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产业政策论文(共12篇)
化肥产业政策论文 篇1
今年以来, 我国化肥行业发展形势复杂, 对上, 原料价格上涨成本增加, 对下, 出厂限价, 农民承受能力有限, 需求缩减;对内, 产能过剩, 供过于求;对外, 出口受阻, 产品积压。部分化肥企业开工率有所降低, 生产增速放缓。2008年8月30日,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2008]28号文件, 通知自9月1日至12月31日起将氮肥及合成氨的特别出口关税上调至150%, 并且对这两种产品外的其他化肥及化肥原料继续征收100%特别出口关税。至此, 9月1日至9月30日, 我国化肥出口税率将提高到100%~185%不等, 10月1日至12月31日将提高到100%~175%不等, 化肥行业阵痛加剧。
一、解读此次出口关税上调的特点
(一) 化肥出口继续实行从严限制政策
从出口关税上调方案中可以明显看出, 我国对化肥出口继续实行从严限制的政策, 并且是越来越严。有两个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点:一是磷铵出口政策没有放宽。由于从7月份后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企业经营普遍比较困难, 不少磷铵企业都希望国家能适当放松磷铵出口政策, 但从这次公布的方案看还是维持原来的标准不变。二是限制范围更广。这次方案中, 很明确地提出合成氨等化肥原料也要按化肥出口关税标准一样征收特别关税, 并且除了28号文外, 又以税委会[2008]29号文的形式, 下发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动植物肥料征收出口暂定关税的通知, 决定2008年9月1日起至12月31日, 对除鸟粪外的动物或植物肥料 (税号31010019、31010090) 征收460元/吨的出口暂定关税。现已把所有与化肥相关的产品全部纳入了征收特别关税的范围。
(二) 氮肥类出口受限更大
在本次化肥出口特别关税调整方案中, 对氮肥及合成氨征收150%的特别关税, 而磷肥、复合肥等其他化肥品种是征收100%的特别关税, 氮肥高出其他品种50%。主要原因是近段时间国际氮肥价格涨幅较大, 以尿素为例, 8月份国际尿素价格最高达到了900美元/吨, 波罗的海、尤日内、中东等地价格均在800美元/吨以上, 8月下旬虽有所回落, 但大多都在750美元/吨以上, 以国际市场这个价位, 即使征收135%的出口关税, 我国尿素仍能出口。而磷酸二铵等品种, 由于国际、国内价差相对较小, 基本上难以出口。从国家角度来看, 出口化肥不利于保障国内化肥供给, 影响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大量出口拉高了国内价格, 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另外, 化肥是资源性、高能耗产品, 出口化肥就相当于出口能源。此外, 国家对化肥企业有诸多的优惠政策, 出口化肥即是把给予国内消费者的优惠送给了外国消费者, 在多种因素的考量下, 国家限制化肥出口也是在情理之中。
(三) 淡季出口政策有变
此次出口关税调整限制的范围也在变, 2007年以前是在用肥旺季 (一季度至三季度) 严格限制出口, 用肥淡季 (四季度) 时相对较松, 关税较低, 允许国内化肥适当出口, 此次是不管旺季、淡季, 都用高关税来严格限制出口。
二、对化肥市场影响分析
(一) 短期 (2008年第四季度) 影响
此次关税调整限制化肥在四季度出口, 将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化肥价格预期降低
在化肥可以出口的时期, 出口可以平衡国内供需, 弱化国内市场竞争强度, 出口禁止后, 只能通过国内的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来形成价格。大量的化肥都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 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人们对化肥价格的预期也将降低。
尿素市场的走势则是一个明证。尽管8月上中旬时, 市场就有传言, 说国家将上调化肥出口特别关税, 并且实际出台的方案和原来传言的差不多, 但新方案的正式出台多少还是有些让人感到吃惊, 没想到国家的政策真是这么严。受此影响, 国内尿素市场出现了大幅下跌走势。自9月1日新方案正式实施至11月上旬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 不论是尿素出厂价还是市场批发价, 普遍下跌了700元/吨以上, 高的达到了800—1000元左右, 是今年以来下跌速度最快、下跌幅度最大的一段时期。
2. 价格低点时间推后
以前由于四季度化肥能出口, 下半年国内的化肥价格低点一般在8月份或9月上中旬, 因为每到9月份后, 有些企业就会把化肥囤积在港口, 等到10月1日关税下调后出口, 这样就减轻了国内市场压力, 对国内价格形成支撑, 而后随着出口量的增多, 化肥价格也呈现逐步上升走势。而现在四季度化肥不能出口了, 原有的形成价格低点的条件就不存在了。价格低点的形成不再是由出口因素来确定, 而是由国内化肥市场的自身特点来确实。
3. 经销商在淡储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以前由于四季度化肥能出口, 经销商在淡储中的发言权是不太大的, 生产厂家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如经销商不接受企业价格, 则企业就出口。而现在情况完全相反, 经销商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预计今年会有经销商特别是一些大型经销商会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争取在淡储中多获利。
(二) 对2009年或其以后的影响
虽然从9月1日开始实施的关税新政策, 执行的截止日期是2008年的12月31日, 但这并不意味着2009年开始就不再加收特别关税了。从近些年国家的政策导向看, 国家对化肥出口逐渐从严, 特别是当国际国内化肥价差较大, 导致我国化肥出口量大增, 影响到国内化肥供给, 拉动国内化肥价格大涨时, 更是立即颁布实施高关税政策来抑制出口。笔者认为, 在2009年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国家严格控制化肥出口的政策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这种局面将会导致国内化肥市场出现两个大的变化:
1. 供需矛盾加大
由于不能出口, 大量的化肥都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 这将导致国内供给量大大增加, 而需求情况却令人担忧。今年以来, 由于化肥价格大幅上涨, 超过了农民的心理承受力, 农民少施肥的现象非常普遍, 导致需求量下降, 使得市场的供需矛盾明显加大, 化肥企业特别是那些成本高、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面临更大的困难。如果政策继续从严, 有可能会出现一部分企业因为亏损严重被迫停产减产, 而使得产量下降的情况, 如果下降幅度过大, 则将影响到农民用肥甚至农业生产。
2. 企业整合速度加快
今年以来, 化肥市场进入了典型的“双高”时代 (即生产成本高、产品销售价格高) , 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会继续延持下去。由于产品销价高, 有资源优势或规模优势的企业合理控制成本增长, 使成本的上涨幅度慢于产品销售价格幅度, 企业盈利大幅增加;相反那些管理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 又没有资源优势的企业, 成本居高不下, 上涨幅度远高于产品销价上涨幅度, 出现严重亏损。这样的结果必将导致企业的两极分化现象更加明显, 好的更好, 差的更差, 为化肥行业兼并重组奠定了基础。总的来看, 化肥行业新一轮整合大潮已经来临, 今后这种整合之势将愈演愈烈, 成为化肥市场的一个新特点。
三、在新市场格局下企业的应对策略
(一) 转变心态, 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政策调整
作为化肥企业, 享受的优惠政策非常多, 包括电价优惠、天然气价格优惠、铁路运价优惠、税收优惠等, 尿素属于享受优惠政策最多的一个肥种, 全国平均每吨尿素补贴在190元左右。部分企业对优惠政策依赖较强, 在面对优惠政策要取消或部分取消, 或者出台限价、严格控制出口等不利的政策时, 就会表现出抵抗情绪。笔者认为, 化肥企业一定要转变心态, 因为化肥牵涉到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大计, 国家对化肥的监管力度将会不断加强, 关税政策调整幅度也会比较频繁 (因为要适应市场变化) , 对此化肥企业一定要从国家大局的角度来认识这些政策, 要以坦然、积极的态度来迎接政策调整。
另外, 从长远看, 化肥的市场化改革, 即“两取消一补贴” (取消优惠政策、取消限价, 直接补贴给农民) 是种必然趋势, 对此企业应提前做好准备。
(二) 苦练内功, 提高竞争能力
化肥企业一定要眼睛向内, 苦练内功, 要强化管理, 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在降成本、降消耗上下大功夫, 努力使自己的生产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 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三) 审时度势, 确定企业发展战略
激烈的市场竞争, 使得化肥企业两极分化现象更为明显, 强者更强, 弱者更弱。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就显得非常的关键。作为强者, 就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 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 做大做强, 使自己的优势更为明显, 更能经得起激烈市场竞争的冲击。作为弱者, 就应该认清形势, 抛掉幻想, 主动加入到大集团、大企业中去, 使自己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四) 利用优势, 在国外直接办厂
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出口和市场开拓, 我国化肥在国际市场的地位迅速上升, 拥有广泛的市场基础和强大的竞争力, 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果仅仅因为国内严格限制出口而将国际市场白白丢掉实在可惜。在此情况下, 比较好的选择就是直接去国外办化肥厂, 利用国外丰富的天然气、煤炭、磷钾矿资源进行生产, 然后利用国外巨大的市场资源进行销售, 从中赚取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利润, 以减少我国的能源消耗, 更为有效地占领国际市场, 以及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 产品种类最多, 氮、磷、钾、复合肥生产技术都非常的成熟而且较为先进, 也为国外办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五) 向上游延伸, 走矿肥联合之路
化肥企业是高消耗行业, 原材料成本占据了生产成本中的绝大部分, 氮肥主要依赖于煤和天然气的供给, 磷肥和钾肥主要依赖于磷矿和钾矿的供给。作为化肥生产企业, 要主动向上延伸, 走矿肥联合之路。采用入股、联合开矿、买断销售权或买断部分销售权等形式, 控制或部分控制矿产资源, 以保证自己所需矿产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
(六) 拓展市场, 确保产品销售顺畅
由于不能出口, 所有的产量都在国内市场销售, 将使得国内化肥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更加残酷。企业一定要有忧患意识, 提前做好准备。要加强与经销商合作, 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大力实施品牌策略, 不断开拓市场, 巩固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 确保自己的产品销售顺畅。
(七) 出现困难时积极反映, 争取地方政府支持
目前不仅国家层面对化肥企业的优惠政策很多, 扶持力度很大, 而且地方政府特别是农业大省对化肥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也非常大。例如, 湖南近几年一直对化肥生产企业实行奖励政策, 对本省尿素生产企业4至7月生产并销售给省内化肥经营主渠道的尿素, 每吨给予20~30元不等的奖励, 同时环保、水利部门对尿素生产企业减半征收每年度4~6月份的排污费和缓交每年度水资源费。作为化肥生产企业, 当遇到困难特别是单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困难时, 要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 争取他们的支持, 渡过难关。
当然, 有困难找政府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是在目前这种机制下的一种应对之策。从长远来看, 化肥生产企业还是应该苦练内功,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以适应化肥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四、探讨化肥市场改革之路
