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

2024-07-04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精选12篇)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 篇1

摘要:从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课程原有教学模式的弊端分析入手, 阐述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成绩评定、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的改革。

关键词: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教学改革

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物业管理行业越来越发展壮大, 已经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伴随着物业管理服务的市场化, 物业管理中涉及的法律主体十分广泛, 法律关系非常复杂, 因此,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课程要求掌握的法律法规种类也非常多。除了要重点掌握物业管理条例、物权法, 还要掌握与物业管理相关的合同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招标投标法;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前期物业管理招标投标暂行办法等与物业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因此, 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并使学生掌握且能在实际中灵活运用, 必须结合本科生的特点, 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一、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是我校物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熟悉物业管理中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明确物业管理中的法律关系、法律行为和法律责任;掌握业主自治管理的内涵, 物业管理法律实务以及纠纷处理的方式和程序, 帮助学生维护自己在涉及有关物业管理事务中的合法权益, 以及提高学生就业后从事有关物业管理方面工作的业务水平。这是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 但传统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 难以适应物业管理活动所涉及的社会经济关系。 (1) 课堂教学采用封闭的理论教学的方式, 学生对现实社会经济环境, 对实际房地产经济活动缺乏感性认识, 学生实习时目的性差, 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地主动参与。 (2) 课堂教学中, 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角, 把学生仅仅当成一个受教育者。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 其主要目的是完成考试的任务。学生把学习的目的放在追求高分上, 而不是今后实际工作需求的, 陷入了记笔记—抄笔记 (甚至复印笔记) —考笔记—忘笔记的不良循环, 学生不主动参与, 这样的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难以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适应性差。 (3) 教学手段落后, 基本上是单一的“黑板+ 粉笔”, 再加上教学内容主要以解释法律条文的为主, 教学内容缺乏生动性、实际性, 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4) 满堂灌教学, 重理论轻实践, 课堂上技能操作训练很少, 课后的社会实践更是缺乏, 学生只有理论知识, 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弱, 受不到法学思维和物业管理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 难以培养自觉的法律意识, 很难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 我们必须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前提, 根据物业管理专业执业素质不断变换的要求, 稳步推进教学改革, 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二、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拓展教学内容, 增加现实问题处理的内容。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物业管理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 设计课程内容,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课程结构以物业管理各主体的法律关系为主线, 主要是以物业管理的各个主体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为核心组织内容, 重点简述物业服务公司、 业主、业主自治组织在物业管理中形成的法律关系、法律行为各个环节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以及由于权利义务处理不当而引发的纠纷与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上述思路针对现实物业管理工作中物业公司于业主常见的物业纠纷, 采用讨论的方式与学生共同进行法律分析,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 引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 将已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案例,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讨论交流研究活动, 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对之进行论证说明, 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的教学仅仅依靠教师对一般理论和法律规范的讲授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 在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能将干涩的物业管理法律知识和理论与经济活动中活生生的事例结合起来, 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法律在生活中的运用, 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法律知识,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 学生往往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导致很多学生对课堂教学没有积极性。运用案例教学法将法律知识和理论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案例的讨论,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改善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拓宽, 而课时数量有限,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只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就能完成教学的状态, 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 运用大屏幕投影仪、录像带、网络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在有限的课堂空间范围内,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考试改革探索

由于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课程实践性较强, 同时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尤其在现实案例方面。以往在笔试测试中很难全面地测试学生对于法律法规的整体掌握情况, 只能考核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很难考核出法律法规的现实运用情况;同时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 即使有案例分析的考题, 也仅能就少数法规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测试, 而且试题多偏重理论性, 不能较全面地考核学生对生活中的现实案例的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因而有必要改变以往的考核方式, 变单一的笔试测试为笔试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结合本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每个法律制度完成理论知识讲解后引用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并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根据报告质量给予案例分析成绩, 这样既可以考核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也能考核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 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改变了学生突击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督促学生加强平时学习, 并且学会知识的应用, 全面系统地掌握房地产法律制度与政策的知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房地产法是如何在生活中产生作用的, 通过书面作业的形式还能起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因此, 建议课程考试采用笔试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法律制度知识采用笔试测试, 仍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重在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现实案例采用实训的方式, 即让学生结合课堂所讨论的案例或者是学生自己感兴趣案例, 运用所学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知识和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考试成绩的构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由作业、出勤和课堂表现等综合评定。 (2) 案例分析成绩占总成绩的30%, 结合课堂所讨论的案例或者是学生自己感兴趣案例, 运用所学房地产法知识和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根据报告质量和课堂参与情况给予案例分析成绩。 (3) 期末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柳易林, 黄蕾, 缪悦.《物业管理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9) .

[2]汤腊梅.房地产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9) .

[3]许子生, 洪英子.《物业管理法规》教学的创新之我见[J].温州大学学报, 2013, (12) .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 篇2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经济金中央银行现金管理工作中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当 前 现 金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

1.商 业 银 行执行大额现金管理制度不够规范。从商业银行向人行报备的大额现金支付登记备案资 料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够规范的地方:一是个别商业 银行临时账户、专用账户的现金支付未按规定报人 民银行审批;二是存在超范围使用现金现象;三是大 额现金报备案登记表填写要素不全,账户名称、有单 位盖章但无审批人签名等;四是不及时向人民银行 报送大额现金支付登记备案薄等资料;五是开户银 行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核定的现金库存限额没有经人 民银行批准;六是少登、漏登大额现金支付现象时有 发生。

2.商 业 银行实施现金管理政策难度大。主要表 现一是核定开户单位基本存款账户的库存限额难,开户单位存在坐支现金、超库存限额、白条抵库、套 取现金的情况。二是有关取现范围和限额规定执行 难,目前开户单位支取现金名目繁多,超限额、超范 围取现现象普遍存在,使得开户银行难以把握。三是 开户单位违规处罚难,虽然《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明确了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的违规处罚权,但 开户银行为了吸收存款,争取客户,根本不敢对违规 开户单位进行处罚。

3.现 金 管理制度和法规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目 前,我国现金管理的基本规章制度仍是执行1988年 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人民银行制定 的实施细则,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 的不断深人,《条例》已不能筱盖现金流通的全部,不 能适应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客观实际情况,主要表现 在:一是有些条款已经过时,不能满足现阶段国民经 济生活的正常现金需求;二是有些条款规定得过于 原则,操作性差,或者执行随意性较大;三是对当前 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条例》没有做出规定,如私 营企业、个体经营者的商品交易大量使用现金结算 问题,非银行金融机构现金管理问题等。

1.创 新 现 金 管理工具,将现金管理与反洗钱工 作有效结合。要将现金管理的目标重点放在防范和 打击诈骗、洗钱、逃税等经济犯罪活动上,以规避和 化解金融风险。同时应根据现金管理和反洗钱的有 关政策和规定,将现金管理与反洗钱工作交由一个 部门管理,通过大额异常现金支付监测系统的运用,使现金管理的审批、备案,现金收支的统计、对比、分 析等业务均能通过网络上机操作,彻底改变监管手 段落后、监管信息滞后、监管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及 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将 现金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2.完 善 现金管理的法律法规。尽快重新修订《现 金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制定新的管理标准,把我国的现金管理纳人法制化轨道,重点突出人民 银行在现金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严格约束开户银行 和开户单位的现金交易行为,明确界定违规者的违 规行为及其所应承担的处罚,从而使管理监督部门 在法律运用上能有法可依,提高监督的有效性。3.明 确 商 业 银行现金管理的地位和职责。应在 今后出台的新《现金管理条例》中明确商业银行现金 管理的地位和职责,明确其权利和义务,提高其对现 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其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 理转变,提高商业银行对开户单位违规处罚的权威 性,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作为现金管理第一道关口的 重要作用。

4.央 行 应 加 大现金管理检查和处罚力度。中央 银行应加大对商业银行现金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现 场检查力度,建议上级行适当减少现场检查次数,但 全年全面检查不得低于两次,并实行常规检查和专 项检查相结合。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可 考虑多种处罚方式,减少其违规行为的发生。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 篇3

关键词:会展政策 法规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081-01

新的世纪,中国正跨入世界会展大国的行列。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将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带上了一个新台阶。相比之下,我国会展人才紧缺以及会展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落后,已经成为我国会展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许多高校当前都在积极努力为会展业培养实用人才,以满足会展业发展的需要。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会展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仅以高职院校的《会展政策与法规》课程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职教育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1 加强教材建设

会展专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水平、适用性强的会展教材作为支撑。使用脱离实际滞后的教材,教学是没法开展的。因此,要加强教材的建设,做好高职会展专业教材的建设规划。具体可以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聘请企业一线的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编写时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注意与会展市场和职业紧密联系,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在编写的过程中,力求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融合,可以引入国内外会展行业一些成熟的技术规范案例,优化充实教材的内容,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进行阐释,注重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通过中外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代表性的法律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强化实践教学

近年来随着会展业的发展高职会展专业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规模逐渐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然而这些毕业生并不能真正满足会展企业的需要,他们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弱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和会展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有关。因此,加快高职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强化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如下途径:首先,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训时数。具体做法是,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尺度,并且赋予教学内容实践性要求。增加实践、实习学时数。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注意将基本的思考方法、观察方法通过日常教学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通过和社会上一些会展企业合作建立一批档次高、发展成熟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其签定实习基地协议,并根据企业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密切联系会展企业,建设好实习基地,实现开放式互动教学、实习教学,培养学生的服务技能、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再次,加强校内外实训室建设。它是学生对所学技能初步掌握的保证。根据会展专业的特点学校可以建立模拟会展实训室、模拟法庭等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也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

