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法探究(共4篇)
产业政策法探究 篇1
有机推断主观题是近年高考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的重要题型, 它具有情境新颖、信息量大、综合性强、设问由易到难、区分度和信度较好等特点, 以及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命题风格。有机推断主观题常常立足于基础和基本技能, 注重考查学生对合成路线流程图中的有机物及已知或信息给予反应的观察、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 对烃及其衍生物的组成、结构 (官能团、同分异构体、同系物) 、重要性质、反应类型、反应试剂及其物质的量、反应条件等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对原料、中间产物、目标产物的结构简式或名称、同分异构体及其种数、合成路线中官能团变化及碳链或碳环变化的有序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对重要有机物 (烷烃或烷基、环烷烃、烯烃、二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醇、酚、醛、酮、羧酸、酯、高分子等) 的实验和探究能力, 对合成路线的理解与设计能力等。
有机推断主观题通常涉及合成或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物 (如香料、信息素、药物、赋香剂、新光电材料、阻燃剂、高分子材料或它们的中间体) , 新的有机命名反应或信息给予反应, 原料、中间体、目标产物的组成、结构或性质, 同分异构体的限定条件等信息, 以原料 (可能不止一种) , 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 反应类型和反应步骤, 中间体 (一般不止一种) , 目标产物 (可以不止一种) 的分子式、结构简式或字母序号之间的转化框图或合成路线流程图等文字或化学用语为主要载体, 以各类有机物的性质与转化关系, 有机物及所含官能团的名称, 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 化学方程式, 反应试剂, 反应条件, 反应类型, 氢原子种数, 耗NaOH或H2等的物质的量, 设计某有机物的合成路线流程图等为主要设问方式。下面根据 “新课标”和《考试大纲》的要求, 精选典型试题对有机推断主观题的最新考查情况、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探究, 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分析和解答有机推断主观题。
一、依据烃及其含氧衍生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不饱和度、氢原子种数等推断
该方法的适用条件是:已知大多数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 有机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容易判断, 原料、中间体、目标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或分子式直接或间接已知。
例1.A、B、C、D、E、F、G都是链状有机物, 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已知:①Mr (RCl) -Mr (ROH) =18.5, Mr (RCH2OH) -Mr (RCHO) =2, Mr表示相对分子质量;
②中的—OH不能被氧化;
③A中只含一种官能团, D的相对分子质量与E相差42, D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上有3个峰, 峰面积之比为1∶3∶6, 且D中不含甲基。
回答下列问题:
(1) A中含有的官能团是___。
(2) D的分子式是___。
(3) 下列有关A~G的说法正确的是___ (填字母) 。
a.每个A分子中含有官能团的数目为4个
b.B中所有官能团均发生反应生成C
c.C能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消去反应
d.G存在顺反异构现象
(4) B→C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5) 芳香族化合物H与G互为同分异构体, 1mol H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消耗2mol NaOH, 则H共有___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若H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 且1mol H与足量的钠反应产生1.5mol氢气, 写出其中任意一种符合条件的H的结构简式:___。
(6) E与足量NaOH溶液共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解析:A、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238-164=74, 由于Mr (R—Cl) -Mr (ROH) =18.5, 且74÷18.5=4, 则A是含有4个氯原子的卤代烃, 其完全水解所得的B是含有4个羟基的醇。B、C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164-158=6, 由于Mr (RCH2OH) -Mr (RCHO) =2, 且6÷2=3, 则B分子中3个羟甲基被催化氧化为3个醛基, 另一个羟基不能被氧化。由“Mr (CH3COOH) -Mr (H2O) =60-18=42, D的相对分子质量与E (C9H12O8) 相差42”可知, D与乙酸的酯化反应为D+CH3→COOHE+H2O, 则D的分子式为C7H10O7。由D、F、乙醇、水的分子式推断, D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为C7H10O7+3CH3CH2OH→C13H22O7+3H2O, 由此可知, D分子中含有3个羧基、1个羟基。由“中的—OH不能被氧化, D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上有3个峰, 峰面积之比为1∶3∶6, 且D中不含甲基”可知, D的结构简式为 (HOOCCH2) 3COH。由此逆推可知, C、B、A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OHCCH2) 3COH、 (HOCH2CH2) 3COH、 (ClCH2CH2) 3CCl;顺推可知, E、F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HOOCCH2) 3COOCCH3、 (CH3CH2OOCCH2) 3COH。