笔者认为, 改变目前化肥生产与价格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化肥市场化改革。早在2005年化肥市场化改革问题就已提出, 当时也提出了草案 (征求意见稿) , 但近些年出于稳定物价的需要, 将改革进程推迟。目前化肥市场化改革已出现了比较好的时机, 应加快进程。这种好的时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化肥市场上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 能确保化肥产量的稳定性。我国化肥生产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 生产成本高, 市场适应能力差, 对优惠政策的依赖性强, 如果过早地取消优惠政策, 将导致这些企业难以生存, 造成化肥产量急剧下降, 进而影响农业生产, 这是政府部门最担心的, 也是迟迟没有推进化肥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到今天, 我国化肥市场已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 它们不论是化肥产量还是市场影响力都非常大, 特别是今年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后, 造成化肥企业两极分化现象非常突出, 好的企业由于成本控制得好, 受益于化肥价格的大幅上涨, 经济效益大幅增加, 而差的企业由于成本高, 产品的销售价格上涨不抵成本上涨, 生存都非常困难。这样就为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劣势企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通过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整合, 将会保证化肥生产的稳定增长。
二是化肥价格大幅上涨后, 取消优惠政策所产生的矛盾不再像过去那样突出。在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出台《改革和完善化肥价格调控机制的方案 (草案) 》, 提出要对化肥市场进行方向性改革后, 相关部门曾对取消优惠政策给化肥企业及化肥市场可能带来的影响做过专题调查, 其中一个部门得出的结论是:以煤为原料每吨尿素的生产成本平均将增加328~365元, 以天然气为原料将增加383~394元, 而另一个部门则认为没有这么多, 全国平均每吨尿素的优惠只有180~200元。前一个部门认为, 取消优惠政策后, 每吨尿素出厂价将提高到1980~2015元 (煤头企业) 及2033~2044 (气头企业) 元, 尿素零售成本将提高到2154~2187元。当时的尿素价格比较低, 出厂价在1600~1700元的水平, 成本或价格若增加300~400元/吨, 增幅在18%~28%, 不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市场影响都比较大, 但现在的尿素出厂价格已高达2300元左右, 若增加300、400元的成本或价格, 增幅只相当于13%~17%, 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从近几年特别是今年的化肥市场情况看, 现行的化肥运行机制确实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农民保护不力, 尽管政府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限价根本限不住, 农民成为目前这种机制最大的受害者, 一些化肥生产企业及经销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笔者认为, 既然限不住, 还不如放开化肥价格, 逐步取消对化肥企业的优惠政策, 把给生产企业的这部分优惠直接补贴给农民, 让农民得实惠。放开了化肥价格后, 一些优势企业看到有利可图, 肯定会加大化肥产量, 然后通过市场竞争, 价格肯定会降下去或者维持在一个合理价格水平, 农民既得到了补贴, 又能以比较合理的价位买到化肥, 这实际上对农民来说是最有利的。
笔者认为, 同前几年相比, 我国的化肥市场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目前化肥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改革步伐必须加快。
化肥产业政策论文 篇2
趋势
随着农业科技的逐渐发展,中国是世界农用化肥最大的消耗国,据统计: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用去了世界1/3的化肥,单位面积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7倍,环境与生态压力很大。庆幸的是,新型肥料正慢慢成为肥料行业发展的趋势,在国内迎来全面发展的最佳机遇期。
新型化肥的作用有哪些?新型肥料有别于传统的、常规的肥料。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作物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调节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化学性质;调节或改善作物的生长机制;改善肥料品质和性质或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由于新型肥料的优点,使其慢慢受到农业从业人员的喜爱和欢迎,在我国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我国新型化肥正处于发展阶段,仍有很大上升空间。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化肥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从事各类新型肥料生产的企业已超过2000家,占全国肥料生产企业总数1/4。新型肥料产业资产规模约为500亿元,新型肥料产业的总产出每年约为164亿元。随着新型化肥的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进入行业,分享巨大的市场蛋糕。
我国近期化肥行业分析及政策建议 篇3
一、化肥行业当前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化肥实现了供需基本平衡。预计2008年化肥产量达到6000万吨,增长5%以上。总体上看,我国氮肥和磷肥生产能力完全满足国内需要并有部分出口;钾肥受资源条件限制,每年有近70%依靠进口。为了保证国内化肥市场稳定,国家对部分化肥出厂价格和进出口进行直接调控。在此整体格局下,当前化肥行业发展既面临现实问题,也存在深层次矛盾。
(一)企业停产限产情况严重
进入2008年下半年销售淡季后,受原料价格回落、出口受阻、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氮肥、磷肥价格明显回落,国内化肥大量积压。为了减少库存和生产损失,大量企业停产、限产。根据相关行业协会提供数据,到2008年11月,氮肥停产产能约1000万吨,约占全部产能的20%;磷肥开工率为50%以下,复合肥工厂开工率不足10%。预计2009年春耕之前大部分企业将减产,少数成本较高的企业将长期停产。
(二)淡储启动缓慢制约企业生产
国家今年淡储规模达到1100万吨。农资流通企业由于对于化肥未来价格走势仍不清楚,担心存货风险,观望气氛较浓。银行担心贷款无法收回,发放淡储贷款速度慢,淡储企业贷款比较困难。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联合进行储备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到贷款,但目前生产企业淡储指标少且资金紧张,工商联储量在整个淡储总量中的比例太小。以上情况对于需要大量回流货款以解决淡季生产资金的生产企业和国家落实淡储计划都极为不利。
(三)2009年春耕用肥可能受到影响
2008年上半年,由于煤炭、进口硫磺、进口氯化钾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影响国内化肥价格大幅度上升,农民实际购肥量下降,农业化肥明显减少。根据有关部门数据和行业协会调查,2008年全国化肥用量下降5%,其中农用钾肥需求下降40%左右,磷酸二铵全年实际消费量下降30%左右,氮肥大体持平。如果化肥企业淡季生产大幅萎缩,2009年春耕用肥旺季到来时国内化肥供应不足,将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四)化肥限价政策面临挑战
从2006年国家制定限价政策至今,虽然化肥成本随着煤电气价格的不断上涨,但化肥限价的中准价仍未做调整,这给企业执行限价带来了难度。除大型国有化肥企业严格执行国家限价外,多数企业实际出厂价远远突破限制,农民得到的化肥已经是高价化肥。
(五)过剩产能难以通过出口消化
2008年,预计尿素产能过剩900万吨左右,磷肥产能将超过需求600—700万吨。新建产能的增速超过国内需求增速,只能通过出口释放。2008年11月国家调整了氮肥、磷肥的出口关税政策,为国内过剩产能的消化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但在目前国际氮肥、磷肥价格迅速回落的情况下,新增产能通过出口释放的力度仍有待观察。
二、2009年化肥形势分析
总体上讲,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在国家有关政策进行适当调整的情况下,2009年化肥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诸多矛盾有望趋向化解,出现价格趋向回升、生产逐步增长、恢复适度出口的形势。
(一)国内需求稳定增长
国家近期出台了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将增加农民直补,同时建立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与提高农资综合直补的联动机制的政策。这些政策将从两个方面扩大化肥需求:一是直接促进农民增加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我国化肥成本占农业生产成本的比重较高,以2004年的数据为例,稻谷、小麦、玉米、油菜籽的比重为35—40%;棉花、大豆的比重为25—30%。农民务农收入增加将会加大化肥投入。国家建立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与提高农资综合直补的联动机制,也将使农民对化肥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明显增强,不至于再出现2008年因化肥涨价过快使农民减少化肥使用量的情况。二是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带来化肥用量增加。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后,耕作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大量种植必将带来化肥需求相应扩大,农业用化肥的需求将明显高于以往家庭式耕作的规模,并对化肥的品质、性价比及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国际需求保持低位
目前,全球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能源、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及粮食的价格迅速回落,使化肥生产成本下降,化肥价格必然随之回落。目前,国际经济仍在下降周期的底部,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市场化肥价格短期将难以迅速回升。
(三)总体成本稳中趋降
影响氮肥和磷肥生产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煤炭、天然气和硫磺。2008年8月份以后,国际、国内大宗商品出现一轮较大幅度的向下调整,石油、煤炭等能源价格回落,硫磺等化工原料价格也明显回落。化肥生产成本压力得到缓解,化肥生产成本将趋向下降。
(四)价格稳定趋向回升
总体上看,在需求增加、成本支撑、以及国家调整氮肥相关政策的因素影响下,2009年化肥价格在目前的水平将有所回升。原因是:一是成本支撑。经过2007年以来煤炭、电力、蒸汽等价格的上涨,国内化肥的成本已经明显提高。只有在煤炭、硫磺等原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氮肥、磷肥的价格才会继续下跌。目前看氮肥专用煤炭价格下降幅度不会太深。二是国家支农政策、关税政策调整等,对于未来化肥的市场预期会发生改变,使得近期淡储启动,消化目前企业的库存,促进价格回升。三是国际化肥价格如果出现回升,将促进淡季出口,为改变价格下滑的形势提供支撑。四是化肥价格的大幅下降会增加农民的用肥需求。国内一些中小型化肥生产厂被迫停产。2009年春耕旺季来临时化肥需求增加,在短期内供给可能出现偏紧的状况,从而推升化肥价格。
尽管国际市场磷肥和氮肥价格大幅下跌,钾肥价格相对具有抗跌性,因为钾肥供给相对短缺且行业集中度高。尽管国际上处于垄断地位的加拿大、乌克兰等国家采取限产保价措施,国际钾肥价格仍有可能会从目前价格水平下调,但由于国际钾肥价格远高于国内价格30%以上,而2009年的钾肥供应仍然偏紧,因而不排除继续小幅上涨的可能,这将对国内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五)出口适度恢复增长
根据2008年11月国家公布实行新的化肥出口关税政策,氮肥、磷肥出口设定基准价,对高过基准价的出口征收高于10%的关税,出口价越高,关税越高。这一政策在旺季基本阻止了国内化肥产品出口,保证国内供应和产品价格平稳;而淡季则灵活性放开市场(因为国内价格越低出口概率越高),有望使国内化肥产品价格维持在生产成本之上,同时又不会过高,波动性减少。
三、有关政策建议
(一)完善淡储政策
1、建立国家和地方两级储备制度
仿照国家储备粮食调节供给的机制,建立化肥储备调控机制,用国家财政或是农行贷款储备确保化肥质量。由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决定储备化肥的投放时机和规模,保障化肥供应,调控化肥价格。国家储备要处理好与商业储备的关系,根据国内化肥淡季需要储备量确定储备规模。以目前的商业淡储为主,国家储备为辅,国家储备主要是保持化肥市场稳定,平衡旺季、淡季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2、继续扩大淡储规模
根据国务院近期关于增加重要物资储备的精神,将目前化肥淡储1100万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以缓解目前困境。扩大的淡储规模,一部分由国家和地方储备承担。另一方面作为商业储备,但是向生产企业适度倾斜,增加生产企业的淡储指标安排。为解决生产企业流动资金问题,有关部门应协调银行加大对生产企业储备业务的贷款支持,尤其是化肥淡储期间,允许生产企业用产品做抵押,办理短期贷款。
3、鼓励合作储备
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搞联储销售,其最大优点就是“利益共享,风险同担”,可以有效地降低淡储风险。国家应扩大工商联合储备的比例,推进淡储工作的加快启动和进行。
(二)加快推进化肥限价政策调整
