

陈路之所以形成爱打人的不良行为,与其教育者教育不当有很大关系,父母照顾孩子 少,老人就千方百计的的补偿。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长此以往,孩子渐渐形成了“我要什么就有什么”的观念,当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要发脾气、摔东西以致于打人,以此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尤其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更为明显。例如,在与同伴的交往、游戏中都受到很大约束,经常因为抢玩具或不会与人交往而把小朋友打哭,有时一上午打人次数能达到6次之多。许多幼儿不能愉快的在幼儿园生活,也令许多家长担心。为此,我决定用强化原理即“倒返实验法”对该幼儿进行行为改变,希望能改变其打人不良行为。

五、改变打人不良行为的实验过程。

1、收集基数,确定目标行为。

据了解陈路每天的上午时间打人次数频繁,尤其早上8:30—10:30的打人次数最多。经分析发现,早上 8:30—10:30是幼儿园活动最多的时间,如游戏、教育活动、盥洗等,都在此间进行。因此我决定以每天8:30——10:30这段时间作为行为改变时间区限,每天观察其打人次数,并定8:30—10:30间打人次数不超过2次为其目标行为。

2、强化物:巧克力豆和奥特曼卡片。

巧克力豆是陈路最喜欢吃的小食品,奥特曼卡片是陈路最喜欢玩的玩具。

3、对打人不良行为实施改变。

本行为改变采用的是倒返实验 ABAB的方法,步骤如下:

(1)基数阶段(A):此阶段为5天。不对陈路强化,只记录上午8:30—10

:30之间的打人次数。在这期间,认真处理了陈路与小朋友之间的纠纷。

(2)实验处理阶段(B):即强化阶段。此阶段延续10天,利用强化策略试探

强化物对陈路的打人行为产生影响。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小阶段。一是强化阶段Ⅰ(B):每天早上给陈路20粒巧克力豆,并告诉他先不许吃,每打人一次老师就要收回一粒给别的小朋友。直到10:30为止,方将剩余的巧克力豆赏给陈路。此阶段持续5天;二是强化阶段Ⅱ(B):此阶段的强化物为陈路最喜欢的“奥特曼卡片”。强化时结合对良好行为的夸奖,每20分钟被试不打人,就给1张奥特曼卡片,此阶段为5。

(3)倒返阶段(A):此阶段为5天,不再给予任何的强化物。

(4)再强化阶段(B):此阶段为5天,以奥特曼卡片为强化物,继续试5天。

4、实验结果:随着实验阶段的进行,陈路逐渐收敛了打人的不良行为。具体结果见 图表所示。(附后)

六、分析讨论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A阶段每天上午8:30—10:30之间陈路的平均打人次数为 11次,B 阶段平均打人次数下降到6.2次,B 阶段继续下降为2.6次;当撤出强化物重新回到A阶段时,打人次数即开始稍有回升,平均每天3.6次,至B 阶段再引入强化物时,打人次数仍很少,平均为2.2次。由此可以看出本行为改变实验目标已经达到。

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个案 篇4

关键词:孤独症;言语障碍;语言训练;个别化

儿童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沟通异常以及刻板的兴趣、奇特的行为方式为特征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笔者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特性,进行个别化语言训练。下面我就对孤独症儿童佳佳(化名)实施的语言训练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孤独症儿童基本情况

1.基本资料

姓名:佳佳 入学时间:2011年3月 出生时间:2008年5月

2.行为和能力表现

(1)行为情绪:情绪不稳定,遇到自己不喜欢或者不会做的事情,就哭闹,甚至在地上打滚。突然又会莫名其妙地哈哈大笑。自我保护意识强,但无自伤和攻击他人的现象。

(2)运动能力:协调能力比较好,会立定跳远、跳楼梯、拍球、仰卧起坐,喜欢长时间的自身旋转,也不会感到头晕。好动,坐不住,且常以脚尖走路。

(3)生活自理:不会洗脸、刷牙、穿衣,需要在保育员的指导下进行。

二、存在的言语障碍

1.语言表达障碍

他无法用常人的语言同我们进行沟通,当他想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情感时,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当别人不理解他所说的话时,就会抱着肚子尖声喊叫,然后在地上打滚,泪流满面。