由“158-140=18, C→G是脱水过程”可知, C发生消去反应, 则G的结构简式为 (OHCCH2) 2C=CHCHO。 (3) a项, A中含有4个官能团;b项, B中有一个羟基不能被催化氧化;c项, (OHCCH2) 3COH中含有醛基、羟基, 且羟基碳的邻碳上连有氢原子, 因此它既能被氧化为羧酸, 也能被还原为醇, 还能消去生成含有碳碳双键的有机物;d项, G中C=C连接的四个原子团或原子的式量大小顺序为, 因此其不能产生顺反异构体。 (5) G的分子式为C7H8O3。H与G互为同分异构体, 则H的不饱和度为说明芳香族化合物H中只含1个苯环, 且苯环上不能连有不饱和基;1mol H最多消耗2 mol NaOH, 则苯环上连有2个酸性的酚羟基、1个中性的羟甲基或醚甲基。2个—OH取代苯环上的氢可得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 三者的苯环上分别含有2种、3种、1种氢, 这6种氢可以被—CH2OH取代, 也可以被—O—CH3取代, 因此H共有12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若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 且1mol H与足量的钠反应产生1.5mol氢气, 则H中一定含有2个处于相间位置的酚羟基及1个位于间苯二酚对称轴位置上的羟甲基。 (6) E中既含有3个羧基, 又含有1个酯基, 因此其既能与NaOH溶液中和, 又能水解。
答案: (1) 氯原子 (或Cl)
(2) C7H10O7
(3) ac
点评:本题主要涉及多卤代烃、多元醇、烯烃、多元醛、多元羧酸、酯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依据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可以推断A、B、C分别是卤代烃、醇、醛, 依据相对分子质量之差及已知信息可知其中所含官能团的数目。由D、E、F的分子式及相对分子质量之差可以推断D是 (HOOCCH2) 3COH。
二、依据目标产物的结构简式或名称、有机命名反应逆推中间体
该方法的适用条件是:合成路线流程图中目标产物的结构简式或名称已知, 有部分中间体的结构简式未知, 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已知, 直接或间接已知有机命名反应或信息给予反应。
例2. (2015·江苏卷) 化合物F是一种抗心肌缺血药物的中间体,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合成:
(1) 化合物A中的含氧官能团为___和___ (填官能团名称) 。
(2) 化合物B的结构简式为___;由C →D的反应类型是____。
(3) 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E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
①分子含有2个苯环;②分子中含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4) 已知:, 请写出以为原料制备化合物X (结构简式为) 的合成路线流程图 (无机试剂可任选) 。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解析: (1) A的含氧官能团为醚键 (—O—) 、醛基 (—CHO) 。 (2) 由C的结构简式逆推, B为则A→B是醛基变为羟甲基的还原反应, B→C是醇的取代反应 (羟基被氯原子取代) , C→D是卤代烃的取代反应 (氯原子被氰基取代, 碳链增长) 。 (3) E的分子式为C15H14O3, E的同分异构体分子中含有2个苯环、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说明其中两个苯环处于对称位置, 苯环上取代基相同且位于左右两个苯环的相对位置, 可能是 (4) 由已知的信息给予反应以及目标产物的结构简式逆推, 与H2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可以制备。由合成路线中C→D类推, 与NaCN发生取代反应可以制取。由烯烃的性质可知, 与HCl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加成反应可以制取, 由醇的性质可知, 在浓硫酸、加热下发生分子内脱水反应, 可以制取 (或者在浓硫酸、加热下发生分子内脱水反应, 可以制取, 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加成反应可以制取) 。另外, 由已知条件顺推, 也能得出答案。
答案: (1) 醚键醛基
(2) 取代反应
点评:本题涉及醛、醇、卤代烃、羧酸、烯烃等的结构、性质和变化, 合成路线中五步反应都是中学教材中没有出现的有机命名反应 (或信息给予反应) 。设计X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时, 依据目标产物、信息给予反应或有机命名反应, 可以逆推中间体的结构简式, 以及原料与目标产物之间的演变过程、反应试剂和条件等, 第 (4) 题具有开放性, 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依据原料的结构简式或名称、反应试剂和条件顺推中间体、目标产物
该方法的适用条件是:合成路线中原料的结构简式已知, 中间体、目标产物的结构简式均未知 (部分分子式已知) , 所有反应试剂和条件均已知, 含有1~2个信息给予反应等。
例3. (2015·浙江卷) 化合物X是一种香料, 可采用乙烯与甲苯为主要原料, 按下列路线合成:
请回答:
(1) E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
(2) B+D→F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3) X的结构简式为____。
(4) 对于化合物X,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填字母, 下同) 。
A.能发生水解反应
B.不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
C.能使Br2/CCl4溶液褪色
D.能发生银镜反应
(5)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F的同分异构体的是___。
