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跨文化管理的认识

2024-07-03

对跨文化管理的认识(共8篇)

对跨文化管理的认识 篇1

对跨文化管理的认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作为实现国际化投资、经营和管理的组织载体和国际市场行为主体,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跨文化管理是在多文化相交叉的环境中为避免文化冲突而对不同文化的人、事、物进行文化交融的过程,是现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管理模式。

跨国公司在管理过程中会出现文化冲突的表现,其主要表现在:

1、交流方式上的冲突;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所不同,其交流的行为习惯也存在着差异。一个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都是通过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完成的。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民族风情的不同,势必会给各个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带来很大的障碍,对于跨国公司来讲取得有效的交流方式更为重要。

2、人才选拔的冲突;跨国公司存在着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一起工作,一起合作完成任务。但是中外双方在人才选拔、人事变动以及劳资政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在人才选拔上存在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3、经营决策上的冲突;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的同时,由于地跨不同的国家,必然导致经营目标,风险投资回报,长远利益的发展,投资决策上的不同,甚至产生冲突。

针对跨国公司在文化冲突的表现,对于跨文化管理的策略如下:

1、重视本土企业文化;跨国公司都是以本**文化为依据,为标准,这样既不利于当地文化的融入,也对日后在公司内部人际关系产生分歧埋下隐患。这就需要跨国公司在选择开办子公司的地区重视当地本土文化,并以把本土文化融入母公司文化为目的,切实开展文化相融合的跨文化管理模式。

2、创建企业独特文化;跨国公司中文化至少有两种,甚至更多。在这个文化氛围这么浓厚的工作环境中,不能中有命令与服从,还应该加入一些新鲜元素。

3、将强企业文化产业发展;企业文化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凭我们的心去感受。但是我们可以把无形的文化投入到有形的产业中,设臵企业文化部门,建设文化工作室。人多了事多,着国籍多了事会更加复杂。所以就需要设臵这样一个文化室,把各国的喜好、禁忌、庆典等事宜做成早报,使员工在上班之前第一时间了解到,尽可能的及时避免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

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利用跨文化优势,消除跨文化冲突,在保持本土文化优势和特色的同时,又能吸引外来文化的精华,这将成为全球化时代企业的生存之道。

对跨文化管理的认识 篇2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 因此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文化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民族性。目前, 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 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 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 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 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 是一复合整体,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 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 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从此, 泰勒的文化定义成为文化定义现象的起源, 后人对这个定义褒贬不一, 同时亦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关于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竟然已经多达约300种的定义。文化定义本身也成为一个有趣的、争论不休的学术现象。尽管如此, 但我们深信:不同文化的人们, 在文化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规范、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都需要学习并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

二、中外跨文化交际中的整体与个体意识比较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而西方的国家则主张“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 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 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 并与自然和谐统一。从古至今数千年来, 人们在生活的各个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 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中国人做事讲究“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在顺其自然的思想指导下, 人们甘当“孺子牛”或“螺丝钉”, 以达到“变己适应”。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 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和求综合, 而且在知觉上重视直觉, 这与西方人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观是大相径庭的。

西方哲学家从古代起就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的, 是一分为二的, 例如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都是相分对立的。人与自然的相分对立, 人是处于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在西方人的生活中, 如果一个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或地位时, 他内心真正相信的并不是天命或上帝, 而是由于自己的懒惰或缺乏斗争精神所造成的。这就是西方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台机器或一个原子的缘故。天人相分的宇宙观决定了西方人一切二分, 对待事物喜欢用分析的思想方式和偏重于逻辑的思维模式及求“精确”的言语观。“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对构成东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对交际行为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必然导致群体取向, 美国的“天人相分”的宇宙观势必导致个人主义取向。群体主义表现在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两个方面。在群体取向影响下, 中国人主张凡事以国家、社会和家庭利益为重, 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利益。在等级差别的社会里, 人们的言行举动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在处理自己与集体或环境的关系时, 要求人们做到“克己奉公”、“循规蹈矩”、“与集体和上级保持一致”等等。在旧中国, 个人主义被视为对父母、对君主、对朋友的不忠不孝。在当今社会, 个人主义也被认为是对集体、对社会的恶行, 因此要严加防范。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延伸, 其表现是中国人做事情首先要考虑他人会怎么看, 怎么说。因此人们养成了言行上不愿得罪人的习惯。群体取向导致的结果是人们相互依赖、相互合作, 重视“关系”。当然, 群体取向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方面是中国人谦虚、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重;成功时, 把功劳归于集体、领导、环境和别人的帮助。这种取向也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惯于忍让。从消极方面看, 正如贾玉新所说:群体取向使人缺乏个人奋斗、进取精神, 缺乏个人竞争意识, 过分看重“关系”, ——“关系”已成为办事情或成功的重要手段, 很多人已把拉“关系”当作处世哲学和生活的指南。群体取向对交际行为、交际风格及思维方式带来很大影响。例如中国人交往时习惯于讲礼貌、卑己尊人, 思考问题侧重笼统、概括, 不太拘细节。

