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管理的文化产业

2024-08-21

政策管理的文化产业(精选12篇)

政策管理的文化产业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要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政策,需要学习国外文化产业管理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并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不断深化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我国的文化产业决策体制,实现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需要解决三个重大问题:所有权问题,内容管理问题,文化产品国际贸易问题。本文以电影产业为例,试说明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在内容管理方面的缺失。

内容管理(content regulation)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产业政策。很多国家都采用内容管理来规范文化产业。“内容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本质特点,所以通过对内容来管理文化产业,可谓抓住了本质。同时,对内容进行管理,也体现了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的敏感性。很多国家都通过内容管理来规范文化产业,以此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增强民族认同感,进而保护本国文化安全和维护本国文化主权。我国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蓬勃发展,但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体系和文化法制建设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保障和促进文化产业快速有序的发展。因此,认真分析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管理的首要问题是确定什么是“本国内容”或“本土内容”,但是“内容”在某种意义是“软”的东西,很难将其量化并加以衡量。换句话说,很难确定哪些“内容”就是本国或本土的内容。同样的内容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也是不同国家或民族的电影翻拍成另一国家或民族的电影也会受到欢迎和喜欢的原因。所以,西方国家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上更多的是通过“人”来定义“内容”。法国政府就规定,只有法国公民参与创作和生产的文化产品,才能算作是法国文化产品。只有法国文化产品,才能在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或者享受政府财政资助、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电影为例,法国也有一套评分系统。在评分系统中,对制片商、导演、编剧、演员都有评分标准,只有获得80分以上的电影,才有资格申请政府的某一项资助。此外,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也通过对“人”的限定来定义“本国内容”或“本土内容”。例如:一部“英国电影”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制片商必须是英国公民,制片公司必须在英国注册,且为英国人控制。(2)电影主创人员必须是英国公民,全部工资支出的70%必须付给英国人。(3)外景地和室内制作必须是在英国、爱尔兰或其他英联邦国家。(4)电影全部生产成本的70%要花在英国国内。

内容管理对保障和促进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韩国文化产业政策在内容管理上是十分成功的。以韩国影视剧为例,韩剧的热播带动了饮食、服饰、音像市场的火爆,看韩剧,吃韩国料理,穿韩服,去韩国观光旅游,一股“韩流”席卷了中国的大小城市。作为一种流行文化,韩剧在海外地区的影响已超越了文化本身的内涵,不仅重塑了韩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使韩国人尊礼守法、重视亲情、忠贞不渝的形象深入人心,还连带地使韩国的相关产业大受其利,给韩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让韩国的汽车业、手机业、餐饮业、美发美容业等在日本、中国等周边国家遍地开花,生机勃勃。《大长今》也继《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之后,掀起了韩国观光旅游业的新一轮浪潮。

目前,在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对内容管理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条文,也没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这就造成大量的文化资源的浪费,文化产业链的断裂等问题。

以电影为例,冯小刚的影视作品一向符合大众心理和口味,《非诚勿扰》同样备受好评,票房大卖。美丽的自然风景加上凄美的爱情故事,外加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美女加盟和葛优的冷幽默,这使影片具备了获得票房的主要因素。这部影片中主要出现三处外景:海南、杭州和日本的北海道。但因影片把故事的重要情节设置在了美丽的北海道——爱情开始和结束的地方。这个山花遍野、海天相连的地方被定义成了一个滋生爱情的伊甸园,令舒琪饰演的笑笑魂牵梦绕,难以忘怀。她在这里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又亲自将它葬身海底,然后再让生命和爱情一起重生和绽放,一波三折,激越跌宕。很多人看完影片后,不记得海南和杭州风景,就想着有机会能去北海道玩一趟。据报道,影片公映后,吸引了大批慕名前往北海道的中国游客,北海道的旅游线路成为热门旅游项目,甚至连北海道副知事高原阳二和外景地钏路、网走两市市长都决定向该影片导演冯小刚赠送感谢状。影片对日本北海道的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可见一斑。

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来看,《非诚勿扰》无疑是一部内容管理失败的影片。虽然它创造了13天突破2亿的票房神话,但是它没能形成电影产业链,进一步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如旅游、餐饮等)的发展,反而为他人做了嫁衣,造成产业链的断裂。同时,放着国内众多旅游资源不用,花费大量资金到日本进行实景拍摄,也是对我国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我国电影制片和审查制度,在内容管理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评价体系,内容审查更多的是指向不违反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赌博、暴力等,不侮辱或诽谤他人,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危害社会公德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等方面。因此,制片商在不违反上述法规的前提下,不会更多地去考虑促进整个文化产业链的发展,只关注影片的票房收益。

如果我们的文化产业政策具有完善的内容管理评价体系来对文化产品的内容加以管理,对符合要求的文化产品(影片)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或扶持基金,对不符合要求的文化产品(影片)加大审核和限制。这样,制片商们就不会短视地盯着影片的票房收入,就会更多地考虑对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和电影产业链的全面发展,生产具有“本国内容”或“本土内容”的影片。这样既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增强民族认同感,又扩大文化交流,提高本民族文化的竞争力,进而带动整个电影产业链的快速有序的发展。这种文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远远超过单纯票房收入。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在内容管理上的缺失,造成文化资源的严重浪费,文化产业链断裂等问题。长此以往,将使我国的文化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威胁我国的文化和经济安全。为了保障我国的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们应该重视文化产业政策中内容管理问题,尽快制定出文化产业内容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完善有效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玉国.文化产业与政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2].陈杰闽锐武.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4.

[3].潘嘉玮.中国文化产业政策与立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4].胡惠林.文化政策学[M].北京:书海出版社, 2006.7.

政策管理的文化产业 篇2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不断丰富发展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基本国情出发,结合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化体制改革思想。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和十七大的召开为重要关节点,这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十六大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前,这是在新形势下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丰富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就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基本原则、着力点、基本出发点、基本思路、工作方针等多个侧面阐述了搞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要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要深刻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特别是经营性文化产业必须面向市场,认识到“面向市场和面向群众是一致的,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与„三个代表‟的要求是统一的,是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的重要实现途径。”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进一步确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强调“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对于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则“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同时,提出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命题。同时,伴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任务的明确提出,胡锦涛还特别强调要“通过文化建设来不断构筑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这在2005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2005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规定》对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有很强的导向性,有利于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六届五中全会则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明确提出了要形成“两个格局”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等目标,为我国“十一五”的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2005年11月,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这一《意见》成为我国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进一步丰富了中央的文化体制改革思想。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重要指导,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为重要契机,在深入阐发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不同角度和城乡不同特征出发,对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和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为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理论化、系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到十七大的召开,这是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理论化、系统化的阶段。

从2003年6月份开始,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试点工作的成功,为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系统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2005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肯定了试点工作的成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2005年底,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成为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纲领性文件。《意见》总结前一阶段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我国文化体制存在的“四个不相适应”,要求“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意见》分别就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目标任务作了全面的阐述,细致规划了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文化企业改革、文化领域结构调整、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和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的具体思路。中央的文化体制改革思想有了比较完备的理论形态。

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会议要求要努力在“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四个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2006年9月,中央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一方面明确提出了建设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要求,并从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把政府的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说明;另一方面,明确了影视制作业、出版业等九大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提出了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等目标要求,并就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健全各类文化市场、完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等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

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同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高度,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要求。十七大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并强调“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明确要求“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等改革的具体要求。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对于文化建设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强调,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对于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一次重要发展。如果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形态的话,那么十七大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强调则是从更宽广的视野上确立了其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总之,理论内涵的提出、战略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十六大以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在理论化、系统化上取得了一次意义深远的飞跃。

第三阶段:十七大以后是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进一步深化阶段。科学发展观的全面阐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正式提出,是十七大两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要理论成果。在新理论、新视角的观照下,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进入了一个深化发展阶段。

这种“深化”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进一步细化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在十七大召开几个月后,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目的,以改革为动力,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这里对于以人为本的强调,对于统筹兼顾的坚持,都渗透着科学发展的血液。2009年8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将文化体制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时间进度和责任主体,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0年4月,中央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比较系统地回顾了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进展、主要成效和主要经验,指出了2012年前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201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一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深入阐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的重要意义。这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显得尤为明显。一段时间以来,与经济快速发展相比,我国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也同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中一些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相关要求下,中央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要求。

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初,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举措中就有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要求。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拉动消费、促进和谐、增强信心的重要作用。

2010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明确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加以强调。他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韩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成果与启示 篇3

关键词:韩国文化产业;产业政策;政策成果

一、文化产业政策的目的

对于文化产业政策的成果如何定义和测定,存在着各种观点和方法论,但其中以政策实行为主体,即以政府自身提出的目标能否达成作为参考标准,是相对合理的一种评价方法。相关法律和预算是影响政府政策的两个主要因素,大部分法律开篇便体现有关法规实行的目的,这可以明确必须的政策指向,并要求实现与预算及资金相匹配的执行成果,此外,政府编制预算时,会提出各项目的成果指标,并由国会对此进行评估。综合来看,以相关法律首条中体现的政策目的和预算中制定的成果指标为参考标准,能够一定程度上把握该政策最终产生的成果情况。

