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综艺节目(共12篇)
中国综艺节目 篇1
随着电视在家庭中的不断深入和电视节目的不断拓展, 综艺节目也从原先的三种以上艺术形式广而化为“承担娱乐功能”的节目。03年《综艺大观》掀起了综艺节目热潮的开端, 后来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地方台综艺节目相继兴起, 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带来了综艺节目在内地荧屏的全面开花, 才艺选秀型节目成为综艺节目的领头羊, 各地电视台纷纷搭建了一个个真人秀平台, 将综艺节目的发展带入真人秀时代。2010年《非诚勿扰》开播, 更是掀起了婚恋类真人秀节目的高潮。
一、综艺节目的形态的梳理
1、地域+怀旧
此类综艺节目需要强大的品牌号召力的支持, 代表即为中央电视台的老牌综艺节目《同一首歌》。《同一首歌》曾经有过它最辉煌的时刻, 作为歌舞晚会, 《同一首歌》因其走南访北的地域性特色和凭借中央台的品牌效应而号召来老、中、青三代强大的明星加盟而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同一首歌》迎合了观众的怀旧心理, 朗朗上口的歌曲为大众所熟悉, 参加的明星也多为观众所喜爱的, 因而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随着中国大中小城市的走遍, 《同一首歌》迎来了节目的保质期限, 渐渐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在《同一首歌》走向衰落之际, 将其中的怀旧因素稍稍改变为娱乐因素——“八戒”的加入之后, 它的姊妹篇《中华情》、《欢乐中国行》相继亮相。同样的歌舞晚会、同样的走遍中国, 相同的节目特点, 使得这些后起之秀只能重复着《同一首歌》的传播之路, 继而在荧幕上循环出现, 却很难超越《同一首歌》的辉煌成就和综艺高度。因此, 在各类综艺节目不断兴起之际, 《欢乐中国行》最终也没能避免被取代的命运。
2、红人+主持人+文化
作为湖南卫视的招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紧紧抓住明星这一元素, 但又各有偏重。如《快乐大本营》主要依靠明星元素的运用, 每期请来最近热播剧或当红明星参与, 通过主持人与明星的游戏、主持人之间的调侃以及明星的表演来娱乐大众。《天天向上》中则不完全依靠明星参与, 通过网络红人等嘉宾的补充, 以及主持人之间的互动结构节目。节目凭借以汪涵、欧弟为代表的一群主持人互相调侃的嘴上功夫取胜, 来自各行各业的能人也成了节目的一个亮点。
3、普通人+益智+奖品
《幸运52》、《开心辞典》等作为中央台老牌的综艺节目, 其原型也是国外的综艺节目《谁将成为百万富翁》等, 凭借互动的节目形式和丰厚奖品的鼓励机制, 这一类型的综艺节目占据了中央台综艺节目的半壁江山。
近年来央视推出的《购物街》等节目也秉承这一路线也抓住了固定的收视群体。
暑假期间, 以浙江卫视的《冲关我最棒》和湖南卫视的《天翼宝贝go》为代表的体育竞技型综艺节目红火了起来。这类节目以平民为参加主体, 偶尔邀请明星的参加, 依托水上娱乐项目, 每位过关的选手都能得到价值不菲的奖品。将夏天的娱乐项目搬上屏幕, 满足了电视观众猎奇和审丑的心态, 观众通过看到参加者落水时的狼狈而得到娱乐, 也希望看看这些价值不菲的奖励到底花落谁家。因此, 这一类具有时间局限的纯娱乐节目在银幕上火了起来, 但随着天气转凉, 这类节目也就消失了。
4、普通人+明星+竞赛
这类节目的先锋无疑是湖南卫视最为成功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 (后来改名为《快乐男声》、《快乐女生》) 。同《非常6+1》相似的是, 节目以平民参与的形式和实现梦想的精神诱惑为两大黄牌, 前者更是编制了一首歌成就你的童话, 在新时期追星风潮风靡的前提下鼓励这些平凡的男孩女孩自己成为明星, 通过一个看似人人平等, 无限制的平台, 抓住了一大批渴望成名的年轻人的心。收视的成功引发了屏幕上选秀节目的不断兴起, 随后央视《梦想中国》、《星光大道》, 东方卫视的《加油, 好男儿》、《我型我秀》, 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名师出高徒》, 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挑战麦克风》等如雨后春笋般充斥着综艺的屏幕, 将中国的歌唱类真人秀推向一个最为繁荣的局面。
此外, 东方卫视近年来在此类综艺节目中也表现不俗。2006年推出的《舞林大会》与上述的节目形态又有所不同, 它将选秀节目中普通人换为明星直接参与竞赛, 将明星推上竞赛的风口浪尖, 使得普通人心中总是以光鲜亮丽的姿态出现的明星们低下姿态, 老老实实为不被惨遭淘汰而讨好观众, 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和手机短信成了决定他们去留的关键。看着屏幕上那些穿着漂亮衣服的明星为讨好观众而做出的努力, 观众地位高于明星的心理得到释放, 收视率也就节节上升。2010年, 东方卫视推出了《中国达人秀》, 节目抓住了身怀绝技的普通人实现梦想的核心, 以选秀的形式出现, 同时配以明星嘉宾的麻辣点评, 并以季的形式制造和炒热媒体关注度, 最终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和好评度。
此类真人秀节目具有三大普遍特点:1.普通人成为节目主角, 2.成名的终极目标, 3.明星为配角, 仅作点评——后来渐渐演变到明星参加竞赛或帮助竞赛。
5、普通人+达人+求职
以《职来职往》、《非你莫属》为代表的职场类真人秀成为当下综艺节目的主力军。这些节目凭借着健康向上以及贴近观众的节目内容, 切合当下就业的热点话题, 将综艺元素隐藏在服务求职者的动机之下。这一表征在江苏卫视《脱颖而出》节目中更为明显。
除了这些节目形态之外, 以0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刘谦的大获成功而走红的魔术节目成为综艺节目的又一热潮, 先后出现了《我的魔术猜想》、《金牌魔术团》、《星光魔范生》、《盛洲全民大魔竞》等将整个屏幕变成了一片“魔海”。但由于魔术节目内容的重复和大同小异, 观众渐渐在相同的节目形式中失去耐性。魔术节目的兴盛成为昙花一现。但不可否认的是, 其观众和明星参与的形式拉近了魔术和观众的距离, 给魔术节目的普及带来了新的思路。
二、对综艺节目创新的思考
综合对上述节目形态的分析, 我国现实期的综艺节目从综艺不断地向着娱乐功能发展, 《综艺大观》、《曲苑杂坛》等富有时代性标志的节目也在这股潮流的发展中消失了。艺术性强的综艺节目被纯搞笑、哗众取宠的节目取代了, 而这类节目也因其先天不足, 出现不久便随即被淘汰, 因此电视屏幕上综艺节目的更新换代越发频繁, 纵观上述这些比较有影响力的综艺节目, 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共同之处。
1、观众角色的转变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充分展现出电视观众在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身份的改变——由“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因此也要求电视人改变创作意识, 吸引广大观众参与的热情, 甚至使他们成为舞台上的主角。
竞争的形式不仅能激发观众与参赛者之间的认同关系, 同时让观众与他们一同分享喜悦或悲伤的情绪, 从而达到最佳的收视效果。
2、节目创意
创意是一个节目能否成功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一个好的电视节目往往有着别的节目无法取代的优势——如《超级女声》的成功模式和生生不息的延续模式——如《冲关我最棒》则受到了季节的限制。
我国现在的综艺节目大多是从国外的综艺形式沿袭而来, 但作为改造成功的《超级女声》、《开心辞典》等也同时获得了好的效果, 因此, 综艺节目的再次走红不能照搬国外的综艺形式, 比如江苏卫视曾将韩国的娱乐节目《谁是x-man》搬上屏幕, 但由于其照搬节目形式, 没有考虑到相对欧美日韩的观众来说, 中国观众习惯了节奏较慢的节目, 挑拨、陷害、揭发等节目内容不符合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因此这样的综艺节目最终遭到了失败。另如, 美国的《生存者》、《x档案》, 英国的《最弱一环》、《财运的士》, 韩国的《情书》、《人体探险队》等在本国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 但如何将国外的成功模式引入到中国来必将要经历一个成功的二次创造。国外的成功模式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才是成功的王道。当然, 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电视人能够独立开发出成功的综艺节目类型。
3、节目品牌塑造
不难看出, 明星加盟从娱乐节目的头号因素逐渐扩大为行业达人等大众辨识度高的嘉宾。有鲜明特点的主持人、上口有个性的节目名称、准确的节目定位等也是综艺节目成功的重要砝码。但必须强调的是, 真正的品牌是以节目内在品质为前提的, 只有首先拥有了高品质的节目内容才能期望观众对节目建立长久的关注和喜爱。
综上所述, 能够再次风靡全屏幕的综艺节目必将具有上述几点:即优秀的节目创意、尊重观众的参与热情、充分利用明星、行业达人等嘉宾资源等。综艺节目想要经久不衰同样需要把握时代脉搏, 了解时尚信息, 符合中国人中庸适度的审美原则。既借鉴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电视产物, 又不失中国传统的电视文化精神;既要摆脱电视屏幕上千篇一律的综艺话语, 又要充分发挥各个节目的个性, 这样的综艺节目才能得到广大的中国市场。
摘要:随着广电总局对选秀节目和真人秀节目的不断叫停, 各地屏幕的选秀热情稍稍降了温, 但综艺节目仍然以其轻松的收看方式和强大的观众群而生生不息, 一时间何种形式的综艺节目将再次风靡屏幕成了广大电视人寻找的金钥匙。
关键词:综艺节目,电视
中国综艺节目 篇2
一、植入式广告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植入式广告在国外早已存在,而国内初露端倪则是1991年室内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的热播,该剧不仅捧红了葛优、吕丽萍等明星,剧中的植入道具“天龙矿泉壶”一时间也是名声鹊起;而2004年冯小刚执导的《手机》和《天下无贼》则使植入式广告作为全新的广告形态为国人所熟知。
近几年来,无论是备受瞩目的央视春晚还是热播电视剧或选秀、真人秀节目中,到处可见植入式广告的身影。2006年“超级女声”、“莱卡我型我Show”等选秀节目更掀起中国植入式广告的高潮。电视植入式广告,正以其独有的传播形式及显著的传播效果为众多企业创造无限商机,从一出现就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国电视广告界的新宠。植入式广告之所以成为娱乐节目青睐有加的广告形式,原因有二:其一,植入式广告主动、深入、灵活、渗透式营销方式的特殊优势,能较快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迅速传达产品核心功能和新信息;广告、品牌和节目几乎没有受到干扰,广告味淡化,弱化观众的抵触感;同时成本相对较低,传播效果更好。
其二,金融危机影响下,商家会寻求性价比更高的营销策略。植入式广告费用相对低廉,同时,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对娱乐的需求会有所提高,但又不愿支付太多的费用,而综艺娱乐节目成为重要的娱乐方式,广告商在其中投入植入性广告可以获得最多的受众。其三,国家广电总局于2003年9月颁布了旨在规范国内电视台广告时长和黄金时间电视剧插播广告的《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简称“第17号令”),从此,黄金时段广告时间开始缩水。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电视台广告涨价的难度大,媒体不得不另觅创收点。综艺节目以其趣味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特性赢得广泛的收视人群,广告植入无疑是个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二、央视春晚、湖南卫视《天天向上》
植入式广告运作模式
央视春晚,从文化角度上说,开创了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它的成功为中国电视综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模式和蓝本。作为全球十几亿华人除夕夜必不可少的文化盛宴,央视春晚早巳成为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节目的高收视率意味着高额的广告收入。近年来,不少著名企业,如美的、百度、广州本田、汇源、海尔、索尼、移动、联通、招行等也纷纷搭乘春晚这辆“顺风车”,在短短的4个小时内,从节目开始的报时以及新年零点报时、企业贺年榜、评选方式冠名、小品道具、观众席上的摆放物、嘉宾演员的服装等等,植入式广告无孔不入地充斥整台春晚。
《天天向上》是由湖南卫视自办的、以礼仪公德为主题的综艺娱乐性脱口秀。节目的主题固定为世界礼仪知识,节目本身包含了公益性、教育性、知识性,再加上脱口秀固有的娱乐性配以湖南卫视金牌主持人汪涵、台湾偶像主持人欧弟及颇具人气的青春偶像“快男”俞灏明等七人组成的主持阵容,是湖南卫视成功的综艺娱乐节目,其收视人群广泛,收视率高成为植入式广告极为青睐的娱乐载体。
综艺娱乐节目中广告“植入”受众脑海主要采用:在屏幕上露出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名称、标识或广告语之类的可辨别信息的画面植入;以主持人或演员口头或音响的形式提及某个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名称或广告语的声音植入;以及在节目屏幕上显示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同时口头也提及或通过音响传递相关信息的情景植入三种形式出现。
1.以情景为核心的“画面植入”
以情景为核心的画面植入是电视娱乐节目中常常出现的一种植入广告表现形式。2007年春晚小品《送礼》中,蔡明手提两盒沉甸甸、金灿灿的奶制品是伊利当时力推的高端产品——金典纯牛奶。2008年小品《公交协奏曲》里,冯巩把一张招商银行工资卡给王宝强,画面给招行卡超过一秒的特写镜头。
当然,“画面植入”中最为常见的是节目把冠名商的标志以背景板植入或标角植入形式出现。如《天天向上》主持人和嘉宾出场必经的门框两边,分别醒目地挂着两块印有冠名商特步品牌标志及名称的背景板。
2.利用节目主持人和嘉宾谈话的“声音植入”
2008年春节晚会上,主持人董卿说:“咱中国人不论在哪里过年,图的都是一个人寿年丰,吉祥如意。”而“人寿年丰”正是中国人寿的广告语。2009年最受欢迎的赵本山小品《不差钱》,赵本山向毕福剑推荐毛毛:“你上搜狐网,看她的新闻,点击率老高的,哇哇的。”毕福剑配合说:“哦,搜狐网说的丫蛋就是她啊!”