3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理念

随着会展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会展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实用型、创造型会展人才,教师应高度重視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会展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相关法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外,也要注重对学生良好的专业思想和职业理念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只有学生认同本专业了他才有可能去钻研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遵守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教师应努力把职业道德教育、敬业意识等职业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立足社会需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 合理运用案例进行教学

会展政策与法规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普遍感到枯燥无味,难理解,难识记,更难谈得上能够灵活运用,而合理运用案例教学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而达到教学目的。通过案例教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方面起到很积极有效的作用。在运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动态图象与案例讨论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加大信息输出量;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要注意在案例的选取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在案例的讨论阶段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每位同学畅所欲言,教师要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以便做好反馈和总结。

5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会展政策与法规课程还需要任课教师平时不断钻研会展法律法规知识,既是会展专业的行家,又懂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能正确理解和分析国家相关政策方针,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同时,教师还应该做到走出校园,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式互动教学模式。师生应该积极深入会展行业,参与会展实践,运用会展政策法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社会实践能力。教师还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课余时间到会展企业,经常参与展会服务等活动,这样可以在实践中教学相长,师生得到了共同提高。同时,校方还可以把会展行业一线的精英、经理、专家请上课堂,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带来新理论、新观念、新信息、新热点问题。这些讲座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6 改革考评方式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制度改革在教学改革中处于关键和先导地位,科学而符合教育规律的考试制度有助于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学分制的顺利实施[1]。为了对学生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考评,笔者所在的院校将本门课程的考评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基础理论的笔试,占学生本门课程总成绩的70%;另一部分为学生的实践成绩,占学生本门课程总成绩的30%,具体做法是:在每学期第一次课上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以班级为单位每三位同学自愿组成一个实践小组,小组同学通过自己对展会实践的观察和体会,任选一个有关会展政策与法规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将小组的研究成果以PPT的形式在后续的课上展示给全班同学,其他观看的同学可以就展示的话题进行提问和研讨。这种作业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会展实践,达到了实践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 篇4

考虑到节能减排形势的严峻性, 许多学者对低碳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然而, 现有研究较多关注低碳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减排措施, 较少关注水泥行业中单个企业低碳管理行为与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 且低碳管理行为对企业绩效是否有正向作用尚没有定论。此外, 企业低碳管理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政府、环境管理标准、市场需求、企业管理者、企业规模、技术能力及能源消耗。但是, 在实证研究中, 政策法规在推动或阻碍水泥行业实施低碳管理行为中是否有显著影响尚不清楚。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企业实施环境管理行为的方式, 如全面质量管理、环境管理承诺、清洁发展机制、低碳水泥产品认证、环境管理体系。但是, 很少有学者研究这些管理行为是否影响水泥行业的绩效, 尤其是对单个水泥企业的绩效影响。因此, 本研究以全国大中型水泥企业为研究样本, 评估和确定政策法规、低碳管理行为与绩效之间的关联关系, 旨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政策法规对企业实施低碳管理行为的影响程度;二是低碳管理行为对水泥行业经济绩效、环境绩效是否有影响;三是政策法规、低碳管理行为与绩效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是什么。

一、理论研究与假设基础

(一) 政策法规与低碳管理行为

伴随着刚性碳排放约束的加强, 政府、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低碳偏好逐渐形成, 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将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前进方向。Hunt等 (2010) 学者认为, 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不仅要依靠先进技术和强制政策手段, 还需要发挥企业低碳管理行为的作用。企业低碳管理行为主要涉及内外部组织管理。一方面, 在内部管理领域, 有关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责任行为。另一方面, 在低碳经济下, 单个企业实行产业低碳化转型时, 很难应对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市场, 而必须通过价值链的低碳化来获得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因此, 基于上述分析, 低碳管理行为可划分为社会责任行为和价值链行为。

社会责任行为源于企业外部制度环境中合法性机制的指引, 本质上是企业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合法利益和期望的政策与实践的集合。相关研究表明,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对制度环境因素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性。部分学者进一步指出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能够有效合理地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 是促进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有效途径。此外, 相关学者研究表明, 不同的政策法规, 如强制性政策法规和引导者政策法规, 对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是不同。季学凤 (2011) 认为, 政府的引导性政策法规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而Frondel (2004) 认为, 严厉的强制性政策法规比引导性政策法规更为有效。由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a:政府强制性政策法规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假设1b:政府引导性政策法规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从广泛意义上来看, 企业价值链行为的根本目的是满足股东、客户、供应商等各价值链成员的诉求。然而, 随着刚性碳排放约束的不断深入, 企业面对的价值链成员的数量及诉求开始增多, 关系日趋复杂。社会大众、媒体、政府等新的价值链成员, 其不但关注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环境信息, 也关注企业生产行为背后的低碳管理。战炤磊 (2009) 通过对企业风险投资研究发现, 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影响价值链成员的行为, 继续扩大税收政策的适用领域和范围, 可以对多重价值链行为主体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c:政府强制性政策法规对企业价值链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假设1d:政府引导性政策法规对企业价值链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二) 低碳管理行为与企业绩效

我国现阶段处于碳减排能力建设时期, 低碳化管理是企业实现低碳战略转型的必由之路。然而, 企业作为低碳管理实施的行为主体, 处于节能减排投入成本高, 担负责任大, 且经济效益少的现实境地。Stankwick等 (1998) 对不同行业的120多家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 企业的经济绩效与排污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Jaggi与Freedman (1992) 研究发现, 对于纸浆造纸企业来说, 环境管理行为对企业经济绩效的正向作用也不明显。

针对现有文献中关于低碳管理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矛盾, 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 企业实施环境管理行为可以促进产业的低碳化转型, 实现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双赢。生态现代化在强调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在生态重构和改革中的共同作用的同时, 也强调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把环境绩效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来履行。尤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背景下, 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行为提高环境绩效, 可能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有关文献指出, 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行为在短期内会降低企业当前的经济绩效, 但从长期来看,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长期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因此, 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社会责任行为和价值链行为改善企业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基于以上分析, 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a: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经济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假设2b: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环境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假设2c:企业价值链行为对经济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假设2d:企业价值链行为对环境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 问卷设计

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文献的研究, 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 对理论模型中的政策法规、低碳管理行为与企业绩效潜变量维度设计了初始量表。初始量表主要以国内外现有文献中已使用的量表为基础设计, 随后通过实地考察, 并邀请部分专家和工业企业管理人员对初始问卷进行研讨, 根据提供的意见对初始问卷进行了修正。在问卷的正式量表定稿之前, 先对修正后的初始问卷进行预调查, 评估问卷设计及题项表述的恰当性, 再根据被试者反馈的信息修正问卷, 形成正式量表。量表的计分方式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 被试者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做出评价。

(二) 变量的衡量

为了确保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在政策法规、低碳管理行为与企业绩效的衡量上主要采用朱庆华等学者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 结合国家环保部2012年颁布实施的水泥低碳产品认证标准, 对理论模型中的潜变量进行了测度和定义。在通过预调查修正后形成的正式量表中, 政策法规包括强制性政策法规和引导性政策法规两个维度, 八个题项;低碳管理行为包括社会责任行为与价值链行为两个维度, 八个题项;企业绩效包括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两个维度, 六个题项。

(三) 研究样本

本研究调查是在《中国水泥网》、安徽省水泥协会、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工业调查处及镇江市水泥散装办公室等单位协助下对江苏、山东、浙江、安徽、福建、宁夏等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所辖水泥企业进行大样本问卷调查。2013年3月通过邮寄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发放问卷350份, 截至2013年6月共回收问卷112份, 其中无效问卷14份, 因此有效问卷98为份。2013年7月发放问卷200份, 截至2013年10月共回收问卷46份, 其中无效问卷7份, 因此有效问卷为39份。两次大样本调差共发放问卷550份, 有效问卷是137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24.9%。

三、数据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以Cronbach’sα系数来检验变量的信度。政策法规、低碳管理行为与企业绩效量表的信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强制性政策法规、引导性政策法规、价值链行为、社会责任行为、环境绩效与企业绩效的Cronbach’sα系数值, 除环境绩效Cronbach’sα系数值为0.701 (低于0.8) , 其他各项的Cronbach’sα的系数值均大于信度系数值0.8的评判标准, 表明本研究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在效度检验方面,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变量的结构效度。本研究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各项指标如表1所示, 可见各项指标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同时, 本研究采用区别效度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由表2可见, 各潜变量的AVE的平方根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 达到了一定的显著水平, 因此本文变量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二)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为探讨政策法规、低碳管理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联关系, 本文构建了以政策法规各构成维度作为外潜变量、以低碳管理行为及企业绩效各维度作为内潜变量的理论模型, 并以正式调研数据检验该模型的拟合度。理论模型拟合度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三) 路径分析

