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语言的艺术

2024-07-19

广播电视语言的艺术(通用12篇)

广播电视语言的艺术 篇1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变革, 必然会有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的变革与进步。而这种变革与进步的发展规律也遵循“历史螺旋性发展”的规律, 经历“否定之否定”的痛苦历程。所以我们今天提出播音语言艺术化问题, 是从美学原则的立场出发, 强调提高广播电视语言的艺术质量, 强调播音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和艺术化, 强调播音语言要达到更适应新时期人们审美需要、更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美的境界。

一、人声的分析

有声语言以人的发音器官为生理基础, 发音器官由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构成, 这是一个特殊的符合物理学原理的体系。就是依靠这些声音变化, 人们不仅能表达心中的意思, 同时传递着极为丰富的感情。

作为广播电视中艺术材料的有声语言, 和自然形态的人声语言是不同的。广播电视语言虽然来自播音员, 但是是经过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严格选拔训练后使用的语言, 它要比自然的语言更纯正、规范、标准, 更优美动听。

自然材料在艺术中具有双重意义, 一方面, 材料本身就具有自然美, 它是人们的审美对象之一;另一方面, 自然材料为艺术所用, 按照内容表现的要求令其更加美化。

艺术中使用自然材料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内容的表现力。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个人自然条件与广播电视语言之间的关系, 正是自然材料和艺术形式美之间的关系。

二、韵的分析

艺术形式美的构成因素, 除自然物质材料外, 还有一个形式美规律的因素。两项因素缺一不可。什么是形式美规律?它是指艺术所凭借的自然物质材料在时间和空间上排列组合的规律, 如:整齐一律, 平衡对称, 变化统一等。在艺术形式美中, 自然材料和形式美的规律是相互依存、紧密地统一在一起的。

广播电视语言也有一个与声相伴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排列组合的规律, 那就是音韵。普通话的音韵主要反映在声母、韵母、声调、音变, 词语轻重格式及语句的排列组合方面。正如王力先生所说:“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声音和谐了就美, 不和谐就不美。”这一论点在无伴奏演唱中被证实。

普通话有四声, 这是语音美的一个重要特点。声调的变化和字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同声调的配合使用, 平仄交错, 有抑有扬, 就会形成波澜起伏、委婉动听的抑扬美。

押韵是音韵美的重要手段。广播电视一般属散文, 结构不那么规整。但如果能在注意音节的声调搭配的同时, 适当关照声韵, 会使语言生动活泼, 和谐畅达。音韵形式美, 要求声、韵、调、变、词语轻重格式及语法修辞排列组合等的规范、工整。周总理曾经说过:“什么是普通话?请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广播电视语言的示范表率作用在音韵美方面最为突出。艺术寓教于乐, 在潜移默化之中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三、形式与技巧

艺术形式美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美, 它不是独立的自然形式, 而是一种依存的美。它是借助于词语, 唤起人们的表象和想象的艺术。

广播电视语言与文学相同的地方在于它也是以词语为手段。广播电视节目虽然多种多样, 有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 但就其使用词语为手段和反映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特点来说, 大多是通过播音员的二次创作形成艺术化的有声语言, 传情达意, 唤起受众的形象思维能力, 从而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

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 语言的真正美, 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清晰的生动, 这些言辞描绘出作品的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作家、艺术家广泛地熟悉我国的语汇, 必须善于从中挑选出最准确、最明晰而生动有力的词。就这一点而论, 广播电视语言无异于文学语言。

广播电视语言是艺术, 是以文学语言为基础、分蓝本进行更深刻、更具形象化的艺术再现, 也是体现播音员、主持人艺术功力的客观标准。表情达意既要选择恰当的词语、合适的句式, 同时也要采用相宜的声韵调, 加之以轻重、停连、语气、节奏等表达技巧, 创造出动听悦耳的艺术效果, 表现出作品内在的旋律律动。

四、结语

广播电视语言的表达技巧, 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只有在播音学理论的指导下, 在工作实践中努力学习, 灵活运用各种内外技巧才能创造出优美的广播电视语言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商业南, 周伟红.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语旨意识[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1 (6) .

[2]胡毅.浅谈广播语言与修辞学的关联[J].大舞台, 2011 (7) .

[3]陈影.我国基层广播电视机构人才激励策略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0) .

[4]薛瑞.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5]付靖芸.广播电视军事新闻的理论探析[D].四川大学, 2006.

广播电视语言的艺术 篇2

摘要:探究电视台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提高播音主持人专业水平过程中发挥出作用。只有明白了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以后,我们才能更合理地对这些语言艺术特征加以利用,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由此可知,《电视台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探究》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此,笔者从电视台播音主持的语言特点分析入手,对研究电视台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深层次地探究了电视台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特征,最后探讨了关于合理应用电视台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的策略。

广播电视语言的艺术 篇3

关键词:主持人;直播;栏目;播音;艺术

在电视直播节目中,主持人的形象体现着节目的主题思想,是直播节目的中心点,在节目中,主持人不仅要把现场事件通过语言介绍给观众,还要对事件的关键环节进行讲解,所以说直播节目的主持人既要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还要与节目有共性的特征,两者要互为补充,只有这样,直播节目才能突出鲜明的特点。作为直播主持人如何才能提高完善自身语言艺术和主持技巧,更好地驾驭直播节目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主持人语言规范

由于现在新闻事件较多,直播节目的形式常常被采用,观众的关注热度也越来越高,这都对主持人的语言规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主持人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首要任务就是要使自己的语言科学准确。

2 语言准确,简洁,灵活掌控节目

对于直播节目主持人而言,在把握节目进程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嘉宾、现场观众的参与,要鼓励嘉宾和观众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直播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与嘉宾的地位是平等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观众更喜欢聆听嘉宾讲述,这就需要主持人灵活控制节目的节奏,适时提问,适时疏导,要善于灵活掌控节目中的每个环节。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充分沟通,会让节目现场的气氛更活跃,讨论内容更深入,节目也就更具魅力。

3 融入情感,凝练意境美

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更是主持人的灵魂,只有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才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让受众感动。要使自己主持的节目达到意境美的效果,主持人首先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要了解节目的内涵,挖掘节目主题的寓意,充分融入节目内容当中,真实还原作者记录的场景,只有主持人自己感受到震撼,才能使自己的语言艺术与节目内容融为一体,赋予节目以美感,让受众观看节目时产生共鸣。此外,主持人要根据节目内容调节自己的节奏,不同的段落,是行云流水,文采飞扬,还是充满激情,慷慨激昂,每个主持人说话的速度和语气各不相同,因此需要不断地磨炼提高自己的演播技巧,要通过节目唤起观众的思维,让受众在多重信息的交流过程中构筑起联想的空间,只有让观众体会到了艺术魅力,主持人才能成功地塑造出节目的意境美。主持人要学会把思想和感情巧妙融入节目中,让语言表达中渗透着审美情趣,让优美旋律中流淌着艺术气息,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广播电视直播节目更具魅力,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真诚自然,融入真情实感,饱含意境美的广播电视节目才是大众喜欢的节目,才能受到大众的推崇。现在情感类节目成为一种新兴的直播节目形式,对于这种构成元素多元化的节目,主持人不能急躁,要以一种平稳的心态去面对,要真诚热情地与嘉宾和观众沟通交流,坦然细致对待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主持人才能赢得受众的认同,节目才会更加精彩。