首先,以相关法律中提出的目标为参考标准,可以对韩国过去20年内文化产业政策的成果进行简要梳理,同时,我们所说预算中制定的成果指标是以各单位及事业内容为参照进行划分的,定量和定性指标也是被区分开来的,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并非具体行业而是基于整个文化产业层面上的政策成果。

作为韩国文化产业领域基本法代表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在其第1条中指出:“为支持及培育文化产业制定必要条款,奠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强化竞争力,以对国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为目的”。其中“对国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是《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所追求的目的。

另一方面,《内容产业振兴法》第1条中也提出:“制定振兴内容产业所需要的相关条款,奠定内容产业发展的基础并提高其竞争力,并以此实现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并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做出贡献的目标。”由此可知,振兴内容产业的目标是“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并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此外,韩国于1995年颁布的《影像振兴基本法》也提出了“提升国民生活水准”和“强化影像产业竞争力”的目标。

综合以上表述,其政策目的可大致分为“强化经济发展及产业竞争力”的经济层面和“提升文化生活及生活品质”的社会层面两种。囊括两个层面的政策目的,反映了结合文化和产业两大元素的文化产业所固有的属性,其固有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政策最终要在经济和社会文化两个领域都产出相应的成果。

二、经济成果

1.国民经济贡献度。文化产业的经济成果大致可根据对国内经济的贡献程度和海外市场地位两方面来评估。国内市场上,文化产业增长趋势可由销售额和出口额来体现。从得到韩国统计厅认可发布的2004年以来文化产业统计来看,国内文化产业销售额在2003年已达44兆韩币,此后持续上涨,到2014年增长至94兆韩币,十余年内规模增长超过2倍。同时,出口额以2003年的6亿美元为基准,也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4年达到54亿美元,在十余年内,受“韩流”等文化产业现象的积极影响,增长了9倍之多。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评估韩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需要对GDP中文化产业的占比进行分析。数据显示,韩国文化产业的附加值总额从2005年的20兆韓元持续增长到2013年的38兆韩元,每年占GDP比例约为2.4%至2.8%,与制造业相比,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并不是很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附加价值比例约60%,和其他产业相比极高,和制造业21.1%的附加价值相比,更是高出近3倍。可见,文化产业能够以较小的投入收获较多的成果,具有高投入产出效率的优势。事实上,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不止于文化产业本身,鉴于文化产业的窗口效应,其可能触发的连锁效应将延伸至非常广阔的领域。文化商品出口到海外,本身便会产生收益,而在海外韩国文化产品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对韩国文化的偏好度及品牌价值的认可度都会有所提高,进而产生积极的外部效果。具体来看,“韩流”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韩国生产的化妆品、服装和家电等消费品在其他国家市场所赢得的较高人气上,有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商品出口每增加100美元,消费品出口将增加412美元。据2012年韩国进出口银行对2001至2011年92个国家韩国文化商品出口额和消费品出口额数据的回顾和分析,文化商品出口拉动消费品出口的贸易创出效果十分明显。从出口额增长来看,各类文化商品出口增加100美元时,IT产品、服装和加工食品出口额分别平均增加了395美元、35美元和31美元。从出口地区来看,亚洲地区的音乐输出,化妆品出口以及IT产品出口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南美地区,音乐输出以及IT产品出口则表现出积极带动作用。

2.海外市场地位。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韩国的市场地位不容忽视。根据PwC发布的报告,2014年文化市场规模超过250亿美元的国家有美国、日本、中国、德国、英国、法国、韩国和加拿大等14个国家,这14个国家的文化市场总规模合计达到了15,162亿美元,占世界文化市场的约80%。从销售额来看,美国在世界文化市场的占有率为32.1%,居于首位,之后依次是日本、中国和德国。根据PwC所掌握的信息,韩国文化市场规模为518亿美元,占世界文化市场的2.8%,位居第7,而2014年韩国GDP名义上居世界第13位。细分来看,韩国游戏产业在世界市场中的占有率为10.6%,位居第4,电影市场占有率为3.4%,居第9位,出版市场占有率为2.47%,位居第8位,综合以上数据,韩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是相对较高的。

三、社会文化成果

1.文化生活。文化产业的兴旺,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各界文化消费活动的增加。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在2014年发布的文化消费现场调查结果来看,参加一次以上演奏会、展览会等文化活动的比例为71.3%,比十余年前增加约9%。从消费类别来看,电影消费比例从53.3%增长到65.8%,表现出压倒性优势,参加大众音乐、演艺、话剧、音乐剧及美术展等的比例约为10%,而参加文学活动或传统艺术活动的比例不到10%,和其他消费类别相比存在巨大差距,这种状态在过去十余年中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全民层面来看,韩国国民文化活动年平均参与次数从2003年的4.5次增加到了2014年的5.0次。但其中观影占了较大部分,其余文化活动内容平均每年只有0.1-0.2次的水平。若以观影1次以上的消费者为基准,年平均参加文化活动次数约为20次,这种情况下电影虽然仍占较大部分,但是其他类型的活动参与率也相对提高,换言之,即只要参与过一次文学、美术和传统艺术等形式的文化活动,再次参加的概率将明显提高。除此之外,参与文化活动和民众闲暇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统计局对国民生活时间的调查,韩国10岁以上国民,每天平均交际和休闲活动时间在6小时左右,1999年至2009年期间有所下降,但到2014年又出现一定回升。从文化消费观点来看,家庭支出中文化支出占比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组数据。根据韩国统计局每年发布的家庭动向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韩国家庭平均支出为2,901,814韩元,其中娱乐文化领域支出126,351韩元,文化休闲占支出比约为4.35%。2006年起,文化休闲支出比例略有增加,但维持在约4%的水平,2011年后则出现逐步增长的趋势。

nlc202309080843

2.生活质量。从文化活动丰富人类生活的角度来看,文化消费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针对这一定义下的生活质量,提升文化消费的满意度是文化政策的最终目的。关于韩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根据统计局每年进行的社会调查中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数据,可以有初步的了解。公布的数据显示,国民生活满意度虽然在过去10年间呈现略有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来看对生活感到满意的比例仍停留在30%左右的水平,可见事实上韩国国民的生活质量并不高,而这一点也正通过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传达给大众。另一组极具代表性的数据是国民幸福指数,在国内外发表的各种幸福指数调查当中,韩国国民幸福指数给出了相当低的数值,联合国发表的世界幸福报告书中,韩国在被调查的156个国家中排第41名,在Better Life Index的36个OECD会员国家当中排第25名。韩国国民幸福指数如此之低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社会的责任感缺失,以及娱乐不足而导致的过大压力等。从与幸福感影响因素相关的国际排名上看,韩国的社会关联度位于幸福度较低的第32名,人均工作时间、自杀率以及压力程度在OECD国家中属最高水平。其中针对人均工作时间和压力的问题,在国民闲暇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增加文化活动是提高国民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综合以上影响因素和数据,再次印证了推行与生活质量相关的文化政策的重要性。此外,2013年12月,韩国总统所属的国民大统合委员会发出以“是大韩民国国民的我!”“这个时候幸福”为主题的调查结果显示,韩国人最自豪的领域集中在体育、韩餐、韩文、韩流等文体及旅游观光等领域,占比达到了30%左右。

四、启示

过去20年中,韩国文化产业政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部下属机构等政策执行组织规模不断扩大,预算呈现飞跃式增长,相关法律和制度也在质和量上不断提升。目前,以传统和固有文化为中心是文化产业局最新确立的产业政策,并正以之为中心大力推进产业政策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截至2014年,韩国文化产业规模成长为世界第7位,作为实现创造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核心,韩国文化产业政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内需市场的成长和成熟。据统計,韩国文化产业销售额正持续增长,但综合对比文化消费和实际需求,其销售额和目标市场仍存在很大增长空间。具体的,在韩国民众文化活动中观影消费占比很高,同时也应注意到展览和演奏会等其他类型文化活动参与比例极低的现实状况,基于这一状况,未来可尝试通过推动国民参与多种文化活动来扩大文化产业领域的内需市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和大众积极参与多元文化消费反差显著,国民文化支出占比仍停留在家庭所得4%的水平,因此,未来需进一步消除“文化产品是免费的”这种错误认识,促使民众更多地为文化产品消费。这不仅是通过国民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还是优质内容资源得以持续生产和流通的良性循环,对于提高国民文化消费满足感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总之,为构筑成熟的文化产业内需市场,广大民众对于文化消费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2.为海外市场的扩大加强双向文化交流。韩国文化产业在过去十余年中受“韩流”的积极影响,在海外市场获得了相当丰厚的成果,此成果进一步超越文化产业,连接多个产业领域形成了多元产业群,对“韩国优选”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但当下在国外的部分地区,不时出现的所谓“厌韩流”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韩国文化和产品出口海外的方式。相比于韩国文化越过东亚传播到东南亚、中东和南美等地而言,韩国本土则倾向于只消费美国、日本等部分国家的文化。文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相互性和互惠性,若想使韩国文化产业海外市场今后获得长足发展,则需要在社会文化方面提高对进驻地区的了解和关注。这一点上,文化产业政策应当参考传统文化政策理念,强化“双向文化交流”,这对于提高文化产业的经济及社会文化成果均将大有裨益。

