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科普节目的创作

2024-10-19

广播科普节目的创作(共4篇)

广播科普节目的创作 篇1

当今信息时代,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在受众情况的变化和媒体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下, 如何利用科普新闻作品向受众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灌输先进的科学理念, 是广播媒体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在2011年河南省政府新闻奖评选中, 洛阳广播电视台选送的广播科普新闻专题节目《寥廓长空话明月》, 获得省政府新闻奖 (广播电视部分) 一等奖。作为作品的主创人员, 笔者仅就作品成功的基本要素谈几点肤浅体会。

选好题材是作品成功的前提

对于科普新闻这类创作体裁来说, 新闻的时效性是必需的因素。《寥廓长空话明月》是一件通过介绍月球的一些秘闻趣事, 向受众形象地进行科学知识普及的新闻专题作品。作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上可以说是有针对性的。作品萌发创作的时间, 恰逢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我国第二颗探月卫星——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升空之际。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 把我们国家的科技研发成果、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理念和探索精神通过科普节目表现出来, 传播给受众, 激发受众爱国爱党热情, 是比较切合时宜的。因此在作品选题过程中, 我们考虑了以下两个要素:

一是要突出新闻性。将选题的新闻事件与大众的密切相关度紧密结合。抓住嫦娥二号成功发射这条新闻, 用它牵头来做科普文章。通过嫦娥二号升空与月球之间的关系选择科普内容, 扩大受众对我国探月工程的了解以及对自然界的进一步认知。通过及时播出有关节目, 在吸引听众的同时获得较好的收听率。这样既考虑了新闻的时效, 又能通过作品来挖掘、体现新科学技术、新科学成果报道中的新闻价值。

二是要选择新视角。长期以来, 科普宣传中存在的跟风式和填鸭式的内容, 一直遭到受众非议。无论是科普作品还是科普新闻, 受众最想体会到的是一种引导和思考的过程, 最想得到一种探索的欲望和乐趣。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后, 有关这颗探月卫星的研制过程、携带仪器、技术突破等在众多传媒上都有详尽介绍, 如果仍在这些方面做文章, 就会使人产生重规叠矩、颠来倒去的感觉, 不能吸引受众。为了防止“炒剩饭”, 必须通过新的表现手法来解读嫦娥二号升空的意义。在探月工程这件事上, 嫦娥二号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主体, 而月球则是这种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即客体。那么能不能根据受众的心理, 在报道视角的选择上“反客为主”, 转换一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呢?于是我们将作品叙述的侧重点由嫦娥二号转移到月球身上。这样的尝试, 不仅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也给作品的延伸和可听性提供了充分发挥的余地。

创作手法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科普节目的宗旨是向受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提高科学素养, 培养科学精神。科普作品所要阐述和描绘的科学内容, 必须按照内容的内在规律, 用合理的结构和形式加以组织, 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如何使科普节目很好地体现科学精神, 让受众通过节目感受到科学的魅力、科学的美, 这就要在创作手法上下功夫。《寥廓长空话明月》是一件“讲述体”的广播科普作品, 从科普作品的创作特点看, 这种形式在体现科学精神方面是较难处理的体裁。因此,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考虑了以下两点:

一是按照受众的思维逻辑, 将受众的感情世界和经验世界中的科学问题作为切入点, 精心选材、层层剥笋, 把受众带进科学真理的胜景。在人们的感情世界和经验世界中, 月球是再熟悉不过的天体, 然而这个星球存在的许多秘密并不是都能为人所知。如果将探月处理成科技新闻报道类的节目, 纵然也能起到一定的科普效果, 但局限于报道科技的进展, 不利于传播知识。广播媒体的特点, 要求它的科普传播要有通俗性。为此, 我们在内容的撷取上分别选用了月亮其实并不是圆的、月球也不是地球唯一的卫星、月球不断从地球吸取能量使自身偏离跑远、月亮那张麻子脸为何永远不变等鲜为人知的素材, 加上科学的解读, 向受众展示一个全新的月球, 引导他们进入浩瀚的太空去探索宇宙的奥秘。这样做的目的, 是尽量缩小科学原理的阐释和证明在作品中所占的篇幅, 较多地显现人文色彩, 增加作品的贴近性。