解析:本题已知条件有合成香料X的主要原料及其结构简式、每一步转化的反应条件、部分中间产物的分子式、2个信息给予反应, 因此可以顺着“→原料目标产物”的合成路线推断各步反应类型、有机产物的结构简式。第一步, 乙烯与水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加成反应, 因此推断A是乙醇 (CH3CH2OH) ;乙醇、乙醛与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 分别生成乙醛 (CH3CHO) 、乙酸 (CH3COOH) , 由B的分子式 (C2H4O2) 推断其为乙酸。第二步, 在光照下甲苯侧链上的氢原子与Cl2发生取代反应, 由C的分子式 (C7H7Cl) 可知, C为;由卤代烃的性质、C→D的转化条件和第一个给予反应的信息推断, D为C在NaOH溶液中水解生成的苯甲醇。第三步, 由B+D→F的反应条件或羧酸、醇的性质推断, F为乙酸苯甲酯。第四步, D (苯甲醇) 与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 生成分子式为C7H6O的E (苯甲醛) 。第五步, 由已知第二个给予反应的信息推断, 醛E和酯F在CH3CH2ONa作用下, 反应生成 (1) 从上述推断可知, E是苯甲醛。 (2) B是乙酸, D是苯甲醇, 二者在热浓硫酸催化下发生酯化反应, 生成的F是乙酸苯甲酯。 (4) X为苯丙烯酸苯甲酯, 含有酯基, 具有酯的性质, A项正确;X具有苯和苯的同系物的通性, 与浓硝酸能发生取代反应, B项错误;X中含有C—C键, 具有烯烃的通性, C项正确;X中不含醛基, 因此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D项错误。 (5) F为乙酸苯甲酯, 其分子式为C9H10O2。A项中物质分子式为C10H12O2;B项中物质分子式为C9H10O2;C项中物质分子式为C9H10O2;D项中物质分子式为C10H12O2。
答案: (1) 醛基
(4) AC
(5) BC
点评:本题涉及烯烃、苯的同系物、卤代烃、醇、醛、羧酸、酯等物质之间的衍变关系, 特定的反应试剂和条件是推断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关键, 如H2O和催化剂、O2和催化剂、Cl2和光照、NaOH和H2O、浓H2SO4和加热、CH3COONa分别是乙烯制乙醇、乙醇或苯甲醇的催化氧化、烷基的取代、一氯代烃水解、羧酸和醇的酯化、醛和酯的偶联的反应条件。
四、依据中间产物的结构简式、反应试剂和条件逆推原料, 顺推目标产物
该方法的适用条件是:合成路线中原料和目标产物的结构简式均未知, 已知中间产物的结构简式及所有反应试剂和条件。
例4. (2015· 福建卷) “司乐平”是治疗高血压的一种临床药物, 其有效成分M的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
(1) 下列关于M的说法正确的是___ (填字母) 。
a.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b.遇FeCl3溶液显紫色
c.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1mol M完全水解生成2mol醇
(2) 肉桂酸是合成M的中间体, 其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①烃A的名称为___。步骤Ⅰ中B的产率往往偏低, 其原因是。
②步骤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③步骤Ⅲ的反应类型是___。
④肉桂酸的结构简式为___。
⑤C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 其中苯环上有一个甲基的酯类化合物有____种。
解析: (1) a项, M中含有1个苯环, 因此它属于芳香族化合物;b项, M中不含酚羟基, 因此不具有酚的通性;c项, M中含有3个碳碳双键, 因此具有烯烃的通性;d项, M中含有3个酯基, 故1mol M完全水解生成3mol醇。 (2) 本题只有中间产物的结构简式或分子式、反应试剂及反应条件、1个给予反应信息已知, 原料和目标产物的结构简式均未知, 因此应由中间产物的结构简式逆向推断、顺向推断。第一步, 由苯甲醛的结构简式及反应信息类比可知, 分子式为C7H6Cl2的B的结构简式为, 第Ⅱ步反应是B的水解反应, 生成的不稳定, 脱水变成。第二步, 由反应条件可知, A是甲苯, 第Ⅰ步反应是甲苯侧链上的氢原子与Cl2在光照下发生的取代反应, 不仅可以生成二取代物, 还能生成一取代物、三取代物。第三步, 由反应试剂、条件及产物C的结构简式推断, 第Ⅲ步反应是苯甲醛中C—O键、乙醛所含甲基中C—H键断裂后的亲电加成反应。第四步, C的分子式为C9H10O2, 比D多2个H、1个O, 说明第Ⅳ步反应是C的消去反应, D的结构简式为。第五步, 由醛、羧酸的性质可知, 第Ⅴ步反应是醛基的氧化反应和强酸制弱酸的复分解反应, 则肉桂酸的结构简式为。⑤由题给条件推断, 苯环上一定有2个取代基, 它们的位置有3种可能 (相邻、相间、相对) , 其中一个只能是—CH3, 另一个含有酯基的取代基有3种可能:CH2OOCH;—OOCCH3;—COOCH3。则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种数为3×3=9。
答案: (1) ac
(2) ①甲苯反应中有一氯取代物和三氯取代物生成
点评:本题涉及芳香烃、卤代烃、醇、醛、烯烃、羧酸、酯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苯甲醛是推断原料和目标产物的重要中间体, 反应试剂和条件以及信息给予反应是顺推、逆推的关键。
五、依据原料、目标产物的结构简式、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推断中间体
该方法的适用条件是:已知信息给予反应以及原料和目标产物的结构简式, 部分中间体的结构简式未知, 大多数反应试剂和条件已知。
例5. (2015·山东卷) 菠萝酯F是一种具有菠萝香味的赋香剂, 其合成路线如下:
(1) A的结构简式为___, A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___。
(2) 由A生成B的反应类型是____, E的某同分异构体只有一种相同化学环境的氢, 该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____。
(3) 写出D和E反应生成F的化学方程式:___。
(4) 结合题给信息, 以溴乙烷和环氧乙烷为原料制备1-丁醇, 设计合成路线 (其他试剂任选) 。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解析:本题已知菠萝酯F和原料的结构简式、各步反应试剂或条件、部分中间产物的结构简式、2个信息给予反应, 因此可以顺着合成路线推断各步反应类型、产物的结构简式等。第一步, 由已知反应信息类比推断, 1, 3-丁二烯和丙烯醛受热时发生加成反应, 生成的A是含有1个碳碳双键和1个醛基的3-环己烯醛。第二步, 由烯烃和醛的性质及反应条件可知, 1mol A最多与2mol H2加成, 生成的B是由环己基和—CH2OH构成的醇。 第三步, 由醇的性质及反应试剂可知, B与氢溴酸发生取代反应, 生成的C是由环己基和CH2Br构成的卤代烃。第四步, 由产物的结构简式推断, C与Mg在干醚中发生化合反应, 生成由环己基和CH2MgBr构成的格林试剂。第五步, 由醇和醛的性质以及已知反应信息类比推断, D是由环己基和—CH2CH2COOH构成的羧酸。第五步, 由产物的结构简式中含有酯基及反应条件推断, E是结构简式为HOCH2CH—CH2的醇。 (2) A (醛) 转化为B (醇) , 既是加成反应, 又是还原反应。E的分子式为C3H6O, 由“只有一种相同化学环境的氢”推断, 其同分异构体不可能是醛、环醇或环醚等, 只可能是对称结构的丙酮分子。 (3) D与E在热浓硫酸催化下, 发生酯化反应生成F。 (4) 可以顺着“原料→目标产物”的方向推断合成路线, 先由已知合成路线可知, CH3CH2Br与Mg在干醚中化合生成CH3CH2MgBr;再由已知信息反应类比可知, CH3CH2MgBr在环氧乙烷、酸作用下反应, 可以使碳链增长, 得到1-丁醇。也可以逆着“原料→目标产物”的方向推断, 由已知信息反应类比, 要合成结构简式为CH3CH2CH2CH2OH的1-丁醇, 必须先制备CH3CH2MgBr;再由已知合成路线可知, 要制备CH3CH2MgBr, 必须使CH3CH2Br与Mg在干醚中反应。