与中国文化相反, 西方, 尤其是美国文化, 极端崇拜个人主义, 仅从英语词典的合成词中有100多个是以self为前缀就可以看出“个人”在美国社会中所占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到了20世纪, 个人主义在西方发展到了顶点, 例如到1990年, 美国每一个个体都被当作一个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的个体, 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都与别人不同。个人主义的直接产物是隐私权, 它也不能被群体取向的人们所了解。这就是为什么问“Where are you going?”“What’s your monthly pay?”“Have you got married?”等类似的问题会引起美国人反感的根本原因所在。在西方, 个人主义还意味着对个人自由和差异的追求。因此, 美国人喜欢独辟蹊径, 标新立异, 在别具一格中出奇制胜。他们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 不仅包括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满足, 还包括个人意志、自我实现以及自由进取的追求。正因为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 个人至高无上, 他们才各开其口、各行其志、各展其才。这也可能就是美国人为什么强调外在的、个人的、权利的、功利的东西的原因, 而且好斗、崇尚竞争的缘故。

三、跨文化交际面临的挑战与要求

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更准确地说, 跨文化交际是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不同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交际, 而这种不同足以改变交际活动。其形式有跨种族的交际、跨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交际、共同文化中多重亚文化之间的交际等等。大量的研究告诉我们, 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中国人长于总体把握, 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归纳, 西方人善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 西方人注重个体;中国人重悟性, 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 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 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这些典型的文化差异是横亘在中西方文化交际中的鸿沟。随着东西方交往的日益频繁, 文化间的相互融合, 跨文化交际者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感知和应对现实和不断变化的交际情景的能力, 成功的交际者应该能够运用自身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复杂多变的因素做出独立的判断和灵活的应对。由此我们认为跨文化交际是一种综合的行为能力, 它不仅要求交际者有完备的知识能力, 更要求交际者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力。因为跨文化、跨语言, 首先, 交际者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是较好的外语能力, 其次是认识文化差异事实的能力。交际者在具备知识能力的同时, 还应该注意发展相应的思维能力。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中必不可少, 而如果我们考虑到文化偏见这一因素的话, 交际者除应该具备上述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外, 还应该具备个性层面的情感能力, 即交际者需要有热情开朗、乐于交往、移情、接受外族文化乃至敢于冒险和容忍不确定情境等个人特质, 这些特质都有助于交际者消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偏见, 从而使得交际更加顺畅。

四、结语

无论是东方的群体取向, 还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取向, 都在他们各自文化中的交际行为上充分表现出来, 都为其不同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变化,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正在悄悄地开始变化,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影响处处可见;另一方面新的文化现象也层出不穷。“以人为鉴, 可知得失。”跨文化交际研究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入世界环境中,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 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 同时也在研究中发现本民族文化要健康发展还需要补充什么养分, 不仅拓宽视野, 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摘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在交际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认知行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不同, 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不了解这些差异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本文从文化的本质属性出发, 以当代中国人个体意识和交际行为的变化为依据, 对我国的跨文化交际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看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个性意识

参考文献

[1]Crystal D.Englishasa Global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e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P.85

[3]吴进业 王超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P.87

[4]尹青梅:文化预设的认知透析.湘潭大学学报, 2005年第9期

对山东农发行特色管理文化的认识 篇3

山东农发行特色管理文化的内涵

(一)坚持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塑造了形神兼备的管理文化

山东农发行管理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很丰富,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物质文化是管理文化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是山东农发行管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近几年来,在关注物质文化的同时,更多的注重精神文化的灌输。坚持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对待各种奖励,以精神鼓励带动工作的开展。通过二者的结合,将管理文化宗旨、职工素质、产品品牌、经营规模、服务特色以及行标等传播给顾客和社会公众、塑造形神兼备的农发行形象,提高农发行的知名度,激发职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全行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业务的发展。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进入21世纪的初叶,金融业已是高附加值型产业,以知识为基础的咨询服务业,将成为主要的利润源泉,谁拥有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谁将拥有整个21世纪。山东农发行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坚持“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核心理念。并提出了“以人为本,管理立行,质量建行,科技强行,创新兴行”的治行思路。这样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这样,管理文化就将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把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做为基本出发点,即尊重人的价值、爱护人的成长、关心人的生活,从而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山东特色的管理文化十分关注人的志趣,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山东农发行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培育勇于进取的企业精神,激活农村政策金融事业发展的活力

精神的力量是无形的,但它一旦武装了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有创造性的要素—人,就转化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企业精神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结合体,它反映的是企业职工的心理状态、行为风貌、价值取向,是一种无形的以企业追求为导向的群体意识。山东农发行结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员工行为规范》的贯彻落实,把“至诚服务”做为核心理念之一,逐步建立了适合本省的企业管理文化建设体系,这个体系主要纳入了这样几种共有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共事合作的团结精神、强化约束的自律精神;造就一流人才、提供一流服务、创造一流效益。

(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遵守职业操守

金融企业是专门从事货币信用的特殊行业,职工每天做着与钱有关的事,职业道德及操守至关重要。山东农发行认真总结近几年来金融业出现的问题,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应该说这与某些经营者、管理者和职工的道德水平低有很大关系。有的无视职业操守,甚至做事低于道德底线。因此职业道德建设及落实从业守则不仅仅落实到表面,而应当触及灵魂,因而必须培育一种信念,一种以政策性农村金融企业特有的宗旨、目标为导向的道德观,经过潜移默化之后,在员工中形成一种定势,养成自觉的道德规范。这个规范就历史的定位在“十六字”核心理念上。

