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中的审美文化

2024-09-30

综艺节目中的审美文化(精选4篇)

综艺节目中的审美文化 篇1

现在,电视文艺节目的社会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追求高雅的享受,而是更加追求热闹的场景,在电视文艺节目的审美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电视文艺节目制作的过程中,考虑最多的是商业利益,导致电视文艺节目在热闹的表象下,形成了娱乐至上的思想,这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也不符合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念,所以,在电视文艺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文化关注对电视文艺节目加以改进。

1 电视文艺的大众化属性

电视文艺节目指的是运用影视制作的手法,将节目制作和播出,从而能够起到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效果,电视文艺节目也可以较为电视娱乐节目。在我国电视节目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电视文艺节目的内容是比较宽泛的,有真人秀节目、综艺节目、游戏类的节目等,这些节目包含了大量的艺术形式,而且还能够在原有的艺术形式上,对艺术形式进行创新,能够借助现代科技的发展,从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艺术。电视文艺节目有其独特的特点,是大众文化的重要构成。大众文化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能够为各类受众所接受,而且也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

2 娱乐节目对传统审美观念的颠覆

在九十年代,我国的电视文艺节目的创作实现了高速发展,电视文艺节目的市场越来越多元化,而且电视文艺节目的经营方式也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加上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传播,从而使观众的审美心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弘扬被各式各样的娱乐节目所掩盖,人们更愿意接受娱乐节目,实现身心的放松,在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中一味地遵循娱乐至上的原则。

以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节目为例,该节目以娱乐的方式,展现个性化的自我,其节目的宗旨是“快乐”“消费”“个性”,这些节目在创新了电视文艺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是对传统的电视文艺节目性质的颠覆,对观众的审美标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传统的电视文艺节目中,更多的是教育的作用,弘扬的是中华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思想,而现在的电视文艺节目多以娱乐性为主,更多的强调自我个性的表达,忽略了节目背后的教育意义。同时,在一些电视剧中,也出现了过多勾心斗角和淫逸豪奢的场景,丰富荧幕的同时也会降低电视文艺节目的实际作用和功能,使观众的社会认知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 电视文艺节目中先进文化的导向与审美标准分析

3.1 在电视文艺节目中要以先进文化作为导向

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碰撞,这对社会的发展也是产生一定的冲击,在这些文化中,有先进的,也有不好的文化,所以,在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的过程中,应该运用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文化。电视文艺节目是我国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所以,应该提高电视文艺节目的文化品位,选择那些积极向上的文化。中国电视文艺节目在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主流文化的建立,也能够对大众文化进行宣传,但是,在先进文化的传播方面明显存在着不足,所以,在电视文艺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的基础上对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加以创新。

3.2 电视文艺节目制作的过程中要强化审美的引导

电视文艺节目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其艺术价值是非常高的,所以,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要遵循审美的规律,能够让人们观看后提高审美能力。湖南卫视播出的《快乐大本营》等节目,能够体现一定的特色,而且能够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在节目中运用不同的形式宣扬传统文化,在电视文艺节目中能够提高文化品位,我们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就会运用踏实的心,提高民族的凝聚力。

4 结语

在电视文艺节目中,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审美元素的缺失,电视文艺节目一味坚持娱乐至上的原则,缺少对中华传统文化等精神文明的展现,甚至导致社会风气浮躁等不良现象的产生,因此,在电视文艺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应该强化文化关注,在电视文艺节目中要以先进文化作为导向,电视文艺节目制作的过程中要强化审美的引导,切实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摘要:一个电视文艺节目中的文化含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电视节目的质量,电视文艺节目是否具有审美特征,是电视文艺节目在众多节目中能否脱颖而出的重点。现在,电视节目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市场,在电视节目中出现了盲目追求收视率的问题,现在电视文艺节目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其节目在热闹的场景下,却显示出文化的缺失,所以,在电视文艺节目中提高文化关注,实现审美的创新是很重要的,能够促进电视文艺节目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文化关注,电视文艺节目,审美创新

参考文献

[1]苏蕾.对电视文艺节目的文化关注和审美思考[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5):60-61.