答案: (1) 碳碳双键、醛基
(2) 加成 (或还原) 反应CH3COCH3
点评:本题涉及二烯烃、烯烃、醛、醇、卤代烃、羧酸、酯的结构、性质和变化, 既有官能团的转变, 又有碳链的增长, 还有碳环的形成过程, 依据原料、信息给予反应、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烃及其衍生物的主要性质等就能解答本题。
六、依据目标产物和中间体的结构简式逆推原料等
该方法的适用条件是:已知目标产物和部分中间体的结构简式, 原料及部分中间体的结构简式、个别反应试剂和条件未知, 所有反应类型未知。
例6. (2015· 新课标全国卷 Ⅰ) A (C2H2) 是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由A制备聚乙烯醇缩丁醛和顺式聚异戊二烯的合成路线 (部分反应条件略去) 如下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 A的名称是___, B含有的官能团是___。
(2) ①的反应类型是___, ⑦的反应类型是___。
(3) C和D的结构简式分别为___、___。
(4) 异戊二烯分子中最多有___个原子共平面, 顺式聚异戊二烯的结构简式为___。
(5) 写出与A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异戊二烯的所有同分异构体:___ (填结构简式) 。
(6) 参照异戊二烯的上述合成路线, 设计一条由A和乙醛为起始原料制备1, 3-丁二烯的合成路线:___。
解析: (1) 由分子式 (C2H2) 推断, A是乙炔 (HC=CH) ;由第②步反应产物的结构及条件逆推, B为CH2—CHOOCCH3, 所含官能团为碳碳双键和酯基。 (2) 由A、B的结构及反应试剂、条件推断, 第①步反应为, 碳碳三键转化为碳碳双键, 因此该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由反应物、产物的结构推断, 第⑦步反应是醇的消去反应, 脱水后变为增加了1个碳碳双键的二烯烃。 (3) 由酯的性质可知, 第③步反应是高聚酯的水解反应, 则C为聚乙烯醇;由第④步反应产物的名称及结构逆推, D为丁醛 (CH3CH2CH2CHO) ;由反应物和产物的结构简式推断, 第⑤步反应为丙酮[ (CH3) 2C—O]与乙炔 (HC=CH) 的加成反应, 第⑥步反应为碳碳三键与H2在一定条件下的加成反应。 (4) 由于甲烷是正四面体分子, 乙烯分子中2个C、6个H共面, 则CH2—C (CH3) CH—CH2分子中甲基所含3个H中只有1个H可以与其余部分共面, 即最多有1+3+2+2+3=11 (个) 原子共面。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顺序为, 由顺-2-丁烯、反-2-丁烯的结构类推可知顺式聚异戊二烯的结构简式。 (5) A的官能团是碳碳三键, 异戊二烯的分子式为C5H8, 由碳四价原则可知, 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 即。 (6) 读图可知, 第⑤⑥⑦步反应的目的是由乙炔合成异戊二烯烃。由此类比可以顺推 (或逆推) 如下:乙炔与乙醛在KOH催化下加成可得催化下加成可得在热Al2O3催化下消去可得1, 3-丁二烯 (CH2—CHCH—CH2) 。
答案: (1) 乙炔碳碳双键和酯基
(2) 加成反应消去反应
点评:本题涉及炔烃、烯烃、酯、醇、醛、酮、二烯烃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从目标产物 (如聚乙烯醇缩丁醛) 或一种中间体 (如聚乙酸乙烯酯) 逆推可得反应试剂 (如D) 或另一种中间体 (如C或B) 的结构简式, 由一种中间体 (如聚乙酸乙烯酯) 或原料 (如A) 顺推另一种中间体 (如C) 或反应类型 (如①⑤⑥⑦等) 。
综上所述, 同学们一定要准确、全面地观察、理解题干信息, 从中抓住解题的突破口。对于信息给予反应或有机命名反应, 要观察旧共价键的断裂位置和新共价键的形成位置, 反应物和产物在结构上的差异等, 应用迁移法完成类推。对于设计合成路线的题目, 要对比题目给定的原料与目标产物在碳链、碳环和官能团上的差别, 然后根据信息给予反应或已有的合成路线中的衍变关系, 用顺推法和逆推法设计一条科学合理的合成路线。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法探究 篇2
一、开门见山法
直接点明要学习的内容, 即开门见山。上课一开始, 我就直接揭示课题, 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 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 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学生心中有数, 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如, 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第一课时) 时, 教师可以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 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ax2=b的方程, 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x2=b的解法”, 然后导出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开门见山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点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采用开门见山法。