改革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取消对尿素的出厂限价,解除对化肥批零差价控制和提价备案以及钾肥进口核准价格制度。在放开化肥价格的同时,对于化肥行业的优惠政策也应相应有所调整。应适时取消对化肥行业生产的优惠电价,取消对化肥铁路运输优惠运价,取消价格双轨制及对化肥生产用天然气的优惠价格。对于化肥行业享受的免征增值税政策仍然应该保留。因为税收优惠可以通过减轻企业的税负来降低化肥价格,不会影响到化肥及上下游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三)建立化肥预警机制
建议国家要建立一套全国化肥市场运行情况的预警机制,对市场问题进行早期干预,从而尽可能保持稳定发展和降低损失。这一机制包括:规定市场上化肥供需情况的警戒线,设立绿、黄、红三个等级,在警戒线处于黄色状态的时候及时采取措施,通过灵活的市场储备及投放、进出口关税政策等手段进行调节,实现行业稳定健康发展,为保证国内市场供给和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条件。
(四)积极促进化肥行业结构升级
目前,在国内产能过剩、竞争更趋激烈、出口市场受限的整体形势下,化肥行业正在进入行业变革、重组的关键时期,行业整合、整体升级的进程也在加速推进。国家政策应积极推进这一进程,实现行业整体结构升级。一是严格新上项目审批。控制小规模项目和技术落后企业小改大(简单技改、重复扩大规模)的审批,适时将氮肥、磷肥项目的备案制改为报批制,并严格规定新上项目的规模、技术工艺、环保评估和原料来源,特别是提高节能环保的市场准入门槛。要在项目审批中考虑地区因素,鼓励基础化肥产能向原料产地集中,对于非原料产地新建、扩建氮肥、磷肥产能应从严控制。二是合理确定淘汰标准。从淘汰机制来讲,首先是要合理确定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在确定规模标准的同时,更要注意环保和技术标准,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降低消耗,减少资源浪费。
2009年化肥市场政策因素分析 篇4
2008年12月24日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意义重大, 这次会议研究部署了保障化肥生产供应问题, 出台了促进化肥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六条政策措施。会议明确提出, 要加快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适时将所有化肥出厂价格及除钾肥以外的一般贸易进口化肥港口交货价格, 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 取消对化肥生产流通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继续对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进口钾肥实行适度价格监管。
这标志我国化肥市场化改革步伐大幅度提速。其实, 早在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就出台了《改革和完善化肥价格调控机制的方案 (草案) 》, 提出要进行化肥市场化改革, 具体方向就是“两取消一补贴” (即取消化肥限价、取消化肥优惠政策、直接补贴农民) 。但在征求意见时, 意见不一致, 再加之2005年以后正好遇上物价上涨高峰期, 油价、煤价、粮价、建材价格、有色金属等各类物资价格全面上涨, 国家把抑制通货膨胀摆在第一位。在这种大的背景下, 化肥市场化改革步伐放缓, 因为担心化肥价格一旦放开, 会引发粮食价格连带上涨, 而粮价是“百价之基”, 粮价上涨容易产生连环效应, 引发其他物资的跟涨, 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而目前化肥市场化改革的大环境已基本成熟。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化肥是一种高能耗产品, 原材料能源成本占其生产成本的60%以上, 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后, 引发煤价等原料价格也大幅下跌, 从成本因素分析, 化肥价格上涨因素已基本上不存在。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后, 国家适时推出了燃油税改革, 建立了市场化手段占主导的新油价形成机制。油改完成后, “肥改”也就顺理成章了。此外, 以前的化肥调控机制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改革必要进行。
2009年, 我国的化肥定价机制将发生重大变化, 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 除钾肥外的化肥限价都将取消, 并且对钾肥价格也只是“实行适度价格监管”, 这意味着政府部门对化肥价格的干预行为将大幅度降低。
同时, 化肥流通领域也将放开。以前我国对化肥实行的是专营政策, 只能由供销社来经营。1998年国务院下发39号文件, 允许供销社、农业三站 (即农技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 、化肥生产企业 (俗称三驾马车) 都可经营化肥, 经营渠道有所放宽, 但实际上限制得仍较为严格。而现在, 化肥流通领域将放开, 允许各类投资者进入化肥流通领域, 只要是有资质的企业都可经营化肥, 这实际上也是化肥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 即流通领域的市场化。
对化肥企业而言, 化肥优惠政策暂不取消是一项利好消息。目前化肥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较多, 有电价优惠、气价 (天然气) 优惠、铁种运价优惠、税收优惠等等。对化肥企业的电价、气价、运价、税收优惠暂不取消, 体现了国家对化肥企业的大力扶持。从长远来看, 化肥的优惠政策是会被取消或大幅度减少的, 因此, 化肥企业应作好充分准备。
化肥出口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2008年11月13日, 国家公布了新的化肥出口关税方案, 将化肥出口关税大幅度降低, 特别是淡季下跌幅度更大。以尿素为例, 2008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关税方案, 出口关税税率是:旺季185%, 淡季175%, 而自2008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方案, 旺季是110%, 比原标准下降了75%。淡季下跌幅度更大, 淡季分两档执行, 在2300元 (吨价, 下同) 以下 (含2300元) 仅征收10%的关税, 比原标准大幅下降165%;2300元以上, 按公式 (1.1—基准价格/出口价格) ×100计算税率, 即使出口价格高达3000元, 也只征收33%的关税, 还是比原标准165%的关税低很多。
关税新方案自2008年12月1日开始执行, 执行至2009年12月31日。
新关税方案体现了政府部门对化肥出口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过去一味的“堵”改为“堵疏结合”。旺季时采用高关税政策控制化肥出口, 以保障国内之需, 淡季时则大幅调低出口关税, 国内化肥可自由出口。
建立国家化肥储备制度意义重大
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08年12月13日召开了全国物价局长会议, 明确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健全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石油、电煤、化肥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以前化肥只有商业淡储制度, 并没有国家储备制度, 现在把化肥也纳入到了重要物资的行列中, 也像石油、粮食、棉花、食用油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物资一样进行国家储备, 这对化肥市场是利好消息, 既说明了化肥地位的提高, 也将对缓解我国化肥市场特别是淡季时化肥市场的供需矛盾、防止价格的大幅波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农业政策利好因素多
2008年12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在确定2009年“三农”政策时, 用了四个“大幅度”, 足见“三农”的地位:一是大幅度增加对“三农”投入, 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二是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三是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四是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
具体来看, 2009年的农业政策将在以下几方面对化肥市场形成利好。
1.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在2008年12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 提出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强调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进一步落实各地区的粮食安全责任, 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 加强粮食战略工程建设。2009年我国将推动大宗作物区域化布局, 启动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地区棉花生产基地建设, 重点支持东北地区优质大豆、长江流域“双低”油菜、适宜地区木本油料生产。
2.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标准
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10月21日宣布, 从2009年新粮上市起, 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每市斤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0.87元、0.83元、0.83元, 比2008年分别提高0.10元、0.11元、0.11元, 提高幅度分别为13%、15.3%、15.3%。稻谷最低收购价也将作较大幅度提高。
3.对农业的补贴范围扩大, 补贴标准提高
2009年, 我国将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都要继续增加, 并逐步完善补贴办法。
特别是2009年将建立农资综合直补标准联动机制意义重大, 该机制像煤电联动一样, 农资直补标准不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和农资价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当农资价格上涨时, 农资综合直补标准也跟着上调, 这样可有效保护农民利益, 减少因农资价格大幅上涨而给农民造成的利益损害, 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4.土地可以依法流转
预计一批新的粮食种植大户、专业户、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庄将会兴起, 这将对化肥市场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盐 化肥 复习 篇5
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盐的定义并会判断,复分解反应定义、范围、条件,盐的性质用途。
2、过程与方法:知识的归纳与延伸,CO32的检验方法,简单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生活中盐的作用的认识,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
难点:物质鉴别(定)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方法:讨论归纳,实验探究
药品器材: Cu Fe HCl H2SO4 NaOH Ca(OH)2 AgNO3 BaCl2 CuSO4 FeCl3 试管、玻璃管、酒精灯、试管夹、滴管等
教学过程:
过程与步骤
提示与指导
讨论与归纳
探究与深化
看食盐的妙用(资料卡),回忆食盐的相关知识
思路提示:
存在、制取、提纯
食盐存在广:
食盐用途多:
粗盐的提纯方法步骤:
①探究食盐水与AgNO3溶液反应实验。
②设计实验除去NaCl中杂质CaCl2
③设计方案用生石灰,纯碱、水等制取NaOH
总结碳酸(氢)盐的性质,归纳物质鉴定的一般方法
完成方程:
CaCO3+
Na2CO3+
HCl
NaHCO3+
Ca(HCO3)2+
NaHCO3+
Ca(HCO3)2+
同桌互查
①阴离子含CO32(HCO3-)的化合物均能与酸反应放出CO2
(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②鉴别CO32的一般方法:a.取试样;b.加试剂;c.观现象;d.作结论。
①实验:向半试管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CO2(变浑)→继续吹入(澄清)→均分为两试管1份微热,另一份加入稀HCl,试分析其一系列变化。
②应用:
a. 仿写:
Na2CO3+H2O+CO2
NaHCO3
b.解释溶洞、钟乳石、石笋的成因
过程与步骤
提示与指导
讨论与归纳
探究与深化
分析反应类型、特点、认识复分解反应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特点:
1、化合A+B→C
多变一
2、分解A→B+C
一变多
3、置换A+BC→B+AC 第三者
4、复分解AB+CD→AD+CB调换亲
复分解反应:
①定义
②范围:一般为酸碱盐类物质之间
③条件↑、↓、 H2O(即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①分析以下反应能否进行,说出理由
KNO3+NaCl
CaCl2+H2CO3
AgCl+NaNO3
Cu(OH)2+NaCl
②练习自写5个以上复分解反应方程,同座交流
理解溶解性表,认识和归纳盐的性质
①看酸碱盐溶解性表,写出表中存在的.盐的化学式及名称
②从表的排列方法对盐进行简单分类:
按阳离子分
按阴离子分
按可溶性分
③回顾与小结盐能与哪几类物质反应?
