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政策

2024-09-25

产业发展政策(精选12篇)

产业发展政策 篇1

产业政策的概念首先产生于日本, 它是在现代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日本的经济政策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对促进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理论界对产业政策的含义可以概括为:政府为修正市场机制作用和优化经济发展过程, 对产业及其结构发展与调整所采取的各种经济政策。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

(一) 经济复兴时期 (1945~1960年)

在经济复兴时期产业政策是倾斜生产方式、产业合理化、产业扶持与振兴政策。二战后, 日本的经济体系遭受到沉重的打击。原有工业固定资产破坏严重;原材料及粮食进口的渠道被切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很高;社会再生产秩序混乱。因此, 当时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稳定经济秩序。倾斜生产方式是指社会再生产, 特别是工业再生产链的纵向连续关系中, 从最初投入的上游产业向最终产出的下游产业逐步推移、顺序发展的方式。这一时期日本政府选择钢铁和煤炭这两个基础材料工业作为经济复兴的突破口, 通过集中性的资源投入促进这两个部门的增长,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 高速增长时期 (1960~1973年)

高速增长时期产业政策是产业结构重化学工业化。1963年, 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产业结构的长期展望》, 把发展重化学工业、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作为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这一时期日本产业政策在政策体系、目标、手段和功能上都开始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并逐步完善。

一是为适应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而建立产业新秩序的政策。核心是以建立新产业体制和进行以规模经济为目标的产业改组, 建立产业组织新秩序。

二是调整设备投资政策。为防止生产能力过剩, 政府对钢铁、合成纤维、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纸浆等产业的设备投资进行了干预, 规定了起点规模等设备投资的政策。

三是在机械产业中, 调整生产领域、确立专业市场体制和实行共同化市场。为发展专业化生产体制和协调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 制定并实施了旨在调整中、小企业参与领域和促进中、小企业的专业化与现代化的干预政策。

四是继续推行产业扶持政策。在继续执行50年代制定的有关重点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的基础上, 对个别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扶持。

(三) 产业调整时期 (1973~1985)

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高速增长, 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迅速提升。但进入70年代后, 日本的经济遇到国内外诸多挑战。在国内外的压力下, 日本及时地调整了产业政策的方向, 首先, 加大节能技术和高技术开发, 发展节能产业和“高加工度化”产业。其次, 加快“高加工度化”和“知识集约化”。

(四) 结构转换时期 (1985~1990年)

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 经过调整, 日本经济进入一个新的结构转换时期, 即现代化的结构转换时期。主要体现在制造业比重停止上升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主要依赖出口的增长方式转变为出口和内需扩大并重;国际分工参与方式由“加工贸易型”转变为“水平分工型”。

这一阶段, 日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国际贸易摩擦加剧,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在后起发展中国家的追赶下一些原有优势产业面临着威胁, 日元持续大幅度升值使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受到威胁, 国内要求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劳动时间。针对这些问题,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些政策:首先, 刺激国内需求, 推进“内需扩大主导型”战略。80年代中期开始, 政府提出“内需扩大”的新政策。除了政府编制大型预算外, 还采取种种措施鼓励民间投资和刺激社会投资;推进地方公债来修筑公共设施;提高工资等等。其次, 鼓励海外投资。第三, 加大社会公共投资, 提高国民福利水平。政府提出了“建设和完备国民生活环境”的设想,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普及周休二日制, 扩大中高龄者和妇女的就业机会, 发展医疗和教育等。

(五) 经济全球化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上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 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知识密集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由单一增长为目标, 转向以“生活大国”为目标, 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1998年通产省推出了《经济结构改革行动计划》, 该计划提出面对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的挑战, 创造新产业。

二、日本产业政策的特点

以产业政策为中心, 运用各种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 全力扶植战略产业和大企业的发展, 使之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 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长远战略, 这是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战后日本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通过全力扶植各个时期战略产业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享用后发利益, 一举实现百年来赶超欧美工业大国战略目标的根本手段。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时期本各项经济政策的龙头, 他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日本金融、财政、外贸、外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是决定日本经济发展的最高政策。在战略产业选择方面, 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的经济学原理, 依照比较收入弹性值、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率三大基准, 优先确定扶植钢铁、石油化学、合成纤维、汽车、产业机械、家用电器和电子设备等重化工业。

日本产业政策的核心是在充分调动企业竞争活力的基础上, 坚持官民协调, “活力活用”为保证战略产业的发展而由政府实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因此它是对国民经济实行间接管理的有效手段。以素质优秀的经济官僚为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审议会, 坚持官、产、学三结合, 在充分交换信息和协调的基础上, 进行比较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决策, 是日本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方式。“政策金融”是贯彻日本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 产业政策的核心是把有限的资金和外汇优先分配给战略产业, 以求保证发展重点。这项工作主要通过日本开发银行和民间银行进行协调贷款而实施的, 这种方式日本称之为“政策金融”。日本的产业政策是国家过渡时期的赶超政策。这种政策既重点突出, 又在总体上比较协调, 照顾到了各个时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既立足国际观点, 又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既有连续性, 又对国民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 实现内需和外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战至今50年的发展过程中, 尤其是80年代以来, 日本主要依靠内需来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进口, 目前净出口对GDP贡献率达51%, 对外依存度超过70%。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将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撑。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居民消费的经济政策, 积极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 同时培育农村的潜在消费市场。

(二) 实行分阶段产业保护政策

目前对我国来说, 政府执行一种开放型的适度保护贸易政策是必要的。我国应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协议的相关规定和例外条款, 根据产业发展状况拟定时间表, 逐步分阶段地开放我国市场。政府的调控职能一是体现在对产业保护的选择范围方面, 应重点保护汽车、机电等国家支柱产业以及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电信、金融等幼稚产业;二是体现在对产业保护手段的运用方面, 应充分运用WTO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的例外条款等一系列不违背WTO规则的保护措施;三是体现在对产业保护程度的控制方面, 变以往的过度保护为适度保护, 给予相关产业以引导和支持, 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逐步实行市场的自由化。

(三) 实行产业倾斜政策

后起国家在资金、熟练劳动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 都存在着差距, 因此, 在技术引进时, 要从总体上对自己国家的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 突出重点, 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适用的先进技术;要明确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根据本国国情和社会经济条件, 全方位地选择适用的关键技术。一般来说, 后起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 资源是非常稀缺的, 所以采取倾斜式不平衡的发展战略, 重点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 优先发展某些产业, 就能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引诱其他部门的出现和发展。以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目标的最佳综合效益。”

(四) 利用市场机制, 促进产业政策实现

日本政府在实施产业政策时只是提出设想, 保护和扶植幼稚产业, 维持产业秩序, 完善市场机制。日本主导产业的成长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形成, 这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实施产业政策必须与利用市场机制相结合, 而且只能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今后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促进产业政策实现, 国家应加速经济立法, 尤其是应尽快制定反垄断法, 产业振兴法;打破市场割据, 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体系。

(五)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调节作用

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有过热迹象, 应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切实发挥产业政策的调节作用。对供求失衡的行业应该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来加强调节, 对投资过热的行业要促进供给增长与需求增长相互适应, 对投资严重过热行业的投资规模一定要严加控制, 以保持宏观经济的良好局面。

摘要: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 举世瞩目。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合理的产业政策是日本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在当前的世界上, 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家, 无不对产业政策给予极大的关注。日本的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关键词:产业政策,产业组织,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白雪洁.日本确立“产业内分工体系”对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 2005 (2) .

[2]李建国.日本经济政策思考[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88.

[3]孙志丹金新仁日本的产业政策体系及当前政策重点[J].国际经济合作, 2005 (1) .

[4]陈淮.日本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5]周叔莲.产业政策问题探索[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87.

产业发展政策 篇2

在高温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促动下,我国耐火材料工业迅速发展,技术进步成效显著,产品品种质量水平不断提高,耐火材料消耗逐年下降。当前我国耐火材料产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但耐火材料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差距较大,存在诸多问题:耐火材料总量过大,普通产品比重大,优质、节能、长寿、环保型产品少,某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还需进口;耐火制品的出口量虽逐年增加,但耐火原料的出口量仍占相当数量;耐火材料企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国内耐火材料企业已近两千家,大量的中小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质量稳定性差、劳动条件和环保措施落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面对国内高温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加入WTO对我国耐火材料工业所形成的机遇和挑战,中国耐火材料工业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在品种、质量、数量上满足高温工业发展的需要,瞄准世界耐火材料前沿科学技术,加速提高行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耐火材料生产工艺和品种系列。今后发展重点是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钢铁等产业发展政策,制定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以指导耐火材料行业的健康发展。第一章 政策目标

第一条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展耐火材料工业。重在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集约化经营、降低消耗,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使我国耐火材料行业从生产、消耗、出口大国转变为综合竞争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耐火材料强国。

第二条 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以绿色耐火材料新产品为导向,到2010年,实现普通产品大幅度下降,2020年我国耐火材料更长寿、更节能、无污染、功能化的产品有大幅度提高,产品满足冶金、建材、化工以及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目前我国钢铁工业耐火材料单耗约为每吨钢消耗25公斤左右,到2010年,要力争达到20公斤以下,到2020年降至15公斤以下。

第三条 通过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企业发展,扩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0年,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

第四条 根据国内外高温工业的技术进步,各工业部门耐火材料使用单耗的降低、耐火材料生产总量的减少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引导一批优势耐火材料企业实事求是地走出传统耐火材料生产领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拓展行业的发展空间。

第五条 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到2010年,围绕各原料产地的特点,形成与资源、市场、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配置、环境容量相适应的、各自不同特色的高技术产业群。

第六条 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地提高废气、废水、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实现“零排放”。推广扩大使用不定形耐火材料和不烧制品。提高用后制品回收再利用率。

第七条 到2010年以前,所有耐火材料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要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应符合地方环保部门核定的控制指标。

第八条 努力降低能耗,耐火材料的原料煅烧和制品烧成是主要耗能环节,通过炉窑燃料结构合理化,逐步淘汰固体燃料(焦炭、煤)炉窑和高耗能电熔炉,煅烧精料和烧成优质制品必须坚持采用低灰分液体燃料或高热值气体燃料。应用富氧燃烧和各种节能技术,推广煤气化燃料。第二章 产业布局调整