二是从受众的感情世界和经验世界中的科学问题出发, 通过有意识地在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中设置相应环节, 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弘扬科学精神。古往今来, 由传统文化产生的月亮情结, 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的感情世界和经验世界。嫦娥探月工程, 除了体现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外还要做什么?对于媒体来说, 科普新闻可以只告诉一个科技上的结果, 而科普专题要在传播科技的基础上, 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于是我们先用新闻事件作引子, 从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探月这个问题提出疑问, 然后给予释疑解惑。接着从介绍月球上蕴藏的矿产资源入手, 先后设置了五个环节, 包括月球的形状和另一颗卫星、月球的能量“偷摸”行为、月球的公转自转现象与地球的关系、月球的地形地貌等, 使人们在进一步认知月球的同时, 探秘现象背后的真谛, 进而感知我国探月工程的伟大以及这项工程蕴涵的科学意义和深远意义。

写作技巧上要力争做到“引人”

绝大多数的科普作品都离不开文字的描绘 (包括电视也是如此) 。它必须通过读者大脑的想象进入角色, 去理解某些深奥的科学原理。因此, 科普作品能否“引人”,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巧妙地利用浅显、生动、贴近生活的语言或文字, 让受众产生联想, 引导受众进入科学的殿堂。前面说过, 《寥廓长空话明月》是一件“讲述体”的广播科普作品, 传播过程中要做到“引人”而不能“强人”, 关键是要找到与受众的“感情世界”和“经验世界”契合的切入点, 引起受众的情感认同, 从而将作品传播的科技知识融为受众自己的知识。鉴于此, 创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文笔要深入浅出。就是说立意和写作的起点要高, 表达阐述要浅显通俗。科普节目的传播对象是大众, 科普作品只有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受众才能听得进、听得懂, 才能实现科普的目的。

二是叙事要生动有趣。遣词造句要有活力、有趣味、激发听众的兴趣, 在寓教于乐和喜闻乐见的气氛中使受众感受科学的理性美, 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 从而实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

三是分析解读要简单易懂。科普作品的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 结果是让受众都能听懂看懂, 因此在一些问题的分析上不宜作深层次、多侧面的开拓, 力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本着以上原则, 《寥廓长空话明月》在写作上尽量采用通俗的语言, 并通过白描、比喻等修辞方法来增加作品的故事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例如, 在称谓上多用第二人称;在物体上把月球比喻成乒乓球;在行为描写上把月亮从地球吸取能量戏谑为“小偷小摸”;在叙事上用拽绳子抡转来形容月球的公转和自转现象。通过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形容抽象、深奥的科学内容和自然现象, 就能浅显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

表现形式要相得益彰

广播是完全靠声音传播信息的媒体, 声情并茂是它的独特之处。节目要想获得成功, 必须扬长避短, 悉心地处理好文案和音响之间的关系。《寥廓长空话明月》的获奖, 估计也有这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 好的广播作品在声音的传递上必须充满激情, 才能打动听众。从文案转换为声音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 只有创作者 (这里主要指播音员) 对文案内容做到熟悉再熟悉、把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科学工作者的崇敬之情融入播音之中, 才能达到声情并茂、感染听众的良好效果。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过:“只有一条路可以打动听众的心, 那就是向他们展示你自己首先已被打动。”《寥廓长空话明月》的播音, 根据文案设置的结构和内容, 既突出了感情色彩, 又防止了过度煽情, 同时还注意运用了语音节奏、声调变化、诉说缓急等播音技巧, 基本实现了预期的表达效果。

除此, 《寥廓长空话明月》还特意运用了其他一些辅助手段, 例如在开头和结尾处采用了听众比较熟悉和喜爱的歌曲——凤凰传奇《月亮之上》中的片段, 以调动听众的情绪和联想。为避免“讲述体”作品的缺陷, 在每个章节之间采用了较明快的间奏乐来表现起承转合和过渡, 使整个讲述过程避免了枯燥和乏味, 给节目增添了一些轻松和乐趣。音响的合理运用, 可以起到帮助听众接受讲述、在听觉上引起共鸣, 进而理解知识的作用。