4 树立语言风格,增添艺术魅力

容貌代表了主持人的形象,语言风格则代表了主持人的鲜明个性,独特的语言风格是主持人在长期的节目创作中形成的,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需要主持人在自己的主持工作中不断地去学习、探索。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不能靠美妙的音乐,华丽的舞台去吸引观众,必须靠自己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去赢得观众。主持人拥有个性的主持风格不仅是主持人的成熟标志,更是一个优秀节目成功的标志。主持人是直播节目的核心,是整个舞台的指挥者,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鲜明的语言风格会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感受,会让大家紧随主持人的思路一步步深入,最终完全领悟主持人揭示的主题,主持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在,清晰的思维、鲜明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理性的构思、独特的感受。

对于主持人而言,只要我们全心地投入到广播电视节目中去,深入社会生活,用心思索感悟,热情服务大众,我们就会逐渐形成特有的创作个性和语言风格。当代广播电视领域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主持人,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庄重、大方的赵忠祥让人感觉亲切、自然;真诚、睿智的方明让人感觉流畅、自如,他们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树立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增添了节目的艺术魅力。

5 结语

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是主持人文化内涵的载体,体现了主持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语言艺术是主持人驾驭节目的一种能力,更是一種文化素养,要想创作出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就必须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修养,语言艺术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主持人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学习锻炼,只有加强业务素质,提高语言能力,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才能不断增强,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 王万里.浅谈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J].科技传播,2011(1).

[2] 刘丽旺.如何做好访谈节目的前期策划[J].南风窗,2011(6).

广播语言艺术的七忌七宜 篇4

要增强广播的可听性, 广播语言必须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尽量避免用晦涩的语句, 少用华丽的形容词, 以增强广播的可听性和亲切感。

要增强广播语言的魅力, 首先需要了解其特性。广播语言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受众的广泛性, 要努力做到通俗化、口语化、生活化。第二个特性是透明性。要增强透明度, 就要好好学习使用群众语言, 做到语言简明质朴, 贴近口语而又寓意深刻。第三个特性就是形象性。要以声引人, 以声感人, 以声夺人。第四个特性就是音乐性。让受众在美的享受、美的陶醉中获取信息和知识。总之, 广播语言要具有可听性, 就是说写广播稿要注意为听而写, 不要为看而写。

广播语言的特性决定了它必须大众化、口语化。要想写好广播稿、掌握好广播语言,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一、忌长句, 宜短句。

广播稿应当像人们日常说话那样开门见山, 说短句, 少拐弯。提倡多用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 把一句长话写成几句短话。比如“长着中等个头的他, 留着平头, 从他那壮壮实实的身体上可以看出中年人的干练和成熟”。如果改成“他, 中等个儿, 留着平头, 身体壮壮实实, 显示出中年人的干练和成熟”。显然, 句子经过改动后, 突出并列的部分即人的外貌, 听起来又很顺耳。当然, 广播语言并不排斥使用长句, 使用长句还是短句, 都要服从表达思想的需要, 服从语言环境的需要。

二、忌用单音节词, 宜用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广播稿应当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单音节词, 宜多用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单音节词只有一个音节, 声音短, 一闪即逝, 不容易听清, 而且也不符合日常口语的习惯, 双音词则会给人留下较强的印象。例如:应改写为应该、曾改为曾经、前改为以前、希改写为希望等。日常生活中, 双音节词用的较多, 显得亲切、具体, 广播语使用双音节词表达意思会更准确。比如“快”这个意思有“马上”、“立刻”、“瞬间”等看似相同, 但含义却有微小的差异, 选用哪个词就要根据内容的需要, 准确运用。

三、忌用同音异义词, 宜避近就异。

汉语里有许多同音异义的词。音相同, 意义却不同。人们不一定每时每刻都在听广播, 如果一段话没有听完整, 往往会产生误解。比如“产品全部合格”与“产品全不合格”声音相近, 而意义相反。不如把“全部”写作“全都”, 把“全不”写作“全都不”, 这样一来, 会使人听明白一些。

四、忌简化, 宜全称。

广播稿一般不要使用简化名称, 宁可多用几个字写成全称。如果把计划委员会简称“计委”, 把纪律检查委员会也简称“纪委”, 这样, 受众往往听不明白, 即使听清了是“ji”音, 也难以想象到是“计委”, 还是“纪委”。当然, 有些已成习惯的简化, 那也不必啰唆, 不妨就用简称。如省委、市委、县委就不必说中国共产党某省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某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某县委员会等, 这也可以说是约定俗称的了。

五、忌用报纸、公文词语, 宜用口语。

公文、报纸固然也讲口语化, 但是它毕竟是看的文字, 即使一次没有理解, 还可以返回来重读一遍。而广播语言上句理解不了, 下句就难以领会无误。所以, 广播语言要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 要多用口头语, 只有口语化的广播稿才能通俗易懂、亲切生动。如《一位石油工人的妻子谈她的丈夫》中有这样一段话:“见我们来了, 刘美英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你们看, 我回家才一个礼拜, 可真不敢认这个家啦!地上、桌上都是挺厚的一层土。这七天他根本就没沾家, 整天泡在队上。’”这段话中运用了“礼拜”、“沾”、“泡”等口语词, 生动易懂, 不落俗套。

许多常见的书面语在广播中都可以改为口头语。比如:诞辰改为生日, 相貌改为模样, 降雨改为下雨, 上述改为上面这些, 诸多改为许多, 此外改为还有呢等。

六、忌文言, 宜白话。

写广播稿应当用时代语言、群众语言, 不应当半文半白四不像。有些人在写广播稿时总觉得半文半白, “之乎者也”方显得学识深奥, 岂不知深入浅出更不容易做到。特别是在写农村题材的广播稿时, 更应该注意不要使用文言文。比如说:拮据、乏味、高唤、叮咛, 就不如写成贫困、没趣儿、高呼、嘱咐好, 这样的大众化语言易听、易懂、易记, 还顺口入耳。但是, 还要注意一点, 文言词广播稿不是不能用, 只是遇到非用不可的典故、文言的时候, 要从字面上帮助受众理解。