[2]连玉芳,刘伦.对电视文艺节目的文化关注和审美思考[J].新闻传播,2014,(18):101.

[3]贾晓帆,唐晓梅.中国电视文艺节目的文化定位与思考[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7):186-187.

综艺节目中的审美文化 篇2

上次看了一个访谈类节目,听他们讲到了有关中国古人的一些休闲娱乐方式,乐舞百戏、博弈娱乐、体育娱乐和民俗娱乐等等。中国古人在精神生活方面有一种把娱乐和艺术相结合的能力,很多种娱乐都变成了艺术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像曲水流觞,对酒当歌,登高抒怀,歌舞戏曲,琴棋书画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艺术瑰宝。还有观鸟赏鱼,斗蝈蝈,抖空竹,评书等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个民族,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的古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在共同的民族心理的熏陶下,总会形成某些传统的审美崇尚,形成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从这些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审美观念和情趣。这些风格,或者说古代中国人的文学审美崇尚,可以从历代文论家的古典诗词著作中找到它们的一些影踪。

一、自然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流传千古的佳句是唐代李白对江夏韦太守的诗作的推崇之词。他本人还发出了:“自建安以来,绚丽不足珍。”的呼吁,要求文学作品气韵天成,真实自然。这句话也让我想到了电视上化妆品牌自然堂的一句广告词—你本来就很美!本来的,最初的,自然的就是美的。

自然美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的美,同时也是一种真实的美。推崇自然之美,是普遍存在于中国人审美思维中的思想,它和主张一切顺应自然的思想一样,发端于先秦时期的老庄思想。庄子曾在《天道》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王充把“朴”解释为:“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即自然形态的树木,是一种不假雕琢的自然美。自然同时也意味着真实。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是不会感人的,真实才会自然。浑然逼真,不假雕琢,这才是庄子推崇的自然之美。他把这看成美的最高境界。

与对自然的赞美亲近相联系的是,在人的生存理念上,不是以征服自然为最高理想,而是在跟自然平等相处和把自然作为审美欣赏与情感亲近的对象的前提下,提倡审美化生存方式和诗意生存境界。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在某种意义上也包括禅宗,它们都不是把生存的意义寄托于某种彼岸的神灵或某种道德形而上学,而是把生存的意义定位于此世,定位于一种审美化的生存方式。

而这种审美期待的依据则在于把整个宇宙人生看成一种有情的世界。宇宙本是无限的,宇宙有自己铁的法则和必然性。然而在中国古人看来,宇宙并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冷冰冰的容器,而是一个有情有趣的世界,是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已的世界。人与天地是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的。人是天地之子(因此古代君王自称“天子”),人必需顺天应人,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在有情的宇宙中活下来。而这种活着因为与宇宙自然的节律一致,因而才能活得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只要与自然节律相一致,与自然相互欣赏,相互依赖,活着本身就成为一种美,一种诗意。

但是,任何艺术都不是原始状态的自然形态的照搬,自然美是经过文学家创造的艺术境界,是庄子所说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绚丽之极而又归于平淡的境界。艺术的自然美,是大巧之后的返朴,是去掉了雕琢斧痕之后的自然,也是精湛的艺术功夫以朴素的自然形式表现出来,并经过推敲、琢磨,最后才成为看来是不假雕琢的浑然天成的艺术精品。

孔子和庄子时代,没有工业化,许多原始自然尚未开发,但是,时代不同,人们对物欲的追求则同,所以思想家们对此的批判也是同样强烈的。无论是庄子还是孔子,他们所表述出来的这种把无情的人生有情化、把无趣的生活审美化的思想,对于生活在高度心理压力下焦虑不堪、精神疾病增多的现代人,难道不是一贴清凉的解毒剂吗?