在“声音植入”中,主持人随机应变的即兴台词表达尤显重要。主持人欧弟就常把自己的名称连同广告词以幽默的方式巧妙地植入台词中。如“欧弟,非一般的感觉”;“欧弟——一切皆有可能!”,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或强化特步与李宁品牌广告信息。
3.以节目活动环节而策划的“情节植入”
春晚的情节植入式广告,主要是以企业零点报时或贺年榜的形式出现。如2007年春晚一开始,屏幕上出现“美的集团恭祝全国人民新春快乐!”的字幕和美的标志,同时兼有声音播报“美的集团为您报时”。2009年的中国移动贺年榜以主持人声音播报“中国移动贺年榜给全国人民带来新春祝福”,同时画面出现移动的标志与字幕“中国移动向全国人民拜年”。
《天天向上》的“情节植入”主要以介绍表演嘉宾与奖品植入的方式出现。如在介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这期栏目中,节目安排延安安塞腰鼓艺术团作为开场表演并引入嘉宾,在节目结束后主持人汪涵再次请出安塞腰鼓艺术团出场并以台词:“感谢长沙世界之窗请来的延安安塞腰鼓团到场表演”,并介绍安塞腰鼓艺术团于十一黄金周在长沙世界之窗举办红色狂欢演出。又如节目结束前,主持人介绍手机短信平台发送方式时提及:“观众有机会赢取夏普新款手机一台”,屏幕同时出现夏普的新款手机样式。
三、我国综艺节目中植入式广告现存问题及成因
1.单一,缺乏创意的表现手法使得部分植入广告表现生硬
目前,我国的综艺娱乐节目中的植入式广告没有过多的考虑产品本身与节目内容的相关度,广告运用方式较多采用画面镜头、背景板、横幅、标角、固定桌布等形式,只是使产品在屏幕上单纯“露张脸”。这种缺乏创意的单一表现方式显然使得宣传效果略打折扣,不是广告主们的初衷。如春晚小品《公交协奏曲》里,冯巩把招商银行工资卡递给王宝强,画面只是给个特写镜头。没有细心观看的观众几乎不能注意到这个究竟是什么银行卡。而在春晚观众席圆桌上摆放的果汁、矿泉水等饮料,虽会不时出现在主持人站到观众中主持节目的画面中或拍摄观众反应的镜头中,但这些简单的强调视觉效果的表现手法,只是给产品一个与观众见面的机会而已。又如《天天向上》中的广告植入手法也只从栏目冠名植入、背景板及标角植入等直板的视觉植入方式配以主持人即兴的台词中嵌插广告语,其广告植入手法更单一直白,无法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2.乏味,单向度的传播方式不利于发挥广告效应
目前,国内综艺节目的广告植入多数以强调视觉或听觉等单个感官的广告形式出现,产品宣传缺乏与演员或主持人视听结合的互动性。即使有,也只限于机械的字幕与口头播报单纯结合形式。如春晚晚会结束字幕、小品中的摆放物、桌布上的字、观众席中桌子上的产品等都是诉诸单个感官的植入式广告。而《天天向上》的短信平台赢取奖品环节和春晚的中国移动贺年榜,虽然兼有主持人声音与画面产品标志或图像配以字幕的形式出现,但没有人物与产品同时出现的互动过程,其植入效果也是不够形象,无法使观众印象深刻。
3.频繁植入引发受众抵触情绪
广告的一个显著特性就是需要不断地重复,才能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形成对品牌的认识度及消费心理,然而重复过度也会导致不良的后果。如2009年春晚重头小品《不差钱》最后一分钟里,赵本山和毕福剑一唱一和,把“搜狐网站”足足提了三次,成为春晚史上最明目张胆的植入性广告,引起网友争议纷纷。《天天向上》更是全档节目无论是背景还是节目标角,甚至主持人的开场白、结束语中的“特步天天向上”都直接充斥着冠名商的名称或标志。诚然,广告主是希望花重金以加强品牌的暴露频次,加深受众对其产品的熟悉程度,但是过于繁多的广告植入虽能强化观众记忆,但也会引发观众的逆反情绪,影响广告的传播效果,从而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4.传播载体选择不适
电视植入广告要想取得好的效果, 选择恰当的传播载体是关键。目前,许多企业广告主一味追求广告效益,片面追求产品信息的“曝光率”,不顾产品与电视作品的关联度,单纯为了植入而植入,强行把植入广告插入毫无关联的故事情节中,显得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如《天天向上》在介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文化”一期节目中,以长沙世界之窗邀请的延安安塞腰鼓艺术团以秧歌舞作为开场表演,并在节目结束前详细介绍艺术团将于长沙世界之窗作表演。看不到长沙世界之窗和安塞腰鼓艺术团与这期介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历史文化有何关联,而安塞腰鼓的名称对于许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来说也比较陌生。这样硬插广告,难免引起受众反感,植入效果适得其反。
5.广告过于明显引发受众的排斥心理
综艺节目的植入式广告在荧幕出现的形式刻意直白,广告痕迹过于明显,让受众直接看出是某商家企业在替自己的产品做广告宣传。2005年春晚小品《浪漫的事》为让观众注意“蒙牛”品牌,郭达把蒙牛牛奶举到身前数次,扮演“儿子”的演员还特意端着一大瓶蒙牛牛奶在镜头前晃动。又如《天天向上》“天生一对”环节中,当嘉宾提到“创意”一词时,主持人汪涵立即说“有创意才有新意”,画面下方同时以游动字幕出现其赞助商七喜的广告语。
四、有效实施综艺节目植入式广告的建议
综艺节目和广告植入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强强联合,是一种“双赢”。只要植入得当,可以让受众觉察不出到底是谁搭谁的顺风车。正确有效的运用植入式广告,可以使节目与广告相得益彰。如何才能使植入式广告在综艺娱乐节目中得到更为有效的运用呢?
1.不断创新,寻觅合适的、更新的植入方式
创新是广告永不止步的追求。综艺节目的植入式广告表现手法也应讲究植入创意策略,在符合策略性、趣味性、原创性下开拓植入表现方式的新途径,使得观众在观看节目中就能自然接受广告信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如《天天向上》可以在邀请现场观众
与主持人或嘉宾做游戏互动过程中,植入标有企业品牌的游戏道具,增强关注度。此外,《天天向上》的受众目标多为年轻一族,他们的共性就是追求时尚潮流,爱追捧或模仿自己的偶像。而《天天向上》的主持人欧弟、俞灏明、钱枫等人都是时下不少年轻人热追的偶像明星。一些时尚品牌如KINK等可以通过赞助适合其品牌内涵主持人的服装、鞋品甚至佩戴物,利用偶像主持人的个人的形象魅力直接宣传其产品,相信有不错的广告效益。对于春晚小品的广告植入,也可以多点情节植入,视听结合才能使产品形象更突出。如小品《公交协奏曲》里,冯巩把招商银行工资卡递给王宝强时加句台词“拿去,这是我的招行工资卡,一刷卡不就完了吗?”。这样既有特写画面,又嵌有广告语的对白配合,观众想不注意招行卡也不行了。
2.强化趣味性,提高广告商品与受众的互动
无论是画面植入、声音植入或者是情节植入,受众只是一味做“土豆沙发”,以静态方式接受信息,难免会使受众关注度低。提高观众关注度,增加观众与广告信息的互动性,使其以主动的方式去接受信息传播,往往效果更明显。在春晚中,为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新年贺电的播报形式不妨从单纯由主持人播念的方式改变一下:如果是电话贺电可将其录下来再播给观众听,短信祝福则可由现场观众来念等,这样既可以改变以前的固有模式使人耳目一新,还可以真正让观众感到互动。对于画面单纯植入观众桌上摆放产品或在台下充当观众的企业负责人,这种静态的植入效果也不能引起观众的关注度。不妨把镜头切向正喝着桌上摆放饮料的观众或企业负责人,毕竟运动着的事物比静止的事物更具注意力。
3.独家植入,提高品牌识别性
综艺节目植入式广告讲究一个“专”字。这里指节目中的广告植入品牌不适宜过多,同类产品更应该采取独家植入,在一个情景中独家展示产品,避免同类产品同时出现导致的相互干扰,更好提高广告植入效果。如春晚嘉宾席上摆放的饮料出现四五种之多,单靠镜头简短“露面”根本使观众无法识别产品。因而,在产品植入中避免与同类产品同时出现时,企业还应注重产品本身差异化的视觉形象,提高品牌的识别性。广告商户及节目制作单位不能一味追求量的投入。
4.适配硬广告,增强品牌成熟度
由于植入式广告创作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属于放置在节目中的附属品。因而只比较适用于成熟知名度高的品牌,不大适用于一些新推出或还未具备广泛知名度的品牌。这样,企业应做好植入式广告与显性广告的配合,通过显性广告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通过植入式广告加强消费者的注意与记忆,从而共同达到销售的目的。对于知名度不高的品牌在运用植入式广告时,更注重的是使该品牌与情节紧密地联系起来,与节目中的角色或主持人有较多的互动,这样才能充分展示产品和品牌,让观众得到充分了解认识。
5.合理匹配,提高与节目的有效融合植入式广告只有在不露痕迹却又不被忽视地安插在节目当中,与情节、人物有机结合时,才会使受众沉浸于节目里,被广告信息悄然潜进大脑,实现有效的广告宣传目的。作为综艺节目的一部分,植入广告要寻求产品形象与节目主题的相融性,找到节目内涵与品牌个性的最佳切合点,使广告品牌和节目品牌和谐共存,达到了“血脉相连”的深度。如《天天向上》融礼仪公德和中华文化为一身的综艺娱乐脱口秀节目。广告植入可以根据每期所要介绍的礼仪文化知识,邀请一些相应的艺术团或文化企业单位作植入嘉宾,通过嘉宾表演、主持人介绍及与观众展开互动等形式,深入展现其企业或团体的个性内涵,让观众得以充分认识,扩大企业知名度。只有关联度越高, 广告记忆度越高, 广告到达率才越高。
在媒体选择与品牌特质相吻合、关联度较高的传播载体时,可以从以下几项作为参选标准:1.节目诉求的价值观与品牌的价值尽量一致;2.目标观众和产品的目标消费者要有共同点;3.节目主持人或节目形象能够作为品牌信息的有效传递者;4.节目或栏目形象内涵与产品内涵相匹配。
6.挖掘焦点,植入时机要精准
植入式广告在综艺节目中的展现时机如插播传统广告的黄金时段一样,讲究准确的关键点。通常综艺节目内容的高潮点或转折点,是受众关注度最高,记忆最深的焦点,因而,要深入挖掘焦点时刻,同时注重在关键时刻展现产品,要考虑产品与焦点的关联度,以求取得更高的植入效果。如央视春晚的收视率高峰每年都是在赵本山的小品演出时段,其收视人群可以说达到最高峰,这无疑是最好的植入式广告植入焦点,随着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的成功,“搜狐”老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时造就了搜狐网的巨大盈利。
广告作为一门说服艺术需要不断的反复宣传,才能影响消费者继而达到宣传目的。而以综艺节目为载体的植入广告最明显的一个劣势就是重复性比较低,所以应该把植入式广告与传统广告或其他传播方法结合起来,将品牌塑造放在一个完整的传播链中才会实现其有效运作。当然,植入式广告在发展过程中问题还会层出不穷地涌现。要把植入式广告作为一种辅助的广告形式,尚需要做更多的连续性和后续性传播。
总之,植入式广告的迅速崛起既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也是其个性魅力使然,虽然植入式广告在模式上,在运作上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但其不同于传统广告的优势己初露锋芒。凭借先进的媒体平台,在综艺节目等电视媒体中正确有效运用植入式广告,必然会为业界和企业带来无限商机。
参考文献:
[1] 尹潇霖.《电影作品中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09,(03)
[2]翁晓华,孙小平《.润物何以细无声—试论电视植入式广告的运作》[J].《视听纵横》,2007,(06)
[3]张翔,赵金涛.《我国隐性广告现状问题分析》[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5,(05)
[4]宋士忠.《植入式广告:开辟广告营销的蓝海》[J].《广告人》,2006,(09)
[5]伦丽娜.《植入式广告:电视媒体广告营销新模式》[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04).[6]施彦斐《广告的隐形价值.——浅谈植入式广告》[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9,(08)
[7]翁晓华,孙小平《植入式广告运作的几个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01)
[8] 朱恺,钱奕.《植入式广告:放大电视资源的新利器》[J].《视听界》,2006,(04)
[9]韦柳妹,陈艳.《浅议电视广告营销的新模式:植入式广告》[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10]刘佳琼,李本乾.《植入式广告的运用和处理研究——以2007 年央视春晚为例》
[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04)
[11]莫梅锋,刘潆檑.《透析春节联欢晚会中的“植入式广告”》 [G].《传媒》,2005,(03)
(作者:曾兰平,新闻学博士,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与外语
中国综艺节目 篇3
关键词:喜乐街;娱乐节目;喜剧;原创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80-02
前言
在过去的两年里,电视综艺节目以独特的内容题材及形式吸引着众多的受众。在崇尚娱乐的大环境下,我们的电视娱乐节目也大行其道,从火了两季的《中国好声音》到以明星主打的《我是歌手》,再到从韩国引进的星爸萌娃上阵的《爸爸去哪儿》以及《爸爸回来了》,再到国内原创节目《中国好歌曲》,再到拼智力、赛记忆的《最强大脑》等等。各类题材均登上电视银屏,并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收视高潮。而这时,喜剧类节目则悄然而生,在这些节目逐渐淡出视线的时候,喜剧类综艺节目则成为各大卫视的主打之作。
《喜乐街》就是在此时,重磅出击,于六月初登陆央视一套。这是一档喜剧真人秀节目,采用4+N的组合方式。4即是指由贾玲、沙溢、李菁、瞿颖4位明星做常驻嘉宾,N则是每期都有神秘嘉宾。他们都将在不知剧情、没有剧本的情况下,通过耳机听从导演的要求和指令,现场进行即兴表演,而观众则能在大屏幕中了解导演的指令,从而观看演员街道指令之后的随即表演。这种形式一出现,就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
本文旨在通过对《喜乐街》节目形式以及特征等的研究,来探讨喜剧类综艺节目的发展以及局限性。
一、《喜乐街》的成功之处
(一)形式新颖,具有看点
《喜乐街》这个节目不同于国内目前所存在的同类型的娱乐节目,它不是选秀,不是竞赛,只是通過这种无剧本、无剧情的即兴演出,靠演员的即兴发挥碰撞出火花。这种节目形式在国内屈指可数,做到的节目形式上的“第一”。虽然这个节目引进于德国的《席勒街》(这个节目在德国、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已经盛行了近十年),但是在引进的过程中,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使之在节目形式上更加具有创意。
除了形式上的新颖,节目页非常具有看点。其一,国内几个著名喜剧大咖聚集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笑点。他们之间的智慧碰撞在一起,必然笑料不断。其二,现场导演的指令为节目带来的意外,使节目惊喜不断。其三,明星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他们在演自己,真实的表达自己所具有的“喜剧”的那一面。让观众更加接近明星,离明星更近一步。
(二)内容贴近现实,具有现实意义
《喜乐街》虽然在表现的是喜剧,但其内容则非常贴近现实生活。根据每期的剧情的发展,都体现着生活中各种热门话题。比如大龄剩女择偶相亲的话题,沙溢要给贾玲相亲,在设定的情境中,贾玲、瞿颖、沙溢、李菁和特邀嘉宾包贝尔一起,在这次相亲中将大龄青年的择偶观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将其中闹出的笑话和误会也用真实的表演体现出来。让观众们在笑的同时,也能够去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喜乐街》的其他几期节目中,还表现如青年闪婚闪离问题、个人创业问题、邻里之间关系问题等等,每期的节目都有一个既定的主题,通过每个小小的事件,来体现这些问题,让观众笑中有感慨,笑中有触动,这才是一档喜剧节目带给观众的最大收获。
(三)运用多种媒介,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在各种新媒体充斥着的大环境下,《喜乐街》节目的出现、发展、传播和收视也与新媒体的运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
首先,在节目最初即将开播的时候,有关《喜乐街》动画版本的人物宣传就已经在网上与观众见面,动画版本更是以幽默风趣的形式介绍每个表演嘉宾的个性以及各自的想法。与此同时,《喜乐街》的外版宣传片也在网上盛行,并且受到极大的关注。宣传片的受关注度给节目的开播做了很好的广告,让其一开始就备受关注,并且吸引了广告商、赞助商的加入,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运用时兴的网络视频客户端,搜狐、爱奇艺、腾讯、PPS、CNTV 等多家视频网站合作,让观众在错过首播之后,依然能尽快在网上看到节目的最新进程。
再者,运用新浪微博,微信关注,百度贴吧等进行话题互动,并且在“来往”上,观众可以留言直接参与到节目中去,即让观众对现场的演员进行指令,这就大大增加了观众对于节目观看的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也拉近了明星与在观众之间的距离。
《喜乐街》节目运用多种媒介,提高节目的知名度与收视率的同时,也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更贴近观众。
(四)成熟的制作模式
《喜乐街》的制作班底是之前央视节目《谢天谢地你来啦》的同一制作团队。所以在此情况之下,《喜乐街》的制作团队便有了之前的制作经验。
其一,剧本经过磨合与修改变得成熟而完整。在现场中,只有指令导演能看到完整的剧本,但是一切都不一定按照剧本完全走下去,这便是节目充满喜乐与未知的原因。更何况,在录制节目的同时会和网友随时发起互动,网友观众的指令也会加进剧情中,这种磨合与参与性增加了节目的看点。
其二,灯光、舞美、音乐、服装的成功设计。从节目的名称《喜乐街》看上去,这是一条充满喜乐的街道,因此在舞台的设计上,一座公寓里,第四道墙是敞开的,外面就是街道,街道的那边就是观众,观众的笑声充满了街道,这对于节目的名称来说,是非常应景的,也是舞美设计上让人赏心悦目的一点。在表演的进行中,灯光、音乐恰到好处的亮起或想起,使节目看起来非常舒适,也容易使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三,角色的选择上让观众容易接受。在节目最初策划的时候,角色的选择应该是最费心的。节目组最终选择在喜剧上很有造诣的由《武林外传》火起来的沙溢,北京侃爷李菁,令人爆笑且表演人来疯的贾玲,再加上一个能百变的瞿颖,四个常驻演员的选择各具特色,但紧紧围绕着喜剧风格。加上各路大牌特邀嘉宾包括成龙、齐豫、李湘、沙溢的妻子胡可等等,造就了节目的成功。
以上一系列的举例都证明着《喜乐街》这一喜剧类娱乐节目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它的成功。当然,跳出节目内容本身来看,这一节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喜乐街》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如何高雅的娱乐
如今大多数的人们都生活在快节奏中,人们为了放松和减压,往往会选择看娱乐节目。但很多低俗,丑陋的东西充斥着人们的视觉与听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高雅的娱乐,是《喜乐街》这类新进喜剧类娱乐节目索要追求的。正如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电影所所长苗棣所说,“真正优质的喜剧节目,不仅要让观众高兴,还需要包含真人性和真性情。”①所以《喜乐街》不仅要使自己的内容接地气,让观众易接受,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剧本质量,让自己的节目站在更高的层次上。
(二)如何进行再创新
第一季的《喜乐街》已经完美收官,观众已经对当前节目形式较为了解,下面则要考虑的问题则是,节目如何進行再创新而不让观众觉得审美疲劳呢。另外针对从国外引进节目形式,有网友表示失望,毕竟这是在国外已经存在了将近10年的节目。所以,节目新的创意则是必须的。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对节目进行的形式、剧本的选择、演员组合的模式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上进行创新以适应观众们越来越高的审美与需求。
三、《喜乐街》给予我们的启示
(一)舶来品的本土化
相对于引进、移植、模仿这类的辞藻,永远抵不过原创的魅力,哪怕后者不完美,但是因为有原创作为敲门砖,还是会容易博得满堂喝彩。《喜乐街》做的再红火,归根结底还是一档引进节目。既然是引进节目,从别的社会和文化土壤中打造出来的节目,就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合本土的东西,所以必须进行本土化改造。
(二)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
中国的电视节目一直存在的问题就是创新。之前在一本书上就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综艺电视的各方团队,如同挤在一间透明的教室里测验,每交出一份卷子,彼此都打过小抄。”国内的节目历来跟风严重,正版尚未面世,创意已被克隆的局面屡见不鲜。但是,引进成功节目并不意味着就能稳操胜券。所以,创新是所有行业得以顺利生存发展的根基。
结语
在娱乐节目大红大紫的背景之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国的电视业如何突破创新这个问题?只有找到泉眼,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涌入,纯粹地依靠外界的购买,只会使我们的电视业一度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喜乐街》纵然在这一时期内获得了成功,也带给观众喜乐与惊喜,但是纵观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大环境,尽快实现引进实现节目创意研发的升级再造,建立起原创节目的开发机制,做属于中国自己的节目,才应是我们真正的目标。
注释:
①赵亮.喜剧综艺如何在娱乐中笑的高雅.工人日报.2014年7月7日第005版.