二、温故知新法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与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 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出发, 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 从而理解掌握知识, 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 难又不十分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做法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 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 通过提问、练习等教学活动, 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从“旧的”过渡到“新的”, 从“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 既巩固旧知识, 又为新知识作铺垫。例如: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 我就先出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 要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计算方法, 然后把上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 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 学生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我问:“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均跃跃欲试, 成功地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知识, 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联系生活法
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 而生活实例又生动又具体。因此教师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 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 导入课题, 不仅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例如, 在“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导入:我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 介绍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一天, 小明到他爸爸开的瓷砖厂里参观, 心想:怎么不见由正五边形, 正八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地板拼成的样板呢?他突发奇想, 要是开发研制正五边形或其他正多边形的地板砖, 这些形状的地板砖市面上都没见过, 投入市场后肯定会成为抢手货。小明把他的想法告诉了设计科的人员, 结果引来哄堂大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完本节课, 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像这样的引入, 从学生身边的事和物入手, 由学生自己去计算, 思考, 很自然、亲切,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想弄清楚到底是什么道理, 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学习, 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很多数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 如数轴的概念、科学记数法概念、正负数概念、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等。
四、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 在新课开始之前, 我不急于提示课题, 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来提示课题, 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答案。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能, 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状态, 他们急切地盼着老师把“谜底”揭开。我由此非常巧妙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 丰富联想, 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急于释疑迫切要求之下学习。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课”时, 我先讲了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叫杨损的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 底下的办事人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 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名方面的条件都旗鼓相当, 难分高低, 一时无法定下来, 杨损就出了一道数学题目, 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 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 他们说, 若每人分6匹, 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 就会差8匹, 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 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你想知道他怎样快速解决的呢?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都跃跃欲试。我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发现很复杂。然后我再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在两相比较下, 使学生很容易发现此问题用方程的办法解决比较简单。这样的导入, 既生动有趣, 又蕴含着新知识, 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际上, 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 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动手操作法