(五)突出个性,形成有个性特色的管理文化

企业管理文化无疑有许多共性的东西,如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人本观念、服务观念等等。但是管理文化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个性上。山东农发行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特色管理文化。在这个特色的后面,归根到底是如何使用人才。首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坚持任人唯“长”,避其所短。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长与短共存,构成了人的个体。若能用其所“长”,就会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避免人才的浪费。其次是敢用人才。这就要领导干部由用人的胆略和气魄。一是敢用年轻人。年轻人虽工作经验少,资历浅,但他们有知识,上进心强,是事业发展的希望所在,应该大胆的使用,近年来,山东农发行结合人力资源结构状况,大胆的招收市场化用工,对首批引进的市场化用工进行了招聘使用。探索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引进人才机制。二是敢用有主见的人。人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有主见、有创见,不随波逐流。在推行县支行副行长竞聘上岗的过程中,省行进行了积极探索。三是敢用有“缺点”的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些人长于技术,但不拘小结,有创新意识,我们就不计前嫌的大胆使用。第三是多用人才。一方面从数量上大胆使用,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是用其所长,根据不同的个性、爱好、知识结构等从多方面进行重点考察,重点使用。

构建特色管理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管理的关系

管理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来支撑。管理水平一旦滞后,即使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最后的结果还有可能是事倍功半。

(二)处理好农发行和员工利益的关系

要实现银行的价值最大化,出发点要落在实现员工利益最大化。管理文化的构建是为了满足银行发展的需要,但在日常工作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员工的认同感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处理好制度建设和管理文化的关系

制度建设能有力地推进管理文化构建,但其拥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和被动性,因此,制度在为文化发展提供保障的时,必须随管理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完善。

完善山东农发行特色管理文化的措施

(一)构建山东农发行特色管理文化要有明确的原则

一是突出个性原则。构建管理文化,必须在结合普遍发展原则和监管部门要求的前提下,突出本行管理和业务发展的特点,塑造出具有本色的管理文化。二是统一和差别原则。对全省农发行来说,管理文化的理念、主旨应是统一的。但鉴于地区、业务的差别化,在实施管理文化建设时,应允许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手段。三是求实和完善原则。管理文化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提理念、喊口号的阶段,应提倡务实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管理文化建没的成就,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补充和完善。

(二)构建特色管理文化观念要强化创新

观念创新是企业文化进步的体现,没有创新的观念,就不会有创新的企业。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国银行业能否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杈,首先在于观念的创新。只有确立新的观念,才会有新的思路,新的出路。在创新思想观念、完善管理文化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并借鉴国际一流银行的先进理念,吐故纳新,不断完善制定先进的特色文化政策、措施等,并进行全面的对比、检验、梳理,凡是符合要求的,要坚定地贯彻执行;不完全符合的,妥善进行修改、完善;不符合的,要坚决加以纠正

(三)构建特色管理文化贵在坚持不懈

山东特色管理文化的建设是持续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在保持稳定的核心理念价值观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改进、提高。尤其要根据银行面临的现实环境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成为一个对各种堕落文化防范的动态防护网。因此,我行从业人员特别是领导阶层必须加强对管理文化建设的认知和必须的连续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山东特色的管理文化的价值观、优良传统和意识,根植于整个农发行事业的运行之中。

(四)构建特色管理文化需要全员参与

管理文化存在于每一项业务和环节之中,文化建设的这种内在特性决定了它必须体现为每个员工的行为,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意识和自觉性行为,有效地识别、防范和控制堕落思想,无论是高级管理人员还是一线员工,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业务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特色文化意识。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负责衡量银行的特色管理文化建设的总体,管理部门应承担具体细节的实施。全行员工的行为应充分体现特色文化的内涵。

(五)构建管理文化需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

一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改善心智模式。国外安全学人士曾经指出:危害产生意外,而意外导致伤害的概率仅为几百分之一。这一论点说明了为什么人类容易产生侥幸、冒险的动机和心态。尽管我行员工普遍具备较高的个人素养,也不可能杜绝这种侥幸、冒险的动机和心态,而其所处的环境、手中所拥有的权利有时反而更加容易诱发这种动机和心态。为此,有必要建立各级学习型组织,改善员工的心智模式,培养其对优良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满足员工需要,培育特色文化氛围。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从员工的社会需求、心理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方面人手,努力营造一个使员工思想、士气处于最佳的安全文化氛围。

“文化管理是银行管理的最高境界”,银行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即把人作为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通过建设山东特色的管理文化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银行,完全需要管理上的全面优化,这才是我们事业走向辉煌的保证。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篇4

杨晓宇 20133539 汉语言文学一班

在企业中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三流的企业靠生产,二流的企业靠营销,一流的企业靠企业文化”。既然企业文化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层层深入地理解。