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 篇4
电视综艺节目按照不同的方法和界定标准, 综艺节目可以有许多不同类型, 我们按照是否进入固定栏目, 将其区分晚会型和栏目型。
一、晚会型综艺节目
晚会是综艺节目的一个重要形式。它能够自由地汇集众多的大牌明星和各种娱乐表演样式。它是多种元素的集合, 使之常常成为高收视和高收益的节目。
中国晚会型综艺节目现状:
晚会基调和风格过于严肃, 不够轻松幽默, 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过于郑重而亲和力不足, 以及节目本身娱乐性不足。究其原因, 主要是很多晚会承载了太多意识形态功能而不胜其重, 且陈旧的节目理念衍生出呆板的主持方式和拘谨的节目场, 并使能出彩的嘉宾也表现得大打折扣。
长期以来, 国内晚会制作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式。10年前和今天的春节晚会, 除了置景、灯光、服装等技术型元素外, 从节目编排到主持方式, 都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大众娱乐方式日益丰富的今天, 综艺晚会不宜承载过多的非娱乐功能。
二、栏目型综艺节目
栏目型综艺节目按其不同的风格和内容又可分为娱乐谈话节目、真人秀节目、益智博采节目、综艺游戏节目、婚恋速配节目、选秀节目等六大类型。
1、娱乐谈话节目
谈话节目, 又叫“脱口秀”, 原是港台媒体对英文Talk Show的意译, 意为“访谈节目”。它往往以一个主持人和一个或多个嘉宾聊天的方式进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这种节目形态开始流行于中国大陆。1996年3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推出了《实话实说》, 开创了中国内地谈话节目的先河。之后, 央视二套、三套相继推出《对话》和《艺术人生》, 在全国各地引起巨大反响。
虽然中国的谈话节目发展如此火爆, 但在嘉宾选择、节目分工、节目制作、主持人选择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2、真人秀节目
“真人秀”节目集中了纪录片的纪实手法、电视剧的故事性, 对最原始的人性和个人隐私予以公开展示, 从而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望。
在真正制作国内“真人秀”节目方面, 广东电视台首当其冲, 早在2000年6月18日它就在国内抢先推出了《生存大挑战》。之后, 2001年8月, 由北京维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四川电视台、湖南经视等全国20多家省级电视台共同制作, 并在全国108家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的大型野外生存节目《走入香格里拉》成功推出, 还有近两年江苏卫视和中国教育频道联合打造的, 国内首档职场类娱乐真人秀节目《职来职往》从不同的思维与视角展示真正的职场, 受到观众一致认可。
中国的“真人秀”节目虽然在借鉴外国同类型节目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发展, 也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
3、益智博采节目
这类节目最早兴起与美国, 塞拉多制片公司为美国独立电视台制作的《谁能成为百万富翁》节目, 在1998年开播后, 迅速风靡世界各地。在中国内地, 央视《幸运52》的创办真正标志着电视益智类节目的开始。接着推出了一档仿自英美《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节目《开心辞典》, 也取得了成功。于是, 国内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推出类似节目。
4、综艺游戏节目
在中国, 综艺游戏节目的代表莫过于《快乐大本营》。1997年7月10日, 湖南卫视推出一档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 由于卫星电视的覆盖率, 一年以后, 这个栏目已经名满神州, 并掀起中国电视快乐浪潮:如浙江卫视的《假日总动员》、央视的《城市之间》等。这些节目很好的把“动作游戏”和“观众参与”这两点新内涵结合起来, 增添了节目的趣味性, 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5、婚恋速配节目
婚恋速配节目是我国一档特殊的节目形式。1998年7月16日湖南卫视播出第一期的《玫瑰之约》一炮走红, 标志着我国内地出现了一个崭新的谈婚论嫁的电视谈话栏目。它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全国第一档王牌节目。它的节目创意来自于香港凤凰卫视的《非常男女》, 可以说是最成功的大陆翻版。随后, 同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大江南北破土而出: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还有最近创收视率奇迹的江苏电视台的《非诚勿扰》等。
但是, 观众惊讶地发现不少迅速崛起的电视速配节目很快被淘汰, 其原因是各地电视台争相“克隆”, 特别是当国内大部分卫视台都推出此类节目后, 对观众已无任何新鲜感可言。
6、选秀节目
2004年5月, 湖南娱乐频道推出了一档海选大众歌星的节目《超级女声》, 成为当前中国内地最火爆的节目之一。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之后, 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平民造星运动”。如央视的《非常6+1》、《星光大道》等。
这类节目将平民主体变成了平民英雄, 让参与者成为某个领域的明星, 将偶像诞生在群众的土壤当中, 也无怪乎会受到大众如此欢迎。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正常的, 我们相信,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前景十分诱人, 只要电视人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去完善和创新, 就一定能探索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内在规律, 建立起一套符合现代娱乐产业运作的综艺节目经营管理模式。未来几年里, 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型电视综艺节目一定会层出不穷, 使综艺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准。
参考文献
[1]胡波:《娱乐节目再创收视新高》, 中国广播电视。
[2]《中国影视制作业发展与展望——2003年高级研讨会辑要》。
[3]《中国综艺节目发展变迁及其困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中国真人秀节目报告 篇5
2000年6月,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节目开播,让中国观众首次领略到了“真人秀”这种全球炙手可热的电视节目的魅力。随后,中央电视台及上海、湖南、四川、贵州、浙江等省级电视台纷纷开办真人秀节目,一试身手。一股“真人秀”浪潮席卷全国。
2005年是国内真人秀快速发展的一年。其中,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主要特征的“表演选秀类”成为最大赢家。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和东方卫视的《莱卡我型我秀》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使真人秀这一电视节目形式,从单纯的节目样态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电视产业。
受《超级女声》产业化成功运营的启示和诱惑,2006年,真人秀节目在中国大行其道,成为最热门的节目形态。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渐入佳境,表演选秀类真人秀火爆荧屏,职场类真人秀异军突起,婚恋类、旅游类、整容类等各种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通过中国电视人孜孜以求的六年探索,真人秀这个舶来品逐渐走出了早期形式简单克隆的阶段,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并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品牌。
本报告将就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形态特征、存在问题、未来趋势等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给广大观众及理论工作者、业界人士一些启迪。
一、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从2000年至今,中国节目真人秀发展的过程大体可以划分兴起和发展二个阶段。
1.兴起阶段(2000——2004年)
国内首个独立制作的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节目的创意来自于香港亚视与日本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系列节目《电波少年》的启发。该节目是讲述两位分别来自日本及香港的青年结伴而行,互帮互助,历经几个月的颠簸流浪,战胜了饥饿、寒冷、孤寂、疲惫,完成横越非洲艰苦旅程的故事。1995年,广东电视人看到《电波少年》节目,第一次了解到“真人秀”这种全新的电视节目样式,开始萌生出打造“真人秀节目”的念头。
1996年暑假期间,广东电视台在一档以青年为对象的栏目《青春热浪》中推出了“生存大挑战”专题节目。该节目跟踪拍摄了一些大学生在兜里只有五块钱的情况下,从广州到佛山的生存经历。在接受挑战的短短几天内,大学生们凭借自身顽强的毅力,在面包店、大排挡、职业介绍所、汽车服务站毛遂自荐,自谋职业,赚得餐费和住宿费,全面挑战自身的意志与信心,知识面、交际能力、承受能力等等。
初次试水成功后,经过4年的反复酝酿、思考和论证,2000年6月18日到12日,广东电视台推出了第一届《生存大挑战》。该节目从全国500多名应征者中挑选出三名互不相识的“挑战者”——湖北籍青年诗人吕岛、新加坡航空公司空姐王樱和北京退伍军人张钧,要求他们每人在6个月的时间里只带一个背囊、一双运动鞋、一些药品及地图、指南针、水壶、帐篷和4000元旅资,完成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八省的3、8万公里边境地带的旅途,整个过程历时195天。在活动过程中,贯穿着真人秀节目的原则: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全程录制播出,摄制组不能在经济上、交通上提供任何帮助。
第一届《生存大挑战》,在国内各地乃至国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全国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中央电视台的王牌节目《实话实说》曾邀请3名挑战者到现场参加了一期《生存大挑战》专题研讨。
尝到了甜头的广东电视人一年后又推出第二届《生存大挑战》。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第二届生存大挑战选择“重走长征路”为挑战路线,即从江西瑞金正式起步,沿着当年中央红军长征行军的路线,翻越五岭、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等山脉,涉过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等河流,最后抵达甘肃会宁的吴起镇。电视台先初选47名选手,先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然后在他们中间确定了13男7女挑战者,和另外的两名特邀挑战者。挑战者身上没有一分钱,全程都要徒步,晚上则靠自带帐篷露宿。
第二届《生存大挑战》是在美国CBS《幸存者》节目已经传入中国的情况下进行的(《幸存者》于2000年中开播)。第二届《生存大挑战》节目借鉴了美国《幸存者》等经典真人秀节目的手法,引入淘汰机制、竞技游戏设置等真人秀节目元素。比如《幸存者》中有20名选手参加竞赛,《生存大挑战》有20名选手参与集体角逐。再比如《幸存者》采取淘汰方式进行竞赛,《生存大挑战》也通过自然淘汰和社会淘汰两种方式,引发挑战者之间的竞争。
《生存大挑战》节目是我国“真人秀”节目的雏形,此后,这类节目在国内被广泛模仿或移植。中央电视台在《龙行天下》基础上推出的《金苹果》,浙江卫视推出的《夺宝奇兵》,贵州电视台在《星期四大挑战》基础上推出《峡谷生存营》,拇指英雄联合央视在《开心辞典》、《幸运52》特别节目的基础上制作《欢乐英雄》等节目纷纷登台亮相。以2003年在贵州召开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论坛为分界点,前期电视真人秀节目除《完美假期》外,其他节目几乎千篇一律是“野外生存挑战”类的“野外真人秀”,而后期逐渐走向多元化。
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由于国情、文化传统和观众的收视习惯不同,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引发了众多非议。如湖南经济电视台制作的《完美假期》被相关部门叫停,浙江卫视推出的《夺宝奇兵》、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金苹果》等也受到广泛争议。但“真人秀”已经不可阻挡地成了国内电视业界的一个新潮流,“真人秀”节目在质疑声中越战越勇。
2.发展阶段(2005——)
2005年是国内真人秀快速发展的一年。其中,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主要特征的“表演选秀类真人秀”成为最大赢家,《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和《莱卡我型我秀》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同时,一批职场真人秀节目如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也发展起来,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成为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又一大热点。早期的一些真人秀节目也不甘落后,不断创新,新节目、新创意层出不穷。《生存大挑战》在联合北京维汉文化传播公司共同制作《英雄古道》后,开始与加拿大电视台联合制作以北极为基地的新节目,《欢乐英雄》在连续推出几期以汽车驾驶为主要题材的节目后制作了《好男人训练营》和《实习生》等。
2006年,中国各大电视台纷纷主打“真人秀”牌,推出各种形式的真人秀节目:
2006年3月23号,“雪碧我型我秀”抢先启动,并首度在上海开设“新声力量训练营”。不到一个星期,中国最大的平民造星运动——纽曼2006CCTV《梦想中国》拉开帷幕,规模与声势远远超于去年,节目除了在北京、上海等七个定点城市设置海选现场外,还首次在网上设置赛区。仅仅过了三天,倍受关注的湖南卫视2006超级女声在长沙揭开神秘面纱。湖南卫视高层表示,“2006超级女声”吸金有望突破2亿元人民币。
广东卫视今年携手制作公司打造选秀、励志、文化、益智和娱乐等五类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真人秀”节目,这些不同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和其原有的品牌《生存大挑战》、《明日之星》、《超模大赛》一起,构筑成声势浩大的“真人秀”舰队。天津卫视2006主推四档“真人秀”节目——《化蝶》、《今晚谁结婚》、《我是当事人》、《成龙计划》,这四档节目全部安排在晚上黄金时段播出。
以“新闻见长”东方卫视今年也调整节目策略,重拳出击打造真实四季。除了释放炎炎夏日般的青春热情的大型演艺类真人秀“我型我秀”之外,还推出了另外三档贯穿全年四季、内容风格各异的真人秀节目——带来春日般温馨的感觉的公益类真人秀《民星大行动》、带来秋日般收获体验的职场类真人秀《赢家》和带来绝对冬日般劲酷体验的娱乐类真人秀《加油,好男儿》。
二、真人秀节目兴起的原因
2006年,中国各大电视台力推真人秀节目,既非一时心血来潮,也非刻意制造中国电视节目生产制作的某种时尚,而是顺应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内在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1.真人秀顺应了电视观众对真实强烈需求的趋势
电视艺术是基于人类希望能更进一步逼真地模拟外部世界而产生的艺术。它最大的优势、最基本的特性就是“所具有的客观而且完整地再现外部世界的能力,这是它与传统再现艺术最本质的区别”。“真人秀”诉之“真实”源自电视诞生的本质要求,顺应了当今电视观众对真实强烈需求的趋势。
真人秀是综合娱乐节目的一种,与其他同类节目的最大不同是其以人为本的真实性,因此被称为“REALITY TV”。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真人秀是电视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打破了新闻、纪录片等真实的电视节目与电视剧等虚拟的电视节目之间的界限,是纪实类节目和虚构类节目两类节目的综合体。
真人秀节目是指由没有经过专业表演训练的普通人自愿参加一种活动,参与者的行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同时被记录下来并制作成节目展示给电视观众,活动有明确目的,而且参与者要在制作者规定的情境中,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进行,具有故事化、情节化的特征。目前影响很大、收视率很好的大型“真人秀”节目,都像一出精彩的电视连续剧。
比如第一届《生存大挑战》中王樱和张钧之间的暧昧关系,吕岛的孤独和无助;西藏高原上遭遇陷车、推车和涉水;三个挑战者走到丹东边境,被街上边防警察查出没有办理边防特许证,每人必须罚款五元,这时他们已经身无分文,正在哀求免罚的时候,围观的人群纷纷伸出援手,慷慨解囊……这些来自平凡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将在规则的约束下,在生活空间的限定下,为获得丰厚的物质奖励或实现一个梦想,展开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叙事。在淘汰选手、分配大额奖金的过程中,演绎着合纵连横、勾心斗角、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合纵连横等惊心动魄的故事,选手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观众看得是全神贯注,津津有味。
