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

2024-10-10

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共8篇)

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 篇1

《广电节目形态研究》文学与传媒学院

一、通过某类节目的发展论述节目形态演变的基本趋势。

论体育游戏节目的发展及其节目形态演变的基本趋势

我国电视体育游戏节目从无到有,伴随着电视娱乐节目的不断创新和丰富而发展起来。体育游戏节目以其独特的娱乐性、竞技性和大众性,成为众多电视台热衷的节目类型。

综观我国电视体育游戏节目短暂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初入荧屏,崭露发展潜力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从德国原版引进一档电视体育游戏节目《夺标》。其节目形式是以德国相邻城镇的居民组成不同的团队,通过趣味游戏来进行竞技,该节目竞赛过程摈弃了传统体育在体育场上对绝对高度、速度和力量的角逐,而是以水上、生产、生活场景来展开竞赛。这一新的电视体育节目形式,对我国的电视人带来了新的思路,之后山西电视台推出了《山西农民竞技大赛》,1992年在电视荧屏上又出现了《大竞技》、《游乐宫》等电视体育游戏节目。随着国外体育游戏节目的引入,并在我国电视人的努力下,中国电视荧屏上有了电视体育游戏节目的一席之地。

2.探索发展,开拓发展思路

在2000年,广东电视台推出了国内首个“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走出边境线》,栏目组从全国500多名应征者中挑选出3名互不相识的“挑战者”,要求他们每人在6个月的时间里只带简单的行囊和极少的金钱,完成广西、云南、西藏等8省区的3.8万公里边境地带的旅途。电视台摄制组跟踪报道了整个过程。《生存大挑战》的节目形式和内容吸取了众多类型节目的优点,它既有影视剧的冲突性和戏剧性,又有纪录片的跟拍、随机采访等手法,也有文体类节目的娱乐

《广电节目形态研究》文学与传媒学院

性和竞争性。从节目类型来看,这一节目可以划为户外电视竞技游戏节目。

这一时期,这类户外生存竞技游戏节目在国内被广泛模仿或移植,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金苹果》,浙江卫视推出的《夺宝奇兵》等,在不断的探索发展中,体育游戏节目快速发展起来。

3.遍地开花,呈现强劲收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我国体育电视人在继续办好传统体育竞技节目的同时,群众体育节目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体育“真人秀”类节目各地开花,大型户外竞技游戏节目占据各大电视台荧屏,体育游戏类综合节目如火如荼地开播,我国电视体育游戏节目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浙江卫视的《冲关我最棒》、宁波电视台的《今天我最强》等栏目。与此同时,电视屏幕上出现了数量众多的体育真人秀游戏节目和体育综合类游戏节目,它包括民间海选、才艺展示、娱乐表演、舞台秀、擂台赛、嘉年华、明星助阵、体育知识问答等众多游戏内容。如北京电视台的《鸟巢欢乐冰雪季》、和《健康男女》,湖南电视台的《国球大典》等。

通过综艺节目的发展可以总结出它的演变趋势,分为以下4点: 1.从严肃到活泼:娱乐性增强

回顾初期综艺晚会形式的综艺节目,庄重的舞台表演是最常见的形式。而随着综艺节目的演变与发展,综艺节目的形式越来越轻松活泼,内容也越来越注重节目本身的娱乐性。

2.深入互动,平民参与度提高

电视体育栏目与休闲娱乐的紧密结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为人人都有在赛场上驰骋的雄心,却只有很少的人才能最终迈进赛场的大门而成为选手。在体育

《广电节目形态研究》文学与传媒学院

游戏节目中,大多数参与者是在一般电视节目中被边缘化的观众,却极大地扩张了所含内容的外延,广泛地包含了能够为其带来趣味性的形式。而体育游戏节目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全民参与性的增强。从开始仅有的体育运动员的比赛类型节目,到普通民众参与的《生存大挑战》、《冲关我最棒》,到普通老百姓参与的益智游戏类节目《健康男女》,体育游戏节目的发展演变清晰地呈现出了全民参与的发展脉络,这种“众乐乐”的策划理念,已经深入到了体育游戏节目的各个环节,也成为体育游戏节目区别于其他节目类型的一大特色。

3.从单一到多元:多元性增加

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电视节目制作水平的提高、电视台对节目资源投入的加大,体育游戏节目也逐渐从单一的传统竞技型节目走向多元化的节目题材。有竞技比赛类、户外生存竞技类、益智游戏类、体育知识类等等。

在节目类型多元化的同时,体育游戏节目观众也进一步细分。有年轻人热衷的《冲关我最棒》、《快乐向前冲》,有中青年喜爱的《夺宝奇兵》、《生存大挑战》,也有中老年观众喜爱的《健康男女》,有男性观众喜爱的《国球大典》。体育游戏节目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不同层面观众的需求,并为其提供更为个性化的节目内容。

4.益智相辅,节目功能更加完善

对于体育知识类游戏节目,由于体育项目众多,内容涉及较为广泛,有很大的空间来进行节目策划,即使是单项体育项目,如观众感兴趣的足球、篮球等项目,仍可以从球星、球队的历史与现状、技战术等众多方面来设置问题。无论是观众或者嘉宾,都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刺激感与满足感,益智内容使得体育游戏节目变得更有深度更有内涵,从根本上提高了娱乐节目的档次和水

《广电节目形态研究》文学与传媒学院

平。

二、广播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传播对广播节目的形态有何影响?