国家的富强靠经济

21世纪的今天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更主要的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在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的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温饱的解决,到小康的到来,再到今天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没有哪一步离得开经济实力的提升。

不管是欧洲国家的富强,还是东亚四小龙的崛起,都离不开经济实力的发展。每一个国家都会把经济的一系列指标列为国家发展的衡量标准,例如GDP、GNP、CPI等。

我们来看一组数字,2002年中国的GDP总量就已经达到10万亿人民币以上,2004年则达到16万亿人民币,折合成美元将近2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同期的六分之一,实际上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应该更高一些;2004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突破了2.6万亿人民币,2005更是超过3万亿人民币,比建国初期增加了近100倍,比改革开放初期也增加了将近30倍。看着这些宏观的数字,再回想这些年来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的改善,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国家确实在崛起,确实在迅速地走向富强。这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福祉,不容否认。

所以说国家的富强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落后意味着国家的挨打。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带来人民的幸福,才能带来祖国的繁荣和昌盛。

经济的繁荣靠企业

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以及后来的混合企业都为国家的富强做出了贡献,是他们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他们推动了中国的富强。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型企业的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已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税收收入总额中有53%以上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已成为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主力军。

不只我国,美国的中小企业可以说是美国经济的反映。2 300 万的中小企业是美国经济的推动力量。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2006年,全美技术创新成果的55%是小企业提供的,在高科技企业中小企业占93%,其中70%的企业雇员少于20 人。一批科技型小企业现已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美国中小企业的研发支出占全国研发支出的18.7%。

美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很注重与其他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合作,同时美国政府鼓励小企业与小企业之间进行联盟,引导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合作,甚至从属或依附于大企业,在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得到大企业的支持。美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并没有什么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企业只是大企业众多零部件提供商之一,但是大型企业会给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美国是世界上比较成功运用产学研结合的国家之一,其中小企业也广泛地与各个大学合作。美国政府为了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是采取以下措施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帮助中小企业获取外部技术创新资源:财政政策,直接投资,建立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机构。

中小企业即使在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在美国企业总数中,小型企业约占98%,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小企业的就业人数也占全国就业总数的50%以上。1997年,美国有2000多万个中小企业,占企业数量的95%,他们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50%以上,GN的39%以上,提供的就业机会占新创造就业机会2/3,技术创新占全部技术创新的50%以上。

中小企业在世界的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之,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一个资金短缺、劳动力充足、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中,更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企业的兴旺靠管理

企业的发展推动的是经济的发展,推动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的是管理的发展。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今天的文化管理。每一次都诠释着这句话:“企业的兴旺靠管理。”

管理其实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的触角涉及到每个岗位、每件事、每个动作,总之而言,将认为不重要的事管起来,将简单的制度长期执行下去并用心去做就是好的管理,企业的竞争是资本竞争、产品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管理竞争,但任何一个企业都离不开管理,管理决定企业的成败。

企业管理使企业的运作效率大大增强,让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使每个员工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而且恰当的管理可以使企业财务清晰,资本结构合理,投融资恰当并向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形象,为社会多做实际贡献。

不管是苹果公司、海尔集团、通用电气、还是丰田公司都有一个优秀的CEO,以及一个完善的管理团队和管理制度。每一个公司的每一天都面临着激励的竞争,每一天都有新的公司产生,同时也有旧的公司破产。华尔街风暴,东南亚经济危机,日本危机每一次都会导致管理不善的企业破产,每一次危机后也有一批企业蓬勃发展,不仅国家的富强需要好的管理,所以企业的兴旺更需要管理。

管理的灵魂靠企业文化

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成就一个企业,失败的企业文化也可以毁灭一个企业,企业文化绝不是装点门面的摆设,而是每个成功企业必须具有的理念,它在市场大潮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992年,约翰·科特教授和同事詹姆斯·核斯克特教授出版了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在该书中,科特总结了他们1987—1991年期间对美国22个行业72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证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认为:“一个企业本身特定的管理文化,即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并且预言,在近十年内,企业文化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这个观点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人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败,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在感性层次上,我们对企业文化并不陌生。我国曾经报到过的一个企业,该企业上万职工来自全国各地,企业在宿舍区建了一个报廊,在报廊里从黑龙江日报、四川日报、海南日报到浙江日报,全国各大省区的主要报刊在报廊里都有,而且天天更新,那些背井离乡在珠三角打工的打工仔打工妹们每天都能获知家乡当天的信息。也许报廊和报纸不是企业文化,而每天更新各大省区的报纸的举动就是企业文化。事实上,在中国企业悄悄将脑袋伸出国门的时候,企业文化也已经在优秀的企业中扎下了根。但是,我们仍有必要在这个新世纪里,对企业文化重新做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诠释。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不仅代表了企业的精神风貌,更应该蕴涵企业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因此,除了企业形象外,它还代表了企业的价值标准、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思想教育、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文化建设。较为超前的企业,能够将企业文化扩展到“以人为本”的育人层次,如海尔,不仅对人进行物质上的关怀,更立足培养员工“自我实现”的文化理 念,从高层次上实现“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的落后比企业技术的落后更可怕。先进的技术可以引进,高精尖的设备可以买来,而企业文化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东西,表现在企业成员的日常行为中,有着经久的规范力和影响力。毫不夸张地说,不具有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先进的技术可能成为参观的展品,高精尖的设备可能沦为一堆废铁。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共) 篇5