根据初中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 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 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集中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 发展思维, 开发智力, 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操作导入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气氛热烈轻松,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了最佳状态。如, 在讲“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 我先布置学生去制作简单的几何体, 如三棱锥、四棱锥、长方体, 正方体等。上课伊始, 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成果, 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动手具体地了解了这些简单几何体, 对它们有感官上的认知, 我在课堂上进行的讲解就很顺利, 学生也能很快地接受新课的知识。由此可见, 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 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因此上课时, 教师应适当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 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 主动发现欲学新知识的奥秘, 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六、类比联想法
类比就是当两个对象都有某些相同或类似属性, 而且已经了解其中一个对象的某些性质时, 推测另一个对象也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思维形式。所谓联想, 就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采用类比联想导入简洁明快, 同时能高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教师可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七、悬念激趣法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 即“疑中生奇”, 从而达到“疑中生趣”, 巧妙设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以激发学习兴趣, 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 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例如, 在讲圆的概念时, 我一开头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 便笑着回答:“圆形!”我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 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学生一下子被逗乐了, 纷纷回答:“不能, 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我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 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 行吗?”学生始觉茫然, 继而大笑起来:“不行!这样一来, 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我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学生一时议论开来, 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这种悬念的设置,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 从而及时打开思维闸门。当然, 教师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 不“悬”学生不思即解, 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 太“悬”学生望而生畏, 百思而不得其解, 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合作探究法 篇3
一正确认识合作探究的地位和作用
合作探究的目的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 帮助学生有效生成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课带有很强的实践性, 对学生积极性和兴趣度的挖掘, 具有重要的意义, 并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和强化来提升课堂实效。
二精心设计, 恰当处理, 做好重难点的定位和分析
合作探究要做到实效性就必须在重难点上做足文章, 一看就会的问题不需要合作探究, 有些重点问题难度却不高, 也不需要在这样的地方浪费时间, 因此最好把时间用在难点上, 这就需要教师真正地领会课标及学情, 尤其关注那些课标没标注学生有难度的知识点。重点放在理论和现实的切入点上来, 例如, 政治生活中关于政府权威的理解, 重点不是放在权威是由什么决定的, 而是放在树立权威的途径上, 即重点在政府依法行政和政府权威的结合上, 也就是重点关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让学生现学现用活学活用, 这样慢慢地就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三运用正确的教法