㈠盐的物理性质
盐大多数为无色(或白色)晶(固)体,大多数能溶于水,
㈡盐的化学性质:
1、跟活泼金属反应Fe+CuSO4=
Cu+AgNO3=
2、跟酸反应
CaCO3+2HCl=
AgNO3+HCl=
3、跟碱反应
NaOH+CuSO4=
Ca(OH)2+Na2CO3=
4、跟盐反应
NaCl+AgNO3=
BaCl2+Na2SO4=
1、盐溶解性表记忆方法总结交流
2、说出下列盐的名称:
FeSO4 FeCl2 NaHCO3
Ca(HCO3)2 Cu2(OH)2CO3
FeSO3 NaNO2 Na2SO3
KMnO4 CuSO45H2O
K2MnO4 KAl(SO4)212H2O
3、下列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的,写出方程:
①硫酸和硝酸钾 ②氢氧化钡溶液和硝酸 ③氯化铝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④碳酸铵溶液和盐酸 ⑤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⑥硫酸锌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
4、有四瓶分别为NaCl HCl NaOH Ca(OH)2无色溶液,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5、有三种白色粉未CaCO3 Na2CO3 NaHCO3,请设计方案区别出来。
附幻灯片:1、盐的妙用, 2、实验录像
化肥污染知多少? 篇6
化肥的使用与灾害
目前我国年化肥施用量折纯达4100多万吨,占世界总用量的1/3,成为世界化肥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化肥的使用,有力地推动了农作物增产,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1.13亿吨,增加到现在的5.12亿吨,其中,化肥的贡献超过40%。
但是,化肥的过量、不均衡使用也成为我国农业的一个主要特点,由此不仅降低了农产品质量,还会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我国农田生态系统中仅化肥氮的淋洗和径流损失量每年约174万吨,每年损失的氮素价值300多亿元。长江、黄河和珠江每年输出的溶解态无机氮则成了近海赤潮形成的主要原因。中国农业科学院士肥所调查显示,全国已有17个省的氮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的上限——每公顷225千克。河南省农业厅土肥站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全省每年施用的300多万吨化肥中,只有1/3被农作物吸收,1/3进入大气,1/3沉留在土壤中,残留化肥已成为全省巨大的污染暗流。
如今,化肥被视为仅次于农药的污染源,造成的危害也与农药旗鼓相当。化肥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一是使水源污染,造成人们生活用水的短缺,并因饮用被污染的水源而致健康损害。二是导致河川、湖泊、内海的富营养化。原因在于残留在土壤中的化肥被暴雨冲刷后汇入水体,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水草繁生,许多水塘、水库、湖泊因此变臭,成为死水。而且由于水中氮、磷含量增加,使藻类等水生植物生长过多。三是使土壤酸化以及物理性质恶化,一旦土壤中某种营养元素过剩,还会造成土壤对其他元素的吸收性能下降,从而破坏了土壤的内在平衡,导致土壤板结。四是食品、饲料中有毒成分增加,危害人体健康。五是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增加,化肥中的氮元素等进入大气后,增加了温室气体,导致环境温度升高。
化肥使用不当的灾难
化肥的过量运用和应用不当,包括生产和管理不当,首先引起的是水源污染和水质下降。近年来,河南省环保局环保人员对沿河农田检测发现,土壤中的氨氮含量比其他地方高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原因在于沿河农民长期过量施用化肥。
2004年2月16日,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第二化肥厂二车间水解、解吸装置的两台给料泵发生故障,导致含高浓度氨氮的尿素工艺冷凝液排入沱江的支流毗河,一直持续到3月2日,在此期间共排放纯氨氮2000吨。这一化肥泄露事件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沿江大批工厂、饭店被迫关闭。在受污染地区,人们焦急地寻找干净水源。沱江沿江江水黑黄发臭,许多地方泛着白色泡沫。江面回水处、堤坝边,到处漂浮着死鱼。沱江养鱼户网箱养的总共50万千克鱼一夜之间几乎全部死光。沱江生态环境遭到灾难性破坏,当地水产部门的结论是,沱江受污染段水生动物重新恢复至少需要5年时间。
化肥的过量和不当使用同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赤潮的重要原因。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在海湾出现叫做赤潮,而发生在淡水中则叫做水华。我国自1933年首次报道以来,至1994年共有194次较大规模的赤潮,其中60年代以前只有4次,1990年后则有157起。
20世纪以来,赤潮更是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日本的濑户内海是赤潮的高发区,仅1976年就发生了326次之多。1989年我国黄海海域发生赤潮,损失达3亿元人民币。1998年春天,又一股来势汹涌的赤潮横扫了香港海和广东珠江口一带海域,赤潮过处,海水泛红,腥臭难闻,水中鱼类等动物大量死亡。此次赤潮使香港渔民损失近1亿港元,大陆珍贵养殖鱼类死亡逾300吨,损失超过4000万元。
赤潮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海域水体高营养化;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通过废水、废渣以及经大气交换进入海洋的化肥中含有丰富的氮、磷等元素,是水体和陆生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素。因此水体富营养化亦即含氮、磷营养盐的富集是赤潮发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或水华)的先兆,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化肥对食物的污染
另一方面,化肥污染还通过食物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因而被视为是仅次于农药的一种污染,尤其是大棚内栽种的蔬菜受到化肥污染较严重。中国农业科学院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硝酸盐(氮肥的分解物)摄入量的规定,提出了蔬菜卫生的评价标准:
第一,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低于432mg/kg,允许生食;第二,硝酸盐含量为432-785mg/kg,蔬菜不宜生食;第三,硝酸盐含量为785—1440mg/kg,生食和盐渍均不宜;第四,硝酸盐含量为1440-3100mg/kg,蔬菜不允许熟食。仅以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超过432mg/kg为生食不宜的标准衡量,上海市近期一项对蔬菜的检测发现,大棚内叶类蔬菜硝酸盐超标率高达51.5%,茄果类超标为15.6%,而大田叶菜类硝酸盐超标率为20.5%,茄果类则未检出。大棚内叶菜超标样品平均含量比大田叶菜高出29%,最高含量高出近1倍。而且大棚内部分蔬菜硝酸盐超标已超过盐渍不宜的标准。
造成大棚内蔬菜硝酸盐含量积累高的主要因素有几方面,但都与化肥的过量和不当施加有关系。其一,大棚内蔬菜生产周期长,采用营养液滴灌或多次追肥,化肥(尤其是氮肥)投入水平比大田蔬菜高出50%以上;其二,大棚封闭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得不到雨水淋洗,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土壤中硝酸盐容易积累含量升高;其三,大棚内光照强度比大田弱,使蔬菜作物叶片中硝酸盐还原酶活力下降,导致硝酸盐积累加大。
减少化肥污染的方法
为了减少化肥污染造成的损害,人们现在正在寻求积极的解决之道。一方面要控制化肥的使用量和适当使用化肥。中国农业大学的旱地作物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节省氮肥10%~30%,氮肥利用率提高10%~15%,过量施氮对环境的负效应得到有效控制,也使作物增产5%~10%,现在已推广面积达到537.9万亩,增收节支13618万元。在两湖、江浙和广东等地的水稻栽培中实施实地养分管理技术,比习惯施肥法节约氮肥30%以上,产量略有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60%。
为了避免对蔬菜的化肥污染,也可以采用一些措施。一是深施盖土。氮肥深施盖土可减少与空气阳光直接接触,防止挥发和污染蔬菜。根系发达的茄果类、薯芋类、根菜类等,应打窝深施在15厘米及以下的根层,一般蔬菜深施12~15厘米以下,除可减少蔬菜对硝酸盐的积累外,还可提高蔬菜产量。二是提倡早施肥。特别是叶菜类和生育期短的蔬菜,氮肥宜早施,以利蔬菜对肥料的吸收。三是控制氮肥用量。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应尽量减少氮素化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次数。每亩用量应控制在标氮20千克以下,高肥力的菜地应控制在10千克以下或不施氮素化肥。四是叶菜类忌叶面喷施。因为蔬菜叶面上铵离子与空气接触后,易转化成硝酸根离子,被叶片吸收,很容易使硝酸盐积存在叶内。
另一方面,少用或不用化肥,而改用人、畜有机肥,同时使用无公害的绿色肥料。比如,我国正在研制生物菌肥,将农作物的秸秆剁碎后放入发酵池中,加进菌种,经过与牲畜、人的粪便混合发酵后取出来施到田里。这种生物菌肥形状跟化肥差不多,没有农家肥的臭味,成本比化肥还略低一点。这些菌肥能够较好地固化空气和土壤中的氮,同时具有分解磷和钾的特性。氮、磷、钾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也是污染水源的主要物质,经过分解后的氮、磷、钾对水的污染能降低很多。
从石化产业振兴规划看化肥市场 篇7
一、重点是增加供给
规划对化肥等农资行业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 就是要增加供给, 提高农资保障能力。为什么要把增加供给放在第一位呢?因为化肥是为农业服务的, 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重视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同时还把发展农业作为目前扩大内需、抵御金融风暴的一项有效举措。“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 就要求国家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提高化肥的供给量, 以满足农业需求。另一方面, 化肥供给量增加了, 市场竞争激烈了, 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就可以使化肥价格保持在合理价位, 避免价格的大幅上涨, 使不限价比限价的效果更好 (例如, 从1月25日起, 我国进行了化肥价格形成机制重大改革, 除进口钾肥外, 都由过去的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指导价。由于市场货源供给充足, 取消限价后, 化肥价格并没有出现有些人所担心的大幅上涨。
把化肥价格控制在合理价位意义重大, 一是可以确保农民增收, 不因化肥价格大幅上涨而使农民种植收益受到损害, 有利于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补贴。按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布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新方案, 农资价格上涨与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和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价挂钩, 农资综合补贴只增不减, 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也就是说, 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全部由国家买单。如果因为化肥市场供不应求导致化肥价格过高, 意味着国家财政补贴将大大增加, 国家财政难以承受。
为了鼓励化肥企业多生产, 增加供给, 在1月24日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中, 明确提出对化肥企业的电价、气价、运价、税收优惠暂不取消。以前的改革方案是把优惠政策与限价绑在一起, 有了优惠政策才对化肥限价, 要取消限价就要取消优惠政策 (2005年化肥市场化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就明确地提出, 化肥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两取消一直补, 两取消就是取消限价, 取消对化肥企业的优惠政策, 一直补就是直补农民) , 现在暂不取消优惠政策, 而将限价放开, 对化肥企业而言是个最大的政策性利好。化肥企业应该全力以赴, 加紧生产, 多为农民提供价廉物美的优质化肥。