总之, 在媒体竞争、受众分化的今天, 科普作品单纯运用文字的白描和比喻等形象思维的创作规律正在受到挑战, 但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就此无所作为, 只要科普作者不断更新创作理念, 借鉴一切有利于科学传播的创作手法和作品形式, 就会与时俱进, 避免被时代淘汰。

农村科普广播节目的传播策略 篇2

一、精准定位, 增强节目的针对性

在栏目设置上, 节目依照当地农村居民的需求, 强调针对性、便利性和实惠性, 以便听众学以致用。周一播出的《农业科普园》以“介绍种养技术, 助您科技增收”为宗旨, 内设“空中课堂”、“助您增收”、“农讯风向标”和“市场互联网”4个子栏目, 针对当地农业生产中的各类问题, 答疑解惑, 服务“三农”;周三的《康乐之家》以“倡导健康生活, 共享幸福文明”为宗旨, 为百姓求医问药、养生保健搭建服务平台;周五的《生活百事通》则以“科学生活人人向往, 科学知识与您共享”为诉求, 内设“环保之旅”、“服务广角”、“生活百事通”和“科技快报”等子栏目, 传播各类生活知识, 成为广大听众的服务顾问。三档节目考虑到了各个层次的听众, 定位准确, 有的放矢。

二、以农为本, 突出节目的服务性

自2007年4月, 高淳人民广播电台改版扩容以来, 农村科普广播节目不断加大对农服务力度, 想农民之所想, 急农民之所急, 努力提高节目的服务性。螃蟹养殖是高淳县的主要产业之一, 针对4、5月间出现的“蟹塘密苔多, 捞不尽”、“螃蟹脱壳不遂”、“腐壳病加剧”等导致螃蟹大量死亡的难题, 专题栏目邀请水产技术推广站专家授课, 为蟹农排忧解难;8月高温季节, 螃蟹伤亡增多, 专栏邀请技术人员重点讲解营造水质环境、荤素饵料搭配、底质改良剂等技术, 当好农民的参谋。《市场互联网》专栏根据当地农业经营现状和市场信息, 在介绍水产品、食用菌价格行情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鱼蟹饲料和渔需物质两大块内容, 并在县内的淳溪、长乐地区聘请专家担任信息员, 每周定期提供高淳鱼网大市场信息, 扩大节目的信息量和服务面。

农村科普广播要紧跟季节变化和广大听众生产生活节拍, 提前介绍供求信息、市场行情、播种知识和生活常识。如果错过了季节, 不仅起不到服务作用, 还会贻误农民生产。往年高淳水稻品种基本上以“武运粳7号”为主, 但这个品种抗病性能较差, 导致了不少农民减产。对此, 今年春节一过, 《农业科普园》就介绍了“南埂44号”、“扬粳4038”等优质水稻新良种, 提醒广大农民提前购买良种、淘汰老品种, 为全年粮食丰收开好头起好步。9月上旬, 高淳螃蟹开始大量上市, 节目采编人员立即与高淳县水产批发市场信息联络员联系, 每天报送各类螃蟹价格行情, 并在当天两台新闻节目中播出, 为农民卖蟹提供信息服务, 让好蟹卖上好价钱。

三、服务“三农”, 体现节目的贴近性

首先, 采编播人员应有强烈的为农意识, 在节目制作中考虑到农民听众的接收能力, 尤其是在介绍新技术、新知识时, 要充分利用广播的有声语言, 多用群众喜闻乐听、朴实的口语化语言, 摒弃官话套话、生词怪词、抽象的句子、空洞的概念, 将知识通俗易懂地介绍给听众, 让农民听众感兴趣并乐于接受。其次, 节目人员要多与农民沟通、交流, 多学习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丰富语言。去年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 节目介绍了县里整治卫生、治安环境喜迎奥运会的情况, 播出了奥运健儿的饮食、体育迷在奥运会期间的生活保健等相关知识。高淳举办螃蟹节期间, 节目相继介绍了选蟹、吃蟹、蟹肴、品蟹的知识。在做农技宣传时, 节目采用了现场录制的方式, 让主持人走进农村、田野, 直接与农民、农技人员交流, 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生动、鲜活起来。

四、真实准确, 树立节目的权威性

广播科普节目的创作 篇3

1 广播文艺节目的特性

广播文艺节目是社会文艺的主要载体, 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主阵地, 与广播新闻节目相比, 具有其自身独有的特性[1]。