二、含蓄美—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含蓄,《新华字典》中这样解释:“也作涵蓄。一层含义是表达得委婉、耐人寻味;二层含义是说话中不把情意全部表达出来。”而艺术体现的“含蓄”里包含着更多更丰富的委婉而又耐人寻味的情感,这其间蕴藏着的魅力也许就在这“犹抱琵琶半遮面”般的含蓄之美中吧!

中国古代诗文中就蕴含有含蓄美,诗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是他们生活的必需,是其高雅生活的保障,是修养性情的良方,是令人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叫人真正感到触动的地方不在表面,而在背后,这也就是中国诗歌里的“言不尽意”。

含蓄,不仅是一种艺术风格,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艺术规律。举例说,王安石的“浓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这一点红,已经足以透露春天的气息,让人自然而然联想起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含蓄美就是要求文学作品不能一览无余,只有含蓄之美才能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引起阅读兴趣和审美愉悦。

强调含蓄的美,强调意在言外,如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这些文学审美情趣都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老子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庄子说的“至乐无乐”,都很自然地引伸出了“无言之美”的审美理论。庄子在《天道》篇中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文学作品的内在意境,往往比语言文字直接表达出来的东西要深远而广阔得多。文学艺术给人的美感不一定都是语言所能形容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隐约或含蓄不只是艺术的形式美,而且关系到作品的思想张力。如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如果一言道明,就不会给人审美愉悦和难以磨来的印象。文贵含蓄成了我国古代文学审美中的传统审美观点。文学作品有的这种含蓄之美,也就使人们在文学的审美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在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享受。

三、新奇美—“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奇也就是新,新也就是奇了。中国古代文学家们看到了创新和变革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因而提倡这种出人意表的新奇美,正是对异常的、独创的艺术境界的追求。

以新奇为美的观念可以上溯到很早的神话传说。人类童年时期,对许多自然现象都会感到奇怪,而又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于是有了神话。从这些神话中开始产生出了古人的“奇”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新奇美的另一个方面是创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向反对因袭模仿,而主张意取尖新,即文学作品的独创性。杨万里在《诚斋集》中说的“文章必自名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就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要有独创性,自成一家而不模仿别家,才能名传千古。

摄影文化传播中的审美研究 篇3

关键词:摄影文化;传播;审美

与传统的绘画相比,摄影本身是一种具有极强适应性与时效性的图像文化表现形式。其不仅供人们欣赏,实际上许多时候也是对某一事件、时刻的记录,当多年后再次翻出时,可以让人立刻在脑海中回想起当时的画面。所以,作為一种诠释内容的形式,当前我国的许多领域都离不开摄影的存在。摄影已经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众多领域凸显了其价值,其蕴含的文化也会越来越丰富。

1 摄影文化传播现象分析

在现代摄影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身就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艺术结合的产物。加之摄影本身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摄影已经不再是高深莫测的艺术形式。它逐步变成了普通大众都可以参与其中的文化艺术形式。

摄影艺术的发展,实际上也是我国影像传播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图片还是视频,正是因为有了摄影,才逐步实现传播方式的转变,摄影中蕴含的文化才能被更多人熟知。摄影在我国最初的作用是被人们用来拍摄照片,然后将照片作为素材完成绘画。之后,还有一些人将照片打印出来贴在手机或名片上,用于和其他人交流与介绍。直到后来,摄像技术出现,摄影摄像已经不再是陌生的内容,人们与影像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只要人们的手中拿着摄像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摄影,这个时代也可以称之为大众摄影时代。

无论是摄影大师还是普通大众,通过摄影的手段,记录下的都是曾经真真切切发生在身边的历史故事。因此,照片本身不仅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同时也有不可忽视的人文情怀与文化情感。加之当前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这为摄影艺术的发展与摄影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量摄影论坛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在同样的平台上交流自己的情感,展现自己的长处,分享摄影技巧的同时,也实现了传播文化的目标。另外,我国近些年来也开办了许多摄影展览,这为国内外摄影爱好者与著名摄影师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与平台。因此,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摄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承载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元素,同时其本身独具特色的审美元素,更使摄影作品本身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值得被广泛传播和推广。