广播网络化在传统媒体中,广播由于传播手段单

一、传播浅表化的特点,曾在媒体激烈竞争中处于颓势,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广播呈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内生性变革意愿,在广播自我形态的演进中,经历了大板块直播、系列台、类型化等几个阶段。而具有广泛性、互动性、丰富性、时效性等特点的互联网的兴起既为广播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又与传统广播进行多方位的融合。在这种融合的影响下,广播的节目形态较传统广播媒体的有了新的变化。

1.广播网络化

目前,全国中央级、省级电台已基本建立了网站,许多地区广播电台的信息和内容也在互联网的网站平台上得以保存,广播媒体初步实现了与互联网形态融合的第一步,即“广播网络化”。与传统广播相比,广播网络化有以下特点:(1)不受频率限制,广播媒体节目缩小了地域限制,拓宽了传播空间。(2)不受时间的控制,削弱了传统广播节目稍瞬即逝的劣势。“可留存、可搜索、可反复收听”,提高了广播节目的收听率。

(3)不再局限于声音的编辑,广播媒体节目实现了媒介之间的融合,将文字、声音、画面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4)受众自主选择权更大,人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听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有很大的信息选择权。为适应受众的越来越繁杂的要求,广播的发展也越来越人性化。

(5)传播渠道更为多元化,随时随地听。除了从收音机、手机、汽车等渠道,《广电节目形态研究》文学与传媒学院

听众还可以从广播媒体单独建立的网络电台的网站,或是通过土豆等媒体嫁接的网络广播节目,甚至只是一条链接来收听节目。

(6)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论坛等多种方式进行直播的双向交流,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功能的结合进一步克服广播稍纵即逝的弱点,容易形成稳定的用户群。

2.网络广播化

如果我们把“广播网络化”视为广播人向网络迈进的第一步,那么“网络化广播”则是非专业的广播爱好者运用网络向专业的广播媒体人发动的一次小小挑战。网络化广播借鉴传统广播方式实现互联网多媒体信息的独立制作和传播,它要求从网络发展的角度来看广播,跳出传统广播模式,真正发挥互联网广播优势。“网络化广播”又称“网络电台”,从技术上讲是指通过编码器,将电脑里面正在播放的音频数据转换成可以在网络上直接传送的格式,而用户登录到网络电台的网站时,可以下载到经过编码的音频信息,再通过Realplay等相关软件将音频信息转换成声音播放出来。在网络化广播有以下特征:

(1)交互性和个性化。与传统广播组织机构不同,网络化广播没有管理层、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编辑等庞大的运营团队,它最核心的人员是NJ,全称Net Jockey,即网络节目主持。NJ像我们电台的主持人一样,集采、编、播于一体,个性鲜明、紧追网络潮流是他们的最大特色。网络化广播是网络对广播的融合,它打破了传统广播的单向传播模式,NJ与网友之间更多的是人际交往模式而不是媒体——受众交往模式,这种交往模式涵盖了所有交往样式——“一对一、一对多、多对

一、多对多”,对每一个受众而言,NJ既是大家的NJ,也是他个

《广电节目形态研究》文学与传媒学院

人专属的NJ,随时随地满足他特殊的媒介需求,在这一点上,网络化广播创造了传统广播难以匹敌的优势。

(2)贴近听众,贴近生活。由于“网络化广播”的操作者并不具有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不具有传统广播媒体的“一对多”传播优势,于是他们变劣势为优势,以“多对多”挑战“一对多”,很多网络电台的生存周期极短,每天都有一批网络电台诞生,又有一批网络电台消失,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使他们更重视网民的需求,自由、平等的气氛贯穿了网络电台的始终,所谓媒体的贴近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

3.广播节目加强类型细化和专业化

网络时代,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复杂化,传统的综合性广播节目类型已经不能满足受众越来越专业化的需要,节目类型细分正在成为潮流。由于网络广播制作的门槛较低,主持人和编辑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受众需求对节目进行节目定位,打造专属的节目类型,并通过内容的专业化来吸引和积累听众群体,增强针对性。这种节目细分的形态特点有利于广播节目的整体发展,将为广播节目的专业化水平带来新的契机。

三、中国电视节目如何实现本土化生产?

随着电视媒体日益国际化、电视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化,电视节目的生存空间愈发紧张,电视节目的内容可能成为“过剩资源”,在这样的“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内容的“本土化”是电视节目突破现在局面的一个方向。对于中国电视节目如何实现本土化生产,我有以下几个观点。

1.树立“精品”意识

《广电节目形态研究》文学与传媒学院

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电视媒体常常为了吸引观众而制作出“迎合”观众口味的内容,甚至是恶俗的口味,从长远来看,这种选择得不偿失。而这里所说的“精品”,并非自吹自封的所谓“精品”,而是经过中国电视人精心构思、精心策划、精心制作的,为中国电视观众所推崇、喜爱的电视产品(包括节目、栏目与频道)。“精品”不仅要使中国电视观众喜闻乐见,也应得到世界其他地域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系列文化益智节目,力求通过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中国古典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这样的精品节目让观众喜爱。

2.做好“品牌”战略

每一个电视媒体在自身历史积累中,都有可能成长起有相当影响力、相当水准的知名人物、节目、栏目等,要想在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致之地,有计划、有针对性施培育这些知名人物、节日、栏目,努力使甚成长为具有持久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品牌,是电视媒体战略对策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视节目“精品”,要努力经营,使之成为广为人们熟知的著名“品牌”。在这一方面,许多电花媒体已加快了脚步,加大了力度,采取各种措施,甚至围优势的放策吸引人才,升创新的品牌。品牌的创建不是一成不变的,重要的是维持节目的品牌,使节目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使节目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长期稳定地维持下去。以显著的个性化、丰富多变的内涵维持着节目品牌形象。客观地看,由于经济、政治尤其是文化差异的原因,中国电视着品创道着名“品牌”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我们只要不气馁,积极、主动地去经营、推广,相信会有中国电视着名“品牌”出现在电视荧屏世界之中。

《广电节目形态研究》文学与传媒学院

3.“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

“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回到过去、回到传统、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媒体环境,立足于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特点。“国际化”意味着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机会,两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会使“本土化”获得更大、更多的张力与空间。