各潜变量的路径系数如图1所示。通过分析, 得到以下结果: (1) 强制性政策法规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价值链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引导性政策法规对价值链行为有显著影响, 而对社会责任行为没有显著性影响; (3) 社会责任行为能显著影响企业环境绩效, 却不能显著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 (4) 价值链行为对企业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四、管理启示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 本文对水泥企业发展的管理启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法规对水泥企业低碳管理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终将影响到企业绩效。为促进水泥行业的低碳发展, 政府需要扮演好监督者和服务者的角色。现阶段, 我国政府在企业节能减排上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 市场和经济手段较少, 需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 如健全市场化的能源供给体系、实施严格的碳排放测量、报告和核查, 以及建立商业化的碳交易环境等。二是随着外部环境日趋多变、复杂、模糊、不确定, 企业的价值链成员早已超越了直接供给和合作的关系, 涉及社会、环保、政治等多个方面。而且, 企业的战略行为也已超越纯经济活动, 如何获得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已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问题。因此, 水泥企业应根据企业的目标, 与价值链相关方进行低碳合作, 从产品设计、采购、制造、包装运输及回收利用等方面实现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此外, 加强企业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实现低碳创新。

摘要:文章基于环境—行为—绩效的研究范式, 构架了政策法规、低碳管理行为与绩效间关系的理论模型, 以全国137家水泥企业为调查对象,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强制性政策法规对低碳管理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引导性政策法规对价值链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对社会责任行为没有显著的影响;价值链行为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责任行为对环境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对经济绩效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文章据此提出促进水泥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 篇5

(共129题)

一、判断题 当前第 1 题

1.《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规定了旅行社责任险的合同法律效力和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错误

2.《旅游法》在第82条第1款规定:旅游者在人身、财产安全遇有危险时,有权请求旅游经营者、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进行及时救助。”这一条款所提到的“相关机构”,主要指社会团体、社会救援机构等。正确

3.《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对各级旅游主管部门、旅游经营者,以及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做了规定。正确

4.《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公民、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都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错误

5.根据《旅游法》第81条规定,突发事件或者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后,旅游经营者应当立即依法履行报告义务,同时采取措施开展救援,并对旅游者做出妥善安排。错误

6.对参加高危旅游活动的旅游者,必须按要求告知不适宜参加相关活动的群体,即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患者。正确

7.我国的旅游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即:高风险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应投保相关责任保险、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旅行社专门为在华旅游的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以及旅行社为所有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错误 8.交通事故意外伤害保险所承保的危险是指:作为乘客的被保险人在交通工具搭乘场所候机、候船、候车时所遭受的意外伤害事故。正确

9.凡是旅游保险合同规定的受益人、投保人,均为合法的理赔申请人。错误 10.《旅游法》第79条规定,旅游经营者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监测、评估和警示,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危害发生。错误

11.根据《旅游法》规定,国家根据旅游活动的风险程度,对旅行社等经营者实施责任保险制度,旅行社未按照规定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的,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并限期整改。错误12.保险单上的条款由事先印制的既定条款、附贴条款以及书写条款组成。正确

13.《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第13条规定,在旅游安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或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肯定和奖励。错误

14.根据《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旅游安全管理机构需要履行指导、实施的旅游安全教育和宣传的职责。错误

15.旅游突发事件仅指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旅游者人身伤亡的事件。错误 16.根据《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旅游安全管理机构需要履行的职责包括:组织、实施旅游安全教育和宣传;建立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制度;参与涉及旅游者人身、财物安全的事故处理等。错误

17.旅游安全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没有安全,便没有旅游。正确18.当保险单上的条款之间发生矛盾时,依据的条款顺序分别是书写或打字的附加条款、粘贴的附加条款、事先印制的书写条款。错误

19.根据《旅游法》第7条的规定,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专项安全的议事协调工作中,应当把旅游安全纳入其中。正确

20.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旅游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正确 21.特种意外伤害的主要保险类型包括:旅行意外伤害保险、交通事故意外伤害保险、电梯乘客意外伤害保险。正确

22.旅游安全风险提示为一级的用蓝色标示。错误

23.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后,旅行社的义务有:保险合同成立后,按照约定交付保险费;解除保险合同的,应当同时订立新的保险合同,并书面通知所在地乡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但因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被依法吊销或注销而解除合同的除外。错误

2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旅游安全工作。正确

25.保险公司是否向旅行社赔偿,以及赔偿的具体数额,要由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但不得小于《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因旅游者疏忽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的赔偿范围。错误

26.旅游者在旅游安全管理工作中有安全配合义务。正确

27.根据《旅游安全管理办法》规定,旅游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旅游者人身伤亡、财产损失,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正确

28.根据《旅游安全管理办法》规定,旅游者500人以上滞留超过24小时,并对当地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影响属于重大旅游突发事件。错误 29.一般旅游突发事件上报至省级旅游主管部门旅游意外保险。错误 30.根据《旅行社条例》规定,旅行社应当投保旅行社责任险。正确

31.根据《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规定,因抢救受伤人员需要保险公司先行赔付保险金用于支付抢救费用的,保险公司在接到旅行社或者受害人通知后即可直接在责任限额内向医疗机构支付必要费用。错误 32.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应当制作安全信息卡。正确 33.旅游保险的特征是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相结合。正确 34.旅游突发事件一般分为5级。错误

35.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保险责任范围比旅游意外保险扩大了很多。正确 36.根据《旅游安全管理办法》规定,旅游经营者应当依法制定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所在地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相衔接,并定期组织演练。错误

37.旅行社责任保险人身伤亡责任限额不得低于30万元人民币。错误

38.旅行社违反《旅游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旅行社不按要求制作安全信息卡,由旅游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可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错误

39.旅游意外保险由旅行社自愿购买。错误 40.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保险期限为1年。正确 41.旅行社责任保险是强制性的,由游客购买。错误

42.根据《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规定,旅行社只对旅游者的人身伤亡所承担的赔偿责任。错误

43.根据《旅游安全管理办法》规定,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旅游突发事件报告制度。一般旅游突发事件上报至县级旅游主管部门,较大旅游突发事件逐级上报至省级旅游主管部门。错误

44.根据《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规定,在旅行社责任保险中,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都是旅行社。正确

45.2016年9月27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旅游安全管理办法》,自12月1日起施行。正确

二、单选题46.根据《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属于旅游安全管理机构履行的职责是(D)。

• A建立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制度 • B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 C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 • D建立和健全安全检查工作制度

47.旅行社未按照规定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的,《旅游法》第97条规定,由旅游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D)的,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A1万元以上 • B2万元以上 • C3万元以上 • D5万元以上

48.“旅行社专门为来华旅游的外国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属于我国旅游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的第(A)个阶段。• A一 • B二 • C三 • D四 49.2010年10月由国家旅游局、中国保监会联合下发了(C),其与原规定相比,显得更加科学合理和人性化。• A《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

• B《旅行社办理旅游意外保险暂行规定》 • C《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 • D《保险法》

50.补救于事后属于旅游保险合同的(B)特点。• A短期性 • B保证性 • C隐蔽性 • D补偿性

51.“旅行社为所有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属于我国旅游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的第(B)个阶段。• A一 • B二 • C三 • D四

52.凡是旅游保险合同规定的被保险人或(A)均为合法的理赔申请人。• A受益人 • B投保 • C保险人 • D关系人

53.2013年出台的《旅游法》规定,旅行社及相关高风险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应投保相关责任保险。未按照规定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的,视情节轻重处以罚款外,还可做出(D)处罚。• A吊销营业执照 • B警告 • C限期整改 • D责令停业整顿

54.“高风险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应投保相关责任保险”属于我国旅游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的第(D)个阶段。• A一 • B二 • C三 • D四

55.我国《保险法》规定,(A)是指其财产或者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 A被保险人 • B投保人 • C保险人 • D受益人

56.根据《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规定,保险责任中对导游或者领队人员的责任仅限于(A)所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 A人身伤亡 • B财产损失 • C安全 • D心理伤害

57.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属于我国的旅游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第(C)个阶段。• A一 • B二 • C三 • D四

58.下列不属于明示的具体方式为(C)。• A口头 • B书面 • C默示 • D警告牌

59.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特别重大事故由(B)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A国务院

• B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 • C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 • D省级人民政府

60.旅行社未按照规定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的,《旅游法》第97条规定,由旅游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5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D)罚款。• A1倍以上2倍以下 • B1倍以上3倍以下 • C1倍以上4倍以下 • D1倍以上5倍以下

61.保险公司应当及时将核定结果通知旅行社以及受害人;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在与旅行社达成赔偿保险金的协议后(A)内,履行赔偿保险金义务。• A10日 • B10个工作日 • C15日 • D30个工作日

62.《旅游法》第15条规定,旅游者购买、接受服务时,应当向旅游经营者如实告知与旅游活动相关的(B),遵守旅游活动中的安全警示规定。• A注意事项 • B个人健康信息 • C个人信息 • D个人习惯

63.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规范了请求赔偿人在责任险索赔过程中(A)与()的责任与行为。• A旅行社;保险公司 • B旅行社;保监会 • C保监会;保险公司

• D保险公司;旅行社所在地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 64.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后旅行社的义务有(D)。• A书面通知旅行社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 • B除符合《保险法》规定的情形,不得解除保险合同 • C保险合同解除的,应当收回保险单

• D解除保险合同的,应当同时订立新的保险合同

65.保险公司收到赔偿保险金的请求和相关证明、资料后,应当及时做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D)内做出核定。• A10日 • B15个工作日 • C15日 • D30日