七、忌用虚词, 宜用实词。

广播稿要删去那些无实际意义的词句, 让字字句句说事实, 让每一句话都能成为吸引受众的一块磁石, 给受众以信息或知识。一定要注意不应虚词连篇、废话成堆。有些广播稿写了好多形容词, 添了一大套花哨的附加成分, 或在记事中插进几句无力的议论, 这些都是画蛇添足。如有的作者在写人物通讯或小故事时, 总爱写几句“他是当代的焦裕禄”、“活着的孔繁森”或“他的行动受到大家一致的好评”之类套话, 实在是有损无益。■

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影响力 篇5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职业的广播电视,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语言传播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由“古典传播方式”跨入了“现代传播方式”的时代。正是由于广播电视的传播,大大提高了语言传播的速度,大大拓展了语言传播的范围,大大增加了语言传播接收者的数量,大大丰富了语言传播的内容,使社会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生机盎然。

广播电视媒体的语言影响力是巨大的。“媒体的语言影响力,指的是媒体对社会语言生活发挥作用的大小。”[1]不同类型的媒体对语言影响的方面是不同的。报刊主要影响书面语,广播电视主要影响口语或书面语的口语表现形式(英特网由于出现时间短,语言使用不具有权威性,对社会语言的影响还较小)。不同媒体或媒体栏目,对不同受众群落的语言影响力也有差别。与其他媒体相比,广播电视拥有范围最广、数量最多和层次最为丰富的受众群体。不同媒体的语言影响力有大有小。“一般说来,权威媒体和社会亲和力强的媒体,对语言的影响力大。权威媒体主要影响社会主流用语,社会亲和力强的媒体主要影响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用语。”[2]广播电视无疑是集权威性和社会亲和力于一身的“强势媒体”,它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之巨大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回顾百年来语言统一所走过的道路,成就最为显著的时期应是改革开放的,这20年推广普通话的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前所未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广播电视的普及和发展。“广播电视提供了普通话语音的样板,而且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对社会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许多人愿意模仿他们的语言,从而加速了语言的传播。”[3]

需要指出的是,媒体的语言影响力是与媒体使用语言的状况有着密切关系的。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主要凭借有声语言才得以传递,有声语言运用的好坏、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广播电视传播的质量与威望。而广播电视传播的质量与威望,又关系到其语言的影响力。重视有声语言的运用,不仅是广播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而且也是其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因此,深化和加强对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及其传播规律的认识,对于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传播的功能,提高传播效率和增强传播的效果,对于完善、发展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理论和丰富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其引导社会语言方面的无法比拟而又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标志作用。长期以来,老百姓一直把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作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和标志,特别是把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的有声语言看作是标准语形式的代表。可以说,一个地区的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就是这一地区语言的标准;中央一级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语言标准就是整个国家的语言的标杆――这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之音》曾分批把中文部的主持人派到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短期培训学习。当时的中文部主任就曾说过,他认为,只有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的语言才是最标准的普通话,所以,《美国之音》要派华语主持人到专门培养优秀播音人才的北京广播学院来学习。8月,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组织教师到欧洲考察,在德国柏林《德国之声》电视台也了解到,他们的电视新闻播音员也必须说德国汉诺威标准德语,因为代表国家形象。

广播电视语言的艺术 篇6

【关键词】:网络语言;广播电视口语表达;网络词汇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经预言过“地球村”的到来,而现在这一预言通过电脑和互联网成为了现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领域。上网不仅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人们的口语表达方式,更是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网络语言。

近年来,网络语言更是从网上直接融入了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常用的口头用语,如网民、网恋、网友、黑客、恐龙、青蛙等等。而且这些语言也已经逐渐出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成为当今广播电视口语表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广播电视口语表达中常用的网络词汇

据统计,网络语言的来源约有三类:

1、创造新词,以计算机专业术语为代表的一系列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新生词汇不断产生,如鼠标、宽带、互联网、浏览器、内存、上传、下载、点击等等,而这其中的很多词汇在出现之后被拓展出很多层意思。

2、旧词赋新义:网络语言中很多词汇原本在汉语当中就有,但是网民们在使用时又创新的赋予了这些词语新的定义,从最早的青蛙(形容长相丑陋的男性)、恐龙(形容长相丑陋的女性)到现在很流行的山寨(模仿)、灌水(在网络上发表一些意义不大的文字)、顶(支持)等等,像这些词汇原本汉语中早已存在,但是在网络中它已经产生了迥然不同的意思。

3、外来词汇,多是对英文单词的直接引用,如BBS、QQ、MSN、E—mail等,这些词汇与网民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已经为大家所接受和习惯。成为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其中的相当一部分词语已经频繁的出现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下面我们就列举一些在广播电视中也能常听到的网络词汇:

晕——看不懂、不明白;MM(美眉)——女孩子;GG——男孩子;养眼——好看;爱老虎油——我爱你;月光族——每月都将薪水花光的人;PS——photoshop,一种著名的图形处理工具的缩写或者说是Playstation,Sony出产的一款著名游戏机种的缩写;吐血——形容心情郁闷;爆料——公布惊人的消息;我倒——表示佩服,出乎意料;菜鸟——新手;有型——有派头;型男——模特身材的男人,也有型女的说法;暴笑——巨大笑声;猫——modem,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的东西);达人——高人,很厉害的人;驴友——旅游者;闪客——制作flash的人;黑名单——BBS中被封杀的ID等等。

相信以上这些词汇现在大家已经经常在广播电视节目听到,比如在电视综艺节目中主持人或者嘉宾经常会说“非常有型”、“狂晕”、“爆料一下”、“超养眼的美眉”、“巨好笑的事情”这类型的词汇,也可以看到《点击时讯》、《新闻界面》、《快乐达人》等将网络语言与传统词汇相结合的广播电视节目名称。甚至在很多书刊杂志上,这样的网络语言也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尤其是主要面向年轻受众的广播电视节目与书刊杂志中,网络词汇的运用更是屡见不鲜。

二、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口语表达的影响

网络语言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广泛运用引发了很多业界人士和语言学家的讨论和思考。它对广播电视口语表达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而这些影响是对广播电视口语表达的丰富与促进,还是对它的破坏与扼杀?