2.语言理解障碍

对他提出要求,他只会鹦鹉学舌:“你叫什么名字?”回答“你叫什么名字?”时,很少能做出正确的应答。对简单动作指令能理解,但执行时需要在半提示下完成。比如上课时,老师的指令“起立”,需要老师的手势“站起来”,他才会起立。

3.语言交往障碍

平时沉默寡言,喜欢长时间的自身旋转,从不主动与他人交往,回避着眼对眼的接触。同许多孤独症儿童一样,缺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可是却钟爱儿童歌曲和磁带,只要录音机一播放,他马上会变得很安静。也许只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才不会感到紧张和压抑。

4.语言沟通障碍

佳佳由于言语障碍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只能通过触觉、嗅觉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及真实感受。

三、制订方案,个别指导

1.信息输入

(1)记忆模仿法

Schuler,A&Priznt,B(1985年)在研究中发现,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占85%,是通过反响语言,即反复说那些听到的单词或曾经听到过的话来获得语言的。而记忆模仿法常用于训练简单认知和一些规范性语言。

(2)抓住契机法

佳佳很喜欢喝牛奶。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佳佳都会说:“牛奶,牛奶。”但是不会完整地表达。我就抓住“牛奶”这个强化物,使佳佳能用“我要什么”表达自己的基本需要,对佳佳进行句式训练。

2.信息加工

(1)纠正法

佳佳在一些音素如“s”和“z”、“ch”和“t”的发音上存在困难,说话时以一个音代替另一个音,将“che”说成“chi”或说话时添加了某些音素,将“fei ji”说成“huei ji”。当佳佳在说话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我立即予以纠正,而不是听之任之。

(2)扩充法

佳佳很喜欢反复说那些听到过的单词或曾经听到过的话,但往往表达不完整或不充分。比如,上课之前佳佳会抢先说:“今天……啊……词语。”其实他是想学说我进入新课的过渡句:“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词语。”这种情况下,我尽量给佳佳足够的时间把话说完,然后把话扩充,让佳佳再跟着我说几遍。

(3)强化法

为了提高矫正和训练工作的效果,对所训练的内容都需要反复进行。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对佳佳的正确反应都给予反馈和强化。

四、训练效果

情况实录:

2013年9月2日,开学的第二天,教室外在起大风,天气有点凉,佳佳站在走廊上,对着我说:“风凉了。”

2013年10月28日,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给佳佳加了菜,佳佳说:“谢谢!”课间,佳佳在听录音机,小凡在他身边乱动,佳佳说:“小凡,走开!”

……

多年来,笔者有计划地指导佳佳从学习发音、字、词、句再到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运用,为佳佳提供系统的语言训练,与他刚进校的情况相比,应该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且也使他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之,只要把握住对患儿的治疗重点是促进患儿的社会适应和言语发育,真正使患儿回归主流社会,那么孤独症儿童的未来发展情况一定会比较乐观。