1.1 思想性

广播文艺节目能够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和认知作用, 通过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和优秀的作品, 促进人民群众精神境界的提高。广播文艺节目应该从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出发,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等时代精神, 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1.2 艺术性

广播文艺节目应该具有艺术层面的吸引力以及审美层面的感染力, 通过听觉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从而使其获得娱乐和审美享受。广播文艺节目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广播文学专题创作中, 应该将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作为中心任务, 以此来吸引听众。

二是饱满的感情色彩。对于文艺作品而言, 其艺术魅力的根本, 在于以情感带给人相应的审美享受, 如果不能在作品创作中融入情感, 作品就会显得毫无生机, 缺乏活力。

三是曲折的故事情节。在文艺作品中, 故事情节不仅是人物性格的烘托, 剧情发展的关键, 更是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例如, 我国传统的戏曲、长篇评书、古典小说等, 都具有情节曲折、故事性强的特点, 通过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抓住听众。

四是生动的艺术语言。广播文艺是声音的艺术, 也是语言的艺术, 其艺术语言必须具备简洁、鲜明、生动、准确的特点, 应该坚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原则[2]。

1.3 娱乐性

广播文艺节目提供给听众的, 应该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娱乐。在传统文艺理论中, 经常会将娱乐与审美相互对立起来, 认为娱乐会导致节目文学艺术性的变质。而实际上, 游戏娱乐是人们追求自由的一种直观体现, 艺术作为人类游戏活动中最具人性价值的活动, 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审美性, 只有将审美与娱乐相互结合起来, 才能够产生优秀的文艺作品。

1.4 通俗性

广播文艺节目的受众并非少数文化精英, 而是拥有不同文化修养, 处于各个社会阶层的听众, 并且受众只能“听”, 无法去“看”或者“读”。从受众的角度来看, 广播文艺节目具有通俗性, 其内容和形式能够符合大多数人的欣赏能力与审美习惯, 它在通俗易懂的前提下, 追求雅俗共赏。

2 广播文学专题的创作

从广播文艺节目的特性出发, 对广播文学专题进行创作, 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遵循艺术规律

在进行文艺作品创作时, 一般需要遵循“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规律, 在确保作品具有真实生活基础的前提下, 进行相应艺术处理, 以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对于广播媒体而言, 要想创作出使听众耳目一新的文艺节目, 需要对艺术的规律性进行准确把握, 深入到一般生活之中, 体现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贴近实际指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 从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确保文艺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现代化建设实践, 形成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艺术风格, 而不是盲目追求时尚, 超脱实际。贴近生活要求广播文艺节目的工作人员应该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 满足其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各种需求, 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和提取动人的故事, 使得创作更加合情合理, 能够融入听众的日常生活。贴近群众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的延伸, 要求广播媒体应该深入到群众之中, 想听众之所想, 急听众之所急, 能够真实地反映群众疾苦, 体现群众意愿[3]。本人曾经创作的广播剧《托起明天的太阳》、《风铃声声》等, 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题材, 着眼于经济大潮冲击下普遍的社会问题, 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 与戏剧进行跨界创作, 既以丰富的故事情节与鲜明的人物性格吸引听众, 又贴近生活, 针砭时弊, 引起了听众的共鸣。

2.2 内容通俗易懂

广播的最终目的, 是满足听众需求, 为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提供娱乐和服务。对于广播媒体而言, 听众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若想确保广播文艺节目得到更多的关注, 就必须在创作文学专题时, 找准节目的定位。广播文学并非文学课堂, 听众在打开收音机后, 并非为学习专业的文学知识, 而是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 享受放松时光, 因此, 广播文艺节目应该确保观众能够“听其声, 解其意”, 确保内容的通俗易懂, 一些高深难解的文艺作品, 应该尽量排除出广播文学的选材标准。同时, 广播文学专题可以将现有的成熟的文学作品进行艺术再加工, 呈现在听众面前。例如本人创作的《经典诗文诵读》栏目, 立足于已有的经典诗文, 充分发挥广播节目的优势与能动性, 尽量用纯粹的声音之美带给听众无与伦比的听觉与审美享受。经典诗文的选材既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又兼具通俗性与艺术性, 并拥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文学编辑在对相应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 应该合理选择解读的角度, 确保其少一些专业的学术语言, 少一些理性, 多一些感性, 贴近生活, 拉近节目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少一分疏离感, 多一分亲切感, 以满足不同听众的需求。在传统广播文艺节目中, 经常会出现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赏析、长篇小说的解读等, 在这里, 应该以赏为主, 以析为辅, 不需要如同文学课堂一样去逐字推敲, 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 对作者的生活经历及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介绍, 帮助听众更好的理解原文的意境, 吸引听众的收听欲望, 让有文学基础的受众有兴趣听得进去, 没有文学基础的听众被吸引听得下去[4]。