正确的教学方法就如同好的载体和平台, 让知识有了很好的呈现, 可以化难为易, 变腐朽为神奇。政治教学应该是在注重对学生思维训练的同时, 即逻辑性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因此, 正确地利用合作探究可以很好地实现学生优势互补或者以优带弱的作用。减轻教师负担, 让学生在相互探究中更容易接近生活和知识的本质, 从而从知识的本源理解知识,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且, 采用合作探究, 学生更容易产生成就感, 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教学方法的作用, 教学中, 我们可以这样做:
第一, 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投影仪进行视频、漫画、图片等资料的演示, 激发学生舒缓课堂压力,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兴奋点, 也有助于提升课堂效果。
第二, 创设情境法。通过创设情境, 还原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知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
第三, 集体讨论法。这也许是合作探究中最有效的方法, 能够真正发挥合作探究的作用, 达到知识功效智慧碰撞的效果,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重视学法的指导
人们常说,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因而,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很必要的。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 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周密组织探究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必须贯彻以学为主体的理念,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自主或者合作解决问题。这与一般授课的不同。探究过程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要科学选择方法, 及时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大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究新知识, 生成新知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引导, 防止某些学生因为个人兴趣而造成思想“跑偏”, 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因标新立异“旁逸斜出”的行为, 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和疏导。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发挥合作探究的作用, 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知识。这一环节带有总结的性质, 但又与传统的教学总结不同, 这里不是教师对分析讲述进行自我总结, 而是通过成果展示梳理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结果, 推导出结论, 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
其次, 合作探究过程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规范性, 形成较高的学科语言环境和氛围, 防止因理论过度缺失而造成的过度生活化语言, 防止一味地注重课堂活跃度而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知识处理要把握有效点, 对于基本概念等学生能提前完成的东西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浪费时间, 要注重引导从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去生成理论, 达到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目的。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不能表面上很热闹, 实际上很肤浅。例如为探究而探究, 所探究的问题或有现成答案, 或只囿于答案, 探究只是为了巩固和记忆书本知识, 而不是引导和激发学生产生和提出问题, 找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投资方式的探究, 如果只局限于书本提到的储蓄、购买股票、债券、保险, 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意义不大。教师应引导学生想出课本以外的形式, 例如购买基金、黄金买卖等,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投资于自主创业, 探讨自主创业的具体形式。
再次, 为探究过程营造积极民主的氛围。在探究活动中, 要切实把探究活动看作“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平台, 让学生在不断的讨论中去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不能搞“一言堂”, 要让每位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让学生敢想、敢说, 让每位学生都能平等地进入合作角色, 降低老师的姿态, 提升学生的高度。“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六调用有效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往往既单调又没有很好的效果, 语言缺乏变化, 方式过于单一是传统评价方式的显著特点, 难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和合作的兴趣, 导致课堂上沉闷, 教师和学生相互都不满意。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评价方式, 探索更加有效的评价方式。所以, “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也应该作多元化的评价, 例如有些学生活动结果是失败的, 但是学生在活动中所得到的教训也是非常宝贵的, 因此也应该肯定。”