第九条 耐火材料产业布局调整综合考虑矿产资源、市场分布、能源、交通运输、环境容量等条件。

新建耐火材料企业必须符合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耐火材料产业原则上不再增建新的企业。应依托有条件的现有企业,结合兼并、搬迁、组织结构调整,在原料、市场消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改造和扩建,着重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第十条 现有耐火材料企业基本上靠近矿产资源地。今后应结合产品市场和矿产资源情况,以矿定产,以产品结构调整和可持续生产为主要考虑因素。最终形成地区有分工,大型企业产品有特色、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分工协作的格局,淘汰落后企业。

辽南及周边地区有丰富的镁质资源,根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该区域内现有企业要按照联合重组和建设精品基地的要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碱性耐火材料基地。加强矿山管理,根据不同原料矿山资源状况,开发推广大结晶、高钙硅比、高体积密度、高纯烧结镁砂,白云石砂,尖晶石合成砂等高技术镁质原料和制品及各种镁质不定形耐火材料。

山西、河南、贵州等地有丰富的高铝矾土原料资源,该区域内现有企业应合理利用资源,搞好综合利用,提高各级高铝矾土熟料质量。重点开发、发展烧结板状刚玉、矾土基尖晶石、低成本结构陶瓷原料(如Sialon、Alon、Aln等)等优质原料,Si3N4-Sic砖、Sialon-Sic砖、sialon结合刚玉砖及建材、陶瓷行业所需的各种优质制品。

山东、江苏等地根据本地资源情况和市场、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不同形式的新型高技术的滑动水口、连铸用制品等功能型耐火材料。

中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配合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建设,适当发展为钢铁服务的大宗耐火材料。

中西部地区结合当地资源、运输和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发展耐火材料工业。

第三章 产业技术政策及准入条件

第十一条 为确保耐火材料工业产业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对耐火材料工业装备水平和技术经济指标准入条件规定如下,现有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努力 达标:

(一)经济规模:

优质粘土高铝砖车间年产量3万吨及以上; 镁炭砖车间年产量1万吨及以上; 碱性砖车间年产量1万吨及以上; 滑动水口砖车间年产量1000吨及以上;

长水口砖(连铸三大件)车间年产量1000吨及以上; 不定形耐火材料车间年产量2万吨及以上。

(二)企业年销售额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三)生产的产品品种必须符合技术政策的规定。

(四)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保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应控制在地方环保部门核定的指标内。

第十二条 境外企业投资中国耐火材料工业,必须符合我国耐火材料产业政策,结合国内耐火材料企业的调整、改造和搬迁实施,带入技术、管理、市场、资金,实现双赢。

第一节 原材料政策

第十三条 进一步提高耐火原料质量的稳定性,发展优质合成原料。推广使用和开发红柱石、硅线石、兰晶石,锆英砂,以及均化高铝矾土熟料,烧结板状刚玉,低成本结构陶瓷原料,尖晶石,大结晶、高钙硅比、高体积密度、高纯烧结镁砂,镁钙砂等优质高效合成原料。2010年建设5~10家万吨级优质合成原料专业生产厂,2020年建设15~20家万吨级优质原料专业生产厂。

第十四条 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有偿使用。我国有优质菱镁矿、铝矾土矿等耐火矿产资源,但同样急需树立“资源忧患意识”。加强矿山管理,限制开采总量,矿山企业必须做好矿山规划,按合理的开采计划组织开采生产。珍惜保护矿产资源,对乱采滥挖行为要给予必要的处罚和进行整顿。

第十五条 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建设若干供矿基地和选矿厂,以提高矿石品级,合理充分利用资源。

第十六条 限制能耗高、污染大的电熔原料、烧结原料如电熔镁砂、碳化硅、一般镁砂、一般高铝矾土熟料等初级加工产品的出口。

第二节 提高制品质量,发展新品种,加速耐火材料品种结构优化

第十七条 所有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技术指标,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新产品也要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或与用户商定验收标准。结合企业创优质名牌产品,组织制订推广行业绿色产品标准。为适应冶金。建材等高温工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加速培育耐火材料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产品、技术开发和科研机构,提高开发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支持企业研究、开发采用用于大型水泥回转窑、钢水炉外精炼、有色金属冶炼等方面的尖晶石、白云石等无铬碱性砖及各种碱性不定形耐火材料,超微孔炭砖,低碳、无碳等洁净钢用耐火材料,新型高技术滑动水口,近终型连铸、薄板坯连铸等技术用制品,Si3N4-SiC砖、Sialon-SiC砖、Sialon结合刚玉砖及建材、陶瓷行业所需的各种优质制品。

第十八条 发展节能型经济,大力开发、推广使用各种优质节能高效不定形耐火材料,开发各种优质高效隔热保温耐火材料,满足各行业的需求。到2010年,不定形耐火材料占耐火材料总量的40%,2020年达到60%以上。

第十九条 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开发用后耐火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技术。到2010年用后耐火材料利用率达到6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

第三节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第二十条 推广使用高效节能设备,如各种高效破粉碎设备、细磨、超细磨设备、自动配料车、高效混合设备、液压成型设备、高温节能隧道窑、节能型梭式窑等。

第二十一条 加强耐火材料生产过程的节能系统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第二十二条 进口技术和装备政策:鼓励企业采用国产设备和技术,减少进口。对今后量大面广的装备,如大型压砖机等要组织实施本地化生产。

第二十三条 推广计算机在生产和管理系统的应用。

第二十四条 鼓励开发、推广使用不定形耐火材料施工、烘烤机具。

第二十五条 2006年淘汰干燥炕、手工成型、土焙烧窑、土煅烧窑、烧固体燃料的反射炉、无环保设施的焦炭竖窑。

第二十六条 各生产企业均应建有可指导生产的理化检测设备及相应检验技术人员的化验室。大、中型企业应建有一定研发能力的试验研究室,开发研究新产品和产品应用技术。

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二十七条 耐火材料厂的主要污染物是粉尘、烟尘、噪声等,不加强治理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所有生产企业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严格执行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规定,对超过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和总量的,不准生产运行。反射炉、坚窑、回转窑必须设置烟气净化装置,烟气净化后排放要达到国家标准。沥青浸渍装置必须配备沥青烟气净化装置,烟气排放必须达到国家规定。

第二十八条 禁止新建烧煤倒焰窑。2007年以前,完成改造现有烧煤倒焰窑为烧气体燃料。

第二十九条 现有多数中小耐火材料厂的生产操作环境的粉尘、噪声危害相当严重,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爱健康是现代企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方面。各企业要严格执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设置有效的防尘、减震、防噪声设备。所有生产企业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对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的规定。对超过容许范围的,不准生产运行。

第三十条 要加强减少到最终停止生产使用镁铬砖、镁铬质不定形等含铬耐火材料。

第四章 企业组织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十一条 支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减少企业数量,实现耐火材料工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

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入,以产品为龙头,产权作纽带、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强强联合。到2010年形成两个销售额达30亿元人民币(耐火材料)、若干个20亿元人民币(耐火材料)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第三十二条 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度,国家在主辅分离、人员分流、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第三十三条 耐火材料企业以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开拓资源的综合利用,向建材、化工、镁合金、镁化工等行业发展。逐步提高非耐火材料收入比例。

新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解读 篇3

新版《汽车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协调国内有关汽车的政策与世贸组织(WTO)相关规定的关系。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贸易相关投资协议(TRIMS)”要求,世贸成员不得在汽车领域对外资提出国产化要求,不得提出外汇平衡要求,但这些在1994年版的《汽车产业政策》里都有限制。今天,在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背景下,这些有出入的内容被重新修订,当然再正常不过。

维护国家利益的产业政策

经过近年来的,陕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之一,2004年将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市场。

以市场换技术,是我们过去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希望。但到目前为止,这一目标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在这个时机出台的新的产业政策,显然会受到市场各方的关注。

由于国内的汽车集团还不具备与跨国公司直接竞争所需的能力和规模。为了维护国内的汽车市场不被跨国公司占据,新的产业政策作出了多方面的规定。最关键的是中方必须在整车企业中占50%以上的股比,其次是采取多种方式防止进口车对国内市场形成实质性冲击。

从总体来看,《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取消了与世贸规则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作承诺相违背的部分,如要求外汇平衡、国产化比例和出口承诺的政策,但是在投资管理、进口管理、营销网络等方面,在不违上述规则和承诺的前提下,依旧坚持了自己的原则。

坚守国家利益。坚守50对50的股比底线,本在意料之中。因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对汽车合资企业控股权始终没有放弃。坚持“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含两家)以下生产同类(乘用车类、商用车类、摩托车类)整车产品资企业”,可以有效避免外商采取多头布点的措施,遏止合资企业规模,从而提升外资控制力的企图。

做到防患于未然,即针对目前汽车企业合资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新问题,投资管理政策作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一是针对一些跨国公司考虑引入旗下的控股企业,突破两家合资企业限制的趋势,新产业政策明确提出,“境外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相对控股另一家企业,则视为同一家外商”。

针对外资与国内汽车类上市公司合资后,中方母公司有存在丧失融资渠道的危险,新政策提出“股票上市的汽车整车、专用汽车、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股份公司对外出售法人股份时,中方法人之一必须相对控股且大于外资法人股之和”。

防止进口车严重冲击国内市场

在进口车管理方面,2005年开始进口车“落地”即将征税,所有进口口岸保税区不得再开展进口汽车保税仓储、展示(销)业务。加上3C认证等手段,有助于提高进口车的成本,防止进口车对国内市场形成严重冲击。此外,新产业政策兑现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对外承诺,取消了原《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对合资企业产品国产化比例必须达到40%以上的要求,这意味着跨国公司可以在中国市场用进口散件组装汽车。

不过,为体现国家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努力提高汽车产品本地化生产能力,带动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进步,发展汽车制造业的要求,《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用整车状态管理办法替代了原先的国产化比例要求。就是汽车生产企业凡用进口零部件生产汽车构成整车特征的,必须按照整车关税报关纳税。

整车特征的认定对目前主要采用KD方式组装生产的部分车型带来压力,但对于上市公司生产的主流车型,影响较小。

抑制投资过热 推进购并重组

汽车产业经过两年的高速发展,在部分地区其投资领域发展已经出现不受约束的苗头。今年一季度,投资领域增长幅度超过40%,对部分行业出现投资过热迹象的判断已成为共识。尽管汽车没有成为第一批被认定为投资过热的行业,但5月初还是上厂国家宏观调控的名单。