针对目前我国化肥生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规划中提出要调整生产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成本, 增加供给。据统计, 2008年我国氮肥产量占到了国内化肥产量的74%;磷肥占国内化肥产量的21%;钾肥仅占国内化肥产量的5%, 氮磷钾生产结构比为1:0.28:0.07。而在化肥施用结构方面, 目前我国氮磷钾肥施用比例约为1:0.33∶0.22, 生产结构和施用结构严重不平衡, 氮肥过剩而钾肥供给严重不足, 2008年我国钾肥产量277.5万吨, 仅占表观消费量的34%, 近70%的钾肥还依赖于进口。所以今后我国要大力发展钾肥生产, 控制氮肥和磷肥产能的进一步扩张。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我国就不会再上新的氮肥和磷肥项目, 而是要对工艺落后、生产成本高的老装置进行淘汰, 这对那些成本高、竞争能力差、效益差的老企业是个严峻考验。据《中国证券报》报道, 有40个重大项目纳入了石化振兴规划, 其中化肥项目包括:云南云天化120万吨磷铵、青海中信国安100万吨钾镁肥、新疆库尔勒80万吨尿素。
另外, 为了保障国内化肥供给, 规划中并没有对化肥出口关税进行调整。从1月份以来, 市场上就一直有传言称, 国家有可能要对尿素的出口关税政策进行调整, 传言有三个版本, 一是将淡季10%的关税方案延长到今年7月份;二是取消出口关税, 实行零关税;三是2月份至7月份取消75%的特别关税, 只征收35%的正常关税。应该说这些传言并不完全是“想当然”。因为1月14日公布的钢铁行业振兴规划中就有一条:“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 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化肥和钢铁都属于高能耗产品, 以前两者的出口政策基本上差不多, 只不过对化肥出口限制得更严, 关税更高。以此来推论, 化肥行业采用钢铁行业的类似政策也是有可能的, 但实际上却不采用, 说明了国家对国内化肥供给特别是旺季时国内化肥供给的高度重视。
1. 淡储制度如何完善值得期待
规划中明确提出, 完善化肥淡储制度, 这是最值得期待的。目前我国化肥淡储实行的是商业淡储模式, 具体执行的文件是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管理办法》。该模式概括起来就是24个字, 即企业储备、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市场运作、台帐管理、公开招标。应该说商业淡储制度的实施, 对促进我国化肥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保证化肥市场的淡储旺供发挥了积极作用, 是一种比较好的化肥淡储模式。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通过贴息的方式鼓励化肥流通企业和化肥生产企业在淡季时积极储存, 较好地解决了淡季时生产出来的化肥无处去的问题, 使得化肥生产能够正常进行;二是保证了旺季时的化肥供应, 旺季时农民需肥量大, 而化肥企业的生产负荷是稳定的, 不可能因为是旺季就能使产量大幅度增加, 这时淡储的化肥就发挥了积极作用, 保障了旺季时的农民用肥之需;三是有利于平抑旺季时化肥价格的过快上涨, 旺季来临时, 农民用肥量很大, 有可能因为市场供给不足导致化肥价格快速上涨, 而淡储化肥的投入, 将有效缓解市场供需矛盾, 抑制化肥价格的过快上涨, 保护农民利益。目前商业淡储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2008/2009年度国家级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规模由原计划的1200万吨增加到1600万吨, 约占我国春耕用肥量的四分之一。
化肥商业淡储模式也存在着淡储风险大、淡储计划无法完成、市场调控力较差等问题, 市场有识之士提出要建立国家化肥储备制度, 建议化肥也要像其他的重要战略性物资如石油、棉花、粮食、食用油、猪肉等一样建立国家储备。在2008年12月13日召开的全国物价局长会议上, 提出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健全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石油、电煤、化肥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 完善储备吞吐和进出口调节机制, 防止价格出现大起大落。这是第一次在政府部门的文件中把化肥与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并列在一起, 提出要建立商品储备制度, 曾给市场以无限遐想, 但后来并没有很明确、很具体的举措出台。这次在规划中, 又提出要完善化肥淡储制度, 希望能对国家化肥储备制度的建立起一个大的推动作用。
笔者认为, 在现有商业淡储模式的基础上, 再增加国家化肥储备模式, 建立两种化肥淡储模式是种比较好的选择。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 可互为补充。正常情况下, 特别是市场比较平稳的时候, 应以商业淡储为主, 而只有当市场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 才以国家储备为主。例如, 市场价格波动很大, 淡储风险比较大, 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都不愿意进行化肥淡储, 在这种情况下, 应及时启动国家化肥淡储, 保证化肥市场的平稳发展。另外, 化肥大量出口或生产厂家大量减产, 有可能导致国内化肥资源供应不足时, 我们应采取经济性手段, 必要时采取行政性手段, 加大国家化肥储备力度, 保证旺季时农民的化肥供给, 抑制化肥价格的过快上涨, 保护农民利益。
2. 对春耕化肥市场影响不大
总体来看, 规划的出台对春耕化肥市场的影响不是太大, 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 规划是一种长期性的发展方向, 并不是一个临时性的举措, 可以立竿见影地对市场产生影响。例如, 规划中提到要在新疆发展80万吨尿素, 但这要几年以后才能建成;再如, 完善化肥淡储制度, 即使建立了国家化肥储备制度, 那也只会对今年下半年以后的化肥市场产生影响, 而现在已进入春耕备肥旺季, 已不是储肥期了, 是用肥期了。
其二, 规划中并没有什么新内容, 基本上是对过去政策的强调和确认。由于国家对化肥行业非常的关注和重视, 从去年11月份以后密集出台了化肥的相关政策, 其中比较大的事件有:
11月13日出台了新的化肥出口关税方案;
12月2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专题研究部署保障化肥生产供应问题, 出台了促进化肥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六条政策措施。
1月24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 决定自1月25日开始取消除进口钾肥外的所有化肥限价。以前的化肥政策已出台完毕, 所以在规划中并没有新的化肥政策出台, 自然也不会对今年春耕化肥市场产生大的影响。
石化振兴规划出台之后, 其提振作用已经明显呈现在相关板块中。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组织下, 各行业协会将根据规划的指导精神, 提出对各行业的发展规划细则。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将负责起草磷肥工业振兴规划细则, 细则将于4月份提交给大协会。记者采访了磷肥工业细则的主要起草人张永志。
二、主要指导思想
在石化振兴规划中, 涉及到化肥的条文是第二条, 即提高农资保障能力。调整化肥农药生产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成本, 增加供给。完善化肥淡储制度, 加强农用柴油供应网络建设。中国磷肥工业协会根据此精神, 将对磷肥行业振兴规划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短期目标为应对目前的金融危机, 长期目标为实现磷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化肥生产结构
针对磷肥行业目前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建议:发展大的、淘汰落后的, 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延长磷肥行业产业链, 支持企业进行原料路线、节能降耗技术改造, 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2、完善化肥淡储制度
中国化肥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8
自1901年化肥进入中国拉开中国应用化肥序幕之日起, 化肥在中国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100年来, 中国化肥生产从无到有, 化肥品种由少到多, 生产企业从小到大, 为推动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 现阶段化肥在农业的增产中, 能起到40%-50%的作用。
尽管中国的化肥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化肥进口也占世界第一位, 其中磷酸二铵占世界贸易的30%, 钾肥占世界贸易的16%左右。一直到近期, 中国化肥产量从来就没有超出施用量 (见图1) , 因此从整体上讲, 中国是化肥生产大国, 但不是化肥生产强国。
2 国际竞争力显示性指标纵向比较
测度国际竞争力的指标有很多, 但每一指标都只能从某方面反映竞争力的情况, 结合化肥产业的实际情况, 本文主要选择了以下几个指标作为研究中国化肥产业竞争力的依据。
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A国i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Xi/Xw) *100%
上式中, Xi代表A国I产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量 (额) , Xw代表世界I产业产品的总出口量 (额) 。因此, 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就是本国某一产业的产品的出口占世界该种产品出口的比重。这个比重越大, 就说明该国某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越强, 反之, 则说明该国I产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越弱。
从上图可以看出, 中国的氮肥国际市场占有率在90年代初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只占0.1%左右, 后来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 特别是到2000年以后, 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 在2003年达到了最高值7.74%, 与1990相比, 氮肥国际市场占有率增加了64.5倍, 年均增长4.6倍。这和氮肥的生产及供求状况十分吻合, 改革开放后, 中国对化肥产业, 特别是氮肥业投入比较大, 从2000年开始尿素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 企业必然要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而另一方面, 由于国际油价的上涨,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相继关闭了一批氮肥企业, 仅美国一个国家就从中国进口了5434.8万美元的氮肥。中国的磷肥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要高于氮肥, 并且呈稳步上升趋势, 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90年的1.87%, 上升到2003年的15.7%, 增长了8.4倍。中国的钾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不高, 而且波动比较大, 显得基本没有规律性。这主要是因为, 中国钾肥的出口更多的是一种转口贸易行为, 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出口能力。就中国化肥产业整体而言, 中国化肥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90年代初的0.4%左右逐步提高, 到2003年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氮肥出口的增加, 因为在中国的化肥出口上, 氮肥占据了绝对的份额。然而, 我们毕竟看到中国在国际化肥市场上也只有6.7%的占有率, 国际竞争力并不强。
2.2 贸易竞争力指数
TCij= (Xij-Mij) / (Xij+Mij)