从电视的本质看,真人秀节目符合电视的日常性和非日常性的特征。一方面,在现代生活高节奏高效率下的观众更加渴望了解同他们一样在彼地又同时生活着的人们的生存状况,获得一些日常经验;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看到一些非日常、奇观化的东西。真人秀节目满足人们日益求真的文化消费心理。
2.真人秀使电视传播成为观看与参与的互动
电视传播过去一直是单向传播,甚至在互动性方面,电视与直播广播相比,都显得相当被动,观众很难参与互动。
真人秀节目是现阶段观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电视节目。真人秀所呈现的人物和故事不是与观众无关的完成时态的东西。在真人秀节目中,节目中的主角不是演员,而是通过一定方式从“普通人”中选拔出来的。观众本身是节目的组成部分。他们同参与者感同身受,同喜同悲。观众的投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改变节目的整个进程。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真人秀制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表现手法。在《超级女声》节目,观众是通过短信投票决定哪一位选手胜出或淘汰出局的,充分满足了观众的参与需要。
3.真人秀节目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西方电视产业中,从来没有哪一种节目形式能像真人秀这样,从问世之初就一直得到观众的青睐。
对于真人秀的起源,西方国家存在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认为它起源于美国,1973年由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电视台制作的《一个美国家庭》是最早的真人秀。然而,这一节目并不完全具备真人秀节目的规则、悬念、冲突这三大要素,因此,西方大多数传媒专家并不同意将它作为真人秀的发端。西方国家最流行的说法是,真人秀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荷兰版的《老大哥》是真人秀节目的鼻祖。
“老大哥(Big Brother)”这个节目的名字出自乔治·奥威尔著名小说《1984》中的一句话:“老大哥在看着你呢”。节目的基本游戏规则是:6名青年男性、6名青年女性选手共同生活在一个特制的有着花园、游泳池、豪华家具的大房子里,大家共享一间卧室、一套起居室和卫生间等。摄像机一天24小时记录他们的一举一动。在共同生活的85天里,选手们每周六要选出两个最不受欢迎的人。而每天守候在电视机前的狂热者们则用声讯电话,在这两人中选出一个他们最不喜欢的、最没人缘的选手出局。《老大哥》节目1999年9月16日在荷兰首播时,观众高达2400万人。截至当年10月30日,约有2/3的荷兰人看过这个节目。
《老大哥》成功之后,真人秀这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形式就吸引了西方国家电视制作商的眼球,《幸存者》、《诱惑岛》、《阁楼故事》等真人秀节目随之出现。
在美国,《幸存者》首播时观众达到1500万,法国M6电视台在2001年推出的窥视类真人秀《阁楼故事》吸引了日均500万名观众,每30秒广告价格最高达到621000欧元。在英国,仅冠军一人的支持票数就达到310张。惊人的收视率为这些节目带来了巨额广告收益以及其他相关收益。
2004年1月8日在美国NBC开播的真人秀节目《学徒》,被称为职场中的幸存者。它的舞台是无处不在的办公室。16个参赛者,8男8女分成两组,来到纽约接受挑战。根据游戏规则,游戏参与者轮流担任团队负责人,每一周分别做一个诸如推销矿泉水、出租房子等的项目,输掉的一方中会有一位贡献最小的成员被炒掉,最后胜出的一位则能在特朗普旗下任何一间公司担任总裁,并享受25万美元的年薪。虽然这些奖励无法与《幸存者》中动辄百万美元的巨额奖金相提并论,但对于那些“美国梦”的追求者来说,《学徒》为其提供了绝好的圆梦机会。
《学徒》节目曾使NBC在播出时段18-49岁人群中收视率跃居美国电视网第一位,真人秀节目的火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真人秀节目不仅吸引观众眼球,而且具有强大的商业价值。2006年初,中国社科院正式发布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追踪了超女的整个产业链条,并估算出这个节目各利益方直接总收益约7.66亿元。按照上、下游产业链间倍乘的经济规律分析,“超女”对社会经济的总贡献至少达几十亿元。按照品牌估价的一般方法,目前其品牌的商业价值将超过20亿元。
4.真人秀节目是国内娱乐类节目升级换代的产物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到今天,先后经历了以《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等为代表的表演类综艺晚会时期、以《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等为代表的游戏娱乐时期、以中央电视台《幸运52》、《开心辞典》等为代表的益智博彩时期、以《超级女声》、《创智赢家》为代表的真人秀时期四个时期。
从西方经验来看,电视节目类型通常会根据大众的口味而变化,每十年经历一个变化周期,这其中,娱乐节目变化的速度稍快。从世界范围来看,娱乐节目大举侵袭由原来影视剧所占有的收视份额,而真人秀更成为娱乐节目中上升幅度最快的节目。
中国娱乐节目逐渐从演艺明星的自娱自乐转向草根平民的大众狂欢,舞台的主角由精英换成了大众,精雕细刻的节目内容逐渐被原生态的个性表达所取代,节目内外的互动趋势日渐明显,节目从内容、形式到运作手段所包含的“真人秀”元素越来越多,娱乐节目的全面升级换代已不可避免。
2004年10月8日,走过了14年风雨历程的央视老牌娱乐节目《综艺大观》因收视率不断走低而被“末位淘汰”。这个曾红遍大江南北的名牌栏目最终以悲剧和无奈的姿态告别观众,标志着表演类综艺晚会悄然淡出荧屏时期。全国上下掀起的一股“快乐”、“欢乐”热潮也没能继续持续下去,观众开始对这种无处不在的“纯娱乐”节目感到腻烦,收视率大幅下滑,游戏娱乐节目逐渐降温。就在《幸运52》、《开心辞典》、《财富大考场》等益智类节目在国内方兴未艾之际,一批真人秀节目悄然拉开序幕。真人秀节目融合了以往多种节目形态的特点,同时具有真实和虚拟双重特征,很快受到观众的欢迎,并以惊人的生长速度在中国电视荧屏上遍地开花,并逐渐掀起收视高潮。(未完。续文请见“相关稿件”)
三、中国真人秀节目的类型
据不完全统计,在目前美国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网络中播出的真人秀节目已经超过100种,在欧洲各国也是难以计算。即便是在中国,陆续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频道播出的真人秀节目至少也有数十个之多。
1.野外生存真人秀
我国的真人秀节目是从“野外真人秀”开始的。野外生存型真人秀的主要特点就是将参与者设置在一个特殊的艰苦环境中,借助有限的苛刻的条件去完成各种难以完成的使命,在不断的淘汰之后,最后决出胜利者。在节目中,将野外生存竞技、奇观化环境作为核心元素;在环境的选择方面,多为远离日常环境的荒岛、森林等原始地域或封闭的内部空间,与日常工作和生活保持距离,强化节目与现实生活的错位;在规则的设计上,很少有核心事件贯穿整个节目,主要依靠游戏和淘汰来维系。
野外真人秀节目可以包含各种形式的竞技类游戏,如贵州卫视推出的《峡谷生存营》节目中,12名现代“鲁宾逊”在与世隔绝的贵州南江大峡谷里,真实体验24天野外求生的“另类生存”,经历斗智斗勇的游戏,如救援比赛、屏息比赛等。野外真人秀节目也可以是一次寻宝探险的历程,制作方预先在某地放置某物,选手按照此物提供的线索进行探险,最先找到宝物者获胜。央视的《金苹果》就是以“金苹果”为最终目标来结构整个竞赛过程的。野外真人秀节目中还不乏许多极限冒险的体验,如欢乐传媒制作的《勇者总动员》节目中,选手不仅要完成马拉活人、穿越火海等高难度项目,还要吃活蝎子、活蚯蚓等。选手在节目中必须挑战自己的体能和心理承受能力,此类内容引发的争议较多,专家呼吁必须考虑选手的心理底线和安全问题。
2.室内真人秀
如果说,野外真人秀展现的是人在非日常化环境中的生存转态,那么室内真人秀则用隐私、情感吸引观众。室内真人秀节目的特点,是将人物放置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中,记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的变化,让观众能够看到参与者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隐私内容,并在逐渐淘汰那些不喜爱的人或者不太喜爱的人的过程中,最后选择人们最喜爱的胜利者。这类节目以满足观众的窥视欲和好奇心为切入点,更多的把焦点停留在人身上,关注人的外表、言行、能力、思想,关注人与人交往中的矛盾。
2002年夏天,国内仿自法国室内真人秀《阁楼故事》的《完美假期》在湖南经视播出。它精心挑选了12名男女选手,让他们在长沙市内一幢三层别墅中共同生活70天,每天24小时被60台监视器全程拍摄,渡过70天的“完美假期”。每周两次做实时纪录性播出,30台摄制机不分昼夜监控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并从第三周起,每周选手之间互相投票进行淘汰,观众还可投出支持票。观众人气最高的选手在当周内可免遭被踢出局。当剩下3名选手时,他们共同生活一周,最后由观众一次投票淘汰两名,优胜者奖获取50万元的房产。
3.表演选秀类真人秀
表演选秀类真人秀的主要特点是让具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参与者,按照预先设置的竞赛规则进行才艺表演,而专家和观众则对这些参与者进行淘汰和选拔,最后的优胜者将获得成为“明星”的机会。因其符合媒介发展的平民化和互动性趋势受到观众的欢迎,在繁多的娱乐“真人秀”节目,这类节目渐成亮点,产生了广泛反响。
2004年,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和中央电视台分别推出三档同类型节目《超级女声》、《莱卡我型我秀》和《梦想中国》,使中国电视娱乐表演秀节目呈现出了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了明显的难分伯仲的竞争态势。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BTV—7)今年2月全新推出一档真人秀节目《生活秀》,对参与表演的人不设任何门槛,不论年龄、不限职业、不分语言、不讲国籍,每个人都可以来“移动演播室”展示才华,完成电视与观众零距离的接触。旅游卫视将于今年5月份开播的《灰姑娘》也是一档挖掘乡村姑娘,创造平等际遇,打造顶尖模特的大型全新选秀类真人秀栏目。
4.职场真人秀
职场真人秀节目的特点是参与者被指定完成规定的需要一定专业技能的任务,由评判者根据参与者的完成情况做出淘汰和选拔决定。职场真人秀节目由于有与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核心事件,因此节目的重心自然转向志愿者在核心事件中的个性、行为和感受,这就有效地减低了节目制作者对志愿者个人隐私和相互关系的渲染和强化。应该说,展示出色才能,满足观众好奇,提供成功梦想,是职场类真人秀节目的最大魅力。
东方卫视2005年7月推出《创智赢家——全国青年创业精英大赛》,这是中国第一档采用现场直播的才智创业真人秀节目。和此前风靡一时的选秀类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相似,《创智赢家》也以“海选”和“PK”为噱头,吸引电视观众眼球。经过为期三个月共13个环节的考验,23岁的天津青年陈曦终于战胜了来自四川的选手彭震,赢得了百万风险创业资金。《创智赢家》从开播到大结局,在上海地区的收视率一路攀升。该节目还率先采取全程直播的播出形式,最后一期在节目时长达2小时的前提下,平均收视率达到了2.5%,收视峰值超过4%。同年,浙江卫视也推出职场真人秀节目《天生我才》,通过一系列的商业项目竞赛,决出一名商业奇才奖,获得10万元的创业基金和200—300万元的风险投资。
5.整容真人秀
整容类真人秀节目就像一个纪录片,不仅见证手术的全过程,还有选手恢复、展现术后容貌等环节。电视直播能够让人们目睹整容的真实过程,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整容,避免盲目整容的发生。但是由于节目中出现了真实的、血淋淋的场面,这类节目一路上备受争议。
湖南经视《天使爱美丽》是国内首个整容真人秀电视节目。节目组从1000多人的报名申请者中筛选出了14位选手进行手术。14位选手在镜头前接受了丰胸、双眼皮切割、垫鼻、削骨、牙齿整容、抽脂等14例手术。除了丰胸等敏感环节被遮盖处理外,手术器具在人体器官上的操作过程全部真实可见。因为节目对手术过程进行了全角度、零距离、零剪辑播出,真实但充满血气的镜头使得它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不少。
天津卫视今年推出的整容类真人秀《化蝶》节目舍弃了血淋淋的整容镜头,着力打造中国女性特有的气质美,讲述灰姑娘如何变成白天鹅的动人故事。节目为每一位选手量身定制一套“美丽”计划,从中让所有的女性都呈现出自己独有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展现中国女性独有的智慧和才华。
6.装修真人秀
装修类真人秀节目将电视的两大功能:传播信息和提供服务融为一体,显示了这类真人秀节目的生存空间。
央视经济生活频道推出的《交换空间》是一档装修类真人秀节目。两个勇气可嘉的家庭48小时之内互换两套房子,他们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用两张8000元的预算单对房间进行重新装修。电视台全程跟踪采访,并记录下其中三对选手共六个家庭的装修前后过程。这种装修节目有的是直接进行技艺的比赛,有的则是通过一定的培训和学习以后再比赛装修技艺。参与比赛者既可以是集体比赛,也可以是单项比赛,当然也可以是混合比赛。比赛的组合方式也是节目戏剧性设计的组成部分。
7.教育真人秀
教育真人秀节目中所展示的一些问题都是广大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共性”的问题,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旨在促成家长和老师的理性思考,唤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
2005年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推出的《相约新家庭》就是一档家庭真人秀节目。在这个节目中两个家庭互换孩子,让孩子有机会在全新的环境中生活一周,并体验新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由于引入孟子“易子而教”的概念,这个节目具有了本土化色彩,同时它在运作过程中也大打青少年教育牌,比如“五一”长假期间让城市孩子到农村家庭生活,宣称的就是“对城市孩子进行国情教育、励志教育、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教育”以及加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承受力”。
天津卫视今年推出的《成龙计划》是全国首部以中学生为教育对象的真人秀节目。该节目借鉴韩国节目形式和成功因素,以初三年级成绩不好的所谓“学困生”为主角,由教育专家针对个人特点对他们进行帮助辅导,跟踪纪录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的每一个阶段,将学生由成绩提高到实现学习目标,到最终改变一生成长的细节完全真实地展现在全国观众的面前。
8.娱乐真人秀
今年元旦起全新娱乐真人秀节目《天才爱美丽》在东视新闻娱乐频道播出,该节目通过轻松娱乐的方式,经过层层淘汰,选出最聪明的人和最有魅力的人,以此来展示“聪明与美丽并重”的华人风采。传递只要自信和努力,人人都能成为“天才与美女”的新风潮。
已成为广东卫视品牌节目的《赢遍天下》,由牡丹、杜鹃、玫瑰、茉莉、百合等“五朵金花”主持,节目吸取欧美热门娱乐类节目的精髓,借鉴港台、日本游戏类节目的娱乐元素,加大了互动娱乐的“戏分”,让“真人秀”成为普通人的舞台。
9.公益真人秀
公益类真人秀兼具实用性、教育性和故事性。首先它具有实际的功用,为求助者提供的帮助切实有效;同时它还具有明显的教化作用,在帮助过程中每一步都传达着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它还保持了“真人秀”节目所固有的戏剧化因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民星大行动》是东方卫视2006年结合上海这个城市的特色而策划的一档慈善公益类真人秀节目。周华健、周迅、袁鸣、胡兵、瞿颖、黄晓明、任泉、黄奕等明星乔装成三轮车夫、挤奶工、菜场小贩,从事最艰辛的工作。他们的劳动所得,加上观众支持的短信投票收入,将用来帮助受助对象完成心愿。《民星大行动》节目的魅力都来自于置换带来的反差,因而置换的对比性越强,反差就越大,戏剧性也就越强,可视性也更明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0.婚恋真人秀
爱情、婚姻、家庭是生活的主题,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海外有很多流行的婚恋真人秀节目,如美国的《男才女貌》,日本的《恋爱巴士》等。
2003年,湖南卫视《玫瑰之约》节目在收视率下滑之后,推出全新纪实版《玫瑰之约·红丝带》。参加这档节目的是一位美女和九位酷男,在20天的时间里,根据机会对等的原则,他们进行九次一对一的单独约会。栏目组用摄像机在远处进行跟踪拍摄,把嘉宾们在交往时的每一个细节、情感的深入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玫瑰之约·红丝带》推出后虽然收视率一度攀升,却受到了很多批评,认为他们把爱情当成了游戏和娱乐。此后节目改变为3男追一女,但收视情况没有改观,多次被停播。
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今年推出一档全新面孔的婚恋真人秀节目《丘比特之箭》。这档节目只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却有五位深情款款的男士,经过两周的竞争与淘汰,展开一段现代“追女6人行”。
11.法制真人秀
近年来,真人秀元素在法制类节目里也逐渐风靡起来。像《今日说法》和北京电视台的《法治进行时》都曾在特别节目里加入真人扮演,用真人进行“情景再现”,比如还加入一些“警察捉坏人”的情节,使得这种法制类节目和娱乐性节目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天津卫视今年推出的《我是当事人》是针对现代社会安全隐患而产生的一档法制类真人秀节目。节目营造一个真实的事件现场,锁定一位完全不知情的“当事人”。特邀法律顾问根据现场事件的发展解读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并且告诉大众面对这种法律问题时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和怎样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12.旅游真人秀