新的汽车产业政策有针对性地对控制汽车领域的过度投资作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新建整车企业门褴,二是严格控制非整车生产企业通过买“壳”进入整车生产领域。

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不得低于人民币20亿元,其中自有资金不得低于人民币8亿元,要建立成品研究开发机构,且投资不得低于人民币5亿元。新建乘用车、中型载货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应包括为整车配套的发动机生产。

在控制新企业进入地同时,鼓励现有企业之间的购并重组,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同时,新政策鼓励汽车生产企业按照市场规律组成企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扩大经营规模。做大做强是中国汽车参与国际竞争的惟一道路。

鼓励汽车消费

新的产业政策对于汽车信贷业务的阐述,总体基凋是支持发展汽车信用消费。其中,强化了“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前提下,允许消费者以所购汽车作为抵押获取汽车消费贷款。”这种做法会大大简化贷款流程,这应是今后车贷市场的发展方向。在目前汽车贷款流程中,贷款购车人必须要具备车商或分期商的担保,然后再加之乍辆抵押登记,银行方可放款。这样一来,对银行而言就等厂卜厂双保险,如若出现不良贷款,银行既可向担保人追回损失,也可将车辆收回,但无形小却增加丁贷款购车人的成本,也使贷款购车变得复杂化了。很显然,这种模式与新的汽车产业政策所倡导的模式迥然不同。

国家统一制定和公布针对汽车的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性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规范汽车注朋登记环节和使用过程中的政府各项收费。各地在汽车购买、登记和使用环节上,不得新增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性的收费项目和金额。

加上高速公路网络的逐步完善和市政建设的进展,汽车消费环境的改善无疑将是汽车消费需求稳定快速增长的助推剂。

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为了贯彻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确定的原则和提出的要求,各有关部门还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则和制度。例如,《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批准管理规定》、《进口汽车零部件生产汽车构成整车特征的管理规定》等等,在时机成熟时出台《道路机动车辆管理条例》。

政策的稳定和强有力支持,有利于保证中国的企业集团和相关上市公司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分享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成长。

由于诸多政策的效应在长期才能体现,故而很难在短期刘行业基本面和证券市场产生比较大幅度的冲击。

尽管与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相比,新产业政策存在多方面的新意,但是与之前多次披露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改动不大。仅将备受刍议而且不可能实现的“2010年国内汽车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要达到国产汽车销售总额的50%”等条款删除。

由于政策本身没有太多的出乎市场意料之处,对证券市场的短期影响相对较小。

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关系协调研究 篇4

一、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一般关系

(一)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概念界定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法规和政策①。现实中,我国产业政策的侧重点在于政府有形之手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产业政策可以分为选择性产业政策与功能性产业政策。选择性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经济赶超的目标, 而对特定产业进行保护和支持的政策。选择性产业政策强调政府配置社会资源,因此,常常会挤压甚至代替市场正常发挥作用。功能性产业政策,是指为弥补市场缺陷,政府通过研发补贴、人力资本投资等形式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功能性产业政策没有特定的产业指向,是与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基本相容的产业政策。

竞争政策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竞争政策,主要是《反垄断法》及其配套法规和政策②。它主要规范垄断协议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经营者集中和行政垄断行为。广义的竞争政策涵盖了为维持和发展市场竞争机制所采取的各种公共措施,包括产权改革政策、垄断行业管制政策、政府补贴政策、贸易自由化政策等③。竞争政策是一般性的经济政策,它保护的是市场竞争机制,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竞争政策是基本经济政策④。

(二)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一般关系

1.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相容性。首先,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都是国家公共经济政策,两者最终目标就是要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经济运行协调、稳定与发展等社会公共利益⑤。政策的理论基础都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此外,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在特定情况下,有一定的互补性。比如,产业组织政策通过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和控制市场结构,实现产业的有效竞争。在这一点上,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是一致的、交叉的。其次,一般来说产业政策主张扩大企业规模,鼓励产业集中,追求规模效益。而竞争政策虽然反对有市场支配地位企业滥用其支配地位的限制竞争行为,但并不反对企业市场支配地位本身。也就是说,它并不否定,也不可能否定规模经济,它不反对在竞争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大企业,因此,在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相协调的“有效竞争“状态下,两种政策可能实现协调⑥。

2.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冲突。产业政策,尤其是选择性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首先,政策的目标和出发点不同。竞争政策,尤其是其核心《反垄断法》是为了修正近代民法所维护的形式上的合同自由以及因此而导致的限制合同自由与营业自由的结果,而通过保护市场竞争自由,以保障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经营者的实质合同自由和营业自由⑦。政府实施竞争政策的目的是,反对由来自政治和经济领域权力而产生的各种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以维护自由、公平市场竞争秩序,保障市场正常运作,合理配置社会资源。而产业政策,尤其是选择性的产业政策目的常常是实现国家的赶超经济战略。它试图依托政府产业政策直接干预市场,依靠后发优势,使本国产业结构趋近于现代国家的产业结构。

其次,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竞争政策中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一种适应性干预,是体现市场规律的干预,目的是让市场正常发挥作用,本质是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它几乎适用于所有的经济领域,是基础性的经济政策。而产业政策往往是政府计划对市场的替代,是政府对特定行业和地区的直接促进、扶持或者限制,本质上是政府行政权力进行的社会资源配置。

再次,竞争政策更多体现竞争和自由,产业政策更多体现政府的计划和偏好,作用范围往往彼此消长。竞争政策最早产生于美国,它是由下往上,是基层人民争取经济自由、经济民主,反对垄断的产物。美国把竞争政策的核心反托拉斯法,称为“自由企业的大宪章”。产业政策产生于日本,作用方向是由上往下,它往往有意无意地限制了民间的经济竞争和自由。产业政策向每个行业和地区政策倾斜的做法,对其他行业和地区构成一定程度的不公平竞争,而且产业政策往往伴随着鼓励产业内的垄断协议等限制竞争行为。在一些情况下,两者表现为上述的互补相容的关系。但更多情况下,竞争政策和选择性产业政策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即竞争政策的作用范围大,则产业政策的作用范围就小,反之亦然。

二、我国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一)产业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自1986 年我国“七五”计划正式提出“产业政策”的概念以来,利用发达国家在产业的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借助后发优势,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产业政策仍然在我国经济政策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入新阶段,产业政策仍然在经济政策领域占重要地位,就带来许多问题。

1.导致市场扭曲,产能过剩,而且抑制创新。我国目前实施的选择性产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计划经济的遗留物,它往往表现为政府对市场的直接替代,破坏正常的市场运行,同时也抑制创新。譬如,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对部分行业项目提供土地、财税等优惠政策,结果严重扰乱了市场价格,扭曲了市场供求,造成社会资源的误配,行业产能过剩,也达不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而且这种产业政策还使企业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争夺政府资源上,从而忽视了创新。

2.受困信息问题。产业政策预设一个全知全能的设计者,它要求政策制定者对市场需求、消费者偏好等信息有着充分的掌握,但由于信息分散及信息的不对称性,政策制定者不可能及时、充分地掌握重要的市场需求信息,也就是说,全知全能者是不存在的。为此,类似的产业政策很难保证可行性。实践也证明,我国的许多产业政策是不成功的。例如,我国汽车行业长期执行向大厂倾斜的产业政策, 而现在在市场最有竞争力的汽车企业,却是当年无法受产业政策支持,甚至受产业政策限制的小型民营企业⑧。

3.行政垄断问题。行政垄断是政府及其授权的机构,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行政垄断包括行业垄断和地方垄断。行政垄断可能是具体行政行为,也可能是抽象行政行为。《反垄断法》37 条规定,“行政机关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规定。”实际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选择性产业政策往往构成了对其他经营者的竞争限制,从而构成了行政垄断形成及维持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竞争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2007 年颁布的《反垄断法》第九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研究拟订有关竞争政策,第一次在法律上明确提出了“竞争政策”的概念。从近几年反垄断法实施的情况来看,主要碰到以下难题⑨。

第一,缺乏一个统一、权威、独立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反垄断执法的对象,一般都是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包括大型国有企业),而行政垄断主体又是政府,因此,统一、权威、独立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是行政执法的保证。而按现行《反垄断法》规定,实践中,真正的行政执法机构分别是,国家工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和商务部反垄断局。这些执法机构均隶属国务院部委,级别低,权威小、独立性差。很难满足反垄断执法的实际需要。

第二,行政垄断处理难度大,案件少。反垄断法实施以来,针对各类企业的限制竞争性为,执法机构处理了不少典型案件。可与对企业的垄断行为执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尽管我国反垄断法禁止政府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由于政府介入经济较深,实际中行政垄断行为很多,但这方面处理的案件却极少。

三、日本、欧盟的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

(一)日本

1947 年美国主导日本颁布了反垄断法,成立公平交易委员会。但美国结束对日本的占领状态后,从1952 年到1977 年,日本政府不断强化产业政策,弱化竞争政策。采取的具体措施有:政府通过行政指导协调企业达成垄断协议;制定相关法律引入反垄断法除外适用制度,鼓励企业联合合并;通过修订反垄断法放松对垄断行为的规制,大力实施产业政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逐步意识到竞争政策的重要性。从1977 年开始,日本不断强化竞争政策,相应弱化产业政策。为了转型为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政府开始逐步放松管制,引入竞争,修订反垄断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大量废除适用除外制度;不断强化公平交易委员会职责;逐步弱化产业政策的作用。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日本产业政策的作用范围只限于确立经济发展规划和对全局性基础性问题的统筹与引导,尽量避免政府直接干预市场运行,从而使经济运行从“官主导”变为“民自律”⑩。

日本为确保竞争政策的基础作用,其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的主要方式有:(1)明确反垄断法的普遍适用,取消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日本目前取消了绝大多数的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除非有法律规定,行业不能排除反垄断法的适用。(2)建立经济政策事前协商机制。在制定或修订有关法律和政令时,如可能有排除和限制市场竞争的内容,其主管部门应当与公平交易委员会相协调,确保竞争政策的主导地位。(3)反垄断执法机构研究发布竞争评估报告。执法机构根据最新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对相关领域的竞争状况进行评估。