我个人认为其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的广泛运用自然有好的、值得肯定的一面。

第一,网络语言拓宽了广播电视媒体在语言选择上的自由度,使其进行语言表述时,在话语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这主要表现在可选择更多的词汇更丰富地表达意思,被选择的词汇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新鲜性。

第二,使广播电视口语表达习惯更贴近于大众。我们知道,参与网络活动的人群以青少年为主,由此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他们有学生、教师、工程师、公司职员、医生和商人,有青年人,也有中年人和老年人,他们绝大多数在参与网络活动的同时,又是广播电视节目的主要受众。

作为传播先锋的广播电视媒体,吸纳一些来自与大众的生活化语言不仅是语言向前发展的标志之一,更让媒体的语言宣传与传播更加贴近大众,从而拉近媒体与大众的关系。

第三,使广播电视口语表达更为简洁。网络语言产生于方便快捷、瞬息万变的网络上,网民们在交谈时都希望用最简单的字词表达自己的意思,速度直接影响着交谈的质量。所以语言简洁对于网络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网络语言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反观现实世界,生活与工作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与网络语言的传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越来越趋向于选择更为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当网络中出现了这样简洁明了的语言,便被网民们直接用于生活之中,进而不可抑制的引入到了广播电视领域,让广播电视口语表达也更为简洁明了。

当然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目前尚没有任何规范可言,也完全没有发展成熟,而这样不成熟的事物对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影响自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1.随意性。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事物,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加之网络世界的交际不用见面、不用表明现实身份,不用过多顾忌听者的感受,可以直言不讳,毫无顾忌的说自己想说的任何话,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于是我们在享受着网络给我们带来的自由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可怕的粗言秽语在网络中横行,这一习气甚至已经对广播电视媒体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比如网络上恶搞的现象现在在电视中也开始出现,电视综艺节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嘉宾被恶整的现象,语言暴力的现象也开始从网上辐射到了广播电视的口语表达中,有的甚至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这样的随意性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出现是不利的,也需要我们采取一定手段加以约束和正确引导。

2.夸张性。在网络世界的交谈是虚拟的,没有声音、形象这些辅助的表现符号,单纯靠文字的交流进行。所以网络语言必然是直白、夸张的。它一方面表现在网民们在网上发表观点和讨论时,大多表现出唯我独尊的心态,故言辞激烈、表述夸张,而且极易偏激。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生活于网络中的人们大多卸去了生活中的一切顾虑,可以将自己任何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而这些又多半是人们的性格阴暗面,所以语言习惯也与生活中的表达习惯迥然不同,人们习惯用夸张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个性,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而将网络生活作为自己生活重要的一部分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生活中也更乐于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这也导致生活语言和广播电视媒体中的语言也开始有了直白、夸张的特点。但这其中某些过于直白、露骨的语言放在传媒中使用,显然有些过火,破坏了广播电视的语言环境。如上些不健康的词汇出现在广播电视的口语表达中显然是不合适的。

三、在广播电视口语表达中,我们应当善用网络语言

目前,网络语言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广泛使用,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说它的泛滥会影响人们正规语言的使用,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口语表达的进步,应该支持和鼓励。在我看来,网络语言已经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广播电视口语表达,一味的遏制和反对不会阻止它的广泛运用。

撇开其他的条件不说,单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探讨,这种现象其实很正常。因为语言不是试管里的试剂,而是汪洋大海,汪洋大海并不纯洁,有泥有沙,也有龙有鱼,在一定程度上,它确实可能妨害语言的交际职能。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对传统媒体、传统语言习惯的巨大影响,恰恰说明我们国家在发展、在开放。它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语言相互渗透,这样的话才能使整个时代的语言丰富多彩,具有生命力。网络语言兴起的时间毕竟还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符合语言规范的词语会留下来,而那些不符合规范的则会自然而然的淘汰掉。所以在广播电视口语表达中我们应当善用网络语言,将其作为我们媒体语言的一种补充和发展,使其中精辟的部分在广播电视媒体的表达中与规范的主流语言并存。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

[3]、王婷婷、黄铁流:《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言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8)。

[4]、王建文:《网络语言的现状、分类、流行及发展趋势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7,(9)。

电视饮食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篇7

1 语言要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相比,优点是有精美动感的画面和生动优美的声音补充,而缺点就是,大量的信息一闪而过,观众不可能像阅读菜谱或杂志一样去慢慢体会,反复浏览。所以,如果节目中的主持人语言太过深奥难懂,很难引起观众的兴趣,主持人应该用最简单、最平易近人的语言来讲他们想了解的有关饮食的内容。

笔者曾经主持过一档饮食节目,其中一期节目编导给的菜谱里原材料是500克大虾。在前期准备过程中笔者在想500克大虾到底是多少,克这个量词太过抽象。所以与厨师交流,让他展示了500克虾的大小和只数,并且斟酌了这个量大概是几个人的食量。最后在节目中,笔者将其改成“做这道马来西亚奶油虾需要像这样(展示虾)和我手差不多长的虾6到7只,这样做起来会更容易入味,在锅里翻炒也会比较方便,足够一家3口的食用”。这种将具体数值转变成客观数据的语言还可以用在指导调料的量,比如,小半汤匙、一碗、几滴之类,可以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 主持人语言要亲切、口语化

烹调做饭、品尝美食本身就是一件让人享受愉悦的事情,观众在观看我们饮食类节目时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主持人让观众愿意看你的节目,愿意听你说话,也就是主持人的语言一定要亲切口语化。

比如全家福豆腐这道菜。如果主持人说:“今天我们教大家做全家福豆腐,这道菜需要的原料有:豆腐2块,鲜蘑50克,青菜心10棵,香菇30克,素油50克,酱油20克,白糖3克,精盐1克,湿淀粉10克。首先,把香菇放入沸水中泡软,去蒂。青菜留菜心,修去叶根,烫至碧绿,凉水冲凉;第二步,炒锅上火,烧热,用油少许滑锅,舀入素油烧热,每块豆腐用刀切5片,入锅煎至两面金黄,添酱油、白糖、精盐、清水一碗,放入香菇、鲜蘑、菜心,焖烧至汤汁浓稠,离火;下来,取大圆盘一只,用筷子将菜心装入盘中铺底,豆腐放在菜心上,再将香菇摆在豆腐上,最后摆上鲜蘑,成绿、黄、黑、黄四层。炒锅继续上火,将汤汁用湿淀粉勾上芡,浇在全福豆腐上即成。

这样教这道菜,确实很清楚、准确,但是这样的语言太过死板和照本宣科,观众听着不舒服,看着也不会觉得有意思。而如果换一种说法:“我们今天教大家做的菜叫全家福豆腐,别看这个菜就是豆腐,简简单单,可是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再加上这个吉祥的名字,是很适合您在团圆饭或者新年宴会上做,保证很多人都会非常喜欢。在做这道菜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所需要的材料都有哪些……”介绍材料时可以把量的多少,所需食材的要求说得形象具体一些。这样一来,观众听得明明白白,更不会觉得这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说教节目。

3 语言要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王小骞在一次与观众见面时说,要“告诉别人我所知道的,分享我所感触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以使主持人更有亲和力,是让观众喜欢和信赖的关键。

