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节目中的音乐论文

2024-07-13

广播节目中的音乐论文(精选10篇)

广播节目中的音乐论文 篇1

一般的广播节目中, 音乐是一种常用元素, 经常被反复利用, 而为什么要把音乐应用到广播节目中、如何将音乐应用到广播节目中, 这就是文章需要讨论的两个问题。如今, 当你打开收音机, 不管是什么节目, 都会不断穿插各类音乐, 区别仅仅是有些把音乐作为隔断, 有些把音乐作为背景, 甚至将音乐作为节目的主体内容。

一、音乐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一) 使节目更加充实

音乐在烘托气氛和深化主题方面明显比语言有优势, 比如在一些谈话节目中, 如果仅仅是两个人不厌其烦地说, 则听众会产生厌倦感, 如果在谈话节目中加入一些音乐元素, 则听众会有一定的良性刺激, 从而调动听众的收听欲望, 同时使节目整体更加充实。

(二) 使节目更加真实

音乐更容易引起共鸣, 是因为音乐一般会勾画出一幅完整的图画, 虽然这种图画的勾勒会因人而异, 但是整体的趋向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也就是整体基调较为统一。一段音乐所激发的联想, 如果和节目相互融合、相互呼应, 可以有效增强现场感, 使节目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得以扩展, 更加适合广播节目以联想为重要支点的特征。对于音乐的运用, 片花是可圈可点的, 这些片花的设计较为巧妙, 既能充实节目, 又能使节目的真实性大幅提升。

(三) 使节目划分清晰

广播节目中的音乐运用很重要, 且更加明显的作用便是使得节目划分得更加清晰, 从而有效推动节目进程、揭示主题, 如果语言无法恰当准确地去区分叙述段落时, 音乐和音响能起到有效的提示作用, 从而在情节阐述上外在划分, 协助主持人对节目的节奏进行有效控制。这里的音乐就不再仅仅是一个陪衬品, 而成为一种语言的补充, 成为广播节目段落与层次之间的艺术化的标点符号。

二、音乐在广播节目中的运用现状

当今广播中的音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应用:其一, 片头、片花及其间奏乐。在一些综合类节目中经常设置一些片头、片花和有特色的间奏乐, 这样可以有效增加节目的层次感, 从而提示听众, 并协助主持人完成节目。其二, 背景音乐。很多广播节目都把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特别是一些人物特写、新闻通讯、教育类专题节目中, 好的背景音乐能塑造节目氛围, 引发听众的特殊感情、深化广播、让听众加深对新闻作品的理解, 从而使节目更加成功。其三, 大型主题节目的配乐。大型系列报道一般都有明确的主题, 内容也经过精心设计, 因此背景音乐一般都是针对节目量身打造的, 更能体现出报道的特色与节目内涵。

三、如何在广播节目中适时运用音乐

正如前文所述, 在一些综合类的广播节目中设计特色音乐, 能增加节目的层次感、真实性, 使节目更加充实。那么, 如何在广播节目中巧妙应用各种音乐, 这就是本章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 片头

片头音乐对于广播节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广播节目的主题及整体风格一般都需要片头音乐引出, 而片头音乐一般都是既能体现广播思想又具有序曲作用的音乐。一般来说, 片头音乐一般较为简短, 力求在短时间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好的片头音乐对留住听众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 广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题材的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类型。

(二) 片花

片花的主要作用是装饰、点缀与美化广播作品, 另外片花也应该和整个节目的内容巧妙结合, 成为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放大片花的文化符号, 让节目更有文化内涵, 同时更动听、优秀。

(三) 片尾

大部分节目, 特别是一些专题、谈话类节目, 都想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也就是以一个小的侧面去反映社会现实, 而往往节目的结尾便是点题的关键部分, 这里如果放入适当的音乐, 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片尾音乐的选择要切实符合节目的特点, 同时要与当期节目内容相符, 可以适当采用场景音乐等方式唤起现场感, 同时激发出听众心中蕴藏的积极情绪。

(四) 间奏乐

间奏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能引起听众注意和联想, 广播中的间奏乐对场景的渲染贡献很大, 但是间奏乐一般较短, 甚至仅仅是几个音符, 这种音乐的选取难度相对较大。

(五) 背景音乐

在人物特写、新闻通讯、社教类专题等节目中, 好的背景音乐能营造出好的节目氛围, 同时能舒缓听众情绪, 从而加深对新闻作品本身的理解和认识。背景音乐的选择要以节目类型、本期主旨为切入点, 同时也要时刻把握听众的心态, 力求通过音乐的衬托达到更强的节目表现力。

参考文献

[1]何昱.音响在广播节目中的运用[J].记者摇篮, 2009, (07) .

[2]胡鑫.音乐在广播中的应用[J].记者摇篮, 2009, (06) .

[3]芦茹萍.广播音乐的特征及其艺术表现[J].中国广播, 2008, (04)

浅谈广播音乐节目主持审美 篇2

关键词:广播音乐节目;审美;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广播是大众媒体中唯一的非视觉性媒体,是靠声音来传播信息,音乐又是声音中最动听的表达。音乐节目一直是数量最多的广播节目类型之一,而且越来越多的受众喜欢收听。随着社会普遍文化素质的提高,受众的审美经验越来越丰富,音乐节目越来越注重可听性和审美性,让听众从听节目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情趣,音乐节目主持人在节目的主持中起到重中之重的地位。

1广播音乐节目主持审美

提高受众的审美情趣必须在节目中让受众体会到音乐和音乐节目带来的美。音乐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至少应把握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1注重选材之美

广播学中有提到广播音乐节目除了具有娱乐作用之外,还肩负着一个重要的职责——引导、教育听众,提高听众的审美情操。音乐节目的导向作用是通过歌曲给人以精神和灵魂的渗透,让人在无形中接受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净化与升华。

目前,国内音乐电台及综合台的音乐类节目基本上可以划分为欣赏类音乐节目、杂志类音乐节目、娱乐类音乐节目、情感类音乐节目等几个类型。欣赏类音乐节目是音乐类节目中最纯粹的一种形式,它基本以音乐为内容,语言完全以引导欣赏为目的。欣赏类音乐节目一般参与性不强,来自主持人的观点和信息是节目的主导,但是了解听众的喜好与想法对主持人的选材和把握节目又是至关重要的。于是大多数的节目多设有与听众交流的环节或栏目,如音乐榜中榜、视听活动、爱乐随笔等。曾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专题音乐节目《音乐的宣言》,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赵爽的《音乐的宣言》节目,用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经典音乐,用感人的采访和真实故事,用朴实的语言成功道出了新闻媒体人员“远离战争热爱和平”创作心声。节目的开始,播音员用混响的声音说了一句话:“音乐史人类最富情感的艺术语言,它发出的正义宣言跨越时空,让人浮想联翩”,这句话虽然短小,但牵动着听众的听觉欲望,抓到了听众的审美点,直接审美感受,为节目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1.2注重语言之美的传达

广播音乐节目除具有其他音乐节目同样的娱乐作用外,还肩负一个重要的职责——引导、教育听众,提高听众的审美情趣。语言美不美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节目的效果。

(1)音乐语言和文字语言相得益彰。除了把握语言标准之美外,最重要的要把握音乐语言和文字语言的相得益彰。音乐语言占主要地位,是“红花”;文字语言起烘托陪衬的作用,是“绿叶”。一个成功的音乐节目,应该是“红花”与“绿叶”和谐统一的整体,相反,如若将“红花”和“绿叶”颠倒,节目的效果就大相径庭了。这也是往往很多听众抱怨个别音乐节目主持人话太多的原因,这就要求主持人对语言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就拿音乐节目的听众群体来说,在不同时段会有不同年龄段的听众,主持人的语言就要变化万千。如果针对年轻听众,主持人的语言必定要比较时尚、新颖;如果针对中年人,音乐节目内容偏向古典音乐,主持人的语言就必须将古典与中年人的关注点结合,以便引发共鸣。所以,把音乐正确、生动、完美地介绍给听众是音乐节目主持人责无旁贷的使命。

(2)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广播音乐节目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直接影响着语言传达的美感。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心灵出口。可以说,音乐通过广播的表现既是听众对音乐的内涵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主持人自己的感情在音乐中的表现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1.3注重节目编排之美