(二)欧盟

欧盟的产业政策主要表现为国家援助控制制度。国家援助是指欧盟成员国及各级行政机关通过财政投资、低息贷款、优惠地价等各种形式,利用国家公共资源对企业或者产品生产给予补贴的行为11。首先,欧盟原则禁止国家援助行为。《欧盟运行条约》第107(1)条规定,“由欧盟任一成员国提供或者通过任何形式的国家资源,以任何方式对某些特定企业或特定产品的生产给予补贴,从而破坏竞争或者给竞争带来威胁,并因此影响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均被视为与共同体市场不符。”其次,欧盟将国家援助行为严格控制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可以给予国家援助的有两种情形:一是自动许可的情形,包括向消费者提供的无差别社会援助和为补偿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件损害而进行的援助。二是需要由欧盟进行审查的情形。包括:针对贫困地区的援助、为推动符合欧洲共同经济利益重要项目实施或防止成员国经济严重动荡而实施的补贴、为发展特定经济活动或特定经济区域而实施的补贴,以及保护文化遗迹的补贴。再次,欧盟由竞争总司对国家援助行为进行审查。所有的国家援助措施均需向欧盟委员会提前申报,由后者对该项援助是否有助于实现欧盟利益、援助措施设计是否适当、援助措施破坏竞争的效应等进行评估,并作出是否允许援助的决定。

显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政策处于主导地位,产业政策是在竞争政策的框架下发挥辅助的作用。

四、我国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

(一)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经济,市场通过竞争形成的价格调节市场供求关系,配置社会资源。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就是维护良性的市场秩序。因此,市场经济必然要求竞争政策居于基础和优先的地位,产业政策的设计及实施应当在竞争政策所确定的框架内进行。

(二)为保障竞争政策的有效实施,应当将三个反垄断行政执法机构整合为一个统一、独立、专业的执法机构。

反垄断法是竞争政策的法律形式,是实施竞争政策的直接载体。一定意义上说,反垄断法的实施也是与产业政策等经济政策相互碰撞和相互协调的过程。目前的三足鼎立的反垄断法执法机构,具体执法的反垄断司、局,缺乏独立性,而且这些机构之间还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矛盾或者管辖权的冲突,执法成本必然过高,为提高反垄断法实施的效率,国家应当尽快整合商务部、发改委、工商总局三家的反垄断执法权,可以考虑建立直属国务院反垄断局,也可以考虑将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充实、改造为反垄断执法机关,强化其专业性,增强其反行政垄断的功能。

(三)通过适用豁免制度进行协调

豁免制度是各国实现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的基本方式12。各国反垄断法都规定了不同范围的豁免制度。豁免指的是对于违反竞争政策的行为,由于其符合反垄断法规定的免责条件,因而反垄断法对其不予禁止。我国《反垄断法》第15 条规定了垄断协议的豁免、第27 和28 条规定了经营者集中审查的豁免,为政府实施产业政策预留了空间。当然,法律对经营者赋予的证明责任(行为对市场竞争的影响,消费者能够分享利益等),使产业政策考虑的空间有所限制,产业政策的实施应该止步于“未严重影响市场竞争”的门槛之外。

(四)事前协商制度

在竞争政策处于优先政策地位的情形下,为了预防政策可能出现的冲突,保证两者的协调,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当建立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进行协调的事前协商制度,事前协商可以在产业政策制定时或者执行前进行。

注释

1石俊华.日本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经济研究,2008(3)

2王先林.对近期我国反垄断执法的观察和思考.中国工商报,2014.10.15

3俆士英.反垄断法实施面临功能性挑战--兼论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竞争.政策研究,2015(7)

4许昆林.逐步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10)

5刘桂清.反垄断法中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6于良春,张伟.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与协调问题研究.中国物价,2013(9)

7黄铭杰.公平交易法之理论与实际---不同意见书.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6页

8许小年.自由与市场经济.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5页

9王晓晔.我国反垄断法实施的成就与问题.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4(9)

10国家发展改革委价监局竞争政策处.日本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关系的发展演变.中国价格监督检查,2014(1)

1111国家发展改革委价监局竞争政策与国际合作处.欧盟反垄断的有关做法及启示.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2015(1)

深圳市未来产业发展政策 篇5

为积极培育和发展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军民

融合深度发展,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

系,形成梯次发展的产业结构和新的竞争优势,实现有质量的稳

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特制订本政策。

一、政策目标与发展重点

(一)贯彻实施深圳市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等产业(以 下简称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自主创新

能力,引导产业高端发展,培育企业主体,加速人才集聚,优化

空间布局,完善支撑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重点发展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养生保健、健身休闲、养老服务等生命健康产业领域,海洋电子

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邮轮游艇以及海洋资源利用等

海洋产业领域,航空电子、无人机、卫星导航、航空航天材料、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卫星研制等航空航天产业领域。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三)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我市未 来产业发展工作,日常协调工作由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

组办公室承担。

— 2

(四)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编制各类未来

产业项目扶持计划、落实项目优惠政策,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

联席会议负责各类未来产业扶持计划的综合协调工作。

三、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五)设立专项资金。自2014年起至2020年,连续7年,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设立市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

简称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和引进、重点企业发展、产业化项目建设等。

加大市科技研发资金、民营与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会展资金、拓展海外市场专项资金及其他专项资金对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

四、大力促进自主创新

(六)促进创新能力提升。在深圳设立符合规定条件的市级 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

心,专项资金予以最高500万元支持。

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承担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 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建设任务并在深圳实施的,专项资金予以

最高1500万元配套支持。

加强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 应用示范力度。对开放式、专业化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专项

资金予以最高500万元支持。

(七)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对开展自主创新产品研发、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等项目,专项资金予以最高500万元支

— 3 —持。

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和

863等各类国家科技计划及项目并在深圳建设实施的,专项资金

予以最高800万元配套支持。

(八)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产业化,以及新服务模式应用与示范推广,专项资金予以

最高500万元支持。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承担国

家产业化项目,专项资金予以最高1500万元配套支持。

(九)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重点向未来 产业倾斜,支持未来产业领域专利池建设、专利申报、基础性专

利研究与分析、专利预警报告发布等,重点支持企事业单位申报

国内外发明专利。

(十)实施标准化战略。市标准化专项资金重点向未来产业 倾斜,支持推动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未来产业领

域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建立研发与标准化同步机制、制定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

五、培育发展企业主体

(十一)培育和引进一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具有较强创新 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鼓励我市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向未来产

业领域转型发展。未来产业重点企业纳入全市大企业直通车服务 体系。

支持跨国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在我市设立总部,市总部经济

— 4发展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科技 型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市民营与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予以支持。

(十二)支持企业开拓市场。企业申请并获得国内外市场准 入认证的,专项资金予以最高500万元支持。包括: 生命健康企业获得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证、欧

盟cGMP(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认证和CE(欧洲统一)认证、世界卫生组织认证及其他国际市场准入认证等。

涉海企业获得ABS(美国船级社)、DNV(挪威船级社)、CCS

(中国船级社)等国际认证及其他国际市场准入认证等。航空航天企业获得美国FAA(联邦航空管理局)、EASA(欧洲 航空安全管理局)和中国民用航空局的适航认证等。

(十三)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品牌 培育项目扶持计划,对自主品牌企业的品牌宣传、推广,专项资

金予以支持。

六、积极规划建设重大项目

(十四)在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积极规划 布局一批重大项目,专项资金可适当加大支持力度。

(十五)对投资额超过1亿元的未来产业项目,优先列入市 重大项目计划,享受“绿色通道”待遇,优先保障项目用地和海

域使用需求。

未来产业项目用地宗地地价测算,参照战略性新兴产业测算

— 5 —标准执行。

七、加强产业空间保障

(十六)未来产业用房纳入创新型产业用房规划。优先保障 符合条件的企业入驻政府投融资园区,并予以租金减免支持。

(十七)鼓励各区(新区)根据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本 区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布局,积极引进未来产业项目。支持

建设专业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产业化平台,以及研发、检验检

测、专利、标准和科技文献信息等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专项资金 予以支持。

八、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十八)吸引高层次人才。将未来产业纳入我市高层次专业 人才认定范围,符合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学术研修津贴等优惠政策。

重点引进未来产业领域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海外 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未来产业领域经认定的创新人才,根据其贡献程度,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励资金予以相应支持。

(十九)加强人才住房保障。按照《深圳市人才认定办法》 认定的各类人才,优先享受《深圳市人才安居暂行办法》规定的

优惠政策。经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审定的未来产业龙

头企业纳入我市人才安居试点企业名录。

(二十)支持未来产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立博士

— 6后工作站、流动站或创新基地,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支持。

(二十一)吸引创业人才和团队。鼓励未来产业创新人才、创新团队来深圳创业,参加我市举办的全国性创业大赛。专项资

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竞赛优胜者在深圳实施竞赛优胜项目

或者创办企业,并可优先入驻创新型产业用房。鼓励和支持未来

产业企业在前海注册,积极利用前海政策,吸引高端人才。(二十二)逐步建立未来产业人才支撑体系。鼓励在未来产 业领域创建特色学院,支持在深院校设立未来产业相关学科,通

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强化人才培养,建立未来产业专业人才库和专 家库。

九、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二十三)通过项目资助、贷款贴息、股权投资、风险补偿 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未来产业。

(二十四)鼓励企业、团体、个人依法发起组建未来产业投 资基金和机构。加大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未来产业的支持力

度,吸引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种子期和初创期的未来产业企业。

(二十五)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未来产业发展。支持商 业银行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非抵押类创新模式贷款,鼓

励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担保支持力度。(二十六)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未来产业企业通过上市、发 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集

— 7 —合票据等方式融资。

(二十七)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综合运用融资租赁、出口信 贷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十、创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二十八)扶持培育应用市场。积极开展未来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市场推广。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资助等方式,加大政府对未来产业自主 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

(二十九)充分发挥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平台、窗口作用,加大对未来产业发展环境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深圳

未来产业国际知名度,促进项目、资金、人才聚集深圳。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用于支持深圳企业参

加未来产业领域国内外知名展会,以及在深圳举办高水平的国际 性展会。

(三十)推动产业联盟发展。支持组建未来产业联盟,鼓励 提供公共技术研发、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等服务。支持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以及其他符合条件的组织,建设公 共服务平台,开展产业发展研究、政府决策咨询、人才培养与交

流等产业服务工作,专项资金予以一定支持。

(三十一)支持对外合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 在技术研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对外合作,在海外