6、媒体伦理与媒体社会责任

对于电视负面社会效应的论述,在中外许多学者的著作中己被表述得相当深刻。的确,电就在其自身利益的实现过程中,会经常面临与社会伦理规范的矛盾与冲突。许多电视媒体在这矛盾与冲突中,也许会倒向“唯利是图”。但从长远来看,这种选择是得不偿失的。在当今世界纷经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冲突的格局中,电视媒体应负起其社会责任。在电视节目生产中确立正确的政治形象,确立令人尊敬的民族形象,确立有尊严的国家形象。面对社会“转型期”种种现实社会矛盾,电视媒体也应遵循媒体伦理规范,尊重每一个阶层、第一个人,确立良好、公正、公平的社会—一公众形象。电视媒体伦理规范与社会责任的自觉遵循与承担,是电视节目生产获得积极、正面效应的有力保障。随着“全球化”滚潮的蔓延,中国电视节目生产“本土化”的问题日益重要,对中国电视节目生产“本土化”战略目标和对策的研究,也必将随着中国电视传媒方方面面不新推进的改革,而得以深化、丰富和逐渐完善,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机遇,也是挑战,积极主动不放弃,必会有所成就。

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 篇2

广播新闻节目和广播媒体形态演变的核心部分是实施改革。从单一到多样, 从沉闷到敏捷, 表明广播新闻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并逐渐恢复到中等主体。本文从广播新闻节目形态演变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探讨广播节目的意义和形式, 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电台新闻节目的演变、发展以及形成的基本特征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 通过对广播新闻节目形态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文脉的梳理和检查, 我们发现, 广播新闻节目形态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趋势, 不断适应广播媒体的特性, 以及在满足观众的需要的基础上, 有秩序地听。基本的特点如下。

1、碎片

通过分解和组合信息解读新闻直播的新闻专题节目。直播的方式, 不仅是最快的信息传递, 也改变了广播消息的传输模式。在这里, 特殊的不只是由Pat新闻节目加语音解说的渲染风格演绎的消息和评论, 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利用现场主持人, 嘉宾访谈, 记者连线, 音频采访, 新闻, 信息, 背景音乐, 主题曲标题拖车, 短信互动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主持人, 嘉宾, 观众, 甚至在记者面前, 通过多边, 多角度, 全方位地分解和组合之间的信息解释和评论的新闻, 从而形成了一个新闻现场。碎片化的广播使观众在同一时间, 丰富节目形式。

2、交互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互动的:热线互动。事实上, 此前广播干预热线, 信件是双向互动的, 作为广播传输的一个主要方式来使用。然而, 这种做法是延迟互动, 互动过程繁琐, 反应速度低, 所以, 没有形成气候。随着“珠江模式”的诞生, 热线将进入通过双向互动的广播实时的互动时代。而且还与声音的传播特性的符号重合播出, 从而成为即时无线电通信与观众的最佳选择。

3、多元化

各种其他节目作为一种形式的节目会出现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版本的板块节目, 多样化的节目形式元素出现, 播放新闻节目在每个区域的一部分的程序是不相同的形状, 但在某种意义上, 这些不同形式的节目在整个区域成为该程序的构成元素。他们缺乏独立性。然而, 程序区的整体结构仍处于松散状态, 是主机的“耦合”, 这些“元素”, 整个集成在一起的结果, 表面上是有一定的连贯性, 但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广播新闻节目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总是在不断地超越自我, 相互交叉, 相互融合的交叉与融合, 形成了多形式的元素, 节目形式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 整体感越来越大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广播新闻节目形态的演变和发展的主要内容

1、跨类别的广播新闻节目形态

发展至今, 几种不同类型的节目的形式或多个元素相互融合的形式已成为广播新闻节目的主要形式之一, 这是一个新的广播媒体的挑战和突破, 广播新闻节目的形式发展变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 一些广播新闻节目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娱乐, 双方对话, 或一些法治方案是纪录片和谈话节目类型的程序集成。

2、跨媒体广播新闻节目形成

一些广播新闻节目的播音员, 广播的电视新闻和报纸新闻内容相结合的内容, 在播报新闻的形式中, 通过他收藏的电视和报纸的优势, 融入“三方相互鼓励两家媒体传达”的体系, 利用广播媒体的声音效果, 电视媒体强烈地吸引着公众的吸引力并和全局的高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广播新闻节目形式创新元素之间的过渡阶段, 他们的相互渗透, 改变了过去新闻广播刚性类无聊的节目。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接受和整合其他媒体, 这是当前社会新形式的力量来源, 以“双赢共赢”作为盈利手段, 竞争压力急剧增加的时刻, 让最流行的元素聚集, 尤其是“娱乐”元素, 特别受市民欢迎, 强调现代生活的原因可能他们的生活迫切需要心理上压抑调控, 来释放压力。

3、广播新闻节目传播的角度向“共同的看法”

无论是数字媒体, 还是广播媒体, 越来越多地媒体集中播出在“有效性”和“互动性”的节目内容, 播出新闻节目肩负着舆论的压力, 代表最新最快的民生信息传达。例如, 电台交通广播的新闻节目是当前相对较高的利率的节目。媒体有责任将信息传递给公众, 但他传达的信息也必须尊重观众的知情权和说明权。

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 篇3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吴金娜绥化学院 朱旭辉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到现在东北农村剧的兴盛已经走过了近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剧中具有东北农村特色的女性人物形象成为荧屏上亮丽的风景线。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在不同的时期,女性形象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化特征,具体由开始的“无我”、“知我”到“自我”的人物形象演变过程,并且电视剧中女性形象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而日渐改变。

东北农村题材 电视剧 女性形象

农村女性作为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力量,其形象的塑造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女性形象不但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时代精神。笔者以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女性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找出这些女性形象的演变历程。

一、“无我”——顺从者形象

“面对人生的苦难和历史责任,不同经历、不同个性和不同追求的人会采取不同的态度。”[1]在中国漫长的男权社会中,女性一直被当作弱势群体,延续了两千多年,在农村,那些劳动妇女被压迫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受剥削和压迫。她们没有事业,没有经济地位和政治权利,还必须遵守三从四德。《篱笆,女人和狗》系列作为传统模式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无论是主题表达,还是人物形象刻画上都渗透了深厚的传统女性价值观;其中的主人公——枣花,作为这一传统观念的女性承载者,把对丈夫的忠贞和对老人的孝敬作为生活的目标,但她的软弱,逆来顺受,使她不敢表达自己的爱恨,不敢要求自己的利益,整天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婚姻中。自始至终,都抱着一种听从命运安排的态度,不管面对的环境如何残酷和不公,都全心全意地完成男人规定给自己的角色职责。她的善良美丽却屡遭挫折,隐忍中凸现的母性之爱却有着中国儒家文化所推崇的真善美。然而,这样的女性形象太沉重了,她们似乎背负的东西太多。她们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人不应该为自己活着”,而是为别人活着,为别人考虑,心中没有自我。但是,她没有意识到,即使她们想做一个善良的、自我牺牲的人,她的生活也不是自己希望的生活,她也一样不能快乐,而这种不快乐也会使身边的人不快乐。通过对这一鲜明的女性形象的刻画反映了当时社会时代背景下农村女性生存的困惑,依附于男权文化的传统女性价值观。