编排,是广播节目(包括广播音乐节目)中的一个基本元素,是节目组合和时间分割的一门艺术。在一个音乐节目中,只要出现两个以上的音乐作品,就存在如何编排的问题。

就广播音乐节目而言,节目数据库中成千上万个音乐视听作品,编排就是根据一定的意图和构思“穿针引线”,构成一个个完整的艺术品。这里,“针”是节目的构思,“线”是音乐作品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内容、题材上的联系,也可以是形式、体裁上的联系。例如,《中国歌曲排行榜》《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音乐节目加入了“排行”的元素,使栏目增强了变化中的悬念感和受众的参与度。在栏目化编排上,也要讲究策略,这样才可以发挥栏目的整體优势和组合优势。

2总结

广播音乐节目主持审美,如何吸引听众的审美注意点,产生一定的审美态度,提高听众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审美理解。音乐节目主持人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听众审美意愿。因此,作为广播音乐节目的主持人,要不断加强艺术修养,加强对节目的驾驭能力,提高节目的质量。这样,广播音乐节目才会走得越来越远。参考文献:

[1] 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广播节目中的音乐论文 篇3

一、音乐在诗歌节目中的表达作用

诗歌既可以朗诵的形式播出, 也可以配乐的形式播出, 电台称之为“配乐诗朗诵”, 节目中有时还可以加上主持人的述评。诗歌中的音乐能起到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它绝不是作品的外在附加物, 更不是花边式的点缀, 而是诗歌语言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达兰贝尔说:“音乐是说话甚至是语言的一种, 借助这种语言表达各种不同的内心情感, 说得更正确些是表达内心的各种不同的激情。”这充分说明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 即情感语言。

对于配乐诗朗诵中的音乐, 编辑在选择时, 不能只从其好听或不好听的角度考虑。即使所选择的音乐再好听, 而其表意与诗歌并不搭配, 这种配乐也是失败的。所以说, 选配音乐不能只从编辑的个人爱好出发, 而是要根据诗歌的意境、情绪来选择音乐, 更好地发挥音乐的艺术魅力, 使节目富有感染力。诗歌的播出, 并不一定只是诗与诗的组合, 也可以是诗与歌的组合, 可以把主题相近的诗歌和音乐穿插起来播出。这种组合方式显得活泼, 更能受到青年听众的欢迎和喜欢。

二、音乐在散文节目中的表达作用

散文, 是社会生活中闪亮的火花, 是一杯浓烈而又醇香的美酒。所以, 自它诞生以来, 就成为受众关爱的一种文体。这也正如散文家杨朔先生所说, 散文常常能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 一种思想, 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段, 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缩影。

散文, 在广播中基本上都是配乐播出, 因此音乐在广播的散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的参与要比只是用声音语言播出的散文节目, 多了些许浓重的艺术色彩, 使之更散发出诱人的艺术魅力, 充分显示出听的散文比看的散文更具有韵味和美感。配乐散文是录音散文作品和音乐相结合的一种文艺节目形态。它具有浓郁的散文风格和音乐韵味, 比之用文字登在书报、刊物上的散文另有一番情趣和艺术魅力。把载之书刊、卧在纸上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余味无穷的配乐散文, 人物形象变得鲜活了, 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了, 由此得到听众的喜爱和好评。每一档出色的配乐散文节目, 都会使众多的听众沉醉其中, 欲罢不能。配乐散文, 往往都是由著名朗诵家、播音员预先录音, 再由配乐人员选好音乐, 甚至请作曲家专门配乐, 然后复制合成、精心制作, 散文的诗情画意和哲理, 再加上音乐的烘托、渲染, 相得益彰, 听后令人有余音绕梁之感。广播中的配乐散文节目, 往往被称作“纯文学节目”。

音乐在散文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烘托意境, 推动情绪的发展, 以造成一种美的氛围, 给听众强烈的艺术感受。这里所说的情绪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散文中人物的情绪;一种是散文中作者的情绪;一种是散文欣赏者的情绪, 对广播来说也就是听众的情绪。也就是说, 配乐散文中的音乐能够烘托意境, 推动散文中人物的情绪, 推动散文写作者的情绪, 推动广播文学听众的情绪。如前些年在哈尔滨文艺广播播出的非常受中青年听众欢迎的《情感往事》节目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音乐加美文构建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文学气场, 减弱了都市人的浮躁之气, 在空中电波中找到一个可以按摩心灵的清净之地。

音乐在节目中是有机的组成部分, 它和散文应形成统一体, 不能使人感到音乐是硬加进去的, 是可有可无乃至是节目的多余部分。散文中所使用的音乐素材, 多是写景或是写情的音乐。音乐的作用主要是表达情感。它能强烈地作用于人物的情绪, 抒发人物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 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散文中通过音乐的表情作用、音乐和作品的内容结合, 渲染气氛, 创造所追求的艺术意境。

音乐是抽象的声音艺术, 它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 是社会特殊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所描述和表现的对象, 是它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首要的是这个社会的主体———人。在人类漫长的的发展史中,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 作曲家正是通过自己的观念、感受、体验, 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 所以, 音乐的体裁、样式和风格特点都有着极其鲜明的时代烙印。

音乐作品有着极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 这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逐渐形成的。音乐的民族特性和各地区的语言音调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特定的环境中固有的旋律、节奏调式特点直接反映出不同民间旋律的音调, 使其展现出各自不同的地域风采。在广播的配乐散文中, 音乐和散文的风格、情调一定要吻合。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散文, 更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因此, 恰如其分的音乐编辑手法的运用, 能为广播中的诗歌和散文节目的表情达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广播节目中的音乐论文 篇4

关键词:音乐;选秀节目;教学;影响分析

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央电视台创办了青年歌手大奖赛,使社会各界、各类选秀活动开始多了起来。很多地方、很多电视台也开始制作音乐选秀节目,成为大众非常关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 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

回顾历史,从84年领军先河的“CCTV青年歌电视手大奖赛”,到湖南卫视2004年举办的《超级女声》,再到2012年浙江卫视开播的《中国好声音》,至今已经有多个电视台、几十档音乐选秀节目在播出,有前所未有的热度和空前绝后的竞争。受众面、节目演出逐步趋于平民化,成为社会民众特别关注的焦点。由于民众也可直接参与各类音乐选秀节目,特别是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可让很多人直接听到、看到真实的演唱、真实的表演。层出不穷的各类音乐选秀节目给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阶层造成了不同凡响。也带给高校音乐教学一些好的和不好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高校音乐系、艺术学校师生们的反思,一些高校音乐教师对教学思路有了新的想法,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又有了新的认识。各类音乐选秀节目促进了高校音乐教育开始进行新的革命,开始转变教学模式,开始朝着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民众教学的道路发展。[1]

2 选秀节目对高校音乐教学好的影响

2.1 促进了高校音乐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不论是电视音乐选秀节目还是其他类型的音乐选秀节目,其表演形式、演唱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展示了民族风格,有的中西结合。抒情的演唱、婀娜多姿的表演使我们看到音乐艺术的美。演员们深厚的功底和热爱艺术的精神,更让我们看到祖国多民族特色、多元文化的表现。像由蘑菇兄弟组合在《中国好声音》第二季中表演出稀有的乡村兰草风格的音乐,让我们深感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促进了高校音乐呈多样化教育类型进步与发展。

2.2 促进了高校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的兴趣

一些高校音乐系中的学生,并非每个人天生都具有较多的音乐细胞,天生对音乐就聪慧过人,所以他们在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有时也相当费力。有时对音乐课程缺乏激情和信心,有的学生抱着混日子、混文凭的想法勉强进行学习。当从一些选秀节目中看到没有受过正式音乐教育,非常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人物都能走红,都已经成功。顿时让他们感觉到世界没有抛弃他们,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家人的满意。从此,这些音乐潜质不高的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对生活、对音乐充满希望、充满信心。

2.3 促进了课程教学与教学实践共同进行

由于各类选秀节目面对的是大众群体。无论民众生活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有无职业,只要愿意,个人、团队均可报名参加竞选。因此,很多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学院的学生均有人报名参加,像第一季《中国好声音》冠军得主就是来自一所艺术学院的学生梁博。梁博通过参加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在音乐技能和技巧方面得到了实践与锻炼,而且还获得了舞台表演的经验。而在众多的高校里学生仅受到常规教育,仅学会了音乐技巧,几乎没有机会进行实践活动,也不可能到《中国好声音》、《星光大道》等这样大的舞台上去演唱、去锻炼自己。选秀节目给了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一个实际表演的机会、一个大舞台锻炼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将学校所学得以运用。促进了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与锻炼共同进行,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音乐人才。

2.4 促进了音乐教学中科学的渗透

在一些选秀节目中,经验丰富的导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然后按照现代的审美标准进行点评。无论学生在演唱技巧、气息转换等方面都能公正的指出优缺点,且进行详细的解释。使学生豁然开朗,对自己的表演进行深刻的反思,对音乐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声乐艺术的严肃性、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明白了音乐艺术学习必须精益求精、学无止境。只有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训练,才能更好地掌握演唱技巧,灵巧的进行气息转换。促进了音乐教学中科学技术、科学知识的渗透。[2]