2 摄影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审美表现

2.1 摄影作品的纪实美

纪实美是摄影独具的美学性质,同时也是摄影最为本质的特征。摄影的纪实性表现在摄影师通过镜头,对实实在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了记录。许多年后再次翻看这一作品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回想起从前的画面。摄影作品本身的纪实性,可以称之为一种独特的审美表现。

许多人片面地认为摄影就是一种美的艺术,走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拍摄风光,这些美景就是所谓的摄影。其实不然,如果走到哪里看到一朵花、一棵草都要随意拍下,这样的作品不能称之为摄影艺术,因为它缺少文化内涵与丰富情感。因此,从现代摄影美学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纪实性和实际意义的摄影作品才是最重要的。例如,许多摄影师会拍摄战争、苦难、贫穷,通过反映社会中的阴暗面,呈现出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一种相对较大的影响力和社会舆论,甚至引起社会变革。这样的作品,才是当前许多摄影师疯狂追求的题材,而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审美表现就是纪实美。

例如,我国著名的摄影爱好者李建宏就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其作品都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也称之为纪实摄影。例如,其曾在美国拍摄的《大峡谷》,在印尼拍摄的《海底世界》以及在南山滑雪场拍摄的《最可爱的人》等作品,都因其独特的构思、情感与创新的题材被众多摄影爱好者所喜爱,其作品所反映出的纪实性非常难得。

2.2 摄影作品蕴含的情感美

情感也是摄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只有摄影师在创作的过程中饱含热情,才能确保自己的作品是在真实的情况下拍摄的,进而使拍摄的作品与拍摄者的情感相契合。对一些摄影师而言,如果其在拍摄的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感,透过该作品,欣赏者就会清楚地意识到摄影师的创作情感。通过解析其选择的光线、色彩、构图,可以分析出一位摄影师独特的摄影风格。例如,解海龙最为著名的作品《大眼睛》,也就是关于希望工程的这张照片,曾经在我国红遍大街小巷。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幼者,对这张照片的印象都尤为深刻。画面中手握铅笔的小女孩,睁着一双大眼睛望向摄影者。不得不说,这样的画面着实让人心疼,同时也可以直观表现出摄影师内心的情感。通过这张照片,我国开始格外重视农村的教育,使贫困山区的孩子有接受的教育的机会。正因为摄影者本身真实丰富的情感,才使拍摄出来的画面更能反映农村儿童渴望读书的期盼目光,进而产生如此大的反响。

在摄影作品中,拍摄者重视投入的情感至关重要。只有摄影作品中蕴含丰富的情感才能使摄影师在拍摄的过程中更用心,更加富有创意地拍摄作品,增强摄影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含义,凸显其审美价值。

3 结束语

对摄影本身而言,其是一项艺术,同时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因此,摄影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拍摄者、摄影师注重对其文化传播功能。这需要摄影师在拍摄和创作的时候,加强自身的情感投入,丰富摄影作品的内涵。同时增强摄影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与审美性,从纪实性和情感两个角度增强其审美价值,凸显其独特的美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茜.摄影文化传播中的艺术审美取向[J].大众文艺,2011(19):111-112.

[2]于帆.摄影文化传播中的艺术审美取向[J].大众文艺,2016(05):203.

[3]陈旭红.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审美化身体形象批判[J].湖北社会科学,2009(04):171-173.

[4]孟玲.视觉文化传播时代新闻摄影的审美趋向[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04):26-28+49.