二、“知我”——抗争者形象

进入九十年代,对女性的关注进入了思考层面。电视剧《趟过男人河的女人》中的胡山杏善良美丽,深得年轻男性的喜爱,但她与下乡扶贫干部玉生相爱,遭到全村人的反对,后来被强迫嫁给了大宝,婚后山杏的生活很不如意,儿子死了,丈夫疯了,她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在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后最终逃出山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女人不是月亮》中的扣儿,同样是不满足于现实生活,最终选择了离开农村,漂泊在陌生的城市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成为一个名模。但最后不甘于田家兴让她当个传统的贤妻良母,而是懂得自己尊重自己,离开田家兴,去成就自己的事业,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两个形象,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女性的生存处境,揭示了女性要获得自我解放,首先面临的是婚恋选择问题。以上两个人物的出走与避难,实际上正是新生活所唤起的人的意识的觉醒,他们并不只是因为物质生活的困顿而离乡的,她们是为追求新的自由的生活而出走的。从这一时代的东北农村电视剧中,可以看出了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已经获得思想的解放和意识的初步觉醒,对传统的男权至上的思想文化进行反抗,在抗争中争取自己的自由与独立。

三、“自我”——独立者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在不断的提高,女人的世界不断的扩大,他们一步步踏入了原本属于男人的天地,改变了过去那种弱小和被动的形象,她们有了新的思想和追求。傅立叶曾经说过: “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2],因此,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成为提高电视剧收视率的亮点和引人思考的社会热点。女性的地位与命运,情感需要与事业追求,思想进步与观念更新等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受观众喜爱的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则更加强调了全新和多样的女性视角叙述。

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王小蒙就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进步女性,高中毕业后留在家里陪父母做豆腐,由一个小作坊,最后办成豆制品加工厂,把产品推向市场,取得事业的成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中国妇女在新形势下对自身权利的认识和要求,改变了以往农村题材叙事中对女性的认知。《插树岭》中的杨叶青和《女人的村庄》中的张西凤作为新农村建设下的全新的乡村女性形象,她们更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打破陈规,公然挑战男权文化,以聪明能干、独立自强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并凭借自己的艰辛努力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农村的女干部,她们一心为老百姓干实事。虽然她们曾为感情所苦,但是,她们能从自我的小圈子中跳出来,冲破重重阻力,在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赢得认可、支持与尊重,引导农村中的女性共同建立起自己的事业追求。在她们身上,体现了新时代下东北农村女性独立、直爽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他们对梦想的期待与追求。在女性经济独立方面,恩格斯曾说过:“没有经济的独立,女性解放运动便无从谈起。追求女性解放首先追求经济上的独立,然后才是人格、政治上的独立,还必须有思想上、感情上的独立。”[3]因此女性要想获得真正的独立,就必须拥有经济上的独立,这也是女性主义发展的前提,也是女性在获得其他平等权利所具有的必要因素。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在走过的近三十年的成长历程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农村女性形象,这些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意识的觉醒而逐渐变化,从最初的依附于男权文化的传统妇女形象、到对男权文化反抗无力的农村女性形象,再到最后公然反抗男权文化,日益觉醒的农村新女性形象。所有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渐变都体现了农村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并且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可以反作用于女性社会位置的重构。就如戴锦华所言“在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中存在的不仅是利用女性形象,重新规范理想女性的问题,而且也是重新构造社会秩序的过程。”[4]

注释

[1] 朱旭辉,《“真善美”在吴贻弓影像中的阐释(二)》,《电影文学》,2011年第8期,第30页

[2]张寅德编选,《叙事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协出版社,1989版,第15页

[3] [德]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版,第7页

[4] 戴锦华,《犹自镜中-戴锦华访谈录》,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版第18页

[1]曾庆瑞著,《电视剧原理》(本质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版

[2]蓝凡著,《电视艺术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版

[3] 刘晔原著,《电视剧批评与欣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4.011

吴金娜(1980-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视文化、电视剧艺术理论。

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 篇4

我放学回客后,打开电视机,看见的就是少儿频道,里面有小鹿姐姐主持的动画梦工场,有金豆哥哥,主抢救无效的动画乐翻天,还有鞠萍姐姐主持的动漫世界,……但是我最喜欢的是鞠萍姐姐主持 的动漫世界,因为这里有《大耳朵图图》、《天上掉下猪八戒》、《聪明的一休哥》……,我最喜欢图图的动耳神功,一休哥的聪明、机灵,他还常常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帮助别人。

我非常喜欢少儿频道,我从这里懂得了很多道理,学到了很多知识,我想,等我长大后,我要把我画的画设计成动画片,给更多的小朋友带来欢乐。

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

我的爱好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看电视;我喜欢的电视栏目也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希望英语》。

《希望英语》是一个知识性的栏目。别看名称是《希望英语》可内容就不光包括英语了,天闻地理、古今中外……样样都有。

要说我开始看《希望英语》,真是纯属偶然。

记得那是暑假的时候。百无聊籁的我打开电视。该死的电视居然没有一个好节目!我一边抱怨着,一边机械性的按着遥控器。不知怎么一翻,就翻到了《希望英语》。以前在电视上经常见到这个 栏目,总觉得没什么好看的。这次没什么好节目,只能凑和着看了。谁知这一看,就“爱不释眼”了,现在看起来,真有点儿“收看恨晚”的感觉。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 篇5

第二节电视新闻性节目

一、电视新闻的诞生、发展与成熟

(一)电视新闻沿革

1、诞生:二战前(模仿广播新闻)