2.5 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融洽

《中国好声音》中有一项规则,就是导师在挑选学生时,首先必须背对着学生,采取“盲听”方式进行挑选。这样学生不会紧张、没有压力,可以放松心情、尽情地演唱,使表演能够达到最佳状态,取得最佳效果。其次,导师带着审美观公正的对学生进行评判,导师可以挑选学生,学生也可选择导师,这种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关系,打破了以往选秀节目中评委们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从内心深处缩短了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距离。而且导师在评判时给予学生良好的建议和真诚的指导,使学生更加尊敬导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融洽。这种平等对话语境、学生轻松的演唱环境,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教授方式必须改变才能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才能符合教学环境的变更。

3 选秀节目对高校音乐教学不好的影响

虽然选秀节目對高校音乐教学、艺术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选秀节目也对高校音乐教学、艺术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下所述。

3.1 选秀节目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越来越多的选秀活动,选出很多年轻人、选出一些很普通的人成为明星,像“大衣哥”这样的普通农民都有机会成为明星。一些商业性的炒作,娱乐圈中的暗箱操作等。使得一些高校音乐学校的学生产生了一系列错误的想法,认为学得好不如家中有钱好,认为学习通俗唱法可参加选秀活动成名快,其他唱法学不学没关系,一些学生甚至对基本训练、专业课程学习产生了质疑。学习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内心深处对专业课程学习失去主动性,对基本训练失去积极性。使一些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受到影响。[3]

3.2 选秀节目激发了学生的功名思潮

在中国只要你是名人,就有企业聘请你拍广告、担任形象代言人或企业顾问等。一些出自于选秀活动的明星不仅出了名,而且成名后的资金收益也不小,这使得一些报考音乐学校的学生不单单是为了音乐进校学习,有些是冲着功名而来,冲着能快点挣錢而来。选秀节目激发了学生争功名思潮,获取利益的动力。改变了高校学生进校学习音乐的价值观,以及进校学习音乐的目的。使一些高校失去了音乐教学的真正意义,以及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

3.3 选秀节目干扰了学生的专业学习

参加选秀节目的选手来自天南地北、各个民族,每个人的唱法、形式、内容都不相同。有的大众喜欢,有的不喜欢。由于选秀规则中有一部分投票权来自大众,特别是电视选秀节目,坐在家中都可参加投票。使得一些商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一些参加选秀节目的选手获得的名次靠近前几名时,就会出资进行包装、贴上“个性鲜明”的标签进行宣传,使其打造成名达到自己商业性质的目的。这样混淆了一些学生的视听,扰乱了一些学生的视线,不知是学习明星的唱法好,还是学习老师教的专业课程、专业唱法好。选秀节目干扰了高校音乐系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

4 消除选秀节目对高校音乐教学不好影响的建议

4.1 改变教学思想探索新方式

高校音乐教学部门应紧随教育大革命的步伐,改变传统的千篇一律、唱腔一样的音乐教学思想,探索符合新时代、新气象科学完美的教学模式,探寻营造课堂教学轻松环境和谐气氛下进行教学的方式,找出适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学路子。使入校学生能主动学习专业课程,自觉参加基本训练和实践锻炼。使课程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良好的教学质量。

4.2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高校音乐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借鉴各类音乐选秀活动中展露出好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艺术审美观念,要告知每个学生进校学习音乐的真正意义和目的。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要让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紧跟时代,不为功名和利益,为美好家园和谐社会而学习。

4.3 注重原生态传统唱法的专业学习

选秀节目中一些具有民族风格的演唱,让我们感到骄傲,中华民族具有浩瀚的民族文化,具有多种特色的音乐历史。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天南地北、56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将传统唱法、原生态唱法传承下去。不要让选秀节目干扰了学生的视听,扰乱学生的视线,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民族特色、民族风格。要爱国家保护民族资源、保护原生态唱法。同时也要注重专业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能受到民族文化、多元文化的教育。能将我国各民族的音乐艺术永远发扬光大。[4]

4.4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从一些选秀节目中我们看到,对每一个演唱完成后的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有导师、有评委、有媒体代表团、有观众、有网民等,这种多群体、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改变了以往只有导师或专家比较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使考核评价结果更公正、更公平。建议高校可借鉴此种考核评价方式,进一步完善学校对教师晋级、升职等考核机制、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学生学习、毕业考核评价方法。使考核体系不再单一化。

5 总结

要改变各类音乐选秀节目对高校音乐教学的影响。首先,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学校应转变教育思路。应将各类音乐选秀节目对高校音乐教学好的正面影响能取之运用,应及时消除、改变、更正一些选秀节目对高校音乐教学不好影响。其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经常组织开展校园演唱、比赛,教学经验交流、课题研讨合作等活动,搭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能团结合作、共同学习的平台,使校园内到处是友好团结的景象,到处可听见学生或教师欢心的歌唱、尽情的舞蹈。

参考文献:

[1] 毛婕.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热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1).

[2] 高茵.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10).

[3] 王晓盈.关于大众选秀时代高校专业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05).

重视音乐在广播中的作用 篇5

音乐与广播的关系

音乐是什么?辞海中这样解释:“艺术的一种, 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 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音乐起源于劳动,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音乐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孔子早就用“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给与了估价。蔡元培先生也十分重视音乐的功能, 他提出了将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主张, 认为, 音乐教育承载多方社会功能, 对仪式、环境、心理、生理作出了全方位贡献。著名音乐人类学家A·梅里亚姆更是重视音乐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并总结出其十大功能, 即情绪表现, 审美欣赏, 娱乐, 交流, 符号象征, 身体反应, 强化对社会规范的符合, 树立社会机构和宗教仪式的权威, 为文化的延续和稳定服务, 促进社会的凝聚力。综上所述, 音乐伴随人类的劳动诞生以来, 就紧贴为社会进步提供服务, 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音乐的这些社会功能, 在与广播联姻时, 统统带给了广播, 强化了广播的社会功能, 广播就自然更被社会关注, 会有更多的社会团体利用广播为社会服务。

音乐, 除了声乐中的语言意义外, 还用声音的高、低、长、短构成的节奏、旋律来传达人们的情感情绪, 因此, 即使语言不通, 人们也可以通过声音的节奏、旋律等实现情感的共振, 不受国界、不受语言、不受文化、不受种族的限制, 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有效传播。这是音乐在人际交流中的优势, 是语言文字所不能相比的。在与广播联姻时, 音乐同样把这一优势带给了广播。因而, 广播传媒获得了音乐的特殊性能、功能, 使广播的传播增强了力度, 扩大了范围, 在较长时期内成为有声媒体的龙头老大。这个地位的取得, 除去广播的方便快捷、可远距离传送外, 广播音乐作为广播传媒的重要内容, 其作用不容忽视。

从艺术和技术层面看, 广播音乐还对广播媒体的建设和发展起着更为具体的作用。广播的诞生是从传送语言开始的, 但仅仅是语言的形式毕竟单调和松散, 难以更多更久地抓住听众的耳朵。有了音乐的引入, 即那些通过演唱、演奏获得了生命的音符给广播带来了灵感, 带来了血脉, 带来了表面的华彩, 带来了内在的气机, 使广播更具整体性, 更有生命力。

音乐在广播中的功能和意义

音乐在艺术和技术方面为广播注入活力, 即音乐在广播中显示了六个方面的功能。

音乐的连接功能。声讯节目都是由互不相联的栏目组成的, 而且栏目板块内容也时时刻刻在变化, 除去长篇连播, 不管是军事文化还是经济科技都是独立成章, 广播中如果随手拿来, 一篇一篇不停地读播, 播音员不但会手忙脚乱而且会疲惫不堪。与此同时, 听众也会因节目的单调和枯燥陷入听觉的钝化而关机走人。广播音乐的介入解决了这一问题, 每天它伴随着开始曲, 通过节目之间的一段段连接曲, 像穿联珍珠的链条似的, 将每个节目连接在一起, 使它成为一串, 然后再用终了曲给它画个句号, 从而使不相关联的节目板块成了统一的有机体, 使单一的形式有了变化, 避免了听众听觉的疲劳。另外这种连接还不是单一的穿在一起就结束, 而是像瓜藤和果实一样的连接。这种连接是有生命的, 它是根据节目的需要选择的, 它要给节目的成熟输送营养, 使栏目更加丰满。正是由于广播音乐的介入, 整个节目才变得不松懈, 节奏感强, 播音员播音张弛有度, 听众也才会乐中求知, 轻松入耳。