摘要:企业文化它代表着公司存在的意识,企业是一个信念、传统、风气等复合体,是一种精神力量,用于调动,“企业文化”概念有很大的弹性,其内涵与外延可以非常广泛,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观念的产物,含有价值观,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企业文化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复杂工程,不是一时的经验总结或靠几个文人编写出来的,而是企业经过长期的实践提炼而成。

关键词:企业文化的认识;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企业文化组织实践

一、关于企业文化的鉴定与认识过程

“企业文化”究竟是指什么?我们先从企业和文化的定义谈起。企业------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合,如,南齐王融《曲水诗续》称:“没神礼以景俗,敖文化以柔运”。狭义的文化是与社会适应的文化,并随社会物质生产而发展。做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社会政治与经济。

企业------从事生产经验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 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我们有时称企业精神,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体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总和,对企业人员有感召力,凝聚力,能巴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生产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建设的反映。其内容大体分为:1劳动文化,2生产文化3经营文化。它是企业领导倡导,培育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日积月累逐步形成。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的经验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即使领导更替,但企业文化不会改变

如何正确认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之中,有其目标的一致性。人们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认识深度,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又是经济力量的抗衡,竞争,较量的变化结果。然而,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理性定义向非理性定义发展的产物。所以说,对“企业文化”的定义表述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有认认为,企业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包含一整套象征,议事和神话,它们巴公司的价值观格外信念灌输给员工。有人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包含以下多个基本原则,它代表着公司的存在意识。而普遍的看法认为,企业文化是以个信念,传统,风气的复合体,是一种精神力量,用于调动,激发目标对象作出贡献。

在我国,许多学者的认识也大有差异。一种看法认为,企业文化是个复合概念,它由“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两部分组成。外显的文化指设施,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文娱活动等;内隐的文化是总目标的倡导,要求遵循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趋向和生活观念,由这些内容融会而成的风貌和企业精神。第二种看法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精神风貌;第三种看法认为,企业文化不是一种纯粹的企业性概念,更多的是体现它的社会性,不仅包括传统观念,认为企业文化由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行为文化三部分而组成,这和企业文化分为“硬件”和“软件”或“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没有太大的区别。可见“企业文化”的概念有很大的弹性,其内涵与外延的应用有时可以非常广泛。

上述“企业文化”的概念几乎都是从表面现象特征所表现出来。回答的是“是什么”,而应用主义却认为,这还不够,必须回答“干什么”,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巴企业文化的定义描述如下: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观念的产物,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养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的统一员工的行为,集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二、企业文化的功能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有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功能,在理性上的认知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要对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要有刻骨铭心的认识,除了经历实践和品味它的历史,再没有别的方法。“文化”在战争中有推拉的功能。抗战时期,日寇以强大的阵势掠我中华,一曲《义勇军进行曲》激发了数以万计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小米加步枪终于战胜了军备完善的敌寇。作为民族文化的雷峰精神培育了新中国几代新人。作为创业文化的铁人王进喜,应当是新中国艰苦创业的典范。作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企业中重要体现形式,中国或外国,现在还是将来,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管理作用。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绳理工学院和一批经营管理咨询公司等研究机构都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研究的出结论认为,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和企业经营业绩产生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市场竞争激烈的的时候更是如此,企业组织结

构,企业管理体制,企业财务分析手段以及企业管理领导艺术等。美国,日本企业界的最优秀的总经理们总是不惜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营造,维护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他们从企业文化实践中得到不少好处,对企业文化情有独钟。如日立公司奉行的哲学“和,诚,开拓”精神。“和”既强调全体员工以和为贵,主张开展非正式讨论在内部形成风气,公司在意念内就收到建议421万条;“诚”对用户要以诚相待;“开拓”要求勇于创新争取更大成果的一种旺盛斗志。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的优秀发展,优秀的企业必定有自己优秀的文化,它们与普通企业一线之隔。普通企业的文化处于一般或更低状态,员工们编造借口,委推责任,鱼目混珠而不知所措。优秀企业则是实事求是,有主人翁意识,积极投入工作生产,勇于解决问题。

三 中国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文化”在中国古代指的是“人文化成”和“以事教化”是以文为形式,以教为手段,达到化的目的。这与西方语言中“文化”所指的培养,教育,改变,发展的意思大致相同。

综观企业文化,概括起来说,除了一般文化所具有的特征之外,还有其他特性: 1 区间性

文化活跃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针对的是文化的创造者和被实施者,文化的使用范围指的是该文化的区间性。2 依附性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认为“人者,王行之秀气也”(《小载礼记》),有“人为万物之灵”的记载,说的是尊重人性,主张认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西方古典学派的人本管理理论更为深刻,有独到之处。企业文化产生的条件具有共同性。企业成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相互交往,并且无论从事那些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可获得一定的成就。在人际关系中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相联系,不断发生矛盾和碰撞,又不端的得以调和,达到统一。企业文化就是通过人和人之间的行为活动,不断进化积聚而成。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依附于企业,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离开人去谈企业就是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3 目的性