66.《旅游法》第82条规定,旅游者在人身、财产安全遇有危险时,有权请求旅游经营者、(D)和相关机构进行及时救助。• A当地机构

• B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 C社会企业 • D当地政府

67.中国出境旅游者在境外陷于困境时,有权请求我国(B)在其职责范围内给予协助和保护。• A驻华使领馆 • B驻当地机构 • C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 D组团社

68.旅游者隐瞒自身健康条件,不顾旅游目的地的安全警示,造成的意外伤害应由(C)承担。• A保险公司 • B旅行社 • C旅游者 • D景区 制度练习题

二、单选题

69.《旅游法》第31条规定,旅行社应当按照规定缴纳(D),用于旅游者权益损害赔偿和垫付旅游者人身安全遇有危险时紧急救助的费用。• A注册资金

• B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用 • C旅行社责任保险费用 • D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

70.《旅游法》第81条规定,突发事件或者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后,旅游经营者应当立即(B),依法履行报告义务,并对旅游者做出妥善安排。• A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安全检验、测评和评估 • B采取必要的救助和处置措施

• C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旅游者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 D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及标准

71.《旅游法》第80条规定了旅游经营者的安全说明和警示义务。(A)是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清楚地解释某一事项。• A说明 • B警示 • C告示 • D提醒

72.《旅游法》第79条规定,旅游经营者应严格执行我国安全生产管理和(A)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 A消防安全管理 • B食品安全管理 • C住宿安全管理 • D设施安全管理

73.下列不属于经营者应当说明或警示内容的是(A)。• A旅游者应当承担必要的救助费用 • B必要的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 • C不适宜参加相关活动的群体 • D正确使用相关设施、设备的方法

74.《旅游法》第79条规定,旅游经营者应当加强对一线旅游从业人员的(C)。• A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 B安全说明或警示 • C应急救助技能培训 • D安全救助和处置

75.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是(B)。• A被保险人的生命、健康 • B旅行社的财产和相关利益 • C投保人生命、健康 • D旅游者的财产和相关利益

76.《旅游法》第78条第2款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采取措施开展援救,并协助旅游者返回出发地或者(B)指定的合理地点。

• A有关部门和机构 • B旅游者

•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 D县级以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77.根据《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下列不属于旅游安全管理机构履行职责的是(B)。

• A建立和健全安全检查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

• B建立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将旅游安全作为其中的一项综合协调工作 • C参与涉及旅游者人身、财物安全的事故处理

• D受理旅游者有关安全问题的投诉,并会同有关部门妥善处理

78.2013年出台的《旅游法》,旅游安全单设一章,旅游安全法律规制的内容呈现的特点是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向“(C)”转变。•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安全第一、综合治理 • B安全第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C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D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79.旅游团队在境外遇到突发事件的,提交总结报告的是(A)。• A组团社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 • B组团社所在地公安部门 • C组团社外事部门 • D组团社

80.(A)依法对旅行社投保责任险情况实施监督管理。• A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 • B中国保监会 •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 D保险公司

81.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30人以上或者重伤100人以上属于(D)。• A一般旅游突发事件 • B较大旅游突发事件 • C重大旅游突发事件 • D特别重大旅游突发事件

82.旅行社责任保险的受益人是(A)。• A旅行社 • B第三人 • C旅游者 • D投保人

83.旅行社违反规定,不按要求制作安全信息卡可并处罚款(B)。• A1000元以下 • B2000元以下 • C3000元以下 • D5000元以下

84.旅行社责任保险金额,每人人身伤亡责任限额不得低于(C)。• A5万元 • B10万元 • C20万元 • D30万元

85.经营高风险旅游项目应当取得(D)。• A国务院批准 • B国家旅游局批准 • C省级旅游主管部门批准 • D经营许可

86.根据《旅游安全管理办法》第18条第1款规定,旅行社应当根据风险级别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二级风险的应对措施是(C)。• A加强对旅游者的提示 • B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 C停止组团或者带团前往风险区域 • D组织已在风险区域的旅游者撤离

87.根据《旅游安全管理办法》规定,按照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评定的旅游经营者违反规定的,由(C)建议评定组织依据相关标准做出处理。• A人民政府

• B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 C旅游主管部门 • D公安部门

88.根据《旅游安全管理办法》规定,旅游经营者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时间、内容、考核结果和(D)等情况。• A地点

• B安全生产知识 • C操作方式 • D参加人员

89.根据《旅游安全管理办法》规定,(B)及其工作人员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玩忽职守,未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 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A相关部门 • B旅游主管部门 • C旅游经营者 • D人民政府

90.旅游安全风险提示制度中,风险提示为一级的标识颜色为(A)。• A红色 • B橙色 • C黄色 • D蓝色 91.根据《旅游安全管理办法》规定,旅游突发事件发生在境外的,旅游团队的领队应当立即向(A)、中国驻当地使领馆或者政府派出机构,以及旅行社负责人报告。• A当地警方 • B人民政府

• C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 D国家旅游局

92.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后旅行社的义务有(D)。• A书面通知旅行社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 • B除符合《保险法》规定的情形,不得解除保险合同 • C保险合同解除的,应当收回保险单

• D解除保险合同的,应当同时订立新的保险合同 93.四级风险的,旅行社应当(B)。• A停止组团

• B加强多旅游者的提示 • C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 D中止行程

94.某外国游客在陕西旅游时,突发心脏病死亡。对此,旅行社应严格按照外交部颁布的(A)进行处理。

• A《外国人在华死亡后的处理程序》 • B《外国人在华死亡后的处理特别程序》 • C《关于外国人在华死亡后的处理特别程序》 • D《外国人在华受伤、死亡后的处理程序》 95.旅游风险提示级别的制定部门是(B)。• A国务院 • B国家旅游局 • C全国人大 • D国家安全局

96.2013年出台的《旅游法》,旅游安全单设一章,旅游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内容呈现的特点是从“重监控”向“(B)”转变。• A监管、协调、事后并重 • B监管、协调,服务并重 • C协调、监控、事后并重 • D监管、协调、个人并重

97.关于旅游保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个人与旅行社都必须强制参加的保险

• B个人可以自愿参加,旅行社必须强制参保一切险 • C个人和旅行社可自愿参加的保险

• D个人险是自愿参加,旅行社责任险是强制参加

98.《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规范了请求赔偿人在责任险索赔过程中(A)与()的责任与行为。• A旅行社 保险公司 • B旅行社 保监会 • C保监会 保险公司

• D保险公司 旅行社所在地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

三、多选题

99.下列属于旅游保险合同的当事人的有(CD)。• A被保险人 • B受益人 • C保险人 • D投保人 • E法人

100.旅游保险合同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条款(ACDE)。• A保险期限 • B保险人 • C保险费 • D责任范围 • E除外责任范围

101.鉴于旅游保险合同成立情况不同,生效时间有下列(ABE)。• A检票进站时 • B购买门票进门时 • C保险合同签字时 • D旅游出发前 • E旅游出发时

102.《死亡善后处理情况报告》应包括(ABE)。• A抢救措施 • B诊断结果 • C今后防范措施 • D事故教训 • E善后处理情况

103.事故发生单位在事故处理后,立即写出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报告内容包括(ABC)。

• A事故经过及处理 • B事故原因及责任 • C事故教训 • D抢救措施 • E诊断结果

104.《外国人在华死亡后的处理程序》的主要内容有(AC)。• A向有关人员、部门发通知 • B及时履行报告义务 • C遗物的清点和处理 • D撰写调查报告 • E保护现场

105.《旅游法》第80条规定了旅游经营者的安全说明和警示义务。安全说明或警示应符合(DE)等要件。• A警告 • B警示 • C提醒 • D明示 • E事先

106.2013年出台的《旅游法》,旅游安全单设一章,使旅游安全管理规范日趋完善,下列旅游安全法律规制的内容呈现转变的特点有(ABCD)。• A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并重 • B事前、事中、事后并重

• C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D监管、协调、服务并重 • E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107.2013年出台的《旅游法》,旅游安全单设一章,使旅游安全管理规范日趋完善,旅游安全法律规制的内容呈现的新特点是向(BCD)转变。•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B监管、协调、服务并重 • C事前、事中、事后并重 • D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并重 • E重政府、企业

108.保险公司的责任与行为有(ABE)。• A及时告知 • B直接赔偿 • C履行赔偿权 • D代为请求赔偿义务 • E先行支付

109.根据《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应当遵循(ABE)原则。• A统一指导 • B分级管理 • C安全第一 • D预防为主 • E以基层为主

110.《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为(BD)联合发布的部门规章,对旅游行业和保险行业都具有约束作用。• A国家旅游局 • B保监机构

• C商务行政主管部门 • D旅游主管部门 • E质监机构

111.根据《旅游法》第56条的规定,国家根据旅游活动的风险程度,对(ACE)以及《旅游法》第47条规定的高风险旅游项目等经营者实施责任保险制度。• A旅行社 • B娱乐场所 • C住宿 • D旅游餐饮 • E旅游交通

112.《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第14条规定,对违反有关安全法规而造成旅游者伤亡事故和不履行本暂行办法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分别给予直接负责人和责任单位下列(ABCE)处罚。• A罚款 • B限期整改 • C停业整顿 • D吊销经营许可证 • E警告

113.根据《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事故发生单位在事故发生后,应按下列(ACD)程序处理。• A保护现场 • B出具证明