音乐的滋润功能。广播节目如果仅仅是语言节目, 节目做得再好, 播起来也会觉得干涩, 疙疙瘩瘩不流畅。而音乐在连接节目的同时, 又像泉水一样滋润着各个栏目板块, 它以背景音乐和广播剧、诗歌、散文朗诵、广告的配乐形式出现, 渗入节目之中。这使播出更加流畅, 而且也滋润了栏目, 使其变得更加丰满, 也必然对节目本身的情感情绪起着丰富作用, 对节目营构的艺术氛围也必然起着强化作用。因为音乐本身就有着强大的渗透力, 它可以为一个成功的主题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另外, 音乐是与人类的实践相傍生的, 它已经成为人类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的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个适应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 更需要外部世界美的事物净化并陶冶人的心灵。可以说生命的完美已经与音乐息息相关。想想看, 当音乐已是人类存在方式之一时, 渴望音乐的人们怎能将具有滋润心灵的广播音乐拒之于耳外呢。因而广播音乐始终都发挥着润滑广播自身、滋润听众心灵、维系广播媒体与人类联系的巨大作用。

音乐的红花功能。广播音乐除具有连接功能和滋润功能外, 还有扮靓频道的红花功能。这种功能主要是通过“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爵士乐、戏曲音乐”等专项栏目实现的。当作为专项栏目设置时, 此时的音乐已不再是其他栏目的呼应和陪衬, 而是成为主题栏目, 像别的栏目一样已经成为广播园地中独立存在的花朵。而且音乐栏目的花只要认真培育, 很容易开得艳丽多彩, 能够俘虏听众的耳朵、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性情, 能够提升整个广播的档次, 使其更受听众欢迎。

音乐的陪衬功能 (也就是绿叶功能) 。广播的主要内容还是语言类节目, 它是以传播政治、经济、文化知识和自然历史知识为主要目的的, 这是广播内容的主体, 只有办好语言类节目, 广播才有生命力。广播音乐在广播中除以上三个功能外, 还要发挥绿叶的作用。这个功能主要还是以栏目间奏曲、背景音乐、配乐等形式出现。它以绿叶的形式出现在各节目之间, 用自己的绿色衬托红花的艳美。这种绿叶功能发挥得好坏, 要看它是否适应了花朵的要求, 是否配得正确。如果不认真思考、认真选择, 随便拿来就用, 音乐和节目的内容不能相互映衬、相互配合, 再好的音乐也没有用处。还有一种情况, 音乐虽没离题, 曲子却陈旧不堪, 这就如同残枝败叶配红花, 根本起不到衬托作用, 听众很可能因为听了你的过渡曲感到别扭而关机。所以在发挥广播音乐陪衬功能的时候要精心选好每一片绿叶。同样还要注意花与叶的适当配合, 不能喧宾夺主, 如果绿叶淹没了花朵, 这样绿叶的功能就是反面的了。

音乐的包装功能。广播音乐的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栏目的装饰上, 它不只是从一旁陪伴和烘托, 而是根据栏目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其进行精心的装潢, 使缺点得到弥补, 亮点更加光彩夺目。就像用羽裳、钻戒、金钗、玉佩装扮美丽的新娘。音乐包装主要表现在栏目前的连接曲和广播剧等影视节目的插曲, 它能起到叫板和点题的作用。在叫板方面, 如20世纪5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儿童节目《小喇叭》, 开始曲“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哒嘀哒, 哒嘀哒, 哒嘀哒哒哒”一响, 马上像集合号一样将孩子的耳朵凝聚到收音机前。还有, 像过去军事栏目选用的《解放军进行曲》, 农村节目的歌曲《社会主义好》, 都能起到“叫板”作用。叫板就是用独特的语言或声音唤起受众的注意和期待, 进入审美状态或倾听状态。在广播中以上提到的“叫板”都为栏目的成功进行了很好的包装, 使你还没听到内容就已经知道它的特色, 就被歌声所表达的情感情绪牢牢抓住。这些广播栏目和叫板式音乐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还有广播音乐中的交响乐、爵士乐、民族音乐、外国音乐, 有的雄壮激昂, 有的婉转动听, 有的如泣如诉, 它们像孔雀的羽毛、仙鹤的丹顶、王冠上的珠宝包装着广播, 使广播保持了长期的辉煌。

音乐的承载功能。承载功能是广播音乐对于广播的又一重要功能, 也就是说它不但要把节目穿起来, 滋润好, 衬托漂亮, 包装美丽, 还要把它运送到听众的彼岸。承载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有点像船与水的关系, 一个是托起来使船不沉没, 一个是动起来推船向前走。广播的流程有点像企业作业, 编创人员先做好节目 (产品) , 再把节目装进栏目 (集装箱) , 然后再送上频道 (船) 。但这时候船没有浮起来, 它还需要水的承载, 否则就要沉没。而托起广播之船的水就是广播音乐, 它用优美婉转之音抵销了来自栏目的重压。同样, 广播之船又是在音乐之水的推动下有节奏地前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如果广播音乐选配的不好, 不畅通, 也会使广播之船沉没或搁浅。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广播音乐在履行为人类社会服务职能的同时, 还在从各个方面为广播的建设、运行和发展作着贡献, 同时也是广播媒体同电视、网络竞争的重要手段。可惜的是有些广播电台对音乐功能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表现在对广播音乐工作人员配置不到位, 经费投入不足, 编辑草率, 不给音乐栏目好的时段, 拿不出精品音乐栏目, 在选配音乐插曲或背景音乐上不顾栏目需要张冠李戴、以次充好……这些, 都大大影响了播出质量和听众凝聚力。广播音乐的弱化, 加上其他因素, 使得广播在与电视、网络的竞争中优势渐失, 许多广播听众变成了电视观众和网络观众。

强化广播媒体功能, 发展广播音乐

近些年来, 为拓宽广播发展道路, 强化广播媒体功能, 广大广播媒体工作者做出了很大努力,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广播的不可弱化和不可替代性, 较好地守住了阵地。但从强化个性、突出优势、精化产品上来看仍有差距。笔者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想从听众的角度, 对促进广播音乐的发展提些建议。

第一, 我们需要提高对广播音乐功能的认识, 摆正其应有的地位。要切实把广播音乐当成办好广播的重要因素, 当成大事来抓, 坚决克服把其当摆设、填空, 甚至可有可无的成分。要像德国基督教新教教派创始人马丁·路德那样对待音乐, “将音乐作为高贵的艺术, 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财富, 它近乎于上帝之道, 音乐的宝藏是那样的精美和珍贵, 以至于我试图谈论和描述它们时总是找不出恰当的语言”。要用音乐教育家米歇尔藿格尼斯提出的“音乐是场开心的盛宴”的高度去为听众选择节目, 针对听众的不同层次和群体, 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节目奉献给大家。在办好音乐栏目的同时, 还要帮助听众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请有关专家对音乐知识、具体作品风格做一些专题介绍。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 再美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就是说有了好的红花还要有懂花的赏花人, 只有听众的欣赏能力提高了, 听众队伍扩大了, 才能为广播争取更高的收听率。

第二, 需要配备高素质的编辑创作人员, 加大对广播音乐的功能研究、作品研究和听众需求分析。例如广播音乐较电视音乐就有较大区别, 电视音乐有画面相伴, 更容易唤起观众注意。因此广播音乐在制作、播出质量和功能发挥等方面都要更加讲究, 以更多更优秀的广播音乐作品为广大听众服务。

第三, 应该增加广播音乐的播出时间, 增加栏目甚至设立专门音乐频道以满足人们对广播音乐的需求。

第四, 要切实用好广播音乐服务于广播的六项功能,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做精每一段乐章, 运用好每一个音符, 使其成为广播飞翔的翅膀。

目前来看, 电视、网络比广播有着图像优势, 但广播也有比二者更方便、更快捷、更经济的长处。笔者相信, 只要广播不断提高播出功能, 保持好自己的优势, 提高节目质量, 强化播出手段, 特别是广播音乐, 它是听觉艺术, 是用无生命的音符组合成的有生命的天籁之音, 要用它去渲染生活, 传播美育, 娱乐人生。