2.3 紧扣时代脉搏

在广播文艺节目中,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固定不变的法则, 只有深入到群众的实际生活中, 了解其真正的需求, 才能够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在广播节目中, 应该将立足点放在本地丰富的地域文化土壤上, 体现出相应的优势和特色。在进行选材时, 应该从周边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着眼, 对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捕捉, 站在普通听众的立场上去寻找题材, 确保文学节目能够迎合听众的喜好。例如, 本人曾经编辑主持制作过的文学专题《永远的诗魂——孙静轩诗歌赏析》、《爱心, 串联谎言》、《送你一缕芬芳》、《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难忘, 童年的儿歌》等, 均以成都当地人物事物为主线创作, 从中选取一些关于文学散文诗歌等体裁表现思想, 对生活进行真实再现, , 歌颂真善美, 弘扬主旋律, 节目获得听众好评且获奖。

2.4 合理加工制作

与戏曲、音乐等节目相比, 语言是文学节目的主要内容, 如果一味进行枯燥的作品分析, 可能会使得听众产生听觉疲劳, 影响节目的效果。对此, 在文学专题创作中, 无论是何种题材, 都应该尽量避免冗长的说辞和枯燥的说教, 确保语言串联的张弛有度, 简洁精炼。广播文艺节目包括了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内容, 要想做得好听, 必须在制作上下工作, 通过声音、音乐和音效的相互组合, 激发听众的联想和想象, 从而对作品的意境和内涵进行理解, 满足听众的审美追求。对于广播媒体而言, 应该将音乐与文学进行有机组合, 增添听觉艺术的魅力[5]。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广播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 其编辑在对文学节目进行创作时, 必须遵从广播文艺节目的特性, 在充分保证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的同时, 还必须具备娱乐性和趣味性, 面向大众, 坚持创新, 利用广播的独特语言, 为听众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 使其能够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王维彤, 刘颖, 高洪篪.浅谈广播文艺的特性[J].剧作家, 2008 (3) :167.

[2]王文丽.略谈广播文艺的特性[J].剧作家, 2009 (2) :159.

[3]王军.全媒体时代——广播文艺节目趋向与发展的几点思[J].科学时代, 2014 (17) :1-2.

[4]孟焕军.与时代同步, 与生活相融——谈新时期广播文艺节目的创作[J].新闻爱好者, 2007 (7) :58.

广播科普节目的创作 篇4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新闻,节目创作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发展, 媒介逐渐出现了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它使传统广播新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 使节目创作有了新的内涵与定义, 有利于节目的创新和发展, 能够有效地推动广播新闻节目的合理创作与编排。而且广播新闻行业节目的创作需要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 要把握新背景下媒介的发展情况, 不断创新和完善, 进而使广播新闻节目的创作达到全新的高度。本文主要对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新闻节目的创作进行研究, 以便为相关节目的创作提供借鉴。

二、媒介融合概要

根据目前我国媒介行业发展运行的情况, 以这一行业为基础, 那么媒介融合主要是指媒介的组织、具体的业务、产品以及市场和技术间有效融合的方式。在融合的情况下, 媒介广告公司可以从预期传播的效果以及经济、社会效益的角度, 使用一些销售和经营方法, 主动在整个广播环境中对业务或者产品进行营销和宣传。宣传的对象主要有两种:第一, 听众或者受众;第二, 广告客户。