综艺节目中的审美文化 篇4

一、对电视文艺节目的文化关注

电视文艺节目就是通过电视制作手段与播出方式, 给人以娱乐与审美双重享受的节目, 在西方国家, 一般把这种节目叫做娱乐性节目。在我们国家电视领域, 电视文艺节目具有相当广泛的内容, 不论是实况转播、综艺、竞赛游戏、文艺专题、电视剧、音乐, 我们都统一把它们划分到电视文艺节目范围之内。它们不单是人类所有艺术样式形式, 还有更多新式样的艺术样式层出不穷的生成。它以具有现代科学性的新艺术门类出现于大众视野之前, 电视文艺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但毕竟还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 (1) 大众文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 是使大众文化令广大民众易于接受的结果, 可以将其视为大众文化本身的特点, 电视文艺节目正是基于此而诞生的产物。

二、对电视文艺节目的审美思考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 我们国家电视文艺创作就被带入到栏目与种类巨变的新的发展历程当中。 (2) 发散性的市场思维与观念、经营模式上的变化、全球文化思潮的影响, 都使观众审美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责任与道义为重点的传统文化, 逐渐被轻松消费与休闲娱乐取代, 电视文艺节目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越发向娱乐精神靠拢, 湖南台在此基础上使节目导向逐渐弱化, 突出自我表现, 以快乐、消费、情感、个性为核心内容, 开创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节目, 不仅开创了电视娱乐新风尚, 还针对传统进行了结构与颠覆。

三、电视文艺节目对文化和审美的引领

1. 以引进先进文化与导向为首要目标

在经济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 各种传统、现代、本土、外来文化等都能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社会的发展, 当然这之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先进文化, 指的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引导, 以现代化、世界化、未来化、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为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文化产业。作为我们国家主要文化传播媒介, 电视宣传以传播正能量的先进文化为根本, 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3) 最近几年, 纵观整体, 既使主流文化初具模型, 又对大众文化形成了很好的传播作用, 通过对比, 提倡发展个性化、深度化与创新化为主的精英文化在我国电视文化中还是非常薄弱的一环, 未被开垦, 所以电视文艺节目应当以先进文化为导向, 着重在导向与品位方面进行培养, 假使电视文艺只图吸引眼球与高收益而变得低俗化, 沿袭消极心态, 那么一个只图眼前利益、卖弄低俗的媒体就只会让低俗的观众对它感兴趣, 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也会因为缺乏实质文化内容而被淘汰。

2.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类似于其他艺术形式, 电视文艺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它的价值规律与艺术属性是基于它作为审美活动出现的基础之上的, 但是现在的电视艺术还是否具有审美素质以及可否满足人们理想诉求?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湖南卫视在节目娱乐方面做得有声有色, 它以快乐为基准, 定位清晰、特别, 一系列特色的品牌栏目相继出现, 被社会大众广泛接纳与喜爱, 收益颇丰。一个地区的人民爱看什么, 荧幕上就应当多放什么, 如果我们可以在电视文艺节目里面多引入一些高素质、高品位的艺术与文化, 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些高雅的东西。

结语:

对电视文艺节目的文化关注和审美思考, 充分体现出将根深植于民族文化当中。最近几年, 过年过节期间电视文艺节目打破了以往千篇一律的旧象, 逐渐涌现出各种多样化的节目。艺术事业关键在于创新, 所有的优良作品都有它们的独到之处, 电视文艺节目对自身也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创新中求发展, 通过这种方式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文化享受。

摘要:我们国家电视文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建国十七年、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新时期与转型期这四个阶段, 至当代电视文艺节目, 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对现代社会、审美取向与人文理念的过渡, 它在电视艺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电视文艺节目需要清晰理智地审视自身, 从屏幕意识、文化导向与创新性三方面获得灵感。

关键词:电视文艺节目,文化关注,审美思考

注释

11 李城, 欧阳宏生.当代电视文艺与社会形态[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5:73-79.

22 胡智锋, 刘俊, 王锟, 杨继宇, 李磊, 张陆园, 张瑜琦, 吴雪, 林沛, 扎西, 别君红.2012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J].当代电影, 2013, 03:151-168.

上一篇:目标应用下一篇:秧苗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