3.为社会文化的成果而努力。文化产业政策虽是产业政策,但本质上仍是文化政策。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文化政策应致力于最大化地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基于此前的论述,当前韩国文化产业在经济层面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社会文化层面还略显不足。幸福是生活质量的核心,文化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获取社会文化层面的成果既满足了文化产业的需求,也意味着经济成果的达成。综上所述,在文化产业政策上,为了社会文化性成果的努力,是政策的最终目的,也是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朴永一.文化产业政策手段的效果比较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2

[2]金奎灿.文化产业法体系整理方案研究.韩国文化观光研究院,2013

[3]郑相哲.文化产业政策的变化和展望文友社,2015

[4]韩国文化产业白皮书(2013,2014,2015)

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 篇4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 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是非常独特而又极其复杂的新兴产业, 是文化发展到现代历史阶段的产物, 但并非所有文化都可以发展为产业。文化产业其实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及相关产业, 主要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大类。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 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文化艺术服务;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以及其他文化服务等;相关层, 主要指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文化及其相关产业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这是2009年9月文化部对文化产业的最新界定。

(二)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方面, 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 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 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 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明显, 中国的文化产业市场已经是有“长足”的发展。

从绝对值来看, 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需要与文化产业部门的供给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出入。从需求方面说, 以2000年为例, 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 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 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 其中被列入统计的, 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 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按照我国目前大约4亿城镇人口计算, 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为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 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 总计达到2520亿元。这样算下来, 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亿至6500亿之间 (6314亿元) 。从供给方面看,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汇总, 我们的文化产业各行业近年来 (1998或1999年) 进入统计的产值大约是6000多亿 (1998年6240亿) , 其中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812.9亿元 (1998年) , 国内旅游收入2831.92亿元, 图书报刊355亿元, 邮电通讯1235.1亿元 (1998年) , 音像制品12.7亿元。 (广告业等尚未计入) 。

所以说文化市场的现状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供需平衡, 更何况, 由于还存在着各种体制性问题, 所以它还只是一个存在结构性矛盾的、非对称性的平衡。

二、现行的税收政策对文化事业的影响

(一) 我国税收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政府对产业的态度和政策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对文化产业有最直接影响的是税收政策。税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是基于其双重属性特征, 即税收具有经济性与法律性。运用法律和经济两种手段的共同作用, 税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与环境。

基于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 我国既有针对整个产业的, 如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也有针对微观文化市场主体的, 如财税[2001]92号、财税[2002]22号等文件通知。从我国目前对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来看, 优惠环节涉及生产、销售、进出口等;优惠方式包括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 税率优惠、税基优惠与税额优惠等。优惠税种包括我国现行大多数税种。除少数几个税种之外, 其他税种都与文化产业存在程度不等的关联。 (下转第135页)

(二) 现行税收政策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面

文化产业税收政策水平受制于我国整个税收制度完善程度和税收征管能力。文化产业属于创意性、技术性结构产业, 这就要求与文化产业相配套的税收体制应该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直接税。当前我国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双高”, 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服务业普遍征收营业税的现实, 不利于培育我国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产业主体。而增值税类型的差异会对文化产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国外的经验、启示

税收调节经济活动的能力是有限度的, 运用税收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一定要正确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 准确选择税收政策运用的领域、范围和力度大小。从发达国家实践来看, 增值税在文化产业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 这除了与国外税制设置有关外, 还与其不重复征税、环环抵扣等优点密不可分。反观我国税收实践, 文化相关领域普遍实行营业税政策, 不仅造成我国文化企业税负较重, 还抑制了我国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服务业发展后劲, 税收政策的逆向调节效应比较明显。

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 政府对其支持起到了重大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 没有政府的支持,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会像今天这样繁荣和兴盛。

四、结语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 在现代经济结构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基础性地位。文化产业是以精神产品为基础的产业, 对自然资源、环境不构成威胁甚至不造成消耗, 具备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

但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呈“小、弱、散”状况:多数文化企业规模小, 经济效益不高, 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核心竞争力不强, 资源不集中, 相当分散。在与高新技术结合的文化新兴业态中, 大量呈现“为他人作嫁衣”的“纽扣现象”。以上的不相适应和不协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 努力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坚持政府财税投入与文化体制改革“两到位”, 即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政府财税投入到位、发展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到位;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分开”, 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从而达到“双赢”。

摘要: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而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也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要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财政税收来引导和促进。本文从税收的角度, 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并通过这些分析研究, 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树立起符合实际的战略性的把握与判断。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现状,税收政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总报告[R].

政策管理的文化产业 篇5

为加快芜湖市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根据《中共芜湖市委、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三产兴市战略的实施意见》,制定如下政策:

一、凡在我市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市文化委员会备案,符合条件的创意设计、数字动漫、影视传媒、出版发行、网络游戏、演艺演出、艺术品生产等文化产业项目,可享受本政策。

二、符合上述条件的文化企业新建投产后,其所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前二年给予100%奖励,后三年给予50%奖励,其中对制作动漫影视片、拍摄电影和电视剧的企业,其缴纳税款地方实得部分前五年给予100%奖励,后五年给予50%奖励;对年收入 10 万元以上的动漫主创人员和年收入 50 万元以上的影视知名导演、主要演员,其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前二年给予100%奖励,后三年给予90%奖励。

三、对动漫企业创作的原创影视动画作品,在国家、省、市级电视台播出的,二维动画片按每分钟2000元、1000元、500元标准给予原创企业一次性补助,三维动画片按每分钟3000元、2000元、1000 元标准,给予原创企业一次性补助,但每部作品原则上最高不超过 80 万元、40 万元、10 万元(在多个台播出的从高但不重复补助);在全国院线播放的原创动画电影补助 50 万元;对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正式上线运行的原创网络游戏产品,每款给予15万元的补助;对获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原创网络游戏产品,每款给予20万元的补助。

对上述作品,获得国际级奖项和国家级、省级奖项,按所获奖励标准给予1∶1配套奖励。

四、对芜湖生产的原创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黄金时段首播,按10000元/20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非黄金时段首播及其他相应定位的主频道首播的,按 8000 元/20 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在电影频道首播的电影按每部50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广播剧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相应定位的主频率首播的,按 10000元/20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对上述作品,获得国际级奖项的,给予获奖单位一次性100万元的奖励;获得国家级奖项的,给予获奖单位一次性50万元的奖励。

五、对新认定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或文化创意中心的企业,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为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或文化创意中心的企业,一次性给予30万元奖励。

六、对从事创意设计,且当年实际设计开票收入达50万元以上的创意单位,每项一次性给予开票收入 10%的补助,但奖励数额以不超过该企业当年新增税收地方实得部分为限,其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七、对年销售额首次达到 2000 万元以上不满 5000 万元的企业,按当年较上年新增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的 50%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年销售额首次达到5000万元以上不满1亿元的企业,按当年较上年新增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的 60%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年销售额首次达到1亿元以上的企业,按当年较上年新增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的 70%给予一次性奖励。

八、对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可实行 “一事一议”。已享受“一事一议”政策及2010年1月1日前通过土地招拍挂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发建设的项目、企业,不重复享受本政策规定的其他扶持政策。

九、市政府设立三产兴市发展引导资金,单列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本政策规定中市级承担的奖励或补助项目支出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基地设在鸠江区。

十、本政策规定的税收奖励支出,按现行市与区财政体制实行分级负担;其他奖励补助支出由市与区各承担50%。

十一、本政策所称的“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所称的“不满”,不包括本数。

十二、本政策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12年12月31日止。

发展文化产业需健全政策体系 篇6

刘玉珠:达成共识。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会后,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在此方面表现积极。文化产业对于文化建设,特别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方面意义重大,社会各界对此达成高度共识。

需求增长。尽管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经济增长水平整体放缓,但文化产业的消费需求增速较快。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同比增长21.96%,远远超出同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4万亿元,占GDP比重进一步攀升。

高度重视。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不是停留在过去的口头号召,而是相继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获得了各级部门、政府的大力支持。

《经济》: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刘玉珠:政策体系尚不健全。我国对文化性质、功能及作用的认识起步较晚,对于文化以产业形态发挥作用的认识尤为滞后,因此造成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尚未建立,诸多重大政策问题尚未解决。文化企业以中小微企业类型居多,金融机构如何为其提供资金、评估、质押、降低信贷风险等制度性安排,还未形成公认的评估体系。税收减免、资本市场等问题与实际发展现状不相符。

法制保障亟待完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法制做保障,现有制度相差甚远。涉及文化产业的市场规范、准入制度、监管标准等问题,还有极大的完善空间。

规律性认识不足。文化产业项目的基本立足点,是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若想使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特色与创新是关键。我们应在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其内容、特色、创新、市场、消费与人气,由此找到发展文化产业政策、市场环境的切入点,这是今后政府努力的目标。

《经济》:2013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有哪些工作重点?