旅游真人秀是把竞赛与当地文化、风俗有机地联系起来,既考虑的是观赏效果,也强调竞技、体能和智力的多种比拼。央视《为您服务-旅游风向标》在2005年9月26日“世界旅游日”推出《完美假期》大型旅游真人秀节目。节目中,四对背景不同、性格各异的情侣在48小时内对千岛湖景区进行一次全新的“深度旅游”体验,分组完成各种富于挑战性的旅行任务,考验他们对旅游景区的了解、旅游理念的认知和团队间的协作能力。节目中,女孩们不仅要在荒岛上垂钓,还要在蛇池中与蛇做亲密接触,更要在天然的湖面T型台上走秀,而“现代水人五项”运动也成为她们的必修课,在一场欢快的派对过后,最幸运的女孩儿将会赢得千岛湖一座小岛50年的使用权,完成她的完美假期。
中国真人秀节目的类型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真人秀节目靠不同的玩法和花样制造了中国观众需要的娱乐快餐,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真人秀节目的运作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四、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真人秀电视节目在我国走过了6年的历程。6年里,中国真人秀节目在不断掀起收视高潮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引来了不少质疑与非议。
1.无序竞争导致盲目跟风
俗话说,第一个敢吃螃蟹的是英雄,然而当所有人都拥来的时候,这些人就什么都不是了。在各地选秀节目风起云涌带来高收视的同时,不少圈内人士早已经愁容满面,如果没有外部因素干扰,“超级女声”这个节目应该可以火三五年。但随着“超级女声”的成功,很多电视台看到选秀活动可以盈利,纷纷跟风。今年的娱乐节目市场,将先后启动的有广电总局颁发批文的20多个“类超女”选秀节目。不少真人秀节目本身就是模仿欧美的产物,而这个模仿的产物现在又被不断地复制,最后只能导致资源的浪费与观众的视觉疲倦。不少原本很真实、很生活化的东西开始变得矫揉造作。原本很紧张刺激的PK被引用过多后居然在某选美中导致大家笑场,这不得不给所有人一个警示。
在海外,电视节目创新早已由个体策划向集体研发。近年来,国内各家电视机构纷纷成立冠以“发展研究部”名称的机构,据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三十余家电视台成立了电视研发机构,但各台发展研究部主要职能为节目评估、学术活动、项目(课题)研究、业务培训、资讯收集和内刊编辑,对节目研发工作重视不够。许多电视台真人秀节目的制作过分依赖某个制片人、编导的个人智慧,节目出台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听说国外某档真人秀节目火了,找来一两盘海外节目的带子就匆忙上马,节目的核心内容、游戏规则及价值观念,均缺乏论证,结果马失前蹄,出师不利;还有的电视台过分听命于某些教授、学者的“谆谆教导”,以为他们的字字珠玑,定能点石成金。殊不知这些教授只是在某一领域学有专长,那些高深的新闻学、传播学、美学理论或许能从宏观上对整个电视频道或栏目建构提供帮助,但是并不一定能指导某个具体的真人秀节目的运作。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如果不重视研发投入,不注重产品的推陈出新,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跑,节目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而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2.文化差异挑战道德底线
西方的“真人秀”节目是建立在西方的道德伦理及价值观念之上的,其游戏的设置纯粹是为了提高收视率,并没有考虑它的负面影响。因此,包括《幸存者》在内的众多节目,其竞赛规则多数是鼓励参与者暴露其人性弱点。在游戏中,参与者为了能赢,往往会不择手段,甚至相互倾轧,朋友离间、情人反目、仇敌牵手,所有的阴谋、串通、诡计和勾心斗角,都是为了在竞争游戏中不被淘汰。这与讲求宽容、合作、和平共处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
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娱乐趣味、道德标准、人性深度的表达和调用方面都会受到中国特定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甚至生活方式的制约和规定。中国观众的电视欣赏习惯是:在公众媒体上看到的,一定要是符合传统道德标准、传统审美的东西,所以一旦遇到要暴露人性丑恶(甚至未必是丑恶,只是些小毛病)或个人隐私生活的东西,制作节目的人就放不开手去做,看节目的人也放不下脸来看,这也使得这类真人秀节目的国内版本很难做到尽兴,更有甚者则难逃“夭折”厄运。如湖南经视《完美假期》节目出现的“打情骂俏、拉帮结派与勾心斗角”,让观众感觉它是“一场令人恶心的人生丑剧”。最终,这档真人秀节目被相关部门叫停。同样,包括《生存大挑战3:美女闯天关》等众多“真人秀”节目,都受到类似的道德审判。
在西方,“真人秀”节目往往着力“真实展现”现实生活中的性、隐私、残酷的竞争、博彩等内容,以满足人们普遍的“偷窥欲”。《老大哥》就设置了许多游戏规则鼓励和怂恿选手暴露身体,《阁楼故事》中,十几台摄像机每天24小时全程跟踪一群专职“培养感情”的男女一个多月,充斥大量打情骂俏、挑逗、裸体甚至性爱的场面,显然,中国的“真人秀”不可能以此为卖点。
面对着传统的差异和电视发展水平的差异,中国的电视人必须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节目。目前国内一些电视人在这方面也作过很多探索。如国内有些从国外克隆的竞赛类真人秀节目,根据国情,不设淘汰环节,而是将其改为记分制。如《走进香格里拉》,最后积分为前三名的选手获得大奖。这是一种变相的淘汰,但更符合中国人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惯,受到观众的认同。
3.干预影响真实魅力
“真人秀”能够风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摄像机真实的记录下参赛者的行为举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但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大多缺乏真实感,缺乏纪实的魅力。电视台的干预、控制影响了真人秀节目原生的魅力。据不少制作人介绍,一开始他们确实是如实记录的,但真实的生活总是很平淡,当然要加入些人工成分,即“包装”;比如《完美假期》的幕后人员很早就发现,一名叫李旭的参赛选手是一个外企白领,特别有能量,本能地感到这个人“有戏”,于是有意地把李旭塑造成一名“政治家”,显得特别会搞阴谋,拉拢人,挤掉其他具有威胁的人。网上论坛中对李旭的攻击一浪高过一浪,这让当事人感到委屈,因为在比赛中,他还有很多可爱的时候,但这样的镜头播出来却少之又少。
另外一方面,真人秀节目参与者虽然不是经过训练的演员,但是面对镜头,还是有着或多或少的私心,也就不免带有做戏的成份。《玫瑰之约》节目结束后,电视台把所有参加者请回演播室采访。其中一对年轻人,在比赛期间表现亲密,播出时引起观众注意,于是被问及他们是否在比赛中培养了特殊的感情。不料女青年坦然表示:那时我们在做戏,为的就是勾起观众的好奇和兴趣。
此外,国内不少真人秀节目画外音过多而且带有明显的评论色彩,显得制作方人为介入的痕迹过重,失却真人秀本来的真实魅力。国外节目则是由志愿者自己讲述,以举手投足,眉目传情为主,即使是必要的旁白也是说明性语言。其余部分则交由观众自己去体会去揣摩。
4.制作力量薄弱
在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方面,国内节目和国外节目之间有不小的差距。国外的真人秀节目十分精良,不仅节目的参与者从形象到表情、动作、语言都“秀”到极致,而且在镜头运用、音乐、特技等方面十分讲究。航拍、烟雾、交响乐等一般电视节目中鲜有用到的手段和方式,在国外的真人秀节目中都能找到,许多观众都有欣赏好莱坞大片的感觉。在国内的许多真人秀节目中,运用了大量的空镜头以及参赛者休息聊天的镜头,节奏拖沓,气氛沉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制作时没有考虑让节目出现足够多的戏,没有足够的内容支撑节目时间,只能用无聊无趣的镜头填充时间。
与其它节目比起来,真人秀节目制作难度较大。节目不仅需要为搭设拍摄场景投入大笔资金,仅就设备投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为满足《完美假期》的拍摄需要,湖南经视为进口摄制设备投入500多元人民币,其中仅摄像头就用去了100多万元。真人秀节目看似简单,其对制作者的素质要求却很高。任何一个成功的节目都有制作团队作保证,比如真人秀节目要求摄像人员有敏锐的眼光,要不断抓住眼前发生的东西,大到观众的反应,节目的环境,小到参赛者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现在我国做真人秀节目的人多是记录片拍摄出身,导演多是搞电视剧出身;拍摄记录片的人一般是随着素材跑,反对摆拍,而搞电视剧的人则对个体人物的关系抓拍不重视,但是制作真人秀节目正是需要这两种素质的有机结合。
5、忽视产业化运作
国内早期真人秀节目常常只在个体节目上下功夫,而不重视形成系列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影响力。而美国真人秀节目不仅是收视和内容的双赢,更是商业价值的多赢。《学徒》节目在收视方面已经可以与肥皂剧和情景剧抗衡;在节目形式和内容方面,它创造了一种新的真人秀模式;在商业运作方面,世界五百强企业纷纷要求进入节目设计环节;《美国偶像》前四季节目在广告、唱片、纪念品、门票等方面的全球收入超过9亿美元,《幸存者》每季节目能为举办地带来10亿美元的收入。这些收入远远超过了销售节目本身的收入。
目前,真人秀的产业化运作问题开始引起国内电视人的重视。湖南卫视为运作《超级女声》,专门成立了上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运用整合营销的模式和策略,对节目进行立体传播和后续产业链的开发。中国社科院估算出这个节目各利益方直接总收益约7亿多元。
五、真人秀的发展趋势
真人秀电视节目具有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特征,真人秀的真正活力在于它与日常生活的接近。随着真人秀节目的发展,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形态越来越丰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据不完全统计,陆续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播出的真人秀节目至少也有数十种之多,并且还在源源不断地不断开发新的品种。
尽管当前国内的真人秀电视节目还不完善,在创意能力、制作水准、产业经营上同国外相比都还有很大差距,但作为一种颇具潜力的节目形态,已经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真人秀节目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值得我们一步步地去探索。
中国综艺外国芯 篇6
然后你会发现,那些最受人欢迎、收视率最火爆、最具话题性的综艺节目,如《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节目,基本上都是“外国模式,中国制造”。
是的,中国是个电视大国,有最庞大的收视人群,有数量最多的电视机,有最多的上星频道,年产电视剧数量世界第一……这么多第一却不能说明中国就是个电视强国:我们最具市场号召力的综艺节目,都是脱胎于外国节目模式。土生土长的原创综艺节目在这些洋节目面前黯然失色。
在当下的电视圈,得综艺者得天下,那些王牌综艺节目的吸金能力已经远远甩开其他节目几条街。王牌综艺从哪儿来?过去纯粹山寨外国节目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走过野蛮生长期的中国综艺节目,开始跟国际接轨,斥巨资引进国外成熟的节目模式以及被他们奉为圭臬的“节目宝典”。
如今,来自荷兰、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的火爆综艺节目,基本上被中国电视台一网打尽,然后韩综继韩剧之后又被国内观众所热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外国节目本土化后都能获得成功,大浪淘沙真正经得起市场考验的还是少数。而在国外的节目模式被中国市场消化殆尽之后,中国综艺节目的出路又在哪里?
对很多电视台来说,钱不是问题,缺的是人才和理念,是创新,是真正的娱乐至死的内核。
中国综艺节目 篇7
关键词:综艺节目,健康性传播,《爸爸去哪儿》,受众
2013年1月, 韩国文化广播公司 (MBC) 综艺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的诞生引起一阵追捧狂潮。不久, 湖南卫视引进版权, 打造的国内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于当年10月播出, 也获得了较高的电视收视率和网络点击率。2014年, 这两档节目都再次推出了第二季, 仍然收获了不低的收视热潮和社会关注度。然而, 与此不同的是, 2010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被要求“整改”, 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推出“限娱令”, 2012年江苏教育电视台的《棒棒糖》节目“停播”……一系列电视节目事件和管理部门活动的背后, 折射出的是当前中国综艺节目发展前景的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 电视综艺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主力军, 一直占据着收视市场的重要份额。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经过多年发展, 电视综艺节目更是“娱乐”遍地开花。但其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危机:数量虽多但缺乏精品;盲目模仿一哄而上;生命周期太短暂;“三俗”炒作严重;社会正面效益微弱。总的来说, 当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健康性传播状况很不理想。
为此,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要发展, 就必须改革。除了从节目的外部即形式入手 (如引进国外经典节目版权、模仿他国热门节目、结合本土实际改良节目等) 以外, 还应该重视节目的内部即其健康性传播的内涵。这不仅是综艺节目内在发展的规律使然, 更是观众对现行综艺节目模式转变的迫切诉求。目前, 中国综艺节目的健康性传播效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健康的“主题内容制作+受众正面引导”传播
很多人认为今天的电视综艺节目是以“娱乐至死, 节操已碎”为最本质特征和面貌的。但事实上, 那种一味迎合部分观众的视觉快感、以制造话题和噱头获取高收视率和短暂关注度的做法, 尤其是以“低俗、媚俗、庸俗”为代表的“三俗”主题内容, 不仅无法获得观众的良好口碑, 同时也丧失节目的长远发展动力, 更难以承担大众传媒的其他社会正面功能。主题反映节目的性质, 是节目的灵魂所在。只有具备健康的主题, 节目才会有思想, 才能给予大众以启迪。一个电视节目, 主题内容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观众对它的评价。当下, 整个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剧烈变革和转型期, 人际关系 (特别是亲情关系) 、道德公益、婚恋情感等议题备受关注。
《爸爸去哪儿》节目的主题定位就是亲子互动真人秀, 通过展现孩子们童真单纯的世界和父子 (女) 之间温暖的亲情, 让嘉宾们和观众们了解到亲情的可贵。其健康积极的内容和思想内涵犹如清风扑面, 让观众眼前一亮。青海卫视的《老爸老妈看我的》、陕西卫视的《好爸爸坏爸爸》等节目继续巩固亲子话题热, 展示着独具东方文化特质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生活场景和亲子教育元素。自2012年以来, 公益与慈善元素深度介入到综艺节目创新的过程中,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各卫视频道的自觉追求。例如, 中央电视台《身边的感动》、北京卫视《好人故事》、湖南卫视《平民英雄》、辽宁卫视《中国好人》、河北卫视《真心英雄》等。[1]
“受众是大众传媒的对象和目标。对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最终是要根据受众接受传播的状况和结果来评价的。”[2]受众天生有着好奇和求知心理, 并喜欢追捧和仿效偶像的言行举止, 学习或者扮演偶像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模仿是人的天性, ……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演员、主持人的表演、表现、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等都可以引发受众模仿欲, 受众从中获得满足和快感, 增加受众对节目的好感。”[3]《爸爸去哪儿》中的明星父子 (女) 生活化的场景再现和故事叙述, 让明星的身份还原为普通人, 形象上更亲切化、真实化和立体化, 并在轻松搞笑氛围中传达着真善美, 起到了从正面间接引导受众的积极作用。
二、健康的“主持人串联+嘉宾参与”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文艺编辑系主任关玲在“综艺娱乐节目:电视功能与传播理念的变革”电视论坛中指出, “在传统的综艺节目中, 主持人串联的分量更重一些;在如今的娱乐节目中, 主持人实际上已经成为节目结构中的一个元素了。”[4]观众喜欢一个节目中的主持人, 不仅仅是因为节目本身, 更是对主持人在节目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表示认同。主持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社会标杆角色, 他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观众, 同样也影响着社会。
纵观国内经典综艺节目的主持人, 绝大多数除了拥有良好的学识教育背景、轻松机智的主持风格以外, 他们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塑造良好的社会正面形象和口碑。例如, 王利芬、李咏、王小丫、汪涵、何炅等。他们每一个人都不仅仅是某个电视节目的主持串联者, 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成为这个电视节目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结构因素, 甚至是节目的品牌和灵魂。
不仅是主持人, 嘉宾也同样影响着节目的健康性。嘉宾的形象可以反映出节目的质量, 嘉宾在节目中的言行举止可以影响到观众对节目的看法。根据受众的心理机制理论, 观众对待娱乐明星或社会公众人物有着较强的学习模仿和偶像崇拜的心理, 所以在以“娱乐”为最大特质的综艺节目中, 对待嘉宾的选择必须万分谨慎, 人选必须是在行业有突出成就或是在社会上有着良好形象者。