广播节目中的音乐论文 篇6

民族歌曲是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音乐文化中重要的瑰宝。如今,民族歌曲已被大众忽视,偏离大众所喜爱的现代音乐的主旋律,成为小众群体欣赏的音乐。有人认为民族歌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有人认为民族歌曲老调重弹,更有人评价说民族歌曲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民族歌曲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存在地位并且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而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且多样化的音乐风格。近年来国内逐渐兴起的音乐选秀类节目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节目类型,特别是这类节目中的民族风格、元素已成为较为显著的特色,虽然参赛的民族歌手演唱的民族歌曲不多,但在参赛选手所演唱的所有歌曲中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而对其内容呈现特点的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对传播学5w中的内容(says w hat)部分的观察和分析,采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对国内当前重要的音乐选秀节目中的民族特色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初步探讨。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

因为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是国内较强劲的主流省级卫视,所以选择这三个媒体上的选秀节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由于《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中国梦之声》这三档节目在暑期音乐选秀节目中占了很大的收视率 (见图1), 其节目所引起的话题也较多,因此选择这三个省级卫视的选秀节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以参加选秀节目的少数民族选手为样本,因为非少数民族的人群很少能接触到本民族的传统音乐,而且事实上也没有非少数民族选手演唱某首民族歌曲。主要选择在每个选秀节目中有名次的少数民族选手、有播出其比赛情况少数民族选手和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选手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在本次节目中演唱的民族歌曲的数量和所获得的名次,从而进行分析。

二、音乐选秀节目中的民族音乐呈现

(一)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

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以下简称《好声音》)节目,首集便拿下1.47% 的收视成绩,位列同时段全国卫视收视率第二。2013年,第二季《好声音》开播后,根据46城平均收视数据,首期收视率达3.62% ,力压当晚湖南卫视的《快乐男生》,在同时段为全国第一,微博讨论热度也高居榜首。更令人注目的是,在这两季节目中,都有不少少数民族选手。

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好声音》中共有15位少数民族选手,有10人都选择在比赛中演唱民族歌曲;3人用流行歌曲结合民族小调的方式来演唱,例如《彝族山歌 +I Feel G ood》、 《美 + 阿美族小调》、《I Love R ock'n R oll+ 壮族民歌 (壮乡美)》;2人用民族歌曲的曲调改编整首流行歌曲的曲调,例如改编的《绒花》和改编的《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他》。选手们在节目中对歌曲进行新的演绎,在流行歌曲中融入了民族的气息和元素,并且分别赢得了四位导师的好评。其中,哈萨克族音乐教师塔斯肯在现场清唱了一首哈萨克民谣《都达尔和玛丽亚》感动全场。

《好声音》由于节目时间等原因一般只播出入围的学员的赛况,但有一位学员虽然没有入围,节目组也播出了他的比赛情况,甚至再一次播出了他参加复活赛的情况,那就是来自内蒙古的蒙古族歌手云杰,他以辽阔的嗓音和硬汉式的演唱感动了所有人。节目播出了云杰演唱的两首歌曲《鸿雁》 和《天堂》。其中,《鸿雁》是一首渊远流传的内蒙古乌拉特民歌,属于中国游牧民族的经典之作。

(二)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

继《中国达人秀》之后,东方卫视也加入了音乐选秀的队伍。2013年5月19日,东方卫视推出中国版《中国梦之声》, 正式在东方卫视黄金档播出。参赛选手来自于中国内地、港台及海外华人,也有不少少数民族选手参加。

在第一季《中国梦之声》的节目中值得注意的是,门巴族选手央吉玛一共演唱了4首民族歌曲,其中《祈祷永恒的美丽》是门巴族传统的音乐,而《莲花开》、《央吉玛》这两首歌则是央吉玛用本民族的音乐元素结合流行音乐所创作的。

阿吉太组合是第一季《中国梦之声》选手,由蒙藏羌彝四个民族的歌手组成,他们以蒙古族马头琴、藏族龙头琴、吉他配合,演绎了一首融合了流行音乐元素的民族歌曲——《妈妈》。

在第二季《中国梦之声》节目中,维吾尔族选手地里亚尔以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演绎民族音乐:用民族乐器来配合演绎流行歌曲。

在《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中国梦之声》这三个节目中分别各有一位民族选手演唱了青海民歌小调《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由王洛宾先生创作,其曲调源于哈萨克族民歌。[2]因此,在此次研究中认为《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民族歌曲。

(三)湖南卫视《快乐男声》

从《超级女声》到《快乐男声》,湖南卫视一直主导着流行娱乐文化,《快乐男声》也在停播一年后重新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其金牌选秀节目《2013快乐男声》终于在6月29拉开了序幕。

2004年 -2011年,不管是“超女”还是“快男”三甲中从来没有出现一位少数民族选手,也没有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少数民族选手,只有刻意留意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人才能发现2005年“超女”选手何洁是彝族,当年最终获得第4名; 2007年“快男”选手吉杰为彝族,最终为第5名;2007年“快男”选手阿穆隆为蒙古族,最后为第7名,而他们都没有在选秀节目中演唱过民族歌曲。以下则是2013年《快乐男声》节目播出的民族选手情况。

其中,四位90后的彝族小伙组成的组合玖零部落,从未经过专业的训练,却用一首原创彝族流行歌曲《嘿妹妹》诠释出完美的和声,赢得在场评委的好评。

三、音乐选秀节目中民族音乐的传播特点

民族歌曲在传播过程中有两个基本点需要重视,一是内容,二是渠道。

(一)民族歌曲内容的创新

从内容来说,主要涉及民族歌曲本身。民族歌曲要有所发展,就要有创新,要有创新的时代作品,要有创新的时代语言,体现当代的审美要求,从而让民族音乐更加丰富多彩且多元化。因此,对民族音乐要有时代化的发展和创新,才能吸引人们,使人们了解它、研究它,进而将其传承与发展。例如, 已故的音乐家王洛宾先生就是一位很好的典范。他把我国新疆地区各民族的民歌进行了一定的整理和改编,把原本只流传于民族地区的音乐发展成为大众所喜爱的经典歌曲,至今仍被人们传唱不休。因此,民族音乐只有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得到创新,才能反映出时代的特点,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以下就民族音乐现有的创新方法分别予以分析。

1.民族音乐流行化

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结合式。例如,吉克隽逸的《彝族山歌 +I Feel G ood》、阿蜜丝女孩的《美 + 阿美族小调》、秦宇子的《I Love R ock'n R oll+ 壮族民歌(壮乡美)》及央吉玛的《橄榄树 + 民族小调》,这种方式是将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分别演绎,要么先唱民族音乐后唱流行音乐,要么反过来。这种方式要注意的是并列两首歌中间的过度曲调要和谐。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好声音》学员阿蜜丝女孩和王克演绎的《苏三说》,把中国传统京剧和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更大限度地突出了音乐之间的包容性和广泛性。

第二种是融入式,在创作民族歌曲时加入流行的元素。 例如:帕尔哈提的原创、呼斯楞的《莫尼山》、玖零部落《嘿妹妹》等原创民族歌曲;这样的方式是以情景交融的流行乐曲配以民歌唱腔极具韧性的特色声音,同时保留了流行歌曲作词的大众化通俗易懂的特点,及通俗唱腔情深意切的声音特质,这种唱法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使得歌曲听起来悠远悠长、 情深意长,给人置身其中的感觉。这种方式能让民族音乐进入流行音乐发展的主流地带,同时引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进入深层次的发展。

第三种是改编式。就是把以前的民族歌曲曲调改编成流行曲调或者是把某些经典歌曲曲调改编为带有民族色彩的歌曲曲调。有些歌曲在一时流传甚广,其曲调也让人感到熟悉,经改编后更充满了新鲜感和时代感,做到了“活化传承”, 使民族音乐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流行音乐和谐交融,成为大众所欣赏和喜爱的音乐,而不会被大众所冷落。比如第三季《好声音》选手伊克拉木用弗拉民戈的曲调改编《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他》和吐洪江改编的《绒花》等,让人感觉眼前一亮。由此可见,从改编这一角度来发展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通俗化、时代化,这样才能使民族音乐走的更远。

由此可见,正如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对符号这一概念所划分出的一对重要的概念———“能指”与“所指”[3], 民族音乐符号即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在歌曲演绎的过程中,歌词和乐曲构成了民族歌曲的“能指”,而它们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和感情,则构成了民族歌曲的“所指”,特别是经过改编的民族歌曲,重新被赋予一首歌曲新的内涵和外延———其“所指”更富于时代性、流行性,引发了更大范围人群的关注和喜爱,超越了本民族的接受范围,成了当下流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人们能够重新认识、理解民族音乐。