还是举上面全家福豆腐这道菜的例子,前面说了准备哪些材料,下面再教如何做时就要融合自己的真情实感,比如,在“把香菇放入沸水中泡软,去蒂”这个步骤中,主持人可以说:“我们把香菇放到刚烧开的水里泡软,不过大家一定要注意,放香菇时要慢一点,一个一个放,否则刚开的水会溅出来,会烫伤自己。”这个时候就是主持人在表达他真实的感受,在现场拍摄过程中,主持人面对的就是滚烫的开水,这个时候,一定会感到危险,会小心翼翼,这时主持人把他的真实感受传达给观众,就会使观众觉得主持人很贴心,自然会给人一种亲切感。

食品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除了视觉上有信息之外,在味觉、嗅觉上也有大量的信息体现,这是至关重要的。表达自己真情实感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告诉大家这道菜闻着吃着是什么味道。电视饮食节目,已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广播节目没有画面的缺陷,让受众可以清晰地看到菜的样子,又弥补了平面媒体的静态缺陷,以动态的形式将制作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受众。可是味觉嗅觉的感受是电视媒体传达不了的。所以,电视饮食节目主持人用语言形容食物的味道、口感就是相当重要的。一道菜是甜是酸、是咸是辣、是软是脆,都要靠主持人用语言去形容。这就需要主持人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

笔者在一次拍摄节目过程中,做了一道很辣的菜,当时嘉宾厨师在锅里下了干辣椒之后,笔者被呛得又咳嗽又流眼泪。当时以为这时编导肯定要喊停,等恢复了再拍,可是他认为这样反而非常真实,并且让笔者在品尝完这道菜以后详细地形容到底有多辣。其实编导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他让笔者在镜头面前用自己最真实的生理反应,让观众最大限度上体会到了这道菜的“辣”。

经历这次节目后,每当品尝菜之后,笔者都会很详细真实地表达自己对这道菜味道和口感,并且会适当地给观众以提示。比如太甜的,糖尿病患者做时就要减少含糖调料的量,太硬的,就不建议老人去吃等。

4 专业语言要准确,形象

中国饮食文化自古就博大精深,光是做法就分为很多种:煎、炒、炸、煮、闷、烧、炖、煸等等。刀法也分,切、斩、剔、拍、剁等不同处理方法。这些做法在烹调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口感。

比如在做一些荤菜时需要搭配一些素菜,素菜的处理方法就分很多种。以“煮”和“焯”为例。煮,是要放在水里一段时间,等水开了,或菜的形状颜色发生某种变化时拿出来;焯,则是放进去很短的时间,马上就捞出来。这两种做法同样是放在热水里,可是效果却很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处理的素菜是很嫩的绿叶菜,就应该要用焯,简单地把菜在水里过一下熟了就可以,可是如果用煮,则会破坏绿菜的营养,而且也使菜的口感变得很差。

简单的一个词的差别,最终表达的效果却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饮食节目主持人在用专业词语时要准确、形象,才可以传达正确的信息。

5 不同的节目形式要运用不同风格的语体

不同的饮食节目,形式各有不同。有主持人—个人边做边教,有请嘉宾厨师做,主持人在旁边讲解,也有嘉宾又做又讲,主持人在旁边打下手边采访,利用谈话引导嘉宾讲如何做的。这就要求主持人要根据不同的节目形式使用不同风格的语体。

以刘仪伟主持的《天天饮食》为例,他十分恰当地运用了适合节目形式的谈话语体。他在主持节目时是一个人,需要又说又做,现场没有真正的交流对象,所以他需要模拟一个语境,设想眼前有一个观众“您”,“我”和“您”在客厅里,沙发旁等场合进行亲切的交谈,模拟的现实谈话越像,观众的收看效果就越好。刘仪伟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比如,在开场白与结束语时他不用一般的套话:“观众朋友们,您现在收看的是……”这样会一下子拉开双方的距离,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他甚至不用“您”来称呼观众,只用“你”,比如:“做饭是一门艺术,做饭本身的艺术只有你自己才能体会得到,本身的快乐也只有你自己才能心领神会。”“真的,一点都不骗你。”这种随意的称呼,更使观众感到亲切。

以《食全食美》这个节目为例,这个节目的形式是两个主持一个嘉宾,有时候还会有一个美食营养专家。这就需要主持人在不同的语体中变化。当和嘉宾交流时,可以是聊天的、交谈的,主持人和电视观众交流时,可以是介绍的、说明的。有专家时,可以是采访、探讨的形式。只有恰当地运用不同的语体才会让语言生动,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

6 结论

电视社教类饮食节目受众范围广泛,节目形式多样,主持人在现场的表现灵活多变,充分发挥了电视传播手段的画面丰富立体的特点。这就要求电视饮食节目的主持人语言要有亲和力,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有准确、细致、亲切、生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多积累,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积累自己的生活阅历。真正做到服务大众,满足受众需要,达到节目最终的服务指导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未.《天天饮食》的主持特色[J].现代传播,2001,(3):91.

浅析电视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修养 篇8

关键词:电视,主持人,语言艺术修养

主持人的语言不仅仅是节目内容的载体, 同时还折射出主持人的文化底蕴, 影响着主持人的艺术美。主持人在节目中通过语言表达, 从各个角度展现出他的思想道德、人格修养、知识根底、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性格特征等深层次的内涵。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内容、形式、色彩, 对于一个主持人的艺术美是十分重要的, 主持人的艺术美又直接影响着节目的收听率和收视率。主持人语言艺术因此被视为提高节目质量, 优化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新时期, 电视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修养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审美化

主持人是节目的操控者, 是节目创作的主体, 现场观众对主持人角色也抱着强烈的社会期望。主持语言的审美性首先表现为“美声”。漂亮的声音形式是建立良好的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的重要因素, 也是美情抒发与美境展现的重要物质媒介。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只停留在声音层面, 与内容无关的声音是无美可言的。接下来的是在综艺节目的进程中, 善于捕捉节目亮点, 创造性地融入精英文化、道德价值、审美体验, 在叙述、抒情和评论中形成笔者所说的“美意”, 它既是指在节目不断变换的语境下言语的简明扼要、得体巧妙, 更意味着主持言语指向主流精英文化而形成的社会美, 后者是与关怀长远未来的先进文化并行不悖的。在“美意”产生的同时, “美情”也始终伴随左右。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主持人自身的真情实感, 二是主持语言的感染力所引起的观众情感走向。没有深厚的表达功力, 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操, 没有高尚的审美情趣, 是无法引领受众情感的, “美情”的产生也只能是镜花水月。“美情”与“美声”、“美意”交融共进, 又派生出相应的“美境”, 观众可从中获得绚烂多姿, 流美无尽的感受。“美境”呈示的是一种境界, 在那儿我们可以感受美的不同形态:雄浑、典雅、含蓄、淡雅、豪放。正如音乐一样, 审美经验的丰富、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有着神奇的教化功能。主持语言还有一美就是“美趣”, 它有相对独立性, 与智力、反应时间、应变能力以及言语风格有关, 是主持人魅力塑造的重要手段。语境瞬息万变, 意外随即而生, “美趣”的出炉, 可遇不可求, 属厚积薄发, 妙悟天成, 健康的情操、旷达的心胸、广博的见识和迅捷的思维是“美趣”生发的驱动器, 它出现于有意无意之间, 单向的苦思是无望步入其领地的。虽不好把玩和锻造, 但仍属主持语言的审美性范畴, 因为留给观众的是独特的审美感受。余音绕梁, 会心一笑之间, 情感得以陶冶。