上式中TCij为J国i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 Xij与Mij分别表示J国i产品的出口量 (额) 与进口量 (额) 。一般认为, TCij值大于零, 表示该国i产品为净出口, TCij越接近1, 说明i产品越具有国际竞争力;TCij值小于零, 表示该国i产品为净进口, TCij越接近-1, 说明i产品越缺乏国际竞争力;TCij值等于零, 则表示J国i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
从图3,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化肥产业的竞争力实际情况。虽然中国在几种化肥品种上都有出口, 但情况却大不相同:在样本统计的14年中, 钾肥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全部为负, 而且基本上都接近-1, 充分说明了中国在钾肥上完全没有竞争优势。氮肥在观察的14年中, 有12年为负, 说明中国氮肥的国际竞争力整体上讲也还不强。中国氮肥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 说明中国的氮肥竞争力在逐步加强。2003年的正值, 我们不能立刻得出结论:中国在氮肥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了, 因为2000年中国氮肥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也曾经为正数, 但在随后的两年中连续为负。可见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 必须要能通过一定的时间检验。令人欣慰的是, 从1994年开始, 中国的磷肥贸易竞争力指数都为正值, 而且基本上逼近于1, 这说明了中国在磷肥上完全做到了出口大于进口。就中国化肥产业整体而言, 贸易竞争力指数始终为负值, 说明中国的化肥生产效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在国际贸易中不具竞争优势。
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①
RCAia= (Xia/Xit) / (Xwa/Xwt)
上式中, Xia是国家i在产品a上的出口量 (额) , Xit是国家i在t时期的总出口量 (额) ;Xwa是产品a在世界市场上的总出口量 (额) , Xwt是世界市场上在t时期的总出口量 (额) , RCAia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该指数反映了一国某一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 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 较好地反映了该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一般而言, RCAia>2.5, 表明该出口产品 (或产业) 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在1.25~2.5之间, 则表明该出口产品 (或产业) 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0.8~1.25之间, 则表明该出口产品 (或产业) 具有中度国际竞争力;而RCAia<0.8, 则表明该出口产品 (或产业) 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从图4显示的情况来看, 中国的氮肥RCA指数在2002年之前, 都小于0.8, 说明国际竞争力较弱。但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说明国际竞争力在加强, 2003年达到了1.32, 是否说明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观察。磷肥的RCA指数从1996年开始就一直大于1.25, 特别是近几年该指数更是一直大于2.5, 说明中国的磷肥在国际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钾肥的RCA指数在绝大部分年份里都小于0.8, 而且也没有表现出上升的趋势, 说明中国的钾肥国际竞争力较弱, 一直没有实质性的好转;就化肥产业总体而言, 中国化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基本在0.8以下, 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但指数呈逐年变大的趋势, 说明中国化肥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步加强。
2.4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Competitive Advantage) ②CA=RCA- (Mia/Mit) / (Mwa/Mwt)
上式中, CA为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RCA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Mia是国家i在产品a上的进口量 (额) , Mit是国家i在t时期的总进口量 (额) ;Mwa是产品a在世界市场上的总进口量 (额) , Mwt是世界市场上在t时期的总进口量 (额) 。此式的目的是从出口的比较优势中减去该产业进口的比较优势, 从而得到i国a产业或产品的真正竞争优势。
从上图的显示情况来看, 显示性竞争指数这一指标和前面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钾肥的竞争力最差, 14年的数据全部为负, 而且负值较大, 但我们毕竟看到, 该指标有逐年变大的趋势, 看来中国的钾肥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氮肥的数据也基本为负, 在国际上也还没有竞争优势, 但情况相对来说要比钾肥好得多;磷肥所反映的指标, 说明了中国在磷肥上取得的进步, 在国际上竞争力较强。再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化肥产业, 显示性竞争指数在所研究的所有年份中全部为负值, 说明中国的化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优势。
2.5 出口产品升级指数
QCi= (E
上式中, E
从图6的数据来看, 中国氮肥的出口产品升级指数除在1994年和1997年的数值大于1, 其余年份均小于1, 并且呈逐年递减趋势, 说明中国的氮肥虽然出口数量增加了, 但出口的质量在近期日益恶化了;磷肥表现的情况也不太乐观:从1993年~1999年, 中国的出口产品升级指数都大于1, 且呈逐年递增趋势, 说明中国的磷肥确实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 但1999年以后, 出口产品升级指数开始变小, 且一直呈递减趋势, 一直降到2003年的0.62, 表明了中国磷肥在近几年的出口质量上也在恶化;钾肥除在1994年该指标大于1, 其余年份都远小于1, 说明钾肥的出口质量恶化最为严重。而就整个产业来说, 中国化肥产业的出口质量升级指数基本上是连年走低, 2003更是降到了0.5以下。
3 国际竞争力显示性指标横向比较
国际竞争力是个相对的概念, 必须要有参照系, 要有比较才有意义。本文挑选了化肥强国加拿大和俄罗斯作为中国的比较对象, 由于近期数据的不可获得性, 只能以2002年的数据为基础, 通过对比从而发现中国的差距与不足。
3.1 国际市场占有率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整理计算而得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虽然是化肥第一大生产国, 化肥产量远大于加拿大、俄罗斯, 但化肥产业总体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远小于它们, 俄罗斯是我国的2倍, 加拿大则是中国的4倍。具体到氮肥和钾肥, 中国同它们的差距十分明显, 尤其在钾肥上。相比之下, 中国在磷肥上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要高于它们。
3.2 贸易竞争力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整理计算而得
从上表我们看出, 加拿大和俄罗斯的化肥产业整体出口远大于进口, 贸易竞争力指数非常接近于1。相比之下, 中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67, 国内的化肥消费还要严重的依赖从国外进口解决。在具体的化肥品种上, 中国氮肥和钾肥同加拿大和俄罗斯差距明显, 在磷肥产品上中国要强于它们, 俄罗斯和加拿大的磷肥出口小于进口。
3.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整理计算而得
从上表显示出, 在氮肥和钾肥上中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还是和加拿大、俄罗斯差距较大, 磷肥产品上中国要远好于它们, 化肥产业整体指标显示的数据表明中国和它们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加拿大和俄罗斯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远大于2.5, 说明它们在国际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3.4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整理计算而得
从该表来看, 中国化肥产业整体的数据反映出来的差距要比表3反映的差距大, 这主要是因为该表的指标剔除了进口因素的影响, 它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化肥产业和外国的真实情况。表中显示中国的化肥产业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为-1.66, 而两个对比国则在7左右, 显示差距巨大。在氮肥和钾肥产品上, 指标反映的情况和整个行业的情况较为接近, 它们优势明显, 磷肥产品上则显示了中国的优势。
3.5 出口产品升级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整理计算而得
该表显示的数据表明, 在3个国家中, 中国的化肥产业整体出口升级指数最小, 俄罗斯其次, 加拿大优势最为明显。再看具体化肥品种, 加拿大在其有竞争优势的氮肥、磷肥上, 出口升级指数都大于1, 而俄罗斯相对来说在这一指标上不如加拿大, 这可能和俄罗斯90年代国内巨大的政治经济变化有一定关系, 但它情况还是好于中国。而在中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磷肥产品上, 中国显示的数据虽然也小于1, 但情况好于对比国。
4 结论
从对中国化肥产业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我们基本可以做出以下判断:中国化肥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 在具体的化肥品种上, 氮肥和钾肥竞争力较差, 尤其是钾肥, 而中国的磷肥产业则还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当然, 我们毕竟要看到:由于国际市场并不是完全的竞争市场, 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着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造成各种竞争力指数不能准确反映实际的竞争力水平, 同时有关的贸易竞争力指标也不能说明导致中国化肥产业竞争力不强的具体原因。但是, 作为一种比较静态分析方法, 上述几种指数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化肥产业的竞争力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5 政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化肥产业现状及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明确了中国化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中国化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可以从下述几方面入手。
5.1 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工程
产业发展史已经证明, 没有哪一次产业升级不是技术革命引起的, 也没有哪一次技术革命不引起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对提高中国化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化肥产业的发展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引进国外的设备与制造技术, 仿制国外同类产品的层次上。跟着别人走, 永远是没有出路的, 而应当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努力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