1936年11月2日,BBC正式播出,世界电视业正式诞生

1936年,BBC转播英王乔治六世加冕典礼

1938年9月30日,直播了英首相张伯伦从慕尼黑谈判归来的实况,是世界上第一次实况转播的新闻事件

1939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第一个在电视上出现的总统2、二战后的发展与成熟

40-50年代:(未能完全从广播新闻的模式中走出)

1948年8月15日,CBS开办了第一个电视新闻节目

1949年,NBC新闻节目开播

60-70年代:(各种新闻模式发展起来)

深度报道,杂志性节目,调查性报道

也是纪录片的发达时期

70年代初,电子新闻采集系统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开始使用,由摄、录分体向摄录一体机转变

80年代末90年代初,SNG(Satellite News Gathering)系统开始应用

1980年6月1日,美国CNN(Cable News Network)建立,是世界第一家开办24小时全新新闻频道的电视公司。

(二)中国的电视新闻

初创时期(1958-1965):

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9月2日正式开播。

开办初期,各节目比例:

电影:75%戏剧转播:15%

1959年底:

故事影片:50%戏剧转播:30%

纪录片、科教片、《新闻简报》等:20%

“电视纪录片时代”,“微型电影院”

挫折期(1966—1976):电视新闻处于低弥时期

发展期(1977-1990)

1978年1月1日,北京电视台(78年5月1日改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创立(1976年试播)。

80年代新闻的变化:

1、题材更广泛,内容更丰富。

2、时效性增强。(导语变化)

3、报道深度增加,节目类型增加

如评论类节目《观察与思考》1980年7月开播

4、批评类报道出现

5、社会新闻进入电视

繁荣期(1991-)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是我国电视 进入栏目化的标志

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迅速进入“舆论监督”领域

1995年4月3日,《新闻30分》开播

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栏目问世,是调查性深度报道栏目

(多次整点播出,重点新闻流动播出,早、中晚的结构框架,现场直播)

90年代后新闻拍摄强调深化主题的要素:

1、抓拍有含义的细节(信息含量大)

2、典型的运动

3、典型的场景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场景

4、记录经典镜头和关键镜头

5、画面拍摄要强调“我在场”意识

6、电视新闻中强调事件化、冲突化、个人化

2000年后电视新闻节目的新发展:

1、重大事件的直播报道

2、电视新闻报道话语权的适度扩大

3、新闻频道的开播

2003年5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开播,全天24小时播出。“这是央视的一大步,也是中国的一大步”。

4、本土化民生新闻的热播

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播,带动了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大发展。

二、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1、改变了新闻报道的方式,活动的画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2、改变了新闻报道的定义,经过选择的流动影像表达了一种思想与情感;

3、改变了新闻与公众的关系,鲜活的画面赋予受众参与的权利。

三、电视新闻的定义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正在:

电子新闻采集系统(ENG)

电视直播,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

发现:

(1)过去发生事情现在刚刚发现;

(2)新的事实、观点、见解的发现。

四、电视新闻节目形态

(一)消息类电视新闻

特点:迅速及时、简明扼要,是新闻报道的骨干,天天见面,影响力大。如《新闻联播》 消息类新闻在报道上的特点:快、短、活。

1、快:时效性

实现时效性的手段:

1)第一时间的快速反应;

2)编排手段

3)技术手段

(1)直播。

(2)口播报道

(3)飞字幕

4)报道手段

要善于变结论式报道为进程式报道。在事件还没有最终结果的情况下随时报道最新进展,可以使观众始终保持对事件的猜测和对新闻报道的期待,从而将他们吸引住。

2、短,短消息时间在1分30秒以内,含1分30秒;长消息时间在1分30秒至4分钟之间,含4分钟。

3、活,主要体现在形式上。

(二)专题类电视新闻

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深入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现象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又为广大观众所关心的人物等题材的新闻报道形式。

1、专题新闻。如网络诈骗

2、专题报道。如“动车事故”

3、电视新闻调查。如“虐猫事件”

4、电视专访。如“与神话较量的人

特点:

新闻性: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

重要性:重大题材、热门话题等。

专题性:内容详尽全面。

专题类电视新闻涉及内容包括新闻背景、新闻评论、新闻调查、舆论监督、民意调查等;有日播的专题和周播的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

如:日播的专题节目:环球视线、新闻1+1,法治在线;

周播的专题节目:新闻调查、《面对面》、《新闻周刊》《世界周刊》等

(三)评论类电视新闻

评论者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意见和态度的电视新闻节目。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形式:评论员评论、电视论坛、电视述评、编后话等。

特点: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指导性。

1、《焦点访谈》模式

2、说新闻式评论

3、沙龙式新闻评论

4、家常式新闻评论

(四)杂志型电视新闻栏目

1、板块组合式:即在一个统一的栏目名称下,把形态不

一、内容各异的多个小栏目经过精心编排,组合而成的播出节目形态。如慈利县电视台《慈利新闻》,由《今日时政》、《城乡见闻》、《要闻点击》、《百姓声音》、《互动话题》、《社会万象》、《城管聚焦》、《创卫视点》等板块构成。

2、事件组合式:即在每期节目中播出几则深度报道,通过记者或主持人的点评串联,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的杂志形态的新闻栏目。如:CBS《60分钟》

第三节广播新闻性节目

近几年广播界出现了系列台、专业台。

广播——窄播

广播指没有特定的传播指向,面向全体听众的节目播出。

窄播指有比较专门的传播指向,在一定范围内面向特定听众的节目播出。

我们要从为听众服务、提高收听率出发,精心编排综合性节目、专题性节目和对象性节目,扩大节目的兼容性,来统一“广播”与“窄播”的矛盾。

二、广播新闻的分类与特征

(一)消息类广播新闻——信息传播

例:《新闻和报纸摘要》(中国之声早间06:30-07:00直播),分国内要闻、媒体介绍、国际新闻、今日天气、简讯五大部分。国内要闻及时、充分,常常是独家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大活动,宣传中央的大政方针、中央各部委的工作思路、部署,完成中宣部下达的重大典型宣传任务以及重大新闻事件。