综上所述, 在合作探究课的教学实践中, 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应积极探索, 真正贯彻新课改理念, 让合作探究真正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心灵。
参考文献
[1]吴艳平、佟彤、许春艳.《程序设计基础》的课程建设初探[J].科技传播, 2010 (7)
“文件”的趣味学习法探究 篇4
上述的几种函数基本上都是流式的文件操作, 流式文件中构成文件的最基本的单位是字符, 流式文件也就是有序字符的集合, 它的长度正是这个文件中所有的字符的个数, 所以, 流式文件又叫做字符流文件。 流式文件没有具体的结构, 并且管理起来也比较简单, 下面我们就介绍几个流式文件:
1 . f o p e n ( 打开文件) 与该打开文件f o p e n相关的函数就是open, fclose, 它的表头文件是#include<stdio.h>, 其中的定义函数为FILE * fopen (const char * path, const char * mode) , 每一个函数都需要一个函数说明, 该打开文件的参数path字符串包含即将要打开的文件路径和它相应的文件名, 参数mode字符串就是所代表的流形态。 其中m o d e的文件打开方式有以下几种:r (read) ;w (write) ;a (append) ;t (text) ;b (banary) ;+。他们的意思依次是读、写、追加、文本文件、二进制文件、读和写。在打开文件的时候, 如果文件能够很顺利的打开, 则会返回到该流的相应文件指针, 如果文件无法打开则会返回到NULL, 这里就会存在一个错误代码errno。
2.fread和fwrite函数。这两个函数可以对数据进行块的操作, fread函数的一般调用形式是 (buffer, size, count, fp) ;而fwrite函数的一般调用形式是 (buffer, size, count, fp) 。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个调用形式里的调用因素进行解释说明:
(1) buffer。Buffer是指针的意思, 在fread函数中, buffer是它在载入数据的时候能够存放数据的地方, 然而对于fwrite来讲, 则只是输出数据的地址。 (2) size。它所代表的是应当读写的字节数目。
(3) count。这是相对于size而言的, 应当读写多少个size字节的数据项。
(4) fp。意义很简单, 记住, 它是文件型指针。
在C语言中, 还相应提供了一整块数据的读写函数, 也就是可以用来读写出一整组的数据。比如一个数组元素和一个结构变量的值等。再例如fread (fa, 4, 5, fp) ;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从fp所代表的文件中, 每一次读取4个字节送入到fa实数组中去, 并连续读取5次, 也就是这5个实数都被读取到fa中。
3.fgetc和fputc。这两个函数是字符读写函数, fgetc函数 (getc函数) 的一般调用形式是ch=fgetc (fp) , 它们的用途可谓是十分重要, 因为我们操作文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读取文件, 它的作用就是从指定的文件中读入一个字符, 也就是从fp所指的文件中能够读出一个字符并赋给ch; 在返回值的过程中, 如果成功的话就能够返回到所得到的字符上去, 如果失败的话则返回EOF (-1) 。fputc函数的一般调用形式是fputc (ch, fp) ; 它的作用不同于fgetc函数, 它的作用是将一个字符写到磁盘上的文件中去, 也就是能够将这其中的ch输出到fp所指的文件中去;在返回值方面, 如果成功的话就输出相应的字符, 如果失败的话就返回EOF (-1) 。上述函数就是我所选取的流式文件中的几种, 下面我们来对直接I/O文件操作进行一些阐述。
直接I/O文件操作是C语言中的另一种文件的操作模式, 它和流式文件有很大的不同, 它是通过直接存取文件来完成对文件的处理的, 然而我们上述的流式文件操作则是通过缓冲区的特征来进行的。下面, 我们就对直接I/O文件操作中的一些函数进行阐述, 找一找它与流式文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open函数。在打开文件的同时让它返回到相应的句柄中, 假如失败的话, 随后就要返回小于零的数值, 它的原型是int open (const char *path, int access[, unsigned mode]) ;这里面所涉及到的参数path就是将要打开的一个文件名, access就是其中所要打开的模式, mode是可选择的项目。该函数主要用于表示文件的属性是什么, 在UNIX系统中比较常用, 但是在DOS/WINDOWS这个参数中也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例如, int handle=open (“c:msdos.sys”, O_BINARY|O_CREAT|O_ WRITE) 。
2.close函数。看到英文, 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是“关闭”的意思, 该函数代表关闭一个句柄, 它的原型是int close (int handle) 。假如在返回的过程中成功, 就把相应的数值返回到0.比如:close (handle) 。
3.Iseek函数。这个函数所代表的意思就是将文件定位到指定的位置, 它的原型是long lseek (int handle, long offset, int fromwhere) ;其中的参数offset是移动的量的多少, fromwhere则是移动的位置变化是怎么样的, 在这个函数中要注意SEEK_CUR代表文件当前的位置, SEEK_END代表文件的末尾。举一个简单的例子:lseek (handle, - 1234L, SEEK_CUR) ;//它的意思就是将存取的位置从现在的位置向前面移动1234个字节。x=lseek (hnd1, 0L, SEEK_END) ;//的意思是将存取的位置移动到文件的最尾端, 这里的x=文件尾的位置就是文件的长度。
如果在学习C语言文件操作过程中很熟悉汇编过程的话会发现文件操作形式万变不离其宗, 直接I/O文件操作和流式文件的操作大体相同, 也提供了相应的Unicode字符操作函数, 比如_wopen等。这些操作中BCB可以帮助我们很多操作。C语言中的编程是计算机中相对比较复杂的东西, 很多初学者也因此而很头痛, 但是只要找到这其中的奥妙, 就会找到文件操作的趣味性。任何学习都需要兴趣指引。
参考文献
[1]张荷花.ATLAS常规语言部分到C语言的转换[D].吉林大学.2004.
[2]刘冲.张玮玮.C语言中文件操作中读写数据函数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 20: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