江苏教育电视台的《棒棒糖》之所以被国家广电总局责令停播, 就是因为当时请来的是颇受争议的人物干露露母女做嘉宾, 她们放泼撒野的行为和低级粗俗的形象, 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不满, 同时也损害了节目本身及所属电视台的形象。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最为重要的亮点和看点在于其节目设置的“明星导师制”, 在先后三季节目的导师选择上, 都同时兼顾到了嘉宾的专业素养和社会形象。例如, 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汪峰、张惠妹、齐秦等明星导师, 均从事过赈灾义演、扶贫捐助等社会活动, 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度。
三、健康的“传递社会正能量+宣扬传统文化礼仪”传播
虽然娱乐大众是电视综艺节目的最终目的, 但是娱乐并不代表低级趣味, 节目应当提高自身的内涵, 使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更能受益。相比其他媒介内容, 电视综艺节目“寓教于乐”的定位、灵活多变的形式、明示暗示相结合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技巧, 更能改变观众的态度, 使观众接受在节目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态度, 比传统的直白呆板的说教或是长篇大论的讲述更有效。因此, 电视综艺节目可以充分发挥大众媒介的教化功能, 在节目中添加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 补充现实生活中学习教育的不足, 传递社会正能量和新风尚。
《爸爸去哪儿》的诞生和火爆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根源的。民政部发布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50.0万对, 比上年增长12.8%, 这是自2004年以来, 我国离婚率连续10年递增。居高不下的离婚率, 对家庭孩子甚至是整个社会都是有影响的。此外, 由于“男主外, 女主内”的思想根深蒂固, 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几乎缺失, 和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再加上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一代刚刚从孩子的身份中转型, 就要接受养育呵护孩子并向孩子传递文化和价值观的使命, 难免会遇重重困难、出各种纰漏。节目制作组希望通过这档节目展现人性的美好, 唤醒内心的真善美, 并为家长们提供一个可以交流传播的公共平台, 传递社会正能量。
健康性传播的非常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礼仪的传播。在这一点上, 韩国的综艺节目值得我们借鉴。从早期的《家族诞生》《两天一夜》再到现在的《Running man》《无限挑战》和《爸爸, 我们去哪儿》中, “韩国文化得到了全景式的呈现, 节目立足于本土, 贴近韩国市民的日常生活, 饮食、建筑、购物、旅游等多种元素囊括其中, 在传播本国风俗人情的同时, 也渗透着价值观的传播, 实现了从内到外的全面展示。”[5]相比之下, 国内的综艺节目就不怎么爱“秀”。其实, “秀”建筑、“秀”风景、“秀”美食、“秀”服饰、“秀”礼仪, 就是在展示文化、传承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以食为天”、“国无礼无以立”, 建筑、风景、饮食、礼仪、服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最直接的展现代表和传达载体。通过综艺节目的传播, 一方面增强节目质量;另一方面激发观众的旅游购物、享用美食的欲望, 还巧妙地传播了中华文化, 一举多得。
中国综艺节目 篇8
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原创力,创新机制,制播分离
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近况
随着国内电视媒体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开展, 效益已经成为电视节目, 特别是综艺节目追求的主要目标。效益取决于广告收入, 而广告商投资电视媒体的主要标准就是收视率。为争夺观众群体, 以高收视率赢得广告投资, 各大电视媒体纷纷对节目形式进行创新, 特别是在限制性小、节目内容和形式灵活的综艺节目上, 各大电视媒体推出了如《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等优质的综艺节目。但是, 这些取得高收视率的综艺节目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从外国引进的, 国内甚至形成了只有引进综艺节目才能取得高收视率的怪圈, 形成了引进节目版权——取得高收视率——观众审美疲劳——引进新节目版权的循环。虽然大部分节目都进行了本土化的改进, 但这种循环体现了国内综艺节目原创力低下的问题, 也限制了原创力的生存和发展。
二、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原创力低下的原因
客观来说, 当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原创力的低下是由发展迅速的媒体市场化改革与传统媒体体制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
第一, 在传统的媒体体制中, 媒体扮演的只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它们要开展的工作只是宣传和公益性地传播知识和信息, 媒体的资金绝大多数都来自财政拨款, 因而电视媒体很少关注自己收视率的高低。因此, 这种体制导致了电视媒体, 特别是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长期趋于保守, 缺少一套完整的收视率“创新”激励机制, 也使电视媒体工作人员“浮于事, 不犯错”而非创新成为传统媒体人遵循的基本制作原则。市场化改革后, 电视媒体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但要发展就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 这就使得广告商的赞助在媒体资金来源的占比上大幅上升, 成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迫使电视媒体去追求收视率的提高, 从而获得广告赞助。可是, 由于收视率创新激励机制先天上的不足, 电视媒体和电视综艺节目制作者很难完全自己创作出一个综艺节目, 即使能够原创, 这种不成熟的原创节目也难以取得较高的收视率。
第二, 成熟的媒体市场体制往往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形式, 这种形式能够极大地扩宽节目生产平台, 凝聚社会的力量对节目进行创新, 电视媒体在其中往往只是扮演购买者和播出者的角色, 自己并不直接参与创作。例如, 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的原版节目《Running man》就是由Urban Works Media制作的, 并不是由播出方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制作的。而中国制播分离才刚刚起步, 即使市面上已经有了一些独立的节目制作公司, 但这些公司要么在制作水平、资金能力上远远达不到电视媒体的要求, 要么本身就是一些电视媒体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 其存在只是给所属的电视媒体提供节目素材, 几乎不存在竞争, 也就很难提高自身乃至整个媒体行业的原创力。权衡利弊, 这种电视媒体自身创造力的薄弱以及媒体制作公司“不给力”的现状, 迫使电视媒体不得不从外国引进成熟的综艺节目, 进行本土化改进后播出, 以确保自身在收视率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 从而获得更多的广告投资。
三、《奔跑吧兄弟》本土化改造对提高中国综艺节目原创力的启发
《奔跑吧兄弟》引进自韩国的《Running man》节目, 由浙江卫视和韩国SBS电视台联合开发。为了适应中国电视观众的品味, 节目制作组加入了很多新元素, 对节目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加入上。例如, 第一期节目就在杭州西湖拍摄, 内容主题是《白蛇传》, 明星们被分成三组在西湖景区内寻找宝物“白蛇”, 节目组在整个节目过程中给出的线索都与《白蛇传》这个故事有关。而第二期的主题是《前世未了情》, 节目组让跑男团搭档嘉宾分别扮成情侣, 对中国五部经典影视剧《大话西游》、《白蛇传》、《流星花园》、《还珠格格》、《甜蜜蜜》进行了再演绎。
虽然《奔跑吧兄弟》在节目制作中创新性地加入了大量中国本土化因素, 但目前的学术界和舆论界却很少将这种本土化制作行为视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原创力的提高, 且普遍一味抨击引入节目对原创力的冲击。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结合国内电视媒体的生存现状来说, 要想真正提高中国综艺节目的原创力,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建立健全外国综艺节目的引进机制
首先,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外国综艺节目的引进, 适当放宽国外版权的引入规定, 鼓励电视媒体在引入节目中学习先进的制作经验, 在本土化中培养制播人才, 并逐步建立健全自身收视率创新激励机制。其次, 联合多部门, 在审批、经费发放、时间安排上向原创电视综艺节目倾斜, 以实际效益激励电视媒体在节目上创新。同时, 要适时调整倾斜政策, 使成长起来的原创节目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二) 又好又快地推动国内电视行业制播分离的进程
首先, 对传统的电视媒体进行更加深入的市场化改革, 将制作部门分离出来, 使其在竞争中提升原创实力。其次, 在政策和规定上鼓励独立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 特别是在资金上给予这些独立的节目制作公司以支持, 促进其蓬勃发展, 使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原创能力, 为国内电视综艺节目原创力的提高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秋硕, 李林.危机与突围——中国电视节目原创力浅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3) :100-102.
[2]曹坤, 王珏.媒介融合语境下城市电视台的文化传播影响力构建[J].现代传播, 2013 (09) :112-113.
对中国综艺衍生节目的发展研究 篇9
说到来由,综艺衍生在电视屏幕上由来已久,像每年回顾春晚的《一年又一年》《我要上春晚》都是综艺衍生节目。而笔者在本文中要以《我要上春晚》这个由“央视春晚”延伸出来的综艺节目为例探讨综艺衍生的原因和现状。
1 衍生节目成为电视综艺品牌延伸的必然选择
随着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的媒介融合时代悄然推进,与新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已日益成为当下传统媒体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正如笔者上文提到的,目前各大卫视综艺节目泛滥,特别是这几年,简直可以说是“综艺年”,各种综艺节目已使观众应接不暇。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卫视的收视率不尽人意,甚至出现某些卫视独霸收视率的局面。由此可知,综艺节目的过多盛行,已经进入电视综艺节目的瓶颈期,如果还不进行突破、创新那必定会走入死胡同。在这样一个时期,如果哪个节目甚至是哪个电视台能够长久地承受电视节目市场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它一定能够拔得头筹。但是,纵观整个电视节目市场,基本上没有哪个台,哪个节目能够长期屹立不倒,就连《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等这些当红的节目也不敢肯定能够一直收视长虹,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找出一条能够延长电视节目寿命的道路十分必要。而能够延伸节目品牌的形式,即笔者一直强调的衍生节目。对于综艺节目来说,综艺衍生是其主要衍生形式。
2 综艺衍生节目对原生节目的延伸和创新
对于延伸和创新来讲,笔者认为早期的一档节目《我要上春晚》是值得研究的一档节目。这档节目是“央视春晚”的延伸节目,目的是在“央视春晚”的基础上,为来年的春晚筛选优秀节目。既助力了春晚,也为自己的节目赢得了收视,受到了观众强烈关注,赢得了一致好评。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节目可以说是“综艺衍生”的代表,同时也为综艺衍生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2.1 热点话题的延展
《我要上春晚》是春晚衍生出的一个节目,与春晚截然不同的是《我要上春晚》是一档真人秀节目,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对春晚进行了一定延伸和创新。这档节目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要数“草根文化”“大众娱乐”等这些新词汇。而这些也正是《我要上春晚》这档节目的热点话题。
一个节目的话题性和热点性是吸引观众观看节目的重要因素,而对一档单一的综艺节目来说,要在有限时间内把热点话题都展现出来是不可能的,但衍生节目可以作为补充。它可以将单一的节目形式扩大化,进行各种形式的编排,比如:初选、巡演等一些列节目延伸出的热点话题。像《我要上春晚》中“草根”一词就是其亮点、热点。而作为草根代言人的表演者本身的故事、经历就是热点话题的延伸,也是节目的收视热点。比如,节目中的旭日阳刚、西单女孩等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节目通过采访的方式让大家认识到了他们,让观众对他们的经历、生活产生触动,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草根”文化。直到现在,“草根文化”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鼓励许多人为自己的梦想不懈奋斗。这就是衍生节目的作用,它能够提升原节目的质量,全方位制造和超越原节目的热点,增加话题的新鲜度。
2.2 品牌文化的延伸
“央视春晚”本身就是一个品牌,代表着我们中国的春晚文化。而《我要上春晚》虽然是“央视春晚”衍生出来的一档节目,但它仍然代表的是春晚文化,这一点不会改变。它的特别之处就是在春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新的文化因素融入春晚文化,从而增加“央视春晚”的特色,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央视春晚”的一个扩充,也是一种品牌延伸。由此出现的春晚舞台大众娱乐形式,以及明星与“草根”兼顾现象,为“央视春晚”制造了亮点。
所以,从这点来看,综艺衍生节目是对原有节目的品牌文化延伸。此外,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衍生出的一些列节目,更是将品牌文化延伸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衍生节目,延伸原有节目的品牌文化是其必须遵循的原则,如果断裂与原有节目的这层联系,那么就不能称之为衍生节目,当然也不会有长久发展的生命力。
2.3 符合观众需求,加强观众互动
无论什么样的节目,满足观众需求这是最根本的要求。一档节目如果没有观众,那么就没有出现在电视荧幕上的必要。因而,抓住观众的好奇心是促使节目获得高收视率的重要手段。而对于单一的综艺节目在有限时间内不足以满足观众的需求,观众希望更多地了解明星、表演者背后的故事。因此,衍生节目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渠道,以达到节目效果。
说到抓住观众眼球,浙江卫视、湖南卫视等这些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台在这一点上做得都非常出色。通过各种形式的改编、创新等,让观众了解舞台上星光熠熠的明星在台下艰辛、励志的故事,让观众对自己曾经的偶像有了全新认识,这正是观众所要求的。所以,抓住观众需求,是每档节目应遵循的不变法则,也是最根本法则。3“综艺衍生”的发展走向
由于综艺节目的不断推出,为争夺电视综艺市场,综艺衍生节目也将会越来越多,这是一定的趋势走向,而怎样更好地发展就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毋庸置疑的是,在当前的网络发达社会,能够与网络联合一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视频网站综艺独播年的大背景下,衍生节目将是视频网站的不二选择。
在这一点上,浙江卫视就抓住了先机,其与爱奇艺合作共同推出新的衍生节目,并在浙江卫视和爱奇艺同时播出,达到了空前的收视效果。之后,各大卫视也相继与视频网站合作引起了不小反响。这种“网台合作”已成为一个大趋势。就《我要上春晚》来说,它并不能代表综艺衍生的良好发展趋势,只是一个好的开端,在很多方面都有不足。比如,在网台合作方面显得就比较弱,虽然之后又出现了《直通春晚》节目,但还是对“央视春晚”的一种延伸,并没有与视频网站合作共同推出其他衍生节目,从这一点来说,《我要上春晚》这档节目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把衍生节目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是其需要改进的地方。
4 结语
衍生节目是现在电视节目的一种趋势,是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样式,特别是综艺衍生节目,是当下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但是,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电视行业也将不断寻求新的出路,因此,在今后的社会中,衍生节目能不能得以继续发展,仍是一个未知问题。
参考文献
[1]丁一.创新突围:春晚品牌节目延伸和创新的践行策略——以《我要上春晚》为案例[J].大众文艺,2014(5).