特点:短小精悍,体现大信息量。

(二)专题性新闻节目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视线》:一档以深度报道为特色的新闻专题节目。通过记者调查,注重挖掘新闻事件与社会、与各方利益群体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深层社会意义。2007、2008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日前在哈尔滨举行盛大的颁奖会,由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创作的新闻专题《父子农民工的DV情》喜获大奖。

(三)新闻评论性节目

《新闻纵横》(中国之声早间07:00-09:00直播)诞生于1994年,终身享有“中国新闻名专栏”荣誉。2009年12月改版为2小时综合新闻节目,聚焦昨日热点新闻,提示今日重要事件,并继续保留舆论监督功能。

广播评论:《善待民工才能够缓解民工荒》

(四)板块新闻节目

江苏全新闻调频广播《新闻早高峰》节目,共90分钟,分为三个半小时,每半小时单元均由“提要——新闻节目段——广告”组成,推动节目波浪式前进。

三、广播新闻的体裁与形式

(一)口头播讲

1、播音员播读各类新闻体裁的广播稿件(播读式)

新闻报道(消息、通讯、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新闻评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述评、编者按等)

2、记者、编辑或节目主持人等广播工作者向听众讲述事实或评价事实(谈话式)。

3、人物讲话。指新闻人物、与新闻事件有关的人物(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新闻发布人、英雄模范、专家学者、行家里手以及各类负责工作人员的讲话、演说等。㈡ 音响报道: 凡是有新闻事物实况音响并经常伴有新闻解说的,均可称为音响报道。它包括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各种体裁。

按播出手段的不同,分为现场直播、录音报道和配乐广播三种。

A 现场直播:利用无线电传输技术,将新闻现场录制的语音、音响等同时空的传递给听众。可分为:

① 实况转播 ——是一种被动式的报道。

② 现场报道 ——是一种介入式的报道。

其中直接在现场播出的属于现场直播,在现场报道时录了音,以后经过剪辑再播出的属于录音报道范畴。

什么样的题材适合于现场报道呢?

一是事实引人,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必须有较强的新闻性。

二是场面集中,新闻事实单一而有层次,展开的场面比较集中、明确,便于记者现场观察、采录和述说。

三是正在发生,新闻事实处于“现在进行时”中。

四是音响典型,新闻现场具有能说明新闻事实的典型音响。

五是可以进行公开报道,不涉及保密等问题。

B、录音报道:一般是指通过放送实况音响与广播工作者的语言叙述相结合的录音,报道新闻事实或发表新闻评论的广播形式。在运用大量现场音响时,一定要注意音响的逻辑性,也就是要把握好每个音响的前后顺序,时间顺序。目前常见的录音报道体裁有下列几种: ① 录音新闻

② 录音通讯

③ 录音访问

④ 录音特写

⑤ 录音剪辑

⑥ 录音评论

C、配乐广播

这是一种根据文字稿件(包括各种新闻体裁)的需要,在播音员播读时配以相应的音乐、音响效果(包括有人模拟、扮演文中有关人物讲话)的广播形式。

只配音乐的称为“配乐广播”;既配音乐又配音响的称为“配音广播”。

配乐广播与录音报道的区别

1、录音报道的音响素材是现场实况或相关真实音响,是完全真实的,而配乐(音)广播的音响则是借代来的;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方案 篇6

如何激发富有创造力的思想,以下是一些基本方法的总结。1、脑力激荡法 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又称头脑风暴法,1938年美国奥斯朋(Dr.Alex F.Osborn)所创。利用创造性想法为手段,集体思考,使大家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根据一个灵感激发另一个灵感的方式,产生创造性思想,并从中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可批评与会中人的创意,以免妨碍他人创造性之思想。脑力激荡法从20世纪到50年代开始流行,常用在决策的早期阶段,以解决组织中的新问题或重大问题。脑力激荡法一般只产生方案,而不进行决策。 在策划中,那脑力激荡法是常用的法则,比如选题会议,就经常采用这种方法互相促进,最后优选出几个比较好的选题。2、心智图法 心智图法又称为思维导图,是一项流行的全脑式学习方法,它能够将各种点子、想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以图像视觉的景象呈现。它能够将一些核心概念、事物与另一些概念、事物形象地概念组织起来,输入我们脑内的记忆树图。它允许我们对复杂的概念、信息、数据进行组织加工,以更形象、易懂的形式展现在面前。 策划人员使用心智图时要注意: 1.要有有一个中心主题; 2.可以有主题的分支,这些分支由中心主题这个核心延伸而出; 3.这些分枝包含关键字,并且相互连接; 4.它们汇集在一起,形成所需的解决方案或创意“图片”。Mindjet制作的脑图3、希望点列举法 这是一种不断的提出[希望]、[怎么样才会更好]等等的理想和愿望,进而探求解决问题和改善对策的技法。此法是通过提出对该问题的事物的希望或理想,使问题和事物的本来目的聚合成焦点来加以考虑的技法。 “希望点”就是指创造性强且又科学、可行的希望。列举法,是指通过列举希望新的事物具有的属性以寻找新的发明目标的一种创造方法 希望点列举法的实施有三个步骤: a.激发和收集人们的希望; b.仔细研究人们的希望,以形成“希望点”; c.以“希望点”为依据,创造新产品以满足人们的希望。 策划人员在电视节目改版的过程中常常使用此种方法,使用此方法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目标即课题,然后开始希望点以期望解决问题4、缺点列举法 缺点列举法分析是通过会议的形式收集新的观点、新的方案﹑新成果来分析公共政策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从列举事物的缺点入手,找出现有事物的缺点和不足之处,然后再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缺点烈列举法针对出现问题的电视节目(往往是收视率下滑),检讨电视节目收视率下滑的原因,根据下滑原因提出、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对改进方案进行评估,并进行优化。一时实施不了的解决方案可以暂时“解冻”起来,以备条件成熟时“解冻”。5、设问法 设问法又叫和田十二法,“和田创新法则”(和田创新十二法),即指人们在观察、认识一个事物时,可以考虑是否可以。 和田十二法是我国学者许立言、张福奎在奥斯本几何问题表基础上,借用其基本原理,加以创造而提出的一种思维技法。它既是对奥斯本稽核问题表法的一种继承,又是一种大胆的创新。比如,其中的“联一联”,“定一定”等等,就是一种新发展。同时,这些技法更通俗易懂,简便易行,便于推广。 1) 加一加:加高、加厚、加多、组合等。 2) 减一减:减轻、减少、省略等。 3) 扩一扩:放大、扩大、提高功效等。 4) 变一变:变形状、颜色、气味、音响、次序等。 5) 改一改:改缺点、改不便、不足之处。 6) 缩一缩:压缩、缩小、微型化。 7) 联一联:原因和结果有何联系,把某些东西联系起来。 8) 学一学:模仿形状、结构、方法,学习先进。 9) 代一代:用别的材料代替,用别的方法代替。 10)搬一搬:移作他用。 11)反一反:能否颠倒一下。 12)定一定:定个界限、标准,能提高工作效率