建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鼓励和支持深港共建未来产业科技、— 8 —产业创新基地及人才交流平台。

(三十二)建立未来产业统计分析监测制度,及时跟踪产业 发展动态。

(三十三)本政策专项资金不重复支持已获得市政府投资或 其他市级财政性专项资金支持的相同内容项目。(三十四)本政策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0年12 月31日。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篇6

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

要将数字技术转变为经济增长,中国需要营造物联网拉动增长的必要条件,并将这些技术整合到各个行业中去。然而,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受到我国具体国情的影响和限制,在其发展的不同层面上出现了各种制约因素,为此,下文针对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政府层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形成物联网自循环的内生发展动力。

首先,针对物联网发展顶层设计缺位,各地各自为战的局面,相关部门应推出物联网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制定出各省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及其相关子规划,避免盲目跟风、重复建设;其次要缩小物联网发展地区差距。通过比对发达国家物联网发展经验,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重中之重仍是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应全力在最短时间内使物联网达到全国范围内平衡发展,解决因地区差距过大导致的物联网无法稳定发展问题。中国物联网产业要扩大发展,必须破除行业壁垒,使区域内物联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快整合,促使区域间物联网产业分工协作格局逐步建立起来。最后,在政府的政策方面,要明确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出相关的发展规划和措施,进一步健全物联网发展相关的政策支持,建立物联网企业技术中心和交流平台,提供资金扶持和研发成本。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核心技术开发项目、标准制定等产业链发展的核心环节应重点予以资金支持。

在厘清政府定位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形成物联网自循环的内生发展动力。依托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增强物联网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多方协作,推动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商业模式的发展应顾全到产业链中的多方需求,加强对设备商、集成商等积极性的充分挖掘,与此同时还应考虑到客户的潜在互动价值。

二、建立与我国国情相吻合的、开放性的物联网标准体系。

标准化将是物联网挑战下一个阶段的重要议题。物联网产业的标准将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标准体系,将随着市场的逐渐发展而发展和成熟。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单一技术的先进性并不一定保证其标准一定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标准的开放性和所面对的市场的大小是其持续下去的关键和核心问题。随着物联网应用的逐步扩展和市场的成熟,哪一个应用占有的市场份额更大,该应用所衍生出来的相关标准将更有可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标准。

随着物联网信息的推进,我国要不断认识到物联网产业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的力量,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吻合的物联网技术的标准,构建起具有开放性的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在国际上的发展中,要不断呈现自身的竞争力,重视核心技术的开发,积极扩大国际领域,让我国融入到其他国家物联网发展中。还需要主导制定物联网的国际标准,把握住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动权,以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和在物联网领域的竞争力。

三、建立物联网监管的法律法规框架,促进物联网健康发展。

在中国,制定新兴领域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相对滞后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带来不确定性因素,将会造成相应的外部成本。在应用物联网技术过程中,如保障个人的隐私权、信息采集的合法性等问题,对物联网推行的通畅设置了障碍。因为物联网系统将会产生的数据爆炸,可能会引起隐私以及数据使用方式方面的担忧。有许多采集数据的形式,如车牌扫描仪捕捉超速者,无需征得同意就可直接运行,那么谁有权访问和控制数据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安全性的问题不仅要在技术上提供保障,同时也需要政府及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去约束信息的使用权限,让用户的隐私得到保障,从而在不同方面保证和维护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四、重视“产学研”体系建设,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

对物联网产业来说最大的竞争就是高新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掌握了核心技术就具备了市场上的重要竞争力。这需要政府把握国际物联网的发展方向,研发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不断引进或者借鉴国际上物联网的先进技术,并根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技术进行再创新。

首先是要积极鼓励相关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加大合作,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提升安全性能,参与标准制定;其次要进一步加大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加强对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无线传感节点操作系统、产品的第三方测试认证以及传感器共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最后,需要通过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加大对重点领域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五、大力推动物联网示范产业的应用。

一是选择在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产业化进程快、附加值高、环保的重点领域开展物联网先导应用示范,通过重点行业的成功范例来提升社会认知度,在物流、农业、医疗和交通管理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典型物联网应用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通过引进行业龙头企业等措施,推广物联网应用技术;二是聚合当前我国拥有的各项优势,谋划突破重点,把国家、区域级计算中心、下一代互联网示范项目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户到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优势的地区,逐步推动定位清晰、发展前景好的地方项目向国家级布局的升级。

六、完善物联网人才培育体系。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积极引进国内外业界先进技术、创意甚至创业团队;加大针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施行各种优惠措施实现优秀产业技术带头人以及产业化高端人才的引进,颁布股权激励等类似扶持政策,实现物联网领域高层次科研人才和研发机构的集聚。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支持企业通过海外市场购买技术、挖掘人才甚至并购等方式,助推企业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我国成长为全球物联网发展的核心地区。企业层面的变革

nlc202309081406

伴随万物互联时代的开启,物联网已经成为引爆IT变革的新导火索。然而持续扩大的物联网设备却为今天企业的网络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随着物联网时代的来临,企业亟需在以下几个领域采取进行变革:

一、积极探索全新的商业模式

物联网将改变用户和供应商公司竞争的基础,并为他们发展新的商业模式。物联网将启动——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强制使用新的商业模式。例如,可以在客户的网站上监控机械的使用,工业设备的制造商可以从销售产品货物转向将其产品作为服务来销售。传感器数据将告诉制造商要使用多少机械,使制造商按使用程度收费。

在物联网潮流的冲击下,企业需要努力改善重要技术性与非技术性部门,加速数字化转型。首先,企业有必要对其组织机构、合作伙伴和运营业务重新规划设计。例如,农用化学品企业与软件供应商、气候数据提供商和卫星运营商合作,提高特定地点和条件下的作物产量;制造商的运营也可能需要去中心化,因为诸如3D打印等技术能快速生产出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其次,为了在物联网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技术供应商将需要打造独特的技术能力,特殊的数据、软件平台或终端到终端的解决方案。没有这样做的供应商会遭受风险和商业损失;而物联网技术的企业用户则需要改变他们的系统和组织,他们需要在能力、文化、工艺和技术上进行投资。没有这样做的企业很有可能落后于已经着手去做的竞争对手。

二、物联网迫使企业的思维模式发生转变

为了从新的、基于云计算的新机遇中获得竞争优势,物联网时代的企业需要从根本上反思他们传统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方式。在大多数制造型企业,价值获取就是简单地合理定价,以从零散的产品销售中获得最大化利润。而在越来越互联的产业中,差异化、成本领先及聚焦之间不再互相独立,相反,它们在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过程中可能是互补的。在物联网时代,你不能再孤立地思考一个企业,市场的层次比传统产品要丰富而复杂,你需要考虑如何将产品市场化,以及产品如何帮助他人产生与汇聚价值。

三、充分挖掘数据信息的价值

基于海量的数据,如何将物联网的大数据实力发挥出来,将会成为考察物联网部署成功与否的一大指标。麦肯锡的报告显示,今天收集的大部分物联网数据尚没有被使用,而正使用的数据又尚未被完全开发。例如,目前30000个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上的传感器产生的数据中,只有不到1%的数据被用作制定决策的依据。实际被使用的数据——如来自车间自动化制造系统的数据,大部分仅仅用于实时控制或异常检测。因此,在物联网时代,大量的数据价值有待收集并有效利用。因为通过科学性的数据分析,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具洞察力的商业战略指导。如果这些收集到的数据不能为企业提供有竞争力的价值,那么在企业中部署物联网就变得毫无意义。

四、构建企业信息安全体系

据统计,现在每天全球有550万个新的可连网设备会要求接入企业网络中,这就为企业网络的带宽和安全带来了挑战。而为了缓解带宽方面的压力,物联网的部署将成为企业将其IT基础架构向云计算迁移的主要推动力。同时,虽然云端的物联网平台能够支持部分应用,但一些具体的应用程序仍然可能需要访问企业的内网数据和服务。而为了安全地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企业网络具备一个强大的访问和权限管理,来确保其网络的安全性。

五、企业人力管理体系的变革

与其他提高生产力的技术一样,物联网将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员工。因为物联网将为人类判断和决策创造新的需求,某些类型的知识型员工的价值很可能会增加,而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将更为严格。但在当下中国,许多传统产业一线从业人员大量存在着知识结构低下,新生代补充不足的现状。而计算机软件应用人才毕业后汇集纯互联网公司,甚少进入传统制造业。高学历人才无法了解工厂工序及技术要求、设备性能及行业尖端技术,而实体经济体恰恰最需要制造业与计算机技术高度融合的人才。因此,如何培育符合物联网时代要求的人才,是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此外,在企业的人才管理体系方面,随着更多数据的涌入,企业还需要建立去中心化的组织结构,把决策权下放给一线员工。企业需建立新的组织结构,支持员工与伙伴企业的对等部门开展更富创造性的合作。

产业政策 篇7

日前,两组刚从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生产线下线的CRH380B型高速动车组抵达西安铁路局西安动车段检修库,这是目前世界上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速动车组,最高运行速度可达每小时380公里,将服务于9月份加开的西安至上海、福州、合肥等各条高铁线路。

此次配属380B型动车组将主要服务郑徐高铁开通后西安局加开的各次高铁列车。以西安为枢纽的西部高铁首次与京沪高铁互联,西部高铁通向华北、华东、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大门将被打开。届时,陕西高铁将与京沪、宁杭、合福、胶济等10余条高铁实现互联,西部高铁将迈入新的时代。

中国网民规模破7亿互联网普及率超五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8月3日在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

此外,互联网金融类应用在2016年保持增长态势,网上支付、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增长率分别为9.3%和12.3%。

国务院发文推进出租车行业改革明确网约车合法地位

7 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交通部、公安部、国家质检总局等七个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具体实施时间为2016年11月起。其中,网约车的合法地位获得了明确。《暂行办法》表示,满足条件的私家车可登记为预约出租客运,取得《网络预约出租车运输证》后即可转为网约车。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正式落地老挝提供服务

8 月4日,随着首个定位服务单基站日前在老挝首都万象建成并通过技术测试,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正式落地老挝。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全球轨道导航卫星系统、欧洲建设中的伽利略系统构成全球四大导航系统。据介绍,北斗系统在东南亚的应用相比其他系统,具有明显的时间可用性、空间可用性,以及高精度导航、高强度加密等优势。