• C协同进行抢救、侦察

• D有关单位负责人及时赶赴现场处理 • E尸体的处理

114.下列属于旅游安全事故特点是(ACDE)。• A突发性 • B不可预见性 • C隐蔽性 • D破坏性 • E广泛性

115.依据《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的规定,责任限额可以根据旅行社(BCDE),由旅行社与保险公司协商确定。• A保险公司要求 • B旅行社自身需要 • C经营规模 • D风险管控能力 • E业务经营范围

116.根据《旅游法》第79条的规定,对(BDE)等旅游者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A孕妇 • B老年人 • C儿童 • D残疾人 • E未成年人

117.旅游经营者应当就旅游活动中的下列事项,以明示的方式事先向旅游者作出说明或者警示(ABCD)。

• A正确使用相关设施、设备的方法 • B必要的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

• C未向旅游者开放的经营、服务场所和没施、设备 • D不适宜参加相关活动的群体 • E购买旅游意外险

118.《旅游法》第82条:旅游者在人身、财产安全遇有危险时,有权请求(CDE)进行及时救助。• A当地旅游局 • B当地旅行社 • C旅游经营者 • D当地政府 • E相关机构

119.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制度,主要指预先发现境内外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可能造成损害的(BCDE)等潜在的或者已经存在的安全风险。• A设施安全事件 • B公共卫生事件 • C社会安全事件 • D事故灾难 • E自然灾害

120.旅游经营者的安全责任有(ACD)。• A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及标准 • B采取措施开展救援

• C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安全检验、监测和评估 • D履行说明或警示义务 • E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121.《旅游法》首次正式提出高风险旅游项月有(ABCE)。• A高空 • B高速 • C潜水 • D狩猎 • E探险

122.出境旅游,应当制作安全信息卡,其内容包括(BCDE)。• A旅游者健康信息 • B旅游者姓名 • C出境证件号码 • D国籍 • E联系方式

123.目前比较常见的旅游保险种类包括(ABCE)。• A旅行社责任保险 • B旅客意外伤害保险 • C旅游救助保险 • D交通游客人身保险 • E住宿游客人身保险

124.旅游者在旅游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义务有(ABC)。• A健康信息告知义务 • B安全配合义务 • C救助费用承担义务 • D旅游费用交纳义务 • E救助其他游客的义务

125.旅游安全风险提示级别分为(ABCD)。•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四级 • E五级

126.旅行社责任保险是旅游保险中的重要险种之一,具有下列(ACD)特征。• A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保险人是保险公司 • B旅行社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是保险公司 • C旅行社责任保险是强制保险 • D旅行社责任保险的投保人是旅行社

• E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保险人是旅行社,因此责任险的赔付主体是旅行社 127.旅游安全风险提示级别标识颜色为(ACDE)。• A红色 • B黑色 • C黄色 • D蓝色 • E橙色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 篇6

【关键词】教育政策;教育法规;西藏大学;管理

1 西藏大校管理现状

1.1 教师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学质量与效果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西藏大校对于教师的培训包括在职进修与高校访学。对于在职进修进修人员的选派,西藏大校规定了一系列要求。在“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总原则下,注重选拔培养学科技术带头人,兼顾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选派进修教师之余,西藏大学也会时常安排任课教师赴内地进行访学交流,学习内地的成功经验。

此外,作为对口支援的省份,每年有大量的援藏教师赴西藏大学任教。自2002年高等教育援藏工作全面开展以来,援藏工作已开展了近14年。组建北京大学为组长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为副组长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河海大学为成员单位的高校团队对口支援西藏大学。

1.2 学生

学生作为高校的培养对象,是学校的流动明信片。在学生培养方面,西藏大学坚持“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培养目标,开放特色专业,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西藏也积极谋求与内地高校的联合,推出“1+2+1”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模式、访学制度等。在立足西藏特色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内地高校的资源优势,联合培养学生。

针对学生就业,政府推出了就业援藏的政策。西藏大学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加大工作砝码,在学生毕业前,进行职业生涯培训、开展大学生创业比赛。同时,积极开展毕业生实习工作,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

1.3 高校行政人员

改革开放至今,国家出台了一些列的教育援藏政策。具体到高校工作人员而言,建立了内地高等学校西藏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实现智力援藏与教育援藏同时并进。西藏大学的在职工作人员,工作有着较大的自由空间,在职人数也相对较少。相对内地大学的工作人员而言,有着更多的进修培训机会,工作强度也少很多。西藏大学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也较为宽松,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较为模糊,职责范围不够明确。

2 西藏大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教师能力与学历不匹配

发展至今,西藏大学教师在职称方面,拥有副高职称者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在学历结构方面,拥有高学历比重也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改变都显示出西藏大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持续提高。而与此同时,学历职称的提高并不一定能证明教师教学能力的增强。西藏大学教师存在着忽视对学生的教育而利用政策之便脱产到内地高校进行进修的现象。导致教师的学历提高速度显著,而教学能力增长缓慢。

2.2 学生缺乏进取动力

西藏大学的学生以藏族和汉族为主体,占总人数的绝大部分。来西藏大学就学的学生普遍抱着“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不用那么努力学习“的想法,甚至有学生认为多读书无益,反而是浪费时间。这种想法与一直以来国家对西藏各方面的照顾政策息息相关,相对安逸的环境让学生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在学习上。导致即使国家给予了很多升造的机会,而实际利用机会提升自己的人数少之又少。

2.3 高校行政人员“插手”教学任务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管理实行的是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模式,每一所高校都是一定的级别,高校的管理者都有一定的级别和爵位。究其本质来说,大学的管理仿照政府管理模式,大学几乎成了一级政府。下设机构繁多、办事效率低下、办学成本增大,政府化管理模式严重地统治着高校。具体而言,西藏大学的行政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存在着少数工作人员给自己安排授课的现象,利用上课的可是,自己给自己发课时费。

3 西藏大学高校管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教师长效增长机制,完善相关政策

针对西藏大学教师能力与学历不匹配问题,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结合相关进修政策,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优化教学的软件环境。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的政策规定,避免出现忽视教学任务与假借进修之名行自身之便的现象。

3.2 加强学生思想管理,发挥政策优势

西藏大学学生,尤其是藏族学生对学业不够重视现象,显示学生思想管理的重要性。为此,西藏大学应在给学生授课之余,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鼓励学生树立不断追求自我、提高自我的人生价值目标。与此同时,在制定与执行学生培养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影响,优化相关规定,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做好充分利用到政策的优势作用。

3.3 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明确职责范围

西藏大学的行政工作人员出现的过度行政化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对工作职责的定位不足,导致出现了行为上的偏差。为此,因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选派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或进修。同时,工作人员授课收费现象也反映了不满足于现有工资的倾向。为此,可以是当地调整现有的工资制度。通过岗位培训和工资提升政策措施,提高高校工作人员的职责认知和生活条件,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越权行为。

4 小结

西藏作为少数民族重要聚居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高等教育既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也有着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西藏大学是西藏唯一的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对西藏大学管理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从教育政策法规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西藏大学现阶段的管理现状,从教师、学生与高校行政工作人员三个方面入手。并根据存在的管理问题,从政策法规视角出发,提出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藏大字[2004]107号.西藏大学教职工进修学习(学历提高)暂行规定[Z].2004.

[2]杨富.高等教育援藏十年回顾与展望[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117-120.

[3]王琼,娄源冰,刘旭明.西藏高校人才培养特性分析与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50-155.

[4]肖铖,谢伟民.教育援藏的制度建构逻辑及其启示——以西藏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体系为研究对象[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143-149.

[5]李玉华.和平解放以来教育援藏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 篇7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为满足经济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 我国已建设了多个水源工程, 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但仍不能解决水资源供需关系紧张的问题。面对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 在水资源管理上借鉴需求侧管理技术, 把需求侧提高用水效率减少的水量消耗和改变用水方式降低的水资源需求视为一种资源同时纳入水资源规划, 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1,2], 以解决日益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参照需求侧管理 (demand side management, 简称DSM) 经验, 可将水资源需求侧管理 (WDSM) 定义为: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引导用户改变用水方式, 提高终端用水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 改善和保护环境, 实现最小成本用水服务所进行的水资源管理活动[3]。

虽然水资源需求侧管理有良好的综合效益, 但是政府作为水资源管理主体, 不能代替用水者的核心地位, 而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实施会影响到地方政府, 供水公司和用水户等参与主体的利益, 因此需要建立、完善重视节水激励机制的水资源需求侧管理法规政策体系, 使水资源需求侧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水行政主管部门所特有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强制性推行高效用水。建立水资源需求侧管理法规体系是水资源安全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 中国现行水资源管理法规政策体系评析

行政法律手段是实施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现行水资源法规政策有不少已涉及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内容, 但是还存在不足, 尚未确立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基本框架。

2.1 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中有关水资源的规定具有指导性、原则性和政策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下简称《宪法》) 第9条规定:水流、滩涂属于国家所有, 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禁止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因此, 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国家的法定责任和法定义务。宪法是实施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前提。

2.2 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现已颁布的直接涉及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以下简称《水法》)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以下简称《水污染防治法》) 。其中《水法》第一章总则和第五章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中对节约用水做了详细规定, 包括国家, 地方政府, 单位和个人的节约用水的义务, 在节约水资源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个人, 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水资源规划制定以厉行节约、合理开源为原则;违反规划造成严重后果的, 应当承担治理责任;从农业用水, 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以及建设项目方面对节水技术和设施提出了严格要求;并在第七章法律责任中明确了生产、销售、使用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以及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擅自投入使用的相关法律责任。