四、整理书写策划文案1、目标单一目标越单一越容易实现目标。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名称已点明它的目标,问题只是怎样在 “说”字上做文章。策划者不但应该在选题上做足文章,而且力求说得精彩,挑选现场反应力极强的主持人,能说会道和又一定知名度的特邀嘉宾及层次较高的现场观众,他们都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力求“说”得好看。2、学会放弃目标单一是解决“点子太多的苦恼”的良方3、逻辑化、条理化、简单化策划文案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节目的宗旨和必要性 2)节目定位 3)目标观众及竞争对手 4)节目形式的市场预测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节目的播出时长、频次、时段要求 6)节目的运作方式及人、财、物投入设计 7)节目的基本内4、突出实践性 好的策划文案应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能高谈阔论、废话连篇,这无益于文案的审查和通过。五、指导策划文案的实施 从理论上讲,策划部门和节目制作部门是两个独立开展工作的部门。在现实的媒体运营中,许多较有影响力的媒体,都成立诸如“媒体发展策略部”、“创意策划部”等。这些部门与节目生产部门是并列的机构,而且当一个策划文案完成之后,他们就会进入到新的策划任务中去。因此,电视策划文案的实施并不可以要求策划人员的监督实施,但是他们有义务指导文案的落实。 策划人员介入策划文案的实施环节要遵循以下原则:1、弹性与坚持2、指导与监督3、交流与合作4、现实与未来

电视栏目剧的节目要素与形态演变 篇7

(一) 什么叫做电视栏目剧

所谓电视栏目剧, 就是按照栏目的规律制作而成的电视剧。这种电视栏目剧与一般的电视剧不同, 它是采用微型的艺术表现方式。而栏目的规律, 也就是定时、定点, 同时它还具备主持人以及演播室等栏目的外在特征。

电视栏目剧的质量指标包括:第一, 参与性。主要体现在剧本向社会公开征集以及使用大量的群众演员这两个方面, 正是因为这两个因素的存在, 才使得电视栏目剧在短时间内就很快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这也是电视栏目剧的生命力所在。第二, 时效性。这种时效性表现在两点:一是题材紧贴时事, 大部分电视栏目剧的编剧本身就是从事新闻行业的, 能够确保题材的鲜活性和新闻敏感性;另一方面则是在节目的规划上, 更注意节目的时效性, 题材和主题都是提前规划好的。第三, 故事的戏剧性。

(二) 电视栏目剧的特点

1. 非精英化。电视栏目剧选择的题材一般都是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 很少有距离民众较远的社会精英的生活故事。

2. 非精品化。由于播出的频率很高, 所以难以制作精良。电视台不强调制作的品质, 而是在意日常播出的一般质量。

3. 非书本化。栏目剧主要体现大众的文化, 使用大众语言, 富有地方色彩, 不注重文化品位和高雅姿态。

(三) 电视栏目剧的基本节目要素

1. 故事。故事是电视栏目剧的核心要素, 是栏目剧借以立身的最重要的因素。

2. 演员。栏目剧的演员充分体现了其草根性、参与性。

3. 叙事方式。

在叙事结构上, 一般有如下三种形式: (1) “主持人开场+整个剧情+主持人评点” (《故事会》) 。这种结构可以设置悬念, 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 之后对剧情进行点评, 能引起一般观众的情感共鸣, 还可以对故事的负面影响起到修复的作用, 升华主题、传递思想。 (2) “完整短剧” (《欲望都市》) 。这种叙事结构一般用隐身的叙述人 (即画外配音) 来进行转换, 能够保证观众观看的连续性。 (3) “短剧分割+主持人侃谈” (《东方夜谭》) 。这种结构可以以剧说事, 也可以仅把侃谈当作点缀, 增强喜剧效果, 消解严肃或沉重的本来意义, 营造轻松活泼的收视氛围。

二、电视栏目剧的形态演变

(一) 以新闻事件为原型的情景再现

这类节目的早期阶段, 故事的真实性受到极大的重视。“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有助于以画面的方式完整地展现真实故事, 从而构建一个完满的叙事文本。

这种早期的栏目剧形态, 一般以主持人或者记者解说, 加上故事真实再现, 再加上真人访谈以及现场报道, 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前两个环节是必须, 后面的环节可灵活选择, 可以看出来, 它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融入了很多新闻元素。

(二) 提炼热点成文的新闻化讲述

近年来, 这种新闻戏剧化的节目发生了一个很大的改变, 就是慢慢地淡化事实, 以讲故事为主。所讲的故事不再能够实实在在的让观众在现实中对号入座, 原型已经被剥离出去。但每一个具体的故事都可以被视为生活中的一种现实的人际关系的演绎。现在, 这种依照虚拟剧本进行演绎的栏目剧成为主要的栏目剧节目形态。

三、电视栏目剧的发展趋势

电视栏目剧还在继续发展和变异。从形式上说, 电视短剧加上栏目规律这种模式为电视栏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节目框架。但是电视栏目剧未来要如何发展, 仍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课题。最主要的就是短剧的内容和形态将如何发展。从大的方向上说, 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一是艺术化, 二是娱乐化, 三是真实化。