刘玉珠:第一,加大力度推进现有规划、政策的落实。加快落实十二五、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

第二,继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努力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在文化产业规划、设计方面,继续努力出台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政策问题,合理税收,并推进各级部门、政府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解决中小微企业生存问题,鼓励文化产业围绕创新与特色发展,加大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

第三,加大对重大项目的带领,加大对骨干企业产品的支持和保护力度。2012年,文化部从动漫产业入手,设立各项动漫品牌保护计划,2013年,将继续推进落实。同时,要将此类保护计划扩展到各个文化产业门类当中。重视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抓手问题”上从具体方面入手、实施。

第四,鼓励各类行业组织、协会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时,发挥积极作用。

政策管理的文化产业 篇7

关键词:文化经济,文化产业,政策

演变文化是指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系统性积累。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出台了上千份全国性和地方性文化产业方面的政策文件与措施,自1949年以来,我国有关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方向与我国的文化经济体制十分的吻合。这些有关文化产业的政策,对于研究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年至1978年前,文化经济政策。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由这一时期我国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政府为缓解财政压力,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决定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的方针。1952年至1953年,由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文化政策也随之发生了调整:首先,逐步实施个人和私营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次,采取公私合营的方法来壮大国营文化单位的实力。在1954年8月中宣部下达的文件《关于统一和加强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报社、杂志社、出版社企业管理的指示》中,明确提出有关新闻出版的企业实行成本核算,克服浪费现象,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文化经济政策的探索促使我国的文化经济获得了初步的发展。然而,由于这一时期频繁出现的文艺问题政治化倾向,使我国的文化经济受到一定的影响。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有关文化经济发展方面的的“双百”方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在文化经济上的发展,由此,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整风运动和“反右”扩大化,迅猛的导致文化经济政策的探索走向夭折。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严重批判了被视为资产阶级思想的文化经济思想,与文化政策有关的研究和制定更是无从说起。但是,这一时期有关文化经济及文化产业政策的探索,为此后文化政策的市场化、产业化,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经济体制在文化市场酝酿期的制定(1978~1988)十年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文化经济的意义。1979年,邓小平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表明了中央在关于文化建设上基本政策的调整。而这一精神也就成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思想、政治及理论上的重要指导方针,我国的文化事业开始复苏。经济体制改革序幕的拉开,文化所具有的经济属性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有关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逐渐提上议事的日程。1980年2月召开的全国文化局长会议中明确提出要坚定地有步骤地对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之后,国家又随之出台了《关于改进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广告管理条例》等,这些文件都与文化经济政策有关,以加强有关演出团体的经营与管理活动。

三、文化经济政策在文化市场全面推进时期的制定(1988~1998)在这一时期,文化市场在我国经过初步觉醒,逐渐迈出了其合法性建构的步伐,有关文化市场进入了全面的推进时期。1988年,由文化部和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化市场”的概念,同时文化市场的原则、任务、方针以及管理范围等在这一文件中也得到了确立,由此,中国“文化市场”的地位得以正式的承认与确立。1991年,由国务院批转的文件,即《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正式提出了“文化经济”的概念。1993年6月,中央《关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将报刊经营正式列入第三产业,由此开始,我国的报刊业正式进入其发展产业化俄阶段。1998年,我国提出要在3年内取消部分事业单位政府财政拨款,包括电视台在内,明确要求电视台等事业单位要在3年内全部实行自收自支。随着这一政策实施,广播电视事业成功地走向完全市场化发展道路。

四、文化产业合法化发展时期的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政策(1998~2002) 1998年8月,成立了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工作规则因此制定,成为首次设立的文化产业专门管理机构,这意味着文化产业的合法性得到了政府的确立。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政策”的概念,并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同年12月,《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就有国务院推出。在2002年11月“十六大”的报告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区分。“文化产业”这一提法和政策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至此,文化产业的合法性建构取得实质性突破。

五、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2003~)这一时期,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其一,推动部分国有文化单位转向企改制。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重塑国有文化市场主体成为了文化体制改革中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就文化体制改革颁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同意转制为企业的文化单位,可以对部分社会资本进行吸收,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其中还明确划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范围和界限。《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是由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就文化及传媒行业改制方案做出具体的部署,对有关国有文化及传媒单位的产业化改革也越来越深入。

其次,引导、扶持文化产品及服务逐步外向型发展。在2003年12月5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走出去”战略首次出现在文化产业领域,此后,由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标志着“走出去”战略在文化产业领域基本成型。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对“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进行了在强调。其三,加大鼓励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某种意义上讲,新兴的文化产业是未来文化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因此,新兴文化产业对于文化经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党中央的重视,在2006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即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的文件,推动了我国动漫产业的崛起与发展。2006年,为加强网络着作权保护,激发网络传播文化作品潜能,出台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全球多数产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却呈现了与之相反的经济增长态势。基于上述认识,2009年7月,国务院在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正式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正规的产业纳入到国务院的产业规划管理体系中。这一文件的出台以及实施,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不仅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还成为促使社会转型以及国家经济调整的有效推动力。在这一背景下,一系列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诸如《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极大的为我国文化产业应对经济环境下各种发展机遇提供了有效地政策化管理保障。同年的9月份,在中国文化建设60周年的发展成就发布会上,文化部部长蔡武提出:“为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积极的发展数字化生产以及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在新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应成为为国家创收的又一新动力,因此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地位的逐步提升,国家应出台更多的激励政策以及措施,以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以及竞争力的提升,以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文化是政治与经济双重属性的统一体。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受到各国高度重视的背景下,对我国几十年来的经济与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对于将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我国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关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首先应清楚的认识到文化所具有的双重属性;其次,正确把握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开放的节奏、文化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与国内适应能力的关系;再次通过政策规范形成文化与经济建设相互依托、协调发展,促进各层次文化各有侧重的独立建设以及多层次文化的内在系统性统一等。

参考文献

[1]蔡尚伟,刘锐.论新中国文化经济及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J].思想战线,2010,(01).

文化产业政策论 篇8

一、清晰界定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是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前提

我国一直以来赋予文化产业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 对文化产业实施严格的管制, 采取行政许可的管理方式。但是从国际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来看, 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是创新性和创意性, 这种创新性和创意性不分国界、民族和地区, 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民带来更好的文化价值, 例如, 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的出现都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传播形态和传播革命, 也为全世界的人民带来了更多的资讯、知识和文化价值。

因此, 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时, 需要清楚如下前提:一是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是创新性和创意性;二是基于创新性和创意性的文化产业根本上是先导性行业, 能够对整个产业结构起到良好的指引、改造和完善;三是文化产业具备文化的行业属性, 而且最根本的属性是产业属性, 这就要求在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考虑文化的行业属性来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

二、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 由于对文化产业的根本属性认识不到位导致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

其次, 国家对文化产业采取的是“六龙治水”式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 即分别由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新闻办和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管理, 这也导致很难形成统一的制度性设计。

第三, 缺乏系统的文化政策体系。科学合理的文化政策体系应该包括市场准入、退出、资本市场、投融资、财税、对外贸易、土地、“走出去”等等, 而我国目前在很多政策方面缺乏或者不规范, 亟需建立健全。

第四, 很多政策缺乏连续性和一致性, 经常出现反复。如国家广电总局在广电单位的“转企改制”和“集团化”方面不断反复。

第五, 很多政策无视文化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如国家广电总局的“限广令”和“限娱令”。

三、构建系统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1.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政策

所谓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政策是有关国家和政府准许文化企业进入市场, 从事文化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条件和程序规则的各种制度和规范的总称。我国目前对文化产业采取的是“行政许可”之下的项目审批制, 例如, 《报纸管理暂行规定》第十条规定, 创办正式报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有符合宪法规定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的宗旨;有确定的并与主办单位、主管部门的工作业务一致的专业分工范围和编辑方针;有确定的、能切实担负领导责任的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在中央应为部级以上 (含副部级) 单位;在省为厅 (局) 级以上 (含副厅级) 单位;在地 (市) 、县 (市) 为县级以上 (含县级) 单位;有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符合专业要求、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总编辑和一定数量的专职编辑、记者组成的编辑部;有与所办报纸规模相适应的创办资金、办公场所、出版与印刷条件和维持正常出版所需的正当可靠的资金来源。报纸创办除符合上述审批条件外, 还应当符合国家关于出版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

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政策, 重点在进一步强化市场化机制, 即进一步放宽行政许可的条件和范围, 而侧重点放在市场主体、注册资本等方面设置有关条件, 并给予民营资本同等的条件和待遇, 吸引和激励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我国的文化产业领域。

此外, 也要建立起规范的文化产业退出政策, 对于那些没有市场竞争力、效率低下、资不抵债的或者严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必须退出的文化企业坚决实施退出政策。

2.企业制度政策

我国对文化业采取的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分类改革”的思路, 而对于文化产业来说, 就必须要打造真正的市场主体———文化企业。

改革之前, 我国的文化业采取的是事业单位的制度, 在此基础上, 有些文化单位采取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方式。2003年, 我国开始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试点, 目前,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正在如火似荼地进行。但是, 文化企业制度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资产属性不明;二是出资人缺位;三是缺乏真正适应市场化机制的企业体制、机制, 尚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因此, 在企业制度政策方面, 一要科学界定文化资产的属性;二是建立健全出资人制度, 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制度;三是摒弃过多的政府干预, 促进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3.投融资政策