流动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障碍 篇5

相较于普通的本地居民,流动人口的家庭生活中可能经历更多压力事件,譬如儿童抚育负担、失业、搬迁、社会经济地位变化、有限的心理资源,甚至家庭暴力环境等。囿于这些原因,与流动人口家庭相关的社会心理问题(躯体/情感虐待、亲子关系与ODD症状)也在抚育关系中由父代蔓延到子代,并呈现明显的交互作用。因而在这种家庭背景下,流动儿童更倾向于表现出情绪与行为障碍,即本文中提到的“儿童对立违抗症状”(ODD),这样的孩子容易情绪失控、与成人争吵,或公然违抗他人,对权威人物易出现抗拒、敌对等情况,这将严重影响儿童发展与社会适应。因而对于社会流动群体边缘化的观察分析,童年经历、家庭教养方式、社会心理特征等都应纳入考量。研究表明,在中国1亿多的流动儿童群体中,有近26%的儿童被检测出类似的行为问题,男生主要表现为外化的攻击行为,女生则是内化的社会退缩和抑郁。在本文中研究者通过测量和统计关于ODD症状、受虐待状况和亲子关系之间的相关情况,认为躯体和情绪上的虐待对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这种情况在流动人口家庭中表现得更加显著;也就是说,流动儿童父母更可能由于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子女或教养方式粗暴等原因,造成亲子关系疏离,从而导致儿童违抗症状,并且由于失去亲密关系作为中介因素的调解作用,而造成更严重的情绪(如焦虑、抑郁)、行为障碍。而长期来说,具有此类症状的儿童在成年后更可能出现暴力、反社会行为、物质滥用、自杀尝试等社会适应不良问题。

小学新生情绪失控辅导的个案研究 篇6

一、个案描述

小汤,一年级新生。个子瘦小,身上重度烫伤。像只小刺猬,经常处于歇斯底里的情绪失控状态。在学校不跟老师、同学交流,不允许别人触碰他身体。有多动迹象,上课时常随意离开座位。内心极度敏感,动不动就控诉:“你们不好,你们坏!没有一个老师同学对我是好的。这是所破学校,我明天不来上学了!”

二、成因分析

小汤情绪失控强度大、频率高,与一般孩子的調皮任性完全不同,原因何在?在开学的第一个月里,我就以小汤为对象,观察他每次情绪失控的经过,同时了解他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渐渐地,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一)幼儿期的创伤经历

小汤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当你试图拥抱他时,他会本能地抗拒。轻轻碰他的手,他会尖叫:“你弄疼我了!”而这一切都和他幼儿时的创伤经历有关。小汤个子矮小,脖子、手臂、胸口有大面积伤疤,乍一看,连老师都会吓一跳。难看的疤痕在告诉我们,这个可怜的孩子曾经历了多么可怕的事情!原来孩子20个月大时,父母忙于工作,由奶奶帮着带。有一次,奶奶用开水冲泡奶粉时,孩子抓着奶奶裤腿哭闹,奶奶一着急,手一抖,开水就从孩子的头上淋了下去……这给小汤留下了永久的精神伤痛,他总做噩梦、捶打自己——没有安全感的他生活在恐惧之中,就像一只爆竹,一点就爆。

(二)父母缺乏正确的教养方式

小汤本来就是独子,烫伤事件让父母对他的爱更加没有了原则。孩子哭闹,和姐姐闹矛盾,或者想要什么东西,父母都毫无原则地予以妥协。久而久之,他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心理倾向——“我做什么都是对的,我提的任何要求都必须满足” 。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他的情绪便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开学后一周,父母因为发现孩子适应不了小学生活,于是改变教育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旦没遵守纪律,就打一顿或者不给饭吃。这让小汤感觉父母的爱不够持久,时刻担心会消失,自己又会面对很不安全的处境。

(三)姐姐的“伤害”

造成小汤情绪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姐姐的“伤害”。小汤是家里的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大他6岁的姐姐。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全家人都把小汤当宝贝,非常疼惜,导致姐姐内心的巨大失落。烫伤事件后,爸妈为了送弟弟去上海就医,就把女儿送去读寄宿学校,周末则寄养在亲戚家,时间长达一年之久!由此,姐姐对弟弟的到来充满了愤恨、嫉妒,曾不止一次在爸爸妈妈面前说:“我从小到大受尽了委屈!凭什么有了弟弟就把我送走!我讨厌他!”