[2]王志敏,陈兵.电视品牌的建构、延伸及其批判[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中国综艺节目 篇10
2015年4月《奔跑吧兄弟》第二季开播,首播收视率达到4.97%,成为同时段最受欢迎节目。和这两年热播的《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一样,这档节目也是从韩国引进的节目,带有明显的韩国特色。2014年国内各大电视台及视频网站播出的综艺节目中,与国外版权合作的节目共计63档,其中32档为新引进节目,31档为延续播出的节目,其中卫视频道引进的韩国版权节目达到12档。本文从该节目的制作特色和传播战略角度分析节目热播的原因,并对中国本土综艺节目的发展有所启发。
2《奔跑吧兄弟》的制作特点
2.1 韩国基因优势——韩国原版原班团队参与制作
与几年前从欧美引进综艺节目版权,欧美国提供制作宝典不同,《奔跑吧兄弟》为中韩联合制作,韩国原版节目的原班制作团队实际参与到节目的策划、录制、后期之中,既保证了节目原版的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节目的水平。
2.2 名人效应——中国当红演员主演,各界明星参演
《奔跑吧兄弟》由七位明星担当固定出演。这七位明星皆为演员,适应角色能力很强,对角色特点的领悟水平更高,能在短期内达到节目预期水平。此外,参演嘉宾不固定,包括演员和歌手。明星的名人效应在节目收视率方面得到体现,每期10名左右的明星数量,带动大批粉丝观看节目,为节目的收视提供了一定保障。
2.3 叙事模式新颖,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元素
《奔跑吧兄弟》的叙事模式并不是完全照搬韩国原版,其叙事模式结合了中国本土文化元素,如中国古代故事《白蛇传》中的元素,敦煌、西湖、乌镇等地域元素,东厂、锦衣卫等中国古代元素等,契合中国受众的心理。
2.4 结合互联网流行文化潮流,深谙年轻受众心理
《奔跑吧兄弟》融合了诸多网络流行元素,如网络热词“有钱就是任性”,恶搞偶像剧《流星花园》《还珠格格》的桥段,达到幽默搞笑的效果。每期节目都会制作相关节目海报,例如结合时下热门电影《超体》制作人物海报、衣着80年代复古服装自作海报,或是扮演80后、90后童年时代的日本动漫《圣斗士星矢》的人物拍摄海报等,既能达到轻松、娱乐化的节目效果,又唤起了年轻受众的童年回忆,十分符合年轻观众的口味。
3《奔跑吧兄弟》的传播策略
3.1 借助原版节目高人气打开知名度
节目开播第一季,韩国原版节目制作人马来到中国,指导节目制作。此外,韩国原版节目中的成员参与到中国版的节目录制中,中国版的节目拍摄还来到韩国,韩国原版中的成员参与到节目游戏之中,进行中韩对抗赛。韩国原版人物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节目的原味特色,更主要的是借助原版节目及原版成员在网路上的高知名度,为节目做足吸引力,打开知名度。
3.2 借助明星微博影响力吸引粉丝关注,社交媒体多样化传播
《奔跑吧兄弟》的成功,既是韩国综艺嫁接中国的成功,也是网路社交媒体传播的成功。节目每期固定成员和每期参演嘉宾皆为中国知名度较高的明星,这些明星同样也是微博红人,其微博粉丝数量庞大,具有相当大的号召力(表1)。仅演员邓超在2015年4月17日发布的两条关于节目第二季开播的微博,就分别获得40万和48万点赞。此外,每期参演的流动嘉宾皆为知名歌手或演员,同样也拥有上千万的微博粉丝数量。拥有如此庞大粉丝数量的明星每次发布的有关节目内容的微博,以及如此庞大数量粉丝的每次转发、点赞和评论,都会引发网友的围观,为节目聚集人气,提升话题热度。
(2015年5月17日)
除了明星微博,《奔跑吧兄弟》还拥有自己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例如在其微信公众号中,每期节目播放之前会推送节目预告,发布本期看点;节目播放后结合当期看点制作文本形式的新闻,供受众阅读;以明星签名作为奖品,吸引受众参与微信游戏。同时受众可在此公众号中发布节目相关话题,自由讨论,这些都可以吸引对该节目的粉丝的持续关注。
4 对中国本土综艺节目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大规模地引进韩国综艺节目,使韩国综艺节目在中国的授权价格一路水涨船高,《奔跑吧兄弟》支付的版权费用使韩国版权方获得1.8亿元人民币的利润。2014年中国卫视频道引进了12档韩国综艺节目,占卫视频道国外引进节目综艺节目的48%。但韩国引进节目不一定等于节目收视有保障,这12档节目中平均收视超过1%的仅有6档。随着韩国综艺节目进入中国,节目竞争更加激烈,马太效应进一步扩大,能够留下了的韩国引进综艺节目还会是强势的省级频道所引进的节目。这个时候需要本土综艺节目创新来填补节目空白。然而,如今引进的韩国版节目依然能够为本土综艺节目的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4.1 注重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专业团队的建设培养
纵观这几年引进的韩国综艺节目,不管是制作水平、节目环节设置,还是后期制作,都比本土节目的水平高。虽然当前韩国综艺节目版权费飙涨,但中韩联合制作的模式,给中国电视带来了全新视角。韩国版权的节目没有制作宝典韩国版权综艺节目的特殊性,致使一旦模式被引进,韩方只能派原班人马参与到节目制作中。在韩方团队的训练下,中国电视节目制作水平会有一定程度的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的团队。
4.2 注重挖掘本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创新节目类型
《奔跑吧兄弟》中虽然有套用韩国原版节目的部分节目流程,但不是照搬不变。它十分注重运用中国本土文化元素,而且这些元素与节目的娱乐性十分契合,让节目更具本土化特色,并获得了巨大成功。第二季节目中的中国元素比例越来越大,韩国风格相继减少,形成了自己的全新风格。本土综艺节目需要从中学习到挖掘本土优秀文化的能力,在拍摄水平、制作技术同等的情况下,重点放在节目内容创新上。
4.3 整合媒体资源,注重运用新媒体扩大宣传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电视综艺节目的宣传不再限制于用电视宣传,还应着眼于各种新媒体,如微博、微信、贴吧等。此外,在全媒体视角下整合电视台、节目官方微博、节目微信公众号、电视台官方网站等同时宣传节目,扩大节目影响力和关注度。
摘要:从外国引进综艺节目成为各大电视台综艺节目的常态。本文从各大电视台大量引进韩国版权综艺节目出发,研究2014年热门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的制作特点和传播测略,分析其热播原因及其带给中国本土综艺节目的启示。
关键词:引进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中国本土综艺节目
参考文献
[1]韩国模式已成中国综艺救命稻草?[EB/OL],腾迅娱乐,(2015-03-22).http://ent.qq.com/original/crazy/hgzy.html?tu_biz=1.33.1.0&tu_p=4&tu_b=0.
[2]韩国综艺节目版权最高涨10倍国内原创节目遇冷[EB/OL].新浪新闻,(2015-01-09).http://news.sina.com.cn/m/2015-01-09/105531379951.shtml.
2012中国音乐选秀节目评测 篇11
从7月份开始,各地电视台十余档音乐节目集体开播,今年也是继2005年“超女”高峰之后选秀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近期开播的《中国好声音》虽然赶了个晚集,但却后发制人,让本来就硝烟四起的音乐选秀节目竞争更加激烈。面对压力,《激情唱响》、《花儿朵朵》、《大地飞歌》、《声动亚洲》等同类型节目纷纷寻找出路,或走小众路线或频繁更换大牌评委,总之是用尽各种方法寻求突破和吸引观众眼球。尽管2012年的音乐类节目看似精彩纷呈,实则“良莠不齐”,在此,就让我们来逐一了解这些选秀节目。
盘点四大音乐选秀节目:
竞争激烈,赛制新奇才是生存之道
《声动亚洲》:音乐届“高端人才”的聚会
今夏的电视荧屏除了奥运会外,最受人关注的就是音乐,全国有十多个省的电视台开播了不同类型的选秀节目。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播出后,能够真正引起大众关注的似乎也就只有东方卫视的《声动亚洲》以及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了。
《声动亚洲》是目前最为年轻的音乐类选秀节目之一,2012年是其节目的第一季。与很多音乐选秀节目将视角瞄准国际舞台不同的是,《声动亚洲》主要面对的仅仅是亚洲地区,颇具针对性。相较于《中国好声音》“煽情”的讲故事模式,《声动亚洲》一开始就不避讳从节目基调到参赛选手都是“高富帅”这一事实。虽然同样采用比赛的模式,但是《声动亚洲》的起点似乎更高。从性质上来说,《声动亚洲》更被誉为音乐界的“亚运会”,参照的模版是已经举行了50多年的《欧洲歌唱大赛》。从现在已经亮相的大中华地区的选手来看,《青歌赛》亚军、《我型我秀》冠军、台湾《超级星光大道》冠军、金钟奖冠军、金马奖得主甚至香港亚视当红艺人都一一在列,无疑个个都是音乐界的“高富帅”。其他方面,评委如孙楠、谭咏麟、李克勤、黄舒骏、张宇和高晓松加上国内最懂音乐主持人林海组成的“男人帮”无疑也是一大看点。如此种种组合在一起,也造就了节目的知名度和含金量。
从该节目的进程上来看,绝大多数参加的选手也都把《声动亚洲》的舞台当作一个展示自己的交流舞台,对于最终晋级或者被淘汰的成绩很多人并没有太多的在意。毕竟每一个对手都非常专业,彼此之间实力上都没有太大的差距,排名的先后无非是临场表现上优劣,输赢都属可以接受。而更可贵的是,在这样一个比赛过程中,很多人更因此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合作机会:有人成为评委的徒弟;有人更是有机会参加孙楠9月1日的上海演唱会;有人在音乐领域互相赏识合作发行唱片……相比残酷的比赛来说,《声动亚洲》更像一个音乐人和歌手的大聚会,参赛者也都从中都得到更实际的快乐与收获。
《中国好声音》:中国目前最热的选秀节目
《中国好声音》可以说是近期最火热的一档音乐选秀节目,在浙江卫视播出第一期后,其官方微博粉丝一夜就激增至18万,包括冯小刚、张梓琳、张靓颖、李玟在内的众明星纷纷力挺。两期节目过后,《中国好声音》就创下今年的收视新纪录。根据央视索福瑞公司收视调查,第二期《中国好声音》收视率达到了2.8%,居同时段所有节目榜首,当晚重播收视率维持在1.13%,超越了今年所有音乐类节目的首播收视率。节目的网络视频点击率也突破了千万。
这个被称为“中国目前最好的选秀节目”无需过多介绍,它以“盲选”为节目特色,即选手最初登台时四位评委背身而坐,仅从声音判断选手是否合格,评委在演唱结束前若按下“I Want U”的按键,则代表选手权利反转,可以自由选择导师。可以说《中国好声音》也正是在这一环节设置上颠覆了以往真人秀节目中评委们的权威,评委变成被选择的一方,这是节目最具创新的一点。
这一始于荷兰的《The Voice》系列节目,2010年一经播出便迅速获得了20%的收视率,随即席卷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与《美国偶像》、《英国达人秀》等分庭抗礼。现在,它来到了中国,且无意料地在播出后引发收视讨论热潮,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的负面声音。同时,也由于《中国好声音》的走红对其他同类型节目构成很大威胁,不少同行甚至表示有些“措手不及”,今年开播的多个音乐选秀节目都感到了压力。山东卫视《天籁之声》节目组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音乐选秀类节目竞争本来就很激烈,‘好声音’的热播让竞争更加白热化,我们也感到了压力。”
《花儿朵朵》:无法摆脱小众的尴尬
《花儿朵朵》是由青海卫视主办的大型歌唱类选秀节目。“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口头文学的形式之一。节目以“花儿”命名,寓意着该选秀将把绿色、原生态等民族特色带进流行,而相应的主题为“全民健声”。《花儿朵朵》作为唯一一档“老牌选秀节目”,在全国总决赛中延续了以往“快女”及前两届的赛制模式,依然设置专业评委和大众评委,选手之间进行终极PK。虽然这样相当符合很大一部分观众的“惯性口味”,但在选秀节目竞争如此激烈的阶段,作为老牌选秀节目,不仅要保证积累的固定收视群,还要在节目内容上进行创新才能吸引更多新的受众。这档节目和内蒙古卫视的《新人快快红》可谓兄弟档。
综观国内的音乐类选秀节目,不难发现国内音乐选秀节目都是东强西弱,东部沿海地区特别强势,比如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快女”“快男”等。《花儿朵朵》虽然与“快乐女声”同出天娱传媒,却难以摆脱地域上、规模上的限制。并且今年“花儿”的选手质量普遍不高,清一色的90后选手当道,各类怪咖选手一统花儿舞台,加之这档节目原本受众就有局限性,又在深夜时段播出,花儿流失掉一大批观众也是在所难免。由此可见,要在这场选秀大战中站稳脚跟,赛制新奇才是节目的生存之道,不仅需要有创新意识,还要创新得够新、够亮,这样才能吸引观众,保证收视率。
《激情唱响》:零门槛,煽情少的选秀大杂烩
《激情唱响》是辽宁卫视在引进全球顶级音乐选秀节目《X Factor》模式的基础上,于2011年推出的一档大型音乐选秀节目。现如今,这档节目也通过更多的形式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激情唱响》原是由英国最具实力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Fremantle Media,派出原班核心创作团队空降中国,并携带全球最先进的电视节目模式——《X Factor》的制作宝典与中国实力团队联合打造,旨在发现全中国具有巨星潜质的明日之星,其实说白了就是山寨版的《The X Factor》。
反观去年的《激情唱响》,全国总冠军李尚尚,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由过气儿歌手阿朵苦撑门面的评委席也的确太过寒酸,稍微年轻一点的都以为她是模特,谁知道她本行是唱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今年的《激情唱响》选手质量和评委水平算是选秀节目中比较正宗的。之所以称《激情唱响》为最正宗,主要是因为其在选拔过程中,几乎没有与音乐相关的绯闻、八卦。即使有些话题性,也源于评委与选手在音乐上的分歧。更难能可贵的是,《激情唱响》不乏“毒舌”评委,但却能力保音乐这片天空纯净而湛蓝。《激情唱响》的评委设置,也以专业性著称,陈羽凡、叶蓓都是至今活跃在音乐一线的顶级音乐人。相比之下,其他一些选秀节目的评委,基本都淡出了华语乐坛,做评委也就是捞点小钱,与音乐本身已无关。而程琳、成方圆等骨灰级音乐人更是现身今年《激情唱响》,使得其专业性大大提升。
节目组导演也称“《激情唱响》和其他选秀节目最大的不同就是零门槛,无论你高矮胖瘦、老少中青,无论你唱歌跳舞、舞龙耍狮,只要你想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热爱唱歌就能登上这个舞台,接受评委的点评和考核。我们的舞台就是给草根选手提供真正圆梦的机会,不会像其他选秀节目那样过分渲染选手的个人境遇,事先编排好故事靠‘演技’骗取观众的眼泪;我们也不是《中国好故事》,更不会过分炒作质疑选手身份而“感动中国”。我们筹备了大半年时间,用一场低调但真诚的选秀在寻找‘好听的声音’的同时,讲述了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温暖感动,润泽心灵。这就是《激情唱响》与其他选秀节目与众不同的地方。”
听声音还是讲故事?选秀节目不需要悲情故事
仅仅4期,《中国好声音》的迅速蹿红就让其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中国音乐界目前面临胶着、断层、萎靡不振、心灰意冷的状况,我们正在做的是联手一线流行音乐人振兴中国流行音乐,为音乐新人保驾护航。”《中国好声音》总导演金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实际上,在《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的前后,打“声音牌”的综艺节目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为了撇清自己与以前那些选秀节目的关系,很多节目不约而同地借用了“盲听”、“盲选”的模式,以配合“寻找中国最动听的声音”、“寻找中国最美丽的声音”、“寻找中国最好听的声音”之类的旗号,只是这些音乐选秀节目真的能够成为内地流行乐坛的助推剂吗?