中国已是全球第四大核电国家2020年将跃居世界第二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当前在运核电机组数达34台,仅次于美国、法国、俄罗斯,位列全球第四。此外,中国在建核电机组20台,稳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在建核电机组数的40%,是世界上核电发展最快的国家。从总装机容量看,截至今年7月,中国大陆核电总装机容量5500多万千瓦,同样位居世界第四。到2020年,中国核电机组数量将达到90余台,从装机容量上讲,将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二的核电大国,仅次于美国。

工信部拟提高新能源汽车企业准入门槛

8 月12日,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重新划定新能源汽车范围,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强化产品安全监控。

产业政策 篇8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12 月24 日在京召开。会议部署了2016 年重点工作,要求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会议提出,实施宽带网络提速降费行动,推进信息通信业转型发展;制定高速宽带网络建设和提速降费年度行动方案,力争2016 年基本实现所有设区城市光纤网络全覆盖,20M以上高速宽带用户比例超过50%,4G用户达到6 亿户;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试点,落实通信基础设施纳入城乡规划工作,稳步推动三网融合业务分期分批扩大至全国;积极稳妥推进电信领域开放发展,实施共建东非信息高速公路项目;有序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研究制订总体方案、标准体系框架及推进策略;科学配置与合理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规范无线电台站设置和使用。

2. 中国拟成立2000 亿元规模电子信息产业基金

1 月8 日,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与平安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筹建2000亿元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基金。

据协议,双方将以“基金+平台”合作模式,共同筹建20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基金,搭建集政府、协会、金融、创业团队、创客、用户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共同致力于推动制造强国与网络强国战略的落实。

平安银行行长邵平介绍,电子信息产业基金将为企业提供“融资+ 融智”的全面综合金融服务:包括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产业园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服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发展战略,支持创业创新等。

3. 工信部:12 月新能源汽车产量近10 万同比增3 倍

2015 年12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9.98 万辆,同比增长3 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2.57 万辆,同比增长114%,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1.05万辆,同比增长2 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5.78 万辆,同比增长6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5725 辆,同比增长51%。列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前六批的国产新能源汽车生产9.18 万辆,占12 月产量的92%。

4. 2015 年度互联网数据盘点

1 月14 日,艾瑞咨询对外发布2015—2016 年度中国互联网领域十大风口行业核心数据报告。本次数据覆盖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在线旅游、在线娱乐、智能硬件、社交网络、网络广告、二手车电子商务等十大风口行业,为整体产业参与者呈现互联网及周边产业经济发展脉络。

最新数据显示,2015 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6.2万亿, 增长21.2%。 本地生活O2O38.4%、网络购物37.2% 的强劲增长拉动了电子商务整体的增长。

5. 电信、联通签署战略合作电信联通用户未来可共用网络

1 月13 日,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正式签署“资源共建共享、客户服务提质”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网络共建共享、提高网络互联质量等五个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据了解,未来电信和联通用户可以自动切换共用双方网络,这将大大提升用户的体验。随着合作的深入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客户服务提质”将惠及亿万客户。杨杰表示,合作将推动运营商提供更加优质的网络和服务,创造更多高质量、高价值的有效供给。

6. 中国首家公信信息互动交流平台上线

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建设的大型公益性公信互动交流平台——公信点评网于1 月12 日正式上线,该网站是国内首家从事公信点评的第三方权威机构,为全体公民提供客观、公正的社会公信信息查询、用户点评、公信预警引导等服务。

据悉,公信数据的应用方式、公信值的具体算法以及公信系统的衡量指标等由公信数据应用专家委员会提供。低公信累积数据由备案数据库黑名单及12321 举报数据中生成。

7.发改委:重点支持大数据示范应用共享开放

1 月20 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的通知》,通知提到重点支持大数据示范应用、重点支持大数据共享开放、重点支持基础设施统筹发展、重点支持数据要素流通。

通知提到,在重点支持大数据示范应用方面,开展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开展公共服务大数据应用,在健康医疗、社保就业、教育文化、交通旅游等领域,推动传统公共服务数据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移动穿戴设备数据的汇聚整合。开展产业发展大数据应用,在工业制造、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工程、金融服务、现代农业、商贸物流等领域,提升大数据资源采集获取能力和分析利用能力。开展创业创新大数据应用,实施大数据开放行动计划。

我国梨产业政策发展趋势探讨 篇9

1 品种结构调整政策

当前我国梨园普通存在栽培品种单一, 梨树老化严重, 新品种培育、引进与更新速度慢, 病虫害防治依然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化学手段等诸多现实问题, 绝大部分生产区域经营农户尚未形成较大生产规模, 导致梨园栽培、管理和综合防治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因此, 对栽培品种进行合理有序调整, 及时更新产量高、质量优、抗病虫能力强的新品种, 满足消费者对优质果品的现实需求, 对促进梨产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品种结构调整政策方面, 我国未来的政策趋势是, 一方面, 要通过新品种补贴政策, 引导栽培农户和其他梨经济组织, 对老梨园采用嫁接技术进行更新改造, 对新梨园精选栽培市场前景好的新品种, 合理有序调整梨产区的梨品种结构。另一方面, 要通过农业推广项目的资助形式, 鼓励社会经济组织引进国外优良品种、修剪整形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 加大新品种栽培技术的培训力度, 对传统栽培区域梨园进行综合改造, 为优质果品生产提供前提基础。

2 集中连片发展政策

从国家层面上看, 我国在世界上具有绝对的生产规模优势。但从我国栽培区域分布纬度来看, 与世界梨主产国 (主要集中在北纬35°~45°) 相比, 我国梨主产区域分布纬度跨度较大 (分布在北纬23°~45°) , 分布地域较为分散, 而且我国梨园综合管理水平不高, 导致绝大部分梨园产量不高 (全国平均在12t/hm2左右, 仅为奥地利、阿根廷和日本的1/4、1/3和1/2) 、品质较差 (优质果率仅25%) , 采后处理能力弱, 严重影响到我国梨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若能够集中连片发展, 不仅可以促进梨病虫害预测预报与联防联治, 降低防治成本, 保证果品质量安全, 而且有利于地方政府和社会服务组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建设配套设施、发布市场行情, 提高梨产业的公共服务水平。

在集中连片发展政策方面, 我国未来的政策趋势是, 首先要利用财政支农资金, 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 在梨优势栽培区域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和冷藏设施建设, 优化梨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降低梨果交易成本, 利用利益杠杆引导农户发展梨果产业;其次要按照农业部梨产业发展规划要求, 在优势栽培区域采用生产补贴的方式, 引导当地农民集中连片发展, 提高主产区域梨果竞争力。

3 优质果品生产政策

梨果品质是全世界梨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尽管我国各级政府与梨果生产经营组织, 对梨果品质历来高度重视, 但由于我国梨果生产以单个农户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 生产经营规模普遍偏小, 加之国内尚未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秩序, 导致我国鲜梨品质量无论是外在感官属性还是内在品质表现, 所能达到的质量等级并不高, 优质果品率仅为25%左右, 与国外梨果品质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比美国、阿根廷等梨生产大国低40个百分点以上) 。未来无论是满足国内需求, 还是争夺国际市场, 果品质量是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改善梨果品质, 是我国梨产业政策支持的重要内容之一。支持农户和梨企业开展无公害梨生产和绿色梨生产, 切实提高优质果品比例, 对提高我国梨产业整体竞争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优质梨果生产政策方面, 我国未来的政策趋势是, 首先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 着重选育优质梨果新品种, 为优质果品生产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其次要在梨主产区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引进国外先进栽培技术、修剪整形技术, 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力度, 特别是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力度, 大力推广无公害栽培新技术和绿色梨果生产新技术, 改善梨果品质;第三, 要完善梨果质量认证体系和地方品牌保护制度, 促进梨果分等分级, 逐步建立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 利用利益杠杆引导更多的农户和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梨果, 提高梨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4 配套企业扶持政策

在产后商品化处理方面, 目前我国梨贮藏仍然以沟藏、窖藏和窑洞贮藏等传统贮藏方式为主, 贮藏方式落后, 贮藏能力十分有限, 总贮藏量占全年生产总量的比例不到20%。另外, 我国梨果深加工能力低下, 加工鲜梨数量仅占总产量的2.5%, 而且加工产品主要以梨汁、梨罐头、梨酥、梨醋、梨脯和梨干等传统产品为主, 加工技术水平不高, 很难满足现代消费者对梨加工品的需要。因此, 绝大多数梨果在采摘以后必须集中上市销售, 造成梨果供求季节性失衡, 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 直接损害了梨农的经济利益。

在配套企业扶持政策方面, 我国未来的政策发展趋势是,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以产业项目资助形式和市场化运作方式, 引导地方经济组织在梨主产区开办加工企业, 延伸产业链, 增加产品附加值, 以及开办贮藏企业、出口企业, 并适度建设产地交易市场, 缓解梨果供求季节性失衡矛盾;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对贮藏企业采取贮藏能力、贮藏数量、贮藏时间和实际耗电多少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用电补贴, 对加工企业采取加工能力、加工数量和加工技术水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用电补贴和税收减免,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梨产业配套企业的建设, 促进梨贮藏加工企业持续发展, 提高我国梨产业采后处理能力。