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紧紧围绕企业自身为其终极目标服务。唯此,别无其他选择。这是因为:第一,企业文化同企业的生死密切相关;第二,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实践的主题是该企业的员工,其中决策的主导性意见占有很高的地位,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赢利程度息息相关,不利与企业发展的文化,在企业无处立足,纵使外来文化的干扰影响,也没有太多的市场。4 社会性

企业根植于社会,属于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细胞。细胞依附肌体而生存。企业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与其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相互产生影响。企业文化有独特的个性,但是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处于绝对的从属地位,脱离社会文化的企业文化必

然遭到社会的遗弃。5 普遍性与差异性

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企业作为法人,具有拟人性,不仅表现为承担民事权利义务与责任,还表现为自己的经营思想,组织形成,管理制度等。企业文化的这些内容对于企业具有应用的普遍性,但对于具体企业之间来说,又具有差异性。差异在于,针对各自存在的薄弱环节;差异在于企业都处于不同行业,生产不同产品,提供不同的服务等。6 可塑性

企业文化既是长期传统的产物,又是现代文明影响的产物。它不是企业纯自然产生的,而是继承上的扬弃,是不断挖掘的产物。企业文化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别是社会运行机制没有发生重大变革和企业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总是稳定在一定水平上。但总体看来,企业文化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生产关系调整过程中不断前进。四 企业文化的组织实践

企业文化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复杂工程,不是一时的经验总结,而是企业的长期实践提炼而成。从我国目前企业的现实出发,要使企业文化产生更大更好的效益,在企业文化组织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企业文化建设应与社会两个文明建设相一致,不应脱离实践乱提口号

企业生存在社会大环境中,承接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影响,企业文化只能在独立给定的舞台上发挥能力,非此,绝无企业文化的生

存空间。企业文化建设要注意群众性,吸引广大员工参与,决不是少数人的事情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共同价值的形成与导致的统一行为,因此它的成果必须是全体员工在实践中共同创造的。3 企业文化必须倡导团队精神,凝聚合理,为总目标服务。

企业文化具有为企业总目标服务的特征,总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组织,指挥,协调来构成,因而企业文化必须为良好的管理提供舆论支持,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各项管理得以顺利实施。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需要一定的形式来体现,也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来保障,仅喊口号是无济于事的。

企业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彩球,也不是哗众取宠的装饰,它扎根于企业员工,融合全体员工的思想,活动不可缺少,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可缺少,少花钱办好事是值得提倡的。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关键在于组织领导,在于实施过程中,重点不在于研究部署,而在于去做和检查。

考察现有企业文化活动,成功的例子不少,他们事先有计划有部署,按计划进行活动,更重要的是督察活动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和提高。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和不可缺少的激励机制

企业网络是企业进行文化宣传教育沟通联络,包括在一定的成效中。企业文化的推行结果,要为企业发展,员工利益和社会带来物和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篇6

先进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未来方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充分体现,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将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新的世纪,企业如何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文化问题,积极培育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同时以企业改革、发展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文化概念在企业这一特定领域的延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与企业同时并存的一种客观存在,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是企业宝贵的、潜在的无形资产,精神财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观念、品牌形象、企业形象、企业声誉等的母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至关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主要集中体现在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文化附加值上。因此,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不容忽视。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推动力。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职工的精神粮食,是凝聚全体职工的重要力量。它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要生存,要发展,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的企业家,不是一个明智的企业家,不是一个高明的企业家,不是一个完全的、现代的企业家;没有文化的企业职工队伍,是缺乏创造性和生机活力的队伍;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没有精神支柱的企业,没有凝聚力的企业,没有希望的企业。从一些成功的企业来看,他们之所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能得到健康发展,是因其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结构,形成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和一种强大的“文化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与政治的反映。企业要发展,必须重视观念形态文化的作用。企业的产品要依靠企业文化来宣传,良好的企业声誉要靠企业文化来传播,优秀的企业形象要依靠企业文化来塑造。企业要面向市场,产品要在复杂的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借助于文化的传播作用和影响力。正所谓“好酒也怕巷子深”,“形象等于市场”,“市场就是效益”。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强大牵动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发展方向,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正确引导职工的思想价值,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坚定政治信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职工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使其成为“四有”新人,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建设适应新形势下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塑造良好的企业精神,进一步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培养职工的荣誉感、信任感、使命感,以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企业职工业余生活的表现方式,而是一种包括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在内的,以其精神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整体文明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在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需要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呢?笔者认为,新世纪的企业文化必须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1、新世纪的企业文化,必须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坚持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与国际接轨,有相当大的包容性。一方面能够引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一方面能够坚决抵制一切落后的、腐朽的、阻碍企业健康发展的东西。

2、新世纪的企业文化,必须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行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新世纪的企业文化,必须符合我国行业的特点。强调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强化自我,不断冲破旧的体制的束缚,努力开拓创新。

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篇7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茶艺

我国茶叶的起源地在四川一带, 后期向全国各地进行传播。我国的茶业不仅在本土有着很好的发展, 也传播到了周边的国家, 如日本和朝鲜地区的茶文化就是由我国传播过去的。中国茶业的悠久的历史也孕育了中国悠久的茶文化, 同时, 茶文化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 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茶道与茶艺