也许国外的一些类似节目可以给我国栏目剧提供不错的借鉴。如湖南卫视2006年开播的《爱情魔方》, 就引进了韩国SBS电视台的反转剧节目形态, 这可以说是电视栏目剧的一种良性尝试。

近年来, 系列剧不断出现, 这意味着电视栏目剧开始向电视剧逐步靠拢, 说明电视栏目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开始有了更高的追求。由于实力有限, 对于一个普通的、资金不够雄厚的、人才不够专业的电视台, 要完成一个好的电视栏目系列剧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很多时候, 我们看到的电视栏目剧避免不了制作粗糙、力有不逮的弱点。

另外, 虽然国内的电视栏目剧回归本真的迹象还不明显, 但短小精炼的短剧在国外是很有市场的, 所以回归真实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摘要:如今, 中国的电视业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 而核心竞争力就是内容方面的竞争。近年来, 电视栏目剧的热播使各个电视台的竞争日益激烈, 主要体现在栏目内容的竞争上。现今电视栏目剧这个名词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那么什么是电视栏目剧?电视栏目剧包含哪些要素?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经过了一个怎样的形态演变?本文会通过对笔者接触的电视栏目剧的分析来对以上的问题进行解答, 并且探索一条发展之路。

浅析电视节目中方言节目的利与弊 篇8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收视率

方言电视节目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样式,由于采用方言播报这一特殊的形式,使节目获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同时也因使用方言而颇受争议。

一、普通话发音与方言的对比

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顾名思义为“一方之言”,是一个地方民俗、习惯、文化、传统的积淀,也是传承乡土文化的载体。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普通话是以汉语文授课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用语;是以汉语传送的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汉语电影、电视剧、话剧必须使用的规范用语;是我国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干部在工作中必须使用的公务用语;是不同方言区以及国内不同民族之间人们的交际用语。

掌握和使用一定水平的普通话,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人员,特别是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教师、摄影话剧演员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

汉语方言复杂,语音乃至词汇、语法因时因地而异。有的地方话较为接近普通话,有的地方话则与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差异。

汉语普通话与各地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其次是语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要小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要格外留心。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符合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方言中有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話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就是“我没有他好”。看到这句话觉得没什么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对错来。

著名语言学家、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钱曾怡也指出:“普通话和方言之间从来就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相反,二者是互补共荣的。”事实上,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超过80﹪的人还在讲着多达近千种的方言。

二、对于电视节目中各类方言节目的分析及探讨

随着电视的普及及各种多媒体的应用,电视节目样式越来越多,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样式——方言节目。由于普通话与方言之间存在的差异,使得方言节目在受欢迎的同时还受到颇多的争议。

《拉呱》、《阿六头说新闻》、《都市碎戏》、《道听途说》、《南昌老说事》、《大口马牙》……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方言类节目走进了我省一些地方广播电视媒体。方言类节目是否已出现过多过滥的趋势?

从新闻类节目来说,例如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我个人认为是弊大于利,原因是新闻类节目内容带有一定的严肃性和真实性,用方言播出就会让人怀疑它的真实性,所以说是弊大于利。

山东台《拉呱》属于民生类新闻,它用方言播出是利大于弊,此类新闻本来就是描述居民生活中的事情,用方言播出更能让受众接受,更能体现主持人的亲切感,增强了它的真实性,所以是利大于弊。

从旅游类节目来说,成都台的《美食美刻》我认为是弊大于利,它本身就是一档引导旅客消费跟旅游的对外节目,主要观众是去成都旅游的旅客,旅客不一定能听懂当地的方言,所以产生的消费影响会相对的较少,因此是弊大于利。

方言节目开播后的收视率迅速提升,但千万不能把方言类节目当作提高收视率的灵丹妙药,要警惕大众媒体滥用方言,可以将方言类节目的贴近性和亲和力适当的运用到普通话节目之中。针对部分方言类节目内容空泛、注水严重、甚至朝“戏说”发展的情况,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语委主任高海浩说,媒体要从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来看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面对多元化,媒体的第一责任是引导而不是迎合,要在多元化中引领主流。少数地方可以适当用部分方言类节目,但主调一定要是普通话。我们鼓励创新,但决不支持用低俗的手段“戏说新闻”。

三、方言类节目的发展趋势

用法规“梳理”方言类节目,语言的统一可以增加一个民族的团结,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离不开始于秦朝的统一语言文字。“在我国的法律框架内,普通话和方言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普通话是显而易见的主流文化,依法办事才能规范阶段过分流行的方言类节目。”省教育厅副厅长、语委副主任张绪培这样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就过顶了“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播音用语”,广电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编辑记者、主持人资格管理暂行规定》中也明确规定“以普通话为基础用语的播音主持人,取得与岗位要求一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的方可申请相关执业资格注册。

除了依法推广普通话外,还应加强方言类节目的审批和规范。对要开办方言节目的频道定位、节目传播规范、播出时间量等进行界定。面向全省观众的省级频道,不宜开办方言节目,市级频道的节目也不宜采用异地方言进行播出,要利用法规杠杆对现有方言类节目进行规范化的“梳理”,方言节目之所以受观众喜爱是方言本身带给人的亲切感是普通话无法取代的,有的类型的节目可以用方言播出,例如娱乐类;但是有的类型的节目却不能用方言播出,例如新闻类。

很长时间以来大家对方言类节目的关注都好像只集中到“方言”这个词上了,很多对方言类节目持反对意见的人就是这样,拿《拉呱》这个节目来说,它能这么受欢迎,并不仅仅是因为该节目以方言的形式播报新闻,还在于它的故事化结构、观众喜闻乐见的播报内容等等很多其他的特点。

综上所述,方言类节目是有其应用空间得,可以创新,但不是所有的节目类型都改成方言版。对于方言节目中有利的地方我们进行推广,例如方言节目中的亲切感和贴近观众的生活化。而对于有弊的地方我们用其他方式进行化解。方言可以作为普通话的补充,在日常生活中增进亲情乡情,在艺术领域中繁荣民俗文化,以及其他的一些方面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上一篇:远安县三万活动走访入户告知书下一篇:新时代新思想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