美声、美意、美情、美境和美趣隐显交替、耦合共生, 构成并彰显着主持语言的审美性, 关联并触动着受众的情感

2. 幽默风趣化

美国心理学家特鲁·赫伯对“幽默”的解释是:“它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在艺术表现手法中, 幽默通常是通过比喻、双关、夸张、象征、影射等多种技法, 运用机智风趣、凝练简洁的语言形式, 让人们在一种“会心的微笑”中领悟快乐、得到启迪。节目主持人一旦具备了幽默的意识、掌握了运用幽默的原则、拥有了释放幽默的能力, 主持人所主持的节目中必然妙语连珠、锦上添花, 给观众带束由衷的快乐。

幽默的特征是本色、自然、真实、平和。幽默运用的原则是以善为本、调侃有度。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的机智很重要, 得体也不可或缺。有些主持人盲目追求幽默风趣, 不注意掌握分寸。有时就会不得体,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比如在一档水上竞技节目中, 一家三口须在几个水上项目中一显身手, 一位身材矮小的丈夫输给了人高马大的对手。现场气氛紧张起来, 出于“以幽默缓解气氛”的好意, 主持人对他说:“唉, 实在可惜。主要是你个子小了点儿, 不过没关系。下次再来嘛。”这句并不恰当的幽默之语, 使得参赛者顿时尴尬起来, 现场的气氛也受到了破坏。

3. 敏捷化

现在综艺节目的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 节目制造样式千姿百态, 娱乐性更强。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节目而言, 综艺节目需要临场发挥的情况特别多, 需要主持人在与现场节目参与者的即时交流中迅速组织好反应的语言, 并流畅地表达出来, 从而顺利推进节目进程。另外, 场上突发的、不确定的因素比较多, 如:话筒突然没有声音、音乐放不出来、灯光爆了、现场嘉宾配合不好或遇繁复艰涩的问题等等。这些意外情况的出现, 主持人绝不能反应迟钝、无语应答, 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快速反应, 即兴发挥是主持人必须面对的。综艺节目主持人的主持词大多是根据场上情况即兴口语。

例如曹可凡有一次在国际“白玉兰”电视节群英荟萃音乐会上, 当法国著名歌星多罗黛正款款地走向舞台中央时, 音响设备却不知何故“哐”地轰天一响, 场上顿时十分尴尬, 在法国主持过少儿节目的多罗黛以特有的幽默举起双手作了个打枪的手势, 曹可凡灵机一动, 当即发挥道:“多罗黛小姐, 刚才是上海观众对您的到来表示欢迎, 呜礼炮一响。”话音刚落, 全场一片掌声, 一场尴尬轻松化解。

娱乐节目的轻松、愉快、热烈、紧凑的特点, 要求主持人的语言与节目相得益彰, 为节目增添乐趣这就对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提出了要求, 必须在说话时做到思维敏捷、脱口而出。■

参考文献

[1]胡智锋.电视审美文化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浅谈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篇9

关键词:电视,主持人,语言艺术

语言表达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门艺术。作为电视播音主持人来说, 语言更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面对着不同节目形式和内容, 如何综合利用好语言、声音和相关体态语等要素完美的展示主持人语言艺术, 把握好主持人的语言技巧和策略, 是影响节目质量水平的关键因素, 以下本文对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说明, 并对如何提高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做出了具体探讨:

1. 在尊重语言的规范性前提下, 努力自己形成独特的语言个性风格

电视节目主持人无论是语言功力, 还是语言表现力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必须规范。广大电视观众都是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中了解和接受信息的, 因此语言的规范性是对电视播音主持人最基本的要求。其体现在语言发音准确性、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用语的规范性等方面。电视播音主持人应该具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 要念准每一个字音节:停连、重音、语音、节奏……注意情、声、气的结合。要遵循语言的逻辑性。既要注重口语的自然得体, 又要注意书面语法的规范逻辑性, 将平实、灵活、精巧、得体的语言结合起来, 展现在观众面前, 努力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节目内容, 对主持人播音主持的语言要求也不同, 也就形成了自己独特语言个性风格。在语言艺术这就是主持人语言表达上的个性, 如播音主持人的声音女声应柔和、纯净, 男声应醇厚、利落、清晰。这些除了和声音个性差异有关以外, 还和主持人的性格特点、知识修养以及语言习惯等有着较大关系。

2. 加强语言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架起主持人和观众沟通交流之桥

电视播音主持语言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和特性, 播音主持人除了尊重语言的规范性外, 还应该加强电视播音主持的互动性和交流性。以谈话类节目为例, 主持人经常要面对各类话题和不同的谈话对象, 即使在同一节目中, 嘉宾参与的形式和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主持人要明确主持语言的正对性, 结合对象身份, 有针对性的讨论相关的话题, 要善于通过提问、插话等形成, 建立起多向、立体的交流主持语言。另外, 电视播音主持人语言传播的有效性和正对性不仅体现在主持人和观众之间, 还体现在主持人和主持人之间。如果说主持人与听众的交流还带有一定的虚拟性, 那么, 主持人与主持人之间的交流则完全是两个客观主体之间的交流了。他们之间互为对象, 基本上不分主辅。被誉为黄金搭档的中央电视台原“正大综艺”播音主持人赵忠祥和杨澜, 一个博学醇厚、老成持重, 一个机敏聪慧、青春活泼;一个言语不多但字字珠玑, 一个快言快语恰当灵活, 两个人你迎我接、语流顺畅、语链清晰、环环相扣、互为补充, 堪称主持人之间交流的典范。当然, 主持人与主持人交流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到受众的存在, 兼顾与受众的交流, 这是播音主持的最终目的所在。主持人要担当起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通过自身节目语言方式的传播作用, 有效的传达节目内容, 进而影响观众接受节目的心理和行为, 达到沟通效果。如在以年轻人为主要目标观众的节目中, 要结合年轻人容易接受新事物、不易喜欢说教、喜欢富有活力和充满动感的语言的特点, 电视播音主持人就可以采用一些流行词汇, 按节目的需要排列组合, 推动节目当中情感的交流、真挚的表达, 尽量让语言表达的形式不过于太呆板, 有针对性地点明讨论的重点。因此, 主持人的语言要具有针对性和交流性, 做好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使信息得以传播反馈。