5 生产经营保险政策

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 容易引起生产经营的大起大落, 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福利损失。从先进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看, 农业保险是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化解农业灾害损失、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一项重要制度, 也是政府支持农业稳定发展、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 灾害发生频率高、范围广、损失大。农业受不利气候、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 是风险较大的初级产业。据统计, 全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灾面积4300余万hm2, 其中, 成灾面积2400余万hm2, 占受灾面积的56%, 占全年平均播种面积的16%左右。我国梨树栽培分布地域较广, 受冻害、冰雹、大风、干旱、水涝等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较大, 发展梨生产经营保险, 对稳定梨产业发展、保障梨农收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生产经营保险政策方面, 我国未来的政策发展趋势是, 各级政府要利用财政支农资金以保费补贴的方式, 鼓励各类保险公司在梨主产区开展梨生产经营保险业务, 具体的政策路径可能是以政府补一点、梨农出一点和保险公司让一点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推开。通过开展梨生产经营保险业务, 健全我国梨产业风险防范机制, 转变传统的救灾减灾方式, 强化政府服务农业的公共职能, 促进梨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6 科技支撑发展政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梨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农业科技政策包括农业科研体制、科研经费投入、科研机构布局政策, 以及以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为主的技术推广政策。合理的科技支撑政策, 是我国梨产业实现区域化、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根本保证。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改善梨果品质, 降低劳动强度, 缓解用工矛盾、减少生产成本, 提高国际竞争力, 是我国梨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科技支撑政策方面, 我国未来的政策发展趋势是, 一要以各种科技项目的形式, 支持梨新品种的选育、新栽培技术的试验、新防治技术的研究、新贮藏技术的开发和新加工技术的熟化;二要以技术培训项目的形式, 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和社会经济组织, 加快梨园改造技术、梨树嫁接技术、修剪整形技术、疏花疏果技术、梨果套袋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省力化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梨园生草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梨园灌溉技术、机械采收技术、贮藏保鲜技术、包装运输技术、果品深加工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三要继续支持现代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汇集全国顶尖的梨产业技术专家, 聚焦产业技术重大需求, 着力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形成科技服务梨产业的国家队和主力军, 同时还要继续依托综合试验站的示范推广优势, 强化产业技术体系的社会服务功能, 缓解梨产业发展中劳动力短缺、生产技术落后、果品质量低下、采后处理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矛盾, 有效推动梨果产业持续发展。

7 产业化经营政策

长期以来, 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 生产规模小, 技术水平低, 经营能力弱, 获取信息难, 交易成本高、抵御风险差, 一直阻碍着我国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 特别是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梨生产经营组织主要包括:“经纪人+农户”、“专业协会+农户”、“专业市场+农户”, “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超市+基地+农户”等组织。这些梨生产经营组织对我国梨产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依然存在名义组织多、实际组织少, 松散型组织多、紧密型组织少, 生产组织多、流通组织数量少, 以及生产经营组织总量少、辐射面窄、服务能力差等诸多问题, 迫切需要我国政府出台优惠扶持政策, 提高梨产业组织化程度, 尽快实现产业化经营。

在产业化经营政策方面, 我国未来的政策发展趋势是, 一要坚持以产业化项目形式和市场化运作理念,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力度, 大力发展家庭农场, 培育数量更多、程度更高的梨产业组织, 扩大产业组织的覆盖范围, 提高产业组织的服务能力;二要以政府向梨组织购买服务 (为梨农服务) 的资助形式, 扶持梨组织发展, 吸引更多的梨农加入梨组织, 特别是加入梨合作社组织, 提高梨产业组织化程度;三要以价格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吸引更多的社会经济组织参与梨果销售和国际贸易, 有效拓展梨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以上几方面政策不是孤立运行的, 需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撑, 才能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 才能有效促进我国梨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根, 张绍铃.世界梨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烟台果树, 2007 (1) :1-3.

[2]李太平, 颜一炜, 张侃.我国梨贸易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 2013 (2) :117-119.

[3]赵彩平, 张绍铃, 徐国华.世界与中国的梨生产、贸易及流通现状[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 2009 (2) :5-7.

[4]耿献辉, 周应恒.现代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益了吗?——来自我国梨主产区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8) :90-96.

产业发展政策 篇10

一、韩国发展文化产业融资政策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我国相似,也被“融资难、研发难、销路难”等问题困扰。因此,韩国在扶持文化产业融资方面的一些政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1.韩国政府直接投资发展文化产业

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直在韩国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其融资模式最主要的是政府的直接投资。“文化立国”的提出标志着韩国政府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性发展是提高韩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突破点,韩国政府设立的“文化产业基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提升到国家预算的1%。自此之后,韩国政府连年增加文化创意产业财政预算,从1998 年的2.2%,到1999 年的11.7%,发展至2011 年,韩国文化创意产业财政预算创韩国政府历年文化创意产业财政预算新高,达到三兆三点七零九亿韩元。韩国司法委通过相关提案,决定2012 年韩国政府基于以往文化产业发展业绩以及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前景文化创意产业加大投资预算,尤其是占据销售额主要部分的网络游戏业进行更大力度的扶持。届时,韩国政府将成立高达1 700 亿韩元的包括出口转向基金在内的扶持基金,用以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韩国文化产业体系。由此可见,在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直接投入是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的最主要来源。

2.韩国政府构建完善的资金扶持体系发展文化产业

除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直接投资外,为更好地促使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韩国政府对资金投放的领域和方式的选择也对文化创意企业形成了多层次完善的资金扶持体系。例如,韩国政府为促进游戏、影视等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专门设立了影音分轨公司以政府补贴之方式全额资助将出口产品由韩文翻译成外文,并因此提高了出口贸易额;韩国广播文化交流财团设立支援计划,为年产量过千的大型出口影音制作公司提供支持,支持其影音制品的制作费用以及韩国影音制品的出口外文制作费。

韩国政府还设立了诸如文化产业振兴基金、广播发展基金、电影振兴基金和出版基金等文化创意产业专项基金用以扶持韩国文化创意产业之发展。

韩国文化振兴院也发起广泛动员民间资本参与政府财政投资共同运作来支持韩国文化创意产业之发展,称之为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并且成功融得几倍于政府财政投资的民间资金,保障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对我国政府支持文化产业融资的政策启示

与韩国相比,我国有巨大的资源优势,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此外,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尚未饱和,人民群众日益膨胀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品供给还有很大的空间。

1.完善制度保障和融资环境保障

与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保障制度和融资环境相比较,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制度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应在文化创意产业创设、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制定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建设,并且制定充分的税收优惠、税收减免、税收返还等具体措施,加大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制度保障[1]。

我国还应扩大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范围内的建设提供更为宽松包容的税收环境,例如,对青少年文化艺术中心、文化产业发展基地等文化产业平台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完善的制度和融资环境双重保障产业创新能力和衍生发展能力。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内新兴的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我国在针对其特点和需求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税收优惠措施,为其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保障,切实鼓励其发展。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出口产品和服务,我国应建立税收制度保障,鼓励自主创新能力强、有品牌估计竞争力的企业出口创收,进一步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进程。

2.拓宽政策性投资渠道

可以在完善政府制度保障和融资环境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资本之对接,并且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实现政策性投资制度的落地生根,以扩宽政策性投资渠道。

首先,要建立有效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信息管理平台,涵盖文化创意企业、项目、产品以及银行投资信息优质数据库为双方提供良好信息服务。其次,建立政策性担保公司和政策性再担保公司,为金融机构向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借贷融资构建有效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2]。最后,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制度性风险补偿基金的建设,在担保公司不能补偿金融机构的损失情况下,由制度性风险补偿基金予以补偿止损,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内银企对接提供多元化的融资制度性保障渠道。

3.调整政府投资方向,充分发挥资金效能

我国应通过调整政府财政投资方向,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产业之平衡发展,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能[3]。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使得文化创意产业资本向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尚待开发的领域流动,推动各个区域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之协调发展。

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是调节产业结构、发挥资金使用效能的重要手段,对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内的不同行业给与不同的税率,对于未来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给予优惠税率,在政府财政投资的基础上利用税收政策的协调,以期达到加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使相同的投入达到更多的收益。

4.建立有效的文化创意产业信用担保体系

大型文化创意企业由于具有良好的品牌优势以及成熟的运营模式,相比较中小企业往往更容易取得银行贷款;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可抵押资产少,往往更难取得借贷款[4]。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评估机构往往难以对未来经营不确定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项目出具可信赖的评估报告,使得银行等类似金融机构在没有成熟担保机构担保的情况下,难以向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发放贷款。

可以针对类似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小企业成立担保组,组内成员企业相互监督相互扶持,某个成员不还款,其他成员承担连带责任,或者所有成员丧失担保资格。这种模式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有效的解决融资问题的方式。

5.发挥特色优势提高融资效益

我国的国有文化企业多数为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而来,底子薄,在发展过程中仅依靠自身的积累将很难实现快速成长。而通过开展兼并重组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整合现有资源,从而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效应的大型企业集团,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5]。同时,还要对现有的国有大型文化企业进行企业内部的整合,精简企业组织结构,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战略管理意识和资本运作能力,加强企业的财务控制和对风险的防范能力,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应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国的国有文化企业多为全民所有制,“产权不清、责权不明、政企不分”等现象依然较为严重。因此下一步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重点,构建分权制衡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以实现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出资人、管理者各司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6]。第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即要进一步加大对国有文化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的培养,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并加快市场化选聘人才的步伐,以进一步优化我国国有文化企业的人才结构。

摘要:近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被列为战略发展产业,对拉动国民生产总值起到推动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存在着投资总量不足、投资方式单一问题,政府对文化创意企业的政策性引导没发挥应有的作用,限制了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韩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我国相似,也被“融资难、研发难、销路难”等问题困扰。因此,韩国在扶持文化产业融资方面的一些政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探析 篇11

关键词: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兼并重组

一、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能利用率持续过低,产能过剩依然突出

自2006年以来,我国多晶硅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在2006年时的产能利用率为71.75%,但随后几年发生了大幅下降,到2012年的时候产能利用率为33.16%,2013年小幅增加至45.23%,总体来说我国多晶硅产能严重过剩,需要加快治理,恢复行业秩序,推进并购重组。目前多晶硅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发展趋势良好,但仍需加快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2011年多晶硅行业的 为64.21%,2012年为78.41%,多晶硅行业整合已见成效,但为了进一步发挥规模经济,仍需进一步进行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多晶硅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光伏组件行业也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中小型企业纷纷退出。2012年我国光伏组件的产能为45GW,而2013年光伏组件出货量约为29GW,产能利用率为64.4%,产能过剩十分明显,同时光伏组件价格也在持续大幅下跌,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纷纷退出。