要在国际竞争中生存, 我们必须大力提高中国化肥产业的技术含量。短期内, 可以通过大力推行新型实用技术。例如在氮肥行业中推广新型煤气化技术、新型净化技术、新型大型装置成套技术;在磷肥行业开发低品位矿利用技术, 发展高浓度磷复肥, 提高磷资源利用率;在钾肥行业, 开发盐湖卤水直接提取硫酸钾技术。长期内通过官、产、学、研大联合, 集中各方面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 构筑和完善化肥产业的技术创新平台, 构建起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具有雄厚实力的、运作机制良好的创新平台, 从而与产业的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以支持中国化肥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形成有力的国际竞争力。
5.2 实施“走出去”策略
(1) 中国的化肥产业存在着严重的自然资源不足的问题, 依靠国内现有的条件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化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显然难度较大。对此, 我们不妨可以考虑利用国外的资源来发展中国的化肥产业:a国家可以制定有利于资源性化肥原料进口的关税政策, 鼓励企业多用国外的原料;b国家可以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主动走出国门, 利用国外廉价的自然资源, 在境外建立起化肥生产基地, 这样既能降低生产成本, 又能减轻企业对国内有限资源需求的压力。如, 中国国内天然气价格较高, 而一些原苏联国家则盛产天然气, 我们可以考虑直接从国外铺设管道输入国内, 也可以直接到那些国家投资设厂;再如中国钾矿资源严重不足, 而我们的近邻老挝则储量丰富, 但他们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 开采利用程度较低, 我们不妨可以采用合资的方式和他们共同开采。
(2) 一方面, 由于国内近几年化肥产业发展势头很猛, 在某些化肥品种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化肥产品急需走出国门;另一方面, 中国周边的大多数国家受条件所限, 需要从国外进口化肥来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亚洲地区是世界上化肥消费最大的地区, 对此, 我们必须发挥好自己的地缘优势, 把亚洲的这些国家作为中国化肥出口的主战场。在巩固好已有的亚洲市场基础上, 再逐步扩大自己的贸易对象, 不断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5.3 大力拓展资本结构策略
长期以来国营企业一直占据化肥产业的主体, 因此, 化肥产业基本靠国家和银行贷款, 产业的资本结构比较单一。虽然我们说, 国营企业中也不乏有优秀的企业家, 但国营企业的低效率基本为大家所认同。因此, 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深入, 在化肥产业中毫无疑问要走资本多元化之路。当前特别要做好的是加大民营资本的投入, 明确民营经济对提高中国化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为此, 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措施:
5.3.1 加大舆论宣传, 提高人们对民营资本的认识
由于化肥是重要的农用物资, 关系到国计民生,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民营资本投资化肥产业有一定的担忧, 现实中也确实发生了一些民营企业坑农害农的事件。对此, 要从思想上解决人们认识的局限性。
5.3.2 消除市场融资障碍
化肥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产业, 完全靠国家投入难以为继。民营资本投资化肥产业的投资能力不应当让其仅局限于其自身的积累, 无论是以银行为中介的信用融资还是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 都应该消除所有制的歧视, 执行统一的融资标准和上市标准, 千方百计为民营资本开辟多种融资渠道。
5.3.3 加快中小企业资产重组
推行化肥产业资本结构的转化, 不妨以中小企业的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国家对一些不具竞争力的化肥中小企业不应再一包到底, 而应让其市场化, 按照资产的方式直接运作, 只有这样才能释放出企业的活力。
5.4 大力做好规模化经营, 提高产业集中度
中国的大型化肥企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 无论从物资基础、技术水平、领导力量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 通过努力完全有可能组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国内大型化肥企业 (集团) 仅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 但化肥产业不是它们的主业, 其余化肥企业则多为分散经营。目前, 国内有关组建大型化肥企业集团的呼声也日渐高涨。所谓的大型不能只是一些小型或中型的叠加, 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必须在人、财、物的利用、科技开发、市场开发等方面具有规模优势, 它们的行为可以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到2010年, 力争组建20家大型企业集团, 并形成2~3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 整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达到50%以上。
5.5 继续做好政府的管理与扶持工作
5.5.1 继续加大对化肥产业实行优惠的产业政策
同国外先进的化肥强国相比, 中国的化肥产业劣势还相当明显。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深入, 我们发现国家在化肥产业上的扶持力度在逐步变小。虽然总的趋势是对的, 但要在当前完全给化肥产业“断奶”, 则化肥产业显得还太稚嫩。前几年, 国家取消化肥淡储资金, 导致化肥产业全行业亏损严重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5.5.2 理顺好上下游产业的关系
长期以来, 虽然政府对中国化肥产业的发展比较重视, 但化肥产业的生存环境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尽管国家对化肥销售的垄断已经被打破, 但化肥销售的主体仍是供销社, 而且围绕化肥产业的其它的垄断依然在继续。天然气、石油、煤炭、电力、铁路运输等等在中国无一不是垄断部门, 这些垄断部门为了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它们具有随意涨价的动力和能力, 原材料价格高是中国化肥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国家应从源头入手, 降低天然气的开采成本、重油的生产成本、煤的开采与运输成本等等, 以缩小中国与化肥强国的差距。面对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而最终导致化肥产品的价格上涨, 国家不应该简单地出于保护农业的利益而对化肥产品加以限价, 把涨价的负担完全由化肥产业来承担显然是不合理的。
5.5.3 严格限制各种资源性产品的出口
一方面, 目前好多企业或地方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 千方百计出口低附加值的矿产资源, 而另一方面, 国家又要花费巨资从国外进口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 使国家经济和资源遭受白白损失。因此, 国家可以加大打击的力度, 比如增收高额关税或完全实行禁止出口资源性初级产品。
5.5.4 制定符合中国化肥特点的技术标准
当前随着自由贸易的推进, 旧有的贸易保护政策有了较大的改变, 代之以更加隐蔽的保护措施, 如通过制定严格技术标准达到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入。国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 制定出相关的技术标准。 (1) 可以使企业自觉拥有质量意识, 从而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 增强竞争力; (2) 技术标准制定得好, 也可以起到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入, 达到保护国内化肥产业的目的。比如中国磷矿中重金属镉的含量是美国佛州磷矿的1/10, 是摩洛哥、突尼斯磷矿的1/30。现已证明, 如果长期使用镉含量高的化肥, 将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严重的话会直接威胁到人畜安全。我们不妨考虑在这方面多做文章, 巧打“安全牌”, 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牵头设立相关的技术标准, 加大国外磷肥进入中国的难度, 从而可以提高中国化肥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5.6 密切联系市场, 调整产品结构
中国化肥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与市场联系不紧, 产品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要提高中国化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必须大力调整中国化肥产业的产品结构。
5.6.1 向高效化发展
氮肥产品的重点是提高高浓度尿素的比例, 逐步淘汰低浓度的碳铵, 力争到2010年, 高浓度的尿素在氮肥中占70%以上的比例, 碳铵在氮肥中的比例则下降到10%以下;磷肥中重点发展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高浓度磷肥, 力争到2010年高浓度的磷肥在磷肥产品中占到60%以上。
5.6.2 向液体化发展
用氨水及其它含有多种营养元素的乳状液直接作为肥料, 其显著优点是可随水灌溉, 而且还可以同时和农药混合使用。
5.6.3 向缓效化发展
缓效肥主要是通过控制肥料的溶解、释放速度, 进而与农作物吸收过程相协调, 从而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 目前在发达国家非常流行。
5.6.4 向复合化及复混化发展
化肥产品不能停留在单一元素品种上, 而应向复合化与复混化发展。所谓复合化就是生产的化肥品种要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所谓复混化就是指除具有复合肥的功效外, 产品中还加入铁、锌、硼等微量元素。
5.6.5 向特种化发展
化肥产业应充分利用比国外厂商熟悉国情这一优势, 主动联合国内的农技部门, 大搞测土配方施肥, 生产适应不同土壤、不同农作物要求的专用肥。
5.6.7 改变原料结构及调整产业布局策略
化肥生产中以天然气为原料在技术上最为可行, 其次是石油, 最后是煤。但由于中国特殊的资源结构所限, 煤是中国有比较优势的资源, 成本较低, 而以油为原料在中国是最不经济的, 因此在今后的化肥发展中, 应逐步调整中国化肥生产的原料结构, 并且把调整原料结构与产业布局结合起来统一考虑。 (1) 可以考虑放弃那些以原油为原料同时又不靠近原料产地的化肥生产企业; (2) 对有条件的以油为原料的企业着手改用天然气或煤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我们看到, 目前中国的化肥生产企业多采用固定床间歇气化工艺技术, 只能适用于无烟煤为原料。尽管煤炭资源在中国储藏丰富, 但中国无烟煤相对较少, 且产地集中在山西附近。因此, 距离无烟煤产区距离较近的化肥生产企业还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而其它距离无烟煤产区较远的企业由于运输成本高, 生产并不具优势。因此, 对于那些离无烟煤产区较远的化肥企业, 也面临着原料结构调整的问题。今后要做好的工作是采用成熟的粉煤气化技术, 以本地粉煤代替无烟煤。
摘要:本文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出发, 综合运用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各项指标, 对中国化肥产业整体及具体主要化肥品种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的计算, 从而对中国化肥产业的实际状况有较为客观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中国化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化肥产业政策论文 篇9
此规划出台后, 在化肥界引起了热烈反响, 许多人都把它看成是化肥市场一次新的机遇,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规划的出台对化肥市场的影响呢?