3. 体现语言的审美情趣,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高度的责任意识

电视节目的审美情趣, 是电视媒介传播效果的终结体现, 因此, 主持人语言贯穿电视节目的全过程中, 其也是电视节目内容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也处于被欣赏的地位, 具有一定的审美作用。作为被审美的对象, 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言在观众面前, 必须要以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 结合具体的节目内容和表现目标, 不断地修正审美意向, 提高自身的语言审美价值。如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常常会被主持人优美的语言、动听的声音和丰富的表情所吸引, 从而在获得电视节目带来乐趣和节目信息的同时产生审美想象, 得到美的享受, 产生美的共鸣。另外, 主持人的语言内容还应该把握好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即就是要弘扬社会的主旋律。如央视的《焦点访谈》节目, 坚持党性原则, 敢于揭露违法违纪事件, 自觉的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情拥护和积极支持。如果主持人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只做见字发声的“传声筒”, 而谈不上对电视内容的精神再创作, 更无法凸现电视节目的播出效果。

总之,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思想的载体。电视播音主持人应该不断的积累和丰富知识, 增加人生阅历和体验,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增添艺术魅力, 用个性的语言表达, 将各类丰富多彩、富有内涵的电视节目内容变成语言表现给广大观众, 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品位, 促进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从两个层面看广播节目主持人素养[J];新闻前哨;2006年05期

广播电视语言的艺术 篇10

电视语言是指在电视上运用的, 能够表达出思想或感情, 并使接受者获得信息的一切手段、方式方法, 如口头文字、屏幕文字、各色音响等。电视娱乐节目语言则包含了电视语言的各种语言元素, 并以娱乐性为观众提供欢乐为宗旨的语言性电视节目。针对电视语言分析的角度既可以根据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分类, 也可以根据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角度进行分类, 本文拟采用后者的分类方式, 针对当下娱乐栏目编辑的主流语言特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1 有声语言

不同种类的电视节目在编辑时, 需要考虑不同的有声语言风格以及种类。例如, 新闻类的电视栏目需要严谨、庄重的语言, 整体风格较为单一、相似。相比较, 娱乐类电视栏目对语言风格的要求较为多样化, 在编辑时, 需要根据栏目的环节, 设计不同的语言风格。因此, 主持人就需要根据编辑和节目的要求, 熟练掌握多种风格。娱乐电视栏目编辑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在时尚性、幽默性和互动性三个方面。

1.1 时尚性

由于娱乐性节目对语言的束缚较少, 所以栏目编辑时可以为主持人的台词插入流行的网络用语、热点词汇等, 以丰富娱乐节目的流行元素。娱乐节目的受众多以中青年人为主, 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时尚和流行密切相关, 因此, 时尚性的语言风格运用也使栏目可以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1.2 幽默性

幽默性是娱乐栏目最重要的语言属性, 贯穿节目始终的是大量的幽默诙谐元素, 可以有效增加节目为观众带去的欢乐。娱乐栏目编辑中多以逻辑幽默、修辞幽默和嘲讽幽默为主;同时, 要求主持人在镜头前运用语调、语气等展现幽默风格。例如, 《欢乐大本营》中的几位主持人就已经有了鲜明的幽默风格, 且每期栏目编辑都设计了环环相扣的幽默性台词, 使整场节目都洋溢着欢乐的色彩, 与节目主题非常契合。

1.3 互动性

互动性是娱乐节目的语言特色之一, 不同于部分电视节目的单向直播形式, 娱乐栏目在编辑时要插入许多互动性环节和互动性语言, 比如一问一答、轮流向嘉宾提问等。要求多位主持人之间有互动, 以及主持人和节目参与者之间有互动。在互动过程中, 对主持人的台词编辑要求较高, 需要表述清晰, 掌握好栏目的节奏, 既能营造好现场氛围, 又能保持节目不同环节的连贯性。

1.4 背景乐和配声

电视娱乐节目的背景乐和配声是一个节目增强氛围、烘托情感必不可少的语言因素, 节目前的编辑和后期编辑都同样重要。契合主题的背景乐可以扩大节目的娱乐效果, 制造现场的欢乐气氛, 引导电视机前观众的情绪。例如, 一些以幽默为主的娱乐性节目, 习惯性在笑点处添加录制好的观众笑声, 用以带动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情绪。

2 无声语言

2.1 字幕和电视动画

近年来, 电视栏目后期编辑和制作技术的不断完善, 提升了娱乐栏目的字幕和电视动画效果。字幕的恰当编辑和运用, 能够增加节目的信息含量, 对部分有声语言起到注解作用, 同时提示一些不易察觉的娱乐性的节目细节, 烘托节目娱乐氛围;电视动画与字幕在功能作用上类同, 在娱乐节目中的运用多体现在为节目主持人或参与者添加幽默的卡通表情、卡通服装, 表达台上表演者的心情, 美化电视画面等诸多功能, 栏目编辑可以利用这些元素加强和渲染娱乐节目的欢乐气氛。

2.2 服饰语

电视娱乐节目中, 服饰同样是表达节目内容, 体现节目风格的重要语言。早期的娱乐节目, 受制于节目形式的限制, 服饰语多体现在主持人身上, 现今娱乐节目形式丰富多样, 使得服饰语的作用体现在了所有参与者当中。在进行栏目编辑时, 对主持人与节目参与者的服饰设计需要同样重视。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服饰相对于新闻播报、财经节目等, 更加注重时尚、流行、娱乐等特点。而作为栏目的参与者, 他们的服饰除去时尚、娱乐元素, 有时也需要符合节目内容的功能性要求。例如, 《奔跑吧!兄弟》栏目中, 参与者的服饰就要偏运动型, 以便于更好地展现栏目的特色和内容。

摘要:大众媒体的形式日益丰富, 娱乐电视栏目的数量也出现了现象级增长, 其语言风格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新特点。本文从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的分类角度, 探析娱乐电视栏目编辑的语言艺术风格和特点。

关键词:娱乐电视栏目,语言,新特点,丰富

参考文献

[1]胡静.《快乐大本营》节目幽默语言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 2011.

[2]刘娜.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语言的语用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 2011.

[3]计昭贤.电视娱乐节目语言研究--以《快乐大本营》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 2013.