我国尚缺乏健全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 主要体现为:一是文化企业的投资自主权没有完全落实, 政府审批项目范围仍然过宽, 审批程序也比较繁琐, 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独立的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二是文化投资的宏观调控方式尚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的现象比较普遍;三是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投资决策失误往往无人承担最终责任;四是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缺乏完善的融资渠道;五是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仍面临诸多困难。

在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时, 要严格坚持“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 确立文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 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逐步建立投资主体自主决策, 政府宏观调控有力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一是确立文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二是缩小文化投资审批范围, 简化相关程序;三是按照不同性质的投资项目规定不同的投资方式。对于一般性的文化投资项目将完全放权给企业投资主体;对于基础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各级政府将创造条件,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四是支持更好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五是建立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多层次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六是创新针对文化产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七是鼓励文化企业综合利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资产支持证券等多种工具, 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八是加快完善文化企业投融资中介服务体系。

4.财税政策

虽然我国的文化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但是目前规模仍较小、实力较弱, 仍需要国家在财税政策上给予支持, 具体来说可以在财政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政策三个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

首先, 在财政投资上要给予较大支持。一是给予对文化产业起重大促进作用的重大文化科技、文化服务系统和文化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给予财政支持;二是通过政府购买文化产品的方式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其次, 在财政补贴政策方面。一是可以给予运转良好的项目资金补贴;二是政府给予文化企业贴息的方式进行补贴。

第三, 在税收政策方面。一是采取免税的政策, 如114文规定,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 免征企业所得税。执行时间从2009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 把相关政策优惠时间再延长5年, 即至2018年12月31日。二是采取退税政策。例如, 《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

5.对外贸易政策

我国文化企业目前的影响力依然很弱, 仍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予以扶持, 以助力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 改变“西强东弱”的文化格局, 这需要我国制定相应的对外贸易政策。

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 一方面要制定文化产业的“走出去”的扶持和支持政策;二是要制定对文化企业对外贸易的优惠政策, 例如, 《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文化企业在境外演出从境外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 按现行税收政策有关规定, 免征进口关税。

6.价格政策

所谓价格政策是指国家为达到一定的文化宏观目标, 在文化商品价格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措施的总称。文化价格政策主要包括管制性政策、调节性政策、指导性政策和服务性政策。

在制定文化价格政策时, 要坚持市场调节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原则。具体来说, 一是在管制性政策方面, 可以由政府提供补贴的方式, 由政府对一些公共服务性很强的文化产品制定管制性价格, 例如, 我国当前实施的博物馆免费参观的政策就属于该范畴;二是在调节性政策方面, 可以通过制定收费的优惠政策以及清理各种收费项目;三是在指导性政策方面, 例如, 可以由相关部门发布明星价格指数分析报告等;四是在服务性政策方面, 可以通过分析影响文化企业和文化商品生产的各项成本, 为文化企业的价格制定提供更好的政策服务。

7.土地政策

目前, 我国的很多国有文化单位所使用的土地多为划拨用地, 而划拨用地的使用有很多限制, 这也导致文化企业的净资产较少, 未来的发展受很大制约。这就需要国家在土地政策方面给予较多的支持和鼓励。

例如, 114号文规定: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其使用的原划拨土地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 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可仍以土地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 应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 经评估确定后, 以作价出资 (入股) 等方式处置, 转增国家资本。

8.反垄断政策

充分的市场竞争是有效市场存在的重要条件, 因此, 为了维护公平竞争、提升市场的活力, 各国都制定相关的反垄断政策。反垄断政策主要从干预市场结构和干预企业行为两个方面入手, 在干预市场结构方面, 主要措施有降低买方集中度、降低进入障碍、降低产品差别化程度;在政府干预企业行为方面, 主要措施有禁止妨碍正常交易的契约与合谋、禁止对不同销售对象实行价格歧视、禁止签订排他性交易协议、禁止采取降价倾销的办法争夺市场, 压制竞争对手、禁止采取不公正的竞争方法以及欺诈性行为来垄断市场、禁止企图垄断的联合。

目前, 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和企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尚未形成较高的集中度, 因此, 在反垄断政策方面, 重点应放在防止文化企业的妨碍正常交易的合谋等行为。

日本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篇9

一、完备的法律保驾护航

1995年, 日本文化政策推进会发表了《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策略》, 这个报告正式确立了日本政府“文化立国”的重要战略。2001年日本国会颁布了《形成高度情报通讯网络社会基本法》又称“IT基本法”或者“信息技术基本法”, 同年又通过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

2003年3月, 在“信息技术基本法”的前提下日本政府成立了“知识财富战略本部”, 当时的首相小泉出任部长, 并制定了“知识产业推进计划”。2004年5月日本政府批准了“关于促进创造、保护及应用文化产业的法律案”, 这部集大成的法律文献对加速日本文化产业发展, 扩大日本在世界上的影响, 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以创意为支柱的动漫产业是日本文化产业的主力。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早在1970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著作权法》, 这部法律经过20多次修改, 在2001年10月更名为《著作权管理法》, 日本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二、政府和民间组织形成合力促进产业发展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政策的执行监督, 为了发现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做出补充和修订,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文化政策, 2003年10月设立“文化产业调查会”, 着重分析日本文化产业的现状, 找出文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日本文化行业协会被看作是政府职能的延伸, 每个文化产业行业都有自律性的组织或机构, 日本政府设立了战略会议、恳谈会、幕僚会议、审议会等, 通过这种形式研究商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各项具体对策, 推动本国文化产业发展。

日本动漫画创意的中介服务非常发达, 各家制作公司和工作室都有版权服务窗口, 处理所属作品的版权转让事宜。为了更好地协调动漫产业在制作、发行、销售等各方面的关系, 日本成立了全国性的动漫产权市场化实行委员会, 以此促进动漫画的版权交易有序、合理地进行。

在文化投资方面, 日本财政主要投资于能够在未来拉动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本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民间艺术团体的艺术人才的培养, 对于公益性的文化项目建设, 如文化艺术院所, 扩建和改造基础文化设施等。

三、行政指导的方式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

日本的文化产业不是由政府“包办”的, 所有文化产业项目都是利用市场固有规律操作的。

与其利用生硬的法律条文指导文化产业发展倒不如根据自身文化特点和现状指导产业的发展, 日本政府通过提供各种信息, 制定扶持和刺激性的政策, 来指导和协助企业达到政府各项既定目标。比如会对当今市场火爆的创新企业实行较多的政策倾斜和材料扶持。

利用创业投资这种新型官民合作投资方式, 将有限的技术人员和研究经费集中起来, 统一指导开发研究计划, 不仅可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还可以节约研究经费和时间。

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同IT产业相结合。多数日本企业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娱乐、信息和通讯业的交汇点上, 从而使传播信息、知识和提供娱乐的文化产业结合起来, 成效显著。

此外, 日本政府还积极举办各种评奖活动, 发掘支持文化人才, 如日本经济产业省与东京放送株式会社共同主办的“TBS数字内容大赛”, 这不仅为动漫艺术家提供获奖机会而且为动漫爱好者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2002年, 东京地方政府和相关动画企业共同举办了“东京国际动画节”和“东京动画大奖赛”。

四、财政倾斜政策

日本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雄厚的财政物质基础, 政府通过财政补助、综合原著、财政基金、财政投资与政府财政采购等形式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日本政府拨出财政款项与非盈利的民间团体共同出资成立各种文化产业基金, 扶持其长足发展, 如1990年成立的艺术文化振兴基金, 2004年成立的产业海外展开基金等。

五、振兴地区和地方特色文化

政府支援地方性文化活动, 重新挖掘、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和祭祀活动等, 日本在每一个区、村公所都设置了“地域振兴课”, 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详细记录, 对于具有地方和民间特色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公益实行综合财政援助, 包括财政补助、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贷款和政府担保。

六、政府助力开拓海外市场

2002年8月, 日本经产省与文部省联手促成建立了民间的“内容产品海外流通促进机构”, 并拨专款支持该机构在海外市场开展文化贸易与维权活动。主要目的是促进日本文化产品的出口, 管理海外市场的反盗版活动, 代表日本文化产业界参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论坛, 参加海外市场的诉讼关联活动。

日本政府利用财政从本国动漫企业购买动画片播放版权无偿提供给世界各国的电视台进行播放, 占领多数动漫市场, 此外日本每年用于国际文化交流的话费都在上亿日元, 在海外文化贸易方面给予财政性倾斜。

政策管理的文化产业 篇10

(一) 文化创意产业的由来。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内容, 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设施, 以现代服务业为链条的新型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理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 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和新一代创意消费群体, 以推动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与这一概念内涵最为接近的表述最早出现于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1998年11月发布的“创意产业图录报告”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 CIMD) 之中。1997年5月, 英国首相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 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1998年, 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下了定义, 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 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现今各国关于创意产业的分类也大多参照英国的这一标准。

(二)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发展背景的知识经济时代, 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 创意经济浪潮给人们带了各类夺人眼球的创意营销和创意服务。创意产业已不仅是一个时尚的理念或新兴的名词, 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内源基础的生产力量。如今, 全球范围内每天由创意经济产生的增加值已超过了220亿美元, 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在后工业化国家, 创意经济增长速度更快, 美国达14%, 英国为12%。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 “发展文化产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制约途径”。在国内, 许多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纷纷宣称要将自身打造成为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而从国际发展经验看, 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必需以丰厚人文底蕴和优势传统产业为依托, 单纯凭借各城市独立的“星星之火”, 恐难以形成“燎原”之势。但是, 目前国内尚无省份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 提出整合区域内人文资源和经济资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构想。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以浙江为例