《水法》等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水资源的节约使用, 但规定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不强。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强制性的从需求角度管理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的法案, 可以说尚未确立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基本框架。而从作为水资源使用主体的单位个人角度管理水资源即需求管理强调个人的法律责任, 《水法》中虽有关于用水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但处罚较轻, 并未明确企业个人浪费用水的法律责任。《水污染防治法》偏重于末端治理, 对于从源头节水和减少水资源浪费规定甚少。法律责任的不明晰使得管理水资源的法律规范作用大打折扣。

2.3 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涉及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行政法规有《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 (2006) 和《城市供水条例》 (1994)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规定, 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实施取水许可应当坚持地表水与地下水统筹考虑, 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节流优先的原则, 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在《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九条中重申:“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义务。对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城市供水条例》第四条规定:城市供水工作实行开发水源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相结合的原则。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从经济激励角度, 注重利用市场力量规范水资源的利用, 行政规范强制力不足, 而《城市供水条例》从需求角度管理水资源的规定甚少, 已不能适应目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的情况。可见, 目前迫切需要制定一部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节约用水的行政法规。

2.4 地方法规

虽然目前尚没有一部专门规制节约用水的法律和行政法规, 但因为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最近几年已陆续制定了有关供水节水用水管理的条例。

从需求角度管理水资源的地方法规比较完备, 可见节水用水的迫切性, 但因为地方法规局域性明显, 无法从全局考虑水资源的利用。各个地方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制定的法律规范不仅在具体内容上各不相同, 在相关法律条文的表述上也差异较大, 甚至在同一术语的界定上, 都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表述, 法条之间屡屡出现相互冲突的现象。另外, 地方法规处罚权有限, 不利于需求管理的强制力度。

2.5 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是由国务院各部委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如《水市场运行规则》《水市场仲裁机制规则》《水价格监管规则》《水市场交易行为监管机制》《水市场建设与管理办法》等[4]。

2.6 地方政府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其他依法有地方行政规章制定权的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如“深圳市建设项目用水节水管理办法 (2008) ”,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 (2007) ”,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若干意见 (2006) ”等。

我国水资源节约使用的规定集中在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之中, 尤以规章居多, 而规章位列我国的法律效力体系的末端, 法律效力较弱, 强制执行力和适用范围都有着较大的局限性。

2.7 其他规范性文件

其他规范性文件是指除上述6类以外, 由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依照宪法、法律的规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水利产业政策》等。

目前, 有关节水的规范性文件大都规定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 但由于缺乏配套的优惠政策, 节水产业发展缓慢, 许多节水新技术、新产品因缺乏资金而无法推广使用[5]。缺乏激励政策是实施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突出障碍之一。作为水资源需求侧管理实施主体的供水公司担负着供水服务和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的双重任务, 而这两个任务之间存在矛盾, 供水企业每出售1 m3的水都将增加一份赢利;而通过改善用水效率, 每节省1 m3的水都将减少一份供水企业的利润。可见, 对供水企业而言, 其利润与售水量呈正相关。供水企业实施水资源需求侧管理后减少售水量会使供水企业单位固定成本增加, 减少企业自有利润。在目前政府和相关部门尚未建立明确、规范的水资源需求侧管理激励机制下, 供水公司对实施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缺乏积极性, 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 为大力推广实施水资源需求侧管理, 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 尤其是对供水公司的激励政策至关重要。

3 基于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法规政策体系的构建

3.1 制定一部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法律

制定一部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法律, 确立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基本框架, 并强调浪费水资源的法律责任。

早在2004年, 专家学者们就开始呼吁制定节水法, 以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随着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 各地方相继制定和颁布有关节水的法规或规章, 这也为全国性的节水法的制定打下了法律基础。为了保证节约用水规定的高效执行, 需注重参与节水的众多社会主体利益的调整, 尤其是强调从水资源使用主体角度管理水资源的使用, 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引导用户改变用水方式, 提高终端用水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等, 而这些正是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内容。从世界各国实施需求侧管理的经验来看, 政府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把需求侧管理作为与供应侧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 确立需求侧管理的实施主体, 并且保证所制定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各参与方都积极、自愿地参与需求侧管理项目。比如, 目前美国、巴西、菲律宾、挪威、西班牙等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实施需求侧管理, 同时还提供相应政策以确保参与方都能从中受益[6]。因此, 要保证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实施需要制定一个强制性的水资源需求侧管理法案, 在其中应明确各级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法律地位, 并明确各级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工作职责。为确保已制定法律的实施, 应着重明确浪费水资源的法律责任, 强调处罚, 提高执行力。

3.2 制定具体实施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行政法规

鉴于我国水资源需求侧管理行政法规的缺失, 以及各地法规规章的冲突, 目前迫切需要在水资源需求侧管理法律的基础上, 制定一部具体实施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行政法规, 例如, 节约用水条例。行政法规中应详细规定用水标准, 节水技术规范, 财政、货款、税收、价格等方面的鼓励性条款, 并对各方在节水效益的分配上进行协调。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行政法规的制定不仅完善了水资源法律制度, 也有利于尽快消除不同部门在不同时期颁布的相互冲突和矛盾的法律规定或行政规章的影响。

3.3 规范各地节水条例

规范各地节水条例, 根据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要求, 结合各地水资源承载力水平, 建立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用水标准。例如, 农业生产领域建立吨粮耗水量标准, 工业生产领域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万米布耗水量标准等, 严格控制用水量的增长, 并根据技术的进步, 分阶段动态调整用水标准, 以促进节水技术的应用。核定居民生活用水标准, 对居民生活用水器具按照节水的要求,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强制推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7]。

3.4 制定水资源需求侧管理激励政策

我国实施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障碍是激励政策的缺失, 使得供水公司没有积极性来实施水资源需求侧管理, 用水户没有积极性参与水资源需求侧管理, 因此, 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水资源需求侧管理政策, 其中应包括以下内容:对供水公司的激励政策;对用水户的激励政策和节水促进机制, 其中包括企业节水规划、节水指标及考核与奖励方法;对节水技术研究的激励政策;对节水项目的优惠贷款、税前还贷、适度补贴政策;对部分高效节水产品实施阶段性折扣和销售补贴政策等;政府优先采购高效节水产品政策等。

参考文献

[1]董青, 李亚伟, 卢娜, 等.大中型水库水利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现状及对策[J].水利经济, 2010, 28 (1) :5-7.

[2]郑利民, 曹惠提.需求侧管理技术在黄河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水利, 2006 (5) :13-15.

[3]黄涛珍.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理论与实践[D].南京:河海大学, 2005.

[4]侯成波, 薛强.构建和谐水法规体系[J].水利发展研究, 2007 (4) :11-13.

[5]陈勇.循环经济理念下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思考:兼论《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J].水利发展研究, 2006 (10) :7-10, 20.

[6]张艳馥, 赵树华, 毛莉萍, 等.政府在实施需求侧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5, 7 (2) :1-4.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 篇8

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招生数量扩张

1999年前后,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出现滑坡,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逐渐加大,尤其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重点,提倡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到要“以多种形式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各种形式的高中阶段教育和初中后职业培训在校生的规模”;2002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十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2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800多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004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努力使高中阶段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等;2005年初,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关于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达到650万。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达到了810.02万人,基本完成预期目标。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张是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现已实现了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大体相当。

(二)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助学体系的完善

近年来,国家在职业教育保障体系建设上下了不少功夫,最主要的就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助学体系。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并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4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2007年5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特别提出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中等职业教育助学政策是一个多元助学手段并举的助学体系。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国家助学金制度。将有90%的中职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国家资助两年,这是助学政策体系的主体。二是优秀学生奖学金制度。三是以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为核心的半工半读助学制度。四是学费减免制度。用于建立学费减收和免收制度,对因特别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免学费。五是助学贷款或延期支付学费制度。六是多种形式的社会资助制度。这是一个重大举措,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学和生活状况,确保所有想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包括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接受职业教育。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一个运行良好的保障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安全网”和“稳定器”的作用。这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三)职业教育发展空间的拓展——由学校教育到面向社会的教育

从2001年起,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开展农民工的职业培训。2001年,教育部发出《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通知》,对培训的内容、管理、鉴定、收费等方面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职业教育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培训是新的探索,是职业教育向社会敞开的开端。在此基础上,2003年六部委联合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此项规划对培训内容分类、培训资金投入、激励政策、资源整合、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以及培训服务工作等都有了较详细的说明。这就为我国农民工培训教育工作框定了一个基本蓝图,使得这一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庞大社会团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法可依,在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征程上又迈出了一步。2004年,教育部又制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特别强调要加强东西部流通合作,“让西部地区和农村中职学生在当地学习一至两年,再到东部地区、城市的中职学校和对口企业,接受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毕业后主要面向东部地区和城市就业”。另外,还强调要建立督导和表彰奖励机制等,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细则。2005年,周济部长在《大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在职教育和培训》中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由原则到细则,由开端到丰富,充分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化之路,其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另外,在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方面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工程,在技能人才职业培训方面陆续启动了“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包括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等。职业教育受众范围的扩大说明了职业教育开始逐步走向社会,由学校教育向面向社会的教育扩展。