2.民族语言转变汉语

民族音乐要具有传唱性。各个少数民族的语言限制了本民族音乐的传播,很多人因为听不懂民族歌曲的歌词,从而不关注民族音乐。人们常常会因为是否喜欢一首歌的歌词而选择是否接受这首歌曲,因此,把民族音乐中的民族语言改变为汉语是让民族音乐具有传唱性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例如,塔斯肯在第一次导师盲选时用哈萨克语演唱了一首哈萨克民歌《都达尔和玛丽亚》,之后在复活赛时塔斯肯又演唱了中文版的这首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从曲调来看国人都很熟悉,但从歌词来看,能让观众立即引起共鸣的还是改编后的汉语歌。第三季《中国好声音》选手帕尔哈提也表示要把他原创的维吾尔族歌曲翻译成汉语唱给大家听,让大家都能听懂。可以看出,民族音乐要想让大众关注并传唱下去,必须要用汉语作词,有了广泛的传播基础———汉语,才能让音乐得以传承与发展。

(二)民族音乐的传播渠道的创新

渠道即为媒介。顺应科技的进步,民族音乐可以传播得更远,电视、手机、M P3以及平板电脑等高科技的产品,极大的满足各种音乐的传播。在电视选秀节目大热的今天,民族音乐要充分利用各类选秀节目来展现自身的音乐魅力,让人们来领略民族音乐中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色彩。正如我们可以通过像 《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快乐男声》等各种类似音乐选秀节目,多选拔一些少数民族选手,在节目中让他们演绎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从而让大众重新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美。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好声音》不仅通过电视播出,还与视频网站合作同步播出,扩大了节目的受众数量,使得民族音乐得到大范围的扩散,根据二次销售原理, 这样的受众注意力也使其获得了广告主的青睐。

除此之外,可以利用音乐类的app应用软件,例如本文提到的三个音乐选秀节目的音频文件在各类音乐的app应用软件中都能找到,方便大众通过手机app就能直接接触到民族音乐。因此,通过网络、电视、广播、app应用软件等不同媒介形态,对民族音乐进行跨媒体的传播,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从而让民族音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四、结语

按照经典传播学的视角,这些音乐节目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是同时受到5w中的传者、内容、渠道、受众等的影响, 本文重点围绕内容来进行初步探讨,本文认为当下国内较为成功的音乐选秀节目能够取得相对成功,与这些节目极富民族特色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同时,这些节目运用民族特色的成功反过来也会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播。同时鉴于本文的分析样本较少,结论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拟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力争拓展出更大的空间。

摘要:研究民族音乐在音乐选秀节目中的内容呈现,剖析音乐选秀节目中的民族选手所演绎的民族音乐及音乐特点,对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和保护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基于对传播学5w中的内容(says what)部分的观察和分析,采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对国内当前重要的音乐选秀节目中的民族特色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初步探讨。

关键词:民族音乐,内容分析,传播特点

注释

1[1]数据来源:CSM46城市收视率@腾讯娱乐制图,数据统计时间:2013-05-19至2013-09-08.

2[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7818/5987339.htm.

谈音乐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 篇7

电视节目是试听艺术,是以图像语言、音乐、音响等构成的一种综合艺术。那么当音乐进入电视,它就成为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属于服务于电视节目。

音乐作为谁电视节目的一个要素,它既具备音乐本身就有的属性,又兼备电视节目的个性,不能简单的把纯粹的音乐同电视节目中的音乐等同起来。因为电视中的音乐对电视节目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那么音乐在电视节目中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这首先要谈一谈电视节目音乐的种类。

常见的有开始曲、标题音乐、间隔音乐、转换音乐、主题音乐、主题歌、插曲、伴奏音乐及特殊效果音乐等。

开始曲:各地电视台在开机播出时都有一段开始曲音乐,这种音乐简单鲜明,长期稳定,这种开始曲有的雄壮、有的庄严,有的活泼,有的轻松。根据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开始曲往往通过音乐的情节来体现一个是电视台的形象。同时,让观众通过听开始曲以识别不同的电视台,这种开始曲往往起到台标的作用。

例如,我国南方风景名胜地有的电视台的开始曲一听立即有进入南国风光的感觉。新疆、延边等地的少数民族电视台的开始曲一听就令人领略到少数民族的特殊风韵。

标题音乐:这是一种为各类专栏节目制作的音乐。它与开始曲有很多相同的属性和作用,这种音乐有表现专栏节目的属性、特色、风格,节目对象等特点。

间隔音乐:这种音乐时间很短,一般节奏明快。它是在一些较长的节目中的间隔音乐。起到让观众的停歇、休息和调节作用,对于节目有转换话题和另起一段的作用。

例如:一部电视片中的不同主题需要间隔开来,可以在画面上加上间隔的技巧,再配上一个短乐句的音乐,或者是用竖琴奏上一个音符,就能够更好的达到段落的间隔作用。

转换音乐:在电视节目中利用音乐手段进行新时空转换,情节转折过渡,承上启下把节目有机的串联起来,或者说利用音乐蒙太奇手段制作电视节目,并且音乐的转换可以从听觉上给人一种提示,告诉人们画面的内容、情绪,气氛发生的新的发展与变化。

例如,《话说长江》中,一放由圆号吹奏出的深远而平稳的旋律与航拍的长江上游曲折的水流相配合,当音乐转换为高昂明亮的管弦齐奏时,画面已转为壮丽宏伟的葛洲坝。音乐与画面同时转换,顿时豁然开朗,天地之间变得辽阔起来。

结束音乐,又叫结束曲,有的是一个电视台当天播出节目的结束,以轻松、舒缓轻音乐结束,有的是一台节目结束配以与节目情绪相应的音乐以标志结尾或罗列字幕等。总之,结束曲给人的一个感觉就是结束,有整体感,有时结尾音乐不要求特别完整。

例如,有不少电视台在晚间结束当天节目的画面上有“谢谢收看”或“祝您晚安”,还有的提醒观众“关好门窗”,“关掉电源”等配以结束音乐。

主题音乐:一般指大型的电视节目,如各类专题片,风光片、系列片、电视剧等,都有主题音乐。主题音乐有的是一段固定的乐曲旋律,在画面中贯穿出现,概括与深化节目的主题,它是以听觉的感受,用音乐的符号写在电视屏幕上的主题的提示。

主题音乐有各式各样,歌颂的、叙述的、描写的、激昂的、抒情的、悲怆的等等。这一点和独立的音乐属性一致。

例如在《话说运河》中,片头的主题曲既作为主题音乐,常以器乐形式多次出现在北方运河干涸的河道的画面之中,这就是运用主题音乐来向人们再次强调,这就是大运河,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如果说,在江南运河的湍湍流水画面上运用这个主题音乐只是重复性地在人们看到运河时再用音符说一遍:“这是运河”!那么,在干涸的北方大运河的画面上,当人们疑惑的看到这条无水的沟渠或平地时,在解说之中插入运河的主题音乐,则更深刻的引起人们对于运河这个主题的体味与感受,而使运河主题因旋律的呼唤包容了更多更深的内涵。

插曲。在电视节目中为了表现某一情节、某一段落、某一人物、某一场面而配插的乐曲或歌曲,其作用在于表现这些部分的情绪、感情起到加强、深化等作用。

例如,电视剧《红楼梦》,除主题音乐外,还有大量插曲来刻划除宝、黛二人之外其他人物形象或描述这部巨作中的某部分情节。

伴奏音乐:很多专题片、风光片都配伴奏性音乐,像《黄山》、《桂林山水》等风光片中,都以非常优美的伴奏来陪衬山光水色之美。像《亮剑》、《恰同学少年》等电视剧的伴奏音乐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极好的作用。使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动人,使画面的气氛更加强烈感人。

特殊效果音乐:这是根据电视节目的需要制作的一些特殊音乐。其效果作用主要是通过这种音乐创造一个特殊气氛,有恐怖、危机、虚幻、模拟、夸张等各式各样。象太空音乐、鬼神音乐,常见于科幻片、鬼片、广告片等电视节目中。

综上所述,音乐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化节目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它有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它有表达情感、渲染气氛,描写环境的作用;它有把电视节目中图像、语言、音响、灯光等电视手段连贯统一起来的作用。它在电视节目的结构还可以起到起承转合的组合作用。音乐对于电视节目的另一大贡献是美感作用,这种美感作用以恰到好处的音乐渗透于电视节目中,对观众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

总之,音乐在电视节目中的巨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试想当初出现的无声电影和现在高科技的电视节目相比就越发体现出音乐在电视节目中的巨大魅力。

这里,我们探讨音乐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是笼统的泛指一般电视节目,主要是电视专题片、风光片、电视剧等。关于专门的电视音乐节目,如歌舞晚会、音乐会、音乐电视等电视片,其音乐属性更特殊,当在别处阐述。