(一) 解读“文化创意产业”。

清楚地认识和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前提。我们必需清楚文化创意产业的含义, 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与一般的“文化产业”直接的关系。

第一, “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提法并不冲突。

创意是人类文化定位的一个重要部分, 可被不同形式表现, 从发展的角度说, 二者的内核是相近甚至等同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说法更加深入地揭示了“文化产业”的本质:创意是文化的灵魂、核心。

第二, “文化创意产业”是对“文化产业”的细化、具体化。

创意经济之父霍金斯在《创意经济 (The Creative Economy) 》一书中, 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有四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霍金斯认为, 知识产权法的每一形式都有庞大的工业与之相应, 加在一起“这四种工业就组成了创造性产业和创造性经济”。相比而言, 文化产业涵盖更为宽泛, 文化创意产业则专指与文化元素相结合, 进行知识产权开发和运用的那一部分。

第三, “文化创意产业”是对“文化产业”的超越。

这一超越一方面表现为业态重心的超越。“文化创意产业”重心在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上, 物质材料是载体。“创意产业”虽然很大一部分也是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但除此之外, 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创意”与第二产业的融合上, 即“创意产品”被生产出来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附加于物质产品的附加文化价值部分, 如工业设计、品牌设计、包装设计等等。

总之, 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时尚等元素紧密结合, 注定了它将比一般的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更深, 更丰富具体地体现时代特征。

(二) 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以浙江为例。在现实经济中, 文化创意产业是如何作用于二次产业,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呢?本文结合浙江经济发展现状对这一问题加以阐述。浙江是著名的“文化大省”、“产业大省”和“市场大省”, 目前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是浙江未来数十年内发展的主旋律, 扩大市场容量和提升产业梯度, 积极建立起与本土相适应, 并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将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这必然要求我们全面提升浙江文化产业的品质和层次, 从“浙江制造”迈向“浙江创造”, 从而在新一轮的经济和文化产业化版图上占据一席高地。改革开放以来, 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共同构成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由浙江产业集群生产, 经专业市场销售的种种日用百货、五金制品、服装服饰、汽摩配件一度占据了国内市场的绝大份额, 近年来, 还出现了“浙货”大批涌现国际市场的潮流。不容忽视的是, 近些年来“浙江制造”附加价值低, 原创性设计缺乏, 文化意蕴薄弱等制约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顽疾也越来越暴露。浙江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产业带动力量。现代经济中, 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量。文化创意产业以产业融合为基本视角, 引导一国或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文化大省”优势, 整合浙江现有的产业资源和市场资源, 打造浙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抢占文化创意产业制高点, 将有力地推动浙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增长, 并以此推动浙江经济引擎由“二轮驱动”升级为“三驾马车”。

具体而言,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浙江经济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构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有利于巩固和增强浙江文化大省地位和优势。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素称“文物之邦”, 历史悠久, 积储深厚, 拥有“文化之邦”、“旅游之乡”的盛名, 文化昌盛, 交通便利。自从东晋南朝以来就后来居上, 浙江的文化和商业便在国内千百年来遥遥领先, 其间积淀了深厚的商业文脉和丰富的民间工艺文化, 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理想载体。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有利于浙江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拓展外向服务功能和优化资源空间配置。然而,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以实现产业集聚并具备相应的条件为前提, 浙江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在空间布局上集聚度不高, 应该进一步整合资源, 这迫切地需要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设计、研发、交易活动的集聚地, 在杭州、宁波、义乌等地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将有利于构筑浙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巩固和增强浙江文化大省的地位和优势。

2.浙江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建设, 有利于构筑设计平台与交易平台互动发展的新型产业发展平台, 提升浙江作为经济大省的辐射能级。从国际发展经验看, 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必需以一定传统产业的商业平台为基础, 创意产业发达的地区往往都是全球知名品牌服装服饰的交易中心, 如:意大利的米兰、美国的纽约和英国的伦敦。而改革开放20多年来, 浙江民营经济迅猛发展, 形成了一批影响力较大的现代化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此外, 浙江还拥有国内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民间活跃资金和敢为人先的创业先锋, 这为浙江吸引国内一流创意设计人才和机构, 形成时尚产业的创意的设计中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设计中心引领和交易中心的促动下, 必将有利地推动浙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提升浙江作为经济大省的经济辐射能级。

3.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有利于构筑共享式产业创新平台, 巩固和增强浙江经济优势, 打造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目前,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 有着较大的差距, 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在于, 二、三产业之间联系不紧密导致创意理念难以市场化, 而市场化程度不高进一步导致中小创意企业难以发展壮大。在浙江, 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实现对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细分, 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通过“越界”, 对二产进行三产化、创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务化, 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心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的新产业增长模式, 形成横跨二、三产业的创新性中小企业的“商业孵化器”, 进而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时尚品牌销售中心和展示中心, 为浙江各类创意企业和中小生产型企业提供接轨国际的共享式创新平台。

三、浙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实基础与政策建议

(一) 浙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实基础。

迈克尔·波特 (Michael E.Porter) 的钻石模型提出, 一个地区或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钻石结构” (National Diamond) 系统中的诸因素, 主要是指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相关支撑体系与政府等五个方面。以下分别从这五个方面分析浙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实基础。

1.要素条件。

(1) 人力资源充足。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 这必然要求大量的高知识、高科技人才。浙江目前已拥有高等院校77所, 每年向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为浙江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2) 民间资金充沛。浙江的民间资本充足, 而且极其活跃。改革开放至今, 浙江发达的民营经济为浙江产业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 一旦显现其“市场潜力”, 浙江充沛的民间资金将会立刻为其发展壮大不断“输血”。

2.需求状况。

(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求。从国际经验看, 人均GDP超过5, 000美元以后, 经济活动的商务成本和人力成本不断提高, 经济发展将主要依靠自主创新, 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经济发展进程将从“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目前, 从浙江工业品结构看, 产品以初级轻工产品为主, 智力附加值不高。“浙江制造”的牌子确实已在全国乃至世界赫赫有名, 但是“浙江创造”的词眼却很少出现于人们的视野。浙江的产品迫切需要提升产品档次, 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原创性的设计应用于产品之中, 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因此,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产品——“研发设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有着广泛行业需求。 (2) 消费者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的需求。这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存土壤。随着国内沿海地区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80后”消费群体的兴起, 消费者品味日益提升, 审美情趣发生了重大转变, 对蕴涵时尚气息、反映民族精神的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近年来, “韩流”、“日流”在国内风起云涌, 国内年轻人对日韩的影视产品、动漫作品, 及其商业衍生物趋之若鹜, 这在根本上反映了适合国内年轻一代消费者口味的文化创意产品太匮乏。浙江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长三角南翼, 人均GNP位居全国各省之首, 人文底蕴深厚, 完全具备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基础。

3.浙江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以杭州为中心, 以全省其它地区为发展腹地的浙江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在杭州, LOFT49和“中国动漫之都”两大项目可以说是浙江创意产业的亮点和标志。兴起于2002年的LOFT49是一个由废旧工厂改建的艺术仓库, 由于常常举行各种艺术聚会和展览, 已成了杭州的时尚符号之一。目前, LOFT49就已有从业人员400余人, 总产值达到3亿元。杭州的动漫产业市场十分活跃, 年生产能力达到1, 500分钟以上的动画制作企业有十家, 可以自主研发、运营的企业也占到了20家, 初步形成了动漫加工、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业开发的产业链, 开始从加工国外动漫产品向自主原创转型。这也是不可小觑的“创意产业”分旗。在宁波, 拥有“雅戈尔”、“衫衫”等一批著名品牌服装服饰企业, 这些企业内部拥有很强的产品研发设计力量, 具有将文化创意的各种元素与最终商品相融合的强大实力。此外, 在浙江其它地区也形成了较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基础, 如:著名的“轻工城市”温州, “中国小商品城”义乌, 这些地区生产或销售产品以轻工品为主, 而轻工品又是文化创意最主要的应用领域, 经过多年发展, 这些已积累了较为厚实的文化创意产业基础。

4.相关支撑体系。

目前, 浙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支撑体系基本形成: (1) 一批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的成长, 已能承担较多的研发成本; (2) 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块状经济”的技术服务和研发机构的建立, 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为接近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向中国转移, 正在逐步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3) 一批民营企业凭借自身积累和联合、并购等手段进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加上专业化小企业的块状集聚, 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型中的分工深化、技术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 (4) 通过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 劳动者的整体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以智力服务为主的人力资源逐步得到充实; (5) 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 为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提供了较大的回旋余地; (6) 浙江民营经济和浙商的创业精神, 加上经营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 使创新和转型具有较好的主体和较强的活力。

5.政府和机遇。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科学技术与商品生产的结合, 更是文化产业这顶皇冠上闪亮的明珠。目前, 浙江正处于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 这必然需要寻找新的产业带动点。早在2000年底, 中共浙江省委就制定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6年浙江省专门出台了《浙江省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并且出台了《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这表明, 浙江省已明显加快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步伐, 下一步很有可能将建设文化大省与建设创新型社会相结合, 并提出有关具体政策。