职业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健全——层次的提升

自从199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就成为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规范,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因此颁布了《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高等职业教育由以下机构承担: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的极少数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合格标准的成人高校等。一方面,在当时高等职业教育不甚发达,高等职业学校数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与之相同档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利用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在短期内扩充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也完善了整个职业教育的体系。另一方面,作为相同性质的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也可以利用新的模式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这不但实现了资源优化重组,还提升了职业学校的层次,利于其长远发展。随着现代技术方法和高新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需要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智能型高等技术人才。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学历层次的高移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层次的提升有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也使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二)职业教育体系的规范——布局结构的调整

1999年之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形成“条块分割”的布局结构,整体办学效益不高。1998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中除中专学校校均约1200人外,其他几类学校校均规模只有500人左右,大多数职业学校基础都很薄弱,规模小,效益差;中等职业学校一直由行业主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区域化特征不断明显,职业教育在服务面上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中等职业学校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条块分割,重复设置学校和重复设置专业的现象较重;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产品工艺的升级换代,社会各行业对人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职业学校亟需进行结构调整。鉴于此,教育部决定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并印发了《关于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的意见》。《意见》规定通过合并、共建、联办(是指学校在隶属关系和投资渠道不变、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划转(部委直属学校划转地方管理,省业务部门所属学校划转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或下一级政府管理)等进一步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意见》的出台就有利于改变混乱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建立起在当地政府的统筹规划下的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新的布局结构可以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统筹规划,相互沟通。

职业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

由于资金短缺和许多学校办学思想上的不明确导致我国的大多数职业院校实训条件较差。从2004年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决定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进行扶持,由首先重点扶持建设5个专业领域的实训基地再逐步打破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进行扶持。之后又出台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奖励评审试行标准》配套政策用以推进实训基地建设。2005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在“十一五”期间部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四个计划”,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则是“四个计划”的基础。实训基地建设不仅可以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也将促进职业院校在办学思想、管理体制、学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改革,从整体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二)师资培训计划——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

教学过程的实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教学过程实施中,教师又是核心中的核心,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1999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其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在全国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要求,在之后两年内,教育部共确定了52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又先后出台《“十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实施了“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职业学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计划等等,效果显著。截止到2002年底,各基地共对4万多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了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并对80多名职业学校骨干校长开展了国家级培训。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又制定了《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提出包括实施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开发重点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以及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四项内容,计划到2010年,培训1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

(三)重点及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规范

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以及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是通过选取一批职业学校中的优秀代表作为建设模范,使之在当地、在具体行业乃至在全国的职业学校中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以此来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1993年就提出要重点建设和努力办好一批骨干示范学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也提出“要有计划地对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加强规范化建设,集中力量办好一批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学校”;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又再次明确“努力在各地办出一批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职业技术学校”的要求。为此,教育部于2000年5月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并且之后继续实施。另外,在2006年国家还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定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决定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将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自2006年以来,已经有100所高等职业院校成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建设对象。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以及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不仅可以使学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还可以充分发挥重点和示范的带头作用,带动全面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均.1996-200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评价[J].职教通讯,2007,(11).

[2]李孔珍.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解析[J].教育与职业,2006,(12).

[3]李峻.三十年来农村职业教育政策评价与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5).

[4]王延风.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社会背景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3).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 篇9

政策法规和规划司作为国家海洋局的业务部门, 承担着拟订海洋发展战略和政策, 建立和完善海洋法规与制度, 实施海洋事业发展规划, 监测评估海洋经济运行, 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等职责。因此, 基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管理海洋、维护海洋、建设海洋的方针思路, 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战略要求, 政策法规和规划司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全力推进海洋发展战略与规划工作。科学制定海洋发展战略, 合理规划海洋发展方式, 是切实贯彻“十八大”关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 以及保障我国海洋事业顺利运行的前提。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方面, 探索建立战略研究的长效工作机制, 深化海洋发展战略研究;做好联系服务高咨委的工作, 及时通报海洋事业进展情况;组织开展海洋软科学研究, 广泛吸纳各界力量展开对海洋战略和海洋各项事业发展领域的研究。在推进规划工作方面, 抓紧做好《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宣贯和组织实施工作, 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 启动海洋规划动态研究, 研究制定编制海洋规划管理办法和评估办法;继续推动《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审批, 做好实施宣贯工作;适时启动“十三五”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国家层面规划的预研工作。

扎实做好项目建设年工作。海洋能力建设和基本建设项目是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基础保障, 是发展海洋事业、全面推进海洋工作顺利开展的载体。按照“项目建设年”的要求, 要梳理项目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不断提高能力建设管理水平。一是完善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管理的规章制度, 探索建立能力建设项目责任制, 建设海洋能力建设管理系统;二是加大新申报项目的前期论证和统筹工作,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继续做好竣工项目验收收尾工作, 尝试开展有关项目后评价工作;四是继续推进南海保障建设、极地破冰船、国家深海基地、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能力项目等的立项、审批和建设。

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管理能力。“十一五”期间, 我国海洋经济的增速超过13.5%, 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近3个百分点, 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4.5万亿,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 可以说, 海洋经济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海洋经济的发展将会成为新时期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引擎。按照“十八大”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 我们将进一步夯实国家海洋局海洋经济管理基础, 找准关键点和突破口, 拓展管理职能, 不断提升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一是推动建立全国海洋经济管理部际联系会议工作机制;二是做好首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 摸清我国海洋经济的“家底”;三是完善全国和省级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系统, 健全海洋经济的监督、评价和反馈机制;四是继续深化与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合作, 研究建立银政共享的海洋经济项目库, 并不断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五是深入总结全国海洋经济试点工作经验, 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积极推进海洋立法工作。完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维护国家海洋经济权益, 依法管理海洋事务, 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法律保障;加强立法, 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建设美丽海洋的重要基石。一是组织推进全局立法工作, 统筹全局立法项目的选题、研究、起草进程, 促进全局立法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开展;二是继续加强与立法部门的沟通, 争取立法机关对海洋立法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三是继续推进《国家海洋局海洋维权巡航执法规定》《海洋基本法》《南极活动管理条例》《大洋矿产资源法》等立法工作。

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规范公共权力的使用与公共资源的利用, 是国家海洋事业统筹、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也是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思想, 规范海洋系统依法行政能力, 提升海洋系统依法行政水平。一是组建法律专家库和运行海洋法律专家委员会, 充分发挥海洋法律专家在立法、行政管理、维护国家权益等方面的咨询作用;二是全面推进海洋系统依法行政工作, 组织梳理国家海洋局规范性文件和行政许可、处罚、强制、征收依据, 抓紧开展行政复议规范化指导意见的编制工作, 制定出台《海洋听证工作管理规定》《国家海洋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办法》《国家海洋局听证工作细则》, 适时开展海洋听证制度培训和专项检查, 组织做好海洋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听证专项统计制度的修订工作;三是全面推广海洋督察工作, 强化海洋系统层级监督。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 篇10

1 我国中小学体育政策法规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1990年以来国务院、全国人大等国家层面、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各部委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部委以上层次的各级主管部门先后出台的政策和法规有29部,其中有宏观的纲领性文件,但更多的是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和标准,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具体内容、评价标准、监督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但各项法规在各省市落实中主要存在问题:一是现行部分政策法规颁布时间较早,部分条款不合时宜。二是省市保障性政策(办法、条例等)较少,缺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法规中原则性的规定要进一步细致化、明确化的地方性法规和配套措施。三是现行政策法规多为操作性规定,缺乏惩治性条款,使得这一条款的法律实效无法发挥。

2 我国中小学体育政策法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自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颁布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学校体育法规,这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正在逐步步入法治轨道。然而,各项法规的实效如何呢?依据调查和相关文献表明,我国中小学体育政策法规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体育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力度欠缺,成为师生政策法规意识不强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一线体育教师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把握不清晰和准确,必然会为各项任务和规定的执行“缺斤少两”,这一现象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存在主观上对学校体育法规落实的意识不强,这会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健康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二是学校体育法规的法律实效的缺失,使学校体育工作缺乏推动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体育法规实效存在严重缺陷。三是校园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责任认定的困惑,成为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的后顾之忧。四是学校体育场馆数量和面积不足,成为制约学校体育政策法规落实的“瓶颈”。场馆的数量和面积问题在短期根本无法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城区学校,这已成为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学和课余活动开展的瓶颈问题。

3 我国中小学体育政策法规建设与落实的对策与建议

3 . 1 完善督导机制, 引入三方机构, 强化社会监督

第一,要成立独立于教育行政系统的督导机构。这一想法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了尝试,但机构具备了独立性,但人员却存在着对系统的依附性。所以,要实现督导机构的独立性,一是要引入三方机构,确保机构本身的独立性,独立于教育行政系统,具有人事权、财务权的独立自主;二是机构组成人员的多元化,如:高校专家学者、家长媒体人员等等,只有监督主体具有监督的独立性,其客观性和权威性才可能确保,并提高政策法规的执行力。

第二,强调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是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一种非官方监督,它包括各种社会团体监督、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公民个体监督等。可以通过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适时报道,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体质健康检查结果公告制度的逐步实施,提高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将其纳入社会监督的视野。

3 . 2 建立并落实“问责制”

政策执行力是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问责制是一种责任追究制度。有权必有责,对因不作为、乱作为或不当作为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应追究其责任。首先是对校长的责任追究和问责。通过设置责任追究和问责等手段对不执行国家法规政策的校长予以鞭策,其目的是提高校长落实政策的执行能力。