我国光伏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第一,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带来了一波光伏投资潮,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光伏产业,自然造成光伏行业产能的过剩。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过去地方政府业绩考核注重GDP数据造成的。[1]第二,我国国产的多晶硅与国外先进的多晶硅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制造高纯度的太阳能光伏用的多晶硅需要先进的技术水平,多晶硅行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我国企业进入较晚,资本和技术实力还比较薄弱,生产多晶硅的成本比国外高出不少,再加上最近几年欧美各国在国际市场大肆倾销多晶硅,进一步加快多晶硅价格的下跌,国际多晶硅价格从2011年的50多美元/公斤下跌到20多美元/公斤,下降一倍多,这对我国国内的多晶硅行业冲击很大。第三,下游需求的突然萎缩和多晶硅行业的退出壁垒最终造成了全行业的产能过剩。过去我国生产的光伏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发展模式仍然是以出口为导向,欧洲市场大约占总出口的80%。随着欧洲主要国家,比如德国、意大利、西班牙,逐渐削减光伏补贴,再加上欧债危机的爆发,欧洲光伏市场出现快速萎缩,欧洲对我国光伏产品的需求快速减少,下游需求的突然减少沿产业链传导至上游的多晶硅产业。第四,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恶化了局面。[2] 2013年12月欧盟对我国光伏反倾销反补贴案终裁,除价格承诺企业外,对我国光伏组件及电池征收47.7%-64.9%不等的双反税,已于8月6日生效的价格承诺继续有效,承诺企业增至121家,包括新加入的27家,占我国对欧盟出口总额的80%左右。

(二)国内光伏应用市场迅速扩大,但对外依赖度仍较高

2012年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出现了大幅萎缩,再加上美国和欧盟对我国光伏行业的反倾销反补贴制裁,我国光伏行业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为了保证光伏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如两批"金太阳"示范工程,同时上调《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光伏装机规划目标至20GW,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等。

同时由于科技进步导致的光伏系统投资成本的不断下降,我国光伏应用市场迎来了迟到的春天,2012年新增装机量达到 4.5GW,同比增长 66.7%,累计装机量达到8GW。但是即使如此,我国光伏行业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需求这个大的背景还没有转变,当年国内市场的需求仅占总需求的19%,还有81%的需求由国外市场支撑,对外依赖度过高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行业持续整合,大量企业纷纷倒闭

2012年我国光伏行业发展陷入困境,国外市场迅速萎缩,导致全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光伏组件和多晶硅价格不断下滑,大量企业亏损进而出现大量企业发生倒闭。一方面,光伏行业从多晶硅到电池片、电池组件的价格不断下滑,多晶硅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且退出壁垒高,导致我国将近90%的多晶硅企业停产,同时生产光伏组件的企业也出现大量亏损,企业经营压力剧增,破产风险加剧;另一方面,美国和欧盟的反倾销反补贴制裁使得我国光伏出口大幅下滑,而欧盟市场占我国光伏市场的80%左右,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光伏企业的经营风险、破产风险。无锡尚德的破产更是给我国光伏行业敲响了警钟,这是我国首个宣布破产重整的大型光伏企业。

二、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一)加快兼并重组,推进行业整合

1、恢复行业发展秩序,淘汰落后产能。目前光伏行业出现全行业的产能过剩,有的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没有国际竞争力,需要进行整合,同时从行业全局出发,对全行业产能扩张与产量增加实施严格把控,使得产能与需求保持适当比例。[3]

2、重组形成几家大型的产业集团,提高行业集中度,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建立有序合理的市场环境。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横向兼并或者沿产业链进行纵向并购,形成大型的光伏产业集团,增强我国光伏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通过加强利润监督,规范竞争行为,维护合理的市场价格,保持企业生存发展所需的合理利润率,为技术进步与品质保障创造空间。

(二)完善政策扶持,启动国内市场

目前,受欧盟和美国市场的萎缩和反补贴反倾销制裁,我国光伏行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面,快速启动国内光伏市场是应对此种困境的有效措施。[4]

1、尽快解决光伏发电的并网问题,是快速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重要条件。并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光伏市场发展的桎梏,无论是集中式的光伏电站还是分布式的光伏发电设备,都存在着并网难的问题。其中,集中式的光伏电站难以并网是因为我国电网建设落后,智能电网建设刚启动,短期内我国的电网不能满足西部大规模光伏发电所需输电配套设施的要求;分布式发电是因为企业与电网方面在上网电价、交易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等问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2、逐步完善补贴机制,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目前我光伏发电享受补贴主要分为项目初投资补贴和以发电量计量的电价补贴两种,补贴机制双轨并存,这种补贴机制不利于我国光伏行业的长远发展。初始投资补贴在光伏发电市场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光伏发电市场的发展,初始投资补贴的激励作用就会失去,这是因为初投资补贴只是针对项目投资并不约束项目运行,很多项目在拿到补贴后由于运营管理不善根本未能实现项目规划发电效果,使补贴资金并未发挥其预期作用。所以,对光伏发电部分的补贴双轨可以统一为电价补贴,此种补贴模式将开发商的收益与发电量挂钩,既能够保证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商有稳定的收益,又能刺激开发商加强项目运营管理,使补贴资金应用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魏政.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外能源,2013(6):15-25.

[2]何青青."双反"调查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探讨[J].企业导报,2012(8):109-110.

[3]鲍文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风险及应对策略[J].经济与管理,2013(4):80-82.

[4]吴茜薇.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0-56.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策瓶颈 篇12

一、缺乏一整套的旅游产业政策

从总体来看,目前国务院一共发布了三个产业政策:一是汽车产业政策;二是水利产业政策;三是电子信息产业政策。虽然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发展本地区旅游业的若干政策,国家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但我国还没有出台一整套有关旅游产业的政策。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结果显示,旅游业界对旅游产业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旅游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在旅游产业的人力资源供给方面,虽然目前我国的旅游教育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然而,相对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而言,旅游教育的质量很难保证。就目前情况来说,我国尚缺乏全国统一的培训计划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培训系统分割严重,而且存在着许多漏洞,很难真正达到旅游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存在脱节现象

在旅游产业的财政政策方面,因为旅游产业是一项资金密集型的经济产业,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不足一直是阻碍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绊脚石。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一系列的投资扶持政策,如土地政策的优惠,税收政策的优惠,外汇兑换的政策(包括外商所得利润和工资等收入汇出的自由),相应金融政策的支持以及必要的财政支持,但在旅游业的实施上往往与政策脱节,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国家旅游产业投资政策,且政策形式较为单一。另外,在市场准入、透明度、国民待遇上都存在着壁垒。

四、缺乏规范市场行为主体的行政规制和法律规制

在旅游相关的法律方面,旅游管理机构行使职权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一直是制约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与国际水平同步的瓶颈问题。从全国来看,我国仅有一部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国性旅游专门法规———《旅行社管理条例》,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从地方来看,各地制定的一些涉及旅游的法规往往与其他行业的管理内容杂糅在一起,较少有单方面整体反映旅游管理的专门法规。由于缺乏规范市场行为主体的行为规制和法律规制,使得管理部门在对行业主体进行管理时无据可依,无法可施。

五、目的地推广弱于东亚太著名目的地

在旅游目的地推广方面,多年来,旅游发展基金不足,是困扰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收取机场费(旅游发展基金)的制度,但由于数量小且资金来源单一,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旅游发展基金的不足直接导致宣传费用的匮乏,中国国际市场促销费用是700—1 000万美元,海外办事处15个,相对于东亚太著名目的地来说,我们的宣传投入过少,另外,在宣传推广手段等方面也弱于东亚太著名目的地。

六、忽视了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培育

在扩大入境旅游政策方面,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是先发展入境旅游,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旅游开始逐步兴起,90年代以来,出境旅游逐步产生,总体来看,除了出境旅游市场上还有一些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之外,基本上都形成了买方市场的局面,因此,相对忽视了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培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签证问题。特殊的政治原因使我国同大多数主要客源国之间的签证手续异常烦琐,办理和审批时间也较长,而且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像欧盟成员国之间那样实行互免签证制度。但是,国外那些追求旅游体验效率的旅游者一般都不会在签证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这种矛盾很容易使部分客源分流到其他国家。

另一方面,航空的开放问题。有一个说法是,开放的国家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天空,但国家航空主管部门认为天空的开放涉及到国家主权的问题,一旦涉及到国家主权问题就免谈。另外,我国在一些能够成为潜在客源市场的国际航线和航点上存在空白。例如,我国与南美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没有直达航线,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入境旅游的发展。

七、旅游购物水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在旅游消费方面,多年以来,旅游购物始终是我国旅游产业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就国际一般水平来说,购物比重应占到旅游收入总额的30%,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的比重更高,近50%左右。多年以来,我国始终在20%上下徘徊,20世纪90年代末期甚至比90年代初期下降了5个百分点。在国内旅游市场中,这一比重更低,购物仅占到花费总额的15%左右,其中高达1/3的游客在一次旅游活动中没有任何购物花费。对于旅游消费,我国政府也制定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却没有完全实施下去。在1992年11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的批复》(国函(1992) 171号)文件中,对扶持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制定了四条政策:一是在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制、对外销售等方面的贷款资金上给予支持;二是对急需引进的技术设备,凡列入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批准可享受技术改造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同意定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1%的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四是为支持旅游商品生产,同意对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进口原材料给予一定的外汇周转金,有偿使用。上述四条扶持政策,除第四条落实了一次之外,其他的都未落实。但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往往只重视旅游景点及基础设施的开发和投资,却忽视了旅游购物产品的研发与创新。

八、旅游管理组织机构体制不健全

在旅游管理组织机构政策方面,我国旅游管理模式采取的是旅游局模式,按行政隶属关系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国家旅游局、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地市级旅游局和县市级旅游局。但在不同地方,这些旅游局尤其是低层次旅游局的权限职能参差不齐,有的是“行政局”,有的是“事业局”;还有一些旅游局直接参与旅游企业的经营,造成管理松懈、人浮于事、机制不活等多种弊病。长期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威胁到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另外,缺乏强有力的非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的力量,目前,我国的旅游行业协会仍为政府主导,缺乏自主权和行业自律权,行业协会并未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同时,缺乏必要的沟通机制等,也都是我国旅游组织方面的弊病。

九、区域发展差距大,缺乏合作机制

当前,我国旅游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旅游生产力布局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相反,中西部内陆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可进入性相对较差,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旅游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而东西部之间又缺乏区域间的合作机制,造成资源不能合理利用,东西部差距进一步加大。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发展中的各种弊端也随之而来,产业政策的不配套以及政策与旅游业运行相脱节等问题也相继出现,随着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议程,我们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我们的政策优势,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发展中的错误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魏小安, 韩建民.旅游强国之路——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2]高舜礼.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3]张辉等.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环境、制度与模式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

[4]魏小安, 冯宗苏.中国旅游业:产业政策与协调发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3.

[5]万先进, 张素芳.对制定我国旅游产业政策的基本构想[J].理论月刊, 2001, (10) :77-78.

上一篇:空心墩施工技术论文下一篇:遥测参数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