茶道和茶艺是密切相关的, 但是并不能混为一谈。很多人认为, 茶艺和茶道是一种概念的, 但是二者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茶艺主要是注重于喝茶的方法和技巧, 在这个品茶的过程中, 体会其中的心境和感受, 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和超脱。茶道注重的是在感情以及修行方面的升华。但是茶艺和茶道也是密不可分的。茶艺为茶道奠定了根基, 茶道是以茶艺为表现形式的, 茶艺可以单独的存在, 茶道是茶艺的一种升华, 是更加高深的状态。茶艺主要注重的技巧, 关键在于一个“艺”字, 主要是进行饮茶的一个技巧。茶道的重点是精神层次的, 关键在于一个“道”字, 主要是自己在品茶和学习茶艺的过程中体会一种修行, 进行人生大道的参悟[1]。从形式上来说, 茶艺更加具象, 能够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茶道则是更加的抽象, 一般是依托于茶艺而存在的。茶道可以表达为“以饮茶活动为形式, 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注重饮茶活动中审美、求美、规范、礼仪及对事物细微玄妙的理解与把握, 反映出人文素养、艺术情趣、道德情操等。茶道活动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品茶、饮茶、喝茶, 而是通过茶道活动, 获得精神方面的享受。

茶道是以茶艺为载体从而表现出来的精神层次内涵。茶道有着悠久的历史, 兴起于唐代在明宋时期达到鼎盛, 但是清朝开始趋于没落。茶道主要是讲究境界和已经的美满, 主要是包括茶叶、茶水、火候、茶具和环境。

茶道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 主要是以煎茶和斗茶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煎茶最早的是兴起于唐朝, 主要是将茶末在茶壶中进行煎煮。斗茶顾名思义就是进行品茶的一种比赛形式, 古代的文人墨客带着各自的自制茶水, 比较茶面的汤花和茶的品质。斗茶也最早兴起于唐朝, 到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

2 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纵观中国人的生活, 无论是待客、婚嫁、祭祀都需要茶, 茶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互通有无的一个重要的载体, 在各民族中, 茶也是我国各民族的风俗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 在我国各族之间, 茶文化是没有任何障碍的, 因此, 对于各族人民的团结安定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也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如在婚嫁中, 古人认为, 茶有“移植不生、结籽多丰、四季常青”的特性, 完美地表现了人们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在唐代茶是作为女子的嫁妆的, 在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就携带了许多茶叶。宋代时, 随着茶的普遍饮用, 茶更多作为男子的聘礼, 所以, 常称女子受聘礼为“吃茶”, 即成为合法婚姻。在《红楼梦》中, 就有王熙凤调侃林黛玉:“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 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呢?”就是表示这个意思。现在, 这种习俗在南方一些地区还依然存在。如我国南方地区历来有喝“新娘茶”的习俗。新娘成婚后的第2天清晨, 洗漱、穿戴后, 由媒人搀引至客厅, 拜见已正襟危坐的公公、婆婆, 并向公婆敬茶。公婆饮毕, 要给新娘红包 (礼钱) , 接着由婆婆引领新娘去向族中亲属及远道而来的亲戚敬茶, 再在婆婆引领下, 挨门挨户拜叩邻里, 并敬茶。敬茶毕, 新娘向敬茶者招呼后, 即用双手端茶盘承接茶盏, 这时众亲友或邻里乡亲饮完茶, 要随着放回杯子的同时, 在新娘托盘中放置“红包”, 而新娘则略一蹲身, 以示道谢。在喝新娘茶时, 无论向谁敬茶, 都不能有意回避, 否则被认为“不通情理”

3 茶文化的“三”原则

茶叶质量要组训“三绿”的原则的。“三绿”主要是指绿茶的茶色、汤色和茶叶底的绿色, 这三方面的了“绿”能够很好的透露出茶的重要品质和质量的好坏来。绿茶作为中国最早的进行流传和传播的茶叶也是生活中人们品尝最多的茶叶, “三绿”是绿茶的重要的品质的判断标准。

泡茶的话是遵循的“凤凰三点头”的原则。“凤凰三点头”是一种茶文化的礼仪的象征。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 主要是讲究礼仪三分的成, 因此, “凤凰三点头”正是非常符合中共传统礼仪文化和茶文化的标准。

茶杯要遵循“三才杯”的原则。“三才杯”的寓意是集苍天、大地、人和三方面的精华, 这样能够呈现出天人合一的茶文化。

端茶时要遵循“三龙护鼎”。“三龙护鼎”是有规范的姿势的, 用大拇指和食指轻扶杯沿, 中指紧托杯底, 这样举杯才显得既稳重又雅观。

品茶时要遵循“三乐”的原则。“一乐”即独品得神, 一个人在一个优雅的环境中安静的精神凝气的品茶, 自己的精神会得到一个完全的放松和升华。“二乐”即对品得趣, 两个知心朋友以茶会友, 在品茶的娴静的氛围中, 来畅谈人生和理想抱负, 这也是品茶的一大乐趣。“三乐”即众品得慧。大家一起品茶, 各自抒发各自的情怀, 大家互相交流从而提升各自的情操。品茶三乐是对人生的很大的乐趣, 在个人情操和人生理想中都会得到一定的升华。