(四)同学的“不理不睬”

由于小汤爱发脾气,经常扰乱课堂秩序,班上的同学都不敢也不愿意跟他玩。所以,我经常看见小汤要么沉默不语,要么自言自语。看到同学都不愿跟自己接触,小汤觉得被孤立了,没人喜欢自己。这种不被接纳的挫败感让他变本加厉地大发脾气,发泄心中的不满。但也因为这样,同学们更加不愿意跟他玩。于是,小汤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三、辅导过程

(一)无条件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情绪没有对错,受伤害孩子的负面情绪更需要得到理解与接纳。在对小汤进行辅导的过程中,我逐渐地感受到他并不是“疯得不可救药”。如果在他想说的时候听他说完,他会安静很多。在他要发怒打人的时候少跟他争辩,他也很快就会自我反思。因此,在和他沟通的过程中,我会经常这样说:“我知道你受委屈了,如果你想说的话,我很愿意听。”

在一次美术课上,小汤离开座位,跑到后门玩旗杆,还不时发出一些声响。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上课,美术老师走过去,提醒他回座位。没想到,小汤突然大哭大闹起来,还紧紧抱着美术老师的腿说:“我不喜欢画画,你不应该强迫我上美术课。”美术老师轻轻去拉小汤的手,想把他拉回座位上,小汤却忽然大叫说:“老师打我了!”还挑衅地说:“我把某老师的裙子都撕破过,你能拿我怎么样?”围观的同学见状,纷纷指责小汤。

众所周知,孩子又哭又闹的时候,说的话有可能并不是出自本意。在孩子情绪失控时,跟他强调“你错了,你说谎了”,只会让他的行为更加恶劣。而同班同学的围观与指责,更让小汤觉得受到了所有人的排挤,他委屈愤怒的情绪就更加严重。

这时,我走过去,轻轻抱住因急于辩驳而上气不接下气的他,轻声说:“我相信你说的,你先放开美术老师的腿,好吗?”小汤很听话地放开了,嘴里还在不停地说着,没法镇定下来。我伸出手指,示意他安静,平复自己的情绪。“我相信你不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这里面肯定是有原因的。等你冷静下来,再跟我说,好吗?我愿意听你说。”我顺手拿给他一本课外书,以转移他的注意力。两三分钟后,他恢复了正常,后面的沟通也就非常顺利了。最终,他在向美术老师道歉后,回到了班里继续上课。

(二)把问题与人分开

很多时候,孩子情绪失控,是因为错误的认知。敏感、脆弱的小汤极其忌讳别人说他“坏孩子”。他虽然知道怎么样做才是好孩子,但却控制不了自己。

这天课间休息时,小汤又拿书砸同学了。我还没批评,小汤就哇哇大哭起来。我拉他到门口,拿纸巾给他擦鼻涕。他接过去,狠狠地撕破了扔在地上。我递给他第二张,他继续撕,继续扔。我把一整盒纸巾给他,他拿起来就砸向同学,把第一排的小女生吓得不轻。

面对如此暴怒的小汤,我意识到得先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于是暗示自己:这没什么,绝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因为他的行为而失控。我明白,这个时候他需要支持,我需要做的是让他感受到我的支持,所以我又一次把纸巾递给他,对他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我不喜欢你扔纸和打人的行为,但是徐老师仍旧喜欢你这个人。请你把纸捡起来,然后去上课好吗?” 这其实就是运用叙事心理治疗中的问题外化方法,将问题和人分开来,让他了解,老师生气的是他做的那些错事,而不是对他这个人,从而帮助他通过调整认知缓解情绪。他听后,露出欣喜的表情,一个劲地问我是不是真的。我摸了摸他头,说:“小汤,偶尔有‘坏朋友’找上你了,你才会做错事。只要你不听‘坏朋友’的话,依然是个好孩子。”他听完后,乖乖地向同学道了歉,接着上课去了。