三、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新闻节目创作分析

(一) 使用口语化方式进行新闻的传达和主持

广播新闻节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广播新闻节目的效果主要和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有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广播新闻节目也不断增加。广播新闻节目的市场占有率与主持人自身的风格和形象有密切的联系, 一个风趣幽默而又稳重的主持人能够有效提升广播新闻节目的收听率。在目前类型化电台的发展环境下, 很多广播新闻节目的创作都以主持人为中心。主持人在广播新闻节目中有自身的风格, 也与节目的创作及采编等有着密切联系。在进行节目的创作时, 要充分考虑到主持人的风格与特点。主持人主持节目时, 要针对嘉宾的提问作出合理、正确的回答, 所提的问题要有讨论和参与的价值, 不能出现冷场的情况, 而且需要和本期节目的中心相结合, 不能偏离主题。对提出的问题要进行细化, 根据情况和嘉宾互动, 这样能够使节目现场的氛围更加活跃, 还可以有效地调动编辑参与的程度。要使用符合当下环境的口语进行主持, 把握住听众心理的变化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休息的时间, 避免听众出现疲劳现象。

(二) 要尽量创作和民生有关的节目与话题

通常来看, 广播新闻类节目在选题时大多是既定行为, 是一种命题的作文和必答的问题。这就需要在节目创作中选择合适的角度, 以较大的主题为背景, 以小的方面为切入点, 从听众的内心打动听众, 使广大听众能够主动自觉地认可并接受节目话题的目的和意义, 能够继续收听节目。所以, 在进行节目创作时, 首先就要以听众感兴趣的话题为中心, 制定问题, 充分地了解听众的需求, 然后确定广播新闻节目的形式, 制定的主题要简练、明确、有逻辑性, 保证节目能够说出听众想听的信息。

(三) 要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搜集, 以便对节目的创作进行整合

广播新闻在节目内一般都会有编辑说话的部分, 也就是说, 栏目的编辑在这一部分需要参与到广播中。要对交流的平台信息和意见进行整合与搜集, 这是听众参与节目互动的有效方法。得到互动信息之后, 要对其进行规划和分类, 当然还要根据节目的创作总纲深化节目, 而且还需要合理地控制节目的进度、节奏。广播栏目的记者需要在采访环节向直播间的听众和嘉宾提供一个精炼简洁的报道, 把事前进行制作、 采访而完成的素材等总结起来, 向听众提供最新的动态信息。 如果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新闻, 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 然后从独立与提问的角度出发, 表达出真正有价值的观点, 并不断加深报道, 扩大报道的范围和空间。

(四) 在节目的创作中, 需要充分调动听众的积极性

衡量广播新闻节目质量的标准非常多, 其中收听率是节目质量的一种重要表现。在广播新闻信息的报道中, 节目组需要了解听众的心理和需求, 让听众有很愉快的感觉, 能够用放松的情绪收听需要的信息。信息的传达是否完整也是衡量节目质量的标准之一, 节目在结束后延续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受众群体分布的情况。要选择活跃的群体对媒体节目进行有效的嫁接, 提高整个新闻的传播速度, 扩大其范围。还可以在节目中加入一些图片, 增加观众的直观体验, 扩大观众的参与性。节目的创作要充分考虑观众的心理需求和特点,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以便增加收听率。

(五) 在嘉宾互动环节保证互动感和信息量的一致性

广播新闻中, 很多重要的新闻都会有嘉宾在现场进行讨论。在这种情况下, 节目的创作就要充分考虑嘉宾的作用。 首先要调动嘉宾的互动意识。关于政治方面的节目, 嘉宾一般是政府的官员, 他们说话的语气和方式比较严肃、官方, 所以在节目的设计中, 要注意进行引导, 对语言表达进行某些变化, 跟广播需求相结合, 必要时可以提前告知把互动的形式和方法。而且要对报道的内容有充分的准备, 不能使嘉宾无话可说。这些都需要在节目的创作中得到重视, 以便向听众提供高质量的广播新闻节目。

四、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 各种技术的发展使媒体设备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 媒介融合的发展也对广播新闻节目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人员需要加大重视, 根据时代潮流对节目进行创新, 不断改革, 完善广播新闻的传达形式, 从各个方面对广播新闻节目进行改造, 使其满足人们的需求, 增加节目的收听率, 以便促进我国广播新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超华.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广播新闻节目形态创新研究[D].河南大学, 2010.

上一篇:资源推送服务下一篇:日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