摘要:当音乐进入电视,它就成为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属于服务于电视节目。结合实际,针对音乐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浅析音乐在现代广播剧中的作用 篇8

1. 音乐强化了广播剧的可听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广播的收听习惯也随着发展而改变, 在早期具有完整故事性的长篇连播, 因其既具有戏剧冲突又故事性强, 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物质生活不断的提高, 注意力转移到对精神生活的要求, 随着对精神层面要求的提高, 人们希望过去的媒体能够随着发展而改变能够符合人们的新要求, 所以, 广播也在随之改变, 出现了特定类型的广播形成广播的特色, 抓住特定的目标听众的广播播出频率。广播剧不能够在像往常一样没有改变, 固然, 人们对音乐的热爱, 使广播剧的立剧之本—饱满的故事性, 在对其制作的同时, 融入音乐和音响元素, 获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增强了广播剧的可听性。

相对于独立成篇章的电影、电视剧音乐, 广播剧的音乐创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不断地超越和创新, 不断地汲取和借鉴, 使得广播剧重新焕发生机, 在广播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2. 音乐延伸了广播剧的想象空间

快节奏的生活, 使人们没有多余的时间收听现代广播, 听觉疲劳使受众的忠实度下降, 单纯以语言为主的节目会被淘汰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 广播剧若想保住目前在广播市场的地位, 就必须扬长避短, 有足够的兼容性, 找到能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作为广播文艺范畴的一分子, 广播剧的特征定位是听觉的艺术, 同时它又具有戏剧的特性, 所以有人称广播剧是“听觉戏剧”。而人们的听觉产生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 因此广播剧在创作和制作上, 都应该为听者留下精神再创作的空间。

同样是音乐比例的加大, 人们沿着音乐旋律铺就的不同轨迹, 伸延着纯属个人的思想空间, 在广播艺术构造的意境中畅游, 这是广播剧中的音乐魅力之所在。

3. 音乐提升了广播剧的欣赏性

现代广播受众有相当大一部分希望广播文艺节目具有欣赏性, 音乐的特质恰恰符合了听众的这部分需求。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欣赏性, 对广播节目品位的提高贡献颇大。在广播剧中占据日益重要地位的音乐, 同样为广播剧在欣赏性上赢得了高分。

通常人们会说, 电影的观赏性是票房的保障。视觉是人们能够最直接接受的形式, 在具备影像手段的艺术门类中, 五光十色的世界、光怪陆离的刺激, 是视觉感官的盛宴。这种分辨色彩产生的欣赏性是广播剧所不具备的, 我们所说的广播剧的欣赏性, 是音乐所带来的空间式想象产生的美感。

根据剧情, 广播剧中的音乐也有了铺垫至高潮的宏大, 诙谐风趣的个性, 表现环境的散板, 顺从剧情的节奏。虽然不具备电影音乐的完整性和配合影像画面造成的强烈视觉冲击, 但于单一的听觉来说, 已经能够构成完整的画面, 形成对听觉的冲击, 激发受众在剧情勾画出的独特空间中的欣赏欲望。

广播剧的音乐, 从单纯的配乐到如今的创作音乐和选配音乐相结合的发展过程, 印证着广播剧超越和创新的历程, 音乐不但在广播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还将有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音乐已经成为一双有力的翅膀, 带动着广播剧在声音的天空里翱翔。

摘要:广播剧是以声乐的艺术为特色, 隶属广播领域, 但也因声音的传播而局限。广播剧的三要素:语言、音乐、音响, 在没有受到电视竞争的年代是以语言为主, 音乐、音响为辅, 当电视的兴起, 这种语言模式的广播剧逐渐的淡出人们的生活, 开始衰落, 知道1996年, 广播剧被纳为“五个一工程”的评选范围, 广播剧才开始逐渐的复苏。经过衰落的广播剧, 开始吸取电视剧、电影和舞台剧的特点、手法, 音乐、音响的地位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特别是音乐。

关键词:音乐,现代广播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芝芙.简谈立体声广播剧《减去十岁》的改编和导演[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7 (02)

[2]王诗畅.浅谈广播剧导演如何慎重解析剧本[J].新闻传播.2009 (09)

[3]刘歆衎.从文学理论对思想/表达二分法的重构——以戏剧文学作品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 (02)

浅析我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 篇9

【关键词】电视 娱乐 选秀

一、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概述

(一)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发展

《超级女声》的推出让全国掀起了一轮超级女声选秀的狂潮,在这以后也成为其它各电视媒体选秀的一个标准模式。由于超级女声的成功,不仅创造了选秀、PK、海选这些被人们广为熟知新名词,同时还创造了一门选秀经济学。本身,“选秀”的出现,是时代文化的一个表征,是大众文化盛行的一种符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大众需求成了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因此,我们对于当代电视文化现象,应持较为客观、包容的态度。

(二)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繁荣及其原因

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在众多电视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媒体、学者专家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随其后的《快乐男声》以及《我型我秀》等节目也受到了大量的追捧以受到广泛关注。那选秀节目如此繁荣的原因又是为何?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造就年轻人张扬自我的个性,通过这样的电视选秀节目能够使他们实现自己的明星梦。现在的孩子在家长的培养下早已经练就了一身的本领,张扬的个性抑制不了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迫切的希望能有个舞台让他们尽情的去展现自己,锻炼自己。另一原因则是巨额的利益驱动。这些比赛不仅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觉、听觉。而且也提高了其节目的收视率。另外,广告以及支持短信的发送都对其带来了巨额的利益。

(三)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日趋衰落及其原因

从可持续性发展观看选秀节目发展其不足:虽然有些电视音乐选秀节目为受众奉献出了一盘丰富的娱乐大餐,使得电视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现在的电视娱乐节目早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了“买方市场”。如何保护现在已有的受众群,挖掘潜在的受众群,是这个新兴娱乐节目所面临的难题,而以下就是导致这难题产生的若干原因。

其一原创性不足,同质化严重:中国大陆的表演真人秀是从美国的《美国偶像》直接架空拷贝过来的,本土气息相当的薄弱。中国大陆的选秀节目在内容上严重的同质化,比赛的内容无非就是唱歌外加跳舞,在形式上也相似,长赛程、海选、专家评审和大众短信评选、现场PK等。一开始大家还有新鲜感,可是时间一长,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就会对此类节目有抵触心理,进而出现怠倦、冷淡此类节目的现象。

其二煽情性过强:每当选手们站在PK台上或风云对决台上或是即将到晋级待定席上,主持人都会进行一下采访,让选手说说自己的感受,让选手们在患得患失中流下泪水。

其三商业味过重:广告一统天下。在现场直播赛事的时候,总是在有意无意中让观众看到赞助商的广告。

二、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特征分析

(一)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平民性

当代的选秀节目,针对的大多数还是平民。平民特色、平民娱乐和大众参与是电视选秀节目的特色,也是其火爆的社会文化原因。选秀节目的低门槛为平民百姓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大舞台,大众参与见证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蜕变历程。这既是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对大众观念与价值多元的包容,又是对崇尚个性、放大自我、鼓励成名、追求财富的肯定。

就消费方式来看,大众的电视消费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呈现综合性、互动性、直接性的特点。一方面电视观众通过计算机技术构筑的网络交流平台,不仅可以随时收看自己感兴趣的节目,而且可以及时获取节目的背景资料和相关数据;另一方面,观众不仅可以随时点播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而且可以参与节目,提出问题,发表看法,表达愿望。因而电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大大缩短,更具有平民化、参与性。

(二)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商业性

我国的选秀节目带着浓重的商业性和功利性。“商业化”包括选手参与的各种商业性活动,如代言产品、参与商业演出等。电视选秀节目的成功不仅带来高收视率,更带来了丰厚的广告利润和商业资助。选秀节目中的选手参与大量的商业性活动,正是这条商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娱乐性

在当今社会中,娱乐元素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视的娱乐倾向表现的更为明显,娱乐为主的各种电视选秀节目,自然成为电视台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的一大法宝。电视选秀节目遍地开花,支撑在直播影响层面之后的是一个十分巨大而且稳定的收视群体。支撑这个稳定的收视群体的因素就是电视选秀节目中的娱乐性特征对大众的吸引。因此,观众虽然在收看节目前预设了一场高品位的知识接受,但是在收看的过程中,观众更愿意享受到的是一种感官的愉悦。电视选秀节目对感官刺激的满足更强化了电视选秀节目的娱乐走向。