其次是对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和问责。当前,在地方政府、教育及体育或者卫生行政部门,尚未形成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机制。由于缺乏责任追究和严格的问责制度,学校体育法规政策的落实就缺乏严格监督,学校在落实各项政策的过程中会大打折扣,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3 . 3 进一步完善体育高考和中考加分的相关招生制度

2007年中央7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考试加分作为一种引导机制和手段,已经为很多地区所采用,但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健全的监督机制是影响政策实施的关键,如果相关制度的不完备,会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

3 . 4 制定校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保障措施

中小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造成的伤害及其赔偿问题,不仅作为制约目前学校体育健康有序开展的一个困惑和顾虑,从法律体系完善上,也成为民事赔偿体系中倍受关注问题。但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育运动赔偿制度不健全,赔偿途径单一,基本上由事故责任人进行赔偿,但由于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并且缺乏认定和划分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细则,事故责任人的认定难以明确,具体到体育伤害事故个例上,仍然缺乏可操作性。既无法完成对受伤害学生损失的弥补,又无法分担学校因学生体育运动伤害赔偿造成的巨大经济压力和社会声誉影响,给学校组织开展体育运动带来巨大压力。这一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法规体系。目前,仅有教育部2002年9月1日由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是专门针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依据的法规,但教育部门出台的法规条例,其法律效力层次较低,部分规定与民事法律相抵触,对教育行政主管机关、学校、学校的举办者在学生安全方面的责任未予以区分和明确,故在实际处理过程中无法适用。二是成立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纠纷调解和仲裁机构。近年来,因学生伤害事故引发的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纠纷屡有发生。重要原因是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缺乏明确法律依据和第三方的仲裁和调解机构。在立法调研中,各地特别是中小学校对这一问题反映强烈,迫切希望通过立法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健全学生伤害保险机制。完善的法律体系只能解决事故责任的认定、划分和赔偿的问题,但无论是作为学校还是学生,在承担责任和赔偿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建立健全保险机制就是要通过这一渠道更有效更彻底解决双方的顾虑。其一要通过立法增加校方责任险法律实效。其二要通过立法明确校方责任保险的强制保险属性;其三要增加针对体育器材、体育运动意外等领域的险种,并适当增加赔偿额度。

3 . 5 依据学校办学软硬件资源, 调控其办学规模

经济报道 政策法规 篇11

从日前落幕的首届中印经贸发展高峰论坛传出信息,印度政府将以免税政策鼓励在印度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新项目工程的外资企业。据了解,目前印度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印两国的贸易合作有很大潜力,2005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有望达到200亿美元。印度本国的商用办公楼十分稀缺,政府在基础建设上的投资难以达到中国的水平,中国到印度投资房地产和基础建设将会享受到一些免税优惠政策。据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调查,到2008年印度阡业将为印度提供110万个就业机会,需要1亿平方英尺的建筑面积。在大城市非IT业约有3200万平方英尺的商用办公室需求,非大城市将建造45个大型超市约950万平方英尺,居民的住房需求量为470亿平方英尺。目前印度房地产业存在着很大的需求,而供应量却很少,尤其是大城市。

2006年1月4日乌克兰能源部门加班应对石油争端,自2006年1月1日起俄罗斯开始停止向乌克兰提供天然气,一些乌克兰燃料和能源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放弃新年休假,加班工作应对天然气争端。

新华社宋宗利摄

据报道,日本经济研究中心2005年对5 0个国家和地区所做的潜在竞争力调查中,2004年排名第3位的香港跃升至第1位,而美国则从第1降到第3。中国则从第3 6位上升至第35位。

巴西政府出台免征部分产品税收优惠政策,为振兴目前不景气的巴西经济,卢拉总统2005年12月13日签发法令,决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免征被称为“经济发动机”的资本货的部分产品以及软件产品等的工业制成品税。

海关总署2005年第68号公告(关于给予原产于巴基斯坦的部分进口货物优惠关税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关于自由贸易协定早期收获计划的协议》(以下简称《中巴早期收获协议》)已于2005年12月9日正式签署。按照该协议的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我国给予原产于巴基斯坦的部分进口货物优惠关税待遇。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自2006年1月1日起,海关对原产于巴基斯坦的《中巴早期收获协议》项下进口货物,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中列明的税目所对应的《中巴早期收获协议》协定税率征收关税。

二、海关对申报享受《中巴早期收获协议》协定税率且原产地为巴基斯坦的进口货物,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执行〈中国-巴吉斯坦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的夫定》(海关总署令第139号公布)审查确定该进口货物的原产地。

三、根据《中巴早期收获协议》第四条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优惠贸易安排》予以废止。因此,2003年12月23日海关总署发布的2003年第74号公告也将同时废止。

特此公告。

商务部公告2005年第119号《2006年稀土出口企业名单》根据《2006年稀土出口企业资质标准和申报程序》(商务部公告2005年第91号)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 篇12

就业立法基本上都是以实现充分就业、保障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以及保护失业为前提的, 是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政府措施, 也是促进就业的手段。在我国, 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具体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简称《合同法》)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简称《劳动法》) 以及一些单行法律法规。[1]

近几年, 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和社会上庞大的失业人群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也就意味着毕业生就业权的实现问题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而且, 很多时候,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还会遇到就业歧视。不少毕业生还因为缺乏法律意识和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正当利益的技巧在求职过程中被一些不良公司欺骗。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是因为毕业生法律知识欠缺、维权意识和能力较弱所导致, 更为关键的原因在于目前就业市场所呈现“买方市场”的特点, 劳资双方在地位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平等, 劳动者明显处于劣势, 而用人单位地位超然。另外, 国家对于就业市场的管理乏力、法律法规不完善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之一。

随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因为法律知识匮乏而导致的就业纠纷问题, 法律对于毕业生就业所起到的作用, 也越来越多的被大家所重视。国家在之前制定的法律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结合实际, 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在总则的第一条中就写到“为了促进就业, 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制定本法。”《中华人们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实施, 可以说是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的劳动者的福音。它在总则的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 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它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劳动者平等就业, 无疑是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新的权利保障书。

各大院校也在之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于相关法律知识的讲解。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结合求职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法律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 也使毕业生对于就业过程中相关的协议和合同有了更加具体和全面的认识。

二、政策激励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积极做好高校就业工作”。[2]为应对高校毕业生巨大的就业压力,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 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拓宽就业门路,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强调,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在此基础上,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 开展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等项目。制定政策最基本、最现实的依据是本国的国情。所以对于求职、择业的大学生来说, 了解就业政策制度就是了解就业的大环境、了解各种可能的就业去向和就业规则。[3]

我国在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后,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迅速向大众教育转变。在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国家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等背景下, 原有的接受毕业生的主渠道的接受能力降低, 而新增长的如民营企业等接纳能力尚且有限, 促进就业仍作为关系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全力以赴的抓紧抓好。2002年, 由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的问题意见》发布, 提出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为高校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指明前进的方向。2002年以后, 每年国家都根据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出台若干就业政策, 逐步形成了适应大学生就业需要的政策制度体系和就业市场体系。[3]现已建立了责任明确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制, 与“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相配套的包括待就业毕业生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建设也在进一步完善中。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项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共同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又称“西部计划”自实施以来硕果累累, 并作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的重要举措成为国家长抓不放的一项就业政策。结合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产业梯度转移的需要,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在城乡差距、保障措施等缩小的基础上, 引导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给予自己客观准确的定位, 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在祖国需要的时候默默奉献,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把握好“十二五”期间, 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镇现代化水平都将得到显著提高的发展契机, 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农业现代化和城镇现代化这个变化对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城乡基础设施、农业公共服务等领域都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必然需要数量众多的掌握先进知识和一定管理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 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 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4]等相关优惠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为毕业生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由于新增的岗位永远满足不了新增的就业人数的要求, 国家鼓励年轻人自主创业, 自谋出路也就成为了一个促进就业的政策取向。为此, 国家还特地设立了相关机构指导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现在, 大学也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很多大学和企业合作举办创业培训班, 向自主创业的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帮助他们制订创业计划、联系投资人或贷款等。还为学生举行模拟职场等活动, 在实践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学校还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 举办就业招聘会等方式, 帮助学生和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在政府方面, 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明确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三年内自主创业可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自2011年1月1日起, 国家毕业年度内的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创业, 可向所在高校申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 作为享受政策的凭证。通过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 鼓励了大学生尝试自主创业, 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以创业实现就业。在实践中开拓思路、勇于尝试, 实现人生价值, 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才干。

“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 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 “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 “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 [4]“一个也不能少”, 针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国家的援助政策一直是他们的强大后盾。援助政策的实施为困难家庭毕业生们解决了就业问题, 使他们为国家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

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为形成更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 “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 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5]通过类似政策的推行与实施, 在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同时, 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帮助毕业生了解了相关的就业政策, 提高了求职技巧, 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业网、人才网站的建设也为毕业生在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信息化”的趋势下提供了更加全面准确的求职信息。为了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活动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每年的实践学期也确保了大学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 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 [4]国家结合当前实际, 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所凸显的就业难问题, 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在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下, 政府又陆续出台了各项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制度, 为大学毕业生这一群体的就业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了解与就业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 有利于广大毕业生的求职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政府,学校,企业,法律法规,优惠政策制度

参考文献

[1]唐金土.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123-124.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G]//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张文勇, 马树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54.

上一篇:江西于都下一篇:计算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