(二) 浙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建议。

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地必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一是要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二是要有相应的人才, 特别是高端的人才;三是必须在空间上形成相关资源完善的产业集聚区。

1.从产业链角度整合浙江文化创意产业资源。

要发展富有浙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 就是要根据自身市场和产业特点, 合理选择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为新产品的实现提供组织方案, 将设想、研发设计、宣传、展示各个创意环节联系起来, 形成紧密衔接的时尚创意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立必须立足于观念创新、产业结构创新, 按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世纪需要, 以研发设计创意为核心, 吸收各类创意服务产业进入, 有效整合从最初的设计、研发, 到生产过程中的打样、加工, 再到后期的批发、零售等各环节的相关资源, 打造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在产业管理上, 浙江省有关部门应借鉴美国、英国和韩国的经验, 设立统筹协调部门总体设计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美国对通信和广电的统筹是很有效的, 而韩国的文化产业振兴院更是闻名遐迩。韩国政府还扶持民营企业, 比如政府购买大型生产制作设备, 租用给中小企业, 还有一系列鼓励新人和鼓励出口的补贴办法。

2.加大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力度。

现今, 文化创意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纵观浙江文化创意产业, 掌握技术、能够将创意运用到实践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不少, 然而, 一流的创意、设计和策划等原创型内容创意人才以及管理、经营、营销等市场化、产业化的人才相当紧缺。因此, 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完善人才管理系统、加强院校培养, 同时鼓励企业之间, 企业与教育科研机构之间, 联合组织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培训, 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加强与外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等。同时, 要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 这方面的人才本就短缺, 构建良好的用人体制和机制,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从政策、环境等方面提供支持, 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成才提供良好条件,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真正实现以人才推动产业的发展。

3.组建若干大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依托浙江现有的特色产业集群, 建议组建环杭州湾地区、浙中地区和温台地区三大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1) 环杭州湾板块——原创设计型文化产品集聚区。杭州、宁波、嘉兴、绍兴地区都是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江南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区。服装服饰、动漫产业、传媒产业已有相当的基础, 在一些领域的研发设计方面也已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2) 浙中板块——文化创意产品销售的中心区。事实证明, 无论是发展文化产业中心, 抑或经济产业中心, 以交易为基本职能的商贸区都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浙中丘陵地带的小县城——义乌, 通过20余年发展小商品贸易和集聚小商品产业, 已成为一个实际市场成交额超过2, 000亿元的全球最大小商品交易中心, 其中70%以上的商品销往国际市场, 在义乌周边地区形成了30多个小商品产业集群。义乌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外向型小商品交易中心、信息中心和集散中心已经具备了将浙江产品向全球辐射的商业能级。 (3) 温台板块——高附加值文化产品生产的中心区。温台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模式最近几年一直让全国瞩目, 这其中, 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温台地区有着大量的服装、鞋革、打火机、电器等轻工产品加工企业, 如何利用现有优势将自身产品与文化创意元素结合, 搭乘上创意经济的快车, 进一步打造高智力、高文化附加值的创意产品将是这一区域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以产业融合为基本视角, 引导一国或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浙江作为“文化大省”, 应充分整合自身作为“轻工大省”的产业优势, 以及作为“市场大省”的商贸优势,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文化产业,浙江,集聚

参考文献

[1].郑勇军, 袁亚春, 林承亮.解读“市场大省”——浙江专业市场现象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2].郑勇军, 邱毅.时空协同视角下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演进历程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6, 7

[3].胡晓鹏.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的思考.科学学研究, 2006, 1

[4].佟贺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启示.科技与管理, 2005, 1

挪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政策促进 篇11

近十年来,挪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着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挪威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进行了深入思考,并给出适合本国现状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利用传统文化政策制定模式带来的便利,挪威政策界分层级地制定了适合国情的文化战略和适合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措施。在国家层级中,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四个部门从利益目标出发,将政策与社会目标相结合,各自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在区域层级中,各区域按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区域发展为目标制定了合适的发展政策,以阿格德尔地区为例进行阐述。阿格德尔位于挪威的南部,文化氛围浓厚。该区域通过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地区经济与竞争力得到了提升,是挪威区域层级中成功的案例。

关键词:

挪威 文化创意产业 政策 阿格德尔地区

挪威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四个北欧国家之一,国土面积3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510多万,人口密度比较低。自19世纪开始,挪威就对文化领域进行补助。二战以后,挪威政府和地方管理部门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文化领域的支持,努力将文化与艺术发展成为公民福利。近十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在挪威国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1.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随着挪威体验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在挪威经济中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部分。根据政府机构的统计,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挪威国内从事文化产业的员工数量增加了50%,创造的价值增加了77%。2009年挪威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增加到2.7万家,拥有的员工数量增长到7.5万人,占到了挪威劳动力的4%。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产值约为25.7亿欧元,而在2014年增长到44.9亿欧元,年增长率超过了12%,这比挪威其他行业增长的都要决。

2.挪威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

2.1国际背景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在向政府提交的《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艺与才能中获得发展动力,并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来创造财富、增加就业的产业。

继英国之后,许多发达国家都提出了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被提升到了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战略层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历程和产业结构具有差异性,导致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

2.2挪威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

在挪威,早期管理文化产业的政府机构是贸易与工业部等主管经济发展的部门,这些部门为了方便讨论文化与商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政策制定,将文化产业定性为文化商业,即进行与文化相关的商业活动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末,欧美各国相继提出了不同版本的文化创意产业,使得各自国内政策和传统产业结构出现了相应调整,并引起国际观念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政治经济交流活动的进行,国际环境的变化刺激了挪威国内的政治经济,使得挪威政策界和经济领域对国际变化不断地进行解读,并跟随国际趋势,加深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知,并着手提出本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2004年,挪威政府对国内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首次提出了用于区分文化创意产业的依据,即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它的交流特性,并将涉及的行业统一称为“文化产业”。近年来,挪威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更深一步研究,提出创意的形成过程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而不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使得“文化产业”的内涵被诠释为“生产或多或少的通过诸如符号、图片、颜色、活动、声音和故事等美的手段进行文化表现的产品并进而获利的产业”。

由于政治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文化上的相似性,挪威对文化创意产业范畴界定受到了其他北欧国家的影响,其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限于国内繁杂的文化政策和对文化产品独特品质的强调,挪威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相对狭隘,仅限于音乐、电影和摄影、游戏、电视和广播、建筑、设计、印刷媒体和广告、文化遗产、文化企业九个行业。

3.挪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促进

3.1挪威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

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地区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国家出台的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政策在国家所有政策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近几年,挪威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旨在为文化创意产业参与者提供全面服务的政策。在行政领域,挪威政府不断提高文化渗透力,拓宽参与者的活动领域,并大幅增加文化发展预算;在法律领域,挪威加强了对参与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并在税赋方面为参与者提供减免优惠;在经济领域,挪威各级政府都对参与者提供一定的财政补助等。

3.2挪威文化政策制定与实施体系

在挪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是作为文化政策的一部分进行制定实施的。得益于早先制定文化政策的经验,挪威国内在文化政策制定实施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性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文化领域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都有参与,最大限度地平衡了政策涉及的利益。受挪威传统行政体系的影响,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被清晰地分为三个层级:国家、郡和市。

(1)国家层级

国家层级主要是制订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并承担职能管理任务。挪威基础性的文化政策一般是由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然后交由国家议会讨论审批,诸如文化部负责文化政策的起草,财政部负责文化政策的预算等等。这些部门还负责管理和协调下面两个层级中与文化事务相关的具体行政活动以及指导地区政策措施的制定。在国家层级中还有像挪威艺术理事会等国家级的文化机构,主要作为政府机构在文化领域的顾问为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参与运作国家文化基金并组织文化活动。

在国家层级中,文化战略基本是与文化创意产业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推动制定,这些部门分别是文化部、地方政府和区域发展部、贸易与工业部和外交部。挪威文化部在最近几年里制定的许多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大多涉及到了诸如多样性、包容性、参与和言论自由等社会目标,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为一种带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工具。例如在2005年,政府实施了文化倡议I和II,从行政、立法和财政方面为文化发展提供支持,试图通过文化发展提升国家文化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2011年为了进一步扩大文化参与度和文化包容性,文化部提出了文化背包项目,旨在扩大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电影、音乐文学等文化艺术的演出领域,使儿童和青少年从小欣赏到不同的艺术表演。相关的评估结果表明,这些政策对提高挪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国家与地区的文化机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nlc202309031326

外交部在文化领域扮演着促进挪威文化出口的角色。挪威政府相继发布了包括白皮书在内的一系列文件,讨论了如何在国外加强挪威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如挪威文化创意产业白皮书19,2012-2013),主要目标是通过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开展海外业务来增加挪威文化的表现力,将文化创意产业的海外发展同促进人权、加强民权社会、脱离贫困等目标并列作为外交部的基本政策,并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行政倡议作为实际的政策工具加入挪威的海外利益谈判、国际贸易协定以及文化交流的范畴。