歌唱类真人秀节目呈现井喷(火爆、热门)的态势,选拔纯粹的好声音是这些节目共同的主题。在索尼唱片大中华区经纪总监敖君怡看来:“舞蹈、乐器等那种过度的舞台包装和花哨的东西全世界都腻了,现在这一波正是强调纯粹的声音。现在都说唱片越来越没人买,大家开始希望重新回归到唱歌这个事情上。”在她看来,同类型节目如此之多,想做出差异化的确不容易。她认为,现在火爆的《中国好声音》与《声动亚洲》比较像,“他们挖掘的歌手尽管之前可能发过片,但纯粹听声音还是有机会被选上。所以,节目的评委很重要,评委也是收视率的一部分,在听声音的过程中转身表示肯定这一特殊的评价方式只是个噱头而已。”敖君怡说。
现在,有些音乐选秀节目特别强调歌手的故事性,还有不少通过剪辑等电视编辑手段强调节目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这对于选手的发展而言是否合适?《中国达人秀》总导演金磊在分享成功举办选秀节目经验时称,节目的成功归结于“情感的放大”,他认为,是故事而不是才艺令一档真人秀节目成为一部全民励志书。而这一经验被复制到了《中国好声音》里,它也必然导致了节目和原版《The Voice》的风格和指向完全脱节。于是,在每位选手平均在台上的10分钟里,只有2分钟是演唱,其余就是庾澄庆、那英的脱口秀,也应了“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音乐”只占两成这一既定标准。于是,每位选手上台,右侧字幕打出“自强女孩为母亲高歌”、“身高1米48女孩梦想在音乐中寻找快乐”、“想证明自己声音的平面模特”、“孤寂男孩寻求认可”、“38岁全职妈妈的音乐舞台梦”等这样的“知音体”描述,而不管这“模特”是去年的“快女”,这羞涩的“孤寂男孩”两年前屁颠屁颠去参加“快男”,而“全职妈妈”干脆直接是导演写的剧本!更加让人无语是,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全职妈妈”在新闻媒体中踢爆自己的身份是导演安排的新闻立即见报,再一次证明了之前的推测:这些负面新闻、选手内幕爆料不过是节目组博眼球的负面炒作而已。
对此,敖君怡也认为:“如果故事都是真的,没什么不好,我自己也爱看,但真伪要看参赛人跟制作单位对分寸的拿捏。”但她也强调,有时如果过度渲染,对歌手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现在哪个歌手可以唱3至5年?要看大家怎么想,如果有好的声音又有好的外形,我建议慎选合作公司。”
“好声音”翻唱版权问题惹争议,唱老歌需经原作者同意
在最近《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人气选手李代沫以一首《我的歌声里》的翻唱,让大家记住了这位铁汉的“柔情”。但是前日,《我的歌声里》原创者曲婉婷所属的环球唱片公司向李代沫发出律师函,直指对方在未经原创者本人或唱片公司授权下,于歌曲MV和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等节目和场合中使用该歌曲属于侵权行为,希望李代沫立即停止对《我的歌声里》词曲的使用。众所周知,李代沫因在《中国好声音》中翻唱了曲婉婷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我的歌声里》,而被广大观众记住,并迅速虏获了一批歌迷,以至于有些歌迷将这首歌打上了李代沫的标签,所以这次的翻唱也就引起了原唱者曲婉婷的不满。于是,曲婉婷本人也通过环球唱片向李代沫及节目组发出了维权公告,但这也引得李代沫歌迷的不满。有歌迷认为:“人家唱红了你的歌,你就拿这件事情来炒作,如果人家不翻唱,谁知道这首歌和你这个人?”对于此事,原唱歌手曲婉婷在微博上回应:“当我起先看到李代沫戴耳机在录音棚翻唱我的歌的视频时,和看到其他人翻唱我的歌一样,我感谢他们喜欢我的歌,我也有翻唱的时候。问题不在这里,问题是有人投资拍MV、拍电影,但不和歌的创作者沟通一下,也不管她喜欢不喜欢与其作品有关联,拿来歌就用,完全没有尊重版权的意识。”
在历来的这种纷争中,歌手维权被谩骂的情况屡见不鲜。对于选秀节目来说,选秀歌手翻唱的曲目也应当支付相应的费用。一位选秀节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国内,如果是一些非营利的翻唱一般创作者很少去追究侵权行为,但是一旦被用于商业用途,那就必须支付相应的费用,毕竟这是对创作者应有的尊重。“国内很多选秀节目,例如‘超女’、‘快男’,还有一些音乐类节目《我要记歌词》等,所使用的歌曲,大多已经支付了相应的版权费用,所以在版权使用方面也鲜有官司,但这也让一些人认为选秀节目可以随便翻唱歌曲。而《中国好声音》是第一届,在歌曲使用上尚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曲婉婷事件会让节目组在这方面做得更成熟一些。”
众所周知,去年旭日阳刚也被《春天里》的原作者汪峰要求禁唱,汪峰此举也引起歌迷的不满,汪峰同样遭到了和曲婉婷一样的非议。与中国选秀节目可以随随便便翻唱不同,欧美选秀节目对版权的保护更加严格。据业内人士介绍,许多美国的歌唱类选秀节目会在之前就为选手提供一个详细的清单,限制选手的选歌范围。而比赛中的自由清唱环节,则不会出现在播出的电视节目中。欧美歌手翻唱他人作品更加谨慎,按照惯例,欧美歌手要想在演出中翻唱他人的作品,除了要获得作者和版权所有公司的授权之外,还得缴纳一笔高额的版权使用费。
选秀“成才率”太低? 同类节目各自寻突破
目前,全国十余档音乐选秀类节目仍处于良性竞争的状态,多个节目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中国好声音》的走红持肯定态度。但是,这个节目也激发了同类节目的“自救意识”,多个节目正在进行调整和突破,以求对抗《中国好声音》。辽宁卫视的《激情唱响》工作人员就曾表示,现在有十余档音乐选秀节目竞争,节目会更难做了。不过这么多同类型节目一起播出,肯定都有各自的看家本领。只有把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挥得更好,才能进行差异化竞争,避免直接对抗。“和《中国好声音》不同,我们不回避唱得差的选手,更看重草根选手,他们接地气,我们要继续草根性和全民互动性,这样,我们的选手和观众就会和‘好声音’略有不同,能避免更大的竞争压力。”
纵观今年的所有选秀类节目,如果说《中国好声音》在一线卫视播出,而《激情唱响》、《花儿朵朵》等节目是在二三线卫视播出,彼此之间的对抗不在一个起点上的话,那么东方卫视的《声动亚洲》则是《中国好声音》最直接的对抗者。其宣传负责人韦亮甚至表示,针对同类节目的竞争,《声动亚洲》在不断地调整节目内容和形式,期望能更好看。“在评委阵容方面,前几期节目我们就邀请了高晓松、孙楠、黄舒骏、谭咏麟、齐秦、李克勤、张宇等人,保证让观众在每期节目中看到不同的大牌评委,这在所有国内同类节目中绝无仅有,也是我们竞争的本钱。”
但是话说回来,选秀明星真的能凭借一档选秀节目走上职业歌手的道路吗?目前的音乐选秀节目能否做到这一点?投身娱乐35年,出道之初就为邓丽君工作的中国台湾金牌经纪人宋文善指出,当前节目在对选手外形的包装上有的过于成熟,有的过于随意,有些是依据自己的喜好却不代表观众的喜好。“我觉得下一步他们应该请设计师好好根据他们歌曲的表现方式来设计他们的造型,目前的选秀节目还做不到这一点。”
宋文善也曾表示,新人的歌声、外形和气质一定要有独特的辨识力。他说:“要让人一听就知道是他的声音,比如王菲的声音就很空灵。其次,有没有星相的外形和气质也很关键,就算不是十分完美也要有 独特的样貌,就像葛优并不是特别好看,但他一出现就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宋文善也以“快男”和“快女”为例说道:“2007年最后几集所有女生都是穿的长裤,这当中肯定有猫腻,一定是服装师在为几个选手特别考虑。”巫启贤则发现,相比中国台湾深厚的流行音乐根基和强大的制作团队来看,内地由于地方大、媒体分散,整体环境对歌手的帮助很有限:“选秀节目选出来只是人,不是作品,选出来之后没有作品,这些人还不是一样消失?”
中国综艺节目 篇12
中国内地的综艺节目一直都是以“引进”作为主旋律, 从港台延伸到日韩、再由日韩扩大到欧美乃至全世界, 可谓是空间的广度不断拓展, 文化的跨度不断扩大, 目前形成了各类综艺的“百家争鸣”之态。自2010年以来, 引进之势更加强劲, 以购买版权为主要方式的引进成为主流。从《中国达人秀》到2012年夏天的《中国好声音》, 乃至2013年的《星跳水立方》《我的中国星》等节目扎堆开播, 可谓是充斥各大银幕。[1]
亲子类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无疑是引进浪潮中尤为绚丽的浪花, 经过本土化包装快速地走上了市场。
2011年下半年广电总局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文件, 其中规定:“自2012年元旦起每个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娱乐节目每周不超过两档, 全国卫视总数控制在九档以内。”这样, 因为本身中国的综艺节目原创基础就薄弱, 一方是政策的严格要求;一方又是急需满足的观众, 各大频道迫于自身生存压力, 寻求栏目成熟精致就是必由之路。
于是, 《爸爸去哪儿》就在中国内陆诞生。它引自韩国MBC电台的《爸爸!我们去哪?》, 节目一改以前的内容、程式方面的模仿, 而是引进模式, 无论从节目制作模式上还是市场运作方式上, 都套用韩国已有的模式, 以五位来自不同职业的明星, 和他们的萌娃一起出游, 以自然的记录方式展示给观众真实的明星生活, 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 节目里也渗透着对教育等现实问题的思考。《爸爸去哪儿》的轰动, 让社会继续把焦点聚集在海外电视节目的引进话题上来。[2]
二、《爸爸去哪儿》的本土化运作
韩国版的《爸爸!我们去哪?》相对而言情节平实, 主要以吸人眼球的表演为主, 而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剪辑更为精良, 节目中对蒙太奇的运用达到了综艺节目新高度, 每个剪辑点都是一个看点, 各个剪辑点之间衔接自然顺畅, 结构更加紧凑,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 完整的片头和主题曲
韩版的《爸爸!我们去哪?》是一张动画, 伴随着一阵集合铃声导入节目主体。《爸爸去哪儿》有本土化特点, 片头为父亲叫儿子起床、一起刷牙、为儿子做饭、收拾行李、手拉手出发等几个小故事的Q版动画组合, 时长约20秒, 并辅以节奏欢快的人声伴奏, 营造轻松温馨的氛围。另外, 《爸爸去哪儿》同名主题曲是由四对父子 (女) 合作完成的, 歌词简单易记, 朗朗上口, 发行几天后就被大家广泛传唱, 是整个节目快速赢得民心的助力器。
(二) 紧凑的故事情节
《爸爸去哪儿》与韩版《爸爸!我们去哪?》相比, 90分钟的节目容量更大, 这符合我国观众的习惯。每次节目开始, 都是前往目的地的场景, 中国版镜头的切换速度较快, 爸爸孩子们的动作也很快, 从任务卡到分房子, 中版用时都比韩版快2~3分钟, 中版的节目中经常会有爸爸或者孩子为了某项任务奔跑的画面, 加快了故事发展节奏, 能迅速调动观众注意力, 让其紧紧跟进情节, 这符合了现在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心理需求。
(三) 真实而富有戏剧性的内容
“像任何戏剧类节目一样, 真人秀节目的内核就在于它的冲突性。”[3]跟原版相比, 湖南卫视的亲子节目富有戏剧冲突, 在抢房子、完成任务、游戏比赛、一起做饭等活动跟原版相同的模式基础上, 《爸爸去哪儿》穿插了很多突发的小故事, 有的甚至让观众大跌眼镜。例如, Kimi和王诗龄突然吵架而哭个不停, 再到两个孩子在爸爸的教导下和好;还有Cindy每次失控大哭, 观众都猜测接下来田亮该怎么办……随着战胜一个个困难, 孩子们成长了, 爸爸也体会到了妻子的不易。摄制组把那些琐碎的小故事用蒙太奇的方式串联起来, 设置悬念。在剧情冲突中爸爸们不断改变着与孩子们的沟通方式。例如, 郭涛开始一直都很严厉, 在灵水村石头有些顽皮, 他一脸严肃, 怒目相对, 当父子陷入冷战状态后, 观众的神经就绷紧了, 一边担心郭爸大发雷霆, 一边猜测事态该如何发展。等到父子关系解冻后, 伴着温情的音乐观众们又会流下感动的泪水。每个爸爸和孩子的故事都有高低起伏的过往, 牵动着粉丝们敏感的神经。
(四) 宣传方式多样化
《爸爸去哪儿》采用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的方式来加大影响力。首先在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造势, 观众们的蠢蠢欲动, 而后又在门户网站、视频网站上宣传, 节目播出之前, 各位萌娃星爸奔赴五大城市现场与粉丝互动, 还剧透一些剧情来挑动观众的胃口, 场面很热烈, 为接下来的节目做铺垫, 获得同时段最高的综艺收视率。一时间, 《爸爸去哪儿》家喻户晓。
三、《爸爸去哪儿》引进与重塑背后的问题
中国的综艺节目要引进为主, 尤其是当下潮气十足的亲子类综艺节目。但是, 我国的文化主要是以引导大众为主, 当“海外引进”遇到“快餐文化”, 除了外来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更要以质为先, 正视并改正存在的问题,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值得注意的问题有:
(一) 同质化现象严重
《爸爸去哪儿》大红大紫后, 一大波亲子类综艺节目来袭, 浙江卫视的《爸爸回来了》卖点与之雷同, 基本都是爸爸的帅气和孩子的萌, 还有湖南的《一年级》热播, 紧接着《爸爸请回答》《人生辣妈学院》《萌宠成长记》《改造熊孩子》《宝贝看你的》……以湖南为首、浙江、安徽、东方、江苏等都把重金砸到亲子类节目上。观众们似乎有点审美疲劳了, 有的情节很接近, 让接下来的节目收视率直线下降。在竞争愈演愈烈的时代, 节目得同时满足观众点击率和政策的双要求方有机会存活下来。
另外, 各大卫视为了争夺收视率, 即便是引进的同质化, 也一窝蜂播出。引进了好的模式, 成熟的制作过程, 但最关键的是还要看怎么设置内容, 有怎样的发展情节, 创意是否新颖, 引进模式只是对外国优秀经验的汲取, 本土化和个性化才是生存之道。
国内同质化的有一个原因是体制的限制, 广电总局的政策是各大卫视行动指南。例如, 美国有大的制作团体, 中国是行政主导, 制作力量散而乱, 有时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可能是上级派下来的, 业务能力也值得商榷。想改变同质化, 进一步变海外节目本土化为自主化, 需要在决策者和电视台两方面反思。
(二) 惰性导致创造力枯竭
《爸爸去哪儿》基本获得成功。目前, 我国的综艺节目还是处于模仿学习阶段, 我们学会了“拿来主义”之后的为我所用, 结合了本土观众的视听需求, 能获得客观的利润。但是, 我们没有真正属于自己原创的东西, 受到版权所有方的钳制, 一方面缴纳高昂的版权费;另一方面在节目的改造程度上要征求对方的意见, 我们节目制作的自由度降低, 长此以往, 也会严重影响中国媒体人的独创性, 在世界的竞争大潮中处于劣势。
缺少原创的综艺电视制作模式的一个原因是国家专项资金投入较少, 只有央视才有原创节目的资金流入, 各大省市卫视由于处于独立和竞争的地位, 很难集中资金搞专项研究, 这是政策的支持;另一个原因是我国法律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完善, 即使有了成功的原创模式, 也会有一些雷同的, 原创方可能会为此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加上时间成本, 要是所有权得不到安全保障, 势必会减少对原创投入的信心和热情, 那么也就形成了“小修小补”的引进热局面。
(三) 快餐式节目容易导审美疲劳
现在大多数综艺节目都以新奇来吸引观众, 《爸爸去哪儿》也是如此。由于类似的节目增多, 再加上观众的新鲜感减少了, 《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收视率相对第一季略有下降, 表现更为明显的是春节期间的大电影, 《爸爸2》大电影的首日票房为4364万元, 不及第一部的一半。同期公映的《爸爸的假期》首日票房只有2100万元, 在同期上映的电影行列中最低。有的网友表示:“我们看《爸爸去哪儿》主要是图个乐呵, 当然有点教育意义更好, 要是每一季都差不多, 逐渐我就不想看了!”
四、对海外电视综艺节目的理性思考
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大电视台需要注意的是, 引进、重塑然后本土化的运营固然达到了模式的完美运用, 但是, 自己的才是永恒的, 以原创为主, 以引进为辅才是未来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
(一) 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引进模式
基于类似于《爸爸去哪儿》节目的成功, 各大卫视以及制作方面对海外的优秀综艺节目模式, 如果是适合本国需求, 市场反馈良好, 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健康节目, 还是要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引进。这是中国综艺节目成长的必由之路。
(二) 把创新元素注入引进模式
时代在发展, 观众的审美诉求也在不断变化, 这就需要节目制作方善于捕捉看点, 引进后要积极与时俱进, 不断加入新元素。例如, 《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在几期节目中就增加了任务的难度, 变化了以往的游戏方式和规则, 把“亲情”这一亘古弥新的话题再一次搬上荧幕, 针对的是中国孩子缺少跟父亲交流的现状, 呼吁爸爸回归家庭, 增加亲子交流。但是大电影便毫无新颖之处, 最终票房惨淡, 这反而给摄制组敲了警钟, 不断创新势在必行。
(三) 从人文关怀出发支持引进模式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当然要由自己的创意来体现。电视节目创新的动力源于生活、源于群众、源于基层。“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 广大电视工作者走进基层, 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博物风貌中寻找灵感, 从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丰富多样的愿望需求中寻求动力, 了解群众所需, 发现百姓明星, 释放民间能量。[4]
政府要有政策支持, 鼓励引进好模式, 控制粗制引进。目前, 中央以及各级领导都很重视文化建设, 尤其是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我国的传播从以传播者为中心到以受者为中心,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电视节目的改革中, 打造更加亲民的节目,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为此广电总局在鼓励支持能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自主探究的模式, 制定了一套客观公正的节目引进制度, 这是在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迈进的信号。
(四) 以专业的方法管理引进模式
当引进的大关没有把好时, 面对引进形形色色的海外模式, 有关部门要把好最后一关, 把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不健康的节目进行“无害化处理”, 留下的还需要融合进本民族的文化精华, 有良好的宣传意义。在这个喜欢大手笔拍摄的年代, 很多人忽略了细微的情怀, 在这个孩子跟爸爸越来越疏远的年代, 《爸爸去哪儿》就是符合了父慈子孝的优良传统的思想, 结合当下“教育”这个话题, 通过议程设置, 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当中的角色讨论, 集娱乐、教育和感动于一身。
王磊卿预测, 中国电视经历购买模式阶段以后, 未来会经历一个新阶段, 即所谓中国电视人和国外模式公司进行合作开发模式的阶段。“如果说现在一下子走到全部靠我们自己原创, 还为时尚早。下一步很可能是和国外模式公司进行紧密合作, 创作出拥有我们自己版权利益的好的模式, 最后再完成我们自己的原创模式。”[5]
对于媒体而言, 最好是积极有益地引导, 把握好时机, 引进并重塑之后, 探求自主节目制作应该提上日程, 尤其是大的媒体机构和电视台, 精诚合作, 形成能引领、会担当、求创新的传媒集团。[6]
参考文献
[1]刘敏.真人秀节目的传播学解读[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6) .
[2]许志江.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研究[J].求实, 2006 (S2) .
[3]施育华.国内真人秀节目整合营销模式[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1.
[4]王炯.一场“明星电视真人秀”的传播学解读——从沪上三档明星真人秀节目的比较分析谈起[J].新闻爱好者, 2007 (07) .
[5]何天骄.伊利超3亿冠名《爸爸去哪儿》海外引进模式能走多远待考量[DB/OL].第一财经日报, 2013-12-05.
[6]《爸爸去哪儿》视频[DB/OL].http://www.haosou.com/s?ie=utf-8&src=hao_search&shb=1&q=爸爸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