规划出台之背景
由于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加之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自2004年以来,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五年丰收, 形势喜人。2008年, 我国粮食总产达到10570亿斤, 比历史最高年份1998年增产324亿斤;亩产660斤, 比历史最高的2007年提高30斤。总产连续5年增加, 单产连续5年创纪录。目前我国粮食市场供给充足, 储备充裕, 市场平稳;粮食进出口贸易正常发展, 谷物呈净出口格局, 进口的粮食主要用于国内品种调剂。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虽然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较好局面, 但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粮食生产逐步恢复, 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张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 大豆和棉花进口量逐年扩大;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 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 上述趋势难以逆转, 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包括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和全球粮食供求偏紧。
由于人口增加, 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继续增长。据预测, 到2010年, 我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89公斤, 粮食需求总量达到5250亿公斤;到2020年, 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 需求总量5725亿公斤。但由于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影响, 耕地资源逐年减少。据调查, 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 比1996年减少1.25亿亩, 年均减少1100万亩。耕地面积不足与人口增加导致粮食需求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 粮食必须主要依靠自给 (我国确立的目标是粮食自给率达到95%以上) ,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满足人民群众的粮食需求, 适时启动1000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势在必行。
化肥市场利好作用明显
规划的出台, 对化肥市场的利好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是对化肥行业的最大支持
化肥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只有农业生产搞好了, 农业发展了, 农民收入增加了, 种植积极性提高了, 化肥行业才可能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是对化肥行业的最大支持, 等于是给化肥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2. 有利于增强农民的购买力
新增1000亿斤粮食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为了确保增产落到实处, 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增加对农业的补贴, 这将有助于增强农民的购买力, 使农民买得起化肥, 用得起化肥, 不会因为化肥价格的上涨而降低化肥用量。我国自2006年开始实行农资综合直补制度, 对农民因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实行财政补贴, 2006年全国农资综合直补金额是120亿元, 2007年是276亿元, 2008年大幅提高到716亿元, 2009年虽然化肥等农资价格有了明显的下跌, 但为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鼓励农民多种粮, 直补标准还是保持2008年的716亿元不变。
3.有助于缓解化肥市场的供需矛盾
近年来, 我国化肥产能、产量保持强劲增长, 产品供需矛盾越来越大。2008年我国尿素产能6100万吨 (实物量, 下同) , 产量5633万吨, 同比分别增长10.9%和3.7%。磷酸二铵产能1300万吨, 产量800万吨, 同比分别增长18.2%和16.1%。钾肥产量292万吨, 同比增长16.8%。扣除农业和工业需求, 2008年我国尿素过剩约600万吨, 磷酸二铵过剩约350万吨。2009年, 国内新增尿素产能约260万吨, 供大于求进一步加剧。新增磷肥产能约100万吨, 主要为四川灾后恢复项目及滇、黔、鄂等地新上项目, 供需相抵, 将过剩310万吨。
新增1000亿斤粮食有助于增加化肥市场需求量, 缓解目前已相当严峻的化肥市场的供需矛盾。
新增1000亿斤粮食不等于化肥使用量增加10%
虽然新增1000亿斤粮食对化肥市场的利好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但也不能把这种利好过分夸大。现在许多人认为, 新增1000亿斤粮食, 也就是粮食产量要增加10%, 那么意味着化肥使用量也要增加10%。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化肥是粮食的粮食, 农作物离不开化肥, 化肥对农作物增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 粮食产量增加意味着化肥用量也将增大, 这点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否也会同比例增加, 粮食增加10%, 化肥使用量也会增加10%呢?这就不一定了。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 有种子, 土壤, 气候, 肥料, 灌溉, 农业机械化水平, 耕种方式与田间管理等等, 化肥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另外还有近60%依赖其他因素。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对化肥的依赖性会逐步的减弱, 特别是在现在部分地区化肥施用量已过大, 造成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负面效应的情况下, 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另外, 即使单独从施用化肥的角度来说, 随着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的兴起, 化肥的利用率在提高, 也将降低化肥的实际使用量。所以说, 新增1000亿斤粮食, 从化肥总使用量来说, 会有所增加, 但不一定是10%。再者, 增产1000亿斤粮食是个中长期规划, 是到2020年才增产1000亿斤, 并不是说现在就要增产1000亿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种粮技术不断提高, 也许到那时用不了增加多少化肥用量就将增加1000亿斤粮食。
化肥企业如何抓住机遇
毋庸置疑, 新增1000亿粮食对化肥企业而言的确是个机遇,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在上规模、上档次上下功夫
由于粮食产量在不断增加, 化肥的使用总量也在增加, 但由于现在化肥产能过大, 产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需求增长速度,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必须在上规模, 上档次上下功夫, 下大力气降成本, 努力使自己的生产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 多生产质优价廉的化肥,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力争成为高产示范地的配套化肥
为提高粮食产量, 近两年农业部门在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所谓“高产创建”, 是指集成技术、集约资源、集中力量, 打造一批万亩连片的高产示范片, 通过高产示范片的建设来集成展示推广优良的品种和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来辐射和带动大面积的平衡增产, 从而提高粮食的整体单产水平。如果能成为“高产创建”示范地的配套化肥, 既能提升自己化肥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又能扩大销量, 这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3. 适应化肥市场新变化
去年中央下发文件, 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允许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来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样使得土地集约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一批种粮大户、农庄、农村合作化组织在兴起, 他们对化肥价格、化肥质量、化肥品类及农化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是化肥市场出现的一种新变化。作为化肥企业, 应主动适应这种新变化, 可采用直供的方式, 为种粮大户提供优质化肥。
4. 主动加入到测土配方施肥行列中来
测土配方施肥对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 提高农作物产量, 改善农产品品质, 节省劳力, 节支增收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全国进行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通过测土配方施肥, 水稻平均增产15.0%, 小麦增产12.6%, 玉米增产11.4%, 大豆增产11.2%, 蔬菜增产15.3%, 水果增产16.2%。以小麦平均亩产450公斤计算, 增产12.6%就是增产56.7公斤, 按每公斤1.6元计算, 则为90多元。加上减少的化肥使用量带来的成本降低, 每亩将增加效益超过100元。
化肥快速识别法 篇10
1、颜色和形态
优质化肥粒度和比重较均一, 且表面光滑, 颜色纯正。如俄罗斯产三元素复合肥 (16-16-16) 和美国磷酸二铵。而假化肥恰恰相反, 肥料颗粒大小不均匀、粗糙。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 化肥的颗粒大致有3种形状, 一种是颗粒不规则, 有油滑感, 一般为转鼓造粒且经过表面包膜技术处理, 有防潮及缓释作用;另一种圆形颗粒, 有光泽和微孔, 是塔式造粒且经过抛光处理;还有一种圆形颗粒, 无光泽, 为掺混方法或其他工艺生产。用手捏几下, 如有破碎和粉末, 说明生产时化肥原料含水量高, 易吸潮结块, 硬度指标不合格。优质化肥手感好, 尤其是美国磷酸二铵, 抓一把放在手心里, 用力握几次, 有“油湿感”的即为正品。此外, 用粉煤灰冒充的磷肥, 也可以通过手感进行判断, 合格的化肥产品颗粒常有透明感, 说明在生产过程中化学反应完全, 原材料纯正。氮肥除石灰氨为黑色外, 几乎全为白色或淡黄色, 灰白色结晶或小颗粒, 如尿素为白色珍珠状半透明的小颗粒, 碳酸氢铵为白色结晶体。磷肥大都是非结晶体而呈粉末状, 颜色普遍, 为深浅不同的灰色或褐色, 如过磷酸钙为灰白色粉末状或多孔块状, 钙镁磷肥为深灰色粉末状。钾肥除窖灰钾肥、钾钙肥外, 其他钾肥为浅黄色、砖红色或白色结晶体, 如硫酸钾和氯化钾。含磷复合肥中除磷酸二氢钾为白色外, 多为暗灰色或棕褐色, 也有添加其他成分而呈红色或绿色的, 磷肥中灰色略带浅黄的质量好, 深灰发暗的含量偏低。
2、气味
化肥中常温下就有刺鼻的氨味的是碳酸氢铵;有电石味的是石灰氮;硫酸铵略有酸味;磷肥也略有酸味, 含2%~4%游离酸者为优质品。而假冒伪劣肥料则气味不明显或带有强烈的刺鼻性酸味, 说明其游离酸含量过高, 会严重污染土壤, 毒害农作物。
3、溶解性
在烧杯或玻璃杯内, 放半杯蒸馏水或凉开水, 将一小匙化肥样品慢慢倒入杯中, 并充分搅拌, 静置一会后观察其溶解情况。氮肥除石灰氮不易溶于水外, 其他化肥都能在水中溶解;钾肥除窖灰钾肥外, 其他都能溶于水;磷肥较复杂, 一部分溶或完全不溶。复合肥因其加工过程中都选用可溶性磷肥, 故溶解性高。混合肥可根据其中磷素养分的形态判断其溶解性, 如肥料中磷全部是有效态的, 则此肥料溶解性高, 如磷肥大部分是拘溶性的, 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大。全部溶解在水中的有碳酸氢铵、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尿素、硝酸钠、氯化钾、硫酸钾、磷酸铵、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等。绝大部分溶解在水中的有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 (三料磷肥) 等。不溶解或绝大部分不溶解在水中的有钙镁磷肥、沉淀磷肥、钢渣磷肥、脱氟磷肥和磷矿粉等。绝大部分不溶, 而发生气泡并能闻到电石味的是石灰氮。
4、吸湿性
优质化肥一般不易吸湿和结块, 但曝晒、受潮、遇水则可能结成块, 开始为疏松带孔小块, 手捏即碎, 存放时间越久, 结块越硬, 伪劣化肥吸湿结块现象较严重。
5、烧灼鉴别
真假化肥的简易鉴别 篇11
尿素是全国农村用量最大、最广的化肥,其真假的鉴别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真尿素为白色或淡黄白色针状、梭柱状或圆粒状结晶,无味,能完全溶于水,否则为伪劣尿素。二是取少许样品放入石灰水中,闻不到氨味的为真尿素,能闻到氨味的为其他化肥或掺入了其他物质的氮素肥料。三是点燃几块木炭,或将铁片或瓦片用火烧红,将少许尿素放在其上灼烧,冒出白烟、有刺鼻氨味、同时很快化成水的为真尿素;若灼烧时看到轻微沸腾状,且发出“吱吱”响声,则表明掺有硫酸铵,为劣品;若散发出盐酸味,则表明其中掺有氯化氨;若灼烧时出现轻微火焰,则其中掺混了硝酸铵。
二、复合肥的鉴别
现在复合肥用量越来越大,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其真假的鉴别方法有四:一是随机取少量复合肥,在离地1.5米高处松手让其自由落地,重复2~3次,着地发出的声响尖者为假品,声音沉的为真品。二是取少许复合肥放入潮湿的盘中,让其自由吸湿6~8分钟,吸湿快的为假品,吸湿慢的为真品。三是可利用比重不同鉴别真伪,同样是25公斤装的复合肥,真品体积相对小些,伪劣肥则体积要大些,看上去装得多。四是取少许样品放入水中,能全部溶化的为真品,否则是伪劣产品。
三、碳酸氢铵的鉴别
此种化肥用量大,价格较便宜,其鉴别方法有二:一是取少量样品放在微凹的铁片或瓦片上灼烧,不熔融而直接蒸发或分解的,为碳酸氢铵或氨化铵;如产生熔融形成流体或半液体,则表明该肥不纯,掺混有硝酸铵钙或硝酸铵之类化肥。二是呈白色或浅黄白色粉状或颗粒状结晶,闻之有刺鼻的氨味,溶于水中有较大氨味,此为真碳酸氢铵,反之则为伪劣产品。
四、硫酸铵的鉴别
1.真品为白色或浅灰色结晶体,也有蓝色或淡红色的,无味或有苦咸味,能完全溶于水。2.取少许样品放在烧烫的铁或瓦片上,既不熔化也不燃烧,能闻到氨味,铁片上有黑色痕迹,即证明为硫酸铵,否则为伪劣产品。
五、硝酸铵的鉴别
贮存化肥当谨慎 篇12
任何化学肥料都应贮存在干燥阴凉的房内, 否则会引起吸湿潮解, 降低肥效, 还会使化肥结块, 施用不便。
二、防肥料混放
不同种类的肥料要分别堆放, 不要混堆和散包, 以防不同品种肥料相互作用, 引起化学变化, 损失养分。特别是碱性肥料不宜与铵态氮肥和过磷酸钙混堆在一起。
三、防火与水
具有燃烧性的硝酸盐肥料, 如硝酸钾、硝酸钠等不和锯木屑、硫黄等易燃物存放在一起。又因化肥绝大部分都是可溶性的, 所以, 贮肥的房间要防漏雨, 以免造成肥料的淋湿。
四、防腐和毒
有的化肥有腐蚀性或毒性。如石灰氮对人畜有毒, 搬运、施用时, 应站在上风, 最好戴上口罩和风镜。又如过磷酸钙, 含有一定的游离酸, 具有腐蚀性, 不可用布袋、铁器贮存, 一般应放在干燥的地方或在瓦缸、木桶内贮存。
五、防空气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