(四)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消费性

要想完全理解现在流行的电视选秀节目,还要关注一个关键词——“消费文化”。关于“消费文化”的定义,迈克?费瑟斯通认为:“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的文化。她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认为大众消费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的重新组织”。大众文化是存在于消费社会中并与之紧密联系的。一方面,消费社会为大众文化的生存提供了无可逃避的氛围,使得大众文化必修去积极适应消费社会的逻辑并在其中寻找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消费社会本身也受制于电视媒介这一大众文化工业的代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电视媒介正是通过提供商品和服务信息来引导大众消费的。

三、理性审视电视音乐选秀节目

电视音乐选秀节目作为当下流行的节目,本身就具有娱乐节目的特性。那种杂耍式的、无厘头的、媚俗化的东西常常也被表现在节目当“评委言行举止失态”,被广电总局紧急叫停,并予以全国通报批评。审美价值是客观的,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在探索电视节目形态创新、丰富荧屏内容、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媒介的社会责任,因为电视还担负着传播社会文化的使命。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应该以传播积极、健康、有益的社会文化的内容为标准,创造具有正确的审美价值的环境。

广播节目中的音乐论文 篇10

1 音乐与音效在广播剧中的体现特征

与话剧、歌舞剧、电影以及电视等艺术表现形式不同, 广播剧的表现形式相对单一, 它没有直观的画面呈现在听者面前, 无法构成实际的、真实的影像, 也看不到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具体动作与形态, 这些视觉剧种充分利用画面来表达作品思想, 但广播剧却没有办法达到的。即使如此, 广播剧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形式, 通过作品中人物对话与自白等语言形式, 通过音效师与导演设计的符合作品氛围和角色心理特征的音效, 就能够最大程度上为欣赏者提供完美的听觉享受。虽然广播剧无法为欣赏者带来强烈而又真实的视觉呈现感, 它只是进行声音形式的表达, 但正是这种充分调动一种感官的艺术形式, 却能为听众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 使他们在体会剧情的过程中用心去感受作品所呈现出的景象, 去感受广播剧带来的美好享受。

在广播剧中进行语言的对话与自白时, 应当使用合理的, 符合剧中人物的人物特征的音乐和音效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例如使用柔和的、快节奏的、浑厚的、慢节奏的、欢快的、悲哀的等多种声音组合来完成对剧情及人物的刻画。使用不同的音乐和音效组合, 可以塑造出不同性格的人物角色, 使角色的个性与特点能够形象的出现在听众的脑海里。所以, 广播剧中音乐与音效的使用, 必须建立在对剧本的核心思想、人物性格、美学要求的充分理解之上进行。特定音乐和音效的配合运用, 能够展现出特定的作品主题, 所以这种配合必须协同营造全部剧情的表现思想, 当这种音乐与音效的配合形式融入到广播剧作品之中去以后, 它就成为了广播剧的很总要组成内容, 为呈现作品意图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说, 广播剧中音乐与音效的配合使用, 必须意在为作品人物和情景的刻画与服务, 充分利用音乐音效的旋律节奏, 来把握剧情的发展需求, 从而最大程度上为听众展示一个真实的、画面感极强的艺术氛围。

2 音乐与音效在广播剧中的体现形式

音乐与音效通过各种组合可以创造出各种艺术效果, 从而可以服务于广播剧的各种场景需求。写实和写意是音乐与音效在广播剧中应用的两大类型。写实指的是音乐与音效配合以后呈现广播剧剧情所要求的客观场景, 例如剧中学生下课时响起的铃声, 剧中钢琴演奏后观众中想起的热烈掌声, 剧中下雨时出现的淅淅沥沥的雨声, 剧中人物悲伤哭泣时发出的哭啼抽噎声……这些为客观呈现剧情需要的音乐与音效即是写实的。写实的音乐与音效使用要建立在广播剧剧本的实际发展之上, 而且力求表现内容的真实性, 使观众能够清晰的体会到这种音乐与音效所要代表的场景和声音。

实际中并非所有的音乐与音效的使用, 都是为了写实, 为了描述客观的剧情场景, 与之对应的是, 有些音乐与音效的使用是为了表现剧中人物的态度、剧情的思想、以及对剧中某一内容的评论等, 这就是写意类的音乐与音效。例如营造人物情景的音乐与音效、辅助表达人物感情的音乐与音效、体现人物心情的音乐与音效等等, 这些音乐与音效的使用, 是建立在对广播剧剧情中人物心理与情感的充分揣摩上来完成的。广播剧中应用写意的音乐与音效, 可以充分的表达出作品的情景意图, 体现人物的不同情感活动。

单一的表现形式虽然使得广播剧难以直观的呈现作品所要表现的场景, 但它却能够通过单一形式精致的表达, 充分调动欣赏者其他感官的感受能力, 例如听到一阵风声脑海内呈现的画面, 就丝毫不差于荧幕上狂风作起视觉展现。优秀的音乐与音效配乐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充分的深入和揣摩之上, 配乐者在通过对剧中人物成长环境、性格特征、突发事件的切实分析以后, 才可以最符合情景的帮助听者在脑海中呈现出相应的场景, 才能体现出广播剧“想象的话剧”的艺术魅力。

3 音乐与音效在广播剧中的运用实践

音效、音乐和语言是广播剧的基本组成内容, 音乐与音效的运用必须与作品的剧情发展密切的融合起来, 只有对广播剧作品的剧本进行深入和揣摩之后, 才能使音乐、音效和剧情更加完美的融合。音乐、音效和剧情的融合, 必须在符合作品人物思想、事件背景、场景结构等基础上进行理性和感性的揣摩,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三者最好的结合。配乐者在进行情节配乐时, 不能按照自己的感受去任意发挥, 这有很有可能无法营造出作品本想表达的思想, 只有配乐者在剧本的框架之下进行适当的组合, 才能最大程度上呈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境。

音乐与音效在广播剧中的作用, 并不是进行主观上的表达, 它是建立在剧本上为剧本情景发展的辅助性的声音艺术, 通过音乐与音效的合理配合, 可以使听众更加形象、更加真实的体会广播剧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意图。广播剧音乐与音效的配合要始终围绕剧情发展进行, 不能独立于剧本进行喧宾夺主的表达, 它只有围绕北背景、剧情、人物情节进行相应的体现和渲染, 才能最大程度上体现出作品的渲染力, 是听众感受到广播剧作品的独特魅力。例如当广播剧中出现“某某在事业失败以后, 爱人也无情的离开了他, 他独自坐在喧闹的公园湖边, 感受着被放大的孤独……”的情景时, 配乐者要结合人物此时的心情, 用音乐来烘托出他的内心情感, 以此来让观众体会创作者要对人物投入的情感观点。当听众在符合情景的音乐与音效下体味人物的内心活动时, 才真切的感受到广播剧的独特魅力。

音乐与音效设定和配合必须符合特定广播剧要求, 不能进行机械式的挪用, 音乐与音效的使用还要在追求真实感的同时, 令听众以第一视角去感受情景, 帮助他们在脑海中浮现出对应的画面景象。广播剧只能通过声音这一种感官形式来进行作品表现, 因此配乐者必须将剧中人物的语言作为基础, 通过不同的音乐伴奏, 来刻画和描述剧情所要表达的情景, 这需要配乐人员对音乐与音效的运用充分掌握。主题曲是一部广播剧作品最直观的核心汇集, 与剧作品内容贴切的主题曲才有可能算是一部优秀的广播剧, 配乐者只有从剧本出发, 结合生活理解, 才能制作出贴合剧本的主题曲与其他音乐与音效, 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音乐与音效的艺术作用。

4 结论

音乐剧与话剧、歌舞剧、电影等视觉艺术剧种不同, 它只能利用声音这一种表现形式最大程度上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意图。音乐与音效作为广播剧中仅次于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建立在对剧本进行深入的揣摩, 对不同场景人物刻画进行深入理解之上, 只有将音乐、音效、语言三者密切的结合, 才能最大程度上为听众呈现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使听众感受到广播剧这种“听觉艺术”的独特魅力。

摘要:音乐和音效是广播剧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良好的音乐和音效对于优秀广播剧的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播剧音乐和音效的设计创作, 是建立在对广播剧本的深度理解之上的, 笔者就音乐和音效在广播剧中的运用实践进行论述。

关键词:音乐,音效,广播剧

参考文献

[1]陈文丹.音响、音乐、音效与广播剧创作[J].新闻前哨, 2014 (6) .

[2]刘昌盛.广播剧中音响与配乐结合的艺术美丽新论[J].鸭绿江 (下半月刊) , 2014 (10) .

[3]高明洁.浅析广播剧音乐的运用[J].视听, 2013 (7) .

[4]其木格.音乐对广播剧风格定位的特殊功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2) .

上一篇:发教学下一篇:注重方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