(三)给予适度的心理缓冲期

对小汤这种从幼儿园刚进入小学的好动孩子来说,要在四十分钟里端端正正地坐着,不随意讲话、走动,那是极其困难的。如果按照对一般孩子的标准去要求,只会使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与老师对抗。而这不适应的过程也许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持续一年两年都有可能。因此,对于小汤,我们有必要制定若干个阶段性目标,首先解决情绪失控问题,而对于其行为的约束,则可以稍微缓一缓再解决。例如,他上课觉得累的时候可以趴一会,可以喝水、看书、上厕所,一节课中允许他走出教室1—2次。另外,在执行规则方面,也留有一定的弹性。其他同学是十张奖励卡换一颗五角星,他可以是五张换一颗星。当然,我们会设立一个期限,短则一周,长则一个月。

(四)改善孩子的关系环境

1.让周边同学接纳他

小汤由于经常发脾气,容易情绪失控,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他感觉自己被孤立了。这时候,就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其他的孩子宽容他,帮助他,陪他玩耍和学习,从而让小汤感受到群体对自己的关心。

这天活动课上,学生分男女组进行游戏活动时,小汤忽然大哭起来,边哭边追打一个男生:“你为什么不我玩?你们坏,我要打扁你们。”当我拦住他时,他已经处于情绪失控的边缘,拿着衣服当武器乱甩。我问:“小汤,什么事让你这么生气呢?”他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抽泣着说:“王同学和陈同学都不愿意跟我玩!没人跟我玩!”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诉说委屈,我想,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让班上的同学和他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

“哎呀,怎么会呢?”我微笑着朝小汤说,“这几天,小汤表现可好了,昨天知道交作业了,还给班上送来了两盆花……进步这么大,大家肯定喜欢跟你玩啊!大概是你玩的游戏别的同学不感兴趣吧!这样好了,现在开始,全班一起玩,好吗?”然后,我叫了两名学生陪小汤一起玩。他一边跑一边笑,脸上还挂着眼泪呢。

此外,我还请班干部监督、帮助小汤学习。小汤的卫生保持不太好,周围的同学也会一起帮忙收拾。对于小汤来说,有同学愿意帮助他,让他感受到了被接纳的愉悦。

2.改善与亲人的关系

亲子关系和姐弟关系不和谐是造成小汤情绪冲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改善小汤的家庭关系环境至关重要。

改善和父母的关系,首先要降低父母的焦虑程度。因为孩子长期的情绪冲动、行为失控行为,家长一直处于非常焦虑的状态。很多时候,都不敢带孩子出门,生怕孩子情绪失控而使场面不可收拾。孩子上学之后,一直担心孩子会被退学,会被同伴排挤等。因此,我们特地对家长进行了心理干预辅导,而妈妈自己也主动参加了华德福课程的学习。一段时间下来,父母焦虑程度明显下降,懂得了对姐弟应该“一碗水端平”,亲子关系得到了极大改善。

因为弟弟的到来,家庭成员对姐姐的忽视,造成了姐姐对弟弟一直没有好感。要改善姐弟关系 ,必须要让姐姐感受到家里有个小弟弟对自己的好处。于是我建议让姐弟俩一起做家务,或在姐姐写作业时弟弟帮忙拿水果等,以让姐姐能更好地接受弟弟。儿童时期,姐姐的言行确实伤害到了幼儿期的弟弟,但实际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父母教养方式的改变,姐姐也变得懂事了,会原谅弟弟的无理取闹,甚至会主动陪弟弟玩或者帮助弟弟。

四、效果与反思

尽管到目前为止,小汤仍旧会有情绪失控的時候,但是频率越来越低,持续时间越来越短,原来每天都要大爆发一次,到现在是一个半月才出现一次比较严重的情绪失控事件,可谓进步非常明显,我们也将继续跟踪辅导。

上述案例启示我们,面对情绪不能自控的孩子,我们别急着去“改造”他。而应该给孩子多一点时间,接纳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爱、支持和安全感。让他自己在安全的环境中感受自己的情绪问题,自己去改变自己,做回情绪的主人,在爱中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府苑小学 浙江杭州 310012)

上一篇:课题忠诚责任感恩下一篇:电商产业园运营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