版式语言的艺术 篇11

版式即指版面形式,是一种形式的语言;而这种“形式”,是具有内容的形式,是和内容不可分离的联系着的形式。

从狭义上讲,报纸版式是一种技艺,一种编排技艺。从广义看,报纸版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版式语言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语言。版式语言的作品,要求设计者熟练地掌握其语言元素、语言结构、语言规范及其语言艺术手段、技巧,准确地把握其语言的审美原则。在报纸版面有限的平面上,一幅创造性的、艺术性的版式语言作品,其容量之大、空间之广、寓意之深,充分地体现着其设计者的知识之广泛、修养之深厚、智慧之聪敏。

一般来说,构成报纸版式语言的元素有文字、标题、图片、线条、底纹、刊头、栏头、插图、题图、报花等等,其中一些基本元素尚可划细为更微小的元素单位。从版式语言运用角度分析,这些版式语言的基本元素中,文字可按其重要性轻重与否分为若干等次,亦可视其长短之别依次分档;标题作为版式语言的“点晴”之笔,无论其如何变幻,均可归入横、竖二类;图片基本可按所占版幅以大、中、小分之;线条包括花线与直线两大类;底纹种类繁多;刊头、栏头、插图、题图、报花等等,更是形式多样。

报纸的版式设计,具有自左至右、自上至下、自右至左三种基本的视线走向规律。按照这三种视线走向规律在版式语言结构中的不同作用,科学地、艺术地运用版式语言手段和措施,便可创造出版面空间中引起受众心理活动更加强烈的条件,促使编辑从各类稿件不同语言结构中,找到各自的位置并体现出自身的重要性,即新闻价值。由此而言,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好版式语言的手段和措施,对于报纸版式语言的总体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报纸版式语言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即技术措施和艺术措施。所谓技术措施是保证版式语言手段实施的条理化、规范化的操作方法。艺术措施是版式语言手段在实施中更加活跃和富有吸引力,给受众以形象的直观感和美的魅力的操作方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版式语言措施中对我们的规范化要求,一般包括如下一些不能违背的规则:断栏,即通常所言栏与栏拉通;碰题,即或横或竖同一线上题与题相接;碰文,即等长栏或上下或左右相碰;双转,即同栏中一文甩至另一文尾;以及并肩、断行、递转、脱节等等。

毋庸置疑,好的版式语言作品当然应给人以美感。报纸的版式语言有它的独特性,它既能与报纸的内容、性质、色彩取得一致,又可以以其整体表达形式的美,引发受众的喜爱,打动受众的心灵,使读者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

柏拉图说过,美是一种自然优势。而报纸版式语言的“自然优势”之美的灵魂是和谐。如果失去了和谐,必然会破坏受众的审美情趣。只有版式语言中各基本元素之间和谐如一,以及版式语言的整体表达与报纸整体主旨之间和谐如一,才能产生出所谓的“自然优势”,才会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一张报纸的个性,是报纸内容、主旨与版式语言形式的完美结合。版式语言的手段、措施多种多样,而对其所独具的审美艺术魅力来说,它所具备的美是与其风格相一致的美,所以,“雨里山村云里山,看时容易画时难”,在运筹版式语言时,务须运用美学法则驾驭版式语言元素、结构,使用版式语言手段、措施,创作出气氛、情调、气质上独具个性风格而又千变万化的版式语言作品,以使受众产生共鸣,得到感染,进入美的理想境界。

广播电视语言的艺术 篇12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名著《视觉思维》中说:“从道理上说, 没有哪种思维活动, 我们不能从知觉活动中找到, 因此, 所谓视知觉, 也就是视觉思维。”这句话的原意是肯定视觉思维的重要性, 同样的, 从语言学的角度, 我们也可以延伸出视觉语言的重要性。所谓视觉语言, 是指由一系列视觉基本元素构成的一套传达意义的规范或符号系统。对于电视艺术而言, 这种基本元素包括:人物, 色彩, 环境, 光影等部分。它们是构成一件作品和一档电视节目的基础。相当于建一栋房屋所需要的砖、瓦、水泥、钢材等等。也类似于文字语言中的字和单词。

一、人物

主持人作为电视媒介中话语的传播者, 是电视屏幕表现人物这一元素最主要的方面, 是电视节目与电视观众跨越时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与中介, 是随着电视诞生和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从某中程度上说, 电视之所以成为百姓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之所以在传播媒介高速发展的21世纪依然魅力不减的原因就在于电视艺术主持人这一特别设置, 它通过塑造与节目内涵及氛围相适应的人物形象, 不仅拉近了电视节目与特定收视人群之间的距离, 而且更像一个可以信赖的、可以倾诉的朋友一样深深扎根在观众的心里, 每当遇到困惑或者遭遇挫折时, 都会不自觉地想到这位“朋友”, 于是加强了观众以主体能动介入的方式参与到电视节目中去, 获得更加深切的认识和感受。因此, 优化电视艺术创作中主持人的形象设计, 会为电视节目的效果和反响增添极大的效果, 我们尤其应该从人物的服饰穿着, 表情面貌, 手势姿态等方面塑造形象鲜明的主持人。

在电视艺术创作中, 主持人作为电视荧幕的主要主体, 其形象的塑造和传递紧密地牵动着观众的每一根视觉神经, 从某一角度来说, 对主持人的欣赏也是对电视节目的喜爱, 或者说, 对节目的喜爱首先是受主持人形象魅力所感染的。同样的, 对于电视屏幕中其它艺术类别而言, 也需要注重开拓人物在视觉上的形象表现, 才能够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二、色彩

中国电视在过去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 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以及栏目的外形包装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尤其是在外形包装上, 色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电视荧屏成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在电视节目创作中, 色彩是塑造电视形象品牌的有力手段, 设计者通过演播室主体色调和细节色彩的有机聚合形成视觉上的主体风格, 成为电视节目品牌标志系统中的一部分, 能够有效地传达和巩固电视节目的品牌特色, 加强观众对电视品牌标志的记忆。电视画面的色调是否和谐, 是否符合观众的视觉心理和视觉习惯, 是否符合所处环境的社会因素和观众的情感因素, 能否满足观众的视觉心理平衡和情感需要, 是我们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三、光影

所谓光影, 是指画面的光线和影调, 电视画面的光影效果主要靠照明和摄像机的曝光控制来实现的, 电视艺术创作中使用的光线, 包括自然光和人工光两种, 光线以及由光线形成的影调, 是电视画面的重要构成因素。光线的方向、强度等的变化, 能够创造不同的视觉效果, 起到突出拍摄对象形状, 创造画面深度感, 表达特定情绪和气氛, 加强现场效果以及创造作品统一基调等作用。

四、环境

电视艺术的空间环境是一种人为再造的环境, 它既包括直接呈现的客观空间环境, 也包括经过处理的人工环境, 这种空间环境能够说明事件发生的时空, 地点, 说明人物所处的实际环境、背景, 从而对人物的行为、性格的产生进行解释, 因而也成为电视画面中具有特殊表现力的视觉元素。

所谓客观空间环境, 指的是没有经过人工处理, 自然呈现的完整的生活情境。电视艺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 其根本创作原则就是要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立足现实, 忠于现实, 用客观实际的本来面目进行节目品质以及内涵的开拓, 简言之, 就是要在尊重客观空间环境的基础上策划制作节目。作为主持人就应该随着环境的转变去变换不同的语境, 让观众跟着主持人的语境去感受现场环境。

上一篇:特异性抗体检测下一篇:智者