4 结语

茶业和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 对人们的生活有这深刻的影响。在现代的生活中, 茶文化主要表现在以茶待客和以茶会友等方面。在中国的生活中, 茶文化不只是简单的进行品茶, 同时, 也是一种交友会客的重要的方法。品茶也不是简单的进行饮茶, 品茶都是有自己的讲究和品茶的程序的。在待客交友中的饮茶文化也是有着重要的讲究的, 饮茶在待客交友中能够实现和睦相处的氛围, 促进感情的沟通[2]。

参考文献

[1]田志平.紫砂器对茶文化的影响[J].陶瓷科学与艺术?盛世收藏, 2011 (5) .

浅谈对现代医院文化的认识 篇8

关键词文化 内涵 核心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在医院的经营活动中,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医院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力”就是推动力、导向力、凝聚力。

1医院文化的内涵与核心

(1)医院文化的精髓。医院文化除了环境色彩、标识等表象以外,最根本的是医院制度和医院不成文的大多数员工的思想行为的集合。医院制度是用来约束、规范员工行为的,是不完善的、有漏洞的,属浅层次的文化;而不成文的大多数员工的思想行为则是人们自觉的、内在的,对医院制度可起到补漏的作用,属深层次的文化,是医院文化的精髓。

(2)医院文化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看医院文化,其内涵各有侧重。医院是一个开放性单位,医务人员的工作是公众性职业,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产生社会影响。因此,从社会的角度,医院文化就是医院形象;从员工的角度,医院文化就是个人地位、人际关系、工作态度、价值观念、为人心态、目标取向等;从病人的角度,医院文化就是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团队协作以及诊疗活动的成本效益;从供应商的角度,医院文化就是被卖商品的有效利用开发,相关人员的思想意识、言行举止和医院的诚信度。

从整体而言,医院文化是医院技术力量、设备、人员素质、经营理念、医院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包括良好的传统、习俗和风气);从个体而言,是每个员工做人做事的良好习惯,就是以实现共同价值取向为核心,以形成团队精神为追求,表现为健康的心态、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文明和谐的行为规范。

(3)医院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医院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管理者和员工思想观念、行为观念的基础,只有弄明白办医院为了什么、在医院工作为了什么等问题后,才能确立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并付诸于言行,解决医院如何运行、如何为患者服务、如何对待员工、员工之间如何相处等问题。

2 医院文化的体现

医院是经营服务的场所,医院文化体现在经营理念和医院精神等方面。现代医院应坚持的经营理念是:人本理念、服务理念、诚信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执行力理念。

(1)人本理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奠基石。医务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是本,我们为病人而存在和工作,而不是病人为我们而存在;病人的病与人之间,人是本,而非疾病为本,治病是为了救人,不能治病不治人;医疗设备与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是本,再好的设备是由人造出来的,而且靠人来使用操作;医院经营发展与员工之间,员工是本,所做的决策要有利于工作和事业的发展,要合乎大多数员工的利益,决策的实施要依靠广大员工,经营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制度与人之间,人是本,制度是人制定的,是用来要求和规范人的行为的,两者之中更应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人员队伍。

(2)服务理念是提升医院文化的关键路径。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是病人和员工;行政后勤人员的服务对象是员工和病人;所有员工的最终顾客是病人,以顾客为中心,主动、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常会获得双赢。

(3) 诚信理念是建设高品位医院文化的标志,是实现良好经营的根本。诚则信、信则立、立则进、进则胜。

(4)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方向。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实事求是,不盲目贪大求全,不摆花架子,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探索适合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避免进入不顾成本效益,规模越办越大;不顾基础,口号越喊越响;不突出学科重点和专业特色,设置越来越全的经营误区。

(5)执行理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前提。好的决策、制度、理念只有在严格认真执行的情况下才能显示其作用和成果,若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则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并导致管理失信,丧失医院文化的导向、推动和凝聚作用。

医院精神是一定时期倡导的,在经营发展中不断灌输、激励员工学习工作的行为标准,外人摸不到,但从员工的言行中是可感可见的。

3医院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医院文化是经持之以恒的反复倡导、改进、充实、提升而逐步形成的,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体,重复的行动形成习惯,重复的习惯形成文化。医院文化形成和传播的主体是员工,员工是医院文化的创始者、参与者和实施者,是医院文化的第一传播者和综合展示者,通过员工的言行影响顾客并延伸到社会。

4影响医院文化建设的因素

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价值观念整合、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和团队精神构建的系统工程。建设良好的医院文化,提高群体意识是前提,领导重视是关键,医院精神是灵魂,提高员工素质是根本,制度建设是重要内容,职业道德建设是突破口,塑造良好的形象是立足点,培育主人翁意识是最佳境界。

医院文化建设成败的决定因素是:领导层的感染力,管理层的推动力及员工的配合、执行和创新。

上一篇:企业消防工作口号:加强消防宣传、提高消防意识下一篇:小学生劳动节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