2007年,文化部、贸易和工业部、地方管理和区域发展部三个部门联合推出一个名为“文化和商业”的白皮书,制订了一系列的综合措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白皮书还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位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描述:“促进经济不断增长的是产业中提供体验并创造服务的部分,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核心位置。无论是在挪威还是在国际上设计、艺术和文化、娱乐体验已成为经济的重要部分”。

(2)郡层级

郡层级一度在文化政策制定实施模式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曾经成立过具有独立行政权力的文化部门。在20世纪80年代,挪威国内认为文化领域应是一个自治的领域,提高了艺术家的地位,并将政府的一部分职权分给了文化机构,使得郡级的文化部门或被重组,或被解散,其职能被与文化相关的综合部门和文化机构分担。郡层级的政府部门目前主要负责区域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补助艺术家和文化机构预算的部分资金。

(3)市级

市级是整个文化政策制定实施模式的基础层级,也是三个层级中文化机构发挥作用最大的层级。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责集中于行政领域。地区文化机构直接与本地区的艺术家联系,是文化活动组织者和政府文化措施的实施者,它们的活动范围几乎涵盖了本地区整个文化领域。

4.阿哥德尔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

阿哥德尔地区有约28.5万户居民,占挪威人口的5.7%,克里斯蒂安桑市是阿哥德尔地区最大的城市。在文化领域,阿哥德尔地区以数目众多的音乐汇演闻名。据统计,2006年有近约24万人参加了35场的音乐汇演,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区外,创造的总收益高达990万欧元。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阿哥德尔地区有一个普遍的认识,即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促进革新的进程、经济的增长以及新市场的开拓,提升地区整体竞争力。当前,阿哥德尔地区推出了一项名为“创新能力”的计划,旨在提高文化和艺术的重要性,促成优势意识和区域定位。这项计划详尽描述了文化创意产业对阿哥德尔地区的作用:“建立文化艺术方面强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市场的革新、成长和发展。这些会成为专业环境增长的基础并会促进体验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同样有助于创建新的企业和促进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增长。阿哥德尔地区必须发展产业协作并以均衡的方式获益,这样才能在同其他区域的交流中具有竞争力”。

克里斯蒂安桑市近年来在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方面实施了许多政策。其主要的措施是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公共基金和资助规划,旨在对相关特殊利益者提供资金资助以促进本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克里斯蒂安桑市资助规划主要分为两个方向:项目资助和创意培养。项目资助旨在支持大型文化建筑的建立和发展,它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建立公共基金将城市大剧院和音乐厅合并成为Kilden表演艺术中心,用以创建城市新景象并引起文化聚集,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

创意培养主要是对当地的文艺活动提供资助和向参与者提供补助。克里斯蒂安桑市有着众多的音乐节和戏剧汇演,创意培养向这些汇演活动提供一定的举办资金。向参与者提供的补助是由艺术家、企业等先行提出申请,再由文化机构进行评审发放。

5.挪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启示

5.1政策制定层级分明

在文化政策制定过程中,挪威政府将政策制定清晰的分成三个权力相对独立的层级,—方面使得国家文化战略经过地区政府与文化机构的翻译转化为适合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发展政策,加强了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另—方面,各层级中的政府部门受到利益目标的驱使,将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得虚拟的政策目标与现实充分结合,有利于政策落实和地区发展。

分明的政策制定层次使得文化机构的职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文化机构作为文化领域的直接管理者,方便与文化创意产业参与者直接联系,并为它们提供专业性的服务。

5.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政策定制实施模式相结合

挪威独特的管理体系和文化机构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力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自上而下的制定和自下而上的驱动两个过程。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在三个层级中依次自上而下的由文化战略向文化创意产业措施逐步过渡制定,然而挪威文化领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领域,政策措施的实施需要文化机构、企业和艺术家等文化创意产业参与者的主动参与,进行自下而上的驱动。

政策管理的文化产业 篇12

1. 覆盖面不均, 偏向性明显

近年来出台的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大多倾向固有文化企事业单位, 鲜有专门涉及民营文化企业的内容出现。如财税[2014]84号和财税[2014]85号中享受优惠的市场主体基本上国有性质的单位或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面不均等, 对民营文化企业税收扶持不够, 不利于公平竞争, 也不利于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2. 免征期短, 缺乏长效机制

大多数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免征期基本为三年, 但文化产业从创意到制作以及开拓市场至少要五年。而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免征期是从获利年度开始计算, 因二者免征期不同, 对企业扶持和优惠力度的差距也就显而易见。又如财税[2005]2号, 规定文化企业在境外提供文化劳务取得的境外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但有效期仅至2008年12月31日, 此后公布的相关文件中再未延长这一期限。

3.“营改增”范围窄, 部分企业税负不降反升

营改增本意是解决重复征税问题。对文化产业”营改增后的一般纳税人来说, 税率由过去3%或5%上调至6%, 虽允许进项抵扣, 但相比制造产业取得进项抵扣票据的机会要小的多, 加之此次’营改增’只在部分地区及行业实施, 更增加了企业从产业链上游取得进项票据的难度。而作为文化企业成本重要组成部分的演职人员差旅费支出、服装道具支出等均不在抵扣范围内, 使得部分企业”营改增后税负不降反升, 加重了企业税负, 抑制了文化产业发展。

4. 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征缴不合理且税率过高

随着大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几乎“一夜之间”不少拥有大型演出、展览等场馆的文化企业成为缴纳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的纳税人。而此类场馆大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 税率自然按上限执行, 这无疑又增加了企业压力, 拖交、拒交现象屡见不鲜。

5. 税收优惠政策亟需整合

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条块分割, 较为零散, 且各地区税务机关执行口径不统一;另外政府各部门缺少配套跟进措施和”组合拳不能形成合力。

二、发挥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探索

1. 扩大税收优惠覆盖面, 科学计算免征期

民营文化企业规模小, 盈利差, 实力弱, 面对激烈的竞争, 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与拉动对其做大做强至关重要。建议扩大文化产业税收优惠覆盖范围, 使得产业链上所有市场主体, 都能享有平等优惠, 增强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同时, 建议将免征期调整为以获利年度为起点, 并适当延长。

2. 加快“营改增”改革步伐

加速扩展“营改增”试点地区及行业, 增大进项税抵扣项目范围, 减少进项抵扣链条的断点, 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商业机会和进项税额抵扣渠道, 降低税负。

3. 明确税收优惠领域具体范围

建议对从事数字广播影视、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票务系统等领域研发、生产、传播的文化企业, 统一列入高新技术企业目录, 降低文化企业认“高”难度。加拿大安大略省对书籍、音乐和数字媒介等六个文化行业准予不同程度的直接税收抵免, 其中, 交互式数字媒介企业准予获得20%的直接税收抵兔, 用于支付为开发和商业应用其产品而发生的人力成本。

4. 提高所得税税前列支项目抵扣比例

鼓励社会资金向文化企业捐赠, 提高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比例对向以保护、弘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企业或项目捐赠, 准予税前全额扣除。另外, 文化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 尤其是演出、展览等行业的阶段性活动和项目广告宣传支出, 具有与活动或项目联系紧、时效短、费用高等特点, 属于必须支出的成本费用, 应纳入营业成本, 准予金额税前列支。英国政府鼓励本国文化企业的海外发展战略, 如果英国游戏企业和中国等国家展开海外合作, 该企业可获得最高50%的抵扣优惠。

建议将企业用于演出、展览及其他以传播公共文化为目的的自有房产划归为公共文化设施, 免征或减征土地使用税及房产税, 使这些场馆成为提供高质量、低票价的文化艺术传承平台。

5. 统筹规划, 制定集中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 形成合力

建议对为完成国际政府间文化交流任务而提供服务取得的政府补贴收入不征营业税或增值税并免征企业所得税i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给予出口补贴并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小型文化企业, 按小型微利企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待, 对需要扶持的重点文化行业, 实行税收返还政策, 可考虑将企业上缴的税款由财政部门返还给同级文化主管单位, 成立专项扶持基金, 用于行业结构调整或对行业内企业再投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经济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税制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迫切需要进行税制改革。在这个时代背景下, 我国走向了营业税改增值税的道路。对文化企业而言, 营业税改增值税, 即是企业的发展机会, 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在一个全新的税制影响下, 产业如何敏锐地把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动向, 精准地把握改革的节奏, 如何做好应对措施, 用巧税收优惠政策杠杆, 解决文化企业实际难题, 进而促进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

摘要:文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 以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起着和谐润滑的重要作用。目前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我国税收征管以及文化产业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笔者从文化企业的角度, 发现文化企业在营改增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进和提高, 提出应对具体对策, 进一步促进文化企业更好、更快、更稳的发展。税收是撬动产业发展最有力、最直接的杠杆, 对文化产业更是如此。近十年的文化体制改革, 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伴随改革进入深水区营改增"也将文化产业纳入其中.这些政策整体上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又显得捉襟见肘.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足锁, 美国高达25%, 迫切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针对文化产业的税收扶持政策体系。

关键词:文化产业,税收,发展,探讨

参考文献

[1]申国军.发达国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税收政策及其借鉴[J].涉外税务, 2010, (4) :57-60.

上一篇:汽车紧固件下一篇:分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